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

2024-08-29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通用8篇)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 篇1

辩证法矛盾观专项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建构童年的精神世界中,悲伤与苦痛是一个重要而又必要的精神元素,和阳光、快乐等元素一道构筑了人们精神成长的台阶。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①瑕瑜互见,长短并存

②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④和实生物,同则不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如图漫画“精准扶贫”告诉我们()A.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3.《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制定实施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调整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其他城市不得设置落户限制。这一落户规定体现了()

A.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4.我们在肯定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由此可能引发的风险。这表明()

①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④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漫画《家传》(作者:周喜悦)所蕴含的哲理有()A.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6.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保护传统村落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但也带来传统村落“变昧”的尴尬。当前,如何把传统村落保护的定化逻辑与旅游业发展的经济逻辑有机统一起来,是传统村落保护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上述材料表明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中长期经济问题的综合治理药方。面对这场硬仗,中央提出慢不得,等不得,急不得,在具体推进中既要注重当前治标,降虚火、挤泡沫,更要着眼注重长远固本元、活气血。这一要求体现了

①事物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之中 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2016年11月9日,随着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获胜,美国新一届总统尘埃落定,无论谁上台,我们都应该看到,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方协调合作远多于摩擦冲突。未来,中美既有合作,也有摩擦,将是个常态,但总体看来还会是合作多于斗争。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

①分析中美关系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中美之间的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中美矛盾的关键 ④分析中美关系要着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9.(2016•江苏一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德行高尚的乡绅,被称为“乡贤”。他们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由此形成了传统的乡贤文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继承传统的乡贤文化,摈弃其中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等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社会贤达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培育新乡贤文化。(1)结合材料,说明新乡贤文化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辩证否定。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培育新乡贤文化对乡村建设的意义。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7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结合《通知》精神,根据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培育对象。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不盲目贪大。注重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传统,传承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茶叶文化、陶瓷文化等,通过文化元素的植入、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品牌的打造,增强特色小镇的文化氛围,提升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品质。在发展现代科技新兴产业的同时,陶瓷、茶叶这些带有鲜明G市印记、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产品、传统产业也随着特色小镇一起发展壮大起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了互联网民宿建设,为特色小镇,休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

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是怎样发挥文化的作用的。(10分)

⑵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释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所采取举措的合理性。(12分)

⑶借鉴G市经验,请你就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两条建议。(4分)辩证法矛盾观专项练习答案

1-5:BCACC 6-8:ABA 9.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乡贤文化保留了传统乡贤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乡贤文化在今天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新乡贤文化克服了传统乡贤文化中的糟粕,保留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内容.(2)

①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②有利于发挥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培养新型农民;

③有利于发挥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10.(1)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G市通过文化提升了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特色小镇的建设。(3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发挥科技、文化的作用,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G市经济发展。(3分)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G市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开阔了农民视野,推动了互联网民宿建设,为特色小镇休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4分)

(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分析本地特殊情况,科学确定培育对象,具体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G市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根据本地特殊情况对症下药,找到了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每点4分,共12分)(3)答案示例:

①坚持规划引领,做到科学布局、凸显特色。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动作。

③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休闲旅游业

(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本题具有开放性,学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 篇2

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 困难与顺利, 好处与坏处、优点与缺点之类对立的东西总是处于一个事物中, 不能单独存在。所以, 当来访的外宾称赞中国社会的好处时, 毛泽东就告诉他们:“如果同你谈的人只谈成绩, 不谈错误和缺点, 那么他们就没有反映现实的真实情况……事物都有两面:有好的一面, 有坏的一面。在我们的社会里, 一定有好的东西, 也有坏的东西, 有好人, 也有坏人, 有先进的, 也有落后的。”这是毛泽东观察问题的一个基本视角。从这个视角看民族国家的历史, 他就说“美国的历史短, 也许有它的好处, 负担轻, 可以不记这么多东西。”“历史久, 有好处也有坏处。”“我们历史久也有它的好处……但是要回顾那么久的历史, 是有些麻烦”。

