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节目

2024-06-02

访谈类节目(共12篇)

访谈类节目 篇1

摘要:访谈类节目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较早兴起的一种节目形式。本文首先阐述访谈类节目的话语控制内涵, 接着指出影响访谈类节目话语控制的因素, 随后提出构建节目话语控制的模式, 这对于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访谈类:话语控制,主持人

在访谈类节目中, 主持人往往是通过设计问句的形式来控制受访对象, 受访对象根据主持人预设问题的生成方向进行回答, 这样对答语的内容与形式自然有所影响, 实际上是符合了主持人心理的某种期待。也就是说, 访谈类节目其实是一种十分典型的话语控制过程, 主持人通过对受访对象的语言控制, 来达到自己交流的意图。

1 话语控制的内涵

在访谈类节目的交流过程中, 主持人会把自己的交流目的转换成具体的语言内容向受访对象传递, 这样的答案自然会在主持人的预设目标中形成, 最终扮演控制者的角色。受访对象与观众需要对主持人的语言进行解码, 正确理解其话语内容, 在这个程度上就将他们沦落成为了被控制者的角色。于是, 主持人、受访者和观众共同构成了言语交际的主体, 并且所有的都是以主动形式参与的。主持人作为言语交流的开启者, 自然承担起交流关系的建立与保持的责任, 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受访对象能够从主持人的语言中获得可以理解的信息,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回答, 和主持人共同建构起一种交流关系。在整个过程中, 主持人若是想要保持自己的控制地位, 就要根据受访对象的年龄和职业来预测其话语内容, 最终和自己的交流目的相互契合。而现场观众则是主持人与受访对象的被控制者, 虽然只是听话者, 但也是主动参与的, 他们通过表情、动作等副语言的形式作用于这个交流场。而电视观众则是以是否收看节目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交流场话语信息的理解程度。

2 影响访谈类节目的话语控制因素

2.1 受访对象的认知

主持人进行话语控制时, 需要对受访对象的背景信息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话语内容、方式是否合适, 也就是需要对话题展开的效果进行预测。节目主持人通过选择一定的语言内容与形式对整个话语进行控制。言语交流的主体双方自然会带着自身的背景信息, 双方都需要相互理解与尊重, 但若是只有受访对象单方面的理解, 就会导致话语进程中的意义被阻碍或是偏离。所以, 主持人在做节目之前需要了解受访对象各方面的情况, 特别是一些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出现没有问题可问、或是问得无关紧要等情况。

2.2 上下文语境

每一期的访谈节目都是随着主持人与受访对象之间一轮轮问答往前推进的, 问答的不停转换也就构成了节目中的对答结构。大部分都是节目主持人负责问题形式, 受访对象完成回答形式。通过众多的问答形式最终构成一个话题的有机整体, 通常主持人在完成问题形式时, 会对受访对象的回答形式有一定的预测, 如提问的内容和持续的时间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当然, 每一个具体的一问一答结构必然是承前启后的, 即受到上一轮的制约也预示着下一轮的生成方向, 主持人就是根据上一轮答案的信息内容在下一轮中可以追问具体的时间、地点等要素, 或者是事件的具体进展和人物心理活动的细小情节。

3 构建话语控制的模式

3.1 对答句话轮的控制

在访谈类节目中, 言语的推进是随着主持人一个个问题进行的, 受访对象的回答方向基本能够确定下来。这是由于在每一次的问答轮中, 语言的意义、功能都会产生亲密的联系, 最终形成一问一答在生成方向上的控制。当然, 这种属于比较理想的问答形式, 若是节目的整体结构或是过程中的过渡衔接都不加考虑的话, 这种问答的生成方向是可以进行控制的, 节目主持人只需要在问答形式中对受访对象回答语言的意义与功能进行预测性设计便可。但是在访谈类每一期的节目中会有很多组问答形式, 问题的回答方向可以对受访对象的答案进行方向生成, 此时的答案也会限制着气候问题的生成方向, 这些都需要主持人不断的进行调节与控制。所以, 访谈类节目中真正的言语交际过程其实就是由这些环环相扣的言语进程连接而成的。

3.2 电视语言方式

电视语言形式主主要是提供短片放映、资料照片回放、播放音乐等功能, 在整个访谈类节目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控制手段。电视节目中通过播放多媒体短片的形式, 可以对受访对象在各个阶段之间的经历进行再现, 便于主持人、受访对象、观众三者之间建构起一种话语的理解框架, 方便话题的转换和推进。同时, 电视画面语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对画面进行填补, 不断的丰富其信息内涵, 很好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访谈类的节目是在节目主持人所营造的交流语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 将受访对象的人生经历展示出来, 能够探寻到受访者内心的世界。在这种节目样式中, 主持人是代表个人自己的, 也是代表广大受众的, 通过交流谈话的形式将受访者内心隐秘的世界剖析出来。访谈原本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为常见的交流形式, 而在电视节目中对话语控制的研究, 可以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提供一种引导与促进, 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史文静.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之语言及控制分析[J].新闻传播, 2008 (4) .

[2]陈佳.谈话类节目主持会话语用研究[J].修辞学习, 2006 (6) .

访谈类节目 篇2

主持人: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生命影响生命,智慧启迪人生。欢迎大家来到百草家园老年公寓,百草家园成长沙龙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本期沙龙的主持人孙欢欢。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百草家园老年公寓的何阿姨。何阿姨背后有着数不尽的故事会影响我们的成长,下面就让我们来首先认识一下何阿姨——(播放录像)同学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何阿姨的到来。

主持人:何阿姨,通过刚刚的幻灯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您从小就跟您的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那么想必您的母亲也一定是一位具有坚强意志的女人,您能给我们讲讲您的母亲么?

听了何阿姨的故事,同学们心中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母亲曾经给你留下的感动?

主持人:通过阿姨的故事和同学们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同学们的母亲是伟大的,何阿姨的母亲更是伟大的,不仅要独自扛起家庭重担,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还要同时思考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家都知道,在何阿姨生长的那个年代,和您年龄相仿的人,很多孩子都没有上过学,尤其是女孩子,而阿姨您一直读到初中毕业,您能受到这么多的教育,除了母亲的支持,一定还有其他人支持您吧?

主持人:虽然是舅舅的忠告让阿姨有了读书的机会,但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年龄那么小的阿姨从来没想过放弃学业,是谁给了您这样强烈的精神动力呢?

同学们都上了这么多年学,相信在座的同学一定也有让你收益匪浅的老师?或许是班主任,或许是专业课老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让你和老师的故事?

主持人:老师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老师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求知的路上,正因为有老师的指引和关爱,我们才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接下来我们继续倾听何阿姨的讲述,共同了解还有哪些人在何阿姨的生命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身影。

何阿姨,在刚才的幻灯片中我们看到,您还参加过当地的宣传队是吗?何阿姨,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好吧。这段剧情您也演过吧,想必这些演出您一定印象深刻,那何阿姨在土改宣传队期间,除了这些演出,您印象最为深刻的经历是什么?

主持人:何阿姨您的这位宣传队长的牺牲,让您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那您后来当兵,是因为这位宣传队长对您的影响么?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怕年幼的孙女玩物丧志,爷爷对何阿姨规定了这样严格的家教,给何阿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何阿姨一生受益。我们现在虽然都住在学校,远离家长,但是我们可以自觉培养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主持人:那么我们大学生活当中,除了学习,还有一个问题让很多年轻学生感到困扰和迷惑,那就是关于什么是爱情。当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也今非昔比,如今高校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早早的地步入了爱情的河流,而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为理想化,因此现实中大学生的恋爱观不得不说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何阿姨能给我们讲讲您的爱情故事?

