真人秀大电影

2024-10-10

真人秀大电影(共3篇)

真人秀大电影 篇1

2015年, 《捉妖记》一经上映, 马上席卷了超过20亿人民币的票房, 这时候关于《捉妖记》究竟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的争议声又一次响起。实际上, 这种争议早已有之。2009年,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阿凡达》在席卷世界电影市场的时候就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讨论。这其中的“动画电影”, 实际上指的是“真人动画合成电影” (Films with live action and animation) 。真人动画合成电影在广义上是一类将动画角色与真人演员相结合的电影形式。从这一概念出发, 目前大多数含有CG动画角色的电影大片都可以被称为真人动画电影。动画角色在真人动画电影中将如何发展会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

一、早期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的形态

真人动画合成电影几乎与动画电影在同一时期诞生。1900年, 美国动画之父布莱克顿创作了第一部真人动画电影《奇幻的图画》。这一时期的真人动画电影的表现形式多以黑白单线平涂为主, 角色形象大多取材于这一时期的西方主流漫画, 与当时二维动画非常接近。但是在剧情方面, 此类电影则大多喜欢表现动画师创造角色的过程, 并且让角色成为动画师的戏耍对象。在 《奇幻的图画》中, 动画师绘制了一个男人的脸, 并为他画了一顶帽子, 最后却将帽子据为己有, 使他露出愤怒的表情。而在 《逃出墨水池》中, 主角更是直接以小丑的形象出现。可以说, 早期的动画角色的表现手法和类型非常单一, 与片中真人角色处于一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不平等关系。因此聂欣如认为, 早期真人动画影片中“杂耍的性质还非常突出, 因此有意混合两种不同造型材质的目的也很明确, 无非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一批动画明星诞生了, 而动画明星出现在真人电影更是成为一种潮流。在《幻想曲》中, 米老鼠与指挥家握手;在《翠凤艳曲》中, 老鼠Jerry与歌舞片巨星吉恩·凯利共舞;在《三骑士》中, 唐老鸭与舞蹈演员共同起舞。其中最著名的还是1988年创作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这部片子中动画角色与真人角色的互动无论在剧情上还是表现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使动画角色真正来到了电影所塑造的现实世界。

除了动画明星与真人互动以外, 动画也经常作为叙事的辅助手段插入到真人电影中。定格动画与真人交互的影片也有所发展, 出现了《金刚》《失落的世界》等影片。

这些发展不仅应该归功于动画制作技术的进步, 还应该归功于动画制作者们创作观念的扩展。赛璐珞片、动画摄影机、动画转描等技术的发明固然扩展了动画的表现力, 但是创作者对待动画角色不再像对待一件物品, 而是让动画角色与真人演员平等地交流与互动, 才是动画角色类型扩展的主要原因。

但是由于当时的动画角色与现实环境大相径庭, 其依然摆脱不了作为喜剧角色或怪物角色的身份, 适合的电影类型也多为喜剧片或特效片。动画角色在真人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受到严重限制, 远远不如在纯动画中来的细腻。

二、当前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的形态

CG技术的应用揭开了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新变革的帷幕。当今大多数的真人动画电影, 其动画角色都是采用CG技术打造的, 由此可见CG技术对真人动画电影所带来的巨大影响。CG技术使真人动画电影中的动画角色呈现两个特点:角色的高度写实性;与电影特效的深度融合。

1.角色的高度写实性

真人电影中动画角色的高度写实性不仅体现在角色外观上, 也体现在角色身份上。

在20世纪90年代, CG制作技术出现之前, 动画角色与真实世界依然泾渭分明。观众在观看真人动画电影的时候, 能明显感觉到自己观看的是动画角色。CG技术的进步使动画角色在真人电影中呈现出一种超级真实的面貌。肌肉、毛发、次表面散射等CG技术的完善, 使CG动画角色几乎可以模拟任何真实质感。这使得当前真人电影中的CG动画角色演变为三种主要类型:卡通性格+卡通造型+真实质感;卡通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真实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

