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看待欲望(共3篇)
辩证地看待欲望 篇1
1 砖瓦业增速回落, 行业调整箭在弦上
砖瓦作为墙体屋面的主要材料, 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下行的影响比较明显。有关数据显示, 近年全国砖瓦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砖瓦行业总产量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3年来, 我国砖瓦产量虽屡创新高, 但其增长速度出现递减。有业内人士表示, 增长的是产量的吨位数字, 减少的是市场需求量, 市场需求在进一步萎缩。旺季不旺, 淡季萧条, 市场需求下滑, 成为2012年砖瓦市场的最好的描述, 对比一些砖瓦企业方面的公开数据, 在产量保持一定增长的同时, 成本升高, 利润额同比下降, 砖瓦行业的发展的黄金期可能不再, 2013年形势将会更加严峻。经济减速是“十二五”期间的趋势, 而砖瓦产能已在一个高位, 2013年, 全国经济放缓, GDP增速下滑, 房地产等下游市场需求不振, 2013年中国砖瓦市场发展面临的增长难题将比2012年更加严重。从总量和增长速度来看, 当前的砖瓦产量, 已经到了增长天花板, 产业增速回落, 周期性深度调整及缩量下行区间到来。未来, 我国砖瓦工业增长速度进入低速增长期, 主要是调整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推进以环保节约型和高性能、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因此, 加快砖瓦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是我国砖瓦工业“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从2013年开始, 中国砖瓦产业开始进入调整及缩量下行区间。
2 未来砖瓦业繁荣的关键取决于两大要素
面对进入增长递减期的中国砖瓦产业, 未来市场将何去何从?作为中国砖瓦企业, 我们应该始终清晰的认识到两点, 这些年, 砖瓦产业之所以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除了经济形势看好、行业自身努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砖瓦产业作为房地产、铁公基等下游产业, 本身具有很好的消费刚性需求, 因此, 随着房地产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市场的潜力才能够不断被激发出来, 但是推动整个砖瓦产业发展的还是城镇化和绿色建筑两大支柱。笔者认为, 城镇化拉动, 绿色建筑推动, 推拉结合, 才能促进砖瓦产业繁荣。
首先, 城镇化是拉动砖瓦产业发展的关键。“十八大”后强调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之动力, 或是未来内需扩张的潜力后, 未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的前景可期。2013年, 中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从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的角度看, 一旦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加速, 必然会刺激这些新市民在住房、装修、家电配套等方面进行消费。这些“升级换代”式的消费, 显然是今后一个阶段的扩大内需主流, 而砖瓦作为其中的“主力军”自然会有需求。城镇化是砖瓦行业一个很好的机遇, 而中部地区, 将会是城镇化受益最大的地区。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代农房:第一代农房以土胚房为主、两层平房为主, 这代农房平均需要砖瓦;第二代农房以200 m2、多层式房屋为主, 一栋农房耗费砖瓦比第一代多;第三代农房以面积为250 m2的小洋房为主, 这代农房需要砖瓦将更多。现在全国都在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更新, 东部地区正处于二代农房向三代农房的更新过程中, 中部地区存量多为二代农房, 西部地区则在处于二代农房取代一代农房的取代过程中。砖瓦的需求将是不小的。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 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点, 将会有1 000万的人口转移到城市, 如果按照每人住房面积30 m2来算, 每年需新增3亿m2的住宅, 据此估算, 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 以1.2亿人口城镇化计算, 居民住宅建设需求砖瓦的量是多么的巨大。近期, 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到, 2012年全国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70万套, 基本建成550万套, 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2013年将继续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任务是基本建成460万套、新开工600万套,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0万户左右。因此, 不论是从我国城镇化的滞后程度、发展空间还是政策基调看, 城镇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加速深入地推进。随着中国城镇化推进, 砖瓦行业有望持续受益。由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初稿已编制完成。该规划称“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各地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亦已纷纷出炉。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纷纷出台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因此, 实施城镇化无疑是2013年中国经济的重点+亮点”。如果一个中等城市, 进城一个农民, 其城市配套的成本就达到50万元/人, 大城市要超过100万元/人。城镇化将为砖瓦业提供市场增量空间。而“十二五”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所带来的建材消费需求更是惊人, 未来30年, 我国将建设的房屋总量在650亿~700亿m2之间, 为我国建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目前看全国每年正常情况下, 需要的墙体材料总量约7500亿块 (折普通砖) , 预计今后每年其他墙材折普通砖过1 000亿块。将来,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 城镇人口增速将远大于人口增速, 所以中国砖瓦使用量提升空间值得想像。预计2013年一、二季度, 随着房地产项目的开工回暖, 砖瓦产品需求加大, 价格将有回升的机会。
