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真人秀(共7篇)
装修真人秀 篇1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迅速, 人们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 早已厌倦了一些说教式的电视节目, 回到家后更希望电视节目能让自己心情愉悦或者达到情感共鸣。现在的家居装修类节目也在慢慢地用富有人情味儿的内容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更好地服务观众, 慢慢地向真人秀方向发展。但此类节目不能走猎奇心、八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路线, 要开辟适合自己的真人秀家居节目路线, 而且还要避开低俗化。
所谓的家居装修类节目“真人秀”, 第一个关键就是要“真”。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 不虚构, 真实地去装修是其真的特色。第二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因为一切装修都是为了人们能更好的生活, 而有了人才会有矛盾冲突与悬念缔造, 进而有了情感上的交集, 节目也就有了感染力。“秀”在家居节目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节目中规定环节, 让体验者来完成, 从中反映出真实性和人性本能。所以“真”“人”“秀”三者缺一不可, 这样人情味儿就自然地赋予在了当代的家居装修类节目中了, 而冰冷的装修里也具有了真情实感。现在比较流行的真人秀装修节目有: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德国的《理想的房子》、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天津电视台的《家居大变身》、杭州生活频道的《空间大挪移》、海南旅游卫视的《我的心家》。这些节目都不只是单纯地去传授装修知识, 而是从观众的需求出发, 在节目中加强了人的真情实感, 赋予了很强的人情味儿。在真人秀节目中增加人情味儿, 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节目本体要富有人情味儿
1. 节目的制作者要从观众的需求出发,
制定能激发大家共鸣的焦点。包括观众最近想知道什么, 想学到什么, 想看到什么。例如:《To Buy Or Not To Buy》 (买还是不买) 。在英国, 男人的工资、女人的年龄是谈话“禁区”, 当然, 问对方花多少钱买了房子, 也是不怎么礼貌的事情, 房价成了秘密。《To Buy Or Not To Buy》打破了这一僵局, 出价、看房、猜测真实房价……观众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可以坐在沙发上, 边喝咖啡边和别人看房, 买房, 货比三家。这样自己也能了解到各地区的房价以及周边的环境, 对于自己以后的买房置地儿也是有帮助的。
2. 要以轻松或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观众想看, 又能看下去。幽默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现象, 不仅表现在综艺节目中, 也渗透在了新闻、体育、教育等节目中。虽然形式有所不同, 但人们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亲切和情趣。
3. 制造悬念, 增加戏剧冲突。在节目中加入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让参与者按照规定环节去体验, 在其中流露出真实的感受。例如:天津电视台的《家居大变身》, 每期节目会有一个家庭报名, 提出对房间的改造需求, 设计师和他的施工团队针对这些要求进行改造。每期节目中会设置两个制作悬念点, 一般都是非常规的或新奇的设计。当特殊的家具制作到半成品的时候, 让其中一个业主参与进来, 他们有的会质疑, 有的很忧虑, 而有的完全相信设计师, 展现了面对疑惑的人性百态。节目同时也吸引着观众往下看, 设计师制作的家具最终效果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用途?业主会不会满意呢?如果这里要是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悬念和戏剧冲突的话, 感染力和生动性就欠缺了很多。
二、参与人员的真情流露
在家居装修类节目中, 参与人员一般包括:提出装修改造要求的房屋主人, 实施装修的设计师和施工团队。双方的目的都很明确, 前者就是让自己的房子得到改变, 有个更加漂亮舒适的家。后者的目的是帮助房屋主人实现梦想, 展示出自己的完美作品。在真实的装修过程中, 他们体现出了彼此的协作、误解、感激……使其能够在过程中自然地去领悟, 而不是一味说教式地告诉腻子膏应该如何去批, 批几遍最合理。这就是富有真人秀的现代家居装修节目的特色。
三、激起收看观众的共鸣
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的《交换空间》, 每期节目是两个家庭在设计师的帮助下, 交换装修彼此的房间。在每期节目的结尾都会有一个赠送礼物的环节, 这个环节就是对大家情感的触动。家人互诉平时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话语。同时, 电视机前观众的情感也随之一起波动。还有天津电视台的《家居大变身》, 有一期节目是儿媳妇报名为公公婆婆改造客厅。改造结束, 当公公婆婆回来看到客厅的变化后, 不禁感动。后来儿子和儿媳妇又有感而发:养儿才知父母恩, 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 才知道父母是多么地不容易。然后深深地给父母鞠了一躬, 看到眼前的情景, 他的父母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 懂事了, 感到无比地欣慰, 热泪满面。虽然这期节目展现的别人家的事情, 但经过了解, 观看过本期节目的观众大多都很感动, 他们也从中找到了情感共鸣。老年人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年轻人看了也想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这一切对于观看者的内心也是一种触动。
真人秀的兴起绝非偶然, 与社会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和观众口味都是有关系的。作为家居装修节目要寻求适合自己的真人秀路线, 做出富有人情味儿的节目。■
(作者单位:天津电视台)
