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真人秀

2024-05-24

音乐类真人秀(共9篇)

音乐类真人秀 篇1

一、引言

真人秀节目, 即“reality show”, 翻译成中文叫“真实电视”。就目前而言, 真人秀节目被学术界 (即清华大学尹鸿教授的论文认知中的介绍) 定义为:“在特定的情况下, 参与者为了达到一定的节目效果而采取的自由行动结合后期的制作成效所形成的电视节目。”随着这类节目的不断发展, 节目的参与对象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普通人, 而是变成了任意的人。例如, 在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以及音乐类真人秀《我是歌手》中等等, 节目的参与者变成了明星。电视真人秀节目, 是以展示真实的人和他们的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目。

二、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后现代主义表征

因为电视内容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因此真人秀节目可以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集中表现形式。在电视节目中, 加强对娱乐要素的追求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这既是对节目收视的有效保障, 也是确保节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因素。其中, 以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为主的娱乐内容, 其自身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一) 对窥视欲的制作与消费

娱乐节目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以真人秀节目为主的娱乐产业因其特有的节目价值与较高的市场收视成为电视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就其本质来说, 电视观众通过收看这类节目, 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我的窥视欲, 由于电视真人秀节目能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 使得电视受众成为节目的忠实观众。例如, 在相亲类真人秀节目中, 参与节目的嘉宾其个人隐私会被主持人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挖掘, 这本是相亲活动的信息需求, 但也成为节目观众的个人兴趣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需要主持人与节目制作方把控好尺度, 使得参与者的情感表现能够与节目观众的观看需求之间形成复杂而微妙的联系。

(二) 精神纬度的追求呈现出差异化的表现

因为精神纬度的追求表现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所以在后现代主义中会对其进行无深度的处理, 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总的来说, 这样的制作方式可以让节目内容更具竞争力, 确保其可以在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中收获更多的关注。但这样的方式也会对节目的审美价值造成影响, 使得其在追求后现代主义价值时, 对原本的负面价值忽略不计, 特别是对虚无主义的表现应当引起所有媒体工作者的关注与反思。

(三) 平民化的节目风格表现

平民化的节目风格, 使得大量的真人秀节目能够吸引广泛的观看受众, 即通过选择平民化的参与者来确保整个节目的风格、内容可以更容易被接受。这也使得这样的节目形式与传统的节目形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其让“草根”文化得到关注。无论是前期活跃的超女、快男, 还是时下火热的《中国最强音》、《女人如歌》等, 从规则和形式来看就是平民歌手的选拔赛, 选手们过五关斩六将, 走到最后赢得奖励;在湖南卫视当红节目《我是歌手》中, 参赛的明星卸下“高处不胜寒”的身段变成普通的参与者, 与观众一起营造出“众乐乐”的全民娱乐风潮。

(四) 节目样式的拼凑性

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 艺术作品一般具有完整统一的结构。但是, 后现代主义完全按照偶然的组合, 随心所欲的交换, 东拼西凑的对接, 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构建一种非线性的“蒙太奇”的时空结构, 这就是“拼贴组合”。例如, 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的节目中对歌曲的选取往往缺乏系统性, 歌词的猜测也常常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单纯地考察参与者的记忆力如何, 缺少娱乐该有的审美内涵。

三、中国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发展前景

中国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应该注重节目质量、艺术追求, 在节目中注入人文精神, 让中国的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不仅停留在愉悦耳目的层面上, 还能让这类节目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 让中国的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能愉悦人的精神情怀的同时还能添加人文关怀的成分, 让中国的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娱心悦目, 寓教于乐”。

(一) 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人文精神在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就电视行业来说, 注重人文关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果没有人文精神, 电视节目的内涵会大打折扣。对一项能获得高收视率的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来说, 就更应该注重节目的内涵, 不要让包装、利益成为节目的首要目的, 而要把节目质量、艺术追求作为节目的终极目标。

(二) 平民梦想的实现与鼓舞

中国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一直助力为平民实现音乐梦想, 要想让中国的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就必须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中国好声音》的参赛选手有很多都是导师所熟悉的朋友或认识的合作伙伴, 很多选手都曾经为导师或者其他知名艺人作词、作曲或者伴唱, 在比赛当中备受争议。例如, 那英作为导师, 那英演唱会的指定伴唱去参加比赛, 当他唱完后, 那英没有为他转身, 那英说:“你唱第一句我就听出你的声音, 知道是你, 但为了我们这个比赛的公平, 我没有转身。”此举给了平民更多公平的机会与鼓励。

(三) 品牌节目的创作与管理

“电视媒体的经营靠的是精华, 靠的是品牌。”一个有影响力、有号召力, 受欢迎的电视频道就是一个品牌, 一个频道如果没有名牌栏目、品牌栏目的有力支撑, 就不能成为品牌, 品牌是提高传播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运用就是不断地提高传播质量, 传播质量的提高与市场化运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结语

为了促进中国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更好地发展, 打造品牌节目也是非常必要的, 要想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品牌节目, 中国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就必须少一些跟风, 多一些创新;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踏实。

摘要:中国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应该注重节目质量、艺术追求, 在节目中注入人文精神, 让中国的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不再仅仅停留在愉悦耳目的层面上, 还能让这类节目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 使中国的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也能愉悦人的心灵。

关键词: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朱泽明.中国音乐类真人秀电视节目研究[D].河北大学, 2014.

[2]李翔, 耿新歌.电视真人秀表演的真实性问题探究[J].新闻知识, 2012 (6) :71-72.

[3]孙瑜.从《我是歌手》探析如何打造电视栏目核心竞争力[J].艺海, 2013 (11) :118.

对求职类真人秀节目兴起的思考 篇2

【关键词】《职来职往》 求职类真人秀 节目创新

一、《职来职往》诞生的背景

《职来职往》是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联手打造的一个全新职场真人秀节目,被称为职场版《非诚勿扰》。这一节目最初是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在“快乐学习·幸福教育”的频道品牌定位基础上于2010年12月推出的话题交锋式真人秀节目,作为一档求职节目,《职来职往》聚焦社会热点,每期出场的选手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2010年4月1日《职来职往》的5位求职者中就包括海归女生、网吧网管,80后新妈妈以及优秀大学生等。

《职来职往》聚焦求职方面的社会热点话题,套用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形式,一个求职者和来自18家企业的高管在现场观点冲突碰撞不断,不合格者将被灭灯,而只要能够赢得高管们的认可,就有权选择自己中意的企业所提供的职位。”①

大众传媒的职能之一是娱乐功能,尤其电视媒体为普通人提供了表演的舞台。《职来职往》虽然各环节的设置也增加了娱乐性和戏剧性,但节目还是希望能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面试过程,力求通过求职者与面试官的言论来呈现多元化社会,体现电视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

二、《职来职往》节目分析

(一)节目理念和受众定位

《职来职往》紧紧围绕“人”来做文章,通过“第一印象”,“职业技能测评”,“求职故事”、“职场诱惑”4个环节的设计,形成了“表现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多重传播架构,吸引了广大受众。受众是电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要使节目在内容、形式、主持人等各个环节主动适应受众收视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职来职往》栏目主要受众定位于18-35岁之间的求职人群,长远的目标受众则是所有有求职需求的人群。“较之四年前央视的《赢在中国》、《绝对挑战》等高端职场类节目,《职来职往》走的是零门槛的平民路线,每期的5位求职者各具特色,既有名牌高校在校生和拿着洋学历的海归,也有不愿接受父母安排的‘富二代’,还有住地下室吃馒头咸菜的‘北漂’等。”②定位的受众与节目内容的准确对位,能参与的开放模式,将观众的视线从“婚恋”转到“就业”上,引发了新的关于社会热点的讨论。

(二)策划架构

1、注重服务功能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此外由于扩招和经济衰退等因素,从2009年到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攀升,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到201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问题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媒体如何发挥自己积极的社会引导功能,中国教育电视台及时抓住求职这一社会焦点问题,从2010年年末就开始打造《职来职往》这档全新的求职节目,借鉴相亲类真人秀《非诚勿扰》的形式,节目功能定位于服务性,力求为广大求职者和职场精英提供大量真实的工作机会。

