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观教育(通用7篇)
辩证唯物观教育 篇1
高校档案是指高校从事教学、招生、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它再现了一所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全程全貌, 蕴藏着高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 它是高校文化的积淀, 是珍贵的文化财富, 是高校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是以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环境等内容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精神状态和物质显现的综合体现, 是一所高校的精神之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中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又同属于高校建设的范畴,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理论认识问题, 还将直接影响两项工作的开展, 也关系到一所高校发展的后劲。
一、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两个认识误区
1.片面强调了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性, 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共性。一是特征上的区别。高校档案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内容上的区别。高校档案是以档案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管理经验、科研成果等为主要内容, 而校园文化是以开展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内容。三是形式上的区别。高校档案是以提供历史资料和信息为平台, 而校园文化是以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为平台, 这是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其共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是一致的, 都是以校园为依托, 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都是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发奋学习,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其真正实现人生的有效价值。但现实中有些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由于对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入的研究, 缺乏对两项工作的实质认识, 没有在内涵和精髓上认识到两者共性, 而只是从外在客观形式上, 人为地将它们分为两个不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 出现在具体的工作上就是:将这两者分开, 互不干涉, 割裂了二者之间的统一性, 影响了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健康发展。
2.把两个相融概念变成了从属关系, 忽视了互为因果的属性。有人认为, 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伴生物和副产品, 只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档案也自然丰富多彩起来。在此, 笔者并不反对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活动的伴生物的提法, 但绝不认同把高校档案说成是校园文化的副产品的观点, 因为, 在一所高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丰富的档案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是实现文化兴校的重要基石。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两个重要基础, 此种观点, 主观地把校园文化放在了主导地位, 而把高校档案建设放在了被动的从属位置。势必使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偏离。要知道, 校园文化绝不等同于高校建设, 而是在高校建设的同时产生了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 二者并列关系不容置疑, 如果在认识上还存在偏误, 那么工作中就会产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轻视高校档案建设的行为。现实中, 重此失彼现象屡见不鲜。
二、二者相互促进, 成为高校建设的两把利器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档案资源的内涵。档案资源是矿藏, 校园文化就是矿藏中的珠宝, 一方面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均为高校建设的潜在、隐形内容, 都是通过历史的传承, 人文的积淀, 环境的熏陶、活动的开展, 调动人们的情感体验, 达到情感的交流、沟通、净化和升华, 从而为他们在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审美根基;另一方面, 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促进。学校档案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资源之一, 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多么丰富璀璨的校园文化, 都要靠档案记载传承。几十、上百年的校园文化, 相对后人来说, 也许只是道听途说, 或者只知道些粗枝大叶, 只有校园档案, 才能再现当年辉煌的全貌, 才能呈现波澜壮阔, 感人致深, 撼人心魄的细节。高校档案, 清新详细地描绘了一个高校的发展轨迹, 循着这条轨迹, 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一个高校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 高校档案对校园文化的传播、丰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档案资源内涵的校园文化, 它是校园发展的灵魂, 一所高校如果没有了鲜活的灵魂, 作为载体的档案就必然地显得干瘪和苍白。因此说, 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 丰富多彩, 不但能振奋大学生的精神, 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净化大学生的灵魂, 而且对充实和丰富高校档案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将内涵丰富的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需要, 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品德的修养、文化的积累、知识的拓展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得出: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范畴中两个不同属性的载体, 二者相互区别, 又相互统一, 相互依存, 又相互促进, 生硬地把二者割裂开来, 或者把一个概念变成另一个概念的从属, 只能会阻碍高校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把握好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的契合点, 使二者相得益彰
