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24-10-29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共10篇)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篇1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析

社保192 194464 王梓钰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思想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看待得失、顺境与逆境、自己和他人等一系列人生与事业、家庭与社会的实际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规律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生活中的生死,输赢,对错等等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塞翁失马的整个事件的经过就体现了福与祸的对立与统一。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名言警句中还有“胜不骄,败不馁”,胜与败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胜利时不能沾沾自喜,如果太过骄傲就又很可能导致失败,这之中就告诉了我们面对事物之中的矛盾,我们如何运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去解决问题。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提供了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的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这一规律体现在生活中可以给我们激动人心的力量,比如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即当你在某个领域从事一万小时之后你就是专家,这之中就包含了努力的积累之后引起的我们成就的质变。而且在诗词中量变质变规律也有所体现,比如郑板桥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除却冗繁留消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塞罕坝精神中五十年,三代人,铸成京津的天然守护屏障也体现了量变质变规律。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可以看出,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汇聚更多奋斗的力量,让我们更加脚踏实地去完成生活的目标。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物内部存在肯定与否定的因素,我们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会有“改过自新”的过程,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中都存在辩证的否定,符合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学会不断对自己进行辩证的否定,不断的“扬弃”,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步。

学习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并把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智客观地看待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将事物一分为二之后,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正确性,可行性,正所谓谋而后动,辩证法就是一个“谋”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篇2

1.力和加速度

(1) 力是因, 加速度是果.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和加速度具有同向性、同体性、同时性.力具有独立叠加性.

(2) 牛顿第二定律F=ma.

(3) 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

2.速度、动量和动能

(1)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是矢量.

(2) 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量的物理量, 由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共同决定, 是矢量.

(3)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由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平方共同决定, 是标量.

(4) 三者的关系:p=mv, Ek=12mv2, p2=2mEk

3.力、冲量和功

(1) 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存在瞬时因果关系,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只要物体速度发生改变, 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2) 力的冲量反映力的时间积累效果, 是引起物体动量改变的原因.

力的功是力的空间积累效果, 是引起物体动能改变的原因.

二.动力学知识体系

三、研究动力学问题三大观点的比较

四.如何选用力学规律

1.力的观点

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 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此种方法往往求得的是瞬时关系.利用此种方法解题必须考虑运动状态改变的过程.中学阶段只能用于匀变速运动, 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平抛 (类平抛) 运动.对于一般的变加速运动, 不能用来求解.圆周运动的瞬时关系, 用牛顿运动定律:

F向=mv2R;速率均匀增加的圆周运动, 速率和路程可套用运动学公式:

vt=v0+at, s=v0t+12at2.

2.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观点)

3.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观点)

这两个观点研究的是物体或系统运动变化所经历的过程中状态的改变, 它无需对变化过程的细节进行研究, 关心的是运动状态变化即改变结果量及其引起变化的原因.

对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 而涉及运动时间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打击、碰撞一类问题, 因时间短且冲力随时间变化, 则应用动量定理求解.对于外力和为零的系统, 一般应用动量守恒定律.

对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问题, 无论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 一般都利用动能定理求解;如果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而又不涉及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问题, 则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对于碰撞、反冲类问题,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对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 若明确两物体相对滑动的距离, 应考虑选用能量守恒 (或功能关系) 建立方程.

五、注意事项

1.有的问题可选用多种规律求解, 平时练习时应学会一题多解, 考试时应学会选用最简便的方法和规律.

2.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时一定要注意选取正方向, 要考虑物体是否有往返运动;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求解时, 力和速度都要选取正方向 (取同一个正方向) ;运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求解时功的计算与路径有关, 也要注意正方向的选取, 还要特别注意一对滑动摩擦力的功为:W=-Ffs相对, 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 即:

Q=Ffs相对;动能是与方向无关的, 只要注意了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比较方便的.

总之, 矢量性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同学们碰到矢量时, 第一就要不忘记规定正方向, 注意了这点, 我相信后面的问题就难不倒你了.

3.应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来解题时, 物体的位移和速度都要相对同一个参考系.一般都统一以地球为参考系.

4.注意物理模型的构建和归类, 注意分解难题.

有的题与当前科技和实际相联系, 大家要善于归类到某个物理模型, 如圆周运动、平抛运动模型, 子弹打木块模型、人船模型等等.

碰到难题时不能急、乱、慌, 要沉着冷静, 要仔细分析各个分过程, 分析每个分过程各遵守什么规律, 你还可设若干小问, 各个小问解决了, 这个难题也就突破了.

5.不同中寻找相同点, 相同中寻找不同点.

联系实际的题, 往往难以找到现成公式, 这要求同学们熟知常见的物理模型, 将实际问题与学过的物理模型对上号.有的问题似是而非, 有的问题似非而是, 这要求同学们能去伪存真, 透过现象看本质, 剥开其伪装, 就会显出其庐山真面貌.千万不能不加分析地乱套公式.

6.注意画情景图、线段图和v - t图等函数图象.

有的题目文字长, 条件多, 基础一般的同学看了后边忘了前边, 看了半天不知所云, 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若能一步一步画出几何图形、函数图象, 并标注已知条件, 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物理过程和研究对象选择

有的问题既可以用力的观点求解, 又可以用动量或能量的观点求解, 这时就优先应用动量或能量观点, 因为比较简便;有的问题涉及多个物理过程或多个研究对象, 解题时优先选择全过程, 因为应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题时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而只须考虑始末状态;应用动量观点解题时, 因内力不影响系统动量, 要优先选择所有物体组成的大系统;应用能量观点解题时, 要注意内力的总功不一定为零, 如爆炸问题、碰撞问题、绳突然绷紧问题等;若要求解某分过程物体的速度, 或求解系统内部物体间的作用, 则只能取分过程或单个物体或小系统进行分析;许多情况下还需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

七.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 明确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对象受力及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 作草图.

