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行业发展现状统计分析

2024-11-06

中国园林行业发展现状统计分析(共8篇)

中国园林行业发展现状统计分析 篇1

中国园林行业发展现状统计分析

就世界范围而言,园林景观行业已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其独特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概念已经获得愈来愈多的认同,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园林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很多问题,并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大距离,展望中国园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现代化的风景园林,是值得探讨的。

园林业是以建设、维护和调整园林并提供服务为主要技术构成的从业人员及相关物资的集合。而就园林业的起源看,园林业起源于逐渐从农林业分工而独立开来的花卉和苗圃业,经过绿地和庭院建设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包括养护管理及其它服务在内的综合的技术经济系统[1]。中国的园林业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WTO进程的推进,加速了园林行业市场化操作,园林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如何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现代化的风景园林?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

1.1 行业法制及技术标准体系起步较晚

我国园林行业法制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早期的标准主要有:1991年,建设部修订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列出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已颁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近十项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统计,在建设部现有颁布的城市绿化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有26项。我国园林行业国家和地方颁发的法规文件,共368项,其中由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条例4项;国务院令8项;国家建设部颁发的规定类43项、资质标准类11项、技术标准类15项;各省、区、市颁发的法规和标准272项。这些法规和标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中逐步建立并巩固、推广,在规范生产、组织生产、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园林行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法规和标准建立实施,为在推动我国园林整个行业系统高度协调统一,使我国园林行业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容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进程突飞猛进。1991年12月,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上提出,“九五”期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应有总体的量化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并提出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设想。至2006年末,全国655个设市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绿化覆盖率34.38%,建成区绿地率30.27%,人均

公共绿地7.94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6.01%和3.38平方米。建设部开展“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各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2个,命名了国家园林城市97个、园林城区4个。

近20年的迅速发展,园林行业自身日渐壮大并逐渐走向成熟。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约1.5万家,其中拥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127家,二级企业2000余家。全国有地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有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1200家,其中甲级设计企业48家,外资品牌设计单位10余家。物业管理公司4.5万家,花卉市场2397家。2005年全国花/苗农125万户,花卉苗木企业6.5万家,从业人员440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10%、21%、35%。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园林行业结构也逐渐变化,行业内容不断丰富扩大。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很少,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近几年由于市场的扩大,如林业和工艺美术等也打破了行业界限,分别以生态和景观的名义进入风景园林的设计领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和其他专业如城市规划、建筑、旅游策划等有了更多的交叉和融合[ii]。大型的跨国公司的进驻,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国内企业共同分享行业市场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

1.3行业产值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城市化建设催生园林绿化大市场,园林行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园林行业每年产值1500亿元左右。据城市建设统计公报统计,从2002年至2006年,全国650余个设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上升,平均每年投资4741亿元,以平均20.55%的速度增长,其中城市园林绿化平均每年投351亿元,投资平均增长速度达16.42%,2006年城市园林绿化投资达427亿元。

据2006年全国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6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商品房竣工面积53019万平方米。若按1:2的容积率,50%的景观面积,200元/平方米的造价计算, 园林景观工程量在265亿元左右,房地产开发持续升温、开发档次迅速提升,园林绿化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旅游度假村兴建、企业基建和高校新建、搬迁,现已成为园林绿化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北京在郊区县立项拟建的休闲旅游项目34余个。仅以海南博鳌度假项目为例,园林工程就高达14亿元。据统计,我国每年旅游度假项目园林绿化工程量在50--80亿左右。

此外,我国的园林绿化养护市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仅北京市草坪的绿化面积就达21152公顷,而每平方米的养护费就大于6.5元。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绿化养护每年产值约200-300亿,园林养护的市场前景看好。据农业部花卉产销数据库统计,至2006年,全国苗木产值267亿元,从2000年至2006年平均增长15.97%,高于全国GDP增速。我国每年园林设计产值达30亿元以上,并以10%的速度增长。

