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真人秀

2024-10-06

泛真人秀(精选8篇)

泛真人秀 篇1

这两年, 国内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空前繁荣, 成为引人瞩目的社会文化现象。就节目播出时长和收视贡献度而言, 真人秀节目已成了仅次于电视剧的又一大节目板块, 还出现了真人秀元素向各类电视节目延伸的“泛真人秀化”趋向。

电视节目的“泛真人秀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真人秀节目已太多、太滥。作为各卫视节目编排“三驾马车”之一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几乎全面真人秀化, 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新制作的综艺节目达200多档, 大多是真人秀节目或具有真人秀元素的节目。节目题材、类型日益多样化, 从室内到室外、国内到国外, 从繁华都市到风景名胜、穷乡僻壤, 从演艺圈到社会经济生活乃至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 几乎没什么行当不能拿来“真人秀”一把。

二是业界人对真人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过于宽泛, 大有以真人秀涵盖各类电视综艺节目之势。真人秀是2000年前后由欧美《老大哥》、《幸存者》等节目带动并形成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 很快传入我国, 为敢于先吃螃蟹的湖南台、广东台仿效。至于真人秀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无定论, 国外学者对这类以人造情境、真实记录、戏剧性为主要特征的节目, 有“真实电视” (Reality TV) 、“构建式纪录片” (constructed documentary) 、“纪录肥皂剧” (docusoap) 、“信息性娱乐节目”等诸多拗口的临时性称谓, 国内学者以汉字特有的“字思维”方式将原本是直译的“真人秀” (The Truman Show) 三个字拆开来的解析和定性未免有些牵强, 但国内外学者在对该类节目进行类型研究时, 似乎都喜欢叠床架屋, 以历时体系将表演秀、益智闯关及一些生活服务类节目都纳入真人秀的架构。而从事电视内容制作及运营的中国电视人, 则更多地将真人秀当作一种实用技巧、思维方式或时髦标签, 不会在一些细节、逻辑问题上较真, 甚至以跨界创新为名有意模糊真人秀与各种娱乐秀、纪录片的界限。

三是真人秀手法的滥用, 真人秀元素向各种电视节目渗透。一些财经、访谈、科教类节目中也引入了真人秀、脱口秀的桥段或要素, 电视消息、专题、纪录片中摆拍、搬演等手法的大量运用也可算是某种人造情境的延伸。

电视节目“泛真人秀化”现象从多方位、多层面折射出业内外复杂而矛盾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状态。首先, 从社会学角度看, 真人秀节目泛滥与电视节目“泛真人秀化”反映出平民社会以电视为代表的世俗大众文化对意识形态与文化一体化的传统文化格局的冲击、消解, 一定意义上也是主流电视媒体对体制内既定传播秩序的“反叛性”回应;从媒体角度看, 真人秀节目泛滥是不完善、不规范的传媒商业化运营中电视的娱乐功能被过度放大的产物, 也是电视媒体人格不独立、新闻功能不能充分彰显的特殊语境下, 应对业内外白热化竞争、提升收视广告份额的某种必然选择, 而那种一不做二不休、凡事往绝里做的劲头不过是急功近利、恶性竞争的表征;从受众角度看, 电视真人秀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普遍性视听消费和心理需求而产生的精神产品,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窥视癖, 缓释因种种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而产生的迷惘、焦虑等负面情绪, 实际上是在虚拟和想象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某种逃避现实的“乌有之乡”;从节目中的“真人”来看, 电视真人秀能够满足一些“真人”的暴露、自恋、表演等癖好, 真人秀泛化则意味着媒介过剩和过度影像化时代, 各种社会角色借助于媒介进行拟态化、类型化社会形象塑造和自我价值提升的方式已为大众广泛认同。

凡此种种, 都为电视节目“泛真人秀化”提供了某种一致性的现实与心理需求基础, 因而能够使真人秀这一媒介行为在社会功能、心理、行为等多方面获得制、播、受各环节群体的共鸣。

泛真人秀 篇2

11月29日,日本东京。在《我是谁》拍摄现场,记者见到了陈杰。刚刚从核辐射禁区完成录制归来的他,脸上表情淡定温和。跟他一起接受《综艺报》采访的还有歌手华晨宇和美女主播段文凝。几天的拍摄下来,他们都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我是谁》提问“我是谁?”

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忘记初心。《我是谁》试图给都市人一个暂时摆脱名利、找回真实自我的思考空间。

陈杰曾经做过八年的《新京报》摄影部主编,四年多前曾报道过日本3.11大地震。当时,他正在海滩上拍摄,新一轮的海啸预警已经发布,他的同事们接到警报后遍寻不到他,急得直哭。最后一辆日本的救援车在海啸即将到来的威胁下,一直等到他出现才一起撤离。那一次,他感受到了人情温暖,但也留下了没能进入核辐射中心区的遗憾。

时隔5年,陈杰再次踏足这片土地,这也是事故发生后人们第一次踏进核辐射禁区500米之内。“待在那里,就相当于每天在不断地照射X光,工作组人员和我一起,大家都是冒着风险去做这件事。”陈杰参加这档节目的目的就是为找回自我。“当《新京报》摄影部主编的8年时间里,我发现对物欲的不满足,会让人不断戴上枷锁,人会变得越来越自私,那是我非常不喜欢的。‘我是谁’,我的身份、我的社会关系变成了代表我个人的标签。但那是别人眼中的我,不是真正的我。”后来,陈杰毅然辞去行政职务,再次作为一名记者跑遍全国。

