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辩证论治

2024-09-22

中药辩证论治(共4篇)

中药辩证论治 篇1

复发性口腔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简称RAU)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属中医“口疡”、“口破”等病症范畴。目前西医多为对症治疗, 疗效欠佳且复发率高。笔者自2002年以来对该病采用中医中药辩证论治配合外敷地塞米松方法进行治疗100例, 取得了显著疗效。并与纯西药组50例作对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RAU患者均符合有关诊断标准:2组患者采用同期随机分组法, 治疗组100例, 其中男35例, 女65例, 年龄17~70岁, 病程1~10年, 其中1~3年54例, 4~5年33例, 6~10年13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15例, 女35例, 年龄18~72岁, 病程1~10年, 其中1~3年23例, 4~5年21例, 6~10年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 局部涂药用碘甘油。伴感染严重及疼痛甚者, 加口服灭滴灵, 并用利福平研末局部涂擦, 同时配合免疫调节剂糖皮质类固醇或左旋咪唑口服, 间歇用0.5%洗必泰液嗽口。

1.2.2 治疗组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予以中医辩证论治, 同时配合外敷地塞米松。本症的辩证要点在于分清虚实。实者, 多属心火, 胃火及脾胃湿热, 表现为溃疡数目多, 红肿明显, 疼痛剧烈, 病程短, 可有发热, 口苦、口臭, 喜冷饮, 便燥, 溲黄, 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等, 伴肝气郁结者, 则有胁肋胀痛。具体治疗如下:心火亢盛型12例, 治宜清心泻火为主。方用导赤散加味:生地黄15g、生甘草10g、木通10g、竹叶10g、黄连9g、车前子10g。胃火炽盛型8例, 治宜清胃凉血, 解毒消斑。方用清胃散加减:生地黄12g、黄连5g、牡丹皮10g、赤芍10g、升麻6g、生石膏30g、知母10g;脾胃湿热型14例, 治宜清热利湿, 醒脾和胃为主。方用清解渗湿汤加减:连翘12g、黄芩12g、栀子12g、甘草6g、薄荷6g、黄连12g、石菖蒲10g、茯苓12g;肝气郁滞型19例, 治宜疏肝理气为主, 佐以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g、栀子12g、柴胡9g、白芍9g、当归9g、茯苓9g、白术9g、甘草6g。

虚者, 有阴虚、阳虚、气血两虚之分, 表现为溃疡数目少, 表面多为灰白色, 肿痛较轻, 舌淡苔白, 脉沉细。阴虚型18例, 多兼有火, 治宜滋阴降火并引火归原。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知母12g、黄柏12g、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30g、茯苓12g、牡丹皮12g、泽泻12g、肉桂5g;气血两虚型11例, 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八珍参汤加减:熟地黄20g、白芍12g、川芎10g、当归12g、党参30g、黄芪20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6g;脾肾阳虚型6例, 治宜温补脾肾。方用山药30g、茯苓12g、牡丹皮12g、泽泻12g、山茱萸12g、熟附子12g、肉桂6g、熟地黄20g;脾胃虚寒者12例, 治宜温中散寒, 健脾益胃为主。方用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6g、山药30g、炒扁豆20g、莲肉6g、桔梗6g、砂仁6g、干姜6g。

以上各型治疗时均不同程度地选用活血祛瘀药:桃红四物汤, 失笑散或全蝎、丹参、葛根、地龙、鸡血藤等。两组患者服药均7d为1疗程, 最多服用2个疗程。服药期间, 忌食辛辣刺激炙煿之品。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溃疡愈合, 间隙期延长至半年以上不复发;好转:经治疗后病程缩短, 溃疡数目减少, 直径变小, 间隙期延长;无效:溃疡在治疗后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100例, 显效77例, 好转20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7%;对照组50例, 显效8例, 好转28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72%。经统计学计算检验, 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RAU的成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 主要与感染、消化功能紊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变态反应、纤溶障碍、氧自由基异常增多或超氧化物歧化酶低下、遗传和精神因素等有关。病因复杂, 治疗比较棘手。