2、倡导正确的求职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学扩招及新技术的传播应用等,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求职类电视节目应发挥良性传播效应,建构积极的就业观。《职来职往》不仅真实还原面试的过程,展现求职双方斗智的精彩过程,更通过职场达人的求职建议,帮助求职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求职观。

3、收视潜力大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出专业化、细分化和个人化趋向,这种信息传播趋向也反映在电视节目中,各卫视纷纷开设娱乐、家装、证券、地产等资讯类节目,同时,就业信息仍是社会关注焦点,受众对于求职类节目具有直接的功能需求。《职来职往》节目收视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向好。

(三)内容特征

1、节目结构——逻辑顺畅结构紧凑

《职来职往》作为一档全新打造的求职节目,在结构上一改传统求职类节目的古板,节目规则设置更加娱乐化,整个流程设为4个环节,依次为“第一印象”,“职业技能测评”,“求职故事”、“职场诱惑”,18位行业先锋在这四轮面试中通过亮灯灭灯形式来表示对求职者的态度。其次,亮灯灭灯的节目形式在荧屏上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4轮面试的规则也让节奏显得更加紧凑。③

2、节目的戏剧性——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

《职来职往》舞台上的18位面试官涵盖了销售、行政、人力资源、策划、设计等多个行业,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能用犀利的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求职者身上的问题,发表独到的观点,节目中双方思想言论交锋的过程,社会热点话题和不同的价值观都得到充分展现。正如主持人李响在节目中所说“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很多真实答案”。

(四)形式分析

传播总是发生在一种情景架构中,它包括物质层面、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等。物质的情景架构通常是指实体环境。《职来职往》多层次蓝色背景的演播大厅,艺术美感的节目标识和变幻的背景墙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情景架构的社会层面包括参与传播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内容,他们所赖以进行传播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职来职往》是围绕求职者、面试官、专家、观众和主持人角色化视角展开的职场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同相亲类真人秀一样的面试流程,但面试官与求职者“18对1皆站立”的新模式,又打破了面试官绝对权威的传统局面,视觉上更刺激,话题上更容易产生碰撞。同时,节目中还设一位职场分析师,从客观角度对求职者给予正确引导,强化了节目本身的教育引导色彩。

情景架构的时间层面包括传播发生的具体时刻以及历史时刻。电视节目讯息安排的适宜性和重要性主要依赖于它们编排的时间。《职来职往》的播出时间在江苏卫视为每周二晚21:10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为每周四、周五晚21:38分播出,两个时段均为新闻和娱乐节目的黄金时段,更符合受众的收视习惯。

(五)主持风格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主持人的个性与特点是否与节目的性质和特点相吻合,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一档节目的成败。李响主持风格轻松睿智,略为尖锐的言谈给予面试双方嘉宾提出自己的见解,虽多次表现出对弱势求职者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求职者更好地展示自己,但又始终保持适度平衡的原则不破坏节目的游戏规则。

三、《职来职往》节目成功启示与存在问题

《职来职往》节目自播出以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求职者更是将节目视为职场宝典,但电视性质决定了电视的功能首先是传递信息、娱乐轻松,然后才是指导教育。有学者提醒,目前的求职真人秀节目虽然有利于重塑求职者的求职观,但节目内容过于注重戏剧冲突的煽情,以及节目形式的娱乐化可能使节目本身异化为一种另类的作秀,在价值观的引导方面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差。

此外《职来职往》等求职类真人秀套用婚恋节目的模式,跟风克隆成为目前国内很多综艺节目共有的弊病,在形式上节目还需进一步创新,内容上从符合受众的诉求点出发强调服务性,避免过分的戏剧冲突而流于形式。

一档节目的生命力是否长久在于它是否从受众心理出发,满足受众的诉求。2011年以《职来职往》为代表的一批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热播,正是抓住了就业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对资讯类节目重新定位的全新尝试,但电视媒介不仅仅是反映社会现实,如何参与和谐社会机制的建构,媒体须兼顾责任与利益的均衡。《职来职往》节目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

4503413.htm,《职来职往》

②http://www.tvsou.com/xinwen/a

/20110322/183614.htm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

4503413.htm&sa=U,《职来职往》

(作者:韩彤彤,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宗州,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音乐类真人秀 篇3

1. 新媒体的产生

新媒体的产生发展离不开几个基本条件: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跃,为新媒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支撑起受众对于内容的需要,使得新媒体市场快速崛起。另一方面,国家党政给予足够重视,相关会议指出加强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的建设,以及加强新兴媒体的建设等。第三方面,资金与注意点更多的由传统媒体领域投向了新媒体领域,这一点也促进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此外,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群众休闲娱乐时间逐渐碎片化等条件,为促使新媒体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第一次提出“新媒体”一词。而对于“新媒体”的具体概念,大家各执一词。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曾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也有专家提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像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例如手机终端、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的概念越来越宽泛,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很难给出一概的说法。

2. 新媒体特征和优势

①速度快、灵活,可随时随地传播。新媒体传播快捷、有强时效性,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迎合受众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广大群众随时随地表达与接收信息的愿望。

②内容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新媒体建立在强大的网络数据库之上,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存储和传播信息,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互动性传播。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下逐渐消解,使得广大受众有更多的机会更多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链当中,不再只是单一的充当一名信息接受方。这种互动特征给予了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随时转换的机会,使得信息反馈变得简单。

④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由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多维发散的,超文本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在数据中包含其他数据的链接,因此用户接收信息后可进行方便的联想和跳转,更加接近人类思维的表达。

⑤个性化选择。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媒体,在使用新媒体方面具有更强的选择目的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个人,因此受众可以利用各类检索工具在数据库中“各取所需”,这种方式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可直达核心消费群体,实现精准投放模式。

⑤成本低、性价比更高。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限制,传播的范围和距离与成本无关。新媒体的全球性优势使得受众几乎可以零成本地搜索信息、获取资源。

3. 新媒体的现状及发展

据2016年中国网民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目前,中国网民数量排于世界第一,并且网民规模继续呈现高速发展趋势,新媒体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是中国媒体迅猛发展的时期,并且新媒体会作为媒体发展的主力军。新媒体融合了旧媒体的优势,在整合互动中不断发展,并且将进一步改变现有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发展一方面可以消除传受双方的界限,形成新的交流环境;另一方面,介入信息传播的主体将会进一步多元化,普通用户也加入信息发布者的行列。总体而言,新媒体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状态,日益成为大众化的主流媒体,其发展空间潜力无穷。

二、我国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

所谓“音乐类真人秀”就是采取纪实的手段,通过设置活动规则环节,并由参与者在虚拟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真实的音乐才能。我国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获得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节目。这档节目刚一推出,就点燃了全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热潮。

我国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特点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节目内容丰富多样,迎合受众不同心理的需求。虽然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内容都围绕音乐开展,但是在节目形式上稍有所不同。以赛制为例,《中国好声音》分为四个阶段:最初的学员选拔是导师仅凭声音和实力进行盲选,选入的学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后再同台PK,然后是不同导师的学员之间进行对战,最终在年度盛典上决胜负。《2016超级女声》则是先由芒果TV主战场、地面直通区和合作直通区三条途径结合的方式进行云海选,通过人气飙升榜晋级百强选手打造“女生学院”,最后再进行巅峰对决。

二是不再是纯音乐选秀,节目娱乐性更强。《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是正在进行中的超女百强诞生赛的评委,他表示:“唱得好确实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还要看其综合实力如何,比如亲和力等。是否具备综合实力,对观众是否有吸引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当前的真人秀节目以一种娱乐倡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它抛弃了“寓教于乐”的传统模式,更倾向于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轻松愉悦。比如从当下正火热进行中的《2016超级女声》中可以看到参加者大多自带“话题属性”,或者因为言论奇葩、或者因为搞怪卖萌等,将娱乐简单化、纯粹化。

