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现状

2024-09-02

统计学现状(共12篇)

统计学现状 篇1

1 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同时也是医务工作者正确认识医学及其相关领域客观规律、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医学科研和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工具。其学科定义为: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表达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同行专家及学生普遍认为要教好、学好、用好这门学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面临着以下问题[1]: (1) 统计学理论抽象, 概念较多, 公式繁杂, 主要以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而医学生一般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些基础知识, 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医学统计学中的概念, 一旦涉及较复杂的或需要理解的概念 (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等) , 便难以掌握, 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为了应付考试, 只得考前突击, 死记硬背。 (2) 医学统计学注重实践, 从科研课题的设计到实施及数据处理都需要应用统计学。但目前医学本科生大多缺少科研经验, 同时由于课时所限,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问题, 容易将学生引导到仅注意学习统计方法的计算上, 忽视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使其无法很好地解决医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学问题, 不能根据资料的设计类型、性质和分析目的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导致统计学方法误用现象比比皆是, 从而难以得出客观的科学结论。

2 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以及本单位开展的相关教学改革课题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2.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搜集制作易于理解的教学课件,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统计学中很多概念是抽象的、难懂的, 比如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等。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可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优势, 特别是一些知名院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 结合本校学生特点, 制作集动画、图片和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课件, 用以验证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抽象理论,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 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 以利于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同时, 教师还要督促和鼓励学生浏览统计学网页,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积极性。

2.2 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SPSS统计软件辅助教学, 解决统计计算繁琐的问题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重在应用的方法学, 针对医学本科生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 可在教学中增设课外SPSS统计软件讲座, 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借助统计软件快捷的数据处理, 不仅避免了繁复的统计计算, 更重要的是打消了学生因为没有相关数学知识而对统计学产生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上来。此外, 我校统计学考试历来是把考查学生正确应用统计学指标和公式放在第一位, 利用考试成绩的杠杆作用, 在教学和实验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转向对各种方法及指标应用条件的把握上来[2,3]。

2.3 逆向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

所谓逆向案例教学法, 即选择日常生活中或一些医学期刊、论著中的典型误用实例, 从反面提出问题, 进行辨析, 然后通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 着重强调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增强理解, 最终让学生形成自己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通过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增强对统计基础知识的理解, 培养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 改变学生对统计学一知半解, 不能灵活运用,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3]。实践证明, 逆向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概念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处理医学数据并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但目前教科书中的案例太少且过于简单, 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案例教学最关键的是所选案例的质量, 应该选择那些典型的能够涵盖所授章节主要内容的案例, 并且易于学生理解。不可否认, 逆向案例教学的准备、实施、总结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 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一般需要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因此, 需要更多的课时。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辅助资源及医学生形象思维学习惯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完全用案例教学取代传统教学还不可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节省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也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因此,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法的优势。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再根据教学目的,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查找案例, 对案例进行研究、思考、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辩论, 对问题作出判断, 而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

摘要:针对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授课重基础轻应用等问题, 提出3点建议: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搜集制作易于理解的教学课件,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 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SPSS统计软件辅助教学, 解决统计计算繁琐的问题; (3) 逆向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课件,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峰, 于浩, 赵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难点与对策[J].统计教育, 2007 (1) :36-37.

[2]兰晓霞, 李凌, 惠武利, 等.从医学期刊中统计学误用谈医学统计学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3) :518-519.

[3]韩春蕾, 王玖, 孙红卫.逆向问题式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4) :755-756.

统计学现状 篇2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分析、实践教学分析等方面,探讨高校统计学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形势,为统计学教学改革方向提出参考建议。

1 统计学介绍

统计学是认识现象规律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揭示现象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高校学科体系来说,统计学已经从经济学和数学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级学科,足以表明统计学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作用。随着数据时代到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越来越广地应用到生物、医药、物理、水利、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向多样性发展,以期培养出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

高校统计一般分为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两个方向,部分高校在理学院和经管学院分别设置统计学专业,比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经济学学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应用统计专业学生获得的是理学学位。虽然分为不同学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却有很大部分重叠。本文着重讨论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 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统计学、经济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或在金融、贸易等领域从事统计分析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 课程设置

高校统计学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历史、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基础选修课程,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必修课程,博弈论、非参数统计、数据挖掘、市场调研等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习、学术活动和课程设计等。其中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80%左右,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20%左右。理论课程中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二到大三主修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大部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主要讲授模型方法论,通过设计实验课,学习统计分析软件,并实现模型案例实证分析;大四理论课程基本结束,主修教学实习和课程设计。

高等学校核心课程体系尚属完善,大多数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计划中未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性知识为课程内容,以生成实践性知识为目标的课程。以实践过程和实践性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实践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也围绕实践过程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实践报告、实践表现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践课缩短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时空上的滞后,比如市场调查分析,通过学生亲手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后期问卷数据汇总分析,最终生成调查分析报告,在实践课程中加深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因此,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上,专业选修课程安排相对独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习,可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

4 理论教学分析

教学方式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统计专业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由于网络课程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其在大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设计将课程重点知识碎片化、网络化,便于更多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现今大部分高校形式上鲜有统计学的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教学。教学手段上都是以理论讲解为主,专业知识枯燥无味,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探讨式、研究式、报告式等多样化教学研讨形式。

课程设计是教师形成具体教学方案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统计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更要求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应用最合适的统计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分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课程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技能。课程设计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作为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桥梁工程,合理规范的课程设计起到将抽象理论具化到应用的纽带作用。

教学内容上,统计软件应用教学大部分限于Excel、SPSS、Eviews等传统老旧的软件,以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课程设计都是对照陈旧的教材生搬硬套,用SPSS或Eviews做一个简单的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或者多元回归模型,而SAS、R语言、Python等功能强大兼具实用性的潮流软件学习课程欠缺。使用的教材着重对统计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变量选取、文本分析、随机森林等实用性强的模型讲解欠缺。

考核形式上,课程大部分以闭卷、开卷形式考核,造成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灵活跳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表述能力都是卷面考试考查不到而对于统计分析人员至关重要的能力。课程考核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加入分组开展调研、总结报告等开放式考核形式,变革考核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统计思想。

5 实践教学分析

大学生实践学习分为实习和参加学术科研活动两方面。大学生实习课程一方面从传统意义上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转变为寻找就业的试水,本科生实习已经从过去的专业实践直接指向就业,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客观实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教条案例,有助于学生拓展眼界,找到自身发展的兴趣点。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统计专业,实习课程的开展、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任务与时间的安排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了解部门统计、不同行业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校学生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院系组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定期输送学生到实习岗位实践学习。大学中实习基地挂牌很多,但是限于学生和企业之间关于交通、住宿、实习时间等问题难以协调,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实习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有待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友好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另一种是学生自主寻找兴趣相关的实习机会,这一类实习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成本,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校方应做好留底审核实习协议资料等工作,实时掌握校外实习的学生动向,确保实习的合法合规。