高校的任何活动, 无不是为教书育人而服务, 这是高校办学的宗旨, 也是校园文化之目的。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道者, 乃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治学之道, 何以把传道置于授业解惑之前, 可见传道之重要。知识无高低贵贱之分, 人有高尚低劣之别。知识为高尚之人所用, 便能造福于人类, 为低劣之人所用便会贻害社会。如何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打造品德优良的英才, 只有把握好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的契合点, 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事半功倍。
1.以古励今熏陶人。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有与众不同的创业史, 都或多或少地培养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名家名人, 这些伟人伟绩、名人轶事都是通过档案中的原始记录和大事记, 以及声像、照片等传承下来, 这些有着丰厚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教材, 它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 勇于拼搏的意志, 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道德情操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用。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在2010年百年校庆时, 就编纂了“优秀校友名录”, 其中汇集了学院办学百年来培养的一批批, 值得学院骄傲的成功学子的成才业绩。
2.以史为鉴塑造人。高校档案不但记录了名人大师的成功历程, 同时也记载了先人的失败经验和沉痛教训。比如以“至公天下”为办学宗旨的云南大学, 不但有董泽、熊庆来、李广田等知名校长执掌, 而且培育了华罗庚、严济慈、吴晗、冯友兰、姜亮夫、费孝通等大师执教。近百年的建校历程, 几百年的校史渊源, 诞生了多少名人志士, 但就是这样的名校, 也同样产生了马家爵等之流的社会败类。我们要充分利用正反两方面人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以及学校档案中前人总结的管理经验、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用的管理方法, 拓展高校管理育人平台, 引导学生懂得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懂得学会克己、检点、反省, 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言行举止得体、治学之风严谨、虚怀若谷, 行为规范的当代大学生典范。
3.以绩为荣鞭策人。高校档案汇集了高校办学历史长河中取得的辉煌荣誉和历年来成功人士的各类学术成果、论文、著作、手笔、字画等, 它是一所高校办学光荣和有志之士呕心沥血、刻苦钻研, 潜心治学的结晶, 也是高校引以为荣的资本。充分地利用这些可贵的档案资料, 再现学校办学辉煌、再现仁人志士立志攻读, 报效祖国的辉煌历程, 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爱校情怀, 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科研的创新精神都有着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百年校庆时, 就编纂了一本“学校荣誉册”, 汇集了学院百年来, 所获得的集体和个人荣誉。
综上所述, 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没有校园文化的高校档案是无源之水, 必然干瘪无味;没有高校档案的校园文化是无果之花, 难以传承、难以发扬光大, 只有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其相互融合, 才能使二者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吴加琪.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6) .
[2]丁进.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档案管理, 2008 (6) .
[3]范红.试论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
[4]高全忠.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档案与建设, 2006 (8)
辩证唯物观教育 篇2
适用于普通高中政治学科
辩证否定观教学设计
易门一中 赵慧焰
★教学背景
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教学目标
1、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2、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
3、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一)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探究活动一 学生通过预习探究 什么是肯定? 什么是否定?
(探究辩证否定观内涵,将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理解辩证否定观。)
(二)辩证否定观是自我否定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三)辩证的否定的作用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因此,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探究活动二 材料分析
招商引资源于中国因开放政策所成立的开发区,中国早期沿海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所引起的示范效应,(地方经济总量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地方就业增加,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地方官员升迁比例增加),随后中国各级政府成立了大量的开发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14年,我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完善优惠政策,加快产业发展,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5.7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39%。在近期召开的县委全会上,易门县确定今年的招商引资任务为65亿元,比上年的50亿元增加15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县的招商引资?
(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解题能力,学习解题方法。)
(五)课堂总结、点评
增长率的辩证观 篇3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一样,都处于低迷时期,8月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下降到50%以下。面对这种局面,经济政策调整为以稳增长为中心。但要在短期内改变消费不足的状况是个难题,增加出口也是不能由我们决定,因此,稳增长的重任就落到了投资身上。据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以来,13个省市已经出台的计划投资总额共12.8万亿元,每个省市平均投资额约1万亿元。
大量投资的增加,当然会刺激经济,实现政府在年初提出的增长率7.5%的目标,达到8%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现这个增长率目标对稳定经济、稳定就业、稳定社会当然是有利的,这就是经济周期短期中的“福”,但在长期中会不会有“祸”潜伏其中呢?