三是商业气息浓厚。如今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已经慢慢发展成为商业的“名利场”。节目品牌和商家进行合作,广告主冠名赞助活动,一系列强势的宣传营销策略使得观众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包围。不论是有趣的环节设置、劲爆的内容场面,还是丰厚的大奖礼品,都是为了最终赢得高收视率,获得经济效益。以浙江卫视的《看见你的声音》为例,当节目开场时主持人念到由哪些品牌广告赞助时,摄像机就会切入到观众使用某产品或者饮用某饮料的镜头,并且嘉宾如果因为游戏环节受到惩罚而需喝下一整瓶饮料,那一定是冠名商家赞助的饮料。

三、新媒体与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融合发展

新媒体促使新理念的产生,在此环境下,媒介的形态、格局,受众接收信息的途径等发生了改变。现如今,只通过电视这一渠道来播放节目已再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单纯的灌输式的单向传播方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和开放性市场的需要。相较之下,网络直播、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移动终端已越发成为节目传播“宠儿”。音乐类真人秀综合运用新媒体的多种互动平台和多样的传播渠道,不但丰富了节目样式,还让观众参与节目互动,使之可以从不同层面全面了解节目内容,大众进入全民娱乐阶段。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随其开播以来,除却节目自身的营销推广战略,还吸引各路名人“大V”、“段子手”的关注,他们制造话题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从而在微博上实现层级传播。再比如今年的《超级女声》,通过构建“内容+产品+社区”的综合性体验互动娱乐平台,创建出一个社区互动生态圈,实现了全民互娱,力图开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全民选秀元年,打造成为互联网产品化的超级综艺IP。媒体的整合传播使得节目形态由平面向立体转化,带来内容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思维,更好地满足受众主体多元化的娱乐需求。

通过对当前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与新媒体的结合现状来看,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本土化发展为基础。音乐类真人秀作为一种“舶来”的节目形式,要想在国内获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中国国情、立足社会现实、遵循观众的实际需求策划节目。从意识形态、道德伦理等方面结合本土化元素进行改良。二是创新之路为根本。由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多的跃入观众视野,这种“井喷式”的爆发已经使得大众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很难对一档节目形成持久关注力。于是,如何提升节目品牌的忠诚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创新节目形式,结合多种艺术手段、科技手段为节目不断注入新鲜活力,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可以创新节目的内容,包括节目的情景模拟、思想内容、制作手段等等。三是个性化经营为关键即使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也要进行市场调查,认真分析受众心理,根据受众市场细分后,再结合节目定位进行个性化经营。拒绝同质化,拒绝“千人一面”的普适原则,在贴近观众生活、反映观众需求的基础上,发展新颖而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四是提升人文内涵刻不容缓。虽然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倡导娱乐理念,但它同时担当着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娱乐至死”的年代,只有将节目的娱乐精神和文化内涵相结合,以人文精神为旨归,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发掘文化内涵,做好文化引导,才能增加节目核心竞争力、赋予其长久生命活力。

总而言之,我国音乐类真人秀应运潮流而生,经历了高潮低谷后,向着成熟完整的体系进化。尤其在新媒体的传播条件下,音乐类真人秀面对外在的、内在的各种新的挑战和冲击,需要不断做出调整以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及娱乐需求,正确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生活状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传之.新媒体发展模式初探[J].现代视听.2007年第6期.第19页

[2]王兰柱.《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与收视》CSM收视研究文集第一辑[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音乐类真人秀 篇4

一向远离真人秀主战场的ABC这次为何对原创于以色列的Rising Star情有独钟?比起老牌的选秀节目,比如FOX电视台的《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和NBC的《美国之声》(The Voice),Rising Star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观看和参与Rising Star时观众们需要了解哪些细节?

Who——制作班底

对任何选秀节目来说,一个强大、充满话题性的评委阵容异常重要,不过,在ABC的Rising Star里,这些人的头衔不是评委,而是“专家”。Rising Star集结了四位大牌明星组成“专家团”——说唱歌手兼演员卢达·克里斯(Ludacris),美国著名流行歌手“钱妞”Ke$ha,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布莱德·派斯里(Brad Paisley)和歌唱家乔什·葛洛班(Josh Groban)。

卢达·克里斯是近些年来最优秀的说唱歌手之一,唱片在全球的销量超过2400万张,他还是一位音乐制片人,拥有自己的唱片厂牌和耳机品牌。除此之外,卢达·克里斯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电影演员,曾出演《速度与激情》(Fast and Furious)系列的第二部、第五部和第六部以及《川流熙攘》(Hustle & Flow)等影片,并曾凭借《撞车》(Crash)拿下了不少电影奖项提名和一座演员工会奖奖杯。他作为音乐制片人的独到眼光和作为演员的丰富经验,都能为选手们今后的成长带来莫大的帮助。

流行女歌手“钱妞”Ke$ha在2009年凭借Tik Tok一曲成名,当时在美国单曲榜上连续九周蝉联冠军。2010年,她发行首张专辑Animal,专辑包括Your Love Is My Drug、Take It Off等在内的全美单曲榜冠军歌曲,成为第11位在首张专辑就产出四首十大金曲的女歌手;同年,她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潜质新人。”2013年4月,她推出以自己为中心的系列纪录片《钱妞:我疯狂而又美丽的生活》(Ke$ha: My Crazy Beautiful Life),共六集。

乡村音乐巨星布莱德·派斯里出道已15年,是美国乡村音乐界最受欢迎的男歌手之一。他在“乡村音乐之乡”纳什维尔的同僚布雷克·谢尔顿(Blake Shelton)凭借在《美国之声》上连续三年当选冠军导师而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人物,想必派斯里也想借Rising Star放手一搏。他的音乐风格除了传统的乡村风之外还带有南方摇滚风格,喜欢身背电吉他现身的他,拥有数量大且范围广的粉丝,也能为Rising Star的收视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流行美声男歌手乔什·葛洛班凭借歌曲You Raise Me Up享誉全球,虽然流行美声并不是时下最热门的曲风,但他却拥有众多的冠军单曲,这也足见他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

Rising Star是以色列Keshet Broadcasting旗下Tedy Productions公司打造的一档互动式音乐真人秀节目,于2013年9月17日在Keshet第二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来自Keshet传媒集团发行和制作部门的阿维·尼尔(Avi Nir)和Dick Clark Productions公司企划与发展部执行副总裁马克·布洛科(Mark Bracco),是Rising Star的幕后功臣,后者曾担任ABC的执行总裁。此外,《美国之声》的制作人妮可尔·亚龙(Nicolle Yaron)和《美国偶像》的制作人肯·沃维克(Ken Warwick)双双离开老东家,转投Rising Star担任执行制作人。Rising Star也是ABC刚刚走马上任的真人秀节目主管丽莎·伯格(Lisa Berger)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

What——APP实时互动

以色列原版Rising Star目前共播出一季15期,第一季总共收获150万观众,平均收视率为33.8%,平均收视市场份额47.7%。15期节目,每期都名列以色列电视节目观看排行榜首位,打破以色列历史收视纪录,而且季中收视没有出现任何滑落,一路上升。节目开播选在9月份,是以色列的休假旺季,但首播仍取得了44.7%的收视份额,是当月收视最高的电视节目;决赛之夜则取得了40.3%的收视率和58%的超高收视份额。

Rising Star为何能在人们对音乐真人秀节目已經审美疲劳之时还能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它与《美国偶像》《美国之声》等节目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

首先,与全球绝大部分的选秀节目不同,Rising Star从首播集开始就采取直播形式,从而确保观众能够从头到尾全程参与。第二,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观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的APP软件为选手实时投票。在最初的海选阶段,选手在幕后进行表演;当他/她获得专家、现场观众和场外观众超过70%的选票后,电子幕墙升起,选手会出现在专家和观众面前。四位明星专家各自拥有7%的投票权。