他对所有被观察和谈论的对象, 都留意矛盾的同一性, 讲述矛盾两方互相依存、相伴相生的情形, 十分的具体、自然、合乎情理, 丝毫没有拿理论生搬硬套的痕迹。请看下面两段话:

敌人退却时往往将所踞城市中的房屋和所经道路上的村庄烧毁, 目的在给予游击战争根据地以破坏, 但同时就使敌人第二次进攻时没有房子住和没有饭吃, 害了们自己。这就是所谓在一件事情上面包含着两种矛盾的意义的具体例证之一。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七年, 十一年时间内, 我们党的组织, 由几万党员, 发展到了二百七十万党员, 这是一个极大的跃进……但是缺点也就跟着来了。这即是有许多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和流氓分子乘机混进了我们党。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两段话都在“但是”后面, 指出了同一件事所包含的相反意义。这种相反相成的性质本是每一事物所固有, 却不为人注意。人们往往对事物明显、突出的意义看得清楚, 而看不清或忘记了事物较隐晦、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毛泽东著作里批评最多的, 除了主观主观主义, 就是这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片面性。他视主观性、片面性为实事求是的大敌。对立面通过同一而互相联结, 通过斗争而达到矛盾的解决, 便是毛泽东完整的矛盾观。

毛泽东重视矛盾的同一性由来已久。写《矛盾论》之前, 他就在读书批注中写“辩证法中心任务, 在研究对立的相互渗透即对立的同一性。……因为客观现实一切过程都是由于矛盾的对立与转向同一性, 转向否定之否定。他们本是生动的、附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所以人的悟性这样去观察”。他由此结论:“辩证法研究这么多, 就是对立的同一或互相渗透。” (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 。

毛泽东很早就自觉地用“对立的同一或互相渗透”的眼光看事物, 他在延时写道:“共产党同国民党妥协, 正是加强共产党的独立性;军队的休息训练, 同时即是加强战斗力;退却与防御, 同时即是准备进攻;良药苦口, 同时却利于病;忠言逆耳, 同时却利于行;羊肉好吃, 无奈烫得慌;玫瑰花可爱, 刺多扎手;佳人却可倾国 (指颠覆国家———引者) ……一切对立都是这样的。” (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

对立面的互相渗透一直是毛泽东判断价值的基本观点。他认定所有事物的好与坏、利与弊之间都是互相渗透的。正如他在1957年的一次会议上讲的:坏事有两重性, 一重是坏, 一重是好。把坏人坏事只看成坏, 不是辩证地观察问题。同样, 好事里头也包含着坏的因素。比如, 解放以后七年来的大胜利, 使有些同志脑筋膨胀, 骄傲起来了。有一次毛泽东跟一个记者说:“记者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不要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 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如果别人说全好, 那你就问一问:是不是全好?如果别人说全坏, 那你就问一问:一点儿好处没有吗?”

正是用这种思想方法观察和分析, 毛泽东就说, 一穷二白“这两条缺点, 也是优点”;又说, “日本打到中国, 日本人叫胜利。中国人大片土地被侵占, 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 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 (6) 还说, 我们的许多经验是从痛苦中得来的, “不要对于这些痛苦生气。相反, 我们要感谢这些痛苦”。

这些, 就是毛泽东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唯物辩证法给了他睿智的头脑, 也给了我们解读毛泽东成功秘笈的钥匙。“毛著”中的辩证法思想丰富而生动, 其具体结论现在已不重要, 但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却魅力恒久。客观世界的矛盾具有同一性, 人的主观头脑也应搭起矛盾双方联结的桥梁。全面地认识“对立的同一或互相渗透”, 在思想中涵容相反概念的共存, 不要受单向思维的导控而径直走向某个极端;在行事中兼顾事物的两重性, 不要顾此失彼学“铁拐李”走路。这样的思想方法, 对于一个执政党全面把握形势, 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对于一个领导者充分考虑政策实行中带来的多重后果, 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69页, 78页。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第355页。

