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本土化

2024-05-17

“真人秀”本土化(精选12篇)

“真人秀”本土化 篇1

2007年9月20日, 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新规定:“自2007年10月1日起, 各省级、副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所有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不得在19:30至22:30时段播出。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这无异于一枚炸弹, 几乎断送了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前途。

随着超级选秀类节目的消退, “什么样的真人秀节目才能抓住中国观众的心”是电视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为代表, 探讨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进程中的成败之道。

一、真人秀节目在东方卫视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2003年, 东方卫视以《我型我秀》开始了真人秀节目的探索之路。与同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相比, 《我型我秀》在节目定位、评委人气、形式创新、观众互动等方面均显逊色。该节目遵循现场无观众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个创新点, 但也导致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大大降低。

2005年, 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是我国第一档全程直播的创业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该节目和日常工作结合较紧密, 观众可从优秀选手身上吸取有价值的经验, 成为当年真人秀节目的一大亮点。

2006年, 东方卫视推出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 以定位于男人秀的独特视角在众多选秀节目中杀出重围, 成为2006年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 黄金时间的收视率一度盖过《超级女声》。然而到2007年, 才艺平平、个性平平的阴柔美男, 不时爆出的丑闻、黑幕, 引来观众越来越多的批评。

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泛滥让舞蹈选秀有了看点, 2006年《舞林大会》登陆东方卫视。该节目以明星秀舞为主要内容, 以明星在舞台上的个性和情感表现为节目的核心。根据当年《上海真人秀节目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显示, 东方卫视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累计为1.2亿元, 《舞林大会》品牌的商业价值将超过4.6亿元。《舞林大会》无疑取得了媒体、明星、观众乃至广告商多赢的局面, 并带动了一批真人秀电视节目由“平民秀”转向“明星秀”。2008年, 《舞林大会》舞台更豪华, 服装更讲究, 但高投入却没有带来预期的高回报。究其原因, 仍在节目煽情过度而创新不足。

同是2006年, 《舞林大会》创下收视新高后, 原班制作人马又在新闻娱乐频道同时段推出新节目《绝代双骄》。节目邀请主持人和明星进行情歌对唱, 使用“明星+歌唱”的简单套路并未讨好到观众, 并与当时湖南卫视的《名声大振》太过相似, 让观众倒了胃口。

2007年, 东方卫视推出《明星大练冰》, 把节目现场换成冰场, 明星们的卖力演出反而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有些观众以看明星摔跤为乐, 明星假摔、退赛、拉票等事件不断爆出, 真人秀类节目似乎仅剩娱乐而已。

2008年, 东方卫视开始着力于真人秀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本土化, 《笑林大会》诞生了。它以振兴上海滑稽戏为目的, 集结了老中青三代滑稽笑星和草根艺人, 旨在选出“上海十大笑星”。不过, 效果必然比不过《舞林大会》的星光璀璨, 滑稽老将们“倾巢而出”也让人感叹上海滑稽戏新秀匮乏。一些青年滑稽演员暴露的问题也频频引发争议, 业内人士不由质疑从中选出的所谓笑星, 对于上海的滑稽戏事业有何益处?但作为一档电视节目, 暴露出社会问题并引发人们思考的责任算是尽到了。

同年, 东方卫视将目标锁定电视机前的中老年妈妈们, 推出《年轻几岁》这档以“综艺+纪实”形式的全新节目。每期有两位主角登场, 通过专家团队从外形到内心, 从发型到服装, 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的全方位打造, 帮助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年轻几岁》重点关注普通百姓精彩的人生故事。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让主角变得比实际年龄苍老?在变年轻的过程中, 他或她会遭遇什么困难, 又是如何克服的?他们能否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脱胎换骨?两人中谁能变得更年轻、更自信?节目结束时揭开悬念, 两位嘉宾在演播室现场展现他们的华丽转身, 在家人亲友的祝福中完成身心蜕变。《年轻几岁》为主角包装的全过程, 就是为电视机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全面的“美丽课程”, 成为沪上中老年女士喜爱的一道荧屏心灵鸡汤。以此为标志, 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走向观众细分化道路。

二、真人秀节目本土化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方卫视为代表, 我国真人秀节目在本土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存在不少问题, 发人深思。

1. 问题及原因

①同质化严重

在上文的梳理中不难发现, 2007年, 仅东方卫视就推出《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舞林大会》、《明星大练冰》四档选秀类节目。电视屏幕表面热闹纷呈, 实则暗藏危机。在密集与雷同的狂轰滥炸之下, 观众的收视热情被分散掉了。导致节目同质化的原因是:

创新能力的匮乏。《舞林大会》取得成功后, 其他电视台也纷纷大批量推出“明星+X”这种方式。明星牌打得过频后需要更新改版, 但绞尽脑汁还是变不出新招。因此, 模仿借鉴海外电视节目成为方便快捷的方式, 但简单照搬并不能满足本地观众。人们的娱乐需求是多元的, 雷同的节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也改变了电视栏目正常的优胜劣汰步伐。

经济利益的驱动。电视选秀制造了一个个收视率记录, 制造了一批批粉丝团体, 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东方卫视, 火爆一时的《东方夜谭》迫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的压力让出黄金档, 随后停播。真人秀节目不应该就是金钱和娱乐, 观众期待看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②以“现丑”为争取收视率的法宝之一

许多观众都直言不讳地表示最爱看PK环节和评委麻辣点评, 其原因在于一部分观众对“审丑”比“审美”有着更大的兴趣与热情 (如《明星大练冰》中爱看明星摔跤) , 这里面有观众自身的原因, 而媒体不但没能引导观众形成健康向上的欣赏观念, 还去迎合其口味, 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从好男儿大比童年苦事到舞林明星们纷纷“真心话大冒险”, 眼泪成为赚取眼球的必杀工具。娱乐圈的潜规则在选秀类节目中显露无余, 有时故意放纵各种负面消息的传播, 黑幕传说似乎让这些选秀节目愈发红火, 每一次纠纷、自爆、传闻, 都能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 节目和选手就在这样的怪圈中循环往复, 曝光率随即节节上升。

2. 变革对策

以上问题暴露出不少真人秀类节目过多关注的是“秀”, 而“真人”即真实的人格人性则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被扭曲了。如何正视失败, 寻求变革, 以获进一步发展呢?

①差异化创新

目前, 我国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需要对节目进行差异化创新。东方卫视在此方面一直快速积极地应对。在歌唱比赛一统天下时, 推出明星舞蹈大赛、滑冰大赛;在靓丽女性选手充斥眼球时, 把花样美男们呈现到观众面前……但这种差异易被复制, 因此, 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节目的探索已在进行, 如《笑林大会》的举办为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创新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还有一类是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比较接近的真人秀节目, 在国内还不太多,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创业类节目, 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另一种是日常生活体验类节目, 如《年轻几岁》、《十字街头》、《缘来一家人》等。改变形象、找保姆等本地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真需求”, 也成为了电视节目中的“新创意”。参与者将由“贩卖”隐私转向对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观众则由“窥私”的角色成为参与者如何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见证人;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与参与者共同完成了体验。因此, 体验式节目是从我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出发的本土化真人秀电视节目。

除了在节目类型上的差异化创新之外, 在节目播出时间上也要避免扎堆, 以利于开辟出真人秀电视节目新的黄金时段。

②提升节目品牌价值

选秀类节目已进入成熟期, 而生活类真人秀节目还处于成长期。对前者, 品牌价值的提升更加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如《舞林大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高收视率带动东方卫视广告费一路上扬。但巩固知名度与提升美誉度同样重要, 需要在原有节目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此外, 负面信息对品牌价值有害无益, 网络时代, 对负面消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

③加强对节目的监督管理

对真人秀节目的监管虽有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 但归根结蒂还是要靠传媒人的自我监控, 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可以组织专业观众成立评测团, 针对低俗或煽情内容, 及时提出批评意见, 并反馈给相应媒体及媒介从业者, 由此形成外部意见压力。其次, 评测团可以收集观众意见, 分析观众收视的价值取向, 为节目提供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④建立跨媒体互动平台

真人秀电视节目对互联网利用的成功与否将成为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2008年11月26日, 《舞林大会》率先与土豆网进行视网合作, 过去观众是通过短信、彩信等方式参与电视节目的互动, 点评明星表现, 现在网友可以通过上传视频, 包括自己的舞蹈、手势、字幅等内容, 支持喜欢的明星, 或向明星发起挑战。《舞林大会》择优在节目时段用画中画的方式播出, 使观众享受到“与星共舞”的别样乐趣。节目进行到决赛阶段, 节目还邀请脱颖而出的草根舞者, 到舞台上与明星现场PK。多媒体的联合还体现在节目营销上, 最终形成由电视、网络、报刊、出版、短信等多种媒体构置的一种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媒体场。我们期待这样的尝试能开辟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新路。

“真人秀”本土化 篇2

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开播,让中国观众首次领略到了“真人秀”这种全球炙手可热的电视节目的魅力。随后,中央电视台及上海、湖南、四川、贵州、浙江等省级电视台纷纷开办真人秀节目,一试身手。一股“真人秀”浪潮席卷全国。

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成为最大赢家。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和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使真人秀这一电视节目形式,从单纯的节目样态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视产业。

受《超级女声》产业化成功运营的启示和诱惑,2006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大行其道,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渐入佳境,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火爆荧屏,职场类真人秀异军突起,婚恋类、旅游类、整容类等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通过中国电视人孜孜以求的六年探索,真人秀这个舶来品逐渐走出了早期形式简单克隆的阶段,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并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

本报告将就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形态特征、存在问题、未来趋势等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给广大观众及理论工作者、业界人士一些启迪。

一、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从2000年至今,中国节目真人秀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划分兴起和发展二个阶段。

1.兴起阶段(2000——2004年)

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节目的创意来自于香港亚视与日本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系列节目《电波少年》的启发。该节目是讲述两位分别来自日本及香港的青年结伴而行,互帮互助,历经几个月的颠簸流浪,战胜了饥饿、寒冷、孤寂、疲惫,完成横越非洲艰苦旅程的故事。1995年,广东电视人看到《电波少年》节目,第一次了解到“真人秀”这种全新的电视节目样式,开始萌生出打造“真人秀节目”的念头。

1996年暑假期间,广东电视台在一档以青年为对象的栏目《青春热浪》中推出了“生存大挑战”专题节目。该节目跟踪拍摄了一些大学生在兜里只有五块钱的情况下,从广州到佛山的生存经历。在接受挑战的短短几天内,大学生们凭借自身顽强的毅力,在面包店、大排挡、职业介绍所、汽车服务站毛遂自荐,自谋职业,赚得餐费和住宿费,全面挑战自身的意志与信心,知识面、交际能力、承受能力等等。

初次试水成功后,经过4年的反复酝酿、思考和论证,2000年6月18日到12日,广东电视台推出了第一届《生存大挑战》。该节目从全国500多名应征者中挑选出三名互不相识的“挑战者”——湖北籍青年诗人吕岛、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王樱和北京退伍军人张钧,要求他们每人在6个月的时间里只带一个背囊、一双运动鞋、一些药品及地图、指南针、水壶、帐篷和4000元旅资,完成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的3、8万公里边境地带的旅途,整个过程历时195天。在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真人秀节目的原则: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摄制组不能在经济上、交通上提供任何帮助。

第一届《生存大挑战》,在国内各地乃至国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全国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实话实说》曾邀请3名挑战者到现场参加了一期《生存大挑战》专题研讨。

尝到了甜头的广东电视人一年后又推出第二届《生存大挑战》。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第二届生存大挑战选择“重走长征路”为挑战路线,即从江西瑞金正式起步,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行军的路线,翻越五岭、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山脉,涉过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河流,最后抵达甘肃会宁的吴起镇。电视台先初选47名选手,先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然后在他们中间确定了13男7女挑战者,和另外的两名特邀挑战者。挑战者身上没有一分钱,全程都要徒步,晚上则靠自带帐篷露宿。

第二届《生存大挑战》是在美国CBS《幸存者》节目已经传入中国的情况下进行的(《幸存者》于2000年中开播)。第二届《生存大挑战》节目借鉴了美国《幸存者》等经典真人秀节目的手法,引入淘汰机制、竞技游戏设置等真人秀节目元素。比如《幸存者》中有20名选手参加竞赛,《生存大挑战》有20名选手参与集体角逐。再比如《幸存者》采取淘汰方式进行竞赛,《生存大挑战》也通过自然淘汰和社会淘汰两种方式,引发挑战者之间的竞争。

《生存大挑战》节目是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雏形,此后,这类节目在国内被广泛模仿或移植。中央电视台在《龙行天下》基础上推出的《金苹果》,浙江卫视推出的《夺宝奇兵》,贵州电视台在《星期四大挑战》基础上推出《峡谷生存营》,拇指英雄联合央视在《开心辞典》、《幸运52》特别节目的基础上制作《欢乐英雄》等节目纷纷登台亮相。以2003年在贵州召开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论坛为分界点,前期电视真人秀节目除《完美假期》外,其他节目几乎千篇一律是“野外生存挑战”类的“野外真人秀”,而后期逐渐走向多元化。

