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分型

2024-10-05

中医辩证分型(共11篇)

中医辩证分型 篇1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 表现差异很大, 婴幼儿病情多较重, 成年人多较轻, 轻者可无明显病状, 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心肌炎是感染性疾病, 有细菌性和病毒性。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基B族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最多见。心肌炎症状可发生在病毒感染的急性或恢复期。典型病例在心脏症状出现前数日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 可伴有发热、咽疼痛、腹泻、皮疹等症状, 继之出现心脏症状。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很大, 轻者可无症状, 极重者则爆发心原性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属中医“风温”、“心悸”、“怔仲”等范畴。本病以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多见, 预后大多良好, 除少数迁延不愈, 一般均在6~12个月内恢复。

1 心肌炎的病因病理

病因为感受风热邪毒, 内损于心所致。

病机为邪毒从口鼻而入, 蕴郁于肺胃, 继则邪毒由表入里, 留而不去, 内舍于心, 导致心脉痹阻, 心血运行不畅, 或热毒之邪郁而化热, 灼伤营阴, 以致心之气阴两伤。心所不足, 血行无力, 血流不畅可形成气血瘀滞。肺失宣肃, 或热毒灼津, 均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 气血运行更涩滞不畅, 心脉痹阻更甚。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心阳虚衰之重证。

小儿心肌炎多由外感风热或风湿引起。前者多发于冬春, 后者常见于夏秋。风热感人, 先袭肺卫, 作用于人体之后易伤肺之气阴。由于肺气贯心脉, 而百脉又朝于肺, 所以在肺之气阴不足的情况下, 势必导致心的虚损, 形成心肺两虚的病症。风湿内侵, 病从脾始, 医伤脾之氧气。由于心主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在脾阳不足的情况下, 会直接影响到心阴的不足, 出现心脾同病的现象。正虚是因邪祛正伤, 或反复感染引起机体阴羊的偏胜偏衰, 而由此产生的痰湿阻络, 血淤气滞, 郁热内炽, 使心气劳损, 久虚不复, 而导致心肌病变。

2 心肌炎的诊断要点

2.1 病前1~3周, 有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史。

2.2 临床表现。有明显乏力, 面色苍白, 多汗头晕, 心悸气短, 胸闷或心前区疼痛, 四肢发冷等。

2.3 心脏听诊。

心率加快, 心音低钝, 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 或呈胎音样, 有奔马律、期前收缩、二联律或三联律, 心尖部可有Ⅰ-Ⅱ级收缩期杂音。

2.4 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 主要导联ST段可降低1波低平或倒置。X线检查提示心脏呈球形扩大, 各房室增大。

2.5 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 谷草转氨酶、肌酸

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增高。早期可从鼻咽、粪便、血液、心包液中分离出病毒, 恢复期血清中该病毒相应抗体增高。

3 中医辨证分型

3.1 邪毒犯心症状。

发热不退, 或不发热, 咽红流涕, 咳嗽有痰, 或大便稀薄, 肌痛肢楚, 心悸气短, 胸闷胸痛, 舌质红, 苔黄, 脉滑数活结代。症候分析:风热邪毒客于肺卫, 邪正相争, 故发热。邪毒入里, 内舍于心, 心脉受损, 故心悸气短, 脉滑数或结代。风邪束表, 肺气失宣, 故咽红流涕, 咳嗽有痰等。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传化失司, 故大便稀薄。舌质红, 苔黄, 为邪毒已经化热。

3.2 痰淤互阻症状。

头晕心悸, 胸闷气短, 胸痛叹息, 时欲呕恶, 咳嗽有痰, 甚至咳喘不能平卧, 舌质微紫, 苔白腻, 脉滑或结代。症候分析:病情迁延, 心肌受损, 病及肺脾, 痰浊内生, 停于心下, 故咳嗽有痰, 头晕心悸, 苔白腻。胸阳失于舒展, 气机不畅测胸闷气短。气滞血瘀, 心脉弊阻, 则胸痛, 舌质微紫。

3.3 心气不足症状。

心悸不安, 面色欠华, 头晕目眩, 气短乏力, 动则汗出, 夜寐不宁, 舌少苔或呈剥苔, 脉细数无力或结代。症候分析:病久心气不足, 心阴受损, 心失所养, 故心悸不安, 气短乏力, 脉细无力或结代, 舌少苔或剥苔。心生血, 心之气阴不足, 气血受损不能荣于面, 灌于脑, 故面色欠华, 头晕目眩。气虚表卫不固, 故动则汗出。入夜心脉时有悸动, 故夜寐不宁。

3.4 症虚邪恋症状。

神疲乏力, 心悸气短, 时有低热, 面黄纳呆, 自汗盗汗, 易患感冒, 舌质偏红, 苔薄白, 脉细数, 时有结代。症候分析:症虚邪恋, 故时有低热。心气不足, 阴血已损, 则心悸气短, 舌质偏红, 脉细软或结代。气阴不足, 固摄无力测自汗盗汗。气虚卫外不固, 腠理空疏, 易受外邪, 故反复感冒。

4 分型治疗主方

4.1 邪毒犯心治则:

清热解毒主方:银翘散加减。邪热炽盛, 加生石膏30克, 黄芩10克;胸闷胸痛, 加瓜萎皮10克, 红花6克;脉结代, 加丹参10克, 五味子6克;汗多, 加牡蛎30克 (先煎) , 碧桃干10克;舌红苔少可加麦冬10克, 玄参10克。

主方分析:本方清热解毒, 解表利咽, 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最基本方剂之一, 此时邪毒已损心脉, 故在清解疏邪同时, 注意加强清热, 养阴, 活血, 以护心复脉。若邪毒炽盛, 表证不显, 应及时应用清气分热的竹叶石膏汤或凉营血的清营汤, 清瘟败毒饮等。

4.2 疲瘀互阻治则:

化痰泄浊, 活血化瘀主房瓜萎薤白半夏汤、失笑散加减。胸闷胸痛, 加丹参10克、红花6克;大便秘结, 加生大黄10克 (后下) 、生山栀10克;痰吐色黄而粘, 加黄芪10克、陈胆星10克;汗多者, 加龙骨30克 (先煎) 、牡蛎30克 (先煎) 。

主方分析:瓜萎薤白半夏汤为《金匮要略》方, 用治痰浊等阴邪凝结所致的胸痹证, 方中瓜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 薤白通阳散结、宽胸止痛, 半夏可化痰燥湿。失笑散为活血化瘀止痛之剂, 方中蒲黄祛瘀止血, 五灵脂活血化瘀。

4.3 心气不足治则:

益气养心主方:炙甘草汤加减。胸闷者, 加郁金10克、枳壳6克;口干引饮, 加天花粉10克、石斛10克;肢冷畏寒, 加黄芪10克, 细辛3克。

主方分析:本方益气养血, 滋阴复脉。方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甘温益气, 缓急养心, 人参、大枣益气补脾, 生地黄、麦冬、麻仁、阿胶滋养阴血, 桂枝、生姜温经通脉。

4.4 正虚邪恋治则:

扶正祛邪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心悸气短, 加龙齿30克 (先煎) 、五味子6克;地热, 加地骨皮10克、银柴胡10克;夜寐不宁, 加枣仁10克、合欢皮10克;易感冒, 加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板蓝根15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温中补气之要方。方中黄芪益气固表, 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温通心阳, 生姜、大枣温中不虚。

除以上分型主方外, 心肌炎也可用中成药治疗, 心气不足者可服用生脉饮, 每日三次, 每次10毫升口服, 邪毒犯心者可静脉滴注双黄连粉针剂, 每日0.6-1.2克;疲瘀互结, 或急性期后有胸闷、心悸及胸痛者可服用丹参片, 每日3次, 每次4片吞服;心气不足, 睡眠不宁者可服用天王补心丹, 每日3次, 每次6克吞服。

急性邪毒犯心, 严重者导致心阳暴脱, 宗气将泄, 急需中西医结合救治。中医可用独参汤频频灌服, 或煎服参附汤、参附龙牡救逆汤, 并可加入五加皮、万年青等中药强心利尿, 并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 以活血化瘀。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出现呼吸气促, 面色青紫, 脉细微而数等危重症状, 应及时抢救。

5 结论

近3年来, 笔者对采用上述方法诊治的280例 (其中小儿心肌炎198例) 心肌炎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了记录, 其中痊愈 (症状全部消失, 体征、心电图恢复正常) 263例, 好转 (症状和体征、心电图等检查有减轻) 17例。由此可以认为:治疗心肌炎复核中医“辩证”原则, 是中医科学性的具体表现。中医中药治疗心肌炎虽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必须辩证准确, 用药对症, 并且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辩证分型 篇2