高校大学生参加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参加实践竞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提高创新实践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教师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构建基于实践竞赛等科研活动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热情、培养科研兴趣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科研竞赛方面,学校会给参加科研竞赛的学生学分奖励,提升学生在学术竞赛和科研活动上的积极性。目前各种国家级、省级科研竞赛有大创项目、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数据挖掘竞赛、SAS数据分析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学生初期报名热情高涨,但常常由于指导教师欠缺、教学软件资源不足等原因,培训指导不能满足学生参加竞赛的知识需求,学生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取相关知识,竞赛结果不尽如人意。实践竞赛项目报名、培训、参赛等组织过程起着重要辅助作用,实践类竞赛项目的组织迫在眉睫。

6 总结

统计学的产生发展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不断满足社会应用的需要。我国设有统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明显增多。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发展,大数据环境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统计基础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针对当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一事实,培养统计人才需要对高校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

统计学现状 篇3

调查问卷共分三种:“学校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学校卷”由讲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院系组织填写;“教师卷”由经济学类专业任课教师(不含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填写:“学生卷”由已修完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高年级本科生填写。统计学课程问卷调查共回收了43所学校、587名教师和1586名学生的有效问卷。计量经济学课程问卷调查共回收了27所学校、211名教师和728名学生的有效问卷。总体看,回收问卷覆盖了全国七大区域和绝大多数类型的高校,学校层次既有211院校也有省市共建的院校。问卷填写质量较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满足分析需要。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对统计学课程的调研,主要围绕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视程度、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统计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遍受到学校、经济学类专任教师和学生的认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强了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对于课程教学具体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课程实践、缺乏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培养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统计学课程必要性和重视程度状况

(1)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必要性。总体看,教师中认为非常需要的占47.5%,认为比较需要的占38.2%,总计超过85%的教师认为开设统计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其中,应用经济学专业教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为53.8%,高于理论经济学专业教师的30.1%。职称越高则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为32.8%、47.4%、49.0%和54.1%。

(2)对统计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看,30.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统计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认为一般的占52.3%从学校角度看,33.3%的院校认为学生对统计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59.5%的学校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总体看,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

(3)虽然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当将其应用到具体学科时,必然要与背景学科相结合,从而会产生新的特点。调查发现,有76.7%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所不同。88.4%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有所不同。67.3%的经济学类专任教师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对不同的专业编写专门的统计学教材。

2.统计学课程教学状况

(1)教学队伍。整体较好。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7.1%,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教师占19%,具有统计实践经验的教师占31.1%。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2)教学内容。大多数院校的教学内容包含基本概念、数据的描述性整理、概率抽样、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实践内容方面,多数院校设计了实践活动。

(3)教学条件。超过一半的院校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83.7%的院校认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较好。各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课时平均为52课时,其中讲授44课时,习题4课时,上机4课时。各院校普遍认为课时偏少,特别是实践课时。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课时数为60课时。实践教学中,超过一半的学校选择Excel,1/3的学校使用SPSS。仅有少数院校使用SAS。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被各院校采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院校和学生有所不同。学校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偏高,83.4%的院校的评价集中在比较丰富或一般,与学校的评价相比,学生对此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比较丰富或一般的学生仅占68.2%,还有21.2%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较缺乏。可见,网络教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丰富。

(4)教学方法与手段。76.7%的学校使用板书和投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绝大多数院校和学生持肯定和赞成态度。42.9%的院校和21.3%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另有54.8%的学校和63.6%的学生认为有积极影响,但影响有限。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近一半的院校作业次数在7~9次,约4成院校作业次数在3~6次,还有14.3%的学校作业次数在9次以上。关于作业的批改,大多数学校要求全部批改或批改2/3,不到30%的学校要求批改1/3或教师自行掌握。几乎所有学校(95.2%)统计学期末考试都采取闭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题方式依次是临时统一命题(38.1%)、分别自行命题(28.6%)、题库(23.8%)、卷库(9.5%)。而教师和学生认为更合理的出题方式依次为题库(38.1%)、卷库(26.2%)和临时统一命题(19.0%)。

(5)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各院校授课教师除了对学生课前预习评价偏低以外,对于课堂出勤、作业完成、学习态度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普遍较好。在对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有9.5%的教师评价很好,46.8%的教师评价较好,二者合计达到56.3%。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评价最高,72%的学生对教师敬业精神评价很好或较好,然后依次是教书育人、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度偏低,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只有40%。

(6)主要问题。教师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为缺乏课程实践(64.3%)、忽视个性培养(54.8%)、教师数量不足(52.4%)、缺乏案例教学(45.2%)和学生数量过多(42.9%)。学生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课程实践(69.1%)、教学方法单一(55.7%)、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48.6%)、忽视个性培养(46.5%)和缺乏案例教学(42.9%)。两者有三个问题相同。特别是缺乏课

程实践和缺乏案例教学这两个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调研同样主要围绕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视程度、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样普遍受到学校、经济学类专任教师和学生的认同;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基本分析方法,增强了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对于课程教学具体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课程实践、缺乏案例教学和忽视个性培养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计量经济学课程必要性和重视程度状况

(1)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总体看,教师中认为非常需要的占49.3%,认为比较需要的占36.0%,总计超过85%的教师认为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其中,应用经济学专业教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55.6%,高于理论经济学专业教师的33.3%。职称越高则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为32.1%、44.8%、51.9%和64.9%。

(2)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看,32.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认为重视程度一般的占50.5%;从学校角度看,59.2%的院校认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40.7%的学校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总体看,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

(3)调查发现,有高达96.3%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所不同。92.6%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有所不同。

2.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状况

(1)教学队伍。整体较好。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1.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5.7%,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教师占21.4%,具有计量实践经验的教师占49.7%。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2)教学内容。大多数院校的教学内容包含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解释变量、虚拟变量、滞后变量、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内容,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

(3)教学条件。44.4%的院校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92.6%的院校认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较好。上机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建模的实际操作,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96%)使用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EViews软件,仅有少数院校使用SPSS、SAS。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被各院校采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院校和学生有所不同。学校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偏高,81.4%的院校的评价集中在比较丰富或一般。与学校的评价相比,学生对此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比较丰富或一般的学生占64.7%,还有30.1%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较缺乏。

(4)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绝大多数院校和学生持肯定和赞成态度。22.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62.1%的学生认为有积极影响,但影响有限。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4.4%的院校作业次数在3~6次,40.7%的院校作业次数在7~9次,还有14.8%的学校作业次数在9次以上。关于作业的批改,接近一半的学校要求全部批改,1/4的学校让教师自行掌握。几乎所有学校(92.6%)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都采取闭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题方式依次是题库(29.6%)、临时统一命题(29.6%)、卷库(25.9%)、分别自行命题(11.1%)。而教师和学生认为更合理的出题方式与各院校实际采用的出题方式顺序相同。

(5)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各院校授课教师除了对学生课前预习评价偏低以外,对于课堂出勤、作业完成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一般。在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知识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有10.4%的教师评价很好,有42.7%的教师评价较好,二者合计达到53.1%。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评价最高,有73.2%的学生对教师敬业精神评价很好或较好,然后依次是教书育人、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对教学方法评价最低,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只有44.2%。