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由于国情、文化传统和观众的收视习惯不同,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引发了众多非议。如湖南经济电视台制作的《完美假期》被相关部门叫停,浙江卫视推出的《夺宝奇兵》、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金苹果》等也受到广泛争议。但“真人秀”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了国内电视业界的一个新潮流,“真人秀”节目在质疑声中越战越勇。

2.发展阶段(2005——)

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真人秀”成为最大赢家,《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同时,一批职场真人秀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也发展起来,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成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又一大热点。早期的一些真人秀节目也不甘落后,不断创新,新节目、新创意层出不穷。《生存大挑战》在联合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制作《英雄古道》后,开始与加拿大电视台联合制作以北极为基地的新节目,《欢乐英雄》在连续推出几期以汽车驾驶为主要题材的节目后制作了《好男人训练营》和《实习生》等。

2006年,中国各大电视台纷纷主打“真人秀”牌,推出各种形式的真人秀节目:

2006年3月23号,“雪碧我型我秀”抢先启动,并首度在上海开设“新声力量训练营”。不到一个星期,中国最大的平民造星运动——纽曼2006CCTV《梦想中国》拉开帷幕,规模与声势远远超于去年,节目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七个定点城市设置海选现场外,还首次在网上设置赛区。仅仅过了三天,倍受关注的湖南卫视2006超级女声在长沙揭开神秘面纱。湖南卫视高层表示,“2006超级女声”吸金有望突破2亿元人民币。

广东卫视今年携手制作公司打造选秀、励志、文化、益智和娱乐等五类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真人秀”节目,这些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和其原有的品牌《生存大挑战》、《明日之星》、《超模大赛》一起,构筑成声势浩大的“真人秀”舰队。天津卫视2006主推四档“真人秀”节目——《化蝶》、《今晚谁结婚》、《我是当事人》、《成龙计划》,这四档节目全部安排在晚上黄金时段播出。

以“新闻见长”东方卫视今年也调整节目策略,重拳出击打造真实四季。除了释放炎炎夏日般的青春热情的大型演艺类真人秀“我型我秀”之外,还推出了另外三档贯穿全年四季、内容风格各异的真人秀节目——带来春日般温馨的感觉的公益类真人秀《民星大行动》、带来秋日般收获体验的职场类真人秀《赢家》和带来绝对冬日般劲酷体验的娱乐类真人秀《加油,好男儿》。

二、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原因

2006年,中国各大电视台力推真人秀节目,既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刻意制造中国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的某种时尚,而是顺应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1.真人秀顺应了电视观众对真实强烈需求的趋势

电视艺术是基于人类希望能更进一步逼真地模拟外部世界而产生的艺术。它最大的优势、最基本的特性就是“所具有的客观而且完整地再现外部世界的能力,这是它与传统再现艺术最本质的区别”。“真人秀”诉之“真实”源自电视诞生的本质要求,顺应了当今电视观众对真实强烈需求的趋势。

真人秀是综合娱乐节目的一种,与其他同类节目的最大不同是其以人为本的真实性,因此被称为“REALITY TV”。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真人秀是电视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的电视节目之间的界限,是纪实类节目和虚构类节目两类节目的综合体。

真人秀节目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一种活动,参与者的行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同时被记录下来并制作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活动有明确目的,而且参与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具有故事化、情节化的特征。目前影响很大、收视率很好的大型“真人秀”节目,都像一出精彩的电视连续剧。

比如第一届《生存大挑战》中王樱和张钧之间的暧昧关系,吕岛的孤独和无助;西藏高原上遭遇陷车、推车和涉水;三个挑战者走到丹东边境,被街上边防警察查出没有办理边防特许证,每人必须罚款五元,这时他们已经身无分文,正在哀求免罚的时候,围观的人群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这些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将在规则的约束下,在生活空间的限定下,为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或实现一个梦想,展开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叙事。在淘汰选手、分配大额奖金的过程中,演绎着合纵连横、勾心斗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合纵连横等惊心动魄的故事,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观众看得是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从电视的本质看,真人秀节目符合电视的日常性和非日常性的特征。一方面,在现代生活高节奏高效率下的观众更加渴望了解同他们一样在彼地又同时生活着的人们的生存状况,获得一些日常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看到一些非日常、奇观化的东西。真人秀节目满足人们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

2.真人秀使电视传播成为观看与参与的互动

电视传播过去一直是单向传播,甚至在互动性方面,电视与直播广播相比,都显得相当被动,观众很难参与互动。

真人秀节目是现阶段观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电视节目。真人秀所呈现的人物和故事不是与观众无关的完成时态的东西。在真人秀节目中,节目中的主角不是演员,而是通过一定方式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的。观众本身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他们同参与者感同身受,同喜同悲。观众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真人秀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表现手法。在《超级女声》节目,观众是通过短信投票决定哪一位选手胜出或淘汰出局的,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参与需要。

3.真人秀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西方电视产业中,从来没有哪一种节目形式能像真人秀这样,从问世之初就一直得到观众的青睐。

对于真人秀的起源,西方国家存在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美国,1973年由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台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是最早的真人秀。然而,这一节目并不完全具备真人秀节目的规则、悬念、冲突这三大要素,因此,西方大多数传媒专家并不同意将它作为真人秀的发端。西方国家最流行的说法是,真人秀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荷兰版的《老大哥》是真人秀节目的鼻祖。

“老大哥(Big Brother)”这个节目的名字出自乔治·奥威尔著名小说《1984》中的一句话:“老大哥在看着你呢”。节目的基本游戏规则是:6名青年男性、6名青年女性选手共同生活在一个特制的有着花园、游泳池、豪华家具的大房子里,大家共享一间卧室、一套起居室和卫生间等。摄像机一天24小时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共同生活的85天里,选手们每周六要选出两个最不受欢迎的人。而每天守候在电视机前的狂热者们则用声讯电话,在这两人中选出一个他们最不喜欢的、最没人缘的选手出局。《老大哥》节目1999年9月16日在荷兰首播时,观众高达2400万人。截至当年10月30日,约有2/3的荷兰人看过这个节目。

《老大哥》成功之后,真人秀这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式就吸引了西方国家电视制作商的眼球,《幸存者》、《诱惑岛》、《阁楼故事》等真人秀节目随之出现。

在美国,《幸存者》首播时观众达到1500万,法国M6电视台在2001年推出的窥视类真人秀《阁楼故事》吸引了日均500万名观众,每30秒广告价格最高达到621000欧元。在英国,仅冠军一人的支持票数就达到310张。惊人的收视率为这些节目带来了巨额广告收益以及其他相关收益。

2004年1月8日在美国NBC开播的真人秀节目《学徒》,被称为职场中的幸存者。它的舞台是无处不在的办公室。16个参赛者,8男8女分成两组,来到纽约接受挑战。根据游戏规则,游戏参与者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人,每一周分别做一个诸如推销矿泉水、出租房子等的项目,输掉的一方中会有一位贡献最小的成员被炒掉,最后胜出的一位则能在特朗普旗下任何一间公司担任总裁,并享受25万美元的年薪。虽然这些奖励无法与《幸存者》中动辄百万美元的巨额奖金相提并论,但对于那些“美国梦”的追求者来说,《学徒》为其提供了绝好的圆梦机会。

《学徒》节目曾使NBC在播出时段18-49岁人群中收视率跃居美国电视网第一位,真人秀节目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真人秀节目不仅吸引观众眼球,而且具有强大的商业价值。2006年初,中国社科院正式发布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追踪了超女的整个产业链条,并估算出这个节目各利益方直接总收益约7.6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十亿元。按照品牌估价的一般方法,目前其品牌的商业价值将超过20亿元。

4.真人秀节目是国内娱乐类节目升级换代的产物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到今天,先后经历了以《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为代表的表演类综艺晚会时期、以《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等为代表的游戏娱乐时期、以中央电视台《幸运52》、《开心辞典》等为代表的益智博彩时期、以《超级女声》、《创智赢家》为代表的真人秀时期四个时期。

从西方经验来看,电视节目类型通常会根据大众的口味而变化,每十年经历一个变化周期,这其中,娱乐节目变化的速度稍快。从世界范围来看,娱乐节目大举侵袭由原来影视剧所占有的收视份额,而真人秀更成为娱乐节目中上升幅度最快的节目。

中国娱乐节目逐渐从演艺明星的自娱自乐转向草根平民的大众狂欢,舞台的主角由精英换成了大众,精雕细刻的节目内容逐渐被原生态的个性表达所取代,节目内外的互动趋势日渐明显,节目从内容、形式到运作手段所包含的“真人秀”元素越来越多,娱乐节目的全面升级换代已不可避免。

2004年10月8日,走过了14年风雨历程的央视老牌娱乐节目《综艺大观》因收视率不断走低而被“末位淘汰”。这个曾红遍大江南北的名牌栏目最终以悲剧和无奈的姿态告别观众,标志着表演类综艺晚会悄然淡出荧屏时期。全国上下掀起的一股“快乐”、“欢乐”热潮也没能继续持续下去,观众开始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纯娱乐”节目感到腻烦,收视率大幅下滑,游戏娱乐节目逐渐降温。就在《幸运52》、《开心辞典》、《财富大考场》等益智类节目在国内方兴未艾之际,一批真人秀节目悄然拉开序幕。真人秀节目融合了以往多种节目形态的特点,同时具有真实和虚拟双重特征,很快受到观众的欢迎,并以惊人的生长速度在中国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并逐渐掀起收视高潮。(未完。续文请见“相关稿件”)

三、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类型

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美国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中播出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超过100种,在欧洲各国也是难以计算。即便是在中国,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频道播出的真人秀节目至少也有数十个之多。

1.野外生存真人秀

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是从“野外真人秀”开始的。野外生存型真人秀的主要特点就是将参与者设置在一个特殊的艰苦环境中,借助有限的苛刻的条件去完成各种难以完成的使命,在不断的淘汰之后,最后决出胜利者。在节目中,将野外生存竞技、奇观化环境作为核心元素;在环境的选择方面,多为远离日常环境的荒岛、森林等原始地域或封闭的内部空间,与日常工作和生活保持距离,强化节目与现实生活的错位;在规则的设计上,很少有核心事件贯穿整个节目,主要依靠游戏和淘汰来维系。

野外真人秀节目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竞技类游戏,如贵州卫视推出的《峡谷生存营》节目中,12名现代“鲁宾逊”在与世隔绝的贵州南江大峡谷里,真实体验24天野外求生的“另类生存”,经历斗智斗勇的游戏,如救援比赛、屏息比赛等。野外真人秀节目也可以是一次寻宝探险的历程,制作方预先在某地放置某物,选手按照此物提供的线索进行探险,最先找到宝物者获胜。央视的《金苹果》就是以“金苹果”为最终目标来结构整个竞赛过程的。野外真人秀节目中还不乏许多极限冒险的体验,如欢乐传媒制作的《勇者总动员》节目中,选手不仅要完成马拉活人、穿越火海等高难度项目,还要吃活蝎子、活蚯蚓等。选手在节目中必须挑战自己的体能和心理承受能力,此类内容引发的争议较多,专家呼吁必须考虑选手的心理底线和安全问题。

2.室内真人秀

如果说,野外真人秀展现的是人在非日常化环境中的生存转态,那么室内真人秀则用隐私、情感吸引观众。室内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将人物放置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让观众能够看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隐私内容,并在逐渐淘汰那些不喜爱的人或者不太喜爱的人的过程中,最后选择人们最喜爱的胜利者。这类节目以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为切入点,更多的把焦点停留在人身上,关注人的外表、言行、能力、思想,关注人与人交往中的矛盾。

2002年夏天,国内仿自法国室内真人秀《阁楼故事》的《完美假期》在湖南经视播出。它精心挑选了12名男女选手,让他们在长沙市内一幢三层别墅中共同生活70天,每天24小时被60台监视器全程拍摄,渡过70天的“完美假期”。每周两次做实时纪录性播出,30台摄制机不分昼夜监控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并从第三周起,每周选手之间互相投票进行淘汰,观众还可投出支持票。观众人气最高的选手在当周内可免遭被踢出局。当剩下3名选手时,他们共同生活一周,最后由观众一次投票淘汰两名,优胜者奖获取50万元的房产。

3.表演选秀类真人秀

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的主要特点是让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参与者,按照预先设置的竞赛规则进行才艺表演,而专家和观众则对这些参与者进行淘汰和选拔,最后的优胜者将获得成为“明星”的机会。因其符合媒介发展的平民化和互动性趋势受到观众的欢迎,在繁多的娱乐“真人秀”节目,这类节目渐成亮点,产生了广泛反响。