在《我是谁》中,歌手华晨宇也褪下了明星光环,来到日本女川町。2011年3月11日下午,18米高的巨浪排山倒海般袭来,瞬间吞噬了半个女川町。数据统计,这个人口只有一万人的海港小镇,最终有443人在灾难中死亡,926人下落不明。但幸运的是,这个受灾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地方,所有中国人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全部获救。《秋刀鱼桑巴》的词曲作者、佐藤水产株式会社专务佐藤充,为救助众多中国研修生被海浪卷走牺牲;鱼肉制品加工厂第四代继承人高桥正树,灾后无偿为当地的中国人提供食物和清水。此番,华晨宇来到了高桥正树的加工厂,和工厂里的工人、中国研修生们一起吃住。当大家唱起《秋刀鱼桑巴》这首歌时,欢快的曲调、忧伤的心,让华晨宇为新专辑寻找到了创作灵感。

那些珍藏在人们心中或普通、或难忘的故事,以及高贵的品质和情感,成为串起《我是谁》这档节目的主线。作为首档直面人心的互联网纪实类真人秀,其宗旨是“心怀可能,探寻自我”。节目第一季共有6站,分别是南疆站(已上线)、南海站(已上线)、北疆站(参与哈萨克族大迁徙)、云南站(深入到原始雨林)、日本站(探访日本福岛核灾区),第六站地点和嘉宾尚在规划中。

在《我是谁》第一期“精绝古城”内容上线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1500万,优酷站内点赞7.8万,评论1.4万;微博相关话题“我是谁Whoami”及各个子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次。有网友评论:“节目很真诚,真人秀能够有隐含的表达,看过后会有对自然的认识,有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在回味中走心,在当下泛娱乐化的时代里实属难能可贵。”

优酷土豆BG联席总裁魏明在该节目上线时表示,“真人秀不只是跑跑闹闹,也可以有触动人心的感悟。优酷又一次探索了‘纪实+真人秀’的新节目類型,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引领真人秀发展的新方向。”

纪实+新闻性,让真人秀更有力量

一档真人秀是否有必要真的这样“拼”?节目组历经半年时间,探寻了6大秘境,明星和素人都吃尽苦头,但最终参与者均收获丰厚。不同于其他真人秀,《我是谁》中明星是素人的“绿叶”,“明星素人化”和“素人主角化”是节目的一大特色。

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地点进行录制?节目制片人给出了答案,“《我是谁》的整个幕后团队是由新闻、真人秀和纪录片背景的资深业内人士构成。节目组在地点、明星以及支线人物的选择上,都尽可能地增加新闻话题性。”

比如节目第一期的南疆站精绝古城,无论是《鬼吹灯》系列小说,还是历史中的真实古城,都是充满神秘、令人向往的地方。再如日本福岛,距离日本福岛的地震和海啸过去几年了,那里现在是什么样子,灾难对人们的影响如何,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等问题,都让人关心。

所有这些,通过节目嘉宾的深入了解和探访,最终一一给出答案。节目制片人表示,节目表面看是嘉宾在寻找自我,实则还可以通过这些走访,了解更多当地的知识和历史信息。

《我是谁》在纪实类真人秀的基础上,结合了“真人秀、纪实和新闻”三种题材,增加了节目的新闻性和话题性。在拍摄环节上,则以更开放的姿态不给嘉宾设置任务,让观众看到明星真实的一面。

探索亚太电视网制作与开发副总裁魏克然(Vikram Channa)表示,互联网为真人秀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纪实类真人秀将成为未来主流。魏明告诉记者,“优酷在纪实类节目的土地上深耕多年,此次将纪实和真人秀结合,是优酷自制的又一创新探索,希望大家在欢笑之后能有思考。”

泛娱乐生态下职场真人秀节目探讨 篇3

1初探泛娱乐化背景下职场类真人秀文化困境

泛娱乐从其本质上讲主要是指建立在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基础上的以空洞浅薄节目内容为主同时利用戏谑以及搞怪粗鄙方式来实现放松观众精神以及达到节目快感的一种娱乐方式。而该种娱乐方式总结来讲就是建立在嬉戏玩闹以及媚化庸俗基础上实现的。而电视节目如果长久以往坚持该种娱乐方式则会将电视节目的人文精神消解同时将节目文化品位以及审美取向大大降低。而现今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则存在该种泛娱乐状况, 部分该类电视节目在利益驱使下追求短暂利益以及眼球经济, 放弃了电视节目应有的文化宣传以及社会道德引导, 反而以娱乐大众以及庸俗低俗为主, 而该种状况则是现今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存在的文化缺失[1]。

2探析泛娱乐化背景下职场类真人秀思考

2.1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背景下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首先需要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方面意识予以不断提高。具体来讲, 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所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集中在对求职者职业梦想的实现, 而且还要考虑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而该种社会责任则是包含了主流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的有效宣传以及良好引导。也就是说通过节目来将正确用人以及就业两方面观念实际传达出来。而电视节目“职来职往”则是将电视节目肩负的社会责任予以了较好的体现。在该节目中往往会对社会中的弱势或者说是特殊群体给予较多关注, 进而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对于这些群体就业问题的实际重视[2]。从而真正地将职场类节目赋予了社会责任。