《加菲猫》《蓝精灵》等真人动画电影便延续了卡通明星来到现实世界的手法, 保留了原作角色的造型和性格, 但是增加了真实的质感, 这使得动画角色能够更好地与真实世界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加菲猫》中, 加菲猫便顶着一副卡通角色的模样, 但是其真实的毛发效果使观众认可它是一只家养宠物, 而非来诞生于某人笔下或居住在某个动画城2。

1999年罗伯特·R·明可夫执导的《精灵鼠小弟》则比加菲猫更为写实。该片是卡通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的代表作。其利用CG技术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小白鼠斯图亚特, 它的外表与普通小白鼠没有太大区别, 却穿着人类的衣服, 吃着人类的食物, 与人类逗趣, 令人忍俊不禁。

今天, 真实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的动画角色比上述两种类型更为常见。《指环王》《星球大战》《猩球崛起》《变形金刚》等无数电影中均包含这一类型的角色。它让动画角色和和真实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角色的外表虽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却像原本就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中一样, 营造了一种真假难分的幻觉。角色的性格也像人类一样复杂多变, 彻底摆脱了卡通化的性格。

2.与电影特效的融合

当今真人电影中的动画已经与电影特效难舍难分。在诞生之初, 真人电影中的动画与特效有着不同的源头:真人动画电影源于《奇幻的图画》;特效电影则源于《月球旅行记》。在CG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前, 这两种艺术形式通过定格动画的方式产生交集。比如1933年拍摄的电影《金刚》中便采用定格动画来塑造金刚这一角色。到了今天, CG技术能够比定格动画更加真实、更加方便地创造奇幻角色, 这就使得CG角色在电影当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CG技术的发明扩展了动画的表现形式——过去真人演员所不能演绎的角色, 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营造出了不可思议的视觉奇观。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动画性”是区分动画与真人电影的标准, 但是动画性实际上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 它 “并不存在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定性, 不存在一个具有普适效力的 ‘普遍规律’”3, 自然也难以成为令人信服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 就动画的一般概念而言, 它是一种使原本没有生命的形象获得生命与性格的手段4。采用这种手段制作而成的虚拟角色自然可以被称为动画角色。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便不断地将各个领域的艺术和技术整合在一起, 赋予它们新的涵义, 动画和特效也不例外。电影特效作为一种制造真实幻觉的艺术, 其概念已经与动画角色的高度写实性重叠。在这一分支中, 严格区分动画和特效已经不再有实际意义, 与电影特效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动画角色的发展方向之一。就像迪士尼为了适应《白雪公主》的严肃叙事而采用了写实的动画角色一样, 在真人电影中使用高度写实的动画角色更加符合复杂叙事的需要。高度写实的动画角色虽然看似在表面上丢弃了动画感, 但是因为叙事能力的增强, 在电影工业内部, 这种动画角色将以另一种方式蓬勃发展, 成为电影塑造“非人”角色的最重要的手段。

三、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的发展趋势

回顾动画角色造型在主流真人动画电影中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发现在真人电影这一范畴中, 角色的造型的真实度受限于质感的真实度;角色性格的复杂程度受限于角色质感和造型的真实度。因此真实质感的表现是角色类型多样化的关键。而真实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的角色则是动画角色在质感表现方面取得突破之后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类型, 并非来源于特效。

在早期真人动画电影中, 动画角色受限于质感和造型, 不能很好的适应复杂叙事, 总体处于卡通性格+卡通造型+卡通质感的模式。CG技术的加入使得真实质感的表现成为可能, 大大地增加了动画角色的组合类型。其整体表现风格也从一开始的单线平涂的方式, 演变到现在二维、定格、写实等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并且随着表现手法的丰富, 角色性格的表达也越来越趋向完整。

真人电影本身固有的真实质感使其趋向于选择真实的动画角色, 因此真实性格+真实造型+真实质感成为目前真人电影中动画角色的主要类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它三种类型在真人动画电影中所占的比例, 但是并不意味着真实的动画角色会完全取代其他类型的动画角色。例如2004年上映的《海绵宝宝历险记》就保留了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卡通外观。总体来说, 真人动画电影中动画角色类型还是呈现了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

