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

2024-10-04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精选7篇)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1

《墙上的斑点》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难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课文基本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是又一个难点

2、对联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选取是要深入研究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1分钟30秒)现代主义文学有很多流派,比如,表现主义、荒诞派、魔缓现实主义等,我们今天这节课主要是赏析一下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幻灯)请大家看一下,对于这样一个墙上的斑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把它写成一篇小说的呢,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介绍作者:(1分钟)(幻灯)《墙上的斑点》作者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英国现代着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家,她对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弗吉尼亚?伍尔夫精神非常脆弱,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最后在1941年,投河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前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着作,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还是一个着名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思想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她的意识流代表作主要是:《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三)简介意识流小说(2分钟30秒)什么是意识流,意识,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包括回忆、幻想、思想、各种感觉、印象,“意识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家借用这个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意识流”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意识流小说家否定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认为现实生活是表面的,而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界说的内在精神”则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强调“内心真实”,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折射现实生活。这一方面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产物。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归于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

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

(四)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除了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代表作,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翻阅。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詹姆斯?乔依斯(James Joyce)《尤利西斯》(1922)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喧嚣与骚动》(1929)(五)分析课文(三十五分钟)1,《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作品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作者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

4,思考3:通过分析课文,我想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下,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区别?(请同学们讨论发言)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这里“我”的意识成了小说绝对的权威、绝对中心,我认为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分别有这样的特点,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点击)传统小说:

一、追求表现外部世界,刻意描绘人的物质生活环境、外貌衣着、言行举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在结构布局上有戏剧化的特点,根据素材和创作需要选择悲剧或喜剧的模式;

三、具有完整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大都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展示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

四、遵循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原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一、竭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揭示情景在意识中留下的痕迹,展示人物的心理结构;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二、遵循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通过内心折射现实;

三、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把过去、未来、现在互相倒置、互相渗透;

四、运用自由联想、象征暗示、内心独白、感官印象、心理分析手法。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

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篇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远远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技巧,一种叙述视角上的花样翻新,它是需要超常的各方面的功力的,既需要知识文化的、又需要思想观念的、还需要情感体验的,当然也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感悟力于智慧,读意识流小说,以及其他现代小说,也是需要读者具备多方面功力,否则是难以读懂的。至今,评论家也很难把《墙上的斑点》这样的意识流小说梳理得十分清楚。我们学习这篇文章,重要的是体会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在创作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墙上的斑点

自由联想和想象 意识流:四个特征 抒写感受 描述梦幻 直露情绪

内心独白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2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②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③西昌是攀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不可..理喻,这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④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扼腕;“最美教师”“最美农妇”等舍身救人的事迹,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⑤巴西地处湿热之地,西班牙和意大利队的后勤人员竭尽全力想办法尽量让球队少些折....腾,以便为他们休息创造有利条件。

⑥正是像张老师这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满城风雨,润物无声,才有今天人才辈出的盛世。....A.①②⑤

C.③⑤⑥

B.②④⑤ D.②⑤⑥

【解析 ①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本句用其本义是正确的。②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③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应改为“不言而喻”。④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使用对象不当。⑤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⑥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望文生义。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感冒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

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解析 A项,句式杂糅。“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一句是“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和“我们斟酌以后(以)大师的儿子所讲的为准”两句式杂糅,保留一句即可。C项,“基地”与“机构”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采取”没有相应的宾语中心词,可在“分时段挂号”的后面加上“措施”等词语。

【答案 B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C项,“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气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

【答案 A 4.小说中年轻的房客看完这半张纸后心里想了很多,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他的内心活动,不少于100字。

【解析 内心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所以一定要结合文本。读“半张纸”前主人公是“垂头丧气”,决心忘却;读“半张纸”后,主人公是“吻”“折”“放”,珍藏它,高昂着头。

