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加减

2024-05-25

中医辩证加减(精选8篇)

中医辩证加减 篇1

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从中医角度属于“胃脘痛”范畴[1], 从病因角度分析, 其发生原因有:饮食伤胃、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疲劳过度等, 虽然西医治疗方法很多, 但是复发高、治疗不彻底等缺点, 近些年本院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10 月~2013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67 例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34 例, 对照组33 例, 其中, 观察组, 男25 例, 女9例, 年龄22~65 (34.32±2.12) 岁;对照组, 男26 例, 女7 例, 年龄21~64 (33.87±2.21) 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均经本院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临床体征检查诊断为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病例[2];知情同意, 愿意配合此次调查研究。

1.3 排除标准近一个月内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的病例;合并其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疾病的病例。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辩证加减治疗, 使用加味吴茱萸汤, 主要药味有半夏10g、吴茱萸8g、当归8g、麦门冬 (去心) 5g、干姜5g、白茯苓5g、苦梗5g、南木香5g、防风5g、牡丹皮5g、甘草5g、北细辛2.5g、官桂2.5g, 随症加减[3]。

1.5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临床症状缓解率以及随访一年复发率情况。 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进行评价[4];血清胃泌素情况在治疗前、治疗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ml, 离心分离血清使用放射分析法进行测定, 标准值为<100ng/L。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对比经三个月治疗, 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31 例, 转阴率为90.91%;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21 例, 转阴率为63.63%。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情况对比治疗前, 观察组血清胃泌素为 (453.21±21.23) ng/L, 对照组血清胃泌素为 (461.23±20.43) ng/L,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 两组血清胃泌素均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为 (78.42±10.21) ng/L, 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121.23±15.46) ng/L (P<0.05) 。

2.3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上腹隐痛、 泛酸、餐后饱胀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1 例, 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1.18%;对照组患者上腹隐痛、泛酸、餐后饱胀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3 例, 临床症状缓解率为69.70%。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4 复发率经一年随访, 观察组复发2 例, 复发率为5.88%;对照组复发7 例, 复发率为21.21%。 观察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西医角度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只要是给予抗感染、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5], 虽然起效比较快, 但是容易复发, 治疗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近些年结合中医辩证理论, 本院在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临床效果。 脾胃虚寒是指人体脾胃阳气虚衰, 阴寒内盛, 主要由于饮食失调, 劳倦过度引起。 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上, 本院给予吴茱萸汤随症加减, 吴茱萸汤为温里剂, 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临床主治由于肝寒犯胃导致的中虚胃寒等症[6], 研究认为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具有整体、双向调节的临床作用, 有效保护了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 有效改善了胃分泌功能, 根本上缓解了慢性胃炎容易复发、幽门螺杆菌出现耐药性的问题。

本次研究结果, 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90.91%、临床症状缓解率93.1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2%和69.77%;观察组复发率4.5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8%;观察组血清胃泌素 (78.42±10.21) ng/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21.23±15.46) ng/L (P<0.05) 。 说明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比常规西药治疗更优。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目前针对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比较多, 依旧存在着中医辩证分型不清, 临床诊断标准模糊等问题, 这为中医理论的临床实施带来极大的困难, 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扩大患者病例范围, 研究中医辩证分型标准, 更加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化, 在治疗方法上给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使更多慢性胃炎患者收益。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可以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降低复发率, 有效改善患者的各种胃部临床症状,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7例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n=34) 和对照组 (n=33) ,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加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90.91%, 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1.1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3%和69.70%;复发率为5.8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1% (P<0.05)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降低水平,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可以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降低复发率, 有效改善患者胃部临床症状,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辩证加减,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参考文献

[1]王丽双.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 :37-38.

[2]田旭, 赵湘萍, 王海兰, 等.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泮托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1, 33 (4) :584-585.

[3]陈越, 杨满, 樊均明, 等.幽门螺杆菌与肾脏疾病[J].广东医学, 2013, 34 (18) :3883-3885.

[4]张风岭, 周东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J].中国医学科学, 2013, 3 (16) :204-206.

[5]姜成军.左金丸合小柴胡汤结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6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6) :701-703.

[6]杨钰欣, 李丹丹.幽门螺杆菌疫苗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2, 28 (5) :478-480.

中医辩证加减 篇2

1 辨证施治

1.1 风谈壅阻

主证:发作前常觉头痛眩晕,胸闷欠伸,随即昏扑倒地,神志不清,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吐涎沫,并发出类似猪、羊的叫声,甚至二便失禁。

方用竹沥、菖蒲、胆南星、半夏以豁痰开窍;天麻、全蝎、蜈蚣以平肝熄风镇痉;朱茯神、远志、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1.2 痰火内盛

主治:发作时昏扑抽搐吐涎,或有叫吼,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而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1.3 心肾不足 脾失健运

主证:精神萎靡,甚则智力减退,言语不清,面色不华,头目昏眩,腰酸腿软,食少痰多,苔薄,脉细。

2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某,女31岁,工人,11月19日初诊。

主诉:经常头昏、时昏倒在地。

现病史:半月前因在单位值班出差错受罚,精神刺激而患病,突然昏扑,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有吼叫声,在市中心医院检查诊断为癫痫。

望其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常感头昏目眩纳差寐少,遇劳累则发作,舌质淡红,苔白润脉沉缓。

中医辩证:心脾两虚,痰蒙心窍。

治法:补益心脾,安神化痰佐以熄风开窍。

方药:归脾汤加蔓蒲、钩藤、珍珠母、丹参。

党参25、黄芪30g、炒白术15g、当归15g、炙甘草15g、茯神12g、炒枣仁12g、远志9g、木香6g、龙眼肉15g、昔蒲12g、钩藤9g、珍珠母25g、(先煎)、丹参25g、焦三仙12g、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六剂,水煎服。

11月28日复诊,面色、精神较前好转,睡眠明显好转,上方再服6剂,后改为服归脾丸、柏子养心丸,一个月后又来复诊,病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

3 小结

西医认为痫证是一种临床综合证,为反复发作、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大脑功能失调,表现运动、感觉、意识、植物神经、精神等不同障碍,或可兼而有之。

中医治疗癫痫【2】

【摘要】 利用中医诊疗探究分析癫痫的症状及治疗效果,为中医治疗癫痫的临床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中医;癫痫;诊疗效果