动画角色在真人电影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为CG技术的拟真性越来越好, 制作难度越来越低, 在表现力和成本上都便于控制, 目前绝大多数电影中的“非人”角色都几乎采用CG技术来打造。电影作为一种制造幻象的艺术, 对表现超出日常生活的事物有一种强烈追求。在过去, 特殊的场景可以人工搭建, “非人”的角色因为需要表演, 却往往只能由真人扮演, 反而使其真实性大打折扣。现在有了CG技术, 许多过去难以拍成电影的故事都有了表现的平台。甚至用动画角色表现真实生物也将成为最佳选择。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便采用了CG技术制作了老虎这一角色, 从而使老虎能够适应各种场景, 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这样的优势使动画角色在真人电影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

四、结语

目前, 动画角色在真实质感表现方面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真人电影中的动画角色的类型前所未有的丰富, 与真人电影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紧密。电影对制造幻象的追求、对制造“惊奇” 感觉的追求, 推动了动画角色造型的美学嬗变。纵观动画角色的发展历史, 技术变革其实只是动画角色发展的基础。它为动画角色在审美表达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进而改变了角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从而使其能适应更多的叙事方式。在《阿凡达》之前, 其实已经有很多立体电影上映了, 但这些电影都未引起像《阿凡达》一样的轰动效应, 可见立体技术并不是《阿凡达》成功的唯一因素, 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阿凡达》重新定义了动画角色与真人的关系。由此可见, 在角色造型表现已经不受技术限制的当下, 如何在美学、情感和叙事上更好地把握动画角色, 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注释

11.聂欣如.《阿凡达》是动画片吗?[J].当代电影, 2012, 06:145-147.

22 .在《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 动画角色居住在一座“动画城”里.

33 .孙振涛.动画性:一种历史建构[J].人文杂志, 2009, 06:99-106.

44 .路盛章, 贾否.动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1.

分析电视真人秀的电影化倾向 篇2

其实, 关于电影化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文学作品、电视剧和动漫方面, 鲜有人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电影化。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电影化形式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在电影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形式:电视节目自身的电影化和其自身的衍生品——综艺大电影。本文就电视真人秀节目电影化的产生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电影化的产生对我国的电视行业发展带来的启示和影响。

在国际上, 与此类似的节目普遍称为真实电视节目。在我国最普遍公认的定义为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提出的:“普通人在规定情景中的制约下, 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做出的自由行动并被记录或者加工播出的节目。”以此为基础, 尹鸿教授提出了七个基本要素:自愿参与、设置情境、赋予特定规则、竞争、记录和处理。这七个基本要素就是真人秀节目的共同点, 并分析了真人秀的三个关键词:“真实特色, 体现了这类节目形态必须是纪实的、非虚构的;人是核心, 意味着节目必须要有人格和人性的凸显;秀是手段, 节目必须设置虚构的规则。”

有学者指出, 电影化是指要求剧本富有银幕感;电影化不仅要求剧本描写尽量是可见的, 还要挖掘刻画出那些动人心弦的无言的场面, 更要求充分调动声光摄美乐等综合艺术方式去刻画;电影化还表现在发挥电影特长, 利用两个或更多的平行段落来表现若干个同时进行的戏剧动作。

近些年, 电视真人秀节目与起初相比较有了极大的变革, 节目主角由普通大众逐渐变成了光鲜亮丽的明星。节目形式也同时发生了改变, 节目制作时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 制作过程也越来越精细, 呈现出电影化的趋势。例如, 自开播便令人眼前一亮的《我是歌手》的总导演洪涛所说:“这个节目给你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电影, 有情节, 甚至错过一个表情, 这首歌就打动不了你。”如此的解释, 再联系到每个观众自身已经熟悉的电影经验, 就让我们对这些节目的电影化思维豁然开朗了。

1 电视真人秀节目自身的电影化

1.1 叙事手法

如今, 电视真人秀节目早已摒弃了纯粹的真实记录手法, 开始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电影化表现手法, 最主要的就是叙事上的故事化。从大方向来说, 就是电视节目开始采用板块式的故事框架, 以此来确定节目的流程和发展方向。每期根据故事主题更换人物、游戏等元素, 放弃平铺直叙, 在节目框架中运用类似电影讲故事的手法, 塑造人物性格, 设置起承转合的情节, 埋下矛盾冲突点并强化人物间矛盾的展现。

