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能力

2024-09-26

辩证能力(共12篇)

辩证能力 篇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从而使学生养成通过数学知识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一、正确认知辩证思维能力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 辩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它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学生可以通过对习题的回顾, 辩证地考虑解题思路, 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 解题能力得到发展。所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维水平密切相关。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正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 辩证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 反思思维过程, 纠正思维错误, 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这种转化。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会逐渐达到成熟。

二、三种辩证思维能力的运用探讨

(1) 矛盾与转化。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事物矛盾法则。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 有时候会共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导致事物发生质变, 造成事物的运动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也要遵循这种对立统一的法则。比如数学定义中, 正数和负数、整数和分数, 都是以对立面的存在为依据的。在数学运算过程中, 加法和减法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 它们既可以相互转化, 又可以独立存在。在数学教学时,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难题转化成它的对立面, 这样往往可以化繁为简。下面, 我们举例对此说明。

例1:对式子 (x+1) (x+2) (x+3) (x+6) +x2进行因式分解。

思考:若展开前面的四个因式, 不仅计算复杂, 还可能无法分解;若任意组合, 也没有规律。通过观察, 可把第一个和第四个因式分为一组, 二三因式分为一组, 展开后有相同因式x2+6, 分解后的两个因式中的5x、7x, 平均数是6x, 所以设y=x2+6x+6, 即可解决问题。

解:上式= (x2+5x+6) (x2+7+6) +x2。

当y=x2+6x+6时, 上式= (y-x) (y+x) =y2-x2+x2=y2。

所以, 上式=x2+6x+6。

从上面的问题可以得出, 当题目具有特殊的数量关系时, 用直接方法比较困难, 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对问题进行变形转化, 就会变得简单易懂。这样, 学生不但可以看到矛盾转化的作用, 了解灵活转化的思维辩证方法, 而且还能充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 特殊和一般。学生在认识事物时, 往往是从特殊到一般。

特殊和一般也是一对矛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对特殊和一般这对辩证关系进行正确处理,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证明圆周角定理, 要讨论三种情况, 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分析, 思考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从而把一般情况转化成特殊情况处理, 让学生掌握这种一般到特殊和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维解题方法, 从而使辩证思维受到教育和训练。在对无法直接解决的一般问题进行求解时, 往往要以一种特殊的容易的情况作为基础, 去寻找解题思路, 从而找到普遍规律。

例2:在下图中, △ABC在圆O中内接, 圆半径是5, AC=8, cos B是多少?

分析:若直接求Cos B, 有较大难度, 因为既没有直角三角形, 也无法用半径是5的这个条件。于是考虑添加辅助线, 作出直径, 从而使得Cos B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得。

通过上面的问题, 学生们可以看到, 事物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教学之中, 这种例子是很多的, 只要教师逐步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不断巩固和提高辩证思维方法, 所有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总结

总体来说, 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的思想性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还有多种辩证思维方法, 比如正向和逆向、具体和抽象等,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讲解教育, 但不能把一些辩证法进行生搬硬套, 一定要充分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用数学语言, 让学生辩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 并有意识地结合其他思维方法, 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

辩证能力 篇2

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鲁相国公仪休喜吃鱼,各地官员纷纷送鱼投其所好。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他的门生莫名其妙,问到:“先生爱吃鱼,为何又把送到眼前的鱼拒之门外?”公仪休说:“恰恰因为我爱吃鱼,才不得不谨小慎微。如果我来者不拒,说不定哪天会因徇私受贿丢官罢相,甚至性命难保。那时,想吃鱼能吃上吗?现在我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保有鲁国相位,才可以常常吃到鱼。”公仪休的话看似浅薄,实际上却说出了一个深刻的公私关系的道理。

★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 初中数学初中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 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初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 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 如何提高思维能力

辩证能力 篇3

一、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对宋濂早年不畏艰难、刻苦攻读,这样的精神要肯定,但他刻苦攻读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这种学习动机却是要给予否定的。同样,在这篇文章中,先生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可取,也要求学生来正确的思考。一方面,先生对学生严厉要求,应该值得肯定,严师出高徒,这是先生对学生学业的高度负责;另一方面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除了尊重与被尊重以外,还应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先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求索,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先生高高在上的态度又是不可取的,应该给予否定。

二、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文章,该文的主要内容是:部分地区受了虫灾,有的地方灾情十分严重。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完全可以变成好事。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怎样用辩证方法分析问题的:①坏事不会永远是坏事,只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体现发展的观点。②“坏事”和“好事”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又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③灾情十分重,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但不应该只看到困难,而灰心丧气,还应看到困难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三、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有这么一个作文题《入迷与入门》,可引导学生分析“入迷”与“入门”的重要条件,只有对科学、对事业的追求达到着迷的程度,才能事业有成,有所建树,达到“入门”;反过来,入门又促使人更加入迷,一个人只要入了门,就会更加执着于所追求的学业和事业,所以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再如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上网”之我见》,大多数学生从“上网无益”的观点入手,大谈上网让人沉迷,影响学习,有害无益。但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其实网络的优点也有很多,例如网络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工作的便捷,网络实现通讯快捷等等,让学生不要一味追随我们所反对的观点,而是留意观察生活变化,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写出更有新意、更有味道的文章来。