主持人:太让人感动了,何阿姨用自己全身心的爱和承诺兑现了自己对婚姻、对组织的诺言,这样的一份单纯而又矢志不渝的爱情,真的很让我们感动,爱情不是索取,而是付出,是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

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何阿姨用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却给我们上了丰富而富有意义的一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同学们看到这张绿色的小树上已经贴上了阿姨对同学们的寄语,希望同学们能够像这颗小树一样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之人。下面请同学们也把自己今天的收获和感悟或者对阿姨的祝福写到手中的贴纸上,写完以后贴到这颗绿色的小树上。让我们的感动和祝福在此延续。

主持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那么到底哪些人对你的生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呢,是亲人?是老师?是朋友?是爱人?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那么,我们是否感激这些人为我们做的一切,当我们长大成人,自食其力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回报这些曾经为我们默默付出和奉献的人,相信同学们听了今天何阿姨的故事,对这些问题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思考。既然大家从阿姨的故事中得到了感悟,那同学们也为阿姨唱首歌表达谢意吧,同时结束我们今天的访谈!

访谈类节目 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事业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获得了发展的大好机遇,电视访谈节目整体上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然而,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目前我国电视访谈节目都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视大众文化与文化品味的博弈

电视媒介本身是一种教育工具和社会化手段。“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电视访谈节目除了具备沟通意见、增广见闻、抒发情感、放松心情的功能之外,它引导观众求真、向善、尚美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品位,成为衡量电视节目水准的重要尺度。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节目“叫好又叫座”。然而,万事古难全,“曲高和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观众群不稳定、收视率低会影响节目的生存和媒介机构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不能以损害节目的品位为代价,不能违背我国媒介的性质和宗旨。

当前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度渴求,我国的某些电视访谈节目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呈现出媚俗的倾向。这在港台“脱口秀”和内地的一些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猎奇、窥私、宣泄、搞笑,种种庸俗之风甚嚣尘上。一些电视人也错误地以为这是一种“通俗”的风格,能够满足大众的趣味。其实,“庸俗”与“通俗”绝不等同。的确,电视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电视传播的一大优势在于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但这不能成为节目庸俗化的借口,电视提升受众欣赏品位的责任不容推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在思想文化品位和收视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节目“叫好又叫座”,是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一大困惑。

(二)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挑战

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直观的全球化形式,是世界文化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离不开这一宏观的时代背景。文化的跨区域、跨洲际、跨国界传播为各民族国家提供了多元文化选择。从一元文化观到多元文化观,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本土文化意识到全球文化意识,是一条必由之路。这对我国电视访谈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野要更加宏大,话题要更加广泛,观点要更加多元,思想要更加深刻,形式要更加多样。也就是说,节目要具有开放性,更好地融入世界电视谈话节目的大家庭中去,在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节目的开放性、多样性并不等同于直接照搬、套用西方成熟的电视访谈节目的模式、标准、内容。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全球性恢复了文化的无边界性并且促进了文化表达方式的无限可更新性和无限多样性,而不是促进了同质化或杂交化。”

二、电视访谈节目娱乐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电视访谈节目是以访谈的方式让观众可以跨跃时间、地域、生活环境等因素,和不同经历的人交流,从本质上说这种节目形式还原了电视的本性。电视访谈节目以坚守人文社会关怀的节目内容和结构相对稳定的节目形式,在电视屏幕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但是《艺术人生》等节目当年的辉煌至今无人超越。业内人士分析,这与观众看到的电视节目多元化有关,一个节目独领风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其次,多数节目缺乏真正的创意,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提不起观众太大兴趣。在今后的发展中,这类节目的发展趋势即将如何,应该从国际国内媒介发展形势等各方面进行分析。

(一)接轨国际化大环境

我国电视访谈节目要与国际接轨,还必须拥有全球化的宏大視野和广阔襟怀。要“传播中国,视听全球”,以人类共同的理性、情感来讨论、指点“地球村”事务,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拉近节目与国内外受众的距离,同时也要注意保留中国特色。“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就作了有益的尝试。它通过话题的设置,引领中外嘉宾谈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感受和认识,并为此提供了一个相当自由平等的对话空间。该节目还采用了同声传译的技术手段,消除语言障碍。特别是在谈话现场和过程中由于嘉宾之间观念冲突而引发的‘谭盾退场事件’,展现了人性的真实,昭示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真正的访谈节目的某种走向”。今后,这样涉及文化差异、充满对抗性因素的访谈节目也许会更多,采用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的访谈节目甚至可能出现。

(二)立足本土,传承民族文化

我国电视访谈节目要立足本土,传承民族文化,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坚持电视是文化传播的工具,文化是它的核心;②认定电视节目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气质是好节目的标志;③寻找观众真正需要的表现形式和节目形态,寻找需要智慧和苦心,模仿不是出路;④电视人需要一种精神坚守,如同鲁迅所说的“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有一种对电视文化的品格,创作哪怕是很娱乐的节目,也会显示它的文化品味;⑤必要的调控是不可少的,好的政策对于节目的导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⑥不为收视率为尊,或者允许未必有高收视的节目存在,让高雅的节目引导观众,这样的电视景观会影响大众,提高欣赏口味。电视节目访谈只有立足于传统的文化土壤,充分反映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将现实与历史进行有机地连接,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三、结语

目前我国电视业界大部分谈话类节目的开发仍是以谈话节目发展得最为迅速的美国为蓝本进行模仿,学术界的研究也是援引国外的观点、以美国的谈话类娱乐节目为样本进行分析,即使是在较早的学术理论,如苗棣等的《中美电视艺术比较》一书中,在对中国和美国的此类节目的进行对比研究时,谈的还是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启发和渗透,对国内具体情况的研究仍停留在较浅层面。在各种媒介高呼“内容为王”的今天,探寻电视访谈节目的特色和价值,分析其现实困境,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这种解读的现实意义还是比较大的。

参考文献:

[1]吴晓菁.精心打造专业频道[J]当代传播,2004,(02)

我国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初探 篇4

当前我国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1.真实性缺失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真实不虚假。对于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来说,事件的真实性是最重要的。节目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帮助他人,确保了事件的真实性,才能够做到情感上的真实。目前,情感类访谈节目真实性缺失主要表现在:第一,故事的真实性缺失。很多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放松了对节目真实性的考量。更有甚者,编导还会添油加醋自己编故事来进行节目访谈,这就使得节目故事的真实性缺失。第二,现场气氛和情感真实性缺失。在节目谈话过程当中,很多的媒体为了加深人们对节目的认识,通过设置情景、渲染气氛等手段来进行情感沟通和故事讲述,主持人和嘉宾也在现场拼命的挤眼泪来打动观众,讲的多是空话大话,缺乏交流质疑的机会,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假象。

2.人文关怀缺失

在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过程中,很多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主持人故意说一些比较刻薄犀利的话语,从而加深观众对其的印象,但是在这样的节目播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真实的内心情感。比如我曾经看到一个场面就是一位父亲和情人将自己的妻子杀害以后被抓,当孩子到达现场时,很多记者就问这位小孩:你恨你的父亲吗?孩子本来就因为母亲的离世,父亲的犯罪坐牢,一下子失去双亲而痛苦着,此时记者提出这样犀利的问题,无形之中对孩子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很多记者为了增加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素材和话题,往往都是忽视了内心情感美好的一面,导致了人文关怀严重的缺失。

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1.真实性呈现

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进行过程中,要确保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现场气氛和情感的真实性。为此,节目编导在前期的采访中必须做到:了解矛盾的主要内容、背景、涉及的当事人的情况;核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观点,有无矛盾、不合理之处;在节目录制前,编导还必须与专家进行详细沟通,了解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情感、心理等各方问题……在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随着故事的发展、推进使现场的气氛、情感的演变逐一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信息,才能够使得观众信服。

2.人文关怀——从微观走向宏观

人文关怀,一方面要提高主持人、编导等相关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通过情感类电视访谈节目对我国当前很多地方存在的问题,比如外来打工者的困境、残疾人士的困境……使得社会增加对他们的关注,使得情感类访谈节目真正地发挥其该有的功效。在选题时,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注意给观众传达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生活态度,增加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大家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发自内心地珍重别人、关心别人吧!

结束语

人物访谈类节目策划 篇5

一、栏目名称:90后创业新贵孙建洋

二、嘉宾简介:无锡江南盛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三、栏目内容

主持人开场语:

他在大学学习期间,醉心于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最初一位简单的大学生,到如今的身价千万的成功创业者。他和他的企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华丽转变???他就是我们今天的特约嘉宾—孙建洋(嘉宾出场,掌声······)

主持人:孙总!你好!