祖国医学认为, RAU与脏腑功能失调, 精神情志失常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 注重整体辩治, 采用清热导赤泻火, 滋阴降火佐以引为归原以及温阳健脾佐以升清降浊, 疏肝理气佐以清热调经, 外加活血化瘀等方法, 起到调整机体阴阳, 调节消化、循环、内分泌和神经功能, 提高免疫力作用。

本次临床治验结果表明, 采用中医中药辩证论治配合外敷地塞米松方法治疗, 不但能促进溃疡愈合, 疼痛消失, 并能控制其复发, 疗效显著,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 相对于对照组的72%,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过程中发现, 病程越长者, 中药的相对治疗效果越显著, 说明中医中药治疗RAU有肯定的优势和前途, 配合外敷地塞米松, 为棘手的RAU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中西医结合疗效, 起到了防止继发性感染, 减轻疼痛, 促进溃疡愈合, 达到缩短疗程, 杜绝复发之目的。

摘要:应用中医中药辩证论治配合外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00例。结果显示:显效77%, 总有效率97%, 在缩短病程和控制复发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辩证论治,外敷

参考文献

[1]陈贵延, 杨思树.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1991:2014~2017.

[2]盛蔚.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学[J].中级医刊, 1997, 32 (11) :45~46.

中医对癌症的辩证论治 篇2

为什么人会得癌症?手术后易复发?

得了癌症的患者, 大多数不是开始患病就是癌症, 它是通过某种疾病久治不愈, 病情逐渐发展, 最后恶变转化成癌症;如肝癌患者, 先是得了慢性肝炎, 继转化成肝硬化, 肝硬化转化成肝癌;乳腺癌由乳腺炎转化成乳腺增生, 再转化成乳腺癌。原发癌都是由其他疾病逐渐转化而成, 由原发癌向其他组织浸润通过淋巴管与血液向其他脏腑组织转移形成多种继发癌。因癌细胞有向其他组织浸润以及通过淋巴管血液向其他部位转移发展的性质, 所以手术只能切除原发部位癌瘤, 但不能彻底切除全身淋巴管以及血液中的癌细胞, 所以手术后易复发。

癌瘤有其特殊的性质, 细胞学检查能查到癌细胞, 其生长方式为浸润性, 直接侵入周围正常组织, 向深部扩散, 不形成包膜, 与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界限, 触诊时坚硬, 固定不移动凸凹不平, 生长快, 向邻近组织扩散, 通过血液淋巴管向其他部位转移发展, 癌瘤的表面易发生坏死, 感染后形成溃疡, 化学药品、物理因素 (如电离辐射、紫外线、漫性刺激) 、生物、寄生虫, 都能致癌。

从浸润性与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界限, 坚硬、固定不移, 凸凹不平等性状分析, 应属于中医外科疮痍疙瘩, 内科之症瘕结聚之范围, 其治法应遵循中医外科之消托法, 内科之软坚散结法。

早在殷、墟、甲骨文上记有瘤之病名, 公元前12世纪又有“疡”之记载。“内经”又详述“瘤病”。“癌”首见于“卫济宝书”历代医藉亦称岩之者。

“肿”、“瘤”、“癌”之初只认为肿乃肿大, 瘤乃滞而难去, 癌乃坚而难消如石。医者久历知瘤有恶性良性之别逐渐命名为癌、岩、瘤、瘿、茧等名, 如乳岩、外肾岩、脂瘤、舌菌、石瘿 (甲状腺癌) 、茧唇等。所谓肉瘤大致为现代医学恶性肿瘤的肉瘤, 良性肿瘤中的脂肪瘤、肌瘤。中医对深部肿瘤与造血淋巴系统肿瘤因习惯以典型症状命病, 而不命之为肿瘤、癌、岩。皮肤浅表之瘤述之于外科, 深部之瘤即无肿瘤, 癌之名, 而按其症命名之。如石疽、石痈、恶疮、翻花、黑疔、症瘕、噎膈、反胃、伏梁、痞气、息贲、崩漏、带下、石瘕、淋浊等, 历代医藉可谓疣、赘、息肉等皆非真性肿瘤。