(6)主要问题。教师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为教师数量不足(70.8%)、缺乏课程实践(52.5%)、缺乏案例教学(50.0%)、学生数量过多(37.0%)和忽视个性培养(37.0%)。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课程实践(64.0%)、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57.8%)、教学方法单一(52.1%)、缺乏案例教学(47.5%)和忽视个性培养(44.7%)。两者有三个问题相同。表明各院校在教学中讲授理论普遍过多,讲授具体应用太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计量经济学的价值。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三、对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

通过调查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

(1)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系统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经济活动风险加大。要准确的认识经济运行状况、测度风险,必须依靠定量分析工具,作为数据分析方法的统计学必然成为重要的工具之一。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科学的’经济学家和其他一切对经济课题进行思考、谈论和著述的人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掌握了技巧或技术,而这些技术可分为三类:历史、统计和‘理论’。三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所谓‘经济分析’”。可见,熊彼特认为对一个经济学家来说,最重要的三门学问是经济史、统计学和经济理论。在具体谈到统计对经济学的作用时,熊彼特说,“……我们至少在原则上要承认:统计方法是经济分析工具的一部分,即使不是为了经济分析的特殊需要而设计的,也是如此。”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钱颖一也曾谈到过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他认为“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统计学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共识。

(2)计量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20年来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使经济学在精确化和定量化方面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使经济学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它自身也成为经济学家对经济概念和定律进行定量化的工具,成为经济学家检验经济理论,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工具。尽管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不可否认它的方法性和工具性,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探索经济变量间关系的有用方法和工具。无论是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来看,还是参照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我们认为把该课程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

(3)各院校基本上都已经认识到了开设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但在重视程度方面二者相比有所不同,学生中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计量经济学的比例要高于统计学。对此,我们认为,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同作用。尽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都是定量分析方法,然而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简单地说,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而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由此不难看出,统计学更多地说是一种工具和技术,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而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和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在开始阶段要有经济理论作为指导,而且在应用的最后阶段还要运用经济理论对产生的结果进行解释。此外,我们从两门学科的定义中可以明显看出,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之一,计量经济学大量使用了统计学中的概念和方法。没有较好的统计学基础,学好计量经济学是不可能的。因此,统计学应该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

(4)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科的核心课程,到目前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两门课程教学在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给予很高评价。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强了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经济数据的正确理解和应用,从而对经济学的学习大有裨益。

(5)经过国内经济统计学界20世纪80年代激烈争论,统计学的方法论性质成为主流认识。随之,数理统计方法被大量引入统计学课程。但由此却引发了新的问题,即在新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原有的经济统计学部分,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课时均呈现下降态势,应当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统计学不仅是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而且确实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经济统计对经济学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要依赖于数据,正确地理解数据是正确地处理和使用数据的前提。经济统计学的系统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济数据的收集过程和计算方法,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统计指标的内涵,从而也就比没有学过经济统计的学生更可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数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GDP,学过了经济统计,我们就知道GDP是一个时期指标,总量指标,既包括物质产品的价值,也包括服务的价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不同年份的GDP需要剔除价格因素后才能相互比较。如果没学过经济统计,没有定基、环比、基期、报告期的概念,在剔除价格因素时就会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错误。

(6)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现行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是主角,学生则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为此,我们认为,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中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要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要充分使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项调查由邱东、李子奈、肖红叶教授主持,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王健、李想具体操作实施)

统计学现状 篇4

但是, 目前的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距离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突出表现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较差, 解决不了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实际问题, 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对一个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 学生普遍感觉统计学既难又枯燥, 缺乏学习兴趣, 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 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学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 增大了学习难度。统计学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学习统计学之前, 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 包括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学特征、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常见抽样分布等。很多学校的非统计专业虽然也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 但上述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讲解甚至根本不讲, 导致学生知识脱节, 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倍感吃力。而统计学的课时安排本来已经比较紧张, 不可能专门安排课时来弥补以前的“欠账”。

其次, 教学方式单一, 忽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和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 但目前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理论知识, 教学方式也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 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然延用中学时期的思维方法, 偏重记忆和解题, 缺乏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例如在讲授回归分析的相关内容时, 如果把重点放在介绍回归系数的计算公式, 而忽略了回归系数含义的解释, 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其实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只要学会统计的基本方法以及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基本程序就可以了, 要求他们掌握繁琐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是没有必要的, 反而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学习兴趣。

再次, 教学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能力不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专业统计软件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熟练掌握一种甚至多种统计软件成为必然要求。然而目前, 许多学校没有很好地将统计学原理的学习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虽然开设了统计学实验课, 但与统计学原理是分开上的, 中间间隔一个学期, 学生在上统计学实验课时, 学过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已经遗忘大半, 老师常常需要补充讲解相关知识, 不仅占用课堂时间, 效果也不是很好。

最后, 考核方式单一, 难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目前统计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 考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抽象的统计名词以及繁琐的计算公式, 而学生即使依靠死记硬背通过了考试,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相关原理, 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这就导致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水平, 达不到考查的真正目的。

统计学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 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在统计学的教学中, 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一种手段, 真正的目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针对目前的现状, 高校统计学教学应该如何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呢?

首先, 重视教材质量, 加快教材的更新速度。在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方面, 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 以统计案例为依托, 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 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 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统计学也应该与时俱进, 即使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不变的, 但教材中的案例、数据等也应该适时更新, 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例如, 我国2011年已经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如果教材还在引用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就会影响数据的说服力。

第二, 在课程设置上, 重视统计学与相关基础学科的衔接。例如,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统计学课程的基础, 那么在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时, 对于相关内容就应该有一定的要求, 如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学特征、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常见抽样分布等。学生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学习起来不会太吃力,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

第三,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统计思想和案例应用。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 还应该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 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例如,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二手数据的收集方式, 笔者让他们自己到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查找收集宏观经济运行数据,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进出口额等, 并根据数据分析解读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为了让学生了解一手数据的收集方式, 指定一个主题, 如大学生网购情况调查, 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自己设计调查问卷, 对大学生网购的频率和金额等情况进行调查。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角, 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的教学方式, 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 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 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能够变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高, 特别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 重视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非常普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统计学软件演示结合起来, 如Excel、SPSS、R软件、Stata、Minitab等, 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更为简单、直接和精确, 而且使统计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简单轻松,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如果条件允许, 有的课可以安排在机房, 比如绘制统计图、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实践能力。如果没有条件在机房上课, 也应该留给学生作业, 让他们课后在电脑上自行完成相关操作, 锻炼和提高统计分析能力。

第五, 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统计学的考核重点应该是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对概念和公式的熟悉程度。因此, 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 而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 既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 也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根据笔者的经验, 调查报告就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考核方式。给学生指定某一个与他们生活联系紧密的调查对象, 如大学生上网时间、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大学生就业意向等, 学生从确定调查目的、设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回收问卷, 直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做出相应的图表, 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体验统计分析的整个流程, 最后分小组进行演示, 老师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和点评, 作为平时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因为它能够综合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和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 但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距离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从教学实践出发, 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包括重视统计学教材的质量、重视统计学与相关基础学科的衔接、重视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等。

关键词: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贾俊平, 何晓群, 金勇进.统计学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白日荣, 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 2007, (12) .

