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真人秀电视节目

2024-08-31

喜剧真人秀电视节目(精选12篇)

喜剧真人秀电视节目 篇1

《欢乐喜剧人》是上海卫视于2015年4月25日首播全国首档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截至2016年3月27日第二季已完结。该节目旨在网罗各路民间喜剧人才,用语言的幽默力量传递人间快乐笑声。从第一季播出至今,《欢乐喜剧人》社会反响甚好,演员嘉宾在舞台上以各种各样突破传统喜剧表演的模式,具有一定创新性。

1节目表现形式的别具一格

《欢乐喜剧人》的出现让大家耳目一新,它的形式突破了以往表演类节目构造繁琐的局限,该节目的构造十分简单,整个流程让观众十分清晰。节目开播之初,有人会认为这档节目是新版的《综艺大观》,或者是央视的小品大赛,可是在东方卫视独立制作人施嘉宁看来,节目更关注人,而不仅是比赛。在喜剧外壳下,实际上节目内核是真人秀—— 关于这些喜剧人的故事,展现这些喜剧人在每期节目中的心态变化,包括演技的变化,以及他们的创作理念。“节目在让人笑的同时,传递出清晰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方向——了解喜剧人背后的创作故事。”[1]节目开始首先主持人开场白,然后嘉宾分为6组上台竞演,大幕拉开表演开始,大幕落下节目结束,节目结束后演员返回舞台与观众见面,然后回到后台。6组竞演全部结束后由不同年龄段的大众评审进行打分,全部演员在后台等待结果。节目全程共有10支团队,12期比赛, 500位大众评审,2场淘汰末位赛,最后评选出“喜剧之王”。嘉宾全部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专业喜剧演员,评选方式不是由专家评选,而是由大众评委进行投票决定演员去留。看的时候觉得这就是喜剧版的《我是歌手》。

但《欢乐喜剧人》不是《我是歌手》在形式上的简单机械复制。从纵观来看,《我是歌手》仅仅是唱歌的竞演舞台,而《欢乐喜剧人》以综艺的形式推出节目样式丰富多彩。《欢乐喜剧人》的创新性还在于突破了观众对于喜剧仅局限于小品、相声的认识,参赛的喜剧人采用新模式、新思维对喜剧进行创作,观众还可以看到曲艺、幽默表演、杂耍、 变脸等表现形式,使传统意义上不被观众所重视的喜剧以一种“大片”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新奇体验。 《欢乐喜剧人》中的小品取材上更趋向于对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影视作品进行解构再现,进而呈现出电影《大话西游》般的观赏快感和价值传达。比如小沈阳、贾玲团队的一些作品均以经典影视作品为蓝本进行颠覆性再创作,尽“娱乐之极”[2]。

同时通过横向对比,《欢乐喜剧人》又与同属东方卫视的两档节目《生活大爆笑》和《笑傲江湖》 在形式上表现不同,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进行了创新。

2节目构成元素的独具匠心

在嘉宾的选取上,与同为喜剧类节目的东方卫视其他两个综艺节目相比,《生活大爆笑》的嘉宾为明星,虽然能满足观众的追星需求,但给观众感觉节目条理性差。《笑傲江湖》选择冯小刚和“笑星” 观察员作为嘉宾点评草根的戏剧表演,这在节目的质量上很难把握。《欢乐喜剧人》则是汇集了当下最顶级的喜剧笑星,如辽宁民间艺术团、开心麻花、 俞白眉工作室、德云社等,并且对于喜剧演员的选择并没有局限在中国大陆,还选择了港台知名喜剧演员,嘉宾选取更为专业和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欢乐喜剧人》没有选择专业主持人,第一季邀请的是“国民萌叔”吴秀波,第二季的主持人是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这突破了传统专业主持人的局限,吴秀波和郭德纲本人作为影视或喜剧演员可以做到“感同身受”。不同于传统主持人在表演时处在幕后,该节目的主持人在演员表演时位于舞台侧面,演员在表演时还可以与之互动。这就使主持人可以更好的联系台上和台下。

观众的作用在节目中也尤为突出。对于喜剧来说观众不仅要有反馈作用,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刻与表演者相配合。而同为东方卫视的节目,上述两档节目的观众都没有与舞台有良好的互动。而《欢乐喜剧人》把决定演员的去留权利主要都给与了评审团观众。但是与同样作为观众评选类节目的《我是歌手》相比,观众又不仅有决定权。《我是歌手》 的观众被质疑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是喜剧却更能体现观众的真情流露。在表演过程中,有一些喜剧包袱的展开也是需要观众配合的,辽宁民间艺术团在第一季第一期的表演结尾时与观众乃至主持人的互动,全场效果反响好。

《欢乐喜剧人》的舞台设计也尤为独特。舞台设计成一个躺着的U字形。U的上半段是舞台,下半与空隙是观众区,主持人在表演时坐在U形连接处。演员演出结束后走到U形的下半段与观众谢幕, 这样的设计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3节目策划角度的标新立异

近年来,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电视上的关于“欢乐”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企图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压力为人们带来欢乐。东方卫视希望把《欢乐喜剧人》打造成喜剧类真人秀新标杆。同为在东方卫视播出的《生活大爆笑》《笑傲江湖》都是喜剧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生活大爆笑》是引进的韩国KBS的《搞笑演唱会》,没有淘汰机制,是一个开放式的喜剧小品节目,虽然在节目中加入了中国元素,并且节目中包含着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但还是并非原创;《笑傲江湖》则是一个大型原创喜剧真人秀节目,尽管有淘汰赛机制,但是节目宗旨是寻找没有喜剧经历的非专业选手,担任评委的嘉宾是知名导演、演员。相比之下,《欢乐喜剧人》则是全国首档明星竞赛真人秀节目,以知名的喜剧演员及其团队作为参赛选手,再由大众评审进行打分投票,让明星有压力和紧迫感,决定明星去留的权利全部留给现场观众,旨在用这种模式来使喜剧坚持原始创作动力,从而能认真的做喜剧。

综上所述,《欢乐喜剧人》的出现是在电视真人秀的浪潮下的一股新兴力量。它以新鲜的表现形式、独特的策划视角和构成元素为观众带来观影享受。它突破了传统晚会形式上才会有喜剧出现的模式,喜剧以真人秀的形式呈献给观众,吸收电视的传播特点与优势,顺应了是电视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势。

参考文献

[1]于帆.《欢乐喜剧人》做超越观众期待的喜剧[N].中国文化报,2015-6-29.

[2]赵娟.从《欢乐喜剧人》看我国小品艺术的嬗变[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133.

喜剧真人秀电视节目 篇2

1、市场分析:

近年来,电视屏幕上的真人秀综艺娱乐节目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如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我们约会吧》《快乐男声》……节目样式多种多样,内容各有千秋。但却仅仅是局限在国内领域。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了大势所趋,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开设一档节目来促进人们对于各国间的文化认同与了解。因此我策划开设了这个《中外“看”“评”“判”》真人秀节目

通过选手之间对于现场放映的某部具有分歧的影片、电视剧、广告等视频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友谊,同时也有助于观众对于其他国家价值观和生活模式的认同。

2、市场竞争分析:

(1)虽然目前电视媒体综艺娱乐类节目众多,但是用不同国家选手为单位的节目却少之又少。

(2)从新闻的接近性角度考虑,关注各个国家的生活形态与价值观念,向公众传播这些异同,是大众媒体的责任。

(3)我们的节目关注的是各个国家在思想层面和生活节奏或是价值观方面的不同,由于是有很多个不同国家的选手参加节目,所以节目内容是多姿多彩的。

3、受众分析:

由于面向的是各个国家的公民,所以国内受众和国外受众都是其潜在的受众。有利于增进交流,学习知识,丰富每个受众的精神层面和知识储备。

二、节目目的:

通过在节目里面嘉宾与嘉宾之间进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了解与认同,方便各国公民思想的交际。

三、节目形态:

(1)主持人:一男一女。要求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各种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男主持要善于调度整个节目的进程,女主持要亲和。

(2)评论家:一人。要求是在学术界权威性很高的大家,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智慧的头脑。

(3)传播形式:按期播出,前期做好节目内容预告。同时通过开设节目博客等方式,注重节目后期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4)嘉宾:嘉宾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要求每期有相同人数的代表各自国家的两组嘉宾(每组5人,共10人),男女不限。

四、节目宣传语:

这里有你不了解的异国风情,或是新奇时尚,或是趣味十足,解读各国的异域风情,将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五、节目内容:三个版块“看”、“评”、“判”。

(1)看:

首先根据编剧的创意与构思,综合考虑嘉宾的国籍异同,选择性放映一些能够引起争议的视频,比如《非诚勿扰》《情书》等节目视频,之前主持人设置问题,让嘉宾带着问题观看并思考。

(2)评:

通过观看,嘉宾需要对放映视频进行评价,当然这个环节要求的是对于视频的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肯定评价。即通过该视频的播放,它反应的该国文化层次方面的哪些积极的进步的,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东西,这是一个畅所欲言的环节没有什么规定性的硬性要求,嘉宾与嘉宾之间可以是赞同的态度也可以是反驳的立场。当然也要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互动。

(3)判:

这个环节是一个批判的环节。就是嘉宾对于自己收看到的视频在自己心里进行与自己国家的比较,其中之间所反应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价值观与文化异同是批判的重点。嘉宾认为哪些东西是相较于他们国家而言是落后的,哪些是值得商榷的。这是一个争锋相对的环节,要求嘉宾之间进行抢答式的辩论。

六、节目时间及周期:

每周六20:05。节目长度为60分钟。

时间长度安排:

“看”:10分钟左右

“评”:25分钟左右

“判”:25分钟左右。

七、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国内少有这样一档两个国家的选手共同出现在舞台上面进行答辩式的开放性节目,开创这个节目,会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创真人秀节目新的模式。

其次,为使节目推出后具有较高收视率,我们就要抓住当代观众最重要最关心最有分歧的问题;捕获体验者内心深处最细腻最丰富的情感;在题材的选择上;在对体验者的内心感受的把握上;在主持人的风格塑造上都要住做到精益求精。

最后,在节目的包装上,及营销手段上,对节目实行整合营销方法,扩大栏目的知名度。

八、人员安排:

喜剧真人秀电视节目 篇3

关键词:真人秀;《了不起的挑战》;价值;真实

作者简介:郑洁(1989-),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回顾2015年至今,搜索综艺类型节目,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泛真人秀”时代。追寻“真人秀”节目的产生是源于欧美节目的引进,而近些年我国对于韩国真人秀节目较为热衷。例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真正男子汉》、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东方卫视《花样姐姐》等真人秀节目的版权均是引进韩国的真人秀节目,各大卫视尽其所能的引进并制作出中国式的真人秀节目。在这火热的氛围下,央视也一改之前的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的形象,引进了韩国MBC的一档颇受广大受众欢迎,并极具特色的真人秀节目——《了不起的挑战》。