培养辩证思维,提高应试能力 篇4

唯物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贯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及价值观的一条主线,也是社会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基本问题。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客观第一,主观第二;实践第一,认识第二;社会存在第一,社会意识第二;第一决定第二,第二反作用于第一,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牢固树立这一观点,会鉴别许多非马列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试题中的“思想”、“意念”、“主观认识”、“价值观”、“文化”、“思潮”、“政策”、“指导思想”等的决定作用可以统统排除。

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23题: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3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 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4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A.12 B.14 C.23 D.34

解析:34两项中价值观的“决定作用”显然违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予以排除,故选A。

二、变化恒久远,矛盾永流传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个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如果有永恒的事物,就是“变”。除了所谓的“虚空”外,在现实世界里, 没有完全孤立的事物, 没有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只要树立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20题:

拿破仑说过,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 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1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

2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

3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

4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A.12 B.14 C.23 D.34

解析:拿破仑看到的“狮子”与今天的“中国”是不一样的,这是坚持发展的观点;看“狮子觉醒”不能只看到威胁,还要看到“机遇”、“和平”和“进步”,这坚持了全面的观点。题目中的“机遇与威胁”、“和平与动荡”、“进步与倒退 ”与选项中的“和而不同”、“同而不和”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对立统一的观点和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故选B.

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17世纪末,在普鲁士王宫里 ,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向王室成员和众多贵族宣讲宇宙观时提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听者哗然,不少人不信,请宫女到花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 谁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叶子。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红楼梦人物448人形态各异,梁山108条好汉,性格样貌各不相同。即使复印件和原件不尽相同。推而广之,世界上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动物和植物。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民族、群体,更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制度、政策、措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树立这样一种思想, 那些诸如“相同”、“同一”、“趋同”、“消灭差别”、“取消差距”、“甲就是乙”之类的说法就很容易辨别其正误。

例如2014年全国课标Ⅱ文综卷第19题:

《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 ,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1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2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3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4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12 B.13 C.24 D.34

解析: 世界上没有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完全相同的艺术作品,海峡两岸的文化的差别也不会消失,恰恰相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故排除34,选A。

又如2013年江苏.政治卷第17题:

当今世界,各大国应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需要各国()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平等互信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3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4在维护共同利益基础上消除利益差别

A.12 B.13 C.23 D.24

解析:既然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他各国都奉行吗? 不是还有强权外交和霸权主义吗? 排除1,人和人的利益差别都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差别就能消除吗? 排除4,答案便是C。

四、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偏激言行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超过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既要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适度的“言”使人悦耳爱听,适度的“行”,才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否则只会如俗语所说“糖多了不甜”、“蜜多了发粘”。明白了这个道理,诸如“越多越好”、“越少越好”、“大幅度提高”、“大幅度降低”此类的说法就不难辨明真伪。

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15题:

2011年我国城 乡居民人 民币储蓄 存款余额 达35.2万亿元,人均储蓄25548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6%和15.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根据上述事实可以推断出( )

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增加了人们储蓄意愿2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增长而增长3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4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A.12 B.13 C.24 D.34

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中,第2项说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增长而增长 ,任何事物的增长都有一个限度 ,储蓄不会随着GDP增长而无限增长,也不会同步增长,甚至在GDP增长加快的某些特殊时期,如通货膨胀初期,储蓄会急剧减少而进入投资领域,故排除2。第3项中说,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用“比较”一词,非常注意分寸和火候,体现了适度原则,也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和题意,故当选。答案当在B和D中选出,也就是在1和4中选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储蓄会减少,排除1,故选D。

又如2014年全国课标Ⅰ文综卷第16题:

要加大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幅度提高税率B.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C.提高职工工资水平D.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解析:领会了适度原则的内涵和实质,本题中的“大幅度提高税率”、“提高职工工资”和“扩大资本市场规模”等说法,很容易被排除,发展才是硬道理,故选B。

五、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合二为一

看问题要全面,就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固执一面,偏执一词。特别在分析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时,不能只看到积极的一面忽略消极的作用,在判断形势的时候,只看到形势大好而看不到挑战和困难,评价人物也不能只看到历史的进步性而看不到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点, 在让考生谈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影响之类的主观性试题中尤为重要。

例如2013年安徽政治卷第8题:

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 它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C.认识世界要发挥文化的作用