2004年,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三档同类型节目《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和《梦想中国》,使中国电视娱乐表演秀节目呈现出了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明显的难分伯仲的竞争态势。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今年2月全新推出一档真人秀节目《生活秀》,对参与表演的人不设任何门槛,不论年龄、不限职业、不分语言、不讲国籍,每个人都可以来“移动演播室”展示才华,完成电视与观众零距离的接触。旅游卫视将于今年5月份开播的《灰姑娘》也是一档挖掘乡村姑娘,创造平等际遇,打造顶尖模特的大型全新选秀类真人秀栏目。

4.职场真人秀

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参与者被指定完成规定的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任务,由评判者根据参与者的完成情况做出淘汰和选拔决定。职场真人秀节目由于有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核心事件,因此节目的重心自然转向志愿者在核心事件中的个性、行为和感受,这就有效地减低了节目制作者对志愿者个人隐私和相互关系的渲染和强化。应该说,展示出色才能,满足观众好奇,提供成功梦想,是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最大魅力。

东方卫视2005年7月推出《创智赢家——全国青年创业精英大赛》,这是中国第一档采用现场直播的才智创业真人秀节目。和此前风靡一时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相似,《创智赢家》也以“海选”和“PK”为噱头,吸引电视观众眼球。经过为期三个月共13个环节的考验,23岁的天津青年陈曦终于战胜了来自四川的选手彭震,赢得了百万风险创业资金。《创智赢家》从开播到大结局,在上海地区的收视率一路攀升。该节目还率先采取全程直播的播出形式,最后一期在节目时长达2小时的前提下,平均收视率达到了2.5%,收视峰值超过4%。同年,浙江卫视也推出职场真人秀节目《天生我才》,通过一系列的商业项目竞赛,决出一名商业奇才奖,获得10万元的创业基金和200—300万元的风险投资。

5.整容真人秀

整容类真人秀节目就像一个纪录片,不仅见证手术的全过程,还有选手恢复、展现术后容貌等环节。电视直播能够让人们目睹整容的真实过程,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整容,避免盲目整容的发生。但是由于节目中出现了真实的、血淋淋的场面,这类节目一路上备受争议。

湖南经视《天使爱美丽》是国内首个整容真人秀电视节目。节目组从1000多人的报名申请者中筛选出了14位选手进行手术。14位选手在镜头前接受了丰胸、双眼皮切割、垫鼻、削骨、牙齿整容、抽脂等14例手术。除了丰胸等敏感环节被遮盖处理外,手术器具在人体器官上的操作过程全部真实可见。因为节目对手术过程进行了全角度、零距离、零剪辑播出,真实但充满血气的镜头使得它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少。

天津卫视今年推出的整容类真人秀《化蝶》节目舍弃了血淋淋的整容镜头,着力打造中国女性特有的气质美,讲述灰姑娘如何变成白天鹅的动人故事。节目为每一位选手量身定制一套“美丽”计划,从中让所有的女性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展现中国女性独有的智慧和才华。

6.装修真人秀

装修类真人秀节目将电视的两大功能: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融为一体,显示了这类真人秀节目的生存空间。

央视经济生活频道推出的《交换空间》是一档装修类真人秀节目。两个勇气可嘉的家庭48小时之内互换两套房子,他们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用两张8000元的预算单对房间进行重新装修。电视台全程跟踪采访,并记录下其中三对选手共六个家庭的装修前后过程。这种装修节目有的是直接进行技艺的比赛,有的则是通过一定的培训和学习以后再比赛装修技艺。参与比赛者既可以是集体比赛,也可以是单项比赛,当然也可以是混合比赛。比赛的组合方式也是节目戏剧性设计的组成部分。

7.教育真人秀

教育真人秀节目中所展示的一些问题都是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旨在促成家长和老师的理性思考,唤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

2005年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推出的《相约新家庭》就是一档家庭真人秀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两个家庭互换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在全新的环境中生活一周,并体验新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由于引入孟子“易子而教”的概念,这个节目具有了本土化色彩,同时它在运作过程中也大打青少年教育牌,比如“五一”长假期间让城市孩子到农村家庭生活,宣称的就是“对城市孩子进行国情教育、励志教育、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教育”以及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承受力”。

天津卫视今年推出的《成龙计划》是全国首部以中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借鉴韩国节目形式和成功因素,以初三年级成绩不好的所谓“学困生”为主角,由教育专家针对个人特点对他们进行帮助辅导,跟踪纪录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每一个阶段,将学生由成绩提高到实现学习目标,到最终改变一生成长的细节完全真实地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

8.娱乐真人秀

今年元旦起全新娱乐真人秀节目《天才爱美丽》在东视新闻娱乐频道播出,该节目通过轻松娱乐的方式,经过层层淘汰,选出最聪明的人和最有魅力的人,以此来展示“聪明与美丽并重”的华人风采。传递只要自信和努力,人人都能成为“天才与美女”的新风潮。

已成为广东卫视品牌节目的《赢遍天下》,由牡丹、杜鹃、玫瑰、茉莉、百合等“五朵金花”主持,节目吸取欧美热门娱乐类节目的精髓,借鉴港台、日本游戏类节目的娱乐元素,加大了互动娱乐的“戏分”,让“真人秀”成为普通人的舞台。

9.公益真人秀

公益类真人秀兼具实用性、教育性和故事性。首先它具有实际的功用,为求助者提供的帮助切实有效;同时它还具有明显的教化作用,在帮助过程中每一步都传达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它还保持了“真人秀”节目所固有的戏剧化因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民星大行动》是东方卫视2006年结合上海这个城市的特色而策划的一档慈善公益类真人秀节目。周华健、周迅、袁鸣、胡兵、瞿颖、黄晓明、任泉、黄奕等明星乔装成三轮车夫、挤奶工、菜场小贩,从事最艰辛的工作。他们的劳动所得,加上观众支持的短信投票收入,将用来帮助受助对象完成心愿。《民星大行动》节目的魅力都来自于置换带来的反差,因而置换的对比性越强,反差就越大,戏剧性也就越强,可视性也更明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0.婚恋真人秀

爱情、婚姻、家庭是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海外有很多流行的婚恋真人秀节目,如美国的《男才女貌》,日本的《恋爱巴士》等。

2003年,湖南卫视《玫瑰之约》节目在收视率下滑之后,推出全新纪实版《玫瑰之约·红丝带》。参加这档节目的是一位美女和九位酷男,在20天的时间里,根据机会对等的原则,他们进行九次一对一的单独约会。栏目组用摄像机在远处进行跟踪拍摄,把嘉宾们在交往时的每一个细节、情感的深入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玫瑰之约·红丝带》推出后虽然收视率一度攀升,却受到了很多批评,认为他们把爱情当成了游戏和娱乐。此后节目改变为3男追一女,但收视情况没有改观,多次被停播。

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今年推出一档全新面孔的婚恋真人秀节目《丘比特之箭》。这档节目只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有五位深情款款的男士,经过两周的竞争与淘汰,展开一段现代“追女6人行”。

11.法制真人秀

近年来,真人秀元素在法制类节目里也逐渐风靡起来。像《今日说法》和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都曾在特别节目里加入真人扮演,用真人进行“情景再现”,比如还加入一些“警察捉坏人”的情节,使得这种法制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天津卫视今年推出的《我是当事人》是针对现代社会安全隐患而产生的一档法制类真人秀节目。节目营造一个真实的事件现场,锁定一位完全不知情的“当事人”。特邀法律顾问根据现场事件的发展解读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并且告诉大众面对这种法律问题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怎样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12.旅游真人秀

旅游真人秀是把竞赛与当地文化、风俗有机地联系起来,既考虑的是观赏效果,也强调竞技、体能和智力的多种比拼。央视《为您服务-旅游风向标》在2005年9月26日“世界旅游日”推出《完美假期》大型旅游真人秀节目。节目中,四对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情侣在48小时内对千岛湖景区进行一次全新的“深度旅游”体验,分组完成各种富于挑战性的旅行任务,考验他们对旅游景区的了解、旅游理念的认知和团队间的协作能力。节目中,女孩们不仅要在荒岛上垂钓,还要在蛇池中与蛇做亲密接触,更要在天然的湖面T型台上走秀,而“现代水人五项”运动也成为她们的必修课,在一场欢快的派对过后,最幸运的女孩儿将会赢得千岛湖一座小岛50年的使用权,完成她的完美假期。

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类型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靠不同的玩法和花样制造了中国观众需要的娱乐快餐,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真人秀节目的运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四、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真人秀电视节目在我国走过了6年的历程。6年里,中国真人秀节目在不断掀起收视高潮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引来了不少质疑与非议。

1.无序竞争导致盲目跟风

俗话说,第一个敢吃螃蟹的是英雄,然而当所有人都拥来的时候,这些人就什么都不是了。在各地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带来高收视的同时,不少圈内人士早已经愁容满面,如果没有外部因素干扰,“超级女声”这个节目应该可以火三五年。但随着“超级女声”的成功,很多电视台看到选秀活动可以盈利,纷纷跟风。今年的娱乐节目市场,将先后启动的有广电总局颁发批文的20多个“类超女”选秀节目。不少真人秀节目本身就是模仿欧美的产物,而这个模仿的产物现在又被不断地复制,最后只能导致资源的浪费与观众的视觉疲倦。不少原本很真实、很生活化的东西开始变得矫揉造作。原本很紧张刺激的PK被引用过多后居然在某选美中导致大家笑场,这不得不给所有人一个警示。

在海外,电视节目创新早已由个体策划向集体研发。近年来,国内各家电视机构纷纷成立冠以“发展研究部”名称的机构,据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三十余家电视台成立了电视研发机构,但各台发展研究部主要职能为节目评估、学术活动、项目(课题)研究、业务培训、资讯收集和内刊编辑,对节目研发工作重视不够。许多电视台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过分依赖某个制片人、编导的个人智慧,节目出台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听说国外某档真人秀节目火了,找来一两盘海外节目的带子就匆忙上马,节目的核心内容、游戏规则及价值观念,均缺乏论证,结果马失前蹄,出师不利;还有的电视台过分听命于某些教授、学者的“谆谆教导”,以为他们的字字珠玑,定能点石成金。殊不知这些教授只是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那些高深的新闻学、传播学、美学理论或许能从宏观上对整个电视频道或栏目建构提供帮助,但是并不一定能指导某个具体的真人秀节目的运作。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如果不重视研发投入,不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节目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2.文化差异挑战道德底线

西方的“真人秀”节目是建立在西方的道德伦理及价值观念之上的,其游戏的设置纯粹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并没有考虑它的负面影响。因此,包括《幸存者》在内的众多节目,其竞赛规则多数是鼓励参与者暴露其人性弱点。在游戏中,参与者为了能赢,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相互倾轧,朋友离间、情人反目、仇敌牵手,所有的阴谋、串通、诡计和勾心斗角,都是为了在竞争游戏中不被淘汰。这与讲求宽容、合作、和平共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

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人性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中国观众的电视欣赏习惯是:在公众媒体上看到的,一定要是符合传统道德标准、传统审美的东西,所以一旦遇到要暴露人性丑恶(甚至未必是丑恶,只是些小毛病)或个人隐私生活的东西,制作节目的人就放不开手去做,看节目的人也放不下脸来看,这也使得这类真人秀节目的国内版本很难做到尽兴,更有甚者则难逃“夭折”厄运。如湖南经视《完美假期》节目出现的“打情骂俏、拉帮结派与勾心斗角”,让观众感觉它是“一场令人恶心的人生丑剧”。最终,这档真人秀节目被相关部门叫停。同样,包括《生存大挑战3:美女闯天关》等众多“真人秀”节目,都受到类似的道德审判。

在西方,“真人秀”节目往往着力“真实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性、隐私、残酷的竞争、博彩等内容,以满足人们普遍的“偷窥欲”。《老大哥》就设置了许多游戏规则鼓励和怂恿选手暴露身体,《阁楼故事》中,十几台摄像机每天24小时全程跟踪一群专职“培养感情”的男女一个多月,充斥大量打情骂俏、挑逗、裸体甚至性爱的场面,显然,中国的“真人秀”不可能以此为卖点。

面对着传统的差异和电视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的电视人必须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目前国内一些电视人在这方面也作过很多探索。如国内有些从国外克隆的竞赛类真人秀节目,根据国情,不设淘汰环节,而是将其改为记分制。如《走进香格里拉》,最后积分为前三名的选手获得大奖。这是一种变相的淘汰,但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惯,受到观众的认同。

3.干预影响真实魅力

“真人秀”能够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摄像机真实的记录下参赛者的行为举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但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大多缺乏真实感,缺乏纪实的魅力。电视台的干预、控制影响了真人秀节目原生的魅力。据不少制作人介绍,一开始他们确实是如实记录的,但真实的生活总是很平淡,当然要加入些人工成分,即“包装”;比如《完美假期》的幕后人员很早就发现,一名叫李旭的参赛选手是一个外企白领,特别有能量,本能地感到这个人“有戏”,于是有意地把李旭塑造成一名“政治家”,显得特别会搞阴谋,拉拢人,挤掉其他具有威胁的人。网上论坛中对李旭的攻击一浪高过一浪,这让当事人感到委屈,因为在比赛中,他还有很多可爱的时候,但这样的镜头播出来却少之又少。

