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作业

2024-09-13

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作业(共5篇)

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作业 篇1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选择题

1.“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枝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周恩来的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导学号 24110434()A.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答案] B [解析] “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成长为力量”体现的是新事物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选B。A说的是运动的绝对性,C说的是联系的条件性,D说的是联系的普遍性,这三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2.中国转基因领域经过多年“折腾”后,从政府到行业内部已经看到,由于过去重科研轻科普,转基因知识出现真空。转基因被妖魔化,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导致转基因产业化搁浅。这体现的哲理有导学号 24110435()①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③④ C.①② [答案] C [解析] 转基因被妖魔化,舆论压力导致转基因产业化搁浅,体现了人们对转基因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转基因产业化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①②当选。材料只介绍了转基因领域出现的困难,既没有体现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也没有强调转基因产业化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③④不选。

3.“四风”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恶疾陋习,尽管有多起案例被曝光和查处,但并不代表“四风”问题得到了根治,根治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这蕴含的哲理主要是导学号 24110436()A.要做好量的准备为质变创造条件

B.事物经过一定的量变就能实现质变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④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B.②④ D.①④

B.新事物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D.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与发展 D.质变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答案] A [解析] 材料旨在表明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根治“四风”问题,这体现了量变对质变的重要性,A正确。只有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B错误。C与材料主旨不符。质变 1 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但质变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排除。

4.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风起云涌,掀起一轮一轮的浪潮。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转移,其中包括医药产业,这给中药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中药行业应抓住机遇进行国际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导学号 24110437()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的规律和条件 [答案] C [解析] 中药行业应抓住机遇进行国际化,说明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和发展,C正确。A中“决定性因素”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对静止,B不选。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规律,D错误。

5.如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导学号 24110438()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 B [解析] 本题通过漫画形式考查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度”,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6.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承载着广大农民的“中国梦”。我国一个村居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进入城镇生活,进而带动1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27%,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出现了“造城”运动、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工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结合材料,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导学号 24110439

[答案](1)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走的是一条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问题多困难大,必然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但是,我国的城镇化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具有光明、美好的前途。

(4)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解析] 该题知识指向性明确,知识限定仅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进行说明,除了全面、准确回答原理外,还需要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状况相联系。学生可以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然后从这些角度简单的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即可。

一、选择题

1.下列与水有关的诗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的有 导学号 24110440()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指旧事物的灭亡,“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指有生命力的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势不可挡,因此,该诗句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①应选。③较为直接地体现了这一哲理,应选。②④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无关,不选。

2.近年来,新中式风格在家装界兴起一阵文艺回归的潮流。不仅四五十岁的消费人群青睐这种优雅的家居风格,也有越来越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加入“复古”大军。新中式风格成为中高端装修的绝对主流。这主要说明导学号 24110441()A.社会变化是循环往复的 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 C

B.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事物发展是迂回前进的 B.②④ D.①④

[解析] 社会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发展的规律,B不选。家居风格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C正确。材料中的“文艺回归”“复古”并不是指旧事物对新事物的抵抗,D不符合题意。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常用来形容新生事物有着勃发的生命力。下面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之相同的有 导学号 24110442()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 A.①② C.②③ [答案] B [解析] ①描写的是初春的事物,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当选。②说的是人生的绝对运动和江月的相对静止,不选。③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当选。④体现的是运动变化,不选。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理是导学号 24110443()A.要重视量的积累

C.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答案] A [解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是要重视量的积累,故选A。B、C、D表述错误。

5.我国明代大学士文嘉在《今日诗》中写道:“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这首诗主要表明导学号 24110444()A.有了质变就有发展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 B [解析] A、D两项说法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从今天开始努力,这表明要注重量的积累,B当选;C不符合题意。

6.“蚂蚁效应”理论是说,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最终零落成泥。下列与“蚂蚁效应”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 导学号 24110445()A.巢覆卵破

B.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B.事物的发展离不开量的积累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①③ D.②④

C.吐故纳新 [答案] D

D.绳锯木断

[解析] “蚂蚁效应”包含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与“绳锯木断”的寓意是一致的,因此D项正确。