[3]袁诚.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统计教育, 2006, (4) .

县级能源统计现状调研报告 篇5

秘网免费公文网

县级能源统计现状调研报告2010-06-29 19:12:2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县级能源统计现状调研报告县级能源统计现状调研报告(2)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国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也是一个约束性指标,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同时,经济社会的日益向前发展,也急需加强能源统计工作。作为一名与能源统计渊源较深的统计人,深感能源统计工作之重要。现结合县级实际,从一个能源统计业务人员角度,谈谈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县级能源统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求抛砖引

玉。

一、能源统计历程及现状

1、能源统计工作历程

我国的能源统计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80年代至9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能源统计指标,并建立了能源统计机构,隶属于物资统计。至9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统计机构和统计指标体系。

(2)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能源供应形势的逐步好转和几次大的统计制度改革与调整,相继撤销了能源统计机构,能源统计作为工业统计的一部分,归属于工业统计管理。

(3)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统计逐步进行了恢复性的调整、完善和加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能源统计工作的

重要性开始显现。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省辖市以上统计部门逐渐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统计机构,配备了专业统计人员,县以下能源专业统计机构也正在逐步建立。

2、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是在工业能源统计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县级统计部门只负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统计范围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等。统计内容为能源产品的生产、购进、消费和库存等情况;设置的报表周期为年报和季报,主要表种有: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表、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附表、主要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和工业企业水消费表。

除工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没有完整的能源统计报表

制度,只能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进行推算和估算。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还没有建立能源统计制度,有关能源资料是根据经济普查或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推算的。

二、县级能源统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不够,机构设置不到位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样,能源统计工作也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然而现在的状况基本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到县级则变为任务的简单分解,没能从思想根源上重视起来,没有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力促节能降耗的氛围。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往往还在考核工业用电量指标,无疑就造成了各级政府对节能减排、能源统计工作的忽视。“节能降耗”的重大责任,最后简单地落到了专业人员身上。可现有的能源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节能减排工作 的要求。当前,县级统计部门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统计任务,除了常规统计任务外,又增加了全面小康监测、服务业、能源等统计任务,统计部门的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县级及县以下统计部门,基本没有能源统计职能科室,大多没有专职的能源统计人员,能源统计力量极为薄弱,矛盾更加突出。本人所在的县统计局已多次向县政府的编制部门打报告,要求增设能源统计科,增加能源统计编制,可在短时间内依然未获批复。

2、县级能源统计方法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对能源统计工作未能建立全面的统计报表制度,仅有规模以上工业报送季度报表,一产、三产、规模以下工业单位均没有报表制度,尤其是对煤、电、油的生产和运输企业未能建立健全报表制度,无法掌握全县的煤电油运等全面情况。仅靠编制

能源平衡表来编报数据,其数据来源,除了规模以上工业能提供一套基层数据外,其他数据都是推算、估算、测算数据,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目前,县级能源平衡表编制工作由于部门能源统计资料难以收集等因素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全社会能源平衡表的数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能源统计的“双基”工作薄弱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 篇6

一、小学数学统计学教学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列为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之一。并对该部分的教学目标做出了详细的要求,需要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较为简单的数据统计环节,能够让学生了解数据整理、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同时对数据结果进行较为简单的分析,总结。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想和数学分析能力,设计好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内容,但是就目前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的出错率较高,仍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这就需要引起教师的思考,寻找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课程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备课难度较大

新课程标准教学下,增加了对小学数学统计学的内容,有些教师之前对这部分的内容没有进行过授课,一方面,缺乏各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备课任务量加大,需要从各个方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难点,从而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对时间分配和力度分配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此外,有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缺乏,在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中,不能详细、明了的解答学生的困惑,反而容易形成误导,这是教师授课过程的“致命伤”。

2.统计学课堂的组织授课形式较为复杂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知识在题目来看较为抽象,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以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或者借助图表信息。但是,教师往往不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时间安排,因为组织统计学的课堂活动难度较大,在时间上占用较多,这就会影响学生的教授效果。一般来说,在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实验活动时,组织活动时间与教师点拨、总结、加以指导和进行反馈检测的时间比例应相当。

3.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

一般来说,比起纯粹概念性和公式性的数学内容来说,小学数学的统计学知识的趣味性还是可以挖掘出来的。由于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当,教学方法欠缺,对教学技巧的应用较少,使得学生会对这部分的内容感到厌倦,影响听课效率和学习效果。“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提高小学数学统计学教学的措施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只有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才能提高这类问题的答对率,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灵活运用。

1.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

统计思想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指学生在解决一些数据问题的过程中,将统计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环节的一种思维表现能力。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统计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统计实验的设计,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统计思想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例如,最简单的实验素材就是将不同颜色的小球混在一起,寻找小球数量最多的颜色。学生会将不同颜色的小球分开放置,然后数出每种颜色的小球的数量,最后进行数量的对比。在这个实验环节中,学生先将小球分开放置,然后对比数量的方法就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统计思想就形成了。

2.培养学生的统计数据分析能力

由于统计学教学目标中要求教师适当组织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统计分析数据的功能的过程,理解统计学的意义,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该尽量选取贴近生活的实例,可以模拟一种场景,假设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要组织大家做游戏,有些同学希望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同学想玩“丢沙包”的游戏,还有一些同学喜欢做“切西瓜”的游戏,为了公平一点,老师要求大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教师就可以引入统计学的知识了,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游戏写下来交给老师,再由教师分开进行统计数据。最后将所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可以用统计表、统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统计图表的概念。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和思维习惯,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教学形式。例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喜欢用动手能力去获得知识,教师就可以提前讲清楚课堂要求,做好课堂上的准备材料,在课堂上组织有意思的又不脱离教学内容的课堂活动,用这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辅导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注重书写,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书写计算。只有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的统计学知识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需要数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渐培养起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将数据和图表结合起来,培养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统计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为学生的统计学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燕.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4.

[2]胡松林,孔企林.从统计图表到统计观念的培养——浅谈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目标的演变过程[J].小学青年教师,2009,(05).

[3]张建.新课程高中数学统计教学建议[J].基础教育论坛,2012,(09).