(4) (5)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444页, 43页, 238页。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 篇3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 ③做到量变质变相结合 ④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 2011年对中国来讲是承前启后、极不平凡的一年。下列关于“2011中国”的评价中最能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是( )

A. 中国适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谋求更可持续、更加平衡的增长

B. 既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喜悦,也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篇章

C. 2011年前两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趋好,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D. 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1年10月5日宣布,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据此回答3~4题。

3. 早在1982年4月8日,谢赫特曼便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一种反常理的现象——铝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而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此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他的发现引起极大争议,因坚持己见,他被迫离开所在研究小组。但这一发现促使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物质结构,准晶体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被发现。这表明( )

①认识是在不断推翻以往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原子排列方式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显现和改变 ③关于原子排列方式的真理性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④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是科学活动不断取得进展的关键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4. 由于准晶体原子排列不具周期性,因此准晶体材料硬度很高,具有一定弹性,不易损失,使用寿命长。这种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不粘锅涂层和柴油机制造等。这说明( )

①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 ②人们能够依据事物内在联系创造新的人工自然物 ③理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科技进步有利于拓展自然物的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式的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从2012年开始,作为非缺碘地区的宁波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材料体现的哲理( )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②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④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讲话中23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其中的许多观点都是以前所没有的。这可以说是站在时代历史高度对辛亥革命伟大意义认识上的理论创新,是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辩证法的这种要求包括( )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一切传统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 ③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④努力追求终极真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7.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抓住它的主要矛盾。下列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 )

A. 牵牛要牵牛鼻子

B.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C. 一刀切,一风吹

D.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8. 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9.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A.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10. 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未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两种错误偏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运用( )

A. 辩证的否定观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C. 对立统一规律

D. 事物发展的质变和量变相统一

12. 《菜根谭》中说:“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④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宏伟的规划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更艰巨的任务是找地、筹资、建设、分配和管理。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部门间通力合作,动员全社会能力,确保这一惠民工程顺利实施,真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如何建好保障房?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形象地将湖北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武汉为“铜头”,宜昌为“铁尾”,而荆州是“木腰”。龙腰不壮,湖北长江经济带这条龙就难以真正舞动起来。2011年11月2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荆州召开现场会,要求全省上下提振信心、共同奋斗,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为湖北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立足荆州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把荆州建成全国淡水渔业加工第一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国家建设大遗址保护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强荆州古城保护,重点建设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和洈水风景区等一批国内知名旅游景区。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全省和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振百年商埠雄风。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争取沙市区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 篇4

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之整体区分标准的建构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是人类思维中存在的`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但由于种种原因二者却极易混淆.基于此,本文将在对二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意义判断--形式分析--实践验证”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区分标准来严格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从而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和谐思维”的发展进程.

作 者:王晶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B811 关键词: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整体区分标准  

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读后感 篇5

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发表于1937年8月,至今已经74年,七十多年来,文章中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如 “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天当我们再度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们仿佛又一次聆听毛泽东那立意高远、独具魅力、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诲,从而鼓舞我们继续沿着他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开拓前进。下面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

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

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

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

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

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

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引用。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

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

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

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

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

珠炮似地一下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

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

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

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

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

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

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下面是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深刻的历史意义

首先: 毛泽东《矛盾论》的发表,批判了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用

马克思主义武装了中国共产党,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奠基的不朽之作,是独立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经验的哲学总结。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

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

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

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

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

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

其次,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段论述对中国革命指导意义也是

非常重大的,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但是,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

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

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

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

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

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再次: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

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

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

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

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

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

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矛盾论》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所谓和谐社会,指的就是社会矛盾体系中的诸方面、诸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