7.有时,做事情没有机遇是不行的,但是有的人在机遇面前却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最终贻误时机、前功尽弃。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导学号 24110446()A.促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C.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D.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答案] B [解析] “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也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故A与题意不符;C观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质变的重要性,故D不选。

二、非选择题

8.文化因传播而精彩。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郑和七下西洋,与亚非多国通商,将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推向国外;李安导演的电影,将旗袍、马褂、灯笼这些中国元素和3D技术相结合,把中国文化的儒雅、飘逸带给世界;在多国建立的孔子学院,通过现代中文教育等形式,使当地民众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所有这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累积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材料中,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导学号 24110447 [答案]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容和方式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经历了千百年的艰苦开拓,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香飘海外。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正是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才成就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辉煌。

[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观的知识。运用发展的普遍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等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作业 篇2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视频点播、在线棋牌、微博电视„„从最初的多媒体电视到后来的互联网电视,彩电智能化飞速发展。各品牌的智能电视竞争激烈,让消费者有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选择。这说明()A.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C.生产与消费互为基础 D.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电视的发展使得电视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体现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A、B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

【答案】 D 2.几乎所有的厂商表示,2016年智能电视消费实现了持续升温,未来1—2年将迎来井喷式发展,3—5年将迎来需求高峰,也将带来类似彩电从传统CRT转向液晶面板的巨大机遇。这告诉我们()A.消费决定生产对象

C.消费决定生产方式

B.消费制约生产水平D.消费引导生产发展

【解析】 材料表明人们对智能电视的巨大需求将给彩电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D符合题意,A、B、C均表述错误。

【答案】 D 3.微信等手机即时交流模式风靡一时,消费者的需求为手机运营商推出即时手机短信服务提供了契机。这说明()A.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决定生产的对象 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解析】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故A、C表述错误;消费者的需求为手机运营商推出即时手机短信服务提供了契机,体现的是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故应选B;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4.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物联网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一个通过视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物联网生产链正在壮大。这表明()A.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 B.使用价值的增加决定产品价值量的提高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解析】 因为生产决定消费,所以说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不正确,A不选;从人们对物联网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使得物联网生产链正在壮大中可以看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故C符合题意;题目没有涉及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消费过程,故D不选。

【答案】 C 5.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洗衣机的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洗净度、噪声值等传统性能指标上,厂家也开始注重健康、节能、外观等因素。这说明()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B.消费热点引导新型产业的成长 C.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D.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解析】 消费者对洗衣机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从而导致生产厂家不断地调整生产方向,选C项。

【答案】 C 6.小黄在网上购得《归来》的电影票,去电影院观赏了这部感人的影视作品。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小黄的行为属于()A.生产活动与交换活动 C.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

B.交换活动与分配活动 D.交换活动与消费活动

【解析】 此题考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网上购票属于交换活动,去影院观赏电影属于消费活动,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7.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要求的有()①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②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③改革和调整生产力中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部分 ④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③说法错误,①②④入选。

【答案】 B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阶段。下列对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③改革就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四选三的题目关键是选出一个错误题肢来。②中“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说法错误,改革不会使我国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①③④正确表述了改革的相关知识。

【答案】 A 9.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圳水族行业消费量大幅度提高。高档观赏鱼不断“游”入寻常百姓家庭。据介绍,水族业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研究表明,观赏鱼养殖业直接带动10个大类、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1元钱的观赏鱼(俗称“湿货”)可以带动10元左右的鱼器材、鱼粮、鱼药(统称“干货”)的配套发展。

运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说明上述材料。

【解析】 此题主要通过对观赏鱼的消费,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因此此题立足消费的作用来分析即可。

【答案】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甚至多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观赏鱼的消费带动10个大类、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表明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学业达标] 10.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消费需求中对时尚、品味和品牌的追求将成为一大趋势。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消费制成品相对过剩,而个性化、小批量、量身定制或作为社会文化载体的消费品供不应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①消费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②物价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③消费变化决定生产方式变革

④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人们对消费的需求发生变化,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④符合题意。消费需求出现新变化,标准化大生产过剩,量身制作的消费品供不应求,表明消费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①符合题意。②中“物价”与题意无关。③中的“决定”表述错误。

