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的辩证思考

2024-06-28

考场作文的辩证思考(共12篇)

考场作文的辩证思考 篇1

笔者曾参加过多次作文阅卷,发现有的阅卷者或怕担责任,打保险分,使有争议的精品遭埋没;或略读头尾,打印象分,使颇具匠心的佳作蒙遗弃;或仅凭个人好恶,打偏私分,使不合口味的文章遭冷落;或脱离实际,打苛刻分,使略带瑕疵的好文章被降格。尽管有关主管部门也不断进行作文阅卷的改革,但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为了迎合阅卷者心理的“万能”作文、格式作文、套写作文等“歪门邪道”仍屡见于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考场作文阅卷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着实让阅卷老师很头疼:1.龙飞凤舞,字迹潦草;2.非驴非马,文体不清;3.东拉西扯,切题太慢;4.内容造作,虚情假意;5.审题不清,选材失误;6.空泛单薄,辞不达意;7.死记硬背,抄袭雷同。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终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我们平时扎实有效的作文训练。如何改进作文教学,应该是我们阅卷之后需要慎重思考的一个问题。作文之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反思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病,不可忽视。

(一)重视语基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大多教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教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因为语基教学在考试分数中立竿见影,而作文教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何况无论学生写的作文如何,也能得一点分数,甚至同样水平的作文在分数上也会有较大差距,进一步消减了老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二)注重“纸上谈兵”,忽视学生实践。

许多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和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重“纸上谈兵”,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效果不言而喻。

(三)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

部分教师曾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地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提高,因此,不断地鼓励学生多练,一周交一篇作文,天天写日记、读书札记、所见所闻,等等,学生拼命地写、凑字数,甚至抄袭,老师拼命地批改、讲解,师生都不堪重负,造成了事实上的两败俱伤、疲于应付。

(四)注重应试技巧,忽视作文能力。

考场作文,一律有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许多学生只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乱凑字数,甚至虚构。因此,许多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应试作文方法上,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让学生下大功夫背诵应试范文。直接后果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一)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目标计划,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顺序等方面,有侧重地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丰富生活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校和家长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各方面的人和事,教师还要让学生们及时地把自己的活动记录下来,让学生学会整理和交流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捕捉、体验和感悟事物的能力,要他们养成敢写、勤写、会写的好习惯。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坚持写作练习灵活多变,倡导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在自由式作文中,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现象等皆可成文。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是表现生活的高手。

(三)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积累作文素材。

教师要加强作文基本功的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选题,如何表达中心,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如何画龙点睛,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引起读者共鸣,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等。教师不要企图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及时表扬或在班内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形式灵活多样。

教师的作文批改可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重视和改正。作文批改可分为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三种形式;从批改的方式来看,教师批改可以分成精批细改、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三种形式;学生批改可以分成自己批改、相互批改和分组批改三种形式。评语应避免呆板、套话空话,要生动、形象、新颖,使学生便于接受。选佳作当范文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评析,比较优劣,鼓励找出差距,寻找提高途径。

(五)扩大课外阅读,注重读写结合。

要解决考场作文内容单调、语言贫乏这一问题,那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如有些作文写的内容充实、语言丰富,有着良好的阅读储备,并且善于吸收文章的精华,阅卷老师肯定是非常欣赏的。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多参与活动,多体验,多看书,多积累,多动笔,而且要养成写日记、周记的好习惯。在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后,精写、专写与反复写相结合。学生能自己反复琢磨,这对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作文的灵感。笔者一直在做如下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每天给一位学生课前演讲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每日读一篇文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半月写一篇专题作文,训练学生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黑板报,提高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生活,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六)倡导真情实感受,反对华而不实。

从历次阅卷看,那些思想积极健康,叙写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能够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分数自然也是较高的。虽说有的都是生活的琐事,但感情真挚,读来让人感慨万千。面对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阅卷老师想要打低分都很难。不只是优秀的学生可以考出好成绩,即使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要是抒发真情实感,文通句顺,态度诚恳,令人欣慰、高兴,也同样可以得到理想的分数。

“有创意的思想永远高于有创意的表达”,内容决定形式,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训练学生在作文形式上的“技巧”,刻意在语言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在文章内容上的讲求,真正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反而让阅卷老师产生华而不实的感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其实内容充实,语言朴实,就是好文章。

(一)考场作文。

对于考场作文,因写作时间有限,需要教师和学生调整一些常规思路。

1. 选材新颖,不是不可以写身边熟悉的事。

许多学生的作文题材从身边熟悉的生活写起,写家庭生活的,大多是父母为自己过生日,买衣服,送点心,或是雨天的接送;写学校生活的,也主要是运动会、主题班会和文艺演出等。这也可以透视出学生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生活的单调。若让学生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写一些不熟悉的事,这又怎么可能呢?其实,可化腐朽为神奇,只要是述说真情实感,表达独特感受,尽管是老瓶装新酒,但未尝不是一篇佳作。

2. 文章的立意不能脱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认识能力。

我们经常会因为自己主观认定某篇作文的“立意”不高,而轻易地否定了一些作文,其实,文章的立意不能脱离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同时我们也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

(2)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的必然性。

3. 文章的真实应来自真实的生活。

阅卷老师不要轻易怀疑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因为我们毕竟没有经历过所有的生活实践,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无端地判定学生作文是抄袭来的,难免有“刀下冤鬼”,一定要拿出真凭实据方可判定准确。以人为本,对于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应给予充分的更多的肯定,多给予其一片信任的空间。

(二)平时作文。

平时的作文教学固然要扎扎实实,训练有素。其实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可在“技巧”上作一些尝试,也许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技巧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卷时首先看的便是第一段,所以临考写作时一定要写好开头段,紧紧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引人入胜。

技巧二:突出矛盾,渲染气氛。记叙文的写作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目的是要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矛盾中展开叙述。有矛盾才会有吸引力,在产生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文章的曲折性、可读性会大大加强。

技巧三:巧用修辞,展示文采。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行文时巧妙而又贴切地运用修辞手法常能使文章增添许多文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技巧四:描写环境,渲染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

技巧五:广泛引用,突出主题。引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为文章增色。

广大语文老师应归依新课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怀着一颗仁慈的心,用一双智慧的眼睛,突出能力培养,深入实施有效作文教学,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能够让学生写出理想的文章,在考场作文中就一定能稳操胜券。

考场作文的辩证思考 篇2

构思的发散性与行文的集中性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构思中,要以限定的话题为思考中心,进行发散式思维,可横可纵,可聚可分,可逆可顺,思维的触角应该向四面八方辐射。这种开放式构思,不仅开拓了思维空间,丰富了思想内容,而且在对话题的多向思考中,往往有独到的发现,使作品新颖出众。

下面以“欣赏”为话题,谈谈发散性构思的走向。

从实立意:欣赏山水风物,欣赏楼台亭榭,欣赏诗词歌赋,欣赏渔歌村笛……

从虚立意:欣赏激情,欣赏闲适,欣赏过去,欣赏未来,欣赏创造……

肯定立意:欣赏是一种自我创造;欣赏是一种感动的过程,欣赏是一种人生历练……

否定立意:欣赏不是一种被动接授;欣赏不是走马观花……

纵向立意:欣赏力的提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不懂欣赏到学会欣赏,从体验欣赏之乐到领悟欣赏的要义……

横向立意:欣赏不是孤立存在的,欣赏与许多能力联系在一起,比如欣赏与学识,欣赏与趣味,欣赏与风俗……

这样的发散式思维能让我们把与“欣赏”相关的方方面面结合在一起比较。发散式联想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个选择的过程,让我们从众多的构思模式中选择最理想的写作角度。

所谓行文的集中性,是指在具体的写作中一篇文章只能表现一个主题,要防止意多乱文,不得要领。要围绕主题,集中开掘,而不是四面出击。如果写作中仍然是一种散射状,就会造成文章的头绪过多而雍肿不堪,或是散珠乱玉而没有主旨。

还是以“欣赏”为话题,谈谈行文的集中性。

欣赏是心灵的填充:

——欣赏山,以山的仁爱填充心灵;

——欣赏水,以水的智慧填充心灵;

——欣赏云,以云的淡泊填充心灵;

——欣赏月,以月的宁静填充心灵。

以欣赏自然中的山水云月获得心灵的满足为主线,在每一项目下面获取相应的材料,就可以写成一篇内容丰富、主题集中的文章了。

话题的虚拟性与写作内容的现实性话题常常具有虚拟性,比如虚构一个故事(高考“雪中救人”),提供一则寓言(高考“智子疑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避开社会热点,二是让材料有较强的生活涵盖性。但是,在话题作文写作中,我们要能从虚拟的材料中跳出来,不能就事论事。