中医的“証”和現代医学所謂“症狀”的症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应該首先加以說明。症狀(包括体征在内)只是病人在病态下的自觉的和他觉的表现,它用作診断和治療上的参考,光知道症狀而不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是不能予以有效的治療的。中医的“証”虽然也有以症狀为基礎,但它的涵义是很广泛,它能確定病变的原因和本質并和治療上的用藥是緊密的结合在一起,辨明了“証”,才可以决定治法和藥方。正如朱顏先生的理解,在伤寒論中我們可以体会到:病是人体的生理机能(陽气)和病因(病邪)進行搏斗的过程(正邪紛争)。在这个發病学概念的基礎上,必须从局部的症狀,参照以机体全身的情况,才能認清人体的机能在病因侵襲下進退的动向。所以中医所謂的“証”在广义上还包括了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証”是疾病在進展的过程中某一階段症狀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病情,“証”的变化也表示着病情的变化。

(2)“証”也含有类似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方面的意義,說明了体力在与病邪搏斗的过程中表现的盈虧,如伤寒論第六十条“下之后复發汗,必振寒脉微細”本证是因为汗下倒施而使体力驟弱变为虛症,所以接着又說“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 3 )包括有病人的过去史,如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第八十一条“凡用栀子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第十七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等。

( 4 )包括病人的素質,如第一百九十六条“陽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虚故也”;第一百零二条的小建中湯证,僅“伤寒二、三日”而竟已“心中悸而煩”了,明明指出了中气素虚,所以要用小建中这样的方剂来建其中气。

(5 )此外,“证”还应該辨明它是处在那一种变化的情况,那一階段,并当預見其未曾出現而又可能出現的情况而加以制止。这就是金匱要略所說“上工治未病”的意思。

二、什么叫做“辨证施治”

中医的診断任务,不在于確定是什么病,主要是要確定是属什么“证”;中医的治療目标也不在于消灭致病原因,而在于扶助人体的生理和能以克服病因及其影响的侵害(匡正驱邪)。辨证施治的任务必須“知己”(病人的正气和体質)而又“知彼”(病邪的所在),又須要辨清發展的趋向,真假、主次和缓急。中医沒有个别的病名,也沒有任何情况都能有效的所謂特效藥。但是依靠“证”的不同情况和它的轉变,灵活地擇用不同的方来加减,同样的是成效輝煌。

这种辨证施治的精神,在伤寒論中的体例是極其明顯的,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

( 1 )論中每篇的标題都冠以”辨 病脉证并治”,其中六經的名目和中風、伤寒等都不过是代号,并沒有重要的涵义,主要的还是在辨它的脉和证。如第一条,光說“太陽病”則誰也不知道指什么,下面接着就具体的指出“脉浮,头項强痛而惡寒”,使人一目了然。有这样的脉证就可以称为“太陽病”;因而,“太陽病”就成了实在的名詞,丝毫沒有奥妙的、难懂的含义了。

( 2 )論中都是叙述是什么证候用什么方藥,很少用什么病名,都是列以適当的方藥,就称它为某某湯证。如十二条的桂枝湯证,三十五条的麻黃湯证等。由于病情的变幻多端,“证”和“方”也就千变万化,在辨证施治上是非常嚴格的加以審核的。多一症,少一症都不得称为原來的“证”,多一味,少一味也不得称为原来的“方”。如十四条,原是桂枝湯证,因为多了一个“項背强几几”的見证就得改称为桂枝加葛根湯证,如果再变“有汗”为“无汗”,那又是三十一条的葛根湯证了。又如,一百一十七条的桂枝湯证,加重一味桂枝就得改称桂枝加桂湯;又如四逆湯去附子就变成二十九条的甘草干姜湯,如果以葱白换甘草就变成三百十四条的白通汤了。这些說明了仲景在伤寒論中对辨证施治所提供的既灵活而又嚴謹的精神。

应当明確,辨证施治絕不是症狀治療(或是对症治療),后者在现代医学上的意義是与根本治療(或是原因治療)相对而言的,只是針对局部的,單个的症狀和不爽(如咳嗽、失眼、头痛...等)進行治療,其目的只是使患者在这一点上感到舒適,多半是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計,而不能企圖治愈他的病。中医的辨证施治絕不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而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以治愈为目的的治療。因而,我們可以这样來認識:中医的辨證施治是原因療法和对症療法的統一的治療。

三、从伤寒論中看到辨证施治的特点

伤寒論是以辨证施治为基礎的著作,它的特点可以簡單的归納成下面几点:

( 1 )不是特殊性的而是通用的,几乎所有的診療都可以而且应当采用它的精神。从小范圍來說,伤寒的规律在雜病的治疗中也不减它的价值,伤寒的方藥只要“证”对,同样也可以在雜病的治療中獲效,所以金匮要略的一百八十四方中,和伤寒論重复的就有三十九方。

(2)注意于病人生理机轉的匡導和促進,不是以消滅病因为目的,因此在辨证的过程中特別重視病人的整体情况,有否可以影响疾病進展和治療的素因,如陰虚、血少、久虚等。这也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現。

( 3)着重实际而不空談理論,理論可能会發生偏差,而经过实践反复考驗过的診療实际是確切可信的。伤寒論極少有理論,即使有几条,其文气多不雅馴,估計还是后人誤入的多。如五十三条的“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諧和故尔”,和九十七条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脅下,正邪纷争往來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都是極明顯的成例。

(4 )以脉证为主,不注重病名。各篇标題不单單是“辨某某病”而是辨它的“脉证”。以六經为例,每经有一条提纲以明大概(六經提纲并不完全正確,除太陽病和太陰病二条外,都嫌不夠全面),所以該条特别标明为“某之为病”(如第一条,一百八十条,二百六十三条,二百七十三条,二百八十一条,三百二十六条) ,而其余的条文只簡单的写“某某之为病”,这意味着六經的名字不过代表了“某某之为病”下面的脉证而已。再以“中風”、“伤寒”为例,第二条屬中風为桂枝湯证,第三条为麻黄湯证屬伤寒,这似乎是应該嚴格的区别了。其实仲景并不斤斤于病名上,这兩条的下边并不是說“此中風也”、“此伤寒也”,而称“名为中風”、“名为伤寒”,表示不要固执真有風、寒伤人的不同,姑且加它个名字而已。况且,三十八条虽称“太陽中風”而实际上所述的 “脉浮紧,發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都是“伤寒”的脉证,又如九十六条和一百零一条都是混称風寒不加区別。

其他病名如藏结、蚘厥、藏厥、热入血室、血结膀胱等也都当以脉证为主,不能望名釋义和憑空臆測。

(5 )病有传变、轉屬和合病、并病的不同,症有主症、客症和正症、异症、坏症的区別,因此“证”的变化非常繁瑣而多端。仲景在伤寒論中一再教導我們辨证施治的掌握应当灵机活用,而不能死搬教条,否则会陷入“无可治之病”的窘境。在方剂安排上决不是某“經”病只可用某方,也不是某方只限用于某经,只要掌握主要的“证”,就可以大胆的用藥处方,不必拘泥于脉证的不齐备或是不典型以致失去治療上恰当的时期。如一百零一条就明白的标出“有柴胡证,但是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外,从脉证的取舍方面看,取舍之間大是灵活。伤寒論的体例以证为主,單純的論脉,多半用以决定預后,一般的是以脉从证。在大多数情况下,脉和证都是相符的,尤其是在疾病剛开始的階段。但是在辨证施治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求脉证的一致,而应灵活掌握。正如二十五条“服桂枝湯,大汗击出脉洪大,与桂枝湯如前法”,这里的脉是屬白虎湯证,由于只有表未解而汗出的桂枝湯证,而沒有白虎汤的证,所以仍然给桂枝汤,这是舍脉从证。又如五十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是舍证从脉,条文自明。(按:“尺中迟” 即关后之尺脉有迟象,代表里虚。)姜春華先生以为脉有余而证不足則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則从脉,理由是有余常假,不足常真,可以作为参考。

四、辨证的基本原則

古人認为治療当从本治,内經陰陽应象論說:“治病必求于本”,神農本經名例說:”欲療病,先察其源”,朱丹溪在“格致余論”里更引用了自然界的事理加以說明:“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但是,古人所謂的本、源,决不等于近代的病因学( Etiology ),而是辨证上的本源,其实也就是以陰陽、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綱作辨证的本源。