D.要发挥文化改造世界观的能动作用

辩证能力 篇5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纵观目前各种版本的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突出了对口语能力的训练及对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与传统教材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教材是“新”了,然而目前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教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法。难道是教师们不愿意采用新教法吗?非也!难道是学生们不能适应新教材吗?非也!究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教与学的调查和研究,尤其应将其放到英语教学理论、语言教学目的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以找到一条更加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培养“语言心理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心理能力(Linguistic-psychologicalCompetence)”是指“交际者在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一种克服心理障碍、控制自我情绪、获取与人际关系平衡的较为稳定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交际者在把交际内容、人际关系、语言表达方式结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力量”。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看,影响语言交际的直接因素既包括交际者的语言知识、语用能力(根据语境选择对应答语的能力),又包括交际者的心理状态这三个因素。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兴趣、记忆力、学习习惯、健康状况等因素均可以引起自然心理障碍;同时,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及教学方法、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均可能造成学生个体的心理障碍。语言心理能力,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的教育心理学问题,跟语言交际能力无关。然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能力虽不显现于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却是直接影响其效果、左右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处于真实交际情境中的个体,总是在不断进行着语言情景的接受、分析和判定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虽然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语用能力可以独立于语言的心理能力,但后者又可影响前两者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语言心理能力又是在语用能力的训练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这种相互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发展,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课堂实践证明,运用“交际教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而且还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心理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够敢用英语想、敢用英语说、敢用英语创造性地自由表达思想。所以,笔者认为坚持运用“交际教学法”可以改变目前中学英语教与学的沉闷现状。

二、“交际教学法”对培养“语言心理能力”的作用

培养“语言心理能力”的关键在于能否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是改变传统师生关系及课堂活动方式的前提。那么,“交际教学法”为什么既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尤其是人为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训练“语言心理能力”的目的呢?

传统教学法以教授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为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上以教师讲解语言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做笔记。同时,传统的教学法把所学语言形式结构的训练(手段)同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分开了,其教学指导思想总是在词汇、语法上转圈子,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单词和语法规则就能自由交流。 事实证明,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的操练很难将语言形式从意识层面深入到潜意识层面。所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语言从机械性操练到自动化表达转化的这一语言学习的目标,从而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

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流行开来的英语“交际教学法”,主张教学过程“目的化”。主张把目的与手段结合起来,以前者带动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念,并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和语言项目,进而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语言处置能力,即完成“情景——分析——处理”这一过程。这样,学生语言运用的心理能力就会不断加强、提高,并最终学会超越自己。

当然,“交际教学法”并不排除“控制性”操练,但这里的“控制”不是以某个语言操练项目去约束学生的语言行为,而是利用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操作过程来控制机械性操作的程度与范围。事实上“交际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呈现语言材料,操练语言项目,让学生最终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自由表达。

对于语言教学,在初期入门阶段,要借助学生年龄尚小,机械记忆力强、兴趣浓厚等特点从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结构性操练。但同时也要运用直观的、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手段,以避免部分本来就懒惰的学生还未真正入门就形成了惰性心理定势。该阶段的操练目的是使学生贮备必要的词汇、语法及语音等知识,以便为新输入的信息内容提供加工基础;这也是从机械性的学习(Learning)向潜意识性的习得(Acquisition)过渡的必要准备阶段。

在交际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虽然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有所下降,但这并未否认其重要性。首先,教师不仅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与主持者,同时也为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随时提供参考与帮助;其次,在学生的言语行为实施中,教师还须提供输入内容、平衡学生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课堂活动的合理过渡与顺利承接等;再次,教师还得抓住时机临时修改、补充或重点操练某些具体语言项目,以把握学生能力训练的渐进性与系统性。事实上,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根据教学要求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再需要教师严厉的督促。

可见,“交际教学法”不仅能改变课堂活动方式,还能改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改善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真正树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的思想,将课堂重心从讲台转移到学生中间,教师以平等的角色参与其中。教师在课堂上角色的转变———以生为主、师为辅,是可以通过“交际教学法”来实现的,因而“交际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语言心理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之一。

三、结束语

辩证能力 篇6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华罗庚說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统计》中“设计‘六一’庆祝活动方案”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今年的“六一”节将是你们小学成长中的最后一个儿童节,你们想为自己的童年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吗?有什么好的提议吗?学生自由发表想法。这时,笔者进一步引导:刚才,有不少同学提到想搞庆祝活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六一庆祝活动方案”,好吗?这样,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参加过的“六一”节活动,对有关“六一”节准备事项的参与积极性也就会迅速提高,为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在。如:在教《四则混合运算》中列综合式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国庆节:国庆节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为了让我们的教室更美,我们将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小的花每个用6分米的彩带,大的花每个用8分米的彩带。两种各做18个,一共用彩带多少分米?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列式:

生1:6×18+8×18=108+144=252(分米)

生2:(6+8)×18=14×18=252(分米)

这时,笔者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分别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通过算式来总结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掌握了列综合算式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体验数学乐趣

在教学中,笔者尽量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活动中感知,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观点去思考,使学生由熟悉变得亲切,由亲切变得喜欢学习数学。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有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才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辩证能力 篇7

1 变换思维方法

所谓数学变换思维方法, 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采取迂回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 就是把将要解决的问题先进行变换, 使之转化.具体的讲, 将复杂问题通过变换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将难的问题通过变换转换成容易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成已解决的问题.其变换思维方法的逻辑路线图如图1所示.

以下3个方面的实例, 详细阐述了变换思维方法在高等数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它的主要功能还在于启示我们寻求进一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解因为

所以

点评通过三角恒等变换, 将复杂的问题通过表达式的变形, 变换成易解决的简单问题.

纳皮尔等人在16世纪末为了简化大数字乘方的数值计算创立了对数法.

解两边取对数得

点评若用常法, 先做方根, 后做乘法, 运算量大, 但我们利用映射来做乘法转化为加法, 方根运算变换为除法运算.大大减小计算量.

