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把握(共4篇)
辩证把握 篇1
当前经济全球化、产业科技化的趋势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由于市场份额有限, 各中等职业学校想方设法扩大招生规模, 以维持生存。而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成才, 是摆在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中职学校生源特殊, 具有以下特点:
(1) 年龄大多在十六七岁, 青春勃发, 思维活跃。
(2) 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 自尊心非常强、耐挫折能力弱, 易受外界影响。
(3) 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 入学分数普遍偏低, 学习兴趣淡薄, 综合素质不高。
(4) 个体差异大。积极上进者、心理负担过重者、方向迷失者、悲观失望者、自暴自弃者皆有之。班主任如何才能让中职学生安心守纪、思想稳定、积极向上地学习和生活呢?笔者觉得除了普通教师应具备的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等种种良好的素质外, 还要突破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 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认识到位, 更新教育观念, 采取适应中职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以适应职校教学。
一、处理好班主任的信心和激发学生自信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一定要树立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信心, 同时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信。班主任树立了信心, 就能焕发出工作的热情, 遇到困难不屈不挠, 百折不回。要坚信好的班主任能激活一个班, 无论发生什么问题, 都要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扭转不利局面, 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学生引导好、教育好。事实表明,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在班主任树立了信心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找回自信。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特有的可贵之处, 针对中职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 多做一些肯定的暗示, 及时表扬他们的哪怕点滴进步, 使学生产生喜悦、乐观的情感, 促其奋发图强, 增强他们要求进步的欲望, 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 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有时班主任的一句话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要告诉学生, 他们是社会的一份子, 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 很有意义,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 只要努力学习技术, 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素质, 将来踏上社会一定会取得成功。
如果班主任充满信心, 被班主任期待的学生就会在生活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逐渐步入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而获得学习、事业和生活的成功。
二、处理好执行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引导学生观念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既要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 认真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来达到执行有力、贯彻有效的目的。即在学校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贯彻落实学校赋予的各项工作时, 要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和完成, 不能有厌烦、抵触情绪;积极做到“规定动作”做到位, “自选动作”有创新。同时, 注重与团支部、学生处、教务处的联系, 积极反映学生的合理需求, 为学生争取应有的各种权益。
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 就要把学校的工作安排、整体规划融入班级建设之中。对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任务, 要从学生的角度把道理讲透、说明, 因为中职学生已经开始思考问题, 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 要经过学生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取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才能够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否则, 即使教育目标正确, 教育方法科学, 也无法达到期望的效果, 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处理好了以上关系, 学生就能够处处配合, 从而达到学校和学生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三、处理好班干部队伍的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小社会, 班级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全体同学的利益。要重视班级的民主制度建设和班干部队伍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 要有体现全班大多数人意愿的班规班纪, 并共同遵守。在班干部队伍方面, 要建立有效的班干部管理团队。理顺班级的管理关系, 可以将班级管理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职能层———参与层。决策层是班主任, 是班级各项工作的决策者;职能层由班委会、团支部组成, 负责班级的具体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起纽带作用;参与层包括班级的全体学生, 由他们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 共同管理班级事务。对班干部队伍要进行培训学习, 提高班干部队伍素质 (当然根据实情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让能者上) 。
四、处理好一视同仁与因人施教的关系
对待学生既要一视同仁又要个性培养、因人施教。每一位学生都是个性丰富的活动主体, 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因此, 班主任必须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过去表现怎样, 父母是谁, 都要公平地给予表扬和批评。只有这样, 才能赢得整个班级全体学生的尊重。“嫌贫爱富”, 有损教育公平的主旨, 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 更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不能过于宠爱优等生, 否则就会失去了中等生、“后进生”, 而后两者才是班级中的大多数。