协调、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彼此共生的稳定状态,它是矛盾同一性在人类社会

中的最高表现形态。矛盾诸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

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匹配、相互适应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因,而和谐的社会状态是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社会都是以相

对和谐的状态为起点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和调和新产生的矛盾,进

而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和谐。因此毛泽东的矛盾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认清国情,抓住主要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过任何过程,如果是存

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

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社会系统,由社会各要

素的子系统组成,和谐社会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各子系统在不断运动中,从不和

谐达到和谐,逐渐由初级走到高级。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主要有以下的基本矛

盾,一是思想上的冲突,导致价值观念上的矛盾;二是利益分配上的冲突,导致

利益上的矛盾;三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地位不同的冲突,导致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四是社会各界层利益冲突导致的利益矛盾;五是人的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冲突导致的需求矛盾;六是人类在生产中过度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的冲突导致人

与自然的矛盾;七是地区间的差异的冲突,导致区域间的矛盾。这些内容都是构

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这些矛盾都是不能回避而必须解决的。认清这些主要矛盾

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大环境,从而利于和

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其次:不断解决矛盾,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建设和谐社会是史无前例的壮举,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和

困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建设和

谐社会的途径,不断总结新问题新办法。从目前来看,社会各界对于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已经形成的基本共识,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调整社会阶层,推进社会公平

(二)加强思想建设

(三)健全民主法治

运行机制

(四)健全政府运行机制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健全环境保

护和资源利用制度等等,下面我就自己认识较深刻的公平问题和三农问题谈点看

法。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总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公平和公正应当成为是否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评判标准。

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一定社会差别下的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直接的和平相处是可

能的。但是,阶层间的贫富两极分化是产生社会矛盾,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

因。国家应当采取有效的政策平衡两极分化,使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保持在社会

公众能容忍的合理幅度内。

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要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城

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继续加强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连接城市生产和

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

助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

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

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

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上的讲演。以新民主主义为中心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要义。通

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让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其中的很多精辟论述对我们现今社会仍有很好的启迪教育意义。

1940中国的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日本在在中华民族的英勇抵抗下,侵略的步伐难以大步向前,另一方面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抗战前途产生

了迷茫与困惑。妥协?反共!气氛加重。怎么办?面对现实,实事求是。面对强

大的敌人,我们要团结,不是单靠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也不是单靠国民党的正

面战争,更不是汪伪政府的曲线救国,以投降的媚态求生。而是需要建立统一战

线,国共团结,依靠群众,外部寻求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积极抗战:另一

方面看到解放之路的艰难,做好抗战的长期准备。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节

——中国向何去处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

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

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这一段话归纳起来就是“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民主革命到改革开放,从民族的解放之路到国家的伟大复兴之路,实事求是依然是我们需要遵循的标准。因为坚持依靠客

观实践,实事求是使我们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

利,但改革到了深水区,各种问题也凸显出来,要想解决问题,继续发展,我们依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实践。我觉得这也是《新民主主义论》

最核心的部分。

《新民主主义论》对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有很科学的阐释:一

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中国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新民主主义的进程是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我们现在仍在新政治,新文化,新经济的道路上开拓向前。

《新民主主义论》早已经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性,那我们的改革

也是即需要循序渐进,不依靠主观的夸大,又要积极实践,解决前进的问

题。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整个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的纲领,又由中国共产党单独进行了土地革命。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是国家的先锋力量:反帝,反压迫。

相应地,我们现在也要抓住主要任务,看清当今世界的形势,在新时期建

设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持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上稳健推