3.根据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确定解题观点, 选择规律.

若用力的观点解题, 要认真分析受力及运动状态的变化, 关键是求出加速度.

若用两大定理求解, 应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的动量 (动能) 、分析并求出过程中的冲量 (功) .

若判断过程中动量或机械能守恒, 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始末状态, 列守恒关系式.一般这两个守恒定律多用于求某状态的速度 (率) .

4.根据选择的规律列式, 有时还需挖掘题目的其他条件 (如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几何关系等) 列补充方程.

5.代入数据 (统一单位) 计算结果.

八、例题分析

例1 (2002年26题)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 kg的运动员, 从离水平网面3.2 m高处自由下落, 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 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 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 求此力的大小. (g=10 m/s2)

用力的观点解:

规定向下方向为正.

运动员从h1高处下落, 刚接触网时速度

v1=2gh1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 刚离网时速度

v2=-2gh2

速度的改变量

Δv=v2-v1=- (2gh1+2gh2)

以a表示加速度, Δt表示接触时间, 则

a=ΔvΔt=-2gh1+2gh2Δt

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向下的重力mg.由牛顿第二定律

mg-F=ma ⑤

所以F=mg+m2gh2+2gh1Δt

代入数据得 F=1.5×103N

由牛顿第三定律: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为1.5×103N.

用动量观点解:

法1:设向下为正, 则触网时速度

v1=2gh1=8m/s

弹起离网时速度v2=2gh2=-8m/s

对触网过程应用动量定理

mgΔt-FΔt=mv2-mv1F=mg+mv1-mv2Δt=1.5×103Ν

法2:下落时间t1=2h1g=0.8s, 上升时间t2=2h2g=1s.设向下为正, 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得

mg (t1+Δt+t2) -FΔt=0-0F=mgt1+Δt+t2Δt=1.5×103Ν

例2 如图1所示, 质量为M的汽车带着质量为m的拖车在平直公路上以加速度a匀加速前进, 当速度为v0时拖车突然与汽车脱钩,

(1) 到拖车停下瞬间司机才发现.若汽车的牵引力一直未变, 车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 那么拖车刚停下时, 汽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

解:以汽车和拖车系统为研究对象, 从拖车脱钩到停止系统受的外力和始终为 (M+m) a, 该过程经历时间为v0/μg, 末状态拖车的动量为零.在此过程中, 对系统用动量定理可得:

(Μ+m) av0μg=Μv'- (Μ+m) v0,

所以v= (Μ+m) (a+μg) μΜgv0

这种方法只能用在拖车停下之前.因为拖车停下后, 系统受的外力中少了拖车受到的摩擦力, 因此外力和大小不再是 (M+m) a.

(2) 若待司机发现时, 汽车已行驶了L的距离, 于是立即关闭油门.设运行过程中所受阻力与质量成正比, 汽车牵引力恒定不变, 汽车停下时与拖车相距多远?

解:根据题意画出情景图, 并标注已知条件, 如图2所示.

法1:设拖车、汽车所受阻力分别为kmg、kMg, 汽车牵引力为k (m+M) g

对汽车、拖车脱钩后的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有:

k (m+Μ) gL-kmgs1-kΜgs2=0-12 (m+Μ) v02

对拖车脱钩后的运动, 由动能定理有:

-kmgs1=0-12mv02

所以Δs=s2-s1=m+ΜΜL

法2:若脱钩时立即关闭油门, 则汽车、拖车停在同处, 现汽车多运动Δs, 是因为汽车牵引力做功k (m+M) gL的缘故, 由动能定理有:

k (m+M) gL=MgΔs

Δs=m+ΜΜL

例3 (2007年全国Ⅰ卷第24题) 如图3所示, 质量为m的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球与质量为M = 19m的金属球并排悬挂.现将绝缘球拉至与竖直方向成θ = 60°的位置自由释放, 下摆后在最低点与金属球发生弹性碰撞.在平衡位置附近存在垂直于纸面的磁场.已知由于磁场的阻尼作用, 金属球将于再次碰撞前停在最低点处.求经过几次碰撞后绝缘球偏离竖直方向的最大角度将小于45°.

解:设:小球m的摆线长度为l

小球m在下落过程中与M相碰之前满足机械能守恒:

mgl (1-cosθ) =12mv02

m和M碰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mv0=MVM+mv1 ②

12mv02=12mv12+12ΜVΜ2

联立②③得:v1=-Μ-mm+Μv0

负号说明小球被反弹, 而后小球又以反弹速度和小球M发生碰撞, 满足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m|v1|=MVM1+mv2 ⑤

12mv12=12mv22+12ΜVΜ12

解得v2=m-Μm+Μ|v1|

整理得v2=- (m-Μm+Μ) 2v0

所以vn=| (m-Μm+Μ) nv0|

而偏离方向为45°的临界速度满足:

mgl (1-cos45°) =12mv2 (10)

联立①⑨ (10) 代入数据解得, 当n=2时,

v2>v临界.

当n=3时, v3<v临界, 所以, 最多碰撞3次.