伤寒論里虽然沒有对八纲加以專門的討論,它只是个别地、零散地出現在字里行间,但它郤是伤寒論的灵魂。依靠着八纲才有六经,才表現了辩证施治的精神。病人的一切表現,須經过八纲的处理,分真假、别主从,才成为正確的“证”,也就是和治疗緊緊结合的“证”。八綱之間变化千头万緒,容易使人辨錯,一逆再逆以致誤人性命,在辨证时疑似之間大是不容易辨認,比現代医学更困难,更須丰富的学識和經驗。譬之一些炎性疾患,現代医学一律用青黴素,而中医都須按个别的病例,加以不同的思考。

为明確伤寒論的辨证方法,試以桂枝湯和麻黃湯为例,分四方面加以闡述。

(1)辨六經: 麻桂二湯都是“太陽病”的主方,但是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各经,尤以桂枝湯为然。因为“太陽病”象柯韵伯所說的“只重在表证表脉”,所以小丹波說:“仲景治表只在麻桂二法”。“太陽病”之中,有汗屬表虚,立桂枝湯,更有加葛、加桂、去芍、加附等以应变。无汗屬表实,立麻黄湯,更有大小青龍、麻杏甘石湯等以应付内外寒热深浅的不同。因为都是麻桂二方的变方,所以也都是太陽方。

( 2 )辫脈证: 汤证毕具的桂枝湯症以十二条和十三条为代表,所以方机說它治“头痛發热、汗出惡風者”。麻黃湯以三十五条較完备,所以皇汗医学說它主治“喘而无汗,头痛,發热惡寒身体疼痛者”。其余的条,多半未涉及二湯的主证或且不畢具主证,如四十二条“脉浮弱者”,四十四条“外证未解”,五十七条“半日許复煩”(以上桂枝湯)和三十六条“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五十条“脉浮”(以上麻黃湯)等。

(3)辨八纲:

①辨陰陽: 脉为浮、数、緊屬陽脉,证也屬陽证,如第七条所說“病有發热惡寒者,發于陽也”,故以为陽证无疑。

②辨表里: 医学心悟說:“一病之表里全在發热与潮热,惡寒与惡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胎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麻桂二方都和前者吻合,自屬表证。况且,既辨明屬“太陽病”,太陽为三陽之表,更知是表证了。

③辨寒热:从病理看,属表寒,从病的性質看又应屬热证。实际上“表寒”是由寒邪客于肌表这个观念而來的,寒字并非確有所指,所以徐大椿以为屬表热,他說:“热在表者为發热头痛”,这是他独特的見解之处,但按傅統的观念,仍应屬于表寒。

④辨虚实: 既是表证,所以虚也是表虛,实也是表实。医学心悟說:“一病的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这一句即指表证而言。麻桂二方在陰陽、表里、寒热三方面都是相同的,只在表虚与表实上可以分别,前者屬桂枝湯,后者屬麻黃湯。

(4)从藥辨证:嚴格來說这不是辨证施治的方法。它虽然在臨床上价值很少,但在钻研古書时有很大的用处。在研讀伤寒論时,遇到条文中脉证不具备或具有疑問时,必须用这个方法加以互参。以麻黄湯为例,必系无汗的表实才用麻黄来开腠理而發其汗,以桂枝为佐其意更明。不用石膏知无里热,无附子知里不虚,用杏仁故知有喘。

中医辩证分型 篇3

【关键词】辨证分型;中药敷脐;口服用药;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主要是因为多因素和多病原造成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便的形状改变和大便的次数增多,在中医中被称为泄泻。主要的发病人群多为2岁以下的小儿,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死亡率很高[1-2]。小儿腹泻在发病时会伴呕吐和恶心症状,因此口服药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存在一定困难[3]。辨证分型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06月到2012年08月收治的130例小儿腹泻患儿分别使用中医辨证分型外贴神阙穴加上常规的中药口服和中药及妈咪爱、思密达口服俩组治疗,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0年06月到2012年08月收治的130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100治疗组和30对照组,治疗组的患儿中辨证为伤食泻的患儿占39例,辨证为脾虚泻的患儿占22例,湿热泄的患儿占39例,患儿的年龄在1个月到12岁之间,使用中医辨证分型外贴神阙穴和常规的中药口服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儿中辨证为脾虚泻的患儿占10例,伤食泻的患儿占9例,湿热泻的患儿占11例,患儿的年龄在6个月到6岁之间,给予常规中药及妈咪爱、思密达进行口服治疗。患儿在接受治疗期间没有服用其他的治疗药物,如果出现轻度脱水的患儿要给予纠酸和补液治疗。对于细菌性痢疾和伤寒的患儿以及脐部的皮肤出现破溃的患儿进行排除。两组患儿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1.2诊断标准所有的患儿都要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儿大便的次数增多,经过大便镜检查出现脂肪球和少量的红白细;所有的患儿要符合各症候的分类标准,大便酸臭、腹部胀满、舌苔厚腻、口臭纳呆属伤食泻。久泻不止、反复发作、大便稀薄、舌质偏淡和脉弱无力属脾虚泻。泻如水样、色褐而臭、发热口渴、小便短赤、有粘液属湿热泻。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治疗组的患儿主要给予辨证分型的中药敷脐治疗,药物的组成主要包括:伤食泻方有山药、连翘、神曲和山楂等研细末,主要的功效是消食化积和理气降逆;脾虚泻方有党参、茯苓、白术、肉桂、丁香、山药等研细末,主要的功效是健脾助运;湿热泻方有葛根、秦皮、黄连、车前子和黄柏等研细末,主要的功效是清肠解热和化湿和中。根据辨证分型使用适量的药物加上黄酒进行调制成为药饼,厚度为0.5cm,直径2cm,放在医用的胶贴中央,敷到脐部。每天1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为4-6小时,治疗疗程为3-5天,对患者进行敷脐治疗期间,不停止使用其他的药物治疗。如果患儿出现轻中度脱水现象时要给予纠酸和补液治疗。对照组的患儿给予常规的中药及妈咪爱、思密达进行口服治疗。

1.3.2疗效判定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判定,治愈:主要指经过治疗后患儿的大便成形、全身的症状消失,通过大便镜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有效:指患儿大便的次数和水分减少,全身的症状得到改善,通过大便镜检查偶尔会发发现红白细胞或者脂肪球;无效:指患儿的大便次数和水分没有得到改善甚至临床症状加重。

1.4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13.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儿中药敷脐湿热泻治疗的有效率为94.94%,伤食泻治疗的有效率是93.54%,脾虚泻治疗的有效率是85.04%,应用中药辨证分型的敷脐治疗组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中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

组别例数伤食泻脾虚泻湿热泻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93.54%85.04%94.94%

对照组总有效率3083.3279.4882.49

3讨论

小儿腹泻发病时会伴呕吐、恶心、腹胀等症状,因此服药治疗较困难。小儿腹泻会减弱患儿的消化功能,胃肠道对口服药物的吸收功能较差。辨证分型中药敷脐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容易被患儿的家属接受,能够让患儿服药困难的现象得到解决[4-5]。神阙穴在脐中,属于任脉,是经络总枢,通过与五脏六腑和诸经百脉的沟通达到收涩固脱和温通元阳的功效。脐下因为没有脂肪组织,筋膜腹膜能够和皮肤直接相连,因此渗透性较强。脐部敷上药物,容易被吸收,通过对神阙穴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脾胃和调理气血的功效,达到了理想的止泻效果。小儿的脏腑较娇嫩,冷暖不能够自行调节,容易感外邪,导致湿热泻,使用葛根、秦皮、黄连、车前子和黄柏等研细末治疗能够达到清肠解热和化湿和中的功效;小儿运化力弱,脾常不足,容易发生伤食泻,山药、连翘、神曲和山楂等研细末治疗能够达到消食化积和理气降逆的功效。小儿的素体脾虚,脾胃虚弱,容易引起脾虚泻,应用党参、茯苓、白术、肉桂、丁香、山药等研细末给予治疗能够达到健脾助运的功效。

通过上述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中药敷脐湿热泻治疗的有效率为94.94%,伤食泻治疗的有效率是93.54%,脾虚泻治疗的有效率是85.04%,应用中药辨证分型的治疗组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中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辨证分型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比口服用药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辨证分型中药敷脐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口服中西药的治疗方法。对于伤食泻和湿热泻的患儿起病较急,患儿的病程较短,可以给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以及清热化湿的止泻组方给予敷脐治疗,起效快,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见效[6]。脾虚泻患儿的病程较长,治疗的时间需要进行适当的延长,因为小儿的皮肤较娇嫩,长期敷脐治疗会对局部的皮肤造成影响,因此敷脐的次数要控制得当,不要超过5次。可以使用辨证分型中药敷脐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冬,汪建民.推拿治療小儿迁慢性腹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06(03):84-85.

