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2024-07-22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精选7篇)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篇1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发布者: 叶莉霞发布时间: 2011-11-29 17:00:28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批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本人见习、实习以及教学期间所见到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的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唯物辩证法,探讨分析如何切实运用批评教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批评教育 教育效果

“我们都熟悉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笔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批评不是辱骂,不是讽刺挖苦,不是打击报复。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一种错误倾向,改正一种错误行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了做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批评教育的艺术,让我们教师的批评变得易于接受,甚至于可以说,让我们的批评变得可爱起来。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愿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真要和老师“较劲”和“对着干”的是极少数极个别的。作为老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善于批评学生,是能够收到满意效果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批评教育学生呢?让我们试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进行我们的探讨。

一、要分析调查原因,不能不问青红皂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发生,换句话说,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学生不论是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缺点和错误,都有其原因。家庭因素、个人心理、性格特点、社会因素和他人影响等原因不一而足。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作相关调查,做到心中有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针对性批评,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听了老师的批评后,会微笑地感激老师,带着悔恨的心情很快地改正。

小森是班上出名的“肇事学生”,上课翘起二郎腿、上课开小差、上课说话,在课堂上捉弄同学,不听老师的指令„„用班上孩子的话来形容就是:“小森又犯错了,又被批评了”。似乎在别的孩子的眼中,小森已经成了“肇事者”。一天,放学后,值日的孩子们在班上打扫卫生,我一走进教室门口就发现桌子还是歪七扭八的,心想:放学到现在十五分钟已经过去了,怎么到现在还不能摆好,我心里突然来了气,脸黑了下来。孩子们看我不高兴,孩子们此时七嘴八舌嚷嚷开,值日班长小戴振振有词地指控着负责摆桌子的小森,说他不摆桌子,孩子们听小戴这么说也一下子把矛头都指向了小森。心想:这孩子上课不听讲,下了课还不劳动,难道真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了?我刚想发火,却发现小森拿着扫把和垃圾斗在教室的角落默默地看着我。而我走过来发现第四组的座位底下都被扫得颇为干净,我稍稍压制了火气,低声问道:小森,你不是负责摆桌子的吗?大家说你不摆桌子„„小森低着头说:老师,我不会摆桌子,所以„„所以我自己拿了扫把扫地。我没有不劳动„„此时,我意识到是其他孩子们的“定向意识”犯错误了,我让小森把手中的扫把放回劳动柜,一字一句地强调:小森,从劳动安排上,摆桌子是你的本职工作,没能摆好就是你失职,但是念在你认真扫地的份上,老师愿意教你怎么摆好桌子,今天比较晚了,老师和你一起摆,学会了,下次,你必须自己完成任务,不可假手于人,更不可以自行更换工作任务,明白吗?小森的脸上慢慢地绽开了笑脸,淡淡的、浅浅的。

二、要分析对象,不能“一视同仁”。

世界上的事物都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倔

犟;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抗挫折能力强,有的则较弱;有的性格开朗,有的性格孤僻等等。另外,学生在班里充当的角色不同,性别也有差异。凡此种种,老师要对各种对象认真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语气批评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不分对象,“一视同仁”地进行批评,尽管老师的心愿很好,在学生中有“公平”形象,但却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是老师有意跟他过不去。因而,虽经老师批评,却在心里跟老师赌气,有的甚至破罐破摔。

三、要全面看待学生,切忌挖苦讽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学生犯了错误,理应诚恳接受老师的批评,但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格,尤其是后进生,切忌挖苦讽刺。任何一个学生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即使是后进生,同样有他的闪光点。一位教育家曾说:“爱优生的老师是人,而爱差生的老师则是神。”后进生的缺点、错误更多,他们需要老师更多更耐心的批评教育。如果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既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又方式得当,言辞诚恳,那么,他们在接受老师批评时,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对自己所犯错误追悔莫及。如果老师批评学生时,不尊重其人格,挖苦讽刺,那么,学生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使老师难以收场。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切忌一棍子打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可静止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可因学生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缺点或不足而否定他(她)的全部,否定其将来。