例3证明:若函数f (x) 在闭区间[0, 1]上连续, 则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 变换思维方法, 由于它的灵活性, 应用比较广泛, 数学中的很多解题方法都可归到数学变换法中.但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是因为它只能是结构形式的变化, 不能深入到本质的转化, 因此, 还必须将“变换”延伸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即事物的内在矛盾“转化”.

2 辩证思维方法

2.1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追本溯源

所谓辩证思维方法, 就是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 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 利用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转化的方法) , 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 再由已知的转化成要解决的问题.其转化思维方法的逻辑路线图如图2所示.

例4导数概念中所蕴涵的辩证思维方法.

实质:为寻求变量变化的瞬时速度而抽象出的数学模型.

定义 (略述) :设函数y=f (x) , x∈D, x0∈D, 若极限

存在, 则称该函数在x0点可导, 记作

新问题引出的新矛盾:宏观与微观的矛盾, 具体地讲, 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与一点的变化率之间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方法:“欲进而先退”的迂回方法.具体地讲, 欲求一点的变化率, 从该点出发, 先退回求平均变化率, 然后再反方向用极限的方法进而求出该点的变化率.

蕴涵的辩证方法:一是“进”与“退”的互补;二是精确与近似互转;三是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统一.

例5积分概念中蕴涵的辩证思维方法.

实质:求变量的总和的数学模型 (例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新问题引出的新矛盾:“直”与“曲”的矛盾 (以曲边梯形面积为其几何模型) .

蕴涵的辩证思维方法:一是“分”与“合”的互转;二是“直”与“曲”的互转;三是量与质的互转.由于微积分两个基本概念蕴涵辩证思维方法, 所以在以它们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微积分必然充满辩证思维方法.

反之, 从微积分中蕴涵的辩证思维方法为实例去认识和理解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既具体又深刻, 从这侧面可以更好的说明英国大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罗素 (russell, 1872-1970) 的名言:“没有数学, 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的真理性.也可更好的理解哲人所说, 数学特别是微积分是朴素的哲学.

2.2 从应用层面剖析说明

由于微积分中引进了辩证思维方法, 将初等数学解题中常用的各种形式“变换”方法:图形变换、知识点变换、途径变换、射映变换等, 延伸到矛盾“转化”.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初等数学只能求某些特殊函数的极值, 例如二次函数y=ax2+bx+c (a>0) , 有极小值.y=ax2+bx+c (a<0) 有极大值.而学了导数后我们可以求较为复杂的函数的极值问题.

例6求函数f (x) =x2e-x的极值.

解函数定义域为R,

当x<0或x>2时, f′ (x) <0, 所以函数f (x) 在 (-∞, 0) , (2, +∞) 上是减函数;

当00, 所以函数f (x) 在 (0, 2) 上是增函数.

故当x=0时, 函数取得极小值f (0) =0, 当x=2时, 函数取得极大值f (2) =4e-2.

初等数学只能判断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对于一些复杂函数则不宜判断其单调性.但学习了导数后, 我们可以判断任意能求导数的初等函数的单调性.

解因为

令f′ (x) =0得x=-1或x=0.所以当x∈ (-∞, -1) 时, f′ (x) >0;当x∈ (-1, 0) 时, f′ (x) <0;当x∈ (0, +∞) 时, f′ (x) >0.故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1) ∪ (0, +∞) ;单调递减区间是 (-1, 0) .

对于初等数学无法解决的函数的凹凸性, 利用微积分将判曲线凹凸性问题转化为求某一函数值的符号问题.

例8判断曲线y=x4-2x3+3的凹凸性.

解因为函数y=x4-2x3+3在区间 (-∞, +∞) 上连续, 且

当x<0或x>1时, y″>0;当0

由此可见, 辩证思维方法在解数学题和实际问题方面有广泛的运用性和算法的优越性.

3 变换思维与辨证思维的综合应用

除以上所述外, 还有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 仅用单一的变换思维方法或辩证思维方法是不够的, 还需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其变换与转化思维方法的逻辑结构图如图3所示.

解引入参数.令x-1=t, 得x=t+1.于是, 由已知条件有

从而,

点评首先利用变换思维方法引入参数, 将一个多元函数的有关条件极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有关极值问题;其次利用辩证思维方法, 将二次函数的有关极值问题转化为求一元一次方程的根的问题.

总之, 许多解题方法都是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 应重视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与方法去思考问题, 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从而, 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所遵循, 从根本上提高解题能力.进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辩证性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邝荣雨.数学分析中的两种基本思想方法——转换与估值[J].数学通报, 1995, (9) .

[2]周宇剑.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微积分概念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4) .

