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喜剧之王有感

2024-07-02

观喜剧之王有感(精选15篇)

观喜剧之王有感 篇1

王茵/文

《喜剧之王》心得

1、经受起各种打击

在我们见顾客过程中,我们也一直遭受着拒绝,各种打击,只要我们有男主角的精神,我们就不会被打倒,就会成功。

2、人格魅力

正如男主角被卧底警察一步步接受一样,我们做人也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男人的眼球,我们要行动起来,让别人感觉到,我们要做到,才能得到认可,别人才给我们一个表演或者发展的机会。

3、角色做事

男主角在扮演僵尸时被打,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是死尸,导演没说停,就不可以停,还有就只有柳飘飘一人去看他的雷雨表演那次,因为他的太投入,柳飘飘也被吸引进场内,结果被误打。

从各方面都可以看出,只有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某项事业,投入角色做事,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4、坚持自己的梦想

当卧底警察两次把他的便当喂小狗吃,污辱他时;当舞女们都嘲笑他时,他什么都不在乎,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我其实是个演员。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何时,都要坚守自己的梦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5、当男主角对混混说:“看吧!你奶奶多高兴啊!”“你以后不要去打架了,还不如表演。”可以看出,当我们真正的长大了,成熟了,做一个有能力和有成就的人,家人会为我们感到新慰的。

6、敢于承担责任

虽然男主角就对柳飘飘说了那一句话,并且重复了一次,“我养你”,可你看出他很有责任心、更何况我们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我们更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当我们为人母时,更应该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

7、不退缩

当男主角扮演送盒饭的时候,真正地执行任务时,被穿帮,他也看到了一个死人,还有血迹的时候,他毫不畏缩,虽然有点紧张,还是勇敢面对。所以,当公司或者团对更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不能放弃一切,也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我们时刻都要勇往直前。

王利芳/文

观《喜剧之王》观后感

一.选定了目标,就要去坚持—“我是一个演员”

周星驰,在选定了演员之后,就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阿姨拒绝了他很多次,他还是很有礼貌的坚持。

1.选定了目标,并不代表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平坦的。

他受到别人的辱骂 别人的打击,但他还是坚持。就像我们陶总一样,选定了目标,刚开始做不业绩,就跑到最高层上望下看,想一死了之,后来想明白了,自己连死的权利都没有。我们加入捷谊选定了目标,中间肯定也会遇到同样的挫折和打击,但我们内心有多强,我们就可以成就多大的事业

2.不断重复自己的目标,就会加强自己的信念

周星弛,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会说:“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自己重复次数够多,自己的信念就有多强,就想赵总每天写:“我是最棒的,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要打钟,我一定要成为打钟王子”。

二、表面上打击你的人,有时恰恰是激发你走上正道的人。所以要感激伤害我们的人。就像提供便当的光头大哥,不断刺激周星驰,同时也给了他很大的引导。

三、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选对了合适的人,就会加快自己的步伐

剧情中的杜鹃儿在选择男主角时,选择了周星驰,他本可以直接成名,结果却走了一截更长的路,因为在成功的道路上,个人的私生活没有控制好,所以走了一截比较长的路。

四、选错了伴侣,毁了自己一生

剧情中的柳飘飘在选择男朋友时,男朋友却让她去做小姐。我们的一生,又将是如何呢?

五、成功需要态度和喜欢

1、剧情中周星驰态度好、爱学习,并且人品好,和所有人关系都比较好。

2、他喜欢成为一个演员,他应聘当演员时,导演都不要。但他没有放弃,他不断找方法。结果自己演“雷雨”,最后成功。

观喜剧之王有感 篇2

这就是人类的意义。向死而生,在苦难中欢笑。

当初曾为罗宾逊前辈的溢美之辞而惭愧,深知人类远远没有如此高尚———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亦是一盘散沙猜忌争斗,自恃坐拥食物链顶端的霸主却又不得不向亘古的自然低头,创生希望制造奇迹也会毁灭成就砸碎梦想。人类或许本就如此复杂,一面阴暗卑贱一面光明高尚;人类或许也可归于简单,世界怀抱中的芸芸众生而已。

无数次目睹过为成全大众而毁灭个体的悲剧,无数次怒斥过为所谓安全大局而放弃涉险者的政客论调,无数次悲叹过在绝望无助抑或迷茫渴望中葬身的孤独行者———但至少此刻马克没有重蹈覆辙,回归前的片刻几十亿人的心与他共同悬于一线,素昧平生出身各异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挥舞着美利坚的星条旗帜,目光紧锁荧屏。

“我至少可以像钢铁侠一样随意飞翔了。”马克在做出抉择前和紧张的队友插科打诨,露出平淡的微笑。在他戳破宇航服冲出舱顶的那一秒,自己自认识钢铁侠以来第一次反复祷念着斯塔克的名字。

———至少这一次我们人类的希望与努力历久弥坚,没有任何一个懦夫发傻。

火星狂暴的烈风卷裹沙石劈头盖脸地袭来,四下黑如冥界,飞船倾斜目不视物;火星车拖着一串机械在荒漠中独自前行,放眼望去如在沙漠中潜行的一只渺小甲虫。自然———甚至宇宙星河面前人类终究如此渺小,如此易于摧毁。但我们人类这卑微的生物却又能视死如归,宁可自毁也绝不屈服。

排泄物与火星红土中艰难培育的土豆幼苗,巨型计算机运算检验的完美弹弓效应,太阳神雪中送炭的鼎力相助,各方人员的紧张工作大胆突破左右逢源———五百多个太阳日的艰险努力只为了最后的一场永载史册的星辰之舞,飘荡舱外的梅丽莎把安全绳展至极限,马克戳破宇航服向队友跌撞飞去,谨慎的角度调节犹如控制步点,为平衡而挥舞的手臂好似舞者舒展的肢体,在真空中相逢交错追逐最终相握融汇为一体。交缠的橘红安全绳烈火般围绕两人飘然舞动,亿万心脏为之颤抖狂喜,星河为之璀璨。