当然,老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批评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和缺陷,这些弱点或缺陷包括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塑造,使之成为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学生首先是社会之人,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和社会、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学生又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在不断变化,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之所在,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就在他们之中。因此,老师教育学生要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这样才不至于伤害学生,同时又达到批评的目的,收到批评的效果。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篇2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切学科的母学科,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容,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即矛盾性。武术套路属于客观存在, 其发展过程中必定会有矛盾性的体现, 所以要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发展。武术套路根深于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之中, 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诸多方面蕴含其中并充分展现, 是中华武术大系的一个独具神韵的灵魂所在, 故有“集技击之大成, 摄文化之精华, 携养生于一体”之殊荣。[1]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武术套路的矛盾性, 并以功能价值为依据, 将武术套路细化和分类, 有利于其生存定位, 使其从杂乱无章向系统、有序过度, 以实现科学的合理发展。

2 武术套路分类发展的哲学依据

2.1 武术套路分类发展的辩证哲学世界观———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根据, 也就无从辨别事物, 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由此可见,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 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

武术套路的发展经历了若干个阶段, 每个阶段不同的功能价值, 决定了武术套路的发展对象及方式, 这正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我们只有深入分析各自发展中的特性, 才能把握住武术的发展方向及路线, 从而保证武术套路的合理继承和充分发展。

2.2 武术套路分类发展的辩证哲学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正确地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 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只有从实际出发, 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如果对具体问题未进行具体分析, 不问青红皂白, 企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 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武术套路发展中, 不能用简单化的办法去处理各类武术的矛盾。如果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 仅仅满足于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 结果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更加复杂化。[3]总而言之, 在武术套路的发展上, 我们应该把握其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武术套路的分类发展

3.1 武术套路分类的依据

功能价值是武术套路发展的内在动因, 是武术套路存在形式的内在根据, 是武术套路存在、继承、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是武术理论体系得以构建的支柱。所谓功能, 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 在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能力和作用。功能决定价值, 价值标志发展。[4]功能不是抽象的, 恒定的, 其量度和性质都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同时其功能价值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层次性的特征, 由于主体具备的多种功能, 决定着武术套路不同的价值体系。人是发展武术的主体, 人类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促进了武术套路的发展。远古时代人类为了求生自保, 发挥武术攻防技击的功能, 因此武术作为技击术存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人类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 由于武术套路特有的呼吸方法和独特的运动规律, 使人们发现了武术套路的保健作用, 于是便开始重视其养生价值。不仅如此, 人类因审美和教育的需求, 逐渐在武术大领域中分类出竞技、学校、群众武术套路。由此可见武术套路的功能价值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功能的增减, 而是随社会需要彰显或隐匿。[5]所以, 武术套路的功能已由攻防技击分别向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竞争审美转变, 其存在形式也在不断扩展, 已经形成了竞技武术套路、群众武术套路和学校武术套路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3.2 对武术套路进行分类

(1) 竞技武术套路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好友崔宗宗赞他“起舞拂长剑, 四座皆扬眉”, 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 都说明武术套路会引人入胜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6]竞技武术套路通过将技击动作艺术化, 并以其固有的表现形式区别于其他难美运动项目, 难与美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竞技武术套路的特点, 有着高度的美学体现, 适应了人类审美的客观性。同时竞技武术套路是以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员运动技术能力, 以比赛为目的, 以金牌战略为目标的体育项目, 是对武术动作极限能力的挑战和展示, 所以这种以观赏竞技为主要功能价值的武术套路是整个武术套路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群众武术套路