例如《奔跑吧兄弟》和《极限挑战》两个真人秀节目在节目框架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分别都是每期设定一个大的故事背景, 给每个人设定不同的角色, 在大的故事背景下设定故事情节, 并以情节点划分节目环节, 设置相应的游戏。在每个环节下都会设置悬念来增加故事的趣味, 同时也将一个个环节相扣, 推动故事的发展。最后节目会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 注重个人良好品质的展现和团队意识的宣扬。

1.2 表现手段

电影化的电视节目在制作上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拍摄上的大手笔与庞大规模, 在这一点上, 《爸爸去哪儿》堪称典范。一期《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团队有70~80人, 由明星独立跟拍、航拍、室内固定摄像机位、游戏环节的Go Pro细节捕捉等大量机位组成, 多机位、全方面地捕捉节目中的任何一处细节, 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2 电视真人秀节目电影化的衍生物——大电影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 媒介间的界限彼此清晰, 又彼此交融。当下的媒介“互串”多种多样。其中真人秀节目的衍生品——大电影, 也可以归为电视节目电影化的行列。例如,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就是持续了节目的纪实风格及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将电视节目中备受关注的元素延续到电影当中, 整个电影就像是一期精华版的节目, 给一季节目结束之后观众仍不满足的心以很好的慰藉。而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必然会形成品牌效应, 由节目的好评来调动电影的口碑, 并通过一系列的周边产品, 锁定一批忠实的粉丝, 由此来推动票房。

电视节目电影化就自身而言,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电视节目长久以来的创作思维, 改变了原本的陈旧格局, 从观念上使人们逐渐改变了对电视节目的认识, 通过电影制作手法的融入, 使节目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更加精良, 同时还提高了节目的艺术性。

3 电视真人秀节目电影化的不足

但我国的电视真人秀电影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 避免不了初期的普遍问题——不成熟。大多节目虽然已从不同角度开始尝试将电影手法融入到节目制作之中, 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3.1 同质化现象明显

电影化在电视真人秀中最初是作为一种手段, 为了解决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问题。起初, 电影化的确缓解了电视真人秀的同质化问题, 但后来随着电影化的不断深化, 同类型的电视节目还是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同质化。事实证明, 《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的后几季热度远比不上前几季, 每期的节目流程和节目形式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雷同。而《奔跑吧兄弟》和《极限挑战》两档节目都引进自韩国, 节目定位相似、形式也类似, 都是以故事作为节目框架, 确定下大的故事背景、给每个人设置特定的人物身份和性格、再通过游戏通关式的板块环环相扣, 完成整个节目任务。

无论是引进节目还是本土节目, 真人秀发展至今, 几经起伏, 都无法逃避同质化的问题, 归其根本是缺少创新性, 盲目跟风, 在借鉴时无法进行正确的取舍。

3.2 娱乐性逐渐取代艺术性

电影化给电视真人秀节目带来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一方面, 就节目自身而言, 电影化提高了节目质量, 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但另一方面, 真人秀综艺大电影的出现, 使电影的艺术性受到了质疑, 这类大电影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一期用电影级摄像机录制的节目, 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节目本体无异, 并没有多么精彩的剧本故事, 不考究画面的构图、灯光的效果等, 它虽然挂着电影的头衔, 却没有电影的厚重, 仅仅具备了单纯的娱乐功能, 忽略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具备的水准。

3.3 过度开发的大电影

就真人秀综艺大电影而言, 其重点是在延续原节目品牌竞争力的同时, 充分尊重电影本身的创作规律, 将电影性和节目的品牌性有机融合。一部电影从剧本创作到拍摄, 后期制作, 发行这几个环节一般最少也需要一年时间, 现在的综艺大电影往往为了赶热乎劲, 仓促上马, 然后又仓促下马, 制作周期压缩的很短, 这种打着品牌旗号的粗制滥造已经让观众越来越疲于观看, 且很多观众用行动给予回应。