这就是人类的真谛所在,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人类因自私犹疑鄙弱而卑微,却又因奉献果敢不屈而伟大。这就是人类,向生而死,同时向死而生;这就是人类,靠着万物之死而过活的万兽之王和永恒探索以谋求生机的沧海一粟。

观讲座有感 篇3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读《风之王》有感 篇4

他出身卑微,虽然内心充满了崇高的理想和爱,但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就因为那句话,他们从未放弃,终于等到了辉煌的一刻。

一个叫阿格巴的男孩,虽然内心充满了爱和远大的抱负,但他有话要说。只是为了阿格巴的承诺,闪电侠从未放弃与他在一起,最后等待着辉煌的一天。

读风之王有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为《风之王》的书,是写关于马的,写得非常感人。

当我读到“闪”对命运抗争的时候,我不禁泪水盈盈。一匹马,为了证明自己,即便命运多么不公,他也要同它抗争到底。这种对信念的执著,让我对它肃然起敬。还有阿格巴对“闪”的那份情谊,那份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而历尽千辛万苦也在所不惜的精神也激励着我。我想我应该学习“闪”的那种敢于抗争的、对信念永远执著、不自暴自弃的精神,而不是一碰到困难就退缩,一有了难题,就放弃或者找妈妈;应该学习阿格巴的那种信守承诺的精神,而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经常说过了,却怎么也做不到。要努力争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风之王》读书有感三篇 篇6

新街小学五(3)班 匡璐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的书——《风之王》,它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更深刻地明白了“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句名言的意思。

它拥有高贵的血统,却阴错阳差,虽有一身本领但却无法施展。他出身卑微,虽然心中充满了爱与豪情壮志,却有口难言。只为一句庄严的许诺,他和它不离不弃,卧薪尝胆,终于等到了辉煌的那一天……它是谁?它是闪,是风之王;他是谁?是阿格巴,一个哑巴马童。

闪的一生充满坎坷,可这正是它成为风之王的关键,因为每次挫折,都能锻炼它的意志力,让它不屈不挠,使它做事从容不迫。或许人多受一些挫折,非但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我不禁想起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古今中外,许多人不正是通过战胜苦难,才成就大事业的吗?

美国的海伦。凯勒,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那时她才一岁半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如饥似渴地读起了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学呀!海伦是一个残疾人,取得了这样的成就,那是多么伟大呀!她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她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史记》大家都知道吧!作者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从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了充分的准备。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时,因为替一位将军求情,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起《史记》,他决心忍着耻辱,发愤写作,最后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着——《史记》。他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呢?因为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们都和闪一样,为了梦想,勇于战胜挫折,把困难踩在脚下。在一个个挫折面前,他们饱受了苦难,可从中也得到了许多。最后,希望女神降临到他们身上,给他们带来好运……这不正说明,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吗?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那时候,希望女神也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

读一读这本书吧!或许在困境中的你,看见闪感人的故事,会重新振作,会从黑暗走向光明!

篇二:《风之王》读书有感

新街小学五(3)班 倪小雅

再一次翻开《风之王》这本书,我又被书中的内容迷住了,坚守诺言的阿格巴,气宇轩昂的闪,还有好多的人物,都刻在了我的心头……

它,拥有高贵的血统,却阴差阳错,总有一身本领也无法施展。他,出身卑微,虽然心中充满了爱和豪情壮志,却有口难言。但,只为那一句庄严的诺言,它和他,不离不弃,卧薪尝胆,终于等到了辉煌的那一天……它是谁?它是闪,是风之王;他是谁?是阿格巴,一个哑巴马童。

历史告诉我们,英雄总是要饱受折磨的。闪也遭遇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打击:马车夫、威太太、路易十五国王、本杰明……他们都曾给闪的身体和心灵留下伤痕,企图逼迫闪自暴自弃。而闪,却始终保持着它那骄傲不屈的个性,令我敬佩不已。

面对种种不公的命运,闪,从未屈服,骨子里透出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连走路都是昂首挺胸,十分矫健。它从不惧怕任何人,连马车夫也敢反抗。书中有这样一幅插图——闪在奔跑、在反抗,后面的人面面相觑,还有一个人被远远地甩开了。闪全身的毛发散发出耀眼的光泽,身上每一块突出的肌肉有力地冲击着,四条细长的腿优美地舒展开来,脖子不停地向前伸,也许,它正要发出一声骄傲而响亮的嘶鸣……

这样的骄傲不屈、这样的桀骜不驯,唯有这样的闪,才配得上“风之王”的称号!

闪是那样的坚守梦想,不屈不挠,让每个人都敬佩不已。然而心底里,很多人又会无比惭愧。因为很少有人能像闪一样,人们总是喜欢轻言放弃,一点点的挫折就能让自己从此沉沦下去。

我就是这样的。我渴望像闪一样在风中奔跑,让风吹散我的长发。可是,连续几次的长跑比赛,我都是喘着粗气、痛苦地跑完全程,这时同伴早就在终点线上等我了。他们的加油声在我耳中似乎变成了嘲笑,他们鼓励的眼神此刻变得格外刺眼。我知道自己是怎样像个熊猫一样笨拙地跑完全程的,我不想,不敢再跑了!我放弃了向前冲,只愿埋没在人群中,不好也不差。

现在,再次捧起这本书,我不禁为自己感到惭愧。如果闪在遇到困难时就放弃赛马的品质,那它真的就会变为一匹拉车的马,那世界将会失去一颗倔强的心灵,失去一代品种优秀的马匹!

黄昏,我合上了《风之王》,可我的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阿格巴的爱与责任,闪的骄傲不屈和天赋,描绘出一本令人震撼,给人力量的好书,就像一幅幅画,将在我心灵深处永远闪亮!我将永远记住那骄傲不屈的英雄——闪!