另外一方面,真人秀节目参与者虽然不是经过训练的演员,但是面对镜头,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私心,也就不免带有做戏的成份。《玫瑰之约》节目结束后,电视台把所有参加者请回演播室采访。其中一对年轻人,在比赛期间表现亲密,播出时引起观众注意,于是被问及他们是否在比赛中培养了特殊的感情。不料女青年坦然表示:那时我们在做戏,为的就是勾起观众的好奇和兴趣。

此外,国内不少真人秀节目画外音过多而且带有明显的评论色彩,显得制作方人为介入的痕迹过重,失却真人秀本来的真实魅力。国外节目则是由志愿者自己讲述,以举手投足,眉目传情为主,即使是必要的旁白也是说明性语言。其余部分则交由观众自己去体会去揣摩。

4.制作力量薄弱

在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方面,国内节目和国外节目之间有不小的差距。国外的真人秀节目十分精良,不仅节目的参与者从形象到表情、动作、语言都“秀”到极致,而且在镜头运用、音乐、特技等方面十分讲究。航拍、烟雾、交响乐等一般电视节目中鲜有用到的手段和方式,在国外的真人秀节目中都能找到,许多观众都有欣赏好莱坞大片的感觉。在国内的许多真人秀节目中,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以及参赛者休息聊天的镜头,节奏拖沓,气氛沉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制作时没有考虑让节目出现足够多的戏,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撑节目时间,只能用无聊无趣的镜头填充时间。

与其它节目比起来,真人秀节目制作难度较大。节目不仅需要为搭设拍摄场景投入大笔资金,仅就设备投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为满足《完美假期》的拍摄需要,湖南经视为进口摄制设备投入500多元人民币,其中仅摄像头就用去了100多万元。真人秀节目看似简单,其对制作者的素质要求却很高。任何一个成功的节目都有制作团队作保证,比如真人秀节目要求摄像人员有敏锐的眼光,要不断抓住眼前发生的东西,大到观众的反应,节目的环境,小到参赛者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现在我国做真人秀节目的人多是记录片拍摄出身,导演多是搞电视剧出身;拍摄记录片的人一般是随着素材跑,反对摆拍,而搞电视剧的人则对个体人物的关系抓拍不重视,但是制作真人秀节目正是需要这两种素质的有机结合。

5、忽视产业化运作

国内早期真人秀节目常常只在个体节目上下功夫,而不重视形成系列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影响力。而美国真人秀节目不仅是收视和内容的双赢,更是商业价值的多赢。《学徒》节目在收视方面已经可以与肥皂剧和情景剧抗衡;在节目形式和内容方面,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真人秀模式;在商业运作方面,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要求进入节目设计环节;《美国偶像》前四季节目在广告、唱片、纪念品、门票等方面的全球收入超过9亿美元,《幸存者》每季节目能为举办地带来10亿美元的收入。这些收入远远超过了销售节目本身的收入。

目前,真人秀的产业化运作问题开始引起国内电视人的重视。湖南卫视为运作《超级女声》,专门成立了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运用整合营销的模式和策略,对节目进行立体传播和后续产业链的开发。中国社科院估算出这个节目各利益方直接总收益约7亿多元。

五、真人秀的发展趋势

真人秀电视节目具有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特征,真人秀的真正活力在于它与日常生活的接近。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据不完全统计,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播出的真人秀节目至少也有数十种之多,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不断开发新的品种。

尽管当前国内的真人秀电视节目还不完善,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产业经营上同国外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但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节目形态,已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真人秀节目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

“真人秀”本土化 篇3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的主力,也突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生产方式,“超女”作为中国带有强烈“自我”特征的审美典型特别是对于传统的选秀方式有着历史性的颠覆,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自古至今,大多数选秀活动,仍是一种等级形式,并未形成“大众全民参与”的热潮。然而,作为较早开创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湖南卫视“超女”,国内很多电视“真人秀”节目都是围绕这一节目的文化审美符号、隐喻、审美品位的方式进行制作模仿,标志着中国电视是娱乐文化由等级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超女”节目与大众文化密切联系,形成文化品牌互动艺术传播。

关键词:大众审美;中国电视真人秀;本土化文化;品牌互动艺术传播

在我国电视“真人秀”对于“超女”娱乐艺术方式的制作基本上是沿袭国外成果较多,而对于本土“平民选秀文化”的创新理论研究仍显不足。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发现和总结“超女”社会文化特点和规律,并把握国内大众对超女节目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取其对中国电视娱乐发展的积极因素,去其对社会文化观念的消极因素,并要不断提升其创新意识和文化品位。

一、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超女”现象概述

当我们在看电视娱乐节目时候,最吸引人们关注的莫过于“选秀”节目了,如《星光大道》、《梦想中国》、《非常6+1》等这类节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些节目最早起源于《超级女声》,发展至今《超女》节目已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品牌,如何提高《超女》节目的创新及品味及不断满足我国大众的文化需求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选秀”的发展与新时期中国电视“超女”艺术节目起源

中国电视选修娱乐国内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96年广东台《生存大挑战》开创电视娱乐先河。并加以本土化风格以“PK”“晋级”“民间造星”“全民参与”等节目制作节目,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这一轰动全国的平民造星运动。由于“万人海选”节目的特色新颖,“超女”节目很快形成了影响力,也是“平民选秀”成功的典范。也为大量娱乐机构输送大量有潜质的人才,这个平民选秀的方法具有客观性与公正性,赢得大众的青睐,并由此引发更多综艺节目效仿,如《星光大道》、《梦想中国》等。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选秀传统,著名红学研究家刘心武曾说:《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超女,热衷宫廷选秀。以薛宝钗从年龄到才学再到容貌都是有资格参加选秀女的是个“超女”。那时候的“超女”主要从官员的女子中选出,目的保护贵族的特权,要求该女子有较好的容貌文采书画等,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对“超女”美的追求文化符号与标准。

随着在电视节目发展中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不务正业”“旁门左道”,降低传统节目严肃效果。所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国内长期未得到发展,随着国内大众传播的提升,人们审美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专业人士发现在大众传播中“无论赛事多专业,最终要落在观众这个终端“超女”节目正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个终端从中得到启发,并使得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发展,“超女”的出现也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二)“超女”节目在本土电视选秀节目迅速发展原因

任何一种文化火爆的形成都有其背后的成因,都有其形成热点的必然性。“超女”节目成为热点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包括其经济利益的驱动。如:1、超级女声节目本身更象一部悬疑电视剧;2、超女粉丝也非常强大;3、改变以往“自买自夸”形式,体现一种的亲民,零距离的效果;4、活动独特的整合营销方式,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本土电视选秀节目“超女”节目品牌文化

中国电视真人秀“超级女声”和“超级女生”虽一字之差但体现了节目的创意点。很久以来,娱乐电视节目大多采用了自给自足封闭生产方式,很多电视节目没有在市场获利而在超级女声品牌形成、盛行的同时,一条巨大产业经济链条也悄然形成。“超女”也成了一个品牌文化的象征,蒙牛已通过赞助超女活动和借助超级女生们喊出的“酸酸甜甜”的口号,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超女与蒙牛的品牌组合,实现了双赢。

“超级女声”开创了娱乐事业新时代,美国一期的《时代周刊》,超女冠军李宇春赫然出现在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在文中表示:《超级女声》这个节目代表着一种民主运作的模式,由观众自己选出心中的偶像,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在中国来说很不容易。在“超女”的品牌文化中如“PK”“玉米”“宇迷”等都形成了流行的文化用语,可见超女的品牌效应。

二、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超女”节目的互动传播表现形式分析

“超女”节目表现出一种超强的互动参与性,这是大众文化内在体现。所谓大众文化,即大众参与的文化。由“超女”节目进而产生了许多其他电视选秀娱乐节目,同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与品牌的包装增加了受众对品牌的记忆度和关注度。

(一)本土电视选秀节目节目种类

由于湖南卫视“超女”节目的火爆,引起国内荧屏“选秀”愈演愈烈,《超级快女》、《超级巨声》、《星光大道》、《梦想中国》、《红楼梦中人》等等,选秀活动花样百出。让普通人走到央视舞台上来,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艺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本土电视选秀节目——“超女”节目效果形式表现

具有美丽的嗓音并不代表能被观众喜欢成为超女,还应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内在气质。改变一种“王婆卖瓜”的一种自夸式的表达,“精英”在这里往往形成另类。除了节目现场选手与评委的互动外,还在如下活动宣传把节目推向高潮:1.立体化传播:循环播放的“超女”宣传片,强刺激深化了观众对“超女”品牌的识忆度和关注度。2.完整、系统的整体形象包装方案:超级女声的形象CIS设计;视觉:品牌标志,理念:想唱就唱。3.强劲的整合营销推广体系,与蒙牛的结合全国巡演等活动的策划宣传。

三、“超女”现象与大众文化文化互动审美传播研究

对于“超女”现象,体现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庶民文化和草根阶层的胜利,而超女是标志性的事件,是大众文化的崛起。“超女”节目也有创新精神,强调了互动性,而作为大众娱乐节目传播时也需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提升“超女”节目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超女”现象代表大众文化和时代内涵

超级女声经过主办方的精心策划、观众的广泛参与以及媒体的炒作,"超女"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有人说“超级女声”属于大众文化,由于它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大众传媒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无论娱乐节目多么精彩最终会落在大众这个终端。“超女”作为特定的文化符号,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大众流行语形成特定的大众流行文化。

(二)“超女”节目与社会审美文化分析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大众参与主要包括调动大众参与、全民参与、电视海选、淘汰赛、电视直播、短信投票、开发优胜者。“超女”这一节目的平民性,使它成为大众文化再好不过的表现形式,从而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表达审美需求的平台。

审美表现体现“中性美”,这些更像男孩子的女孩们身上所具备的双性气质颠覆了一直以来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李宇春的走红,使得很多人认为超级女声生产的是中性女星,都有点不女人的味道。在“超女”节目中出现的这种两性模糊化现象可以说是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与突破。

(三)中国电视真人秀“超女”节目与大众文化品位分析

当中国电视真人秀“超女”节目闯入人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大众文化具民主多元化贴近老百姓生活。但平民化并不意味品位不高。我们习惯将古典音乐称为“传统”音乐。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广为传唱的流行音乐中其实非常注意对文化元素的吸收,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传统文化特色的流行音乐会增添其文化品味。包括周杰伦的《七里香》、《菊花台》,像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都是很好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要提升“超女”文化品位我们所提倡复兴传统文化不是盲目地重复以前,而是要振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要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并由等级文化走向大众文化。但在思想内容方面“超女”节目品位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如:平民选“秀”不应以选手“出丑”的节目吸引眼球,也不宜以拜金文化为节目主题。而在节目内容表现上也不是简单复制西方而须立足中国的文化土壤。

总之,如果我们能很好将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品牌与本土传统文化作适当结合,调整好节目的创新形式及文化品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选秀节目创新之门将会被打开,并会有成千上万的成功优秀的选秀节目涌出,而不再是“层次不高的娱乐化”现象。这将会使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在未来世界市场中占据强有力的位置,对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也起着推动性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选秀节目才能更好地引导大众审美观,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电视“真人秀”艺术节目在大众审美文化中积极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黄式宪.“选秀”狂欢与电视人文生态环境之忧思[J].艺术评论,2007(11)

[2]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02)

“真人秀”的本土化 篇4

透过这些节目, 我们看到, 真人秀的从业者也就是电视台要想在这股浪潮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做到使真人秀节目这种舶来品成功地实现“本土化”。

受众才是“主角”

受众心理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心理,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受众的心理一般具有四大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和差异性。这些心理可能都与受众心理有着共同特点:求新心理、求真心理、求近心理和求短心理等有关。事实上, 受众的心理需要和他们对媒介的预期, 就是促使其媒介行为形成的前提。需要产生动机, 动机付诸行为, 从而产生一个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由于社会地位、家庭环境、生活水平等诸多差异, 不同受众的心理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他们各自对媒介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对媒介的期待也不同, 因此媒介在制作真人秀节目时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要做好细分受众市场的工作, 对自己制作的节目所指向的受众群体必须非常明确。具体来说, 不同节目能够给受众不同的感受, 满足其不同的心理需求。即使是同一个节目, 不同的受众也能在其中得到不同的感受, 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满足。

由此看来, 真人秀节目必须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 把握好受众的心理需求, 明确节目的受众群, 才能在竞争中常胜不败。这也是本土化的重要一步———抓住本土受众$

