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中辩证统一思想

2024-05-27

统计学中辩证统一思想(精选4篇)

统计学中辩证统一思想 篇1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的辩证统一思想, 掌握这些辩证思维,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统计理论, 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主要从统计学中概括出了一系列辩证统一的思想, 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 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 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 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 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 互相抵消, 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 表现千差万别, 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 从个别单位, 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 通过大量观察, 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 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 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 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 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 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 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 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 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 探求总体的同一性, 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 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 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 实现从个别到一般, 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 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 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 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 以使研究更全面, 更完善。

3 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 着手于样本, 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 分解剖析, 认识局域 (类、层、组) 甚至个体, 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观察计量, 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 或归纳演绎, 用样本来推断总体, 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 以实现以统定计, 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 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 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 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 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 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 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 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 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 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 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 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 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 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 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 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 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 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 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 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 (感性) 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 (理性) 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 即从定性开始, 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 经过定量过程, 搜集, 整理, 进而对其分析研究, 上升到更高的认识, 深入认识事物的质, 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 从初始的定性入手, 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 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 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 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 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 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 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 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 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 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 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 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 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 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 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 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 并分别加以研究, 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 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 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 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 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 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 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 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 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 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 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 复现事物的整体, 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 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 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 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 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 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 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 分析也离不开综合, 它在综合统领下, 以综合为目的, 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 使认识升华。因此, 没有分析的综合, 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 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81页) 。”分析的结果, 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 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 就是从特殊到一般, 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 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 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 (公理) 到命题, 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 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 (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 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 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 (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 。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 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 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 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 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 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 又是演绎。所以说, 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 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 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 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 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 使人们得到启发, 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 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 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 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 (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 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 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 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 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 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 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 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 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 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 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 它具有经验思维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 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 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 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 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 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 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 使经验认识升华, 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 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 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 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讲, 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 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 两种思维相互交叉, 相互补充, 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 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 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 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 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 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 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 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 2006, (3) .

[2]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 2004, (5) .

[3]陈希孺.数理统计学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7) .

[4]范文正.几种基本统计思想的现实意义[J].统计与决策, 2002, (8) .

统计学中辩证统一思想 篇2

[作者] 白波瑞/张雅丽

[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是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这就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统一,即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德育和智育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人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面前。一篇课文本身就起着德育和智育两种作用。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观念:首先,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第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的。特别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在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前途教育等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培养共产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

作为基础课、工具课的语文,其主要的任务便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诸如认字识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语法修辞等等。但是,由于语文课本身的因素,使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这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无不反映着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特征,这就使学生在学习其文学艺术的同时,必然地受到作者意识的熏陶。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取的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语文教学只进行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那么势必削弱语文在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中的重大作用,同时也使语文这门学科变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

《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讲述全文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只是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只是理解象“挤”呀、“捧”呀几个准确而又传神的词……那么就无法体现在革命战争的艰苦环境里有着不寻常意义的七根火柴,就不可能理解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价值和意义,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集体主义感情。只有在课文分析中适宜地渗透思想教育,无私奉献、革命事业至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强烈的责任心等教育,才能使无名战士这一光辉形象站在学生面前,并被学生所理解、容纳、敬佩。也只有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贴切、生动的比喻的效果。也只有在分析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不仅理清全文脉络,把握情节的发展,了解人物的性格而且提高认识、学习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甘做革命火种的精神,进而继承先烈遗志,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事实上,课文由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然要进行思想教育。

魏巍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集记叙、议论、抒情于一身,融典型材料表现中心、多角度反映中心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只是教授通讯的写作特点,更不可能撇开中心思想而只讲授如何选材、组材。只要进行通讯写作知识的教学;运用典型材料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教学;记叙、议论、抒情综合方式的教学,就必然要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而且也只有在语文知识教学之时渗透这些教育,才能讲活本文,讲透本文。