九.练习

1. (2007年天津市第23题) 如图4所示, 水平光滑地面上停放着一辆小车, 左侧靠在竖直墙壁上, 小车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AB是光滑的, 在最低点B与水平轨道BC相切, BC的长度是圆弧半径的10倍, 整个轨道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从A点正上方某处无初速下落, 恰好落入小车圆弧轨道滑动, 然后沿水平轨道滑行至轨道末端C处恰好没有滑出.已知物块到达圆弧轨道最低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是物块重力的9倍, 小车的质量是物块的3倍, 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物块落入圆弧轨道时的能量损失.求: (1) 物块开始下落的位置距水平轨道BC的竖直高度是圆弧半径的几倍; (2) 物块与水平轨道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 (2007年广东省物理17题) 如图5所示, 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质量为2m的小球A静止在光滑斜面的底部, 斜面高度为H = 2L.小球受到弹簧的弹性力作用后, 沿斜面向上运动.离开斜面后, 达到最高点时与静止悬挂在此处的小球B发生弹性碰撞, 碰撞后球B刚好能摆到与悬点O同一高度, 球A沿水平方向抛射落在水平面C上的P点, O点的投影O'与P的距离为L2.已知球B质量为m, 悬绳长L, 视两球为质点, 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空气阻力, 求:

(1) 球B在两球碰撞后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2) 球A在两球碰撞后一瞬间的速度大小;

(3) 弹簧的弹性力对球A所做的功.

答案:

1. (1) 4; (2) μ=0.32. (1) 2gh; (2) vx=342gL; (3) W=578mgL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篇3

【关键词】辩证法三大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 衔接 高中 大学

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原理》课因其基础性、学理性最强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辩证法三大规律”不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都是重点和难点,探究“辩证法三大规律”在大学与高中的教学衔接,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原理》课课堂的教育效力。

一、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衔接的概念

“衔接”在字典中的定义是指相互连接,使事物更加连贯和流畅。教育衔接分为横向衔接与纵向衔接,横向衔接是指在同一时间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连接与联系,体现在空间上;而纵向衔接则是指教育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体现在时间上。高中与大学的教学衔接则指从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来把握,使得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连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因此,教学衔接需要将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宏观规划每个阶段的教育理念、目标,整合各方面的教育信息,让相邻两个阶段的教育衔接更加流畅,联系更加紧密。

二、大学与高中“辩证法三大规律”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与高中“辩证法三大规律”教学衔接的问题

为了解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衔接现状,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衔接研究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题小组抽样调查了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0份,其中有效问卷460份,问卷回收率92%,问卷有效率100%。目前,我国大学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当问到大学《原理》课与高中政治课衔接效果的看法时,56.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教学衔接效果一般,而17.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教学衔接效果不太好,6.1%的学生认为很差,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也存在这种现象。

1.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脱离教学实际

一方面,不论是大学还是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都存在政治化倾向,偏重政治上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尤其是心理素质、个性素质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学目标没有结合教学实际。在具体教学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教师仍按照高考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很难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内容简单重复。

一方面,由于唯物辩证法理论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以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高中文科班的教师往往增加一部分晦涩难懂的知识作为补充,增加知识难度。而大学《原理》课的内容庞杂,因此大学教师往往将整本教材快速讲完,其理论深度大大减弱。另一方面,大学教材内容与高中重复率高。《原理》课教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联系观成了高中教材的扩充版;而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高中是重点学习内容,大学教材中为保持唯物辩证法的完整性,也给予了大量篇幅呈现这部分内容。

3.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

“任何教育方法,甚至像暗示、解释、谈话和公众影响等我们通常认为最通行的方法,也不能说是永远绝对有益的。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必然成为最坏的方法。”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需要考虑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教学内容。当前我国高中与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为主,高中教师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采取应试教育法教学,而大学教师也主要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教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4.教学评价缺乏灵活性

目前,高中與大学的教学评价都比较简单,更加注重考试成绩。新课改之后,高中增加了《个人发展成长记录册》,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校与教师的注意,但目前高中阶段都比较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记录册大都流于形式;大学阶段老师的学习过程难以记录,实践课程也不能落实到位。这种简单的期末考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辩证法三大规律”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教学衔接认识和研究的不重视

“按照思想支配行为的规律,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应该是对等的、一致的,即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为,正确的思想产生正确的行为。”现今每个阶段的教学主力大都只研究本阶段的教学,这方面的学术成果颇丰,但关于教学衔接的研究却凤毛麟角,高中教学不注重高中学习阶段的基础性,而大学教师也没有考虑到学生高中学习情况,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2.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的阻碍

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方面存在一些弊端,大学属于“高等教育司”,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司”,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编写等课程设计也都是两个部门各自进行,这两个阶段的教学被割裂成两个单独的领域,缺乏统一规划,势必造成教育目标脱离实际、教材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升学率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仍然采取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高中生没有达到高中阶段哲学部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哲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3.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高中政治课教师缺乏沟通与交流

目前大学与高中的教学衔接工作不理想,首先,高中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师缺乏沟通的平台。由于大学与高中对教学衔接的不够重视使得学校层面缺少教学衔接机制,只有少数大学与高中教师之间存在联系。其次,两个阶段的教师不愿主动与对方合作探究。目前高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考试分数,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重要性,而大学教师本身承担的科研任务与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与高中的交流合作。

