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记叙作文结尾

2024-08-10

高考考场记叙作文结尾(共6篇)

高考考场记叙作文结尾 篇1

高考考场语文作文高分攻略之记叙文

高考考场语文作文高分攻略之记叙文——作文在高考语文中所占分值最大,因此在作文上得高分是所有考生的期盼。那怎样才能得高分呢?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通过分析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也许能得到一些启迪。在作文提升中,我们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我们会在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中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作文题作为同题作文的题目,同时也会在各地选择一篇此题的优秀或者满分作文,将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使考生能在此过程中掌握一些作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下篇,我们会为您完美呈现这一类型的考场作文写作得高分的具体方法。

考场满分作文与同题作文在线点评

湖南 陈京龙

【2008年湖南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样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湖南考场满分作文】

举手投足之间

外公弥留之际,外婆整夜地陪他低声聊天,或者看着他,仿佛时间也静止了。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有时外婆买菜,用了很长时间。外公就急得坐不住了,在窗边不住张望,希望看到外婆的身影。可是当得知外婆是为了买我们爱吃的正宗牛肉,走远路时,外公又喜笑颜开起来。

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

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原来为大家准备的餐具中少了外公的,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

外婆说:“昨晚老头子托梦说了,他也想吃点。他想吃的,你们都孝顺,都记得点了,他该是高兴的。不过,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就够了……”外婆是个朴实的人,但她的那番话,却让我比什么名著都记得牢。

外公外婆总是散发着各种东西,举手投足之间的,我说不出的,却总想亲近的东西。

所以,就算是高考前的一个清明节,我仍然坚持去爬高高的山,去为外公扫墓,去默默地和他交流。

外婆是细心的,小心地摆出一小桌精巧可口的饭,在外公墓前。这个时候,外婆总是哭。我知道,外婆听别人说过,另一个世界的人是很想吃供奉的食品,可是他们的喉,只有针眼大。外婆想到外公那样子,就会很难过吧。而外婆叠的纸钱,已经厚得烧不完了。如果那些飘飞的灰烬能带上外婆的思念,那么我觉得那些都是最美的情书。

外公与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让我见证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我的眼角常常湿润,或许因为,久在喧嚣,终于触动了心中长久未拨的一弦。

而我总是努力地去传递些什么,在举手投足之间。是对爱的敬仰,还是为爱而生的感激?

点评:本文选材独特,选取“外公与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材料,看似琐碎,但却是经过提炼的非常生活化的切合题意的好材料。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同学写作文,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其实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心中总认为自己的生活太平淡,甚至认为没有生活。这是一种误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活着就在生活。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懂得生活的心,是否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是否有一个思考加工生活的大脑。如果有了,就不会有骑驴找驴的叹息。小时候外公在外婆做菜时“偷”菜与“我”分享的事、外公盼望外婆早点买菜回来的事都是极平常的小事,但在作者心里印象深刻。由于渗透了作者的情感,而鲜活有趣。

其次,本文构思严谨,叙事以外公开端,中间穿插两件生活事,再写外公去世后的第一顿年饭,又以清明节扫墓的事结束,以时间为序,线索清晰,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深化主题。

再次,这篇文章叙述简洁,描写生动,虚实结合,表现出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作者对事件的过程仅作简练的交待,而重点放在对人物的行为举止的描写上,从而使行文扣题紧,而无若即若离之感。同时在重点描写人物的行动的实写中,适当地进行议论、抒情与联想,把“举手投足之间”的内涵揭示出来,从而突出重点,升华主旨。

稍嫌不足的是,有些过渡还欠自然,如“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一句,既想与第一段接起来,又想从回忆中转到现实中来。但句中的“可是”与“还是”似乎显得突兀,此句内容与前文也不构成强烈的转折关系。

但瑕不掩瑜,作为考场作文,存在一些不足也是难免的,不应求全责备。

【学生同题作文,本文老师判分45分】

举手投足之间

一举手一投足,折射出不同人的灵魂。

——题记

我曾见过这样一幕,它让我看到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三个灵魂。

那是一个阴天,空气很混浊,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我爬上阳台呼吸新鲜空气。街上的人很少,连平日里喧闹的路边摊都显得特别安静,只是时不时发出锅盖的叩击声。这时我的视线被一个捡垃圾的婆婆夺去,她太特别了,她的脸上看不出有半点老年人的慈详,脸象结了多年的冰霜。不过,她的动作很利索,准确地在一双双锃亮的皮鞋间扒拉出一个个塑料杯和空的易拉罐。

寒碜的路边摊迎来了两位新客人,一个时髦的年轻妈妈和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小孩和我一样注意到了这位婆婆,他径直向她走去。婆婆似乎对他这一举动很恐慌,她一支用力抓紧手上塑料袋,发出了很大声响,另一只手快速地把散在桌上塑料盒一下子撸进怀里。时不时地向小孩张望,小心翼翼地把怀里的塑料盒装进袋子里。这时小孩走到她跟前,婆婆往后退了两步,并舔了舔干裂的双唇,用两只手抓紧手中的袋子并把它藏到了背后。

小孩歪着头,他开口对老婆婆说:“婆婆,我来帮你吧!”他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桌上的和掉在地上的塑料盒一一捡起,动作很仔细,因为手太小,拿不住那么多,他便扯起衣服把这些装起来,然后小步走过来,生怕它们不听话掉出来。

婆婆变得很局促,她下意识地扯了扯自己皱巴巴的衣服,又拢了拢头发。小孩过来把东西交给婆婆,脸上还洋溢着胜利者的微笑。婆婆伸手去接,却又缩了回来,她将手别到了后面,用力在背上擦了几下才放心地接过他手中的东西,并给了他一个微笑。我被这个小小的微笑憾动了。婆婆心中的坚冰被这个善意的小举动所融化。

这时,一阵急促的皮鞋敲击水泥地板打断了我的思绪。年轻的母亲跑了过来,她扬手打翻了婆婆手中的袋子,里面的塑料盒、易拉罐散的满地都是。婆婆惊慌地拾着地上散落的东西,年轻的母亲眼里装满了鄙视与不屑:“喂!老婆子,你离我儿子远点。他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可不想让他身上有股„垃圾佬‟的味儿”。转身又拍了拍儿子身上的灰,并抓起桌上的餐巾纸将自己刚刚打老婆婆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擦一遍,嘴里还嘟哝:“真是脏死了,看来以后还是要好好教教宝宝,别让小孩子到处发善心……”她抓起小孩的手离开了路边摊。

皮鞋与水泥地板撞击发出“哒、哒”的声音在此刻特别刺耳,婆婆也默默地离开了。路边摊又如开始一样安静。

我望着这个华灯初上的城市,想小孩的纯真,他的举手投足都是善意的,灵魂未受到任何染指,他懂得善待他人。老婆婆在生活艰苦下,依然坚强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她的举手投足是对生活的执著,虽然生活将她的慈祥磨平,但举头投足之间的善意却融化了她心中的坚冰。她的灵魂也是美的。相反,年轻妈妈的灵魂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中,变得低庸、肤浅。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轻视,将华装包裹下的灵魂折射的丑陋无比。