中华先民在早期的武术实践中, 逐步认识到习武的健身价值, 寥若星辰的有关武术健身的论述散见于古代兵书、和医疗典籍中。武术运动通过手眼身法步的锻炼, 达到培精、养气、正神之目的, 促使机体向有益方向发展。《少林拳秘诀》载有“习武者, 以强身体为要旨”。《易筋经氛急论》中指出, “以挽回斡旋之法, 批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 易之以壮”。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医学的诸多精华, 大大扩展了武术的健身价值。除此之外, 武术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群众性的社会活动, 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下, 通过武术锻炼的形式拓宽人际交往渠道,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达到社交娱乐的目的。不仅可以消除各族各地人民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不同带来的隔障, 还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社会媒介环境, 为群众开阔视野, 增加生活情趣提供了交流的媒介。如当今各种形式的武术竞赛、表演以及社会之间的武术交流活动, 都能够起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个人和集体心理素质的作用。因此, 这种以攻防技击为素材, 以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 以社会大众为活动主体, 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为目的的, 注重参与、交流, 不要求按严格的组织与比赛形式, 在公园、社区、广场、街道等场所开展的灵活多样的武术活动被规划为群众武术套路。[7]

(3) 学校武术套路

武术教育历史悠久, 远古时期就有之:弈“教人射”;伏羲氏“教人以猎”;阴康氏“教人引舞, 以利导之”;大禹“及教三年, 执子戚舞”。[8]学校武术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主体, 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勤学苦练、勇于拼搏的自强不息精神, 以及宽容大度、行为高尚的厚德载物品质。学校领域有着国家相对固定的教学要求, 有着正规的教师群体和长期固定的学生群体, 有着课时、练习场地等相对稳定的外在条件保障, 有利于武术大面积传授和传播的教学条件。如果中华武术存在的基石是其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 那么其可广泛发展的基石则是加强其本土普及化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就成为武术在我国本土普及发展的根基, 其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武德教育、爱国主义及民族情操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

4 结语

(1) 武术套路是以技击为素材, 以攻守进退, 动静疾徐, 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武术运动形式, 功能价值是武术套路发展的内在动因, 是武术套路存在形式的内在根据, 因此对武术套路功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关系到武术套路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

(2) 经历了现代化发展以后的武术, 从原来较为单一的生存技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多种社会功能的集合体, 当今作为体育运动的武术可分为竞技、健身、教育等三个方向, 用于竞技比赛的武术其主要价值功能是进行体育竞技, 争取比赛优胜, 这部分武术的技术特征是高、精、尖, 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对一般大众而言, 望尘莫及, 用于健身的武术其主要社会功能是运动健身, 其技术特征是易学易练, 便于大规模地推广普及, 是属于大众的武术。用于教育的武术其主要社会功能是教化, 更侧重于培养人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厚德载物的高尚品质, 强健有力的身体素质, 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

(3) 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精神生活的反思, 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 是所有学科的母学,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针对武术套路的发展, 由于不同的价值功能演变出不同类型的武术套路,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在对于不同社会价值体系的武术套路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

(4) 根据功能价值对武术套路进行分类后, 各类武术应严格按照各自的价值取向分别发展。竞技武术套路仍要把高难美新作为技术发展走向, 分别在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改革;群众武术套路要实施组织传播的方式、培养社会武术指导员, 实行社会武术指导员制度, 并充分发挥武术段位制的功能;学校武术套路要以教学统一性为原则, 切实引入和实行武术段位制。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2]思想政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5 (9) .

[4]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9) .

[5]黄红田.从武术的价值功能演变看武术的发展[J].武术科学, 2006 (8) .

[6]赵法巍.武术文化特征及作用.http://gqxd.xhedu.sh.cn.