4.不注重学生群体的差异

从宏观上来说,我国高中普遍实行文理分科,高中学生分为文科学生、理科学生以及艺体生,而高中的应试教育使得这三个群体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有很大差异。从微观上来说,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的高中,每个高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育理念,因此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情况也大有区别,一般县级以下的高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的机会很少,只注重理论学习,教学方式单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则没有充分考虑这种差距,采用统一的课堂形式、统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懒于思考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无用”的思想充斥在高中与大学的校园。

三、大学与高中“辩证法三大规律”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衔接意识

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重要性是做好教学衔接的前提,只有大学与高中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工作。衔接教学不仅需要学校的重视,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家庭的配合,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所以,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意识。大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所以我们的研究要从整体出发来研究,低一级学校为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高一级学校应该主动和低一级学校进行沟通交流,由此低一級学校就有明确的教育方向,从而使大中学校能够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促进大学与高中教师的交流合作

首先,加强大学与高中的科研合作。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加擅长科学研究工作,而高中的实际学习情况长期不为大学所熟知,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的局限性。因此,大学可以与高中进行长期的科研合作,以便更加了解两个阶段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明确高中与大学的分工,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其次,大学与高中可以定期互访,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大学教师理论水平较强,而高中教师对知识的把握较准确,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随时取长补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衔接工作。

(三)加强大学与高中各教学环节衔接的研究

1.从教学目标的衔接上来看,教育目标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切实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高中生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难免会出现各种焦急烦躁的心理,而学习辩证法能够帮助学生从容应对高考,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大学生没有正式进入社会,他们对社会充满期待,又有很多疑惑,所以大学阶段的辩证法需要帮助学生把握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2.从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来说,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辩证法部分的内容很重要,不论高中还是大学都需要重点讲解,但是侧重点需要调整,大学教师可以将着重点放在唯物辩证法的论证和逻辑结构上,并力图呈现完整的唯物辩证法体系,由高中的“是什么”上升至高校的“为什么”和“怎么办”。

3.从教学方式的衔接方面来说,教师可以挖掘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对于“辩证法三大规律”以及辩证法两大总特征的内容,可以采用问答讨论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一分为二地认识社会问题,也可以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来说明三大规律。

4.从考评方式上来讲,大部分学校只是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测评,学生希望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多种评价方式结合。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怎么看待‘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结合质量互变规律进行思考”,并让学生将思考过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及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生活中困惑的能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王璐瑶.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 2012.

[7]马文保.辩证法的总特征与三大规律的关系探微——兼论辩证法的统一[J].教学与研究,2014(04).

考研英语翻译出题的三大规律 篇4

规律一、对名词进行解释

英文是一种静态语言,名词在句中占据重要位置,句子的重心往往是名字,而且位置靠前,几乎大部分的修饰或解释成分全部后置。总结大学语法发现对名词进行修饰或解释的语法在考研翻译中有这样一些:定语从句,分词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尤其是of),同位语从句,不定式,冒号,破折号。因此在具体做题时需要迅速判断对名词的解释部分,并且格外注意连接词的翻译技巧。

例: Behaviorists, in contrast, say that differences in scores are due to the fact that blacks are often deprived of many of the educationa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that whites enjoy。

处理上述句子,需关注三个“that”第一个为宾语从句引导词,可以对其“视而不见”第二个为同位语从句引导词,可译为“即”,第三个为定语从句引导词,可以把先行词再说一遍。

参考译文:相反的,行为学家认为,分数上的差异是由于这个事实,即:黑人常常被剥夺了许多教育和其他环境方面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白人享有。

例: He believes that this very difficulty may have had the compensating advantage of forcing him to think long and intently about every sentence, and thus enabling him to detect errors in reasoning and in his own observations。(46题)

这道题的破题点仍然在对名词的解释上,这里关注介词“of”,如果其后跟一个长句,那么“of”不理解为“…的”,而理解为一个字“即”或是“:”

参考译文:达尔文相信,正是这个困难可能具有补偿性的优势,即,迫使他长时间认真地思考每一个句子,因此使得他发现在推理和在自己观察中的错误。

规律二、对动词进行修饰

英文中对动词的修饰有这样几种语法:副词介词结构,分词结构,状语从句。在具体翻译时修饰部分要前置,理解对动词的修饰决定了翻译后句子的通顺,因此需要格外关注。

例: Being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Whorf developed the idea that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structure of habitual thought in a society。(-64)

本题中出现典型的分词作状语的成分,修饰“developed”翻译时要前置。再者,本句中出现对名词的解释部分“that”解释“idea”,翻译时可参照前面讲过的第一点。

参考译文:Whorf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很感兴趣,他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在一个社会里,语言的结构决定了习惯思维的结构。

规律三、句中的分割结构

英文里为什么会出现分割结构,我们可以理解成:因为对名词做了解释,对动词作了修饰,所以出现主谓分割或者谓宾分割。具体翻译时注意一点:见到名词找动词,见到动词找名词。

例: His function is analogous to that of a judge, who must accept the obligation of revealing in as obvious a manner as possible the course of reasoning which led him to his decision。(-47)

首先请大家注意对名词的解释部分“of”,其次“revealing”是动词,其宾语是“the course”,中间“in as obvious a manner as possible”对动词“revealing”进行了修饰,理解为“以一种…的方式”。

参考译文:他的职责与法官相似,必须承担这样的责任:用尽可能明了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做出决定的推理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 三大规律总结 篇5