[2]尚兰英.消食止泻膏敷脐治疗小儿伤食型腹泻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8(15):116-117.

[3]王国毅,李亚伶,王德英.小儿推拿在儿童腹泻治疗中的作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1,10(05):103-104.

[4]王爱民,牛俊岩,邸素敏.吴茱萸联合山莨菪碱敷脐佐治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4(22):232-233.

[5]张翠,孙远岭.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述要[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5(11):142-143.

中医辩证分型 篇4

1 临床资料

90例患者中,男60例、女30例,30~40岁20例、40岁以上70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即诊断为高血压;按《内科学》教材高血压分级标准分级:其中1级25例、2级60例、3级5例。

2 辨证分型及治法

根据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瘀血痰阻型。

2.1 阴虚阳亢型

共60例,主要症状为: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腰酸,口干面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方剂:为白拟玄参夏枯钩藤汤:玄参15g、生地15g、白芍10g、钩藤15g、夏枯草15g、牛膝10g、麦冬10g、菊花10g、丹参10g、泽泻10g。若有头痛者加川芎10g、自芷10g,眼花者加枸杞10g、女贞子10g;失眠者加炒枣仁15g、夜交藤15g;胸痛加木香10g、郁金10g。

2.2 阴阳两虚型

共20例,主要症状为:头晕日久,眼花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法:滋阴补阳。方剂:为自拟玄参夏枯钩藤汤加减:玄参15g、生地黄15g、钩藤15g、菊花10g、仙茅10g、仙灵脾15g、丹参10g、夏枯草10g、自芍15g、麦冬10g。若有腰酸膝软加杜仲10g、狗脊10g,五心烦热者加黄芩10g、龟甲10g、鳖甲10g。

2.3 瘀血痰阻型

共8例,主要症状为头晕、胀痛,胸部闷痛,兼有失眠、心悸,四肢麻木,面唇紫黯,舌有瘀点,脉弦涩或弦滑。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方剂:为玄参夏枯钩藤加减:玄参15g、钩藤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半夏10g、白术10g、陈皮6g、丹参10g、夏枯草10g、麦冬10g、鸡血藤10g。

3 疗效观察

每天服中药一剂,15d为一疗程。一般经l~3个疗程后,血压达正常位者为显效,占70%;血压下降接近正常位者为有效,占20%;基本无效者10%。临床症状明显消失者70%,改善者20%,无效者10%。

4 分析与体会

4.1 病因病机分析

笔者认为高血压病多因平素情志不调或饮食肥厚,引起身体虚损,阴阳失调,气血逆上,血压上升;病位在肝肾,久伤心脑,病机以阴虚阳亢为主,久则阴阳两虚,兼有气虚、血瘀、痰浊等证。

高血压病大多以头晕为主要症状,病机十九条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肝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脏器;肝属木,性刚,主动主升。若情志失调日久,引起肝风内动,上扰头脑就出现头目眩晕。肾属水,水生木。肾阴对肝阴起着重要的滋养作用;若肝阳上亢日久,必损肾阴;肾阴不足,肝阳失去滋养,肝阴更偏亢向升,引起眩晕,可见肝、肾阴虚起着主要作用,阴虚久则伤阳.出现阴阳两虚。

朱丹溪说:“无痰不作眩”,一些肥胖患者,久食肥厚之品,伤于脾胃,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成痰,痰浊内蕴,阻塞气机,浊气不降,上扰清窍。出现头晕、失眠等症;若痰浊阻塞血脉造成心脑失养,就会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等症[1]。

4.2 方药分析

笔者治疗高血压以玄参夏枯钩藤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运用于三种类型。其中玄参苦咸寒,滋补肾阴,退阴虚浮火,为治疗头晕之主药,加上夏枯草、钩藤清热平肝之品,共为君药,现代药理已经证明此3种药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头晕肢体麻木、耳鸣均有明显效

河南省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内科(450000)果;配白芍养肝敛肝,麦冬、生地滋阴补肾,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菊花平肝潜阳;丹参、桃仁、红花活血消瘀,半夏温化痰饮。白术健脾化痰、泽泻利水泻浊,杜仲、仙灵脾、仙茅等补肾阳气,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2]。

4.3 心得与体会

用中药玄参夏枯钩藤汤治疗高血压病85例,降压效果温和持久,临床症状消失明显,经服用1~3个疗程,血压大多降至正常范围。笔者通过治疗观察认为,治疗高血压滋补阴虚是关键,是治疗本病之根本。平肝潜阳、活血化痰为治其标,配用养肝健脾补气之品,从而使阴阳平衡,阳平阴密,血压得以根本控制,全身症状得以全面改善[3]。故此笔者认为此方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玉娟.中药治疗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3):123.

[2]何林.稳压方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医学创新研究,2007(07Z):127-128.

中医辩证分型 篇5

证候分析:正气相对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筋脉痹阻,故面瘫乃作,口眼歪斜;风寒之邪外束,故头痛,苔薄白,脉浮。

2.气血两虚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复,头晕乏力,纳差胃呆,心悸眼花,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之后,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不利,筋脉失养,故口眼歪斜,日久不复;病久不复,致气血两虚,故头晕乏力眼花;血不养心,故心悸阵作;牌不健运,则纳差胃呆;苔薄,脉细为气血不足之征,

备考资料

3.痰瘀互阻症状:口眼歪斜,头痛,肢体麻木,头晕,神疲乏力,纳呆。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阳痿 篇6

命门火衰型阳痿

该型阳痿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表现为性欲冷淡、阳事不举、精薄清冷、面色白、喜热畏寒、精神萎靡、头昏乏力、腰脊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该型阳痿应坚持温补命门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杜仲、锁阳、仙灵脾、续断、肉苁蓉、补骨脂、当归各9克,菟丝子、炙甘草各15克,阳起石、净韭子、熟地、冬虫夏草、党参、白术、枸杞子各12克,炙鳖甲、生龟板各30克。将上述药物一起研成细末。将蜂蜜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煮沸,按1∶1的比例与此药末调和均匀,制成蜜丸(或去药店加工成蜜丸),可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3~6克。患者若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五更泄泻等症状,可加服四神丸进行治疗。有医师用此方治疗150例命门火衰型阳痿患者,结果有96例患者治愈,有36例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有18例患者用药无效,总有效率约为88%。

肾阴亏损型阳痿

该型阳痿患者可表现为性欲淡漠、阳事不举、汗多、心悸、口渴喜饮、腰膝酸软、足跟疼痛、溲黄便干、脉细数、舌红苔少或有剥苔、龟裂条纹。治疗该型阳痿应坚持滋阴补肾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干地龙、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龟板胶(烊化)、天门冬各10克,熟地、生牡蛎各12克,丹皮6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下。患者若有性欲旺盛、举而不坚等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知母、黄柏、生地,去掉枸杞子、菟丝子和熟地。患者若有眩晕、易怒等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合欢皮。患者若有心神不宁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酸枣仁、炙远志。患者若有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萆、车前子。患者若有遗精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莲须、金樱子。患者在服用数剂此方后,其舌质若转为淡红,舌苔上出现津液,可去掉方中的天门冬,在方中加入适量的锁阳、肉苁蓉或鹿角胶。患者在服用上述汤药后若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可再服用一段时间下面的丸药,以巩固疗效。该丸药的处方为:地龙、龟板胶、熟地各40克,生牡蛎70克,山药、枸杞子、菟丝子各30克,鹿角胶、山萸肉、丹皮、巴戟天、锁阳、酸枣仁、肉苁蓉、牛膝各20克,蛤蚧一对。将上述药物一起研成细末。将蜂蜜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煮沸,按1∶1的比例与此药末调和均匀,制成蜜丸(或去药店加工成蜜丸),每丸应重9克,可每次服用1丸,每日服2次,用淡盐水送服。有医师用此方治疗38例肾阴亏损型阳痿患者,结果有33例患者治愈,有5例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

