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真人秀节目

2024-09-17

职场真人秀节目(通用12篇)

职场真人秀节目 篇1

现今时代的进步促进了电视媒体的有效发展, 而在电视媒体拥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其表现出的泛娱乐化状况也引起了现今社会大众的广泛性关注。而建立在泛娱乐化发展基础上的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则需要积极寻求探究自身文化困境, 进而谋求长足发展。

1初探泛娱乐化背景下职场类真人秀文化困境

泛娱乐从其本质上讲主要是指建立在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基础上的以空洞浅薄节目内容为主同时利用戏谑以及搞怪粗鄙方式来实现放松观众精神以及达到节目快感的一种娱乐方式。而该种娱乐方式总结来讲就是建立在嬉戏玩闹以及媚化庸俗基础上实现的。而电视节目如果长久以往坚持该种娱乐方式则会将电视节目的人文精神消解同时将节目文化品位以及审美取向大大降低。而现今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则存在该种泛娱乐状况, 部分该类电视节目在利益驱使下追求短暂利益以及眼球经济, 放弃了电视节目应有的文化宣传以及社会道德引导, 反而以娱乐大众以及庸俗低俗为主, 而该种状况则是现今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存在的文化缺失[1]。

2探析泛娱乐化背景下职场类真人秀思考

2.1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背景下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首先需要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方面意识予以不断提高。具体来讲, 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所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集中在对求职者职业梦想的实现, 而且还要考虑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而该种社会责任则是包含了主流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的有效宣传以及良好引导。也就是说通过节目来将正确用人以及就业两方面观念实际传达出来。而电视节目“职来职往”则是将电视节目肩负的社会责任予以了较好的体现。在该节目中往往会对社会中的弱势或者说是特殊群体给予较多关注, 进而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对于这些群体就业问题的实际重视[2]。从而真正地将职场类节目赋予了社会责任。

2.2文化自律意识的不断加强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背景下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还需要将自身的文化自律方面意识予以不断加强。具体来讲, 所谓的文化自律主要是指电视节目要以高品位以及高审美和高水准作为节目制作最高标准, 而不能将市场需求作为实际节目制作标准。 而无论是高审美以及高品位又或者是高水准的追求都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 也就是说在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节目中需要体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则需要避免将求职者以往“伤疤”无情揭露或者是对求职者冷嘲热讽, 以此满足大众窥视欲以及审丑快感。真正的人文关怀需要是给与求职者更多的鼓励以及温暖, 真正从求职者本身出发为其着想[3]。只有这样才能将电视节目的高审美以及高品位和相应的高水准予以良好展现。

2.3节目内容形式的不断创新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背景下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还需要将节目内容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具体来讲, 现今的职场类相关节目总是让观众无法分清, 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电视节目在内容设置以及形式设置上均较为相似, 而该种状况则不利于职场类真人秀方面节目的多元性发展。从形式创新上来讲, 一般该种电视节目均设置了求职者自我介绍的VCR展示以及当场面试等等, 在此基础上创新形式还可以增加相应的现场模拟或者是现场演示, 又或者是将求职者放置于真实职场中对其日常表现进行摄像记录, 针对求职者实际真实能力表现客观公正评价求职者。从内容创新上来讲, 现今电视节目职场讨论话题较为局限同时求职范围也较为单一, 而创新节目内容则可以再增加一定的专业现场考核, 例如对于化学方面的求职可以增加实验考核内容, 对于主持播音方面的求职则可以增加专业语音考核, 邀请高校专业教授作为实际评审等等, 此外节目内容也可以另辟蹊径选择社会热点如职场潜规则话题探讨等等。

3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真人秀方面的节目要想得到健康长远发展必须要将文化自觉予以良好坚持, 将自身的责任意识给予不断增强。 在与时代共发展的同时注重节目的多样性以及广泛性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自身电视节目走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赖黎捷, 赵红勋, 李明海.诊治当下电视“秀场奇观”——以《非你莫属》职场真人秀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1 (9) :39-42.

[2]陈丽娜.媒体融合时代下“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话语博弈初探——从李开复发起万人投票抵制《非你莫属》说起[J].东南传播, 2013 (4) :66-70.

[3]郑安迪.泛娱乐化时代下电视真人秀的价值取向探析——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0) :49-50.

职场真人秀节目 篇2

继去年的相亲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收视王牌之后,今年职场节目似乎大有赶超之势,作为职场节目的后来者,宁夏卫视第一财经打造的《中国职场好榜样》变成为所有求职者提供实现职场梦想的舞台。

以往真人秀节目总会经常性曝出一些“打假新闻”,此次《中国职场好榜样》节目除了在节目中呈现的求职者务求真实之外,还将持续跟踪节目中那些失败的求职者的近况,对那些在节目中求职未能成功的选手,企业继续对他们进行深入考察,若有适合的岗位将在后续为他们提供。据了解,作为2010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10强中唯一入选的中国公司,中智集团成为《好榜样》的人力资源全程合作机构,为节目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持。所有报名的求职者,都将进入中智的人才库,向全国的企业推荐。

“《中国职场好榜样》在塑造、寻找好榜样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让更多的人在节目中展现自己,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节目组负责人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找到一个适合节目特质的主持人,《中国职场好榜样》节目组最终圈定了颇具敬业精神的黄健翔。“黄健翔本身就是一个职场人二次创业再创辉煌的典范。”节目组负责人告诉记者,“黄健翔的敬业精神、丰富的人生阅历、永远保持活力的心态,这正是现在许多职场人士所缺少的。”

《非你莫属》由新成立的天视卫星公司顶尖团队臻金打造,专业性和娱乐性兼具、央视多档社会类节目当家主持、睿智冷面笑匠张绍刚担纲《非你莫属》主持人,以机智幽默的主持方式掌控节目,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并在节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将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每期4位真实应聘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敢于挑战,敢于展示,拥有难以想象的特长,同时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节目中的2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心理专家,将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心理把握和职场忠告。

张绍刚

1990年进入北京广

播学院摄影系,1994年成为北广研究生。现为北电视系老师,《今日说法》主持人、《大家看法》主持人、《挑战主持人》的嘉宾主持、2009正义人物颁奖典礼主持人。

2010年《苏乞儿》全球首映礼主持人,《非你莫属》主持人。

近日,天津卫视频道在北京开始了新节目《非你莫属》的录制工作。该节目为全国首创的大型另类职场招聘真人秀节目,由王牌脱口秀《今

夜有戏》制作班底主力打造,央视多档社会类节目当家主持、睿智冷面笑匠张绍刚担纲主持人,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非你莫属》主持人:徐睿

徐睿《非你莫属》第二现场主持人

看点一:全国首档真人秀招聘节目

《非你莫属》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又兼顾了职场人生、职场话题与争议等一系列‘冲突’元素,直指全球的热点和难题、中国社会婚恋之外的热点——就业问题 看点二:各大一流名企高管现场面试

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有世纪佳缘的CEO、六间房CEO、郭德纲、吕良伟等,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高管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对应聘者感兴趣的是什么?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看点三:应聘者五花八门精彩话题不断

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经历且踌躇满志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海待”;有因学历问题一直被各单位拒之门外至今还在依靠父母的“啃老族”;曾因“护士门”事件饱受争议的网络红人“仙女焰焰”等等,话题不断,为了得到工作,应聘者在现场使尽招数。环节

《非你莫属》分“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自我介绍”通过 VCR展示应聘者基本资料,包括工作内容、背景故事及家人朋友领导推荐等等,“天生我有才”应聘者展示与就业相关的才艺及特长表演,“别对我说谎” 源自职场黄金标准——真诚度!通过对童年往事、同事关系、职场观念、财务问题等一系列尖锐精彩的直面提问,考验应聘者的人性最真实一面。最具关注度的要数“谈钱不伤感情”环节,因为在目前的求职压力下,许多求职者在应聘的过程中为增加成功度对待遇问题都采取了模糊态度,这也使得用人单位得以利用这种模糊以最小的工资成本获得最优秀的人才,所以《非你莫属》为保证应聘者和公司代表各自的利益与权力,将要求双方在节目现场直白进行工资待遇谈判:底薪、奖金、加班费、交通费、通讯费、餐费、五险一金……求职者的能力在这些一流企业的高管中究竟价值几何?全国观众将共同见证求职者的待遇问题!收视率

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待业求职人群高达4000万人,就业问题已成为与婚恋比肩的又一社会热点问题。《非你莫属》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连续增高,在7月份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收视率高达1.21,在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中,与湖南卫视、东

方卫视、江苏卫视的娱乐选秀栏目分列前四位,节目网络点击率已经突破5000万,成为《百里挑一》、《非诚勿扰》等相亲栏目后最火爆的职场真人秀。《职来职往》是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播出最新、最给力职场真人秀节目,被称为职场版《非诚勿扰》。

主持人:李响

首播: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 每周四、周五晚21:38

复播: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 每周五、六中午12:30

江苏卫视 每周二晚21:10

职场梦想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于2010年12月10日晚21:38开始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开播。这档栏目每期都将邀请18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场达人”,以亮灯和灭灯的方式对参与节目的选手进行评判,决定他们能否前往100家知名企业工作、能否与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牵手,同时现场针对每一位选手的情况提出来自职业和职场的宝贵意见。

《职来职往:这样求职进百强》是一本培养初出茅庐的求职者技能、态度、方式的素质手册。

《职来职往:这样求职进百强》是一本学习在面试场上成功沟通和交流的宝典。

本书结合求职场上的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剖析每个求职者存在的问题和亮点,总结达人老师和职场规划师MR.JOB的麻辣点评和精彩指点,更有价值的是“达人支招”部分,告诉你求职场上虽然没有一统江湖的秘籍,但绝对有不同的技巧和共性的问题。

内容不但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指点,也是所有求职者的求职宝典。正反案例的对比分析,让每个求职者都能以人为鉴,从别人身上体会和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当求职者们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如何在和企业HR的沟通中告诉对方你的素质和能力,让对方有兴趣给你一个用武之地,才是最关键的。如何做,答案都在这里。

达人的点评告诉你,如何表现才能够打动企业的识人慧眼。

职来职往,前途宽广。

第一环节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由现场达人以选手入场进行自我介绍、职业谈吐、服装搭配、职场礼仪等几方面进行印象评分

第二环节:职业技能测评 [1]

职业技能测评:通过相关行业达人对选手进行职业技能测评,此环节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评测,间接性质的考察了选手的心理素质、逻辑思维等自身素质;

第三环节:求职故事

求职故事:通过选手的VCR短片,了解选手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挖掘选手的闪光点进行评测;

第四环节:职场诱惑

职场诱惑:到达职场诱惑,必须低于9盏灯之后才会开启的环节,大于等于9盏灯,选手拥有直接选择权,低于9盏灯的则开始进行职场诱惑,此环节由在场达人提供是公司是否拥有适合的职位让选手进行选择,大于2盏灯则由选手选择要剩下的两家企业;然后在场剩下的两盏灯企业提供给选手职位、薪酬;最后选手进行10项公司信息进行了解,进行2选1 或者放弃。亮点一

1对18,规则好玩又严谨

据悉中教一套此次推出的新节目将一改传统求职类节目的古板,节目规则设置上将更好玩,据节目制片人马浚益介绍:“以往的求职类节目相对而言都比较高端,而且节目中的嘉宾们都太过严肃,像是古板的考试。而《职来职往》中的基本规则是一个求职者要面对18个来自不同行业的面试官的问答,根据获得认可人数的多少,获得相应不同的职位,9名以上可以自己挑选百家企业就职,9名以下就只能从在场对自己感兴趣的面试官的企业挑选,很有游戏的感觉,而且在这个舞台上,求职成功的几率要比平时一对一面试大的多,18面面试官,只要能够让其中一个人认可自己,就有机会找到工作。”

