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结尾技法

2024-07-04

高考作文结尾技法(共5篇)

高考作文结尾技法 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概括、分析、综合,借助一系列的联想、想象,从而创造出文章的过程。

一、思路求新

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对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创见性的文章。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二、内容创新

一朵红花,放在花丛里,也许会黯然失色;放在绿叶上,或许会美不胜收。有时,将内容的位置作巧妙调整,写作效果就会截然不同。我们可以把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的精彩部分,特意提到首段,用倒叙的方法吸引读者;也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入对比鲜明的往事,用插叙的方法突出主题。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是荡起波澜的有效方法。如从失落、痛苦、误会下笔,到一定程度时,再来一个180°的转弯,对其进行赞美或肯定,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文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抑扬或悬念法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悬念设计要“巧”,要细针密线,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二是悬念的释放要“隐”,要稍露机关,欲言又止,不要急于“露底”。

三、语言创新

作文说到底就是语言的艺术,有创新语言的考场作文,自然会赢得阅卷者的认可。从表达方式上看,可采用情感化的语言,将真情灌注到字里行间,叩人心扉;也可采用细节化的语言,重现鲜活的生活,塑造血肉宛然的人物。从词语的选择上看,运用富有时代特色的词语,可以让语言鲜活而充满朝气;运用校园生活中的另类词语,可以让语言活泼而耐人寻味。宋代诗人黄庭坚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个性化的语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逐渐形成风格,力争“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四、形式创新

比如新编历史故事,这应该源自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但直到20世纪末周星驰的无厘头话语《大话西游》问世后,这种形式才开始盛行。如果借用郭沫若的历史剧写作观,那就是“失事求似”,即在历史人物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可能和人物自身性格发展的逻辑前提下,允许作家对历史及人物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一是采取“戏说”形式。即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发现历史人物的可能性,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重新演绎原作的故事。仔细清点你素材袋中的历史名人,在尽量遵循他们生活的历史场景和自身性格下,不妨给他们编故事,选地点,定时间。二是采用“嵌入”形式。即在原作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嵌入”一段想象性、细节性的文字。这段文字既要紧扣话题,又不至于影响原作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不能改变原作的结局。在我们从小接触的历史书和电视、电影画面中,存在着许多非常时刻,要试着截取任何一段,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试写。比如翼王、项羽、孙权等人的事件。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便是按照这种思路新编历史故事的典范。三是采用“旧酒装新瓶”形式。选一篇名家名文,然后把人名、时间、地点等显示现代气息的东西用古代的对应物来“替换”;或者找一个自己熟悉的历史典故或成语故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把原作中的人物放到新的环境里,让人物按照自己固有的性格逻辑应对新事物新问题;或者试着把自己的“现代意思”强加给他或与他进行对话,在新与旧的矛盾碰撞中凸显话题,这样文章一定会有不俗的表现。如高考满分作文《阿Q新传》就成功地运用了“旧酒装新瓶”的形式,把阿Q放到了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中,让阿Q的凑热闹、歪脑筋、红眼病等性格缺点在新的环境中进一步暴露,与原作中阿Q的性格保持一致。

五、材料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那么,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进而发挥想象能力,凭借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蕴成为哺育学生感知能力的温床,充分而准确地占有源于生活的材料。比如:《一个落榜生的日记》表达的是“诚信”的主题,这篇作文写了五天的日记:7月7日这一天,“我”因为诚信,并未把背好的文章抄到卷子上去,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作文。8月25日这一天,记“我”落榜,无力复读,去给一个服装店的老板打工。因为诚信不愿在价格上欺骗顾客而被解雇。9月25日,“我”一心一意学美容。11月25日“我”拥有了自己的美容院,并且诚实守信地开展经营活动。这篇作文的材料就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动的个性,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只要在教学中勤于思考,追求创新,久而久之,就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创新的大门,获得理想的效果。

高考作文结尾技法 篇2

正在科场上,因为时间紧迫,有的考生往往轻忽告终尾的技巧而评不上高分,实正在令人可惜。做为的结尾,是一道主要的工序。写得欠好,会使文章布局败坏,黯然失色;写得好,则能够使文章布局严谨,大放异彩,实可谓是“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使人“驻脚”,令动。