肝经郁滞型阳痿

该型阳痿患者可表现为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性欲淡漠、忧愁烦恼、悲观失望、胸闷叹气、胁痛腹胀、舌质淡红、脉弦。治疗该型阳痿应坚持疏肝解郁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柴胡5克,当归、白芍、川芎各10克,蜈蚣2条。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下。患者若有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红花、桃仁。患者若有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黄柏、泽泻。患者若有肾阳虚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淫羊藿、鹿角片。患者若有肾阴虚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适量的熟地、枸杞子。有医师用此方治疗100例肝经郁滞型阳痿患者,结果有71例患者治愈,有23例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有6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4%。

瘀阻脉络型阳痿

该型阳痿患者可表现为阳举微弱甚至无法勃起、病情长期不愈、疗效不佳、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治疗该型阳痿应坚持活血通窍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蜈蚣18克,当归、白芍、甘草各60克。将上述药物一起研成细粉,混合均匀,分成40包,可每次服用半包至1包,在空腹时用白酒或黄酒送服,早、晚各服1次。有医师用此方治疗1495例瘀阻脉络型阳痿患者,结果有1396例患者治愈,有92例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有7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9.5%。

湿热下注型阳痿

该型阳痿患者可表现为阴茎痿软、阴囊潮湿、睾丸胀痛、血精、茎中痒痛、尿黄混浊、尿后余沥不尽、尿有臊气、身体困倦、口中干黏、舌苔黄腻、脉濡数。治疗该型阳痿应坚持清利湿热的原则,可选用以下方药:苍术、柴胡、枳实各9克,黄柏、知母各10克,丹参、当归、路路通各12克,牛膝15克,白茅根、薏苡仁各20克,龙胆草18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下。有医师用此方治疗27例湿热下注型阳痿患者,结果有16例患者治愈,有8例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有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8.9%。■

中医辩证分型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症候标准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其中阴虚热盛型患者217例、气阴两虚型患者164例、阴阳两虚型患者139例、血瘀气滞型患者182例。再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取WHO(1999)拟定的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

1.3 中医分型标准

参照临床中医分型,将其分为:1阴虚热盛型:口渴喜饮、形体消瘦、多食易饥、急躁易怒、溲赤便秘、怕热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者脉细数;2气阴两虚型自汗盗汗、倦怠乏力、口渴喜饮、气短懒言、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红少津、溲赤便秘、苔薄、舌体胖大、脉细数无力或者弦细无力;3阴阳两虚型:面白无华、形寒怯冷、四肢欠温、耳鸣腰酸、时有潮热盗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体胖嫩、有齿痕、舌质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脉细数无力或者沉细无力;4血瘀气滞型:形痩乏力、面色晦暗、肢体麻木或刺痛、胸中刺痛或闷痛、唇紫、舌有瘀斑、舌下青筋紫暗,少苔或者苔薄白、脉沉涩或脉弦。

1.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标准的患者;2患者年龄在25~70岁之间。

排除标准:1排除妊娠糖尿病或者I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继发性高血脂症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排除合并有心、肝、肾、肺、脑等器官严重原发疾病患者,或者伴有糖尿病酮症、感染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3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4一般资料缺失的患者;5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妇女。

1.5 检测方法

采取各组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浆,白介素-6(IL-6)水平检测采取放射免疫法;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IL-6检测试剂盒勾玉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TNF-α检测试剂盒购于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CRP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检测操作均严格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本研究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各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结果见表1,各组性别、年龄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比较上,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气滞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阴虚热盛组比较,*P<0.05;与气阴两虚比较,#P<0.05。

2.2 各组受试者IL-6比较

各组受试者IL-6水平比较结果见表2,各中医证型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中医证型比较,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气滞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阴虚热盛型比较,#P<0.05;与气阴两虚型比较,△P<0.05;与阴阳两虚型比较,&P<0.05。

2.3 各组受试者TNF-α比较

各组受试者TNF-α水平比较结果见表2,各中医证型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中医证型比较,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气滞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阴虚热盛型比较,#P<0.05;与气阴两虚型比较,△P<0.05;与阴阳两虚型比较,&P<0.05。

2.4 各组受试者CRP比较

各组受试者CRP水平比较结果见表3,各中医证型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中医证型比较,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气滞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阴虚热盛型比较,#P<0.05;与气阴两虚型比较,△P<0.05;与阴阳两虚型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葡萄糖以及其他产能燃烧物代谢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疾病,晚期患者将出现神经以及血管(包括大、小血管)的相关合并症[3]。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据估计,如今我国糖尿病人口已经超过4 000万人,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患者,我国如今已经成为了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5]。

糖尿病在我国传统医学当中属于“消渴”的范畴,其是以口渴多饮、多食消瘦、多尿、尿甜、疲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人体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再加上饮食的不节、情志的失调、劳欲的过度,从而导致机体肺胃燥热、肾阴亏虚[6]。消渴的重点在阴虚燥热,而又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消渴日久,导致阴津长久亏耗而无以载气,伤阴耗气、燥热亢盛,将导致气阴两虚;由于机体气虚则无以推动血行,导致机体血液运行缓慢、血液瘀滞,血行涩滞而成瘀;再者,由于阴损伤及阳气,阳虚则导致寒凝,同样可能导致发生瘀血内阻[7]。由此来看,中医辩证主要将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血瘀气滞型,本研究显示,在病程比较上,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气滞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与中医证型发生机理基本一致。

肺胀从痰论治的辩证分型 篇8

关键词:肺胀,从痰论治,病因病机

肺胀病名首见于《内径》, 如《灵枢·胀论》曰:"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认为肺胀的病机在虚, 证候表现以胸满、喘咳为主。《丹溪心法·咳嗽》曰:"肺胀而咳, 或左或右不得眠, 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示肺胀病机多为痰瘀阻肺。一般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1]。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 肺胀疾病发作时, 多表现有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症状, 认为"痰"为本病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 病性属本虚标实, 病因病机多为外寒里饮、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蒙神窍。本文从"痰"论治肺胀的疾病机理, 抛砖引玉, 以飨同道。

1 分型论治

1.1 外寒里饮型

外感寒邪, 侵犯肺卫, 痰饮阻遏, 肺气壅滞, 致肺失宣肃, 故临床常见胸满, 喘咳不得卧, 气短, 咳嗽, 咯白色泡沫状痰, 量多易咯出, 恶寒无汗, 脉浮。此型冬春季多发, 遇寒加重。病机关键为内有痰饮, 外有束寒。治宜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加味。若饮郁化热, 症见喘满气急, 烦躁不安, 可加石膏清热除烦;若痰浊壅盛, 症见咳逆痰涌, 喘满不得卧, 苔滑腻者, 可合二陈汤加葶苈子、苏子、苦杏仁、苍术等燥湿化痰, 降逆平喘;若痰瘀互结, 症见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 可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蒲黄等活血化瘀;若兼肺脾肾气虚, 症见气短难续, 甚则张口抬肩, 喘息不得平卧, 纳差便溏者, 可加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等补气。

1.2 痰浊阻肺型

肺虚脾弱, 聚湿生痰, 痰浊阻肺, 致肺气不通, 肺失宣降, 则临床多见胸满, 喘咳, 痰多色白粘, 不易咯出。病机关键为痰浊內盛。治宜化痰降逆, 止咳平喘。方选二陈汤合三字养亲汤加味。若痰浊壅盛, 症见胸满气喘难平, 夜间不得卧, 喉中痰鸣者, 可加厚朴、枳壳、天南星、苦杏仁等涤痰降逆平喘;若痰浊蕴于中焦, 脾胃失健, 症见脘腹胀闷, 纳呆泛恶者, 可加瓜蒌仁、淡竹茹、炒谷麦芽等化痰和胃降逆;若日久痰瘀互结, 症见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 可加桃仁、丹参、川芎、蛾术等活血化瘀;若兼脾胃气虚, 症见气短, 乏力, 纳差便溏者, 可加党参、白术、茯苓等补脾益气。

1.3 痰热壅肺型

痰浊郁而化热, 或寒邪入里化热, 或外感风热入里, 痰热互结, 壅塞于肺, 致肺气郁闭, 肺气上逆, 临床多见咳逆喘息气粗, 咯痰色黄难出, 伴身热、烦躁、舌红苔黄或黄腻等。病机关键为痰热内郁。治宜清热化痰, 降逆平喘。方选桑白皮汤加味。若胸满痰涌, 喉中痰鸣有声, 可加射干、葶苈子等泻肺平喘;若痰热腑实, 腹满便秘者, 可加大黄、芒硝、火麻仁等通腑邪热, 润肠通便;若痰热伤津, 口干欲饮者, 可加天花粉、麦冬、北沙参等生津止渴;若热毒壅盛, 痰热胶着成痈, 咯痰黄脓量多, 甚则腥臭者, 可加鱼腥草、白头翁、金荞麦根、海蛤壳等清热解毒。