进改革,总体效果良好。但是民主民权仍没有充分得到保障,强拆房强征

地,公务员录取升迁制度的不透明性,权力缺少有效的监督,腐败问题严

重等等。最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药家鑫案件体现最多的是公众对社会基

本公平性的质疑,当光明的法律遇到阴暗处的特权时,正义的天平会倾斜

吗?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在旧三民主义

中就提出。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 谈到新民主主义政治时说过资产阶

级有其反帝反封建的一面,但他们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

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

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当前在国家重要大型行

业,比如房地产,煤炭,交通运输等行业,存在很多的腐败与官商利益勾

结的情况,近年来,许多的煤炭监管单位,土地规划部门,运输建设招标

单位部门可是没少出现双规官员。再比如某某领导的亲人担任房地产的大

股东,参与分红。当然毫无疑问,政治民主与改革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出现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会严重影响民主改革的发展,最

严重的后果是像毛主席说的国民党,有改革的愿望,可自身的局限性又令

自己投鼠忌器,犹豫不决,无法带领人民走向真正的民主与富强。我们不

仅要治标,还要治本,还要防范于未然。加大反腐力度,加大监督监管,最重要的的是执行,药家鑫案件不缺少法律依据,三聚氰胺,瘦肉精不缺

少对应的食品监督检疫规定。

另一方面我们的改革开放也不能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发展才是硬道

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要求将“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

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

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

旨也。”我们的国有经济改革就是这样的思路,加强国有企业对国民支柱

产业的控制力,而放手其他企业进入完全市场竞争。我们国家众多企业进

入了世界500强,国民经济总量进入世界第二位。总量直接反应地区经济的活跃,但质量与人均量还不高,活跃的持久健康性无法保障。

新民主时期任务是建立我们自己的新经济,现在我们是要在优化调整

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现在我们的通货膨胀持续,创新力不足,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不

小的差距,再也不能走粗放型发展路线,而要坚持走集约型,科学可持续的道路。同样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基本原则。一方面经济优化不是一步而就的,需要有阶段稳步前进,在哥本哈根气候

会议上,面对发达国家的指责,我们的确要勇敢争取自己发展的权利。另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时间的紧迫性,时机的易逝性。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就

指出,中共十五大就提出改变经济的发展模式,直而到党的十七大再次着

重提出,经济还是没有很好得到的优化。当今世界形势更是变幻莫测:北

非中东的政治危机直接对我国的战略资源供应产生了影响,同时让我们看

到协调改革与发展中问题重要性;日本由于地震而引发核危机,让我们感

受到世界的紧密联系(也许有人在内心会有感到一丝丝的窃喜),但我们

也再次清晰差距,清晰与日本先进制造业的巨大差距,其相应产品在世界

高端市场的份量在核危机后全世界各地都可感受到。美国的债务危机本来

是其国内的危机,却转嫁到了别的国家。我们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以前(现

在依然)我们的经济是严重依靠出口,国内的消费市场没有充分打开。

延续着新民主主义奋进的精神,我们依然与当时的革命前辈一样为了建设一

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 “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而努力,作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更应该在现今的时代肩负起自

己的责任,从自己开始,努力学习,思考,实践。有人说收起共产主义吧,“讲实话收起是不行的,还是比赛吧”。那么我们的民主政治改革,经济发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 篇6

摘 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唯物史观意蕴,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论、社会发展规律论、人民群众观等角度出发,分别探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的哲学基础,是正确认识、分析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逻辑需要。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哲学基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依据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抉择,蕴含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在唯物史观视域之下深入分析和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论证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和科学性,寻求化解主要矛盾的方法论,不仅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有助于促进世界人民的大团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论的辩证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体制不健全,国家总体水平处于不发达甚至落后状态,因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沿用至党的十九大之前。如今改革开放历经十九年,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进行革新的过程中,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我国2017年的GDP总量达到8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军事和外交方面不断实现突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在达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基础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成为必然。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论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已经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发展到要实现强起来的阶段。以上表明,无论是十一届六中全会还是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都是基于对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的。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好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低层次的经济层面,而是更加注重于高层次的上层建筑层面,由经济层面上升至政治层面,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其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对“新时期”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前一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自然结果。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论科学运用

