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悟特征的辩证性(通用7篇)
浅析悟特征的辩证性 篇1
浅析悟特征的辩证性
悟的认识方式,具有突出的.辩证性特征:整体思维与部分思考相结合、重整体思维;综合性与分析性相结合、重综合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重抽象性;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相结合、重超逻辑性;模糊性和明确性相结合、重明确性;感性、知性、理性和非理性相统一.
作 者:张波 张忠 作者单位:张波(运城学院,社科部,山西,运城,044000)
张忠(莱阳农学院,山东,莱阳,265200)
刊 名:运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CHENG UNIVERSITY年,卷(期):21(6)分类号:B023.2关键词:悟 特征 辩证性
浅析悟特征的辩证性 篇2
“语言是一种代码, 但每一次解码就是另一次编码”。莫里斯 • 扎普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绝对掌握”的可能。语言的含义在能指间不断转移, 语言被解码的同时进行了二次编码, 对二次编码再解码的同时又是第三次编码, 解码即编码, 如此重复形成了“编码—解码—编码”的无限结构, 这个结构在各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都发挥作用。
“阅读就是从一个句子到另一个句子、从一个情节到另一个情节、从文本的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 让自己沉溺于好奇心和欲望不断地被替代的过程之中。文本在我们面前揭去自己的面纱, 但是永远不允许自己被掌握;我们不应费尽心机地想去掌握它, 而应从它的挑逗中获得快乐。”
通读全篇后看这段文字, 会发现这段对于阅读行为的解构叙述, 与珀斯追求安杰莉卡的过程竟很相似。大胆改写这段文字, 这种相似性表现得更明显。对于珀斯来说, 追求的快感并非来自被追求者本身的魅力, 而是追求者对新鲜事物的发现而产生的自我认同与得意。
“追求安杰莉卡就是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机场到另一个机场、从一个学术会议到另一个学术会议, 让自己沉溺于爱恋和思念不断地被替代的过程之中。安杰莉卡的神秘性一点点被发现和解构, 但是珀斯却始终追求不到她。珀斯获得的满足和快乐, 来源于这个追求的过程, 来源于过程中那个不断被替代的信息的撩逗。”
这段改写是对珀斯追求安杰莉卡行为的解构。其中还是“编码—解码—编码”结构在发挥作用。而珀斯的追求过程也有一个“找到—寻找—找到”结构, 这正是解构核心思想的影射。
二、“找到—寻找—找到”结构
“信息”是连接编码—解码—编码”和“找到—寻找—找到”两结构的内在线索。珀斯的活动主要就是追求安杰莉卡, 从卢密奇会议的爱恋开始, 珀斯踏上了这条追寻之路:
“卢密奇会议—希斯罗机场的小教堂祈祷……洛桑的狂欢节……耶路撒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上重逢”。
对珀斯的行为线索分析后不难发现, 珀斯每一次旅程都是在得到安杰莉卡的 “信息”后开启, 信息是珀斯追寻旅程的内在动力。落脚到“信息”, 上文提过“编码—解码—编码”的无限结构在各种信息交流过程中都发挥作用。回到小说文本的具体情节就容易发现事实的确如此, 珀斯的爱恋始于对诗歌《圣阿格尼斯节前夕》的解读, 此后的追寻过程中, 每当获得信息, 珀斯总是习惯性解读, 这种解读也总是带来更多困惑, 让珀斯不得不开启下一段旅程, 形成了“找到—寻找—找到”的结构, 而这个结构的内在就是“编码—解码—编码”结构。