装修真人秀 篇2
关键词:装修真人秀,《交换空间》,《住宅全能改造王》
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接连在收视率方面取得优秀的成绩, 各大电视台争相效仿, 纷纷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真人秀节目, “泛真人秀现象已经成为电视屏幕上一道风景”。装修真人秀是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一种, 它因我国目前“购房热”、“装修热”的社会现象应运而生。与此同时, 因为它同时也属于生活服务类节目, 所以在众多真人秀节目中就更显特殊。为了使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本文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装修真人秀节目《交换空间》和日本最有代表性的装修真人秀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为例来进行比较研究。
《交换空间》节目自2005年4月开播, 每一期节目有两个家庭参与, 他们会提供自己房屋中的一个房间, 在装修团队的帮助下, 互换空间进行装修。挑战时间为48小时, 装修基金和家电基金各为8000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预算内完成任务是节目的最大看点。《全能住宅改造王》于2002年4月28日开播, 是日本朝日电视台的一档住宅改造综艺服务栏目。2006年3月19日, 因节目竞争, 停止常规播制三年有余;后于2009年4月恢复播出, 更名为《超级全能住宅改造王》, 节目由电视台遴选出改造家庭, 委托有才华的设计师 (多为一级建筑师) 用经济的方式将窘迫破败的旧屋改造成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交换空间》和《全能住宅改造王》虽然同为装修真人秀节目, 但是因为产生的文化背景、节目定位和理念不同, 其具体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对比《交换空间》和《全能住宅改造王》两个节目不难发现, 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参与改造人员以及改造专业性的不同。《交换空间》因为参与改造的是两组家庭和两位设计师, 再加上在节目中实时出现的主持人, 每一期节目至少有7个人参与;而采用两组家庭的创意初衷是为了增加真人秀节目的竞技性, 但是在节目中却未看到这个元素为节目节奏的紧张感立下功劳, 相反因为过多人员的参与, 使节目的叙述略显杂乱。在《全能住宅改造王》中, 整个改造过程由建筑师一人主导, 而跟随设计师的脚步, 观众逐渐接触到有特色的材料供应地、装饰艺术家等元素和人物, 这使得主要使用线性叙述方式的真人秀发展条理更加清晰。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作为装修真人秀类节目, 两个节目在专业性上明显不同。在《全能住宅改造王》中, 大概用了节目的一半时间来记录住宅的改造过程;而《交换空间》用了十分钟左右, 只占其总节目时长的五分之一左右, 是《全能住宅改造王》节目的二分之一, 又因为其记录的是两个家庭的改造, 如此算来, 每个家庭改造的记录时间只有五分钟, 只有《全能住宅改造王》节目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 因为在《全能住宅改造王》节目中, 要改造的不只是住宅的室内设计, 更多的家庭需要改造住宅结构、设计、安全性等根本性问题, 所以对于建筑师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 参加节目的建筑师很多都持有日本一级建筑师资格;而《交换空间》节目中的设计师大多是比较年轻、时尚的设计师, 各种装饰的创意层出不穷, 但是真正为住户解决使用问题的能力却略显不足。
每一个国家电视节目的形态和内容都是深受其所在地文化传统影响的, 因此中日两国装修真人秀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比较大的差异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差异首先来源于中日住宅方式的不同。日本的大多数人家都有独栋的住宅, 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就使得其住宅改造类节目可以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 对住宅在结构、建筑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而中国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居住在独栋住宅中的, 除此之外中国住宅的使用年限为70年, 这就大大束缚了国内家装真人秀节目改造的程度。但是, 在中国的农村、县城等地区, 人们的住宅更加多元化并且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改造权, 所以抛弃对于大城市公寓改造的过度依赖, 转而将目标投向小城市与农村的广大地区, 不失为我国装修真人秀节目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次, 日本的装修改造节目十分注重对于本民族传统理念的坚持和传统文化的保持, 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改造的完成都是在尽量保护房屋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完成的, 而这种内部的改造、深层的保留, 也是我们的节目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尹鸿, 陆虹, 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 2005 (5) .
[2]崔中侠.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分析综合性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特征——以央视《交换空间》为蓝本[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9 (3) .
[3]陈爱华, 杨鸣.生活空间的电视窥私——电视生活类真人秀《交换空间》等节目的隐性表达[J].新闻知识, 2010 (10) .
[4]谢耘耕, 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 2006 (2) .