在领导活动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篇8

领导活动就是领导者带领下属作用于客观环境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领导”应定位于以下五点职责:领导决策;领导用人;沟通与协调;鼓舞与激励;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要进行组织发展的远景与前进目标的战略决策。领导的决策活动说到底, 就是用思维的力量来改变世界。没有思维就没有远见和目标, 没有辩证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制定发展战略时考虑长期与短期目标、也不可能一分为二地评价、使用不同下属。领导活动有其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 其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较强, 它要求领导者必须要有特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结构, 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能力对搞好领导活动十分重要。

一、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提升领导者的领导艺术

提升领导者的领导艺术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以自己特有的远见卓识、辩证思维能力、领导方式和个人魅力, 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 科学确定组织的绩效目标, 并最有效地开发组织资源和运用群体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特殊本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突出表现在要处理以下几对领导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1、正确处理“近”与“远”, 力戒短视行为。

领导学专家约翰·科特说过, “一个目标的实现过程, 即领导者主要通过非强制性的方式方法, 鼓动一部分人 (或一个集体) 来实现一个或若干个既定目标的过程”。说明领导者应高瞻远瞩, 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 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 从“近”到“远”是一个过程, 只有实现无数的“近”才能实现“远”, 近期目标通常是指时间在一至两年内的目标, 是远期目标的具体化、现实化和可操作化, 是最清楚的目标。近期目标的实现, 有了基础技术、经验后, 才有可能实现远期的目标。如刘备“成就霸业”是近期目标, “中兴汉室”是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是为远期目标服务, 因此, 领导者在制定发展目标上应站得高、看得远, 关键在于是否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正确对待“近”与“远”的关系, 避免制定目标上的短视行为。

2、正确看待人的“优”与“缺”, 力戒片面行为。

世界上再伟大的人也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再渺小的人也会有他的可取之处。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世界上从来就不曾存在十全十美的人。领导者在用人成事上, 领导者如果对下属扬其长避其短, 则人人可用;如果只看其短, 则人人不可用。因此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用正确的方法选人用人, 事业才会成功。

3、正确对待“谋”与“断”的关系, 力戒议而不决的行为。

科学决策要求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 要求依靠专家集团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提供方案, 也要求领导者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决断。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要区别决策研究同决策行动两个环节。决策研究是智囊团的职责, 集中体现在“谋”上。而决策行动是领导者的职能, 集中体现在“断”上。谋与断是有联系的, 多谋才能为善断创造条件, 但“谋”不能取代“断”, “断”又不能脱离“谋”, “谋”得不科学, 由智囊团负责, “断”得失误, 要由领导者负责。“谋”与“断”要分工, 各尽其责。谋而不断就是议而不决, 既浪费人力又贻误工作。

4、正确认识“外在”与“内在”的关系, 力戒“外强中干”。

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能否实现有效的领导, 关键在于他的影响力如何。影响力人皆有之, 但强度各不相同。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很多, 国内学者依据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要素不同, 把影响力分为外在影响力和内在影响力。外在影响力由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历因素所构成, 它们都不是领导者的现实行为造成的, 是外界赋予的。它对下级的影响带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这种影响力对被领导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它的核心是权力。所以, 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内在影响力是以个人的品德、才能、学识、情感等因素为基础形成的。这种影响力人皆有之, 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在内在影响力的形成中最为重要。这种影响力对被领导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主动、自觉。品格是一个人内在影响力的本质表现, 好的品格能使别人产生敬爱感, 而且能吸引人, 诱使人模仿。才能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才能出众的人总是知识丰富的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 彼此便会产生亲切感, 从而相互的影响力也会增加。

二、提高辩证思维力的若干思路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辩证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告诉我们,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 是关于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由此可见,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思维的应有之义, 只有坚持用辩证思维解读科学发展观, 用心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才能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要义, 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和领导思路来指导领导工作, 提出符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党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要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矛盾和问题, 矛盾和问题的提出就是运用辩证思维考虑的结果, 充分展现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辩证思维智慧。

2、坚持全方位的辩证思维。

古人说,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讲全局、谋全局是领导干部全方位辩证思维的应有素质。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全方位的辩证思维, 才能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才能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全面发展战略, 科学配置、合理使用本单位的人力资源, 使集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避免出现“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汉初的刘邦攻打匈奴时被围困, 后通过买通匈奴单于的老婆才得以逃脱, 此战失败最大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全, 决策时没有听从不同的意见, 过于片面地考虑重大问题;三国时刘备也是过于重情义, 忽视诸葛亮提出的“联吴抗曹”全方位战略, 贸然出兵东吴, 以致连自己性命也丢掉。当前经济上出现的地方贸易主义和地方经济保护就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有的地方甚至出台以地方红头文件规定接待用酒必须是本地生产的酒类品牌, 美其名曰为本地企业做贡献, 其实这是有些领导者在思维上存在的片面行为, 其结果破坏的是市场规律, 也很难做强做大地方企业, 最终伤害的是国家的整体利益。

3、坚持求异的辩证思维。

辩证能力 篇9

现代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中,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转化过程, 是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中得到发展的过程, 是为学生奠定全面发展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 已不仅是传授知识, 也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己学习, 落实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学习的重点应从基础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转移, 以数学素养的培养为中心来组织设计基础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的过程转移。要获得一定的能力必须具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而, 以数学素质培养为中心并不否定知识的学习, 它强调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的“偏、难、繁、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灌输的现状, 加强数学素质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据此, 根据数学素质培养的需要, 精选哪些终身用得着的最基本的知识进行学习。以规律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来组织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典型例证学习理解规律性知识, 紧接着是组织指导学生, 在尝试和独立地应用所学单元规律性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如此, 学生的注意力就非常地集中并且持久, 对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着长足的发展, 对于学生与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内容相关的知识得以充分地融会贯通, 对于与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内容相关的资料得以充分的灵活运用——从而容易产生极为正确的, 合理的, 甚至是全新的观点, 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