珀斯表面上一直在追求安杰莉卡, 实际上安杰莉卡的形象在信息的能指间不断被转移, 每一次寻得安杰莉卡的“信息”, 都意味着新追寻的开始, 原因正是“信息”不断地“编码—解码—编码”。在追寻的过程中, 安杰莉卡实际上也被替代, 珀斯所追求的, 已经不是安杰莉卡本人, 而是信息对于珀斯的引诱。小说结尾, 安杰莉卡的妹妹丽丽告诉珀斯他爱上的是一个梦, 珀斯终于意识到, 或者说敢于承认这个事实。
这一点在这里耐人寻味, 梦是什么?正是珀斯追寻的过程中获得的那些信息, 而他从这些信息的撩逗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他爱上的是这些信息对他好奇心的撩逗, 爱上的是这个追寻的过程。
三、中心意义的解构
依据解构主义理论, 语言没有确定的意义, 一经说出听者可以赋予其任何的意义, 可以按自己的主观要求任意解构或对意义进行增补, 而解构和增补同样是一个建构意义的过程, 意义始终处于这个解构、建构的无限过程中。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看, 意义这个概念一说出来就立马被解构了, 绝对的意义、中心意义不可能存在。
在珀斯追求安杰莉卡的过程中, 一方面, 关于安杰莉卡的信息在“编码—解码—编码”的结构中不断被解构, 在解构中, 珀斯始终处于类似于白日梦的自我满足状态当中, 他从未想过安杰莉卡对他到底是何情感这一关键的问题。另一方面, 安杰莉卡这个形象本身也被解构了, 珀斯心中的安杰莉卡, 是他自己想象、建构的一个形象, 其中带有了大量他个人的主观性“增补”。
所以丽丽告诉珀斯他爱上的只是一个梦, 对于珀斯来说是一次唤醒, 让珀斯从解构的无限结构中脱离出来, 重新找到中心意义, 认清事情的真相。
从小说的结构上看, 戴维 • 洛奇设置的莫里斯 • 扎普发言与珀斯对于安杰莉卡的寻找、追求紧密联系。恰在莫里斯 •扎普发言后, 珀斯逐渐开始正视他对于安杰莉卡的这种爱恋情感;而在珀斯被丽丽从“梦”中叫醒之后, 莫里斯 • 扎普也恰巧宣告他对解构主义丧失了信心。所以, 通过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探索可以推论, 戴维 • 洛奇对于莫里斯 • 扎普教授的发言的设置是为小说整体做的一次结构性设计, 这个设计引导读者以解构的观点来看待珀斯的追求行为。而珀斯带有解构性特征的追求到最终的结果是失败和虚无, 正表达了戴维 • 洛奇对解构主义是持否定态度的。
摘要: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 作为身兼二职的学者型作家, 他总是试图在小说中反映学术界的各种现象。在他的《小世界》中, 解构主义学者莫里斯·扎普教授做了一篇关于解构主义的演讲, 在这一演讲的核心思想是“语言是一种代码, 但每一次解码就是另一次编码”。莫里斯·扎普发言的“编码—解码—编码”结构, 在后文珀斯的追寻过程中还有所体现。本文旨在揭示珀斯追寻安杰莉卡这一过程的解构性特征。
关键词:解构,编码,解码,追寻
参考文献
[1]戴维·洛奇著.王家湘译.小世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戴维·洛奇著.王俊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M].1998.
[3]福斯特著.朱乃长译.小说面面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M].2002.