2.2文化自律意识的不断加强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背景下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还需要将自身的文化自律方面意识予以不断加强。具体来讲, 所谓的文化自律主要是指电视节目要以高品位以及高审美和高水准作为节目制作最高标准, 而不能将市场需求作为实际节目制作标准。 而无论是高审美以及高品位又或者是高水准的追求都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 也就是说在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节目中需要体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则需要避免将求职者以往“伤疤”无情揭露或者是对求职者冷嘲热讽, 以此满足大众窥视欲以及审丑快感。真正的人文关怀需要是给与求职者更多的鼓励以及温暖, 真正从求职者本身出发为其着想[3]。只有这样才能将电视节目的高审美以及高品位和相应的高水准予以良好展现。

2.3节目内容形式的不断创新

在泛娱乐化的环境背景下电视媒体尤其是职场类相关真人秀方面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还需要将节目内容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具体来讲, 现今的职场类相关节目总是让观众无法分清, 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电视节目在内容设置以及形式设置上均较为相似, 而该种状况则不利于职场类真人秀方面节目的多元性发展。从形式创新上来讲, 一般该种电视节目均设置了求职者自我介绍的VCR展示以及当场面试等等, 在此基础上创新形式还可以增加相应的现场模拟或者是现场演示, 又或者是将求职者放置于真实职场中对其日常表现进行摄像记录, 针对求职者实际真实能力表现客观公正评价求职者。从内容创新上来讲, 现今电视节目职场讨论话题较为局限同时求职范围也较为单一, 而创新节目内容则可以再增加一定的专业现场考核, 例如对于化学方面的求职可以增加实验考核内容, 对于主持播音方面的求职则可以增加专业语音考核, 邀请高校专业教授作为实际评审等等, 此外节目内容也可以另辟蹊径选择社会热点如职场潜规则话题探讨等等。

3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真人秀方面的节目要想得到健康长远发展必须要将文化自觉予以良好坚持, 将自身的责任意识给予不断增强。 在与时代共发展的同时注重节目的多样性以及广泛性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自身电视节目走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赖黎捷, 赵红勋, 李明海.诊治当下电视“秀场奇观”——以《非你莫属》职场真人秀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1 (9) :39-42.

[2]陈丽娜.媒体融合时代下“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话语博弈初探——从李开复发起万人投票抵制《非你莫属》说起[J].东南传播, 2013 (4) :66-70.

泛真人秀 篇4

一、什么是“泛娱乐化”时代

所谓“泛娱乐化”现象, 指的是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 人为制造笑料、戏说过滥, 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 令收视率增高。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赵雅文在《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一文中指出,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危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受众的文化品位”。二是“减弱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弱化媒介的社会职责”。尼尔·波兹曼也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为娱乐业的广阔舞台。”由此可见, 引导电视真人秀发扬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尤为必要。

二、泛娱乐化时代下电视真人秀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1) 同质化严重, 创新精神缺失。随着2013年现象级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爆红, 电视真人秀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 各类真人秀纷纷横空出世, 占据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半壁江山。从“爸爸热”、“相亲热”, 再到最近的《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极速前进》《无限挑战》……高相似度的节目名称和如出一辙的赛制规则使得电视真人秀的同质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种排斥自主创新, 仅仅依靠购买国外版权或节目之间僵硬模仿的创办理念必然导致恶性竞争, 从而影响节目质量, 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乐正传媒研发总监彭侃表示, “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 题材上都在循环往复。”这种“疯狂克隆”现象使真人秀的原创性和个性开始丧失,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电视节目创新力匮乏, 传播力衰竭, 表征了电视节目“泛娱乐化”趋势, 使人们踏上“娱乐至死”的不归路。

(2) 庸俗化泛滥, 审美取向畸形。“从根本上说, 娱乐节目是那种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伦理观念、精神品格、人生境界的力量, 具有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激励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 从而实现改造世界重铸自我的功能。”然而当今部分真人秀节目却热衷于无聊的恶搞, 专注明星八卦、绯闻轶事, 迎合人们的窥私欲望, 将其发展为一种娱乐消费形式, 助长了社会“哗众取宠”的浮躁心理, 引向“华而不实”的价值逆流, 导致庸俗化泛滥。例如, 女神生活体验秀《偶像来了》中, 众女星面对林青霞的浮夸反应遭人吐槽, 赵丽颖莫名对何炅“示爱”、“接吻”引发炒作质疑, 古力娜扎私生活遭曝光……为了追求收视率和感官刺激, 节目通过“戏剧化”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 迎合某些受众的猎奇心理。这种“泛娱乐化”审美误区脱离了电视文化的审美和引导价值, 对其产生严重的侵蚀作用。这要求作为当前主流电视节目形态的真人秀节目迫切进行反思和探索, 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娱乐节目应有的功能。

(3) 商业化过度, 功利主义加重。众所周知, 高收视率、高关注度意味着丰厚的广告回报, 商业性正挑战电视的娱乐边界, 致使部分真人秀节目显得过于功利主义, 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气息。时尚真人秀《女神新装》频频爆出“抄袭”、“黑幕”等丑闻, 女星叶璇更在曝光内幕“都是作秀不真实”后退赛, 引起网友争议。虽然《女神新装》曾因创造性的T2O (TV to Online) 模式将一档综艺节目升级为一场产业革命, 但这样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利益最大化势必会使节目呈现过度商业化趋势, 朝“伪健康”方向发展。此外, 选秀类真人秀的短信投票机制成为电视台商业利益追逐的另一个手段, 收费标准严重畸形, 后台公正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严重伤害了节目公信力。“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正日益影响电视真人秀的发展, 在破坏电视生态环境良性建构的同时也对观众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价值取向探析