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认为:癫痫症状大多是由于患者本虚标实的体质状况引起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研究自3月到8月来我院利用中医治疗的205名癫痫患者,他们之中男性患者有112名,女性患者有93名,最小年龄为5岁,最大年龄为85岁。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制定一张观察表格,主要内容是对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出现症状的`观察。

2 结 果

根据治疗观察统计分析,观察205名患者的基本症状,得出中医治疗癫痫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是患者的面色以及舌苔的分布情况,见表1。

3 讨 论

在中医的辨证理论治疗法中认为,很多患有癫痫症的患者都是由于先天的体质失调导致的,多是由于患者七情失调、脑部受到外伤、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脏腑功能退化等原因导致的。

在这些中医理论在中医药经《素问》中均有详细的说明。

综上所述,我院通过调查205名癫痫患者的病情资料,找到了中医治疗癫痫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以及相应的病状发生原因,为进行癫痫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平安,鲁耀邦,王清波.名老中医治疗癫痫用药经验分析[J].中医药导报,(02):202-203.

[2] 庞增园,于征淼.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癫痫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04):197-198.

中医辩证加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0例。48例患者原发病:慢性支气管炎20例,肺气肿18例,支气管扩张10例。所有患者都通过肺部CT、心电图以及超声检查确诊是肺源性心脏病,其临床症状为:心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但没有出现呕血、黑便等严重的胃肠道出血情形。将48例患者按照入院就诊的顺序,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72.5±4.8)岁;研究组: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73.8±3.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采用控制感染、强心利尿及解痉平喘、吸氧等常规西医治疗。

给予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主要配方为:丹参20g、炙麻黄8g、炒黄芩、天冬、当归、炒白芍、制玉竹、炒白术各15g,炙甘草、石膏、干姜、升麻各10g,茯苓、知母、苏子、桂枝各12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一次,5剂为1个疗程。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

根据1977年我国第二次肺心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联合相关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指导原则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咳嗽、心衰、喘息及发绀等症状明显改善,血气分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基本纠正。有效:患者咳嗽、心衰、喘息及发绀等症状有所缓解,血气分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体征无任何好转迹象,或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6.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下表1可知: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和对照组的79.2%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主要是由肺组织、肺血管以及胸廓慢性病变诱发的肺组织结构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致使右心室扩张或者增厚,引发心力衰竭。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原发病重,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加上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导致菌群失调,采用西药治疗毒副作用较多,中药治疗则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中医学上属于“肺胀”范畴,肺胀多因久病肺虚,致痰瘀潴留,肺气雍滞,肺不敛降,胸膺胀满而成,逐渐损及脾肾与心,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重。这种病的首要病变部位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故见咳喘;病久及脾,消耗母气,脾失健运,可见腹胀、恶心呕吐及纳呆便溏等症状[3];久病及肾,肾失纳摄,加重气喘;肺心相通,肺气会辅佐心脏促使血脉运转,肺病日久,损及心阳,可见面部晦暗、肢体浮肿以及唇甲紫绀等症状[4]。

麻黄升麻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在这剂中药配伍中,麻黄入肺经,宣肺平喘,为君;升麻具有利咽解毒功效,同时有发表升阳之功,为臣。黄芩与知母搭配,可清热泻火,配石膏清上焦热邪,效果非常好,和麻黄配伍,共同起到宣解肺热的功用。白芍与知母相配可清热泄火,防燥保阴,与桂枝相配,可调和营卫;而当归和白芍、桂枝相配,可以起到通络和血的作用。厚朴与苏子降气平喘;天门冬与玉竹入肺经,有养阴清肺的功效;丹参活血化瘀;茯苓、甘草、桂枝、白术、干姜可温阳利水、健脾和中。上药合用,共同起到宣解肺热、运脾利水、升阳止泻及活血通络的功效。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和对照组的79.2%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良好效果。总之,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

摘要:目的 分析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给予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和对照组的79.2%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疗效

参考文献

[1]陆叶,刘春宇.麻黄药用部位商榷[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6(12):258-259.

[2]石连成,叶琛.麻黄生物碱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9(10):328-329.

[3]陈利平,孙志高.麻黄临床功用探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6(07):161-162.

中医对癌症的辩证论治 篇4

为什么人会得癌症?手术后易复发?

得了癌症的患者, 大多数不是开始患病就是癌症, 它是通过某种疾病久治不愈, 病情逐渐发展, 最后恶变转化成癌症;如肝癌患者, 先是得了慢性肝炎, 继转化成肝硬化, 肝硬化转化成肝癌;乳腺癌由乳腺炎转化成乳腺增生, 再转化成乳腺癌。原发癌都是由其他疾病逐渐转化而成, 由原发癌向其他组织浸润通过淋巴管与血液向其他脏腑组织转移形成多种继发癌。因癌细胞有向其他组织浸润以及通过淋巴管血液向其他部位转移发展的性质, 所以手术只能切除原发部位癌瘤, 但不能彻底切除全身淋巴管以及血液中的癌细胞, 所以手术后易复发。

癌瘤有其特殊的性质, 细胞学检查能查到癌细胞, 其生长方式为浸润性, 直接侵入周围正常组织, 向深部扩散, 不形成包膜, 与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界限, 触诊时坚硬, 固定不移动凸凹不平, 生长快, 向邻近组织扩散, 通过血液淋巴管向其他部位转移发展, 癌瘤的表面易发生坏死, 感染后形成溃疡, 化学药品、物理因素 (如电离辐射、紫外线、漫性刺激) 、生物、寄生虫, 都能致癌。

从浸润性与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界限, 坚硬、固定不移, 凸凹不平等性状分析, 应属于中医外科疮痍疙瘩, 内科之症瘕结聚之范围, 其治法应遵循中医外科之消托法, 内科之软坚散结法。