装修真人秀 篇3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日益发展, 人们越发觉得自己不是在看一档真人秀, 而是在看一部电视剧。其原因在于, 每档真人秀节目都离不开编剧的精心策划和设计, 包括人物、规则、情节、发展方向等方面, 都面面俱到。由此, 真人秀节目和电视剧的形式便越来越像。
一、角色编剧
真人秀节目中, 每个角色都有特殊的定位和作用, 在一定的系统预设的环境下, 每个角色都起着决定剧情发展的作用。在真人秀节目的剧情里, 角色的定位十分重要。编剧会根据嘉宾和主持人的相貌、性格、特长等特点, 进行不同的定位和分工。
(一) 素人真人秀
在全素人真人秀节目中, 对人物小传的设计, 表现得尤为显著。常规的特长表演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挖掘人物背景、揭露人物内心历程, 成为了真人秀的必备环节。一般会把握住人物的特点, 简略地介绍参赛选手的生平事迹和经历。
只有和不同的选手接触、聊天、熟悉, 编剧才有可能把人物小传写得生动和具体。广大的观众之所以喜欢看素人真人秀节目, 是因为在看到选手的家庭背景、奋斗经历、性格特征的同时, 会把选手的特殊经历与自己相对比, 或得到抚慰, 或激励人生奋斗。
由此, “中国好声音”变成了“中国好故事”, 甚至连总导演都坦然地承认:“讲好故事, 一开始就是作为《好声音》的重要谋略, 也是作为节目的一大卖点加以设计的。”[1]在《好声音》的首期节目中, 选手徐海星的故事是其一大亮点, 徐海星父亲生前对唱歌的热爱, 让评委和观众都感动不已。而这个环节, 正是由节目策划的, 通过引导提问, 进而达到煽情的效果。
(二) 明星真人秀
在明星真人秀中, 嘉宾和主持人根据不同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工, 根据不同的分工再进行角色定位。
在国内, 娱乐圈的主流明星往往是通过电视剧、电影或CD专辑才被广大受众熟悉了解的, 但这个了解是片面的。编剧对明星的角色进行塑造, 会使其性格更加鲜明、饱满、多元化。
《奔跑吧!兄弟》中, 李晨充当了“大黑牛”的角色, 是十足的“肌肉男”“力量担当”。但在节目开播前, 观众却并不熟知他这一特色。同样, Angelababy的“女神”形象被改变, 取而代之的是亲民和善的形象。
《极限挑战》中亦是如此, 节目的常驻嘉宾是六名男性角色, 主打“极限男人帮”的形象概念。其中几个角色特点尤为突出:年轻的张艺兴单纯无辜, 不谙世事, 充当了“小绵羊”的角色。黄磊擅长推理, 智商过人, 外号是“神算子”, 扮演了类似于“福尔摩斯”的角色。最出人意料的是孙红雷, 在电视荧幕上往往扮演“硬汉”的他, 在节目中却频频“卖萌”搞笑。明星们颠覆的形象, 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欢。
每个角色不仅有自己的个性, 更有多层交错的人物关系以及角色自身、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多条线索交织重叠,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
二、剧情编剧
真人秀编剧常常妙笔生花, 把普通选手打造成了明星, 把明星展现得十分亲民。通过剧情, 让嘉宾参加的游戏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秀”的舞台。每集真人秀都必须要有剧情, 才能使观众带入其中。
(一) 预设背景环境
预设背景环境, 是根据剧本设计相应的情境, 让嘉宾和观众融入剧情之中, 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游戏。
《极限挑战》第一季第二期的主题为“继承者们”, 六位嘉宾被设定为同一家族的后代, 为争夺家族留下的庞大财产而进行一系列的游戏。为符合背景, 嘉宾齐刷刷地换上了一身黑色西装后闪亮登场。
《奔跑吧!兄弟》第三季第九期则是上演了“穿越”的戏码。嘉宾们一起回到了1942年的海口市, 邓超变身老爷, 杨幂变身大小姐, Angelababy则化身青年学生……连该节目的拍摄地点都是一个仿古的旅游街。
(二) 预设流程与规则
虽然临场发挥往往比编造的剧情更加精彩, 但是真人秀也不能缺少预设的节目流程与规则。故事框架、大致流程都是提前制定好的, 当面对现场突发情况时, 编剧也会即时进行引导。[3]
《爸爸去哪儿》的每一期都有特定的任务, 有爸爸的任务, 也有孩子的任务, 有时需要独立完成, 有时则需要集体协作。
作为一档竞技类真人秀, 《极速前进》的流程与规则也十分明确。每一期比赛都由多个任务组成, 搭档们需要按照顺序完成节目组规定的任务和挑战。在某些任务中, 会有特殊的惩罚规定。如果放弃任务, 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三) 悬念与冲突
真人秀需要营造悬念和冲突, 编剧需要在设置流程时, 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矛盾和解决对策, 适当地制造收视热点。
在《极速前进》第二季中, “哪对搭档会是冠军?”这一最大的悬念, 一直贯穿节目始终。出乎意料的是, 作为能力较弱的选手, 吴昕却和韩庚在最后一同获得冠军。这个逆转是大部分人都意想不到的。
《了不起的挑战》中体验普通职业的这一期, 几乎所有嘉宾都完成了挑战, 但唯有岳云鹏在体验煤矿工人职业时, 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频频黑脸, 使矛盾激化, 最终放弃了挑战。而观众在观看这一期时, 也被带入到了矛盾之中, 猜测嘉宾能否完成挑战。
《非凡搭档》中, 陈楚河和朱珠一起搭档了六期, 然而两人却矛盾冲突不断。陈楚河对这个“猪一样般的队友”表示无奈, 但不少观众表示:“就喜欢看他俩拌嘴!”到节目中期, 两人的矛盾冲突甚至成了收视的看点。
精彩的真人秀能让观众对整季节目保有期待, 而真人秀的好看程度与节目冲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能使观众保持期待与紧张, 勾住观众的心弦, 直到最后一期。