“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自2014年初开播以来, 凭借其独有的科学文化内涵、新颖的节目形式、庞大的嘉宾阵容等优势, 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 为电视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送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议程设置理论提出,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 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因此, 电视节目所处的立场和传递的价值观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受众的认知。《最强大脑》的播出调动了普通观众对科学的兴趣, 其传递的价值取向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所言:“这个节目又好吃又好看, 是一个有营养的科学大餐。”下面, 笔者将从五个方面对《最强大脑》的价值取向做出探析, 尝试为今后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1) 严谨务实:让科学流行起来。普及科学知识、传递文化内涵一直以来都是大众传媒的责任, 然而由于科学类节目过于“高冷”, 难以调动观众兴趣, 在电视格局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中国科学类电视节目在先后经历了普及基础科学知识的1.0时代, 以《走进科学》为代表悬念式讲述科学故事的2.0时代后, 终于迎来了以《最强大脑》为代表互动式、分享式科学真人秀的3.0时代, 将科学与娱乐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真正做到了“让科学流行起来”。一方面, 《最强大脑》一直弘扬“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从以科学检测为依据寻找最强脑力选手, 到组建科学顾问构建挑战评价体系, 再到遭遇质疑后多方求证检验结果, 科学性与权威性贯穿节目始终, 严谨务实的态度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科学精神的内在价值, 从而挖掘出更丰富的节目内涵;另一方面, 《最强大脑》让科学走下神坛, 更接地气。节目通过电视化手法, 让科学家走向前台, 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用互动的方式进行有意义且有意思的传播, 寓教于乐, 使之更富有人情味。同时, 节目组利用《最强大脑》同名游戏APP和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等形式带给受众互动分享式体验, 鼓励受众参与, 让老百姓真正开始关心和讨论关于科学的话题, 使节目所传递出的科学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不仅符合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也提升了电视真人秀的文化价值。

(2) 人文关怀:认识自我, 感性回归。科学要有刻度, 更要有温度。它不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 而是以“人”为载体所展现出的才能与禀赋, 这就是《最强大脑》中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节目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不是单纯地普及科学知识, 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科学与人的关系上, 挖掘普通人身上的科学潜力, 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更难能可贵的是, 整个节目也并非机械地展示人脑的特殊功能, 而是着力于普通人奋发努力的精神, 展现了挑战者的生活, 甚至对命运的挑战, 这些都是对人本价值的关注。同时, 在选手身上也折射出一些人文价值的建构, 为科学理性为主基调的节目注入了感性色彩。例如, 出身贫寒的超级辨变脸王李威, 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女儿坚强生活的勇气, 接受挑战, 并拒绝了李永波教练的资助, 表示要靠自己的能力还女儿健康, 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铮铮铁骨令人动容。还有第二期节目中王国林书架检索, 为偏远山区的孩子现场捐书体现了公益元素。《最强大脑》不仅挖掘了挑战者身上的能力, 更挖掘了其背后的故事, 呼唤感性的回归, 也避免了泛娱乐化倾向。节目的情感动人性围绕科学而生, 又超越简单科学而具有人文气性, 这是其传递出的人文关怀在另一层面上的体现。

(3) 奋发进取:民族自豪感的激发。“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不仅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 而且关乎主流社会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在发展的中国, 尤其需要进取的、健康的、高尚的主流价值观来引领全民族的精神境界, 不断提升民族和国家的力量。”《最强大脑》赛制严谨, 脑力人才通过层层选拔、挑战、PK, 最终才能站上中外对抗赛的舞台, 与众多国家的高手进行最终角逐, 而中外对抗赛恰恰是整季节目的高潮所在,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科学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备受关注, 中外脑力达人同台竞技, 恰好符合了受众的期待。脑力精英的每一次较量, 不仅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更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使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也十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这样的文化自觉在当今“泛娱乐化”遍地开花的电视界十分难得。《最强大脑》的主要受众还是集中在广大青少年人群, 他们尚处于三观塑造的重要阶段, 必然受到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熏陶, 不自觉地接受节目的价值观引导。因此, 这样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启示, 也让电视娱乐节目承载了更多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 从而更具思想性和文化性。

(4) 创新精神:海外版权的本土化改造。创新精神在《最强大脑》节目组对海外版权的本土化改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档节目源自德国节目《Super Brain》, 但栏目组对其进行了颠覆性的本土化移植。原版是一年一次大型直播娱乐秀, 只是对脑力技巧性的比拼, 没有科学探究。《最强大脑》则将其改为季播节目, 采用现场挑战、互相PK、科学评判等更具互动性的形式来传递科学内容, 使以往教条式、机械化的科学类节目更加生动有趣。此外, 栏目组还创造性地推出中外选手脑力比拼, 观众渐渐地开始关心选手的得分、去留, 形成了剧情期待, 自然增强了受众黏性, 带来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 节目组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性传播, 设置了众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挑战项目, 如“百家姓空间大挪移”、“铜人茶馆”、“辨变脸”等, 与中国观众拉近了距离,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娱乐节目中, 焕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这是电视媒体进行文化创新的有益尝试, 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强大脑》作为一档科学类真人秀节目, 以身作则, 在引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改进了原有模式, 讲究文化内涵, 注重娱乐品质, 使之更符合中国本土国情和观众的审美需要。这档节目还成功引起了海外电视台的兴趣, 为中国电视节目反向输出、提高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值得未来真人秀节目和广大受众学习借鉴。

四、结语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健康发展, 需要在深入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国外优秀经验, 并结合国情进行自主创新, 从各方面提高节目的文化素养, 切实履行大众传媒引导价值取向的重任。娱乐性并不等于文化的缺乏, 让娱乐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融合, 才能真正做到为受众服务, 为中国电视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6.