1.质变量变规律

顾名思义,质变量变规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质变”和“量变”,要准确理解,还得把握好“质”与“量”这两个概念。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量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来讲,一根粉笔有它的质即粉笔,有它的量即重量、长度和体积等。所以认识到这是一根粉笔自然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而认识到粉笔的量,就是对粉笔的认识的深化。但问题在于事物的量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单个事物的量,一是同类事物的量,后者就涉及到度的问题,因为很显然同质的事物因为量的不同作用千差万别。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及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度不是关节点,在这点上很多同学会出错,度是一个范围,关节点是一个点,是度的极限。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度不仅是质和量的统一,同时也区分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即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为“扬弃”的过程。这告诉我们一点,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事物客观运动的一环。否定之否定规律从内容上看,是事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这说明事物发展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讲,规律属于本质层次,是不可能通过感官感知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人们不能藐视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不能改变、改善和完善规律,但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形式和范围。

世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客观世界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有客观性,也都有重复性。但二者的区别也非常明显:①自然规律作为盲目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现作用;②社会规律中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相互制约,自然规律中则不存在;③自然规律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篇6

1、联系普遍性

原理:①事物内部各部、要素相互联系

②切事物周围事物联系着

③整世界普遍联系机整体

论: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2、联系客观性

原理:联系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意志转移

论:要事物固联系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诡辩论

3、联系性(经济结构调整指家运用经济、律必要行政手段,改变现经济结构状况,使合理化、完善化,进步适应产力发展程结构性减税(经济危机背景某些领域调整增减结构性调整强调税制结构内部优化主要优化税制结构、服务于经济增经济发展式转变要求着手))→(①联系性要看直接联系要看间接联系本质联系远联系+论②掌握系统优化:)

原理:世界事物千差万别事物联系种 论:握事物存发展条件切间、点、条件转移

4、整体与部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位统率部;部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甚至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优目标;重视部作用搞局部用局部发展推整体发展

5、系统要素关系(用系统优化析1+1》2)

原理:系统要素辩证统关系

论:掌握系统优化(1)注重整体性(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序性

(3)注重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性

二、发展观

5、发展具普遍性

原理:发展具普遍性发展实质事物前进升新事物产旧事物灭亡

论: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6、前进性曲折性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发展前进性曲折性统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论:我既要未充满信要断克服前进道路困难勇敢接受挫折考验

7、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发展量变质变统量变质变必要准备质变量变必结(事物发展由量变--质变-新量变-新质变循环往复)

论:点滴事做起积极做量积累;抓住机促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发展

三、矛盾观(①何看待问题②解决某问题)→矛盾析(全面二;具体问题具体析;两点论重点论统)

8、立统规律

原理:矛盾立统矛盾具同性斗争性两种基本属性

论:全面二看问题

9、矛盾具普遍性

原理:矛盾具普遍性事事矛盾、矛盾

论: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析矛盾积极寻找确解决矛盾

10、矛盾具特殊性

原理:矛盾具特殊性(三种情形)

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析反刀切、风吹

11、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理: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辩证统相互联结同场合相互转化

论:矛盾普遍性指导具体析矛盾特殊性实现共性性具体历史统

12、主要矛盾要矛盾辩证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要矛盾辩证统关系复杂事物矛盾主要矛盾事物发展程处于支配位、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定条件相互转化

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统筹兼顾恰处理要矛盾

13、矛盾主面辩证关系

原理:矛盾主要面要面辩证统关系矛盾主要面处于支配位起主导作用事物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主要面决定;矛盾主、面相互依赖定条件相互转化

论:看问题既要全面要清主流支流

14、主矛盾矛盾主面辩证关系

原理:12、13原理内容

论: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相统认识 反形点论均衡论

15、辩证否定观(加发展理论→创新重点)

原理:辩证否定事物自身否定;事物发展环节联系环节既肯定否定既克服保留;实质扬弃

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唯唯书唯实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与俱进断实践理论实践创新与发展

16、辩证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辩证批判革命创新

唯物辩证法与绘画的统一性研究 篇7

可是我们都知道绘画经历了上千年的成长, 发展速度已经逐渐放缓, 甚至停滞不前, 反而是一些衍生艺术发展起来, 比如摄影、多媒体、电影等。它们的出现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 绘画艺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是否会像很多评论家担心的那样, 绘画走向了死亡哪?我不得而知, 不过我们可以利用先哲们总结的经验——唯物辩证法, 来分析一下。

首先,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产生、成熟、兴盛、衰落和灭亡的过程。任何事物都不会列外, 一定也包括绘画。绘画不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它是阶段性的产物。显然, 绘画已经有一些功能丧失掉了, 没有人还需要利用绘画去记录信息, 手机和照相机远比绘画快速和准确的多。速写也只是画家们为了锻炼绘画技术而去做的练习, 更多的画家还是更依赖于照相机和图片。人类的很多传统都在发生着改变, 绘画也不列外。不同以往, 现在有很多人的阅读是在电子产品上进行的。纸张发明两千年了, 而电子阅读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 谁能说将来纸张会不会进入博物馆。

第二点, 绘画的发展受到客观现实的影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绘画的兴衰起着重要的作用。绘画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产品, 总会受到环境与时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政治和经济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艺术发展的风向标, 十八世纪的法国罗可可艺术受到宫廷趣味的左右, 出现了一批以描绘贵族生活的画家;中国的宋代经济空前繁荣,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文人阶层壮大, 于是书法绘画开始追求个性。反观那些战乱的年代, 政治经济动荡不稳绘画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那么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哪, 我想安迪沃霍已经用做出了诠释的。工业化的生产已经进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用的都是批量生产的东西。如今连接我们生活最紧密的东西是经济, 我们必须有钱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信息的泛滥使每个人都要面对更多更复杂的情况, 当然, 画家们也不能例外也很难不受影响。绘画在艺术中的地位已经悄然变化,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的得到绘画的图像, 这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图像还有绘画作品本身) 。绘画不得不改变自身形态来适应社会, 从安迪沃霍开始绘画的技巧已经被消解掉了, 剩下的只有象征着工业化时代的图像本身了, 而这恰恰就是社会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的确死亡了。