浅析悟特征的辩证性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对象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36-02
在高校教育中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关键、最困难的就是进入教育对象头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扎实进入教育对象头脑工作,必须以教育者为主导,以教育对象为主体,激发教育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主体性,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为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实际行动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仰者、优秀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特征内含着六个方面,教育对象首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主体,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它又具有依赖性、受动性和重复性。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正确理解教育对象的三对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1 依赖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对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必然具有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体现在人的主体性上有着双重的物质依托,即人自身的生命物质系统和相应的社会物质系统上。人的主体性无论如何强大,都离不开它的“本”即人之机体和“社会机体”。离开这个物质依托,人之存在的主体性就无处着落,不可思议。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的恩赐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而是在自觉意识到这种依赖性的前提下,“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P.229),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所发生的必然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的力量、需要和方式来掌握自然界和外部感性世界,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对象也同时具有依赖性与自主性。
教育对象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者的依赖性。教育者处于教育系统的中心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育对象学什么、怎么学,都是由教育者控制和决定的。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依赖于教育者自身教学能力素质的高低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器材等硬件环境,以及教育体制、教学计划等软件环境。教育对象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接受教育的,环境的好坏将间接影响着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效果。三是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开始对计算机网络等产生了依赖心理,上课记笔记由敲键盘代替手写,做作业查资料由上网搜索替代进图书馆翻阅……离开了计算机网络,有些教育对象便无所适从。
在承认教育对象的依赖性的前提下,教育对象的自主性突出了教育对象的自立、自觉、自为、自强的特性。只有具有自主意识的自我,对依赖性的不断超脱,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才能不断加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教育对象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理解教育内容,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付诸于实践;其次,教育对象还能够把自己对象化,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对象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育者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在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教育对象的这种自主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教育对象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教育对象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由此可知,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不是否认和无视依赖性的存在,而是利用依赖性条件的改善来发展自主性自身。教育对象主体性发挥的过程是教育对象依赖性与自主性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
2 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2](P.167-168)这就是说,人作为有生命的感性的存在物,要受客观对象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但人不是消极的受制于外部世界,无所作为,而是以实践为基础能动地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受动性,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很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为一个自觉有意识的对象性存在物,也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所谓受动性是指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受自身、教育者和外部客观环境诸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外在受动性和内在受动性。外在受动性是指教育对象既要受制于教育者的权威,又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既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些外部的制约因素是不随教育对象主观意志转变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这些受制因素均有所不同。内在受动性是指教育对象受自身素质的制约。一般说来,教育对象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德素质,一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慎独自律,有理想追求等等。这些素质是教育对象受教育的内在依据,是教育对象发挥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不同的具体个体,其素质差异制约着不同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受动性不总是消极的限制人的发展,适当的限制和压力反而能激发教育对象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他们在与受动性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们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他们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主动地扬弃外界的教育影响,使新、旧知识重新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而教育对象能动性的高低、大小,首先取决于其经验知识因素,它包括教育对象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在学习中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其次还受需要、动机、兴趣、情操、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些非理性因素可以帮助教育对象选择学习内容,调控学习方向,激活情感意志,坚定信念,克服困难,从而为整个学习活动提供运行能力。
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内在前提,受动性的状况能够影响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能动性建立在对受动性的确认的基础上,并能改变受动性。教育对象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达到自主地、富有成效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克服达到目的的那些障碍,这种能动性是教育对象对受动性的一种升华与超越。
3 重复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都是经历过无数次重复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积累和发展起来的,重复性活动保证了社会遗传的同一性和稳定性,构成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性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活力,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作为主体性的两个侧面,重复性与创造性如何达到完美结合,是教育对象发挥主体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对象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住先前实践的创造,重复模仿性的实践是必要的”[3](P.140)。首先,智力发展规律导致教育对象的学习内容具有重复性。人的智力一般是感性发展在前,理性发展在后,在不同阶段,教育对象对同一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这就要求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必须重复学习,重新理解。比如,中学时期我们对“唯物主义”中“物”的理解停留在以“桌子”为例的具体实在,而大学时期却需要抽象理解为“客观实在”。其次,教育对象学习方法的有用性和有限性决定了重复性的出现不可避免。比如,重复性记忆是教育对象在最短时间最有效地获取知识的途径,这是大多数人的记忆规律。再次,惯性思维促使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复性。教育对象在处理相类似事情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使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有时这能节约思维过程,迅速获得思维的结果。当然,若盲目依赖之则会出现思维定势,阻碍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妨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展,成为教育对象在认识过程中很难跨越的一道屏障。
教育对象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教育对象在这种认识过程中的创造性与一般所言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它重在“掌握”而不是“发现”、“发明”。正如布鲁纳所言,教育对象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4](P.29)。对教育对象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决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等。
作为主体性的两个侧面,教育对象的重复性与创造性尽管有着各自的规定性,但更具有相辅相成的性质。重复性是前进中寓含着创造性的重复性,不是原地踏步的循环往复;创造性是在重复性的前提和基础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是离开原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正确对待重复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要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只有相互统一、相互结合,才能摒弃教育对象学习活动中的无效循环与恶性循环,使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迈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依赖性与自主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重复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辩证特征。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并以综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对象的依赖性与自主性、受动性与能动性、重复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全集[M]第38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关于辩证性学习方式的思考 篇4
一、目前数学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处于上课听教师讲概念或复习知识点,推导定理、公式,分析解题思路,课后完成作业,从事大量的解题练习的状况之中,逐步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学习方式:吸收—储存—再现.采取的手段是强化练习,变式训练,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巩固知识、深刻理解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等方面固然有良好的作用,但弊端也很明显,这种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调节重视不够,缺乏自己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的完整的过程,创新意识与发展潜能提升缓慢,学生缺乏自觉地提高能力的意识,只会以解题练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简单,投入多,产出少,学习效率较低.