比如,湖北省高考作文题设置了这样的情境: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卖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买镜”是个寻常话题,题目浅近,寓意却深刻。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自我对照物。写作中,我们就要跳出 “买镜”的框子,透视现实生活。比如生活中一部分人自命不凡,自我感觉太好,因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希望用“昏镜”来模湖自己的.缺点。也有人想用明镜来照出自己的瑕疵,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即便是编故事,也是借故事影射现实生活。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应有现实生活做基础。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故事新编无非是想让读者对现实社会有所对照,有所联想,所以其最终的落笔应该是当代,写作时就要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对古人古事加以改造生发。在适应作文题目限制的前提下,要追求较深刻的意蕴,或揭露假恶丑,或歌颂真善美,或是对一些落后的道德进行反思,从而使读者有所思悟,获得教益,不能片面追求趣味性、可读性而忽略了现实思想性,要穿古人的衣服,说现代人的话。

比如,一个同学以“嫦娥奔月”的神话为素材写了这样一段文章:

古时候天上有9个太阳。上天赐给后羿9支拯救苍生的利箭,两粒永生的仙丹。后羿射下了8个太阳,成了英雄;嫦娥偷吃了那两粒仙丹,成了神仙。嫦娥的自私牺牲了后羿的爱情。于是后羿用最后一支箭,洞穿了自己的胸膛。为了成为神仙,嫦娥放弃了自己本应珍惜的爱情。月宫的寂寞是对他的惩罚。

作者用这个虚拟的故事,表现了珍惜纯洁爱情的主题。

许多人不知道处理好编故事与现实的关系,胡编乱造,招魂术、吸血鬼、天外来客、海底妖魔……天马行空,虚诞荒唐。

变式文体与常式文体变式文是采用非常规的文体,传达思想情感。在求稳的基础上,在适合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巧创文体,确实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比如“诗词引领式”——

2004重庆市高考作文话题为“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篇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写了两个片断,每个片断都自创诗词作为引子:

一 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 ……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 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 ……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全文以诗词引领,文采斐然,不同凡响。足见该考生读书之多,文学修养之高。

再如“网络链接式”——

20江西省高考作文,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为话题,一个考生写成《把“意见”刻录成光盘》:

在趋近成熟的网络系统中,都有搜索查询的功能,只要你输入关键词,点击“ENTER”键,就可获得在网络可抵达的范围内的几乎一切相关信息。

现在,我们已经把怎样对待他人的意见刻录成了一张光盘,可供参考。请按电脑程序操作。

关键词一:意见

搜索结果:社会上有极少数人由于自尊心过于强烈,对别人的意见采取强烈反对的态度,太过于相信自己,认为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是一种语言攻击,不接纳别人意见。

相关链接:马加爵是云南大学的一名学生,由于自小至高中,学习成绩优异,自尊心特强,对室友的意见不能理解和听从,甚至认为室友对自己是故意“伤害”,不能容忍别人的意见,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二:意见

搜索结果:有些人相信自己,当有人来给他提不同意见时,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但劝说者一多,他的思想就会动摇,相信别人,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相关链接:孟子的母亲在家中,有一个人跑来告诉孟母,“你儿子杀人了,快走吧!”孟母没相信。第二个人跑来,也说孟子杀了人,孟母收拾好东西,想问问儿子是不是真的。第三个人跑来,说孟子杀人,孟母马上就跑了。因此,有“三人成虎”一说。

…… ……

当今社会,对意见的态度也千奇百怪,看了这张光盘,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吧!

本文的内容没有过人之处,出彩的就是它的变式文体。采取网络搜索的形式,形成了一个个画面,历史和现实的例子就自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搜索结果”就成了作者简短的点评,最后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看到高考的“另类作文”得了高分,不是去揣摩这些文章得高分的原因,而是盲目模仿。你写“赤兔之死”,我写“乌骓之亡”;你写“诊断报告书”、我写“法院判决书”;你写“记者招待会”,我来“新年茶话会”;你写“三幕话剧”,我写“五幕闹剧”……“李杜诗篇万口传”,尚且“至今已觉不新鲜”,何况被媒体一炒再炒的高考“另类作文”?因此,高考作文,既不能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求异求新,也不能步人后尘,简单翻版。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 由于连续6年写“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结果许多考生的“文体观念”淡薄了,一下笔便是“哲理”,便是“抒情”,便是“四不像”。因此,他恳切呼吁,应当十分重视“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写出像模像样的“记叙文”和“议论文”来。

“记叙文”、“议论文”就是我们所说的常式文。叙事类文体,交代事情始末,借事抒情;议论类文体,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认为,文章是以内容情理取胜,文体只是传情达意的媒介,写好记叙、议论类文体是高考作文文体的基本保证。如果不在内容与选材上下功夫,而一味去追求文体的新巧,那是舍本逐末、弄巧成拙的做法。

澳门政制发展的辩证思考 篇3

僅以2012年3月22日為例,便足以感受本澳強烈的“政制發展”氣氛。是日下午3時整,《澳門月刊》社會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假月刊編輯部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此前開展半結構式問卷民意調查的統計結果,表明約有八成五的受訪市民支持政制發展,希望有機會表達意見。與此同時,特區政府舉辦第五場政制諮詢會,聽取傳媒團體對政制發展的意見,與會者普遍認同要增加議席、完善間選制度。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在立法會大會上表示,政制發展第二輪諮詢3月初開展,政府對諮詢文件中的建議沒有立場,要嚴格按照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釋法精神辦。崔世安特首在出差前夕也表示,要加強宣傳,讓市民更關心政制發展。此外,澳門婦女聯合會舉行“政制發展座談會”,立法會議員關翠杏應邀主講,表明有序推進政制向前才是理想的發展之路。而澳門青年聯合會亦舉行團體會員會議,強調廣大青年要深入認識澳門政治體制及基本法,同心協力做好政制發展工作。如果翻閱一下當日的本澳報紙,還能看到鏡湖護理學院舉辦政制發展講座、理工學院學生座談政制發展、澳門大學法學院學生舉辦政制發展研討會、公務員專業協會召開理事會收集有關政制發展的諮詢意見等消息。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澳門探究“政制發展”氣氛之熱烈可見一斑。

然而,“政制發展”畢竟是澳門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绝非熱熱鬧鬧走個過場便能了事。重要的是這件事究竟能對澳門社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給澳門市民帶來多大的收穫。《澳門月刊》社會民意調查研究中心發佈的一個觀點值得引起關注和深思:“政治體制發展,過程重於結果”。筆者認為,有關“政制發展”的市民大參與、大討論,深刻地影響著澳門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有效地提高了廣大民眾的政治素質,調動了民眾的社會積極性,培育了民眾參與社會活動的綜合能力,促進了澳門的民主化進程。這才是這場活動的最大收穫與成果。

讓我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澳門“政制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握好的幾組辯證關係。具體言之,應當正確認識“政制發展”相關的“過程與結果”、“名稱與實質”、“量變與質變”、“發展與穩定”等四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過程與結果。澳門的政制發展將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史進程,非從今日始,也不會明日終。人大常委會就澳門特區政府提出《澳門基本法》兩個附件修改問題進行的釋法已經明確,澳門的政治制度發展要經歷“五步走”的法律程序,迄今只進行到“特區政府開展新一輪諮詢”的第三步,剩下的路程正可謂“任重道遠”。儘管對於兩個選舉辦法的修改意見眾說紛紜,儘管對於政制發展的終極目標各有期待,但是,基本法相關附件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修改、一切有關這兩個附件的修改意見都必須以《澳門基本法》為依據,已經成為澳門人的共識。而且大家也一致認為,對基本法兩個附件的任何修改都應當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都要有利於澳門的穩定繁榮。不管最終以何種方式對兩個選舉辦法作出修改,其結果必定是對現行的基本法做出了適當的修改和完善,從而體現本澳政治體制發展的效果。而在爭取獲得這一結果的過程中,澳門社會從上到下都經歷了民主意識的燻陶、民主觀念的表達、民主程序的實踐,因此將大大促進民主化的進程,這才是比任何具體的修改方案(結果)更重要的社會收穫。