其因长期饮食不节, 择食偏嗜情志失调, 或感受外来之邪毒致使阴阳不平, 气滞血瘀、湿聚痰结、邪毒壅踞, 最终则结而酿成瘤。外来致癌因素长期危害人体, 正气不足不能御之而成瘤病。《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 正气不足, 而后邪气踞之”。

(1) 气滞型: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 或感外邪, 以致气滞, 日久血瘀而渐结为肿块。《内经》云“喜怒不适……寒温不时, 邪气胜之, 积聚成瘤”。

症状:胸胁胀痛, 郁闷不舒, 腹胀嗳气, 腹窜痛。常用药物为:香附、青皮、木香、橘叶、砂仁、沉香、豆蔻、枳壳、降香、麝香、菖蒲、乌药、元胡索、三棱、莪术。

(2) 血瘀型:多气分不畅, 血随气滞, 瘀滞即为死血, 必结有形之血。

症状:肿块坚硬, 固定性刺痛或钝痛, 或皮肤甲错, 舌微紫或瘀斑。常用药物为当归、丹参、桃仁、红花、三七参、血竭、五灵脂、蒲黄、土别虫、水蛭、乳香、没药。

(3) 湿聚型:脾胃虚弱, 运化不健, 水饮失于正常布化, 蓄久成湿毒, 湿毒泛滥, 浸生疮, 下注则淋浊成带。

症状:胸脘痞满, 四肢水肿, 胸腹留水, 苔白厚腻, 常用药物为二术, 厚朴、藿香、佩兰、苡米仁、茯苓、泽泻、马鞭草、车前子、二丑、大戟、甘遂、琥珀。

(4) 痰积型:脾肺失其功能, 水湿不化, 津液不布, 若兼邪热熬灼, 凝而为痰, 痰无隙不入, 在肺则咳嗽, 在胃则泛呕粘涎, 流于皮下而结有形之核。

症状:咳嗽吐痰涎, 乳头或液下, 皮下有小肿块, 苔多腻常用药物为:半夏、天南星、瓜萎、贝母、海藻、昆布、海蛤壳、芥子、海浮石、青礞石、姜蚕、山慈菇。

(5) 毒踞型:邪毒之来于外感, 内蓄瘀热而引发, 邪毒瘀热壅踞能致以肉腐血败, 疮面脓血不尽, 腥秽之气。

症状:发热面赤, 破流脓血, 咳吐如脓粘痰, 带下赤黄相杂, 味腥臭, 脉有力而数。常用药物为:紫草、山豆根、夏枯草、红吞、半枝莲、马齿苋、鱼腥草、贯仲、蚤休、白茅吞、干蟾皮、甲珠、皂刺、蜂房、壁虎。

(6) 正气不足型:气血两亏, 不胜瘤邪、瘤邪乘虚而入, 气血更加虚惫, 如是正气不能复, 疾陷入恶性。

症状:面苍白, 形寒乏力或自汗、脉细小、或面现萎黄, 形瘦衰弱, 皮枯焦, 心慌气短, 苔淡白, 脉细或数细, 常用药物为诸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熟地、白芍, 何首乌、鸡血吞、河车、黄精。

此病因多互见, 如气滞血瘀, 痰湿凝结, 邪实正虚, 临床时应综合辩证, 综合治疗。

肿瘤乃一类病而非一种病, 治此类病尤当察其正邪之虚实而定其治则, 先攻其邪瘤以扶正, 又须重于扶正以御邪, 是乃即辩证又辨病。故初瘤邪未实, 正虚不著, 当攻削之, 中期邪实正虚当攻补兼施, 晚期邪愈盛正极虚, 此当扶正以增抗御之力, 若攻之则未祛其邪, 而易于伤正气, 投鼠忌器也。