应该看到,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主力正是投资,由投资引起的增长率达50%左右。但这种增长基本是量的增加,质的提高并不多。由投入型经济向技术进步型经济的转型并没有实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初期階段,依靠投资实现数量型增长都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这样增长下去,没有增长方式的转型,最终会达到极限而出现停滞。现在所遇到的经济困难关键并不在于世界经济的低迷,而在于我们没有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这就是说,三十年来以投资为中心,以高污染和低工资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种情况下,再采用增加投资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就决不仅是“福”,而是在“福”中隐藏了极大的“祸”。
投资包括两大块。一块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投资,我们习惯地把这一块投资称为“铁公基”,这种的投资要受到土地资源和社会需求的限制。另一块是企业固定投资,这种投资要受到资源和消费需求的限制。这次增加的投资,两种投资都有,但更多的还是企业固定投资。企业增加固定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最终还是要用于消费。但我们的经济中,消费一直是不足的,个人消费仅占GDP的35%左右,加上公共消费也不过略高于50%。中央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增加消费,并且略有成效。但消费不足有其深刻的制度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显然,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了,生产出的产品卖不出去,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其实,三十年的投入型增长已经形成了产能过剩。以钢铁为例,2009年时,工信部部长就表示,中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6亿吨,但实际需求只有4.7亿吨,已出现1.9亿吨的过剩产能。从今年2月份以来,库存钢铁已达1500万吨,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许多钢厂处于亏损状态,开始大规模减产停产。尽管铜铁产能如此过剩。但在新一轮扩大投资中,又有了广东和广西两个钢铁投资项目。再以光伏产业为例,现在的产能已达全球需求的两倍左右。但各地投资光伏产业的积极性不减,这次地方版的“4万亿”中有一些还是投资于这个产业的。从全国来看,产能过剩的产业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水泥、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这些产业是发改委明文列入产能过剩行业的,而没有列入的行业,产能也有过剩的,如汽车。
这些行业除了产能过剩之外,还有资源限制与环保问题。众所周知,钢铁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我国富铁矿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进口。如此大规模的产能扩张,那些铁矿企业不又要大涨价了吗?钢铁、光伏都是环境污染大户。如此多的产能,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更坏了吗?
扩大投资增加产能的确能带来短期的效益,但不可不看到其中的“祸”。当然,任何事情都是“福祸”并存的,只有“福”远远大于“祸”的事才值得去做。但从长远看来,以追求目前增长率的“福”出发,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是“祸”大于“福”的。
这有前车之鉴。上世纪20年代,美国胡佛政府也采取了促进投资,扩大产能的政策,不到十年内汽车工业产能增加了255%,钢铁产能增加了75%,其他行业也是高歌猛进。这就形成了“疯狂的二十年代”。正是这种二十年代的“福”引起了其后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而且,我们应该知道,美国当年已经是市场经济,投资的主体是私人企业。这就决定了投资再增加也是有限的,而且投资的不良后果要由私人企业和投资者承担。但我们今天的投资以政府为主,以国企为主,投资所受的限制要小的多,加之政府与企业又不必承担投资风险,这就使投资和产能过剩中隐含的“祸”更大。
在中国式的辩证法中,“福兮祸所伏”还有一句,是“祸兮福之所倚”。今天的增长低迷,无疑是“祸”,但其中隐含的“福”,就是逼迫整个经济和企业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逼出来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放弃增长率的目标,以经济低迷逼迫企业走技术进步之路,实现增长方式转型,那么,下一次繁荣就指日可待。
辩证唯物观教育 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应用语言教学,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精神和意义完全能指导现实中语言教学, 其重要突破就在于指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唯物关系。素质教育、文化哲学、教育哲学等的话题都早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研究的对象。但是如何运用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辩证法及实践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活动的还鲜有研究。本文旨在从辩证观和实践观审视外语教学并结合素质教育反思语言教学模式, 进一步深化外语教学中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思外语教学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把辩证法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马克思:“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 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 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的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 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恩格斯:“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 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 或者对思维的运动, 都必须是同样适用的。”辩证唯物法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地、矛盾的观点和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法的实质。事物间的矛盾是有他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的, 因当辩证看待问题。让我们反思一下现存的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中存在传统教学和素质教育两种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七十年代就已推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 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是注重学生的书写, 语法的硬性传授, 死板的纯理论教学。只是注重应试教育, 注重考试结果, 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 文化的传播, 思想道德的提高。我们坚决支持推行素质教育, 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下单纯的教学模式, 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转变旧观念, 接受新思想, 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精髓,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 应多注意学生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的运用能力, 不再仅仅传授语言的语法, 相反会结合文化背景, 使语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 深化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1.