参考文献
[1]关力制.“好声音”承认编故事:让海星谈亡父刘欢忘词[N].沈阳晚报, 2012-08-10 (5) .
[2]郑安迪.剧情设置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5) :37.
变味的“真人秀” 篇4
“真人秀”节目带来了收视狂潮,但并不能抵挡外界对它的质疑。很多学者、专家认为“真人秀”节目如今蔚然成风,但很多节目制作水平低、人为干预严重。但笔者认为,“真人秀”节目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个别节目制作人为了收视率去触碰伦理道德的底线,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有些“真人秀”节目在游戏、情节、背景的设置上纯粹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并没有考虑它的负面影响。
1.1内容恶俗,颠覆传统伦理道德
有些“真人秀”节目为了迎合个别观众的低级趣味,故意展现一些低级、恶俗的内容,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深圳卫视的《来吧孩子》一开播即引起了广泛争议,尽管节目制作方打出了“传递爱的正能量”“为生命加油”等口号,但质疑声源源不断。制作方讴歌生命的创意被部分专家和群众痛斥为重口味、猎奇。“快点出来跟粑粑麻麻见面吧”的温馨,“唉哟痛死了不想生了”的呻吟等语言的交织,剖腹产手术中带着胎盘和脐带的血淋淋的婴儿等,都被镜头“真实”地记录下来,赤裸裸滴呈现在了电视观众面前,这似乎有点偏离节目本身想要传递的主题意义。
1.2人为干预情节发展,不顾参与者心理感受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自主创新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选择一个城市优越家庭的“坏”孩子与一个农村家庭条件艰苦但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进行角色互换。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但这样一个节目遭受到了铺天盖地的质疑。有公益人士认为,把城市里的“坏孩子”放到农村的艰苦环境区锻炼,这还说得过去。但把农村里的“好孩子”放到城市里去,是为了什么?是告诉他们怎么变坏还是告诉他们农村有多不好,以后一定不要留在农村?更有人质疑说节目编导为了达到效果,会故意编排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情节。
1.3迎合观众,过度暴露
某些节目为了满足观众的窥私欲望,过度暴露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私密、阴谋、欲望都是观众窥探的“重点”,而真人秀节目为了迎合观众,往往在节目中刻意放大这些“重点”,这有违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原则。
2“真人秀”节目缘何“变味”
“真人秀”节目频频触碰伦理道德底线,遭受社会各界严厉批评,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2.1客观因素
欧美国家的“真人秀”节目是建立在其道德伦理及价值观念之上的,其游戏的设置纯粹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并没有考虑它的负面影响。因此,包括《幸存者》在内的众多节目,其竞赛规则多数是鼓励参与者暴露其人性弱点,在游戏中,参与者为了能赢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相互倾轧、朋友离间、情人反目、仇敌牵手,所有的阴谋、串通、诡计和勾心斗角都是为了在竞争游戏中不被淘汰。这与讲求宽容、合作、和平共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
在引进欧美节目形式的时候,制片方往往照搬照抄其节目的形式。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在欧美广受欢迎的节目不一定能在中国顺利生根发芽。
2.2主观因素
制作方往往将收视率作为衡量一个节目好坏的标准,因为高的收视率意味着高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收视率,制作单位想尽一切方法让节目博取眼球、吸引观众,为达到节目效果百般干涉情节流向以迎合观众。在这个过程当中,制作方往往不会积极主动通过休整节目形式、创新情节设置等方法解决制作过程当中的问题,而是消极对待。
广电总局方面虽然针对真人秀节目颁布“限娱令”,但仍是制标不制本,各种形式的违反伦理道德底线的节目层出不穷。“限娱令”虽堵住某些真人秀的“丑恶嘴脸”,但合理疏导真人秀节目走上健康道路办法尚少。
3“真人秀”节目的健康发展策略
3.1提升内容质量,创意策划
“真人秀”节目在制作初期要仔细策划,若引进西方节目则要积极大胆对其进行“中国化”,迎合中国大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绝不触碰伦理道德底线。制作内容要时刻注意积极向上,不能肆意传播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思想。
3.2广电管理部门积极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装修真人秀 篇5