例如, 由《中国好声音》所翻拍的大电影的票房就极为惨淡, 因为它并没有延续原本节目的品牌竞争力, 而是单纯地用人气学员去演绎了一场青春励志故事, 而且电影中对故事的讲述和人物性格的过多弱化又令观众产生了不满。其本质问题在于过度依赖节目IP, 没有把握好转化方向, 过于相信粉丝营销的力量, 忽略了电影自身的故事、设备、音响和剪辑等竞争力。

4 电视真人秀节目电影化的前景

电影化的产生是基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 是艺术作品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和表征。电影化在电视真人秀领域的发展区别于其他艺术领域, 划分出了两个发展方向, 而无论是哪一种方向, 电影艺术手段的融入都给电视节目制作注入了新的艺术魅力, 使电视节目的发展突破了当前的瓶颈, 走向了一个更加视觉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韩瑜.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电视与电影的互动性分析[J].电影文学, 2014 (15) .

真人表演在童话电影中的美学特征 篇3

电影史上在技术层面有几次重大的技术革新, 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固定笨重的摄影机到轻巧便携的摄影机, 这些转变对电影表演艺术形态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随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高科技以眼花缭乱的技术特效, 使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得以实现, 电影囿于现实技术的桎梏一步步被打破。童话题材的电影也走出动画片的类型限制, 能够由真人出演, 以实拍场景结合二维三维特效的方式来呈现。但这也带来了问题, 那就是真人表演与技术之间的碰撞与博弈。反观近几年出现在电影市场上的真人童话电影, 无论在艺术成就还是在观众欢迎度上都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可见演员的表演在此类电影中的美学特征是值得一探的。本文结合《沉睡魔咒》《灰姑娘》《爱丽丝梦游仙境2》这三部真人童话电影来看演员是如何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游走的。

1 打破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因为电影的母体是童话, 为了符合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脱离现实、追求奇幻的心理预设, 为观众营造一个充满梦幻的动画世界, 真人童话电影中对人物角色的形象设计往往会打破传统电影中的人物造型, 追求新奇夸张的造型方式。例如,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2》就展现了导演蒂姆伯顿独特的美学设计风格。在传统的好莱坞电影中, 人物形象设计一般会按照人物性格优劣来设定, 好人一般面容俊秀, 而坏人一般面目可憎, 而这部影片却舍弃了这种传统风格设定。由约翰尼德普饰演的疯帽子, 身着哥特时代的服饰, 面色苍白, 操一口奇怪的口音, 造型夸张程度比德普以往的出镜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片中爱丽丝、白皇后和红心皇后等人也都有着一张过于苍白的脸, 一般在西方电影中只有吸血鬼的脸是白的, 导演蒂姆伯顿这样的设定带有浓郁的哥特式风格, 通过脸色的奇特来暗示并加强这些人物与周围人物完全不同的性格。另外, 导演对主要人物的体形也做了别出心裁的改动, 如在疯帽子本来就瘦高的身材上再加上一顶高顶礼帽, 使人物的身形显得出奇的修长, 透露出一种哥特式的怪异隐秘。对于臭名昭著的红皇后, 后期使用了电脑特技对她的身材进行变形处理, 使其头部增大, 对比矮小的身躯显得尤为怪异和不协调, 配合其角色残忍跋扈的性格特征, 达到讽刺和荒诞的效果。这些颠覆传统的人物设计, 使这部电影带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也能配合演员的表演达到更加突出和鲜明的审美效果。

2 虚拟的环境与角色要求演员更加自然的表现和细腻的演绎

“电影与戏剧最大的不同在于电影表现时空的真实性和自由性。电影以这种无所不能的表现空间的潜能, 使电影从业者极力挖掘想象空间, 最大限度地在电影中展示无限纷繁的时空世界。”[1在真人童话电影中, 为了展现神奇梦幻的场景, 大部分环境和物件都需要用到电脑特效, 而演员表演的时候是没有这些神奇的画面的, 因此在童话电影中演员们需要面对一个挑战, 那就是在空无一物的情况下, 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凭空想象出电影中虚拟的环境和角色, 在镜头前完成自然生动的表演。例如, 在《沉睡魔咒》中公主爱洛进入摩尔王国后与神奇生物们嬉戏的情景;国王在宫殿里与三个小仙女对话的情景;《爱丽丝漫游奇境2》中爱丽丝和时间之神驾驶着时间飞船穿越时空的追逐……这些都需要演员用自己的想象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以达到逼真的演出效果。