孙建洋:主持人好!

主持人:很高兴您做客“90视窗”,关于你和你的传奇创业故事,你

能和我们聊聊吗?

孙建洋:我仅仅是个普通的人,来自苏北的一个小城镇,父母也都是

本分之人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可我自小就怀揣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一颗渴望成功的心,十八岁独自跨上行囊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自己新的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顾总、张总、周总等也就是现在的江南盛景几大股东,我们相谈盛欢并决定一起创办一温泉度假酒店。

主持人;(对企业的简单介绍)

孙建洋;公司于2012年成立,目前设立于江苏无锡市滨湖区太湖风景区,是集娱乐、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水疗 1

企业,是一个在温泉旅游产业及现代休闲度假酒店、商旅酒店领域里,极具专业质素、开拓精神和发展潜能的现代先导型企业。江南盛景公司占地 15 余亩,营业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总投资逾三千万元,拥有员工 580 名。我们公司以大众、健康、高雅的企业形象为核心竞争力,旨在推广温泉文化与养生,让顾客了解温泉,感受温泉,在享受温泉的同时达到养生的效果。

主持人:据调查,江南盛景是无锡乃至国内温泉业的领头羊,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您会对企业的将来有怎样的打算?

孙建洋:我们的江南盛景现在确实做得不错,这都是靠我们的全新产

品优质服务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达到的。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公司将坚持“特色温泉+景区+中小型会议+水游乐(夏季)”这样一个开发模式,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系以全新的温泉沐浴、保健产品为主导,以完善的餐、住、游、会议相配套,走中高档经营路线,形成“亚洲一流,全国第一”的国家4A级温泉旅游度假景区。目前呢,我们将以本地周边市场为基础,重点拓展江、浙、沪市场,稍后会迅速向国内一线城市发展。(谈话不否定如今成果但更注重于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主持人:据说,贵公司所打造的特色温泉浴,是国内少有的,您能简

单给我们说说吗?

孙建洋:可以可以!目前我们公司做的就是一个四季经营的特色浴池,如;温馨冬园、动态夏园、康乐秋园、浪漫春园。以及各类特色浴池如;动水娱乐池,加料池,情趣池,景观池,冲击池,个性

池(围绕公司产品)

主持人:众所周知,如今的温泉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那么您的公司

要怎样去面对这些竞争呢? 孙建洋:由于温泉旅游项目开发过热,且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行业内竞争加剧,客人的选择随意性增大,许多温泉旅游企业主要通过价格及营销手段吸引客人,有的甚至在淡季与旅行社合作推出免门票促销。预计随着行业新成员的加入,竞争将更趋激烈,将来温泉企业能主导市场的只能是两类:一是具有相应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区位资源优势明显,管理服务到位,品牌型精致化的温泉度假村;二是依仗一定规模、资源,综合配套处绝对优势的温泉景区。综合上述行业经营状况,我们认为对于江南盛景度假村的开发经营具有几点关键性的参考启示:

一是产品设置是温泉度假村成功的关键,在区域、相关资源优势满足的情况下,根据市场设计差异化、人性化产品是项目开发必须最需要斟酌的前提(如国际风情区和VIP别墅等中高端产品)。

二是在目前市场条件下,新开发的温泉景区必须明确温泉景区主题概念,并且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体量,才能抢占先机,应对跟风竞争,进入市场。

三是必须掌握南方地域气候特点,并巧妙利用它形成特色产品,尽可能做到四季经营。区域上集约、紧凑,形式上洞、窟、廊、院、室内外相结合,尽可能达到四季经营的要求。

四是管理运营服务等软件必须跟上。

五我公司优秀的运营控制团队,对财务、人工温泉技术、战略管理控制等方面都掌控的非常好。(浅谈公司的竞争策略并强调自己有优秀的团队,一定能从容应对,更好发展)

主持人:在您的谈话中也谈及您手下的优秀的管理团队,那么,您怎样看待您手下的这支优秀的团队呢?

孙建洋:在创业的过程中,团队是相当重要的。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

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做事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好团队的作用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同时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特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团队,并强调团队的重要性)

主持人:非常开心今天和孙总聊了那么多您和您公司的故事,相信也

能给我们90后很多启发与帮助。

孙建洋:······(很高兴做客“90视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

留给每一个有准备的人,相信我们90,只要用心付出,都能收获成功的)

主持人:嗯嗯,孙总说的真好,只要用心付出,总能收获成功,祝福

城市电视台的访谈节目 篇6

一、嘉宾选择上,遵循“新”“近”化原则

城市电视台的人物节目,在嘉宾选择上应该有自己的特别诉求,注意“新”“近”化原则。

所谓“新”是指新闻性,选择嘉宾时应该看他是不是热点新闻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个新鲜现象的代表人物,这样呈现给观众的就不是已经广为报道过的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观众还可以从中了解到热点的幕后故事,一种现象发生的背景分析或者热门话题的研讨和前瞻,从而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所谓“近”是指“接近性”,对于城市电视台人物访谈节目而言,接近性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外”是指外埠嘉宾,外埠嘉宾最好能与本地有所关联。“内”是指本地嘉宾。本地的知名人物、平实但有感动点的百姓、热门事件的当事人都是本地观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在这些方面做深入、翔实的报道对城市电视台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优势所在,城市电视台访谈节目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做文章。

二、制作取向上,注重个性化、故事化、电视化

如果说嘉宾选择是如何吸引观众的问题,那么节目的制作取向则是怎样留住观众的问题,即是节目的可视性问题。现在访谈节目的主流样式或者是一对一访谈,或者是演播室对话,然后结合部分外景拍摄,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出现冗长、枯燥的毛病。

首先,应该寻求主持方式的个性化。作为城市台人物访谈节目,应该根据本地的文化、风俗、城市特征,结合节目的定位和主持人自身的教育背景、性格、气质,来确定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个性特征,并用这种个性贯穿节目始终,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主持人就不是一个观念、情感单一和个性模糊的提问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甚至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的人,让本地观众有亲切感、认同感,使其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体会到人际交流的角色认同和情感互动,从而期待下一次的愉悦体验。

其次,注重叙述方式的故事性。人物节目既有传奇性,其谈话又多具有思辨性,叙述方式的文学化可以放大传奇性的吸引力,避免艰涩,从而增强节目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比如,以小说的笔法讲述嘉宾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便于观众的接受和理解;开头以及节目渐次演进的每一个段落开端都尽量设置悬念或冲突,然后节目遵循发现矛盾、冲突,寻找原因,最终如何化解矛盾、冲突这条轨迹发展下去,使观众在好奇和急于知晓答案的期待中,不知不觉看完全片;结构采用散文化,即节目整体大结构相对松散,小结构严谨、独立成章,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段落如同山峰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山峰的绮丽风光。这样,看完全片的观众不会感觉疲劳,中途进来或者流失的观众也会获知一段完整的信息。

再次,节目的制作方式要电视化。电视人物访谈节目要区别报纸、广播同类报道,就要强化感性、直观信息的传播,充分利用视觉化工具,如再现嘉宾或者异地的传奇经历或者精彩场景;采访那些不能到谈话现场但与这一事实、细节有重要关系的相关人士,用他们的补叙、追忆来旁证和补充这一事实、细节;另外还可以使用图板、图表等手段使要阐述的政策、理论、流程等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可感。

现在很多人物节目都有外景拍摄部分,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外景拍摄基本还是老专题片的拍法,拍摄一些嘉宾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再摆拍一些嘉宾活动的镜头,然后配上解说词,基本还是声画两张皮,真实性和感染力都难如人意。我们可以充分采用纪实拍摄、效果声、同期声等电视手段,用这种手段所呈现的现场感、真实感来凸显本地媒体的优势,吸引观众。