名稱與實質。根據一些權威人士的講話精神,目前澳門的這場運動是用“政制發展”這一術語來表述的。然而,客觀事物具有自身的規律,往往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不少學者,特別是來自內地的學者,在研討這一問題時總是習慣性地使用“政制改革”這一比較流行的術語,特別是它的簡稱“政改”;幾乎沒有任何人會用“政發”來作為“政制發展”的簡稱——因為太彆扭。這裡涉及的是“名”與“實”的關係。我們還是應更多地尊重事實、講究實效,而不要過多考慮名正言順,想當然甚至別出心裁地生造出一些不容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的詞語來。偉大的無產階級思想家恩格斯曾經在其經典著作《反杜林論》中用過一個意味深長的比喻,意思是即使把鞋刷子綜合到哺乳動物中去,它也不會就此長出乳腺來。反之,即使不用“政制改革”而祇用“政制發展”,後者包含的改革意義也絲毫不會消失。

量變與質變。發展也罷、改革也罷,都必定包含著變化,也必然要服從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變化遵循量變質變規律。“量”是事物規模、程度、運動速度等可以量化的規定性;“質”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規定性。事物的發展變化從量變開始,以質變為量變的終結。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中包含著部份質變,質變隨著量變逐漸增加,當質變積累到一個臨界點時便發生質的飛躍,使原有的事物轉化為新事物,同時開始新的量變。實踐早已證明上述規律是千真萬確的真理。那麼,澳門的“政制發展”是否也應當遵循這一規律呢?立法會某一類別議員人數的增加(或減少)、行政長官推舉委員會人數的增加(或減少),無疑是一種量變,而這些行為必然也在“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醞釀著質變。那麼,能否探討未來質變的結果如何、是否需要預測質變何時發生(20年後、50年後抑或22世紀)、能否期待質變早日發生呢?或許值得未雨綢繆,早作探討。須知機遇從來祇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考场作文的辩证思考 篇4

然而许多考生对作文题目和材料并没有整体把握, 不知话题或材料指向, 又加命题的隐藏性 (命题一般回避了那种一目了然的直截说理, 而是往往通过寓言、童话、漫画、图表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等材料渗透暗示) , 增加了文题的理解难度, 造成了作文说理肤浅、片面、偏激、绝对化甚至跑题的现象。因此, 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或有了明确的步骤, 拿到文题, 才能心中不慌。

一、定好“基准点”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观察思考、联想想象的过程的展示。这一步, 好比打洞要先定基点一样, 是决定性的一步。常言道, 万事开头难。这个基点定得好, 写作起来, 就会思路顺畅, 一气呵成;定偏了, 或是无从下笔, 或是半途而废, 或是不入法眼, 白费工夫。审题立意时要做到客观全面, 虽不必面面俱到, 但要重点写好一个方面就必须全面地看问题;具体说来, 就是要看到局部与整体, 正面与反面的关系, 能够做到由因推果, 由果思因, 由主到次, 由表及里。辩证思维像一面洞烛幽微的明镜, 运用它去分析作文命题中所包含的生活图景、社会现象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避免进入“以偏概全”、“执此一端”、“滞于表象”、“因果不明”、“全盘肯定”等立意上的误区。

二、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在发展等级中, 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 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做为“打洞”找基点, “见解新颖”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要有新意。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 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 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 这一过程, 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 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 这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 没有这一步, 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在求新颖时做到有哲理性地思考, 进行辩证阐发, 也就不难切中题旨中说理的内核, 进行准确全面精密地说理, 文章思想上有自己的个性见解, 自然就会提高文章的档次。

为此, 我以高考作文模拟题及学生作品为例, 旨在分析落实这两大基点的同时贯彻辩证统一思想的重要性。

[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一个平静的大海边, 住着一个老渔人, 他每天在海边打鱼, 他从没有到过外面任何地方, 但他生活得很快乐, 他说:“这个地方挺美, 适合我生活。”

有个亿万富翁, 一生经历坎坷, 在商界打拼几十年, 到过世界上许多的地方。最后, 他选择了这个海边, 打算在此度过余生, 他说这里有别处没有的宁静、安详和自由。

两个老人在海边相遇了。

有人说, 亿万富翁追求一生, 最终就是为了这个, 那他还不如那个老渔人呢。也有人说, 他一生毕竟经历过。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例文1:

追寻自己的苍穹

或许, 伴随着人类的意识的萌动, 一个永恒的人生悖论, 一个真正的两难选择即摆在每一个真正的人的面前:一边是冰蓝的一湾, 足以舒展地栖居自己的灵魂, 安放自己的一生, 祥和而明媚;一边是残风萧萧雨淋淋, 你将或独自踽踽在痛苦困顿的泥泞中, 或与千军万马冲杀于独木桥上。或许此后你会收获阳光, 重带着满足与疲惫回到那个港湾……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呢?你彷徨。

但人生之于宇宙, 如长河一沙, 或许就在你茫然四顾中倏忽而逝, 空留余叹于西风瑟瑟中。那么何不依从本心, 毅然摒弃杂芜、犹疑, 追寻属于自己的苍穹?又何必患得患失, 锱铢必较于人生之路的省便而忘却舒展自己的灵魂出世抑入世不都是一种自我的追寻与安放么?

一向以“梅妻鹤子”卓然于中国历史的林和靖不可谓不博学广才, 出世当能博“一官半爵”进而垂裕后昆。可他却淡然笑着隐入山林, 将一段“疏影横斜”, 一段“暗香浮动”品咂得有滋有味。或有人暗羡其闲适从容, 或有人指斥其不思奋斗, 然而我却赞叹他的那份执著于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终不易移心志的决然。

又想起那个令人嗟之叹之的武侯诸葛, 想他蜇居于卧龙坡, 酒饮冬霜, 箫吹秋月, 又何等清闲自在。可他却抑不住那搏动的热血, 随刘备出山, 从火烧新野大战赤壁, 到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虽无力回天, 但其“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至今为人传颂, 其锦囊妙计, 神机妙算, 至今仍为人乐道, 这又是一种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呢?他虽失却了那份闲适, 却捕获了一种精彩, 一段与林和靖不同的精彩, 然孰是孰非又有谁难断然划定呢?

平淡宁静的生活固然滋润, 坎坷曲折的人生也多彩, 又何必幼稚地争辩好坏优劣, 说服他人对自己人生范式的认可与仿效呢?如果功利地争论, 权衡此得彼失, 而不去问问自己的内心指向, 盲目选择一种自以为轻松有利可图的人之路, 则此且必少一种百折不回的气概, 少一种坚忍不拔的定力……到头来, 这种投机之人只怕“鱼”与“熊掌”皆不可得, 空留一弯冷冷的悔恨了。

历史使人明智, 冷眼看一桩桩已凝固的悲喜剧, 我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尽力追寻自己的苍穹, 并且, 无悔!

例文2:

同一片海

这一刻, 灵魂在清爽的海风中小睡, 生活的意义便在于此。

——题记

同一片海, 同样清爽的海风和温暖的阳光, 同样的宁静安详和自由, 幸福地享有即可, 何必去计较到达这里走过了怎样的路?

岁月的车轮碾过千年, 历史的天空繁星灿烂——

是那个梁上观鱼笑鱼之乐的乐者吗?是那个不知我是蝶抑或蝶是我的痴者吗?是那个尾于涂中的智者吗?庄子斜倚着那棵灵魂之树, 在溪边垂钓逍遥之梦。人世的苦乐不属于他, 官场的争斗不属于他, 属于他的是这自在的天地, 是这浩渺的星空, 是这清风明月。而他自己在这逍遥之中早已化为乌有了, 剩下的只有逍遥, 逍遥。

庄子如此, 那个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不也这样吗?那个海边的渔人不也这样吗?没有经历世俗, 没有体验风浪的坎坷, 可是谁又说过没有这些就没有快乐呢!

他们快乐是始终未变由生到死的快乐, 是自然的快乐。

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歌者吗?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浪子吗?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人吗?