【答案】 B 11.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在现阶段国内需求中,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拉动作用。只有最终需求旺盛,经济才能真正启动起来。这是因为()①生产决定消费,投资增长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②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重要作用 ③消费与生产是相互决定的关系

④消费是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相关知识。①强调的是生产决定消费,与题意不符;③错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二者不是相互决定;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B 12.在生产、分配、消费三者关系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①分配连接着生产和消费

②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分配和消费影响生产 ③分配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的动力 ④消费是生产和分配的前提、基础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是“说法错误的是”。消费是生产和分配的目的,③错误;生产决定分配、消费,是分配、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④错误;①②观点正确,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 B 13.改革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鲜明特色。改革之所以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因为改革()①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社会基本制度 ②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 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④推动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基本制度,①错误;③是简单重复题干;②④正确。故选D。

【答案】 D 14.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文化产业比重中超过1/4,原因一是培育完善的文化消费市场,拉动文化消费;二是加大文化产业财政扶持力度,每年增加4 000万元专项资金,逐步建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解决好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试分析“培育完善的文化消费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的经济学依据。(2)请你为扩大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作业 篇3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必须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 B.必须坚持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心 C.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D.必须全面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解析】 审读材料可知,孔子忧“德之不修”是因为他看到了道德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古有孔孟圣人,今有道德楷模王福昌、于敏等,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总是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这说明()A.任何道德楷模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 B.任何道德力量都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决定因素 C.社会主义道德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D.应全面继承和发扬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传统道德

【解析】 古代的孔孟圣人,今天的王福昌、于敏等道德楷模,都是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模范,这说明社会主义道德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道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说明社会主义道德能够与时俱进。C项符合题意,应入选。

【答案】 C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是()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C.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方向

D.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解析】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故应选A。

【答案】 A 4.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有中国制造,更要有中国创造;不仅要有中国声音,更要有中国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故①②说法错误,不选;③④符合题意,应选。

【答案】 D 5.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

③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 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道德建设能够提供精神动力,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则需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故②说法欠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的是教育科学文化,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6.2015年11月28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上海市奉贤区隆重召开。本次研讨旨在通过研讨“慈、善、孝、贤”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这是因为()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历史的传统道德已不适合今天的国情,我们应该抛弃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A.①② C.②④

B.①④ D.③④

【解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①符合题意。通过研讨“慈、善、孝、贤”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说明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③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 B 7.文化既有“魂”又有“体”。核心价值观是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体。“魂”与“体”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改革发展之中,目标就是“强魂健体”。下列有利于“强魂健体”的措施有()①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 ②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设施 ③吸收一切外来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④推动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建设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在我国,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不能多元化,①错误;免费开放图书馆等文化场馆设施,推动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建设,有利于文化的“强魂健体”,②④正确;我们应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③错误。

【答案】 D 8.2015年9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颁奖典礼,活动以弘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生动展示了10位“最美教师”和一个“最美教师团队”的典型事迹,以点带面展现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宏观图景。举办该活动()①有利于促进公民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②能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③标志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已完成 ④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能够在教育行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民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与客观现实不符。

【答案】 B 9.党的十八大为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国梦”。从根本上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道德的正能量,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材料 2015年12月10日下午,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开封市系列宣讲活动最后一讲在道德讲堂总堂进行,为持续42天的宣讲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为大力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河南省开封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在道德讲堂总堂开展了系列宣讲活动,传播道德的正能量,使全市6区和市直各局委的4000多人受到教育,在全省率先掀起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热潮。

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请你为更好地发挥道德正能量建言献策。【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请你为更好地发挥道德正能量建言献策,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设问的指向是发挥道德正能量。首先可以从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模范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其次可以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说明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 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再次可以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最后也可以从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角度说明。

【答案】 ①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榜样作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②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传播中国正能量。③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人人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文明风尚。④公民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能力提升] 10.从2007年至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举办了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大批德耀中华的道德模范涌现出来,弘扬了真善美,高扬了正气歌,感动了全中国。国家之所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是因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④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A.①④ C.①②

B.②③ D.③④

【解析】 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①④正确;③与材料不能构成原因,故排除;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②表述不准确,排除。