其次, 绿色建筑是推动砖瓦产业发展的要素。近年来, 绿色建筑浪潮席卷全球, 我国绿色建筑也随之“井喷”式增长。“167号文”也提了要求, 到2014年,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 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m2以上;到2020年,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国务院日前转发发改委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方案上升至国家战略, 提出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m2, 十二五期末即到2015年末, 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绿色建筑行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全国节能建筑只有7%, 任重而道远, 北京等城市在试点65%节能建筑, 我国的墙体、屋面、门窗尚达不到节能要求,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据有关资料报道相差较大, 外墙体保温差4~5倍;屋面相差3~4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此前预计, 2020年前, 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 绿色建筑产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房地产产业链条长, 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 发展绿色建筑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等产业的发展, 有望撬动规模超过万亿元的“绿色市场”。只有, 城镇化和绿色建筑结合, 才能造就2013年中国砖瓦的繁荣和发展。
3 三大发展趋势将引领未来砖瓦业发展
展望2013年, 砖瓦行业将出现三大发展趋势: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政策约束作用越来越大, 创新转型越来越关键。
3.1 整合加速: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品牌集中度越来越强
我国成为世界砖瓦生产和应用大国, 我国砖瓦企业数量多, 但相对规模较小, 大部分企业管理落后, 产品技术含量低, 对先进技术的掌握与大型企业或国外砖瓦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目前注册的砖厂达11万多家, 年产量在3 000万块以下的占到95%以上, 其中年产1000万块以下的砖厂占76%, 没有注册的黑砖窑有多少还是未知数。这95%以上的砖瓦企业生产规模小, 占地面积大, 能源浪费, 安全隐患重重, 劳动强度大, 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 缺乏真正的龙头企业,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我国墙材行业的竞争力严重不足。随着消费者对砖瓦环保性要求越来越高和市场的发展和各项法规逐步完善, 这类企业应逐步退出砖瓦行业。2012年以来砖瓦产业在资本的推动下, 开始了跨区域、跨行业整合, 以全面实现产业优化, 行业巨头收购、控股, 全面布局区域砖瓦产业等, 砖瓦的产业面临资本调整已经无法避免。优胜劣汰、结构调整将是大势所趋。从市场供求看, 产能过剩, 供求矛盾将迫使并购重组。从政策层面看, “十二五”期间砖瓦业将大力推进兼并重组, 提高行业集中度。只有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才能“控制增量, 优化存量”, 达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的目的, 因此, 墙材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将是提高整个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见, 并购整合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砖瓦市场的协同效应和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3.2 回归生态:生态要求不断攀高, 土地保护和节能减排约束力增强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战略的提出无疑将会促进2013年中国砖瓦工业节能减排。由于过于分散难以进行环保治理。仅以砖厂占地为例:一个年产1000万块以下的砖厂占地约50~60亩, 而建一个年产1亿~1.2亿块的现代化烧结空心砖生产线占地也仅为60亩左右。试想如果能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关闭年产3 000万普通块以下的小砖厂, 集中建设年产8 000万块以上的现代化砖厂, 可以节约4/5的土地资源, 那将是几百万亩的惊人数字;如果生产30%孔洞率的空心砖将节约30%的资源、30%的能源、30%的运输费用、减少30%的污染排放, 等等;还有在雾霾天气增多, 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 砖瓦企业作为凸显的氮氧化物排放大户行业, 国家已经把砖瓦行业作为治理的重点, 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2013年, 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 环保投入也越来越大, 对砖瓦企业影响不小。这使得企业生产经营越来越困难, 在费用越来越高的环保投入中, 企业已经无法在正常经营渠道里获得丰厚的回报。传统低端砖瓦生产, 已经成为了名存实亡的鸡肋。所以很多名企开始注重砖瓦研发, 重点研究开发节能节省资源技术、无废少废新技术、新工艺、有毒有害材料替代技术、生态工业、低碳技术及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一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强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推动企业由一般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 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高绿色制造水平, 以冲出市场困境。
3.3 转型创新:砖瓦行业发展的关键词
2013年, 砖瓦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关键是把转方式、调结构、拓功能、促和谐结合起来, 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方式, 就是要把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由以扩规模、拼产量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 转变为以提质量、重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调结构, 就是要优化砖瓦工业结构组织、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果;拓功能, 就是要肩负保障供给的同时, 充分发挥砖瓦墙材工业废旧资源利用特长, 开展无害化利用城市建筑垃圾、污泥和废弃物, 向绿色功能产业发展;固体废弃物中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钢渣、尾矿粉等, 真正利用量是建材行业多, 建材行业中的砖瓦工业是最多的, 每年平均在5 500万t~7 000万t, 近些年随着行业组织引领企业多掺内燃, 加大对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灰渣利用率, 同时对粉煤灰加气块、蒸压粉煤灰制品的攻关开发、利用数量是各行各业的首位, 是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 全国减少多么大的污染量, 为国家节约多少土地堆积固体废弃物, 减少占地初算每年6万亩土地。促和谐, 就是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适应提质、减量、延寿的新要求。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随着砖瓦产能过剩时代的来临, 中国砖瓦企业应该认真审视一下产业周边的生态环境, 不仅仅是只看着产业内, 要看洋品牌以及各种替代型产品的市场环境, 加快市场和营销创新。技术创新是关键中的关键, 但目前发展与创新的矛盾十分突出。其实在这种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步入2013年的中国砖瓦, 未来的发展只有两个字“创新”, 只有不断地创新, 才能始终与变化中的消费者和市场站在一起, 不断创造出各种市场消费的奇迹, 再创2013年砖瓦工业的辉煌。