真人秀要适合国情

真人秀节目在国外早已经轰轰烈烈地搞了很多年, 现在已经有一大批相当受欢迎的REALTV节目以及明星。当然国外的真人秀类型相当多样, 有很多尺度是很宽的, 经常加入一些色情或暴力的元素以吸引观众眼球, 这样的做法也似乎已被国外的主流所默认, 毕竟国外受众的接受能力要高一些, 文化背景与传统观念也跟我国很不一样。因此真人秀节目作为舶来品要实现成功的本土化, 必须注意要有底线, 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首先, 中国的真人秀不能靠色情或暴力倾向的元素吸引注意力, 这是遭传统观念所排斥的东西。比如国外很多真人秀节目就是将参与者关在一间大屋子里面生活若干天, 这个屋子里到处安放了摄像头, 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总之这样的真人秀在国外是很好的炒作手段, 但是在我国就千万要杜绝, 尽管现在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样的镜头有伤风化, 而且大多数年轻人的接受能力也很强, 但这终究不会被我们的主流意识所接受。

其次, 这个度还指我们可以仿效国外真人秀的一些手段, 但是决不能完全照搬, 要考虑到我国观众的习惯和心理, 进行有创新性的模仿, 使得观众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些节目。制作者要把握好观众心理承受的限度, 使得节目契合中国观众的文化习惯和心理。

另外, 我觉得真人秀在中国应该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与天然的优势。像前段时间很热门的博客, 实际上也有着它走红的必然原因, 从心理上来说, 中国人一贯比较含蓄, 喜欢压抑自己的感情, 但是这种压抑不能永远这样, 必然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于是博客成了人们倾诉与发泄的地方, 也成了暴露自己隐私的最佳场所, 我觉得这种“曝私欲”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 中国人也不例外。但是中国人还有着一种特有的“窥私欲″, 他们喜欢偷偷窥视他人的隐私, 有时喜欢将别人的隐私拿来当作谈资并且这么多年来一直这样, 乐此不疲$在这样两种欲望的交织作用下, 中国人对窥私 (看真人秀节目) 和曝私 (参加真人秀节目) 也将乐此不疲$于是我相信真人秀节目, 正是中国人窥私欲和曝私欲的“一拍即合”, 也会在其本土化过程中走得更远更好。

真人秀要“真”

真人秀“真”吗.我想这是真人秀节目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问题。真人秀在国外是完全的真实再现。但是引进到中国后, 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比如真人秀选手主动放弃自己的隐私权, 做一些自己心知肚明的Show, 博镜头, 博人气, 更有甚者, 选手在导演人员的指挥下, 展示给观众极强的算计争斗场面。

总之, 既然是真人秀, 还是要体现最基本的“真”这个元素, 我们应当尽力去避免种种可能影响节目真实性的因素, 努力在其本土化过程中不要丢失了最关键的核心。

首先是选手在参加节目过程中要展现自己最真实最自我的一面, 不要为了人气或选票而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其次在节目拍摄过程中, 选手怎么表现, 制作者就怎么传达给观众看, 要避免发生制作者成为电影导演指挥选手应该怎样怎样的事情;最后, 在后期编辑过程中, 应该尽量避免人为强化表现钩心斗角等心理阴暗面, 要体现真实性, 体现这方土地上的人在特殊情境下的真实反应, 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西方化的那种表现。

与真人秀的作文 篇5

现代人对于人的宝贵情感有种近乎疯狂的偏执。这种偏执表现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上。教育中对人性真善美的传播,文化生活中对它讴歌赞美,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语及提示。现在发展出一种病态的追求——各类真人秀节目将社会中的美好通通摆到了台面上,加以渲染和夸大,赢得观众的笑与泪,更重要的是赢得这些情感背后巨大的商机和利润,“人人都兴高采烈,人人都心怀善良。”成为这类节目折射出的现象。然而这其中又能多少真美的成分呢?那些人性的闪光点像是穿上了厚厚的一层华服,让那些被舞台灯光闪得晕头转向的人们更看不清它本来的模样。

曾几何时,那些爱与理解,坚强与勇敢悄然滋生于母亲低声讲述的故事里,滋生于他人的援助之手中,滋生于跌倒后咬牙爬起的努力里,滋生于不经意的微笑中。它们是一点一滴慢慢汇聚成江河的,而不是像拧开的水龙头取之不尽,随时都有。人们常说爱不需要多么悲壮热烈,也不需要千千万万的观众聆听并为之鼓掌。那些可贵的情感同样不需要被众星捧月地环绕,为它撒花。它们生于平凡,也归于平凡。它们或者有时生得壮烈,值得敬佩,但它们不应被商业化利益化,被拖进泥淖中失了本真。

并不是说这些美好的人性不值得宣传,只是它们泛滥成灾的表现形式让它们变了味道。人性闪光点的培养并不是通过一股脑的倾倒和无止境的宣传,而是多注重对心灵的拷问和亲身对它的体会。多一些对珍贵情怀品质反思和保护,少一些浮夸的美化效果和对眼泪的追求。不要让它们成为展示台上的木乃伊,失去它们鲜活的意义,成为没有生命的标本。

“真人秀”节目“秀”出了什么? 篇6

一、火热“真人秀”节目的“热源”何在?

由“明星秀”到“平民秀”,由“个人欣赏”到“群体狂欢”。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都是以大腕吸引受众,以名气提升人气,明星是节目的绝对核心,是舞台的“红花”,而观众只是起陪衬作用的“绿叶”,是节目的道具,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前的“真人秀”节目则打破了舞台与看台之间的高门槛限制,不再对年龄、职业、学历、特长等进行限制和约束,只要你有才华、有勇气,不管你是七旬老人,还是学前儿童,不管你是专业高手,还是门外汉,都可以上台参与竞争与PK,这种参与的自由化为广大的平民百姓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鲜与刺激,极大地调动和满足了人们的狂欢心理,给他们以宣泄的快感与挑战的兴奋。也正因如此,2004年的超女选秀才爆发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冲击力,开播仅两个月就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报名人数有十几万之多。近期风靡全国的“快乐男声”选秀活动也再掀报名狂潮,报名者中除了年轻的男孩以外,还有不少老年人,甚至连老外也跃跃欲试。

由单纯的“你演我看”到密切的“互动参与”。以往的娱乐节目中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是单纯的“台上演节目,台下看节目”的单向关系,缺乏反馈与互动,节目过程中观众只能被动地根据节目事先制作好的程序获取快乐或忧伤,无法主动参与并根据个人意愿去影响节目的制作以及比赛的结果。目前的“真人秀”节目就消除了台上台下的等级感,消除了上下级关系的虚拟场合,给观众以平等的参与权,观众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发送手机短信、网上投票等方式直接参与到节目中去,并通过拥有的票选权决定场上选手的去留,淘汰自己不喜欢的选手,观众由场下坐板凳的看客间接变成了握有一定“生杀予夺”大权的“评委”,大众评审团与专家评审团平起平坐,这种地位的变化使得观众切实感受到一种权力感与发泄感,从而在主观情绪上就更加乐于参与节目。5月8日在“快樂男声”唱区10进1总决赛第一场、长沙唱区决赛中,帅哥陆虎以63510票夺得长

沙唱区冠军,直接晋级全国10强。这一方面靠的是他场上精彩的表现,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场下观众的青睐与支持。

由“望秀兴叹”的自卑感到“跃跃欲试”的冲动感。在传统的演艺秀节目中,演员都是光环四射的大腕或者经过精致包装打扮、水平极高的选手,使观众产生一种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自卑感,而目前的真人秀节目则更加关注真实生活,贴近普通大众,提倡返璞归真,原汁原味地展现选手的本来面貌。难怪有人说:“《超级女声》的海选看上去根本不像一档电视节目。”在海选的参赛者当中,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发声训练,不经过化妆,不借助任何设备原声清唱,紧张拘束、举止滑稽、五音不全甚至跑调者比比皆是。这种原生态的展示消除了观众心理上的恐惧感。他们认为“这种水平都能上,那我更能上了!并且肯定比他表现得好!”今年报名参加“快乐男声”的长沙73岁的老汉肖发就说:“2004年,我就和我的老伴一起参加了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系列’活动,我参加的是‘超级男声’,老伴参加的是‘超级女声’。老伴今年68岁了,但是她跟我一样,拥有一颗快乐的心。上一次参加‘超级系列’活动,我和老伴都只进入了海选阶段,但是我们认为结果根本不重要,只要开开心心参与,把快乐带给大家就成功了嘛。并且我相信,我们的参与能给参赛的年轻人以鼓励、加油。”同时,当观众看到选手的众多丑相时也会产生心理上的优越感与得意感。这种“虚拟节目”与“真实节目”之间界限的打破最终导致观众在思想上对舞台与现实的认识趋于融合。

二、国内“真人秀”节目之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取得了较为长远的发展,并呈现出蓬勃红火之势,但总体上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仍给人以粗糙、雷同、低俗的感觉,缺乏精品意识,与观众的欣赏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缺乏创新意识,内容模仿性过强。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可以说是美国或欧日国家的克隆版,在节目的创作理念以及价值取向上基本一致,即使有所不同也是换汤不换药,基本没有自己的节目特色与创新。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模仿了香港的《综艺60分》,搞得火热的《玫瑰之约》是台湾《非常男女》的大陆版,后者又是日本某一节目的COPY……“小台抄大台,大台抄港台,港台抄日本与欧美”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导致此类节目的“面孔”惊人相似,而且重复的克隆复制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选秀节目虽然看似火爆,但却缺乏发展后劲,不少节目因粗制滥造而昙花一现,淘汰出局。

缺乏人文关怀,节目格调不高。当前许多“真人秀”节目在市场利益与收视率的刺激驱动下,刻意追求内容的新、奇、异,以低俗、恶俗、庸俗的节目去哗众取宠,粗俗搞笑,有的以挖掘个人隐私以满足受众的窥视欲,有的以挑逗的性话题或者低俗幼稚的游戏来吸引观众,这些最终都只能导致受众对节目的审美疲劳及对节目的冷漠,狂欢过后留下的只能是对节目的厌恶和鄙视。同时,残酷的游戏规则和竞争迫使选手无所不用其极,人性的阴暗面暴露无遗,尤其是节目中淘汰选手悲痛的表情与成功选手得意的面孔形成的强烈对比,不仅对选手造成了心灵的伤害,也对观众的欣赏心理造成创伤。

节目商业化倾向严重,文化内涵空乏。在传播市场化和媒介商业化的浪潮中,国内的许多真人秀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商业炒作行为,节目背后存在很大的商业动机,所以整个节目的制作和运行遵循更多的是商业规则,利益为先,收视率至上,不重视节目内在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导向,更不用谈及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由于缺乏文化内涵,节目中所体现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现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起到了不好的影响,促使他们变得好逸恶劳,不思进取。

三、“真人秀”节目之发展。

电视真人秀节目作为刚兴起的荧屏之风,具有其他传统节目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抓住了社会上相当一部分青年梦想成“名”成“星”的心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低门槛、低限制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可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真人秀”节目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进行本土化创新,树立品牌意识。“真人秀”节目要想走出举步维艰的困境,就必须摆脱靠抄袭拷贝求生存的老路,而不是老吃别人嚼过的馍,东施效颦。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就要立足国内观众的欣赏心理和情感需求,融合中国的民族风情、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树立自己鲜明独特的区别于国外节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

加强文化内涵,提升精神定位。偏离文化主题,仅仅局限于依靠低俗的游戏与媚俗的话题来哗众取宠,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必将因此黔驴技穷,寸步难行。只有扎根于中国丰厚的文化宝藏,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和火花,“真人秀”节目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和火花,从而产生无尽的魅力。河南台办的《梨园春》和《武林风》就是以发扬中国传统的戏曲、武术为大旗,树立了在同类节目中高人一筹的品牌思想和精神定位,从而一直以来都红红火火,广受欢迎。我国有5000年的文化传承,有戏曲、武术、相声、小品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有千姿百态的地域风情,这些都为“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加以借鉴和融合,“真人秀”节目就能成为宣传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阵地。

突显服务意识,赋予节目积极的社会意义。“真人秀”节目对平民百姓来讲,最为突出的优点是其低门槛的参与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舞台,所以做好为平民百姓实现梦想的“圆梦”服务是“真人秀”节目的立身之本。同时,“真人秀”节目应注意引导,做好选手间的交流沟通工作,减少内容的残酷性以及人性阴暗面的展现,重点突出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而不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伎俩。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研究 篇7

关键词:真人秀,电视节目,本土化,研究

一、前言

面对当前电视媒体行业的激烈竞争态势, 各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 争相引进外国真人秀节目的版权。例如, 最早被大众所熟知的《超级女声》, 到近期火爆荧屏的《中国好声音》《奔跑吧, 兄弟》等。但是, 从目前真人秀节目的整体看, 严重缺乏创新, 并没有将本土化元素有机地融入于其中, 受众群体反响不一, 致使真人秀节目的生命力较短。因此, 如何实现中国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以打造属于国内真人秀品牌, 实现中国娱乐节目精神的传递, 已成为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当前国内真人秀节目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 照搬照抄下同质化问题凸显