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3

一、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 正确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的观点内容丰富,其中联系的客观性在学习中略有难度,特作分析说明。

①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② 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否定联系的客观性。因为这种联系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而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一方面,它并没有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相反,它是基于事物的固有联系才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07年6月25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就体现了这个道理。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既不能任意割断事物的联系,也不能主观创造事物的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例如买手机“吉祥号”、买房忌讳4楼等,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2. 用联系的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注重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又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要依靠一定的资源。城乡联系、区域联系、经济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联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违背联系的客观性,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受到惩罚。因此,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

二、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 用发展的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用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从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到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国在空间科学技术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 学习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个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尽管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条件,事物之间才会发生联系,否则就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或诡辩论。

2. 整体的功能都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只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3. 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第一,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的。第三,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属于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属于发展。总之,变化的外延大于发展,变化包含发展。第四,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在开始时总是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5. 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但是,并非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才会发生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这就是说,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另外,量变的总和不是质变;并非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综合能力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袁隆平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丈夫、科学家、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 联系的随意性

B. 联系的客观性

C. 联系的多样性

D. 联系的普遍性

2. 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联系观的是 ()

① 围魏救赵;② 沧海桑田;③ 唇齿相依;④ 画饼充饥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③④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句话主要的哲学依据是()

A.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 人们能够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C.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4.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十七大的一些新提法、新表述说明()

A. 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B.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二、 综合探究题

5. 材料一 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材料二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绕月探测作为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实施绕月探测工程,对于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回答以下问题:

(1) 若让你办一期关于中国登月工程的黑板报,应该通过哪些渠道、搜集哪些资料?

(2) 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B

5. (1) 渠道:① 互联网。② 查阅相关报纸、新闻。③ 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料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篇4

本课是《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学习内容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等。

[学情分析]

本框题作为第一框题的方法论,是第一框题的延伸。学生通过对第一框题的学习,了解了联系的含义和特点,为学好本框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框题与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学生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深入的思考。因而我们应当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

贯彻哲学生活化、生活哲学化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系统优化方法论要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和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学习,

2、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引领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与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教学的重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

[教学的难点]

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媒体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歌曲《喊一声会宁我的家》

(二)新课导入

红色旅游已经是会宁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假设我们把会宁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他应该是由自然风光、人文风物等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至于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会师塔、桃花山,就应该是其中标志性的部分。其实我想说,会宁更应该有的是我们五中人的每一张笑容,因为你们才是会宁的财富和希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整体与部分。

(三)讲授新课

说到整体与部分,大家并不陌生,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

(1)人体与其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展示会宁五中(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各年级、各班)

(3)人的一生与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老年期

(4)汽车:发动机、车灯、轮胎、座椅

同学们考虑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他们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关系

在哲学上我们一谈到关系我们通常从两个方面谈起,还记得是什么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对,区别和联系。结合我们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大家快速浏览课本,谁能告诉我他们的区别在哪?(学生回答)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于生活的追问,我们同学已经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基本含义。

角色扮演讨论将学生分为“木桶组”与“木板组”

这样吧,我们明确方向,以这条界为楚河汉界,评下“理”到底在哪里?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篇5

本学期执教抽签竞赛课一节,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部分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一内容,这是整个哲学乃至整个高中政治课中最难的部分,及其抽象又极其相似,教材删节的特别简单,而能力要求又特别高,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补充教材、整合教材,组内一致意见认为本部分内容不适合讲公开课,尤其是让学生主讲更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挑一个简单的内容作秀是大家做公开课心照不宣的做法,我觉得这样做既伤害了学校的教学模式,同时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一些不良的东西,比如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于是依然按照进度确立了课题。

一.准备工作:

1.精心设计学案,体现一个“导”字。将学生手中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充分运用起来,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学习;整合教材,按照学生现有的程度将教材按他们能够懂的方式整合,形成知识系统。

2.设计课堂结构。体现“学思用”三部课堂一般模式,同时将之具体化到本部分知识,按照内容指引,“学”“思”相融,辅之以练,检测目标达成度。需要解释的是,我们课程的特点是一个内容通过“学”掌握现象和基础,通过思考发掘形成能力,按内容定形式政治课的课堂结构适用边学边思,学思结合,如果一定要分成两个部分,学完所有的内容,然后再深入思考,会造成内容的脱节的。