苏轼有着一颗治国安邦的赤心, 有着一份为政为民的热情, 然而, 贬, 再贬, 又贬!失意的他经受了始料不及的一次又一次打击, 而当落魄的他来到黄州之时, 在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诗人与清风明月把洒言欢, 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正在飞舞的灵魂, 他很快乐。

苏轼如此, 那个辞官还乡种豆南山下的陶潜不也是这样吗?那个走出官场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太白不也是这样吗?亿万富翁, 还有他们, 或在商界中起起落落, 或在官司声中浮浮沉沉, 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体味到的是弥足珍贵的快乐。走过挫折之后享受的快乐是达然的快乐。

同一种自由, 渔人和商人在乎的是对灵魂的守候。

同一片海, 来时的路已无影无踪, 剩下的只有宁静和自由。

例文3:

奋斗, 人生最华美的乐章

蝴蝶之所以美丽, 是因为它经历过与茧的殊死奋斗;苍松之所以美丽, 是因为它经历过与石的不懈奋斗;人生之所以美丽, 是因为它经历过与一切困难的顽强奋斗。

奋斗, 才是人生最美丽的乐章

人生鄙视平庸, 所以当老渔父同亿万富翁站在一起时, 尽管他与富翁的角色已然一致, 但他永远将是一个失败者。上帝创造人类是要人奋斗而不是心安理得的得过且过。虽然他不必忧心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也不必忧心商场上的物价不稳, 整天只需要哼个小曲垂钓度日。看似悠闲, 但这样的生命只是一潭死水, 永远不会有大江的奔腾与大海的博大, 也永远不会有人生对他的眷顾。

人生崇尚奋斗。它从不管你受了多大的委屈, 它只认你做了多少贡献, 为目标进行了多少奋斗。

项羽是个悲壮的作曲家。他悲壮地奋斗, 悲壮地谱写, 悲壮地失败。乌江的自刎将这一千古绝唱绵延至今。项羽之前, 有无数人死去;项羽之后, 也有无数人死去, 但再没有谁能像项羽那样让人叹惋, 让人悲伤。因为项羽奋斗过, 用自己的奋斗谱写了人生最壮丽的乐章。

老眼昏花的华盛顿在自己的葡萄架下静坐, 但谁也不会把他和随便哪个葡萄架下的老头儿混为一谈, 因为他是华盛顿, 他是美国的三军总司令, 他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 他是美国当之无愧的国父。在美国历史上怕再也没有人能够和他比肩。他尽管坐着, 却能高出整个世界。因为他为美国人民的奋斗, 为自己的目标的奋斗。他告诉世界, 只有奋斗才是无愧于人生的唯一方式。

泰戈尔说:“天空留不下鸟的痕迹, 但我已经飞过。”是的, 只要奋斗过, 经历过, 人生又怎能叫虚度呢?或许你通过百倍的努力终于取得成功, 那你是个英雄, 因为你的人生里, 你奋斗过, 或许你通过百倍的努力却依然失败, 那你也是个英雄, 因为在你的人生里, 你也曾奋斗过, 只有那种蜗居一室更怡然自得的人才应该感到可耻。他们的存在只是在浪费口粮, 浪费上帝的心血, 浪费宝贵的人生。

奋斗吧, 用自己的信念做弦, 用自己的行动为指, 去奏响那人世间最华美的乐章!

在对上面文章评价之前, 我们先对上面的材料作以下分析, 可以得到几点材料所暗示的信息:

(1) 从头读到尾, 材料中最后说道:“有人说, 亿万富翁追求一生, 最终就是为了这个, 那他还不如那个老渔人呢。也有人说, 他一生毕竟经历过。”这句话暗示了思考基点:这里其实是在讨论两个老人的人生, 在探讨两种生存价值, 是在引领我们围绕人生价值取向这一范围展开立论。

(2) 再来重新阅读材料:首先, 材料客观地展示了两个老人的一生, 没有褒此贬彼的倾向。其次, 两个材料中有一个共同点, 一个是一直平静, 一个是最终归于平静。

(3) 再考虑“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这样的要求, 作文立意必须两方面均能照顾到, 最好的立意应当俯视材料, 材料的两个主体是不是存在一个共同的东西, 是不是可以在两种人生当中搭一座桥?老渔人在生命的开端选择了大海, 矢志不渝, 终身与大海为伴, 他选择了直线人生。亿万富翁从一开始选择了搏战商海, 一生经历坎坷无数, 最后将平静的大海作为人生的终点站, 回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 他选择了曲线人生。

所以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为:种植一种态度, 收获一种人生。直线或曲线给了我们选择的余地。不管哪一种人生, 只要我们在浮华中能够真正依从自己的灵魂, 不会“心为形役”, 选择真正的恒心, 就必定能够获得充实而精彩的人生。

由此不难对上面三篇文章的做出判定, 例文1属于一类构思——“辩证派” (48分以上) 。

例文2属于二类构思 (45分上下) , 其中还包含以下几种写法: (1) “宁静派”:《王子和乞丐都在欣赏月光》、《绚丽之极归于平静》、《心灵的栖息港湾》, 这种写法能够抓住材料两个重要部分的共性——都归于宁静, 这样写也是一种全面的对材料的理解。 (2) “经历派” (立足富翁) :《隽永的历程》、《曾经拥有》、《曲线之美》、《美在旅途中》、《回忆时的充盈》。 (3) “闲适派” (立足渔翁) :《固守心灵的圣洁》, 这种写法从这两种角度立意, 只要不否定另一种人生态度, 然后集中写自己的见解, 就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 然后选择一个侧面来写。

例文3属于三类构思——“奋斗派” (36分上下) , 这类构思写人生不能没有奋斗, 而贬斥材料中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最可怕的一种材料作文的审题误区:他们只抓住了材料中的只言片语“他一生毕竟经历过”就阐发开来, 没有了对材料的整体分析, 忽视了思考的基点, 缺乏辩证的角度。若还有其他构思则均为偏离材料, 例如泛泛地写“追求”, 写“寂寞”之美, 等等。

由此看来, 在明确作文立意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精准而不是“剑走偏锋”, 否则, “棋失一着, 全盘皆输”。如果我们为了标新立异而失去了“准”, 作文写起来就会是净打擦边球, 或是脚踏西瓜皮, 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如果我们为了贪大求全而失去了“精”, 作文写起来就会是囫囵吞枣, 或是蜻蜓点水, 甚至是假大空全;所以, 立意先要“准”, 对材料全面分析, 选准角度, 采用辩证法, 准确立意;立意还要“精”, 精小、以小见大, 精确、准确无误, 精炼、一个观点贯彻到底, 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的切题作文。

摘要: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也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部分。本文以材料作文题, 以及学生习作为例, 明确提出学生在面对该类作文题时首先应当定好基准点, 其次要定出新颖点, 力求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暗含的信息, 做到全面理解, 根据不同构思角度, 精准立意。

考场作文的辩证思考 篇5

现代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复归”-关于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再思考

20世纪思维发展的巨大变化,就是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复归”,科学思维本身包含着“悖论”,变成一种新的辩证思维方式;从主体与客体、连续与间断、全面与方面的关系看,矛盾是思维的本质,“悖论”实质上是世界的无限性与认识的有限性、事物的多样性与逻辑手段的`直线性矛盾的体现;与形式化和非形式化、完全性和非完全性相联系的是系统和非系统。现代思维的发展还表现为,当系统论扬弃机械论之后,它又自觉地意识到了非系统的存在;应从主体活动的三个层次来理解现代思维的发展,或者说,现代思维是在主体对象性活动、自我意识和反思的层次、完备的主体性和完备的客体性这三个层次中运动着的思维。

作 者:陈志良 杨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2刊 名:求是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年,卷(期):“”(4)分类号:B02关键词:知性思维 辩证思维 科学思维 矛盾 主体性

当好领导者的辩证思考 篇6

关键词:领导者;被领导者;辩证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06—02

领导科学对如何当好领导者的研究,触角已延伸到各个层面,内容十分丰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辩证的视角进行思考,提出了要当好领导者不仅要当好被领导者,而且首先必须当好被领导者的命题。在此不揣鄙陋,发表管窥之见。

一、命题的逻辑起因

1.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作为一对矛盾,共同构成领导科学的主体因素,两者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领导者只有首先当好被领导者,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就像要想成为合格的老师,必须首先要当好学生一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领导者的来源看,领导者来源于被领导者,只有那些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被领导者,在本职岗位上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时,才能得到重用和提拔,成为领导者;另一方面,从领导者的流向看,领导者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上级的任务、服从上级的领导,就会被撤职下台,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成为被领导者。根据以上两个方面,得出原命题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2.领导者应有的领导理念。领导者能否把自己也看成是群众中的一员,而不是时时处处高高在上,以领导者自居,这是领导科学对领导者思想素质的要求。领导者如果总是念念不忘自己是个领导者,就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领导观,产生家长式作风,脱离被领导者,使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导致权力失控。腐败分子李铁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我是县委书记,全县的权力中心,我不想用的人,就根本没有机会拿到常委会上去讨论。”领导者只有以虚心的态度,采取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被领导者还原到群众中去,才能尊重群众、爱护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民意,与群众打成一片,取得良好的群众基础。

3.领导者角色具有复杂性。任何领导者,同时又都是被领导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中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都不能没有对方而独立存在。领导者有多种途径领导别人,同样有多种途径被人领导。领导者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时空,又是被领导者。例如领导者相对于上级领导就成了被领导者;副职领导相对于正职领导也是如此。所以,领导者必须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复杂性,只有首先把握好被领导者的地位,才能演绎好这一角色,成为合格的领导者。也就是说,领导者只有首先与上级保持一致,完成其领导目标,当好上级的被领导者,才能更好地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者。