应用语言教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首先揭示了自然界的科学发展规律, 又运用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人类、社会、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建立了统一的科学完整地唯物辩证体系。它利用科学的实践结论而不是空想主义论证得出的发展真理。同时, 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建立了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体系。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未来外语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应当具备科学性,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与时俱进, 要贴近实际, 贴近需求, 既继承先前的语言文化, 又加快新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外语教学中还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除了课堂上的强化书写语法知识的灌输, 更应该加强视听语言实用训练。借鉴西方的课堂传授方式, 同时积极总结外语教学中的良好的教学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 不同的认识特征, 不同的欲望需求, 不同的兴趣爱好, 不同的价值指向, 不同的创造潜能, 针对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采用非统一固定的模式, 因生施教, 对学生进行外语文化教学。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并相信实践是指导并检验外语教学理论的唯一标准。
2.应用语言教学的创新性
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其中各个似乎稳定以及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 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在这种变化中, 前进的发展, 不顾一切表面的偶然性, 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 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次矛盾, 不可千篇一律的原地踏步。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的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其中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本质和新事物的性质决定的。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腐朽的东西, 继承合理积极的因素, 比旧事物更优越更有生命力。在辩证法面前, “除了发生和消亡, 无止境的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 什么都不存在。”人们就是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须具有的局限性, 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人们对于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即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人们知道, 这些对立只是相对的意义……”
在实践中, 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应用教学,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激变论, 认识到知识和真理相对性观点, 坚持不断创新理论。教学实践中如果发现不合时宜的理论, 应当及时更新对理论的认识, 适应新的需求。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理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同样也是我们语言教学的动力。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并严重与学生的需要脱节, 过去教授的很多教材内容陈旧, 形式古板, 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所以, 我们要适时更换教材, 不断追求新的教学模式, 运用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的新的教学方法, 研究新的教学理论, 不断革新, 不断实践, 不断进步,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教学的实用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象、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从整体上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人类历史领域, 强调能动的实践再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解读现存世界, 一切观点都围绕实践进行论述, 对自然观、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的认识都源自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生产资料。在思维和存在问题上认识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统一的, 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 认识思维从直观现象先上升到抽象思维, 再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 理论认识又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又不断更新深化原有的认识, 周尔复返, 从认识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认识, 不断深化前进。主体认识的能动性作用于实践, 实践又进一步完善认识。
所谓实用性其实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明白什么是实用。面对社会需求同学们所学习的外语知识不是炫耀的花瓶, 而要在实践中接受考验。教授外语的目的是可以使人们认识人类不同的文化, 可以使人们接受先进的思想启蒙, 可以使人们全面了解科技进步, 可以使先进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可以促进全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实用的外语语言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把接受的语言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及时总结实践中关于教学的优势和缺陷, 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 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到所学知识。古人云,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通过外语教学实践反馈与教学总结得出哪些知识是实用的, 哪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以便指导以后的外语教学。实用的知识更符合社会的发展, 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等, 并能使综合的知识系统化。
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 利用其相关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及其他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能真正地发挥其魅力。
参考文献
[1]程明耀, 程明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 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三、【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四、【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出示小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要求: 第一小组: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要求。