二.课堂效果

1.目标达成。按照学案的导引学生付出了较之以往更多的时间充分学习,同学之间也有一些交流和讨论,通过学生展示,可以看到他们通过自学能够掌握60%左右的知识。通过交流和辩论可以掌握80%知识,通过教师的点播和答疑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表现在用原理解决问题的快速抢答环节,准确率达到90%以上,对于本节知识而言实属不易。

2.课堂节奏。由于学生把握问题的角度不是特别精准,又做了大量的准备,因此造成一个问题的讲解占用时间过多,教师引导不过来,显得课堂不紧凑。针对学生讲解不到位,最后只好教师讲解,浪费了时间。节奏的不合理,影响了其他环节,是本节课最大遗憾。

3.知识整合。本节是矛盾观收尾章节,必须做各种维度的知识整合。从形式上看,学生形成了本部分知识的知识系统。但通关过高考题的训练,形成了知识系统仅仅是前提,应用能力的形成还需要艰苦的训练。

三.课堂评价。设计的课堂评价是采用水乳交融方式进行。我创造使用了学校要求的评价方式,采取隐性的加分方式:凡是参与展示的同学就意味着学案做的好,这是学案检查时教师确定的,学生获得学案加分,并根据其讲解的程度获得展示加分;课堂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或回答问题,也获得加分,加分幅度由课代表根据教师评价语言和学生的敬佩程度而定,下课之前公布给大家,有异议可以抗辩。教学实践中学生庸俗的使用的课堂评价政策会使课堂偏离方向,我曾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生先问回答问题加几分,然后决定是否答题,还有拒绝回答问题的,说“大不了你扣我分”,学生把评价当成了目的偏离了课堂改革的初衷。隐性加分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内容上来,而不是过度关注形式。

四、课后心得

课堂设计只是一个框架,课堂生成,节奏把握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也会有一些意外收获和遗憾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篇6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

(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

(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

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

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C

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了三者的关系。B项强调了三者的统一,但与题意不符,故应选c项。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沐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点方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分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课堂练习:

城市建筑不协滴,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两种城市病主要是由于规划建筑者缺乏整体考虑,片面强调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故A、B、D项不选,C项符合要求。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及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和系统各有其不同特点。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有如下特点:第一,个别性、局部性。要素总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部分,或者是一个个别因素、个体。第二,多样性、差别性。一个系统中诸多要素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第三,不可分割性。要作为系统构成的单元,相对于该系统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第四,不确定性。与整体的结构相比,要素相对不稳定。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系统是在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因而它既是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整体,又是对内高于各个要素并使各个要素从属于自身的整体。第二,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都是有序的组合,因而具有卡目只寸的稳定性。

课堂探究:

(1)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榭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探究提示:

(1)整体与局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一个班级是由许多个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由各个学科组成的等。

课堂练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上的含义应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包括着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C。这里强凋了整体、部分和系统、要素的关系是一致的

D。这里强调了整体、部分与系统、要素的关系有共同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组关系的认识,D项说明了联系的共性。因此选D。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课堂探究: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探究提示: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它告诉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略。

(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篇7

初中化学新教材已经在南昌市各中学全面推广使用,如何按新课标上好一节化学课是各位教师迫切需要探讨和关注的问题,物质的微观世界对初三学生来说,即抽象又陌生。在上沪版“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节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这一神秘的物质世界,化抽象为具体,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呈现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想、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应用。