早在殷、墟、甲骨文上记有瘤之病名, 公元前12世纪又有“疡”之记载。“内经”又详述“瘤病”。“癌”首见于“卫济宝书”历代医藉亦称岩之者。

“肿”、“瘤”、“癌”之初只认为肿乃肿大, 瘤乃滞而难去, 癌乃坚而难消如石。医者久历知瘤有恶性良性之别逐渐命名为癌、岩、瘤、瘿、茧等名, 如乳岩、外肾岩、脂瘤、舌菌、石瘿 (甲状腺癌) 、茧唇等。所谓肉瘤大致为现代医学恶性肿瘤的肉瘤, 良性肿瘤中的脂肪瘤、肌瘤。中医对深部肿瘤与造血淋巴系统肿瘤因习惯以典型症状命病, 而不命之为肿瘤、癌、岩。皮肤浅表之瘤述之于外科, 深部之瘤即无肿瘤, 癌之名, 而按其症命名之。如石疽、石痈、恶疮、翻花、黑疔、症瘕、噎膈、反胃、伏梁、痞气、息贲、崩漏、带下、石瘕、淋浊等, 历代医藉可谓疣、赘、息肉等皆非真性肿瘤。

其因长期饮食不节, 择食偏嗜情志失调, 或感受外来之邪毒致使阴阳不平, 气滞血瘀、湿聚痰结、邪毒壅踞, 最终则结而酿成瘤。外来致癌因素长期危害人体, 正气不足不能御之而成瘤病。《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 正气不足, 而后邪气踞之”。

(1) 气滞型: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 或感外邪, 以致气滞, 日久血瘀而渐结为肿块。《内经》云“喜怒不适……寒温不时, 邪气胜之, 积聚成瘤”。

症状:胸胁胀痛, 郁闷不舒, 腹胀嗳气, 腹窜痛。常用药物为:香附、青皮、木香、橘叶、砂仁、沉香、豆蔻、枳壳、降香、麝香、菖蒲、乌药、元胡索、三棱、莪术。

(2) 血瘀型:多气分不畅, 血随气滞, 瘀滞即为死血, 必结有形之血。

症状:肿块坚硬, 固定性刺痛或钝痛, 或皮肤甲错, 舌微紫或瘀斑。常用药物为当归、丹参、桃仁、红花、三七参、血竭、五灵脂、蒲黄、土别虫、水蛭、乳香、没药。

(3) 湿聚型:脾胃虚弱, 运化不健, 水饮失于正常布化, 蓄久成湿毒, 湿毒泛滥, 浸生疮, 下注则淋浊成带。

症状:胸脘痞满, 四肢水肿, 胸腹留水, 苔白厚腻, 常用药物为二术, 厚朴、藿香、佩兰、苡米仁、茯苓、泽泻、马鞭草、车前子、二丑、大戟、甘遂、琥珀。

(4) 痰积型:脾肺失其功能, 水湿不化, 津液不布, 若兼邪热熬灼, 凝而为痰, 痰无隙不入, 在肺则咳嗽, 在胃则泛呕粘涎, 流于皮下而结有形之核。

症状:咳嗽吐痰涎, 乳头或液下, 皮下有小肿块, 苔多腻常用药物为:半夏、天南星、瓜萎、贝母、海藻、昆布、海蛤壳、芥子、海浮石、青礞石、姜蚕、山慈菇。

(5) 毒踞型:邪毒之来于外感, 内蓄瘀热而引发, 邪毒瘀热壅踞能致以肉腐血败, 疮面脓血不尽, 腥秽之气。

症状:发热面赤, 破流脓血, 咳吐如脓粘痰, 带下赤黄相杂, 味腥臭, 脉有力而数。常用药物为:紫草、山豆根、夏枯草、红吞、半枝莲、马齿苋、鱼腥草、贯仲、蚤休、白茅吞、干蟾皮、甲珠、皂刺、蜂房、壁虎。

(6) 正气不足型:气血两亏, 不胜瘤邪、瘤邪乘虚而入, 气血更加虚惫, 如是正气不能复, 疾陷入恶性。

症状:面苍白, 形寒乏力或自汗、脉细小、或面现萎黄, 形瘦衰弱, 皮枯焦, 心慌气短, 苔淡白, 脉细或数细, 常用药物为诸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熟地、白芍, 何首乌、鸡血吞、河车、黄精。

此病因多互见, 如气滞血瘀, 痰湿凝结, 邪实正虚, 临床时应综合辩证, 综合治疗。

肿瘤乃一类病而非一种病, 治此类病尤当察其正邪之虚实而定其治则, 先攻其邪瘤以扶正, 又须重于扶正以御邪, 是乃即辩证又辨病。故初瘤邪未实, 正虚不著, 当攻削之, 中期邪实正虚当攻补兼施, 晚期邪愈盛正极虚, 此当扶正以增抗御之力, 若攻之则未祛其邪, 而易于伤正气, 投鼠忌器也。

现代技术和方法明确诊断, 采用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抑制与杀灭肿瘤细胞, 消除病灶 (包括针灸与草药的治疗) 。河南鹿邑县有皮癌净 (主药红砒) 愈率80%以上, 上海南京用天花粉 (天皂合剂) 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北京山东等地用农吉利、莪术制剂治疗食管癌、子宫颈癌、皮肤癌。上海用鲜南星制剂治疗子宫颈癌都取得了十分显著成绩, 长春有长春碱、长春新碱、喜树碱、秋水仙碱等也相继问世。用中医辩证投药当疗效更佳, 只要细心推敲, 应用阴阳五行之中医理论, 结合四诊八纲辩证法, 临症变通, 对每位癌症患者都能制定一套有效的治癌方案, 用药时精心酌斟, 慎重组方, 药用轻重胆大细心, 随症加减适当。

在当今社会治疗癌症的方法很多, 药物更多, 能治愈癌症的医师也不计其数, 虽然各位医师治癌所用的方法、药物方剂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治愈癌症的目的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但是都没有用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癌症的效果好。即简便易行, 又治愈率高, 又不复发。是最理想的治癌方法, 值得推广, 希望能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有部分患了癌症的患者及家属因受社会愚论的限制, 以及对癌症为绝症的狭观认识, 无信心地放弃治疗, 以及对中医的不了解, 单纯的化疗或手术治疗是不正确的。应该中西医结合多方面治疗癌症才是正确的治癌方法, 我想通过上面的论述让世人重新认识癌症, 能改变对癌症为绝症不正确的观点。