4.领导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领导者的领导活动,不光在口头上、决策上,也要在行动上。领导活动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参与的。尽管两者职能不同,领导者主要是总揽全局,制定决策;而被领导者主要是决策的执行者,将领导的意图化为现实的行动。但两者的职能并不是绝对分开的,随着执政民主化,被领导者参与决策愿望越来越强烈;领导者除了执行上级领导决策外,对自己领导下制定的决策和制度,不仅要监督执行,而且要身体力行起模范带头作用,服从自己组织的决策,受自己组织的制度约束。从这一层意义上理解,领导者就成了自己的被领导者。

5.领导者替代要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处在平等对话的地位。随着时代发展,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出现了领导者替代现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领导的作用弱化了,被领导者自我领导能力强了;领导手段更加隐性化、平民化;有的领域需要还权于民,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法制,领导显得没有必要了。总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界线模糊了、趋同了,两者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这就迫切要求领导者顺应形势变化,从领导者的神坛,走向自己的对立统一面——被领导者之中,以他们为中心,而不是以领导者姿态领导得越多越好,而是恰当为好。

二、命题的逻辑内涵

了解了命题的逻辑起因即为什么合格的领导者必须首先要当好被领导者,也就不难推理出命题应有的逻辑内涵即合格的领导者如何当好被领导者。

1.牢固树立被领导者科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观念也是一种执政资源、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当然包括执政的科学观念。(1)树立群众观念。领导者既要认识到自己作为领导而勇挑大梁、承担责任,又要时刻不忘自己来自于被领导者,把自己还原到群众中去,成为群众中普通一员。只有这样,才能尊重群众,爱护群众,与群众形成平等对话关系,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引路人。(2)树立正确的升降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相互转化的,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一方面,领导者应该牢记这种辩证关系,以此为动力,既要防止因工作松懈而回到被领导者中去,又要加倍努力工作,为进一步上升为新的领导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一个好的领导者除了自己当好领导外,还要很好地培养下属使之上升成为领导干部,出人才,使领导事业后继有人。

2.领导者要当好上级的被领导者。领导者角色具有复杂性,任何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处于这种双重角色下,领导者首先不能成为一名有胆识的被领导者的话,就难以成为一名富有成效的领导者。(1)服从上级领导。领导是以权力为基础的。下级服从上级,这是组织原则。领导者只有首先认清自己被领导者的角色,才能唱好这一角色。因此,作为地区部门单位的领导者,要认识到能够被很好地领导,也是一种执政力!只有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服从上级领导,才能上下目标一致,形成合力。否则,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下矛盾,就是不称职的被领导者,也就不能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者。(2)创新开展工作。“大多数领导者不愿承认自己是被领导者,在许多文化中,被领导者意味着软弱无能,消极被动或任人摆布”。其实,被领导者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领导者并不是为领导者服务而生存,而是双方共同服务于一个共同目标。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领导对象的差异性、情况的复杂性等原因,这就决定了被领导者执行上级指示精神,不能只是被动的开展工作,而是有极大的创新空间,并且必须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领导者要当好下级的被领导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具有互为领导的含义。从社会实践内容的丰富性、技术专业性、执政民主性等方面看,客观需要领导者首先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向被领导者学习,听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见,接受其领导。(1)接受群众的领导。群众扎根于社会现实之中,是最好的老师。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一切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都来自于群众。”领导者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教育,听取群众意见,才能制定出符合民情民意、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这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要求。(2)接受专家学者的领导。领导者不是通才。某些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领域,领导者必须请教专家学者。在这些领域,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而不能因为群众意见的多数而忽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只有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因“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也是科学决策的要求。

4.领导者要当好自己的被领导者。领导者角色的复杂性表现在有时是上级的被领导者,有时又是下级的被领导者,有时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自己的被领导者。(1)当好自我教育的示范者。领导者是统御者、指引者。领导者的特定涵义赋予了领导者教育、引导被领导者的职责。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知识、品德、精神等方面都有具体规范。对这些规范,领导者不仅要与被领导者共同遵守,受其约束,而且要首先自我教育,起示范作用,才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领导的非权力威信。因此,合格的领导者就是率先遵守规范的“被领导者”。(2)当好自我决策的执行者。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总揽全局,制定决策和制度。一旦决策和制度出台之后,就对组织全体产生约束力。领导者不仅要执行,而且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否则,领导者把自己置身于自己领导下制定的决策和制度之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先行违规,就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5.领导者要当好趋同语境下的被领导者。随着领导出现替代趋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界限模糊了、趋同了。因此,领导者必须要转变领导方式,去适应已变化了的形势。(1)无为而治。趋同语境下的领导力来自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本质存在于被领导者之中。这就要充分发挥被领导者的主动性,更多地让被领导者自我解放,自我领导。因此,领导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把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还权给被领导者,还权给市场,还权给法制,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即把惯于发号施令真正转到为被领导者创造条件和环境、提供服务和制定规则;帮助下属从示范、引导下参与的依附型实现向独立型转变,从而使领导行为隐性化、简约化,达到老子主张的“不知有之”的领导境界。(2)重情感力。领导的影响力由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构成。在趋同语境下,权力影响力退化,剩下的就是非权力影响因素。那么,非权力影响因素中的情感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不再是单向的领导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关系。领导者只有在尊重和爱护被领导者的基础上,以平等的身份,通过对话方式,从“以领导为中心”向“以被领导者为中心”转变,站在被领导者的角度来换位思考,重视他们的思想情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产生象现代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点角色效应”。这样的领导影响力才是最有效的。

三、命题的逻辑结论

合格的领导者首先要当好被领导者,这是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符合领导科学原理及相关要求的命题。对这一命题不能简单理解,而要把它放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时空条件下去把握,才有生命力。强调领导者必须首先当好被领导者,是为了让领导者从传统的“以我为中心”的领导观转移到“以被领导者为中心”的现代领导理念,又是为了让领导者在自己复杂的角色中找准位置,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也是为了使领导者在尊重被领导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现代领导意义上的“原点角色效应”,而不能把领导者把自己还原到被领导者之中视为是逃避勇挑重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法]伊拉·查利夫.不要只学领导课程的一半[Z].

关于科学崇拜的辩证思考 篇7

人类对科学的信仰自中世纪经院哲学统治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 富于反抗精神的哲学家们企图寻找一种能够和神学抗衡的力量, 打破人们的思想桎梏。终于通过文艺复兴, “反抗者”们把“人”的意识唤醒, 人们就不再津津乐道于“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 而是把目光转向了对于人和自然以及社会的研究。上帝被拉下神坛的同时, 亟待一种能撑起人类精神的支柱来站上以前神学的位置, 跃跃欲试的科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另一个“上帝”的候选人。之后, 随着英国经验论、法国启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强化了“科学”意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近代哲学的大门被开启之后, 科学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把“科学”名正言顺地抬高成为人类精神的支柱。“科学”二字在近现代哲学的演进过程中, 日渐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进入第三次科学革命时期后, 信息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猛发展, 科学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另一个“上帝”。

以“理性”著称的科学不断挤占着人类的思维空间,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由于社会趋势对科学的崇拜, 理性的科学却让人变得不理性。如何避免科学成为另一个经院哲学, 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就尖锐地指出:科学已经被神化, 我们必须警惕这种趋势的发展。

这种把科学盲目崇拜的弊端已不言而喻, 就像被经院神学统治的中世纪欧洲, 人们在庞大的思想牢笼中自得其乐, 却不知道这种故步自封的思想环境已经成为严重禁锢人类发展的思想。虽然就目前情况来看, 人类对科学的崇拜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但如果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中, 对科学的地位不再像现在一样不可撼动, 那么就要果断放弃这种崇拜。

但不得不说, 从各个方面来分析, 科学稳固占据人类精神高地的情况至少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不会有任何改变, “科学”成为另一个上帝的趋势也无法避免。因为“科学”二字对于人类社会的震撼力和统治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原因就在于人类对科学已经产生依赖, 而且人类不得不对科学依赖。首先, 是表现在人类对于科学理论层面的依赖。科学对于现代知识结构的渗透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学科理论已经把社会与自然的知识框架构建得日趋完善, 无论是哪一项学科都绕不开“科学”这两个字。其次, 人类已无法从对于科学的精神依赖中抽离出来。人类的思想是庞杂的体系结构, 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来支撑各种思想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科学目前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实在难以想象, 如果“科学”被颠覆, 那人类社会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将会陷入怎样的混乱状态。可以说, “科学”是目前人类社会思想体系的秩序维护者。