谢耘耕、陈虹在《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中指出:“真人秀节目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一种活动, 而且参与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 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 具有故事化情节化的特征。”[1]由普通人担当主角的真人秀节目, 不像电视剧里的演员戴着面具示人, 却有着比电视剧更加吸引人注意。
一、国内真人秀节目生存现状
我国的电视真人秀如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开始算起, 发展了十多年了。《生存大挑战》的成功为国内各大电视台开辟了真人秀的道路, 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火爆全国, 随后的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开心辞典》、《幸运52》陆续走红, 真人秀一时间占领了电视圈的各个领域。
选秀真人秀在经历《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之后, 出现了疲态。随后2010年江苏卫视的大型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由于节目女嘉宾多次语出惊人, 言论大胆, 加上媒体对节目的关注, 创下了4.44%的收视神话。各大电视台随机跟风效仿, 打造自己的真人秀节目, 一时间相亲类真人秀节目有400多档。[2]
相比于之前《超级女声》等表演选秀类节目, 近年来国内的真人秀节目更倾向于给予普通人表现的平台, 一个凸显普通人人格魅力的竞技场。现实生活的热点话题被用作各类真人秀的“秀场”, 将激烈的社会竞争搬到了舞台上。
婚恋类相亲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顺着潮流话题, 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口味, 出场的男女嘉宾大胆辛辣的求爱宣言, 择偶条件细致至身家背景、外貌特征等内容, “炫富”、“拜金”、“屌丝男”等名词一时喧嚣尘土。《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一般来自“女博士”、“女老板”、“女秘书”等具有一定社会刻板印象的行业, 经过精心包装, 亮丽照人。再加上创新的主、副主持形式, 为节目形成了良好的眼球效应。在“意见自由市场”中, 相应的伦理观周到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审视下, 节目收到了充分的“伦理诉求”的传播效果。[3]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舆论节目不排斥伦理, 更需要强化伦理诉求。娱乐传播的内容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制约[4]。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往往迎合现代人的伦理诉求需要, 以时下的人们生活的困惑和热点作为节目卖点, 塑造一个个的平民话语人, 为当代人提供解决现实生活困惑的方法。
二、受众对真人秀节目的心理需求
长久以来, 不少专家都在探寻真人秀走红的原因。从真人秀本身的形态来说, 真人秀用纪实性的手法拍摄, 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的电视节目的界限。真人秀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观众通过投票享有决策权, 让普通人成为主角, 平常人成为英雄, 直接拉进了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免去真人秀节目本身形态的优势, 其长盛不衰的原因更多的是取决于它的受众。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真人秀”节目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占了极其重要的分量, 根据电视节目制作原则中的效益原则, 受众才紧握着电视节目的生命线, 尤其是在“文化消费”盛行的今天, 受众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5]。
1、使用与满足理论
从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说, 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 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 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 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曾将真人秀拆开解释, 指出在真人秀节目中, “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 这三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6]
“真”——观众所观看的电视节目往往是经过电视工作的加工挑选和美化的, 人们慢慢对这种类型的节目出现了审美疲劳, 心理产生一种对真实的渴望。真人秀节目的特色就在于“真”, 它采用纪实的手法, 记录普通人的世界。真人秀就是一个虚与实的结合体, 一方面观众可以欣赏有真实感的节目, 另一方面又大可一笑置之, 当其游戏。
“人”——真人秀节目抓住了作为受众的“人”, 都有着一种好奇心和窥探心理。真人秀这种节目形式, 其实满足了人们这种最原始的愿望。以韩国著名真人秀节目《我们结婚了》为例, 该节目真实表现一对假想夫妻的婚姻生活, 受众基于好奇心作怪, 会持续观众节目的走向, 窥看假想夫妻之间各自的小秘密。