篇三:《风之王》读书有感

新街小学五(3)班 周芷妍

什么是责任心?责任心就是遇到困难不放弃;什么是责任心?责任心就是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什么是责任心?责任心就是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当我捧起《风之王》这本书的时候,我体会到了阿格巴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他曾对那匹瘦弱的小马——闪许下了诺言:“我的名字叫阿格巴。‘巴’和‘爸’的发音差不多,我就是你爸爸了。闪,等你长大了,大家都会对你鞠躬,你会成为风之王,我保证。”为了这庄严的许诺,他和“闪”亲如父子,不离不弃,互相鼓励,终于等到了成功的那一刻。这,就是责任。

我们也要像阿格巴那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记得有一次,妈妈和爸爸要出去办点事儿,就把弟弟拜托给我来照顾。我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答应了他们。

爸爸妈妈走了,家里就剰下了我和弟弟。弟弟见状,便开始学孙悟空大闹天宫了,只见他一会儿坐在楼梯上,一会儿趴在地上直打滚儿,一会儿在椅子上直跳直叫,一会儿又在地上唱起了歌来。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大声喝道:“你给我安静一会儿!否则我就对你不客气了!”弟弟看到我一副凶样,连忙收敛了许多。可是不一会儿,便又吵了起来。我一把抓住了他,学着爸爸的样子,用脚狠狠地踢着弟弟的屁股,弟弟见识到了我的厉害,再也没有“大闹天宫”了,家里顿时安静了许多。妈妈回来了,看到了弟弟听话的情景,夸我真是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我心里乐滋滋的。但是后来读了这本书,看到阿格巴是怎样细心照顾闪的,我忽然感到惭愧了。我以前对弟弟没有耐心,态度粗暴,哪里像一个爱护弟弟,有责任心的好姐姐?

几天以后,有一次家里的大人都回老家去了,奶奶就把寄车子的任务交给我,奶奶走之前对我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一定要把门看好了。

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拿了作业和几本书便“上岗”了,很认真地“工作”起来。可是时间一长,我就有点儿不耐烦了,隔一会儿便打个电话给妈妈。妈妈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说:“从小做事就要有责任心,你既然接受了奶奶的任务,就要尽心尽责地把它做好,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听了妈妈的话,我又耐着性子坚持到了最后。

当我数着一元元硬币的时候,傍晚的余晖洒落到我手上,我忽然觉得自己捧着的仿拂不是硬币,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观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有感 篇7

关键词:现代漆画,图式,大漆,装饰味,材质

2016年7月,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展在武汉进行巡展。在这次难得的展览中,我得以见到很多珍贵的现代漆画早期的作品。虽然由于各种不可抗的原因,展品的征集数量不算太多,或者是有些“准展品”因为被收藏而难以借到,只能借照片的形式展示,但是却丝毫不能减轻它的启示性意义,特别是对于漆画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而言,更是一次对自身专业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而且文献展的展示不同于文献集。正如展览前沿所述:“文献展是文献集形象性的诠释。漆画属于视觉艺术,通过形象性诠释能对漆画创作实践发挥更加有效的引导作用。而材质美与技法的丰富性又是漆画的亮点,漆画的直接的视觉效果又是任何媒材无法替代的。”材质美感因其物理特性和空间特性更适合于现场观摩。所以说,这次展览无疑是贴近现代漆画发展历史的绝佳机会。

总的来说,从历史的眼光中,我看到了漆画界的前辈们各种形式的尝试和探索,虽然有些作品看起来有些不够成熟,但是将之放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中是相当惊艳的。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观看展览的时候顺着时代的发展,我却感觉漆画的题材和表现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内收的情况,题材和表现手法的狭隘化、以及图式自主权的丧失,导致了从起步伊始就拥有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出现了断层。不知道我的推测是否正确,但我认为现今现代漆画发展不够顺畅应该与此多少有些联系。我们仍旧徘徊在寻找独属于漆画的图式体系,让图式主宰材质肌理而非被喧宾夺主的道路上。因为这次展览,我在这个问题上看得更清楚了。

图式表现的自由被牵制,我认为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大漆绝对论”。虽然时代条件所限,文献展中的绝大部分漆画都是以大漆为媒介制作的,但是从视觉效果上来看的确是满眼褐色。所以当我经过第六展厅的时候,一进去就被程向君老师的化作吸引了。他的那幅作品是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铜奖作品,表现的是高原雪山上的平层石屋,并在视觉元素的处理上借鉴了解构主义的形式美感。画面一片清新的蓝,好似高原冷冽的空气。由线条分割和构成的画面,解构意味十足。作品的色彩之靓丽,在整个展厅其他那些内缩的“黄昏色调”中特别吸睛。在这里我并不是全盘否认大漆,而是试问:就拿程向君老师的画来说,大漆能否表现足够饱和的蓝色?如果不行,固执的非大漆不用,是否会因表现题材的不自由而在艺术创作上留下遗憾?