《了不起的挑战》由韩国MBC电视台、灿星制作和央视三方联袂共同制作,在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大型户外励志真人秀节目,其原版权是韩国MBC电视台综艺节目《无限挑战》。这档节目主要是由六位固定的MC即撒贝宁、岳云鹏、乐嘉、沙溢、阮经天、华少,第三期后华少因档期原因退出,尼格买提加入。这档节目共有12期,呈现出了10个主题,节目以“平凡生活,挑战了不起”为口号,每期节目都涉及不同的工作岗位,让六位MC切身的体验不同行业的工作,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挑战,用亲身的感受告诉人们:真正的挑战是源于平凡普通的生活,把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做好,才是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挑战。

特色一、以多样化的体验传递节目的价值

以季播形式播出的《了不起的挑战》区别与其他真人秀节目的特色是丢弃掉了以明星博得观众收视的捷径,着重是将参与节目的六位MC放置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工作、劳动的场景中,呈现出更多关于人性、关于生活、关于平凡的东西。

在第二期的节目中主题是“极限打工”,“挑战兄弟团”六位MC分别挑战不同的工作,主持人撒贝宁挑战的是张家界600米天门山绝壁清洁工的工作,在当天的录制中,天气并不是很理想,下起了瓢泼大雨,小撒坚持的跟着师傅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挑战,通过切身的感受这份工作,不仅让他体验到清扫师傅的辛苦,也让看到这期节目的观众们注意到也许会因自己乱扔一个垃圾的行为,为清洁师傅们带来更多的辛苦,通过节目呼吁大家不要乱丢垃圾,推助环保意识。相声演员岳云鹏在这期节目中挑战的是深入585米地下的煤矿工人的工作,虽然岳云鹏在这次挑战因体力不支失败而告终,但跟随着镜头,不仅是让他对煤矿工人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也让感受体会到煤矿工人这个行业的危险性和不易性。

虽然这档节目的版权是引用他国的,但节目组通过本土化元素的融入将真实的感受传递出真人秀的价值感,符合中国化的人文理念,传递所寄寓的正能量,体现着社会上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特色二、无台本设计,真实性呈现

“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基于真实的节目,在节目中要求的是叙事细节真实与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不是一种完全经过设计的真实。《了不起的挑战》每期虽然是选取特定的环境和主题,但参与节目的6位MC以及嘉宾在录制过程中是无台本设计,近乎于真实性的呈现,在激发参与者的娱乐性的同时也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感。

在第一期节目“人生的选择”中以四条叙事线索将6位MC不同的旅途真实地呈现出来。其中阮经天和沙溢在飞机上当乘务员、岳云鹏和沙溢乘火车去内蒙在路途中的选择等这些内容,在录制前作为参与者是没有预知的,因此整个节目的过程只是设计了这些环节,但环节的细节是没有设计,也就是参与者和在场的观众是无台本设计。

在第八期与第九期节目“极限打工2”中,沙溢在做了一天的四川公交售票员的过程中所经历方言的考验、报站的记忆;阮经天和小尼挑战钻井平台石油工的工作,经历的开采石油的过程和突发情况的应急措施;撒贝宁和岳云鹏体验了一把查干湖冬天捕鱼工人的工作,感受了捕鱼工作性质的艰辛。

节目制作出来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在拍摄录制后期剪辑这一过程中,为了追求节目的真实性效果,很多镜头都是捕捉到的细节镜头,不同的MC对节目中所出现事件的真实情感的反应,也会让观众在观看娱乐的同时,进而拉近心理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节目还原更多的真实性。

结语:

在当下“泛真人秀”时代,制作出的若只是为了吸引关注度,没有将老百姓真正想要消费的文化产品呈现出来,得不到文化娱乐消费者的观念认同,那么节目就会剑走偏锋,保证不了节目的质量和档次。《了不起的挑战》正是以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限真令”通知为依据,在节目中把具有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并具有社会意义的特色呈现了出来,将真人秀节目的有所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04.

喜剧真人秀电视节目 篇4

关键词:喜剧类真人秀,《欢乐喜剧人》,表演风格

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 更倾向于选择娱乐消遣、放松心情的节目。基于此, 喜剧类节目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最早的喜剧类节目, 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的《曲苑杂坛》, 其是央视长寿栏目之一,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并没有出现影响力较大的喜剧类节目。

在目前的电视荧屏上, 真人秀节目成为电视剧之外最常见的电视节目形态, 而且以引进节目居多。各大卫视看到这种节目形态所具有的巨大市场, 以及喜剧类节目的缺乏, 所以在2014年迎来了“喜剧”年, 如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浙江卫视的《中国喜剧星》、湖北卫视的《我为喜剧狂》等纷纷占领电视荧屏。这些节目虽然在短时间内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但是节目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究其原因, 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表现在节目创新性不足;现象性节目的缺乏, 表现在话题度、关注度都不高。而东方卫视与欢乐传媒联合打造的《欢乐喜剧人》改变了目前喜剧竞赛类真人秀节目的尴尬处境, 使喜剧类真人秀节目真正融入了大众的生活圈。

《欢乐喜剧人》作为全国首档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 它将电视荧屏上现有的喜剧类真人秀节目进行了结合与创新, 借鉴《我是歌手》的投票模式, 首先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尝试与创新。所以, 《欢乐喜剧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 引入明星真人秀的模式, 将两者结合, 增加了节目的看点, 从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其次, 在《欢乐喜剧人》第12期节目的比拼当中, 节目内容取材较为广泛, 多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通过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 如相声、小品等, 将贴近老百姓生活、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对于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事情, 如打拐、碰瓷、反腐等题材, 各位选手也通过艺术手法将其喜剧化, 更加深入观众内心, 具有针砭时弊、教化引导的作用。”[1]

第三, 《欢乐喜剧人》作为真人秀节目, 为了着重体现“人”这个核心, 节目组将“喜剧人”的幕后故事也搬上了电视荧屏, 让受众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演员的排练过程, 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演员本人。

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欢乐喜剧人》作为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 最为出彩的部分为参赛代表团队的选择, 每一支表演团队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并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内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欢乐喜剧人》第一季中, 节目组请来了沈腾、贾玲、宋小宝、吴君如等演员参赛, 由知名演员吴秀波跨界担任主持人。吴秀波作为节目主持人, 不仅会吸引他原本的“粉丝”关注《欢乐喜剧人》节目, 另一方面, 其强烈的主持反差效果也给节目增加了亮点。而在第二季中, 主持人换成了更为“专业”的相声演员郭德纲, 在参赛团队的选择上也更加多元化, 首发阵容由德云社、辽宁民间艺术团、开心麻花、大潘佳佳组合、香港“喜剧教父”詹瑞文和来自台湾的全民大剧团组成。这6支参赛团队或小有名气, 或已连续登上过“春晚”舞台, 或在真人秀节目和电视剧中频频露脸, 但他们都选择了放下平日的光环, 来到《欢乐喜剧人》的舞台, 通过竞赛的形式来展现自己, 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喜剧视听盛宴”。其中, 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非各支参赛团队的表演风格莫属了。“表演, 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 演员所表现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整地向观众传播生动的角色形象而服务的。”[2]而表演风格的形成, 与个人的气质、修养、文化水平, 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都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于表演风格的形成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在喜剧类节目中, 创作者通过观察现实生活来塑造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 虚构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创作者所赋予的, 所以也决定了不同的创作者具有不同的表演风格。

在《欢乐喜剧人》这档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中, 参赛团队的表演风格各具特色, 每期节目都能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感受。笔者以《欢乐喜剧人》第二季首发的6支团队为例, 来看看代表团队表演风格对于喜剧类真人秀节目的重要性。

一、德云社

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最后拿到总决赛冠军的德云社团队, 派出了已经在圈内小有名气的岳云鹏和孙越这对搭档。对于岳云鹏的走红, 其实圈内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有很多“圈内人士”认为岳云鹏所说相声并非传统相声, 在他的表演中加入了很多夸张、搞笑的表情, 而传统相声主要以说为主, 靠语言的魅力吸引人。就实际情况来看, 岳云鹏师从郭德纲, 继承了大量传统段子, 除此之外, 岳云鹏将相声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今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喜欢的表演形式相结合, 符合当下网络文化环境下受众的心理需求, 夸张的表演风格给传统的喜剧形式——相声, 带来了新的变化。这种“网络化的表演模式”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 给节目增加了巨大的看点, 也证明相声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正在从最初的“以说为主”逐渐演变成“以说和演为主”。

二、开心麻花

开心麻花团队的表演风格极具互联网特点。开心麻花团队成名于舞台剧, 从2003年的《想吃麻花现给你拧》开始, 就以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观众的喜爱。如今, 他们已经不局限于舞台剧的演出, 在影视剧以及电视栏目中均大放异彩。而出身于喜剧话剧团体的王宁、艾伦, 此次代表开心麻花参赛也可谓压力与实力并重, 因为在《欢乐喜剧人》第一季的比赛中, 来自开心麻花团队的沈腾最终获得了“喜剧人”的称号。纵观此次比赛, 他们在题材选择上主要集中于底层小人物的小故事, 多为社会热点问题;在舞台设计上脱离了草根气质, 呈现出极具舞台剧专业色彩的表演;语言风格上贴近互联网, 又不限于网络的所谓“段子”。题材选择、舞台设计、语言风格等, 构成了开心麻花团队看似无厘头, 却充满无限智慧的表演风格。

三、辽宁民间艺术团

辽宁民间艺术团的表演一直是喜剧团队中的佼佼者。小品这种中国内地特有、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形式源自春晚。“它不同于话剧、相声等其他表演形式, 它具有独特的、宽松的、自由的、民间的、大众化、戏谑化的表演特色, 使人在精神上达到愉悦和放松的状态, 是通俗文化的代表表演形式。”[3]春晚小品的内容与形式经过30多年的演变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宁民间艺术团的演出一直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而辽宁民间艺术团此次代表团队参赛的是小沈阳, 他的演出一如既往保持了较高的水准, 而之后接替小沈阳参赛的王小利、杨树林、文松都能够代表辽宁民间艺术团的水准。包括参加第一季《欢乐喜剧人》的宋小宝, 几人的表演风格都有类似的地方。在内容上, 辽宁民间艺术团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 如谈话、歌舞等;在人物塑造上多用“丑角”来吸引注意力;语言上, 主要以东北话“包袱”为主, 内容选择、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几方面, 综合形成了辽宁民间艺术团在喜剧小品中的“戏谑”风格。

四、大潘佳佳组合

崔志佳、潘斌龙出自黑龙江卫视《爱笑会议室》节目, 两人在影视圈也是刚刚崭露头角。潘斌龙为中央戏剧学院相声班学生, 师从著名“喜剧大师”冯巩;崔志佳曾助阵参加第一季《欢乐喜剧人》的贾玲。此次崔志佳、潘斌龙以组合形式参加《欢乐喜剧人》, 相较于其他几支首发团体, 更注重人物与观众的交流, 互动感十足。