【答案】 A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有利于()①引领思潮,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②强基固本,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③凝聚共识,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④弘扬主旋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应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③表述错误;传统道德具有两重性,应为传统美德,④错误。

【答案】 A 1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决查处了***、徐才厚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但要让官员不敢腐,更要让官员不能腐、不想腐,这才是中央的目标。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要让官员不想腐,就要()①发挥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促进作用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习、宣传清廉模范活动常态化 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从严治党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有阻碍作用,故①排除;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从严治党不是从文化生活角度思考的,故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 D 1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继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③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④有利于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④符合题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②错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③错误。

【答案】 C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写对联一定要表达对国家富强的祈愿,对家和万事兴的追求,对文明富裕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对事业的执着和勤勉,对社会和他人的真诚和友善,以及对自身家族渊源和家风传承的展示和自豪,这是国人从古就推崇备至的核心文化内容。

材料二 在2016年春节之际,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开展“书写核心价值观送您平安吉祥”新春楹联诗词征集活动,作品要紧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善作魂”等方面,进行楹联诗词创作,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1)上述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那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的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第(1)问的解答要将材料中国人从古就推崇备至的核心文化内容、本次进行楹联诗词创作主题、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应说明。第(2)问的解答需要联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重要性和如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思考组织答案。

【答案】(1)①“国人从古就推崇备至的核心文化内容”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②作品要紧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③本次进行楹联诗词创作主题、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一致。

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作业 篇4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古董

摩登

徘徊

礼上往来 B.羡慕

脑髓

挖掘

残羹冷灸 C.给予

鼓吹

欧洲

混蛋废物 D.国粹

辨认

魂灵

嗑头贺喜

解析:A项,礼上往来—礼尚往来;B项,灸—炙;D项,嗑—磕。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________,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________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但是

不管

可是

因而 B.可是

纵使

然而

因此 C.因为

不管

然而

当然 D.然而

虽然

但是

所以 解析:根据文意及句间关系来确定。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B.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C.鲁迅在文章上是主张要痛打落水狗的。

D.他似乎打了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解析:A、C、D三项为借喻,B项为明喻。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B.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C.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D.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解析:A.分号改为逗号;B.书名号改为双引号;C.顿号都改为逗号。答案:D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碜可笑)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者的卖力媚态)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解析:表达了鲁迅对这种借展览之名而盗卖文物行为的憎恨。答案:C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B.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D.老师经常在课上故弄玄虚,使我们明白了很多重要的知识。....解析:A.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不合语境,应用“光明正大”。B.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C.残羹冷炙:指吃剩下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不合语境。D.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不合语境。

答案:B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________太不“摩登”了。

②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________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________,或存放,或毁灭。A.否则 接收 应用

C.不然 接收 应用

B.不然 接受 使用 D.否则 接受 使用 解析:不然:①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②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③不是这样。“否则”只有“不然”的第②种意思。“接受”和“接收”都有收受、接纳的意思。“接收”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财物、企业或信息等。“接受”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使用”表示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其对象多是具体事物,如人力、资金、工具、机器设备等。“应用”侧重强调的是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一般多用来指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还可用来指人。

答案:D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该公司火灾突发时,不但厂房没有起到阻火作用,反而成为火灾中的燃料库,因为建造车间的彩钢板没有加用阻燃材料。

B.几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硬性指标摆在了毕业生面前: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水平,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要有专业资格证书„„

C.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勉励青年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在北大引发热议。

D.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膝盖曾做过多次手术,经常需要打消肿针,饱受伤病的折磨,最终在32岁的时候做出了离开赛场的决定。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关联词“不但”移至主语“厂房”之后。B.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D.成分残缺,应在“饱受”前加“她”。

答案: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9~11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9.下列对选文第二段中所用的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B.“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C.“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D.“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的腐败的东西。

解析:“鸦片”有毒,这毋庸置疑,但“鸦片”也可治病,“看见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故“‘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是错误的。

答案:A 10.根据课文观点,指出下列词语的比喻义。

(1)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昏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是把词语当作喻体,根据喻体的特点,找出对应的本体。“孱头”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这里比喻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缺乏理性,一把火烧光,比喻否定一切盲目排外的人;“废物”接受一切,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人。