另外一个阻碍漆画图式发展的要素我认为就是“呆”与“死”的装饰味。现代漆画的装饰性表现我不知道其源头在哪里,这是今后现代漆画史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史百宝嵌么?史材质的局限性么?难道史它们阻碍了造型的自由表现?这个问题有待解答。但从视觉呈现的事实来看,装饰意味没有理由作为一种人为的限制,它的缺点在于多余僵死、显露无疑,扼杀了绘画中“似是而非”的一些朦胧的美感和随性的表达。画作的造型一旦装饰化了,人物动态就僵死了、呆板了,从形象上没有了生气,从构成上没有了活力,从意境上缺少了“神”,将一切限制在一些既定的边框里,就快要“死水一潭”了。创作者自身尚且如此,作品如何能再在观者心中激起涟漪?所以,色调局限是其一,装饰味是其二,都是使得漆画缺少活力、限制图式表现的原因之一。

漆画的一个特殊的画种,主要的原因在于漆画的材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材质的直接表现是漆画的特点,但是图式一旦不够支撑整幅画的气场,不够足以吸引观者的注意,那么材质的使用很有可能就由优势变成了劣势,成为喧宾夺主的主要原因。对于观者而言,当然是画面上什么吸引他,他首先注意什么,特别是人类天生对材质肌理又有一定的偏爱,因此作为一位漆画的创作者,更加需要迫切解决的就是对图式的把控能力。如果一幅漆画让人因研究画境而忘记了它所使用的技法和材质,我想它就成功了。

这就是我在看过现代漆画文献展后对漆画图式创作所产生的几点想法,也是对自己漆画创作的一种勉励。

观《教育的目的》有感 篇8

长期以来, 无论是在正规的教科书中,还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 教育目的都被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表述历时数十年, 人们对此司空见惯, 并未感到有什么不妥, 所以至今仍然是教育文件及政策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但是看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才真正的理解到: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还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科学、人文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要想把教育做的成功,那么必备条件就是创新。创新的知识正如活鱼一样自由遨游在浩瀚的大海,相反陈旧的知识会像死鱼一样慢慢腐烂;教育的目的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见多识广,而是造就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在中国进人现代社会的今天, 封建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 通过教育进人名牌学校, 然后当政府公务员, 做官, 这是最风光的职业(在现代社会中官员不应该是一种职业) ; 当科学家,做教授, 这是受人尊敬的高雅职业; 做金融、证券、保险、工商、税务、职业经理人, 这是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业; 当工程师、医生、教师也算是一种过得去的职业; 做小生意, 开小餐馆, 做个体经营等普遍被看作是下层职业; 至于做农民, 进城当打工仔, 干清洁工等被人们看成是不人流的“ 活路” 。一个人要进人精英阶层, 进人上流社会, 就必须接受优质教育。教育被看成是划分职业等级的依据。在多数人看来,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一个有文凭的人, 就应该有好职业。难道一个人在校时的成绩好才能有所成就吗?这是谬论!事实上学历是使人成才的要素之一, 高学历有助于成材, 但它不能简单等同于人才。什么是人才? 人才的最终标志是他能够做什么, 他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实质性贡献, 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从传统教育的目的可知我国先前的教育事业的精神主旨:一是主导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是革命理论; 二是视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工具; 三是教育目标为培养具有特定标准的革命接班人。如此说来,这样的说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本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以说是合理的。但是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改革开放已经取代了长期持续的革命意识,传统的教育目的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额弊端。第一:传统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内涵是教育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培养接班人的目的很明显在当时完全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因此当时的教育完全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教育追求的目的已不是教育自身的目的,而是社会政治的目的。这种教育在本质上已经迷失了方向。第二: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被动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生学,这种“上施下效”的教学方法使得教育呈现出一种盲目的被动状态。教育的内容是要一以贯之呢,还是应该不断地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呢?长期以来,早我国的教育历史上,长期存在着“贯彻、执行”的记录,而少有“发明、创造”的记录。

对于传统的教育目的我们应该不断反思。 在这种教育的目的下教师们不敢对教育目的的意蕴进行自由、深入地探讨,只能是机械性地接受和执行, 因而其时人们对于教育目的的呼应虽然在表面上是热的、积极的, 但内心却可能是麻木的、冷漠的、消极的。在没有完全认同(并非主观上不愿意认同)、理解的情况下, 教师向学生的传道便往往是机械的、教条的。

观《男孩女孩》有感 篇9

指导教师: 许新宝

上次,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观看了《男孩女孩》 这部影片,使我想到了许多。

从这部电影中我知道了男孩和女孩应该互帮互利,不要互相排斥,但也不要过于亲密。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们班上的同学只要男生和女生稍稍挨在了一起,那可不得了了,班上的同学立刻把目光转移到那里,那种场合真让人受不了,我真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不要这样,如果和电影里的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互帮互利,互相理解,那该多好呀!同时我也知道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一片苦心,多替父母着想,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感恩。“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学蜡烛照路路路通明”。千百年来,多少人把父母、老师比作春蚕、蜡烛,在他们的呕心沥血下、无私奉献,又有多少祖国的花朵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谁又怎能知道,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汗水和泪水,也许老师那丝丝白发,斑斑皱纹是最好的见证。

观世博园排队有感 篇10

我去看的两场试运营都是人数相对较少的:21日是5万人,26日是10万人,而26日前的那个周末是有50万人。

两天的共同点是,都下雨,而且是很大的雨。运营方面有什幺区别吗?好像不是特别明显,除了一些商店里的物价下降了,比如矿采水。我注意到的最明显的区别是,10万人排出的队要比5万人长得多:而且26日开放的馆的数量是21日的四五倍。

我拍了一张照片;在雨中,人们撑着伞一个挨一个在某个馆的门口排起了密集的队伍,差不多有一个街区长,然后拐过角落,又排满了另一面。照片里拍不下的是,在馆旁边的步行桥下,还有两倍于照片里长度的队伍……

天呐。

写这些并不是想批评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人,大家又都想来看世博会。这是无可厚非的。我只是在想,这个馆该怎么应对预计会有60万参观者的高峰日啊!