五、台湾全民大剧团

台湾全民大剧团同样出身于舞台剧, 赵正平及唐从圣的表演使《欢乐喜剧人》的舞台刮起了“小清新”之风。赵正平、唐从圣主要是从综艺节目中为受众所熟悉, 而作为台湾地区的代表, 此次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他们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 台湾全民大剧团的表演却是极具个人特色的, 无论是表演中夸张的肢体动作, 还是题材选择、语言风格, 都极具“小清新”的气质, 让观众在这个舞台上多了一种选择。

六、“喜剧之王”詹瑞文

香港喜剧一直以夸张的肢体动作为内地观众所熟悉, 而此次香港“喜剧之王”的参赛真正让我们了解到香港喜剧的精髓。詹瑞文的表演讲究格调, 题材选择多关注现实, 深刻而细腻, 使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有所反思, 煽情却不失搞笑。

《欢乐喜剧人》第二季在代表团队的选择上下足了功夫, 这6支首发团队表演风格各具特色, 无论成绩好坏, 节目中呈现出的内容、形式、题材、语言风格、舞台设计等, 都带给广大观众不同以往的视听感受。这种不同类型的表演风格带给观众多样化的选择, 可见表演风格对于喜剧类节目的重要性。多样的表演风格是《欢乐喜剧人》取得胜利的“法宝”, 也是《欢乐喜剧人》在喜剧类真人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同时, 《欢乐喜剧人》也给同类型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楠.电视喜剧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热播原因探究[J].科技传播, 2016 (05) :40-41.

[2]巩梦.影视动画创作中的动画表演风格比较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3.

室外真人秀节目策划书 篇5

第一部分:现实环境

背景浅析及企划动机:

近期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说是在2010年有600多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应聘难这一问题,而自此以后更是会逐年增加。当时我十分的震惊,因为不知道这条消息是否可靠,所以我上网百度了大量的资料。

资料表明:我国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但人才的供需矛盾却极为的突出。

很多人都感到疑惑:既有巨大的人才需求出现的“用工荒”,又有数百上千万的求职不成出现的“就业难”为何能矛盾地存在着?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何去何从?据分析,大学生生就业难主要是以下多个原因所致:

1.高校扩招导致应届毕业生数量巨大

2.供需错位,主要表现在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没能很好地协同发展

3.高校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差

4.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期望值过高

5.就业渠道不畅通

6.大学毕业生缺乏求职技巧

7.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起薪低、社会福利不完善、用工苛刻等

8.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严重

在全国经济复苏的2011年,特别是在全国多个地方出现大规模用工荒的情况下,一些观察家分析认为,随着全国经济继续好转、结构调整初现成效,2011年内地就业形势或好于2010年,全年新增就业岗位有望超过去年。这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我认为,光靠国家的这种宏观调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社会,我们作为传媒人也应该有义务、有责任地去做一些什么了。这几天我就一直在想,作为传媒人要以怎样的形式才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帮助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应聘难这一难题呢。当然我只能是想想而已,因为现在的我还没有这个能力去做。

经过了几天的思考,也结合了我半个学期所学的知识,我策划了一个以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应聘为背景,融现实生活元素与竞技元素于一体的室外真人秀节目。主要目的也是希望能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有所帮助,让他们及早地体验职场生活,给他们机会,告诉他们:“你不是不好,只是还不够好!”“选择很重要!”“要学会先‘下手’为强”等等。下面就让我来具体的叙述一下我的方案。

第二部分:节目设定

节目名称:就Yes

节目类别:娱乐节目;室外;真人秀

节目主旨:第一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为国家培养有思想、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节目目标:做全国做好的真实电视节目,创娱乐节目收视率神话,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是很好的一本教科书。将利益最大化,在吸引受众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节目定位及形态:属于室外真人秀节目,以观众为本、观众至上为立足点,适应消费文化需求的“娱乐性”诉求与表达,追求“娱乐”的最大化表达。

第三部分:节目内容及策划

我想的是让《就Yes》在每周的周一、周四晚八点到九点播放,每集时长60分钟。节目要求30名竞争者按抽签的形式分成5组家庭,每组家庭6个人,全部居住在一栋特定的楼里面,并进行角色随机或自愿分配(其中包括爸爸、妈妈、三个孩子),每集一个比赛题目,基本上就是随机抽取一个任务,例如为广告公司做一个提案,或者是当超市的促销员等等。每次任务都由一家之主“爸爸妈妈”带领三个孩子完成,“爸爸妈妈”可以民主产生,也可以自荐还可以抓阄。每一轮的“爸爸妈妈”必须轮流担当,一旦竞争失败,就要从失败的家庭中淘汰掉一个孩子,一旦一个家庭只剩下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可以使用“换子成龙”的方法,与其他家的孩子调换,但这种方法只可使用一次,没有孩子了的夫妻二人将进行男女PK战,获胜者可以选择加入一个家庭,失败者就会被淘汰掉。而每一个家庭的内部角色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集随时都可进行转换,决定权与选择权交给竞争者来考量,都是在台下内部商量。

我们的媒体将对此进行全程的跟踪,不发表任何言论,评委也只是公布最后的结果以及对台上的表现进行点评,而台下的表现分及人品分则交给受众来评判。最后的得分的计算方法是评委分百分之三十,家庭成员互相给分总和百分之二十,受众打分百分之五十。在每一集一个任务结束以后,我们的评委及大众评委都将对得分进行统计与比较,优胜的一组可以接受评委们给予他们的奖励,可能是马尔代夫半月游,高级宾馆的住宿或者是与成功人士的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或者是什么······最后得分最高的便是最后的冠军,得到的将是一百万的鼓励资金以及和王利芬、牛根生、马云等节目策划以及知名企业的老总共同研讨新项目的机会,这是每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所梦寐以求的机遇。当然在每一集的结尾部分节目组还会对淘汰者进行一个采访,大概是三分钟左右。

注:报名参加节目者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大学生应届毕业生

2.语言表达能力清楚且身心健康

第四部分:节目特色

1.因为是真人秀节目嘛,通过规则设置必然会使“真人”在对立与冲突中极大程地暴露自己的隐私,从而将他们赤裸裸地放到观众面前,这其中包括巨额奖金及个人利益刺激下的人性阴暗面,而这种“窥视欲”的满足会使受众感觉比其他娱乐节目更为“真实”与刺激,这是所有真人秀节目中都有的特色。

2.我在这个节目中又增加了一个特色,我叫它“无情的冰冷”。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团结友爱的家庭里(虽然也都是在竞争)父母必须要放弃他的一个孩子,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有时候他们还要用自己的孩子去换别人的孩子,“换子成龙”的心情与“舍子心痛”的滋味一起在内心煎熬着,他们的内心要经过多少次的挣扎?可以想象一下,共同患难的夫妻要反目成仇,必须要竞争得你死我活,这又是怎样的挣扎与矛盾?我这样设置这个节目并不是要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情,有的,我相信,在这个节目中一定会让我们看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人性的善,以及那些不舍的眼泪。当然这已经是题外话啦,我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告诉他们,职场如战场,有时候你必须做出一些选择,很心痛很不舍,但是毫无办法,竞争是残酷的,3.帅哥美女的荧屏魅力。为了照顾电视屏幕的需要,使节目更具吸引力,我会在参赛选手中尽量地挑选一些帅气阳光的大男孩,温柔美丽的小女子,或者是活拨开朗的开心果,中性十足的帅气女生,霸气外露的大男子主义男孩等等有个性、有思想的竞争者。最好同时还有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好成绩或者家庭背景,知名大学学者及无名大学、三流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只有这样的混搭才会有更多更大的问题出现。

4.之所以是室外真人秀,然后安排他们都住在一起,是希望能够更真实的展示职场的竞争。30名竞争者同时来到屏幕前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成功!他们争先恐后地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渴望商业巨头们的肯定,得到丰厚的奖金及拥有一份高薪的职位,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拍摄时我计划采用的是运用航拍画面进行全景展示,运用运动镜头的连续提升整个节目的气势和节奏。华丽而壮观的画面语言,动感而富有韵律的背景音乐的铺衬,让观众热血沸腾心跳加速,强烈的视觉冲击足以鼓舞每一位观众做起白手起家成为百万富翁的成功梦。

5. 创建属于《就Yes》的专属网站,这个网站只有大学应届毕业生才可以进入。网站主要包括:在线申请、节目介绍、主持人、制片人介绍、节目跟踪、脚本、选手动态跟踪、观众民意的票选以及由节目而来的就业、应聘、商业课程、剧情中相关的场景以及产品卖主链接。我希望能够把《就Yes》这个网站打造成所有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应聘的风向标。

小结

根据民意调查显示:在职场类节目中,观众更希望可以从参赛者的表现中学到一些实用的就业应聘技巧,并且更深入地了解职场的内幕。并且在国内所有职场类节目中,还没有一个电视节目是集室外、娱乐、竞技于一体的,主要面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娱乐节目,所以我觉得《就Yes》这一室外真人秀节目绝对是有很好的市场优势的。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突破 篇6

面对真人秀节目的正劲风头,许多专家学者发出了“电视传播是速朽艺术”①的看法和“‘超女’是一种行为‘出格’的表现,是为追求和谐友爱的社会制造一个影响极大的精神污染的实例”②的判断以及产生了“真人秀究竟能走多远?”③的疑虑。本文探寻选秀节目在备受争议背后的真正原因,同时试分析在中国电视市场上真人秀节目之前景。

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真人秀节目真正兴盛是在本世纪初,至今不足十年的时间。虽然1950年出现了真人秀节目的雏形,但直到2000年荷兰的《老大哥》哗然出世,“真人秀旋风”才开始大作;随后,美、英、德、法、丹麦、澳大利亚等国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生存者》、《诱惑岛》、《公共财产》、《阁楼故事》、《学徒》等一系列优秀节目;《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的“原始版”《美国偶像》创办于2002年,据媒体报道: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电视观众的最爱;英国的《老大哥》是本土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欧洲还有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美国CBS的《生存者》曾经创下28.2%的收视率;《学徒》在美国更是创下了2000万人的收视率,真正成为电视节目中的“大哥大”。所以,在今日的西方电视市场上,真人秀节目大有“君临天下”之势。④

国内第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广东电视台2000年模仿荷兰《老大哥》的《生存大挑战》,随后,湖南台又推出法国《阁楼故事》的“中国版”《完美假期》,后来,中央电视台也不甘寂寞地炮制了《欢乐英雄》、《金苹果》和《我的长征》;在高收视率的引导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梦想中国》、《全家总动员》;湖南卫视《闪亮新主播》;山东卫视《天使任务》;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河南都市频道《超级偶像》,江苏卫视《名师高徒》等快手出炉了。