不过,马先生表示,节目在有意思的同时,也强调严谨:“这是一档求职节目,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嘉宾的人生,所以每个嘉宾经历的都将是一个严谨的面试过程,18名面试官都是企业资深的高管,他们根据自己不同的用人标准,会在节目中对选手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和苛刻的要求。”亮点二

企业高管变身职场明星,职场分析师来助阵

担任《职来职往》场上18位面试官的企业高管无疑将成为最具看点的人物之一,对于挑选面试官的标准,马浚益介绍:“2010年电视荧屏的特点就是‘民星’越来越多,只要具有个人魅力,就能受到观众欢迎,我们

挑选企业高管时,除了其在自己职业领域里身经百战外,能用犀利的眼光能全面扫描求职者的缺点,并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求职者身上的问题,发表出独到的观点,同时也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们也将在《职来职往》这个舞台上被打造成职场明星,改变大家对于面试官的传统印象。”另外,节目中还有一位职场分析师,对此马浚益表示:“这个角色在场上很重要,而职场分析师就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求职者给予正确的引导,他还能够告诉观众们应该如何去求职,让《职来职往》成为一个求职教材。”据了解《职来职往》的这名职业分析师名叫潘力,他从业20年,历任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管理岗位,拥有丰富的人员招聘和团队领导经验,特别擅长于对年轻员工的激励和培养。

亮点三

史上最豪华阵容,百强企业联盟

《职来职往》中除了18位职场达人带来的职业选择外,100企业的职位选择也让《职来职往》成为有史以来集结企业资源最多的节目。按照规则,只要通过前三轮职场达人的考核,保证获得9名以上面试官认可的选手就有资格选择百强企业中的任何一家就职。对此节目制片人马浚益表示:“为了保证节目的优质职位资源,我们打造了百强企业联盟,这在以前的求职类节目中是前所未有的。当时节目组与这些企业沟通时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也给予节目很高的信任,因为节目中有18位面试官的把关,他们都是阅人无数的职场达人,能够获得其中一半认可的求职者基本上都是有精英潜质的的人才,能满足他们企业发展的用人标准。”

同时马浚益介还说道:“百强企业联盟将让《职来职往》成为求职类节目的标杆。”据悉《职来职往》百强企业联盟中不乏宝马,星巴克这类大型跨国公司,他们提供的高端职业无论从发展的角度和个人待遇上来看都具有很强的诱惑。

中教一套打造教育栏目带 《职来职往》梦想遭遇现实

《职来职往》在推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目前已经成为中教一套的王牌节目。作为一档求职节目,《职来职往》聚焦社会热点,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话题性,这让节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据了解,中教一套已经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自己“快乐学习幸福教育”的频道品牌定位。随着《职来职往》的热播,中教一套结合《成长不烦恼》,打通周一至周五的晚间黄金时段,打造出具有品牌特色的“教育栏目带”。

面对即将来临的2011年就业大潮,节目聚焦求职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套用了婚恋节目《非诚勿扰》节目形式,一个求职者和来自18家企业的高管在现场观点冲突碰撞不断,不合格者将被灭灯,而只要能够赢得高管们的认可,就有权选择自己中意的企业所提供的职位。节目组制片人马浚益表示:“节目牢牢抓住现在观众的心理,‘成家’‘立业’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具有很强的社会话题,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据了

职场真人秀节目 篇3

关键词:职来职往;启示;求职;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53-02

近年来,不同形式的职场真人秀节目陆续登陆荧屏,并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其中,《职来职往》由于该节目定位准确、形式活泼、内容新颖、指导性强,在观众中引起热议,成为各大网站论坛的热点话题,节目内容网络版平均每期被播放20万次以上,开播两个月便又一次掀起“电视求职“的热潮,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0创新创优栏目,成为职场真人秀节目中的典范。《职来职往》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全新打造的一档职场真人秀节目,于2010年末推出。该节目以环环相扣、节节过关的形式,给每位求职者20分钟时间。18位行业楷模,通过自我介绍、压力问答、自由对话、浏览简历等方式对求职者进行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的测评,采用亮灯、灭灯的形式,决定是否给予求职者入职机会。在这类电视求职节目的受众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无疑,在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象牙塔内的学生们愈来愈提早地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职来职往》抓住新生代对新生事物具有快速接受能力的特点,将关注点聚焦于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关注的就业民生大计,栏目内容从求职入手,但不仅仅局限于求职,而是一个多方人士参与、博弈、互动的真实体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高校学生对应聘求职问题的关注需要,并从中受到启迪。

一、《职来职往》节目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以往的职场节目参与者多为精英分子,这就决定了节目本身与普通人之间有较大距离。而《职来职往》的选手都是通过公开参与报名方式的普通人,他们和受众之间拥有相似的社会角色、经济状况、生活状态,因而更加能增强受众的心理认同感和体验感。

(二)节目面试官趋于年轻化,多元对话凸显自由精神。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面试官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0-45岁之间,他们有着开阔的思维,乐于接收新鲜事物,允许求职者表达不同的观点,从而缩小了考官与被考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求职者更好地表现自己。他们在言谈间显现出来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折射出新一代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巨大能量,让人对于公司高管的印象大大改观。

(三)节目内容与时代对接,引领积极的价值观。节目中考官对求职者的考题都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内容涉及娱乐、文化、艺术、公益、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热点话题,而并非几十年不变的面试秘笈,这样更能反映出求职者对生活的观察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在层出不穷的同质类似节目越来越“三俗”化趋向的围攻中,通过社会热点、求职、电视节目的巧妙结合,作了一场择业青年的择业观、价值观、生活观的话题辩论节目。

二、《职来职往》对高校学生的启示

拥有积极明快的心态和坚持忍耐的精神是实现目标的必备武器。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来过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求职者,有一位女孩身高明显低于常人,并经历过病痛的折磨,但她通过自身的努力,以优秀的英语水平和自信的表现获得了某外语培训机构的教师职位。还有一位求职者只有初中学历,但迄今为止已有数十年的工作经历,凭借着自己稳扎稳打的工作作风,她收到了在场多家大型企业抛出的橄榄枝,而这正是令众多比她学历高的求职者都羡慕的工作机会。这些求职者虽曾处于逆境,但从未放弃,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梦想。这对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更具有激励作用,从这些求职者身上他们能找到身边人或者自己的影子,对他们树立积极、拼搏、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及早明确方向,摆脱“两盲一定”的状态。智立方集团杨石头老师说过一个草根味浓的专有名词“两盲一定”,用来描述当前找工作的一类人,大多是指出生于上世纪88年后的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备受宠爱,甚至溺爱,心理较脆弱,很难承受由于挫折与失败而带来的压力。步入职场,因环境的改变,失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优势,变得有些无所适从。其职业特质为“两盲一定”,即“未来发展方向盲目”、“专业选择盲目”、“对个人价值的认同坚定”。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有三个业:一个是行业,一个是职业,一个是企业。如何在把握好自己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进入一个合适的行业,选择一个好的企业,做自己喜欢做的职业,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观看《职来职往》,众多同龄人在寻找方向的途中,有的目标明确,有的走了很多弯路,结合各位行业达人的指点,可以使广大在校学生吸取经验,扬长避短,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早做准备。

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一定是现在所学专业,将想法付诸实践,一切皆有可能。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目前所学的专业不甚满意,他们的选择或者是由家长决定的,或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选专业不了解造成的。这种不满意的状态致使他们中的一些在大学期间茫然度日,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来《职来职往》的求职者中,很多人的求职目标并非其所学专业,他们中的一些对所求职业并未做好准备,有的是通过旁人介绍有个大致印象,比如公关通常被大众理解成为喝酒吃饭应酬,销售被认为是无门槛、无技术的职业等;有的甚至在求职前夜通过百度搜寻了一些求职攻略。而另外一些求职者自进大学开始就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求职方向并非所学专业,并为此持续不断地努力,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辅修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争取实习机会,切身体会该行业的实际情况以确定自己的判断。这些求职者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表现良好,丝毫不逊于本专业出身的求职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想法,但很少人真正将之实现。从这些求职成功或者失败的同龄人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即使选到了不感兴趣的专业,也不等于人生判了死刑,多去发现自己感兴趣和真正想做的领域,想法坚定后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否则想法永远只是想法。

拥有名校、留洋或者学生会干部等背景并非是找到好工作的保证。很多二三流本科院校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不敌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来过很多综合表现非常优秀的求职者,他们并非来自名校,但他们自信沉稳、不卑不亢、专业功底扎实,拥有良好的中英文沟通能力,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和赞许。相比之下,少数名校毕业生为身上笼罩的光环所累,智商出众但情商欠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最后高不成低不就,在求职现场没有获得工作机会。以犀利著称的行业达人马丁老师说过:名校毕业的学生往往有一些莫名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他们不一定会承认,但这确实会存在。而这样的一点在职场中并不是必须的,甚至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伤害。

在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出国热持续升温。一些学生为了增加文凭的含金量,提升就业竞争力,选择了在高中毕业后或者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他们中的一些在国外努力拼搏,学有所成,确实不虚此行。然而也不乏一些盲目出国的学生,他们没有想好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在国外或者茫然度日,或者疲于应付陌生的语言环境,或者为了学费和生活费,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打工兼职中,浪费了课堂学习的机会。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来过不少有留学经历的求职者,他们不同的求职结果表明,出国并非意味着镀金,不管在哪里,学习都是第一位的,能力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有一位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求职者,应聘奢侈品管理职位,她对于在国外的奢侈品牌、秀场见闻大谈特谈,似乎留学经历对她来说更像是一次国外游,而被问起关于奢侈品的内涵及管理问题时,却知之甚少,也因此她在现场没有获得工作机会。

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来过不少求职者,他们在自我介绍中,用了一长串头衔介绍自己,诸如校学生会主席、摄影协会副会长、外联部部长等等,但这些介绍不见得会为他们接下来的求职旅程增色多少。不可否认,一些同学确实在这样的社团活动历练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又没有耽误功课,使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但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从一开始就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拥有学生干部经历会为以后的求职道路增加砝码,多多益善,以至于本末倒置,整个大学期间他们奔波于各大社团活动中,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置若罔闻。《职来职往》的一位面试官曾这样说过:在挑选毕业生时我们不会刻意选择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在以往的经验中,一些这样的同学显得难以管理,因为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已经习惯了去指挥别人,身上或多或少沾染了一些浮夸和不切实际的领导做派。所以,有没有学生干部经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具备哪些能力。

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的道理。这里讲的做人是指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不卑不亢,温和谦逊,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做事诚然重要,但有时候做人更关键。因为不学好做人,连做事的机会都没有。一些求职者自我感觉良好,其中有的是真正具有才华,有的则是自负。他们不能坦然面对面试官的提问和质疑,心里产生不平衡和抵触情绪,甚至对面试官进行言语冒犯或攻击。这样的求职者只能成为众矢之的,黯然退场。万博公关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刘希平老师说过:初入职场的新人保持一种谦和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

正确权衡考研和工作的选择。当下在校大学生毕业之际面临的选择除了工作、出国留学,主要的就是考研了。在面临考研与否的抉择时,明确自己的动机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觉得想在专业上进一步学精学透,考研是值得鼓励的。然而一部分同学觉得考研是逃避就业竞争的避风港,或者认为学历高意味着高薪,出于这样的动机做出的选择就需要认真考虑了。来《职来职往》的求职者中,有高中都没有读完的,也有读到博士的,他们的求职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博士、硕士就一定比本科生找到了待遇更优厚的工作。如果一个工作岗位,本科生就能胜任的,企业没有必要聘请一名硕士生来做。诚然,学历高一定有它的竞争优势所在,但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同样也是用人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