在国内, 真人秀节目的诞生主要是依赖于版权的引进, 几乎是将国外的真人秀节目完全克隆到中国的荧屏之上, 在开始之初, 即使是以模仿的形式将真人秀节目呈现于受众群体面前, 由于中国真人秀节目市场的空白, 还是博得了受众群体的眼球, 一时间收视率暴涨。在此背景下, 各电视台为了抓住发展的机遇, 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便进入到了争相模仿的阶段。例如, 某电台推出了《中国好声音》, 在收视率暴增的背景下, 另一电视台立马打造了《我是歌手》这一真人秀节目。久而久之, 同质化的节目内容反而致使受众审美疲劳, 进而使得很多真人秀节目跌入谷底。

(二) 低俗化问题与炒作现象严重

由于中西方文化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 在实际引入真人秀节目的过程中, 整个节目的理念与价值取向需要实现明确定位, 确保符合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与价值取向, 能够被广大受众群体所接受。但是, 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为了赢得收视率, 真人秀节目往往成了利益的牺牲者, 大部分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 不惜借助炒作以及负面新闻等来博得受众的关注度, 逐渐低俗化的真人秀节目在理念等定位上偏离了中国伦理道德这一轨道。例如, 法国的《阁楼故事》这一档真人秀节目被某电视台模仿, 打造了《完美假期》, 因节目内容的低俗使观众产生了强烈反感, 最终被叫停。

(三) 制作技术低且在研发上缺乏谨慎

目前, 国内的真人秀节目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制作与研发上的进一步完善, 但是, 与国外的真人秀节目相较而言, 差距悬殊。中国真人秀节目在研发上往往缺乏深思熟虑, 一般只要国外哪一档真人秀节目非常火爆, 便第一时间“拿来”, 以抢占同类节目的市场先机, 这一做法使得真人秀节目的整体制作效果差, 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而在研发能力上, 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很多在国内很火的真人秀节目版权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发展。例如, 《爸爸去哪》《奔跑吧, 兄弟》都是从韩国引进的版权。

三、国内真人秀节目实现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一) 实现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创新

中国真人秀节目从模仿到版权引入, 整个发展过程中却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 当前, 国内的真人秀节目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照搬照抄于国外同质节目, 但是却忽略了真人秀节目价值理念的准确定位。虽然在国际一体化发展潮流与趋势下, 中西方文化实现了融合, 但是, 很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理念是民族的信仰与精神, 不容忽视与侵犯。西方真人秀节目要的最终效果是真实性, 所以在实际竞争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不择手段的, 这就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所以, 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模式要在本着真实性的基础上, 要实现中国人精神的传播, 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来实现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效益。

(二) 积极的打造真人秀新节目类型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内真人秀节目在类型上实现了进一步的丰富, 但是, 其本质上模仿效应并没有得到改善, 依旧是一档真人秀节目一夜火爆全国, 紧接着各电视台争先恐后地推出同质节目。例如, 当《超级女声》火爆荧屏之时, 使得各大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如《快乐男声》等节目, 而这种严重缺乏创新意识的节目类型在相同档期内纷纷搬上银幕, 受众一时间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现象, 各真人秀节目的制作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进而使得很多真人秀节目短期内消失在受众的视野中。因此, 为了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同时, 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审美要求, 就需要实现节目类型的创新, 进而才能够以独具特色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来赢得竞争优势。

(三) 要迎合国内本土文化

要想真正地使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生根发芽并实现茁壮成长, 就需要在创新真人秀节目类型与模式的过程中, 意识到本土文化在其中的重要性, 要树立正确且积极向上的真人秀节目理念, 实现正能量的传递, 进而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受众的内心, 迎合受众的需求。由于当前国内真人秀节目过于强调大众娱乐精神, 虽然这无可厚非, 但是却忽略了内涵的传递。就如同当今国内的电影市场一样, 为了赢得票房收益, 很多电影尤其是喜剧性质的电影在博得众人一笑之后, 仔细品评都缺少了内涵性的理念与信仰, 没有营养的真人秀节目自然无法持久立足。

四、总结

面对当前电视真人秀节目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 要想真正地实现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将创新精神理念有机地融入其中, 实现真人秀节目模式、类型的创新, 并要迎合中国本土文化理念与价值, 实现节目内涵的传递。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进而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真人秀电视节目的竞争力, 提升其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斌.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 11 (09) :23-24.

[2]高宪春.从“洋模式”克隆到“本土化”创新——论中国广电媒体“本土化”策略的现实出路[J].电视研究, 2012, 4 (11) :40-42.

“真人秀”本土化 篇8

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

一、选秀类电视真人秀节目

就我国目前电视选秀节目来分析,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超女”之后的平民选秀节目, 从这类选秀节目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来看, 这类节目不仅仅只停留在娱乐层面, 同时它也在不断创造着明星, 从节目中走了的众多草根明星成为大众的新偶像。另一类, 属于明星选秀节目。众多明星也加入到这场选秀盛宴中来, 明星成为了节目的参与者, 是其自身、节目、观众同时受益。两者存在着共性均有明星参与, 不同的是, 在平民选秀节目中, 明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是作为评委针对选手的问题给与建议及肯定, 评委的点评成为了节目的亮点。而后者, 在此类选秀节目中, 明星成为了参与者, 而观众则扮演了评委的角色, 通过选票评选出大众受欢迎的歌手。

随着电视行业真人秀热潮的再次来袭,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迎来“真人秀本土化”时代, 国内各大卫视纷纷推出形式各异的选秀节目。2012年7月, 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 又掀起继《超级女声》之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第二个收视热潮。《中国好声音》改变了以往的选秀模式, 并不注重选手外表, 主要着重好声音, 通过现场评委盲听选中选手。从心理上说, 《中国好声音》让现实生活中屡求公平正义而不得的普通人看到了公平和平等。也迎合了观众的大众集猎奇心、求知欲、偷窥欲以及八卦为一体的心理需求, 以及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作为平民对于他人生活的“真实感”的追求。因此, 《中国好声音》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好印象。

湖南卫视也不甘示弱地推出了国内首档歌手对决节目《我是歌手》, 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吸引了很多热衷粉丝, 歌手在后台备战细节都成为观众们茶余饭后乐于谈论的话题。《我是歌手》是湖南卫视引自韩国MBC电视台热播的歌手对决电视真人秀节目, 在节目中大牌歌手本色专业演绎, 让此类全新的节目模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我们常常看到有现场观众为歌手的真情演绎为之流泪动容。

2. 生存挑战类电视真人秀节目

生存挑战类真人秀节目的主要特点是在特定环境中, 参与者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环节参与完成节目录制,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参与者往往是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完成相关任务, 对参与者的户外的生存能力给予严峻的考验。在此类节目中, 无论是制作者还是参与者都具有很大的挑战, 制作者对于环境的未知和不安全因素的控制难度较大, 参与者在陌生环境中, 如何较真实的展现自己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类节目如《幸存者》《生存大挑战》等都是生存挑战类的典型节目, 在节目中, 选取一些具有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的参与者, 在特定的较恶劣的环境中, 通过一定的生存挑战, 完成节目的制作。

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 例如湖南卫视2013年10月推出的户外亲子竞技类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 让观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该档节目同样引自韩国模式, 选出五组家庭:郭涛父子、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王岳伦父女、张亮父子, 通过在特定环境中由爸爸在没有妈妈帮助的情况下完成照顾孩子的任务,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 爸爸这个角色一般忙于事业, 对于照顾孩子和家庭事务都比较陌生, 而在节目中安排由爸爸与孩子单独生活72小时的情节就让观众眼前一亮, 从而让观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父亲, 或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同时也能从这些明星爸爸们与孩子相处互动中借鉴些许经验。该档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首先, 成功地引用韩国综艺节目模式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良, 对待选秀节目的审美疲劳, 而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使观众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其次, 明星家庭的参与互动, 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满足观众对明星日常生活的窥视欲;再次, 节目的录制采用户外录制形式, 没有了摄影棚的制约, 完全在陌生的环境中录制, 给观众真实的感受。最后, 节目的成功还在于对于情感的把握, 在节目录制过程把明星的日常生活平民化, 作为普通人去展现为人父母的喜怒哀乐, 把最真实的情感通过镜头的捕捉传递给观众, 明星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亲切、平易近人, 符合大众的胃口。

3. 益智竞技类电视真人秀节目

益智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是较早引入我国的一类电视真人秀节目, 此类节目中通常设置一定的闯关环节, 让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法则完成相应的任务, 或者回答主持人的问题, 在节目中观众参与度较高。益智竞技类型节目的观众是参与者, 观众在观看参与者比赛的同时, 他们往往与参与者共同在“心理”上一同闯关。因此, 在节目题目的难度设置上应该保持难易适度的搭配, 从而找到与主要观众群相适应的难度程度。既吸引观众的参与和共鸣, 也要高于普通观众的现有水平, 还可以适当留一些“运气”类的题目, 强化节目的偶然性。

例如, 央视的《开门大吉》是一档引自欧洲的一档真人秀节目, 节目中通过普通人闯关完成家庭梦想, 在节目中加强了对于家庭情感和梦想的元素设计, 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 该档节目定位比较独特, 选取了音乐这一时尚元素作为闯关主要内容, 节目的环节设计比较独出心裁, 以音乐为主要依托, 在大门打开之后, 还有模仿秀环节, 体现了节目的中心“梦想”主题, 再者, 这档节目也为普通民众开启了一扇实现家庭梦想的幸运之门,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涵盖了家庭的梦想和幸福。在节目进行中, 与观众的互动也比较好, 在八扇门的背后, 每扇门有一个铃声, 通过参与者的闯关逐步获得奖金的越多, 在参与者闯关过程中, 收看的观众也同参与者在心理上一同闯关, 在吸引观众的同是也加强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另外, 该档节目中还运用了时下较新的互动形式, 运用二维码开通了电视节目与互联网的快速通道, 实时同步二维码电视互动方式。

另外, 在地方卫视中也涌现出许多该类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如深圳卫视的《年代秀》节目, 也是引自国外的制作模式, 其丰富多元的节目内容、推陈出新的结构形式、进化了的娱乐机制和全新的叙事策略引人注目。节目展现了不同年代明星的有趣往事, 也通过激烈的竞技氛围带动观众的参与, 引发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的思考与参与, 形成了一档全新形态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4. 婚恋类真人秀节目

婚恋类真人秀节目主要以男女婚恋为主题的异性速配型节目, 在节目中通过固定的环节设置为男女嘉宾提供相识、交流的平台, 节目重点在表现男女在择偶或是对异性选择上的评判方式、标准及选择, 此类节目将参与者的个人情感和个人隐私放大, 成为节目的主要内容和卖点, 节目中往往涉及当下较流行的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门词汇, 从而引发观众的热议, 此类节目对观众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和猎奇心理, 因此, 也是备受争议的一类真人秀节目, 指责该类型节目是情感化的游戏, 对感情的亵渎, 并且质疑节目参与者身份的真实性, 有的节目为追求收视率, 在嘉宾设置上会有故意安排的嫌疑。

此类节目也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服务型婚恋节目, 这类节目中通过设定一定数量的男女比例, 通过相互选择, 达到速配的效果, 节目成为了为单身男女公开婚恋交友提供了平台。例如,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婚恋节目, 节目中通过24位女嘉宾的亮灯和灭灯的方式选择男嘉宾的去留, 并且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选择, 最后到达男生权利这一环节, 通过这些规则的设置为男女嘉宾提供一个平台, 这类型的真人秀节目打破了传统的交友方式, 在节目中体现了新时代的男女展现的婚恋观, 伴随着节目的播出, 一些流行词汇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随着观众的不同需求的增加, 对于前者类型的婚恋类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因此, 另一类型的婚恋类节目应运而生, 这类节目注重情感的体验, 营造健康美好浪漫的感情氛围为主要展现内容, 通过创意为参与者营造出浪漫的爱情故事, 为他们实习美好的愿望, 从而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 获得观众的认同。如韩国的《我们结婚了》, 该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定位新颖奇特, 以假想婚姻生活为展现内容。节目的成功在于借助明星效应, 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广宣传作用, 借助节目宣传的效果, 另外, 节目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 “假想结婚”把想象成为现实展现给观众, 而且节目中还营造了温馨浪漫的爱情故事。

5. 职场类真人秀节目

现如今就业问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那么职场真人秀节目也迎合了观众的胃口, 把握了观众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话题, 此类节目的特点与婚恋类真人秀节目有着相似点, 既为求职者提供找工作的平台, 在节目中通过求职者的相关展示与才艺特长表演, 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机会。另外, 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与婚恋类节目的相似之处还在于节目形式, 与婚恋类节目相似的是在节目中的求职者通过个人才能展现, 得到台上不同企业高管的认同, 几轮面试成功后, 求职者进入选择企业阶段, 反之淘汰离开, 节目更像是一见钟情的相亲节目。