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和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为代表的演艺真人秀,使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呈现出了三家媒体鼎立之势。而在平民选秀结束之后,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两大选秀巨头又先后在2006年年底推出了两档明星选秀节目。于是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

所以,《超级女声》2005年大获成功后,2006年持续火爆,中央电视台——索福瑞14城市收视调查中可以看出,“2006超级女声”总决赛6进5收视份额为7.89%,到达率为10.3%,约有6800万观众同时通过电视收看了这场比赛,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位。除电视之外,“2006超级女声”的网络直播也吸引了许多网友驻足观看,在线观看人数不断刷新记录。总决赛当晚的收视率全国平均达到3.38%,与同类竞争节目相比保持第一,加上视频7000多万人访问,有超过4亿人收看了决赛。天娱老板王鹏透露“今年超女的广告收入2.3亿,冠名6000万”,用湖南广电总局魏文彬的话来说:“去年赚了1个亿,今年我们赚了3个亿。”⑤

真人秀节目的实质

从节目形态上看,真人秀属于一种综合性节目:融合了新闻的真实性、电视剧的故事性、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体育节目的竞争性和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可谓“杂取百家,独成一家”。

我们以《超级女声》为例来分析真人秀节目之实质:从节目类型来看,《超级女声》属于纪实性的竞争娱乐节目。如今的节目摄制者必须尊重现实,不能为了节目的“好看”就凭空设置那些子虚乌有的故事情节,所以现代人对电视剧产生了“审美疲劳”,原因在于故事情节的虚假虚幻,观众在他们面前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而真人秀节目则不同,它的真正魅力就是咬住“真”不放开。“真”是客观真实非虚构;“人”即人性人格;“秀”就是指手段、规则,归根结底在于一个“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另一方面真人秀日趋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为它发掘出一个民间歌手资源。这包括“卡厅”歌手、酒吧驻唱、热爱文艺的大、中学生等业余歌手。《超级女声》是一个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的年轻女性均可报名参加的一个“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互动性、参与性极强的“海选”、“PK”、“粉丝”、“平等”、“民主”等成了该节目的关键词,过去的“纪实浪潮”似乎又一次回归到观众身边。其次,《超级女声》为了提升竞争的激烈性与曲折性,强化节目的刺激效果,加入了“PK”与“反向PK”的爆炸性情节和“决胜之夜”与“复活之夜”的遥相呼应。同时,超女的传播模式可谓是“媒体的‘三碰头’:电视媒体的娱乐‘劲风’、网络媒体的发言‘雨暴’、手机媒体的短信‘狂潮’”。几种大众传媒力量同时作用,互相激荡,影响力何等惊人!⑥另外,“超女”找到了蒙牛,这样一个和自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者和独家赞助商,为电视活动营销开拓了新的渠道。大型的选秀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聚合受众注意力,提高收视率,提升品牌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电视大型选秀节目的品牌化包装和开发,不仅吸引了业外资本的投入,也带动了娱乐产业链条中上下游的经济发展。

真人秀节目如何突破

应该说,目前国内的“真人秀”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综观今日的中国电视市场,“真人秀蛋糕”正在被瓜分,大大小小的电视媒体皆欲进入这块新开垦的利润高地,然而,“蛋糕”的总量毕竟有限,后来者获得的份额肯定越来越少,先来者也为保持自己的份额而须获得长久的竞争力。所以,《超级女声》面对的不仅是负面效应和积极评价,而更应该关注自我生长周期的节目生命力的问题。湖南省广电局局长魏文斌说,他们预计《超级女声》的生命周期是5年,2007年将进入第四个年头,“超女”向何处去将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另外,“超女”之后的湖南卫视靠什么做拉动整个电视台的领头羊,也是一个不得不破解的根本问题。那么,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的前景如何,应如何寻找突破口?

一是职场创业真人秀成为新趋势。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其日常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随着国际上真人秀的发展趋势,那些思想肤浅、充斥着浓烈的商业味道、暴露隐私、揭露人性黑暗的真人秀,由于已经失去原创性,观众逐渐对其失去兴趣。因此,我们看到诸如求职、创业、瘦身、美容等一批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挖掘题材的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并逐渐处于上风。不可否认,这些节目中也含有隐私和残酷竞争暴露等内容,但这些因素相对被弱化,而强调由核心事件而引发的戏剧性冲突,《学徒》就是这类节目的代表。同时这种职场真人秀和创业真人秀符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人们对于经济、经营和管理以及个人能力发展和自我极限挑战的心理诉求。所以职场创业真人秀成为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的另一个新的趋势。

二是增强竞争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成为重要手段。电视节目“可看性”的内涵之一就是内容构成要素的丰富性,电视节目也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真人秀节目中,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制约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延展过程。在《梦想中国》中,就采取了演艺界的明星加盟节目比赛的过程,做评委或以表演嘉宾的身份出现,来增加节目的看点和人气。并且在晋级赛中,表演已不仅仅是同台竞技PK对手的唯一手段,尤其是自“原创之夜”起,“主题情景+比赛”的形式也是对节目创新的表现,同时,嘉宾郑钧、郭峰等人的出场也为比赛增添了不少亮点。现在,《梦想中国》已成为中央电视台重量级娱乐品牌节目。所以,只有竞争越丰富、对抗越新奇的真人秀节目,才能获得观众的持续注意。

三是异质化生存成为必由之路。从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到中央电视台的《实习生》、《绝对挑战》和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再到现在的《赢在中国》,中国电视界对于美国创业真人秀节目《学徒》的“学习”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要想获得长久的竞争力,就要做到异质化生存。⑦中国电视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一再显示:克隆别人只能行走一时而无法永远兴盛。客观地说,当今中国电视市场上的真人秀节目都缺乏鲜明的个性,于是导致竞争力不足。众所周知,借鉴与克隆具有质的不同:前者学习方法,后者照抄照搬;前者汲取精神,后者囫囵吞枣。所以,只有结合本地观众的审美心理,才能打造出符合目标受众需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抢占竞争的新高地。

注释:

①边缘一蓝:《崔健不把“超女”当同行》,新浪BLOG,2006年10月29日。

②林念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超女”》,传媒学术网,2007年4月25日。

③爱心一族:《“超级女声”:成功本土化的真人秀》,百度贴吧,2006年10月13日。

④谢耘耕:《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二)》,《新闻界》,2006(2)。

⑤孙祥辉:《2006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态势分析》,传媒学术网,2006年11月13日。

⑥张洪忠、 许航、 何艳:《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传媒学术网,2006年2月23日。

⑦李荣、蒲红、牛宏华:《真人秀,一只生金蛋的鹅?》,《新闻知识》,2006(8)。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喜剧真人秀电视节目 篇7

随着超级选秀类节目的消退, “什么样的真人秀节目才能抓住中国观众的心”是电视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为代表, 探讨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进程中的成败之道。

一、真人秀节目在东方卫视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2003年, 东方卫视以《我型我秀》开始了真人秀节目的探索之路。与同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相比, 《我型我秀》在节目定位、评委人气、形式创新、观众互动等方面均显逊色。该节目遵循现场无观众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个创新点, 但也导致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大大降低。

2005年, 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是我国第一档全程直播的创业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该节目和日常工作结合较紧密, 观众可从优秀选手身上吸取有价值的经验, 成为当年真人秀节目的一大亮点。

2006年, 东方卫视推出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 以定位于男人秀的独特视角在众多选秀节目中杀出重围, 成为2006年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 黄金时间的收视率一度盖过《超级女声》。然而到2007年, 才艺平平、个性平平的阴柔美男, 不时爆出的丑闻、黑幕, 引来观众越来越多的批评。

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泛滥让舞蹈选秀有了看点, 2006年《舞林大会》登陆东方卫视。该节目以明星秀舞为主要内容, 以明星在舞台上的个性和情感表现为节目的核心。根据当年《上海真人秀节目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显示, 东方卫视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累计为1.2亿元, 《舞林大会》品牌的商业价值将超过4.6亿元。《舞林大会》无疑取得了媒体、明星、观众乃至广告商多赢的局面, 并带动了一批真人秀电视节目由“平民秀”转向“明星秀”。2008年, 《舞林大会》舞台更豪华, 服装更讲究, 但高投入却没有带来预期的高回报。究其原因, 仍在节目煽情过度而创新不足。

同是2006年, 《舞林大会》创下收视新高后, 原班制作人马又在新闻娱乐频道同时段推出新节目《绝代双骄》。节目邀请主持人和明星进行情歌对唱, 使用“明星+歌唱”的简单套路并未讨好到观众, 并与当时湖南卫视的《名声大振》太过相似, 让观众倒了胃口。

2007年, 东方卫视推出《明星大练冰》, 把节目现场换成冰场, 明星们的卖力演出反而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有些观众以看明星摔跤为乐, 明星假摔、退赛、拉票等事件不断爆出, 真人秀类节目似乎仅剩娱乐而已。

2008年, 东方卫视开始着力于真人秀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本土化, 《笑林大会》诞生了。它以振兴上海滑稽戏为目的, 集结了老中青三代滑稽笑星和草根艺人, 旨在选出“上海十大笑星”。不过, 效果必然比不过《舞林大会》的星光璀璨, 滑稽老将们“倾巢而出”也让人感叹上海滑稽戏新秀匮乏。一些青年滑稽演员暴露的问题也频频引发争议, 业内人士不由质疑从中选出的所谓笑星, 对于上海的滑稽戏事业有何益处?但作为一档电视节目, 暴露出社会问题并引发人们思考的责任算是尽到了。

同年, 东方卫视将目标锁定电视机前的中老年妈妈们, 推出《年轻几岁》这档以“综艺+纪实”形式的全新节目。每期有两位主角登场, 通过专家团队从外形到内心, 从发型到服装, 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的全方位打造, 帮助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年轻几岁》重点关注普通百姓精彩的人生故事。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让主角变得比实际年龄苍老?在变年轻的过程中, 他或她会遭遇什么困难, 又是如何克服的?他们能否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脱胎换骨?两人中谁能变得更年轻、更自信?节目结束时揭开悬念, 两位嘉宾在演播室现场展现他们的华丽转身, 在家人亲友的祝福中完成身心蜕变。《年轻几岁》为主角包装的全过程, 就是为电视机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全面的“美丽课程”, 成为沪上中老年女士喜爱的一道荧屏心灵鸡汤。以此为标志, 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走向观众细分化道路。

二、真人秀节目本土化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方卫视为代表, 我国真人秀节目在本土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存在不少问题, 发人深思。

1. 问题及原因

①同质化严重

在上文的梳理中不难发现, 2007年, 仅东方卫视就推出《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明星大练冰》四档选秀类节目。电视屏幕表面热闹纷呈, 实则暗藏危机。在密集与雷同的狂轰滥炸之下, 观众的收视热情被分散掉了。导致节目同质化的原因是:

创新能力的匮乏。《舞林大会》取得成功后, 其他电视台也纷纷大批量推出“明星+X”这种方式。明星牌打得过频后需要更新改版, 但绞尽脑汁还是变不出新招。因此, 模仿借鉴海外电视节目成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但简单照搬并不能满足本地观众。人们的娱乐需求是多元的, 雷同的节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也改变了电视栏目正常的优胜劣汰步伐。

经济利益的驱动。电视选秀制造了一个个收视率记录, 制造了一批批粉丝团体, 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东方卫视, 火爆一时的《东方夜谭》迫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的压力让出黄金档, 随后停播。真人秀节目不应该就是金钱和娱乐, 观众期待看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②以“现丑”为争取收视率的法宝之一

许多观众都直言不讳地表示最爱看PK环节和评委麻辣点评, 其原因在于一部分观众对“审丑”比“审美”有着更大的兴趣与热情 (如《明星大练冰》中爱看明星摔跤) , 这里面有观众自身的原因, 而媒体不但没能引导观众形成健康向上的欣赏观念, 还去迎合其口味, 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从好男儿大比童年苦事到舞林明星们纷纷“真心话大冒险”, 眼泪成为赚取眼球的必杀工具。娱乐圈的潜规则在选秀类节目中显露无余, 有时故意放纵各种负面消息的传播, 黑幕传说似乎让这些选秀节目愈发红火, 每一次纠纷、自爆、传闻, 都能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 节目和选手就在这样的怪圈中循环往复, 曝光率随即节节上升。

2. 变革对策

以上问题暴露出不少真人秀类节目过多关注的是“秀”, 而“真人”即真实的人格人性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被扭曲了。如何正视失败, 寻求变革, 以获进一步发展呢?

①差异化创新

目前, 我国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需要对节目进行差异化创新。东方卫视在此方面一直快速积极地应对。在歌唱比赛一统天下时, 推出明星舞蹈大赛、滑冰大赛;在靓丽女性选手充斥眼球时, 把花样美男们呈现到观众面前……但这种差异易被复制, 因此, 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节目的探索已在进行, 如《笑林大会》的举办为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创新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还有一类是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比较接近的真人秀节目, 在国内还不太多,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创业类节目, 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另一种是日常生活体验类节目, 如《年轻几岁》、《十字街头》、《缘来一家人》等。改变形象、找保姆等本地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真需求”, 也成为了电视节目中的“新创意”。参与者将由“贩卖”隐私转向对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观众则由“窥私”的角色成为参与者如何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见证人;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与参与者共同完成了体验。因此, 体验式节目是从我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出发的本土化真人秀电视节目。

除了在节目类型上的差异化创新之外, 在节目播出时间上也要避免扎堆, 以利于开辟出真人秀电视节目新的黄金时段。

②提升节目品牌价值

选秀类节目已进入成熟期, 而生活类真人秀节目还处于成长期。对前者, 品牌价值的提升更加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如《舞林大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高收视率带动东方卫视广告费一路上扬。但巩固知名度与提升美誉度同样重要, 需要在原有节目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此外, 负面信息对品牌价值有害无益, 网络时代, 对负面消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

③加强对节目的监督管理

对真人秀节目的监管虽有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 但归根结蒂还是要靠传媒人的自我监控, 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可以组织专业观众成立评测团, 针对低俗或煽情内容, 及时提出批评意见, 并反馈给相应媒体及媒介从业者, 由此形成外部意见压力。其次, 评测团可以收集观众意见, 分析观众收视的价值取向, 为节目提供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④建立跨媒体互动平台

喜剧真人秀电视节目 篇8

谢耘耕、陈虹在《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中指出:“真人秀节目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一种活动, 而且参与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 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 具有故事化情节化的特征。”[1]由普通人担当主角的真人秀节目, 不像电视剧里的演员戴着面具示人, 却有着比电视剧更加吸引人注意。

一、国内真人秀节目生存现状

我国的电视真人秀如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开始算起, 发展了十多年了。《生存大挑战》的成功为国内各大电视台开辟了真人秀的道路, 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火爆全国, 随后的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开心辞典》、《幸运52》陆续走红, 真人秀一时间占领了电视圈的各个领域。

选秀真人秀在经历《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之后, 出现了疲态。随后2010年江苏卫视的大型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由于节目女嘉宾多次语出惊人, 言论大胆, 加上媒体对节目的关注, 创下了4.44%的收视神话。各大电视台随机跟风效仿, 打造自己的真人秀节目, 一时间相亲类真人秀节目有400多档。[2]

相比于之前《超级女声》等表演选秀类节目, 近年来国内的真人秀节目更倾向于给予普通人表现的平台, 一个凸显普通人人格魅力的竞技场。现实生活的热点话题被用作各类真人秀的“秀场”, 将激烈的社会竞争搬到了舞台上。

婚恋类相亲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顺着潮流话题, 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口味, 出场的男女嘉宾大胆辛辣的求爱宣言, 择偶条件细致至身家背景、外貌特征等内容, “炫富”、“拜金”、“屌丝男”等名词一时喧嚣尘土。《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一般来自“女博士”、“女老板”、“女秘书”等具有一定社会刻板印象的行业, 经过精心包装, 亮丽照人。再加上创新的主、副主持形式, 为节目形成了良好的眼球效应。在“意见自由市场”中, 相应的伦理观周到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审视下, 节目收到了充分的“伦理诉求”的传播效果。[3]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舆论节目不排斥伦理, 更需要强化伦理诉求。娱乐传播的内容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制约[4]。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往往迎合现代人的伦理诉求需要, 以时下的人们生活的困惑和热点作为节目卖点, 塑造一个个的平民话语人, 为当代人提供解决现实生活困惑的方法。

二、受众对真人秀节目的心理需求

长久以来, 不少专家都在探寻真人秀走红的原因。从真人秀本身的形态来说, 真人秀用纪实性的手法拍摄, 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的电视节目的界限。真人秀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观众通过投票享有决策权, 让普通人成为主角, 平常人成为英雄, 直接拉进了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免去真人秀节目本身形态的优势, 其长盛不衰的原因更多的是取决于它的受众。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真人秀”节目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分量, 根据电视节目制作原则中的效益原则, 受众才紧握着电视节目的生命线, 尤其是在“文化消费”盛行的今天, 受众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5]。

1、使用与满足理论

从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说, 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 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 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 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曾将真人秀拆开解释, 指出在真人秀节目中, “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 这三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6]

“真”——观众所观看的电视节目往往是经过电视工作的加工挑选和美化的, 人们慢慢对这种类型的节目出现了审美疲劳, 心理产生一种对真实的渴望。真人秀节目的特色就在于“真”, 它采用纪实的手法, 记录普通人的世界。真人秀就是一个虚与实的结合体, 一方面观众可以欣赏有真实感的节目, 另一方面又大可一笑置之, 当其游戏。

“人”——真人秀节目抓住了作为受众的“人”, 都有着一种好奇心和窥探心理。真人秀这种节目形式, 其实满足了人们这种最原始的愿望。以韩国著名真人秀节目《我们结婚了》为例, 该节目真实表现一对假想夫妻的婚姻生活, 受众基于好奇心作怪, 会持续观众节目的走向, 窥看假想夫妻之间各自的小秘密。

另外, 真人秀以普通人为主角, 这样就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受众由于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更关注代表自己阶层的竞争者。[7]

“秀”——真人秀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是以为它介于虚与实之间, 把握受众的“游戏心理”。电视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功能就是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游戏的舞台, 真人秀跟一般的电视节目不一样, 受众虽然没有亲身参与, 但是它可以给受众参与的感觉, 这种真实和虚拟的替代对补偿心理失衡起到了很大作用。

2、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

根据拉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 往往通过一个“意见领袖”传播给一般大众。现当代的真人秀节目, 由于节目贴近现实生活, 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 也是在寻找一种“意见领袖”、一种示范模板。

受众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 往往需要寻求自己的“意见领袖”, 真人秀恰好能够给予这个平台。以求职类真人秀为例, 节目中出色的选手往往能够更好地将节目组、评委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观众。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塑造出了李宇春这么一个“意见领袖”的形象、“平民变凤凰”的经历, 从而满足受众对改变自己的命运等观念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真人秀节目可以提供给受众一种人生场景, 一种受众可以用来自我套用、自我共鸣的心理评价体系和参考框架来引导受众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8]用这样的方式来给受众塑造“意见领袖”, 进而实现受众对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协调和规范。

三、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及电视制作的应对策略

有欧洲媒介学者称:“真人秀看上去已经成了挽救电视的灵丹妙药。”[9]但是纵观我国目前各大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 近70%都照搬西方等国家, 缺乏本土化创新节目。

一个好的真人秀节目, 首先应该是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的。一个让受众看了有亲切感, 有共同感、有实在意义的“秀场”。受众的心理需求强弱决定一个真人秀节目的寿命。因此, 制作电视真人秀, 首先要了解当下的受众需求。以中央电视台为例, 装修类真人秀《交换空间》迎合了当前房价过高, 年轻一代购新房时倾向户型小、装修实惠但又不乏时尚的特点, 实用性和观赏性俱佳, 虽然也是仿造外国栏目, 但是结合中国现状, 广受好评。

另外, 中国电视制作在学习西方制作模式的同时, 应该注重学习西方节目产业化运作的特点。以《美国偶像》为例, 在前四季的节目中, 广告、唱片、纪念品、门票等方面全球收入高达9亿美元。[10]国内的电视节目依然处于“个体化”经营模式, 若能产业化扩大发展, 为其可持续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加强受众的全面参与度, 国内现在大多的真人秀节目的一般形态是, 观众片面参与。若能增加观众的参与度, 提高受众的替代感, 增加真人秀节目中的“真”, 让观众在内心中改变“这只是一个游戏”的心理状态, 势必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戴。

摘要:源自西方, 在中国得到本土化发展的真人秀类型节目, 近年来经久不衰, 有越行越盛的倾向。本文主要从真人秀受众的心理出发, 分析真人秀节目吸引受众的魅力所在, 涵盖受众心理分析及其真人秀自身特点等因素, 以揭开真人秀节目长盛不衰的奥秘。

关键词:真人秀,受众心理,伦理诉求

注释

1[1]谢耘耕, 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E J].新闻界, 2006 (2) :8—12.

2[2]丘雅.从《老大哥》看跨国电视真人秀的打造[J].域外视野.2011NO04

3[3]许莹.真人秀节目“伦理”与“效应”的辩证思考[J].东南传播2011年第十一期 (总第87期)

4[4]邓明瑛.传播与理论.大众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5][6]第八代导演搜狐博客.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http://liangdd.blog.sohu.com/6080543.html

6[7]人秀节目的受众分析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2/05/content_5438207.htm

7[8]侯旺.受众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心理需求与满足分析[J]2004年04期.