三、提升观众角色地位,增加交互性与大众化

现在的访谈节目,即使带观众,也只是把观众作为谈话背景和气氛制造者使用,而不是调动其参与到谈话过程中来。其实,适当加入观众参与的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观众的参与能够与观众形成互动交流。例如: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邓玉华曾教周总理唱过歌曲《革命熔炉火最红》,这段经历她在《艺术人生》等数个访谈节目中都谈到过,很多观众都已经了解,如果再让她原原本本地讲述一遍,有失新意。所以,我们让现场的一位观众和邓老师学唱这首歌曲,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而且教完后邓老师还高兴地说:“你学的速度和周总理一样快。”巧妙地引出了这段故事。

四、现场主持时要充分发挥“双向交流”

互动是交谈的本质特征,是人物访谈的操作“支点”。互动是面对面双向交流的核心要素。传播学家施拉姆说,人际传播是“对话式”人际交流,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在一起”。两个人日常聊天能聊得起来,就是因为有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使他们自然能交流起来。因此,交谈的本质就是互动思想、情感的交流,观点、情绪的碰撞。其表现形式就是双方语言符号的互动。具体到人物访谈,其實就是对方能否愿意谈、真实地谈;采访者自己能否“沉入”其中,随时有回应并把握谈话走向。这种回应有时不光是语言,而且是你在听他讲话时凝神倾听、思索的神态,或问话时询问、体恤的表情,使对方愿意谈下去。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一味地宽和认同,而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采访者自己也应有适当的情绪流露。

那么,如何实现人物访谈的有效互动呢?我认为,“拆除”屏障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关于电视谈话的情境制约,即如何让访谈对象“忘掉摄像机”,因人而异,各有招数。我的体会是尽可能排除有效传播(交流)的干扰,使对方尽快进入正常谈话状态。

另外,要保留未知状态,利用即兴发挥,实现有效互动。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被采访者第一遍的回答往往效果最好,也最真实。因为边想边说,伴随自然的情绪、神态、语气甚至手势,越是重复,伴随的东西就越少甚至消失。而传播学研究表明,非语言符号传达的效果往往比有声语言更重要。因此,电视人物访谈,采访者接触“当事人”时要问的问题不要触及太深,以保证谈话的即兴性。有时不得不在现场“二次提问”,也要变换角度,让对方有“新鲜感”,这样即兴的东西就会出来。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跟进”,捕捉细节,形成有效互动。我个人体会,访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神态、动作变化,注意“听进”对方每一句话特别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点”,闪现新的灵感,并在脑中迅速拟出提问,给予回应。我认为前期采访只能是一个大体的轮廓,现场的随机把握、迅速“跟进”才是关键。

总之,互动是双向交流的支点,是正常状态谈话的本质要求。电视人物访谈的互动,需要拆除两个陌生人中间的心理“屏障”。良好的互动建立在谈话的未知状态和即兴性的基础上,而访谈时注意倾听、观察并及时“跟进”,则是实现有效互动的根本。

(作者单位:新乡电视台)

下一个市场热点:情感类访谈节目 篇7

对以情感类节目为主打的电视台来说, 新一轮的竞争意味着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这个认知, 本文将通过对这类节目的市场格局和产业链的分析, 探讨该节目形态在市场上的未来走向。

一、情感类访谈节目的特征

情感类访谈节目是谈话类节目的一个分支, 但又融入了真人秀、心理疏导、法律调解等元素, 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对市场上流行的这类节目的综合比较分析, 节目具有几个典型特征:

第一, 具有谈话类节目的基本特点, 即专家、嘉宾和观众在一起, 就谈话节目主持人所提出的某个话题进行讨论。

第二, 话题更多地围绕个人的情感、婚恋、家庭等社会关系展开, 其创新点在于私人感情被放置在公众话语平台上进行。

第三, 与一般的谈话类节目有所不同, 这类节目的人物要素多由“当事人+嘉宾 (专家) +主持人”构成。处于事件中心的当事人出现在演播室, 向在场者及观众讲述自己的遭遇, 并向嘉宾 (专家) 咨询, 获得心理或法律上的帮助。当事人、嘉宾 (专家) 、主持人三者的角色分工明确。三者之间的交流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

第四, 节目的表现形式通常以演播室谈话为主, 辅以外景拍摄内容。这一封闭式的叙事结构, 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故事的审美需要, 也能引起旁观者在情感上的融入和互动。

二、市场竞争格局

情感类节目的竞争环境呈现为三级竞争的格局:同类节目之间形成直接竞争的关系;由于题材相近, 这类节目还必须与访谈节目、法制节目、公益节目等争夺观众有限的注意力;在整个晚间黄金时段, 还要面对电视剧、电影、娱乐节目等可替代节目资源的竞争。

首先来谈同类节目之间的竞争。目前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均有这类节目的播出, 节目的核心特征乃至表现形式基本趋同。在上星频道中, 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真情》、东方卫视的《真情实录》、北京卫视的《真情互动》、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等都形成了全国影响力。这些卫视频道的定位各异, 但都在除周末外的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这类节目。在地面频道中, 上海时尚生活频道的《心灵花园》、北京电视台七套 (生活频道) 的《生活广角》、南京教科频道的《有请当事人》、河南都市频道的《情感密码》都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号召力。

由于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性, 这类节目的播出思路也表现出不同。上星频道是广电集团间竞争的主阵地, 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强, 形成了这类节目与其他节目类型 (多为娱乐节目) 混合使用的播出格局, 以顺应观众在工作日和周末不同的收视需求。情感类访谈节目一般集中在工作日的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比如江苏卫视《人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21:30, 湖南卫视的《真情》安排在每周一、周二的19:35。周末则安排娱乐性更强的节目播出, 比如江苏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均在周末晚间播出融合真人秀、综艺节目等元素的季播大型项目。

地面频道由于资源配置相对较弱, 往往采取专业化的频道定位, 播出的节目品种更为固定和单一。这类节目的性价比较高, 可控性较强, 因而不少地面频道以日播的方式在晚间黄金时段安排播出。需要注意的是, 这类节目在地面频道的播出受到频道定位的制约。

从收视情况看, 这类节目在不少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均取得了理想的收视率。先看上星频道的收视情况。根据央视-索福瑞2007年度全国35城市数据统计, 江苏卫视的《人间》自2007年3月5日开播后, 时段收视率 (21:30—22:30) 在全国五十个上星频道中排名第四, 省级卫视中排名第一;湖南卫视的《真情》自2007年4月9日改版后, 时段收视率 (19:35—21:00) 在全国所有上星频道中列第六位, 省级卫视中名列第一。

再来看地面频道的收视情况。根据央视-索福瑞2007年度本地市场数据统计, 上海时尚生活频道《心灵花园》的时段收视率 (21:00—22:00) 在上海的所有频道中排名第三;南京教科频道《有请当事人》的时段收视率 (22:30—23:00) 在南京的所有频道中排名第二。

节目的高收视率带来了频道整体收视率的提升。随着江苏卫视《人间》的开播, 频道晚间五小时的累计收视率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的排名由2006年的第六升至2007年的第二。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35城市) 平台收视的提升对提高频道的广告经营收入和树立品牌形象, 功不可没。

其次是这类节目与相近节目类型之间的竞争。前者融合了访谈节目、法制节目、公益节目等的特色, 节目主题的选取非常类似, 因此观众不一定能将上述各类节目截然区分开, 在收视上也可能被相似的主题吸引住。这就造成了上述各类节目之间收视的可替代性。如目前在市场上广有号召力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以讲故事为主的《传奇故事》都与情感类节目争夺着观众有限的注意力。

第三级竞争关系则是这类节目与其他可替代节目资源之间的竞争。一旦质量下降或是这一节目类型不再受观众追捧, 电视台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收视更高的节目品种取而代之。而许多制作能力不强的电视台则使用电视剧、电影等资源与高收视的情感类访谈节目进行对抗。

这种三级竞争的格局更凸显了对情感类节目进行品牌管理的重要意义。由于这类节目在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表现不俗, 市场上的跟风者不断涌现, 造成了节目质量的良莠不齐。一些节目片面追求高收视率, 往往选取带有耸动性的边缘话题, 或者激化矛盾冲突, 渲染选题中的负面信息, 甚至制造虚假话题, 为该节目形态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障碍。从品牌管理的角度而言, 低水平的大量重复对节目形态的长期发展不利, 这在我国的节目市场是已经验证的事实。如果我们对新兴的节目品种不善加管理, 等待它的将是昙花一现的局面。这类节目市场的管理和保护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程, 不仅需要电视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策略, 更需要在版权保护、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形成配套体系。当前, 通过行业规范、法律等手段强制实现对某一节目形态的保护, 是减少市场短期行为比较可行的方法。