唯物史观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基本矛盾是不变的,稳定的,主要矛盾是多变的,分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改变社会基本矛盾。虽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必须认识到,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我国社会的发展依然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新时代我国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大力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住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各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社会文明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发展不同步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效益,因此也就决定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稳定性不排斥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制约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但是这并不排除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特殊性。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其主要矛盾都是社会基本矛盾以不同的形式的外在表现,不同社会的更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发展规律论的内在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抽象出来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这一根本矛盾的外化表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根本矛盾的外化表现也会随之而改变,因而就表现为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矛盾的发展变化。

社会的发展决定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提出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不断?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因此,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共产党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创造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进而原有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社会的发展决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在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基本解决之后,人民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生产力在现有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阶段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因而社会基本矛盾在新时代将会有新的表现形式,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就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精神生活层次不断提高,然而各种其他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了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所面临主要障碍,成为新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要求变革与现阶段生产力、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由此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自始至终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

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史观、群众路线的逻辑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生产和生产者本身的发展史,是劳动的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人民群众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然结果。

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导致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说明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温饱问题,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另一方面说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领域,而是要求更高的需求层次,然而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变化的需求,即人民需要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它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人民群众需要,根据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和需要层次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化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例证。随着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然也会得到解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供给之间可能会出现新的矛盾,因而社会主要矛盾又将会随之出现新的改变。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 篇7

1 西方医学思想的生命观基础

现代医学的前身是欧洲基督教医学,其生命观是与其宗教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基督教强调神创论与灵魂不死。人是上帝的造物,人的生命分为肉体与灵魂两部分,灵魂活动指的就是人的思想、精神活动。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只是身体的疾病,而灵魂则是永恒的,与上帝相一致,所以灵魂的问题则只能通过上帝的关怀来解决,上帝的关怀主要通过患者向代表上帝的神职人员忏悔、祷告、布道来实现。因此,中世纪欧洲医学,就表现为独特的身心二分现象,这一时期的医学技术与理论著作基本都是关于身体疾病的记载,精神疾病的治疗则被归为宗教活动[1]。

这种身心二分的传统在欧洲一脉相承,至近代宗教神权瓦解以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以及后来德国唯心主义等哲学思想,仍是强调身心二分。拉美特立的著作《人是机器》,作为近代医学代表作,实际虽然强调人的身体是机器,打破神学束缚,但对人的精神活动,即理智与心灵,却未作解释,其对医学的定义仍然局限在身体疾病的范围内。正是因为灵魂不死与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如此之大,欧洲医学在医学与宗教分离很长一段时期以后,才专门注意到人的精神疾病,进而分化出单独的精神科。

2 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生命观基础

中国的传统生命观与欧洲基督教思想截然不同,《左传》有一段代表性的论述:鲁昭公七年,子产赴晋,晋赵景子问鬼,子产答道:“人生始而化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三世执政柄,其用物也多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魄,指形体;魂,指灵魂。魄是生理,魂是心理。依子产所言,虽然承认了鬼的存在,但是却强调先有形体,后有灵魂,灵魂只是肉体的产物而已。肉体上处境好,用物精多,身体和心灵就会比别人更强。人如果到衰老而死,生理衰老直至停止,心理也就一并衰老至停止了。如果生理并未衰老而骤然横死,由于生前魂魄蓄势太厚,经久不散,于是遂有鬼的现象。这种鬼也不是永存的,魂魄蓄势散尽,鬼也就消失了[2]。这是中国古代对于生命与鬼神的解释,这时的中国人已经摒弃了灵魂观,摒弃了身心二分的想法,强调身心一元论。