现代技术和方法明确诊断, 采用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抑制与杀灭肿瘤细胞, 消除病灶 (包括针灸与草药的治疗) 。河南鹿邑县有皮癌净 (主药红砒) 愈率80%以上, 上海南京用天花粉 (天皂合剂) 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北京山东等地用农吉利、莪术制剂治疗食管癌、子宫颈癌、皮肤癌。上海用鲜南星制剂治疗子宫颈癌都取得了十分显著成绩, 长春有长春碱、长春新碱、喜树碱、秋水仙碱等也相继问世。用中医辩证投药当疗效更佳, 只要细心推敲, 应用阴阳五行之中医理论, 结合四诊八纲辩证法, 临症变通, 对每位癌症患者都能制定一套有效的治癌方案, 用药时精心酌斟, 慎重组方, 药用轻重胆大细心, 随症加减适当。

在当今社会治疗癌症的方法很多, 药物更多, 能治愈癌症的医师也不计其数, 虽然各位医师治癌所用的方法、药物方剂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治愈癌症的目的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但是都没有用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癌症的效果好。即简便易行, 又治愈率高, 又不复发。是最理想的治癌方法, 值得推广, 希望能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有部分患了癌症的患者及家属因受社会愚论的限制, 以及对癌症为绝症的狭观认识, 无信心地放弃治疗, 以及对中医的不了解, 单纯的化疗或手术治疗是不正确的。应该中西医结合多方面治疗癌症才是正确的治癌方法, 我想通过上面的论述让世人重新认识癌症, 能改变对癌症为绝症不正确的观点。

以肝辩证论治眩晕的经验 篇3

1 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 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通而不郁的作用。一旦肝气郁结, 气机郁滞, 或横克脾胃, 脾失健运, 化湿生痰, 痰浊上蒙;或气郁日久化火, 上扰清空, 皆可形成眩晕之证。

1.1 肝郁挟痰

症状:眩晕, 胸闷壅窒, 咳痰, 嗳气, 呃逆, 舌苔厚腻, 舌质或红或淡, 脉弦略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

方药:自拟解郁化痰汤。

柴胡15g白芍20g香附10g枳壳10g天麻15 g白术20 g半夏10g茯苓20 g陈皮20g川楝子10g甘草5g

加减法:兼热者加竹沥、贝母;兼寒者加桂枝、细辛、生姜;兼头痛加钩藤、川芎、菊花。

气机郁滞, 痰气交阻, 气结痰凝, 本证以肝郁为本, 痰凝为标, 故重在疏肝解郁, 兼以化痰, 气机条达, 则中阳健运, 痰凝自消, 眩晕自除。

1.2 肝郁化火

症状:头痛眩晕, 耳鸣耳聋, 面赤如灼, 胁痛烦躁, 甚则鼻衄齿衄, 舌干红, 苔黄, 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平肝, 滋阴降火。

方药:自拟平肝降火汤。

山栀10g龙胆草10g潼蒺藜20g夏枯草15g生地20g熟地20g女贞子15g枸杞子20g白芍20g牛膝15g菊花10g桑叶10g钩藤15g炙甘草5g

肝郁化火, 肝火内炽, 上炎为害。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治疗肝郁化火之症, 重在疏肝清肝, 养阴泄火, 亦可酌加潜镇, 活血之品。如本证见胸胁满闷, 太息纳呆等症宜加入疏肝之品, 如青皮、柴胡、川楝子等。肝为刚脏郁则化火, 应用疏肝药时, 切忌刚燥伐肝之品, 以防助热伤阴。

2 肝血不足

脾肾亏虚, 生化之源不足, 或久病耗伤肝血, 肝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 而见眩晕。