[2]赵雅文.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J].新闻知识, 2005 (04) .

[3]杨丽.娱乐节目的教育功能[J].记者摇篮, 2009 (4) .

[4]吴楠.浅析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现象及突围路径[J].视听, 2014 (12) .

[5]黄于悦.明星真人秀节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影响[J].新闻世界, 2015 (5) .

[6]郝伟.论泛娱乐时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自觉——以职场真人秀《职来职往》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11 (6) .

[7]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M].Nabu Press, 2011.

[8]李响.《最强大脑》:“创新的内容”为王与“差异化”品牌策略[J].现代传播, 2014 (3) :97-99.

[9]纪楠.“后娱乐”时代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为例[J].青年记者, 2014 (8中) .

泛真人秀 篇5

随着超级选秀类节目的消退, “什么样的真人秀节目才能抓住中国观众的心”是电视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为代表, 探讨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进程中的成败之道。

一、真人秀节目在东方卫视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2003年, 东方卫视以《我型我秀》开始了真人秀节目的探索之路。与同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相比, 《我型我秀》在节目定位、评委人气、形式创新、观众互动等方面均显逊色。该节目遵循现场无观众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个创新点, 但也导致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大大降低。

2005年, 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是我国第一档全程直播的创业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该节目和日常工作结合较紧密, 观众可从优秀选手身上吸取有价值的经验, 成为当年真人秀节目的一大亮点。

2006年, 东方卫视推出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 以定位于男人秀的独特视角在众多选秀节目中杀出重围, 成为2006年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 黄金时间的收视率一度盖过《超级女声》。然而到2007年, 才艺平平、个性平平的阴柔美男, 不时爆出的丑闻、黑幕, 引来观众越来越多的批评。

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泛滥让舞蹈选秀有了看点, 2006年《舞林大会》登陆东方卫视。该节目以明星秀舞为主要内容, 以明星在舞台上的个性和情感表现为节目的核心。根据当年《上海真人秀节目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显示, 东方卫视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累计为1.2亿元, 《舞林大会》品牌的商业价值将超过4.6亿元。《舞林大会》无疑取得了媒体、明星、观众乃至广告商多赢的局面, 并带动了一批真人秀电视节目由“平民秀”转向“明星秀”。2008年, 《舞林大会》舞台更豪华, 服装更讲究, 但高投入却没有带来预期的高回报。究其原因, 仍在节目煽情过度而创新不足。

同是2006年, 《舞林大会》创下收视新高后, 原班制作人马又在新闻娱乐频道同时段推出新节目《绝代双骄》。节目邀请主持人和明星进行情歌对唱, 使用“明星+歌唱”的简单套路并未讨好到观众, 并与当时湖南卫视的《名声大振》太过相似, 让观众倒了胃口。

2007年, 东方卫视推出《明星大练冰》, 把节目现场换成冰场, 明星们的卖力演出反而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有些观众以看明星摔跤为乐, 明星假摔、退赛、拉票等事件不断爆出, 真人秀类节目似乎仅剩娱乐而已。

2008年, 东方卫视开始着力于真人秀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本土化, 《笑林大会》诞生了。它以振兴上海滑稽戏为目的, 集结了老中青三代滑稽笑星和草根艺人, 旨在选出“上海十大笑星”。不过, 效果必然比不过《舞林大会》的星光璀璨, 滑稽老将们“倾巢而出”也让人感叹上海滑稽戏新秀匮乏。一些青年滑稽演员暴露的问题也频频引发争议, 业内人士不由质疑从中选出的所谓笑星, 对于上海的滑稽戏事业有何益处?但作为一档电视节目, 暴露出社会问题并引发人们思考的责任算是尽到了。

同年, 东方卫视将目标锁定电视机前的中老年妈妈们, 推出《年轻几岁》这档以“综艺+纪实”形式的全新节目。每期有两位主角登场, 通过专家团队从外形到内心, 从发型到服装, 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的全方位打造, 帮助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年轻几岁》重点关注普通百姓精彩的人生故事。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让主角变得比实际年龄苍老?在变年轻的过程中, 他或她会遭遇什么困难, 又是如何克服的?他们能否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脱胎换骨?两人中谁能变得更年轻、更自信?节目结束时揭开悬念, 两位嘉宾在演播室现场展现他们的华丽转身, 在家人亲友的祝福中完成身心蜕变。《年轻几岁》为主角包装的全过程, 就是为电视机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全面的“美丽课程”, 成为沪上中老年女士喜爱的一道荧屏心灵鸡汤。以此为标志, 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走向观众细分化道路。

二、真人秀节目本土化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方卫视为代表, 我国真人秀节目在本土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存在不少问题, 发人深思。

1. 问题及原因

①同质化严重

在上文的梳理中不难发现, 2007年, 仅东方卫视就推出《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明星大练冰》四档选秀类节目。电视屏幕表面热闹纷呈, 实则暗藏危机。在密集与雷同的狂轰滥炸之下, 观众的收视热情被分散掉了。导致节目同质化的原因是:

创新能力的匮乏。《舞林大会》取得成功后, 其他电视台也纷纷大批量推出“明星+X”这种方式。明星牌打得过频后需要更新改版, 但绞尽脑汁还是变不出新招。因此, 模仿借鉴海外电视节目成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但简单照搬并不能满足本地观众。人们的娱乐需求是多元的, 雷同的节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也改变了电视栏目正常的优胜劣汰步伐。