要带好一个班级, 又必须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要善于洞察学生内在特征和个性, 熟悉他们的优点、缺点和兴趣, 施以个别影响。那样, 做思想工作和开展学生活动会轻松很多, 而且效果会很好。要做到因人施教, 必须深入学生当中, 发现并及时解决一些问题。如多关心性格孤僻者, 随时帮助家庭困难者, 多关怀身体不好者, 多开导问题总“想不开”者, 及时帮助有不良习惯者, 随时提醒有骄傲情绪者, 及时鼓励爱学习者, 等等。既要表扬他们的一些创意, 又要指出他们的一些错误, 以免事态恶化。
五、处理好对学生的关爱与严格要求的关系
爱每一位学生是班主任最可贵的职业情感, 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对学生严格要求任何时候都是正当必要的, 这也是班主任责任心、事业心的具体体现。“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为他好时, 无论是诚心的帮助, 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 学生都会乐意接受。
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 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 它还是一种评价, 蕴含许多的社会内容。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的。但对学生的爱不能缺乏严格要求, 如果放任自流, 班主任的要求不能得到执行或执行不力, 良好的班风也无法形成, 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学生关心、爱护、期望、赏识以及尽责, 应该既有长辈的关爱, 又有朋友般的和谐。即教育学生时做老师, 关心学生时做父母, 参加班集体活动时做朋友。这样, 学生才会在班主任面前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 才能使“良药”不苦口, “忠言”不逆耳。
师生之间应当关系融洽、自由、和睦, 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 要有分寸, 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 严爱统一, 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总之,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艺术, 又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还需要不断探索。如果中职班主任都能够以信心、责任心、公平心、爱心、细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 就“没有过不去的关”,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 只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摸索班级管理的规律, 科学运用教育方法, 才能在中职教育这片沃土上开创一片充满魅力的天地。
摘要:职业教育学生生源的特殊性要求中职班主任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处理好班主任的信心和激发学生自信之间的关系等五方面的关系, 以适应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
关键词: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辩证关系
辩证把握 篇2
发展观决定政绩观,政绩观影响发展观从哲学意义上讲,发展观是政绩观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观决定正确政绩观,真正坚持科学发展观,必定会坚持正确政绩观。一方面,政绩是相对于发展而言的,是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谈论政绩就意味着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某种发展;离开了发展,谈论政绩就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逐步导致什么样的发展观,政绩观的变化会对发展观带来重大影响。总之,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解决发展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正确政绩观强调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政绩,政绩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观与政绩观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基础,树立正确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和具体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谋发展、创政绩,才能创造出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政绩观的根本价值标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创政绩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以及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关系,保证发展的连续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
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经济发展,又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既看城市发展,又看农村发展;既看经济增长情况,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主观努力,又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使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察政绩,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感受,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政绩的根本标准。
辩证把握 篇3
领导干部增强学习力应该正确把握几对辩证关系
●王玉云
领导干部增强自身学习力,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性工程。增强学习力,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几对辩证关系:一是把握务实与务虚的关系,在“关注脚下”的同时也“关注星空”;二是把握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在熟知前人的基础上开创工作新局面;三是把握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的关系,在组织文化的约束下促进个人自身的学习。
学习力;务实与务虚;学习与创新;集体与个人;辩证关系
顺应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新时期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目前,全党范围内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号召,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场学习运动。在这场学习运动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学习力,对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无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正确把握务实与务虚、学习与创新、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的辩证关系,对于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学习力,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一、务实与务虚:在“关注脚下”的同时也“关注星空”