1.4 痰蒙神窍型

痰浊壅盛, 上扰神窍, 蒙蔽神机, 临床常见神志异常, 烦躁不安, 咯痰粘腻不爽。病机关键为痰蒙神窍。治宜涤痰开窍。方选涤痰汤加味。若痰热壅盛, 神昏谵妄者, 可加瓜蒌、桔梗、海蛤壳、竹沥等清热豁痰;若热极风动, 抽搐瞤动者, 可加紫雪丹等凉肝熄风;若痰热腑实, 胀满便秘者, 可加大黄、芒硝、火麻仁等通腑邪热;若热伤血络, 咯血便血者, 可加牡丹皮、地榆、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若热灼血脉, 致血液粘稠, 瘀血自生, 痰瘀热结, 症见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可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

2 体会

肺胀与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心病等相对应。病机概要不外乎本虚标实, 本虚为肺、脾、肾俱虚, 标实为痰浊水饮与血瘀, 互为因果, 从而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笔者认为痰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致病因素, 是肺胀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因此, 本病治疗重点在于祛痰, 使痰化气顺, 咳喘自然缓解。即使在肺胀缓解期, 注重补虚的同时, 也要重视祛痰, 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颅脑损伤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篇9

1 颅脑损伤辨证分型研究的背景和思路

损伤性病症已跃居死亡顺因的前5位。颅脑损伤主要指因外部因素如车祸、建筑事故, 意外损伤、殴伤、火器伤等因素引起的脑部外伤病变。原因及损伤的部位、轻重不同, 其表现形式不同。对于颅脑伤而言, 有颅外伤及颅内伤两大类。颅外伤多见头皮裂伤、皮下血肿、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内及硬膜下血肿;颅内伤多见脑挫伤或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出血、脑室出血。另外还须分幕上、幕下损伤或出血, 但大部分表现复合伤, 或开放性损伤, 或闭合性损伤。另外根据损伤后急性期意识丧失程度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计分, 将颅脑损伤按轻重程度分为极重型 (3分~5分) 、重型 (6分~8分) 、中型 (9分~12分) 、轻型 (13分~15分) 。

中型、重型和极重型伤者, 因伤情重, 除原发损伤外, 损伤后急性期物理、化学因子继发损伤产生的并发症或伴发症如高热、呕血、抽搐、多尿、呃逆、便秘, 胸腹及肢体的闭合及穿透伤、骨折、软组织挫裂伤、继发性脑梗死、周围神经损伤如面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麻痹等;恢复期的头痛、头晕、精神障碍、语言及认知障碍、肢体偏瘫或单瘫、尿失禁等。

这些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 对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如果分层逐一辨证, 会使证型繁复难以掌握, 且临床使用不得要领。但是不分内外, 笼统分型, 难免概括不全, 挂一漏万, 不能反映动态治疗, 瞬息万变的伤后早期病情。为使思路清晰, 仍宜从损伤的整体入手, 提纲挈领的制定总的辨证纲领, 再兼顾各个不同损伤的特点, 来确定分型。使分型从前至后串联, 反映动态变化, 并考虑兼夹症, 在现代神经外科抢救基础上, 配合辨证分型施治。另外分型的研究, 也要考虑急性期和恢复期, 各期情况不同, 病情轻重缓急也有特点, 应该分别对待。伤后7 d~14 d, 生命体征平稳, 无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 即可认为进入缓解期。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中医辨证分型, 散见各中医临床专业期刊的研究论文较少[1,2,3,4,5], 我国已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易声禹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总结和整理了中医辨证和治疗颅脑损伤的基本内容[6], 为颅脑损伤的辨证研究治疗奠定了基础。但总结近15年的文献, 仍觉进展不大, 不能反映急性颅脑损伤中医辨证治疗的全貌。我们在进行国家中医管理局课题《颅压平口服液治疗急性颅脑损伤脑水肿的研究》过程中, 同时进行了急性颅脑损伤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2 颅脑损伤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方法

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首先设计在观察表中, 列出各种常见症状体征、舌质舌苔和脉象, 确定主症和次症, 症状体征必要时还须分层给出权重, 以便量化;在大量临床病例的经验观察记载下, 结合权重确定分型类别, 然后再回顾性地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

2.1 急性期临床症状体征的确定

急性期指在颅脑直接损伤以及由脑损伤继发的急性期症状体征尚未缓解之前阶段。

2.1.1 表现为脑损伤后局部的症状体征

意识状态:昏聩, 昏迷, 神昏, 嗜睡;精神状态:谵语、语无伦次, 或谵妄, 手足躁扰;头颅:头痛 (头痛欲裂, 胀痛, 刺痛) 、眩晕 (视物旋转) 、呕吐 (喷射状, ) ;面色:面赤气粗, 面色淡黄或惨白;语言: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运动能力:偏瘫、单瘫、双侧瘫痪 (脑干损伤) ;软瘫或痉挛性瘫痪;兼夹症状:发热, 抽搐, 呕血, 多尿, 呃逆, 吞咽障碍, 四肢发凉。

2.1.2 伴随颅脑损伤时的全身其他部位复合损伤症状体征

其他损伤:多处软组织损伤, 四肢或肋骨骨折, 脏器损伤;引流或切开:肺部闭式引流, 气管切开, 腹部手术引流;其他症状体征:发热、尿血、便血。

2.2 恢复期临床症状体征的确定

恢复期指急性期已过, 没有生命危险, 各种证候基本稳定, 处于病情恢复阶段, 需要进一步治疗或康复训练。

精神意识、认知:表情淡漠, 烦躁或狂躁, 攻击行为, 妄想, 焦虑, 抑郁, 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定向力、思维能力下降;语言:各种类型失语, 语言过多, 构音不清;头部:头痛、头晕、头重、耳鸣、失眠;颅神经损伤:一侧或双侧眼睑下垂、斜视、复视、直视, 面部疼痛或感觉减退, 一侧面神经分支或全部瘫痪, 听力下降, 吞咽障碍, 斜颈或头倾, 舌偏歪或舌缩;四肢:偏瘫, 单瘫, 四肢瘫, 四肢乏力, 肢体僵痉, 颤抖;内脏:咳痰、胸闷、心悸、食欲不振、暴食、腹泻、便秘、小便不利。

2.3 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辨证分型

2.3.1 急性期辨证

各种闭合性或开放性颅脑损伤, 无论有否神昏, 其病机特点为气滞、血瘀、痰凝、水停。神昏者是因颅脑卒受打击, 气机逆乱, 阴阳气不相顺接, 清窍被蒙所致;无论络破血溢, 抑或血脉壅塞, 离经之血或脉内滞塞之血都为瘀血;血脉不利则为水, 水湿停积, 成为饮邪;饮聚而为痰, 聚于胃, 关于肺, 上蒙清窍, 神明失司。痰气交阻, 则气机郁滞, 升降失调。痰气、痰血, 水湿、水瘀, 互为因果, 致局部与全身气机逆乱。急性期以实证为主, 但流血过多的也可致气血亏虚, 表现气息低微, 四肢厥逆而为虚证。以下几种辨证类型由重到轻, 由虚到实顺排, 反映病情演变规律。

2.3.1.1 元气败脱, 痰湿蒙神型

神昏不语, 面色苍白, 表情淡漠, 喉中痰鸣, 气息低微或散乱, 四肢厥冷, 软瘫无力, 小便失禁, 大便不通, 唇舌色淡, 脉沉细数。

2.3.1.2 痰热蒙窍, 腑气不通型

神志不清, 发热甚至高热, 肌肤灼热, 肢体躁扰不宁, 喉中痰鸣, 大便秘结不通, 舌苔黄燥或黄腻, 舌质红, 脉弦滑数或弦数有力。

2.3.1.3 瘀血阻滞, 痰气交阻型

伤后神昏即醒, 精神萎靡不振, 或旋即昏迷;不发热或肌肤灼热, 头痛烦躁, 或肢体抽搐, 难于控制;或呕吐、大便多日不解, 或见柏油便, 舌质黯, 舌苔白微腻或薄白, 脉细涩或弦涩。