二、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
1. 主体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习活动是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或重组,是新的学习活动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2. 创造性
学习的本质就是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知识吸收到深刻理解、掌握内化、进而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建构的过程,是原有知识结构与扩充后的新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动态系统,其每一点变化和发展都孕育着创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以致用也是一种创新,因此,无论从学习方式的建构过程还是从学习方式的结果来看,它都具有创造性.
3. 数学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思维的科学,是使人聪明的学科.数学本身又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学习数学可以借助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类比、合情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等形式培养人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数学地思考问题.
三、数学学习方式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证关系
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领导、主导、指导、引导、辅导、向导和因势利导.而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研究的主人,是探索创新的主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友善的关系.
2.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法服务于学法.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因为换了老师授课就听不懂了,说是不适应老师的讲课,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了同化学生的学法,而不是顺应学生的学法.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教法走,缺乏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其实教与学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师的教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式,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和创新,就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的感召,思想的熏陶,思维方式的引导,缄默知识的传递,就是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陶冶,形成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学习的行为方式,掌握学习数学的规律,促进数学能力素质的提高.教与学是以学为主,以教辅学,教学相长的统一关系.
3.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是联系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有效渗透,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式,就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核心作用,促进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学习方式决定课堂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方式具有反作用,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灵魂.
四、构建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和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数学学习方式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主要有主体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与之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尝试指导与信息回授教学法、讲授———接受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提问———讨论模式、引导———探究模式、“再创造”教学模式等,这些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必须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必须包含自主学习的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品质.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必须有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配套,以促进学习方式的良性发展.博采各种教学模式之长,我们谓之“辩证性学习方式”.
“辩证性学习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辩证性课堂教学模式,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吸收古今中外的学习理论之长,强调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抓住教与学的本质特征,形成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辩证施教,以学为主.在学习方式的操作层面上,坚持以基本方法为主体,既重视双基,又重视创新,既重视智力因素开发,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中,既重视检验学生对“四基”的掌握程度,又重视检测数学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检测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开发与运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浅析悟特征的辩证性 篇5
一、总结课改成果, 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能力培养
2016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 因此2015年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阶段性总结之年。 通过试卷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命题者把福建省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加以总结, 形成固化的成果, 就产生了这一份突出反映新课标理念的试卷。 思想政治课新课标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坚持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 通过创设情境, 合理设问, 积极探究, 从而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课程目标: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政治试卷39题以 “一带一路”和福建自贸区建设为情境主题, 分别从“一带一路”的概况、福建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依法治国背景下福建自贸区工作的依法有序推进、 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等具有浓厚的时代性话题切入设计三则材料, 材料简洁, 一材多用, 设四个小问, 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两点论和重点论及文化发展等四个角度进行设问考查。 这样的情境展示直接反映了当前党和国家的重点路线、方针、政策, 彰显了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
福建文综政治39题从自主命题以来都非常关注当前的社会生活, 2009年考查应对金融危机、2010年“人们心中的幸福”主题、2011年以海洋经济为主题、2012年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013年的 “美丽中国”等, 这些主题均紧扣当时的社会发展热点, 带有思想政治课的命题特色, 但是福建卷又凸显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如2011年立足于福建省海洋大省的实际探讨了海洋经济的建设问题;2015年以福建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的实际命制福建自贸区建设的相关试题。