辩证地看待欲望 篇2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都在为了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对资源进行过度的开采与利用,从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看待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面对着气候恶劣变化、温室效应、自然灾害不断„„保护环境这个话题稳稳地坐在了热门首位,居高不下,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报道也天天都在播。在面对着该继续快速发展还是停下了保护环境这个辩题,无关地域、文化的差异,人们一直都在思考着,讨论着。而说到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是人们不曾停止过的课题。
在讨论开始之前,我们先清楚了解一下,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环境保护,什么是辩证关系。发展,指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理论。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而辩证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把握辩证关系的关键在于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结合以上三者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要探讨“如何正确地看待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个课题,我们必须要客观、全面地揭示发展和环境保护双方的矛盾与相互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在为了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对资源进行过度的开采与利用,从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这种事倍功半的方法也已被人们认为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是他们当时还不知道,在他们为了发展,而选择忽视自然本该有的法则后,他们必然要为他们过度开采与破坏的行为付出代价。
由此可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存在矛盾关系。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两者矛盾更加明显、尖锐。经济活动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界系列资源谋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人类为了自身的经济、物质上的利益,过分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 草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化减少,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日益严重,空气及水质量急速下降„„环境的恶化、环境保护的缺乏,不但给人类经济发展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环境共存了几千年,一直以来相互依存,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得到了经济的发展和生存的美好;到了近几十年,人类却极其过分,毫无自觉地挖掘自然资源,导致了环境的破坏,环境保护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但是,同时,发展与环境保护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要求人类夺取自然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又必定会意识到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只有很好地保护环境,才能让人类更好的发展经济,更好地生存;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候,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但是,人类不可能总停留在无知的时刻,人类必定会保护好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双赢。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使其不断扩大,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寻找可替代的新资源,为人类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准备。我们所提倡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实质是要求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只重视环境保护而忽视经济发展,则人类社会难以进步,缺少了物质上的享受,人类势必会更加猖狂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反之,则人类将会进入一个可怕的世界,资源的过分使用,环境破坏过度,会使自然的平衡被打破,自然资源大大减少,大大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是矛盾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统一的,在矛盾中运动,在运动中发展并最终统一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考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
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①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
因此,要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在发展理念上,在做法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扩张,在重点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不再开设新的工业园区。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控制开采规模,要让矿产资源永继利用。