当观众为选手投票时,头像会出现在巨大的电子幕墙上,而且观众也可以通过APP即时下载选手刚刚演唱的歌曲。

Rising Star专属 APP的开发者Screenz以及Keshet公司,已经与谷歌达成合作,共同打造全球直播互动电视节目平台Screenz Real Time Platform。该平台利用谷歌计算引擎、谷歌云存储等技术为载体,使用范围遍及全球,为用户提供扩展和稳健性能。即使多个国家同步进行直播,本地电视台和观众的互动需求也会得到满足。该平台还能使获得观众细分许可的电视台和品牌有效确定其观众群体和观众兴趣,从而更精确地进行广告投放。Screenz Real Time Platform也是Facebook和Twitter最大的电视直播组件。

nlc202309051325

When——其时

ABC电视台的Rising Star每周日播出一集。除了位于美国太平洋时区的观众,其他时区的观众都可在周日晚观看现场直播。不同的时区时间不同:美国东部时区是晚上9点;美国中部时区是晚上8点;山地时区是晚上7点;亚利桑那州是晚上6点。位于太平洋时区的观众可于晚上9点观看延时转播,不过他们给在直播时选票低于70%的选手的投票仍将保留。美国版图横跨多个时区,节目的制作人们为此特地向数学模型家咨询求助,从而选定这一最高效的直播时段。

ABC的Rising Star共10集。每位参赛选手各自有90秒的自我介绍时间,90秒的才艺展现时间,之后会面对专家和观众的票选。节目在位于洛杉矶的演播室录制播出,当专家对选手的才艺表演进行点评时,选手的实时反应会出现在屏幕的一角。

Where——创意不问出处

以色列原版Rising Star于2013年9月17日首次登陆荧屏,在不到一个月后,也就是在10月7日开幕的法国戛纳秋季电视动画节上,就有数个国家向其购买版权;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或传媒机构引进版权,除了美国ABC电视台,还包括英国ITV电视台、德国RTL电视台、西班牙Atresmedia电视台、意大利Toro电视台、法国M6电视台以及中国的光线传媒集团。

Keshet首席执行官尼尔在谈到公司的快速擴张时说:“我意识到,为了不辜负优秀创意,我们不能局限于以色列。如今全世界都在不拘一格地寻找好创意,而且创意不问出处,人们不在乎这些创意来自何方——不管它是否来自英国或者美国,节目的制作预算甚至不必很大。如果这个创意确实绝妙,那么它自己就会跨越国界和文化传播开去。”

Why——他山之石,取长补短

近些年来,美国的真人秀市场似乎遭遇瓶颈,新节目已经很难为竞争激烈的市场输送拥有足够潜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在《美国偶像》的鼎盛时期,曾一度没有能与之抗衡的节目,其超长的赛程也能够为选手一周一周地积累人气。但节目形式的老化,再加上观众们的审美疲劳使得曾经风光的《美国偶像》不再拥有足够的话题和影响力;选人标准的单一化是这部老牌真人秀逐渐丧失其领先地位的直接原因:每年13强中至少一半选手都拥有乡村音乐和灵魂乐等美国传统音乐的背景。

另一部真人秀NBC的《美国之声》这两年红遍全球,在世界各地拥有几十个版本。尽管这些年《美国之声》一直稳坐NBC收视冠军宝座,但从这个节目中走出的歌手并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仅仅从选秀能够带给选手的加分项来分析:首先,《美国之声》的赛程过短,观众还未来得及跟选手“培养感情”,节目就已尘埃落定,再看看曾经出产过大量明星的《美国偶像》、英国版《X元素》以及中国的《超级女声》,哪个不是拖了超长战线才决出冠军?其次,《美国之声》导师在淘汰人选方面的话语权过重,也使导师们的个人情感与口味在这个本该让观众决定的节目形式中占据了太大比重。

由此来说,Rising Star的规则把《美国偶像》和《美国之声》这两种类型的真人秀形式恰到好处地结合了起来——它让观众与专家同时参与节目的全部进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专家力保“唱功好但毫无魅力的歌手”而观众力推“唱功欠佳但外形出众的歌手”这两种情况出现。或许在实现了扬长避短之后,Rising Star真的可以打造听觉、视觉与网络互动的多重盛宴,适应网络时代观众的审美和习惯,成为下一个现象级的音乐节目模式。

音乐类真人秀 篇5

早期的亲子类节目大多从少儿节目脱胎而来。例如, 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 该栏目开播于2003年, 当时属少儿频道, 因收视率不错转到深圳卫视。早期的亲子类节目一般定位为“少儿脱口秀”, 以“口无遮拦”的“宝宝语言”为笑源吸引观众收视兴趣。一些综艺节目也设有类似板块, 如北京电视台《欢乐总动员》 (已停播)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都先后设置过“童言无忌”环节, 《饭没了秀》也以该模式为主。童真童趣虽带来一定收视率但也引来争议, 有评论就毫不客气地称《饭没了秀》为“一档拿小朋友开涮的少儿不宜的成人综合娱乐节目”。亲子竞技是亲子类节目的另一尝试。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 亲子类节目定位再调整, 即强调综艺娱乐同时兼顾亲子教育、亲情成长。近期播出的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等也属于该类型。另外, 还有《用孩子打赌》《宝贝看你的》《加油儿女》等类似节目处于待播状态。

(1) 最早的亲子类节目——《变形计》。早期的亲子节目一般在演播室进行录制, 最早尝试户外真人秀的是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变形计》开播于2006年, 采用纪录片 + 真人秀模式, 号称“新生态纪录片”。节目每期挑选城市和乡村的孩子进行为期7天的生活互换, 选择的城市孩子一般都带有当下青少年最典型的“现代病”。例如, 网瘾、厌学、物质等, 而乡村的孩子一般家境贫困、懂事坚强。节目组忠实记录这7天的互换生活变化, 给观众以反思。

(2) 最火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综艺频道在2013年推出一档全新的明星亲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备受观众喜爱的明星亲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开播来势凶猛, 可谓火爆荧屏。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收视数据表明, 《爸爸去哪儿》首播当天收视两网均称霸第一, 其中城市网收视率1.46, 收视份额6.45, 全国网收视率1.1, 收视份额7.67, 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获得第一, 收视喜人的同时, 节目也收获了高口碑的观众反应, 创下了收视奇观。

(3) 最“拼爹”的亲子类节目——《我不是明星》。《我不是明星》由浙江卫视, 于2013年8月26日播出, 从星二代的角度出发, 独具话题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明星爸爸和星二代, 以凸显星二代努力摆脱父母的光环, 坚持不懈地奋斗, 并且以实现梦想为主旨, 是中国首档以星二代出发, 励志公益的综艺节目, 把他归为亲子类节目是因为在比赛过程中, 明星父母们会来加油助阵, 这也是节目的看点之一。因此, 被网友笑称, 这是一个“拼爹”的节目。

二、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道

(1) 亲子类节目中包含了“中国式教育”。浙江卫视亲子类节目《人生第一次》播出后, 就节目中引出的“中国式教育”问题在微博上引起广泛讨论, 一度成为新浪微博十大最热话题之一, 包括李开复在内的不少知名人士、教育专家也都参与了该话题的讨论。和很多其他亲子类节目只是展示小孩子天真、可爱、耍宝的节目内容略有不同, 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真实再现孩子们在碰到各种状况时的反应。例如, 这一期节目中会安排小朋友第一次一个人送流浪猫去新主人家, 第一次过两条马路给妈妈买早餐等等。在这些“第一次”的过程中, 尤其是小朋友们碰到困难的时候, 演播室里的星爸星妈会呈现出他们的真实反应。