学会聆听。作为一档职场节目,评判者的身份必须权威,必须专业,他们对自己的决定必须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在相应的环节中,还要对求职者进行基本的职业技能测评。他们的很多建议或感言,有的是经商之道,有的是人生经验,都可以作为各位求职者的“职场宝典”。有的求职者不注意聆听面试官的问题,导致答非所问。有的求职者在和面试官交流的过程中,一旦被问倒,忙于辩解找补,压根没听面试官的提示或建议。他们往往专注于自己没回答出来的事实,不太关注问题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以至于被要求重复刚才面试官说了什么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支支唔唔答不上来。事实上在台上不管求职结果如何,认真听取各位行业达人的建议都会使各位职场新人受益良多。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嘴不要比脑子快,任何时候,没有想清楚的时候,不要随便张嘴。年轻人身上难免沾染浮躁之气,更应该沉下心来,聆听是思考的良好开端。学会聆听,这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现。

三、结语

不是每个人都能认清自己拥有的究竟是理想还是异想,尤其是对于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朋友,他们在没有完全接触到社会时,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筑造的一个小世界里。理想让人脚踏实地,异想让人双脚离地,耳目闭塞,一心只想往上飞,却不考虑自己是否长着一双能够飞翔的翅膀。《职来职往》从真实、客观、全面的角度展现职场风貌,有助于高校学子认清社会,认清自己,从而查漏补缺,积极为将来的职场之路做好充分准备,让理想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孙娟妮.从纪实性角度浅析《职来职往》节目的服务功能.中国电视(纪录),2011,6:58-60

[2]宋丽丽.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分析.青年记者,2006,20:66-67

职场真人秀节目 篇4

真人秀节目相对于传统电视节目, 需具备四大要素:纪实性、戏剧性、游戏性、参与性。职场真人秀节目的这四个要素与其他类型真人秀节目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形成节目独特优势和看点。下面结合一档较高收视率的职场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进行深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职场真人秀节目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予以思考和梳理。

一、纪实性

真人秀节目吸引受众的核心要素在于“真”, 强调实时现场直播, 没有剧本, 不是角色扮演, 相对于戏剧作品有更强烈的真实感, 因此节目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普通观众的求知欲、猎奇心以及窥私心理。在职场真人秀中, 其纪实性具体从三个方面表现。

(一) 参与节目各方的身份的真实性

在一期职场真人秀节目中, 录制现场的“人”的要素可分为四类:求职者、招聘企业代表、主持人、现场观众。求职者的真实性需从两方面考量, 个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个体真实即应聘选手身份和个人基本情况的真实。节目制片人马浚益透露, 报名和被挑选上节目的比例为两百比一, 而附有照片和个人资料介绍详尽的报名者会优先考虑。而在节目第二个环节职我本色中, 通过选手的VCR短片, 了解选手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挖掘选手的闪光点进行测评。其中有些VCR中选手会邀请其朋友、家人出镜, 从侧面佐证上场选手身份的真实性。整体真实, 强调在保证每位选手个体真实的同时, 节目展现求职者这个群体的全面性和多元化。从2010年12月节目开播至今, 几乎每期四位求职者都各有特点, 既有高学历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和学成回国的海归, 也有中学没毕业的技术工人和住地下室的“北漂”, 甚至还有从未踏入职场的家庭主妇和从机关领导岗位退下的老阿姨。对于这样的安排, 制片人坦言, 降低门槛, 不限年龄和学历, 是因为节目观众不仅限于学生群体, 而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就业帮助, 也希望通过这些热点话题人物来引发大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讨论和对自身的反思与再定位。

招聘企业代表同节目选手一样, 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考核的。从年龄来看, 涵盖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人, 符合目前各企业管理层的实情。就专业而言, 涉及销售、行政、人力资源、策划、设计等多个行业。在招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方面, 大多为广大受众知晓并有较高美誊度的企业, 其中不乏世界五百强企业, 如宝洁公司、华为、联想集团, 中国移动等等。此外, 为追求节目的公开公正, 招聘方也会面临“下岗”危机。一般每录制两期节目, 18位行业达人中少则五六个, 多则一半会被换掉, 满足多元化的招聘和求职需求。

主持人的真实性表现为节目现场真情实感的流露。主持人李响在节目中的情绪表现偏重于感性。如选手讲述和母亲的辛酸往事, 李响在一旁潸然泪下, 遇到性格乐观开朗, 擅长逗乐的选手, 李响会幽默、夸张地予以配合, 而在毕业季的专场节目中, 李响更多表现的是对初入职场年轻人的照顾和安慰。主持人和选手、主持人和观众的情感互动在节目中得以真实展现。

节目现场观众的征集往往通过网络论坛、贴吧发布征集信息, 报名者免费参加节目录制, 现场观众多为学生、节目粉丝, 选手的亲友团。另外, 节目几乎每期都会有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加, 并启动《职来职往》校园行活动, 已经在北京、杭州各大高校做推广, 并陆续还会去上海、成都、广州等各大城市推广。

(二) 选手参与节目诉求的真实性

真人秀节目是一个造星的平台, 普通人往往通过一期节目变成家喻户晓的明星, 如《美国偶像》节目中被美国民众广为知晓的孔庆翔, 《超级女生》选出的一届届超女, 参加《英国达人》的苏珊大妈, 在《非诚勿扰》中语言大胆、犀利的马诺。正因为如此, 选秀节目被诟病和抨击的就在于参与节目的选手的目的和动机, 并不是为求职、求偶或其他, 而是为增加曝光率, 自我炒作。

《职来职往》为恪守节目的服务性宗旨, 在参与选手的筛选和求职成功者的回访两方面予以保证。节目选手的筛选在学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凸显平民化倾向, 同时, 节目试图从服务一个人扩展为服务一群人, 因此在选手选择过程中又需考量其代表性。如其中一期毕业季专场, 选手是一名来自三本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 选手在与主持、应聘方交流过程中谈到自己作为一名三本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对待和阻力, 尽管求职路途艰难, 但自己依然在不断锻炼职场能力, 积累职场经验, 为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求职者的经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让节目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共鸣。显然, 节目组选择这个选手的原因在于她是三本毕业生的代表和正面典型, 通过她这个个案反映现阶段这一类学生求职面临的问题, 引发社会关注和理解。

(三) 细节真实

过程和细节在事件发展脉络中的关系可比喻为线和点的关系。线索完整是表述真实事件的基础, 而着力刻画的“点”则是节目呈现给观众的重点和亮点。《职来职往》中, 编导通过一个个细节形成节目诸多小高潮。以其中一期典型节目为例, 镜头从上场求职者的脚部慢慢往上推移至展露全身, 这是节目着重表现的第一个细节, 让观众产生对选手的第一印象, 在直观上有了好感。随着选手迈向舞台中心镜头拉为全景, 可完整摄录到十八位达人、现场观众, 主持人和求职者居于电视画面中心。接下来近景记录主持人和求职者的开场交流, 十八位达人中由一位与求职方向相关行业的企业代表出一道面试题, 题目多为虚拟情境题, 回答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这时镜头推向选手面部特写, 把他临场即时反应的面部细微表情清晰记录, 选手或紧张得瞠目结舌, 或从容地应答如流, 这些细节都是选手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而每一个环节达人都会以是否亮灯的方式对选手表现予以评定, 在等待结果过程中镜头拉为现场全景, 并突出现场大屏幕上亮灯的变化过程, 当结果即将揭晓时镜头转向选手近景, 记录他或兴奋或沮丧, 抑或是志在必得的自信。

二、戏剧性

一档好的真人秀节目应该是纪实性和戏剧性的统一, “真人”二字突显节目的纪实性, 而“秀”, 即展示、演示, 是给人观赏并让人觉得好看, 真人秀如果只追求原原本本纪录, 事无巨细地记叙流水帐, 节目的吸引力十分微弱。因此, 如果说纪实是节目的魂, 那么戏剧元素则是节目的体, 纪实性必须依附于戏剧性才能展示其不同于其他类型电视节目的独特魅力。

戏剧性的核心在于故事。职场真人秀节目的故事从两方面表现。一方面, 选择有故事的选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故事, 节目组在挑选选手时更倾向于选择故事性强的报名者。观众在收看过程中, 除看到面试环节外, 也了解到面试过程中穿插的求职者的真实故事, 有些是和家人的亲情故事, 有些是恋人间的爱情故事, 还有的是坎坷的人生经历。观众通过这些选手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熏陶和教化, 通过人文关怀赋予节目更深的内涵, 同时提升节目的亲和力。

另一方面, 故事化叙事。叙事涉及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一个故事有三个关键要素:悬念, 戏剧冲突以及细节刻画。以其中一期节目的典型选手为例。求职者是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 小时候练体操没怎么读书, 因为没有入选省队中断了体操生涯, 又去学汽车修理, 觉得难度太大也半途而废了, 参与节目是想谋求一份演员的工作。求职者着一身休闲装, 与其他求职者着正装形成很大反差, 让观众一开始就产生一个疑问, 他为什么上节目, 想找什么工作, 这个人是否个性张扬, 招聘方会对他反感吗?他求职能否成功?选手一上场, 节目设置了一个大悬念, 并且谜底不会立即揭晓, 必须随着节目进程一个个予以解答, 把悬念刻意地搁置和延迟。当他完成职业测评后, 因为表现不佳, 招聘方给予负面评价, 而这位求职者并没有虚心接受点评意见, 依然满不在乎的态度与招聘方调侃, 引人反感。就在观众对他求职成功不抱希望的时候, 接下来职我本色环节选手的VCR中讲述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 以及他为报答母亲而志在出人头地的心愿。主持人和达人看完这段VCR后, 每个人都心生感动, 有些人当场潸然泪下。此时情节发生了大逆转, 人们印象中一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原来是个历经坎坷, 背负沉重生活压力的孝子。在整个过程中, 悬念、人物冲突、细节刻画都进行了刻意的设置和展现。观众仿佛在看一部情节跌宕的短剧, 情绪随着情节发展而起伏。

三、游戏性

无论观众还是节目选手、嘉宾都有着游戏心态。而一个好的游戏必须设定好游戏规则和奖罚机制这两项内容。在职场真人秀中, 选手上场后往往经过三四个环节的考核、测评。在《职来职往》节目中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名为职场亮剑, 选手入场进行自我介绍, 十八位招聘代表对选手的谈吐、职场礼仪及职业技能测评并评分。其中, 相关行业达人对选手进行职业技能测评, 此环节还间接考察了选手的心理素质、逻辑思维等全面素质。第二环节即职我本色, 选手通过录制的VCR短片展现自己的闪光点。第三环节, 达人继续与选手沟通, 在场达人提供适合的职位让选手选择, 大于两盏灯由选手选择要剩下的两家企业;这两家企业提供给选手职位、薪酬;最后选手从中二选一或者放弃。

职场真人秀的游戏规则既需具备一定专业性, 又要有娱乐性, 让观众在放松、愉悦的情绪中获取职场面试, 人际关系处理, 不同岗位职责等各方面信息为已所用。在此之前的求职类节目较为高端, 嘉宾过于严肃, 《职来职往》中求职者面对18个不同行业面试官的问答, 获12盏以上亮灯则可以自己挑选百家企业就职, 12盏以下则只能从对自己感兴趣的面试官的企业挑选, 很具有游戏性, 而且在这个舞台上, 求职成功的几率要比平时一对一面试大的多。但节目制片人同时也强调, 每个选手面对的都是严谨的面试, 18名面试官都是企业资深的高管, 他们根据不同的用人标准, 在节目中提出尖锐的问题和苛刻的要求。