思想政治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国家发展中的紧迫问题, 让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政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不是简单的介绍和堆砌, 而是要精心选择符合时代特征, 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课程实际的内容, 并且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利用所学知识对事件进行挖掘拷问, 从而在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中, 既提升了学生对时事的热爱, 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既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又使学生深刻地体察了时代, 在时代的发展中建立起了个人的人生坐标。
二、创新命题形式, 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公民
命题的内容与形式是一对矛盾, 二者相辅相成。 高考政治课命题的内容主要在于学科思维素养的考查, 具体来说是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高考政治科命题的形式主要是指命题的呈现方式, 如采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展现试题的情境。 命题形式离不开命题的内容, 同样, 命题者目的的实现必须借助文字、图表等形式, 有了好的情境材料往往可以把命题者的意图充分展现, 从而做到命题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2015年福建卷39题在形式上的创新就是首次引入地图作为高考政治的命题资源, 利用这一命题形式创新, 把命题者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意图内置进去, 实现了命题内容的重大创新, 指引了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政治试卷39题材料一介绍 “一带一路” 战略的提出和福建自贸区建设, 同时用两张地图补充说明, 第一张地图是“一带一路”示意图, 从世界层面上展示了“一带一路”的简况, 拓宽了人们的世界视野。 第二张地图是福建自贸区示意图, 地图包含福建自贸区的三个部分地理方位信息, 整个自贸区放在了海峡两岸的背景下进行考查, 彰显了福建自贸区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本题的导向方向是很明确的, 就是要把福建的发展放在海峡两岸、乃至全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背景下来认识。 这就要求考生面向世界, 以宽广的世界视野思考问题。 从第一小问的考查设问角度及参考答案来看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考生应该从闽台交流、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对外开放等角度回答本题。
1983年9月, 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提出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再一次提到, 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线路、总任务, 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始终牢记“三个面向”。 在目前的形势下, 中国的国家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 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世界范围下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如人民币的国际化、国际政治多极化、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世界合作发展, 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有世界眼光, 积极融入到世界的竞争与合作中。 培养世界眼光, 要求我们在文化上应该坚持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在39题第四问中, 命题者要求从文化发展的角度, 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交流合作的美好远景。 这个小题再次强调了放眼世界、与世界平等交流的重要意义。
三、坚持“四个全面”, 培育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自从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 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
思想政治课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应该及时敏锐地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动向、新思路、新举措。 “四个全面”, 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伟大创造, 进一步升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 无论对推进民族复兴还是对促进人类文明, 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纵观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政治试卷, 全卷以“四个全面”为命题指导, 一是题目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二是强调改革, 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 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在39题第一小问中研究福建自贸区建设中明确确立自贸区重点实验项目186项, 从体制创新、对台开发、投资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 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就必须依宪治国、依法执政、执法行政。 在39题第二小问中, 命题者通过福建自贸区依法有序推进的过程, 要求考生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 建议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 综合考查了各个政治生活主体 (执政党、人大、政府、公民) 在法律范围内的责任、权力 (利) 和义务, 贯彻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该有一桶水。 要让学生形成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教师平时就应该不断学习, 学习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 以政治老师对学生、 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敏锐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 最终才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最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异化与归化的辩证关系浅析 篇6
一、异化与归化的定义
异化与归化在内涵上实际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一般认为,归化和异化概念的范围要大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主要是针对语言层面而言的, 即译文的表达形式是否要遵循原文的词句结构、语言格律和修辞手段等。归化和异化除了语言层面以外,还有一个文化的维度,即译文在处理富有文化色彩的概念时采用何种策略,是否予以保留或是加以改造。
根据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分别为: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A term usedby Venuti to describ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readers.Venuti traced throots of the term back to Schleiermacher’s famous notion of thtranslation which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A termused by Venuti to designate the typ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a TT(target text)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 by relat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Venutsees the origin of such a concept in Schleiermacher,who discusses the typ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him.