答案:(1)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2)昏蛋:比喻否定一切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3)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11.选文中“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不超过25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鱼翅”代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次要明确“萝卜白菜”代表大众化,“宴大宾”比喻只为少数人服务。据此整理作答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对于精华应全面继承,为我所用,但要恰如其分地对待。(或:精华应有利于大众,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

三、语言表达

12.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表达能力。本题涉及了文学常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及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要了解鲁迅的事迹,并仔细观察这幅画像,还要注意符合四点要求。

答案:示例: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受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13.鲁迅的杂文语言幽默。请以“幽默是一种人生境界”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你对幽默的理解。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举出一个事例,100个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可采用观点加阐述的方法进行扩展,即把“幽默是一种人生境界”作为开头,然后对其进行阐述。阐述时要举出事例,运用修辞手法,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幽默是一种人生境界,它以大气和超逸为精神基础。有报纸说马克·吐温死了,马克·吐温得知后说道:“报纸的报道千真万确,只不过提前了一些。”不计较别人的歹毒,用幽默化恼怒为烟云,使可能的雷霆万钧顿时变成微风习习,难道不值得点赞吗?

14.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几篇。这是语文课本在顺应中学生的呼声,还是鲁迅的某些作品不再适合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呢?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鲁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是民族精神的自由斗士。鲁迅那些带着深重历史苦难的文章能够因为艰深晦涩而被回避吗?就算语文课本删减了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能够被剔除吗?一个民族最苦难的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宁可肤浅着理解也不能一片空白。鲁迅先生身上凝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率真品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2)毫无疑问,鲁迅先生被后人强化了权威性,展现在作品当中的鲁迅总是愤世嫉俗,总是有发泄不完的怒气和痛苦,总是不能让人感到他快乐、幸福和柔情的一面。大师的东西经历时代变迁,并非一切都是我们现在所需的精神养料。即便是鲁迅的“遗产”,我们要拿来继承的,也只是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部分。

第二课时 拓展提升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妨碍

无尚光荣

国粹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观摩

明察秋毫 C.辩白

急风劲草

辨识

磕头贺喜 D.追溯

勃然大怒

腥红

概莫能外

解析:A项,“尚”应为“上”,“背”应为“悖”;C项,“急”应为“疾”;D项,“腥”应为“猩”。

答案:B 2.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欧式装修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________,雍容华贵,这也是很多业主选择欧式风格的原因。

②近年来,不少官员通过写稿出书、写字卖画等________的手段,收取了数额不菲的“劳务费”“润笔费”。

③日本________地大规模兜售尖端武器,安倍政权急欲改变战后格局、实现“强军”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

A.富丽堂皇 堂而皇之 冠冕堂皇 B.富丽堂皇 冠冕堂皇 堂而皇之 C.冠冕堂皇 富丽堂皇 堂而皇之 D.堂而皇之 富丽堂皇 冠冕堂皇

解析:三个词语在意义和用法上有细微的区别。“富丽堂皇”和“冠冕堂皇”的区别可以参看“基础自主学习”中“词义辨析”部分。“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也形容体面或气派大,多含贬义。根据语境,形容装修风格应用“富丽堂皇”;“写稿出书”“写字卖画”可以看作“冠冕堂皇”的手段;日本的行为是不加掩饰的,应用“堂而皇之”。

答案:B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①青春是一生中最靓丽的时光,充盈着蓝色的梦想,悠远辽阔;青春也是人生中最短暂的时光,如细沙穿梭指缝,稍纵即逝。....②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③面对河水严重污染的现状,大学生自愿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满怀热诚地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积极宣传环保理念。

④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⑤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⑥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稍纵即逝:形容时间或机会很容易流逝,用法正确,也符合语境。②细大不捐: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③满怀热诚:“热诚”当为“热忱”,“热诚”的意思为热心而诚恳,“热忱”形容支持某人或某项目标的激动迫切之情,达到狂热程度。④不忍卒读: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常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非贬义词,在此不符合语境。⑤亦庄亦谐: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既庄重,又风趣。用于点评时事,符合语境。⑥言之凿凿:形容话说得有根有据,非常肯定。符合语境。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是有过《诗经》的民族,我们是有过诗意表达的民族。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生活;我们不光需要面包,还需要玫瑰。