参与者进入一个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奖励。选秀节目的奖励是巨额奖金以及成名的机会, 益智类节目的奖励是个人才智的展示以及奖金或奖品, 相亲节目的奖励是适合的伴侣及曝光率的增加。职场真人秀节目也是通过奖罚机制营造紧张、刺激的视觉观感和心理期待。《职来职往》在每个环节结束时都会由十八位达人对选手的表现用亮灯或灭灯的方式予以肯定或否定。表现好的选手一路过关斩将, 如果第三轮投票能够亮起十二盏灯, 那么他就能自主地选择百强企业中的任何一家就职。《职来职往》百强企业联盟中诸如宝洁、星巴克这些大型跨国公司提供的职位无论从发展前景还是个人待遇上都具有很大有诱惑。

四、参与性

参与性是职场真人秀节目必须考量的要素。节目的参与动机分析可从三个方面来看, 应聘方、招聘方、受众。

应聘方参与节目的主要动机是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此外, 有些人参加节目是为积累求职、面试的经验, 从职场达人那儿获取有益建议和帮助。当然, 参与者中也不乏为露脸、制造话题以出名之人。无论何种动机, 参与者来到节目中都是为获得某种奖励或回报, 而无需支付较大成本。

招聘方在节目中被时尚化地称为行业达人, 他们的年龄、经历、着装、谈吐等也无不体现出与传统面试官所不同的时代性和时尚化。这些达人中不乏青春靓丽的“80后”精英, 比如刘同、陈默以英俊的外形、不凡的谈吐赢得年轻人的喜爱。此外, 达人的场上表现也无不体现出平民性, 这些平日在公司坐着面试的高管需要在节目里站着完成面试, 往往一期节目录制4个小时, 如连续录制两期节目则要站8个小时。这些达人不辞辛苦地参与节目的目的与其说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不如说是企业公关的很好的途径。比如, 北京某公司媒体部总监马丁被网友称为“犀利哥”, 因为犀利的言论, 他的微博粉丝已经增加到5万, 还成立了“马丁帮帮忙”微博粉丝群。马丁坦言, 自从上了节目, 很多商业伙伴即便谈不成生意也会去打听他、关注他所在的公司, 知名度的提高也连带着职场上“获利”。当然, 这些达人也面临被换掉的危机, 节目制作人介绍, 每录两期节目, 8位行业达人中少则五六个, 多则一半都会被换掉。显而易见, 节目组、招聘企业、行业达人都充分认识到参与节目可以为自身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 行业达人纷纷踊跃参加节目, 并在节目中充分地展现个人形象, 推介企业品牌。

受众对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参与是通过观看和反馈行为体现出来的。《职来职往》从2010年12月开播至今, 赢得受众认可, 反响良好。在各种真人秀节目泛滥的今天, 受众对《职来职往》的期待和需求是什么, 即受众收看节目的动机和心理。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 考察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应, 对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心理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在《职来职往》节目中, 受众的收视心理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求知心理。现阶段, 就业难已不止于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 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求职创业类节目紧跟社会热点, 以关注、缓解社会矛盾为宗旨。《职来职往》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 大致可分为三类, 初入职场的毕业生, 为求职作准备的学生群体, 谋求新发展的职场中人。第一类, 毕业生从节目中获知人才供需信息, 企业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和专业考核标准, 职场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等等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将要面临的诸多问题。第二类, 学生群体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大环境下, 纷纷在求学阶段就充分准备, 尽管各种考证、考研、考公务员, 但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直接进入职场, 对很多学生而言, 提前做好求职准备更能预则立。第三类, 职场中人或因为工作压力, 或由于职业规划的考量, 也常有职场信息的获取需求, 并要求紧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自我, 求职创业类节目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

求乐心理。电视终究是娱乐的媒介, 尤其是在“娱乐至死”的电视文化熏染下, 职场真人秀这类突出专业性、服务性的节目也不可避免要穿上娱乐的外衣。娱乐性元素通过满足、迎合受众的求乐心理以提高收视率。

参与心理。参与心理即调动受众的情感因素, 使受众的情感与节目嘉宾、选手、主持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实质是让受众在心理上参与了求职者的整个面试过程。因为受众在观看节目中有着强烈的参与心理, 所以电视为吸引更多忠实观众,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着意地通过戏剧性情节, 镜头的转换, 音效等视听综合手段给观众以强烈、紧张的现场感, 使观众情不自禁地融入节目的现场气氛中, 并产生与台上人物感同身受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朵朵.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典范——<职来职往>前途宽广[J].今传媒, 2011 (3) .

[2]耘耕, 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M].龙耘,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4]尹鸿.虚构与真实: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研究[EB/OL]. (2007-01-08)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76588/76590/5258203.html.

我国当前“真人秀”节目概观 篇5

“真人秀”毕竟是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不仅观众对这种节目形态不甚了了,而且制作人员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制作人员内部的意见也不够统一。“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电视节目,它所需要的也是具有综合素质和技术的人才。由于当前这种人才比较缺乏,《走入香格里拉》的制作人员具有不同的背景,导演主要是搞电视剧出身的,摄像主要是从事纪录片工作的。这样的人员构成的优势主要在于,它同时利用了纪录片人捕捉细节的敏锐(如《走入香格里拉》中志愿者攀登“珠金圣艾峰”中薛北群帮助薛筠的镜头和“溶洞探宝”段落三名志愿者的行踪跟拍,这种效果是摆拍、表演所无法达到的)和电视剧人把握局面的大局观;但是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是很明显的,导演为了保证节目的完整和精彩所进行的摆拍为摄像所不理解,而且摄像的客观纪录损害了节目的丰富性,如《走入香格里拉》中的“赛马比赛”和“飞流直下”段落的镜头就不够丰富。反观国外的同类节目,其技术手段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幸存者I》中对月落、日出、沙滩、海浪等的渲染就很精彩,这些对节目本身增色不少;《穿越沼泽地》中志愿者满身淤泥、颤抖的手、亲人的扶助以及救护车的救助等细节通过高速摄影和音乐加以渲染,观赏效果极佳。

可喜的是,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正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果,如《走入香格里拉》就明显有不同于国外相关节目的优点,它在节目中插入志愿者常态生活,从而形成真实(志愿者家乡生活拍摄)与虚拟(野外生存竞技)的对照;而且,节目中加入了许多相关人员的幕后采访,使节目本身更深了一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真人秀节目与西方节目相比还有差距,还需要我国电视工作者不断学习和探索。

真人秀节目为何这么火? 篇6

继“2014十大现象级电视综艺”节目之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迎来“2015大爆炸时代”。特别是进入第二季度以来,无论是王牌综艺节目的强势回归,还是新节目的上线首播,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群殴”之战已在所难免。第二季度,四大卫视集体发力,纷纷布局多档电视综艺节目。

截至目前,湖南卫视推出两档,分别为军旅真人秀节目《真正男子汉》、旅行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浙江卫视开出三档,分别为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第二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回来了》(第二季)、生存类真人秀节目《出发吧,爱情》;东方卫视排出三档,分别为旅行真人秀节目《花样姐姐》、喜剧类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才艺类选秀节目《妈妈咪呀》(第三季);江苏卫视则是强势排出六档,分别为美食竞技真人秀节目《星厨驾到》(第二季)、户外真人秀节目《前往世界的尽头》、脱口秀节目《世界青年说》、室内竞技真人秀节目《为她而战》、明星恋爱真人秀节目《我们相爱吧》、观点脱口秀节目《一票难求》。

仅四大卫视就有数量如此之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一时间密集呈现在电视屏幕之上,想必观众们也甚是觉得眼花缭乱。虽然我们常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共性来看,当前中国电视观众还是很好真人秀(Reality TV)这口儿的,不然四大卫视也不至于近乎全面布局各种类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了。那么,问题就来了,真人秀节目为何这般如火如荼?又为何明星也好,百姓也罢,都要挤破脑袋上真人秀节目?

观察

根本原因大概有如下两个:一是对媒介仪式的崇拜,二是对名流文化的认同与共享。

当前,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大致可区分为明星真人秀与平民真人秀(即选秀)两种形式。对于明星真人秀而言,马克·安觉杰维克(Andrejevic, M.)认为,揭露名人私生活的细节能够使他们“去神秘化”;而对于平民真人秀,约书亚·梅罗维茨(Meyrowitz, J.)认为,普通人站到媒体的聚光灯下希望获得知名度,但越是频繁出现就越是表现其平凡的一面。两位学者所言不无道理,但是归纳起来讲,世人对真人秀节目的偏爱,在很大程度上,首先与其对于媒介仪式的崇拜是大有关联的。

“媒介仪式”的首倡,是由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在其专著《媒介仪式:一种批评的路径》中论述的。他认为,媒介仪式是指“围绕与媒体相关的关键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形式化的行为,该行为的实施能够架构或意味着其与更广泛的、与媒介有关的价值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关键类别和边界”,主要表现在“在媒介内/地位较高”与“在媒介外/地位较低”的区分和对立;所谓的“与媒介有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媒介是社会‘中心’的切入点”。

在真人秀节目中的人,明星也好,平民也罢,他们在媒介的空间里炫耀自己的某些本色,这种行为极容易获得权威或公知的认可,其分量自然大于任何框架以外的东西;与此同时,真人秀节目证明,媒介能行使目击者的功能,使得人们愿意敞开心扉,向大众袒露其生活细节,通过媒介仪式化行为,他们的宣示以浓缩的形式获得社会的确认,甚至走到“社会中心”中去。

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和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这两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为例,其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它们分属于明星真人秀节目与平民真人秀节目,但是它们的相似之处实则有许多。仅从媒介仪式维度来说,所有的参赛者、工作人员以及演播室内外的观众都因这场仪式化的视听盛宴聚合到一起,经历听音乐、听故事、用心感受,继而打分排名、认同评价等一整套的仪式化行为下来。且不论参赛者的社会认可度最终如何,单就参与本身的社会影响力而言,置于媒介平台之上的仪式化表演自然是要比偏安一隅的街头卖唱要强得太多。在这一点上,对于《中国好声音》的大多数参赛者(即平民)而言,可能这只是一次难得的由“媒介外”进入到“媒介内”的尝试而已,而对于其中的佼佼者可能就是一次改变人生、切入到“社会中心”的跨越;但是对于《我是歌手》的参赛者(即明星)而言,他们可是深谙媒介仪式的老炮、好手,自然了解如何在“媒介内”保持优势地位,即便是被边缘化的过气明星也能再次通过媒介被带回到“社会中心”。

评论

真人秀节目的风行首先是源自对媒介仪式的崇拜。于媒介何以成为仪式,上节中已有论断。但是,请不要忽略“崇拜”这个词,它有“尊崇奉拜”、“尊重敬佩”之意,本质上可归结为一种文化认同。如此说来,对真人秀媒介仪式的崇拜,实质上也就是对于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认同。这种推论巧妙地与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相吻合,即“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由此,在共享意义的层面上,可以这样认为,传播是文化的传播,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获得了一种同一性。而对于这样一个最高境界——文化世界的探寻,实质上就是对于“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建构与维系,“它关涉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组织自身、指导行为、提升和丰富生活的种种方式,以及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对此,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真人秀节目当中,无论是明星一族还是普通大众,“他们上镜的呼唤在此得到承认”。他们在“看见名流时,或向后退,或向前拥;名流出场前,他们原地不动等待,看见名流进场时向前拥,以凸显他们跨越的边界”。如此生动的描述,鲜明地体现出了当前这个社会对于媒介仪式崇拜的文化本因所在,即公众对于一种叫作“名流文化”的认同与共享。这种共享意义就在于“名流文化通过仪式化过程运行:以标记区分一个人为建构的群体(“名人”或“媒介人”)和另一个群体(普通人)”。