而我们的举手投足是象他们三个中哪一个呢?在这个大染缸的都市,我们的灵魂是否蒙上了灰,需要擦拭?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点评:本文是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写的一篇比较优秀的习作。作为一篇习作,其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一件小事写出了三个人的灵魂。一个捡垃圾的老太婆,一个年轻的妈妈,一个可爱的小孩。这个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折射出了三个人物心灵的美丑善恶。二是叙后议论,揭示主旨。文章在集中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之后,集中议论,达到鞭挞丑恶,弘扬美善的目的,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三是设以题记,揭示文章主旨。作为考场作文,在标题下用精炼的语言,或展示文中的核心细节,或揭示文章的主旨,形成文章的亮点,当然,这关键在于扣题准确、精炼上,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不过,这篇文章的不足比较明显。一是结尾力度不够,缺少意蕴。“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一句与中心不太协调,有空表决心之嫌。结尾要有力度,要有意蕴,尤其是记叙文的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二是情节设置还不够严密,语言也不够简洁生动,显得比较稚嫩,人物语言也还有些不得体,如“看来以后还是要好好教教宝宝”一句中的“宝宝”一词,多是称呼幼婴,年岁稍大点的孩子,一般不这样称呼。三是文中还有些错别字,如第三段中的“脸象结了多年的冰箱”的“象”字,该字应为“像”;也有因笔误而产生的别字,有“慈详”的“详”,应为“慈祥”,说是笔误,是因为后文用这个词的时候,没有写错;此外还有漏字的现象,如“并抓起桌上的餐巾纸将自己刚则打老婆婆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擦一遍”一句中漏了一个“手”字。这些尽管是笔误,但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这也反映一个人的作文态度。四是还有病句,如“婆婆心中的坚冰被这个善意的小举动所融化”一句中“被”与“所”搭配不当,应是“为”与“所”搭配。这些都是有待修改提升的。综合评分可得45~46分。

【总评】

这两篇同题记叙文,一篇是高考满分作文,一篇是初入高三学生的一篇习作。两篇文章的共同优点有三点。一是选材都是来源心灵化的生活,或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因而,生活气息浓。二是叙事线索清晰,结构完整,都采用以叙为主,先叙后议的构思方式。三是都能紧扣题目行文,突出描写人物行动举止,重点揭示其行为意义。立意深刻、主旨鲜明。不同之点,也有三点。一是前文语言简练,朴实中不乏文采,后文语言通顺,朴实中略显稚嫩;二是前文叙述描写抒情的技巧用得圆熟些,后文则略显单调。三是前文表现出来的生活气息更浓,作者内心的体验更深刻,更细腻,真实感更强;后文虽有生活真实性,但表现得还不是很突出。如既然是“寒碜的路边摊”,后来桌上怎么还有“餐巾纸”?这个情节的设置还是让人有点生疑。

具体策略——立足基础求发展(下篇)

湖南 陈京龙

高考作文作为高考的头号大题,历来倍受考生关注。从近来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写议论文或写记叙文成了命题中固有的两种基本文体要求。记叙文写作本来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写作训练形式。不过,不少同学写了近十二年的记叙文,虽有一定的基础,可是一到考场上却不是越写越好,反而越写越差,不是笼统概述,就是标签式的评语。即使是亲身经历的,也往往给人不真切的感觉。

08年上海高考的不少优秀作文也存在这种现象。写“他们”,文中用“他们”一代到底,与叶咏烈的同题作文《他们》比,这一点上就显出高低。叶先生写在美国旅游见到的父子俩,作者先写为父的给自己当导游的情形,再写那为子的亦当业余导游的情景,突出他们共同的方面,从而写了他们。这比用“他们”一代到底的称谓,给人感觉要真切得多。这里问题是多方面的,普遍存在的弊病有:一是骑驴找驴,苦于没有材料可写;二是立意不深,开掘不够;三是结构不清,线索不明;四是缺少细节,笼统抽象;五是缺乏技巧,详略不当;六是语言干瘪,了无文采。如何克服这些不足,提升记叙文的得分档次,笔者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以飨读者。

一、生活要内化

内化的生活是记叙文的沃土。记人写事多是来自生活。命题贴近生活,引导关注生活,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趋势。如湖南卷作文题中,04年提示说:“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05年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06年要求“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07年要求“联系自己的感受和实际”;08年要求“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因为《考试大纲》要求“情感真挚”,而文中表达的最真切的感受往往来自最真的生活。可是,不少同学往往认为自己“没有生活”,其实这有点骑驴找驴的味道。因为“活着”也就“生活”着,生活并不外在于生命。生活之于作文,只有内在于生命的、心灵的,才有真正的意义。“面对于相似的生活,有的人无话可说,有的人滔滔不绝,有的人说的尽是废话陈言,有的人则出语惊人,振聋发聩。”(潘新和语)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想象等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要关注自己内在的生命化的、心灵化的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从中发现真善美,撷取生命化的、个性化的生活来写。

近年高考优秀作文大都写的是内化了的生活。如08年上海高考惟一的满分作文《他们》,写的是农民工的子女进城读书事,作者不仅写出了对他们的同情、关注和期盼,更写出了他们的变化和希望,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高度关注和内化。内化生活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真善美的过程。作为成年或即将成年的考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上海考生是如此,福建的、浙江的、江苏的、湖北等地的考生也是如此。如写外婆《浸泡过的陈山楂》、写乡村农民的《感悟乡村》、写对奶奶产生《好奇心》的、写外公、外婆的《举手投足之间》等等。对生活感悟的深刻、细腻,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也是提升记叙文得分档次的重要法码。

二、立意要深刻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意”立得如何,不仅关系到文章的格调和品位,还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阅卷专家认为“高分的标准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获得高分。而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积很多形容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即使写得„根正苗红‟,也不会得到高分。”因此,我们写作文,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应重视立意,平时多思考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考力。立意不仅要切题,还要求深刻,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写出来,把现象、行为与原因、心理本质的联系揭示出来。如08年上海有篇写农民工的作文《他们》,文章虽然表达了众生平等的认识,也表达了“幸运者只有帮助不幸者的义务,没有嘲笑不幸者的理由”的看法,这在考场作文中已是很难得的了,但仅此还是不够的。文章前面写到农民工在城市建高楼大厦得点微薄收入养家糊口的事,而结尾却只提到“幸运者只有帮助不幸运者的义务”,显然还不够深刻。因为“幸运者”的“幸运”本身就有“不幸运者”的一份汗水在里面。这是不容忽视,也不应忘记的。只有认识到这点,“帮助”才会变成自觉的行动。

作为记叙文,这些认识可用精辟的议论来表达,最好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写。立意深刻,总的来讲,就是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进取向上的精神。要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有关爱他人的博大胸怀,要有高尚美好的生活情趣,不能只要娱乐,不要文化;只要刺激,不要思想。

三、情感要真挚

记叙文只有原汁原味地写出自己感受,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写真情实感,要放眼社会,立足现实,还要抓住自身,以“我”而不是“我们”为写作的中心,并加以辐射,写自己的经历、见闻、见解,写出“我”真实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流露“我”的同情、“我”的怜悯、“我”的感动、“我”的喜怒哀乐,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这样的文章最容易打动读者。大家很熟悉的《背影》一文,作者就真实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感,因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而散发永恒的魅力。

四、构思要巧妙

构思就是安排文章结构,开展布局谋篇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突出中心的过程。中心明确,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中心突出是一类卷作文的重要标准。如何从明确过渡到突出,这是锤炼思想与讲究表现手法的统一的过程。正面侧面结合、点面结合、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铺垫伏笔、叙议结合、画龙点睛等都应指向中心,使之凸现出来。