随着历史方位的转换,与革命党善于发现并利用矛盾与冲突,因而主要把“阶级斗争”作为其主要的运作模式和运作理念不同,执政党所潜心关注和致力的地方,恰恰在于面对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群体,如何采取政治的和经济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安排、协调和调整,从而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耳熟能详的“执政能力”,其涵义就是如此。质而言之,执政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先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一下解决问题的几个基本环节。心理学和管理学认为,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如下几个环节:(1)发现问题;(2)找出问题的原因;(3)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4)从多种方案中选出最优的一种(决策);(5)实施方案;(6)信息反馈;(7)修订完善方案。很显然,问题的有效解决,为领导干部提升学习力找到了重要着力点,那就是注重务实与务虚的辩证与结合。
所谓务实,就是了解情况,明白问题的存在。这就需要放下身段,到基层去,到群众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所求。这个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谓务虚,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对调查所得的全部材料进行耙梳和分析,明白哪些问题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带有全局的或者根本的意义,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症结所在,进而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调查与研究的结合,就是解决问题的必须方法,这个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正确把握务实与务虚的辩证关系。只有“务实”得来的情况,“务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务虚”提升理论水平之后,面对“务实”时纷繁复杂的局面,才不致忙乱和失措。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内在地规定着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务实与务虚的关系。“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对待“实事”,要以一种唯物主义心态去处理,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视而不见。要做到这一点,调查就是唯一途径。对于“是”,需要加强理论修养,才能抓住形似“一团乱麻”的诸多问题的症结和实质,才能对症下药。没有“务实”的调查态度和“务虚”的理论素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是不可能的。出色的领导干部,在面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时,一定是十分睿智的:他既要把握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的方案总能顺应“大气候”,体现出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他又要虑及当地党委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提出的方案也能与这种“中气候”相适宜;同时,他必然熟知本行业和本组织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提出的应对办法也就契合于本组织的“小气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问题的解决方案科学与否的标准,也内在地要求领导干部注重务实与务虚的结合。对一个问题的应对方案科学与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定。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其价值取向必须具有正义性,也就是说,制定某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小集团的私利,更不是一己之私。良法与恶法的分水岭也就在此。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或者“红头文件”,由于一出台就受到大众的质疑,结果不得不灰溜溜地取消或者废止,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究其深层次原因,不能不说是决策者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公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上问题的解决方案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方案不但可以实施,而且施行的成本相对较低。否则,即便价值取向再正义,如果无法操作,难免落得个“夸夸其谈”的骂名;同样,由于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当,即便可以操作,也不能操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在“关注脚下”的同时也“关注星空”,就是坚持务实与务虚的辩证。惟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胸怀全局,尊重历史,着眼未来的领导干部。
二、学习与创新:在熟知前人的基础上开创工作新局面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善于学习新的理念来开创党执政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领导干部增强自身学习力的目标指向,自然也就定位于如何在熟知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干出前所未有的事情,以使自己的工作有新的起色。
创新的首要基础和前提是学习,没有学习,就无从创新。领导干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之前需要“做功课”,那就是要明白: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前人有哪些具体解决方案,这些具体的解决方案的利弊何在。要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学习是不可能的。要善于学习那些与自己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尤其是与自己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解决问题之前,尽可能熟悉和穷尽前人的解决方案,并能判断其优劣,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就是学习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性工程,是由创新的标准决定的。鉴于近年来创新的意识氛围越来越浓厚,并且“创新”的口号随处可见,有必要厘清创新的评价标准。创新的标准有三:(1)创新必须是人为的、主观的。要创新,就必须积极努力地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高高在上、不闻不问的官僚主义心态,是与创新性学习格格不入的。正因为创新是需要有意识有目标的主观努力,因而坐享其成永远也不能创新。(2)创新的产物必须是组织所在的环境中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既然是前所未有,领导干部就需要花力气去熟悉和研究前人的既有经验和教训,取人之长,避人之短。(3)创新的产物对于问题的解决更加有效,成本更低。创新,就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是这种新方法执行起来要更加有效且成本较低,方才称得上创新。综观创新的三条标准,没有老老实实的学习以知悉前人,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学习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领导干部增强自身学习力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的。