人们称好的文章结尾为“豹尾”,从中考做文来看,虽然不必然要求篇幅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精练、活泼、恰倒益处。如下面的结尾的技巧,都是中考做文中常用的。

非论哪种体裁的文章,正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天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想蕴意深刻的语句,不去凸起寄义丰硕的意味形体,如许的结尾方式为“天然收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脚、无病嗟叹的结尾弊端,显得纯真明快,华而不实,应正在中考做文中获得普遍使用。

正在结尾处呼应开首,是各类文章极为常见的收束方式。这种方式使文章首尾圆合,布局完整,能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正在写做现实中呼应篇首的结尾方式多姿多彩,美不堪收,归纳起来看,次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复现式呼应。文章开首的抒情、谈论、人物描写、场景设置、申明要点等等,正在结尾反复一次,首尾比拟,语句略有分歧。因为开首结尾对统一内容频频强调,使文章的宗旨愈加凸起,同时使文章的首尾布局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第二,递进式呼应。文章的结尾正在文章开首的记叙、描写、谈论、抒情的根本之上,正在遥相呼应的同时,表达出更深一层的寄义,以此带动读者认识和感情上的飞跃,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同时深化文章从题。

第三,真假式呼应。文章开首写实,结尾为了深化文章的核心或者为了凸起文章的意境而进行虚化描述。这种真假式的结尾经常用于记叙文,能给读者以意境之美。

第四,对举式呼应。这是一种比力特殊的首尾呼应方式,次要用于那些以“援用”手法开首的文章,即开首援用一种材料,结尾也用一种材料,两段谈论首尾并举,配合为文章的核心办事,并显示出文章的布局之美。

卒章显志,就是正在文章竣事时,把从题思惟明白地表示出来、或者是正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做意旨交接清晰,所以人们也常称这种结尾方式为“篇末点题”。正在记叙文、论说文顶用此法结尾,能够添加做品的深刻性、传染力和构想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

卒章显志法正在感化上取“开宗明义法”刚好相反,后者的意旨往往于文章的起始,而前者的意旨老是呈现正在文章的竣事。一般来讲,卒章显志法有如下几种次要表示形式。

一为总结评述式。结尾收拢笔势,对前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概述和明白的点示,从而做者写做此文的题旨,把做文内容凝结到明显的从题上来,给读者以豁然开畅之感。

二而精华式。正在对所写人、事、物的深刻理解的根本上,用极精练的言语,把它们的精髓出来。如许的,是做者认识飞跃的产品,它既起到点题感化,又和文中的写人叙事彼此映托,熠熠生辉,从而极好地展示了全文的“魂灵”。

三为蓄势引申式。这种结尾所显之“志”,不是对全文内容的评述、总结、归纳综合或点示,而是宕开一笔,深化一层,将全文的内容引申到一种深刻的意义或深化的意境中去。能够说,正在如许的文章里,全文的铺叙、描写,都写为告终尾那寄义深刻的“一刹那”,都是为结尾“蓄势”。

四为寄意点破式。次类结尾特地用于寓言,是一种形式奇特、不成贫乏的“卒章显志”。正在一篇短短的寓言之后,有时可用寓言中“人物”的言语进行点题,有时则可用做者的旁白进行点破。因为有了这种点破,寓言的宗旨、意趣便鲜明,寓言的“身体”便活现出“魂灵”。

五为论题式。有些论说文的写做,也是先“画龙”尔后“点睛”:先提出问题,列发难例,充实展开,而又不亮概念,曲至文章收笔,才或者亮出论题,或者批注论点,或者道出意旨。

用抒情的体例收束结尾,可以或许表达做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涛,惹起读者的共识,有着强烈的艺术传染力。这种结尾体例次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之中,也可用于说、论说文的写做。其次要角度有:

第一,曲抒胸臆。正在做文结尾时间接抒发感情。它能够是“我”的感情急流的宣泄,也能够是对抒情对象的强烈热闹呼应、赞誉。

第三,即事抒情。此法多用于叙事类做文,做者因事动情,寓情于事,寓情于事务发生的场景,寓情于对事务的批评逃想,正在论述、描写或谈论中包含着稠密的感情。

第四,绘景抒情。这种写法次要用于写景的文章,常用于写人叙事做文。它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使文章的结尾宛转隽永,意境深刻。