强调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 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从而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如《确定位置》的教学时, 就应加强规律性基础知识——如何确定坐标原点和确定数数方向的教学, 要在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上狠下工夫, 夯实确定位置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 在“引入”的环节里, 突出如何确定坐标原点和确定数数方向知识的教学, 借助排座位和看动物做操的活动, 帮助学生在坐标图上理解如何首先确定第一排第一号, 如何从前往后数和从左往右数, 用坐标图式的方法, 达到使生活数学化的目的;在“迁移”环节里, 仍然要求学生能在坐标图上说出小动物的家和指出书架上书的位置, 以便达到让学生牢固掌握规律性数学知识的目的;在“应用”环节中, 可以让学生指出和辨识坐标图上旅馆、火车、飞机、电影院所找的位置, 并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的, 让学生在知识应用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学以致用的前提, 是培养能力的根据, 没有根基或者根基不牢, 能力培养容易落空。当然基础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个前提, 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 而且知识也只有在应用中才会真正掌握, 应用才是最终目的。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正确处理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授人以渔,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促进学生独立应用所学规律性知识、技能, 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节奏快, 容量大, 收效实, 效率高, 更促进学生将规律类化, 学会“反三”, 实现阅读迁移,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 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辩证能力 篇10

关键词:辩证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下简称“五观”),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仅靠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使大学生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时,学会分析、判断和选择,学会辩证分析社会问题,理性认识社会现状的“实然”和“应然”层面的关系,最终学会用理论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可以从教学内容,学习主体和教学环节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辩证因子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的“五观”教育均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无法按照一种客观理性逻辑推导出一种“必然”“必须”的结果。由于价值判断会受个体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个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社会阅历的制约,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这一判断,有可能会内化为个体判断善恶,美丑,是非等问题的依据或标准。标准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只有随着个体的知识、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才可能进一步的调整。但也有可能固化为个体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一成不变。基于对价值判断问题的此种认识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展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显得尤为迫切。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辩证因子,是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其理论知识时刻照耀现实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应然”的面貌,然而现实世界和理论并不能总是相吻合、一致。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凸显矛盾,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辩证因子。激活这些辩证基因,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了最佳路径。以道德观教育为例,道德不是人与生具有的属性,而是在后天成长的社会中逐渐习得的属性。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学习过道德认知。这种道德认知能否被道德主体接收和内化,取决于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对其的检验,认知和实践相一致,这种认知就会被大学生消化、吸收最终内化。认知和实践不一致,大学生产生的困惑和疑虑,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运用辩证思维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解释实践表象所掩盖的真相,认识道德实践所应有的面貌。这样就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分析当今社会的道德现象,厘清道德现象背后应有的道德表现;确立自己辨别善恶、美丑、荣辱等的判断标准。

二、基于受教育者的现状,展开辩证思维培养

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使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变得更加迫切。4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是在食堂、宿舍,甚至是教室也出现了不少的“低头族”。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内容,大学生可以投己所好,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页面,不断刷新和浏览相关内容。然而面对网络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和资源,大学生要从这些信息和资源中获取对自己有用而真实的信息,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思维方法,否则就很有可能淹没在大数据中,却无法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奴隶”。

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其辩证思维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证思维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大学生以往学习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背景、人生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水平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评判时,经常会出现理论与现实的背离。大学生就必须直接面对理论和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大学生思维中存在的辩证基因。我们不能预设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事物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认识的辩证思维能力,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无法自发形成辩证思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知识点为线索,缜密揭示这些理论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是如何构建、积淀和筛选的,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内在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性,同时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图式,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征,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辩证思维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大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贝西切斯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辩证思维较好的仅占总数的22%;处于从形式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之中的,约占44%,这部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尚处在自发的、不完全的状态;其余34%仅仅是偶然性地运用了少数的辩证图式。可见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自发和无意识形成的可能性较小。大学生通过学习进行系统的训练,这种思维能力就可能逐渐习得。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的路径

(一)精心设置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学习的内源动力。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精心设置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利于唤醒学生辩证思维的动机和需要。例如课前设置“新闻我来评”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并对新闻进行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置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并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选取教学案例,使大学生对事件的注意过程可以得以保持和生成内化的效果。一是培养学生学会以一个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展开对新闻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系统学习知识的辩证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评,学生的新闻播报栏目越来越有声有色,从公交车让座问题到对中日关系中钓鱼岛问题的自我认识。有时新闻播报结束,响起一片掌声,既是对播报同学的支持,也是对自我知识学习的认可。