2、中国园林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园林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一个行业的标准化程度,代表这个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自1992年建设部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和2001年国务院召开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园林行业标准化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存在标准化程度很低、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系统性不完善、标准体系总体发展不平衡、标龄过长、技术含量低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在建设部已颁布的近1200个标准当中,涉及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不到20项,仅占1.7%。我国园林绿标准体系未能涵盖风景园林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专业领域,难以真正反映行业的结构和特点,尤其在资源和生态区域等方面的关注不够。有的领域发展快,标准比较全面,有的领域标准少,例如花卉领域标准多而全面,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安全、管护标准却很少。有些标准随着行业的发展,许多内容已经满足不了需要,比如,市场管理、项目管理、招投标管理、施工设计以及风景园林师制度的确定等都应该有进一步的改进。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快速发展,建立健全园林绿化行业标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2缺乏专业化的行业协会和中介咨询机构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为政府、市场、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具有政府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作业。协会可以利用其组织优势和组织效率,为政府提供准确的行业信息,协助政府实施园林国内扶持政策,行业协会还可以通过与国内企业的沟通,协调园林产品国内国际市场价格,加强与国际联系,帮助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生存空间。从我国园林行业看,目前基本没有或尚缺乏能统合各方面的实力,代表各方面利益与要求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园林企业的发展要依赖整个行业的进步。我国有待大力培养育和发展专业化的园林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帮助园林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3 缺乏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效益的系统研究

园林行业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关系相辅相成的。园林绿化是对社会环境资本的投入,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其形成的“经济波澜”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经济效益将大大超过投资额。园林绿化所形成的环境效益,不受疆域的约束,具有普遍性等特点。但是,目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还处在有认识无评价或有评价无计量的状况,多数单位对绿化的效益还停留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中国园林行业应从法制和管理上推行绿化环境效益的评价、计量,以便比较具体地反映绿化的经济效益,这是确立园林行业的作用、地位,促进园林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iii]。

2.4注重园林建设,轻视养护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一种长期、反复的工作,园林绿地的建成并不代表园林景观的完成,只有高质量、高管理的园林养护,园林景观才能逐渐的形成与完美。在我国很多城市绿化建设中,经常可以看到“重建轻养”现象,能有上亿元的建设投入,却不考虑日常维护上的投入,使得辉煌一时的国际或国内“一流”,维持不了“一流”的水平,发挥不出“一流”的效益[iv]。

3、与国际园林行业的比较

我国现代园林行业发展却相对较晚,通过快速经济发展的带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的规模与发展程度看,同国外相比目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像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总体目标是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质量与高水平的生存环境、景观质量,特别重视人的生存环境质量的“质”,而我们才刚开始注重环境质量的“量”。国外先进园林相对我国而言,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有着高程度、完善合理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在新优品种、新材料、新产品开发上有着成熟的经验。而在园林行业市场化操作上日趋完善和成熟,例如,美国的园林景观工程产业已经成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美国园林苗圃协会数据推算,2007年美国园林景观产值达到582亿美元,其中,58%的产值来自于园林维护保养,35%的产值来自于园林工程建设,7%的产值来自园林设计。

4、我国园林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园林行业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而发展的,不管其内容与形式,还是服务对象,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和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变化。展望我国园林行业,有以下发展趋势。

(1)风景园林市场逐步走向社会资本化。

风景园林建设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精神文明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是明显的全民共享的公益事业[v]。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的资本主要来源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注入为辅。纵观发达国家园林绿行业资本市场,是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资本市场。我国未来园林行业的发展,将是在政府引导前提下,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主要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吸引大量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园林建设领域,进行风景园林建设。

(2)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扩展,走向多元化设计

与过去十几年相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的种类、深度和广度均已大大扩展,正在从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未来园林设计的发展,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美学理论、功能理论、环境美化理论、田园城市理论、休闲游憩理论、绿地空间结构理论等),吸收借鉴环境伦理学、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哲学等新的观念[vi],将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协调为目标,逐渐走向生态设计、文化设计、区域设计、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设计。