第五,咏物抒情。这种结尾体例次要用于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也可用于纤巧秀丽、细腻逼实的写人叙事文章。它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依靠、传达做者的某种豪情,盘曲委婉地将感情透显露来,使文章包含深挚,情深意长。

第六,谈论抒情。这种结尾体例寓情于理,是一种具无力和传染力的抒情,也是一种富有感彩的谈论,既能,又能以感情人。

使用谈论,往往可以或许取得深化做文从题及人物抽象、深刻反映社会糊口及表达做者感情、添加做品的思虑及的色彩,付与读者以警励、鼓励和力量等等明显的表达结果。它们有的气焰澎湃,表示做者的胸襟气宇;有的细腻温和,抒发人物的感情;有的则刚曲明快,对事物的分解鞭辟入里,实可谓奇光异彩,形态万千。

一为抒发感情式。或深厚,或奔放;或欢愉,或哀婉;或怀想,或逃思,充实的依靠和表达本人的感情。

二为总结全文式。如许的谈论正在总分总布局的文章中经常利用。它一方面总结全文,一方面又以极精华的言语,再次强调论题,深化全文次要内容。

三为题旨式。这是谈论的根基“功能”之一。所谓点题,就是用简明简要的话提醒文章的核心意义。如许的谈论或开掘辞意,或引申辞意,或点示题意,或明白意义,给读者一启迪和思虑。

四为瞻望号召式。这是谈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做者饱含,或瞻望将来,或发出号召,同时强烈而明显的表达做者的概念及豪情,从而震动读者的心灵。

五为警励式。这种谈论体例着意于引申文章,某种人生的实理。它往往呈现正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言简意赅表述出寄义深刻的耐人回味的或警励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刻印正在读者的心中。

六为立品式。此类谈论经常呈现正在习做、科场做文的结尾。做者联系现实,曲陈肺腑,倾诉,立品。使读者透过那热情弥漫的言语,看到做者火热的感情和跳动的心。

七为反诘激问式。此类谈论既可用于立论,也可用于驳论。它用反诘的形式,加强文章的气焰和传染力。虽然做者往往不去反面间接回覆,但这反诘激问冲击着人们的思惟波澜,着读者去深思。

记叙文结尾升格技法举隅 篇3

对于记叙文而言,有许多成功的升格记叙文结尾的方法技巧,下面就此作简要归纳梳理,希以此开阔我们视野。

一、自然结束法技法指要

1.技法点评

文章的结尾随着叙事的结束,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

自然结束法的特点如下:

(1)这种结尾方法,朴实无华,于朴素见真挚,是一种很实用的结尾方法。

(2)此法质朴平直,事情一经讲完,文章戛然而止;

(3)貌似平淡无奇,但能产生干净利落,简洁明快感的表达效果;

(4)用事情的结局作结尾,可以点明事情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中心思想。

简要来说,自然结束法的优点是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单纯明快、朴素无华,顺其自然,言约旨远。

2.运用规范

自然结束法多用于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结尾,或写一人一事的记叙文的结尾。

自然结束法在考场作文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对于记叙文而言,尤其要掌握,事情的“尾”在哪里,使人能从“尾”中,看出事件的结果。

二、首尾呼应法技法指要

1.技法点评

首尾呼应法是文章写作中开头提出话题,结尾予以呼应,前后紧密配合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首尾呼应法结尾,可以使记叙文首尾遥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同时首尾的照应强调,又起到了深化主题、揭示中心的作用,文章的中心也更加鲜明突出。

2.运用规范

首尾照应应遵从的要求:

(1)开头的悬念,结尾有解答;

(2)结尾的内容,开头有交待;

(3)开头与结尾,要紧密呼应。

三、抒情议论法技法指要

1.技法点评

抒情议论法是记叙文在结尾部分,在事件叙述完成后,或用抒情的方式,或用议论的方式,或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升华文章主题,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的一种记叙文结尾方法。

用抒情议论法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容易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同时也能使文章感情更浓厚,思想更深刻,主旨更鲜明。