这样的定义把归化异化的概念和Venuti及Schleimermacher两个人紧 紧捆绑在 一起 ,更多讲的是 两个概念 的由来。
郭建中在《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一书中对归化与异化进行定义如下:
归化的翻译,就语言而言,要通顺易懂,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就文化而言,要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加以改变,使之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规范和禁忌,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归化的翻译,有效地替代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
异化的翻译,就语言而言,要有意打破源语的语言规范以保留源语的语言规范, 故有时甚至有意地要使译文不通顺;就文化而言,则要求保留源语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甚至对目的语文化提出挑战,以使读者了解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这样的定义既阐述了语言及文化层面都是翻译策略需要涉及的,又描述了各自会达到的效果,属于比较全面的。当然,关于二者的定义,其他诸多学者也给出过自己的见解,但其实质与上述论调差异不大。
二、异化与归化的辩证关系
1.相 互 对 立
从异化与归化的定义来看,二者的对立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就归化而言,目的语是最终目标,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是最终标准,目的语读者是最终服务对象。所有源语中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价值都应被替换成目的语读者熟悉的内容,以使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看来更为通顺易懂,也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就异化而言,源语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保留源语语言样式和文化价值,可以打破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观念,以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特点,保留源语语言的异质性,而通顺与否不是异化翻译所考虑的重点。作为两种价值取向完全相反的译法,对同样的文本进行翻译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下例:
(1)to grow like mushrooms
异化:像蘑菇一样生长
归化:如雨后春笋一般
(2)He is as thin as a shadow.
异化:他瘦得像影子。
归化:他瘦得像个猴子。
(3)six of one,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异化:六个对半打
归化:半斤对八两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归化译法固然通顺,但对源语的文化特色难以保留,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消失殆尽;而异化译法虽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到源语的语言习惯、文化价值等,却难以将原文真正的内容传达出来,甚至会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产生误读,使目的语读者完全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又如狄更斯的名著David Copperfield两个中译本(董秋斯、张谷若)中不同翻译策略产生效果的比较:
(4)...as I kenw she was anxious to get home,and betweenfire,food,and pickpockets,could never be considered at her easfor half-an-hour in London ...
董译:……因为我知道她急于回家,并且,介居于火、食品、扒手中间,她在伦敦不能有半点钟的安心……
张译:……因为我知道她急于要回到家里,同时,又怕房子着火,又嫌吃的东西,又怕遇见扒手,她在伦敦,连半点钟的工夫都难说能把一颗心放下……
这两则译例中, 董的翻译将原文信息一丝不落地表现出来,极尽“信”之能事,翻译得一丝不苟、严丝合缝;然而,其异化翻译的“不通顺”之弊也是一目了然,完全使文学作品失了韵味。张译的归化法注重的是译语的“地道”属性,译文明显通顺而且具有风格,但对于原文形式并没有做多少保留。由此可见,纵然是同样的文本,不同的策略取向所达到的效果可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在目的语当中的价值体现。
在译学界, 历来有很多人将二者视为一对二元系统的对立两极,只可选其一而不可混用。比如Venuti对异化译法极度追捧,甚至认为只有异化法才能抵抗“英美文化的霸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上的殖民主义”(《西方译学理论辑要》杨建华,2009:198),以体现对文化差异的容忍、接受和尊重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国内的译者如刘英凯, 也有和Venuti相同的观 点 ,认为归化策 略“是抹杀 其民族特点 ……是对原文的歪曲”。其他一些学者如秦洪武、冯建文等则认可归化译法的价值,认为“这方法的正确运用并不违背翻译的忠实原则,而是这个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延伸和活用”。