【答案(示例)亲爱的艾丽丝,亲爱的孩子,我就要离开这里了,我们一起生活的地方,曾经有那么多的欢笑和快乐,每一处都留着我们的记忆。两年的时光是那么快,幸福总是那样短暂。你们离开我也是那么突然,这真像一个噩梦,我多想一觉醒来后能看到你们仍在我身边,失去了你们,我的生命也就失去了阳光。刚才我看完了这半张纸,我仿佛感觉到你们并没有离开我,我们其实一直在一起,我们拥有的幸福是我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动力。不管未来会发生什么,我都会用最幸福的微笑面对,因为你们永远在我心里,幸福永远在我心里。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049 “人生如同上好发条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

如果你是斯特林堡,你怎么回复叔本华的观点?

【解析 根据小说《半张纸》来看,斯特林堡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体现出的奋发向上的力量,则是他区别于其他悲观主义者的地方,也是他精神品质宝贵之处。

【答案 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的。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6.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

【解析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题目中的描述方向是“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按时间多少分成两组,另外还要注意“女孩”与“男孩”数据的比较,不要遗漏要点。

【答案 儿童在草地、运动场和娱乐场的运动时间较长,在硬场地和天然场地的休息时间较长;男孩的运动时间多于女孩,在运动场尤为突出,女孩在运动场、硬场地和天然场地的休息时间较长。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父亲的旧怀表 [美]萨里娜·迈勒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待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对我说:“这是你父亲当年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你买这车干什么?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外面的油漆已经剥落了,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爸可捡了个便宜啦!”原来父亲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因为坏了被别人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捡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年关?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一间陋室,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来交代故事情节、描绘形象,为了表达主题,也用一些议论、抒情性的笔墨“点睛”。

B.文中的“旧怀表”不仅是父亲的爱物,也很受母亲的看重,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

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像“我”父亲一样的人。

C.霍布修表时说的那段话中,一般人“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衬托父亲不重外表、内心高尚的人格精神。

D.“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一句,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

E.作者在追忆父亲的同时,对家中寒碜的卫生间、破旧的汽车仍刻骨铭心,说明其心灵的伤痕永远也难以抚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像‘我’父亲一样的人”于文无据。D项,“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分析不当,实际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赞扬。E项,“说明其心灵的伤痕永远也难以抚平”分析有误,作者写“寒碜的卫生间、破旧的汽车”,说明了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从而突出父亲帮助别人的可贵。

【答案 AC 8.画线部分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解答该类题目,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语段本身的含意、作用;二是语段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如这里表现父亲的节俭;三是从结构、表达技巧等角度思考,如这里引起了下文。

【答案 ①这段通过对父亲生活环境、日常活动的描写,表现作者家庭并不富裕。②用父亲日常用度的节俭与下文慷慨地帮助比他更为穷困的家庭构成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善良、高尚。③引出下文,引出“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的疑问。

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如作者说父亲“朴实、无华、简洁”等;二是人物活动的事件,如父亲救助中年男子一家人等。

【答案 ①朴实、无华、简洁、忠实、可靠。作者用“旧怀表”来比喻父亲,外表是朴实无华的,内心却是忠实可靠的。②生活节俭,性格温和。父亲使用的器具大都比较破旧,对家人的质疑也耐心解释。③善良、高尚,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在自家生活比较拮据的情况下,靠自己节俭来帮助别人,且直到他去世,儿女们才知道这一切。

10.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父亲的旧怀表”的好处。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探究标题的好处,可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塑造、主题表现、结构安排等方面来具体分析。本文中作者借旧怀表来写父亲,赞美了父亲的高尚人格,同时以其为线索,结构全篇,使文章思路清晰。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3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泥沼(zhǎo)恶臭(chòu)

虬曲(qiú)

黏泥(nián)....B.篝火(gōu).C.搭救(dā).D.宽恕(sù).

树梢(shāo).和谐(xié).怜悯(mǐn).