举例: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第二小组:
归纳:联系的客观性和方法要求。
举例:说说生活中违背联系客观性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第三小组:
归纳:联系的多样性和方法要求。
举例:请说出生活中能反映联系的观点的成语或俗语。
第四小组:
归纳: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和方法要求。
分析: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互依存(整体离不开部分)、相互影响(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部分离不开整体)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部分离不开整体)4.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部分对整体的影响)5.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6.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三)、进行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老师进行点评和归纳。(四)、合作探究
怎样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设置活动: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
教师总结: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很有创意,无论哪种方案,同学们都考虑了从整体着眼,优化组合,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他是怎么设计的:
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后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水缸就满了。
第二座庙:老和尚立了新庙规,三个小和尚,谁水挑得多,晚上吃饭加道菜;谁水挑得少,没菜,吃干饭。这一来,小和尚们争着挑水,一会儿庙里的水缸就满了。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山上的竹子很多,咱们干嘛挑水呢!砍一些竹子,打通它,连成一个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摇轱辘,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站在高处,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接水,把水缸装满。三个小和尚分工不同,三天一轮换。教师归纳总结:第一座庙的和尚发明了接力挑水法,靠的是协作、团结的精神,搞了“机制创新”。
第二座庙的和尚订了新的庙规,这就是“管理创新”。
第三座庙的和尚用竹子做成输水管道,三个和尚靠技术创新解决了吃水问题。
(五)、归纳小结
我们今天主要内容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可以选一位或几位同学)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归纳一下。
教师归纳总结、升华。
(六)、课堂练习
《步步高课时规范训练》297页——298页
[课件展示]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 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些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也不会下雨的。
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讨论:
(1)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分,自然降雨与人工降雨分别属于什么联系?
(2)自然降雨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的,这种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工降雨浸透了人的目的性与创造性,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
(3)我们肯定联系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认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那么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自然降雨是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而人工降雨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即使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浸透了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是,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使联系形式多样化。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为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课堂探究:(每一探究题先独立学习
3分钟,理出答题思路;之后小组交流3分钟,写出集中小组意见的答案。预备展示。)
探究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切实做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观目标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前
进。
请用有关哲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的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
(2)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会使资源的人均量减少,而人类为了生存,就要不断的索取资源。资源的滥用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
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3)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使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不仅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殃及后代,祸及子孙。
探究二: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巩固练习:(10分钟)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普遍联系是指
A、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想怎么联系就怎么联系
2.《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说明
A、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
C、人们不能否认事物时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4.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5.外来生物入侵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启示我们
A.必须杜绝外来生物的引进,保护本地原有生物 B.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不可改变的
C.必须承认物质世界的本原
D.要注意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提高实践运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6.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
心和贮藏库。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性
②要正确对待联系的客观性
③在把握事物时不能仅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④做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法,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广东)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9.请判断分析: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3、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4、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特点,所以是主观的。()