中医辩证治疗老年痴呆症体会 篇5

1 病因病机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脑功能失调与智能衰退为主的病症。以呆傻愚笨, 智能低下, 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 寡言少语, 反应迟钝, 善忘;重则表现为终日示语, 或闭门独居, 或口中喃喃, 言辞颠倒;—行为失常, 忽哭忽笑, 或不欲食, 数日不知饥饿等。中医学对老年呆病的认识比较早, 对本病的描述多数散见于“白痴”、“呆痴”、“神呆”、“呆病”、“痴呆”等疾病中, 其临床表现易与一些疾病相混淆, 如:癫病、狂病、痫证、健忘、郁病、谵妄、百合病、脏跺等疾病, 这些疾病虽然均有精神神态的改变, 但老年呆病具有其本身的特点, 在临床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视空间技能以及情感或人格等方面的变化。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 脑髓充足, 才能神气清灵;髓海不足, 则神呆气钝失却清灵。老年肾气衰, 阴精亏损, 阴亏于下不能上充于脑:髓海空虚为本, 痰瘀犯脑为标, 元神失养, 神明失聪, 导致该病发生, 加之劳倦过度, 饮食不节, 或久病体虚, 脾气亏虚, 运化失司, 易致痰阻脑络, 或情态失调, 气机瘀滞, 致血行不畅, 或元气虚, 气虚不能运血。老年性痴呆症是由于气、血、痰、瘀、火诸邪内阻, 上扰清窍, 造成老年人精血亏损, 脑髓空虚, 元气不足, 阴阳失调所致。基本病机为髓海失养, 故治疗上当培补后天脾胃, 以冀脑髓得充, 化源得滋。同时, 须注意补虚切忌滋腻太过, 以免滋腻损伤脾胃, 酿生痰浊。

2 辨证论治

2.1 虚证

2.1.1 肝肾阴亏型

症见表情呆滞, 双目少神, 形体消瘦, 沉默少言, 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 面红盗汗, 爪甲无华, 耳鸣耳聋, 舌红少苔或无百, 脉象沉细。治拟补肝益肾, 滋阴养血。以知柏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知母、川黄柏、熟地、丹皮、当归、淮山药、山萸肉、云茯苓、阿胶等。肾虚重者, 可用左归饮加减。阴虚火旺者, 加重用知母、川黄柏、丹皮。肝血不足者, 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1.2 脾肾不足型

症见表情呆滞, 沉默少言, 记忆力减退, 丧失认知能力与计算能力, 说话含糊不清, 语不达意, 腰膝酸软, 食少纳呆, 气短懒言, 口涎外溢, 四肢不温, 舌质淡白, 苔少, 脉象沉细。治拟补肾健脾, 益气生精, 以金匮肾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熟地、肉苁蓉、山萸肉、枸杞子、炒白术、云茯苓、巴戟天等。脾肾阴虚为主者。加用天花粉、玉竹、石斛等。脑肾阳虚为主者, 加用黄芪、干姜、上肉桂等。气短乏力较甚者, 加用紫河车、阿胶、黄芪、潞党参等。

2.l.3髓海不足型症见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 记忆力减退, 懈惰思卧, 齿枯发焦, 腰膝酸软, 步行艰难, 夜眠多梦, 舌质淡, 苔薄, 脉象沉细。治拟填精补髓, 开窍醒神。方用补肾益髓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胶、龟板胶、熟地、山萸肉、白术、当归、淮山药、石菖蒲、远志、杏仁等。本型以虚为主, 但不可峻补, 一般多以本方为主加减制蜜丸或膏剂以图缓治, 也可用河车大造丸补肾益精.

2.2 实证

2.2. l痰浊阻窍型

症见体型偏胖, 表情呆滞, 智力明显衰退, 终日无言, 呆若木鸡, 或口中喃喃自语, 有时哭笑无常, 或有痰鸣声, 脘腹痞满不适, 不思饮食, 或口多涎沫, 舌质淡, 苔厚腻, 脉象细滑。治拟健脾化湿, 豁痰开窍。方用指迷茯痰浊化热, 干扰清窍,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者, 将制南星改为胆南星, 并加瓜蒌、栀子、黄芩、天竺黄、鲜竹沥;伴有肝郁化火, 灼伤肝血心液, 症见心烦躁动, 言语颠倒, 歌笑不休, 甚至反喜污秽, 宜用转呆汤加味。

2.2.2 瘀血内阻型

症见表情呆滞, 记忆力明显减退, 言语不利, 易惊恐, 肌肤甲错, 或有外伤史, 双眼暗晦, 或口干不欲饮, 舌质暗紫色, 或有瘀斑, 苔少, 脉象纲涩, 治拟活血化瘀, 开窍醒脑。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干地龙、制香附、广木香、赤芍等。瘀血日久, 血虚明显者, 加用制首乌、紫河车、阿胶、大红枣等:瘀血日久, 阴血亏虚明显者, 加熟地、阿胶、鳖甲;肝火旺者可加菊花、夏枯草、丹皮、栀子、生地、竹茹等:痰瘀交阻, 兼口重, 口流粘沫, 舌质紫暗有瘀斑, 苔厚腻者, 可加半夏、橘红、枳实、杏仁、胆南星:久病入络者, 宜加蜈蚣、僵蚕、全蝎、水蛭、地龙等虫类药以舒经通络, 同时加用天麻、葛根等:兼见肾虚者, 症见口中流涎, 舌淡紫胖, 苔腻或滑者, 可加益智仁、补骨脂、山药等。

3 针灸治疗

3.1 体针

酌情使用多针透刺, 如百会透四神聪:神庭透当阳, 再透上星:首面透鼻交;定神透水沟;足三里透丰隆;风府透哑门;大椎透身柱;命门透肾俞;内关透神门:复溜透太溪等治疗。

3.2 穴位注射

用生脉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于双侧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行穴位注射, 对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效果。

3.3 针药并用

对一些单用针灸治疗效果欠佳的痴呆患者, 可交替针刺人中、四神聪、本神、足三里、太溪、悬钟及百会、大椎、命门、肝俞、肾俞两组穴位并用。

4 典型病例

李某, 男, 74岁, 患痴呆症4年。初诊症见:表情呆板, 神疲不语, 目不识人, 纳少, 不识家人, 常在路中走失, 不能回家。家人将其姓名、电话写于其衣服上。舌淡肨, 苔薄白, 脉细弱。辩证为呆症 (脾肾不足型) 。治拟补肾健脾, 益气生精。方用金匮肾气汤加减。潞党参15g, 黄芪15g, 熟地30g, 当归15g, 山萸肉12g, 白术芍 (各) 9g, 枸杞子30g, 淮山药30g, 云茯苓15g, 青陈皮< (各) 6g。在此方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治疗, 连服药3月, 停药半月, 为1个疗程, 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 症状较入院时明显好转。能回忆许多往事, 家属来院探望时, 能与亲人正常交谈, 并要求家属领她出院。