B.南浔区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标志着南浔古老的蚕桑习俗文化正式跻身世界级文化殿堂。

C.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为了避免广大教师在我省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不会无头绪、无目标,市教育局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解析:A.语序不当,应改为“我们需要生活,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与后文的“面包”“玫瑰”对应。C.“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两面对一面。D.“为了避免„„不会无头绪、无目标”多重否定不当,且缺少“避免”的宾语。

答案: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进行的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C.⑤③①⑥②④

B.④①⑥⑤③② D.⑤③②④⑥①

解析:③⑤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还有”“更有”构成递进关系,故⑤在③前。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④⑥承接②谈鲁迅的精神,①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答案:D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的作品,它被看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阿Q正传》均收录在《呐喊》中。

C.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暗示多于解释;大量运用通感、自由联想、暗示等手法。

D.杂文,一般以议论为主,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解析:《祝福》收录在《彷徨》里。答案:B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瞿秋白 革命的作家总是公开地表示他们和社会斗争的联系;他们不但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一定的思想,而且时常用一个公民的资格出来对社会说话,为着自己的理想而战斗,暴露那些假清高的绅士艺术家的虚伪。高尔基在小说戏剧之外,写了很多的公开书信和“社会论文”(Publicist article),尤其在最近几年——社会的政治斗争十分紧张的时期。也有人笑他做不成艺术家了,因为“他只会写这些社会论文”。但是,谁都知道这些讥笑高尔基的,是些什么样的蚊子和苍蝇!

鲁迅在最近十五年来,断断续续写过许多论文和杂感,尤其是杂感来得多。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专”在“杂”里者,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他的战斗的意义。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谁要是想一想这将近二十年的情形,他就可以懂得这种文体发生的原因。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

现在选集鲁迅的杂感,不但因为这里有中国思想斗争史上的宝贵的成绩,而且也为着现时的战斗:要知道形势虽然会大不相同,而那种吸血的苍蝇蚊子,却总是那么多!

鲁迅是谁?我们先来说一通神话罢。

神话里有这么一段故事:亚尔霸·龙迦的公主莱亚·西尔维亚被战神马尔斯强奸了,生下一胎双生儿子:一个是罗谟鲁斯,一个是莱谟斯;他们两兄弟一出娘胎就被丢在荒山里,如果不是一只母狼喂他们奶吃,他们也许早就饿死了;后来罗谟鲁斯居然创造了罗马城,并且乘着大雷雨飞上了天,做了军神;而莱谟斯却被他的兄弟杀了,因为他敢于蔑视那庄严的罗马城,他只一脚就跨过那可笑的城墙。莱谟斯的命运比鲁迅悲惨多了。这也许因为那时代还是虚伪统治的时代。而现在,吃过狼奶的罗谟鲁斯未必再去建筑那种可笑的煞有介事的罗马城,更不愿意飞上天去高高的供在天神的宝座上,而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乳母是野兽。虽然现代的罗谟鲁斯也曾经做过一些这类的傻事情,可是,他终于屈服在“时代精神”的面前,而同着莱谟斯双双的回到狼的怀抱里来。莱谟斯是永久没有忘记自己的乳母的,虽然他也很久的在“孤独地战斗”之中找寻着那回到“故乡”的道路。他憎恶着天神和公主的黑暗世界,他也不能够不轻蔑那虚伪的自欺的纸糊罗马城,这样一直到他回到“故乡”的荒野,在这里..........找着了群众的野兽性,找着了扫除奴才式的家畜性的铁扫帚,找着了真实的光明的建筑——......这不是什么可笑的猥琐的城墙,而是伟大的簇新的星球。.....是的,鲁迅是莱谟斯,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他从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怀抱。

(有删改)7.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纸糊罗马城:虚伪的封建宗法社会。B.“故乡”的荒野:养育自己的劳动人民。C.群众的野兽性:虽不文明但不虚伪的真性情。D.簇新的星球:民主、自由的理想社会。