【自学检测】(10分钟)(请思考下列各题所考察的知识点,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下列对联系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B.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C.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D.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的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3、从调查来看,鸡年结婚的比较少,主要源于“鸡年不宜结婚”的迷信说法。“鸡年不宜结婚”的说法
A、体现了事物之间总是无条件的发生着各种联系 B、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
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获得各种信息,购买所需物品,并能与远隔千里
之外的朋友聊天、讨论问题,各抒己见。这说明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联系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呈现着“人化”的特点
C、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D、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5、“鱼离不开水,瓜离不开秧”这一俗语揭示的是
A、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
B、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C、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6.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
”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7.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个“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位老板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8.据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这告诉我们
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之间只存在直接的联系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一次山洪爆发,蚂蚁们乱作一团,它们牢记着冲出火海的成功经验,越聚越多,越抱越紧,结果愈来愈
大的“蚁球”很快被沉入水底。这告诫我们
A.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
B.主观不可能与客观统一 C.事物既有现象联系,也有本质联系
阴阳八极拳功中的阴阳辩证观 篇6
阴和阳本来是抽象的名词,但可以用具体而明显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盖水火不能相容耳,充分地揭示出了这对极为 明显的矛盾双方的特性。根据水火这对矛盾的特性,就可以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划分出阴、阳两大类来:凡类似“火”性的,如温热的、向上的、明亮的、兴奋的、向外的等方面,统属于阳的范畴;凡类似“水”性的,如寒冷的、向下的、晦暗的、抑制的、沉重的、向内的,统属于阴的范畴。
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阴也就不存在。阴和阳又是可以转化的,在相互转化中,阴阳之消长就会滋生出新意,从而使物质或现象产生质的飞跃。
道家内功心法认为,人体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体。《素问·宝命全形论》亦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既然“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而且是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体,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阴阳于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客观存在及相互转化作用的积极面,就成为道家武学中的一个科学性的革命。
开门八极拳始祖深谙阴阳之道,充分利用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阴阳二气生化无穷、妙用无尽的自然运动之规律,将之运用到养生、护体上来。并依据八卦卦象之属性的自然理能与人体八大凸兀部位的自然生理之机能科学的有机联系,开拓挖掘出人体八极潜在的阴阳互根之本能,并以濡养浩然之气为八极催发动力之源,从而在道家拳系中又产生出一枝奇葩——开门八极拳。
开门八极拳注重内外双修,尤以内修为要,这从拳名的头两个字“开门”就可以看得出来。“开门”的含义在前面已经提到了,不在赘言。
当然,作为“武”功,就离不开技击动作。关键在于,技击动作是套路中的招式招法熟记于心之运用,还是内功气旋力化自然感应之生发?
如果是套路招式熟记于心之运用,则必需熟记若干个套路及招式,于技击时应付瞬息万变之战况。显然,在这种刻不容缓的情况下,大脑之反应根本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只能是下意识之抵抗。此为拳术之通弊。
而内功的气旋力化自然感应之生发的技击动作,则是内在的“精、神、气”阴阳合德,通达全身,贯注八极之灵动感应。它可以在挨、傍、挤、靠的贴身触点感应之中,迅捷的转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之现象,从而生发出有效的技击功力。此为拳功之妙果。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拳无功。拳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善于掌握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自然辩证关系,科学合理的运用阴阳二气所濡养的精、气、神、力在拳功功法中的运动变化之奇效,使拳、功合道、默化生法为最终目的的修为之正道。
阴阳八极拳功作为开门八极拳的拳理功法之指导,务必使习拳者明确阴阳关系在拳功中的利用是何等的重要,不仅体现在养生内功上,而且反应在拳功功法中。
拳功中许多的现象,譬如技击功法,用阴阳规律一解释,一运用,就会收到立杆见影之效果。
阴阳二气不仅主宰着人的生命,也控制调配着人的活动。无论是人体内在脏器的生命活动,还是人体外在的肢体运动之活动形式,都含有阴和阳这两大类性质的规律、运动、变化。
道家的太极、八卦、阴阳易理及五行生化之机理在拳功中潜移默化之功效是相当神奇的。科学合理地结合人体生理结构功能之特性,充分利用道家养生功法涵养生命之源,滋补人体生理结构功能之旺健,从而使人体内三元大宝——精、气、神、力常盛不衰,身体各部位生理结构之功能通达而灵动、机巧而敏捷。于形变之间生法、力变之间化法是习练开门八极拳者首先应了解的基本知识。
由于阴和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阴阳八极拳功灵活地将之辩证的运用于技击之中。
比如,医学上将左视为阳,是因为心属阳,在胸左侧之故。
而作为技击形态来讲,出于搏击之目的,就不能将左视为阳,而是将右视为阳。这是由“阳刚阴柔”的定义来决定的。
我们知道,右手是人类的主动用手,属于积极的奋进型,具有快速的兴奋感。而凡积极主动的都属于“阳”的范畴。而左手属于护卫型的辅助用手,具有柔弱阴晦的性质,而凡阴晦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当然,作为习拳者,左、右手共具刚柔之功的方为大家。
再如背与胸。医学上将背视为阳,是因督脉循脊背而上行;将前胸视为阴,是因任脉循腹胸前中线而上行之故。
我们修炼内功仍需按任阴(前)、督阳(后)的医学观点进行阴阳互济之修养。但从拳功的技击形态角度来讲,就得辩证的按“前阳后阴”之定义而灵活运用之。
搏击时,双方相对而立,背部在后,对方看不见,故为阴;胸部在前,彼此一目了然,故而为阳。
这种阴和阳的辩证关系,就是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互易”之思想。即在不同的环境、形势、范围中,对问题应有不同的理解、对待,而僵顽不化,不要教条主义。虽变,但不失其合理的成分。
处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出于不同的目的,就必定要有不同的理论见解,这也是符合“阴阳转化”之理的。
否则,将医学上出于治疗目的的阴阳定位之理论,原封不动的用到拳功的阴阳攻防之搏击目的中,肯定会乱了套。惟须遵循“前阳后阴”的搏击原则,才能给以解释,故在此说明。