但是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看, 人类社会的思想必须是在不断批判中发展的, “科学”只是暂时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人们必须看清这样一个事实, 人类社会的“上帝”这个角色是无法改变的, 即使有一天科学被推翻, 那另一个“上帝”又会站出来, 就像当初科学取代神学一样, 总是需要一个支柱来支撑人类的精神世界有序运转。

摘要:自中世纪经院哲学统治时期开始萌芽, 历经数次科学革命, 科学成为人类精神上另一个“上帝”已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对科学崇拜的不断发展, 理性的科学却让人变得不理性。这种对科学盲目崇拜会成为严重禁锢人类发展的思想。尽管现阶段这种状况仍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 而且不会有任何改变的;但人类社会的思想必须在不断批判中发展, “科学”只能暂时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欲望的本质及其辩证思考 篇8

关键词:欲望管理,本质,双刃剑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是生命成长的动力, 欲望本身并无对错, 每个人都有欲望, 认识欲望并对欲望进行管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省悟自我、提高自我,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1欲望的本质

心理学界最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 由高到低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不同层及的需求构成了人类的欲望, 它正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动机和内在力量。动机和内在力量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欲望所组成, 各种欲望之间, 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欲望的产生和满足, 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和程度。

2欲望是一把“双刃剑”

每个人都有欲望, 人的欲望不同的层次产生, 以及欲望由低层次的追求向高层的追求的发展规律, 决定了欲望既不会因为人类知识水平和精神素质的提高而消失, 也不会因为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而湮灭。

实际上, 欲望正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原动力存在促使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必须要有欲望, 禁锢欲望或是欲望匮乏, 就不会产生实际行动的动力, 不会产生个体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讲, 欲望可以使领导者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可以使员工积极向上努力工作, 使老百姓生活充满目标和方向。对于组织来讲, 欲望可以使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变得繁荣昌盛, 也可以使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走向文明。

另一方面, 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欲望这种原动力, 放纵欲望, 同样会带给我们社会的停滞和历史的倒退。人类的欲望不像食欲一样酒足饭饱后就会消失, 欲望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正反馈, 越是满足, 越会产生更大的需求。放纵的利益欲望往往使个人迷失自我, 追逐权力、利益与享受而不择手段、专横跋扈, 并逐渐把社会道德、国家法律等规章制度置之脑后, 以至于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受到损害, 而自身也必将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因而我们每个人应该不断自省, 提高认识, 谨防权力等各种欲望的放纵和膨胀。

3如何进行自我欲望管理

欲望从小到大是人生和社会的产物, 原本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欲望遭到禁锢和欲望无度。禁锢欲望会导致萎靡不振、无所建树, 而过度的欲望也会导致不择手段, 贪婪无厌。我们每个人, 应该追求欲望而非禁锢欲望, 也应该管理欲望而非放纵欲望。

明朝隐士洪英明曾经说过, 欲路上事, 勿乐其便而姑为染指, 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 勿惮其难而稍为退步, 一退步便远隔千山。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欲望管理的难度, 同时也揭示了欲望管理的重要意义。如何进行自我欲望管理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笔者认为, 欲望是动力的能源, 进行自我欲望管理的关键应该让自己做到几点:平衡自我欲望, 合理设计欲望, 理智实现欲望, 懂得“知足经济”以及正确价值取向。

第一, 要学会平衡自我欲望。首先是各个层次欲望的平衡, 做到在自身生理欲望和社会欲望之间, 以及低级欲望和高级欲望之间的良好平衡。对于物欲、财欲一定要摆正其位置, 要与所处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 睿智理性地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其次, 平衡欲望放纵和欲望禁锢之间的尺度。“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只想当将军的士兵也不是好士兵。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 常常是那些对欲望不尽攫取的领导者, 如拿破仑、希特勒等, 他们对权力和地位的崇尚, 导致了不言而喻的最终结局。可以看出, 纵欲可以带来一时风光, 可以享受到他人所不能享受到的快乐, 但是, 正如汉代学人刘彻所言:“欢乐极兮哀情多, ”这些人往往都以悲剧收场。所以说, 对于欲望, 每个理性的人都应该怀有一种睿智的态度。

第二, 合理设计欲望。对于自身追求的欲望要设计地合理一些, 要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也不能脱离职责权限, 应当是自己力所能及企及的, 绝对不能采取好高骛远的设计方式。

第三, 追求欲望的过程中要采取理智的态度。欲望要受自己理性的支配, 要有意识地让个人的欲望在社会的行为规范约束之下, 如果个人的欲望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 那么必然遭到社会的鄙弃。有时候在努力的过程中,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使欲望不能得到满足, 或者是欲望在满足过程中不断膨胀放大, 无法最终满足, 便产生了痛苦, 这时就要理智的认识到, 欲望只不过是人生的手段, 不是人生的目标, 人生的目标在于生存和延续。那么, 满足欲望是为人生服务的, 由此获得的愉悦和快乐, 只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而已。人还可以把这种欲望看做是对人维持自己生命的一种奖励, 驱动我们继续去追求相应欲望的满足。如果遇到两个欲望同时来临, 更应该用理智分辨出哪一个更为重要, 抓住重要的放弃次要的。当欲望非常多的时候, 更加需要我们拥有明辩轻重缓急的理智, 为实现最终理想铺路奠基。

第四, 懂得“知足经济”。在物质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当今世界, “知足经济”成为了社会各界倡导的主流。美国人航空公司廉价舱占有率95%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种知足经济的思想形而下到个人行为中, 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欲望无度, 要懂得满足。如果不会节制欲望, 就会欲上添欲, 也就变有限的欲望为无限的欲望, 最后直至贪婪。有一个寓言, 讲的是一位老者给一个青年一片土地, 让他在太阳落山之前画出一个圆圈, 只要画成一个圆圈, 里面的土地便送给青年人。青年人想多得到土地的欲望越强烈, 他画的圆弧就越大, 一直到太阳落山之前也没有形成一个圆, 结果是空忙一场, 一片土地也没有得到。这个寓言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人要知足, 贪婪只会以失败告终。

第五, 正确价值取向。有效管理欲望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树立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或者说欲望往往与我们的价值取向有关。一旦一种价值观念形成, 原始的欲望就可能让位于被文化意识所主宰的高级欲望行为, 而这种高级欲望同样也可以形成惯性。比如, 信奉宗教的人可以做到粗茶素斋, 霓虹灯下的哨兵可以做到“拒腐蚀, 永不沾”。包括人生观、权力观等。权力能够满足欲望, 如果不加节制, 任由欲望滋生繁衍, 驾驭权力, 将使自身走向罪恶的深渊。正确价值取向的一种实际做法是可以选择在恰当的时候转变思维方式的方法, 比如追求伟人式的成功时, 选择去津津乐道他们的成功、过失与缺陷, 而津津乐道名人的功绩, 就是我们对欲望的替代性的欣赏。

曾经,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这样描述过:“每个人都有欲望, 你要做欲望的主人, 但你绝不应该做欲望的奴隶。”我们必须学会进行自我欲望管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才可以把握欲望的尺度, 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参考文献

[1]彭征.对欲望问题的透视与思考[J].管理世界, 2012 (6) .

[2]张建国, 等.欲望的本质: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5) .

[3]杨清, 等.领导干部谨防权力欲望膨胀[J].人民教育, 2010 (3) .