另外, 真人秀以普通人为主角, 这样就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受众由于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更关注代表自己阶层的竞争者。[7]
“秀”——真人秀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是以为它介于虚与实之间, 把握受众的“游戏心理”。电视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功能就是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游戏的舞台, 真人秀跟一般的电视节目不一样, 受众虽然没有亲身参与, 但是它可以给受众参与的感觉, 这种真实和虚拟的替代对补偿心理失衡起到了很大作用。
2、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
根据拉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 往往通过一个“意见领袖”传播给一般大众。现当代的真人秀节目, 由于节目贴近现实生活, 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 也是在寻找一种“意见领袖”、一种示范模板。
受众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 往往需要寻求自己的“意见领袖”, 真人秀恰好能够给予这个平台。以求职类真人秀为例, 节目中出色的选手往往能够更好地将节目组、评委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观众。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塑造出了李宇春这么一个“意见领袖”的形象、“平民变凤凰”的经历, 从而满足受众对改变自己的命运等观念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真人秀节目可以提供给受众一种人生场景, 一种受众可以用来自我套用、自我共鸣的心理评价体系和参考框架来引导受众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8]用这样的方式来给受众塑造“意见领袖”, 进而实现受众对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协调和规范。
三、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及电视制作的应对策略
有欧洲媒介学者称:“真人秀看上去已经成了挽救电视的灵丹妙药。”[9]但是纵观我国目前各大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 近70%都照搬西方等国家, 缺乏本土化创新节目。
一个好的真人秀节目, 首先应该是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的。一个让受众看了有亲切感, 有共同感、有实在意义的“秀场”。受众的心理需求强弱决定一个真人秀节目的寿命。因此, 制作电视真人秀, 首先要了解当下的受众需求。以中央电视台为例, 装修类真人秀《交换空间》迎合了当前房价过高, 年轻一代购新房时倾向户型小、装修实惠但又不乏时尚的特点, 实用性和观赏性俱佳, 虽然也是仿造外国栏目, 但是结合中国现状, 广受好评。
另外, 中国电视制作在学习西方制作模式的同时, 应该注重学习西方节目产业化运作的特点。以《美国偶像》为例, 在前四季的节目中, 广告、唱片、纪念品、门票等方面全球收入高达9亿美元。[10]国内的电视节目依然处于“个体化”经营模式, 若能产业化扩大发展, 为其可持续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加强受众的全面参与度, 国内现在大多的真人秀节目的一般形态是, 观众片面参与。若能增加观众的参与度, 提高受众的替代感, 增加真人秀节目中的“真”, 让观众在内心中改变“这只是一个游戏”的心理状态, 势必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戴。
摘要:源自西方, 在中国得到本土化发展的真人秀类型节目, 近年来经久不衰, 有越行越盛的倾向。本文主要从真人秀受众的心理出发, 分析真人秀节目吸引受众的魅力所在, 涵盖受众心理分析及其真人秀自身特点等因素, 以揭开真人秀节目长盛不衰的奥秘。
关键词:真人秀,受众心理,伦理诉求
注释
1[1]谢耘耕, 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E J].新闻界, 2006 (2) :8—12.
2[2]丘雅.从《老大哥》看跨国电视真人秀的打造[J].域外视野.2011NO04
3[3]许莹.真人秀节目“伦理”与“效应”的辩证思考[J].东南传播2011年第十一期 (总第87期)
4[4]邓明瑛.传播与理论.大众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5][6]第八代导演搜狐博客.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http://liangdd.blog.sohu.com/6080543.html
6[7]人秀节目的受众分析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2/05/content_5438207.htm
7[8]侯旺.受众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心理需求与满足分析[J]2004年04期.