症状:眩晕耳鸣, 夜寐多梦, 面色无华, 两目干涩, 视物模糊, 手足麻木, 爪甲不荣, 女性可见月经量少, 甚则闭经, 舌淡脉细。

治法:滋肝养血。

方药:补肝汤加减。

当归15g白芍25g川芎10g熟地25g炒枣仁25g麦冬15g木瓜15g黄芪30g白术20g陈皮10g炙甘草10g

加减运用:血虚有热, 加甘寒之生地以凉血养阴;血虚挟淤, 宜攻补兼施, 可酌加鸡血藤、丹参、赤芍等药, 不可用破血逐淤之品。

肝藏血, 心主血, 肝血不足, 则血不养心, 神志失和, 临床可见脏躁之症, 患者头晕目眩, 失眠惊惕, 悲伤欲哭, 不能自主。治宜滋血润躁, 方选甘麦大枣汤。

3 肝阴不足

情志不遂, 化火伤阴, 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液, 肝阴不足, 不能上滋头目, 导致头晕目眩。

3.1 肝阴虚损

症状:头晕耳鸣, 手足麻木, 五心烦热, 低热盗汗, 目涩口干, 舌绛少苔, 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柔肝。

方药:自拟滋肝定眩汤。

天麻20g生地2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白芍25沙参15g天冬15g枸杞子20g陈皮10g玄参10g甘草5g

加减:烦热重者加白薇、胡黄连;虚火上炎, 目涩重者加青葙子、密蒙花。

3.2 阴虚风动

症状:头晕目眩, 心烦不得卧, 筋脉拘急, 肢体震颤, 手足蠕动, 舌绛少苔, 脉细数。

治法:滋阴熄风。

方药: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15g白芍25g钩藤20g生地20g石决明30g生牡蛎30g络石藤15g茯神10g甘草5g鸡子黄2个

热伤阴血, 营阴不足, 水不涵木, 而致头晕目眩, 治之必以滋阴养血熄风为主, 辅以潜阳通络

4 肝阳上亢

肝肾阴虚, 阴不制阳, 肝阳失潜, 上逆为害, 而致眩晕。

症状:眩晕耳鸣, 头目胀痛, 烦躁易怒, 心悸健忘, 失眠多梦, 腰膝酸软, 头重足轻, 舌红, 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阴潜阳, 平肝养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30g川牛膝20g杜仲15g山栀10g益母草10g黄芩10g熟地20酸枣仁25麦冬20茯苓15

阳亢之本, 源于水亏, 本证为肝肾阴亏, 阴不潜阳, 肝阳亢逆无制, 气血随之上冲为病。治疗必以上平亢逆之阳, 下补虚损之阴, 标本共图, 消补兼施为法。

5痰热上扰

肝胆互为表里, 胆寄相火, 禀气于脾胃, 肝胆失和, 气机郁滞相火肆虐, 脾胃失于运化, 化湿生痰, 痰火胶结上扰清阳, 而见眩晕。

症状:头晕目眩, 烦躁胸闷, 惊悸失眠, 呕恶痰涎,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滑。

治法:清肝理气, 和胃化痰。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半夏10g枳实10g陈皮15竹茹15g茯苓15g菖蒲20g钩藤20g山栀10g黄芩10g连翘10g木香10g甘草5g

加减:临证时要辨清痰与热孰轻孰重。痰重者, 眩晕较重舌苔厚腻明显, 于黄连温胆汤内加胆南星、青黛等清化痰热之品;若热重者, 烦闷口苦较重, 小便黄赤, 苔黄脉数, 于黄连温胆汤内加山栀、黄芩、连翘解热清心之剂。

肺胀从痰论治的辩证分型 篇4

关键词:肺胀,从痰论治,病因病机

肺胀病名首见于《内径》, 如《灵枢·胀论》曰:"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认为肺胀的病机在虚, 证候表现以胸满、喘咳为主。《丹溪心法·咳嗽》曰:"肺胀而咳, 或左或右不得眠, 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示肺胀病机多为痰瘀阻肺。一般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1]。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 肺胀疾病发作时, 多表现有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症状, 认为"痰"为本病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 病性属本虚标实, 病因病机多为外寒里饮、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蒙神窍。本文从"痰"论治肺胀的疾病机理, 抛砖引玉, 以飨同道。