陆某, 女, 81岁, 患痴呆症4年。初诊症见:表情呆板, 神疲乏力, 言语不清, 声音微小, 目不识人, 纳少, 步履迟缓不稳, 嗜睡, 自汗, 大便难, 小便失禁。近记忆力消失, 不能正确计算数字, 阅读书写能力丧失, 舌质淡, 舌体胖, 苔白, 脉沉细无力。此乃年迈体弱, 肾气已衰, 加上久病伤脾精血俱亏, 致脑髓空虚, 神明失养而发痴呆。治以脾肾双补, 益气养血。处方:当归30g, 太子参30g, 肉苁蓉30g, 鸡内金l0g, 积壳l0g, 黑芝麻15g, 淫羊藿18g, 菟丝子30g, 五味子9g, 补骨脂20g, 生甘草320水煎服, 1日1剂。服药15剂, 神疲乏力减轻, 上方加赤芍15g, 桃仁10g、鸡血虅30g、仙鹤草30g、益智仁15g, 继服3个月, 步态较前明显好转, 心智益较前明显提高。

5 讨论

老年性痴呆症属临床常见病, 是脑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多发生在65岁以后, 女性略多于男性, 随着年龄增长, 发病率逐渐增高, 症状也不断加重。临床典型症状有记忆力、抽象思维、定向力的障碍, 同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明显减退。引起老年性痴呆症的真正原因, 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但有许多因素与发病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免疫、遗传、病毒、毒物等均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有关。

中医认为, 其病因以情志所伤、年迈体虚为主。病位在脑, 与心、肝、脾、肾相关。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脏腑功能逐渐衰退, 从而导致人体三宝:精、气、神受损, 阴阳失调所致, 病性则以虚为本, 以实为标, 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 因而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证以痰浊蒙窍及瘀血内阻为多, 治疗当化痰开窍, 活血祛瘀;而痰瘀内结日久, 生热化火者, 又当清热泻火。虚证以精、气、血、阴、阳亏虚为多, 当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补肾填精、滋阴养血、补气益血等法。由于肾与髓密切相矢, 因而补肾是治疗老年性痴呆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至于虚实夹杂证, 当分清主次, 或标本同治, 虚实兼顾。

综而述之, 治疗老年痴呆症当以补肾、醒脑、益精髓为治疗准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 中药能改善痴呆患者的记忆认知障碍, 对抗中枢胆碱能损害造成的皮质乙酰胆碱含量和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的降低, 减轻乙酰胆碱脂酶的损伤, 从而提高体力、智力、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水平。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均采用了多种促进脑功能恢复的西药, 促进神经生长的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新型胆碱脂酶抑制剂卡巴拉汀, 都因为疗程中的昂贵价格与疗效的失平衡而被临床医师慎用。临床实践表明, 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具有明显的优势。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配合以饮食 (竖果、茵类) 、情志 (言语开导、心理暗示) 、益智 (书画、棋类、桥牌) 、体育 (五禽戏、太极拳) 等疗法, 以促进大脑半球左右平衡, 延缓大脑的衰退。

摘要:老年痴呆症在我国属多发病, 难治病, 威胁着广大老年人的健康。本文就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症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的认识, 作了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中医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7 (4) :195~197.

[2]邢秀吉.老年痴呆症研究现状及中医治疗对策[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2 (1) :58~60.

[3]么洪文, 老年痴呆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J].中国杜区医师, 2004, 20 (20) :20.

[4]邓皖利, 张杜平.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思路探讨[J].新疆中医药, 2001, 19 (增刊) :13~15.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篇6

关键词: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中医又称“崩漏”, 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三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 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一般分为两类, 即无排卵性和有排卵性, 无排卵性约占80%以上, 多发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有排卵性主要发生于生育期妇女[1,2]。

青春期功血以无排卵性多见, 多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功能及周期性反馈作用能尚未健全。在垂体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 卵巢内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能分泌雌激素。但垂体促卵泡激素的水平高于黄体生长素, 而且垂体对卵巢的反馈也不够敏感。因此雌激素对下丘脑的正反馈反应尚未能形成正常月经周期中FSH和LH高峰, 主要是LH高峰, 卵巢中虽有卵泡发育但不能排卵[3]。此时, 子宫内膜仅受雌激素的作用而一直处于增生状态, 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较大波动时, 就发生不规则子宫出血[4]。精神紧张、劳累、剧烈运动、营养失调、环境和气候的改变等诱因亦可造成卵巢功能失调、性激素分泌失常而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本病中医认为是由于少女脏腑稚嫩, 肾气不育,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扰及冲任, 血海不宁。由于脾肾之气初盛, 生殖发育未臻完善, 故冲任不足。天葵已至, 发育未全, 故月经紊乱[5]。

更年期功血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卵巢开始萎缩, 功能逐渐衰退, 卵巢失去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使下丘脑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减少。同时卵巢性激素分泌减少, 反馈性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 主要表现为FSH、LH增高的倾向, LH不能产生中期波峰, 刺激卵巢形成大型卵泡囊肿或多发性闭锁卵泡, 影响卵泡发育和卵巢排卵, 无黄体形成而缺乏孕激素。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持续作用下, 呈增生期改变或增生过长导致子宫出血。

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 天葵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更年期功血的病因是肾虚、血热、气虚、血瘀。妇女在七七四十九岁左右, 肾气渐衰, 冲任脉虚, 天葵渐竭, 阴阳气血失调, 脏腑气血不相协调, 功能失利, 尤其是肝脾肾三脏的封藏功能失司。肝气郁滞, 气滞血瘀或宿瘀内积, 瘀阻冲任, 使新血不得归经而淋漓不断或者暴崩不止;郁怒伤肝, 郁久化热, 灼伤脉络而崩漏交作;思虑过度, 饮食不节, 损伤脾气。固摄之权, 冲任二脉受损, 失于制约, 固临床上出现崩漏之症。