8[9]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中国电视经济节目运营》, 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版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理论分析 篇9

窥视、暴露和欲望的电视文本

电视真人秀节目可被视为一个“窥视、暴露和欲望的电视文本”, 因为在其中充斥着关于“窥视”、“暴露”和“欲望”的因子。

电视真人秀节目将人性的丑恶和弱点、勾心斗角的复杂人际关系暴露在聚光灯下, 以满足观众心中隐藏的对他人隐私的窥探欲望。在现实的社会文化语境中, 公开的偷窥是不被接受的。但这样的行为又被精神分析学家赋予了自然的和社会的合理性, 即通过参照“他者”的行为和经验, 获得“他者”的印象, 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经验。他人的隐私、奇观化的环境,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陌生的, 但通过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公开展示, 观众接触到这些陌生化的事物, 同时吸收一些经验作为自己的行动经验, 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 节目的公开性帮助受众卸下了因为“偷窥”而带来的道德、精神的枷锁和负罪感, 使得观众在获得“偷窥”快感的同时, 获得最大限度的豁免权。

随着数字媒体的日益壮大, 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的日益瓦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及秩序的消解和冲击, “暴露”日益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比如, 网上大行其道的色情照片, 木子美的“身体写作”等, 人们把自己原本的最私密的信息暴露在大众面前, 这样就取消了“遮蔽”与“拨开”的二元对立。另外,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参与选手也与电视机构达成了约定或形成一种默契, 选手“默认”放弃自己的部分隐私权, 将自己变成聚光灯下的“暴露者”。

电视真人秀节目同时也唤起人们追求财富和名誉的欲望。节目一方面满足了参与选手的实体性欲望。高昂的奖金或者高薪的职位以及其他的声誉名望、经济利益是参赛者参赛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奖金或职位等相关经济利益的获取伴随着整个节目的过程, 节目中的竞赛、淘汰大都是围绕这些进行的, 最后也以胜出者获得大奖而告终。另一方面, 电视真人秀节目也满足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欲望, 为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消费幻觉快感以及将节目中角色内化为自我的快感体验。

对“拟态环境”的展现

李普曼在其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认为, 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 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 人们只能通过大众传媒去了解。这样, 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的反应, 而是对大众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

电视真人秀节目即是对“拟态环境”的展现。其构建“拟态环境”的方式包括运用“肥皂剧叙事”模式, 后期剪辑中的特写、背景音乐、蒙太奇镜头、高速摄影等人为控制, 还有人造环境的搭建, 参赛者的挑选, 奖金和游戏规则的设定以及游戏过程的控制。电视真人秀节目采用的拍摄手法吸取了纪录片纪实性拍摄的要素, 满足了观众对真实性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同时, 节目的参赛者大多是一些普通人, 从电视制作机构的成本上看, 降低了节目的成本;从观众的需要来看, 则是多了几分亲切感, 少了几分距离感。而事实上, 选手也是经过电视机构精心的重重筛选的, 不同类型、层次、文化背景的选手吸引着相应的受众群。因此, “真人秀”的“真”并不是生活真实, 而是一种“拟态真实”。

今天, 媒体不仅通过“选择性报道”构建拟态环境, 其提供的“人造环境”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真人秀节目就是“人造环境”的典型。电视真人秀节目标榜“绝对真人真事”, 宣称运用“纪录片式的跟踪拍摄和细节展现”来满足观众赤裸裸的窥视欲, 但电视剧式的人物环境选择和矛盾冲突设置、竞赛节目的巨额奖金设置和淘汰方式又暗示出节目本身的虚拟、人造的特征。

消费社会里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的标志性文本

消费文化的勃兴为电视真人秀节目提供了最为适宜的温床。鲍德里亚在发表于1970年的《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消费社会”这一概念, 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消费文化盛行, 突出的表现就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远离物的使用价值和功用,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地位象征等内容的消费。消费文化同样影响到电视文化活动, 使它不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转而成为与经济活动合二为一的文化商品。

在消费社会中, 电视、报纸、广播, 尤其是新兴的网络媒体等传播媒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后工业时代观众的文化消费是一种以世俗生活场景为对象, 以感性娱乐、轻松活泼为基调, 以图像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消费。这种消费不在于理性的建构, 而在于感性的狂欢;不在于意义的生产, 而在于符号的消费;不在于精神的提升, 而在于世俗的表达。”电视真人秀节目无疑迎合了这样的消费潮流。

随着消费与媒体的结合, 媒体成为消费文化最适合、最忠实的载体, 对消费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视文化直接参与商品的“意义”生产, 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信息来引导消费, 传递着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电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 将一切能消费或者不能消费的资源都纳入了消费的范畴。在消费社会里, 似乎什么都可以成为消费品, 包括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行为举止以及我们崇高的美感。在《老大哥》和《阁楼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对男女情感的消费;在《幸存者》、《学徒》中, 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的消费;在《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 是对平民到明星的成长历程的消费。

大众的“狂欢节”

“狂欢化”理论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文化, 由巴赫金提出。巴赫金认为, 狂欢节使人摆脱一切等级、约束、禁令,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与现实制度相隔离的第二世界。这种狂欢式的生活摆脱了特权、禁忌, 没有了等级、权威、神圣和必然, 一切被相对化、平等化, 让人体验到一种深刻的二重性。狂欢式文化表现出全民性、诙谐性、双重性、平等性和贬低化的特征。

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 最低的门槛使最大范围的受众被“席卷”到这种以互动性和平民性为基本特征的节目形式中来, 成为真正的主角。《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梦想中国》成为大众的狂欢节, 掀起了一阵“平民选秀”和“草根秀”的热潮, 其基本精神和文化内涵正是“狂欢式”文化的真实写照, 并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平民英雄”、“草根代表”。“电视播什么观众看什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传者本位”的“传者中心论”让位于“受众本位”的“受众中心论”。同时, 真人秀节目充分与新的技术和传播手段相融合, 例如与观众的短信互动、让观众决定选手的去留等手段的采用让大众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主动性”以及存在的价值, 并收获了狂欢节的快乐和满足。然而, 这种狂欢化的电视文化在给老百姓带来愉悦、自由、平等的同时, 在巴赫金看来它也使人们暂时拒绝官方世界的机会, 使社会等级、财产、职业、家庭、性别以及年龄的差异被暂时逾越, 提出了一种让人们平等、富足、自由生活的乌托邦式的生活。

在电视真人秀节目获得观众追捧和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 节目存在的过分暴露、揭人隐私、残酷竞争和宣扬博彩等问题也受到了批判。另外, 国内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多是移植、模仿西方此类节目类型的外在形式、核心内容、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念, 缺乏本土特色, 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平和营销规模等方面与国外的真人秀节目还有很大差距。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如何走出一条本土化、民族化、整合化和品牌化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而创新、从受众心理和需求出发去发掘并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心理诉求无疑是本土化、民族化的应有之义。

摘要:本文将电视真人秀节目视为一个“窥视、暴露和欲望的电视文本”, 运用相关的传播学理论和电视理论对其背后蕴涵的文化内核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节目,电视文本,制造世界,消费文化,大众狂欢

参考文献

[1].童兵:中国新闻学研究最新报告 (2006)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李东晓:《“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范式解读》, 《当代传播》, 2008 (5) 。

[3].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 《现代传播》, 2005 (5) 。

电视真人秀节目真实问题辨析 篇10

关键词:中国达人秀,电视真人秀,真实

电视真人秀节目取胜于“真人”二字———不是经过包装的明星, 而是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普通人, 而“非真实”问题也常常是其备受诟病的源头: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因为选手拉票买票虚假投票而让一场歌唱比赛变成了财富比赛;英国真人秀节目Big Brother的选手为了最后的胜出, 彼此之间的交往都是为了拉拢一些人而排斥另一些人, 在隐蔽的镜头前不乏表演的色彩。[1]正因为此, 在2005年《超级女声》火爆之后, 尽管电视真人秀节目此起彼伏, 但一直未成气候, 一直到2010年7月25日上海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开播, 才引起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新一轮崛起。从收视上看, 《中国达人秀》是成功的, 一开播就高居全国收视第二, 第一季半决赛第三场时已经跃居全国第一, 第二季在海选阶段从第四场开始就稳居第一。从节目评价和社会舆论来看, 它也是成功的, 舆论普遍认为其与中国主流价值观契合, 为平民打造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这是真实的, 但这是否就是该节目的全部呢?真人秀节目的真实到底有多少个层次的真实?Julie Ann Taddeo&Ken Dvorak在《镜头下的电视真人秀与历史》一书中指出, 研究真人秀节目最重要的不是节目本身而应该是其所在的社会。[2]从电视真人秀“真实”的本质出发, 节目本身所呈现的真实也就代表了其所在社会的真实。当然, 这必须对“真实”做剥皮式的分析与辨析。本文旨在以《中国达人秀》为例, 剖析其多层次的真实问题, 以在当前对其一片叫好声中加入一些冷静的思考, 也为观众能够更容易地看懂它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达人秀》的真人表演

真实:真人真才真现场。从内容上看, 《中国达人秀》的真实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真实的参赛者;二是真实的才艺表演;三是真实的现场。

首先, 真实的参赛者。正如节目组所宣传的, 《中国达人秀》旨在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 传达“相信梦想, 相信奇迹”的价值理念, 实行零门槛选择选手。截至2011年7月10日第二季结束, 达人秀的参赛选手年龄从4岁到94岁不等, 有学生、农民、小丑演员、北漂族、小摊贩、退休人员、家庭主妇等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 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与故事, 最大的梦想不是“站在这个舞台上”, 而是“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发明一滴墨水, 一滴, 整个大地就变成草原”、“一辈子都跳舞”、“用埃菲尔铁塔走太空步”……在初赛阶段, 当参赛选手进入比赛场地时, 评委首先问的是“来自哪里, 职业是什么”, 有意识地证明选手的“真实身份”。当进入半决赛、决赛阶段时, 每一次选手上台表演时, 电视屏幕上都会打出其年龄、职业的真实信息。

其次, 真实的才艺表演。既然是来自民间各行各业的参赛者, 对才艺又没有特别的限制, 《中国达人秀》的节目表演也显得五花八门。有最普通不过的唱歌跳舞, 也有民间口弦表演, 有技艺高超的水晶球表演, 也有鸡蛋乐器表演, 甚至还有孔雀舞表演等。从专业角度讲, 有些表演甚至不算是才艺表演, 所以一般不能得到负责专业把关的评委的YES, 但从真实的角度来讲, 它确实是普通百姓的一种才艺展示。