(2) “引进”与“原创”齐头并进。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引进自韩国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档节目2013年1月初开始在韩国MBC电视台播出, 随着节目在韩国国内引起轰动, 湖南卫视也很快注意到这档节目, 并迅速引进到国内。《爸爸去哪儿》节目组摒弃了“拿来主义”, 更多地对节目进行改造。为了使节目符合中国观众收看习惯, 湖南卫视进行了“本土化”改造:韩国版两天一夜的拍摄行程被调整成了三天两夜;明星宝贝的年龄选择在四到六岁之间;韩国版节奏拖沓的问题被规避, 节目节奏加快。《爸爸去哪儿》总制片人兼总导演谢涤葵说:“作为一档亲子互动趣味成长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给国内电视展现了一种可能, 那就是‘引进’不等于‘照搬’, 《爸爸去哪儿》证明了中国电视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三、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短板

(1) 节目章节简单。亲子类真人秀节目, 不论是早期的“棚内”录制, 还是如今大量外景拍摄, 都面临一个问题那便是节目的主体角色是不到8岁的小孩。这样无形就增大了节目的拍摄难度和节目内容的设计难度, 小孩身体和心理的接受程度决定了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不可能像成人真人秀章节紧张有趣。因此, 节目章节简单, 是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一大短板。从《Bet On Your Baby》和《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章节来分析, 不难发现, 几乎每一集的环节和比赛内容都大同小异。例如, 《爸爸去哪儿》中, 节目的整个章节始终是“取早饭、做任务、做午饭、做任务、做晚饭、睡觉”, 整个节目中经常会出现, “萌娃们无事可做, 爸爸们热火朝天”的现象。因此,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章节过于简单。

(2) 对孩子的锻炼项目少。不论是《Bet On Your Baby》每期邀请五组家庭的父母和宝宝在特殊游乐园里参与各种小游戏, 还是《爸爸去哪儿》五组萌娃帅爸做任务, 都存在一个很大问题, 那就是所有的行动都得按照既定的“流程”走, 孩子们的锻炼项目少之又少, 尤其是《爸爸去哪儿》的对象是“星二代”, 导演组考虑到孩子的安全等各方面原因。侧重点并不在锻炼而是“表演”。《Bet On Your Baby》也是一样, 几乎没有什么锻炼项目, 虽然很多参与者都声称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十足的锻炼。但对这个“锻炼的”定位是目前国内“父爱缺失”“独生子女”的大背景下的一种成长和锻炼, 针对孩子自身的锻炼项目少之又少。

(3) 节目的意义不明。亲子节目大热, 明星借带子女体验新鲜环境和新鲜生活, 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 让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学会分享,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 但像这种让孩子过早曝光在聚光灯下的举动, 其实质就是明星大人借孩子赚钱, 拿孩子作秀, 尤其是在《爸爸去哪儿》播放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某位爸爸频繁带着儿子接各类型商演, 似乎让人更加确信这一事实。亲子节目的意义不明是现阶段存在的又一大问题。随着《爸爸去哪儿2》的播出, 亲子节目又再引起争议, 有教育学家认为, 孩子过早地参与这一类活动, 其利弊各占一半, 孩子从中确可获得锻炼机会不假, 但也有可能会让孩子过早成熟世故起来, 失去本有的童真, 对孩子的成长存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明星家长们必须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使孩子既能充分享受录制节目的乐趣, 也能以正确态度对待“明星化”一事, 最终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如何更好地发展

电视亲子类真人秀节目近年来逐渐走进观众的视线中, 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大众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 这类节目也能够很好地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结合当下社会现状, 亲子类真人秀节目未来的发展走向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 赋予孩子的教育意义。在节目中, 爸爸和宝贝要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才算成功, 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来确定名次, 选择自己心仪的住房, 甚至是挑选自己想要的食材。这些都打破了常规的选秀比赛, 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视听娱乐享受。湖南卫视明星亲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成功, 也进一步说明了在泛娱乐时代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是赋予孩子更多的教育意义, 只有抓住电视媒介节目发展趋势, 才能更好地赢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2) 别拿童真当娱乐。大人们“痴迷”于孩子稚嫩的声音、可爱的眼神、奇特的思维方式, 却忽略了他们自然流露出的一切情感——喜怒哀乐, 应当受到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尊重。动辄拿孩子来作秀, 是到该吃一剂“败火药”的时候了。博取娱乐的噱头, 虽说是赚足了笑点、挣够了收视率, 无形中却伤了孩子, 而他们却浑然不知。例如, 几档亲子节目往往会设置各种“任务”, 并有意让孩子应付各种“人为”突发状况。于是, 一边是孩子们觉得茫然无措、号啕大哭, 一边是演播室嘉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笑翻了天。这种做法还美其名曰“学会独立”、“锻炼胆量”。难道有意让单纯的孩子们当众遭遇尴尬甚至屈辱的事, 就能被“中国式长辈”不以为然地当作笑话来示众?儿童文学家和理论家陈伯吹先生曾说, 和儿童“打交道”, 就应该“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电视媒介虽然天生具有娱乐性, 但自它诞生起, 就担负着娱乐大众的任务, 但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 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需要严谨审慎的态度, 其水准高下, 往往取决于是否掌握科学的育人原则, 是否在故事中渗透教育艺术的方法。作为亲子类节目, 在保留娱乐性的同时, 更应讲究教育的功能性, 倘若全盘拿来娱乐, 自然本末倒置了。

(3) 不能仅限于明星亲子。亲子类节目没有选择走草根路线, 而直接选择走明星路线, 为收视率考虑的目的可见一斑, 也不难发现其功利性的弊端, 此前官方要求电视娱乐要走群众路线, 要让群众成为电视银屏的主力军, 成为百姓大舞台, 但是明星亲子类节目和此要求文不对题, 不仅不利于净化荧屏的追星风, 也会产生新的奢华娱乐, 毕竟, 老百姓离明星和星二代的生活很遥远, 那么星二代的教育也会不可避免的打上奢华教育的烙印, 如何平衡明星亲子节目和草根亲子节目的分量, 也需要电视人掂量和思忖。

五、总结

对亲子类节目之所以引发热潮, 本文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首先, 是今年在经历了音乐、选秀节目冰火两重天的“打击”后, 各大卫视出现收视断层和节目空档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亲子类节目有市场、有新鲜度, 针对节目制作者本身, 亲子类真人秀的可操作性也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同时, 亲子类真人秀主打“亲情”、“教育”, 大多富有“正能量”, 广电总局不会予以过多限制。其次, 亲子类真人秀的目标观众群很鲜明, 容易准确寻找广告赞助商。最后, 与以往音乐类节目动辄邀请大牌明星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相比, 这类节目的研发和制作成本较低, 符合“节俭令”的要求。

然而过度消费亲子关系、节目章节相对简单、节目针对孩子的锻炼项目少、节目意义不明将极大地限制亲子类真人秀的发展, 或将引发社会对儿童成人化问题的讨论。面对这一现状, 经过本文的探究, 得出结论, 今后的亲子类真人秀应该三步走:第一,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节目的意义, 一个定位不清的亲子类节目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赋予此类节目教育意义是亲子类真人秀发展的第一步。其次, 杜绝和修正已经出现的过度消费亲子关系、拿童真当乐的现象。不论做什么节目的初衷都是带给大家欢乐, 但这种欢乐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尤其是不能用孩子的纯真来换观众的快乐。最后, 全国出现的24家亲子类真人秀节目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星二代”, 在这类节目的发展过程中, 面向大众, 让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参与才是此类节目长久不衰的王道。

摘要: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首播让观众一夜沸腾, 风景秀丽的野外、难得一见的明星亲子跟拍, 换来了全国1.1的高收视, 以及微博上“零差评”的叫好声。湖南卫视的这档周播亲子真人秀节目引发了电视荧屏的跟风潮, 根据各大卫视曝光的2014年综艺节目单, 全国卫视将有24档亲子节目相继播出。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在《爸爸去哪儿》带动下在中国迅速发展, 本文以国内近年来成功案例进行全面分析, 全面的剖析亲子类现阶段发展现状, 结合实际探索未来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亲子,父爱缺失,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安奈特·希尔.流行真人秀——真实电视节目受众的定性与定量研究[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

[3]尹鸿, 冉儒学, 陈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4]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现代出版社, 2008.