8[9]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中国电视经济节目运营》, 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版
真人秀核心概念研究 篇6
关键词:真人秀,纪实,电视节目
0 引言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在西方甚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那什么是真人秀呢?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多指“由普通人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加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还有人把它定义为“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作成的节目”。
美国有许多著名的真人秀节目如《美国偶像》、《幸存者》等。在中国,真人秀的节目也越来越多如《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等。
1 真人秀的概念
1.1 真“真”是它的特色。是非虚构的,是采用纪实手法进行拍
摄的,是对纪录本性的一种回归。非虚构就是一些普通人在一些普通状态下的生存状况,用纪实手法去反映。目前选秀类的所谓真人秀节目的情境却是预设的,这就从根本的前提上否决了真人秀的真实性。人们在一个预先设定好的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区别的世界里、在节目规则的制约下去扮演一个属于自我的角色,因而真人秀只是借用了纪实的拍摄手法,造成一种真实的假象,提供给观众的完全是没有真实性内涵的“真实感”。
1.2 人“人”是它的核心、根本。人性、人格必须成为我们的目
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节目看下来,里面的人、人性、人格没有突现出来,没有被我们记住,没有对我们产生感染力,这种真人秀它的成功是有限的。那么怎么样将人性、人格凸显出来呢?这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冲突而产生的,有了冲突才会促使人物去行动,由此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节目的叙事过程。真人秀最大的看点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性。真人秀里的冲突性的情节首先依赖于参赛选手的选择。选手之间的性格冲突、理念冲突是产生戏剧性情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冲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选手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以对选手的选择就要从产生冲突的角度去考虑。
1.3 秀“秀”是指虚构性和游戏性。如果说人是它的核心,真是
它的特色,秀就是它的手段,所有的真实必须通过虚拟的规则来完成。如果规则没有掌握好,前面的人性、人格出不来,它的真实空间就得不到展现。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真人秀节目集纪实性和虚拟性、生活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从中派生了它不可缺少的特征—游戏性。难以预料的故事里面,妙趣横生的细节镜头,异常激烈的竞争场景,不可预知的获胜结果……这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游戏般的世界。
2 真人秀的发展史
真人秀节目的迅速崛起,是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影响。现在社会的人们都是戴着虚假面具生活,于是人们更加渴望真实,这就促成了《老大哥》的诞生,它在欧美有着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和场景设置大同小异,都是让选手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投票淘汰自己不喜欢的人,最后留下来的胜利者将获得巨额的奖金。选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隐私而言,多台摄像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完整的纪录。制作方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上播出。
随后,许多不同种类的真人秀逐一崛起,例如著名的《幸存者》,将一群陌生的美国人流放到一个荒岛上生存,每星期淘汰一人,直到最后一人可以获得100万美元。
真人秀节目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通过学习外国成功节目的经验,并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创作出了许多适合中国观众的真人秀节目。目前中国的真人秀代表作有《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等。
3 中国真人秀的现状
3.1 模仿为本,疏于创作
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力低下,一直在走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超级女声》就是翻版自《美国偶像》,《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种完全的模仿已经成为中国真人秀发展的一道壁垒。我们可以向优秀的节目学习,但是不能永远安于追随,永远被动,我们更不能失掉原创信心和革新的动力,这种保守态度更将使中国电视在未来的全球电视竞争中陷入永远的被动。
3.2 无从把握受众心理
中国真人秀与西方真人秀呈逆向发展态势,缺少人与人的碰撞,即人性的显现很少。这是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考虑,规避了隐私。但是我国观众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支撑己经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庞大、成熟的受众群。
其次,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也为真人秀奠定受众基础。
所以节目创作者要认真调查受众的心理,根据观众需求创作节目。
4 中国真人秀现状的改进对策
4.1 学习先进,注重自我创作
从真人秀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欧洲尤其是美国的电视界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同行。我们必须承认其差距并且迎头赶上,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拿来”主意,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倚重本土创新策划力量,让真人秀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电视节目要在中国健康发展。
4.2 充分调查,把握年轻受众
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 篇7