1 无排卵性子宫出血

现代医学认为, 正常月经周期的建立有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之间的功能协调。在一个正常月经周期中, 卵巢由于受下丘脑垂体分泌的激素的作用而呈现出卵泡发育期、排卵期及黄体期的变化。而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出现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的改变。依照现代医学的论述, 根据月经周期中不同的期、不同的特点, 采用中医理论, 在不同的期选用相应的制法与方药, 以期达到促排卵、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的目的。

1.1中医认为月经来潮后,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卵泡发育期) 经血下泄, 血海空虚, 机体处于阴精不足, 气虚血亏的状态。故此阶段治法应以补肾填精、益气养血为主, 以促进卵泡发育。可选用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紫河车、当归、红参、山药、陈皮。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紫河车滋补肝肾、养血填精;当归补血养血, 红参大补元气, 益气生血。且现代研究发现紫河车含绒毛膜促性腺, 有促进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功能, 参与雌激素及黄体酮代谢, 影响月经周期;红参具有促进性腺发育, 调节性腺功能, 促进卵巢排卵的作用;巴戟天主要化学成分为巴戟天多糖、蒽醌类化合物等。李柄如等研究认为巴戟天具有补肾壮阳作用, 主要是通过提高垂体对卵巢刺激素的反应性及卵巢对黄体生成素的反应性, 进而实现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的功能;山药健脾益气, 陈皮理气醒脾, 助健运, 以防补药滋腻碍胃, 若兼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者加生地、麦冬以滋阴清热生津。若兼腰膝冷痛, 小便清长, 加鹿角霜、补骨脂以温补肾阳。

1.2经间期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排卵期) 是阴精充盛, 由经化气, 由阴转阳的时期, 治法应以活血通络、温补肾阳为主, 促进卵巢顺利排卵。可选用丹参、红花、桃仁、当归、赤芍、茺蔚子、泽泻、柴胡、枳实, 理气行气调畅气机, 取其气行则血行之意, 鹿角霜温补肾阳;羌活温通阳气。若兼小腹隐痛, 加牛膝、川芎以辛散温通, 活血行气以止痛;若兼腰酸腿软, 白带多, 质清如水者加杜仲、紫石英以温养肾气。现代研究认为, 羌活有促排卵的功效;丹参中的丹参酮可增加去卵巢大鼠脂肪和肝组织中相关激素合成的关键酶-芳香化酶蛋白的表达, 从而提高血清中的E2水平。丹参酮还可以使幼龄雌鼠子宫重量明显增加;红花煎剂对小鼠、兔等多种动物离体和在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 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张力和节律明显增加。在摘除卵巢的小鼠阴道周围注射红花煎剂, 小鼠子宫重量明显增加, 提示中药红花有雌激素样作用。牛膝所含杯苋酮具有性激素样作用。

1.3经前期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黄体期) 是肾中阳气逐渐充盛的时期, 治法以温补肾阳为主, 以促使黄体发育, 功能健全。可选用仙茅、淫羊藿补肾壮阳, 现代研究发现二药有提高黄体水平的功能。紫石英、菟丝子温补肾阳;续断、桑寄生首乌滋补肝肾养血益精。若兼潮热汗出者加女贞子、生地以滋阴清热;若兼心烦易怒, 乳房胀痛者加丹皮、炙香附以清肝火, 舒肝郁。

1.4行经期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月经期) 是月经来潮的时期, 治法应以活血通经为主, 以促使子宫内膜尽早脱落。可选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赤芍、鸡血藤、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以通经, 炙香附行气疏肝、牛膝活血通经, 引血下行。若兼经行小腹疼痛, 有血块者加蒲黄、血竭粉, 以活血散瘀、通经止痛。若兼量多、色红, 有血块者, 去川牛膝, 加茜草、侧柏叶、三七粉以清热凉血, 化瘀止血

2 有排卵性子宫出血

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其特点是周期规律, 但在周期不同时期出现非月经的不正常子宫出血, 可分为排卵期出血、黄体功能不足、黄体萎缩不全、子宫内膜修复不全共4种[6]。该病相当于中医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疾病。

排卵期出血:在月经中期出现规律的阴道出血, 称“排卵期出血”。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经间期出血”。它是由虚之盛, 有阴向阳转化的特殊时期, 中医认为月经周期中, 有一天是氤氲之候, 乘其时交合, 就易受孕。《证治准绳》曰:“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时, 外物化生必有乐育之候, 凡夫人一月经行一度, 必有一日氤氲, 于一时晨间, 气蒸而热, 昏而闷, 有欲交接不可忍状, 此的后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而氤氲之候则现代医学的排卵期。中医常见的病因有肾阴不足、湿热内蕴、瘀血内停,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给予滋阴清热止血、清热利湿止血、活血化瘀止血。黄体功能不足相当于中医的“月经先期”根据血热、气虚、血瘀的不同的类型给予清热凉血, 固冲调经;健脾益气, 固冲调经;活血化瘀, 止血调冲。黄体萎缩不全、子宫内膜修复延长 (卵泡期出血) 均相当于中医的“经期延长”, 有气虚、血热、血虚、痰湿四型, 给予健脾益气、固冲止血;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活血化瘀, 安冲止血;健脾益气、利湿除痰。

总之, 功能性子宫出血属妇科疑难杂症, 一经诊断应及时积极的进行治疗, 根据不同分期, 采用不同的治法, 临床上需灵活运用, 此外,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妇人童幼天葵不行之间, 皆属少阴, 天葵既行, 皆从厥阴论治, 天葵已绝, 乃属太阴经也。指出少女经病重在补肾, 中年女子重在调肝, 老年妇女重在补脾。这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建昭.中西医结合女性生殖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2]吴太凤, 王娟, 陆耘.青春期功血的机制及治疗现状[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7, 19 (5) :528-530.

[3]张晓辉, 刘素香.植物雌激素与中药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2, 13 (4) :261-264.

[4]张晓晓, 刘胜.具有雌激素类似作用的中药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报, 2005, 3 (2) :149-153.