经济利益的驱动。电视选秀制造了一个个收视率记录, 制造了一批批粉丝团体, 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东方卫视, 火爆一时的《东方夜谭》迫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的压力让出黄金档, 随后停播。真人秀节目不应该就是金钱和娱乐, 观众期待看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②以“现丑”为争取收视率的法宝之一

许多观众都直言不讳地表示最爱看PK环节和评委麻辣点评, 其原因在于一部分观众对“审丑”比“审美”有着更大的兴趣与热情 (如《明星大练冰》中爱看明星摔跤) , 这里面有观众自身的原因, 而媒体不但没能引导观众形成健康向上的欣赏观念, 还去迎合其口味, 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从好男儿大比童年苦事到舞林明星们纷纷“真心话大冒险”, 眼泪成为赚取眼球的必杀工具。娱乐圈的潜规则在选秀类节目中显露无余, 有时故意放纵各种负面消息的传播, 黑幕传说似乎让这些选秀节目愈发红火, 每一次纠纷、自爆、传闻, 都能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 节目和选手就在这样的怪圈中循环往复, 曝光率随即节节上升。

2. 变革对策

以上问题暴露出不少真人秀类节目过多关注的是“秀”, 而“真人”即真实的人格人性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被扭曲了。如何正视失败, 寻求变革, 以获进一步发展呢?

①差异化创新

目前, 我国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需要对节目进行差异化创新。东方卫视在此方面一直快速积极地应对。在歌唱比赛一统天下时, 推出明星舞蹈大赛、滑冰大赛;在靓丽女性选手充斥眼球时, 把花样美男们呈现到观众面前……但这种差异易被复制, 因此, 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节目的探索已在进行, 如《笑林大会》的举办为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创新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还有一类是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比较接近的真人秀节目, 在国内还不太多,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创业类节目, 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另一种是日常生活体验类节目, 如《年轻几岁》、《十字街头》、《缘来一家人》等。改变形象、找保姆等本地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真需求”, 也成为了电视节目中的“新创意”。参与者将由“贩卖”隐私转向对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观众则由“窥私”的角色成为参与者如何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见证人;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与参与者共同完成了体验。因此, 体验式节目是从我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出发的本土化真人秀电视节目。

除了在节目类型上的差异化创新之外, 在节目播出时间上也要避免扎堆, 以利于开辟出真人秀电视节目新的黄金时段。

②提升节目品牌价值

选秀类节目已进入成熟期, 而生活类真人秀节目还处于成长期。对前者, 品牌价值的提升更加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如《舞林大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高收视率带动东方卫视广告费一路上扬。但巩固知名度与提升美誉度同样重要, 需要在原有节目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此外, 负面信息对品牌价值有害无益, 网络时代, 对负面消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

③加强对节目的监督管理

对真人秀节目的监管虽有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 但归根结蒂还是要靠传媒人的自我监控, 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可以组织专业观众成立评测团, 针对低俗或煽情内容, 及时提出批评意见, 并反馈给相应媒体及媒介从业者, 由此形成外部意见压力。其次, 评测团可以收集观众意见, 分析观众收视的价值取向, 为节目提供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④建立跨媒体互动平台

变味的“真人秀” 篇6

“真人秀”节目带来了收视狂潮,但并不能抵挡外界对它的质疑。很多学者、专家认为“真人秀”节目如今蔚然成风,但很多节目制作水平低、人为干预严重。但笔者认为,“真人秀”节目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个别节目制作人为了收视率去触碰伦理道德的底线,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有些“真人秀”节目在游戏、情节、背景的设置上纯粹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并没有考虑它的负面影响。

1.1内容恶俗,颠覆传统伦理道德

有些“真人秀”节目为了迎合个别观众的低级趣味,故意展现一些低级、恶俗的内容,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深圳卫视的《来吧孩子》一开播即引起了广泛争议,尽管节目制作方打出了“传递爱的正能量”“为生命加油”等口号,但质疑声源源不断。制作方讴歌生命的创意被部分专家和群众痛斥为重口味、猎奇。“快点出来跟粑粑麻麻见面吧”的温馨,“唉哟痛死了不想生了”的呻吟等语言的交织,剖腹产手术中带着胎盘和脐带的血淋淋的婴儿等,都被镜头“真实”地记录下来,赤裸裸滴呈现在了电视观众面前,这似乎有点偏离节目本身想要传递的主题意义。

1.2人为干预情节发展,不顾参与者心理感受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自主创新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选择一个城市优越家庭的“坏”孩子与一个农村家庭条件艰苦但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进行角色互换。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但这样一个节目遭受到了铺天盖地的质疑。有公益人士认为,把城市里的“坏孩子”放到农村的艰苦环境区锻炼,这还说得过去。但把农村里的“好孩子”放到城市里去,是为了什么?是告诉他们怎么变坏还是告诉他们农村有多不好,以后一定不要留在农村?更有人质疑说节目编导为了达到效果,会故意编排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情节。

1.3迎合观众,过度暴露

某些节目为了满足观众的窥私欲望,过度暴露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私密、阴谋、欲望都是观众窥探的“重点”,而真人秀节目为了迎合观众,往往在节目中刻意放大这些“重点”,这有违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原则。

2“真人秀”节目缘何“变味”

“真人秀”节目频频触碰伦理道德底线,遭受社会各界严厉批评,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2.1客观因素