另外, 真人童话电影往往很考验演员的细节演绎。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不同, 电影表演中不需要演员像在舞台上一样运用夸张的肢体表演来向观众传递信息, 摄像机的特写和近景画面可以将演员的面部表演清晰地传递给观众, 一次皱眉、一个眼神都能达到表意的效果。在景别运用和镜头运动的作用下, 演员流露出的细微情绪变化会得到强化, 恰当的细节表演能够为镜头、场景乃至影片增色。同样, 表演中的任何一处扭捏与不自然也都会被一览无余。这就需要演员对情绪和面部表情的极高的控制力。在《爱丽丝梦游仙境2》中, 当爱丽丝拒绝了疯帽子救回家人的请求之后, 疯帽子内心巨大的心理落差, 不是通过肢体动作或者大声喊叫表现出来的, 而是通过眼神, 他的眼睛瞬间由充满希冀变为黯淡无光, 继而转为冷漠和绝望, 观众可以感受到疯帽子这一刻几近崩溃的心情。安吉丽娜朱莉在《沉睡魔咒》中的表演同样可圈可点, 在影片中大量的各个角度的面部特写中, 她的面部表情行云流水, 感情流露恰到好处。当她醒来发现自己被爱人欺骗失去翅膀时的愤怒和悲痛, 当她发现自己爱上艾洛公主时对自己施加咒语的悔恨和自责, 等, 这些内心情感都从她细微的表情、眼神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3 童话的母体要求演员区分表演情景并适时地营造出梦幻缤纷的舞台剧效果

虽然演员在电影中的表演模式不同于舞台表演模式, 不需要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传递情绪和信息, 但是童话电影的母本依然是童话, 影片中需要一些特定的情景来营造童话故事的梦幻感, 因此演员需要适时地分辨使用电影表演模式和剧场表演模式的情景。“演员需要运用强烈的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 观众会感觉表演的夸张具有喜剧的效果。”[2]略带夸张的表演在合适的叙事情境中能够给观众以奇异梦幻的观影感受。《灰姑娘》中表现灰姑娘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场景, 灰姑娘来到园子里, 一边跑着跟各种小动物打招呼, 一边跟自己的妈妈对话, 然后拉起刚刚走到园子里的爸爸的手跳舞, 一家人其乐融融, 幸福安详, 这里小姑娘在跑跳的时候运用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欢快, 绕场一周的走位和父女二人的歌舞动作营造出剧场式的欢乐氛围。另外, 国王下令邀请全国少女参加舞会时, 两位骑着马身着维多利亚时代服饰的官员在市场上宣读命令, 所有的市民围拢来, 扮演官员的演员用十分夸张的洪亮嗓音宣读命令, 围观的人群欢呼雀跃。这里也同样使用了剧场式的肢体语言形态, 完全符合舞台剧演出的特点, 可以原样搬到舞台上去表演。这样的情景模式引起了观众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喜悦和好奇, 使观众翘首以盼灰姑娘即将改变的命运。

“就本质而言, 任何电影都是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3]表演是个人化的、感性的行为, 演员需要用自己的认真和激情去思考每一段表演, 如果只是符号化、模式化的墨守成规的表演吸引不了观众, 也会限制表演艺术的发展。演员要顺着自己独特的演艺道路去探索。

摘要:近年来, 在世界科技发展大潮的推动下, 许多真人童话电影作品出现在电影市场上。这些真人童话电影以童话为母本, 结合二维三维动画, 由真人参与演出, 可以说这既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也是真人表演与技术的一场博弈。那么真人表演在童话电影创造出的现实与虚拟之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美学特征呢?本文以2015年上映的三部真人童话电影《沉睡魔咒》《灰姑娘》《爱丽丝梦游仙境2》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真人表演,童话电影,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冯果.数字技术产业中的电影表演.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 (2) .

[2]朱芳芳.真人版童话电影的表演艺术.品牌, 2014 (4) .

上一篇:城市农民工下一篇:限制性股票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