我估计,在人最多的日子里,外国人就宁愿不去了,特别是旅行经历丰富的外国人——如果你已经去过泰国、澳大利亚,就没必要排几个小时队去看模拟的泰国和澳大利亚了。但尚没有出过国的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世博会更多是他们应该去看的。

去了世博会两次之后,我还得出了一个相当肯定的结论:就是吸引参观者最多的是欧洲馆,其次是大洋洲和美洲馆,再次是中国馆附近的馆,最后是亚洲馆。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现象是有原因的。大部分的世博参观者从未离开过中国,另有一部分没出过亚洲,因此他们一定会利用世博会的机会去了解离自己最远、最陌生的国家。

但无论如何,英国馆似乎是所有人都爱的馆之一。至少是在当天,它门前排的队伍最长:从馆门口沿“种子圣殿”边排一长溜,直到附近的街上,蜿蜒蛇行,延伸到街边的公共花园里,在花园里又沿其中的一幢小楼排一圈……

当我找到排在最后的那个人时,已经完全看不到“圣殿”了。

想想,如果再有50万人进来的话……

同样在那天,我看到《中国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排队的幽默文章,不但对排队表示了乐观情绪,还认为排队也许有助于你未来的幸福:

观喜剧之王有感 篇11

剧情并不是很复杂, 记录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平常的一天:起床、洗漱、上班。唯一不同的是, 地灯的灯柱是一个穿衬衫打领带的男子, 梳洗台的镜子由两只胳膊举着, 餐桌和椅子是三个趴着的人, 衣架也是一个女子, 一只手举着主人的包, 另一只手托着主人的外套, 腰上挂着雨伞, 嘴巴含着钥匙, 指挥交通的是悬挂的人, 交通工具也是由人力代替……不管是主人公, 还是充当生活各方面的人, 他们的脸上都面无表情, 也没有任何的对白。只有咚咚咚的与地板的撞击声异常清晰。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 却也是体现了本片的主题。作为主角的男人整理好领带, 顺从地趴在地上, 成了被人践踏的地毯。另一个人踩在他的身体上, 却一点怨言都没有, 那么, 进去的那个人又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无从得知。

人们都以为自己能控制着别人, 却不知道自己也是别人棋盘中的一颗棋子。每个人在别人的世界里或多或少扮演着一个角色。然而, 在这个角色扮演中,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提到陈胜起义时用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说我们穷苦百姓就该有穷苦的命, 而那些贵族们就生来是贵族的命吗?这句话在当时给民众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也使得这次起义得到了成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这也是第一次中国历史起义中涉及到的平等观念, 为后来刘备、项羽灭秦提供了有利条件。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记录的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追求自由的故事。简爱追求的爱情, 不是财富地位的相等, 而是两个人互相尊重。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 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 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 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 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作者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 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在当时英国社会引起了轰动。时至今日, 这本书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平等自由, 向来都是人们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哪怕头破血流。电影想要告诉观众们的便是这样, 你也许觉得别人是比你低下的, 可是你想不到, 在别人看来, 你也是低下的。人们都一样, 享受着同等的权力与待遇。

“所谓壹刑者, 刑无等級。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 有不从王令, 犯国禁, 乱上制者, 罪死不赦。有功于前, 有败于后, 不为损刑。有善于前, 有过于后, 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 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 有不行王法者, 罪死不赦, 刑及三族。” (《商书·赏刑篇》)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商鞅针对国家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刑法方面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主张“一刑”, 统一刑法标准并平等适用刑罚。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措施的颁布, 立刻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这一政策的实行, 打架滋事的情况少了很多, 社会也稳定了许多。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欣欣向荣, 最后发展成一个强国。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 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 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 是启蒙运动的杰出领袖。他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伏尔泰的主要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哲学通信》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 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动摇了封建统治, 激励了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所谓兼爱, 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爱人若爱其身”, 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辱贫, 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 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 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 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 因此, 从兼爱的思想中, 引申出了非攻。

自古以来, 政治家们不断地进行改革以保证公民的权利, 使得社会繁荣稳定, 国力日益增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宗教也有许多宣扬平等的观点。佛教宣扬众生平等, 伊斯兰教《可兰经》中也有对平等的论述, 基督教徒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

不自由毋宁死。在中外历史上都有很多关于追求平等的名言。可见, 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有所停滞。

导演在把参加影片制作的名单放在结尾的时候, 很多人不会注意到在谢幕的最后, 地灯的灯柱将戴在他头上的灯罩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头也不回地走掉。他是去干嘛呢?是厌恶了自己一直被人雇佣, 还是去寻找自己的自由了呢?影片戛然而止。导演也没有详细的说明, 给观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大概也是这个短片如此成功的原因吧。

摘要:不自由毋宁死,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追求着自由与平等。本文通过只有7分钟的短片《雇佣人生》引发了对平等自由的思考。通过史实论述观点。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都不要忘记:平等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观《信仰》有感 篇12

7月3日深夜,根据医院党总支部的要求,观看了人民网《信仰-我们的故事》,看完之后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为国家、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活灵活现地向我走来,他们的步伐是那么的坚定,因为他们充满了自信,而这自信来自于他们坚定的信仰。这是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信仰,一度曾经熟悉而今却又陌生的字眼再度映入我的灵魂,激起我感情的波澜,催我深思、反思、自问。我的信仰曾否有过?而今还是否保留坚持?忘不了书中的一个个英雄人物,从大革命开始时期,从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就是人才辈出,热血儿女前赴后继。他们接受了先进的马列主义理论,深受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影响,为自己的祖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状况心急如焚。他们奔走呐喊,为民请愿,目的就是实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幸福、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一旦他们认识到美好的理想是科学的和一定会实现的,他们就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甚至牺牲生命为之奋斗,而这正是信仰的力量!