三、产业价值链分析

同任何文化产品一样, 这类节目的生产和播出是由内容提供商、播出平台、节目经销商等共同完成的, 主产业链仍以大众传播学中的传受模型为基础。一般来说, 这类节目产业链的上游是包括电视台、节目制作公司在内的内容生产商;生产出的节目需要电视台等播出平台向观众发布,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之下, 节目的发布平台还在向多媒体领域扩展;节目的副产品, 如DV D等视音频产品由专门代理机构向国内外的消费者发售;节目的衍生品, 如商标等向其他消费品领域延伸。如图1所示。

在产业链中, 上游的节目生产有三种方式:一是电视台自产自播, 这也是目前情感类节目的主要制作方式, 如江苏卫视的《人间》采用频道自主生产的方式;二是民营制作公司负责节目的制作、发行、广告销售, 比如北京电视台七套播出的《生活广角》由银汉传播策划制作;三是由电视台委托制作公司制作, 电视台提供制作费用或负责节目的时段广告, 节目由电视台独家播出或分销到其他频道, 如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就是委托东方欢腾制作的。

这类节目的播出渠道以电视台为主。但随着受众市场“碎片化”的趋势, 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开始向其他媒体平台延伸, 如手机、车载电视、网络电视等。如何利用多媒体平台加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是业界需要关注的课题。

当这类节目已获得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内容生产商可以考虑通过发行销售副产品或衍生品的方式拓展产业价值链, 扩大节目的品牌影响力。以《人间》为例, 节目的视音频、文本资料可以向节目市场发行;利用《人间》的品牌号召力举办研讨会、大型活动等, 如《人间》年度人物评选, 其中最受观众欢迎的人物或事迹可由电视台自主拍摄为电视剧, 向电视剧领域嫁接;《人间》的商标、主持人或嘉宾向相关的消费品领域授权。目前, 我国的节目代理市场发育尚不健全, 这一领域还有许多可开发的空间。

总体而言, 电视台在这类节目的产业链上居于主导地位, 除了垄断播出渠道外, 也是节目生产、发行和销售等的主体。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 电视台对节目的制作、播出乃至版权代理形成一体化的管理, 可以节省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 将来也可能走向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局面。但由于制作单位、播出渠道的高度集中, 除电视台外的其他参与者必然逐渐萎缩, 这将造成市场发育的缺陷。比如目前的产业链中就缺失节目中介商、版权代理公司这些环节。

四、情感类访谈节目的发展趋势

1. 节目定位向纵深拓展, 省级卫视大有可为。

这类节目定位的整体走向是, 倡导和谐社会的功能定位不变, 形式内容向多元化、纵深化发展。目前, 节目选题多集中在家庭、婚恋等领域, 这类话题的潜力毕竟有限, 未来, 节目的选题必会向社会其他领域拓展。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 这类节目的公益性会不断加强。

2008年, 央视对奥运会的转播及一系列的相关举措直接威胁着地方电视台的收视份额。这类节目的目标受众群与体育节目的主要受众群存在明显差异, 省级卫视如果使用此类节目与央视抗衡, 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其垄断局面的。比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真情》已经累积了一批忠实观众, 可以借助节目的人气与央视平分天下。另外, 这类节目在省级卫视与地面频道中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样式, 前者在内容包装、风格定位上更偏向全国化, 而地面频道更注重题材的贴近性和地方特色。

2. 受众市场仍以中老年女性为主, 并向其他年龄组和男性族群延伸。

通过分析观众的社会心理和收视心理, 可以认定这类节目的话题对女性族群具有先天的吸引力, 未来其主要受众群仍将是中老年女性。她们是日用消费品的主要决策者和购买者, 能够吸引主流广告商的投放, 因此中老年女性观众是电视台必须坚守的一块市场。随着节目定位向纵深拓展, 会出现一些面向男性和其他年龄群组的情感选题, 电视台甚至会研发出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情感类访谈节目。相应的, 这类节目也会出现细分的广告市场, 拓展原有的以家庭、个人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广告投放格局。

3. 电视台主导产业链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被打破, 民营制作公司与电视台的合作不断加强。

电视台是这类节目主要的内容生产商和播出渠道, 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格局。民营制作公司要想找到突破口, 目前只能从内容生产方面入手。不少电视台从打造品牌的角度考虑, 制作独家播出的节目。但独家播出会增加收视率和广告经营等方面的风险, 有些电视台选择与民营制作公司合作, 由民营制作公司生产节目, 电视台实行“以点论价”, 分摊风险。一些中小型的电视台由于制作能力较弱, 也会向民营制作公司购买节目。

上星频道, 特别是省级卫视需要依托自办栏目争夺全国市场份额, 往往更加重视节目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也更愿意接受来自受众市场的反馈。因此, 省级卫视将在节目的产业链中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也最有可能成为副产品、衍生品的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主导者。这种主导地位将随着品牌竞争的不断升级而得到凸显和加强。

参考文献

[1]2007—2008中国电视情感节目市场报告.CSM媒介研究.

[2]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08.

[3]迈克尔·波特 (美) , 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2005-08.

浅谈访谈类节目的审美特征 篇8

一、饶有趣味的话题与吸引观众参与

大千世界, 可谈的话题很多, 怎样才能抓住观众的心呢?那就要贴近百姓的视点, 爱老百姓所爱, 谈老百姓所谈。以《实话实说》为例, 他的话题都不是很深奥, 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广泛群众参与的话题, 而不是精英论坛, 即使请来一些嘉宾, 主要也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探讨, 谈话的主体还是普通观众, 访谈的选题都颇有特色, 而且具有典型性, 如有谈如何识别伪科学的, 讨论如何处理家庭矛盾的等, 也有请科学家来现身说法, 普及科学知识的, 由于所请的嘉宾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话题本身就能引发人许多审美思考和审美的想象力。而且许多话题本身也很吸引观众, 观众常常抢着话题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际, 才能够得到众多观众的关注, 节目才有生机和活力。但是现在有些访谈节目话题陈旧, 又没有普遍性, 又拿些无聊的“话头”让主持人或搭档来做些无聊的行为, 久而久之反而会让观众倒胃口。只有真正关心人们的生活、触动人们情感的话题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才能“有话可谈”, 才具有什么趣旨。

二、在访谈形式中体现审美

访谈形式的活跃是最善于表现审美性的方法之一, 谈话中, 主持人虽在主持节目, 但常常要扮演一种引领着的角色, 主持人不是某话题的权威, 更不是谈话内容的终结者, 尽管主持人的风格各异, 或儒雅, 或调皮, 但总的来说都应做到亲切平和, 循循善诱, 而不是拿腔拿调, 谈话时可能是对话式的, 可能是一种近距离的讨论, 或可能谈着谈着, 又插入不少新的内容, 这时, 主持人应该把握住话题的导向和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而不致使谈话偏离了原本所定的话题。

舞台布景、灯光、背景音乐是烘托气氛, 最能体现某种审美情调的手段, 在谈话节目中, 基本画面是舞台设计和布光的艺术性发挥, 舞台布景可以是写实的, 也可以是写意的, 根据不同的话题和当事人、嘉宾的出场, 可以借电视画面真实地复制出当时的情景, 或再现事件来龙去脉的片断, 也可在相对静止的画面上讲究均衡、对称、呼应、冷暖色调的巧妙配置, 或运用中国画中线的律动, 空灵, 飘逸的山水画点缀舞台, 或以明暗交错、虚虚实实, “计白当黑”的手法来体现一种中国传统的“意境美”, 更可将自然风光, 如咆哮的大海, 巍峨的山脉等根据不同的需要搬上舞台或制作成像, 则谈话的气氛中已透出了审美的质性。