2.运用规范

抒情议论法须因情而生,在生动描写之后或事件叙述完成后油然而生真情,这样的抒情议论才会给读者以真实感。

抒情议论法结尾较为自由,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真情告白、意象象征、营造意境、借景烘托、巧用词曲、含蓄留白、借以修辞、兼之议论等等。

四、号召劝诫法技法指要

1.技法点评

号召劝诫法是在文章的结尾时,针对全篇文章的主题,通过呼吁祝愿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以此作为文章结尾的一种写作方法。

号召劝诫法的作用是能够直观有力地发出呐喊与呼吁,突出主题,增强文章的深刻性。同时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不仅不局限于作者个人,还号召大家一起去响应呐喊与呼吁,给读者以感染鼓舞和思想启迪,产生作者与读者间强烈的心音共鸣。

2.运用规范

号召劝诫法是非常富有特色的记叙文结尾的写作方法,为取得满意的效果,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尾要要紧承上文,紧扣材料与中心。与上文内容联系不强,甚至脱离材料与文章主旨的号召劝诫会使得文章结尾与前文脱节。

(2)号召劝诫的内容应情感真挚。在情感表达上平淡乏味、虚假失真、夸饰失度,甚至思想消极低沉,则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3)语言要简洁干脆,且与前文保持风格一致。在语言上抒情有节,表达有度,与前文保持风格一致,也是要努力做到的。

五、卒章显志法技法指要

1.技法点评

卒章显志法就是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议论式精妙的话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这是一种用简明的表达来揭示、强调、重申、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2.运用规范

从艺术效果看,卒章显志是常用的一种突显主旨的结尾方法;从行文布局看,卒章显志是一种结构文章的构思方式。卒章显志法会给我们写作构思带来启示,那就是“先实写,再虚写,由实到虚”。实写,就是实实在在地叙述事件、述说人物、描述情节;虚写,就是点示主题、点出意义、升华道理、深化情感。

在运用卒章显志法时须知,我们交代主旨、升华主题时,要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在依托全文的内容上,要有“准”和“深”的意识。“准”是要扣题,抓主题,揭示的内容务必吻合前文所叙之事、所描之景,即缘事悟理、因景抒情,前后统一,水到渠成。“深”是深刻思考、深刻揭示,不漂浮在表面,不人云亦云,超越情感,由情及理。在语言表达上,除了简洁外,尽可能“亮”,即语言表达艺术化,适当运用引用(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适当讲究含蓄美,言简意赅、新颖别致地表达。

在运用卒章显志法时,议论作结并非议论的范围越大越好,也非调子越高越好,关键看是否切题,是否揭示主题,是否突出了主题,是否深化了主题,如所抒之志有一定跳跃性,还须用精妙的语言过渡。

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技法 篇4

针对每一题型的具体特点及解法,笔者在此谈一点看法。

一、简答题

简答题,就是简明扼要地回答提出的问题。它对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过去命题的形式过于单一,答案的设置多为课本内容的转述,因此造成了大量的学生“死记硬背”现象,出现了很高“高分低能儿”,政治科高考曾因此取消过这种题型。

随着高考命题形式与内容的改革,由过去的着重考知识变成考能力,再加上答案设置的多元化,以及完全告别了对课本知识的转述,该题型增加了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新形势下重放异彩。

如何才能根据这一变化答好简答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直”。

就是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直接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绝不旁见侧出,不搭“话架子”,不展开对背景材料的分析。

2.“简”。

就是答题尽量语言简明扼要,意义深远。要使用专业化语言和高度精炼的语言,不能因怕丢分而把简答题当成论述题来回答,否则便吃力不讨好。

3.“实”。

就是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背景材料与课本中的理论相结合,切忌离开理论泛泛而答,因为高考的命题原则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

二、辨析题

辨析题过去称判断分析题,这一题型的具体要求是:对题中的观点先作出判断,然后论证分析。其有辨有析,辨析结合,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现在辨析题题目的设置灵活多变,对定势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考查学生运用具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是高考命题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也受到很多命题专家的推崇。

根据这些特点,解答辨析题的技巧如下:

1. 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要立场坚定,切忌模棱两可。

如果题中的观点一波三折,即辨中有辨,辨中套辨,就不能笼统地回答正确或错误,而应具体到每一句话,明确地指出正确或错误的地方,这样才能为后面的“辨”奠定基础。

2. 用课本中的理论依据证实观点的正确与错误,也可通过列举正反事例,说明观点的正确与错误。

总之,要在“辨”字上下功夫,绞尽脑汁、有理有据以维护自己观点的正确,让对方彻底信服。

3. 在答题时要尽量做到思维严密,没有破绽。

要运用逻辑思维谨慎辨析观点,使据与论点紧密相联,论点与论点好坏相扣,且论据与论点本身要有理论支持,这样才能不露破绽。

4. 一旦确立你的观点正确,就要毫不犹豫的维护。

找到材料中的错误或破绽,就要运用课本中的理论或正驳或正反驳相结合地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辨析,这样便能维护你的观点。

三、论述题

论述题有题目含量广、阅读量多、教材跨度大、综合性高与灵活性强的特点,它着重考查学生运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答案设置中安排了“能力与综合影响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而且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政治觉悟的全面和综合考查。

针对题型和答案设置的这些特点,解答论述题的方法如下:

1. 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规定的答题范围和角度,才不至于答偏题。

不要担心审题会延误答题时间,“好的开心是成功的一半”。若一时审不清题,就要反复读材料,反而浪费更多时间。特别要注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关键词。

2. 仔细地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切入点,把理论根据一一摆出来,才能找到答题的根据,因为每道高考题都是以课本中的基本原理作为命题依据的。

正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只有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切入主,才能全面而又准确地用所学的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做到把理论和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避免离开材料和课本回答,而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3. 确立正确的论点,表明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

作文结尾通用十五技法 篇5

技法1:卒章显志法

【例1】亲情是一种动力,它能让你走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能让你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能让你品味“报得三春晖”的快乐。

小作者以诗意的语言解读亲情的内涵,揭示亲情的力量,把亲情的魅力展示得情感飞扬。卒章显志,主旨鲜明。

【例2】“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永远都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承诺”的内容,既紧扣文题,又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可谓卒章显志,曲终奏雅。而且,这一句饱含激情、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出小作者坚强的决心、豪迈的气概,可爱,可敬。

技法2:藏而不露法

【例1】母亲坐在桌前开始吃我为她煮的那碗寿面,我也坐在一边看着她。忽然,我看见两颗晶莹的泪珠滑落在碗里。我问:“妈妈你怎么啦?”母亲抬起了头,哭了。

文章结尾的描写藏而不露,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因孩子的懂事、“长大”而幸福得落泪的欣慰之情。

江苏省南通市的中考作文《天籁——记一次蛙鸣》,小作者从“独鸣”、“散鸣”、“齐鸣”等多个角度描写了不易捕捉的蛙声,使之诗意化、人格化。并且在“齐鸣”中,议论、抒情与感悟人生相协调,点出文旨“唱出生命的赞歌”。最让人欣赏的是文章的结尾:“倾听,心听。欣赏,心赏。”它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道出文章“倾听”的特质——人与自然的对话与沟通。这个精练而又耐人寻味的结尾,把读者引入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感悟,去遐想!

技法3:画龙点睛法

【例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课文《春》的结尾)

【例2】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的勤奋学习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马克思的好学精神》一文的结尾)

【例3】朋友,别忘了,做人要从学会说“不”开始,对于失败,对于挫折,对于侮辱,对于强权,要勇敢地说“不”。(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作文《做人从学会说“不”开始》)

【例1】作者用比喻突出了春天三个特点:新、美丽、有力量,从全新的角度以精辟的语言,总结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例2】结尾对马克思的一生作了概括的、高度的总结,并且点明了题旨。【例3】结尾既总结了全文,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技法4:抒情议论法

【例1】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课文《驿路梨花》的结尾)

【例2】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

【例3】是啊!做人要从学会放弃开始。放弃,是我心中一首永恒的诗;放弃,是我生活中一曲五彩的歌;放弃,让我心中的天堑变通途。(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作文《做人从学会放弃开始》)

【例1】的结尾,抒发了作者赞颂雷锋精神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的情怀。【例2】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爱和赞颂之情,而且对读者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例3】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放弃”的深深理解和感悟。