在此,同样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和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这两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为例:在《我是歌手》中大放异彩的马来西亚籍女歌手茜拉,在参与该节目前并不被中国观众所熟知。即便她曾经参加过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音乐节目并最终获得冠军,即便她曾经代表马来西亚文艺界人士向习近平主席献歌并获得高度评价,然而真正使得茜拉进入到“媒体化的社会中心”,正是在该节目中与整个华人地区的音乐名流们同台竞技与身份媲美;《中国好声音》自不必多说,三季节目以来不仅带来了数量之多的好声音,标配了众多感人肺腑的好故事,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中的佼佼者华丽地实现了从普通人到名人的大众转变,如吴莫愁、李琦、张碧晨等,普通人渴望一夜成名就是对名流文化最好的阐释。由此,苏·柯林斯(Collins, S.)的观点“真人秀电视节目是名人文化的加速器”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作者来自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编辑:周春燕 179724189@qq.com)

职场真人秀节目 篇7

关键词:职场真人秀,内容取向,叙事技巧,符号结构

2010年以来, 以《职来职往》、《非你莫属》为代表的一系列借鉴“相亲节目”元素的职场招聘节目火爆荧屏。继2006年前后的热潮之后, 电视职场真人秀再次受到受众的欢迎。职场真人秀, 就是“利用影视手段再现一个完整的职场高端人才招聘过程, 将平素只发生在企业人力资源办公室里的面试情景放到了电视镜头下, 增加了适合电视表现、更加富有现代商业竞争特点、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激发出最本能的职业素养的商业实战等环节, 从而将商业的实用性、招聘的悬念感、竞争的激烈性与电视的叙事特征糅合到一起, 被更广泛的人所关注”[1]56。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再次火爆, 一方面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下的求职难、创业热, 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电视媒体人本化传播的回归趋势。

人本化传播就是指“回归人最本能的状态, 调动人的全部潜能和感官传播信息的状态。它以一种生命状态进行信息的传播, 具有传播动态性、信息全方位性, 体现了生活的本真、人体的本能、事物的本性、电视的本质”[2]。与新兴的《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节目中众多选手轮番上阵不同, 上海文广第一财经频道与唯众传媒联合打造的《谁来一起午餐》, 仍然坚持了2007年开播以来的精选选手、众智协助的节目形态。该节目在未设置高额创业基金、无言语出位的评委与选手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好的收视佳绩, 与其坚持人本化传播策略不无关系。本文将从内容取向、叙事技巧、表达方式等多个层面分析《谁来一起午餐》作为职场真人秀节目的人本化传播策略。

内容取向:泛经济播出平台上的服务性诉求

在分众化传播时代, 频道专业化是各大电视媒体经营单位为满足不同受众的特定信息需要, 在内容编排上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每一个专业化频道均力图使其主打内容特色鲜明, 使频道内的节目能形成内容取向上的统一性和独特性。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经济生活也与每个国内受众息息相关, 成为大众的主要信息需求。电视经济频道、财经频道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长足的发展空间。

《谁来一起午餐》的联合出品方第一财经传媒, 其旗下播出平台第一财经频道、东方财经频道及宁夏卫视, 均具有鲜明的经济类、财经类媒体特征。因此在这些播出平台上传播的《谁来一起午餐》的内容也天然具备了泛经济类题材的底色。无论是该节目开播之初定位的“商务智性脱口秀”, 还是现在定位的“职场PK脱口秀”, 其节目主旨始终围绕着“发掘职场精英潜力, 传承企业家精神”[3]。两名普通创业青年在近一个小时的节目中经过多个环节的竞争, 获胜方最终将赢得与中国顶尖商业领袖、投资人和金牌职业经理人共进午餐、单独辅导的难得机会。节目中由相关行业的商业领袖担任导师角色, 对创业选手的商业模式进行现场点评。另有4位“脑库”嘉宾分别作为偏向理性的“左脑”和偏向感性的“右脑”, 对创业青年进行多轮考察与测试, 使其创业历程、商业逻辑、性格特征等得以充分展现。节目中生动的商业案例分析, 现实的经营情景模拟, 创业青年、嘉宾、导师的商业智慧碰撞, 无不指向节目的目标受众———白领、职场精英、新锐创业者。极具商务特色的节目内容取向和鲜明的目标受众定位, 凸显了该节目以受众需求为本的人本化传播特点。

值得肯定的是, 《谁来一起午餐》的内容并未浅表性地停留于经济、商务话题的娱乐化呈现, 而是注重内容的服务性与指导性。有学者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通常会促使媒体产生两种方向的转变, 一种是泛娱乐化, 也就是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 游戏娱乐, 大众狂欢, 所有的人欲借此忘掉烦恼, 甚至麻醉自己;另一种则是对精英文化的诉求, 即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 越趋向社会上层的人, 越需要不断增加专业知识来保全自己的位置, 以期向更高处攀登。”[4]相较于新近的职场招聘类节目, 《谁来一起午餐》在内容取向上更接近后者的诉求。其选手挑选更为精当, 每场只有两位选手, 要求选手具备2年以上的创业历程或5年以上的职场经验, 同时还需拥有一定的创业实体。选手的创业经历可为目标受众提供商业灵感。“脑库”嘉宾由企业高管、管理专家、心理专家、职场达人等构成, 最终会与获胜者共进午餐的现场导师, 更是业界的顶尖商业领袖。嘉宾们与导师对创业模式深层次、多角度的点评、分析与指导, 更有助于目标受众对照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创业设想。因此节目诉求也在对服务性与指导性的重视中得以升华。

叙事技巧:真人秀元素的多时空糅合

电视的人本化传播, 是一种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的传播形式。受众会将电视传播内容与生活经验体系相对照, 往往符合生活经验与生活流程的事物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与理解。因此电视的人本化传播中, 其叙事也需在动态性、全方位的信息呈现中体现生活本真。

“叙事的基本含义是讲述包含时间过程和事件转变的一个完整故事, 以某种悬念方式结尾的叙事或故事显得支离破碎的后现代叙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构这一原则。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既是叙事形式及叙事效果的必备条件, 也是叙事作品的根本目的。”[5]无论何种文本形态的叙事作品, 均需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与故事。在电视节目中, 真人秀最大限度地遵循了这一规律。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 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 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 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1]6。规定的情境、竞争的行为、真实的记录使《谁来一起午餐》具备了明显的真人秀节目特征。

在2010年6月改版后, 《谁来一起午餐》新增加了“团队实战任务”的外景挑战环节, 更强化了真人秀特点。《创意艺术品专场》一期中, 两位选手被带到一个老年公寓, 带领各自作战团队协作完成人气大比拼的任务, 规定时间内能吸引到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活动的团队即可获胜。“团队实战任务”环节中包括双方团队的战前讨论、活动主题展示、说服、揭晓结果的完整过程。实战任务的老年公寓这一真实性情境使过程与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 选手往往会在说服老人参与其活动的过程中, 经历出击、受挫、再出击的曲折过程。选手的实战表现通过短片的形式完整记录与呈现, 叙事因其真实性而增加了过程的曲折性、戏剧性, 强化了悬念效果。

演播室内与外景的场内外多时空以倒叙、插叙等方式的糅合, 使故事时间重新组合, 突破了讲述时间的单向线性模式, 丰富了故事维度与故事情境, 也为强化戏剧冲突、立体化展现选手特点提供了空间, 使整个节目及竞争在故事的形式下曲折发展, 不断出现的大小悬念让观众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积极性。

符号结构:脱口秀形式的多话语表达

《谁来一起午餐》的制作方将其节目形态定位于“脱口秀”, 体现了该节目在传播中对语言符号的倚重。节目中, 主持人、选手、导师、“脑库”嘉宾以及场内观众、外景活动参与者, 这些不同主体的言语符号构成了整个节目的主要话语体系。

有研究者指出:“在研究话语层时, 叙事学家聚焦于表达事件的方式与表达对象之间的结构关系, 对各种叙述手法进行系统分类, 以建构叙述语法或叙述诗学。”[6]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将话语分成三个范畴:“一为时态范畴, 即话语与故事的时间关系;二为语式范畴, 包含叙述距离和叙事角度这两种对叙事信息进行调节的形态;三为语态范畴, 涉及叙述情景以及叙述者与接受者的不同表现形式。”[6]《谁来一起午餐》中, 主持人的语言作为提示性、引领性的话语出现, 话语时态、叙事角度的转换也由主持人完成。两位选手作为节目的中心人物, 成为各自故事的主要叙述者, 阐述各自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导师与“脑库”嘉宾的提问、点评起到了不断推进或拉开叙述距离的作用。在选手与导师、“脑库”嘉宾的一问一答间, 叙述者与接受者的身份与语态也不断发生着转换。

表演理论学者理查·鲍曼认为:“在研究表演时, 听众或是观众也是非常重要的, 听众或是观众的参与协作是表演的一个重要有机构成部分。表演者会邀请观众关注其表达行为, 并品评其言语交流行为如何有技巧地、有效地完成。作为交流性展示的一种模式, 表演是在表演者与观众相互协作中完成的。”[7]由此就不难意识到《谁来一起午餐》中现场观众参与点评的意义所在。即使节目中现场观众的话语没有得以呈现, 这一角色在演播室内的存在也对选手、导师、“脑库”嘉宾的“表演”起到了协作参与的功能。

《谁来一起午餐》的节目环节分为“X档案”、“商务通行证”、“心智密码”, 功能分别为背景与人物介绍、商务模式阐述、创业故事的感性表现。三个环节中主持人、选手、导师和“脑库”嘉宾在阐述、提问、回答的过程中, 不同主体的言语不断交叉碰撞, 产生智慧的火花。而“脑库”嘉宾则设置为“左脑”、“右脑”的不同阵营, 分别代表了偏重于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感性的思维方式。两种不同思维方式下的话语角度差异增强了语言的内在张力。

另外, 节目也很重视非语言传播符号的运用。除常见的音效、灯光、镜头语言的变化外, 该节目还加入了对“心跳指数”的表现。通过佩戴在选手手腕上的脉搏测试仪计算选手即时心跳速度, 并显示在各自背后的立柱上。节目进行过程中, 随着悬念的不断增加、最终结果揭晓时间的临近, 观众可以通过立柱上心跳指数上升、下降的变化感受选手的内在心理活动状态, 拉近了观众与选手的心理距离, 也丰富了观众对选手外在表现、话语表达的理解层次。节目中现场心理专家、“脑库”嘉宾所提出的一些心理测试题, 选手在作答的过程中观众往往也参与其中给出自己的回答, 两者共同作为答题者的身份重合再次增强了选手与观众的联系。所有这些联系均使观众最终与选手一样, 对节目最后谁将获得“午餐”机会的结果充满期待。

从对《谁来一起午餐》的节目内容取向、叙事技巧、符号结构的分析中, 可明显窥见人本化传播策略于其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节目的服务性、指导性诉求, 在对信息的动态性、全方位呈现中体现的生活本真, 以及符号结构的多话语表达, 均是对人本化传播规律的具体遵循与实践。面对新兴媒介形态的异军突起及受众的分众化趋势, 回归人最本能的状态、调动人的全部潜能来感受生活的本真, 或是当代电视传播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尹鸿, 冉儒学, 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56.[1]尹鸿, 冉儒学, 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56.

[2]张芹.电视传播的人本化回归[J].新闻采编, 2009 (5) .[2]张芹.电视传播的人本化回归[J].新闻采编, 2009 (5) .

[3]《谁来一起午餐》, http://blog.sina.com.cn/shuilaiyiqiwucan.[3]《谁来一起午餐》, http://blog.sina.com.cn/shuilaiyiqiwucan.

[4]刘力军.电视职场节目的哲学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4) .[4]刘力军.电视职场节目的哲学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4) .

[5]刘云舟.对于电视传播的叙事学考察[J].新闻大学, 2010 (1) .[5]刘云舟.对于电视传播的叙事学考察[J].新闻大学, 2010 (1) .

[6]申丹.叙事学[J].外国文学, 2003 (3) .[6]申丹.叙事学[J].外国文学, 2003 (3) .