第三点, 绘画也遵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原则。早期的绘画造型与色彩简单, 绘画工具和材料也非常单一, 人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丰富了材料和技巧, 绘画也从墙壁走到了画布走到了纸上, 现在绘画可以在更多元的媒体上进行。

技巧的进步也使绘画发生了质的变化, 十九世纪印象派以前的绘画追求的是对事物的再现和真实感, 人们利用高超的技巧在平面的画布上营造三维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 熟练的笔法从绘画内容中脱离出来具有了形式的美感, 于是人们不再追求一味的再现, 反而对画面的形式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视觉规律的研究使得人们具备了高超的写实绘画能力, 当写实的手段不再令人神往不以时, 审美的方向必然产生变革。我们可以把印象派的产生看做一次量变到质变, 因为从印象派开始人们对绘画的审美方式也产生了转变。从印象派开始画家们更注重表达主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的大师几乎没有从事再现性写实绘画的, 梵高、马蒂斯、毕加索、还有基佛、培根等等, 他们更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这一阶段的绘画也有其弊端。因为缺少具象因素的支持导致绘画作品晦涩难懂, 符号化语言的滥用带来的是强烈的重复感。于是艺术家们为了突出特征而费尽心思, 但是缺少认同感的现代派画家们很难有所突破。这便成了现代绘画很棘手的问题, 大量涌现绘画天才的时代似乎已经远去。毋庸置疑, 画布之上创造的空间在不断缩小, 而画布之下的创造空间却依然广阔。从前, 绘画从墙壁走到了纸张和画布, 未来他同样会走下画布走向新的载体。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不断创造, 绘画也是如此。当它的创造力达不到人们的要求的时候, 它必须转化自身的存在形式。某个绘画种类可能因为时代的变化和其使用价值的萎缩而逐渐衰落, 但是绘画作为人类的基本语言却永远不会消失, 因为它会存在于人类的思维本能之中。

无疑, 绘画作为人类语言的最基本形式将会一直存在下去, 只不过存在的形式会有所不同。绘画的发展自始以来都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性, 唯物辩证法也合理的诠释了绘画这种艺术活动的客观规律。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绘画, 可以从宏观角度理解绘画。绘画的在不同时期的状态以及同一时期的形态都是有联系的, 不是孤立的, 只有联系上下才能更好的认识。地球上的文明就像一粒粒种子在不同的地区生根发芽, 长出更多的枝干, 他们共同吸收着大地的营养。我们要看清某个枝干就必须看到它的根, 这样才能更客观的理解和更准确的预见。

摘要: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总结与认识。唯物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是重要的思想武器。同时唯物辩证法本身也在不断完善, 以指导各个领域。绘画虽然是一种的主观表达, 但是它的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我们可以利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它。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篇8

[关键词]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高中学习;启示

翱翔在书海中,我发现了哲学中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仔细琢磨下去,我感觉它们对我高中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启示,我的思维顿时开始活跃,视野开始宽阔,它们让我顿时充满了努力学习的力量。下面,我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对我的启示进行一一分析。

1 什么是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1.1 三大规律

三大规律是指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和自然界等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且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着事物在不断发展的。

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会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质变而产生新质,之后,又会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必须的准备和基础。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来发展的,但这种否定是“扬弃”,并不是全盘抛弃,这种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进行斗争后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告诉世人:新事物不断否定旧事物、然后新事物又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从而形成了一种“螺旋式”的向前发展的方式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必然趋势,即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一定是不可战胜的,它最终必然会获取成功。

1.2 五大范畴

五大范畴是指:内容和形式范畴、现象和本质范畴、原因和结果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偶然性和必然性范畴。五大范畴也称五对范畴,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特性。它们都是对立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是指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且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必须通过形式来表现内容,且形式对内容又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是不可分割的。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外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二者的对立体现在:现象是具体的、外在的、个别的、丰富的、生动的,片面的,而本质则是一般的、内在的、深沉的、单纯的。二者的统一体现在: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本质的外露和表现是现象,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事物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范畴。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范围和界限内,原因和结果是具有确定的先后次序和界限的,即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它们是绝不能颠倒也不能混淆的。二者的统一则表现在: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事物从可能转变为现实,又从新的现实转变为新的可能的关系的范畴。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尚未成为现实的、潜在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推动下是会相互转化的。

偶然性和必然性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二者的对立是指它们产生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根据也不同。二者的统一则是指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互相过渡、互相转化。

2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对我的启示

研读完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我对我的学习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下面从其对我的学习的启示上来进行一一分析。