欧美国家的“真人秀”节目是建立在其道德伦理及价值观念之上的,其游戏的设置纯粹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并没有考虑它的负面影响。因此,包括《幸存者》在内的众多节目,其竞赛规则多数是鼓励参与者暴露其人性弱点,在游戏中,参与者为了能赢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相互倾轧、朋友离间、情人反目、仇敌牵手,所有的阴谋、串通、诡计和勾心斗角都是为了在竞争游戏中不被淘汰。这与讲求宽容、合作、和平共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

在引进欧美节目形式的时候,制片方往往照搬照抄其节目的形式。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在欧美广受欢迎的节目不一定能在中国顺利生根发芽。

2.2主观因素

制作方往往将收视率作为衡量一个节目好坏的标准,因为高的收视率意味着高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收视率,制作单位想尽一切方法让节目博取眼球、吸引观众,为达到节目效果百般干涉情节流向以迎合观众。在这个过程当中,制作方往往不会积极主动通过休整节目形式、创新情节设置等方法解决制作过程当中的问题,而是消极对待。

广电总局方面虽然针对真人秀节目颁布“限娱令”,但仍是制标不制本,各种形式的违反伦理道德底线的节目层出不穷。“限娱令”虽堵住某些真人秀的“丑恶嘴脸”,但合理疏导真人秀节目走上健康道路办法尚少。

3“真人秀”节目的健康发展策略

3.1提升内容质量,创意策划

“真人秀”节目在制作初期要仔细策划,若引进西方节目则要积极大胆对其进行“中国化”,迎合中国大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绝不触碰伦理道德底线。制作内容要时刻注意积极向上,不能肆意传播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思想。

3.2广电管理部门积极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泛真人秀 篇7

关键词:真人秀,游戏规则,《万元的幸福》

从20世纪末开始, 电视真人秀 (Reality TV) 浪潮就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蔓延。关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著名学者尹鸿认为:“所谓真人秀, 作为一种电视节目, 一般都是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的叙事模型, 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 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 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为了更好地认识真人秀的制作规律, 我们可以将真人秀分解为七个基本元素:1.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参与者;2.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悬念;3.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竞争;4.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淘汰与选拔规则;5.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境元素———时空规定;6.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细节元素———现场记录;7.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可见, 游戏规则是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元素之一, 贯穿于整个节目,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万元的幸福》节目诞生于2003年11月, 目前韩国仍在播出, 具有超高的人气和收视率。《万元的幸福》每一期节目分为上下集, 分两周播出, 每期邀请两位艺人, 在一周时间内用剧组提供的10000元韩币生活, 谁花的钱最少, 谁就可以为父母赢得免费旅游大奖, 在这一个星期里, 除了艺人睡觉的时间, 其他的工作、日常生活等内容全部真实地被记录下来。

一、游戏规则的设置和变化

作为一档具有长期影响力的节目, 其游戏规则设置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并予以坚持贯彻。同时, 在节目几次改版过程中, 针对某一具体环节的规则可以在形式上有所创新, 并能设置悬念、刺激受众的收视兴趣。

“中期检查”是《万元的幸福》中最重要的环节, 此时游戏获胜的选手有一个是否选择交换现有余额的机会。是否选择交换, 往往是胜负的关节点, 为了增加节目的悬念感, 节目组在改版时对游戏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 最初“获胜者先决定是否交换余额, 再向选手和观众公布两人的余额”, 第一次改版后为“先向观众公布两人的余额, 再由获胜者决定是否交换。在获胜者选择不交换的情况下, 只有胜者才可以看对方的余额。”这样, 游戏失败者就只能猜测对方的余额, 增加了部分悬念。在第二次改版后, 游戏获胜者先通过玩一个轮盘的小游戏来获得决定交换余额前是否可以看到对手余额的机会, 之后再来选择是否交换, 这一轮盘的介入, 使得博彩游戏的色彩浓郁了些, 这一轮盘的设计又像是对游戏失败选手的命运轮盘的一种隐喻, 使得这一综艺节目的戏剧及情节成分多了起来, 给“秀”拓展了空间。

二、节目游戏规则的性质与应用

《万元的幸福》节目规则的性质可以概括为:善意、趣味、可视及原则性。

1. 善意:

《万元的幸福》规则之一是“对手送的食物可以免费食用”。在《李珉宇vs.亚由美》一期中, 李珉宇虽前期在节目中善意地欺骗了亚由美, 但马上就在接下来的会面中送给亚由美一个巧克力, 体现了选手的善良。在《张佑赫vs.全慧彬》一期中, 全慧彬主动送食物给张佑赫, 令张佑赫很感动, 且两人结下了很好的友情, 这与《幸存者》等节目中的内部淘汰制———需要内部成员绞尽脑汁而内斗的残酷和暴露人性的弱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也给明星的粉丝和节目的受众带来了正面的观赏性, 寓教于乐。

2. 趣味:

由于选手基本为艺人, 所以在节目中会有很多表演的成分和机会。《万元的幸福》规则之一是“在这一周之内, 参赛艺人不得接受任何免费的食物或饮料, 任何一粒米或一口水都必须用钱来支付, 价格由食物提供者来给出, 也可以以表演或劳动的方式来交换食物, 例如表演歌舞或在饭店做临时工等。”在《金希澈vs.白智英》一期中, 金希澈为了能够便宜地购买食物, 模仿了很多艺人有特色的声音和搞笑的表演, 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为了表示对节目的喜爱, 有些选手还会专门为《万元的幸福》创作歌舞, 在《李珉宇vs.亚由美》一期中, 李珉宇就创作了特别的歌舞, 既生动有趣, 也为节目做了宣传, 显示了节目的独特性, 可谓艺人与节目组的双赢。