[5]吴密山, 李恩.补肾方药归经与靶器官激素受体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6 (2) :123-125.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篇7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 常无器质性或生化指标的异常, 属于一种功能性疾病, 其发病机理不明。与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的改变、胃肠动力学的异常、精神行为的异常等有关。辩证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温肾最为常用选取临床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60例肠易综合征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18例;年龄23~56岁, 平均39岁;发病时间2~9年, 平均5年。

1.2 临床症状与诱因

60例患者中, 腹痛伴腹泻21例, 腹泻为主16例, 腹痛为主11例, 腹痛伴便秘9例, 腹泻便秘交替出现3例, 并有不同程度的腹压痛。精神刺激37例, 饮食不规律15例, 工作经济压力8例。

1.3 辩证分型

肝郁脾虚型:便秘或腹泻, 少腹窜痛, 便前腹痛, 便后痛缓, 烦躁易怒, 胸胁胀满, 暖气吞酸, 口苦目赤, 乏力气短, 失眠健忘, 纳呆脘胀, 完谷不化, 食后腹泻, 面色不华, 舌边红、有齿痕, 苔薄白或滑, 脉弦或细弱[1]。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 水谷不化, 不思饮食, 食后脘闷不畅, 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 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 上腹部隐隐作痛, 面色萎黄, 精神疲惫, 舌淡苔白, 脉缓弱。寒热夹杂:腹中作痛, 便下黏腻不畅, 或夹泡沫, 或见腹泻与便秘交作, 烦闷不欲饮食, 脘腹痞胀, 口干, 脉弦滑。阴虚燥热证:大便秘结, 数日一行, 或粪如羊屎, 外裹黏液, 口干咽燥, 小便淡黄;舌红, 苔黄少津, 脉细数。

1.4 方法

1.4.1 肝郁脾虚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加味。常用药物补脾理气可用白术、山药、陈皮、党参、木香、枳壳;柔肝可选用白芍、防风、郁金、佛手、柴胡、素馨花等。白术, 白芍, 党参, 佛手, 防风, 陈皮, 郁金, 甘草, 柴胡, 煨木香 (后下) , 煨葛根, 枳壳。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 栀子、牡丹皮, 清泄肝火;夜寐不安者加炒枣仁、夜交藤、磁石 (先煎) 安神定志。

1.4.2 寒热夹杂

调和胃肠, 寒热并用, 乌梅丸加减[2]。常用药物乌梅, 细辛, 当归, 黄连, 黄柏, 党参, 附子, 炮姜, 木香, 白术, 茯苓, 白芍, 枳壳, 柴胡, 甘草。少腹冷痛, 胀满不适去黄连加香附, 乌药;胃脘灼热, 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吴茱萸;腹痛甚者加川楝子, 元胡, 湿邪内阻, 腹满后重者去党参, 加厚朴、槟榔、藿香。

1.4.3 阴虚燥热证

阴津亏虚, 燥热结肠, 养阴生津, 清热润燥。增液汤合麻仁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黄、火麻仁, 麦冬、玄参、大黄、枳壳、赤芍, 杏仁, 蜂蜜适量。头晕肢乏, 加太子参、山药;右胁不舒, 加柴胡、川楝子。

2 结果

肠易激综合征呈良性经过, 预后良好, 不会发生营养不良, 也不会发展或转变为癌症及炎症性肠病。本病一般不危及生命, 经适当治疗后大部分病例能收到暂时的缓解, 其中一部分人可获得持久的缓解。经3~5个月治疗, 症状好转45例, 减轻15例。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紊乱性功能性疾病,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 目前多认为, 病因多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胃肠动力学变化及食物、药物、结肠分泌及吸收功能改变、神经内分泌改变及肠道急性感染有关。肠易激综合征多责之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 其病位在脾, 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其辨证多属于肝郁脾虚、湿热夹寒, 重症多属脾肾阳虚。中医治疗, 以疏肝健脾、理气温肾为主;以腹泻为主者, 多以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加减;病久及肾, 则治以温肾健脾, 固涩止泻, 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加减;以便秘为主者多以顺气润肠为法, 用六磨汤、润肠丸等加减。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注意建立良好生活规律, 慎食生冷油腻之品, 宜食清淡少渣、易消化食物;同时, 改善患者的行为心理方式, 要避免精神紧张, 努力调整良精神与情绪, 方有助于本病的康复;适当的体育锻炼, 如气功、瑜珈等, 可提高机体的功能状态, 减少复发。

肠易激综合征实际上是一个全身性表现的综合征, 在病名上, 很难用中医的“泄泻”、“腹泻”、“便秘”或“肠郁”等几个病证概括。在病机上, 没有严格的演变规律。在辨证分型与治疗结果、评定标准上, 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仍停留在对症和分型的阶段, 在辨证中难以体现出本病的特异性, 治疗结果缺乏足够的满意的实验数据的支持。另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没有设对照组, 前瞻性研究较少, 结论的说服力不强。

参考文献

[1]陈志光.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0例.甘肃中医, 2010, 09.

中医辩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篇8

1. 典型病案

张某,女,24岁,2012年6月初诊。主诉:月经后期一年余,停经3月余,患者15岁月经初潮,之后常月经后期,月经周期40天~3个月不等,常需肌注或服用黄体酮后方能转经,患者体胖多毛,面部多痤疮,舌质暗淡形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而滑,平素畏寒肢冷,经期腰痛如折。基础体温测定表现为单相型,血LH:18.3mIU/mL,FSH:5.3mIU/mL,E2:39pmol/l,T:0.89nmol/L,B超见双侧卵巢均见十余枚直径为2—9mm无回声区,呈多囊样改变。结合病史及辅检,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归属闭经范畴。治以温补肾阳、健脾化湿、疏肝祛瘀。方药如下:熟地20g,山药20g,山茱萸10g,茯苓15g,当归15g,菟丝子15g,泽泻10g,制半夏10g,川芎10g,巴戟天15g,仙茅10g,淫羊藿15g,炒苍术12g。口服汤药半月余患者自觉症状好转,用药1月余经于2012年8月12日来潮,量色正常,持续6—7天,再用前方,根据患者月经不同周期,随证加减用药至2012年11月,期间月经35至45天一潮,量色正常。2012年12月月经来潮第三天,复查激素六项,血LH:6.7mIU/mL,FSH:4.9mIU/mL,E2:80pmol/l,T:0.63nmol/L,LH/FSH比值恢复正常,经净后查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分析:本案例属于典型多囊卵巢案例,本病本机为肾虚痰阻。肾阳虚衰,脏腑失养,经血化生之源不足,冲任气血不足,加上痰湿阻于冲任,血海不能满盈,故月经数月不行,肾阳虚衰,阳气不布,不足以温养外府,故畏寒肢冷,腰痛如折,痰湿内盛,故形体肥胖。舌淡胖,胎白腻,脉滑也为痰湿之症。在药物选择上,熟地、山茱萸、菟丝子补肾益精血,更助山药资生化之源;佐以茯苓、泽泻渗湿利水,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巴戟天、仙茅、淫羊藿温肾阳虚、益精血。全方补肾与化湿相结合,以改善症状入手,补肾温阳,燥湿化痰,再在其基础上活血调经,诱经来潮,而后再对应相应月经周期,辩证论治,随症加减,促进卵巢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