统计学现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大三刚刚完成医学统计学或预防医学 (包括医学统计学) 学习的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在影像学、药学专业随机选择两个平行班 (每班约60人) , 在临床医学专业随机选择3个平行班 (每班约60人) 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全部完成后, 利用课间进行调查, 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当场回收方式开展调查。由医学统计学教师发放问卷, 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各章节教学内容难易度评价、个人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及教学建议。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 Data 3.01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双份录入、核查, 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 多组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415份, 回收有效问卷361份, 有效回收率为86.99%, 其中男生157人 (43.49%) , 女生204人 (56.51%) 。

2.1 教学效果评价

有49名 (13.57%) 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对于今后学习及工作帮助很大, 245名 (67.87%) 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 67名 (18.56%) 学生认为学习医学统计学对今后工作、学习没有帮助或不清楚有无帮助。

本教研室在开展医学统计学教学时采用板书教学方式, 调查中有182名 (50.42%) 学生认为板书教学对于理解统计学知识效果很好, 154名 (42.66%) 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效果一般, 25名 (6.93%) 学生认为板书教学不适合或不清楚是否适合。

对于学时安排, 调查中有78名 (21.61%) 学生认为理论课授课速度较快, 272名 (75.35%) 学生认为适宜, 11名 (3.05%) 学生认为较慢;调查中有135名 (37.40%) 学生认为实践课对学习理论知识帮助很大, 210名 (58.17%) 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 16名 (4.43%) 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或不清楚有无帮助。

2.2 教学内容难易度评价

根据教学内容, 对统计知识点难易程度进行调查, 按照容易、一般、较难及很难4个等级, 分别赋予分值1、2、3、4。按专业进行分析, 计算不同专业学生对各项内容评分的平均分 (见表1) 。由表1可知, 所有专业学生对统计学教学内容评分最高的为t分布、t检验、u检验 (z检验) , 平均分为2.93分;其次为方差分析, 平均分为2.64分。

2.3 学习效果评价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结束后,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课堂讲授有138名 (38.23%) 学生能够理解课堂知识的30%~50%, 仅有41名 (11.36%) 学生能够理解课堂知识的70%以上;各专业之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χ2=6.51, P<0.05。除理论课外, 医学统计学教学还安排了实践课, 实践课授课方式主要是通过布置案例或习题, 以手工计算或计算器辅助完成数据的分析处理, 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进行习题讲解, 促进学生对于难题的理解。调查显示, 实践课上有70名 (19.39%)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30%~50%, 145名 (40.17%)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51%~70%, 117名 (32.4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70%以上;各专业之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P<0.01。

2.4 教学建议

调查中, 127名 (35.18%)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多媒体教学, 142名 (39.34%) 学生认为不需增加多媒体教学;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 有233名 (64.54%) 和240名 (66.48%) 学生认为合适, 有79名 (21.88%) 和85名 (23.55%)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课时;对于课堂讲解的案例数量, 有204名 (56.51%) 学生认为合适, 但有265名 (73.41%) 学生认为需要增强案例的专业针对性;有206名 (57.06%)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统计软件教学, 186名 (51.52%)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上机操作。

2.5 学生成绩

对被调查学生的医学统计学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学生成绩呈正偏态分布, 中位数为84.0, 为95.0~70.0分 (见图1) 。

3 讨论

随着医学高校科研的发展, 作为科研工具的医学统计学, 被定为必修课, 其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已意识到医学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 有294名 (81.44%) 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对今后的工作有一定帮助。但是同时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板书教学, 学生能够理解70%以上理论课讲授知识的只有41人 (11.36%) , 各专业学生间理论课理解程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能够独立完成实践课作业70%以上的学生也仅有117名 (32.41%) , 各专业学生间实践课作业完成程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以上数据说明现在的教学方式总体上并不理想, 急需改进, 且不同专业学生间学习效果存在差异, 可能在教学方式、授课进度上需要进一步调整, 同时应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方式。

对于理论课部分, 有272名 (75.35%) 学生认为授课速度适宜, 78名 (21.61%) 学生认为授课速度较快, 同时有79名 (21.88%)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理论课时。以上调查结果提示,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 现有课程进度稍快, 尤其是讲授部分难点知识时。医学统计学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 概念多、公式多、逻辑性强, 与数学的联系密切[2], 学生普遍认为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所有专业学生对于知识点难易度评分结果表明, 最高得分为t分布、t检验、u检验 (z检验) 这几个知识点, 其次为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提示学生在以上几个知识点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 可能这几部分授课速度相对较快、课时安排相对不足。根据以上分析, 参考其他教学改革成果[3], 课程安排需考虑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对较难的知识点增加课时, 放慢授课速度, 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次调查中, 有265名 (73.41%) 学生认为教学过程中, 所使用的案例应增强专业针对性。目前许多研究结果[4~6]表明, 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7]。故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 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案例选择上应更加注重专业针对性, 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到医学统计学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

对于实践课部分, 有345名 (95.57%) 学生认为实践课对于学习理论知识帮助很大或者有一定帮助。对于实践课的学时安排, 240名 (66.48%) 学生认为合适, 85名 (23.55%)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学时。在课程进度安排上, 理论课学习完相应内容之后, 立即安排相应内容的实践课,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承接, 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结合难点知识的评价, 在学生认为较难的知识点, 例如t检验、z检验等, 应增加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 增加案例数量, 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同时有265名 (73.41%) 学生认为应增强案例的专业针对性, 故实践课选择案例习题, 应注重专业针对性,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 分别使用不同的、更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练习和讲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知识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

对于教学方式, 本教研室使用板书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182名 (50.42%) 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效果很好, 154名 (42.66%) 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同时, 调查显示206名 (57.06%)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统计软件教学, 186名 (51.52%)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上机操作。以上调查结果提示, 现阶段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最佳[6~8], 但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应注意方式方法, 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在重点问题或需要解释强调的内容上采用板书形式[8,9]。对于趋势指标、方差分析及相对数等知识点, 使用板书教学方式, 通过在黑板上演算, 集中学生注意力, 加深学生对相应部分案例分析过程的记忆, 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但对于t分布、直线相关与回归等知识点, 板书则无法很好地解释相关内容, 比如t分布如何从正态分布转化而来, 这个演变过程无法在黑板上演示出来, 对于此部分内容, 多媒体能够更加形象地演示出来。

本次调查中, 学生医学统计学成绩呈正偏态分布趋势, 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但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 说明对于部分可能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 学习统计学存在较大困难, 教学中教师需关注此类学生, 可在实践课上增加对这部分学生一对一的讲解, 以加强其统计学知识的掌握, 提高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 通过本次调查, 全面了解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 为今后改进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理论课、实践课教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启星.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陈炳为, 刘沛, 闵捷.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6) :518-519.

[3]侯海峰, 吴多文, 程琮, 等.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2) :83-84.

[4]刘赛.浅议高职院校《统计学》案例教学[J].经济师, 2007 (3) :172.

[5]裴云.“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教育模式简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20 (2) :113-115.

[6]施红英, 闫洪涛, 杨新军.医学统计教学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6) :1164-1165.

[7]马洪林, 王良君, 詹志鹏.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案例式教学法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8) :30-31.

[8]金英良, 黄水平, 赵华硕.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现况调查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 (6) :677-679.