毫无疑问,由于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处理形式与内容这对翻译基本矛盾,以及政治、文化、语言、翻译要素等问题上立足点不同,观点迥异,处理方法相反,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是很明显的”(孙迎春,《第二次大水》,2008:212)。
2.互 为 补 充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翻译也不例外。归化与异化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实际上,即使是完全信奉归化译法的人, 也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归化, 反之亦然。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具有相同之处,也具有不同之处,翻译时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策略, 其目的都是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和文化内涵。归化与异化二者殊途同归,互不排斥,互相补充,任何一部好的译作其实都是二者的结合体。
一般来讲, 如果源语文本表现的语言和内容都能够在目的语找到对等物的时候,或直译过来后可轻易被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异化法就是最佳选择。如下例:
(1)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2)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3)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4)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上述4例均为异化译法得当的典型例子。如例(1),时间如金钱的比喻在各个语言中均是存在的, 这里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这种相通之处便为异化翻译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例(2)、(3)、(4)中承载的文化信息均来自于生活常识, 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和风俗, 因此这里的异化译法既可以保留原文形式又可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几例中,通过异化译法,译者成功地保留了源语的异国文化与风情。
当源语文本在翻译为目的语文本时会出现目的语词汇空缺或者有产生歧义的可能, 又或者源语文本带有强烈的自身文化、地域特点时,归化译法是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如下例:
(1)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2)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3)阳文的“八字”→an inverted V
(4)To take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
(5)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一朝被 蛇咬 , 十年怕井绳。
上述5例中,均采用归化译法应对翻译当中遇到的文化难题。当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使用异化译法翻译过来容易产生曲解, 且原文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译入语中有相对应的约定俗成的表现法时,归化法就可以发挥长处,使译文产生同样的效果。比如例(1),汉语中并不习惯用盲人与独眼人的比较来表示退而求其次的情况, 但是有能表达同样内涵的俗语;例(2)中,在汉语读者的语 言习惯中 ,牛是比马 力气更大 的动物所以strong的程度用牛来形容更能引起汉语读 者的共鸣 ;例(3)中“八”字在这里表示 的是形而不是 义 ,因而是无论 如何不能当做数字来翻译的, 而英语中能表此形的只有倒置的字母“V”;例(4)的法式离别特指的是一声不吭地离开,对于普通汉语读者来说,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欧洲文化知识,直译过来恐怕就会在理解上有难度。例(5)的英文表达的意思并不仅限于烧伤, 更指受过一次伤害后对类似的事物都会有恐惧———这不正是汉语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表达的寓意吗? 这样的句子若使用异化译法,则会增加读者阅读的难度,并且阻碍译文的通顺。
由此可见,异化和归化都无法孤立地解决所有翻译中的难题,而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强大能量,其二者相互补充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语
浅析悟特征的辩证性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RAU患者均符合有关诊断标准:2组患者采用同期随机分组法, 治疗组100例, 其中男35例, 女65例, 年龄17~70岁, 病程1~10年, 其中1~3年54例, 4~5年33例, 6~10年13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15例, 女35例, 年龄18~72岁, 病程1~10年, 其中1~3年23例, 4~5年21例, 6~10年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 局部涂药用碘甘油。伴感染严重及疼痛甚者, 加口服灭滴灵, 并用利福平研末局部涂擦, 同时配合免疫调节剂糖皮质类固醇或左旋咪唑口服, 间歇用0.5%洗必泰液嗽口。