(三)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在组织文化的约束下促进自身的学习
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个人学习不能保证组织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就不会有组织学习。就组织成员个体而言,善于学习是一种本事,是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不二法门;就组织整体而言,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一种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影响和约束着每一个组织成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定期开展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真正实践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念,也对全党全国各级组织和政府及其领导产生了重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与此相适应,各级组织也开展了“党委中心组学习”这样的集体学习制度,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学习制度和计划。日积月累,这种集体学习的制度和实践,使各地的学习活动蔚为大观,渐成气候,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培育了关于学习的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感染着每一个组织成员,置身其中的每一个组织成员只有遵守这种文化,才能不被组织内其他成员视为“另类”,以保全组织及其大部分成员对自己的认同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学习的组织文化,对置身其中的每一个领导干部,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在这种影响力和约束力之下,个人学习的动机、毅力、价值观和持久度等,就能得到强劲的精神支撑。有了这样的认识,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力。
D261
A
1009-928X(2010)05-0026-02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辩证把握 篇4
然而许多考生对作文题目和材料并没有整体把握, 不知话题或材料指向, 又加命题的隐藏性 (命题一般回避了那种一目了然的直截说理, 而是往往通过寓言、童话、漫画、图表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等材料渗透暗示) , 增加了文题的理解难度, 造成了作文说理肤浅、片面、偏激、绝对化甚至跑题的现象。因此, 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或有了明确的步骤, 拿到文题, 才能心中不慌。
一、定好“基准点”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观察思考、联想想象的过程的展示。这一步, 好比打洞要先定基点一样, 是决定性的一步。常言道, 万事开头难。这个基点定得好, 写作起来, 就会思路顺畅, 一气呵成;定偏了, 或是无从下笔, 或是半途而废, 或是不入法眼, 白费工夫。审题立意时要做到客观全面, 虽不必面面俱到, 但要重点写好一个方面就必须全面地看问题;具体说来, 就是要看到局部与整体, 正面与反面的关系, 能够做到由因推果, 由果思因, 由主到次, 由表及里。辩证思维像一面洞烛幽微的明镜, 运用它去分析作文命题中所包含的生活图景、社会现象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避免进入“以偏概全”、“执此一端”、“滞于表象”、“因果不明”、“全盘肯定”等立意上的误区。
二、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在发展等级中, 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 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做为“打洞”找基点, “见解新颖”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要有新意。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 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 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 这一过程, 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 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 这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 没有这一步, 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在求新颖时做到有哲理性地思考, 进行辩证阐发, 也就不难切中题旨中说理的内核, 进行准确全面精密地说理, 文章思想上有自己的个性见解, 自然就会提高文章的档次。
为此, 我以高考作文模拟题及学生作品为例, 旨在分析落实这两大基点的同时贯彻辩证统一思想的重要性。
[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一个平静的大海边, 住着一个老渔人, 他每天在海边打鱼, 他从没有到过外面任何地方, 但他生活得很快乐, 他说:“这个地方挺美, 适合我生活。”
有个亿万富翁, 一生经历坎坷, 在商界打拼几十年, 到过世界上许多的地方。最后, 他选择了这个海边, 打算在此度过余生, 他说这里有别处没有的宁静、安详和自由。
两个老人在海边相遇了。
有人说, 亿万富翁追求一生, 最终就是为了这个, 那他还不如那个老渔人呢。也有人说, 他一生毕竟经历过。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例文1:
追寻自己的苍穹
或许, 伴随着人类的意识的萌动, 一个永恒的人生悖论, 一个真正的两难选择即摆在每一个真正的人的面前:一边是冰蓝的一湾, 足以舒展地栖居自己的灵魂, 安放自己的一生, 祥和而明媚;一边是残风萧萧雨淋淋, 你将或独自踽踽在痛苦困顿的泥泞中, 或与千军万马冲杀于独木桥上。或许此后你会收获阳光, 重带着满足与疲惫回到那个港湾……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呢?你彷徨。
但人生之于宇宙, 如长河一沙, 或许就在你茫然四顾中倏忽而逝, 空留余叹于西风瑟瑟中。那么何不依从本心, 毅然摒弃杂芜、犹疑, 追寻属于自己的苍穹?又何必患得患失, 锱铢必较于人生之路的省便而忘却舒展自己的灵魂出世抑入世不都是一种自我的追寻与安放么?
一向以“梅妻鹤子”卓然于中国历史的林和靖不可谓不博学广才, 出世当能博“一官半爵”进而垂裕后昆。可他却淡然笑着隐入山林, 将一段“疏影横斜”, 一段“暗香浮动”品咂得有滋有味。或有人暗羡其闲适从容, 或有人指斥其不思奋斗, 然而我却赞叹他的那份执著于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终不易移心志的决然。
又想起那个令人嗟之叹之的武侯诸葛, 想他蜇居于卧龙坡, 酒饮冬霜, 箫吹秋月, 又何等清闲自在。可他却抑不住那搏动的热血, 随刘备出山, 从火烧新野大战赤壁, 到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虽无力回天, 但其“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至今为人传颂, 其锦囊妙计, 神机妙算, 至今仍为人乐道, 这又是一种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呢?他虽失却了那份闲适, 却捕获了一种精彩, 一段与林和靖不同的精彩, 然孰是孰非又有谁难断然划定呢?