一些电视访谈节目由于主持人的出色把握, 也能营造出具有特色的气氛, 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艺术人生》节目以煽情为自己的最大特色, 将艺术、人生、对生活的感悟揉合在一起, 常常弄得台上台下哭一片。观众在观赏过程中陪伴这些艺术家重温他们走过的艺术道路, 其实也是在回味自己的人生经历, 一掬泪水, 不仅是编导的煽情手段, 也是对大众心理的情感抚慰。

三、访谈节目中的人文关怀与高雅的审美情趣

电视上的谈话、对话、交流, 其作用不仅仅只是传递信息, 更是一种具体、生动的心灵交流。节目主持人必须能与场内外的群众产生呼应和共鸣, 就此而言, 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就更高, 他不仅是整个节目的参与者、完成者, 也是组织者和创造者。没有相当的修养、才干和灵敏的应变能力, 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如《对话》, 《对话》节目因其浓烈的文化品位得到了很多观众认可, 如一篇文章认为“《对话》给一向被称为“弱智”的电视挽回了不少面子, 首先《对话》选择人物非常有分量, 都是和重大社会问题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 这些人物的内涵决非娱乐明星可比;其次, 主持人也显得比较有文化, 不是那只鸟个花瓶式的程式化主持;他们代表观众提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而这些“精英”人物的回答一般不会让人失望, 所以《对话》几乎场场都是有质量的、高层次的, 而且也没有搞得高深艰涩, 让一般观众不知所云, 《对话》还特别注重现场气氛的调节, 有一定的娱乐性。”然而, 访谈节目发展到今天, 人们对它所寄予的期望值已越来越高对于人文意识、人文精神的谈话也越来越深入和富于批判色彩。

无论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都蕴含着程度不一的审美因素, 如何发挥电视的有效手段, 充分显示电视文化的审美价值, 则不仅直接关系到当代电视如何更为形象、精致地反映时代, 观照现实, 传承文明, 引导人们思考人生, 表达理想、关爱社会, 也同样有利于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有利于提高电视传播的社会效应使其走向世界。

摘要:近几年来, 电视节目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节目类型——访谈类节目。访谈类节目近年来相当风行, 仅中央电视台就有《实话实说》、《朋友》、《聊天》、《艺术人生》等一大批收视率很高的访谈类节目。各大电视台大大小小的访谈类节目更是数不胜数。

试析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困境 篇9

关键词:电视访谈类节目,受众审美

造成访谈类节目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同类节目之间相互竞争加剧的内部原因,也有观众审美变化与其他新型节目得到发展的外部原因。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外部环境

1、同类节目的数量增加

近些年来,受到访谈类节目收视率高的刺激,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推出自己的访谈类节目,以抢占电视市场。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访谈类节目就已经到了爆棚的地步,1993年的《东方直播室》到1996年的《实话实说》,以及随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对话》、《面对面》,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银屏连着我和你》,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湖南电视台的《新青年》,以及后来著名的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东方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天津卫视的《今夜有戏》和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以及同样由李静主持的重庆卫视的《超级访问》等,访谈类电视节目的数量变得非常丰富,早在2011年广东今视媒介所做的一份调查中就指出,在17:00~24:00时段所播出的访谈类节目有430余档,播出时长达到2.2万余小时,涉及频道350余个,而且还在逐渐增长支出。

2、同类节目的形式雷同

然而,在访谈类节目数量迅速爆棚,电视节目形式与节目千篇一律,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对比《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四个最受欢迎的访谈类节目,我们发现不仅节目从举办开始到现在发展遭遇瓶颈的长期时间里,节目的形式、播出时间、访谈内容一直保持不变。而且各个节目之间,除了主持人与主持风格、演播大厅这些硬性问题上存在不同之外,在节目的组织形式、访谈内容、访谈人物上几乎是一模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观众不存在对主持人有着特殊喜爱,而关注的是节目内容的话,那么无论是观看那种节目,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区别,造成同类节目之间形成了赤裸裸的竞争关系。而且节目的数量越多,竞争压力越大,观众越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访谈类节目的发展。

二、电视访谈类节目内部环境

1、新的节目形式不断崛起

从2011年访谈类节目走入黄金发展顶峰开始,国内电视节目却在悄然酝酿着新的发展与转型,2010年江苏卫视相亲类大型主题节目《非诚勿扰》迅速盖过其他电视栏目,在国内制造了一起相亲类节目火热的大浪潮。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了》分别掀起了国内综艺选秀节目和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大浪潮。可以说,在访谈类节目面临剧烈竞争,正将遭遇发展阻力的时候,国内的其他电视栏目却在积极的通过栏目创新,打造新的更受欢迎的节目形式,并在节目的收视率上取得了新的辉煌成绩。除此之外,电视访谈类节目本身的组织形式也渐渐了发展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像《爸爸去哪儿了》爆红之后,通过新的真人秀的形式,展示明星本来的生存状态的节目形式得到了观众更大的支持与认可,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放弃了拉拢明星访问这种相对单调的组织形式,改为其他更为自由的组织形式,让观众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了解明星,这种新的更为灵活与自由的节目形式成为访谈类节目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且很快访谈类节目便处于下风。这类节目包括早已发展成熟的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与《快乐大本营》,也有新发展起来的像浙江卫视的《我不是明星》和中央电视台的《嗨!2014》等。其他新的具有竞争力的节目形式的崛起以及同类类似节目形式的发展,使访谈类节目遭受到两个方面的双重压力,从2012年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

2、受众审美需求发生变化

观众对于电视列节目的审美需求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这决定了缺乏创新的电视节目在影视发展的大环境下逐渐被淘汰的必然结果。观众需求的变化,既有电视节目千篇一律,过于老套的自然影响,也有新的节目形式创新的引导。从2012年起,我国电视节目资源内容和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以2013年获得阶段性收视率获得第一的电视栏目而言,先后就有《爸爸去哪儿了》、《天天向上》、《超强大脑》、《中国好声音》、《超级演说家》等十几个栏目,这些电视节目大都经过了新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演出时间上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并积极进行了超强度的宣传,称之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大片时代”一点也不为过,新的电视节目使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印象不断产生变化,也让观众对于电视节目本身的审美产生了影响。近期调查显示的访谈类节目整体收视率下降,而真人秀节目收视率整体上升,也间接反映了明星真人秀类节目更加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现实状况。

3、访谈类节目转型困难

在新的节目竞争环境下,很多与访谈类节目具有竞争关系的节目,都积极进行了新的创新,来打破这种封闭的局面。像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就在访谈的内容上面进行了多样化的创新,关注对象对群众转向基层,而访谈的过程也插入了更多的形式。像中央电视台的《开讲了》,由访谈类节目转变成明星自己讲出自己的故事的形式,连节目组成核心的主持人都没有了。而访谈类在转型上却有着多方面的困难,其一,访谈类节目在节目形式上一直是以主持人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作为支撑,任何形式上的节目变更,都会对主持人的组织形式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访谈类节目本身不能够承受这样的变更;其二,随着访谈类节目收视率下滑,节目本身的价值和收益也日渐减少,其有效运营资本不能够支持庞大的节目改组方案,在节目改组还是淘汰之间,访谈类节目面临着两难境地。第三,新时期电视观众群体更加年轻化,渴望新的话题和互动,渴望更加自由和现代的场景,这些追求方式与当前访谈类节目组织本身而言,根本是对立的。种种的困难,让访谈类节目即使是有心转型,却也必须对自身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这成为访谈类节目转型或者淘汰之间的障碍。

面对发展瓶颈,访谈类节目对节目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已经成为访谈类节目发展的必然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调整访谈对象;从场景和话题方面对访谈类节目进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正能量”核心价值观;通过现代媒体渠道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性。

访谈类节目发展困境与访谈类节目自身发展旺盛时期,大量同类同形式的节目加入,造成电视数量庞大而内容陈旧,同一时期电视节目创新加快,多种新的节目形式迅速占领市场,以及观众需求变化一定的关系。要想真正意义上促进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在节目的形式上要大胆创新,活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节目互动,增强节目灵活性。节目所访谈的对象要更加亲民化,向大众化靠拢,不要局限于明星这一单一内容,但是无论节目形式如何改变,作为一期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与理念,在发展节目的同时,将这种理念保留下来,并形成属于节目本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当地电视节目类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试论广播访谈类节目的创作 篇10