这种观点被儒家、道家秉承。儒家在生命观上强调“与天地参”,使人与宇宙构成和谐的共生整体,人从宇宙生命那里获得自身的物质与精神生命,因此这是中国哲学特有的有机宇宙观,与西方的二分宇宙观不同。“在西方的宇宙观中,一切物质世界的变动与展开,都需要落在时间架构里面讲,而将精神世界排斥在外,成为截然对立的二分法思想。而儒家宇宙论不同,它所包含的不仅是物质世界,还有精神世界,两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3]。道家则强调“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原道训》),“神者生形者也,形者成神者也,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无形则不住,形无气则不变,气无形则不立,故云神形者,受气之本也;气者养形之根也”(《道枢·胎息篇》),“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淮南子·原道训》),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4]。

3 东西方不同生命观基础所造成的医学思想冲突

儒家、道家的观点一直作为社会主流观点,即使有强调“明鬼”的墨家和外来佛学的传入,其主流思想地位一直未被撼动。中国古代医学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诞生和发展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在其成书时期,中国“显学”莫过于儒道,而儒道两家的生命观都不承认灵魂不死,在这种“生命观”前提下,才产生了独特的“形神合一”思想。“形神合一”理论强调:精神活动都是不能脱离肉体的,甚至是以肉体为基础的,肉体的疾病会影响精神,精神的异常也会影响肉体。七情内伤、情志致病等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由此可见,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医学,从其理论奠基时代起,就将心理、精神的异常全部归纳在医学范围之内,形成了与欧洲迥然相异的医学思想。“形神合一”的思维一直延续至今,在社会思想中仍是主流。

欧洲医学传入中国的初期,是与教会活动紧密相关的,它秉承了在欧洲的传统,医学专注于身体疾病,精神疾病则有神职人员负责。但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而针对于身体疾病的欧洲医学技术却大受欢迎,并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自晚清政府起,民国政府、乃至新中国政府无不大力提倡、学习西方医学技术,这就形成了“身心分离”的状况。

由于中国的传统医学思想是身心一元论,传统医学本身就包含了心理精神问题的内容,这就使得人们在接触欧洲医学时也以“形神合一”的尺度去衡量,误以为所接触到欧洲医学技术本身已经包含了身心两方面内容,这使得欧洲医学在中国传播越广,其“身心分离”问题就越严重。当欧洲医学在医疗系统成为主流以后,就在思维上形成了心理精神健康意识的缺失问题。虽然后来在中国的医疗系统内也设置了心理精神疾病分科,但社会主流思想与欧洲医学思想之间的鸿沟仍未有太大改变。

心理健康意识的缺失,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诊治,也反过来成为医患矛盾的重要诱因。患者缺少心理健康意识,将心理异常误认为身体疾病,医治无果后反将责任归咎于医生、医院。医者缺少心理健康意识,将心理疾病误认为身体疾病,治疗时事倍功半,反被患者误认为过度治疗等,加剧医患间的不信任。所以,现代医学下的医患关系比传统医学下的医患关系更紧张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统计,50%以上的医疗纠纷并不是因医疗技术而引发的,多是由于医患交流障碍导致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医者不满意所引起的[5]。因此,医患沟通不足、沟通障碍,被认为是引起医患矛盾甚至医疗事故争议的重要原因[6]。而医患沟通不足的原因,一方面被认为是缺少沟通的技巧[5,7],更普遍的则被归咎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冲突[8]。重科学轻人文的问题固然存在,但更深层次,则是医学思想基础的差异。绝大多数时候,并非是由于中国人不懂得“人是一个值得被照顾、尊重、养育理解和帮助的有价值的个体”[9],而是由于生命观差异而造成的临床思维盲区。医患矛盾激化反映出的并非是简单的“专业沟通技术”的缺乏或“人文关怀”的缺失,而是中国与欧洲传统生命观思想之间的鸿沟。只有让患者与医者双方都全面的认识身与心、形与神的关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摘要:生命观在医学领域具体体现为身与心的关系问题,以不同的生命观为基础就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医学思想,以及各自不同的医患关系。欧洲的传统生命观强调身心二分,中国的传统生命观则是强调身心一元论。由于生命观差异,造成了医患对现代医学的误解,继而激化了医患矛盾。让患双方都全面的认识身与心、形与神的关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生命观,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洛伊斯·玛格纳.医学史[M].刘学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

[2]钱穆.中国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4.