再次, 真实的现场。现场没有音乐、没有舞台灯光效果, 以求还原最真实、最朴实的状态, 也保证了选手的表演都是纯天然的, 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出来的是什么人。”达人秀不允许事先有任何媒体的曝光, 包括选手的故事和才艺, 观众全部不知道, 连主持人程雷和三个评委也不知道, 只有导演组清楚。这样才能保证选手第一次登台时, 评委和观众都是第一次看到他, 所有人的情绪反应也是最真实的。[3]当到半决赛和决赛的时候, 舞台放置到音乐厅、人民大会堂、上海八万人体育馆等, 尽管仪式感十足, 但现场表演、观看与直播还是保证了真实的味道。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讲, 《中国达人秀》作为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 在内容上是保证了“真人”的要义的, 坚持了其“平民选秀”的宗旨。当然,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 在镜头下必然有表演的成分。

表演:舞台与精选播出。一档好的真人秀节目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拥有谈话节目的核心, 遵循竞技节目的游戏规则, 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达到电视剧的收视效果。[4]这就意味着真人秀节目离不开导演与编排。《中国达人秀》采取海量录制、精选播出的方式, 用纪录片的形式, 从选手报名的第一秒开始记录其之后所有的表情、动作、心情。但在播出的时候, 初赛阶段是通过2至3个大故事 (5~6分钟) , 7个小故事 (3~4分钟) , 并以蒙太奇的方式剪辑播出的。到了决赛阶段, 原来所说的坚持还原真实状态的无音乐、无灯光效果的表演, 全部变成了精心设计的现场音乐与伴舞、绚烂的灯光效果以及通过包装了的“新”选手。真人秀不见了“真人”, 只剩下了“秀”。

在《中国达人秀》的标准流程中, 有这样一条规则:一定要把海选放在剧院里举行, 强调那种仪式感和对小人物的尊重等, 让选手产生真正的命运感, 从而牵动所有人的心。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对于真人秀节目的重要作用与最终目的———牵动所有现场的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心。国内较早研究电视真人秀的尹鸿教授等把电视真人秀分解为七个基本元素:1.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参与者;2.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悬念;3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竞争;4.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淘汰与选拔规则;5.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境元素———时空规定;6.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细节元素———现场记录;7.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5]除了1和6之外, 其他5个元素都是舞台表演的逻辑:要好看、吸引人。这也揭示了依托于电视的真人秀背后的电视真实———在商业卫星电视体制中, 收视率就是最后的诉求。为了收视率, 电视刻意迎合甚至是刺激观众的低俗趣味, 出现了一系列备受文化界批判的泡沫剧和电视节目。从《中国达人秀》的高收视率来看, 它是受中国观众欢迎的, 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正如大多数舆论所倾向的, 《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在于其与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契合。这是它反映社会真实的另外一个方面。

《中国达人秀》的中国主流价值观

积极向上, 永不言弃。国家广电总局阅评意见指出, 《中国达人秀》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 倡导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评委之一周立波解释达人精神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就是《中国达人秀》所宣扬的, “相信梦想, 相信奇迹”。

《中国达人秀》呈现的不仅是个人在台上的风采与表演, 也包括台下他的个人生活与故事, 这也更贴近其“真人秀”的本质。他们的故事千差万别,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自己的梦想。由于一直坚持, 最后他们上了《中国达人秀》这个圆小人物梦想的舞台。很多选手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常常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等了一辈子终于……”“有生以来第一次站在这个舞台上”之类的话, 都说明了“中国梦”的存在。梦存在着, 小人物也都一直在为梦准备着、努力着。所以, 在《中国达人秀》上, 我们可以看到想用音乐打动世界的无臂男孩刘伟在意外失去双手时用自己的双脚做了一个四肢健全的人都不一定能做的事情———游泳、弹钢琴等;菜花大妈从来都没有实现过自己的愿望, 却一直坚持唱歌, 最终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凭借一首“送你葱”一路前行……所有的大故事小故事, 都是《中国达人秀》在推行着自己的感动理念与人文关怀, 甚至被质疑节目到底是“达人秀”还是“感人秀”。然而无论如何, 不能否认《中国达人秀》的收视成功正是由于其满足大众的“梦想”需求又讲述大众的亲情、友情、爱情, 传达的是真情、自信、尊重、奋斗与拼搏精神, 契合了中国的“家国天下、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观, 对不同年龄、阶层的观众都有启发和影响, 受到了社会主流的认可。

除了冠军“达人”之外, 从“青春的美丽”、“纯美的天使”、“自信的呐喊”、“幸福的力量”、“实力的绽放”、“天使的微笑”等奖项名称也可以看出, 《中国达人秀》是在宣扬一种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永不言弃、幸福快乐的精神。它告诉人们, 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就能实现你的梦想, 得到你想要的。这是对当前社会真实的一种描述, 也是一种倡导, 唯有如此, 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 向前发展。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作为一场选秀比赛, 就必然有竞争, 必然有选拔与淘汰的规则。一方面, 从预选阶段要得到三个评委中的两个YES到半决赛阶段由大众媒体评选再到决赛由观众票选, 中间可能还有评委的加分评选、筛选等环节, 《中国达人秀》不厌其烦地设置了海选、16强、8强、8选6、4选3、3选2等晋级的规则与关卡, 又通过广告环节、评委点评等设置了多层悬念, 以制造比赛激烈竞争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 评委又总是对未能晋级的选手说“你是最棒的”、“你很好”、“你已经做到了”、“你就是我心目中的达人”, 让紧张的比赛充满了温情。尤其是三位评委中的女性评委伊能静, 总是以一个母亲的角色打温情牌, 在多个场次的表演中给了选手很多鼓励。在预选的多场表演中, 当评委在决定参赛者是否晋级时, 常常会出现观众大呼YES的情况, 而这时评委也往往会顺民意说出YES。这到底是不是评委的原意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 这传达了一种信息: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团结第一, 比赛第二。这同样是中国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所以, 当参赛选手功夫派阎玺通过节目呼唤他的其他四个兄弟时, 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召唤的声音。当他们因为场地原因表演失败的时候, 他们仍然笑着对观众说“功夫派永不言败”而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关于名利问题。全世界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基本上都是以金钱、职位等实物作为奖励吸引参赛者加入节目的。而《中国达人秀》的奖励更注重的是抽象性与成就感。例如在拉斯维加斯表演3个月的合约并成为蔡依林世界巡回演唱会的嘉宾 (《中国达人秀》第一季) 。如果说这是现代人对名利的追求的话, 那么选手对“上海音乐厅”、“人民大会堂”、“八万人体育场”、“维也纳音乐厅”等的期待, 正像节目组从预选就安排在剧院是要强调一种仪式感, 表现对小人物的尊重一样, 他们看中的是这份尊重, 这份与“大人物”一样的平等与机会。

然而, 电视真人秀节目作为一个电视节目, 不能不受“电视文化即大众文化”的影响, 必然掺杂商业成分。因此, 可以看到《中国达人秀》的前面还有“海飞丝”的冠名, 第二季的冠军奖品直接为“东风标致408汽车一年的驾驶权”, 播出过程中还总是在悬念点插播很多广告, 甚至被批评为在广告中插播节目。这是一种体制真实, 需要节目组平衡好商业利益与观众的接受程度, 才能保证其收视成功。

结语

《中国达人秀》的第一层真实, 是节目本身元素真实, 包括参赛者、才艺表演与现场的真实记录;第二层真实是“电视秀”的表演成分, 是电视媒体塑造的一种真实;第三层真实是节目所反映的社会价值理念问题, 由于它契合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故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真人秀节目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绝对不能忽略不同层次“真实”问题的把握与平衡, 只有这样, 才能同时获得商业利益与社会评价的双赢。

参考文献

[1]Joanna Thornborrow&Deborah Morris.Gossip as strategy:The man-agement of talk about others on reality TV show‘Big Brother’.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8/2, 2004.

[2]Julie Ann Taddeo&Ken Dvorak Eds.The Tube Has Spoken:Reality TV and History.Lexington, K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

[3]达人是怎样炼成的——解密《中国达人秀》制作团队成功秘笈[J].影视制作, 2010 (10) .

[4]张群, 舒畅.中西商业类真人秀节目“视觉语言”分析[J].当代电视, 2011 (6) .

真人秀节目需要怎样的嘉宾 篇11

前一段时间,一段嘉宾之间斗嘴的视频在网络疯传,也将嘉宾这个角色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的录制现场,嘉宾乐嘉为支持自己的选手崔万志现场喝酒,结果醉酒后失控,满口爆粗,脏话不断,直言鲁豫水准不高,导致金星、窦文涛愤然离场,节目录制也因此一度中断。随后,嘉宾之间的战火还一直从录影棚烧到了微博上,让这个原本只在小范围内被议论的事件成为了一个公众话题——在真人选秀节目中,嘉宾的行为举止和发表言论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换句话说,真人选秀节目到底需要怎样的嘉宾?

毋庸讳言,随着各类真人秀节日同质化加重和竞争的升级,作为一档节目的重要看点,围绕嘉宾之间的比拼无疑是在各个节目组之间进行的无声“暗战”。嘉宾席这个原先大多由二、三线明星、制作人坐着的位置,已经渐渐升级为诸多一线、大牌、当红明星比拼口才和人气的重要战场。一些能说会道的熟悉面孔屡屡出现在不同节目的评委席上,就是这种发展的一种现实表现。

这种竞争的升级,体现着市场的导向,原本是一个多赢的结果,节目能借此提升收视率、提升赞助砝码,明星能在此保持曝光率并深度展现自己,电视机前的观众和选秀节目的选手也能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自己喜欢的大牌明星。事实上,嘉宾席的升级换代,也确实和许多观众的选择取向密切相关,在不少人眼里,嘉宾是不是足够大牌、是不是首次亮相真人选秀节目、是不是自己平时喜欢的明星、能不能放下身段跟选手亲密互动等早已成为了摁下手中遥控器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但任何一件事情总是有它的两面性。在嘉宾席实现快速升级换代的同时,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纵观当前各大选秀节目的嘉宾席,虽说明星的光芒越来越闪亮,但嘉宾们的专业性、判断力却备受观众质疑。要知道,在选秀节目高度依赖话题来提升热度的今天,如今的嘉宾早已过了仅靠三寸毒舌就能吸睛成名的年代,必须得有高人一等的见地和才学才能制造话题、引领话题、征服观众。令人遗憾的是,好些年过去了,嘉宾席上人来人往、星光熠熠,但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眼前一亮的却不多。

另外一方面,嘉宾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值得商榷。作为一种“舶来”和“引进”的电视综艺节目形式,真人选秀的各个方面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操作模式,国内引进制作方几乎只要照着版权方所提供的蓝本,依葫芦画瓢就能把国外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国内来。比如在中国达人秀第一季的嘉宾选择上,就是按照国外版权方提供的指南选择了周立波、伊能静和高晓松作为评委,三个人在评论之时侧重点不同,分工也不同,既形成了很好的互补效应,也产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节目的成功热播也就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一些本土色彩较浓的选秀节目,虽然有着原创、独家的噱头,但在操作的专业性、制作的经验度上差距还不小。不但在节目模式、制作设计上少有亮点,在嘉宾的选择上也比较混乱和盲目,不仅嘉宾个人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存在争议,相互之间能否形成成功的互动也全看嘉宾临场发挥。对于工业化、市场化的现代电视制作来说,这样的盲目无益于一种赌博,非常不利于整个业态的健康发展。