技法5:警世醒目法

【例1】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但是却有很多人把它们作为美食。他们虽然大饱口福了,但被吃掉的却是中国和谐的自然环境,更是生态平衡啊!想到这些,我茫然了:我们在吃中国?我们在吃中国!(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作文《吃在中国?在吃中国!》)

【例2】但是,一切已太迟了,太迟了„„(《当地球剩下最后一只猴子》)

【例1】的结尾,小作者高瞻远瞩,告诉世人:你们是在吃中国啊!这是多么警世醒目的语言啊。【例2】作者通过地球上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大胆而真实地幻想了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灭绝之路的。触目惊心的恶果字字千钧,具有震聋发聩、撼人心魄的警世醒目之力。

技法6:设问存疑法

【例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课文《为学》的结尾)

【例2】“从这么一个开端,这么一个结局里,聪明人难道看不出道理来吗?”(《金融家》的结尾)

【例3】有一篇中考优秀作文《简单与不简单》,在列举了种种“简单与不简单”的现象,分析了“简单与不简单”的辩证关系之后,文章结尾时,作者写道: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同时有着简单和不简单,问题是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朋友,你说呢?

【例1】的结尾,以问号作结,寓浓烈的感情于朴素的文字之中,发人深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2】采用了反问的形式,这就使结尾不仅深刻有力,而且耐人寻味。【例3】作者巧妙地提出了“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的严肃的命题,引发读者思考,启示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作者尽管没有明说,但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技法7:添加后记法

【例1】后记:携反省一起上路,才能在上帝关上门后,发现他留出的另一扇窗。(2007年河北省中考作文《携反省一起上路》)

【例2】如中考作文《鲁迅先生,只有一个》的后记:先生正等着我们走出浮华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例1】小作者用这个后记使文章新人耳目,画龙点睛,发人深省。【例2】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比较尽显鲁迅及其作品的非凡价值,表现出对社会冷落鲁迅的愤慨,进而呼吁我们去亲近和阅读鲁迅及其作品。而后记部分则换了一个角度,以鲁迅先生的视角,呼吁我们与他交流,使文章进一步敲击着读者的心扉,从而走近鲁迅。可以说,这一段后记,堪成画龙点睛之笔,与文章的主体部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技法8:出乎意料法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来安排人物的最终命运,而且在这时候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荒谬诡谲。如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的结尾就非常出人意料,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技法9:首尾呼应法

【例】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技法10:景物烘托法

如中考满分作文《雨中品读》结尾: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隔在两代人之间的那扇玻璃也被雨后的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

技法11:引用诗句法

如中考满分作文《生活,使我懂得了放弃》的结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

技法12:展望未来法

即在叙述现状之后,结尾展望未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这样的结尾应紧扣题目,照应开头,衔接文章的重点和主体,不仅能引起读者对全文的回味,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印象,而且会使读者受到启发和鼓舞。写作时要注意,如果文章开头是点明中心,结尾一般采用展望未来的方法,同时,展望的内容一定要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切忌生搬硬套。

技法13:虚实错位法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课文《藤野先生》的结尾)

文章借幻像使虚实错位,把实有的感受抽象化,从而提升作品的格调,这就是使用虚实错位法的结尾。

也可借梦境使虚实错位,如《荔枝蜜》的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通过写梦,将文章的寓意推到更高层次,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意境。

技法14:留白拓展法

路过幸福,让我感到生命的可贵;路过幸福,让我感到生活的充实;路过幸福,让我感到人生的快乐。朋友,请放缓你的脚步,睁大你的眼睛,敞开你的胸怀„„

这是中考满分作文《路过幸福》一文的结尾,采用抒情性的留白,拓展文意,让人回想。留白拓展法就是在作文的结尾有意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发挥想象,荡开思绪。除抒情性留白,也可设疑留白,如中考满分文《哈哈镜中的我》:

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

以问句结束,余音绕梁,启迪读者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技法15:再现情境法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课文《故乡》的结尾)

结尾处再现优美的情境,既是对前文的照应,也是对作品主旨的强调,表达了鲁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也可用典型的形象再现,如《背影》的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上一篇:混凝土大悬挑下一篇:能力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