作为记叙文,写事要有完整中心事件,在这个框架下,可通过插叙、记叙、联想来丰富内容、增加内涵。但中心事件还要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要有;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要自然,线索要分明,或以时间为序,或以行踪为序等,或以人物为线索,叙写其见闻,或以物品为线索,串连小故事。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包括人、事、景、物等,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写人,要注意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配合,写景要注意意境的营造。

五、细节要突出

同学们写记叙文,空洞、概念化、言之无物的居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细节描写。精彩的典型的细节描写能把人或事最本质的特点鲜明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而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负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抓住父亲翻越过月台去买橘子的那刹那间的细节加以描写,并在文中反复提及,从而使之典型意义凸现了出来。

要写好细节,则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用联想和想象来化虚为实,用细节来代替概念化的东西。例如安静,有的同学,除了很安静、安静极了,就是十分安静、特安静等。怎样安静呢?却只字不提,没有给人安静的感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联想和想象,没有把细节写出来。现在我们来看专家怎样教我们写安静的。“只听见飒飒飒记笔记的声音,有时候就有一点哗哗地翻书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窗外有的时候还传来两声鸟叫,有一个同学一不小心把铅笔盒碰掉在地下,大家很吃惊地回过头来看着他。”读了这段文字,感觉怎样?教室里很安静吧。这里不说安静,反给了我们很安静的感觉。这就是联想想象的好处,也是细节的力量。同学们可以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将一些概念性的如热情、热闹、拥挤、繁华、高兴、悲伤等,用细节表现出来,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克服兔子尾巴现象。当然,细节描写,要有利于突出中心,刻画人物性格;否则,就会详略失当。

六、手法要灵活

写事要有波澜,可用抑扬法、倒叙法、巧合法、悬念法、虚实法;写人,可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可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活动,还可写景物来烘托,从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08年江苏省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好奇心》,记叙“我”对奶奶在仅几米的屋子里却每隔几分钟喊一声“老头子”的事产生好奇,而进行“侦察”,查明原因的过程。文章“尺水”“兴波”,鲜活的细节,朴实的人物语言,细腻的心理剖析,点睛式的议论,展示了澎湃的内心波澜,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揭示了人物语言、行动的意义。让人读来余味无穷。

七、语言要生动形象

记叙文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要生动形象。生动,指用词,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要有个性,体现人物的性格。形象化的语言离不开修辞,修辞无处不在。而其中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称、排比等修辞方法更要能综合、恰当地运用。各种句式,要能恰当地选用。好的语言,令读者读来舒服,这也是考场作文成功的一条秘诀。考生平时不仅要积累语言、思考语言,还要经常做一些造句、仿句等练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高考考场记叙作文结尾 篇2

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一出戏《惊艳》,说的是张珙初见崔莺莺时为崔的美貌所震惊而倾倒,便展开攻势,最终成为眷属,成就了一段佳话。同样,写文章也要学会使读者“惊艳”。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要看文章的开头。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段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去弃。”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起要美丽。”所谓美丽,不仅是字句的华美,修辞的奇巧,更要讲究形式的多样化,要有吸引力,引人入胜。因为“文章应从头读起,三句话中见高低”。

当然,万事起头难,写文章亦如此。高尔基说:“写文章最难的是开头。”考场作文有个好开头,就能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开头呢?下边列举几种好的开头法,以供借鉴: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我同意“近墨者黑”的观点。

有人说,“近墨者未必黑”,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我认为没有道理。荷花是花苞长出水面以后才开放的,所以能不“染”。如果他在污泥中开放,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不难想象得出它是一种怎样的兼容。(《近墨者黑》)

(二)格言警句式。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给灵魂一个支点》)

(三)巧用设问式。

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么样的?”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何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

是的,世界千变万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对于每个人来说,答案只有一个,那么,哪个才是你心中的答案呢?

(《答案》)

(四)景物渲染式。

当广袤的天空被染成了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际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望向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寂寞的意韵》)

(五)故事切入式。

在某所幼儿园的绘画课上,绘画老师让孩子们将各种动物涂上颜色。作业收上来后,有绿色的树,金色的鱼和蓝色的马,老师看了很生气,当场撕毁了这幅《蓝色的小马》。

马不能是蓝色的吗?(《马儿可以是蓝色的》)

(六)解题引入式。

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才能有所发明。(《说“疑”》)

(七)悬想示现式。

秦末,雄才并起,旌旗蔽日,战火连天。垓下被困,一败涂地,昔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项羽,如今只得仰天长啸:“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终西楚霸王空有一身雄才,满腔豪情,只给自己留下了唯一的答案,便投江自尽……(《多给自己一个答案》)

(八)议论开篇式。

生活的多彩多姿,生命的万年繁衍给我们留下许多太美太好的东西,人性的丰富各异,人情的多变复杂,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和事值得我们不断地重新思考。相同的事物仅有不同的心情就有许多不同的感受。(《花相似人不同》)

(九)设置悬念。

根据表达的需要,起首设置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开头设置悬念,能一下子吸引读者,激发人们去思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

1. 设置问题,引出下文。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悬崖?

(《峭壁上的树》)

2. 倒叙开头。

既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又可以使文章曲折,显示文章布局之美,往往从如下角度考虑:(1)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段;(3)先显示故事和人物的结局;(4)先交代一个起线索作用的事件;(5)先介绍一个与故事紧密相关的人物或场景。如:

白发苍苍的明老师又站在了小村外的白桦树下,等待邮递员的到来,谁也不知道他在树下等了多少回,只要一下课,他就在那里等。等什么呢?等待他的亲人的回信还是等待……

(《诺言》)

等什么呢?作者巧妙地用选择疑问和省略号表示,这自然激发了读者关注的兴趣,思考他究竟在等什么?如此开头,无疑会先声夺人。

开头方式还有书信式、题记式等,不再一一列举。

二、结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结尾是成功的另一半。好的文章结尾如“美人回眸一笑百媚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那么怎样才算好的结尾呢?一要与开篇照应,二要响亮有力,三要余味悠长。下边介绍几种好的结尾方法:

(一)归纳回扣式。

如:诚信与成功是连在一起的。它带给人的或许是万贯家财,即“金钱”;或许是功成名就,即才学;或许是流芳百世,即“荣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所以,朋友们,请背起诚信的行囊,哪怕它只与“一毛钱”有关……(《诚信》)

(二)呼应开头式。

开头:雨,哗哗的雨,豆大的雨点不由分说地铺天盖地砸了下来,眼前白蒙蒙一片。

结尾:雨仍旧不见小,真希望它能洗去多余的灰尘,还我们光彩明亮的世界!(《找回诚信》)

(三)号召希望式。

世上无难事!朋友们:只要你们都能够拥有坚韧不屈的品格,再大的困难也只是一只“纸老虎”。让我们共同记住奥斯丁的这句话吧:坚强不屈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当奋力追求的。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四)余味想象式。

……这祝福伴着远去的列车,消逝在暮色中,夕阳西下,是白天的结束,也是星光灿烂的开始。(《走出那扇门》)

(五)反问式。

……到那时,社会上一切东西都没有了市场,不再有滋生的土壤,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近墨者未必黑》)

(六)诗词名句式。

让我们最后以品味苏轼的这首诗结尾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当然,文章开篇结尾方法多种多样,也可以几种方法糅合使用,我们应根据文章内容、体裁,灵活掌握,不应胶柱鼓瑟。