[5]谢耘耕, 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张静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

[7]《上海真人秀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发布会实录[Z].

浅议家居装修类节目的“真人秀” 篇6

所谓的家居装修类节目“真人秀”, 第一个关键就是要“真”。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 不虚构, 真实地去装修是其真的特色。第二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因为一切装修都是为了人们能更好的生活, 而有了人才会有矛盾冲突与悬念缔造, 进而有了情感上的交集, 节目也就有了感染力。“秀”在家居节目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节目中规定环节, 让体验者来完成, 从中反映出真实性和人性本能。所以“真”“人”“秀”三者缺一不可, 这样人情味儿就自然地赋予在了当代的家居装修类节目中了, 而冰冷的装修里也具有了真情实感。现在比较流行的真人秀装修节目有: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德国的《理想的房子》、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天津电视台的《家居大变身》、杭州生活频道的《空间大挪移》、海南旅游卫视的《我的心家》。这些节目都不只是单纯地去传授装修知识, 而是从观众的需求出发, 在节目中加强了人的真情实感, 赋予了很强的人情味儿。在真人秀节目中增加人情味儿, 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节目本体要富有人情味儿

1. 节目的制作者要从观众的需求出发,

制定能激发大家共鸣的焦点。包括观众最近想知道什么, 想学到什么, 想看到什么。例如:《To Buy Or Not To Buy》 (买还是不买) 。在英国, 男人的工资、女人的年龄是谈话“禁区”, 当然, 问对方花多少钱买了房子, 也是不怎么礼貌的事情, 房价成了秘密。《To Buy Or Not To Buy》打破了这一僵局, 出价、看房、猜测真实房价……观众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可以坐在沙发上, 边喝咖啡边和别人看房, 买房, 货比三家。这样自己也能了解到各地区的房价以及周边的环境, 对于自己以后的买房置地儿也是有帮助的。

2. 要以轻松或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观众想看, 又能看下去。幽默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现象, 不仅表现在综艺节目中, 也渗透在了新闻、体育、教育等节目中。虽然形式有所不同, 但人们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亲切和情趣。

3. 制造悬念, 增加戏剧冲突。在节目中加入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让参与者按照规定环节去体验, 在其中流露出真实的感受。例如:天津电视台的《家居大变身》, 每期节目会有一个家庭报名, 提出对房间的改造需求, 设计师和他的施工团队针对这些要求进行改造。每期节目中会设置两个制作悬念点, 一般都是非常规的或新奇的设计。当特殊的家具制作到半成品的时候, 让其中一个业主参与进来, 他们有的会质疑, 有的很忧虑, 而有的完全相信设计师, 展现了面对疑惑的人性百态。节目同时也吸引着观众往下看, 设计师制作的家具最终效果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用途?业主会不会满意呢?如果这里要是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悬念和戏剧冲突的话, 感染力和生动性就欠缺了很多。

二、参与人员的真情流露

在家居装修类节目中, 参与人员一般包括:提出装修改造要求的房屋主人, 实施装修的设计师和施工团队。双方的目的都很明确, 前者就是让自己的房子得到改变, 有个更加漂亮舒适的家。后者的目的是帮助房屋主人实现梦想, 展示出自己的完美作品。在真实的装修过程中, 他们体现出了彼此的协作、误解、感激……使其能够在过程中自然地去领悟, 而不是一味说教式地告诉腻子膏应该如何去批, 批几遍最合理。这就是富有真人秀的现代家居装修节目的特色。

三、激起收看观众的共鸣

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 每期节目是两个家庭在设计师的帮助下, 交换装修彼此的房间。在每期节目的结尾都会有一个赠送礼物的环节, 这个环节就是对大家情感的触动。家人互诉平时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话语。同时, 电视机前观众的情感也随之一起波动。还有天津电视台的《家居大变身》, 有一期节目是儿媳妇报名为公公婆婆改造客厅。改造结束, 当公公婆婆回来看到客厅的变化后, 不禁感动。后来儿子和儿媳妇又有感而发:养儿才知父母恩, 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 才知道父母是多么地不容易。然后深深地给父母鞠了一躬, 看到眼前的情景, 他的父母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 懂事了, 感到无比地欣慰, 热泪满面。虽然这期节目展现的别人家的事情, 但经过了解, 观看过本期节目的观众大多都很感动, 他们也从中找到了情感共鸣。老年人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年轻人看了也想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这一切对于观看者的内心也是一种触动。

真人秀的兴起绝非偶然, 与社会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和观众口味都是有关系的。作为家居装修节目要寻求适合自己的真人秀路线, 做出富有人情味儿的节目。■

音乐类真人秀 篇7

1 敏嗅新闻热点“星素”脸谱结合——公式一:叙事角度=最话题+最吸睛

“艺考”“艺考生”“表演系”,每年霸占着艺考期间的新闻头条,而这些词给人更多的是颜值高、成绩一般、想成名、想当明星,甚至还有很多负面如不务正业,不好好读书、有背景等成见。但真实的表演系艺考生呢?《一年级·大学季》给许多想学习表演的艺术类考生和热爱表演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平台。节目中,将最具话题、最牵动万千家庭教育神经的一群年轻素人话题式聚齐,再配以高人气明星的吸睛加入,以及同期电影市场“怀旧青春”的氛围助力,一档青春校园系的真人秀早在前期宣传阶段就已引发多方关注。

此外,在素人的选拔方面,也是在“脸谱”上甄选“最95后”和“最标签”。于是,导演组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的5大赛区,历时3个月近3 000人的旁听生选拔中,最终选择了——“横漂路人甲”万国鹏、话题“网红”张予曦、爱好表演的“体育生”佟梦实、韩国练习生宋妍霏、北漂杂技女孩邢菲、处处浮夸的邵明明、二次元少年杠杠……他们的加入,更加丰富了学生类别,也让出师不同的“学院派”“野路派”的个性“95后”在节目中碰撞出更多“戏剧可能”。此外,节目采用了上海戏剧学院建校以来就有的考试甄别制度为主线,甄别考试最后一名如果是正式生则被降为旁听生,如果是旁听生,将直接淘汰。在这样的“生存规则”设定下,内外压力使得老师和学生更加担忧自己的“命运”,从而激发了人物在节目中的行为参与动力,人物关系也随之错落展开。

残酷的生存规则本身就看点十足,此外在明星资源上,除了有班主任佟大为、副班主任袁姗姗、形体老师刘芸、台词老师黄志忠以外,还有殿堂级艺术家陈道明、胡军等的到来。台词课的字字较真,形体课的历练辛苦,甄别考试的真实残酷,课程展示的目的在于证明艺术表演学习并不是简单肤浅的事情。通过节目观众了解了艺术表演学生的真实状态,向观众展示了表演新生的辛苦与努力。

也正是这样的“星素”组合叠加,在节目播出后,标签类素人成为又一轮传播热点,不同于当前市场同期存在大量的“明星秀”或“借素人秀明星”的节目,《一年级》中的素人学生真正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据美兰德数据显示,节目微博词云图,“宋妍霏”“高旻睿”等成为关键词。在实践记录中传播着社会正能量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肯定,《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撰文探讨《一年级·大学季》的节目意义和影响力。

2 场景架构纪实编剧先行拍摄——公式二:叙事技巧=前期编剧+后期“剧编”

作为一个养成类真人秀节目,把明星和大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真实生活场所、生活故事原汁原味地搬上电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平凡人对明星日常生活的好奇。而原本从出生就一直待在自己熟悉城市的孩子们,面对从没有经历过的大学生活会有什么反应?他们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和老师、新同学相处时又会有什么表现?这也极大地引起观众的好奇。《一年级》以真人秀、校园师生纪实的形式把老师和同学的真实校园生活状态呈现给观众,满足收看者的好奇。可以说,《一年级》是观众“使用媒介,满足需求”的成功例证。