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辩证思考 篇9

今日之教育已是继往开来、推陈创新的现代教育, 这种教育昭示着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人生观。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超越狭隘的职业眼光, 视教育为奉献终身的事业和精彩体验的人生, 争做有品位、有作为、有地位的教师。为此,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项关系:

首先, 必须正确处理好目标与现实的关系。“志当存高远”, 每一位有志向的教师都应该瞄准最优秀的教师。因为, “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取法乎中, 得乎其下。”故为人处世应目标高远。然而, “仰视弥高”, 一个空有远大目标的人往往处于失望之中。正确的策略是不断地为自己定一当前的具体目标, 犹如拾级而上的台阶, 每级都是可及的, 最终才能引领自己达到高峰。

其次, 必须正确处理好厚积与薄发的关系。“薄发”的过程是令人欣喜的, 而“厚积”的过程却往往是寂寞和痛苦的。但是, 前者离不开后者, 没有平日丰厚的累积, 就谈不上艳羡的“薄发”。奇迹常常是瞬间创造的, 但仅仅依靠瞬间是创造不出奇迹的。作为我们教师若想事业有成又难道不是如此吗?“不经一番彻骨寒, 哪得梅花扑鼻香?”每一名优秀教师的背后都有一部长期努力奋斗的专业成长史。

第三, 必须正确处理好兴趣和习惯的关系。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这仅适用于知识技能学习的初始阶段,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那种“好玩”、“有趣”的阶段就会过去, 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种“寂寞”和“痛苦”。真正使我们摆脱现状的动力和出路只能是“习惯”。习惯成自然, 自然成主人。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体意识。“教就是为了不教”, 即使学生走出了学校和教师的怀抱, 尚有良好的“习惯”这位老师伴随和鞭策着他们去完成终身的学习和发展。

第四, 必须正确处理好胸怀和功利的关系。有人说,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讲求功利的社会。”其实, 讲功利的同时还应讲胸怀。试想, 在一个大家追名逐利不讲奉献的社会何来功利可言?其实, 胸怀和事业是成正比的。锱铢必较, 终无大用;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深知“不争”是“争”的最高境界, 但不以“争”为目的。教师的教育视野应该开阔而深邃, 不为假象所诱, 不为泡沫所迷。有时教师真正要提升的倒不是专业知识和方法技巧, 而是胸怀和境界, 因为这些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教育教学的深广度和灵性。

第五, 必须正确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胜败乃兵家常事, 成败亦人生常态。两者相辅相成, 并可相互转化。失败中孕育着成功, 成功来源于失败。然而无论成与败都只是结果, 结果意味着终了, 但人生则是个过程。故智者总是坦然面对成败, 并把它看作是人生的一部分。因为成功带来经验、自信与喜悦, 失败则带来教训、反思和警示。值得指出的是, 在我们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成功, 只有成长;没有失败, 只有继续。领悟到这一点, 我们才会自然做到只问耕耘, 勿求名利;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回眸历来求索路, 衣带渐宽励平生。

关于教学模式的辩证思考 篇10

在课堂教学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有人总结和推广各种教学模式。有大教育家构建的经典模式,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人的认识角度出发,提出了“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的教学模式;18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出发,提出了“清楚—联合—系统—方法”的教学模式;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创设情境—产生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教学模式。当今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据网上搜索统计,有两三百种。

看待和利用这些教学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认识和利用,特别是不同阶段、层次的教师认识和利用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一、借鉴模式

我想,首先应该承认“教有方法”。教育科学虽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但是教育一定有它自己的规律,只是由于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呈现的规律没有严格的必然性,从本质上讲教育规律是一种统计性规律。当然教学也就存在一定的方法。所谓教学模式,一定是大量经验的总结、提炼,甚至是一种创造,成为一种法则,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一定有它的道理所在,有可借鉴之处,这恰恰体现了所谓的“教有方法”。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来应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尤其对职初教师,完全可以借鉴、模仿甚至套用教学模式,以尽快掌握教学基本功,把握教学过程,使得教学有章可循,规范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不囿于模式

在承认“教有方法”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有指导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认同“教无定法”。教育科学可能是所有科学中最活的一门科学,某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情境中可能很有效,在另一情境下可能不适用,甚至无效而失败。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基于、借鉴、利用模式,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囿于模式,因为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更不存在绝对的规律和模式。甚至前面提到的一些大教育家的观点有时也是截然相反、完全对立的,如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原则应当从自然中去找,应该使教学的秩序与自然的秩序相适应,他认为“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追随自然的领导”。而赫尔巴特则反对自然原则,他说:“把人交给自然,甚至于把人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锻炼只是一件蠢事。”

因此,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理论指导实践也有一个过程。著名作家王蒙在《一辈子的活法——王蒙的人生历练》一书中说:“一般的指导性理论,虽然正确,于创作者的作用却不像其他工作那样直接和立竿见影。”此话虽是针对文学创作而言,我觉得对教育而言也有一定的意义。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过:“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室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所做的,正像从事类似活动而要想获得理解的任何他人所做的一样,都是属于同一类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这两段话提示我们,既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不为理论所束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三、超越模式

“教有方法,教无定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辩证对立统一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重在得法”。其实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正如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说:“理无绝对之是非,事以适时为兴废。”因此作为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好方法。正如蔡元培所说:“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不囿于模式,更要超越模式,教师讲课最好是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而且是尽情发挥,甚至是随心所欲,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江泽民同志曾经讲起他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顾毓琇教授“上课从来不带教材,要讲的东西他都记在脑子里”。我想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超越模式,但不必刻意追求模式,甚至自己给自己冠名,打造一种模式。我觉得作为绝大多数的中学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是去着力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更不在于理论的原创,大可不必在理论的引入、诠释、复述上下工夫,在名词概念上死琢磨,诸如“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教学有效性”“什么是教学方法”“什么是教学方法论”“什么是创新教育”“什么是创造教育”等。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指出:“在理论上、文章上、条条上、言词上、概括什么说法上下工夫,这是我们的优点。但是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说法上,来回地捣鼓,来回争论,浪费时间,在捣鼓字儿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的工夫太少。”我认为,作为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尤其对于高中学段的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可能更为重要,内容一定大于形式。尽管我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磨刀是为了砍柴,千万不能只磨刀不砍柴。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辩证思考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辩证思考

思想品德课贯穿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三年,其教学质量如何,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确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要保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多管齐下,方能实现。笔者认为,其中,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对于保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科学对待和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既要重视素质教育,也要把应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片面强调某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这是因为:第一,这是由义务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法的这一规定,无疑是素质教育内涵的集中体现。而初中是重要的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正确把握和严格贯彻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上述重要精神。第二,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内容决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包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的形成,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树立,还有理想教育、国情教育等。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丰富内容,正适应了素质教育的多方面要求。只有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第三,这是由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不仅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树立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于青少年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错过了初中阶段这一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试教育也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义务教育一方面是素质教育,要通过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但是,义务教育又是开展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基础。如果仅仅使公民接受义务教育,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接受了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只有一部分人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完成了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能否获得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的机会,大多取决于其在人学考试中的成绩高低。这样,初中生在入学考试中的成绩的高低,升学的情况,对于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校要稳定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学生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使学校的升学率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正确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各知识点,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沉淀为自己的内在人格,进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品格。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思想品德课考试的规律,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学生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个理论体系,对于这一点应当是没有疑问的。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是一种理论的分析。笔者在这里提出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实际是要突出实践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主要是素质教育,要通过教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把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原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组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所学理论、原理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第二,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起来,如果只是一味地向他们灌输理论,他们不仅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而且会觉得很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社会,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真正领会所学的理论和原理,并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良好思想品格。第三,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而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绝不是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必须通过实践,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亲自去感受,亲自去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才能形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组织主题活动。即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若干主题,制订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实施。例如感恩父母,保护环境,关爱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主题。二是基地教育。对于爱国主义等主题,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等场所,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更具有感染力,印象更加深刻。三是案例实践。即选择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处理、解决问题。四是参观考察。不少城市都有科技馆等展示各种科学发明、科学原理的场馆,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考察。这种实践教学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树立起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讲授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就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解授课内容,学生无须参与讨论,能够理解教师授课内容即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教师讲解系统、连贯。条理清楚,效率较高。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完成教学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如前所述,讲授式教学如果运用得当,固然有其优点,笔者在此也没有反对讲授式教学之意。但是,笔者认为,在运用好讲授式教学的同时,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应当加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在于:首先,互动式教学能适应素质教育目标要求,通过师生互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次,互动式教学能使单调的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相对而言,思想品德课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不同,对于这些课程,教师只要把相关的定理、公理、公式等讲解清楚,学生能够理解,能够举一反三即可,并不强调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不仅要求教师把各知识点阐述清楚,使学生理解,还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使教学的过程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而互动式教学方式,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再次,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通常不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互动式教学的这种解决问题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强自信的品格。最后,由自身年龄决定,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单纯使用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他们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难以坚持集中精力,其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而互动式教学不同,由于学生能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始终处于与教师或者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中,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从而,学生的注意力能被充分有效地集中起来,并能在较长的时间维持。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案例讨论法,问题创设、讨论法等。在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时特别要注意三点:一是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考虑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有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二是要恰当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三是要做好总结。总结要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对讨论不充分的内容,要做必要的补充、深化。

教师著书立说的辩证思考 篇12

著书立说属于科研基础理论研究, 一般有“务虚”、“务实”之分。“务虚”是指纯理论的学术研究;“务实”是指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但无论是“务虚”与“务实”, 都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研究的价值。我们这里所讲的“价值”, 并不单纯指商品社会里“社会必要劳动”及人们的“使用价值”, 还应包括广义价值领域里“一切客体对主体有用的成分”。

教师著书立说本来无可非议, 但其价值不可不议。教师著书立说的动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有巨大研究潜能的人想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某个领域里有所创新与突破, 研究出一些真正具有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的成果;一种是有人纯粹为了评职称或某方面需求而被动为之。

一、教师著书立说的现状

著书立说, 本来是高校教师的长项, 曾几何时, 竟变成所有层次级别的不少教师共同的“爱好”。在这里, 我们并不是要否定具有研究潜能的专家学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所作的理论贡献, 而是要提醒有些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自觉维护科学殿堂的神圣性。

现在有极少部分教师论文, 在填写“科研成果”表格时注明“独撰”, 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 不仅观点“参考”了名家之说, 内容也是东抄西摘、七拼八凑, 自己实在无能力撰写, 就花钱去找“枪手”。重复研究的论著不胜枚举, 仅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例, 内容大同小异不同作者的版本就不下几十种。有些所谓的“论文论著”由于质量低劣, 在出版单位审查时无法通过, 于是他们就利用出版行业里的“潜规则”, 动用各种手段, 求得发表。尽管现在有论著论文相似度检测机构, 但如果“作者”把别人的文章变换一下文字, 果真全能分辨出真伪吗?