只要平时多读好文章,勤于练笔,就一定能写出高水平的考场作文。

摘要:考场作文有个好开头, 就能给评卷老师一个好印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好的结尾就是成功的另一半。好的结尾如美人“回眸一笑百媚生”, 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高考考场高分攻略之记叙文 篇3

考场满分作文与同题作文在线点评(上篇)

湖南 陈京龙

【2008年湖南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样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湖南考场满分作文】

举手投足之间

外公弥留之际,外婆整夜地陪他低声聊天,或者看着他,仿佛时间也静止了。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有时外婆买菜,用了很长时间。外公就急得坐不住了,在窗边不住张望,希望看到外婆的身影。可是当得知外婆是为了买我们爱吃的正宗牛肉,走远路时,外公又喜笑颜开起来。

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

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原来为大家准备的餐具中少了外公的,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

外婆说:“昨晚老头子托梦说了,他也想吃点。他想吃的,你们都孝顺,都记得点了,他该是高兴的。不过,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就够了……”外婆是个朴实的人,但她的那番话,却让我比什么名著都记得牢。

外公外婆总是散发着各种东西,举手投足之间的,我说不出的,却总想亲近的东西。

所以,就算是高考前的一个清明节,我仍然坚持去爬高高的山,去为外公扫墓,去默默地和他交流。

外婆是细心的,小心地摆出一小桌精巧可口的饭,在外公墓前。这个时候,外婆总是哭。我知道,外婆听别人说过,另一个世界的人是很想吃供奉的食品,可是他们的喉,只有针眼大。外婆想到外公那样子,就会很难过吧。而外婆叠的纸钱,已经厚得烧不完了。如果那些飘飞的灰烬能带上外婆的思念,那么我觉得那些都是最美的情书。

外公与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让我见证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我的眼角常常湿润,或许因为,久在喧嚣,终于触动了心中长久未拨的一弦。

而我总是努力地去传递些什么,在举手投足之间。是对爱的敬仰,还是为爱而生的感激?

点评:本文选材独特,选取“外公与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材料,看似琐碎,但却是经过提炼的非常生活化的切合题意的好材料。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同学写作文,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其实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心中总认为自己的生活太平淡,甚至认为没有生活。这是一种误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活着就在生活。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懂得生活的心,是否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是否有一个思考加工生活的大脑。如果有了,就不会有骑驴找驴的叹息。小时候外公在外婆做菜时“偷”菜与“我”分享的事、外公盼望外婆早点买菜回来的事都是极平常的小事,但在作者心里印象深刻。由于渗透了作者的情感,而鲜活有趣。

其次,本文构思严谨,叙事以外公开端,中间穿插两件生活事,再写外公去世后的第一顿年饭,又以清明节扫墓的事结束,以时间为序,线索清晰,最后以议论、抒情作结,深化主题。

再次,这篇文章叙述简洁,描写生动,虚实结合,表现出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作者对事件的过程仅作简练的交待,而重点放在对人物的行为举止的描写上,从而使行文扣题紧,而无若即若离之感。同时在重点描写人物的行动的实写中,适当地进行议论、抒情与联想,把“举手投足之间”的内涵揭示出来,从而突出重点,升华主旨。

稍嫌不足的是,有些过渡还欠自然,如“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一句,既想与第一段接起来,又想从回忆中转到现实中来。但句中的“可是”与“还是”似乎显得突兀,此句内容与前文也不构成强烈的转折关系。

但瑕不掩瑜,作为考场作文,存在一些不足也是难免的,不应求全责备。

【学生同题作文,本文老师判分45分】

举手投足之间

一举手一投足,折射出不同人的灵魂。

——题记

我曾见过这样一幕,它让我看到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三个灵魂。

那是一个阴天,空气很混浊,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我爬上阳台呼吸新鲜空气。街上的人很少,连平日里喧闹的路边摊都显得特别安静,只是时不时发出锅盖的叩击声。这时我的视线被一个捡垃圾的婆婆夺去,她太特别了,她的脸上看不出有半点老年人的慈详,脸象结了多年的冰霜。不过,她的动作很利索,准确地在一双双锃亮的皮鞋间扒拉出一个个塑料杯和空的易拉罐。

寒碜的路边摊迎来了两位新客人,一个时髦的年轻妈妈和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小孩和我一样注意到了这位婆婆,他径直向她走去。婆婆似乎对他这一举动很恐慌,她一支用力抓紧手上塑料袋,发出了很大声响,另一只手快速地把散在桌上塑料盒一下子撸进怀里。时不时地向小孩张望,小心翼翼地把怀里的塑料盒装进袋子里。这时小孩走到她跟前,婆婆往后退了两步,并舔了舔干裂的双唇,用两只手抓紧手中的袋子并把它藏到了背后。

小孩歪着头,他开口对老婆婆说:“婆婆,我来帮你吧!”他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桌上的和掉在地上的塑料盒一一捡起,动作很仔细,因为手太小,拿不住那么多,他便扯起衣服把这些装起来,然后小步走过来,生怕它们不听话掉出来。

婆婆变得很局促,她下意识地扯了扯自己皱巴巴的衣服,又拢了拢头发。小孩过来把东西交给婆婆,脸上还洋溢着胜利者的微笑。婆婆伸手去接,却又缩了回来,她将手别到了后面,用力在背上擦了几下才放心地接过他手中的东西,并给了他一个微笑。我被这个小小的微笑憾动了。婆婆心中的坚冰被这个善意的小举动所融化。

这时,一阵急促的皮鞋敲击水泥地板打断了我的思绪。年轻的母亲跑了过来,她扬手打翻了婆婆手中的袋子,里面的塑料盒、易拉罐散的满地都是。婆婆惊慌地拾着地上散落的东西,年轻的母亲眼里装满了鄙视与不屑:“喂!老婆子,你离我儿子远点。他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可不想让他身上有股‘垃圾佬’的味儿”。转身又拍了拍儿子身上的灰,并抓起桌上的餐巾纸将自己刚刚打老婆婆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擦一遍,嘴里还嘟哝:“真是脏死了,看来以后还是要好好教教宝宝,别让小孩子到处发善心……”她抓起小孩的手离开了路边摊。

皮鞋与水泥地板撞击发出“哒、哒”的声音在此刻特别刺耳,婆婆也默默地离开了。路边摊又如开始一样安静。

我望着这个华灯初上的城市,想小孩的纯真,他的举手投足都是善意的,灵魂未受到任何染指,他懂得善待他人。老婆婆在生活艰苦下,依然坚强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她的举手投足是对生活的执著,虽然生活将她的慈祥磨平,但举头投足之间的善意却融化了她心中的坚冰。她的灵魂也是美的。相反,年轻妈妈的灵魂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中,变得低庸、肤浅。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轻视,将华装包裹下的灵魂折射的丑陋无比。