本色的校园生活纪实,以及增加的戏剧冲突,符合中国观众爱热闹、爱看热闹的生活习惯和收视倾向,观众跟着剧情发展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在操作方面,就需要“通道挖坑”“路径设阻”等编剧思维的借助,以便让真人秀的主人公,在任务完成中,达到理想的情节预设。

据悉,《一年级·大学季》从8月底开拍,共进行110天的连续拍摄,素材总量1 100 T,在90多组的人物关系中,片比高达1 422︰1,平均每集都能编辑出3个不同版本的故事。而正是由于这种高密集量的素材,则更考验导演组的故事整合能力以及信息架构功力。

无论是同质化事件情节的“巧妙嫁接”,还是主线单薄时的“多线叙事”,也正是这种在叙事细节上考究的“故事逻辑”,使得单期节目在戏剧性的剪辑手段基础上,从开始、推进、高潮以及结果四步承接中,得到完整的情绪线表达。

3 多样话语叙事传输技巧叠加——公式三:叙事传达=声画语言+字幕语言

对于现在非常火热的真人秀来说,如果想在各类真人秀中赢得高收视率,除了需要好的节目内容之外,节目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叙事者运用各种手段将节目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很好的组合起来,形成这个节目的特有的叙事视角。

《一年级·大学季》不同于其他真人秀,而是采用电视剧的剪辑手法,更注重故事的情节发展。例如在第六期节目当中,佟梦实、宋妍霏、葛洧吟三人跟随袁姗姗到昆明航空去进行职业体验。在体验的开始,镜头会凸显佟梦实和宋妍霏两个人的互动,而这时也会注重抓住葛洧吟的特写,一个人被孤立的镜头。直到袁姗姗公布上飞机的名单,佟梦实为宋妍霏放弃上飞机的机会,此时有一个葛洧吟表情的特写,这些特写都为她后续的爆发做了铺垫。直到葛洧吟受不了了自己跑出去,情绪爆发。与此同时袁姗姗因为学生们都不上飞机另一个情绪点同时爆发,最后以学生们认错,最后石头和葛洧吟同意上飞机,故事也就此结束。这种剪辑手法,看似是以时间的顺序,其实是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在故事叙述的过程当中,画面语言和解说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之一,而字幕语言虽然一直作为画面语言和解说语言的补充,但是依然会在叙述过程中成为一个加分项。自2013年《爸爸去哪儿》播出后,“神字幕”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它对于字幕语言的大胆创新与运用,让受众发现原来字幕语言也可以很形象生动。

根据LOGO的幕布质感丝带,确定了花字版式的主题元素,使得内容包装与视觉包装达到风格一致。此外,所有的丝带和包装元素都经过手工绘制、变形,达到夸张形变的艺术效果和青春张力。

与此同时,独有的“fresh man”英文字体材质贴图,在文章和版式上均有使用。被业内同行称作“每帧内容画面都无处不在的节目水印”,使得节目视觉上的具备了标识性,更增加了其他节目仿制的难度。

《一年级•大学季》把艺术表演教育问题带动成全民都参与关注的话题,成为了2015年年末广大受众讨论的焦点,成功地设置公众议程,成为“现象级”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又一成功范例。纵观我国的娱乐节目可以发现,这些节目主要都是国外引进的模式,机械模仿,泛娱乐化现象很严重。而此时《一年级·大学季》以一种全新模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面前,从一定程度上带来新意。并将拥有的娱乐性、情感性和未知性,以及在制作手段、制作流程、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传递内涵等方面进行的同步升级,让2016的第三季《一年级》更加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杜欣.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微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25-26.

[2]吴毅.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同质化发展探析[J].电视研究,2013:13-14.

音乐类真人秀 篇8

一、媒体的文化自觉性

1997年,我国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又称文化自觉意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各种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而信息的多元化势必对原有事物造成冲击,如何在激烈地冲击与碰撞中保持个性与特色、不迷失自我,从而达到文化的共生共荣②,就是文化自觉性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新事物的引进,综艺娱乐化、新闻即时化致使媒体在飞速成长的同时也存在盲目模仿跟风之嫌。多样文化与思潮相互交融,促使社会转型期到来,媒体人的目光逐渐由效仿他人转回自己,反思探寻本民族固有的值得宣扬与传承的文化事物,戏曲就在其中。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分析,天津卫视制作的《国色天香》是值得借鉴的。首先,它将关注投射到传统文化,属于一种对于民族艺术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探寻。其次,在节目策划上,以传统戏曲为切入点,通过媒介传播进而达到宣传效果,一定程度担负起媒体文化传承的责任。最后,嘉宾设置方面邀请众多戏曲名家,对于专业问题尽量严肃以待。③

二、娱乐——文化之殇

曾有人用八个字评价当代媒体:“娱乐成灾,综艺为王”。④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节目在形式上模仿海外。相比原创,效仿的收益更高,投入更少。然而一味模仿国外,也出现了国内节目同质化的情况。鉴于此,为寻求发展,天津卫视投身本土文化探索推出《国色天香》不足为奇。

《国色天香》的宣传片中声称:“时尚与经典的古今合璧,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的浓情融合。”时下,许多流行音乐中添加戏曲元素,我们将之称为歌曲的“花腔”部分⑤,代表作有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这种背景下,《国色天香》邀请霍尊、叶童等没有戏曲功底的明星充当选手,采用竞赛制,以戏曲形式重新演绎流行歌曲,就形式而言的确大有看点,似乎能够靠明星维持收视率,以节目传播宣传传统戏曲,创造双赢。但是,《新贵妃醉酒》等曲目准确定位于流行歌曲依托部分戏曲元素取得佳绩,《国色天香》中的“流行戏曲”又应怎样定位呢?节目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一名天津卫视的工作人员在文章中称,《国色天香》“在春节期间开播的首期节目中,全国同时段收视率为1.11%,位列全国同时段第二”。⑥而另一篇河海大学的硕士论文却说“《国色天香》在全国的收视率一直没有突破1%,在天津地方的收视率也不足10%,与戏曲节目经典《梨园春》相距甚远。”⑦因为二者数据相差甚远,笔者在网上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问卷共设两个问题:一是是否知道《国色天香》这个节目;二是觉得《国色天香》这个节目如何。共计67人投票,其中42人表示不清楚该节目,14人觉得不错,11人觉得一般。除去投票用户都是可以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客观因素,可见《国色天香》的知名度并非像其官方宣传的那样广泛。

已经离去的梅葆玖先生曾说:“支持京剧的宣传,但不支持片段的宣传。”笔者亦同意这样的观点。自《国色天香》开播以来,观众对其有褒有贬,不管怎样,节目希望以现代的方式提升年轻人对戏曲的了解、倾力于戏曲艺术的提升和推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这个以收视率为先的时代,仅有上述创新性是远远不够的,探索出高效的方法,促进传统艺术逐渐回归现代生活绝非易事,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有可能适得其反,而且有违戏曲艺术的骨髓。在此,希望《国色天香》运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能给同类节目带来启示。

摘要:京剧作为国粹,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走向衰落。在振兴戏曲的大背景下,各种手法层出不穷,其中天津卫视制作的《国色天香》曾在社会上产生一些影响,笔者以此为例对明星戏曲类真人秀节目展开分析。

关键词:天津卫视,真人秀,国色天香,京剧,戏曲

注释

1载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88/10921139.htm,2016-05-05.

2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郭巍《.国色天香》引领戏剧电视节目的审美变革[M].新闻战线,2014(5).

4杨璐菁.“限娱令”下省级卫视文化责任的思考[D].湘潭大学,2013.

5赵明.论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6郭巍.传统遇上流行时尚碰撞经典—2014年天津卫视《国色天香》节目引领中国[J].当代电视,2014(3).

音乐类真人秀 篇9

关键词:广播理财,真人秀,人文性,互动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理财节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家庭财富的不断增长, 居民理财意识全面苏醒, 对家庭财富规划管理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可与之相对应的是, 理财知识却相对匮乏, 这也给理财节目提供了有力的客观环境。我们办理财节目的目的是传播正确的理财观念, 帮助老百姓取得财富, 避免经济损失, 那么, 我们该如何做到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 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有指导性的理财方案呢?