现代企业经济统计现状 篇8

一、企业经济统计遵循的原则

现代企业经济统计应当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1. 要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 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2. 要迎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 对于产品和服务状况给予描述性统计, 还能够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3. 要能够结合会计核算、业务技术提供企业资金运转的过程;

4. 必须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管理的需要, 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5. 要能够应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 适应企业新的变革要求, 做到与企业发展同步。

二、企业经济统计的职能

1. 基本职能。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职能是要通过对产品、服务的定性定量分析, 资金运行状况的描述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该职能通过编制最终的统计报表和相应的会计报表得以实现。

2. 重要职能。

经济统计作为企业经济决策的基础, 它的职能具有综合性, 从统计数据当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能够更好地给管理层提供咨询的平台, 监督企业、管理企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提出预期。

三、企业经济统计的指标体系

企业经济统计的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1. 生产经营指标。这一类统计是企业经济统计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类指标:

(1) 对劳动者的统计指标。企业劳动者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这类指标主要有职工人数及其工人构成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工资总额、平均工资指标、其中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包括出勤率、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工时利用率、计划内实际工时利用率。

(2) 对劳动对象、生产要素的统计指标。充足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要素是企业能够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这类指标主要有生产设备的数量、构成、变动指标以及利用指标;原材料采购量、消耗量、实际利用率指标;能源的消耗总量、及能源利用效果的指标;

2. 资金管理指标。

现代企业不仅仅从事生产经营, 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投资渠道力求能够使企业资产增值。因此, 为了能够抓住投资机会, 良好的资金管理和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指标。

(1) 反映企业财务方面的指标。企业财务包括收入、成本和利润。收入方面有反映资金、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数量、构成、利用指标;成本方面有生产成本、经营成本、销售成本、总成本等指标;利润方面有营业利润、销售利润总利润指标;并且还有相应的企业资金周转能力、资产流动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方面的分析指标。

(2) 反映企业融资方面的指标。现代企业大部分都需要依靠筹资、借贷的资金来作为生产经营的启动资金。因此企业要明确自身的筹资能力以及筹资成本,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筹资量、构成、筹资成本等。

(3) 反映企业投资方面的指标。企业除去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仍有一部分闲置资金, 可以通过多种投资方式从增值中获取利润外,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投资数量、构成、所占比例以及投资的风险回报评估、投资回收期等。

3. 反映技术水平以及创新的指标

(1) 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指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水平是企业拥有的一项无形资产。反映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技术引进、自身研发、技术更新、技术投入能力以及技术的利用能力指标。

(2) 反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创新投入、创新实际成果、创新成本、创新的收益等指标。

4. 反映市场状况和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市场的需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及时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可以降低信息滞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主要指标有: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指标、市场占有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指标、企业形象、消费者的信赖程度、竞争对手的动向、扩大销售市场的战略等指标。

四、当今企业对经济统计人员的要求

企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 要求企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的同时, 对统计人员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技术应用广泛。

企业经济统计从简单的人工统计转向准确、迅速、高效的电子化统计手段。运用大型的统计软件, 以及数据库的建立, 取代人工统计, 既可以提高速率也可以保证准确性。

2. 知识领域交叉。

作为新企业的统计人员, 光具备统计知识远远不够, 要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 应当适当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编程能力;

3. 用于创新思维。

在掌握得了扎实的统计知识, 和较为丰富的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同时, 能够从宏观角度、企业全局出发, 因地制宜的设计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4. 职业操守。

统计追求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因此统计人员必须持有严谨的态度, 对统计工作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确保统计的真实性。

五、小结

企业经济统计作为一种工具, 广泛的运用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面对经济的日趋全球化, 企业管理要求的逐步提高, 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企业经济统计, 综合了解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统计体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钱伯海主编:《企业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八月

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统计现状 篇9

1. 企业统计分析在现代企业的作用

现代企业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经营环境统计分析;企业投入要素与经营状况统计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统计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统计分析;企业经营状况总评价。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 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 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 信息愈准确及时, 不确定性愈低, 反之, 亦然。所以, 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 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 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 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因此, 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以统计数据为对象, 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 千方百计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 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 在新的经济改革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 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为防范和化解风险, 发挥其预警作用, 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的经济改革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创新经济相适应, 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 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 提出新的对策。

2. 企业经营环境统计分析

(1) 公司一般环境分析: (1) 公司一般外部环境分析的内容:识别公司一般外部环境主要因素、评价公司一般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描述公司的经济前景、估计公司的主要市场、确定公司的主地机会和威胁; (2) 公司一般内部环境分析的内容:识别公司一般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评价这些主要因素和确定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3) 评价公司一般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人口、技术和自然生态等五方面; (4) 评价一般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和能力因素。

(2) 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1) 行业环境:7因素:用户、供应厂家、竞争对手、进入障碍 (潜在对手) 、替代品、互补品和政府直接调控; (2) 经营实力;行业引力和企业实力, 反映行业引力的特性主要有5类:竞争特性、需求特性、技术特性、增长特性和盈利特性;反映企业实力的特性有6方面:市场经营、财务管理、生产/服务、研究开发、人力资源和一般管理方面来评价。

3.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从宏观上讲,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经济范畴。与之相关联的还有两个范畴: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用。经济效果是某一具体经济实践过程的投入与产出之比, 即该过程的有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经济效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有用成果之比。经济效益则是经济过程取得的经济效果与其带来的经济效用的总称, 即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劳动消耗之比。较微观来看, 企业的经济效益等于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比。所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生产宗旨和生产成本。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3.1 生产方面

人们需要的量是宏观的概念, 也许我们无法决定其多少。但是企业的生产管理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总值。提高企业的生产总值可谓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有效的一方面。企业生产总值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利益,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生产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以从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提高。

3.2 劳动力方面

劳动力质量的偏低明显会导致产品的质量、技术, 进而影响产品的销量销售, 使企业的收入降低,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制约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劳动力的成本降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支出,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3 管理方面

企业要在险象丛生的现代商品经济市场中幸存且壮大, 就必须让各方面的要素都协调以发挥最大功效。而这, 就要依靠科学管理, 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 从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科学的财务预算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实践证明, 以财务预算为财务管理前提,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可通过编制预算来分析效益目标和财务指标, 也可通过预算来对此检查实际的执行情况, 还可通过预算分析来寻找挖掘潜力、降耗增效的途径。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 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经营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 也是企业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效益提高的状况的重要条件。

3.4 市场营销方面

市场是企业的起点有是重点, 每一个企业都应高度重视对市场的调查研究,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也是广告活动的天地, 产品市场是十分宽广的, 任何一种产品, 不可能完全适合整个市场的需要, 市场经济效益的共有性和互盈利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通过一个好的广告来传播, 是不可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 一个良好的广告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市场销售的重要策略。

3.5 资本运作方面

企业能否发展壮大有三个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资本。资本是助力企业壮大的兴奋剂, 管理可以使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发挥最大盈利潜力, 创新可以保证企业在起跑线就领先于竞争者, 得先发优势。而资本, 能让企业快速壮大, 从而让企业财大气粗多财善贾, 更方便地市场竞争中操作。通过资本的科学运动, 可以使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