一桩(zhāng).龌龊(chuò).警戒(jiè).

胆怯(qiè).似的(sì).浸入(jìn).解析:B项,“桩”应读“zhuāng”;C项,“似”应读“shì”;D项,“恕”应读“shù”。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自幼学习音乐,朝歌暮弦,反复揣摩,音乐基础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B.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苹果”。

C.1月的雾霾天气总算过去了,可关于其产生的原因仍众口难调,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扩散条件不利等是重要因素。

D.乔治·莫兰迪是画僧一样的画家,心中有禅堂之人。他足不出户,目不窥园,只躲在小屋里,安....静地对着一堆瓶瓶罐罐画了一辈子。

解析:A项,“朝歌暮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贬义词。C项,“众口难调”,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满意。不合语境。D项,“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此处望文生义。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社会蓝皮书描绘了2013年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问题,涵盖了社会发展中的居民收入、人口、就业、教育、民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

B.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它的应用常常握在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那些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C.《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这本书,选配了十几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人们说2013是爱你一生,2014是爱你一世,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

量。”这是央视2014年第一期《新闻联播》温馨的结束语。

解析:A项,成分残缺,“涵盖了”缺少宾语,可在句尾加上“的内容”。B项,语序不当,“那些”应置于“没有任何科学知识”之前。C项,句式杂糅,可将“选配了”改为“选配的”。答案:D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蜿蜒曲折的沙

河,顺

流着, , , ,随着微风和涟漪的荡漾,宛如天真的孩子在欢笑。

①那澄清的河水,泛起花纹般的微波 ②花纹般的微波,在那澄清的河水上泛起 ③水面可见来往穿梭般游逛的一群群小鱼儿 ④一群群小鱼儿,来来往往穿梭般地游逛 ⑤嫩绿的杨柳,被夕阳倒映在水里 ⑥被夕阳倒映在水里的嫩绿的杨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各分句的结构一致问题。语段在内容上表现的是一种动态的情景,要抓住这一点分析和辨别。答案: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怪 人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

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注: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枯和心似铁石的人。

D.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品格。

E.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解析:A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即将被拖出去烙印”,不是后面牛犊行为的原因,第2段中说是由于“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C项,与原文不符,完全曲解了原文,把原文中“大家都猜想”的内容,当作事实,即误以虚写代实际。E项,总结主旨过于拔高,该小说旨在说明被别人看作“怪人”的人也有心地善良的一面,讴歌了人性美的伟大与崇高。答案:BD 6.“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解析:人物马乌罗这一形象有外在、内在两方面的突出性格特征,而以内在性格特征更为鲜明。外在形象可以从容貌、性情上思考归纳,内在特征可以从品行上概括。

参考答案:(1)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2)性情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3)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7.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

解析:可从情节结构、艺术特色、小说内容三个方面思考,情节叙述上不必重复,前面烙牛仅是铺垫以腾出笔墨写更丰富的内容。

参考答案:(1)前文已对如何“烙牛”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2)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3)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8.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解析:从情节上看,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从人物塑造上看,这是英雄壮举的完成;从主题上看,这是人性美的讴歌;从艺术性上看,这是衬托对比的成功运用的典范等。可能一部分学生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或者答“两个片段都精彩”。不论哪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此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紧扣题目要求,从文本中寻找依据;(2)依据原文内容、艺术特色、小说主旨寻找有效信息;(3)熟悉题型并掌握题目涉及的必要的知识;(4)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先列出观点,再提纲挈领式分点罗列。

参考答案: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②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地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①都是小说的精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三、语言表达

9.下面是歌颂青春的几句名言,请把它们改造成一个连贯的排比句。①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②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莎士比亚