2.1 对立统一规律对我的启示

从初中以来,我一直喜欢玩手机,喜欢上网,玩微博,玩微信。但是这些占用了我很多的学习时间,我经常在玩耍和学习之间矛盾着。对立统一规律突然让我开窍了:就目前而言,学习和玩耍是对立的两方面,学习是重点,玩耍也需要,但不是重点,且我的玩耍不应该是局限在上网玩微博和微信上,应该也要关注新闻和社会动态,比如目前我们的作文考试和很多政治题目,经常会考漫画,如果我关注了新闻和社会动态,我就可以马上把握考题的意图而精准下手做题,这是可以促进我的学习的。而我的学习也是可以促进我的玩耍质量的,比如我好好学习,学到了一定程度后,其实以后可以为我争取到更多的玩耍时间和更好的玩耍质量。所以,我目前要把握学习这一重点,好好学习,把学习这一主要矛盾抓住,先把玩耍这一次要矛盾有意识地进行控制与把握。这样我能很好地协调我的学习和玩耍的关系,也能使我的高考更有胜算。

2.2 质量互变规律对我的启示

质量互变规律让我茅塞顿开: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后是会引发质变的。这说明只要我不断努力,累积了若干“量”、达到一定的“度”后,我就会形成质变,实现成功。因此,只要我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努力,就必然会获得成功。这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心,我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努力,我一定可以获得成功!所以,我要努力!我只要努力,成功一定会来到我身边!

2.3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的启示

否定之否定规律让我深有体会。有很多次,我辛辛苦苦做数学题,眼看数学题我都懂了,但是一下笔计算还是会有很多做错的时候,这就等着我再攻破某个点,进入新的境界。只有超越了那个点时,我才会把题目做对。以前在做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我有多少沮丧和想放弃的想法啊。但是现在看到否定之否定规律,我明白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必胜的!我只要坚持认真去探索,认真做下去,我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我一定会获胜!所以,我一定要坚持,并在坚持中努力寻找突破的方法!

nlc202309091149

2.4 内容和形式对我的启示

我对内容和形式范畴也深有体会:曾几何时,我曾经还纠结于一页页背书,但后来我发现每一页书的研读不是单纯的记忆与背诵,而是去理解形式之后的内容后再去记忆与背诵。当我把形式后隐藏的内容挖掘出来并理解与记住时,其实我就把握了考点,做题目时也会精、准、快了。就这样,对于形式的东西,我就只需要能看懂,对于内容的东西,我就要去研读,好好理解与掌握。这使得我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习时间明显减少,休息时间明显增加,学习轻松度大大增强。

2.5 现象和本质对我的启示

现象和本质范畴给我带来了如下启示:在学习时,每一个题目我都不能只看到其现象,而要看到其本质,只有看到其本质了,才能真正把握考点,才能做到精准地做题。也因此,我平时就要多关注教材上的考点是什么,然后在考试时大脑中就要迅速去搜寻所有的考题现象背后的考点,根据考点来对号入座和解题,这就可以大大提高我解题的准确率。

2.6 原因和结果对我的启示

对于原因和结果范畴,我的研读是:勤奋与方法是原因,成功是结果,成功又可以造就新的原因,并形成新的成功的结果。所以,我要勤奋,并努力把握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地得到成功的结果。

2.7 可能性和现实性对我的启示

对于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我的启示是:在学习上,我要努力去寻找我有可能达到的成绩,然后努力奋斗,使之成为现实的成绩。同时,对于已经成为现实的成绩,我要将其变为我的新的可能达到成绩的铺路石,然后为之继续努力奋斗,去创造新的、更大的现实成绩!

2.8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启示

对于偶然性和必然性范畴,我的启示是:我将不断努力,实现以前从未实现过的成功,使其成为第一个偶然存在的成功,随之,我将研究我这个偶然成功的原因,并不断完善这一原因,使我将来的每一次成功都成为必然!

研读完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我坚定了我学习的信心,奠定了我成功的思想基础:对立统一规律方面,我将把高中阶段的时间主要用来满足学习这一主要矛盾,同时控制玩耍这一次要矛盾的时间,并将玩耍的时间控制在看新闻和社会动态上,以符合学习这一主要矛盾的需要,也为将来玩耍的时间和质量提供更好的基础;质量互变规律方面,我会多多做练习和多理解多记忆,使我学习和做题的“量”达到一定的“度”,以实现“质”的突破;否定之否定规律方面,我将坚定信心,增强自信心,坚信自己只要努力奋斗,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我将以最快的速度来攻读课本和参考书,迅速把握书本的内容和核心,提高学习效率;现象和本质方面,我将在每次看问题时,都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原因和结果方面,我会不断去创造成功的原因,来酿就成功的结果,并不断在成功结果的基础上又不断打造新的成功;可能性和现实性方面,我将不断寻找我可能成功的任务,不断将其变为现实,并在现实的基础上打造新的可能、酿就新的成功;偶然性和必然性方面,我会不断创造偶然的成功,然后将偶然成功的原因(规律性)找到,然后将我的每一次偶然的成功变成规律,酿就每一次成功的必然性!这样下去,我的高中学习必将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王律欣(2000-),女,现就读于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担任周南中学文学社副社长、编辑部部长,发表多篇作品,多篇作品获奖。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高中政治 篇9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

联系的多样性: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篇10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内外战略调整的结果,是国家领导人就国内国际局势现状做出的战略性抉择,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一带一路”战略是一步一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雏形显现到顶层推进,再到全面展开,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哲学。本篇文章讨论的是“一带一路”战略种蕴含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这个战略提出的原因,实施过程,结果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一带一路”战略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地带”和“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①“一带一路”战略从提出以来,便不断的被践行,并且有了重大成就。不可否认,这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矛盾观等。本 ①