而我们的举手投足是象他们三个中哪一个呢?在这个大染缸的都市,我们的灵魂是否蒙上了灰,需要擦拭?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点评:本文是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写的一篇比较优秀的习作。作为一篇习作,其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一件小事写出了三个人的灵魂。一个捡垃圾的老太婆,一个年轻的妈妈,一个可爱的小孩。这个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折射出了三个人物心灵的美丑善恶。二是叙后议论,揭示主旨。文章在集中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之后,集中议论,达到鞭挞丑恶,弘扬美善的目的,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三是设以题记,揭示文章主旨。作为考场作文,在标题下用精炼的语言,或展示文中的核心细节,或揭示文章的主旨,形成文章的亮点,当然,这关键在于扣题准确、精炼上,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不过,这篇文章的不足比较明显。一是结尾力度不够,缺少意蕴。“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一句与中心不太协调,有空表决心之嫌。结尾要有力度,要有意蕴,尤其是记叙文的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二是情节设置还不够严密,语言也不够简洁生动,显得比较稚嫩,人物语言也还有些不得体,如“看来以后还是要好好教教宝宝”一句中的“宝宝”一词,多是称呼幼婴,年岁稍大点的孩子,一般不这样称呼。三是文中还有些错别字,如第三段中的“脸象结了多年的冰箱”的“象”字,该字应为“像”; 也有因笔误而产生的别字,有“慈详”的“详”,应为“慈祥”,说是笔误,是因为后文用这个词的时候,没有写错;此外还有漏字的现象,如“并抓起桌上的餐巾纸将自己刚则打老婆婆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擦一遍”一句中漏了一个“手”字。这些尽管是笔误,但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这也反映一个人的作文态度。四是还有病句,如“婆婆心中的坚冰被这个善意的小举动所融化”一句中“被”与“所”搭配不当,应是“为”与“所”搭配。这些都是有待修改提升的。综合评分可得45~46分。

【总评】

这两篇同题记叙文,一篇是高考满分作文,一篇是初入高三学生的一篇习作。两篇文章的共同优点有三点。一是选材都是来源心灵化的生活,或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因而,生活气息浓。二是叙事线索清晰,结构完整,都采用以叙为主,先叙后议的构思方式。三是都能紧扣题目行文,突出描写人物行动举止,重点揭示其行为意义。立意深刻、主旨鲜明。不同之点,也有三点。一是前文语言简练,朴实中不乏文采,后文语言通顺,朴实中略显稚嫩;二是前文叙述描写抒情的技巧用得圆熟些,后文则略显单调。三是前文表现出来的生活气息更浓,作者内心的体验更深刻,更细腻,真实感更强;后文虽有生活真实性,但表现得还不是很突出。如既然是“寒碜的路边摊”,后来桌上怎么还有“餐巾纸”?这个情节的设置还是让人有点生疑。

具体策略——立足基础求发展(下篇)

湖南 陈京龙

2009年高考的号令已经吹响。千万学子正在挑灯备战。高考作文作为高考的头号大题,历来倍受考生关注。从近来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写议论文或写记叙文成了命题中固有的两种基本文体要求。记叙文写作本来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写作训练形式。不过,不少同学写了近十二年的记叙文,虽有一定的基础,可是一到考场上却不是越写越好,反而越写越差,不是笼统概述,就是标签式的评语。即使是亲身经历的,也往往给人不真切的感觉。

08年上海高考的不少优秀作文也存在这种现象。写“他们”,文中用“他们”一代到底,与叶咏烈的同题作文《他们》比,这一点上就显出高低。叶先生写在美国旅游见到的父子俩,作者先写为父的给自己当导游的情形,再写那为子的亦当业余导游的情景,突出他们共同的方面,从而写了他们。这比用“他们”一代到底的称谓,给人感觉要真切得多。这里问题是多方面的,普遍存在的弊病有:一是骑驴找驴,苦于没有材料可写;二是立意不深,开掘不够;三是结构不清,线索不明;四是缺少细节,笼统抽象;五是缺乏技巧,详略不当;六是语言干瘪,了无文采。如何克服这些不足,提升记叙文的得分档次,笔者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以飨读者。

一、生活要内化

内化的生活是记叙文的沃土。记人写事多是来自生活。命题贴近生活,引导关注生活,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趋势。如湖南卷作文题中,04年提示说:“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05年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06年要求“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07年要求“联系自己的感受和实际”;08年要求“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因为《考试大纲》要求“情感真挚”,而文中表达的最真切的感受往往来自最真的生活。可是,不少同学往往认为自己“没有生活”,其实这有点骑驴找驴的味道。因为“活着”也就“生活”着,生活并不外在于生命。生活之于作文,只有内在于生命的、心灵的,才有真正的意义。“面对于相似的生活,有的人无话可说,有的人滔滔不绝,有的人说的尽是废话陈言,有的人则出语惊人,振聋发聩。”(潘新和语)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想象等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要关注自己内在的生命化的、心灵化的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从中发现真善美,撷取生命化的、个性化的生活来写。

近年高考优秀作文大都写的是内化了的生活。如08年上海高考惟一的满分作文《他们》,写的是农民工的子女进城读书事,作者不仅写出了对他们的同情、关注和期盼,更写出了他们的变化和希望,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高度关注和内化。内化生活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真善美的过程。作为成年或即将成年的考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上海考生是如此,福建的、浙江的、江苏的、湖北等地的考生也是如此。如写外婆《浸泡过的陈山楂》、写乡村农民的《感悟乡村》、写对奶奶产生《好奇心》的、写外公、外婆的《举手投足之间》等等。对生活感悟的深刻、细腻,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也是提升记叙文得分档次的重要法码。

二、立意要深刻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意”立得如何,不仅关系到文章的格调和品位,还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阅卷专家认为“高分的标准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获得高分。而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积很多形容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即使写得‘根正苗红’,也不会得到高分。”因此,我们写作文,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应重视立意,平时多思考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考力。立意不仅要切题,还要求深刻,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写出来,把现象、行为与原因、心理本质的联系揭示出来。如08年上海有篇写农民工的作文《他们》,文章虽然表达了众生平等的认识,也表达了“幸运者只有帮助不幸者的义务,没有嘲笑不幸者的理由”的看法,这在考场作文中已是很难得的了,但仅此还是不够的。文章前面写到农民工在城市建高楼大厦得点微薄收入养家糊口的事,而结尾却只提到“幸运者只有帮助不幸运者的义务”,显然还不够深刻。因为“幸运者”的“幸运”本身就有“不幸运者”的一份汗水在里面。这是不容忽视,也不应忘记的。只有认识到这点,“帮助”才会变成自觉的行动。

作为记叙文,这些认识可用精辟的议论来表达,最好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写。立意深刻,总的来讲,就是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进取向上的精神。要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有关爱他人的博大胸怀,要有高尚美好的生活情趣,不能只要娱乐,不要文化;只要刺激,不要思想。

三、情感要真挚

记叙文只有原汁原味地写出自己感受,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写真情实感,要放眼社会,立足现实,还要抓住自身,以“我”而不是“我们”为写作的中心,并加以辐射,写自己的经历、见闻、见解,写出“我”真实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流露“我”的同情、“我”的怜悯、“我”的感动、“我”的喜怒哀乐,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这样的文章最容易打动读者。大家很熟悉的《背影》一文,作者就真实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感,因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而散发永恒的魅力。

四、构思要巧妙

构思就是安排文章结构,开展布局谋篇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突出中心的过程。中心明确,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中心突出是一类卷作文的重要标准。如何从明确过渡到突出,这是锤炼思想与讲究表现手法的统一的过程。正面侧面结合、点面结合、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铺垫伏笔、叙议结合、画龙点睛等都应指向中心,使之凸现出来。

作为记叙文,写事要有完整中心事件,在这个框架下,可通过插叙、记叙、联想来丰富内容、增加内涵。但中心事件还要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要有;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要自然,线索要分明,或以时间为序,或以行踪为序等,或以人物为线索,叙写其见闻,或以物品为线索,串连小故事。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包括人、事、景、物等,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写人,要注意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配合,写景要注意意境的营造。