③春天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雨果

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马克思

⑤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好的全部奥秘不在能够做出一切,而在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兼顾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了符合题目对句式的要求,对所给“名言”要进行加工:有的可保留原有形式,如莎士比亚的;有的需进行提取,如雨果的;有的提取后还需进行加工,如李大钊、马克思的;有的则需在理解之后进行改造,如屠格涅夫的。第③句内容上,要尽量将材料原意保留完整;形式上,要符合连贯排比句的基本要求。答案示例:(1)青春,是人生的花朵;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时代的精神;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青春,是创造一切的希望。

(2)青春是珍贵的,她是人生最美的花朵,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转瞬即逝的春光;青春是饱满的,她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展示着时代的性格,孕育着时代的希望。

(3)青春的价值在于它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稍纵即逝的瞬间;青春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性格;青春的奥秘在于它总是希望做出一切,总是不断奋勇直前。10.读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

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承,是明礼,是守望,是关爱,是感恩,是睦邻……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幼儿时,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答案示例:妈妈鼓励你尝试用筷子夹起生活的喜乐年华

选修语文《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9.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10.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11.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12.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第二课时分析了解小说特点)

教学方法:解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也是在20世纪初期,还兴起了一种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今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小说的艺术特色。请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二.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弗吉尼亚与伦纳德

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伍尔夫的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两部。

三.预习诊断: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A )

A.簇拥(cu)赝品(yan)别墅(shu)铁箍(gu)

B.积蓄(xu)笼罩(zhao)芜菁(jing)呆滞(chi)

C.地毯(tan)古冢(zhong)都铎(duo)箭镞(cu)

D.鳍翅(qi)鸟窠(ke)怂恿(cong)褶皱(zhe)

2.选词填空:

①大地的寒气(凛凛、凛冽)逼人,压得树木的纤维一根根地断裂开来。

②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挖掘、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

③惠特克序列表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④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

3.判断下列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①这个地区位处热带雨林地区,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如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壮美的瀑布。(错误,只能用于别的事物,表比喻)

②这件事不能长期拖延下去不做决断,悬而不决对谁都没有好处。(错误,与前一分句重复)

③他为人闲散,回到家吃得心满意足之后,却什么正事都不干。(错误,应用“酒饱饭足”)

四.题解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五.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六.关于小说的主题: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象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着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七.处理课后作业:略见教师用书。

八.印发易晓明《〈墙上的斑点〉赏析》一文,学生结合文章分析仔细赏读小说。

九.教学后记: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的中国人来说,阅读甚难,而高中生阅读更难,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文学流派的特点,不必过分纠缠与文字语句。

《墙上的斑点》结构形式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在几天前我就开始读这篇作品,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下去,终于读完了。原来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读意识流小说最痛苦的是没有故事情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据思想写下来的,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多时候都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说实在话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只不过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5

【文本导读】

为挽救危亡,中华民族全力以赴,青壮子弟奔赴战场,妇孺老幼积极支前。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为此,叶圣陶把他与车夫老俞的交往及写的这幅春联,写进了散文《春联儿》一文,借以宣传抗战救国。

【作者卡片】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叶圣陶不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1918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叶圣陶从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所编辑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都体现了处处为读者着想的特点。建国后,他先后出版过《叶圣陶文集》《叶圣陶选集》《叶圣陶小说集》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招揽()

②颧骨()

③面颊()...④喘息().⑦晦气().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揽

①缆

榄

⑤琐碎().⑧推毂().

⑥嚼烂().

薄

②

簿



糟

③

槽



喘

④惴

湍

颊

⑤

荚



戈

⑥

曳



3.近义词辨析 ①年纪·年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格外·分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继而·既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题目中的“春联”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联?什么意思?

点拨 对联指的是“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意思是有个儿子在前方打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谋生计,比哪个行业都不差。

2.主人公老俞的身份是什么?