平淡宁静的生活固然滋润, 坎坷曲折的人生也多彩, 又何必幼稚地争辩好坏优劣, 说服他人对自己人生范式的认可与仿效呢?如果功利地争论, 权衡此得彼失, 而不去问问自己的内心指向, 盲目选择一种自以为轻松有利可图的人之路, 则此且必少一种百折不回的气概, 少一种坚忍不拔的定力……到头来, 这种投机之人只怕“鱼”与“熊掌”皆不可得, 空留一弯冷冷的悔恨了。
历史使人明智, 冷眼看一桩桩已凝固的悲喜剧, 我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尽力追寻自己的苍穹, 并且, 无悔!
例文2:
同一片海
这一刻, 灵魂在清爽的海风中小睡, 生活的意义便在于此。
——题记
同一片海, 同样清爽的海风和温暖的阳光, 同样的宁静安详和自由, 幸福地享有即可, 何必去计较到达这里走过了怎样的路?
岁月的车轮碾过千年, 历史的天空繁星灿烂——
是那个梁上观鱼笑鱼之乐的乐者吗?是那个不知我是蝶抑或蝶是我的痴者吗?是那个尾于涂中的智者吗?庄子斜倚着那棵灵魂之树, 在溪边垂钓逍遥之梦。人世的苦乐不属于他, 官场的争斗不属于他, 属于他的是这自在的天地, 是这浩渺的星空, 是这清风明月。而他自己在这逍遥之中早已化为乌有了, 剩下的只有逍遥, 逍遥。
庄子如此, 那个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不也这样吗?那个海边的渔人不也这样吗?没有经历世俗, 没有体验风浪的坎坷, 可是谁又说过没有这些就没有快乐呢!
他们快乐是始终未变由生到死的快乐, 是自然的快乐。
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歌者吗?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浪子吗?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人吗?
苏轼有着一颗治国安邦的赤心, 有着一份为政为民的热情, 然而, 贬, 再贬, 又贬!失意的他经受了始料不及的一次又一次打击, 而当落魄的他来到黄州之时, 在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诗人与清风明月把洒言欢, 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正在飞舞的灵魂, 他很快乐。
苏轼如此, 那个辞官还乡种豆南山下的陶潜不也是这样吗?那个走出官场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太白不也是这样吗?亿万富翁, 还有他们, 或在商界中起起落落, 或在官司声中浮浮沉沉, 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体味到的是弥足珍贵的快乐。走过挫折之后享受的快乐是达然的快乐。
同一种自由, 渔人和商人在乎的是对灵魂的守候。
同一片海, 来时的路已无影无踪, 剩下的只有宁静和自由。
例文3:
奋斗, 人生最华美的乐章
蝴蝶之所以美丽, 是因为它经历过与茧的殊死奋斗;苍松之所以美丽, 是因为它经历过与石的不懈奋斗;人生之所以美丽, 是因为它经历过与一切困难的顽强奋斗。
奋斗, 才是人生最美丽的乐章
人生鄙视平庸, 所以当老渔父同亿万富翁站在一起时, 尽管他与富翁的角色已然一致, 但他永远将是一个失败者。上帝创造人类是要人奋斗而不是心安理得的得过且过。虽然他不必忧心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也不必忧心商场上的物价不稳, 整天只需要哼个小曲垂钓度日。看似悠闲, 但这样的生命只是一潭死水, 永远不会有大江的奔腾与大海的博大, 也永远不会有人生对他的眷顾。
人生崇尚奋斗。它从不管你受了多大的委屈, 它只认你做了多少贡献, 为目标进行了多少奋斗。
项羽是个悲壮的作曲家。他悲壮地奋斗, 悲壮地谱写, 悲壮地失败。乌江的自刎将这一千古绝唱绵延至今。项羽之前, 有无数人死去;项羽之后, 也有无数人死去, 但再没有谁能像项羽那样让人叹惋, 让人悲伤。因为项羽奋斗过, 用自己的奋斗谱写了人生最壮丽的乐章。
老眼昏花的华盛顿在自己的葡萄架下静坐, 但谁也不会把他和随便哪个葡萄架下的老头儿混为一谈, 因为他是华盛顿, 他是美国的三军总司令, 他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 他是美国当之无愧的国父。在美国历史上怕再也没有人能够和他比肩。他尽管坐着, 却能高出整个世界。因为他为美国人民的奋斗, 为自己的目标的奋斗。他告诉世界, 只有奋斗才是无愧于人生的唯一方式。
泰戈尔说:“天空留不下鸟的痕迹, 但我已经飞过。”是的, 只要奋斗过, 经历过, 人生又怎能叫虚度呢?或许你通过百倍的努力终于取得成功, 那你是个英雄, 因为你的人生里, 你奋斗过, 或许你通过百倍的努力却依然失败, 那你也是个英雄, 因为在你的人生里, 你也曾奋斗过, 只有那种蜗居一室更怡然自得的人才应该感到可耻。他们的存在只是在浪费口粮, 浪费上帝的心血, 浪费宝贵的人生。
奋斗吧, 用自己的信念做弦, 用自己的行动为指, 去奏响那人世间最华美的乐章!