(3)“生态城市”是当代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几十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讨论,环保意识的深化,使人们对园林在城市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已将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和水平提高到保护生态平衡高度来认识。生态园林是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主导思想,主张因地制宜、适地适栽,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园林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强调人工园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城市园林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体的景观,如城市综合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等等。城市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实现城市园林生态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4)风景园林行业在后50年进入保护与建设并举时代。

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总目标是推进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人居环境。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三化合一”的时代,对我国整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以及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是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vii]。5 结语

总之,中国园林事业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事业,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事业。随着中国景观建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即将结束的中国加入WTO保护期,正是快速发展的园林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满信心,参与国际竟争,发挥中国园林的传统优势,做大做强整个园林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宏彬.园林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保护·园林, 2005(12)

[ii] 何舫等.风景园林职业化道路的缺失和前景.风景园林, 2006(5)

[iii]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趋势

中国园林行业发展现状统计分析 篇2

1.1 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追求一种“世外桃园”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古典园林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中国传统园林一般区分为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官僚文人和富商大贾们的私家园林两类。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以及乡土材料的精雕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1.2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后来由西方传入的,有别于中国原有的传统造园形式,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分析为特征,以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讲究人工改造的造园理论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区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现代简洁,即使有仿欧式小区,也完全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通过传统园林手法的适当运用,小区园林意境有了新的延伸与体现。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其中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发挥作用。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自然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居住区园林的名贵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环境,还要具有欣赏画意。

2 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遵循可持续性和生态原则

在物质建设之外,结合自然的设计,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真实的生态之美以及生态过程之美,并使之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它运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把景观设计成这样一个有机体,它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水与最小程度的依靠人工水,让自然做工,使这个有机体以最少的人工成本可持续地运转及生长。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2.2 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宽容精神,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未来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它追求的是居住与城市的融合;城市与自然的融合,生产、工作与商业、居住的融合;公共交通与居住区的融合。坚守民族文化精神,就应当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而且要把这一原则推及到对待“他者”文化的行为之中。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3 结语

园林设计既可以遵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也可以借鉴西方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中国景观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景观园林设计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它对世界园林艺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这是中国景观园林学的根基所在。

当代居住区园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最贴近生活也最适用,居住区园林在数量和面积及使用上均为城市绿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故其设计更应审慎思考。无论是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还是拿来主义洋为中用,都须贴近民众和生活,真正以人为本,做有中国特色、本土特色的设计。

摘要:从我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背景入手, 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及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探讨现代居住区设计新思路, 以期营造有中国特色、本土特色的居住区景观, 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 突显地域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钱健.建筑外环境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2]孙喆.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 2007 (3)

[3]刘晓明.展望未来我国风景园林的发展[J].中国园林, 2007 (4)

中国园林行业发展现状统计分析 篇3

关键词 园林工程;绿化苗木产业;城市绿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00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园林工程作为城市中环境绿化美化的重要一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1]。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设计者往往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工程中加入了绿化元素,这对提高城市的环境与整体综合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园林绿化行业中苗木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的总体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

1 简要分析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园林绿化工作正在迅速发展,根据长期对相关园林绿化企业苗木的销售数目统计可知,整体上来看,绿化苗木的销量现在呈現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我国大中小城市建设中绿化的面积还在增加,绿化工程的增加带动了苗木产业的迅速发展[2]。实践表明,在不同的城市中需要的绿化苗木的种类也不相同,市场中常常出现一个品种非常抢手,而其他品种无人问津的情况,且有时建设单位需求的品种非常不适合在该地区生长。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有些地区会购买大量价格低廉,质量没有保证的绿化苗木,这些苗木多用于城市住宅区的绿化部分。另外,也有建设单位对各类苗木的质量要求特别高,很多的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完全不能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存在着一部分园林绿化苗木产业销量逐年降低,有着破产的危险。