“真人秀”节目又称reality TV, 即真实电视, 是指由普通的人 (非扮演者) , 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制定的游戏规则, 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 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去做出自己的行动, 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一集节目。2000年起, 真实电视先是始于荷兰, 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广泛移植。荷兰的《老大哥》, 美国CBS的《生存者》, 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 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中国的真人秀节目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开始掀起第一波的高潮, 更早期的《非常6+1》已经深入人心, 只是受众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 还把其归类为普通的综艺节目。从超级女声的火爆, 到美国的American idol, 中国观众开始逐渐意识到了电视真人秀是一种节目形态, 并且热衷于这样一种真实的电视节目。
电视真人秀节目能够受到观众的认可,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个不变的定律,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大众已经基本满足了物质需求, 这个时候就萌发出精神层面的需求。观众渴望从电视荧幕中寻求陌生都市生活中所没有的热闹和欢娱, 观众需要了解别人的生活境况来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生活在繁华的城市, 激烈的竞争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由此产生了心灵上的孤寂, 需要一种“窥视”心理拉近自己与别人的距离。真人秀节目拉近了观众与电视人的距离, 这是一场平等人之间的交流, 不存在明星和仰视的人。窥视的结果是激发了大众的心智, 因为真人秀节目大多是一群人为了追逐一个目标在奋斗。这样真人秀节目完全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
1.2从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 中国观众从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到快乐大本营、非常6+1、开心辞典、实话实说, 再过度到挑战麦克风、我爱记歌词等等, 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中国观众的娱乐精神在加强。娱乐性并不代表庸俗和媚俗, 只是受众对于节目的心力诉求发生了变化, 但追求艺术审美的本质是没有发生变化的。电视是众多艺术门类杂糅并再创造的结果, 早期的综艺节目只是将各种节目用主持人的串联词连接起来, 观众大多数接受的是经过电视记录后的歌曲节目、戏曲节目和曲艺节目等等。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并且在生活中可以很轻易的了解艺术形式, 大量的视觉刺激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观众就厌倦了之前的节目编排形式。他们追求的是在新颖包装下重新呈现的电视节目, 真人秀节目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真人秀节目是在娱乐、欢娱、轻松的外表下, 隐藏着多种电视文艺审美形式和艺术种类, 只是编导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选择了当下观众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呈现。譬如说火爆的“超级女声”, 追其根源就是早期的歌会, 与“同一首歌”不同的是, 中间加入了编导们设计的剧情, 演员是普通的大众——一群追逐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但节目形式的本质, 还是选手在台上唱歌, 灯光、舞美的配合, 摄影机拍摄的画面通过卫星直播。观众参与到了编导设计的剧情中, 电视节目就是一出有人导演、有人设计关卡、有人淘汰的戏剧, 观众作为旁观者在欣赏, 在议论, 并且掺杂感情。
1.3真人秀节目发展到今天, 有些人认为已经过了火热的年代, 荧幕上充斥的真人秀节目都是在惯性的复制。而我则认为中国的真人秀节目才刚刚发展, 与美国目前的真人秀节目仍有一定的差距, 制作的理念还有待发展。
美国目前比较火热的真人秀节目, 比如《美国偶像》、《幸存者》、《全美超模大赛》等, 都值得我们思考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站在观众的视角, 看过美国的真人秀节目和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做过对比以后, 得出了一些浅显的结论。
同样是歌唱比赛的《超级女声》和《美国偶像》, 就存在很大的区别, 这种区别来源于对电视真人秀理念的不同。
《美国偶像》没有很复杂的淘汰环节设置、简单的舞台、主持人带有创意性的主持方式, 幽默且个性鲜明的四个评委, 就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真人秀节目。这是一场比赛, 也是一档栏目, 整体的感觉就是“真实”, 没有任何艺术加工的记录性节目;参与的人都是非专业的普通大众, 他们在台上毫无做作之感的表现自己;他们用人生经历唱响自己的未来;四个评委也让观众感觉他们是公平的, 这就是一场极其透明的比赛。完全不存在艺术加工后与观众产生的距离感。
而《超级女声》, 或是今年的《快乐女声》, 依旧延续着综艺节目的特点, 华丽的灯光、舞美, 主持人仪式性的串场、选手像是华丽登场的巨星, 在台上一丝不苟的表演。一切就像是披着“真实”外表的电视Show, 甚至连评委的争吵都像是有剧本导向的演出。不可否认的是, 这类真人秀节目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娱乐性, 可时间久了, 聪明的观众会在潜意识中揭穿这种表演出来的“真实”。虽然《美国偶像》也是经过导演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但它呈现出的却是无限的真实, 这更加考验编导讲故事的能力。
1.4我认为, 电视节目编导需要借鉴电视剧或电影导演讲故事的能力, 电视真人秀节目要立体且富有层次。例如《全美超模大赛》利用偷拍的方式, 将选手们的私生活播放出来, 他们的争吵、明争暗斗都据实表达, 观众满足了窥视欲, 并且看到了很立体、很生活化的选手。观众在这些真实表达中, 投入了感情。真人秀节目就是要力图让观众确信眼前看到的都是真实的, 他们参与到了选手的生活中, 全情的投入到节目中, 这才是成功的。
柏拉图写的《理想国》的一章中提到图像的真实性时讲了一个故事, 其实人一生下来就在洞穴里, 手脚被绑着, 身体和头都不能动, 他们眼前是洞壁, 他们背后是一个过台, 过台背后是火光, 火光把过台上人来人往的活动投射到洞壁上, 被捆绑的人就以为洞壁上晃动的影像是真实的, 柏拉图认为, 这个洞穴就是我们的世界。大众就是生活在洞穴里的人, 真人秀节目就像是洞壁上晃动的影像, 节目编导需要做的是如何捆绑住观众的手脚, 让他们确信这就是世界, 确信节目中传达出的感情和信息都是真实的。真人秀节目并不代表真实记录, 究其本质就是隐藏艺术加工的电视剧。
中国真人秀节目欠缺的就是讲故事, 不论是《超级女声》还是其他的节目, 重点还是放在纯粹的视觉效果上, 与观众互动的是意见、建议、想法。而真人秀节目最需要与观众互动的是感情。所以中国的真人秀节目才刚刚开始,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转变制作节目的方式和角度, 要有更真实的切入点。
摘要:“真人秀”节目又称reality TV, 即真实电视, 是指由普通的人 (非扮演者) , 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制定的游戏规则, 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 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去做出自己的行动, 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一集节目
关键词:真人秀,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电视艺术学》高鑫1998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