《职来职往》是由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共同推出的一档职场类真人秀节目, 节目的特点在于一方面为求职者与知名企业之间搭建了桥梁。另一方面, 节目将求职者展现个人能力的面试现场搬到了舞台之上, 将面试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 对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现场应变能力给予巨大的考验。最后, 该节目中的主考官也就是企业招聘负责人也为求职者的就业提供了专业的分析和指导, 对当下热点的行业话题产生化学反应, 通过不同的思维和视角展现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并且树立正确、客观、真实的求职现场。

在此类节目中, 不仅是求职者展现个人才能的过程, 也真实展现求职者的临场应变能力, 节目中主持人会以幽默机智的方式掌控节目, 从而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在节目环节设置中, 现场会呈现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激烈的口舌之战, 那么主持人, 除了要幽默机制外, 还要注意把握节目的整体方向, 在体现个人特色的同时掌控全局。总之, 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真实的将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职场人生、职场话题等一系列冲突元素展现给观众, 既有专业知识性, 又具有娱乐性。

针对目前我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除以上电视真人秀节目外还有许多形式, 例如以生活技艺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 如《交换空间》属于装修类, 还有厨艺比拼、服装化妆技艺等等。再者还有公益性质的真人秀节目, 通过参与活动为慈善事业筹集资金等形式的节目。

二、本土化改造

综上所述, 以上大多数节目引自海外制作模式, 有了国外的成功经验, 节目制作会驾驭自如, 再者是节目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节目的本土化创新和改造, 首先就是针对受众需求制作适合的节目, 那么中国的观众的特点喜欢直接简单的刺激感,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 给观众带来一道赏心悦目的娱乐大餐。

首先, 节目形态真实展现, 电视真人秀节目要以真实为主, 这也是真人秀节目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 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因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要遵循真实的原则, 不要过渡的干预, 影响节目的真实效果。如《变形记》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互换角色真人秀节目, 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热点社会话题, 聚焦青少年成长中的典型问题, 如网瘾、厌学、暴力、冷漠、物质等现代问题, 节目通过寻找一对一呼唤人生体验, 参与节目的双方在一周的时间内, 互换角色, 体验对方的生活, 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 用镜头真实的记录呼唤后参与者的生活状态及心理情感变化。从而达到体验不同人生、解决矛盾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原生态的真实再现了参与者的真实生活和心理变化。

其次, 节目模式的改革, 从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来看, 单纯的选秀节目或者益智竞技类节目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 那么就需要崭新的制作模式。从真人秀节目来看, 在很多节目中, 减少了主持人参与, 加大了观众的互动。在《我是歌手》中就减少了主持人的参与。再者, 摄制环境有室内转向室外拍摄, 像《爸爸去哪儿》这类型节目中, 明星家庭在户外参与节目录制, 摆脱了摄影棚的限制, 更加贴近观众, 然而在节目制作中也增加了难度。最后, 播出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许多节目都采用欧美国家主流制作播出的方式——季播, 季播型节目的播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抵抗观众的视觉疲劳, 对于电视台来说也可以灵活招商, 对于广告主来说一次性投放广告冠名费有一定的风险, 特别是投放效果不好的。而季播节目周期较短, 投放金额相对较小, 因而更受欢迎。

最后, 人文关怀。真人秀电视节节目出了在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之外, 不同的节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不同形态的节目也越来越多, 除了在有戏剧化的结构设计和曲折的游戏环节用心之外, 还要在与观众在情感上心理上的互动交流上下功夫。那么在《爸爸去哪儿》中, 就加强了与观众情感的沟通, 节目中孩子们自然纯真的表现, 将最朴实的亲子关系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人们, 让观众通过观看电视节目, 从而反思自我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将明星也是普通人的真实温馨的亲情展现出来, 唤起了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目前, 许多电视真人秀节目, 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节目制作中会较好的做到与观众情感上的交流互动, 在参与者实现梦想过程中, 对其心理的刻画, 也是一种情感的放大从而与观众产生共鸣。

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电视真人系节目形态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丰富, 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在缩小, 电视真人秀节目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在未来的发展中, 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类电视节目, 与国外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相比较, 还具有一定差距。因此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发展, 电视真人秀节目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发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尹鸿, 冉儒学, 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真人秀”本土化 篇9

目前业内人士认为真人秀节目也就是真实的电视节目, 是指由明星或普通人, 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规定的游戏规则, 为了明确的目的去做自己的行动, 与此同时被记录下来并制作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 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情节性。

真人秀节目在其内容上是真实与虚构的一种结合, 节目参与的嘉宾是真实存在的, 但其中的一些情节却是编剧前期杜撰的;在其表现形式上是真实记录与戏剧表演的一种结合, 现场录制是真实的, 但内容大多是按照编剧前期设想而进行展现的;在其传播方式上则是嘉宾与受众的互动, 无论是录制现场还是后期宣传, 与观众互动都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目前电视市场上真人秀节目至少有20 余台。例如浙江卫视制作的以传递运动、健康等正能量为主的 《奔跑吧, 兄弟》;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以展现热血男儿部队之旅的 《真正男子汉》、央视的 《出彩中国人》、上海卫视推出的 《极速挑战》 以及江苏卫视最新推出的 《为她而战》等等, 都得到了受众的喜爱和持续关注。这些真人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内地娱乐节目的发展, 同时也掀起了全民参与的高潮。

二、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制作特色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在他所著的 《视觉思维》 一书中提出:我看不到有什么理由去制止人们把知觉中发生的事情称之为“思维”。至少从道理上说, 没有哪一种思维活动, 我们不能从知觉活动中找到, 因此, 所谓视知觉, 也就是视觉思维。而现如今的电视是处于一种“全民体验”的背景之下的。类似于联欢晚会等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欣赏需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欣赏, 还要有深层次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而作为为受众提供新鲜的体验感的娱乐节目, 真人秀节目所具有的有趣的环节设置, 曲折未知的情节发展以及强大的明星阵容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一)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制作

尼尔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一书中曾提到:“我们的语言即媒介, 我们的媒介即隐喻, 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而在初期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上, 内容大多是照搬国外比较成功的真人秀节目的案例, 但其内容在生活习性与价值观方面明显与国内观众的想法与兴趣点脱节。随后则是零门槛的选秀节目, 使观众从节目的观赏者逐渐演变为节目的构成者, 同时也是消费者。而在现阶段受到大家欢迎和追捧的则是以明星为节目主题的真人秀节目。首先作为大众广泛喜爱的明星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加之在节目的游戏环节中, 受众可以看到明星出糗以及日常生活中平常人的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满足了受众的欣赏需求。

传播学者史蒂文在 《传播的游戏理论》 中提出过“游戏理论”, 他认为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感, 而大众传媒关注的中心不应该是工作, 而是使人们能从社会控制中解放出来, 回到玩耍和享受的空间去。以 《奔跑吧兄弟》为例, 首先, 它在人物选择上, 对不同性格的并已经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明星进行了很好的搭配, 发掘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其次, 在其他节目中最怕的也许是将明星们的弱点暴露出来, 但在这里明星的弱点变成了优势甚至成为了全民讨论的话题, 真实而有趣;最后, 在节目中加入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中国景观等, 都是在进行本土化的创新过程中又给人一种接近感、亲切感。

(二) 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特色

游戏又称交互艺术, 它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形式, 提供了更多的观众可参与、可体验、可改变游戏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真人秀节目进入我国内地的时间不长, 却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以明星为主的真人秀节目进行分析, 意在让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其节目特色。首先, 从真人秀节目本身来说, 它是以纪录片的手段和拍摄方法进行录制的, 运用电视剧的后期剪辑方法强调戏剧性, 同时又采用纪录片的编辑方法强调游戏节目的真实性;其次, 兼具时代美感的节目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悬疑性和不可确定性以及后期剪辑的细致与趣味, 也在不断地为受众提供新鲜感和娱乐感。真人秀节目中对兴奋点以及情节的布置、矛盾冲突的变化等有明确的设定, 这也使得具有故事性看点的它足以吸引受众的眼球。强大的嘉宾阵容, 以明星为主的虐人情节, 让观众看到了脱去华丽外衣的他们生活化、相互竞争至是糗事不断的一面。当然, 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竞争关系, 也正是游戏也是节目的魅力所在。而节目中有些情节是导演以及编剧无法预料的, 但这也许恰恰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真人秀节目的导演意识

有学者认为一个好的故事决定了一档真人秀节目的播出效果。而故事就是由人物冲突、事件冲突等主要元素组成。而这些元素恰恰是导演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导演意识也就自然成为了一档真人秀节目的支撑点。

导演意识在真人秀节目中主要体现为前期策划和实施方案两方面。如果说经过科学的评估与策划后的前期策划从整体上决定着节目的内容与形式, 那么实施方案将直接决定着节目的命运。而在情节设定时, 显然为明星们提供剧本和台词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某项游戏或任务。预先设定的环节只有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才会有真实的效果, 不做作的去完成任务甚至由于竞争而不断的去想尽各种办法获得胜利。例如在 《为她而战》中, 明星夫妻为了取得胜利, 相互“算计”;在 《奔跑吧, 兄弟》 中, 明星们又在不断的相互“攻击”, 也正是这些充满戏剧性的节目内容让受众倍感新鲜。但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也会出现编导前期所预料不到的情况, 但这些情况也许是最受观众欢迎的, 也许会将编导的思路打破, 甚至影响后续拍摄, 这就要求编导必须具备快速的反映能力和积极应变的能力。

真人秀节目迅速占领着电视节目市场重要区域的今天, 我们在不断地创新, 把握住媒介的发展方向和时代脉搏的同时, 也要让真人秀节目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在节目本土化的制作过程中结合文化、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 才能彰显我国节目自身独特的个性与价值。当然, 这也注定了真人秀这一电视节目形态在其实践性、创新性上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民.电视节目创作与编导.

[2]何春耕, 肖林芬.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的发展与探索.

[3]张世俊.全球视野下的电视节目策划.

“真人秀”本土化 篇10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 我国引进“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原创能力偏低的问题

中国真人秀节目大多是对国外同类成功节目的借鉴或模仿, 存在原创能力偏低的问题。如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 就借鉴于美国CBS的《生存者》, 缺乏新颖和独到之处。

2.有浓郁纪录片情结的问题

真人秀节目具有浓郁的娱乐色彩, 但一些电视台出于中西文化差异考虑, 往往淡化其中的娱乐色彩, 而是有浓郁的纪录片情结, 如央视的《金苹果》真人秀节目, 大多将外景选于有“文化意蕴”的古镇, 节目中穿插着对古镇文化知识的介绍,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是本土化不成功的体现。

3.把握受众不准确的问题

真人秀节目具有纪实性、游戏性和冲突性三个特征, “真”讲究的是纪实, “人”是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和根本, 人性和人格是真人秀的节目的目的, “秀”指的是虚构和游戏, 是通过虚拟的规则来体现真实。中国真人秀节目对受众的把握不够准确, 对节目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

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与韩国原版的比较

今年10月11日, 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进行首播, 以1.46%的收视率获得同时间段收视率第一的佳绩, 此后, 这档亲子真人秀电视节目更为火爆, 甚至反哺于该节目原版——韩国MBC版娱乐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中韩两个版本存在巨大差异, 也各有特色。

1.参赛宝贝人数不同

韩国原版采用“一个星爸+一个或两个宝宝”的模式, 甚至随着节目的推进, 参赛家庭中的其他宝宝也会到节目中客串一把。湖南版采用“一个星爸+一个宝宝”的模式, 节目制作和后期剪辑重点彰显亲子互动及其变化成长过程, 这成为节目的最大看点。

2.节目播出形式不同

湖南版采用季播形式, 第一季为12期;韩国版采用常态播出形式, 每集大约90分钟, 目前为止已经播出超过40集。受播出时段与容量影响, 湖南版本节目故事性更强, 节奏更快, 两集节目涵盖三天两夜的行程。

3.节目内容口味不同

韩国版将嘉宾带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中, 是一场远离妈妈的休闲观光活动, 体现出小清新口味, 而湖南版将嘉宾安排到更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中, 设置更有难度的挑战环节, 体现爸爸和孩子的变化成长过程, 引发人们对亲子教育的关注。

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本土化改造的成功之处

自从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播出以来, 就备受人们关注, 成为我国第四季度的收视“黑马”, 实现了本土化改造和创新, 不但使节目自身获得了成功, 也反哺于原版电视节目。可以说, 两版的《爸爸去哪儿》各具特色, 但湖南卫视版《爸爸去哪儿》更适于中国国情及中国观众, 探究该节目能够瞬间席卷电视银屏的原因, 就如导演谢涤葵所言, 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1.反映出社会热点问题

长久以来, 中国都有“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文化理念, 在这种文化理念的熏陶下, 我国家庭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父亲角色失位”现象, 一些人重视将精力投入于为家庭带来物质保障, 但却忽视对家庭成员精神层面的关怀, 这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爸爸去哪儿》对此予以反映。