点拨 老俞是个从事人力推车的老车夫。

3.“我”为什么要送老俞这样一副对联?请结合文本简析。

点拨 一是车夫“老俞”自身体现出来的本分、勤劳、善良、崇高而朴素的爱国情感,不屈于生活压迫的韧性精神品质。例如,88页第7段“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

第13段“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就回来。”

第15段“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

第19段“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第21段“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春联实际上是车夫老俞的精神写照,它既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二是“我”为老俞这种可贵的精神所感动,因此写了这副对联送给他。

4.作者为小说家出身,他的有些散文可以当做小说来读,这篇散文就有小说化的特点,结合课文,具体说说这种小说化的写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小说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展示人物的心理,或通过对话、行动以及环境氛围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课文的重心很明显地放在车夫老俞这一人物上,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这个人物。

其次,这篇散文也重叙事,也大致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车夫老俞从“遭受不幸后的彷徨疑惑”到摆脱心理负担、确认自身价值获得心理平衡)。这些都表现出了小说化的倾向。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一位车夫老俞的交往并送他春联的事情,从中表现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关心社会,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二、结构图解

有子荷戈庶无愧赞美

春联

为人推毂亦复佳鼓舞

三、写作特色

1.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

《春联儿》中老俞的性格就是在相对完整的情节中不断清晰、不断得到彰显的。2.具有提纲挈领的线索。

“春联”是文章的“纲领”,文题为“春联儿”,又收束在“春联”,“春联”就是老俞精神的写照。

3.运用丰富的描写技法。

《春联儿》看似小说的笔法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这点。读过文章,你会发现,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环境烘托一应俱全,在如此丰富的人物描写技法之下,老俞的形象不鲜活都很难。

4.具有关心下层的悲悯情怀。

文章基本按照“同情——关怀——赞美”的思路,为我们塑造一位勤劳、本分、爱国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春联儿》的精髓思想就是叶先生的悲悯情怀。

5.选取最平凡本真的材料。

《春联儿》没有轰轰烈烈的事情,或者写老俞推车糊口,或者写其倾尽所有埋葬小儿,或者写其对“我”絮叨大儿子打国仗的事情。生活的真味儿就在原汁原味的老俞的生活里。

6.让人物自己展示自己。

《春联儿》没有作者直接的评价内容,而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让人物的性格清晰起来,特别是文章后半部分的对话,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又爱国的普通人物。

【文苑天地】

1.欢度国庆,翘首遥望台湾山水;迎来中秋,举杯祝福骨肉同胞。2.民富国强数今朝,欢笑迎国庆;山南海北赞改革,歌舞颂党恩。3.苦尽甘来,经过多少坎坎坷坷;星移月转,跃向无限辉辉煌煌。4.同德同心同忧同乐,金瓯永固;载歌载舞载笑载言,玉局新开。【素材积累】

抬头与低头

警方打掉了一抢劫团伙,有人采访了这个抢劫团伙的头目,问:“你通常都是向哪些人下手呢?”

“那些低着头走路,看见我时似乎有点害怕的人,是最好的下手对象。”那个头目说。“据说,你多次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抢劫,难道你不怕吗?” “怕?再多的人,如果都是看客,你会怕吗?” “如果有人出来制止,你会怕吗?” “这就要看他敢不敢抬起头来同我说话。”

感悟 这次采访,使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好人低下头去,坏人就会抬起头来;当善良低下头去,邪恶就会抬起头来;当勇气低下头去,恐惧就会抬起头来;当正义低下头去,冷漠就会抬起头来„„

适用范围 1.面对邪恶 2.生活的辩证法 3.抬头与低头 4.勇敢 5.正义 【美文珍藏】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

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侯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时,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赏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童年乃至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故乡有自己的亲人、家庭和很多美好的回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本文平和质朴,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在对藕与莼菜的种种谈论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旧之情。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lǎn ②quán ③jiá ④chuǎn ⑤suǒ ⑥jiáo ⑦huì ⑧ɡǔ