解析:作答本题,要结合作者所讲的故事,以及最后一段的内容,从整体上理解文意。文章讲述回到狼的怀抱的故事,是说鲁迅背叛自己原来的绅士阶级,回到劳动人民之中。从“找着了扫除奴才式的家畜性的铁扫帚”等语句中可以看出,“群众的野兽性”比喻劳苦大众反抗黑暗统治的斗争精神。

答案:C 8.文章第一段引述高尔基的例子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作者在第一段中所表达的基本观点。该段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革命作家“时常用一个公民的资格出来对社会说话”,二是鲁迅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战斗”的革命作家。高尔基的例子,对第一个基本观点来说是事实论据,对第二个基本观点来说,则起类比的作用。

答案:作为事实论据,阐述革命作家“时常用一个公民的资格出来对社会说话”的观点;用高尔基作类比,说明鲁迅和高尔基一样,都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战斗”的革命作家。

9.作家王朔说:“鲁迅没有长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请分析鲁迅没有进行长篇创作而“专”在“杂”里的社会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找准答题区间,依据文意进行归纳。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第二段中的“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等,从关心现实斗争和专制社会中作家的言论不能采取通常的形式这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①在急遽而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有责任感的作家不能不关心现实的斗争而静心去从事文艺形象和文学典型的创作。②在缺乏民主和自由的时代,作家的言论不能采取通常的形式,而必须借助“社会论文”这种特殊的文体形式。

10.作者提出“鲁迅是谁”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请简要分析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时,既要弄清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关系及人物情感的前后变化,又要注意最后一段作者所要阐述的基本观点,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即可明白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意图。

答案:作者讲述神话故事是为了以莱谟斯喻指鲁迅,引出“鲁迅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是人民的战士”这一观点。

三、语言表达 11.专家们围绕“语文教材改革删鲁迅名篇添武侠小说及网络作文是否合适”举行了一场辩论会。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加辩论,要求针对正方的观点展开反驳,有理有据,有感染力,100字以内。

正方:合适。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标新立异,鲁迅的文章有些过于难懂,有了些阅历的人才能略懂一二,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晦涩,也许过早接触会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既要指出鲁迅作品的长处,又要针对正方的某一或某些观点进行反驳。答案:示例:不合适。鲁迅的文章有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语文就应该是让学生学习经典文章,知道正确的修辞语言,而不是摘几篇网络文章、用几个时尚的词语就可以了,不要打着与时俱进的幌子,去误导孩子。

12.阅读下面三个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个文段都讲到了材料积累的重要性,但又各有侧重。请分别回答: ① 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大意的把握。能从作者的论述中提炼出观点,也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文段①中要注意“连续”“十年”等字眼,文段②中要注意“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文段③中要注意“两万张”这个数据。

答案:①积累要长期坚持。②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③要多积、广积材料。

1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激烈的,①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典范。②________________,但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目光,他其实是③________________。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

解析:作答本题时,要认真考虑横线前后句子的关系。①前的句子是肯定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其后的句子则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所以①处当是一个表转折的句子。②后以“但”作转折,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成就,②处当和其后的句子构成转折,所以其内容应当是说鲁迅批判传统文化。③处是对前面的分析所作的小结,这一小结必须与其后一些批评者的观点针锋相对,即说明鲁迅是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

2016_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时作业 篇5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52662010】

①进入初冬季节后,时有寒风吹拂,尤其是早晨,走在街头上,有一种料料峭峭的寒意....袭来,让人不自主地将脖子缩一缩。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⑤圣保罗在他的书信里,说过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为这福音的奥秘,做了带锁链的....使者。”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②⑤⑥

C.①③④

B.②③⑤ D.①④⑥

A [①料料峭峭:指春寒,略带寒意的意思。用来形容冬寒,适用对象错误。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用来形容社会生活画卷,符合语境。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用来指从事另外的专业,不合语境。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用来形容《封神演义》和《聊斋志异》对后世的影响不相上下,望文生义,可用“并驾齐驱”。⑤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惊,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用词符合语境。⑥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西南财大知名教授大闹机场”的新闻被不少媒体和报纸报道,引发网友热议,涉事教授的行为,引发了师德何在的叩问。