3. 可视:

首先, 《万元的幸福》的参加选手都是在韩国较有名气或是家喻户晓的明星, 其本身就很有看点。在一个星期里, 除了艺人睡觉的时间, 其他的工作、日常生活等内容全部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可谓是明星的生活秀, 这一“日常生活”的噱头自然又是不可不看的, 它满足了人们窥视欲。此外, 就是看他们怎么省钱以及为了省钱而费尽心思。由于每一期有两个选手, 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由于游戏规则的原因, 他们的身份是从互相猜测到明晰, 其中的曲折和多变也是看点, 再加上两人很多时候是相识的朋友, 其亦敌亦友的相处方式也很耐看。

4. 原则性:

《万元的幸福》是原则性极强的综艺节目, 其中一条游戏规则是“不得采取欺骗, 隐瞒, 耍赖, 收买等任何方式来对待摄像师, 如有发现偷吃, 偷喝, 偷拿等行为, 摄像师将会视情节严重来罚款。”而几乎每一期节目都有这种搞笑的事情发生, 每个艺人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付摄像师, 但没有一个逃得过罚款。在节目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解说便是“《万元的幸福》没有让步!”

真人秀核心概念研究 篇8

关键词:真人秀,纪实,电视节目

0 引言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在西方甚至全球范围内掀起浪潮,那什么是真人秀呢?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多指“由普通人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加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还有人把它定义为“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作成的节目”。

美国有许多著名的真人秀节目如《美国偶像》、《幸存者》等。在中国,真人秀的节目也越来越多如《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等。

1 真人秀的概念

1.1 真“真”是它的特色。是非虚构的,是采用纪实手法进行拍

摄的,是对纪录本性的一种回归。非虚构就是一些普通人在一些普通状态下的生存状况,用纪实手法去反映。目前选秀类的所谓真人秀节目的情境却是预设的,这就从根本的前提上否决了真人秀的真实性。人们在一个预先设定好的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区别的世界里、在节目规则的制约下去扮演一个属于自我的角色,因而真人秀只是借用了纪实的拍摄手法,造成一种真实的假象,提供给观众的完全是没有真实性内涵的“真实感”。

1.2 人“人”是它的核心、根本。人性、人格必须成为我们的目

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节目看下来,里面的人、人性、人格没有突现出来,没有被我们记住,没有对我们产生感染力,这种真人秀它的成功是有限的。那么怎么样将人性、人格凸显出来呢?这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冲突而产生的,有了冲突才会促使人物去行动,由此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并且推动节目的叙事过程。真人秀最大的看点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性。真人秀里的冲突性的情节首先依赖于参赛选手的选择。选手之间的性格冲突、理念冲突是产生戏剧性情节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冲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选手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所以对选手的选择就要从产生冲突的角度去考虑。

1.3 秀“秀”是指虚构性和游戏性。如果说人是它的核心,真是

它的特色,秀就是它的手段,所有的真实必须通过虚拟的规则来完成。如果规则没有掌握好,前面的人性、人格出不来,它的真实空间就得不到展现。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真人秀节目集纪实性和虚拟性、生活性和故事性于一体,从中派生了它不可缺少的特征—游戏性。难以预料的故事里面,妙趣横生的细节镜头,异常激烈的竞争场景,不可预知的获胜结果……这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游戏般的世界。

2 真人秀的发展史

真人秀节目的迅速崛起,是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影响。现在社会的人们都是戴着虚假面具生活,于是人们更加渴望真实,这就促成了《老大哥》的诞生,它在欧美有着18个不同国家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和场景设置大同小异,都是让选手共同生活一段时间,然后投票淘汰自己不喜欢的人,最后留下来的胜利者将获得巨额的奖金。选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隐私而言,多台摄像机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完整的纪录。制作方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剪辑,然后在电视上播出。

随后,许多不同种类的真人秀逐一崛起,例如著名的《幸存者》,将一群陌生的美国人流放到一个荒岛上生存,每星期淘汰一人,直到最后一人可以获得100万美元。

真人秀节目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通过学习外国成功节目的经验,并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创作出了许多适合中国观众的真人秀节目。目前中国的真人秀代表作有《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等。

3 中国真人秀的现状

3.1 模仿为本,疏于创作

我们的真人秀创作力低下,一直在走一条以借鉴、模仿为本的道路。比如《超级女声》就是翻版自《美国偶像》,《幸运52》基本上是英国的同名版本;《开心辞典》则来自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种完全的模仿已经成为中国真人秀发展的一道壁垒。我们可以向优秀的节目学习,但是不能永远安于追随,永远被动,我们更不能失掉原创信心和革新的动力,这种保守态度更将使中国电视在未来的全球电视竞争中陷入永远的被动。

3.2 无从把握受众心理

中国真人秀与西方真人秀呈逆向发展态势,缺少人与人的碰撞,即人性的显现很少。这是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考虑,规避了隐私。但是我国观众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支撑己经为本土真人秀培养了庞大、成熟的受众群。

其次,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也为真人秀奠定受众基础。

所以节目创作者要认真调查受众的心理,根据观众需求创作节目。

4 中国真人秀现状的改进对策

4.1 学习先进,注重自我创作

从真人秀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欧洲尤其是美国的电视界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同行。我们必须承认其差距并且迎头赶上,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拿来”主意,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倚重本土创新策划力量,让真人秀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电视节目要在中国健康发展。

4.2 充分调查,把握年轻受众

上一篇:农村学校布局下一篇:分布式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