2.①招揽、缆绳、橄榄 ②薄利、账簿 ③糟踏、槽钢 ④喘息、惴惴不安、湍急 ⑤脸颊、豆荚 ⑥兵戈、摇曳

3.①年纪一般只用于人。年龄的适用范围比“年纪”大,它常用于人,也可用于动植物。例:根据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②二者都有特别突出的意思,都是副词。其区别是“格外”指程度高、超乎寻常,有“特别”的意思。例:他学习成绩格外好。“分外”指一般范围之外,超出了平常,“分外”多用于书面语。例:瀑布也似乎分外响了。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6

A组 学业水平层次

一、选择题

1.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或特征是()A.税收是由税务机关征收的

B.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等特征 C.税收是根据税法征收的

D.税收是国家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

【解析】 本题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识记即可。【答案】 B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的,表现为()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③三者性质相同,密不可分 ④三者统一于税法,缺一不可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④是对税收三个基本特征关系的正确认识,故选D。③表述错误,三者的性质是有区别的。

【答案】 D 3.增值税的最大特点是()A.合理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 B.调节经济的发展

C.避免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D.不受企业盈亏影响,保证财政收入稳定

【解析】 增值税的最大特点是避免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应选C。

【答案】 C 4.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A.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B.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有利于消除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 B夸大了个人所得税的作用,C说法明显错误,D项中“消除”说法不妥。【答案】 A 5.“国是篱笆税是桩,拆了桩子篱散光。你添饭来我加桩,国富民强世代昌。”这条税

收短信启示我们()A.税的征收是法律规定的 B.税收具有无偿性的基本特征 C.税收具有强制性的基本特征 D.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解析】 短信的内容主要表达的是税收的重要性,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依法纳税,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选D。短信表达的内容与税收的特征是没有关系的,因此,排除A、B、C。

【答案】 D 6.《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明确规定:个人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须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不按规定自行申报的行为属于()A.偷税

C.骗税

B.欠税 D.抗税

【解析】 该交的税采取隐瞒手段不交,是一种偷税行为。【答案】 A 7.“纳税诱发纳税人的一种强烈的关怀,关切那含有你血汗钱的事业。税款在交纳的那一时刻起,就转换为一种自觉:这个国家有我一份,时时刻刻考虑这个钱怎么花,花的妥不妥。”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公民应积极关注、监督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B.通过纳税能培养纳税人的“纳税人”意识

C.税收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 D.通过纳税使纳税人成为税收的使用者和管理者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规定性,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材料主旨强调通过纳税可以诱发纳税人对国家和税款使用的关切。D项本身表述错误,税收的使用者和管理者是国家的具体职能部门,而非纳税人。

【答案】 D 8.下图漫画中的纳税人()

①不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合法权利 ②故意隐瞒应纳税收入,是一种偷税行为 ③缺乏公民应有的责任感

④不懂得每一个公民都应自觉纳税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故①说法错误。②③④正确反映了漫画的主旨。

【答案】 B 9.为了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我国政府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3 500元。这意味着,调整之后无需缴纳个税的人群将增加约1 200万,工资薪金的纳税人一年可以减税1 440亿元。另一方面,新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条例,将原来月收入超过80 000元至100 000元的部分的征收比例,由40%上调到45%,这意味着少数高收入人群的个税将有所增加,对此部分高收入者表示不满。

运用所学税收知识,对部分不满者进行劝解。

【解析】 本题以个人所得税征收方案调整为背景材料,并将税收的知识作为命题切入点,着重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探究论证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应结合税收的强制性特征及征收个税的意义等知识展开分析。

【答案】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作为公民必须服从国家规定,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②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③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组 高考水平层次