通过观看《信仰》,我看到了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离党员要求的差距和不足;让我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工作的的信心和干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努力学习。信仰的奋斗无止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无数代人的不懈奋斗。信仰的奋斗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填新的内容,所以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它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完善自身的素质同时向党组织靠近,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为信仰而战;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信仰。

二、爱岗敬业。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为信仰浴血奋斗,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目的就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了,消灭了剥削阶级,人人平等、自由,为信仰而奋斗被赋予新的概念,不再是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大义凛然的赴死,不再是董存瑞炸碉堡的举动,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倡导的爱岗敬业、艰苦劳动、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努力学习、尊重知识、发明创造等等行动。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信仰而奋斗的内涵,这就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以人民利益为重,为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殚精竭虑、做出卓越奉献甚至牺牲生命。形式不同,本质都是为共产主义的大厦添砖加瓦。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我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

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要锤炼忠诚坚定、攻坚克难的作风、埋头苦干的作风。作为一名护士,我们怎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医改的推进,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日常工作中必需扎扎实实服务好每一位病人。要用党的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态度,科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病人和护士双满意,服务好病人和护士,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做病人的好老师,护士的好姐姐。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践行宗旨,带好团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查找病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严抓落实。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需要。

观《强国基业》有感 篇13

“八部视角全且广,材料选取罗万象。叙述权威引据点,逻辑缜密解惑详。”这是我在看完《强国基业》以后得出的感悟。该片确实是一部授学、育人的磅礴巨作,脉络清晰、章节划分细致,依次分为:发现石化、民生为本、制度基石、经济血脉、助我军威、开放图强、赤子忠诚、绿色石化等八个章节,纵观了中国几十年来石油化工行业的历史、工业的发展进程和国民富强之路,以鸟瞰的视角对各个时期的工业发展阶段予以介绍,使人详细的了解到炼油、化工、化纤、化肥等行业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由于没有学习过影视评价,不能专业点评出毫末细节的妙处,便从印象颇深的三个方面表达我对这部影视的看法。

抒写八卷工业志

该剧内容既有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又有针对性强的专业采访,使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剧中运用毛泽东同志与“的确良”等大量鲜活故事,非常恰当的把各个时期的历史要求、社会需要表达的明朗到位,使抽象的道理容易理解且不乏味,故事虽年代久远却颇为新颖,基本上选取的故事都是社会大众鲜有人知的,如果不是这部影片有可能这些故事就沉默在历史之中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讲,这部剧还原了历史,也记录了历史。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朱明瑛等影视明星、陈锦华等领导、曹湘洪等专家都是该剧的采访对象,这些采访的对象均是代表性颇强、也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人,在采访中,受访人表达了客观实事和自身观点,在主题表达上贴近实际生活,使人感觉亲切。剧中还穿插了大量的珍贵视频,作为一名燕山石化的基层职工,当看到国家领导视察和点评中国石化,尤其是在该剧中第一次看到周恩来同志与朱镕基同志在燕山石化的视频资料,无比激动与自豪。

该剧内容从宏观的时代需求到当前的专业情况,由浅入深,使人获益匪浅。剧中在阐述改变传统农业模式解决人民基本需求问题时,循序渐进的对化肥、化学纤维、汽油等产品进行了详细介绍,使我对石化产品有了初步了解。其次,它完整解读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成立,对如何调动资源实现国家战略全局目标的国民经济问题进行了说明。再次,它向世人展示了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是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采取诸多实际举措保护环境等,不仅回顾了历史,体现了石化行业的重要性,更让我们对中国工业发展轨迹和中国石化集团管理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句精画美观如诗

“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古籍中,„开‟、„放‟两个字最早成为一个词,最早见于《尚书大传》,是指„开释‟的意思。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由多种因素促成,其中在开放中增强活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强国基业》中的一段解说,解说声音浓厚富有磁性,语速平和适中,听起来很舒服。仔细研究解说词更是引经据典、字字珠玑,每一句都避免表达意义的重复,没有出现拖拉、赘述的现象。强国基业这部纪录片,仅用8个章节,囊括了如此巨大的信息量,而且话语中也没有出现生涩难懂的字眼,尽量的平铺直叙,对文字的运用可以说是发挥到极致。整个纪录片画面和配乐的选取也是精雕细琢、相得益彰。该剧取景广泛,有国内外各处名胜,国内的各个石化基地,运用多种拍摄手法使画面在宽广时大气、雄伟,在细腻时自然、流畅。每每在情感波动之时,配乐符合时宜的飘扬出来,时而让人振奋激昂,时而让人稍有回忆感伤。画面与配乐的完成结合,最典型第八集的结尾处,在傅总讲话后,屏幕上闪烁出各类画面,塔林灯光与天上繁星相互辉映、升起的朝阳照射在钻井的平台上、一位位中国石化建设者微笑的脸庞、还有厂区里的种种景象,合奏的片尾曲空灵悠扬,缓缓的旋律却勾起了我情感的浓厚,我的情绪完全沉浸之中,摩挲泪眼。

言志启航正当时

在媒体不断夸张石油行业获利情况、部分媒体将中国石化妖魔化的今天,拍摄《强国基业》正当时。“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人民迫切地需要了解石化行业的真实情况,该剧的拍摄,能够很好的以历史为依据、以实事为作证向世人展示中国工业几十年发展辉煌历程,展示石化行业对国家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分享在工业环境保护取得的贡献,使百姓能够对中国石化以及相关的石化产业有正确的认识,剔除心中的误区,摒弃一些老旧、错误的观念。

2013年是践行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中国成立30周年之际,许多石化企业正处于突破转型、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观看《强国基业》正当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该剧饱含正能量,具有鲜活的价值观,八集的影视,记录着一个个辉煌的历程,我们可以从这些历程中看到,只要按照党中央和集团公司的指引,就能够按照时代的需求搞好企业,就能够实现中国石化梦、实现中国梦,让每一名石化员工从中找到一份归属,为爬坡过坎的党员干部注入一针强心剂。