在我国几千万的教师中, 谁也不能精确统计, 著书立说的人究竟有多少?每年出版发行的论著论文的数量又是多少 (包括自费出版的以及在三类以下期刊发表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一些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名所累, 误解了科研的内涵。

他们以为科研就是利用出版界的“潜规则”在期刊上发几篇所谓的“论文”, 或是自费出版几本所谓的“论著”。事实上,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是能反映自然、社会、人文、思维领域里具有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能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 这是一种极其艰难漫长的探索与思考过程, 有的人耗费毕生的精力才能发现一两个规律, 如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剩余价值规律”;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爱因斯坦只有“相对论”最著名, 李四光一生最大的亮点是研究出“石油地质构造理论”……不像今天我们有的人, 不说一生, 就是在一年之内也能“研究”出几个“新成果”。同一个简单的问题, 他们偏要复杂化, 一人一个观点, 一人一种说法, 如对于《红楼梦》的作者的争论, 有人说是曹雪芹写的, 有少数人竟说有待考证,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2. 教师的论著论文, 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

高校教师如果想评上讲师、教授, 没有一定数量的论著论文, 即使你的教学业绩再好, 也是无法跨入这个门槛的。大学以下级别的教师, 评职称时也讲究论著论文, 有的单位领导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 极力鼓励教师写, 如能发表, 年终评先进, 选用中层干部都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同时, 作者还可以领到一笔可观的奖金。

二、教师著书立说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论著论文一般是在探索、思考、研究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前提下写出的, 并非主观臆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内涵与外延相当深邃广阔, 由它们所产生的分支领域、分支学科不胜枚举。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千百年来耗费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某一科学领域某一学科的研究, 因时间跨度大, 历史久远, 可以说是名家荟萃, 人才辈出, 硕果累累, 文本图书汗牛充栋, 电子文库目不暇接。今天的专家学者为了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文明而进行的各种研究, 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责无旁贷。现在大学校园里及社会上都不乏精英之士, 他们具有巨大的研究潜能与优越的研究环境, 我们是否应该把著书立说的重担放在他们肩上, 而让那些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一心一意教书育人, 从而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各得其所呢?社会本来就有分工, 分工的原则是看你从事什么工作更具胜任力。否则, 必将造成人力、物力、财才资源的浪费, 得不偿失。因此, 我们应该奉行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让教师量力而行。

缺乏研究能力的教师搞科研,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教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种是有的教师被逼无奈。虽说“研究”的动机不一样, 但目的却完全相同:都想出点“研究成果”, 写成“论著论文”, 以期为将来职称晋升与个人业绩提高积累一些资本。

看论著论文的数量决定教师的职称晋升, 这里涉及一个辩证思考的问题。如果是大学教师, 以此为尺度合理成分较大, 但如果是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 可能有点勉为其难。我们可假设这样一种情况:某中学只有一个“高教”名额, 但却有两名竞争者, 一个教学业绩突出, 无论文, 另一个教学业绩一般, 但有几篇东抄西摘的论文, 不知职评者会作怎样的考量与取舍?

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人们思考, 就是人为地把学术期刊分成“三类”:在第一类上发表的论文是“权威”, 第二类上发表的是“准权威”, 第三类上发表的是“平庸”, 三类以后期刊发表的文章就有“垃圾”之嫌。我们时常都说自己信奉辩证唯物主义, 可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发表在“一类”期刊上的文章有的可能是“金子”, 但发表在“三类”以外期刊上的文章不见得全是“垃圾”。这个道理虽然人所共知, 但职评者却顾不了这么多, 教师的职称材料送上去, 评审者第一步先看你的论著论文刊号, 如果不符合杠子, 哪怕你的文章写得再好, 也会把你的评审材料给退回去。这种用“论著论文”决定教师职称晋升的做法的确让人感到无奈。

三、从教师的职责看著书立说问题

对于教师进行科学研究这个问题, 1993年10月“人大”八届四次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二款[1]、1995年3月“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国家“教育法”总则第十一条[2], 里面的文字阐述或者说是“支持”、“鼓励”, 或者说是“权利”, 现在评职称似乎成了硬性规定, 从法理的角度看, 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教师的职责是“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 并没有明文规定教师一定要“著书立说”。

我国古代的圣贤对于教师的职责一般都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感化与知识传授, 而对于“著书立说”, 他们看得并不是很重。汉戴圣在《礼记·文王世子第八》里说, 教师是“教之 (指学生) 而喻诸德者也[4]”;唐代韩愈在《师说》里更明确指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5]”;孔子除了作《春秋》与撰写《易经》“文言传”等少量文字以外, 一般情况下他是“述而不作”的;老子的《道德经》也只有区区几千字。

现在的政府职能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淡化教师的本质职责而看重论著论文之嫌。鼓励、提倡教师著书立说是对的, 但从辩证角度看, 应该考虑一下教师的层次级别及能力分别对待。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师, 此做法也许有较大的合理成分, 但对于大学以下的教师, 则又当别论。

著书立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 作者应有一定的洞察力、厚重的知识积累、较高的学术水平、缜密敏锐的思维、深邃的思想、历史的概括性与前瞻性等素质因素,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有价值的成果。不具备这些素质因素的教师应量力而行, 切不可滥竽充数。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排斥普通的教师著书立说, 但在下笔之前不仅要考虑它的价值, 而且有些行情值得深思:

前文说过, 三大科学领域各个学科前代圣哲留下的论著论文多得让人目不暇接, 各级各类图书馆、电子资料库, 像康德、黑格尔、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师级的著作, 除了有的专家学者要研究有关问题去查阅他们的资料以外, 平常很少有人会耐心去阅读。就是当今著名的专家学者的论著论文, 因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读者 (受众) 也不是很多。有学术界人士透露:不少论文作者只欣赏自己的大作, 而同期刊载的其他作者的论文一般不太留意看。

这样看来, 不少教师的论著论文, 真正的读者也许只有他自己与刊物的编审者。既然如此, 有些教师论著论文的价值的确让人感到怀疑。

四、引导教师回到正确轨道的措施

应该承认, 教师著书立说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的确有些不和谐因素。要想消除上述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弊端, 使之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以下两点措施可供参考。

1. 看能力, 分层次。

教师著书立说应根据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看能力、分层次, 不搞一刀切。大学教师著书立说因是其长项, 评职称时应以科研成果为主, 教学业绩为辅;大学以下教师应视其个人研究能力与意愿, 提倡鼓励他们写点教育教学方面的小文章, 但不作硬性要求, 评职称时应以教学业绩为主, 论著论文为辅。只有这样, 各个级别的教师才能人尽其才, 各取所长。

2. 严格把住质量关。

把住了教师著书立说的质量关, 就是把住了价值关。教师论著论文的出版发行单位, 要以其理论价值、应用价值作为最终衡量标准。权威出版单位的刊号、“一类”期刊也不应作为其“形式化”的质量标准, 评审者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耐心看看他们论著论文里面所阐述的内容, 真正奉行质量第一的科学价值观。马克思的一个“剩余价值”理论体系, 胜过千百万个“《红楼梦》不是曹雪芹写的”谬论。

著书立说是一项严肃神圣的事业, 不是儿戏。我们不能让那些滥竽充数的所谓“理论”、“学说”害己害人,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文责自负”, 有些谬论公布于世, 不仅他个人负不起这个责任, 就是给谬论发通行证的人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参考文献

[1][3]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65.

[2]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45.

[4]崔高维.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59.

上一篇:水土保持专业下一篇:缺血性脑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