结语

分析企业统计现状及创新改革 篇10

关键词:企业统计,现状,改革

自从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一体化, 社会市场竞争越演越烈, 企业面临着环境变化的挑战, 随之也有应运而生的发展契机。企业要想抓住这一契机, 就必须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 从而为企业进行决策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故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依赖感逐日增加, 对信息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复杂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统计信息, 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服务工作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 近年来,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相关政府开始重视企业的统计工作, 将其并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 企业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更是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政府对企业统计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统计报表的数量也是直线上升。因此, 企业统计人员中心偏向制作报表上, 导致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与实际情况无法并轨。

2. 真实性要求与虚假数据的矛盾

统计数据直接反应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与企业职工的利益紧密相连。企业实行目标责任制后, 业绩数据与日后的薪资酬劳、职务升迁、个人荣辱息息相关。因此, 统计数据会受到人为的干预。统计工作的基础任务就是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但实际工作过程中, 一些单位为了个人利益, 罔顾事实, 篡改统计数据, 使数据失真。

3. 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够

由于企业行业的不同、规模的不同, 此外, 部门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存在一定的差异, 统计数据难以从正规途径获取, 加大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无法顺利展开统计调查与统计分析工作, 仅仅借助统计管理制度进行推算或估算, 使统计数据时效性差。

二、企业统计管理的创新改革措施

1. 加快统计制度改革

企业采取的统计方法中, 大部分统计指标与企业自身没有直接联系, 导致企业统计人员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 常常敷衍塞责。因此, 为了完善企业统计制度中的不足, 积极推动统计制度的发展。除国家统计、部门统计以及地方统计, 还要做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经营的统计工作。这一系列的措施都能够改变政府对统计信息的垄断的现状。基于此, 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生产经营规模以及管理性质, 通过正规途径获取相应的统计信息, 并运用统计方法。

2. 提升统计违法成本

企业必须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及经济手段有机结合运用, 加大在统计违法方面的成本投资, 让企图在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者打消心思, 使之望而生畏。

3.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

统计部门需要畅通统计信息的获取渠道, 将收集来的统计信息整理并归纳, 将之逐级上报审核, 最后进行汇总分析。收集审核企业各部门相关的统计信息;搜集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最后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深入挖掘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 使企业管理者对其生产进度、盈亏情况、产品质量、销售目标、市场行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便于企业在管理、预测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4. 开拓数据分析覆盖面

通过统计方法中的定性分析, 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结合考虑, 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逐步开拓数据分析覆盖面。例如, 企业资产信用评估数据分析、企业资产经营数据分析、企业综合指标体系分析、企业并购或破产数据分析等。此外, 有条件的前提下, 还可在投资分析、战略分析、媒介分析、网站流量分析等方面进行统计, 使企业的战略发展管理做的更好、更强。

5. 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

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专业、高技能的统计队伍, 是企业统计改革的重中之重。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完成:

(1) 改良。企业统计队伍中肯定会有滥竽充数的人员, 这些统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能, 职业素养偏低。但是企业如果将其全部撤换, 无疑需要较大的成本。因此, 只有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这样一批统计人员, 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组织他们进行相关统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企业管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方面重点学习, 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使统计人员参观企业的生产运营全部过程, 例如, 生产流程、产品结构、技术操作、市场营销等, 激发其主人翁意识, 鼓励其参加职业等级证书考试, 完善专业知识, 强化自我提升的意识, 使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

(2) 引进人才。企业在招聘统计人员时, 应设定一定的招聘条件, 例如, 统计相关的专业, 持有统计职业的等级证书等。此外, 企业还应制定一套健全的激励制约机制, 使更多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人员到企业工作。还可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教学, 使企业统计人员了解统计行业的最新动态, 学习最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相关技术, 并将其应用到企业工作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企业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 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形势, 相关统计工作人员要有自我提升意识, 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大力革新, 适应时代发展形势, 从而促进统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进一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经济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1]王艳明, 薛伟, 苏永明.我国企业统计现状调查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4, 01.

医院医疗统计工作现状及发展分析 篇11

【关键词】医疗统计;现状;发展方向

作为医院进行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医疗统计工作是医院统计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医疗统计在使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医疗数据进行统计设计、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面、具体的医疗统计数据是医院医疗水平、工作效率与医院管理成效,促进医院工作的有序、规范进行。近些年来医药卫生制度与体系的逐步改革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医院管理的大幅度变革,除此之外,医院医疗统计工作的结构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滿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发展需求,迎合医疗统计理论与规范要求,将成为未来医疗统计工作发展的重要导向。

一、目前我国医疗统计工作现状及不足之处

在我国的医院医疗体系中,对于医疗统计工作的规范和意识都不够全面,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没有树立起一个比较科学的医疗统计意识。目前,我国的医疗统计工作所运用到的科技设备和实施方法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所以出现了工作效率较低的现象。此外,由于医院的各部门的职责分配较复杂,使医院统计工作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医疗统计系统中管理权责分配不当,规范制度不全面、人员素质较低,统计技术和方法难以满足工作需求等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疗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对医疗统计重要性认识较低

医疗统计作为一项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具有对应的规范要求。现在很大一部分医院工作人员对医疗统计的重要性认识较低,认为不能通过其获取经济利润,所以对医疗统计工作缺乏重视和耐心。而很多医院中用于医疗统计的软件是在制定财务管理程序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由于其没有严格遵循医疗统计规定的标准来进行数据的收集,所以存在统计数据来源存在偏差的问题。

2.统计数据存在误差

信息技术在医院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患者在医院就诊的各个环节都在计算机上被记录和管理。一般病人的就诊程序包括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产生的信息数据是密切相连的,一个环节中的存储数据出现失误就会降低整套程序数据的准确度。而每个环节数据的录入是由对应人员负责,多个人员记录就更容易出现理解、记录方面的差错,进而产生很多问题,例如,由于数据录入人员录入出现误差而导致漏录、错录,病历首页填写不完整,致使统计分类困难,使统计信息的准确性收到影响。疾病分类编码人员编码失误,使得疾病统计分类不够准确。一些医生缺乏对抢救成功次数的客观认识导致对其数据误填或漏填,使得抢救成功率的统计出现失误。

二、医疗统计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方法

1.实现统计数据存储的智能化、精确化

传统的医疗统计工作需要通过人工记录、存储、整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这耗费了统计人员的大多数时间。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的革新,统计工模式开始逐渐向智能化管理转变。平时的信息统计工作可以通过智能的信息存储系统来完成,系统可以自动从数据的初始源头录入和整理数据。而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将主要放在对原始信息进行核对和系统运作的监控上。

2.统计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统计信息的传送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建立在医院自身拥有的局域网上,通过统计软件、办公自动化等网络传输工具能够使院内各部门不同种类的统计数据进行便捷的共享。有了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医院可以使用电子化的网络报送方式向上级部门进行数据的报送,不同级别的统计机构也能够在国家联网直报系统中进行统计数据的电子化传输与共享,还可以实现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数据交流与分享。

3.形成综合型统计团队

现代医院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促使医疗统计工作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和技能、全面的医学知识、较好的管理能力之外,还需要熟练使用网络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统计软件。因此,统计人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善于学习和积累经验,建立全面、细致的统计知识框架,及时获取新型的统计信息和技术要点,增强自身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综合型的具备全面技能的通集团对,促进医院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发展。