1 选择合适的访谈嘉宾

在录制广播访谈类节目前一定要确定好访谈嘉宾。首先,要根据节目的主题,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嘉宾。考虑嘉宾是否与话题有关联性,嘉宾是否具有关注性,嘉宾在节目主题上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共鸣等因素。嘉宾的选择是一档访谈类节目的关键,合适的嘉宾会提高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相反,嘉宾的不恰当,可能会毁掉一个好的节目方案。

比如,如果节目的主题是针对广大已婚妇女进行励志宣传,那么有条件的话可以请具有典型性和榜样性的国民媳妇刘涛作为嘉宾。首先,刘涛作为内地有名的女演员,自身就带有一定的关注度,会为节目吸引很多的受众;其次,刘涛陪伴老公渡难关,不抛弃不放弃的经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既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又能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刘涛完美地诠释了妻子的形象,是广大妻子的偶像,会让此档访谈类节目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2 节目主题策划

如果说嘉宾会给节目锦上添花,那么节目的主题对于广播访谈类节目就是点睛之处。评价一档访谈类节目的好坏,主题是最重要的。节目的主题不够吸引人,那么其他的因素都没有了发挥作用。节目首先要吸引受众,受众进行了收听,然后才会有反响。广播访谈类节目在初始阶段做的十分优秀,主要原因就是主题符合当下,贴近受众生活。主题的策划在现今仍然要求体现时代特色,关注社会问题和热点,具有新闻性和讨论性,体现一定思想内涵。有很多节目的主题特别大,导致整个节目内容没有逻辑性,宽泛没有重点,受众在收听节目时不知其所言。所以,在策划主题时,要有针对性,找好切入点,切忌假大空。

3 充分发挥广播优势

广播的传播方式就是通过声音来进行传播。虽然没有画面的辅助,但却充分运用了声音。对于广播而言,声音就是它区别其他媒体的优势。广播可以以声传情,以声传意。广播访谈类节目中的声,不仅仅包括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还包括背景音乐的运用。通过背景音乐来烘托谈话气氛,增加节目的叙述性。所以,在广播访谈类节目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声音这一传播优势,将优势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做好背景音乐的处理,什么地方应该舒缓,什么地方应该活泼,做到与访谈情节相呼应,甚至在一些言语无法表达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来表现。

4 节目播出

广播访谈类节目有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录播,一种是直播,但一般都采用直播的方式。直播不仅减少了制作环节和制作时间,还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性和现场性。当然,直播的方式对于节目来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挑战,直播访谈类节目没有经过任何的删减和处理,将整个节目完整、真实地传送给了受众。直播对主持人的临场反应能力有十分高的要求,当话题有偏颇的趋势时,主持人要巧妙地拉回话题;嘉宾在表达上有迟疑时,主持人要适当地引导和提示嘉宾,要掌控好整个环节,保障话题的顺利进行。所以,主持人在节目前要熟悉掌握节目的流程,对采访嘉宾是否到位,是现场采访还是电话连线采访等问题都需要做好安排。此外,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确保节目的顺利完成。

5 结语

访谈类节目是当下比较受观众欢迎的一类节目,特别是电视媒体的访谈节目,制作比较新颖,方式比较特别,话题能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因而,电视访谈节目的收视率在众多节目中相对较高。对此,广播访谈类节目就稍显落后,在不考虑两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技术应用等外在因素。从节目本身而言,广播访谈类节目不够有新意,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因此,对广播访谈类节目的创作探析就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军红.广播访谈类节目的创作[J].新闻爱好者,2011,(14).

[2]王玲.广播访谈类节目探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10-25.

[3]马骞.浅析广播访谈类节目中的女性化语言[J].电视时代,2010,(Z1).

[4]白鹤.访谈类节目的话语控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人民网“理事长谈学会”节目访谈 篇11

访谈实录:

【主持人】提到世博会,大家看到的就是建筑的形状,包括它的颜色。上海世博会在场馆和景观色彩的设计上有哪些看点?

【梁勇】:简单的来说,一个上海“最”,就是国内和国外的景。第二就是“品”,就是世博会上展现出来的各国的产品,表现出当今一些时尚,表现出一些传统,表现出一些文化的特色。男外在展馆里面,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以及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人,他们穿着打扮,也体现出色彩学在人体上运用的现代风貌。从“景”、“品”、“人”这三个方面来看。

【主持人】那么上海世博会运用了哪些色彩学的原理呢?

【王京红】:我是建筑师,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建筑。建筑不可能有透明的建筑。像玻璃都是有颜色的。我们世博里面所有的建筑都运用了色彩。我觉得这一届从色彩上有更多的看点,我们当代的建筑师更多的是从现代主义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更多的是用黑白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并不太注意有色彩的存在,忽略了是从的的发挥空间。但是我们发现这届世博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是从加到了场馆中,比如说我们经常关注的中国馆,还有欧洲的一些场馆。像西班牙的场馆,直接是用草编的一些最自然的植物。用最自然、微妙色彩来组合,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主持人】:中国馆的主题色是红色,表面看上去都是红色。但是有很多门道,比如说每一个地方的红和每一个地方的红都是不一样的,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梁勇】:中国馆中国红的设计,去年获得我们“2009年色彩中国的年度大奖”,就是“中国色彩贡献奖”。这也是我们中国流行色协会最高的奖项。有很多评委在评价中国馆的色彩设计的时候,都认为代表了我们现今色彩运用的最高境界。这次中国馆在色彩设计上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1)色彩的运用上采用中国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红”,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热情、奋进、团结的品格。(2)色彩的组合上,它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呢?就是四种差别不太大的红色。然后通过从上到下,通过由浅到深,这样一个渐变的方式,使中国馆从建筑上更加具有层次感、空间感,而且总共用了7种红,这里面包括这三种,包括它的通风口都采用印章的图形,应该说这个是一个创举。(3)在材质选择上,它采用的是凹凸的复合的铝板,这样在同样的光源下能够表现出色彩的感觉,这个是不一样的。就显得这个这个中国红,看起来不呆板,就是比较活。

【王京红】世博会在设计的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重大的事件。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是一个里程碑,我觉得我们今年上海的世博会。将来一定也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最早的世博会是1851年的伦敦。它是水晶宫,用玻璃和钢建造了一个水晶宫,第一次把现代的工艺、材料做成了现代的艺术。1900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高潮,1929年是巴塞罗那的世博会,当时做了一个德国馆的一个展示,那个也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事件了。

世博会的色彩象征性更强一些,每一个场馆,包括我们志愿者的服装,我们里面的标识系统,所有的视觉传达系统都是同时来表达这个事件过程当中反映一个事实。它所以说不是一个常态的,它是一个事件式的,这个评价标准跟我们对城市、对服装、对产品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样的事件,它保持它的多样性,能够表达它不同国家的文化、文明、地域,它的这种特点实际上就已经是很好了,就足够了。

【主持人】:在城市规划当中色彩应该也是占了很大的分量,像我们北京这样的一个城市,它是一个文化代表的地方,又是一个首都。所以在这种类型的城市的建设。和像上海、深圳为经济发展为代表的城市规划上,他们在色彩上面的运用会有什么不同呢?

【梁勇】:不管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城市色彩的形成有它一个历史客观的存在。所以说很多东西它是一个历史的积淀,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的城市都是在高速的发展、在变化。但是我们讲的这个城市色彩规划,前提是和谐,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愉悦,所以说没有什么好和坏。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脉络,像北京这样的是皇城,有几千年文化的历史。

我们在北京的规划中,怎么能够通过这些城市的色彩规划设计,既体现出北京的古城风貌,同时又满足现代人的这种情感的需求,我想在这方面只要能把这两者兼顾到,应该说就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通过城市的色彩规划让我们这个环境越来越适合于人居,环境越来越优美。所以很多人到北京来看,北京的变化非常快。这种变化是积极的。是向上的。

【主持人】:现存越来越受崇拜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不仅造型很怪异,而且在颜色上面选择也特别的突兀,你怎么看待城市地标性建筑选择突兀色彩?