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是依托于语文教学而进行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思想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教学而独立存在,否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良好的道德风尚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时,离开具体的语文教学,那么就是空口教育,或是穿靴戴帽,意义不大,效果不明。如果我们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竞选州长》,在理清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资本主义假民主之后,举出发生在我们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两件典型事件,赞扬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那么效果自然会好。比如某学生得了白血病后,全国各地的男女老幼、工农商学兵纷纷伸出友谊之手给这位并不认识的学生捐钱献物,挽救了这个垂危的生命的例子;人民代表共商国家大事的政体的例子等。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同学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具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印象深刻。

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融汇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天衣无缝,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得到潜移默化。相反,离开语文教学或偏轻语文教学而进行思想教育,那就会歪曲语文教学的本义。

我们在听德育渗透教学的实验课时,观摩了一位同行的《苏州园林》的教学实验课。从教学目的来讲有三,一是学习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二是学习本文的准确用词。(此二者为语文教学内容)。三是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此乃思想教育范畴)。这位同行的导入还是简明扼要的。转入分析之后,却发生了变化。当教学进行到第二段“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时,这位同行开始旁引博证,从苏杭开始,南下漓江,北至颐和园;从北京的故宫到沈阳的故宫;从万里长城到长江黄河;从三山五岳到蒙古草原,从洛阳牡丹到园林建设……历数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奇花异草,还不时插入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称颂、对祖国秀美河山的赞叹,并且交流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落脚在:我们应当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我们应由衷地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经济翻番、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勤奋学习。

整个一节课,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具有浓厚的感情;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具有极大的兴趣。这节课教师的“讲演”,确实使闻者顿首,听者动容,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受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智育的方面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则是失败的。因为这位同行把德育和智育割裂开了,使这节语文课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课,更恰当地说是变成了“导游课”。这就使语文失去了它应有的功效。这位同行所犯错误就是没有把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而是偏轻了语文教学而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

显而易见,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不仅关系到德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智育的成败。所以,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这是很有道理的。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是辩证统一的

在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人主张德育与智育应该分开,只进行智育;有人担心德育和智育结合会降低语文质量;有人热衷于单纯的德育说教。

有人主张语文就是语文,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事,否则何必有政治与语文的区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人们无法也不可能把作家的思想、观念、感情与他的创作截然分开。纯纯粹粹的文学是没有的,所以语文教学也不可能把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分开,况且教师还是有思维、有感情的呢!

不要耽心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会忽视或削弱语文学科的特点,会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那种丢开语文形式,不引导学生切实阅读课文,只做空泛议论,穿靴戴帽的所谓“思想教育”,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 篇章结构的谋划和领会思想内容是统一的。只有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才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反之,也只有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更加深刻。

语文教学中的“德”与“智”的关系处理得当了,会收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正确的观点作为指导,这对迅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阅读范围扩大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又有利于提高思想觉悟,加深和扩大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年级、各单元、各课文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运用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整体上、实质上体现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定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统计学中辩证统一思想 篇3

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理论基础

列宁曾评价说:“马克思是严格根据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切前提确定无产阶级策略的基本任务的。只有客观地参考某个社会中一切阶段相互关系的总和, 因而也考虑该社会发展的客观阶段, 考略该社会和其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能成为先进阶级指定正确策略的依据。”因此无产阶级首先要清楚当时的国情, 认清敌人, 才能制定正确的革命方针和任务。

马恩指出, 为了摆脱压迫, 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各个政党、派别、团体, 以求达到本阶级理论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是人类最后一个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 因此实现这种联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为了加强无产阶级内部的团结, 马恩还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掌握了领导权并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革命、建设, 以及指导共产国际开展斗争的实践中, 继承和发展了马恩的统一战线思想, 对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中国革命的实践基础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致使大革命失败, 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大革命失败后,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的认识更加全面, 他指出不仅要看到其革命性也要看到其软弱性和易妥协性。土地革命时期, 王明的“左”倾路线将马列教条化, 对中国革命形势不加分析, 刻板执行共产国际的指令, 拒绝任何劳动者联盟, 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危险的敌人, 主张“一切斗争, 否认联合”, 又使得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两次革命风暴使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形势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中国的阶级构成有了系统的分析。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辩证法思想