在对上面文章评价之前, 我们先对上面的材料作以下分析, 可以得到几点材料所暗示的信息:
(1) 从头读到尾, 材料中最后说道:“有人说, 亿万富翁追求一生, 最终就是为了这个, 那他还不如那个老渔人呢。也有人说, 他一生毕竟经历过。”这句话暗示了思考基点:这里其实是在讨论两个老人的人生, 在探讨两种生存价值, 是在引领我们围绕人生价值取向这一范围展开立论。
(2) 再来重新阅读材料:首先, 材料客观地展示了两个老人的一生, 没有褒此贬彼的倾向。其次, 两个材料中有一个共同点, 一个是一直平静, 一个是最终归于平静。
(3) 再考虑“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这样的要求, 作文立意必须两方面均能照顾到, 最好的立意应当俯视材料, 材料的两个主体是不是存在一个共同的东西, 是不是可以在两种人生当中搭一座桥?老渔人在生命的开端选择了大海, 矢志不渝, 终身与大海为伴, 他选择了直线人生。亿万富翁从一开始选择了搏战商海, 一生经历坎坷无数, 最后将平静的大海作为人生的终点站, 回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 他选择了曲线人生。
所以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为:种植一种态度, 收获一种人生。直线或曲线给了我们选择的余地。不管哪一种人生, 只要我们在浮华中能够真正依从自己的灵魂, 不会“心为形役”, 选择真正的恒心, 就必定能够获得充实而精彩的人生。
由此不难对上面三篇文章的做出判定, 例文1属于一类构思——“辩证派” (48分以上) 。
例文2属于二类构思 (45分上下) , 其中还包含以下几种写法: (1) “宁静派”:《王子和乞丐都在欣赏月光》、《绚丽之极归于平静》、《心灵的栖息港湾》, 这种写法能够抓住材料两个重要部分的共性——都归于宁静, 这样写也是一种全面的对材料的理解。 (2) “经历派” (立足富翁) :《隽永的历程》、《曾经拥有》、《曲线之美》、《美在旅途中》、《回忆时的充盈》。 (3) “闲适派” (立足渔翁) :《固守心灵的圣洁》, 这种写法从这两种角度立意, 只要不否定另一种人生态度, 然后集中写自己的见解, 就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 然后选择一个侧面来写。
例文3属于三类构思——“奋斗派” (36分上下) , 这类构思写人生不能没有奋斗, 而贬斥材料中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最可怕的一种材料作文的审题误区:他们只抓住了材料中的只言片语“他一生毕竟经历过”就阐发开来, 没有了对材料的整体分析, 忽视了思考的基点, 缺乏辩证的角度。若还有其他构思则均为偏离材料, 例如泛泛地写“追求”, 写“寂寞”之美, 等等。
由此看来, 在明确作文立意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精准而不是“剑走偏锋”, 否则, “棋失一着, 全盘皆输”。如果我们为了标新立异而失去了“准”, 作文写起来就会是净打擦边球, 或是脚踏西瓜皮, 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如果我们为了贪大求全而失去了“精”, 作文写起来就会是囫囵吞枣, 或是蜻蜓点水, 甚至是假大空全;所以, 立意先要“准”, 对材料全面分析, 选准角度, 采用辩证法, 准确立意;立意还要“精”, 精小、以小见大, 精确、准确无误, 精炼、一个观点贯彻到底, 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的切题作文。
摘要: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也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部分。本文以材料作文题, 以及学生习作为例, 明确提出学生在面对该类作文题时首先应当定好基准点, 其次要定出新颖点, 力求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暗含的信息, 做到全面理解, 根据不同构思角度, 精准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