首先,我让学生举出物质被越分越小的例子。学生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的涌跃发言,如豆浆机将豆子磨成豆浆和豆渣,碎纸机碎纸,石墨研磨成墨汁……,接着学生亲自动手将一颗KMnO4不断分下去,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通过溶解并不断稀释,溶液颜色由深变浅,学生建立起一个新观念:即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风的微粒构成的。既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基本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我是这样呈观学习情景,指着桌面上一瓶浓氨水说:“浓氨水表面静止不动,但构成它的微粒是不是也静止不动呢?”说完打开瓶塞沿教室走一圈,同学们立刻掩着鼻子,露出复杂表情,这时,我立刻要求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现象合理猜测,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先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让一名学生上台向盛有无色酚酞的试管里滴加1-2滴浓氨水,无色酚酞立刻变红。接着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在这里我对新教材沪版所提供的实验加以改进,改进方法:在两张滤纸上滴加1-2滴浓氨水,将滤纸放在A、C两个小烧杯口上,B小烧杯滴几滴浓氨水,尽量扩大浓氨水与烧杯接触面积。A、B小烧杯罩在大烧杯内,C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外,1-2分钟后,同学们可以观察到A烧杯滤纸上出现颜色鲜艳的红晕,而C烧杯滤纸无明显现象。这样改进,由于有了白色滤纸的衬托,使颜色变化十分明显,便于观察,当学生观察到正确实验现象,我即时提问:A滤纸上无色酚酞为什么变红?学生不难得出,构成浓氨水微粒进入A白色滤纸。浓氨水在B烧杯中,它的微粒要进入A滤纸上,必须通过什么方式?学生立即回答:运动。然后,我有意识在黑板写上“运动”两字。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为什么不是空气微粒呢?”其他同学立即通过C烧杯滤纸未变红对比实验加以否定。我又顺势引导,挥发出的浓氨水有两种微粒:氨分子、水分子,到底是哪种微粒使无色酚酞变红.同学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探究又上了一个层次。有些同学想出了排斥法,即在C滤纸上滴加2滴水,发现滤纸未变红,说明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从而确定氨分子使无色酚酞变红。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举例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课后反思:一节课应该给学生留下美好回忆,在呈现学习情景时,如果不让学生闻氨水味,而让其闻香水味或清香剂味应该效果更好。因为浓氨水气味有刺激性,尽管印象深刻,但难闻。浓氨水使滴有无色酚酞的滤纸变红,可选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来做,让少数实验失败学生能对比找出自己错误原因,毕竟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

在处理“微粒具有一定的空隙”时,我首先用胶头滴管滴下一滴水,告诉学生一滴水里约有1.67X1021个水分子,学生发出诧异声时,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具体数据理解了微粒的质量小,体积小。接着提问:“这么多个水分子聚集成一滴水,它们有没有空隙。有的同学会习惯性地认为没有,但较多同学依据水有三态变化,变化时体积也改变,合理猜想微粒间具有空隙。对于他们的猜测,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测,在这里我没有用沪版59页实验一,而是另僻蹊径,用量筒先量取50ml水,然后在水中加入占有一定体积的葡萄糖,完全溶解后观察液面读数。先让学生预测液面刻度与50ml的关系,将观察到的读数记录下来,结果学生发现水的体积没有增加。提出疑问:“为什么加入占有一定体积的葡萄糖,水的体积却没有增加。”通过类比生活中,1升黄豆和1升绿豆混合后体积小于2升,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课后反思这样设计实验主要有以下好处:实验操作耗时少,操作简便更易让学生理解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空隙。光认识到微粒间具有一定空隙还不够,还要比较不同状态物质间微粒空隙的不同,通过让学生回忆用手挤压棉花和铁块不同感觉,知道棉花疏松易压缩,铁块致密难压缩。讲台上提供注射器和水,让学生设计实验比较空气和水的微粒空隙不同。请一名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再让他到讲台上亲自用注射器吸取10ml空气、10ml水,用拇指堵住小孔分别压缩,最后报出压缩到的读数。通过亲身体验感触到空气微粒间隔大于水微粒间隔易压缩,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举出构成物质微粒具有一定空隙,不同状态的微粒空隙不同,在学生举例时,适时引导,指出微粒的空隙改变,导致物质宏观体积改变,让学生理解了改变压强、温度都可以改变微粒空隙大小,从而改变宏观上的体积。

上一篇:中秋节升旗仪式讲话稿与2018年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出席董事会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