10.苏东坡是宋代的文坛巨匠,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很有建树。他提出通过减免零售商的赋税,刺激商业的发展,以增加政府的商税收入。苏东坡的税收思想肯定了()①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②税收是实现公平的有效手段 ③税收有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 ④税收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苏东坡主张通过减免零售商的赋税,刺激商业的发展,体现了③;增加政府的商税收入,体现了①;个人所得税是实现公平的有效手段,②表述不准确;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1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减除费用(个税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同时调整了税率。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个税起征点提高→企业利润减少→投资过热得到抑制 ②个税起征点提高→收入分配更趋公平→社会更加和谐 ③个税起征点提高→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增强→出国留学费用降低 ④个税起征点提高→人们的收入差距缩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个税是对个人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个税起征点提高与企业的利润没有直接的关系,①说法错误。个税起征点提高和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没有关系,排除③。

【答案】 C 12.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__________等偷税的违法行为,影响了我国税收工作的正常进行。()①伪造、涂改账本和票据 ②威胁、围攻税务人员 ③隐瞒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 ④虚报出口货物数量、价格骗取出口退税款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偷税行为的分析、判断能力,依据知识判断①③属于偷税行为,②为抗税行为,④是骗税行为。

【答案】 A 13.某餐馆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5%。小明和爸爸去该餐馆吃饭共消费200元,在结账索要发票时被告知,如果不要发票,可以获得一瓶价值4元的饮料,小明和爸爸表示接受。上述做法()①使餐馆少缴纳6元税款 ②使餐馆多获得6元收益 ③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④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餐馆应缴纳营业税为200×5%=10(元),故排除①;餐馆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能刺激消费,故排除④。②③正确,故选B。

【答案】 B 14.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高收入者要自行申报纳税,否则他们将面临最高为偷逃税款5倍的罚款,甚至是牢狱之灾;同时修正案规定,代扣代缴单位必须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形成对高收入者双重申报、交叉稽核的监管制度。

结合材料,分析公民应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纳税行为。

【解析】 本题考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知识点。解答时既要分析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又要分析公民应该怎样做到依法诚信纳税。

【答案】(1)在我国,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 篇7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古代的文学做了重点介绍。第一目“从《诗经》到唐诗”,首先分析《诗经》的概况、内容、地位,然后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的崇高地位;概述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赋;重点介绍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第二目“宋词和元曲”,重点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通过举例来介绍婉约派词人、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了解元曲的含义和元杂剧成就。第三目“明清小说”,分析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概括六部小说的特点。

尽管本课知识点较多,但结构条理清晰,加上高中语文课中历代名篇的选读,学生对本课内容较熟悉,易掌握。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了解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一定时代发展的特点。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2)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求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播放介绍古代文学的相关资料片,直接进入本节课的主题。竞赛导入→

请学生朗诵或吟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诗词。可参考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160首。

参考网址:http:///erjiyemian/song_list.asp 小结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了解到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方面成就非常突出,其实我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也非常辉煌灿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推进新课

(板书)

一、从《诗经》到唐诗

问题情境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其最为精华的是哪部分?请用你所学过的内容举例说明。其艺术特点和地位又如何?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请学生回答。自主学习1:《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风是民间的歌谣,雅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颂是贵族宗庙祭祀时的演唱的乐歌。

自主学习2:“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3:我们学过《国风·魏风》中的《硕鼠》和《伐檀》。《硕鼠》反映了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的老鼠,发誓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去。《国风·周南》中的《关雎》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诗经》用现实主义手法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过程评价:大家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把《硕鼠》和《关雎》再来重温一下,请大家齐声朗读这两首诗,注意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展示:《关雎》和《硕鼠》

自主学习4:其艺术特点有:①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②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③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自主学习5:地位: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②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③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过渡:《诗经》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一天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位著名的诗人——屈原。

问题情境2:屈原主要的文学成就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齐声朗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过程评价:从刚才大家朗读的名句不难看出:楚辞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 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语言词汇“楚”色彩较浓。

合作探究:阅读P43学思之窗。问题情境3:以上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与楚辞,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那么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瑰宝,它们为什么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其共同点在哪里?