文将用具体事例来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想。

一、联系观在“一带一路”战略

中的使用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来看,它是为了提高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而提出的。从这个方面来看,国家领导人看到了该战略对我们经济和与周边区域合作的联系。这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该战略的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足迹.2016年09月27日 实施,不能仅仅依靠中国本身,还需要靠周边国家的协同合作,其战略目标才可能实现,这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二)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换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及其状态也会影响到部分。因此,需要我们在看问题和做事情时,将二者联系起来。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成的便是一个整体,而这个区域内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则是这个整体区域中的组成部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为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空间和机会,对于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若整个区域的经济得不到发展,那这个战略区中的各个地区便缺少了经济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是整体对部分的作用。另一方面,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若积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这对整个区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为使“一

带一路”战略效果达到最大化,就应该重视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应该积极同沿线地区开展合作,促进交流,用沿线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区域的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二、发展观在“一带一路”战略

中的体现

(一)世界是普遍发展的 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来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当今局势是复杂多变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是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该战略从提出到深化,它的具体内容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看到该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家交流,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该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都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新事物不然会战胜旧事物,但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却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总有一个过程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阻碍。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这要求是我要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首先,我们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进其成长壮大;其次,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1.发展的前进性

“一带一路”是服务于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以及周边乃至全球战略的一种综合性手段,至今,已取得重大进展。①外交长王毅说:“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一年来,已有沿线50多个国际积极响应和参与,并且愿意通过各自的发展战略相对接;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迈出实质性步伐,思路基金已经设立,中蒙、中泰铁路等基 ①翟崑.“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

础设施合作积极推进,中韩、中澳等自贸谈判开花结果。②2016年前11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848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外贸总额的25.7%。其中,出口5234亿美元,进口3255亿美元;前11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3%,与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前11个月,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472家,同比增长27.3%,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③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战略是不断发展着的。

2.发展的曲折性

但是不可否认,“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其发展是曲折的。首先,在初期,国内外许多人都对该战略抱有怀疑态度。就国内来说,许多学者怀疑该战略是否经历了严密的分析,以及可能出现的“大跃进”。而国际上则是认为这是中国进行大国扩张的地缘大战略,因此遭到了很多国家的抵制。“一带一路”战略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因为该战略的实施,使

“盘点2014:中国外交丰收之年”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12月28日国际商报 得该区域形成一个整体,而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的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动势必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开展,中国在经历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风险。这是“一带一路”战略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

3.解决方法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更应该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与时俱进地更新政策,更好的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中国在享受该战略带来的高收益的同时,也应该想办法来减小其带来的风险。而我们国家也是这样做的。

(三)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所以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不要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也是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从梦想走进现实;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表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地点:印度尼西亚国会,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2014年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发表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提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4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当前,中阿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4年9月12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进入务实合作新阶段,中方制定的规划基本成形。2014年9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时指出,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南亚,符合本地区国家和人民利益,也符合中国利益。中国和南亚各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愿同南亚各国和睦相处,愿为南亚发展添砖加瓦。中国希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2014年11月8日,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11月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习近平强调,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创始成员国不久前在北京签署了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中国还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6年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为促进本地区经济整体发展,中方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2016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①

三年来,习近平主席的足迹遍布中亚、南亚、西亚、中东欧等地,无论走到哪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是习主席外事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一步足迹,每一次国家政策的颁布,每一个小的成就,都是属于“一带一 ①习近平的一带一路足迹2016年09月06日11:00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路”战略发展的质变,而今,“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建立起了厚重的根基,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已经为多个国家接受,战略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可以说是这个战略的一个质变。尽管这个战略有了发展,但是我们仍旧要做好量的积累,继续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是战略惠及面更广、程度更深。同时,我们应该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要急于求成。5.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因此我们在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内因时,也不要忽视了外部条件。“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一样,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国是该战略前进的内在原因,而其它国家则是这个战略得以发展的外部原因。所以中国在施行“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本国的主要作用,但同时也不要忽视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应该积极和其它国家交流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

三、矛盾观在“一带一路”战略

中的体现

(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和矛盾的普

遍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中国和其它国家是“一带一路”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部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矛盾,也就是矛盾观中的“对立”,但是而二者在某些地方也是统一的,所以,中国应该积极加强和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尽量避免这些对立面。而对于共同利益,则应该坚持携手,实现共赢。我们要承认“一带一路”战略存在的问题,也应该认识到该战略带来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即我们要承认矛盾,同时,对于这些阻碍,中国不要置之不理,应该想办法积极地解决这些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情况,因此,国家在实施该战略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与时俱进的制定相关发展政策;不同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一带一路”战略带给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带一路”包含了FTA、跨境经济合作、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援外等多种政策手

段,中国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的不同政治组合,本身就是进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比如2015年,王毅外长称,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重点推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建设、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加快自贸谈判进程,“两条主线”就是做好和平与发展两篇大文章,抓住了主要矛盾,分清了轻重缓急。同时,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是主要矛盾,而其它参与国家是次要矛盾,中国在积极发挥自身不要矛盾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次要矛盾,仍旧加强和其它国家的合作,做到了主次矛盾的兼顾,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总结

“一带一路”战略自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它的前景是很广阔的,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当今世界形势不断变化,国际关系也在随之改变,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在不停的变化,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如何跟上这些变化,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是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应该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指导,从而来适应这些不断变化的形势,最终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崑.“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考[J].国际

观察,2015,(04)

[2]桑明旭.“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场语境、理论根基与时代价值——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解读[J].宁夏社会科学,2016,(02)

上一篇: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方案下一篇: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