正确看待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客观、全面的角度看待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信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是矛盾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统一的。为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同样的,为了发展,保护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①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
辩证地看待欲望 篇3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1. 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从法律上确定了人们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 (知识产权) 而产生的利益, 是一种无形财产权。这在法律上保证了完成发明创造的单位或者个人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这就大大激发了科技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据统计, 一种新型生物药品的研发费用, 可能需要1亿至6亿美元, 研制大约10年时间才能成功。一个企业花费如此巨额的费用, 动用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从事新产品开发, 如果产品投入市场之后, 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 任何人都可以“搭便车”“克隆”这种产品, 赚取超额利润, 那么研制企业根本不可能收回高额的发明创造成本, 甚至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 这将极大挫伤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最后人们可能都不愿意投入成本去创新, 而是等待他人投资科研活动获得成果后而进行仿制。这最终会阻碍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反之, 如果该产品能获得专利制度的保护, 取得独占实施权、许可他人实施权以及制止他人的侵权行为等权力, 那么该产品一旦上市, 就能获得发明创造的垄断效益。
创新的努力主要由其产生的回报来驱动。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激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日本曾实行严格的专利制度, 对引进技术哪怕进行细微的改进都给予专利保护。这曾为日本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并最终向自主研发过渡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也由此诞生了著名的索尼、松下、丰田等拥有大量知识产权、赢得丰厚利润的跨国公司。像日本这样资源贫乏的“弹丸之国”却能成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2. 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 限制了人们无偿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自由。如需使用必须征得还在受保护期内的发明人的许可, 而高额的专利使用费对许多企业来讲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例如众所周知的“中国DVD出口专利风波”, 由于DVD的核心技术是由日立、松下、飞利浦、索尼等十家公司所拥有, 由这些企业组成的专利联盟向中国企业伸出了索要专利使用费之手, 要求中国DVD企业每台支付1美元~10美元不等的专利费, 近年来我国上百家的DVD企业已被迫交付了30亿元人民币的专利使用费, 而在国外专利失效之前, 中国DVD企业还需支付约230亿元的专利使用费。巨额专利使用费的打击使大量企业面临倒闭或已经倒闭,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训之深刻, 令人深思。
所以一个国家要走在世界前沿, 一个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 必须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否则就永远在替国外的公司打工, 成为世界的加工厂, 赚取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而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除了加强自身的研发实力, 加快基本发明的研究步伐, 赶在别人前面取得知识产权, 早日赢得市场, 还可以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尽快取得改进发明的自主知识产权, 从而占领市场, 获得丰厚利润。因此科技创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下, 其步伐需要明显加快,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科技创新的抑制作用
1. 过度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导致技术垄断
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 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又会妨碍技术创新。一项创新成果取得了知识产权, 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果这种法律上的滥用就为权利人获得经济上的垄断提供了便利, 权利所有人可以利用其创新成果独占市场, 排斥其竞争对手。现实社会中各种垄断行为多为公众谴责。许多国家专门制订反垄断法, 限制获得高额利润的垄断行为就是一例。我们知道垄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变相保护了落后, 因为垄断阻碍竞争, 没有了竞争, 人们就不想再有新的东西发明出来, 这一点就不符合市场竞争的原则。虽然依照专利法所授予的专利权与许多垄断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企业通过技术、成本等竞争优势获得的市场垄断没有错, 但由于专利权所有人可以通过独占实施专利, 可以利用供给的惟一性而自由定价, 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 为了维护自己的超额垄断利润、维持垄断地位, 专利权人可能会凭借其法定支配力使得其他人无法自由进入现有市场与之展开竞争, 还可能会采取措施阻碍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 这样将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会对科技创新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说知识产权过度保护形成了一种不正当垄断, 这种垄断恰好是跟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我国的DVD灾难就是发达国家利用技术领先优势, 将知识产权 (主要表现为专利和商标) 与技术标准相结合, 从而筑起较高的专利费壁垒, 这种垄断行为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阻碍其民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 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阻碍专利技术的后续发明