2. 中医病机病因

对于此病症病机的研究,历代各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观点与看法各有千秋,综其共识,大多医家认为[2]此病的发生与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及痰湿、血瘀密切相关。其中肾虚是该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肾为生殖之本,天癸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十七,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藏精,肾精通过经脉滋养冲任。精血同源,精可化生为血,精充则血盛,而血为月经的物质基础。肾精不足则经血无源,肾气虚则血行无力,肾阳虚则胞宫失于温煦,寒凝血瘀,最终导致月经后期、闭经、甚至不孕。PCOS的形成正是作为生殖之本的肾的精血不足,肾气虚衰。脾为后天之本。《傅青主女科》中有:“妇人有身体肥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人以为气虚之过,谁知是湿盛之故乎?而肥胖之湿,实非外邪,乃脾土之内病也。”脾不健运,不能运化水湿之邪,使浊邪内存,痰湿内蕴,则形体肥胖。古人多有“肥人多湿”、“肥人多痰”等论述。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衰,运化失司,水精不能四布,化而为饮,聚而成痰;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土更虚,不能运化水湿、通调水道,聚液亦为痰,痰湿阻塞胞脉可致月经不调、不孕。肝藏血,主疏泄,“女子以肝为先天”,《万氏妇人科》在“调经章”云:“女子之性,执拗偏激,忿怒妒忌,以伤肝气。肝为血海冲任之系。冲任失守,血气妄行也”;女子以血为本,月经以血为用,精气条达,气机通杨,肝血充盈,则月经正常。肝气不舒,郁而化热,冲任失调,则月经紊乱,不孕;郁火湿热蕴蒸于上,郁于面部,发为痤疮[3]。

3. 辩治经验

鉴于本病以肾虚血瘀为本,痰湿阻滞为标,故应以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使经水按期而潮为主要治疗原则,其主要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党参、当归、川芎、枸杞子、柴胡、香附、陈皮、半夏、甘草等。全方以补肾活血祛瘀、燥湿化痰为治疗大法,并兼顾疏肝行气,健脾除湿。结合以上主方,尽量按月经的不同时期调整用药,疗效更佳。整个月经周期可参照“补肾—活血化瘀—补肾—活血调经”为周期的治疗方法。根据月经后期(即卵泡发育期,月经第4—11天),阴长阳消,阴血相对偏虚,治法应以补肾气、养冲任为主,以促进卵泡发育,原方可加肉苁蓉、巴戟天等补肾填精,滋阴补阳。经间期(即排卵前期或排卵期,月经12—16天),重阴必阳,为阴转阳过渡期,可以活血化瘀为主,促使卵泡发育及成熟卵泡破裂,药用泽兰、牛膝、鸡血藤等活血而不伤正;经前期(即排卵后期,月经17—28天),阳长阴消,为阴已转入阳,以调养肝肾、和气血为主,使黄体功能健全,分泌黄体素,可加淫羊藿、肉苁蓉等助肾阳暖胞宫以种子;月经期(月经第1—4天),重阳必阴,为阳转入阴阶段,即子宫“推陈出新”阶段,该期以活血调经为主,促使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形成月经,可加牛膝引血下行,桃仁、红花、益母草等活血行瘀[4]。

结合临床诊治,中药治疗对于大多患者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但存在用药周期长、显效慢,仍有少许病患用药后无明显疗效的弊端。因此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应适当配合西药治疗本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但可提高临床疗效,还可缩短病程。若患者服用中药两至三月,仍无月经来潮,查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8mm,则可给予孕激素(如黄体酮等)行撤退性出血,避免雌激素过渡刺激子宫内膜期而使其发生病变。对于睾酮较高者,中药调节过程中,亦可口服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达英—35),疗程一般为3—6个月,可减少卵巢源性雄激素生成,并通过周期性调治,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同时降低体内睾酮水平,解除其抑制排卵的作用,同时能有效抑制毛发生长和治疗痤疮。对于有妊娠要求的患者,除了使用雌孕激素联合周期疗法,也可配合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绒毛膜促性腺素等。若患者兼有高胰岛素血症,尤其是肥胖患者,可加用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葡萄糖,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胰岛素,以期达到纠正患者高胰岛素状态,改善卵巢排卵功能,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药不但能调节脏腑生理功能、使机体受孕环境得到改善、纠正紊乱的内分泌功能、还能缓解西药可能的副作用,而西药可促进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疗效立竿见影,中西药合用,可使其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5]。

4. 总结

PCOS是生育期妇女月经紊乱较常见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当代女性的身心健康及家庭生活。临床除月经不调等表现外,还伴随一些特殊体征,如肥胖、多毛、皮肤粗糙、面部痤疮等。本病由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痰湿血瘀阻滞胞宫所致。治疗应以补肾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为基本治疗大法,并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调补肾阴肾阳,从而调节该生殖轴的失衡,中西医合理结合,以期达到治疗目的。另外,患者除了应积极配合医生,坚持按周期服药外,应加强自我保健,做到生活作息规律,积极锻炼身体,加强体质及自身体抗力,合理饮食,精神上避免不良刺激,学会自我放松,保持心情愉悦。

参考文献

[1]郭淑华.卵巢早衰[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83-84.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3.

[3]尤昭玲,杨正望,傅灵梅.多囊卵巢综合征从肾虚血瘀调治的探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1):25-26.

[4]谢桂珍,邹晴燕.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近况[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1,24(1):40-42.

上一篇:数字交互技术下一篇:系统接地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