喜剧真人秀电视节目 篇12

关键词:真人秀,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亲子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在2013年推出的一档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该节目是湖南卫视向韩国MBC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引进的节目模式,在推出之后迅速引领了收视狂潮。从节目的第一期到2013年12月27日第一季的最后一期结束,该节目全国网的平均收视率为2.85,平均收视份额为18.52,城市网的平均收视率为4.671,平均收视份额为20.98,均居全国第一。《爸爸去哪儿》也成为2013年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被观众们评价为“零差评”的节目,它受到观众喜爱绝非偶然,与节目自身的特色与创新和同时期的节目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创新不足是中国综艺发展最大的桎梏,此外,盲目跟风也是中国综艺节目的另一大缺点。2012年《中国好声音》大获成功,多家卫视纷纷推出各种《中国XX音》,以致管理部门采取了相关措施来防止这种资源的浪费。各种选秀节目虽然不断强调自己的卖点,但是创意的重复最终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爸爸去哪儿》的全新的节目形式首先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也符合观众多样的受众需求。湖南卫视把握住这个时期的节目特点,这成为它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韩国原版节目的成功为本节目的成功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变形计》的制作团队也为本节目的本土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1 前期嘉宾的多样化选择

一般家庭中,家中年幼的孩子多由母亲带大,父亲则是养家的主力军,“父爱缺席”的情况在明星家庭中也是非常常见。然而,《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却将摄像机对准了父亲和孩子。因此,父子嘉宾组合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了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在节目选择嘉宾的时候,节目组利用网络平台对节目顺利上档进行预热,让广大网友和观众对节目嘉宾进行预测,最终湖南卫视选择了五对父子:林志颖和Kimi,田亮和田雨橙,郭涛和郭子睿,王岳伦和王诗龄,以及张亮和张悦轩。韩国《爸爸去哪儿》节目第一季邀请的嘉宾父子多是演艺界出名的演员,相比之下,湖南卫视的多领域选择则更具看点。

节目组对嘉宾的选择,贯穿了演艺领域、体育领域。在大众视角中,这些父亲都是在各自领域有名望的明星,林志颖是歌手、演员兼赛车手,田亮曾是世界跳水冠军,郭涛曾多次以演员的身份与广大观众见面,王岳伦是电影导演兼制片人,张亮则是模特界的佼佼者。这样一来,五组嘉宾各自都有一批狂热粉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节目的收视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孩子们永远都是天真无邪的代言人,三男两女的儿童组合,在体现差异的同时,也丰富了节目的内容。石头的大气与担当,Kimi的乖巧羞怯,田雨橙的“女汉”形象,“暖男”王悦轩,以及“不是大明星”的小公主王诗龄。每一位小主人公身上都有独特的气质与看点。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小主人公们年龄明显较小,最小的Kimi才四岁,童言无忌的天真,面对镜头的羞赧以及内心深处的童稚,都令观众彷佛回到了童年一般,有强大的治愈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星的生活状况历来是大众渴望窥探但却一直扑朔迷离的,如今摄像机充当观众的眼睛,72小时无死角、无缝观察明星父子的野外生活状况,看明星父子退去光环后的普通生活,大大满足了观众的追星欲望。

2 节目内容设置本土化

从《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内容设置情况来看,虽然是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但不管是从节目内容上来说,还是从拍摄手法上来说,节目组都进行了更加本土化的设计以便于操作和观众接受。湖南卫视在引进节目时就决定用成功打造《变形计》这一节目的谢涤葵团队来制作,所以对于《爸爸去哪儿》这档户外亲子娱乐节目纪录性质的把握自然游刃有余。为了保证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制作团队可以说是费了一番心思。在节目中,团队邀请了李锐来担任节目的主持人,由他来担任孩子们口中的“村长”,在每期节目开始时宣布一些注意事项和游戏规则以及节目行程。如此一来,观众也能跟随着主持人的介绍,更清晰节目提要,以轻松的心态融入整个节目氛围中去。

从节目内容上来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故事性更强,看点更多。对于习惯了快节奏节目设置的中国观众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节目中除去对户外父子生活的连续记录,节目组在内容上更是安排了许多针对父亲和孩子的充满趣味和竞技性的小游戏。例如,在云南水乡父子为赶鸟齐上阵;湖南平江小猪竞技赛跑;东北雪乡滑雪比赛等。每一期的节目中都穿插了这样的小游戏,在这些环节的设置中,孩子天真的一面和父亲慈爱的流露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相比平淡的纪录生活,游戏中的父子真实情感洋溢而出,交流更加自然真实,更能够打动电视机前的观众,令他们感受到亲情的真切与温暖。

从湖南卫视节目组的这种设置来看,出境主持人李锐以及这些小游戏的设置,让本土化特征明显的《爸爸去哪儿》弥补了韩国版节目中内容拖沓冗长的不足,“板块化”“情节化”的设计,让节目同时具有了纪录真实性以及故事性,环节彼此紧扣又循序渐进。这样一来,节目组对节目节奏的掌握就更加请准,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情绪也会跟随这种设置而起伏,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3 新颖的视听语言元素

说到视听语言,大家往往将它与电影联系起来,因为在电影中由于时长的限制,每个镜头和段落都被精细的设置好以表达导演的意图,而在电视栏目中,视听语言要素则紧紧的与节目风格联系起来,但由于电视栏目面向各个层面的观众,所以通俗易懂是电视栏目镜头语言首先要符合的前提。在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中,对于视听语言有了突出创新的应用,体现在拍摄镜头和拍摄角度的多样化,以及视听两大元素的结合上,使得这档节目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格,吸引广大观众的同时,树立了自己的节目形象。

对于大多数电视栏目来说,镜头变化较少,多承担了叙事性功能。人们很少在一档电视栏目中集中看到不同景别镜头间的大量切换以及不同角度和运动方式的镜头,但由于《爸爸去哪儿》的户外节目特性,在镜头上的运用,可以说摄像组设计的非常精细。每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镜头往往是大远景交代嘉宾所处环境,全景交代嘉宾位置关系以及谈话环境,中近景别突出某几位嘉宾以及孩子的情况。最值得一提的是,节目中大量特写的运用更是将孩子们和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孩子之间建立起的友谊之情非常动人的表达出来。特写中有郭涛的严厉,田亮的慈父形象,林志颖对Kimi的担心,张亮与天天互称兄弟的独特感情,王岳伦为让女儿开心的不断努力。其次,由于嘉宾多达十人,为了尽可能的将所有的画面捕捉,镜头的运动方式也变得多样。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够全面的看到嘉宾在野外的真实表现。在丰富的大景深运动镜头画面中,观众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关注的嘉宾。这种镜头景别以及拍摄角度的综合运用,可以说保证了这档综艺娱乐真人秀节目的质量。

为了更好地烘托整个节目的氛围,摄制组在对音乐和视觉符号上的运用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孩子们玩耍时背景音乐则轻松活跃,大家一起游戏竞赛时音乐就变得激情洋溢,而当孩子们无意做错事时音乐则变得缓慢安静,当父亲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深厚感情时,音乐又变得温柔动人。更具特色的则是一些出现在屏幕上趣味横生的漫画符号,或者艺术字体。这些视觉符号用来提示观众,突出节目的情节点或者渲染气氛。例如,节目组给五个孩子分别制作了漫画卡通形象,十分可爱。一些带有提示性质的艺术字的出现,加之带有搞笑色彩的声效,更是突出了节目中的笑点,每每出现都令观众捧腹。这样的音乐音效以及视觉符号的运用,不仅烘托了节目的氛围,让节目更加趣味横生,更是让每一位嘉宾和孩子的形象更加突出。

4 引进成功的原因

一档节目的定位首先要契合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不同于西方文化圈对于“个人”价值的崇尚,东亚文化圈更侧重“集体”“家庭”价值观念的宣扬。主打“亲子互动牌”的《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引进的一档节目,中韩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两国地缘相近,文缘相亲《爸爸去哪儿》并不是湖南卫视引进的第一个韩国节目。之前播出的《我是歌手》也是湖南卫视引进的韩国MBC电视台的歌手竞赛节目,同样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这两档节目的引进成功并非偶然,韩国的娱乐节目质量和理念在亚洲都是首屈一指的,相似的文化背景是引进者两档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人不但关注娱乐节目的趣味性,也会关注节目之间的情感。我是歌手中,也同样主打感情牌,歌手对于音乐的热爱,歌手和歌迷之间的情感,都是支撑节目的重要部分。《爸爸去哪儿》中情感线也贯穿始终,比如张悦轩在为了完成任务时候撒谎了,对爸爸道歉时候说:“对不起,你打我吧。”田亮为了完成女儿滑沙的愿望但是又担心女儿的安全,偷偷地跟在女儿后面,这些不管是父亲还是孩子带来的感动都是节目中给观众带来好感的重要组成。

节目是爸爸带着自己的孩子完成三天两晚的旅行,如果是全家一起或者妈妈带着孩子进行旅行想必看点就不会这么多。在传统观念里,“男主外,女主内”深入人心,在这一点上,韩国和中国十分相似。在一个家庭中,父亲负责在外打拼,赚钱养家,母亲负责孩子的教育和家务基本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孩子由于和母亲相处的时间更长所以更加的依赖母亲,父亲由于长期在外打拼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身父亲的爱就不如母亲来的细腻,所以对于孩子的照顾一定和母亲相差甚远。在节目中,五个父亲对孩子哭闹时候的措手不及,还有除去张亮之外,四个父亲都不会做饭,面对食材手忙脚乱,在做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小细节。正因为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观众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也能从嘉宾的身上找到自己或者家人的影子,从而很容易得到认同。

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父亲始终是具有权威的,他们经常要以“严父”的姿态出现。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也呼唤着父亲角色的转换与新的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再像先前一样,只在家相夫教子,她们也大多数拥有自己的职业,加之孩子如果缺乏父性教育引发的一系列性格问题也逐渐受到的社会的关注。《爸爸去哪儿》也恰恰迎合了这一呼唤,通过一档温情的节目,引发着更多人的思考。

5 结语

综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这档综艺娱乐真人秀节目,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是弥补了该类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幕上的空白,节目组通过前期的营销策划,以及拍摄过程中的精益求精,甚至是在节目后期对一些电视视听语言手段的创新应用,打造出了这样一档独具特色的电视节目,因此其在2013年获得了该类娱乐综艺类节目的收视冠军,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王晓辉.《爸爸去哪儿》抛来他山之石[J].文化月刊,2013,(11):63.

[2]萨其尔.《爸爸去哪儿》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J].视听,2013,(12):4.

上一篇:简单事 重复做下一篇:甘蔗的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