职场真人秀节目 篇8

一、我国职场真人秀的发展轨迹及社会动因

(一) 电视职场真人秀的发展轨迹

我国职场真人秀经历了2003年“从益智娱乐到真实娱乐”、2006年“从演播室向社会的延伸”、2009年行业新星真人秀和大众求职真人秀的形态分化阶段[1]。本文分析的是现阶段大众求职真人秀, 即面向普通大众招揽求职者的求职真人秀节目。

(二) 求职的社会需求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680万人, 但他们只占据社会求职大军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利益分化, 经济结构转型, 个人价值观呈多元化和差异化, 就业、再就业、择业、创业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将模拟面试搬上电视荧屏, 契合了这种社会需求, 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三) 电视媒体的市场需求

职场真人秀是媒体与人才市场在商业和资本逻辑下的联姻, 搭建用户平台是背后的推手, 电视秀场是走上台前的缩影, 企业和求职者是台上的表演者, 媒体付出的是娱乐大众的快餐文化服务。它先媚俗于观众, 再媚俗于商家, 在吸金中壮大自我。

(四) 观众的娱乐消遣需求

“繁忙的都市人面对芜杂的信息, 遭受着信息焦虑症与信息紊乱综合症带来的苦难与烦恼”[2]。而电视求职秀场以形象、直观、生动的电视符号, 可观且完整地再现求职者如何挑战强势的boss。观赏普通人在游戏规则中的真实戏剧表现, 无疑是个省事快捷的精神娱乐快餐选择。

二、大众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电视文化特点分析

宁夏卫视、第一财经推出的全国首档员工与老板真实互选的求职节目《2012中国职场好榜样》 (以下简称《好榜样》) , 是2011年《中国职场好榜样》季播节目的周播形态。和国内其他求职节目一样, 以演播厅+VCR为基本节目形态, 但节目发挥逆向思维, 一改以求职者为被选主体的常态形式, 反以企业boss为被选主体, 引领“员工挑老板”的职场新理念。

(一) 求职与娱乐的内爆, 弱化了节目的专业属性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3], 而表演是电视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娱乐语言。电视职场真人秀亦不例外。它的娱乐性首先体现在其节目形态直接脱胎于电视相亲真人秀, 是简单的克隆拷贝。

职场真人秀属于真实电视中“才能竞赛”的子类型[4]。美国NBC于2004年推出的系列季播真人秀《学徒》是职场类真人秀的典范之作, 曾经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 2012年推出第六季。其他如CBS的《卧底老板》, 央视之前的《绝对挑战》、《赢在中国》等, 也都是以职场和真人秀为两大核心, 在模拟的商界场景中展开竞赛和记录, 使得节目既具有电视的娱乐性和可视性, 又累积了供人学习的职业实用知识, 《学徒》中的拍摄案例就曾被美国大学列为MBA的学习样本。但《好榜样》等我国现阶段大众职场真人秀仅以面试环节作为唯一模拟的竞争情境, 在演播厅展开PK, 体现不出职场真人秀模拟场景的专业性, 只是换上了职场面孔的相亲真人秀的翻版, 成为混杂着职场竞聘和娱乐选秀双重气质的节目, 求职与娱乐的内爆弱化了其专业属性。

大众职场真人秀的游戏规则和叙事推进承袭了相亲真人秀的娱乐性。《好榜样》的游戏规则是由12位“面霸”在“企业最炫点”、“职位最看点”环节对boss进行选择。之后, 由boss在“谁是我老板”环节权利反转, 挑出胜出者。由boss、选手、保荐人、主持人四个方阵组成的多维结构, 让冲突和矛盾多处丛生。不可预知的竞争结局是贯穿始终的悬念, 求职者在不断的表白和表演中挣扎、抉择, 思维和语言交锋, 多元价值观碰撞, 更有保荐人不失时机的心理点拨, 整场职场真人秀就像没有脚本的情景剧, 所有人进入虚拟的真实情境, 自由上演角色, 情节跌宕起伏, 结局出乎意外。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设置, 让娱乐元素展现无遗, 舞台、灯光、字幕等视觉元素和DJ、音乐等听觉元素, 带来具冲击力的互动场效果提醒人们, 这既是一场职场互动节目, 更是一场娱乐游戏。

其次, 大众职场真人秀的娱乐性还集中体现在“秀”上。真人秀中的“秀”指的是一定程度上的展览, 炫耀, 假装, 扮演等[5]。与相亲秀不同, 除了打造求职者的个性化外, 《好榜样》还刻意对boss进行明星化包装。

选手个性化:真人秀节目对嘉宾的挑选有个“得三才者得天下”的戏谑说法:天才不可或缺, 怪才让人惊叹, 蠢才最具戏剧效果。职场真人秀亦如此, 编导以“奇”、“雷”、“二”来选择有性格缺陷、持有偏激观点的嘉宾, 以增加节目的戏份。他们的个性标签独特、张扬、通俗, 比如“打不死的小强”、“找老板如找男友”、妇女之友等, 表现出对旧有秩序、传统保守观念的不屑和挑战。

Boss明星化:职场真人秀是宣传企业文化的软性平台, 如果能配搭企业boss的个性魅力展示, 其宣传效果肯定比广告更为巧妙和有效。《好榜样》中的boss大多来自处于创业上升期的新兴行业, 比如携程网、开心农场、大众点评网等, 他们的经营理念新鲜新颖, 吸引眼球, 创始人的成功背后都有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如PPTV网络电视CEO陶闯, 被称为“广告教母”的女老板杨秀茹等。《好榜样》将他们明星化, 给予他们时尚酷炫、轻松娱乐的个性舞台, 他们或以雷人歌曲上台, 或模拟影视对话, 或送有机蔬菜花, 或现场卡拉ok, VCR短片则以娱乐、独特、与众不同的视角呈现企业文化。Boss明星化的包装, 多维度的个性魅力秀, 让“高富帅”、“白富美”揭开神秘面纱, 成为职场偶像。

(二) 全民狂欢的互动场效应

修长延展的T台具空间纵深感, 没有割裂、四通八达的观众席、“面霸”席形成对中心看台的一体式包围, 这里既是舞台也是看台, boss看选手, 选手看boss, 观众通过摄像机“他者”围观, 于是, 这场低门槛的开放平台营造出全民狂欢的广场氛围, 意味着来自各方阵营机会均等, 游戏将在选择与被选择中充满悬念地展开。

在《好榜样》节目中, 员工与老板角色反转, 被选择的主体从求职者转变为老板, “工作任你挑, 老板任你选”。角色的大胆颠覆, 让人忘却了聚光灯的中心其实是boss, 而享有亮灯灭灯权利的12位“面霸”已然成为陪衬, 只感受到一种消除了身份、地位、财产、等级等距离的亲昵和谐关系。“人们之间不平等的任何距离, 都不存在;起作用的倒是狂欢节的一种特殊的范畴, 即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6]。在这暂时性的融合之中, “人”脱去身份的外衣, 回归本位。

面霸团成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 有的夹带口音, 有的其貌不扬, 这种平凡的亲和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让观众体验到与他们相似的个性和观点, 不仅满足了猎奇、窥视的心理, 而且激发起跃跃欲试的欲望, 共同融入乌托邦式的狂欢情境。

巴赫金认为, 民间狂欢带有一种颠覆性的批判力量, 是与严肃的官方文化对立的自由文化。在现实中无法赤裸裸表白的拜金主义, 在《好榜样》中通过求职者的职场宣言大胆表露:“两年成为百万富翁”、“只做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遭到解构。

(三) 真实的虚幻世界

真人秀既具有新闻、纪录片等节目的真实性, 又具有电视剧等节目的虚构性。“真”与“秀”的矛盾结合是真人秀的内容特征。用真实制造的虚拟场景探究普通人的真实反映, 其蕴含的矛盾冲突往往使参与者忘记摄像机的存在而流露本我。在《好榜样》的职场模拟中, 面对客户扮演者的咄咄逼人, 职场新手往往措手不及, 暴露出最真实的自我。而对于观众而言, 他们既希望看到不加修饰、现实的真实, 但同时也向往超越现实的虚幻, “电视真人秀节目正好符合电视的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矛盾统一的特征, 制造了一个真实的虚幻世界”[7]。

这个“真实的虚幻世界”即后现代文化大师鲍德里亚笔下提到的由大众媒介构建的仿真社会, 可复制的影像符号成为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拟像和仿真的东西因为大规模地类型化而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 世界因而变得拟像化了”[8]。鲍德里亚以一种后现代眼光审视当代传媒文化, 深刻剖析了人们把虚拟当做实在、把幻觉当做现实、把拟像当做实情、把现象当做本质的一系列误区。

大众职场真人秀节目给观众带来的真实幻象具体表现在:

1. 娱乐至上的文化价值导向误区。

在电视求职秀场, 不仅比拼求职者的技能和实力, 更比拼“秀”的胆量和精彩度, “秀”得越好, 获胜的把握越大。“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 不管他是传教士、运动员、企业家、政治家、教师还是新闻记者”[9]。但在现实职场中, 夸夸其谈, 善于表现并不是实力的代言词, “秀”的前提是实力的基础。过度娱乐的文化价值观会让人迷失自我, 游戏人生。

2. 金钱至上的个人价值导向误区。

在求职节目中, 无论是企业代表还是选手, 都直白地表达对金钱的痴迷和追求。如有老板直言“我喜欢爱钱的员工, 但我更喜欢能为我赚来更多钱的员工”;高校毕业生则表露出对“白富美”的由衷仰慕与崇拜。对每个人来说, 职业和薪水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但将个人价值简单等同于用金钱来衡量, 视财富为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 则有碍于人对更高层次精神的追求, 对于刚走上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是个误导。

3. 众生平等的狂欢掩盖了狼性文化的锋芒。

在求职节目中, 全民狂欢的氛围消弭了强势商界精英和弱势职场新人之间的距离和对抗, 对Boss年轻化、亲和力的刻意打造, 削减了丛林法则的残酷职场文化, 将其虚幻为一种时尚、酷炫、亲切的职场文化。

大众职场真人秀电视节目, 既具有宣传企业文化、提供求职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 又具有大众文化的娱乐服务功能。要发挥好这两种功能, 就应摒弃对电视符号的简单拷贝与复制, 创新节目形态和理念, 提高职场专业特色, 引导符合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进取的职场文化。

参考文献

[1]黎薇.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嬗变及批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12-17.[1]黎薇.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嬗变及批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12-17.

[2]刘义军.直面波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J].当代文坛, 2008 (2) :64-66.[2]刘义军.直面波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J].当代文坛, 2008 (2) :64-66.

[3][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4, 6.[3][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4, 6.

[4]李星儒.欧美国家关于真人秀节目的分类研究[J].电视研究, 2012 (3) .[4]李星儒.欧美国家关于真人秀节目的分类研究[J].电视研究, 2012 (3) .

[5]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J].今传媒, 2005 (7) .[5]尹鸿.解读电视真人秀[J].今传媒, 2005 (7) .

[6]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05.[6]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05.

[7]王运歌《.学徒》的节目形态及其本土化[D].重庆:重庆大学, 2007:5.[7]王运歌《.学徒》的节目形态及其本土化[D].重庆:重庆大学, 2007:5.