[3]张舜清.儒家生命伦理的精神模式及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2008,18(3):294-299.

[4]章文春.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与中医导引[J].江西中医学院学,2009,12(21):6.

[5]周小金.医患沟通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5(17):18-19.

[6]郭金龙,刘海军.患者知情权在预防医纠纷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9(5):496.

[7]方爱珍.医院医患沟通障碍原因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7,24(2):51-52.

[8]王羽,卢祖洵.医学与人文[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6):7.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读书报告 篇8

【关键词】资本主义;宣传思想;启示

丹尼尔贝尔是当代美国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战后西方的社会学、未来学和发达资本主义研究诸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这本《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他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

贝尔在本书中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内部的脱节与断裂问题。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资本主义历经二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内的根本对立与冲突。这三个领域相互独立,分别围绕自身的独立原则,以不同的节律交错运转,甚至发生逆向运转,而且这种冲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将更加突出。”

在贝尔看来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资本主义的结构矛盾:在经济领域体现为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原则”导致了人性被压榨;在政治领域人人平等的观念vs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僚机构的诞生其本身的目的在于控制阶级冲突和对抗,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在文化领域表现为资本主义“自我表达与自我满足”与现代派文艺理论和作品中的返祖与反理性。(个人理解这可能由于文化在发展变革中的滞后性以及信念缺失导致的对传统价值的回归。)

②资本主义精神的裂变:法治社会下传统道德观念(禁欲与节制)被突破,因为“法无禁止即许可”,以及金钱作用下享乐主义的盛行打破了原有的道德基础,原有道德的约束力在降低甚至消失。

③现代主义与信仰危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将“人”从原来的对“神”的崇拜中解脱出来,这理应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一大进步。但同时这种认识上的颠覆造成了人们信仰上的缺失,由于人超越神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反而使人们难以把握自我。

④后工业化社会的新宗教:在思想观念上,人已经取代神成为世界的主宰,成为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它既需要通过科学了解和征服自然界,也需要寻找自己的信仰,而宗教无疑成为这一角色的最好扮演者。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人类生存面临的基本问题(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等)总是无法回避,因此宗教得以回归。

在贝尔看来,一个理性的人所应有的状态是有节制的物欲需求、以社会公共利益和文化为重和较发达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包括思想文化在内的许多要素都被绑上了商品经济的”战车”,深深打上金钱的烙印,都会被“物化”。

一、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必要性的思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飞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以丰富。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实行,国门向世界洞开,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纷至沓来,这给我国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邓小平曾经指出:“当中国打开窗户的时候,苍蝇蚊子都要飞进来。”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开始冲击着原有的思想文化秩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想在社会上泛滥开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迫切需要重构我们的价值体系,寻找我们的信念支撑。因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是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由此可见发达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举措

首先,当前全社会正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是为我们构建一个理念框架,让社会各要素都在既定的“规矩”下活动。此外,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充分运用市场规律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诸如“群体价值超过个人价值”,“财富切莫转化为与之无关领域内的特权”,这就不仅需要道德方面的约束,更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加以干预,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后,思想道德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固然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征信系统”的方式将其具体化,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全民族道德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使社会全体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更是要常抓不懈,时时防止资产阶级的“文化侵蚀”、“和平演变”。“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在影响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中,笔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应该放在首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只有“阵地战”与“持久战”,而不是“游击战”与“速决战”。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来。我们要了解中国国情,也就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文化的精髓修身养性,提升自身内涵,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当然,我们也要对外来优秀文化持包容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代东西方圣贤的许多理念存在共通性,对此我们都要自觉吸收借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从贝尔的视角来看,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容易导致两大系统产生相互冲突,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有着自身的优势,例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为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9

上一篇:观“人类消失以后”有感下一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