自主学习:其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于作品根植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真情的流露和智慧的结晶。如:《诗经》三部分风、雅、颂中“风”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所以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楚辞也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的精华,运用江汉一带流行的一种句子参差不齐、比较自由活泼的民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所以这一诗歌体裁才能够光辉灿烂、千古不朽。

过程评价: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根植于生活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过渡: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后来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到了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就是“赋”,它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问题情境4: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西汉时期的赋和东汉时期的赋有何不同之处?请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1:赋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一般较长,气势开阔,辞藻华丽,描写不厌其细而又极度夸张。虽然富丽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有文学韵味,加上堆砌词藻,艰涩难懂。

自主学习2:西汉时期的赋气势开阔,辞藻华丽,富丽堂皇,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子虚赋》《上林赋》在许多方面都超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

自主学习3:东汉时期的赋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克服了西汉的文辞铺张、内容空泛的弊病,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代表性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

过程评价:西汉时期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造就了西汉文学赋这种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

东汉时期外戚或宦官专权,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政治极端黑暗,人民灾难深重,这时期的赋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

过渡:提到唐朝文化,我们会很快想到唐诗。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合作探究:唐朝诗歌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问题情境5: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现在我们分四组分别讨论唐朝四个阶段的诗歌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每组由一位同学总结发言。

第一组:中国诗歌史上的初唐时期,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开始,大约至713年玄宗即位时。初唐诗歌本身并没有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它只是结束了漫长的“宫廷诗”时代,缓慢地过渡到新的盛唐风格。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陈子昂力排前代“逶颓靡”的诗风,崇尚雄健刚劲的语言风格,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代表作是《登幽州台歌》。

第二组:盛唐(713~766年),这一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其作品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相思》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第三组:中唐(766~835年),此时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其杰出代表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第四组:晚唐(836~906年),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程评价:四组同学介绍得很好,唐朝的诗体现了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思想、思维方式及其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过渡:唐诗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鲁迅先生甚至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那么唐以后文学又向什么方向发展?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文学体裁?

(板书)

二、宋词和元曲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43~44,词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宋词会繁荣起来?(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总结: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宋词繁荣的原因有: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过渡:词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宋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词人。

问题情境6:下面我们把所有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代表豪放派,一组代表婉约派,两组同学分别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自己一派的著名词人及其作品。

婉约派一组:婉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我们先来欣赏他们的佳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雨霖铃》和《一剪梅》

通过他们的词我们可以看出,婉约派的词的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派一组: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我们也来欣赏他们的佳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通过他们的词我们可以看出,豪放派的词的风格是热情洋溢,慷慨悲壮,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名句,都体现了词人的豪迈气派和爱国激情。

过程评价:同学们能通过词人的作品来分析词的风格,这点很可取。我来概括一下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前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后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但是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且留下了很多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过渡:在宋代,民间还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问题情境7:元曲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他们的代表作。自主学习1: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等。

自主学习2: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小结:《窦娥冤》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一道理。

过渡:小说也是大家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中国的小说是如何发展的?(板书)

三、明清小说

教师叙述: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别。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小说,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明清小说中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全面了解明清小说的概况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书名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作者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成书时间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明朝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朝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 《红楼梦》 曹雪芹、高清朝

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

汉赋气势开阔,辞藻华丽,描写不厌其细而又极度夸张。虽然富丽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有文学韵味,加上堆砌词藻,艰涩难懂。

唐诗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

宋词分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元曲包括散曲与元杂剧。明清时期最为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小说,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出现了四大名著。

板书设计

价值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解题关键:全面认识《诗经》、楚辞的影响。思路引领:联系教材内容,了解其影响。

参考答案:有。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举例略。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解题关键:此题较难,要从分析和论述两个方面着手。思路引领:要分析宋词、元曲出现的共同原因。答案提示:词曲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的原因有: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加上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延伸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查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谈谈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状况。解题关键: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材料。

上一篇: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下一篇:党委学习委员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