五、细节要突出

同学们写记叙文,空洞、概念化、言之无物的居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细节描写。精彩的典型的细节描写能把人或事最本质的特点鲜明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而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负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抓住父亲翻越过月台去买橘子的那刹那间的细节加以描写,并在文中反复提及,从而使之典型意义凸现了出来。

要写好细节,则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用联想和想象来化虚为实,用细节来代替概念化的东西。例如安静,有的同学,除了很安静、安静极了,就是十分安静、特安静等。怎样安静呢?却只字不提,没有给人安静的感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联想和想象,没有把细节写出来。现在我们来看专家怎样教我们写安静的。“只听见飒飒飒记笔记的声音,有时候就有一点哗哗地翻书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窗外有的时候还传来两声鸟叫,有一个同学一不小心把铅笔盒碰掉在地下,大家很吃惊地回过头来看着他。”读了这段文字,感觉怎样?教室里很安静吧。这里不说安静,反给了我们很安静的感觉。这就是联想想象的好处,也是细节的力量。同学们可以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将一些概念性的如热情、热闹、拥挤、繁华、高兴、悲伤等,用细节表现出来,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克服兔子尾巴现象。当然,细节描写,要有利于突出中心,刻画人物性格;否则,就会详略失当。

六、手法要灵活

写事要有波澜,可用抑扬法、倒叙法、巧合法、悬念法、虚实法;写人,可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可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活动,还可写景物来烘托,从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08年江苏省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好奇心》,记叙“我”对奶奶在仅几米的屋子里却每隔几分钟喊一声“老头子”的事产生好奇,而进行“侦察”,查明原因的过程。文章“尺水”“兴波”,鲜活的细节,朴实的人物语言,细腻的心理剖析,点睛式的议论,展示了澎湃的内心波澜,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揭示了人物语言、行动的意义。让人读来余味无穷。

七、语言要生动形象

记叙文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要生动形象。生动,指用词,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要有个性,体现人物的性格。形象化的语言离不开修辞,修辞无处不在。而其中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称、排比等修辞方法更要能综合、恰当地运用。各种句式,要能恰当地选用。好的语言,令读者读来舒服,这也是考场作文成功的一条秘诀。考生平时不仅要积累语言、思考语言,还要经常做一些造句、仿句等练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记叙文作文的开头结尾 篇4

“凤头赢得百媚生”,作文开头要努力做到“一鸣惊人”。

虚。

1在彼此

①开头要符合主题需要,要适应写作要求而开头,切忌为开头而开头。②要尽快切入主题,不要绕圈子,头重(开头冗长)脚轻。③开头要新鲜活泼,引人入胜,不要生搬硬套或陈词滥调,或故弄玄

一、修辞、比喻。如“生活,总在不经意间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事,却能 的心湖激起一圈圈涟漪。——《真没想到„„》(“心湖”的画面令人陶醉。)

日子像手中的细沙,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返顾。

a

b长大的往事里„„

c有的低迷

a的喜

——《翻检日子》、一串串葡萄从青到紫,从酸到甜,成长的感觉真好!、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就像三月的柳絮似的,飘飘扬扬飘进了那些、长大的感觉像咖啡有苦也有甜;长大的感觉像一支歌,有的激越,徐缓;长大的感觉像一片海,有狂涛巨浪,也有风平浪静。——《长大的感觉》、别了,我的寂寞;别了,我的卡通画;别了,我的网虫;别了,我羊羊和海绵宝宝„„因为我长大了。b、再也不是天天吵着妈妈讲故事的小女孩了;再也不是看见毛毛虫就吓破

胆的小女孩了;再也不是和同学吵架,吵输了就哭鼻子的小女孩了;再也不是考

c的,或引

知否知

试考差了就不敢回家的小女孩了。因为,我长大了!、看不完的,是书;听不完的,是唠叨;怕不完的是成绩单;做不完是各科作业。——《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二、引用 名言、俗语、小诗、歌曲一般脍炙人口。恰到好处的引用能渲染氛围,人回味。示例: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否,读书趣味多多。

——《那年我十六》(旧瓶换新酒,作者借用李清照的《如梦令》改编而成,活生生地再现了宿舍众

生相:有人读书寡味,恋床不起,有人痴迷于书,沉读过度。)

哭的

绵绵情思的

首情韵悠扬

展。如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记/曾经最爱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点评:一的老歌,唤醒的岂止是你的回忆?

三、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气氛,又可以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

果在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场景或情节描写,可为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将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氛围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像对话、琴声、风声、雷声等等,都可以用来开头,信手拈来,渲染氛围。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淋淋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的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永远的蝴蝶》)

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 ——《关爱永远》

四、倒叙开头: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引起了对你的不尽的思念!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你在他乡还好吗》)

“总也难忘那个小女孩,那个被我伤害过的极可爱的小女孩儿”(《深深的

忏悔》)

“现在看来,那是一个很幼稚的行为,而当时,他确确实实是那样想的,那

样做的。”(《永远的帐单》)

?总是无法忘怀阿根廷那个被夕阳染得璀璨绚丽的傍晚。?(《老人与鸽子》)

?假日到河滩上转转,看见许多孩子在放风筝。一根根长长的引线,一头系

在天上,一头系在地上。孩子同风筝都在天与地之间悠荡,连心也被悠荡得恍恍惚惚了,好象又回到了童年。?(《风筝畅想曲》)

五、悬念式开头: 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

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布局之美。

1、?她不停的朝候机室门口张望。飞机还有半个小时就要起飞,她希望出

现的人还没有出现。?(《礼物》)

2、?哐当’,一声巨响从隔壁邻居家传来,把全神贯注做作业的我吓了一

跳。之后又传来一阵撕肝裂肺的哭声。邻居家出了什么事了?我惊疑不定的想。(《邻居出事之后》)

3、?今天是周末,紧张了一周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我哼着小曲朝家中轻

快地走去。‘啪啪啪啪„„’一阵鞭炮声从村口传来,又有什么喜事?我加快了步子朝村口跑去。?(《一件喜事》)

六、开门见山

快速的切入主题。避免罗嗦,漫无边际。是最常见也最保险的开头方法。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

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1哆嗦

2无关

3题。

、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

一、是画龙点睛。以各种形式在文末点出本文中心的方法。

1、抒情式。如“老师,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走不出您的视野。感谢您的一

路呵护,一路鼓励!”(《感谢恩师》)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议论式。如“友善的微笑可以压倒一切,无论来自亲人还是陌生人,关键

在于真诚和友好。让我们以友善的微笑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别人。那么,世界将会更美好。”(《友善的微笑》)

朋友之间就是这样,相交平平淡淡。但在你失落时,她会和你聊聊,为你消

除郁闷;在你痛苦时,她会真心帮你排遣;一起玩时,大家快乐无比;见面时,会有聊不完的话题;分别时,割舍不下的是浓浓的祝福„„真的觉得很幸福,因为有你。——《因为有你,我很幸福》

3、问句即在前文充分铺陈的基础上,用问句来收束全文,以表达感情,深

化中心。如《羚羊木雕》,又如《父亲》一文的结尾:

我知道,我是父亲的汗水泡大的。父亲,我该样才能表达出我对您永远的愧疚和爱戴呢?