B.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C.广东省《融合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D.她本科毕业时被保送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并成为学校第一批联合培养生,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深造,师从我国著名光学专家姜文汉院士。

B [A项,“媒体”包括“报纸”,删除“和报纸”。C项,成分残缺,在“同等待遇”后加“等目标”。D项,结构混乱,把“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深造”改为“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或“进入中国科学院深造”。]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几句话,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52662011】

李清照纪念堂是座古色古香的庭院,________。“大明湖畔,________,故居在垂杨深处;________,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读后顿然唤起人们对这位婉约词家的怀念。

A.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趵突泉边 漱玉集中 B.郭沫若撰题了纪念堂的门联 漱玉集中 趵突泉边 C.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趵突泉边 漱玉集中 D.纪念堂的门联为郭沫若撰题 漱玉集中 趵突泉边

C [首先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李清照纪念堂”,A、B两项改变了陈述对象,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可排除,剩下C、D两项。根据对称原则,“大明湖畔”对“趵突泉边”,说地理位置;“漱玉集中”对“金石录里”,说作品情况,排除D项。] 4.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A.今日厂家平价促销,机会难得,敬请惠顾!B.舍弟光临寒舍,真乃蓬荜生辉,不胜荣幸!C.请恕我直言,你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敬请三思!D.久仰您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B [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这里称呼的是对方,因此错误。] 5.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导学号:52662012】

环保与文学艺术看似无关,__①__地球的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却与每一个人有关。__②__与人有关,__③__与文学艺术有关,__④__息息相关。__⑤__文学艺术有责任关注人类的行为,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诗人余光中把“环保”作为诗歌写作的一种重要的文学题材,就说明,文学艺术__⑥__是娱乐,__⑦__是人类责任的一种担当……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结合语境。①处之后所说的内容是一种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必须填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但”“但是”“然而”等。根据“与人有关”“与文学艺术有关”这两句话的语境,可以判断②处与③处应该是条件关系,所以应该填“只要……就”。再结合上下句的关系,④处应该是递进关系,可填“甚至”。⑤处之后的内容是对上文的总结,所以应该填“因为”。⑥⑦是递进关系,用“不仅……还”。

【答案】 ①但 ②只要 ③就 ④甚至 ⑤因为 ⑥不仅 ⑦还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导学号:52662013】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__①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__②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__③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气候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既能为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所以,人类要设法改变气候,使它有利于人类。①处根据上文的“不仅”与下文语意,可推导出气候“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一句。②处根据上文“但是”与下文语意,可推导出“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一句。③处根据上文“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及文段意思,可推导出“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一句。

【答案】(示例)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文段共有三句话,每句话中各有一处推断,要把太绝对的词语改过来。第一句的推断是“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太绝对。

第二句的推断是“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太绝对。

第三句的推断是“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一定会”太绝对。【答案】 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8.仿照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与画线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导学号:52662014】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句式仿写能力。仿写的句子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采用“……是……的冷雨,表达了……”的句式结构,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前后构成排比句;内容上要引述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语意连贯。

【答案】(示例)“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 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导学号:52662015】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9.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主要是为了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开创性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作者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满。

B [A项,理解错误,作者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对名胜的重要意义。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原文“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D项,错在“惭愧”和“不满”,文中并无此意。] 10.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第一问要求分析概括前三自然段的内容:首段点明时间及屈原得知楚国灭亡倍感失意;第二段写屈原决意沉江;第三段写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汨罗江永远被后人铭记,端午节由此而来。第二问考查前三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通过屈原沉江的事件表现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尚品质;结构上,承上启下,以屈原在五月初五的阳光下沉江照应题目“端午的阳光”,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答案】 ①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②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11.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题目的多重含义,需要我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全文“阳光”直接出现有两次:第一次是第三段开头,“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这时五月初五还不是端午节,“阳光”是屈原沉江的见证;第二次是倒数第二段的结尾,“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在这里,“端午节的阳光”象征着端午节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间接出现的“阳光”有一次,第五段写屈原“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据此可知,“端午的阳光”不仅是屈原沉江的见证,还是屈原精神的化身,寓意屈原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和高贵品格。

上一篇:早期阅读教案大班下一篇:海湾高中学生宿舍火灾逃生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