深圳电台交通频率FM106.2的《快乐理财》节目, 在2012年开设了全新真人秀栏“理财真人秀-投资大改造”, 节目采用主持人、理财专家、一个真实报名的有理财需求理财困惑、想资产增值的人的组合, 一期节目一个故事把三者结合。内容大众化, 有真实故事性, 让受众产生共鸣, 让节目有可听性、服务性、实用性、互动性。

“理财真人秀投资大改造”表现形式:

首先要明确到底想做什么样的节目?听众收听后对节目的印象是什么?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理财真人秀”栏目的定位是做理财管家, 为真人秀改造嘉宾一对一定制理财服务。主持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架起理财专家、真人秀听众和收音机对面的受众三者间的桥梁。不管有多少资产, 只要想理财的人, 就可来到《理财真人秀》做投资改造嘉宾, 节目帮听众找理财专家, 专家通过对改造人士的家庭背景、收入、支出和资产情况的了解, 提供从开源到节流的系列理财方案, 让真人秀嘉宾满载而归, 同时也针对其中所涉及的理财产品投资理念进行讲解, 实用性、对象性明确, 让听众产生共鸣。

栏目形式是两个主持人, 一个有理财需求想资产增值的人, 一个理财专家。一个节目一个故事的形式。设置三个环节“财务大分析”、“投资大改造”、“收获大分享”。

如何做好广播“真人秀”节目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节目要彰显“人文关怀”

财富管理领域始终离不开人性, 捷克经济学家Sedlacek在《经济学的善与恶》一书中提到:“经济学的冰山表面看起来像是数学, 可是表层之下, 却是哲学、宗教、信仰、希望、担忧、期望和几千年的文化。想要改变经济学的任何一样东西, 都必须深入到里层。仅仅改变数学不会有任何作用。”由此可见如果节目仅仅局限于理财咨询, 专家答疑, 那么节目会比较生硬, 缺乏人文关怀。财富管理与人文关怀同样重要。

该节目设立了三个环节, 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财务大分析”。自古中国就有习俗财不外露, 家里有多少钱多少资产, 绝对是一个家庭对外绝对的机密。理财真人秀投资大改造, 首先就要必须把真人秀嘉宾的财产全部披露, 同时要讲解自己之前的理财习惯、理财成绩, 和理财专家全程互动, 接受专家对分析他的资产负债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总结。如目前的配置状况是否健康, 哪里是对的可以继续坚持, 哪里是错的需要改进, 最大的财务问题是什么, 和他的最终梦想理财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

真人秀嘉宾把资产全部披露, 是对节目的一份信任。长期担任该真人秀节目的嘉宾, 君融财富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著名理财专家毛丹平博士说:“分析客户财务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先分析“岁月留痕”, 就是分析岁月在客户身上留下的人文记忆和财务成果, 然后再分析未来梦想, 就是分析没有到来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忧患与梦想。最后给出资源在未来的岁月时间轴上进行配置的建议。”财务资源与人生梦想实现紧密结合, 深入生命和人性。

对真人秀嘉宾财务分析的过程等同于讲述他过往的人生经历, 赚取人生第一桶金, 买第一套房第一辆车, 结婚生宝宝, 投资失败损失金钱, 离婚分割财产, 未来自己养老金, 孩子的教育, 等等。理财真人秀节目, 最终要呈现的是人生故事, 体现人文关怀。

二、增强与听众间的“互动性”

来自百姓真实的声音才是真人秀节目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每个参与节目的真人秀嘉宾, 都是从报名听众中抽选出来的, 他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 他们遇到的财务问题和压力就是正在听节目的听众会遇到的。

最终希望的是在节目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财务问题, 实现理财目标。节目中设置的第二个环节是“投资大改造”, 由理财专家根据“财务大分析”中提出的问题, 帮他们做好养老规划、教育规划等投资理财计划及具体的财务配置, 投资方向, 和真人秀改造嘉宾全程互动。

这些真实的参与者用真实的讲述来剖析自己, 通过在节目中和理财专家一对一的对话, 在专家的引导下, 也会暴露出大家在理财中所出现的共性的问题, 如理财就是把钱存银行或者只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从不记账只知道自己每月赚多少钱不知道自己花多少钱。公司资产和个人资产分不清楚等等。

最后是第三个环节“收获大分享”, 会请真人秀嘉宾总结参加节目最大的收获, 以前错误的理财观念和现在正确的理财观念的对比。并请理财专家总结这一个类型的人理财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真人秀嘉宾和理财专家的互动, 用真实大众化的故事, 以使收音机旁的受众找到认同, 产生共鸣, 继而来和他们互动, 提出他们的困惑问题, 或是帮助真人秀嘉宾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某期节目中, 一位真人秀嘉宾一直困惑是该拿200万元给女儿出国留学, 还是该给女儿当嫁妆呢?听众发来大量短信参与, (下转第18页) 提出自己的观点, 形成良好的互动圈。让问题从听众中来, 再回到听众中去, 既解决了问题, 又牢牢地吸引住了听众。

三、主持人角色的“引领”与“贯穿”

在传统的理财节目中, 对主持人的要求是专业、正襟危坐严肃地播报, 而在真人秀节目中, 必须给予真人秀嘉宾和理财专家轻松又不能太松弛的氛围。而在节目中, 要把真人秀嘉宾和理财专家设为主要角色, 主持人既要躲在他们的背后驾驭节目, 又要衬托理财专家的权威地位, 同时引导真人秀嘉宾轻松真实信任地表达。这就对主持人的主持功力提出了要求:既要串联节目, 又不能完全被嘉宾抢去主动权, 失去自己的位置。在真人秀的节目中, 主持人要控制好度, 掌握好节奏。

在节目中, 真人秀嘉宾是通过报名抽选出来的, 仅仅是一位习惯在收音机前“听”的听众, 现在要在广播里“讲”自己的财富人生, 变化是非常大的。可能他比较会表达, 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可能他不擅长表达, 只是想来接受专家指导。面对各类的第一次、也只能来一次的真人秀嘉宾, 如何调动他们的情绪, 引导他们正确地和理财专家互动、全程互动, 是主持人的功力的体现。

而理财专家在理财、经济评论领域非常专业, 如何调动他充当半个主持人的角色, 来让他短时间内和真人秀嘉宾建立信任, 引导真人秀嘉宾说出自己的故事, 同时又能在短时间内给予嘉宾有实用性的最佳答案?这又是对主持人的另一考验。

所以, 主持人看似是在节目中相对弱化的角色, 而实际上又是真人秀节目的灵魂所在, 主持人必须有相当的驾驭力和亲和力, 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一定基础的专业知识。引导真人秀嘉宾、理财专家, 通过讲述、分析、投资改造, 收获分享, 让收音机前的受众“听别人的经, 理自己的财”, 让大家知道, 财富是如何积累又如何离去的, 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财富, 从而感受理财和人生的关系, 找到理财的乐趣。

“理财真人秀”栏目从定位到节目表现形式, 都是广播节目中的一种突破, 为真人秀改造嘉宾一对一定制理财服务, 是节目的宗旨, 也受到了听众的认可。节目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段独占领先位置。主持人架起了理财专家、真人秀嘉宾和收音机对面的受众三者间的桥梁。节目帮听众找理财专家, 专家通过对改造人士的家庭背景、收入、支出和资产情况的了解, 提供从开源到节流的系列理财方案, 让真人秀嘉宾满载而归, 同时也针对其中所涉及的理财产品、投资理念进行讲解, 实用性, 对象性明确, 让听众产生了共鸣。理财节目从理论分析、专业解读, 专家走下了“神坛”, 通过真实案例分析, 更加接地气地为听众量身定制了理财规划, 这也是广播节目创新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心脏远程监护下一篇:维护使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