1 分型论治

1.1 外寒里饮型

外感寒邪, 侵犯肺卫, 痰饮阻遏, 肺气壅滞, 致肺失宣肃, 故临床常见胸满, 喘咳不得卧, 气短, 咳嗽, 咯白色泡沫状痰, 量多易咯出, 恶寒无汗, 脉浮。此型冬春季多发, 遇寒加重。病机关键为内有痰饮, 外有束寒。治宜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加味。若饮郁化热, 症见喘满气急, 烦躁不安, 可加石膏清热除烦;若痰浊壅盛, 症见咳逆痰涌, 喘满不得卧, 苔滑腻者, 可合二陈汤加葶苈子、苏子、苦杏仁、苍术等燥湿化痰, 降逆平喘;若痰瘀互结, 症见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 可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蒲黄等活血化瘀;若兼肺脾肾气虚, 症见气短难续, 甚则张口抬肩, 喘息不得平卧, 纳差便溏者, 可加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等补气。

1.2 痰浊阻肺型

肺虚脾弱, 聚湿生痰, 痰浊阻肺, 致肺气不通, 肺失宣降, 则临床多见胸满, 喘咳, 痰多色白粘, 不易咯出。病机关键为痰浊內盛。治宜化痰降逆, 止咳平喘。方选二陈汤合三字养亲汤加味。若痰浊壅盛, 症见胸满气喘难平, 夜间不得卧, 喉中痰鸣者, 可加厚朴、枳壳、天南星、苦杏仁等涤痰降逆平喘;若痰浊蕴于中焦, 脾胃失健, 症见脘腹胀闷, 纳呆泛恶者, 可加瓜蒌仁、淡竹茹、炒谷麦芽等化痰和胃降逆;若日久痰瘀互结, 症见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 可加桃仁、丹参、川芎、蛾术等活血化瘀;若兼脾胃气虚, 症见气短, 乏力, 纳差便溏者, 可加党参、白术、茯苓等补脾益气。

1.3 痰热壅肺型

痰浊郁而化热, 或寒邪入里化热, 或外感风热入里, 痰热互结, 壅塞于肺, 致肺气郁闭, 肺气上逆, 临床多见咳逆喘息气粗, 咯痰色黄难出, 伴身热、烦躁、舌红苔黄或黄腻等。病机关键为痰热内郁。治宜清热化痰, 降逆平喘。方选桑白皮汤加味。若胸满痰涌, 喉中痰鸣有声, 可加射干、葶苈子等泻肺平喘;若痰热腑实, 腹满便秘者, 可加大黄、芒硝、火麻仁等通腑邪热, 润肠通便;若痰热伤津, 口干欲饮者, 可加天花粉、麦冬、北沙参等生津止渴;若热毒壅盛, 痰热胶着成痈, 咯痰黄脓量多, 甚则腥臭者, 可加鱼腥草、白头翁、金荞麦根、海蛤壳等清热解毒。

1.4 痰蒙神窍型

痰浊壅盛, 上扰神窍, 蒙蔽神机, 临床常见神志异常, 烦躁不安, 咯痰粘腻不爽。病机关键为痰蒙神窍。治宜涤痰开窍。方选涤痰汤加味。若痰热壅盛, 神昏谵妄者, 可加瓜蒌、桔梗、海蛤壳、竹沥等清热豁痰;若热极风动, 抽搐瞤动者, 可加紫雪丹等凉肝熄风;若痰热腑实, 胀满便秘者, 可加大黄、芒硝、火麻仁等通腑邪热;若热伤血络, 咯血便血者, 可加牡丹皮、地榆、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若热灼血脉, 致血液粘稠, 瘀血自生, 痰瘀热结, 症见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可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

2 体会

肺胀与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心病等相对应。病机概要不外乎本虚标实, 本虚为肺、脾、肾俱虚, 标实为痰浊水饮与血瘀, 互为因果, 从而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笔者认为痰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致病因素, 是肺胀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因此, 本病治疗重点在于祛痰, 使痰化气顺, 咳喘自然缓解。即使在肺胀缓解期, 注重补虚的同时, 也要重视祛痰, 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复烤企业下一篇:移动管理分布式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