2.对海量素材的有效选取

相对而言, 韩版节目属于综艺节目, 湖南卫视版节目却更像一部带有纪录片气质的综艺节目, 虽然事先制定了整个节目流程, 但细致环节并不是预先设计的, 并不知道中间环节会出现怎样的状况, 节目组会将前期拍摄的海量素材进行截取和编辑, 最终形成节目制作所需的3小时素材, 依靠真实打动观众, 这种接地气的剪辑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结语

“泛在”真人秀 篇11

年度户外真人秀、年度歌唱类真人秀、年度竞技真人秀、年度观察类真人秀……2014年电视节目市场创新涌动、百余真人秀勃发。纪录、娱乐与戏剧化、互动元素并举,巨大的话题效应、影响力,以及仅次于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价值变现力——受到观众和播出平台欢迎的“真实记录潮流文化”兴起。2014年,真人秀的鲜明特征和各类传统节目形态融合,“泛真人秀”现象成就了各式大热门节目。在泛真人秀时代,强力卷入观众体验的“真人秀”已经不仅是一种节目形态,更是独特的节目元素和制作手段,随着这种制作手段在更多节目中广泛应用,“泛真人秀”现象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4年中国真人秀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真实元素和剧化元素比重加大,情境设置向剧情设置演化。这是继欧美模式之后韩式娱乐引进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除此,编剧介入规划、设计剧情,改变了东方素人表现力不够的弱点,使节目效果更加可控,大大提升了收视效果。

根据CSM媒介研究“2014微博电视指数白皮书”中对2014年35档热门真人秀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电视平台TOP35档真人秀首播平均收视率约为0.80%,到达率为8.84亿人,覆盖了71.55%的电视观众群体。在微博平台,所有上榜综艺节目日榜提及次数总计4766.47万次,其中TOP35档真人秀贡献的提及次数达到70.61%;所有上榜节目获得阅读次数达248.26亿次,其中TOP35档真人秀阅读次数占76.30%。

真人秀收视高企、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吸引到广告主注意力,彰显出骇人的吸金能力:《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冠名+战略合作5亿元,《奔跑吧兄弟》第二季冠名费2.16亿元,《我是歌手》第三季冠名3亿元……

在这些热门节目的带动下,文化、经济、道德、体育竞技、游戏、美食、时尚、生活服务等多种演播室和户外节目吸纳了真人秀手段,做出积极尝试,真实电视(Reality TV)大行其道。更多精彩的电视节目,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主题下,演绎着你我身边的中国故事。

创新核动力

今年年初“一剧两星”与一年前《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加强版限娱令)等政策的施行,深刻影响电视荧屏,强力驱动内容创新。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2014年,中国电视人积极履行媒体人责任,以温暖人心的“真实”力量,不断创新试错,极大丰富了“荧屏语言”,真实“记录”历史与现实,充分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创新、融合、责任、影响”。

创新是发展的核动力。内容推陈出新的同时,电视媒体也在积极思考如何与数字、移动、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用户建立连接。2014年一些节目的创新运作模式为变革中的中国电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T2O打通荧屏到电商终端,互联网社交媒体与传统电视融会贯通等皆是此中代表。而通过新媒体多渠道、多方式进行节目营销和价值释放在这一年更为普及,节目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色表现又反向拉升了内容影响力。

伴随影视产业战略升级,内容IP化成为主流方向,大批品牌综艺试水IP开发,手游、电商是两大主攻方向。

需要致敬的还有那些不断以新方式重现活力的品牌老节目,与时俱进、细节创新是这些节目长青的秘笈;地面频道在夹缝中搏击,民生新闻依然是主力,地面节目的创新遵循“顺应民意、贴地气”。

科技的“极速”发展对节目制作人、主持人们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年度跨屏内容创作者们,既是富有创见的思想者,同时亦为能与观众实现互动的出色“沟通者”。

嬗变

2014年电视平台播出的内容占17家视频网站内容5% ,点击量贡献占比44%。与此同时,视频网站们的自制内容建设正如火如荼,“年度网络节目”“年度网络电视剧”呈现出超越以往的“竞技”实力,传统广电机构与网络新的竞合关系序幕开启。

2014年,以上海为代表的广电机构自我改革书写新篇章,央视以及各级卫视的机制改革渐入深水区。

芒果TV独播、SMG百视通旗下风行网获得东方卫视2014年综艺节目独家版权等,搅动内容供应链。随着制播分离深化、大型综艺引爆各种屏幕,联合制作给影视公司带来新机遇。“如何在新的战场上理解新的游戏规则,甚至建立游戏规则”(360董事长周鸿祎语),是传统电视媒体、内容生产商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直面的课题。

“真人秀”本土化 篇12

一、我国体验式真人秀的发展概况

真人秀节目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形成了如野外生存类、选秀表演类、职场类、户外体验类、婚恋交友类等种类繁多的节目形式。体验式真人秀节目作为对真人秀节目的延续和发展,是把参与者置于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体验真实生活带来的特殊感受。这种真人体验式的节目很早就出现在西方,如《换妻》《交换配偶》等节目更注重对真实生活的记录,重视人物情感的表达。在早期,体验式真人秀热衷于揭秘他人的隐私,其所谓的“体验”只是一种节目形式上的表达,没有将其诉诸节目的本身需求。

我国最早的体验式真人秀节目是2000年广东卫视制作播出的《生存大挑战》,其在播出一年后遭遇“停播”的命运。这是因为早期的体验式真人秀节目有残酷的竞技类元素,诸多节目都跳脱不出竞争的牢笼中,不仅违背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也使观众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经过一系列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后,体验式真人秀节目的节目类型涉及范围更加广泛,拓宽了大众的需求层面。以湖南卫视已开播9年的《变形计》为例,它拒绝了娱乐化的哗众取宠模式,在节目的形式上趋向于纪录现实、故事化的表达,以创造有冲突性的情节,并且上升到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变形计》作为体验式真人秀中独特的一档节目,为今后更多的真人秀节目提供了范本。从2015年开始,电视荧屏上相继出现了代际旅游类、动物饲养类、亲子类、夫妻(情侣)互动类、美食制作类、竞技游戏类六种主要类型的体验式真人秀。由此可见,体验式真人秀的发展正在步入正轨,并且逐步成为真人秀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叮咯咙咚呛》节目的突破化发展

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类型化、同质化、娱乐化的泛滥,央视于2015年播出了国内首档中韩明星跨界体验类真人秀《叮咯咙咚呛》,对体验式节目今后的设计走向有一定的借鉴性作用,顺应了社会发展和大众的心理诉求。《叮咯咙咚呛》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与现今最流行的韩国真人秀模式相结合,尚属央视在真人秀领域内的首次尝试。据微博电视的统计,《叮咯咙咚呛》在每周日晚综艺节目中的综合指数位列前三,话题阅读量高达3.9亿,讨论量在100万以上,节目在网络上的点击率也已过亿,称得上是热播综艺的量级。从这一原创节目的内容形式可以发现,其突破了节目形式的类型化、节目元素的同质化及节目表现方式的“泛娱乐化”,是央视遵守在市场为导向的消费主义、社会文化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档体验式真人秀节目。

(一)突破节目形式的类型化

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正进入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而电视艺术的发展顺应这种趋势,也在进行不断的复制化。鲍德里亚认为,“仿真时代”的艺术也不再是作为世界的体现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符号生产而确立的。艺术丧失了高贵的地位,成为意义化过程的复制,也要遵循结构价值规律。所以,这些机械化的复制失去了事物本身的内涵意义,如同一台机器在做重复的运动。现在的真人秀节目也印证了鲍德里亚的观点,中国的电视真人秀多数是引进自国外,在使用国外娱乐化模式的同时,对节目样态和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虽然类型化的节目形式下仍涌现出诸多现象级节目,在节目中加入了新鲜的元素,极力地改变节目形态和内容,但节目的创新型却始终无法逃脱出模式化的范围内。

中央电视台在面临各大地方电视台的收视冲击时,联合韩国制作团队打造出一档原创节目——《叮咯咙咚呛》,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此节目的出现颠覆了诸多真人秀的节目形态,以传统的戏曲文化为载体,将户外真人秀和体验式真人秀的模式相结合,京剧、川剧和越剧等经典元素穿插其中,并运用每期一个主题的方式和游戏竞技的形式来丰富节目的样式。而在嘉宾的选取上,以中韩两国极具人气的偶像明星为主,借助明星效应推动这一全新节目的收视热潮。在以内容为王的时代,《叮咯咙咚呛》选取了鲜少被年轻人接受的传统戏曲为元素,以弘扬中国戏曲艺术为目的,戏曲和真人秀结合的形式适应各年龄层的收视需求,提高了央视80后的受众群体比例。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独树一帜的节目形式能引领电视真人秀节目走向更加专业化的细分市场。

(二)突破节目元素的同质化

现代社会的文化体系正在进入一种大规模复制并传播的阶段,而电视领域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当今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单调的画面内容令人产生厌烦情绪,一成不变的节目元素设计显得乏味、无趣,使得这些重复的节目形式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荧屏有更好的发展。《叮咯咙咚呛》除了在节目的类型上大胆求变外,对节目的元素组合也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性,在节目中融入了纪实性的创作手法、电视剧式的叙事模式,试图让明星表现最真实的一面。为了使节目达到一定的故事性,设置出一些竞技环节,在轻松的竞争氛围中体现出每个人的个性所在。例如,各队选择剧种时,曹世镐就充分利用自己的喜剧天分在竞技当中逗乐众人,为节目现场营造出欢乐的氛围。中韩的混搭元素也是节目的重要特色,如花轿运水、双节棍灭蜡烛等小游戏具有中国元素,节目高潮时也会运用韩国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以渲染现场的气氛。在节目场景的选择上,以京剧、越剧和川剧为代表的北京、嵊州、重庆这三座城市作为节目的外景地,长城、大观园、梅兰芳大剧院等场景展示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在嘉宾选择上,也是让不同个性的中韩两国明星进行分组学习,郭京飞的勇于尝试、曹世镐的搞笑活泼、安宰贤的刻苦坚持及张赫的沉稳低调使人印象深刻。节目中穿插的嘉宾如黄子韬、宋茜是在韩国打拼的中国人,蔡琳是嫁到中国的韩国人,明星与嘉宾的选择也体现了中韩友好的合作关系。由此看来,突破节目元素同质化的问题,要从节目的情境、叙事的方式、嘉宾的选择入手,将我国具有传统特色的元素穿插其中,以达到对节目元素的创意化。

(三)突破节目表现的“泛娱乐化”

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达,使得电视媒体技术也在进步和革新。由于娱乐的功能被泛化所包围,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的趋势严重。“泛娱乐化”是以大众传播为载体而过度的娱乐化,它使电视原本的传播信息、社会教育、引导舆论的功能弱化,偏离了正常娱乐的轨道。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中,新闻日渐趋向于娱乐化,电视剧正在进入同质化的发展,而以真人秀为主的综艺节目也出现了低俗化的局面。例如,婚恋类的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盲目追求较高的收视率,而忽视了对大众价值观的引导,甚至宣扬了不当的婚恋观念,影响了电视媒体在人民中的地位,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叮咯咙咚呛》节目从题材的选择上另辟蹊径,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真人秀为节目载体,保持适当的娱乐化形式,弱化了在戏曲教学方面的说教性,在节目中展现了独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和戏曲界德高望重的名家,而戏曲和流行音乐的结合,以及竞技元素的加入也突出了寓教于乐的特性。节目依靠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重构了观众对戏曲文化的认知体验,这也是央视在体验式真人秀中的全新尝试。

三、体验式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发展策略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主义文化中,其中,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文化霸权等威胁着文化的发展走向。现代社会的电视文化市场应该以顺应时代发展、迎合观众口味为目的,抵制粗制滥造和“泛娱乐化”的节目内容设计,倡导健康的娱乐发展观。

电视作为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将会成为复兴中国艺术、传承中华文化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导向,发挥普及和提高大众文艺的独特作用。因此,体验式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应趋于多元化,多元化是为了满足观众对节目的多元需求,在节目设计上拓宽国际性的发展视野,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核,并制作出高质量的原创性节目,承载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从中积极探索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体验式真人秀重在嘉宾对所处环境和文化的体验学习,在体验中提高思想意识。因此,在打造本土化节目的过程中,要找准节目定位,既要兼具消费娱乐的意识形态,还应保持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结合时代的特色,放大平民化和生活化的情感诉求,在节目元素的优化中实现娱乐性和思想性的结合。

在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下,真人秀从西方引入我国,会造成双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应对情感泛滥的节目有一定的反思。通过对《叮咯咙咚呛》的节目分析我们发现,一档优秀的原创体验式真人秀节目应具备独特的题材和创新性的思想意识,从而真正承担起电视节目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体验式真人秀节目应立足于本土化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娱乐性和思想性的双重属性中寻找最直观的价值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翠虹.从“窥探”到“体验”的转变[D].西安:西北大学,2008:14-20.

[2]白月.消费主义视域下中国达人秀节目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32-33.

[3]杨智馨.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49.

上一篇:初中语法怎么教下一篇:非均衡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