(二)热点切合,问题探究,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结合热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有效的思考。一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全面的分析,把媒体报道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放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中综合把握问题产生的归因。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问题产生时的种种因素进行归纳,它是一个从具体事例归纳出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同时按照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演绎问题本应具有的面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历史和逻辑并不是总相一致的。逐步学会把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相结合,认识到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生活中偶然事件的关系。正是通过对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解决理论如何回应时代需求的问题和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问题是相一致的。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效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热点问题的选取和使用时必须坚持做到:一是选择的热点问题是能反映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二是案例必须确实是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课前“新闻我来评”的教学环节中,很容易捕捉到大学生所关注到的热点问题。三是使用案例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有了明确的有求和任务,学生的思维方法才会得到系统的训练。通过思维方法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会逐步提升。例如:道德观教学内容中选取典型案例———“北京大妈讹人事件”进行分析。这一事件正好发生在社会公德教学内容学习之后,讲述新闻的同学,情绪非常激动,义愤填膺,听新闻的同学感同身受。这是提高学生理性认识和分析事件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就此问题布置了以下几个学习任务:了解案例的来龙去脉;调查近几年类似事件的报道数量;查阅国外有无此类数据的报道;分析此类事件为何会广受关注;生活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重复出现。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有学生找到了“彭宇”案发生时,社会上对于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的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调查案例及社会当时的反映时,同时也在思考这样的事件为什么会一再出现。有的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还原了事件的本来面目,同时对栏目中关于看到此新闻时腾讯网所做的调查,以及提到老人摔到时,个人所产生的联想的调查。对于调查结果,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有的学生对此次事件提出的质疑是:第一个爆料人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想鞭挞丑恶,还是想弘扬正义,抑或只是想博人眼球?学生提倡在所谓“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每个人发布消息时,能认真对待,澄清事实真相,不要被双眼蒙蔽。面对扑面而来的消息要学会冷处理,热分析,尽量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建立在公正和客观的基础上。从案例中挖掘出了职业道德的内容,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职业人,至少应尊重事实,报道事实,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承担如何避免此类事件重复出现这一任务的同学,认真翻阅收集资料,针对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个人因素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提出防止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一是新闻发布者应进行事件核实,不能进行虚假发布。二是转发人应冷静对待此类事件,不能盲目转发,从而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国家要采取相关的措施避免此类事件的反复出现等。到这个任务的完成,学生通过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反复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些任务的完成是在课外进行,课上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同时,教师也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资料和提升自己对社会此类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准确的点评和引导。从此问题的解决中,可以发现问题只有和大学生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才有可能触动大学生的内心,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正如拉兹洛所说:“如果人们接受的信息大多与他们的生活和境况无关,他们就会被引入歧途或对之无动于衷。他们的反应将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不中肯的。”

(三)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反映问题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布置问题的任务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言:“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的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事物的表象中分辨出真、善、美。一是要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真、善、美,即培养学生的理性道德。大学生在理性道德的培养过程中如何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乎社会标准的行为,选择合理的行为,并提高践行此种行为的能力,才使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不失为达到大学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林金辉编译.辩证思维与成年早期的认知发展[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1,1:5~6

[2]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7,154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2

辩证能力 篇11

【摘要】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有意识地把它运用到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培养辩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训练;唯物辩证法;辩证思维能力

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的时代,重视议论文的写作应成为广大高中生的共识。自从话题作文出现以来,许多学生开始忽略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只强调训练记叙文和散文,甚至有学生背诵时文精粹和时代美文应付考试,形成了议论文写作的断层,导致了作文“文学性”与“思辨性”的严重失衡。作文内容空洞、思想苍白、论辩乏力、无病呻吟现象泛滥开来,这的确让我们担忧。

考纲明确要求,要突出考查学生作文的思辨性。语文新课标也要求,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深刻的思辨性。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思辨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观点,是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历史上最完整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里面包含众多的基本观点和规律,认真学习和掌握辩证法,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生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平时的作文训练也要注意把唯物辩证法中常用的几个基本观点,诸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等提炼出来,结合社会现象和课本中的一些典范议论文,进行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写作的思辨性。

纵观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绝大多数年份、省份试题考查的是议论文体,这些议论文无不隐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写作中,更是如此,写议论性质的话题作文就更需要联系自然、社会和人生,展开相似联想和类比联想,这样才能拓展开去,生发议论,符合写作要求。

2.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量变引起质变。对待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这一观点在高考中也有充分的展示。如2003年全国高考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一篇哲理性强、思辨性强的作文,其中涉及到认识论和实践论两个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发展的观点。“感情亲疏”是认识主体,起着决定、影响作用。“对事物的认知”是认识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随着感情亲与疏的变化,人的认知也发生着变化。因此立意时需运用发展的观点,就“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作出辩证的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3.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包括全面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这也是人们运用得非常普遍的基本观点。全面的观点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同时还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的次要方面。对待事物、问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如1999年的话题作文——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好多优秀作文就充分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他们把这个“假如”看作是把双刃剑,利弊都有,美丑共存,文章论证显得辩证有力。

辩证能力 篇12

1辩证思维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关系

美国医学家恩格尔1977年在论述生物医学模式缺陷时,明确提出现代医学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深蕴辩证思维的新模式立即在医学共同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和认同。