4.扩展医疗统计管理范围

医院医疗统计工作是一项涉及医院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工作,因此统计人员只有在充分掌握其他部门运行情况并与其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统计数据在最大程度上被全面、准确地收录在数据系统中。由此可见,医院需要提高医疗统计人员对于医院管理系统中各部门信息的掌握权限,增强对各部门具体情况的了解,与各部门生成的数据信息进行相互的协调与整合,确保数据录入后的完整性、精确性,防止出现个别部门信息记录误差的问题。除此之外,这样也有助于统计部门进行更为深入的整合统计分析与研究,生成科学、有效、含金量高的统计分析报告。

三、结语

医疗信息统计是医院总体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对医院的长远发展和革新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面了解医疗统计目前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情况下,结合统计理论知识与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来预测医院医疗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这样在促进医疗统计工作取得飞跃性进展的同时,更能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与革新。

参考文献:

[1] 谭英.加强医院医疗统计的质量管理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13(12).

[2] 李雪梅,梁捷. 有效提高医疗统计在医院科学管理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1) .

[3] 李雪梅,梁捷. 浅析我院医疗统计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2).

作者简介:

浅析统计执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2

一、基层执法工作现状

(一)缺乏健全的基层统计执法队伍

首先,执法人员的配置与岗位职务不匹配。相对而言,基层统计部门存在编制、经费等问题,缺乏专职负责具体统计执法工作的执法人员;其次,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统计执法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极强的工作,必须按法律程序执法。

(二)缺乏完善的统计法律体系

统计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新统计法。然而,作为一部统计法律,新统计法规范的内容具有总纲性、原则性、指导性,缺少细化、量化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这就导致基层统计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很难准确界定相关违法行为的性质,进而导致处罚力度有所偏失,未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

(三)执法工作缺乏灵活性及主动性

部分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仅将统计执法视作一项工作任务,执法工作缺乏灵活性及主动性,执法意识不强,进而导致执法工作效率偏低。

(四)统计数据质量缺乏有效的保证

各级党政领导日益关注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有效的推动了统计工作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种主客观因素,基层统计部门对外提供的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已经受到社会大众的质疑。

二、统计违法行为成因分析

(一)统计执法意识淡薄

(1)统计执法的外部环境不够理想,《统计法》的宣传力度不够。社

会群众及相关部门领导、工作人员不理解统计工作,不了解《统计法》相关内容,导致对基层统计部门的执法检查不予以积极配合。

(2)统计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统计执法队伍中,兼职人员所占比重较大,日常负责较为繁重统计工作,很难全身心投入统计执法工作。

(3)对统计执法重视程度不够。统计执法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口号上要求统计部门要全员执法,实际执行过程中未能完全按要求执行,导致统计执法工作未有效发挥作用。

(二)缺乏系统的统计执法培训

专职统计执法人员缺少合理的在职培训时间以及明确的岗位培训工作安排,导致专职统计执法人员执法业务知识培训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连续性。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仅是简单的进行统计执法检查,而关于违法行为的界定等事项难以准确把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基层统计执法专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技能。

(三)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

执法能力决定了统计执法任务的完成质量。然而,目前的现状是统计执法能力无法满足执法的需求。首先,未配置专门的统计执法车辆或车辆上未明显标识“统计执法”;其次,未配置执法所需的调查取证设备,难以实现及时对统计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保全证据。

(四)法律文书使用不规范

规范使用法律文书是书面表述统计执法检查结果的基本要求。若不能准确的利用法律文书界定问题性质、做出处罚决定,将导致被处罚对象缺乏相关的申辩、陈述等材料依据。

三、改善基层统计执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和法制队伍建设

加强统计基层执法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执法人员,建设一支作风正派、业务精通、秉公执法、敢于碰硬的检查队伍,逐步树立《统计法》和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专门的统计执法人员。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辛勤工作,统计执法需要专职的统计执法人员进行,通过兼职的方式临时拼凑执法团队,不仅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低下,思想意识不重视,而且会使统计执法的效率大打折扣。

(2)重视统计执法工具的配备与使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统计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统计执法工具的配备和使用,各统计单位应该加强对统计执法人员装备的支持力度,使人员设置能适应本地统计执法工作实际需要。

(3)建立稳定高效、高素质的统计执法团队。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加依赖于团队合作的努力,有了专门的执法人员、专业的执法工具,组成高效的统计执法团队就显得相当的重要,在团队中高效合作,做到团队内部学习培训与执法经验交流相结合,不断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和执法水平。

(二)注重执法业务培训,全面改善执法技能

为确保基层执法人员具备所在执法岗位必需的法律素质、业务素质,上级统计部门需深入基层统计部门,针对各类执法文书的使用及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抓好法制教育,不断提高统计执法人员的意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是所有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都必须遵循的工作方针,统计执法人员要想做好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执法效率,首先就必须自己了解统计法的内容,重视统计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抵制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对自身的工作负责。

(2)抓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作为统计执法人员,需要掌握统计工作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法律、财会等等,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切实提高自身的执法检查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转变观念,勇于执法,服务科学统计

专职统计执法人员是有效开展统计执法工作的关键。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必须放下思想包袱,勇于执法。只要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就要排除干扰,主动出击,敢于亮剑;只要正确行使统计行政自由裁量权,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就严厉查处。同时,统计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进不足,逐步提高、完善执法工作。

(四)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建立高效有力的联合执法机制

统计执法工作是相当复杂的,主要是其工作的对象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实体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因此,仅依靠单个统计部门的力量难以切实提高统计执法效率,加大统计执法力度。要想真正提高统计执法效率,应该建构一套有力的联合执法体制,采用联合执法的方式,通过统计系统内部联合执法以及统计机构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切实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杜绝统计执法干预多、阻力大的顽疾,制止和预防各种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五)加强立法研究,完善统计法律体系

统计执法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完善的统计法律体系。“统计法治”强调关键的统计事项需要由法来决定,更强调统计执法人员所执行的法本身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随着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统计立法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统计部门要通过动态的、不断丰富的统计工作实践,总结、分析、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关注具有共性的普遍问题,进而完善和规范统计法律制度。

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统计立法,建立起一个从统计法律到统计规章的统计法的金字塔结构,进而能够有效地规范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使各项统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实现统计权力法定、义务列举、责任明确、奖惩有力。

综上所述,基层统计执法工作在当前的工作形式下具有重要的意义。落实好基层统计执法工作,第一,有利于改善统计工作质量,有效的预防虚报、拒报以及伪造统计资料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第二,有利于保证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三,有利于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合理的安排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控制和分析统计数据,进而为社会大众及相关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让统计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四,有利于促进统计执法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统计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摘要:基层统计工作负责收集并整理原始数据,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宏观统计数据质量,更将影响到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本文研究了基层统计部门统计执法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成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上一篇:冲裁工艺下一篇:铁掺杂二氧化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