观喜剧之王有感 篇14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的高校教师, 则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有更高的要求。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 就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审格, 符合一定条件才能成为党员, 而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 就要确立一种常态的党员政治观念, 这种观念将伴随一生, 考验你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有鲜明政治事非观念, 坚定的政治立场, 判别事非对错的能力。高校教师总是站在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最前沿,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各种事物总出现在面前, 而且面对的都是多项选择, 如何仔细斟酌筛选出正确的适合需要的答案, 是一名高校教师经常面临的抉择, 而一但选择错误, 不只是本人犯了错误, 而会引导无数的学生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 本人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这几年很多高校经常爆出某某教授在课堂上, 面对学生, 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地说出反党叛国、分裂国家、污辱大汉民族的言论, 且不探究这些人的政治目的, 就其对社会的危害就难以想象, 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出校门的、正在求知成长学生, 谁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他的对错, 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误入岐途?所以, 党员教师的政治观是多么的重要, 不只本人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而且本人有责任把所带的学生教育好, 养成好, 这就需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以及明辩事非对错的能力。

党员教师要有大局观, 要有全局意识, 要长远的战略眼光, 超前的人才培养观念。每一名高校教师可能教有自已所精的专业、所授的课程, 在某些方面可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但不拘泥于所学所限, 不束薄于所教, 党员教师应树立从大局出发, 立足于全局, 将本人的眼光放远, 不断创新, 这是一个党员教师就具有的观念。过去一生只与书为伴,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建书呆子人才, 已经不适应当念社会, 中国文人历史上经常多磨难, 这与他们没有上述意识眼光是有关系的。纵观历史长河, 能从当时社会脱颖而出, 或有所建树的文人, 无不在意识观念上超人一筹。教师本能就是文化知识的象征, 能将天下、国家、人民装进本人肚里的文人, 总能学术里是专家, 政界里是精英, 本人在任何环境里, 任何岗位上都居于领袖的位置, 这样的党员教师总能引领着一个时代的主流, 并且有无数的追随者伴其左右, 他本人的理念也会影响后世, 广为传颂, 为世人称道。党员教师的这种观念形成, 也将使自已受益, 人民之幸, 国家之福。

党员教师要有积极进取,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的求知教学观念, 在本人所谋的领域成为行业专家能手, 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大学教师具有很多优势和条件, 首先是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教学, 传授专业技能, 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 长期的工作生活时间和研究, 很多教师在学术能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术成就, 这与他本人这种进取求知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具备这种精神教师, 总能在行业里出类拔萃, 能为社会、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创造出巨大的有形无形的财富, 这就是发挥的自身的价值, 为国家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是一名党员教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也体现了一名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其次, 党员教师形成这种敬业精神, 也会影响所教学生的精神境界,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言传身教,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会成为学生的示范教材, 影响学生的一生。

党员教师要具有忧患创新观念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都是中国历史有为文人的真实写照。而今, 作为共产党员的教师, 是人民的教师, 不只能日夜对照课本, 站在讲台, 要有天下兴亡, 教师责大的观念。有了这种意识观念, 每名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创造出造福后人的理论成果、科技技术, 以及培养出众多技能精湛的工作者。创新是国家与社会的生命力, 新理论新知识的出现的创造, 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国家才能树立于强民族之林, 而作为党员的人民教师, 才会为党永堡青春注入强大的生命动力。

摘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传业授道解惑, 而作为共产党员兼高校教师, 则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职责, 需要我们共产党员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政治责任观念, 本文对教师的党员意识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责任,党员意识观

参考文献

[1]田朝晖, 张美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05) .

[2]谢斌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

[3]孙梅.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09) .

[4]何永婵, 窦黑铁.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9 (07) .

观喜剧之王有感 篇15

早从上世纪末英国娱乐节目Pop Idol走红以来,全球便掀起了一股平民选秀热潮,诞生了一批批“草根偶像”。近年来,中国大陆选秀节目也层出不穷,不少平民偶像脱颖而出,选秀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一些中国独有文化。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现在人们也可以同时观看到美国的娱乐节目。此文中笔者将要对中美两国最热的两个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和《美国偶像》(American Ido1)进行比较,试图从面子文化角度得出一些启示。

一、节目简介

(一)《快乐女声》是中国湖南卫视主办的大众歌手选秀赛,现今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它引起极高的社会关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专家评委一般由华语流行乐坛歌手、资深电视人或其他明星担任,在海选中,他们给选手打分,并可现场颁发通过卡,允许选手参加下一轮比赛。在晋级赛中,他们要提名选手参加PK赛,并且能直接让选手晋级。在媒体上能听到对选手评价最多的声音来自评委,他们对比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选手有深刻的影响。

(二)《美国偶像》是美国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开播八年来一直是Neilson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四位评判Simon Cowell,Randy Jackson II,Paul Abdul和Kara DioGuardi在全美寻找未来美国偶像。在这个节目中,评委意见至关重要,他们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判,同时其极富特色的点评也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因此薪酬极高。

二、整体印象

2009年《美国偶像》决赛以开四位评委玩笑开始,主持人通过视频回放其点评,并总结其评审特色,比如说Randy Jackson喜欢说“My dog”,“for me”和“for you”,Kara DioGuardi的口头禅是“Honey,(Im sorry)”,“Honey,(I dont think yon are ready for the competition)”等,Paul Abdul的用词最为丰富,而最擅长讽刺人的Simon Cowell的特色是问了太多“what”。尽管评委们平时的角色是评审别人,但通过回放,他们被美国数亿观众好好的评审了一把,因此也成了娱乐因素。同时,如果观众和选手不同意评审们的评价,他们也会当场反驳,丝毫不顾及面子,节目主办方也会播出。可以说调侃和反驳评委在《美国偶像》节目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纵观历届《快乐女声》,拿评委和主持人开玩笑的情况很少见,尤其在决赛,评委的地位是不容挑战的。主持人何炅和汪涵这两个湖南电视台的金牌主持人对评委们的态度非常毕恭毕敬。

总之在《快乐女声》,选手们是唯一受到评判的对象,而评委则高高在上,权威不容质疑。而评委和选手不同的地位对待显然也对节目的风格和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可以感受出,相比之下《美国偶像》节目中的娱乐元素要更加多元化且教条色彩不浓。从评委,主持人到选手都是娱乐的一部分,被评头论足的不仅是选手,评委和主持人不会因地位不同而给面子。