职场真人秀节目 篇9

随着超级选秀类节目的消退, “什么样的真人秀节目才能抓住中国观众的心”是电视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为代表, 探讨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进程中的成败之道。

一、真人秀节目在东方卫视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2003年, 东方卫视以《我型我秀》开始了真人秀节目的探索之路。与同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相比, 《我型我秀》在节目定位、评委人气、形式创新、观众互动等方面均显逊色。该节目遵循现场无观众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个创新点, 但也导致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大大降低。

2005年, 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是我国第一档全程直播的创业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该节目和日常工作结合较紧密, 观众可从优秀选手身上吸取有价值的经验, 成为当年真人秀节目的一大亮点。

2006年, 东方卫视推出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 以定位于男人秀的独特视角在众多选秀节目中杀出重围, 成为2006年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 黄金时间的收视率一度盖过《超级女声》。然而到2007年, 才艺平平、个性平平的阴柔美男, 不时爆出的丑闻、黑幕, 引来观众越来越多的批评。

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泛滥让舞蹈选秀有了看点, 2006年《舞林大会》登陆东方卫视。该节目以明星秀舞为主要内容, 以明星在舞台上的个性和情感表现为节目的核心。根据当年《上海真人秀节目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显示, 东方卫视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累计为1.2亿元, 《舞林大会》品牌的商业价值将超过4.6亿元。《舞林大会》无疑取得了媒体、明星、观众乃至广告商多赢的局面, 并带动了一批真人秀电视节目由“平民秀”转向“明星秀”。2008年, 《舞林大会》舞台更豪华, 服装更讲究, 但高投入却没有带来预期的高回报。究其原因, 仍在节目煽情过度而创新不足。

同是2006年, 《舞林大会》创下收视新高后, 原班制作人马又在新闻娱乐频道同时段推出新节目《绝代双骄》。节目邀请主持人和明星进行情歌对唱, 使用“明星+歌唱”的简单套路并未讨好到观众, 并与当时湖南卫视的《名声大振》太过相似, 让观众倒了胃口。

2007年, 东方卫视推出《明星大练冰》, 把节目现场换成冰场, 明星们的卖力演出反而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有些观众以看明星摔跤为乐, 明星假摔、退赛、拉票等事件不断爆出, 真人秀类节目似乎仅剩娱乐而已。

2008年, 东方卫视开始着力于真人秀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本土化, 《笑林大会》诞生了。它以振兴上海滑稽戏为目的, 集结了老中青三代滑稽笑星和草根艺人, 旨在选出“上海十大笑星”。不过, 效果必然比不过《舞林大会》的星光璀璨, 滑稽老将们“倾巢而出”也让人感叹上海滑稽戏新秀匮乏。一些青年滑稽演员暴露的问题也频频引发争议, 业内人士不由质疑从中选出的所谓笑星, 对于上海的滑稽戏事业有何益处?但作为一档电视节目, 暴露出社会问题并引发人们思考的责任算是尽到了。

同年, 东方卫视将目标锁定电视机前的中老年妈妈们, 推出《年轻几岁》这档以“综艺+纪实”形式的全新节目。每期有两位主角登场, 通过专家团队从外形到内心, 从发型到服装, 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的全方位打造, 帮助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年轻几岁》重点关注普通百姓精彩的人生故事。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让主角变得比实际年龄苍老?在变年轻的过程中, 他或她会遭遇什么困难, 又是如何克服的?他们能否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脱胎换骨?两人中谁能变得更年轻、更自信?节目结束时揭开悬念, 两位嘉宾在演播室现场展现他们的华丽转身, 在家人亲友的祝福中完成身心蜕变。《年轻几岁》为主角包装的全过程, 就是为电视机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全面的“美丽课程”, 成为沪上中老年女士喜爱的一道荧屏心灵鸡汤。以此为标志, 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走向观众细分化道路。

二、真人秀节目本土化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方卫视为代表, 我国真人秀节目在本土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存在不少问题, 发人深思。

1. 问题及原因

①同质化严重

在上文的梳理中不难发现, 2007年, 仅东方卫视就推出《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明星大练冰》四档选秀类节目。电视屏幕表面热闹纷呈, 实则暗藏危机。在密集与雷同的狂轰滥炸之下, 观众的收视热情被分散掉了。导致节目同质化的原因是:

创新能力的匮乏。《舞林大会》取得成功后, 其他电视台也纷纷大批量推出“明星+X”这种方式。明星牌打得过频后需要更新改版, 但绞尽脑汁还是变不出新招。因此, 模仿借鉴海外电视节目成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但简单照搬并不能满足本地观众。人们的娱乐需求是多元的, 雷同的节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也改变了电视栏目正常的优胜劣汰步伐。

经济利益的驱动。电视选秀制造了一个个收视率记录, 制造了一批批粉丝团体, 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东方卫视, 火爆一时的《东方夜谭》迫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的压力让出黄金档, 随后停播。真人秀节目不应该就是金钱和娱乐, 观众期待看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②以“现丑”为争取收视率的法宝之一

许多观众都直言不讳地表示最爱看PK环节和评委麻辣点评, 其原因在于一部分观众对“审丑”比“审美”有着更大的兴趣与热情 (如《明星大练冰》中爱看明星摔跤) , 这里面有观众自身的原因, 而媒体不但没能引导观众形成健康向上的欣赏观念, 还去迎合其口味, 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从好男儿大比童年苦事到舞林明星们纷纷“真心话大冒险”, 眼泪成为赚取眼球的必杀工具。娱乐圈的潜规则在选秀类节目中显露无余, 有时故意放纵各种负面消息的传播, 黑幕传说似乎让这些选秀节目愈发红火, 每一次纠纷、自爆、传闻, 都能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 节目和选手就在这样的怪圈中循环往复, 曝光率随即节节上升。

2. 变革对策

以上问题暴露出不少真人秀类节目过多关注的是“秀”, 而“真人”即真实的人格人性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被扭曲了。如何正视失败, 寻求变革, 以获进一步发展呢?

①差异化创新

目前, 我国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需要对节目进行差异化创新。东方卫视在此方面一直快速积极地应对。在歌唱比赛一统天下时, 推出明星舞蹈大赛、滑冰大赛;在靓丽女性选手充斥眼球时, 把花样美男们呈现到观众面前……但这种差异易被复制, 因此, 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节目的探索已在进行, 如《笑林大会》的举办为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创新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还有一类是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比较接近的真人秀节目, 在国内还不太多,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创业类节目, 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另一种是日常生活体验类节目, 如《年轻几岁》、《十字街头》、《缘来一家人》等。改变形象、找保姆等本地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真需求”, 也成为了电视节目中的“新创意”。参与者将由“贩卖”隐私转向对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观众则由“窥私”的角色成为参与者如何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见证人;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与参与者共同完成了体验。因此, 体验式节目是从我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出发的本土化真人秀电视节目。

除了在节目类型上的差异化创新之外, 在节目播出时间上也要避免扎堆, 以利于开辟出真人秀电视节目新的黄金时段。

②提升节目品牌价值

选秀类节目已进入成熟期, 而生活类真人秀节目还处于成长期。对前者, 品牌价值的提升更加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如《舞林大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高收视率带动东方卫视广告费一路上扬。但巩固知名度与提升美誉度同样重要, 需要在原有节目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此外, 负面信息对品牌价值有害无益, 网络时代, 对负面消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

③加强对节目的监督管理

对真人秀节目的监管虽有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 但归根结蒂还是要靠传媒人的自我监控, 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可以组织专业观众成立评测团, 针对低俗或煽情内容, 及时提出批评意见, 并反馈给相应媒体及媒介从业者, 由此形成外部意见压力。其次, 评测团可以收集观众意见, 分析观众收视的价值取向, 为节目提供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④建立跨媒体互动平台

职场真人秀节目 篇10

关键词:真人秀,游戏规则,《万元的幸福》

从20世纪末开始, 电视真人秀 (Reality TV) 浪潮就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蔓延。关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著名学者尹鸿认为:“所谓真人秀, 作为一种电视节目, 一般都是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的叙事模型, 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 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 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为了更好地认识真人秀的制作规律, 我们可以将真人秀分解为七个基本元素:1.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参与者;2.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悬念;3.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竞争;4.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淘汰与选拔规则;5.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境元素———时空规定;6.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细节元素———现场记录;7.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可见, 游戏规则是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元素之一, 贯穿于整个节目,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万元的幸福》节目诞生于2003年11月, 目前韩国仍在播出, 具有超高的人气和收视率。《万元的幸福》每一期节目分为上下集, 分两周播出, 每期邀请两位艺人, 在一周时间内用剧组提供的10000元韩币生活, 谁花的钱最少, 谁就可以为父母赢得免费旅游大奖, 在这一个星期里, 除了艺人睡觉的时间, 其他的工作、日常生活等内容全部真实地被记录下来。

一、游戏规则的设置和变化

作为一档具有长期影响力的节目, 其游戏规则设置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并予以坚持贯彻。同时, 在节目几次改版过程中, 针对某一具体环节的规则可以在形式上有所创新, 并能设置悬念、刺激受众的收视兴趣。

“中期检查”是《万元的幸福》中最重要的环节, 此时游戏获胜的选手有一个是否选择交换现有余额的机会。是否选择交换, 往往是胜负的关节点, 为了增加节目的悬念感, 节目组在改版时对游戏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 最初“获胜者先决定是否交换余额, 再向选手和观众公布两人的余额”, 第一次改版后为“先向观众公布两人的余额, 再由获胜者决定是否交换。在获胜者选择不交换的情况下, 只有胜者才可以看对方的余额。”这样, 游戏失败者就只能猜测对方的余额, 增加了部分悬念。在第二次改版后, 游戏获胜者先通过玩一个轮盘的小游戏来获得决定交换余额前是否可以看到对手余额的机会, 之后再来选择是否交换, 这一轮盘的介入, 使得博彩游戏的色彩浓郁了些, 这一轮盘的设计又像是对游戏失败选手的命运轮盘的一种隐喻, 使得这一综艺节目的戏剧及情节成分多了起来, 给“秀”拓展了空间。

二、节目游戏规则的性质与应用

《万元的幸福》节目规则的性质可以概括为:善意、趣味、可视及原则性。

1. 善意:

《万元的幸福》规则之一是“对手送的食物可以免费食用”。在《李珉宇vs.亚由美》一期中, 李珉宇虽前期在节目中善意地欺骗了亚由美, 但马上就在接下来的会面中送给亚由美一个巧克力, 体现了选手的善良。在《张佑赫vs.全慧彬》一期中, 全慧彬主动送食物给张佑赫, 令张佑赫很感动, 且两人结下了很好的友情, 这与《幸存者》等节目中的内部淘汰制———需要内部成员绞尽脑汁而内斗的残酷和暴露人性的弱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也给明星的粉丝和节目的受众带来了正面的观赏性, 寓教于乐。

2. 趣味:

由于选手基本为艺人, 所以在节目中会有很多表演的成分和机会。《万元的幸福》规则之一是“在这一周之内, 参赛艺人不得接受任何免费的食物或饮料, 任何一粒米或一口水都必须用钱来支付, 价格由食物提供者来给出, 也可以以表演或劳动的方式来交换食物, 例如表演歌舞或在饭店做临时工等。”在《金希澈vs.白智英》一期中, 金希澈为了能够便宜地购买食物, 模仿了很多艺人有特色的声音和搞笑的表演, 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为了表示对节目的喜爱, 有些选手还会专门为《万元的幸福》创作歌舞, 在《李珉宇vs.亚由美》一期中, 李珉宇就创作了特别的歌舞, 既生动有趣, 也为节目做了宣传, 显示了节目的独特性, 可谓艺人与节目组的双赢。

3. 可视:

首先, 《万元的幸福》的参加选手都是在韩国较有名气或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其本身就很有看点。在一个星期里, 除了艺人睡觉的时间, 其他的工作、日常生活等内容全部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可谓是明星的生活秀, 这一“日常生活”的噱头自然又是不可不看的, 它满足了人们窥视欲。此外, 就是看他们怎么省钱以及为了省钱而费尽心思。由于每一期有两个选手, 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由于游戏规则的原因, 他们的身份是从互相猜测到明晰, 其中的曲折和多变也是看点, 再加上两人很多时候是相识的朋友, 其亦敌亦友的相处方式也很耐看。

4. 原则性:

《万元的幸福》是原则性极强的综艺节目, 其中一条游戏规则是“不得采取欺骗, 隐瞒, 耍赖, 收买等任何方式来对待摄像师, 如有发现偷吃, 偷喝, 偷拿等行为, 摄像师将会视情节严重来罚款。”而几乎每一期节目都有这种搞笑的事情发生, 每个艺人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付摄像师, 但没有一个逃得过罚款。在节目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解说便是“《万元的幸福》没有让步!”