1.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 是建立统一战线的基本出发点

近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 使中国社会及其复杂。毛泽东认真分析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总战略目标。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分析各个不同时期主要矛盾并建立不同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

在《矛盾论》中, 毛泽东曾指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的矛盾存在, 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 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新民民主革命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不同的阶段其主要矛盾也在不断转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针对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主要矛盾, 建立了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此时建立了包括两个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非劳动者的联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此时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英美派。

对不同时期国内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具体分析, 然后建立包括不同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 这一思想的实质是抓主要敌人, 不要树敌过多, 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和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毛泽东认真分析矛盾, 利用矛盾, 争取多数, 反对少数, 各个击破, 给敌人以重创。

3.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策略原则

毛泽东吸取第一次国内革命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理论。毛泽东反对“一切团结”和“一切斗争”, 坚持独立自主。在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中, 国民党政府为了保持其专制统治地位, 妄图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进行统一领导。面对这样的要求, 在不破坏国共合作的前提下, 共产党拒绝国民党统一领导和指挥军队的要求, 坚决保留对军队的领导权, 但是为了联合抗日, 共产党同意了对部队番号进行改编, 将转移到西北的主力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将留在长江南北各地的中国红军部队改编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两军相继开赴华北华中作战。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对军队的领导权又实行了番号改变, 充分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4.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原则

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 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这是一个真理。联合团结是目的, 斗争或批判是手段。联合和斗争都是针对中间派而言, “对中间派革命、爱国、不反对我们的那一面, 我们要团结、联合;而对其动摇、妥协、反对我们的那一面, 我们又要批评、斗争”。在团结抗日的新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满, 一方面又惧怕无产阶级发展壮大, 试图走一条“中间道路”,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共和国。对此, 毛泽东写了大量文章严厉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幻想, 并进一步阐述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提出了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既要团结又要斗争的策略——联合其革命性的一面的同时要对其消极性一面进行批判斗争。为了争取中间势力,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 其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最大限度调动了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保证了革命的胜利。

正确认识和学习毛泽东在统一战线中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处理和解决好当前我国各民族之间、各党派之间等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方法论准则, 科学论述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阶级关系和矛盾,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策略问题, 形成了中国特色革命统一战线, 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阐述毛泽东同志统一战线中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统一战线,辩证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统计学中辩证统一思想 篇4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分析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 增强企业凝聚力, 保障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但二者性质有所区别。1.本质不同。企业文化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它是通过培育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追求企业整体优势, 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 本质上是经济管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 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2.内涵不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 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党在企业的中心任务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 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 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概念。3.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运作方式不同。这是因为二者的活动主体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在党委集体政治核心领导下, 专职兼职相结合,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 其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主要是系统教育、正面灌输。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 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 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 逐步养成, 一旦企业职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 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它的运行特点主要是潜移默化地形成, 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两项不同的工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1.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作为两门科学, 其研究对象都是人, 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 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 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2.工作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企业文化, 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 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不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而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提供思想动力。任何排斥、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都会背离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3.目的相近。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效益功能。建设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的目的, 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 激发人的工作热情,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调动人的积极性,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靠保障。可见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发展企业生产力, 为经济建设服务。4.途径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 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 对企业文化建设也适用。

三、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树立企业形象, 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创新, 同时也是建设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的成功之路。要实现这个创新,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以提高员工素质为工作着力点。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是要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与培育人、培养人、改造人作为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 还是思想政治工作, 都是做人的工作, 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 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 要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真心真意地依靠职工办企业, 从思想上承认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制度上保证职工参与管理的权利, 工作上支持职工大胆创新, 生活上关心并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三是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要虚工实做, 借助道德教育、目标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在形式上要不拘一格,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的功效, 使广大员工处处感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重视起来。

上一篇:福建省漳州市下一篇:纯电动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