纵观人类医学史,医学模式 经历的整 体经验医 学模式到生物医学 模式再到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的辩证发展,实际上就 是医学哲 学思维由 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 物主义的辩证否定过程。医学哲学思维对每一时代的医学体系来 说都是其 内在的组 成部分,并构成那 个时代医学模式的 灵魂,深刻影响 着医学的 走向和发展的深度[2]。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医学的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辩证性思维正符合这门求真务实的学科。辩证思维要求人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其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由于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医学的诊断过程实际上就是辩证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因此,医学生能否恰当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并得到合理的结论尤为重要。有研究发现,在因病史采集错误、思维不当和业务知识与经验知识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误诊中,思维不当是误诊原因的第一位[3]。由此可以看出,思维方法在医疗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医学专业教学中提高农村免费定向生辩证思维能力之策略

为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转变,世界各国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英国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要加入更多的交叉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美国将“人文与医学自然学科并列为教育核心学科”。我国对此也积极采取了行动,将“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定位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可以看出,当今医学发展已经呈现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整体趋势[4]。

中国目前急需一支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和社区的全科医师队伍,以为社区个人及家庭提供疾病预防、保健、诊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 的医疗保健服务[5],因此,医学专业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用正确的哲学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6],在教学设计中要科学规划,不但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农村免费定向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在授课环节中教师应主动将唯物辩证法原理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引导,首先要求教师运用辩证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然后将再认识的结果贯穿、渗透在备课、授课过程之中[7]。 下面笔者以慢性前列腺炎导致男性不育为例,介绍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将唯物辩证法原理与疾病紧密结合来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1.1对立统一原理认识慢性前列腺炎导致不育的病因及发病学对立统一原理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普适性原理,这一原理在医学中体现为,任何疾病都是病因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力这一矛盾对立双方之间不断斗争并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7]。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前列腺受到病原体感染或某些非感染因素刺激而发生的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是慢性前列腺炎导致男性不育的外源性因素;机体免疫反应异常、 内分泌紊乱,尤其是精液理化性质改变继而影响精子的活力是其内源性因素。当全身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下降,或局部自净防御功能削弱,以及外部损伤因子作用过强时,就会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导致不育。

2.1.2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疾病的病变和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只有坚持疾病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辩证统一,才能发挥病理解剖学贯穿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慢性前列腺炎属于炎症性疾病,具有炎症的三个基本病变,下面运用联系的观点从炎症的三个基本病变———变质、渗出、增生来分析慢性前列腺炎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1)变质:一方面,前列腺发生慢性炎症时,前列腺单层上皮细胞会发生变性和坏死,使其分泌的活性物质减少,从而导致精浆理化性质改变, 继而影响精子的活力;另一方面,前列腺作为一种分泌器官与精囊一起产生精浆,慢性前列腺炎时,细菌会排到精浆中,它们将消耗精浆中大量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脂类,使前列腺液内的卵磷脂小体消耗并减少,上述均可造成精子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使精子结构受损。(2)渗出:一方面血管内的白细胞及其产生的炎症介质会通过血管壁进入精子粘膜表面,使精子膜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从而干扰精子膜的物质交换,使精子的受精能力受损;另一方面,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活和淋巴细胞浸润时,机体可产生抗精子抗体(AsAb),而AsAb不但可增强局部巨噬细胞吞噬精子的能力,而且AsAb与精子抗原相互作用,可激活补体系统,损伤精子膜,使精子死亡或制动,从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引起不育。(3)增生:慢性前列腺炎的慢性过程和反复发作, 可引起泌尿、生殖道瘢痕组织大量形成,从而导致男性梗阻性射精不完全或逆行性射精[8]。

2.1.3运用发展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认识疾病的转归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疾病也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即疾病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的过程。长期慢性炎症的不良刺激是诱发肿瘤的病因之 一,因为炎症诱发的细胞增殖性反应可 以导致DNA损伤向突变方向转化,所以炎症可能是肿瘤发生的一种遗传毒性的始动因素或细胞毒性的促进因素,因此, 慢性前列腺炎不但会引起男性不育,而且又增加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2.2在病例讨论环节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从社会、心理、机体等方面看待患者,用哲学的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研讨病情,并恰当处理疾病[1]。病例讨论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的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教师和学生主体间的讨论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最有效的方法。农村免费医学定向生毕业后将要到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全科医学的学科特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结合社区人群存在的常见健康问题,挑选典型病例,进行病例讨论。在病例讨论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者、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唯物辩证法,引导学生客观地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由于辩证思维要求人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以变化发展的视角来认识事物是辩证思维的显著特点。因此,教师还应运用唯物辩证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问题,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教师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医学教育的积极作用

3.1赋予教学内容整体性、逻辑性、连续性和生动性

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如果在讲述疾病的病因、病变、临床表现和病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原发疾病和并发症 之间的关 系时,能从辩证 法的观点 出发,这不但能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而且能将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的内容赋予整体性、逻辑性、连续性和生动性。

3.2能够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在教学中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客观、科学地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建立知识体系脉络,而且能够使医学生获得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3.3有助于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事业,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 医学教学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想素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9]。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主动将唯物辩证法原理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适宜地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为日后他们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奠定基础。

摘要:文章介绍了辩证思维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关系;提出了培养农村免费定向生辩证思维的重要性;探讨了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培养免费定向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策略,以及教师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开展医学教育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老年性前列腺增生下一篇:氧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