1.2.2 治疗组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予以中医辩证论治, 同时配合外敷地塞米松。本症的辩证要点在于分清虚实。实者, 多属心火, 胃火及脾胃湿热, 表现为溃疡数目多, 红肿明显, 疼痛剧烈, 病程短, 可有发热, 口苦、口臭, 喜冷饮, 便燥, 溲黄, 舌红苔黄, 脉数有力等, 伴肝气郁结者, 则有胁肋胀痛。具体治疗如下:心火亢盛型12例, 治宜清心泻火为主。方用导赤散加味:生地黄15g、生甘草10g、木通10g、竹叶10g、黄连9g、车前子10g。胃火炽盛型8例, 治宜清胃凉血, 解毒消斑。方用清胃散加减:生地黄12g、黄连5g、牡丹皮10g、赤芍10g、升麻6g、生石膏30g、知母10g;脾胃湿热型14例, 治宜清热利湿, 醒脾和胃为主。方用清解渗湿汤加减:连翘12g、黄芩12g、栀子12g、甘草6g、薄荷6g、黄连12g、石菖蒲10g、茯苓12g;肝气郁滞型19例, 治宜疏肝理气为主, 佐以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g、栀子12g、柴胡9g、白芍9g、当归9g、茯苓9g、白术9g、甘草6g。
虚者, 有阴虚、阳虚、气血两虚之分, 表现为溃疡数目少, 表面多为灰白色, 肿痛较轻, 舌淡苔白, 脉沉细。阴虚型18例, 多兼有火, 治宜滋阴降火并引火归原。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知母12g、黄柏12g、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30g、茯苓12g、牡丹皮12g、泽泻12g、肉桂5g;气血两虚型11例, 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八珍参汤加减:熟地黄20g、白芍12g、川芎10g、当归12g、党参30g、黄芪20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6g;脾肾阳虚型6例, 治宜温补脾肾。方用山药30g、茯苓12g、牡丹皮12g、泽泻12g、山茱萸12g、熟附子12g、肉桂6g、熟地黄20g;脾胃虚寒者12例, 治宜温中散寒, 健脾益胃为主。方用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6g、山药30g、炒扁豆20g、莲肉6g、桔梗6g、砂仁6g、干姜6g。
以上各型治疗时均不同程度地选用活血祛瘀药:桃红四物汤, 失笑散或全蝎、丹参、葛根、地龙、鸡血藤等。两组患者服药均7d为1疗程, 最多服用2个疗程。服药期间, 忌食辛辣刺激炙煿之品。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溃疡愈合, 间隙期延长至半年以上不复发;好转:经治疗后病程缩短, 溃疡数目减少, 直径变小, 间隙期延长;无效:溃疡在治疗后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100例, 显效77例, 好转20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7%;对照组50例, 显效8例, 好转28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72%。经统计学计算检验, 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RAU的成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 主要与感染、消化功能紊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变态反应、纤溶障碍、氧自由基异常增多或超氧化物歧化酶低下、遗传和精神因素等有关。病因复杂, 治疗比较棘手。
祖国医学认为, RAU与脏腑功能失调, 精神情志失常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 注重整体辩治, 采用清热导赤泻火, 滋阴降火佐以引为归原以及温阳健脾佐以升清降浊, 疏肝理气佐以清热调经, 外加活血化瘀等方法, 起到调整机体阴阳, 调节消化、循环、内分泌和神经功能, 提高免疫力作用。
本次临床治验结果表明, 采用中医中药辩证论治配合外敷地塞米松方法治疗, 不但能促进溃疡愈合, 疼痛消失, 并能控制其复发, 疗效显著,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 相对于对照组的72%,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过程中发现, 病程越长者, 中药的相对治疗效果越显著, 说明中医中药治疗RAU有肯定的优势和前途, 配合外敷地塞米松, 为棘手的RAU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中西医结合疗效, 起到了防止继发性感染, 减轻疼痛, 促进溃疡愈合, 达到缩短疗程, 杜绝复发之目的。
摘要:应用中医中药辩证论治配合外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00例。结果显示:显效77%, 总有效率97%, 在缩短病程和控制复发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辩证论治,外敷
参考文献
[1]陈贵延, 杨思树.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1991:2014~2017.
【浅析悟特征的辩证性】推荐阅读:
浅析琼瑶小说的艺术特征09-07
浅析绿色会计特征行政执法论文08-18
江苏省溧水地区矿产分布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10-08
《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浅析06-10
浅析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09-10
情境性特征10-03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05-12
浅析税收的纳税评估08-17
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