人类的精神财富是继承发展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老祖宗没有发明文字, 那么我们目前还是结绳记事, 不可能有今天的科技。人类的财富不断积累, 现在的创造都是建立在原来创造的基础之上的。虽然知识产权中的专利制度通过专有权的授予换取了技术的公开, 人们通过阅读专利文献可以了解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 从中获得创造的灵感, 避免重复研究, 但专利权作为一种垄断权, 在本质上却具有反竞争的特性。专利权人为了占有支配性的市场份额, 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开发限制模仿的战略。例如, 美国的当代发明大王莱迈罗逊发明的“计算机控制自动装配生产系统”专利为基本专利, 为了限制他人模仿, 莱迈罗逊在这一专利周围同时取得了许多相关的防御专利, 从而构筑了一张完美无缺的专利网。现在世界各国生产汽车、家电、计算机等需要使用这种自动生产系统的领域, 不但难逃此专利网, 而且必须支付巨额使用费。所以在专利权过于“密集”的领域内, 他人由于惧怕受到专利侵权的指控而遭受经济损失, 使得在同一技术领域中进行开发研究就会有所顾忌,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妨碍了新技术的产生, 成为阻碍竞争的手段。
三、辩证统一看待两者关系, 合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 每一事物总有其内在的联系。对于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应用辩证统一的方法来分析。科技创新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由于过度的保护会对创新产生消极影响, 所以为了保护创新的积极性和维持创新的动力,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注意在鼓励创新和强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既要给予创新一定的保护, 又要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临时的垄断所引发的不利。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动力, 而不是包袱。
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知识产权成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在确定知识产权的合理边界时, 需要同时考虑到知识产权客体、权利效力和保护期限的界定。使得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能获得理想的平衡。
首先,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 应有一个合理的尺度。不能对所有的发明创造不加限制地给予专利, 实际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这样做。我国专利法规定“对于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不授予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 2006:25) 对于“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以及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不授予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 2006:176) , 如果不适当地扩大了这一范围, 将会导致信息的传播和使用受阻, 抑制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还是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一个措施, 发展中国家的在计算机、信息、生化、数字技术、遗传工程、核技术等领域尚不发达, 如果对这些领域的技术给予过度保护, 将会使发达国家技术涌入, 形成垄断, 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显然是不利的。
其次, 在知识产权的权利效力方面, 合理界定知识产权人享有的权利也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赋予专利权人独占实施其专利技术的权利、禁止他人为了生产经营目的不经许可实施其专利技术的权利、处分其专利的权利以及在产品或包装上注明专利标记的权利, 这种一定程度的法定垄断权利的界定为专利权人提供了获得经济效益和收回投资成本的可能, 有利于创新的激励。但如果亳无节制地赋予专利权以绝对的权利, 那将会导致有人凭借其垄断地位滥用其权利, 又会遏制创新。所以对专利权人能够行使的权利应该有所限制, 比如权利用尽原则、先用权原则、强制许可原则、合理使用原则等, 这些限制可以弥补知识产权制度中的某些缺陷, 有利于公众正常接近先进科学技术, 促进对创新技术的有效使用。
再次, 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合理界定。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 与动产、不动产等有形财产不同, 它的所有权不会自然消灭。知识产权的排他权限制了他人使用的自由。如果允许知识产权无限期地存在, 就会使技术信息无限制地受制于专利权人的控制, 这将会形成技术的无限垄断, 从而阻碍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特别是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至关重要。专利保护期过短, 专利权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收回投资, 将会挫伤专利权人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产生不了足够的激励。而如果专利权期限过长, 又会限制公众自由接近创新技术, 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所以对专利权保护期限的界定应对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创新激励和垄断效果予以平衡。
综上所述, 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保障, 然而过度保护和保护不足都会阻碍科技创新, 辩证统一的看待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适度保护知识产权、限制知识产权滥用, 将激发出汹涌澎湃的科技创新浪潮, 推动文明社会步入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巩曜平:应对知识产权保护壁垒[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2004 (12) :35-37
[3]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新专利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4]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平衡论——专利制度的运行机制, http://www.lvshi100.com/html/2007/04-29/8681.html
【辩证地看待欲望】推荐阅读:
辩证看待鹰式教育07-16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08-16
看待网络07-06
联系发展看待05-13
正确看待金钱教育08-27
怎样看待《中教法》09-30
怎样看待网络道德10-16
家长如何正确看待成绩10-21
看待中国传统文化10-21
如何看待生态危机问题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