三、原因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美两国的娱乐节目中不同角色所受到的待遇不同呢?笔者认为,这是两国人民拥有不同面子文化所导致的。

(一)Brown和Levinson(1978,1987)指出人们需要两类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所谓的积极面子,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的需求至少能得到某些人的认可”,希望“自己的需求(或者源于这些需求的行动/成果/价值观念)”被认为是合意的”。所谓消极面子,则指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希望“自己的行动不受他人妨碍”,希望“行动自由不受干预,注意力不受干扰”。不难看出,在Brown和Levinson的消极面子概念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个人自由。换言之,任何可能阻碍他人自由的言语行为都可能伤害他人的消极面子。这种以自由为核心的消极面子概念,很大程度反映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跨文化学者Riochi Okabe(1983)也指出,美国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奉个人主义的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如此,特别注重独立的“我”,反对外来约束和干预。

所以基于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显而易见当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对自己指手画脚时,美国人的反应要更加激烈一些,所以就出现有些选手们当场就对评审尖刻地评论强烈表现出极大地愤怒和不满。同时,基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媒体也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实其志”(于洋,2000),必须将评审和选手的意见共同播出以供观众评价,否则便损害选手们的消极面子。这符合美国人强调的言论自由价值观,也会给节目增添一些争议性和吸引力,所以举办方也乐于播出。

(二)相形之下,中国的“面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儒家主张个人和其他任何人交往时,都应当从“亲疏”和“尊卑”两个社会认知向度来衡量彼此之间的角色关系:前者是指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后者是指双方地位的尊卑上下。某人在考虑要不要给别人面子的时候,其实主要就是在考量彼此之间的“关系”。

因此。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快乐女声》里评委和选手关系,会明显发现评委彼此间关系自然更加亲近,所以他们都觉得有义务要维护彼此的面子。因为尊者的面子要比处于卑位的人的面子更重要,而且人绝不该丢面子,尤其是在自己的下属面前。因此,本着“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的心理,生长于中国社会的评委自然善于做人,善于顾忌其他评委的面子,会为了在公开场合不驳别人的面子,明明不同意却不提出反对意见和建议,甚至为了给别人添面子,而表示赞同他的说法。他们的评审对象只是选手,不包括彼此。

同时,按“尊卑”来论,评委处于尊位,选手处于卑位,所以即使评审有错误,评价过于尖刻,选手也不会当面指出,即使指出媒体也不会公布,这是媒体的力量,也是文化的顾忌。选手是通过海选出来的,原本属于草根文化,缺乏背景,所以处于尊位的评委尽可以直接指出选手的缺陷,其中不乏自己有失偏颇的主观感受。

再次,中国传统有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传统,内外有别。所以一般评判都比较委婉,不伤人面子。评判不痛不痒,宁愿背后私下里谈。这样娱乐节目就缺少了真实性和深刻性。而现在向西方学习,评委“一针见血”的点评,有时不顾及选手的面子,有伤自尊。好在选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尊卑的熏陶,忍力了得,所以在快女的舞台上鲜见争执的现象。

最后,面子文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形式主义,手段成了目的,目的成了手段。评委们深知维护对方的面子就是给自己长面子,而让别人丢面子也会导致自己以后丢脸,因此为其他评委留面子就是为自己留面子。

四、启示

对于“面子”这一概念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阐释。胡先缙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

“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这一定义忽略了面子的其他方面,如一个人可能由于有一个有名望的亲戚从而也跟着有面子等。金耀基用“面子”统称胡氏的“脸”和“面子”,将“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何有晖的定义为“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重和顺从”,这显然不能概括“面子”所有内涵。最后翟学伟也从语义分析人手对“脸”和“面子”进行区分,认为“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

本文作者倾向于将“脸”和“面子”区分开来。“脸”是所有人都不可缺少的基本的道德正直感和生存能力。人人都应当顾忌自己的脸,力争成为一名正直、正派的社会成员,获得别人基本的尊重。人们一般只会由于做出一些不道德或为社会不能接受的行为时而丢脸,这是基本标准,没有多少之分。而“面子”是指人们由于所取得的成就或者卖弄炫耀而得到的名声、声望。进一步说,踏入社会时,每个人拥有同样的脸或脸面,没有面子,然后在生活中逐渐积累面子。获取面子的途径一是通过个人成就,一是通过非个人因素(如炫耀财富或者社会关系等)。

(一)基于“脸”的观念,所有人的脸面——包括选手的、评委的、主持人的以及观众的——都必须顾全,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30岁的洛杉矶美女选手鲍拉·古兹彼得在2006年《美国偶像》海选落败之后,因不堪忍受评委的当场讥讽嘲弄,终日生活在抑郁痛苦之中。11日深夜竟含恨自杀!这起自杀案震惊了全美国,也引发了人们对残酷的选秀节目的忧虑。

从上述悲剧可以看到。《美国偶像》中评委尽管试图做到公开公正的评审,但却忽略重要一点,即无视甚至损害选手的脸面,使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同时,如果一个人丢了脸,那么周围人对他的信任将受到损害,这可能会导致该人将面临被蔑视和孤立的危险,因此才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因此某些《美国偶像》节目的评委应注意自己的措辞,尽量客观公正评审的同时,不要损伤选手颜面,对事不对人但不能对事不顾人。

(二)基于“面子”,某些快女评委应放下“亲疏、尊卑”之优越感,平等对待选手。牢记自己职责是做出公正的评判同时给出选手专业的建议,而不是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口才。同时,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在赛场上要及时给出中肯的评价,不应私下解决,剥夺观众的欣赏权利。

上一篇: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民兵军事训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下一篇:学校清明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