2.3.1.4 湿热内蕴, 痰阻水停型

发热, 头痛头胀, 或头晕, 或肢体不遂, 口中粘腻, 呕恶纳少, 脘胀, 便溏或便秘, 小便黄赤不利, 舌红, 苔白腻或黄腻, 脉濡数或细数。

2.3.1.5 气虚血瘀, 湿浊蒙窍型

神志清楚, 头目昏蒙, 面色恍白, 气短懒言, 胃脘胀满, 纳食不振, 二便自理, 舌淡, 苔白腻, 脉细微弦。

2.3.1.6 兼证

兼呕血或便血;兼动风抽搐;兼失语。

2.3.2 恢复期辨证

本期病人表现神志清楚, 精神萎靡, 头痛绵绵不已, 记忆减退, 头昏, 头重, 但多睡眠, 身困。乏力, 肢体僵痉, 或半身不遂, 认知、语言, 或构音障碍;或出现精神亢奋, 欣快语多, 或性情暴躁易怒;或沉闷不语, 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

2.3.2.1 痰瘀互结, 络脉不通型

头痛, 头晕, 头胀, 语言蹇涩或失语, 精神萎靡, 肢体偏瘫, 或偏瘫一侧关节疼痛, 远端肿胀, 眠食可, 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 脉沉细或实。

2.3.2.2 痰湿阻窍, 清阳不升型

头重, 头胀, 甚则头痛, 精神郁闷, 情绪烦躁, 时而沉闷悲观。纳食不佳, 大便不畅, 舌淡红, 苔白腻, 脉沉或弦。

2.3.2.3 肝肾亏虚, 阴虚风动型

头晕或头痛, 烦躁易怒, 夜眠不安, 瘫痪肢体僵痉或震摇, 或搐搦, 手脚心烁热, 面红唇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 舌干咽干, 唾沫干粘, 脉细数。

2.3.2.4 气虚血瘀, 脾肾亏虚型

头晕或头重, 肢体无力, 或一侧肢体偏瘫, 或局部瘫痪, 或口眼歪斜, 气短懒言, 腹胀, 纳食不馨, 大便正常或便溏, 舌淡暗红, 苔薄白, 脉沉细弱。

2.3.2.5 兼证

兼偏瘫或双侧瘫痪;兼认知障碍;兼失语;兼呃逆;兼多尿;兼吞咽障碍;兼肩痛。

2.4 中医辨证的原则

颅脑损伤急性期的治疗非中医之所长, 尤其在中度以上的创伤, 常合并有骨科或者相应学科的伤情。常需开颅减压或者清除血肿。中医药对颅脑损伤的急性期诊断治疗处于次要位置。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阶段, 单纯中医药治疗急性重型及中型颅脑损伤, 即使有知情同意书也不现实, 因此, 只能是在急性期的某一阶段, 辨证中医药治疗配合手术或西药治疗, 对照观察单纯手术及西药治疗的效果。这样的治疗在把握时机, 给药途径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辨证的原则仍以采集的症状、体征、脉舌为依据。但具体操作过程中, 也参照尹必武[7]提出的证候临床诊断标准规范的要点, 对关键性的症状、体征给予较高权重, 使其对辨证的贡献起决定性作用。如属阴证的唇舌色淡, 四肢厥冷;阳证的肌肤灼热, 手足躁扰不宁。又如恢复期的痰瘀互结, 表现偏瘫肢体肿胀疼痛, 舌暗红;气虚血瘀的头晕, 肢体无力, 气短懒言, 舌淡暗红等。

协定处方在急性期的各型使用, 着眼于益气回阳, 祛瘀化痰, 止血、平肝、通腑。性味平和, 不寒不燥, 便于观察总结和归纳。治疗方面临床见仁见智, 但本文重在证型研究, 治疗方药不予详列。

3 颅脑损伤中医辨证分型的效度和信度的评价

对于上述分型, 我们用5年时间实际观察了230例极重型至轻型颅脑损伤病人, 全面地考察不同时期各个临床病人从初期到恢复期的病情表现, 并且随着病情的演变, 实际记录病人的分型情况。病人的证型不是一成不变, 时期不同, 其结果也不一样。因此, 一名重型病人, 从前到后, 可能有4种~5种分型。不同的分型应该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这反映了临床辨证的原则性。不同的颅脑损伤, 在发生的某一阶段, 有相同的证型。而同一部位, 同一种损伤, 轻重程度不一样, 可能有不同的证型, 这反映了辨证的灵活性。同样也使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 又充分考虑颅脑损伤这种瞬间发生的“疾病”, 既有外因的作用, 又有内因的参与。无法在短期内截断扭转其病势, 使病情进一步变化或恶化。因此, 颅脑损伤的中医辨证也必须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 对应的治疗的方案也应及时变化, 这种理念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应该注意, 颅脑损伤的急性期与恢复期中西医所处的位置显然不同, 急性期时, 以外科手术和及时的内科用药为主, 中医的参与属于辅助治疗, 尤其是重型和急重型病人。恢复期则采用中西医结合, 以中医为主, 中医药在后期的治疗上有明显的优势。

230例病人中, 极重型颅脑损伤23例, 重型颅脑损伤46例, 中型颅脑损伤76例, 轻型颅脑损伤85例。其中极重型和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3 d~15 d内因病情加重而死亡者11例。其余均存活, 但是到恢复期, 大部分留有不同程度肢体、智力及听力语言残疾。由此统计, 230例病人中出现下述证型者。

3.1 元气败脱, 痰湿蒙神型

共34例, 本型多见于极重型和重型颅脑损伤而见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干损伤中线结构移位, 脑疝形成的病人。其中包括7例死亡病人表现元阳败脱, 阴阳离决, 其出现的价值在于本型的延伸, 而中医治疗不能改变结局。

3.2 痰热蒙窍, 腑气不通型

共78例, 本型见于重型和中型颅脑损伤病人而见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内血肿在内囊外侧、硬膜下血肿、脑干损伤中线结构移位的病人, 其中也包括4例死亡病人, 死前仍表现肢体僵痉。但大多数属于上肢或下肢肌张力增高的病人。

3.3 瘀血阻滞、痰气交阻型

共42例, 本型易见于神志初醒或者一时不完全清醒的急性期各型病人。

3.4 湿热内蕴, 痰阻水停型

共56例, 本型多见于中型或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脑挫裂伤病人, 出血少或无出血, 轻度弥漫性脑水肿或一侧中线结构移位。

3.5 气虚血瘀, 湿浊蒙窍型

共65例, 本型病人神志已清, 无肢体僵痉, 但仍在急性期者, 及原本体虚或有复合伤失血较多, 或伤后进食不足, 营养补给不够。

3.6 痰瘀互结, 络脉不通型

共47例, 多见于轻型、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或脑震荡, 以头痛、头胀为主, 各种药物调理甚至心理治疗都难以见效, 需要长期治疗。

3.7 痰湿阻窍, 清阳不升型

共38例, 同上且在恢复期以头昏、头晕为主, 精神萎靡不振, 诉身体多处不适。

3.8 肝肾亏虚, 阴虚风动型

共85例, 多为中重型颅脑损伤, 同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在恢复期内见唇红舌红, 肢体僵痉, 走路摇晃, 睡眠不宁。

3.9 气虚血瘀, 脾肾亏虚型

共93例, 各型病人恢复期, 表现气血或阴阳, 或肺脾肾脏器不同程度的亏虚。无论有否肢体功能障碍, 表现身困乏力, 气短懒言, 不愿活动, 饮食减少等症状。

上述证型经临床前瞻性效度研究, 证明其基本符合临床实际。至于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兼夹症状, 则可能在每一型出现, 需要在用药时予以考虑, 但是重要的症状如癫痫发作, 高热, 呕血, 以及认知、语言障碍,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如肌张力过高或低下, 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 应单独或特别处理, 以免影响整体的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振军, 孔凡英.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外伤后头痛研究[J].菏泽医专学报, 2000, 12 (3) :93.94.

[2]于年海.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辨证施治[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6) :494.495.

[3]黄长军, 田贵华, 李勇, 等.中医药治疗颅脑损伤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 , 2008, 15 (2) :39.40.

[4]余英教, 朱立英, 吴伟, 等.颅脑损伤昏迷病人恢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2, 5 (3) :74.75.

[5]胡仕祥.通腑化瘀醒脑汤佐治重症颅脑损伤38例[J].四川中医, 2003, 21 (7) :80.81.

[6]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394.401.