4、人言式。即用文中人物自己的语言点题。如“又过了两年,他捧着中医学

院针灸的毕业证书来向我爸爸报喜,他没有高傲的情绪,仍旧很谦虚。当谈到他的成长经历时他这样说:‘黑暗中,我没有去捕捉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只会使我成为又瞎又聋的精神侏儒,而去探索真正的知识,学会自立的本领。现在的我已经很强大了,黑暗已彻底被我打败了。’”(《黑暗中的探索》)用主人公自己的话,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二、写景式

采用描写景物结尾,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

下无穷的韵味。

例如《雨季》的结尾:雨停了,阳光放射出他温柔的光芒,天空中出现了彩虹,犹如一座七彩的桥架在天宇,我心也变得纯洁、明净了。

天空中不知什么时候飞起了风筝,寂寞的鸟儿陪着他盘旋,不知这是不是天

堂的外公带给我的问候„„

爱是心中的蔷薇,永不败落。——《爱是心中的蔷薇》

三、借用名言俗语。借用名句既可以使文章简洁,又可以增添文采。可以直

接引用,也可以巧妙仿用。

马克〃 吐温说过,“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

就是宽容。”我怎么现在才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呢?也好在我现在终于懂了,也因此学会了笑对生活。——《我学会了笑对生活》

四、自然收束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记叙类的文章,操作方法是:随着事件

的结束自然收尾。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干净利落,没有废话。如《紫藤萝瀑布》。又如《上帝的回答》一文是这样结尾的:

鬼沉默了,他不是无所不有,而是一无所有,亲情、友情、爱情„„统统随诚信而去。他,一个卑污的鬼魂,只能下地狱!“下地狱去吧!”上帝说完,飘然而去。又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五、首尾呼应法。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

语句。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 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

的自己,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

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战胜自己》

又如“那天,阳光好暖,好暖„„?(《那天,阳光好暖》)与开头的?一缕金

黄色的阳光从窗口斜射在桌子上,照在信封上,那天阳光好暖啊„„”呼应。

练笔:以《开在心灵深处的花朵》为题,拟一个开头和结尾:

优美文句摘抄

1、夜晚,春风柔和地吹着。我托着下巴,坐在落英缤纷的台阶上,脑海里又浮现出那

件难忘的事??

2、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3、冰心说道:“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

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4、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滑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落下。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伤,在 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6、母爱是一本我终生无法读完的巨著;母爱是一片我永远也飞不出的天空。

7、当枯黄的秋叶随风摇曳时,深秋飘然而立校外,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拉得很长,硕大的风衣将瘦骨嶙峋的父亲裹了进去,我心头一阵酸楚

8、人世间的真情就像一张大网,时刻温暖着人的心扉,就如妈妈的爱一样,永无止境。

9、月光清幽。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游子的夹衣,忽然,一阵冷风挤进茅屋的窗隙,母亲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我梦中惊醒,怔怔地看着灯下年迈的母亲„„

10、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相信自己,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优美文句摘抄

1、夜晚,春风柔和地吹着。我托着下巴,坐在落英缤纷的台阶上,脑海里又浮现出那

件难忘的事??

2、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3、冰心说道:“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

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4、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滑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落下。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伤,在 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6、母爱是一本我终生无法读完的巨著;母爱是一片我永远也飞不出的天空。

7、当枯黄的秋叶随风摇曳时,深秋飘然而立校外,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拉得很长,硕大的风衣将瘦骨嶙峋的父亲裹了进去,我心头一阵酸楚

8、人世间的真情就像一张大网,时刻温暖着人的心扉,就如妈妈的爱一样,永无止境。

9、月光清幽。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游子的夹衣,忽然,一阵冷风挤进茅屋的窗隙,母亲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我梦中惊醒,怔怔地看着灯下年迈的母亲??

高考考场作文写作技巧 篇5

④术语嫁接,如《心灵比色卡》。

⑤妙用标点,如《学生上网:喜耶?忧耶?》。

⑥巧用数字,如《父爱“二十三”》。

⑦巧借公式,如《天赋+努力=成功》等。但不论怎样拟写,都要注意锤炼词语,切合主旨。

六、合理选材

在作文中,材料往往承载和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因此,应选择具有文化气息、蕴含人生哲理、闪耀情感光华、积极健康、引人向善、启人心智的材料。具体来说,应做到两点。一要精当。所谓“精当”,是指所选用的材料能有效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主题,没有偏离之感,没有叠加之嫌,更没有虚假之疑。二要“新颖”,即所选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能反映社会的“热点”与“亮点”,有生活色彩,有个性特征,有独到的发现等。从范围及方式上,选材可收揽古今、链接中外、紧扣时政要闻、钻探书籍、“播放”影视、“过滤”生活。总之,要根据话题,用大视野去搜寻,大浪淘沙般筛选,选出有深意、典型、鲜活、切合主旨的材料进行写作。

七、精心开篇

古人云:“通篇之纲领在首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因而,我们必须精心开篇涂彩,力求让阅卷老师一见倾心。作文毕竟是个认识美、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及其具体的体现,阅卷老师只有从你文章的开篇中获得审美意趣,才能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给你高分。开头方法常见的有:

①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②描写环境,引出人物。

③特写镜头,勾人心魄。

④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⑤编述故事,饶有情趣。

⑥设疑发问,促人深省。

⑦欲扬先抑,步步为营。

⑧巧引名言、歌词、谚语等。但无论哪种开头,都要以新颖独到、别致小巧的简约文字,提纲挈领,自然引起下文。

八、写好结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也一样,不可轻视。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散,黯然失色;写得好,则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大添异彩,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总的来说,文章结尾应简明有力,留有余韵,让人流连忘返。就内容而言,可采用启迪人心的结尾、诗情画意的结尾、促膝谈心的结尾、照应开头的结尾、激励号召的结尾、卒章显志的结尾等;就形式而言,可采用问句式、引用式、抒情式、点睛式、呼告式、比喻式、反复式、排比式等不同形式的结尾。具体要根据文体、内容和需要决定。但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结尾,都要使主旨更鲜明,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富有文彩、更有创新意识,使文章更具魅力、更吸引人。

九、美化语言

语言不仅是作文思想内容的载体,更是阅卷者产生美感的契机。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将直接影响印象分的判给。所以,在写作中要用自己最好的语言,让阅卷者在愉悦中对你的作文产生一种“偏爱”。怎样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呢?活泼的、有灵气的、富有表现力的,能给人以审美享受的,能感染人打动人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

美化语言的方法主要有:

①可用修辞手法装扮,使之富有韵味。比喻、排比、对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收到新颖含蓄的奇妙功效。

②可用变化的语言装扮,使之摇曳多姿。如采撷新词新义为文章增添鲜明的时代气息;创新语言,在汉语语言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作新意搭配,使语言显得奇崛;变动语序,加强表达效果,令语言焕然一新;变换句式,长长短短、整整散散、节奏变化,语言的韵律美自然生成……

③可用流行话语装扮,使之灵动活泼。同时,能起到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

④可用智慧的话语装扮,使之更有内涵。智慧的话语(包括幽默的话和蕴含哲理的话),在作文中恰当运用,不但使文章增添分量,更让埋头苦批的阅卷老师开心笑一回,实实在在地轻松一回,从而会不经意地给你记上一功。