【梁勇】:这个要从两个方面看,作为一个城市它需要一个地标性建筑,像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像北京奥运会的鸟巢等等。这个都是地标性建筑。它们在色彩的选择中,不仅仅要起到地标、轰动、视野,甚至是为设计而设计的理念。它更要考虑的是受众人群的接受程度,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如果一幅画挂在家里面。你喜欢什么样的颜色。这个是你自己的喜好。但是作为一个建筑,特别是作为地标性建筑,它就应该考虑到城市人的接受程度。而不能够因为前卫,只是去博眼球去设计。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很多这些前卫的、博眼球的设计,它是有它的一些道理。像埃菲尔铁塔,在100多年前巴黎的人们也是不接受的,但是这是一个逐步的接受。有很多东西是要通过历史的演变,通过人们的审美的变化。可能是越来越习惯了。所以在色彩的运用上。我认为不能为设计而设计,一定要达到一个平衡,怎么达到一个和谐统一,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王京红】:我补充几点,实际上梁会长说的地标性建筑确实是这样的,是有一个接受度。它有过于前卫的东西,就是大众有一个审美的接受过程。现在其实对于我们中国的城市来说,地标性的建筑,我个人认为还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都想成为地标性的建筑。

而城市是应该有背景、有主角、有合唱、有领唱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要领唱的话,这个合唱一定是不和谐的。我们在做城市色彩规划的时候,我们先考虑的是它的背景。就是先从这个地域的光环境出发,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城镇,它是属于应用中的城市,还是中等光亮的城市。然后选择这个城市是统一的色彩。还是需要变化的色彩,所谓统一就是特别的柔和、就是用色非常地刺目、跳跃的,不同的城市标准是不一样的。

在高原地带,空气很稀薄。阳光非常的强烈,影子很黑,受光面又很白。那个地方就要有很鲜艳的建筑。在阴天很多城市,那柔和的色彩会很舒服,确实不同的城市色彩应用是不一样的。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问题及对策 篇12

1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定义

自1960年以来,电视访谈类节目开始在美国出现,该节目大多是邀请嘉宾参加,并让其与主持人对话。然而在引进我国之后,电视访谈类节目又出现了其他新的形式,不仅可以用主持团队的形式去采访嘉宾,还可以对新闻突发事件以嘉宾群的方式来探讨。而本文所指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则是把电视作为传播媒介,主持人和嘉宾、观众以现场访谈的方式来进行平等交流的对话节目类型。

2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实问题

2.1 形式老套

目前,由于收视率的激烈竞争,电视节目出现向劣势发展的趋势。从两点上来说:一是电视访谈类节目数量庞大;二是形式过于老套,没有创意,比如说像各有千秋的《咏乐汇》《背后的故事》等访谈节目,它们访问的都是名人的成长历程或是对人生的领悟,而且几乎用到了完全相同的思路和观念。有时候,一个嘉宾可能会被邀请去参加多个访谈节目,那么他们的故事就会被多次谈到。这样不仅让电视资源和观众的时间得到浪费,还会影响电视访谈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内容不真实

电视访谈类节目除了形式不新颖,内容不真实也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许多的访谈类节目大都是录播或者是直播状态的录播,所以都是事先预设好每期节目的节奏、风格和框架。而且,有时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迎合观众的心理,嘉宾、编导或是现场的观众会故意制造出一些悬念,而把真实的一些东西覆盖。如果这样的话,内容怎么会真实,节目质量又如何会提高?

2.3 嘉宾不够

对于电视访谈类节目,嘉宾的选择起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一档全新的节目,所以说电视访谈类节目不能没有嘉宾。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存在着一种观众的兴趣随播出时间逐渐减低的现象。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在节目播出初期往往会去找那些号召力极大的和符合当期话题的人物作为嘉宾,但在这之后,便很难再找到这种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人来当嘉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该节目的兴趣便不如之前了,也直接导致了收视率的下降。

2.4 主持人不专业

主持人对于节目的录制是十分重要的,是必不可少。尽管现在有许多十分优秀的主持人使节目的效果得到了最大化,但一些地方的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还十分欠缺。他们不懂如何更好地去倾听他人讲话,会打断别人的讲话,甚至于为了抛出观点而不给嘉宾足够的说话时间,也不会和现在的观众进行互动,从而出现三者就一个问题争论的场面。由此可见,只有选择对的主持人,才可使节目收到理想的效果。

3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相应对策

3.1 形式新颖

现如今我们面对这老套的节目形式,要想不消亡,那么就要敢于探索,要做到除旧推新。所以为了电视访谈类节目,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定位找对。在节目制作前期我们就应该找准自身的定位,确定观看节目的观众的年龄段范围,并根据该范围和观众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制作策划方案。第二,鲜明特点。在找准了节目的定位之后,便要在节目的形式上多费心思,争取让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节目的环节更加新颖,让观众更加爱看。第三,更加关注细节。我们应该使观众与该访谈节目产生更多的共鸣,假使注重了节目的细节,从生活的琐碎谈起,便可以更好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3.2 内容真实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访谈内容的真实性,所以其节目才这么受欢迎。采用无彩排式的现场录播绝对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和嘉宾都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录播,这样更利于他们真实情感的表达,使节目更真实更吸引人。如果其内容造假的话,观众也许会立刻停止对节目的收看。所以,我们应该真实的录制节目,不造假,要真实,给观众一个真实的节目。

3.3 选对嘉宾

嘉宾的选择是访谈类节目的基本要素之一,嘉宾选择的正确与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访谈节目是否可以成功。个人认为,在选择邀请嘉宾时,应该先找符合本期话题的人,然后在其中择取具有代表性的,观众喜爱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嘉宾。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访谈节目其话题内容及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决不能仅仅指着一个条件选择嘉宾,应该从多标准选择,从而让观众喜爱,提高节目的知名度。举个例子来说,像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之所以可以在众多访谈节目里脱颖而出,便是因为邀请了各界的人物,嘉宾范围宽泛。所以,嘉宾的选择十分重要。

3.4 找准主持人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担负着引出话题、控制节奏、调节气氛、调控观众情绪的重要任务,是电视访谈节目的核心。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决定节目的风格,节目主持人的能力决定节目的质量。然而在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中,节目主持人个性化的气质会融于节目之中,会使节目出现不同的风格,像《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知识渊博、举止端庄大气,情感深沉,经常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又像《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松庄严谨,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对事理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而《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的语言风趣机智,主持中常常习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化解问题。这种恰到好处的调侃不仅将观众带入轻松的氛围还可激发人们的思考,凸显访谈节目的本质。倪萍曾主持过一个以“母亲”为话题的节目。就在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得到加时四分钟的指令。那时倪萍灵机一动,便向现场观众问道:“今晚有谁是陪母亲一起来的?”一位小伙儿站起身的一刹那,倪萍感慨道:“本来儿子陪母亲看节目是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的,但我常在演播厅里看到的是一对对情侣、一对对夫妻,有时是母亲带着孩子,却很少的看到儿女陪着母亲来的。其实老人更加需要多出来走走。从今以后我希望能在这里见到更多的孩子陪母亲来。”倪萍富有激情的话语发人深省,更是展现出独具个性的应变能力。所以说访谈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引导话题,更要具有快速敏捷的思维品质,富有独特的应变能力,从而抓住观众的心。

总的来说,我国的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只要使其内容新颖,内容真实,并且选好嘉宾和主持人,然后再把后期包装好,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节目效果,让更多的观众喜爱。

摘要:最近这几年,电视访谈类节目通过不断进步,俨然成了我国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电视访谈节目质量的提升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目前的状况便是既有好的电视节目,又有不好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电视访谈节目的定义着手,并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可以帮助到大家,使访谈类节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电视访谈类节目,良莠不齐,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桑志民.浅析电视访谈节目的现状以及改进策略[J].才智,2015(35):276.

上一篇:彩色的翅膀彩色的梦下一篇:阑尾炎超声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