辩证唯物观教育 篇7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 ③做到量变质变相结合 ④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 2011年对中国来讲是承前启后、极不平凡的一年。下列关于“2011中国”的评价中最能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是( )
A. 中国适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谋求更可持续、更加平衡的增长
B. 既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喜悦,也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篇章
C. 2011年前两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趋好,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D. 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1年10月5日宣布,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据此回答3~4题。
3. 早在1982年4月8日,谢赫特曼便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一种反常理的现象——铝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而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此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他的发现引起极大争议,因坚持己见,他被迫离开所在研究小组。但这一发现促使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物质结构,准晶体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被发现。这表明( )
①认识是在不断推翻以往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②原子排列方式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显现和改变 ③关于原子排列方式的真理性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④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是科学活动不断取得进展的关键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4. 由于准晶体原子排列不具周期性,因此准晶体材料硬度很高,具有一定弹性,不易损失,使用寿命长。这种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不粘锅涂层和柴油机制造等。这说明( )
①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 ②人们能够依据事物内在联系创造新的人工自然物 ③理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科技进步有利于拓展自然物的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式的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从2012年开始,作为非缺碘地区的宁波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材料体现的哲理( )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②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④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讲话中23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其中的许多观点都是以前所没有的。这可以说是站在时代历史高度对辛亥革命伟大意义认识上的理论创新,是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辩证法的这种要求包括( )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一切传统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 ③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④努力追求终极真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7.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抓住它的主要矛盾。下列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 )
A. 牵牛要牵牛鼻子
B.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C. 一刀切,一风吹
D.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8. 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9.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A.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10. 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未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两种错误偏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运用( )
A. 辩证的否定观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C. 对立统一规律
D. 事物发展的质变和量变相统一
12. 《菜根谭》中说:“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④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宏伟的规划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更艰巨的任务是找地、筹资、建设、分配和管理。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部门间通力合作,动员全社会能力,确保这一惠民工程顺利实施,真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如何建好保障房?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形象地将湖北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武汉为“铜头”,宜昌为“铁尾”,而荆州是“木腰”。龙腰不壮,湖北长江经济带这条龙就难以真正舞动起来。2011年11月2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荆州召开现场会,要求全省上下提振信心、共同奋斗,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为湖北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立足荆州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把荆州建成全国淡水渔业加工第一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国家建设大遗址保护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强荆州古城保护,重点建设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和洈水风景区等一批国内知名旅游景区。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全省和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振百年商埠雄风。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争取沙市区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辩证唯物观教育】推荐阅读:
唯物辩证观11-19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08-29
唯物主义辩证法否定观09-29
辩证唯物01-09
辩证唯物法10-21
辩证唯物主义12-19
唯物主义体系辩证11-14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0-29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07-06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