⑤可用古诗词装扮,使之尽显才气。可直接引用穿插在行文中,为文章增色添辉;或间接变用,机智地使它适合行文的要求;也可在它触发下写出诗情画意或意蕴深厚的文字来。

十、巧妙布局

布局关系到文章的整体质量,所以写作时应认真勾画文章经纬,做到“结构完整”,力求“构思精巧”。

①可采用“题记+正文”的形式,结构全文。好的题记具有意蕴丰厚、情味绵长、语言精美等特点。巧设题记可以开宗明旨,可以创设情境,也可以展露才情,它能一下子拨动阅卷者的心弦,对你的文章顿生好感。

②可采用“母题+标题”的形式。把一个大的话题或意旨切分成三至四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各具独立性的部分,并配以精当的小标题,既可以收到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写作实效,也可以给阅卷者以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的良好印象。

③可采用“引言+正文”的形式。好的引言,能升华思想感情的火花、生活哲理的闪光和人生意义的感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考场记叙作文结尾 篇6

规范议论文范文变则通

《周易》告知:“穷则变,变则通。”当我们陷入人生的困境时,我们应该学会变通,只有能够适时变通,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才能风雨无阻,才会描绘出“山高人为峰”的人生精彩!(引 提)

面对人生的追求,变通是一种求新的思维,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真理的禁锢。尚为学生的亚里士多德经过深思熟虑后发现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柏拉图的观点不同时,他不因崇拜老师而否定自己的思考,而是坚持不为贤者讳,毅然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定柏拉图的错误,他为我们留下追求真理的名言:“我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手持铁球的加利略用“铁球实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2000多年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定论时,这是一种勇敢的智慧,它打破了常人常常盲从的思维禁锢,实现了对于真理追求的变通。歌德说过:“真正有才能的人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唯有懂得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变通,我们才能摆脱盲从,颠覆传统。(议)

面对人生的梦想,变通是一种审时度势时的精明,它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困境。曾经风光无限的体操王子李宁在汉城遭遇失意,跌入人生的困境。但他在遭遇人生困难时,能够冷静思考,勇敢地改变自己的追求,毅然闯入商界。只是因为懂得变通,李宁开创了“李宁”体育品牌,让自己的人生实现另一个辉煌。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变通,它可以让陷入困境的我们找回自我,继续书写人生华丽的篇章。(议)仰望历史的星空,我们能发现许多人因为懂得如何变通,因而能于绝境迎来重生彰显一世英明。心怀救国救民理想的鲁迅,曾经认为,中国落后是由于体弱多病,日本富强是由于医学发达,便到日本苦心钻研医学。然而中国人健壮却麻木的现状让他认识到:必须从精神上拯救中国人,才能真正解救中国国民。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的变通,给绝境中的中国带来了曙光,若是没有这些穷时变通的英明,中华民族岂能浴火重生。(议)王安石曾说:“祖宗不足法。”清朝末年,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与当时的世界形式不相吻合,可是清政府的官员依然顽固不化。面对此种情景,康有为愤然说:“祖宗的规矩是用来保全祖宗领土的,现在祖宗领土保不住了,还要祖宗规矩何用?”面对困境,不知变通,这种愚蠢的做法和《韩非子》寓言中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有何区别?(议)敢于变通是一种勇于创新的态度,彰显的是面对困难时的从容自信。当我们身处“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蓦然回首的适时变通,我们收获的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议)学会变通,人生之路才能海阔天空!

(结)

引用文句作文章的标题,点明中心,简洁明了。

以引用文句的方式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以列分论点的形式,具体阐释中心论点。

段落的主体由两个事实论据构成,共同论证分论点,论据典型,具有说服力。兼以道理论证

得出结论,照应段首。

分论点二,继续围绕中心论点作阐释。

列事实论据(叙)对论据进行分析(议)得出结论,照应段首

过渡句,自然衔接后面的论据列举。

再列事实论据(此处如果能多列几个论据,以排比的形式出现,会更好。)

分析论据,假设论证,强调变通的重要。反面事实论据,和上文形成对比

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并行

总结上文,再次引用,文采斐然。

重申中心论点,突出中心,首尾照应。

任方随圆,方显智慧 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各执己见进行争辩,两人的争辩针锋相对,也充分表现了二人的性格。这让我想到屈原曾在《离骚》中写的一句话:“何方圆之能周兮?”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守方还是随圆,?其实在生活中,方圆各有其用,方圆各尽其妙。这就启示我们:人生也应该借助方圆的特点,提升处世的智慧。(引 提)我欣赏“方”,它彰显的是个人修身的原则,呈现的是一个人分明的棱角,是一个人出自内心坚持秉性的追求,反映了一个人的修身原则。我赞赏“圆”,它彰显的是个人处世的原则,把“圆”作为处世之道,它时时刻刻启示我们:处世不可过于固执己见,而应该藏己锋芒,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议)对于我们而言,唯有方圆相融,才能够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议)“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身陷囹圄的司马迁,坚持自己“方”的秉性,拒绝美言取悦汉武帝,虽然身陷囹圄,他仍能够坚守“方”的信念,坚持太史令的职责如实记载汉代的史书,捍卫了史书的价值。因为执着于“方”,他不辞劳苦踏遍中华的山山水水,把世间早已湮没的许多沧桑变换成笔端惊世的华章流溢于华夏史坛。司马迁坚持自己“方”的秉性,彰显了自己“方”的伟大!(议)

“方圆齐用,功效俱呈”岂不更好?”有人如是说。是的,正当血气方刚之年的我们处世常显意气却不够圆润,不懂处世之道的年轻人常常屡受挫折,因此,涉世不深的青年人事事都应适当收敛锋芒,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处世之道。(议)

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该把包容作为自己处世之“圆”的根基。正因为曹操心中能够容得下许攸,所以在官渡之战能够彪炳史册;正因为蔺相如能够用包容对待廉颇的无礼,所以“将相和”的佳话传为美谈。刚迈入社会的青年,面对社会的种种弊端、他人的不足,常常难以容忍,愤世嫉俗。倘若我们懂得宽容,我们就能与人为善,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吗?(议)

我并不一味追求“方”,我也不一味重视“圆”,唯有方圆相融,才能更显我们的人生智慧。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彰显个性,这“方”是我们青年人与生俱来的品格,但如何在“方”的基础上呈现“圆”的特点,正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努力追求的。梁思成在谈建筑时曾说:“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约束,但在它之下仍能有极大的变通的灵活性。”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应该明白:“方”,可以作为准条、原则来约束自己;“圆”,应当作为处世方法,学会随环境要求改变自己。(联)

老子以为“上善若水”,我们也应当如水一般,任方随圆,这样才能彰显年轻人的智慧。方,便立世;圆,便处世。(结)

附:2014安徽高考作文题: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修改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标题点明中心 联系材料

提出疑问

摆出观点

分析观点,为何欣赏“方”

继续分析观点,为何赞美“圆”

辩证看待,重申观点 以引用的方式切入段落 列举事实论据,通过修饰词句弥补了论据老套的不足。小结段落,突出中心——“守方”理论分析

过渡段落,引出下文内 容——“随圆”

列举两个事实论据,略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论据陈旧带来的审美疲劳。联系自身,假设论证,表明“随圆”的重要性。

结承上文,全面分析,从而突出中心“任方随圆”。引用课本中的文句,支持中心论点 联系自身

总结全文,再次点明中心论点,呼应开头和标题,结构严谨。

上一篇:十八大教育改革下一篇:信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