老年腹泻的中医分型辨治 篇10

年老之人, 脾胃等脏腑功能渐衰, 决定了老年人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老年腹泻多由老年人脏腑生理功能衰弱, 常因外邪入侵,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等更伤脾胃功能;或因脾胃虚弱, 运化失常而致饮食积滞, 水湿内停, 从而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实之证。其虚在脾, 其实在肠胃。因而其临床用药不可盲目过用寒热, 也不可攻补偏废, 而用药宜平补平泻, 刚柔相济, 寒热相宜, 以扶脾化湿, 恢复其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1 病因病机

本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病因有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 以及脾胃功能虚弱而致泄泻。总之, “脾虚湿胜”是本病的关键, 且须二者相兼有之, 缺一不可。即所谓“脾不虚不泄泻, 湿不胜不泄泻”。

1.1 脾虚的原因

1.1.1 脾胃本虚

如前所述, 老年之人脾胃渐衰, 功能减退, 致脾胃虚弱而影响水谷精微的受纳与运化, 故运化无权, 水谷不化, 清浊不分, 混杂而下, 遂致泄泻。

1.1.2 肾阳不足

老年之人, 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 脾失温煦, 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1.1.3 肝脾不调

老年之人, 脾胃本虚, 若遇情志影响, 忧思恼怒或精神紧张, 以致肝郁气滞, 横逆乘脾, 肝木克伐脾土太过而致脾胃更虚, 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1.2 湿胜的原因

老年之人脾胃本虚, 复感外邪, 其邪以寒湿、暑热为多见。另有饮食所伤, 在此也归入湿胜之列。具体分述如下。

1.2.1 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 湿从阴化, 形成寒湿之证。寒湿困脾, 脾失健运, 升降失调, 清浊不分, 饮食不化, 传导失司, 故大便清稀。

1.2.2 外感暑热, 湿从阳化, 而形成湿热之证, 湿热交织伤及脾胃, 而致脾胃传导失常, 发生泄泻。

1.2.3 另有饮食不节, 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 呆滞脾胃;或饮食不洁, 过食生冷, 损伤脾胃, 而致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脾胃传导失常, 升降失调, 而成泄泻。

2 治法

由于老年之人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功能渐衰, 故“脾胃虚弱”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其中“脾虚”为主者, 应以“健脾利湿”为其治法。而以“湿胜”为主者, 应以“利湿燥脾”为其治疗之法。

3 分型辨治

3.1 暴泻

即突发的、急性的腹泻, 其以“湿胜”为主要病机, 故治法以“利湿”为主, 辅以“燥脾”。

3.1.1 寒湿证

症状:大便清稀如水, 一日数次或十数次, 完谷不化, 肠鸣腹痛。腹部喜暖, 喜进热食, 甚或手足不温, 口淡不渴, 小便清利, 舌淡, 苔白腻, 脉沉缓。治法:利湿温中。方药: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苍术、厚朴、猪苓、云苓、炮姜、吴萸、白术。方中苍术燥湿健脾, 厚朴除湿散满以消胀, 茯苓, 猪苓渗湿利水, 炮姜、吴萸温中散寒止痛, 白术健脾止泻, 全方合用共奏利湿温中、健脾止泻之效。

3.1.2 湿热证

症状:大便泻下急促, 势如水注, 一日数次至数十次, 肛门灼热, 大便臭秽, 烦热口渴, 小便短赤, 舌苔厚腻, 脉滑数。治法:利湿清热。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黄连、黄芩、葛根、猪苓、茯苓、木通、白术。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 升清止泻;猪苓、茯苓、木通共同增强利水渗湿之效;辅以白术健脾燥湿。全方合用, 共奏清热利湿, 健脾止泻之效。

3.1.3 伤食证

症状: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 泻下酸臭, 食后胀重, 脘腹痞满, 食苔厚腻, 脉滑数。治则: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加减。焦山楂、炒神曲、炒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连翘、槟榔、白术。方中焦山楂、炒神曲, 炒莱菔子消食导滞, 宽中除满为主药;佐以半夏、茯苓, 陈皮祛湿和胃;连翘消食滞之郁热;槟榔消食、行气、导滞, 取“通因通用”之法;辅以白术燥湿健脾。

3.2 久泻

即慢性腹泻, 腹泻日久或其势较缓, 较上述证型程度较轻, 应以“脾虚”为主要病机, 故治法以“健脾利湿”为主。

3.2.1 脾胃虚弱

症状:大便塘泻, 完谷不化, 时轻时重, 稍食难消化之食腹泻次数便增多、症状加重, 食欲不振, 腹胀不适, 面色萎黄, 倦怠乏力, 舌淡苔白, 脉弱。治法:健脾燥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炒扁豆、炒山药、莲子肉、砂仁、炒苡仁、干姜、炙甘草。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补中, 炒山药、莲子肉健脾固肠止泻, 茯苓、炒扁豆、炒苡仁健脾渗利水湿, 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化湿, 使补而不滞, 配以干姜温中散寒, 加强止泻之效。

3.2.2 脾肾阳虚

此型腹泻初起多为“五更泻”, 日久白天也大便次数增多, 完谷不化, 腹部喜暖, 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 脉沉细。治法:温补脾肾。方药:四神丸合理中丸 (甚者合金匮肾气丸) 。破故子、吴茱萸、煨肉蔻、五味子、炮姜、人参、炒白术、炙甘草。方中用四神丸温中暖脾、固肠止泻, 合理中丸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全方共奏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之效。

3.2.3 肝脾不调

症状:腹痛则泻, 痛一阵泻一阵, 泻后痛缓, 时发时止, 时轻时重等。治法:平肝健脾, 扶土抑木。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炒白术、陈皮、防风、白芍、柴胡、山药、炒扁豆、茯苓。方中炒白术健脾温中、燥湿止泻, 白芍柔肝缓急止痛, 陈皮理气和中, 又助白术健脾祛湿, 防风散肝舒脾, 调畅气机, 同时其升浮之性又能升阳止泻, 加柴胡疏肝理气止痛, 山药、扁豆、茯苓以加强健脾渗湿止泻之效。如有胃灼热吐酸水者则加煅瓦楞、黄连、吴萸等。

总之, 因老年人“脾胃脏腑虚衰”的生理特点, 决定了其腹泻的病理特点。故临床用药一定要注意其本虚标实、虚中夹实或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 不可偏废, 从而调整其脾胃功能, 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

摘要:年老之人, 脾胃脏腑功能渐衰, 常因外邪入侵,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等更伤脾胃;或因脾胃虚弱, 运化失常而致饮食积滞, 水湿内停, 更伤脾胃运化功能。总之, 其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或虚中夹实之证。故其临床用药不可盲目过用寒热, 也不可攻补偏废, 而用药宜平补平泻, 刚柔相济, 寒热相宜, 以扶脾化湿, 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本文针对老年人的特点, 指出了在“健脾利湿”、“利湿燥脾”的治疗大法中始终应注重对其“脾胃虚弱”的治疗。分型辨治又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 分为暴泻、久泻, 具体分型分述其中, 从而使临床辨证更加直观、明了。并对各种证型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方药。

感冒的中医分型和治法 篇11

感冒虽为小恙,但是不予足够的重视,往往因为失治、误治而导致严重的病变,因此,对感冒特别是流行性感冒应有足够的重视。

现代医学治疗感冒根据病情主要有抗病毒、抗病菌感染和对症治疗几种,中医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使用传统药物对感冒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风寒证

表现为: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严重,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为外感风寒所致,常见于感冒初期。

治法为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处方可用荆防败毒散,中成药治疗常用九味羌活颗粒、荆防败毒散冲剂等。

风热证

表现为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或高热,微恶风,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日久化热所致,也是感冒病人中最多见的。

治法为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处方可用银翘散,中成药治疗常用芙朴感冒颗粒、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银翘解毒片等。

暑湿证

表现为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吐,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因外感暑湿所致,常为夏天发病的感冒病人。

治法为清暑祛湿解表,处方可用新加香薷饮,中成药治疗常用藿香正气胶囊,午时茶等。

其他类型

如因体虚弱所致的体虚感冒等,临床治疗要辨证论治。

以上仅仅是中医临床的简单常见分型,其实临床情况错综复杂有时很难辩解。

在自服感冒药的时候,注意以下情况

1. 服用自配药物后三天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必须到医院就诊。

2. 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慌、腰痛、血尿等症状,应该到医院检查治疗,排除并发症的可能。

3. 预防感冒不要滥服上述治疗感冒的药物。

4. 因为许多疾病的早期表现与感冒症状类似,感冒的同时合并有体温较高、皮肤发疹等表现,及早到医院就诊。

5. 尤其要提醒大家的是,感冒了不要滥用和误用“消炎药”( 抗生素),如果有依据表明感冒合并细菌感染的可应用抗生素。

上一篇:冲击波碎石机下一篇:水冷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