电视真人秀节目电影化探析 篇11

一、电影化的必要性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精彩之处在于,为观众呈现的是精彩生动的真实场景,其主要功能是满足观众对娱乐的需求。然而轻松的欢乐时光过后真正留在人们心中的东西却所剩无几。我们需要的是有深度的娱乐,在带给观众快乐的同时传递正能量,使人有所感悟。这种意义的传达不是单纯的依靠记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体主创人员在前期进行编排和设计。但这一切并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采用电影化的创作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构想。

我国大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之后,电视机进入了千家万户,电视信号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电视节目的产量也在逐渐增长,题材、类型、内容、形式都日渐丰富起来。伴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国电视受到欧美、日韩等境外节目的强烈冲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视节目在模仿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着自身的发展空间,摸索着属于自己的致胜之道。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迅速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然而在真人秀节目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众化、通俗化的真人秀节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娱乐大众的作用,但是由于各个媒体的制作水平不同,节目质量也良莠不齐。有些真人秀节目内容单调乏味,同质化现象严重,后期制作简单粗陋,无法满足观众日渐提高的审美水平。

《十二道锋味》高水平的制作可以吸引拥有更高文化层次和审美需求的受众群体,顺应了广大观众对精品节目的渴望。真人秀节目的电影化使得电视节目在形式上越来越接近电影的模式,然而电视节目和电影还是存在差异性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凭借其进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真实性来吸引观众的,而电影则细致到每一个镜头都有脚本设计,二者的结合看似会产生许多矛盾,但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电影化并不是要把电视节目制作成电影,而是在保证真人秀节目本质的基础上寻求电影制作模式的艺术借鉴。

二、电影化的叙事

一般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由电视编导策划完成,主要是针对节目流程和环节的设计。而电影作品则由专门的编剧或者作家完成内容创作,再由导演对剧本进行艺术构思。电影的魅力之处在于可以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说,一个好的故事是一部好电影的制胜法宝。而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播出周期较长且每次播出的时间较短,一般很少采用电影化的叙事模式。然而叙事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电影在叙事特征上和戏剧具有相似的艺术规律和特性,与电视节目的叙事手法差别较大。

《十二道锋味》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叙事手法和电影产生了很多交集,每一集都有一个合理完整的叙事结构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展示活动于其中的人和事。不仅如此,节目还非常注重画面造型的细节,运用精美的画面造型艺术来实现对节目内容的叙述。每一集的内容结构可以概括总结为:一道美食引发一次相遇,一次相遇开启一段旅程,一段旅程回顾一段过往,一场大搜索随即上演,最终画上圆满句号的同时开启下一段美食之旅。在节目中有很多谢霆锋的内心独白和烹饪场景的穿插,极具明星的个人色彩。在节目内容情节的安排上,随处可见电影编剧编排设计的痕迹,每一集节目都有一条精神主线,想要以寓言的方式表达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与感悟。在十二集节目中,谢霆锋分别邀请了房祖名、范冰冰、陈奕迅、容祖儿、高圆圆、蔡卓妍、赵薇、张家辉等艺人朋友,这些嘉宾大部分活跃在影视舞台。构成这档美食真人秀节目的,不是无聊的美食制作流程、简单的步骤介绍,甚至也不是美食本身,而是那些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故事。电视节目的电影化主要表现在创作概念、荧幕效果以及语言运用这三个方面。《十二道锋味》中人物语言的使用与其他电视真人秀节目相比更精妙复杂,在节目内的创作概念上采用了电影叙事的手法。创作一个好的故事,再电影化地加工这个故事,使得整个节目的荧幕效果更像是十二集微电影。

三、电影化的制作

电视的主要语言符号是声音和影像,影视艺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创新。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从拍摄方式到制作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电视节目和电影在制作、存储和传播媒介上产生交集。电视节目的电影化制作是伴随着摄像机技术的升级而开始的,以佳能5DII为代表的视频单反摄像机开创了电视节目的画面具有电影质感的先河,接下来各个厂家推出了价格更加贴近电视制作的35毫米数字摄影机。现在很多电视节目都开始使用电影全画幅的设备进行前期拍摄。此外,数字电视的出现也增加了观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液晶显示屏的发明以及宽荧幕电视显示屏的出现不仅令电视机的画面效果大大提高,也为电视节目的电影化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细节展示以及宏观镜头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机会。

《十二道锋味》是英皇娱乐第一次进军电视节目领域,斥巨资倾力打造,每一集都是按照电影的标准制作。据悉,普通国产电影的耗片比是10:1,而《十二道锋味》的耗片比达到了400:1,足见其制作精良。为了给观众营造出“打开电视看电影”的感觉,英皇娱乐公司动用了香港业界最顶尖的拍摄团队,节目录制播出后,从视觉效果上看,相比国内一些同类节目显得更有质感,每一集节目都充分调动声、光、摄的综合使用去刻画内容,完全适合在电影院播放。为了拍摄出精美的电影画面效果,节目组耗费长时间在国外寻找合适的取景地点,甚至连灯光师都是香港金像奖专业奖的获得者。精美的画面有助于感情的刻画,节目的剪辑也具备了电影级别的剪辑水准,镜头的变换独具匠心。一般电视节目在录制的过程中拍摄手法较为单一,多用近景镜头拍摄。而《十二道锋味》的拍摄角度多样,分别采用了平视、俯拍、仰拍等拍摄手法。节目在拍摄剪辑的过程中采用了电影惯用的跳转性剪辑手法,艺术质感虽然提升了,但电视节目中由时间为轴线的清晰的逻辑性也相应被削减了,这会使得习惯了以时间为线索的电视观众一时之间感到难以适应,从而使节目趋向小众化。节目对光影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具有电影拍摄对光影运用的特征。一般的电视节目虽然也有调色,但电影的调色比电视要复杂得多。在拍摄《十二道锋味》的过程中,节目组甚至会为了拍摄某个特定的场景而耗费数日的时间只为等待十几分钟的光,在节目中光影与色彩不仅是单纯的画面元素,而是经过艺术处理后为节目奠定了整体的感情基调。画面的光影处理感提升了节目中对情感的挖掘度,同时对明星的还原度也随之提高。此外,节目对人物造型的设计也十分考究,嘉宾精致的妆容、华美的服饰以及时尚的搭配都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

浅析真人秀节目运营 篇12

英国学者费斯克在讲到电视的两种经济时, 列出了这样两个结构模式:金融经济→文化经济→生产者→节目→商品→经销商→消费者;节目→观众→广告商。[1]面对真人秀节目这样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内直播分离即将成熟的时期, 费斯克列出的第一种结构更为适合我国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运营, 就是要不断的开发节目中特别是节目外的运营模式。

1 节目中的运营

1.1 广告

节目中的运营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广告, 这也是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电视节目选择的一种运营模式。这里的广告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大家熟知的插播在节目中的广告, 另一种就是现在很多节目在尝试做的植入广告。第一种广告无需多言大家已经十分的熟悉了。而植入性广告在我国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还是较少的, 其实它的形式有很多种。从产品来看在节目中可以进行实物、logo、条幅、广告板等植入方式。从节目来看可以通过主持人的语言、画面、角标、字幕等形式。

1.2 冠名

现在国内很多真人秀节目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进行运营。例如步步高音乐手机冠名的《快乐男声》、莱卡冠名的《加油!好男儿》、伊利冠名的《梦想中国》等。其中, 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属2005年蒙牛酸酸乳冠名的《超级女声》, 也有很多人在猜测其冠名费。虽然双方一直不肯透露冠名费的具体数目, 但业内人士估计绝不少于千万。另外, 对于伊利的冠名《梦想中国》费用在其冠名前便有消息称其冠名费有1亿元之高。

1.3 网络

目前我们国内的真人秀节目与网络合作的不常见, 而国外也是只有少部分真人秀节目与网络合作, 其实与网络合作可以两种形式:第一种, 将网络直播版权卖给网站, 让网站可以在节目播出时同步在网上直播;第二种, 与社交网络联合, 节目组可以在人人网或新浪微博等类似的网站注册账号, 节目组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幕后花絮或是与受众互动。

2 节目外的运营

2.1 联合其他媒体

与网络的合作, 特别是购物网站的合作。例如美国的真人秀节目《天桥骄子》就是与Piperlime购物网进行合作, 一方面购物网站会为节目组提供所需的饰品, 另一方面节目中个别单场冠军设计的衣服会成批量生产在购物网站上进行销售。在第九季《天桥骄子》中在该网站上售卖过两件衣服, 网站也为节目组制作了单独的网页, 另外在网页中也有关于售卖的衣服的幕后视频。据了解, 一款衣服在节目播出前就已售完, 而另一款在节目播出后也很快售完。这样看与购物网站合作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如果扩大到三方合作就具有广泛性了。如果在合作网站上售卖服装商提供给主持人以及选手的服装, 这样就适用于大多数的真人秀节目了。

2.2 音像制品

可以说现在很多真人秀节目都在被出音像制品, 也就是说节目组本身并没有制作出售音像制品, 而是一些盗版商贩在制作出售印象制品。真人秀节目出版音像制品其实很吸引人, 目前真人秀节目多是竞赛形式, 这样每一期都充满了悬念所以很多人喜欢一期不落的观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受众很能一期不落的观看节目, 因此真人秀节目的音像制品在出售前就已经存在了市场。

2.3 电影

对于出品电影这一部分, 其实已经有人在做只是节目组忽略了这一方面的运营。例如, 2005年《超级女声》亚军周笔畅, 在2006年先后主演了电影《春田花花同学会》和《第601个电话》。不论这两部电影中是否还有其它明星或是最终票房怎样, 可以肯定的是这两部电影的观众中一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周笔畅的歌迷, 而这些歌迷正是节目比赛期间培养出来的。如果节目组能将这部分资源利用好的话, 在真人秀节目的运营方面就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综上所述, 想要使一个真人秀节目有良性的运营方式, 就要对受众的购买力以及会购买何种商品进行分析, 其次要在节目中寻找合适的运营方式,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可能的开发节目之外的运营模式, 特别是要与更多不同领域的商家合作。今后真人秀节目在争夺收视率的同时也会开始争夺更多不同领域的合作者, 其延伸领域的范围在今后也会不断扩大。

摘要:目前真人秀节目的竞争非常激烈, 那么一个好的节目运营方式就变的尤为重要。这部分我国国内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进行过多的开发, 其实节目之外的合作有很多形式:联合其他媒体、音像制品、电影等。这些合作形式不仅可以让节目获得更多的资金, 同时也可以扩大节目的受众群。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节目运营,合作

参考文献

[1]宫健.从《舞林门》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运营规律[J].视听纵横, 2007, 5:72-74.

[2]郑宇曦, 刘燕.一个成功的娱乐产品-《超级女声》节目运营解析[J].新闻知识, 2005, 10:78-79.

[3]王培杰.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营销策略-以《非诚勿扰》为例[J].视听界 (广播电视技术) , 2011, 1:58-61.

[4]贺维, 尹启华.电视营销策略是《超级女声》成功的关键[J].职业时空, 2007, 4:2-3.

[5]佟潇.植入式广告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表现形式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8-03-31.

上一篇:多波长激光下一篇:高技术产业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