当前,我国的园林绿化苗木产业整体的发展水平还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专业化生产方面,我国的苗木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很多技术还不够完善,对苗木的移植、嫁接、新品种的研发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3]。在规模化经营方面,我国的园林绿化苗木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化经营不合理的现象,不仅产业自身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此外,在苗木的多样性方面逐渐体现出了弱势。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苗圃建设和管理方面。一方面,苗圃中的苗木多数都是同一品种,且普遍缺乏特色;另一方面,园林绿化苗木产业本身就是一项高成本、高收入和高风险的产业,只有保证苗木的质量,并选择品种特殊的苗木,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但苗木生产的多样性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的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中的瓶颈。

2 简要分析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提高了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人们对于园林绿化工程也越发重视,且要求也越来越高[4]。因此,设计单位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要考虑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的科学与协调性,保证工程在具有美化、净化环境的功能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行业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的园林工程规划过程中,会使用种类繁多的植物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装饰和补充,园林建设中通常会使用树木、花草等植物凭借自身不同的颜色来构建造型。设计单位总体的设计要求就是城市建筑的风格要与园林中的花卉园艺绿化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体的协调性。因此,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产业要加快研发或引进绿化苗木的种类,并满足颜色和质量的要求,对于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要考虑植物拥有的最基本的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要满足人们对周围居住环境需求。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工程应该达到不仅作为供人观赏的风景线,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业。近年来,大型园林企业也处在蓬勃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品味的提高,人们在选择位置定居时,不仅看建筑物所处的位置与质量,更多地会考虑周围的环境,因而建筑单位对建筑周围的园林绿化工程越发重视。虽然现在城市中人口的密度非常的大,但是人们在选择住宅区时,也会关注周围的环境,而园林绿化工程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保证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的质量,才能使绿化苗木公司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的国土广大,各地区的温度差别较大,在园林绿化中绿化苗木的培养过程还要参考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保证苗木的存活率,这样还避免出现较大的损失[5]。绿化苗木相关企业应该在苗木培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划,对于不同的建筑工程有着不同的苗木组合方式,企业本身相当于是“专业”的,在与建设单位交接的过程中不能以自己的个人利益为得失,应该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与发展,保证苗木的质量,不贩卖使用病苗,保证园林工程的质量,后期的维护有控制起来,争取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损失。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使其尽快成长为城市园林苗木供应的主力军。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注重苗木产业龙头企业和育苗大户的培育。要在现有林木种苗企业和国有苗圃中,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其创立品牌、培养核心竞争力,引导其引进、试验、开发科技含量高的苗木繁育新技术和绿化苗木新品种,注重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使其逐步成为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有发展后劲、辐射能力强、能够带动苗木产业发展的苗木培育龙头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发展苗木产业的引导,积极为企业和农户牵线搭桥,帮助、鼓励育苗户采用公司加农户或村民联合体等经营形式,吸引各种投资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发展苗木产业[6]。要按照生态、优质、高效的原则,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育苗大户,使苗木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着力挖掘绿化苗木产业的经济潜力,不断开拓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3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虽然不是作为城市建筑的主体工程,但作为对于整个城市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是国家城市在建筑中的必然趋势。绿化工程发展起来势必带动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在当前的状况下,园林工程是使人类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必然选择,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想苗木产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集中精力提高苗木的质量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才能使企业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鑫军.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研究[J].北方园艺,2012(19):97-100.

[2]张恒基.我国园林绿化苗木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5):183-184.

[3]李泽相.行情看好的园林绿化苗木[J].四川农业科技,2002(3):15.

[4]王丽冬.浅谈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现状、问题与策略[J].吉林农业,2012(1):155.

[5]魏洪杰.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2012(4):56-59.

[6]王洋.当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才智,2009(17):29-30.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分析 篇4

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服装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服装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建设服装强国的关键。建设服装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服装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服装科技涵盖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行业客观现实,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别以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部分作为服装行业科技发展指南,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项目的研发、应用,全面提高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服饰文化、设计水平、工艺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信息化程度及公共服务能力,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重点领域,是指在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较快能够突破的技术和项目。加强针对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研究、推广应用,为解决服装行业发展中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1、品牌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产品附加值的总称,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它涵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市场定位、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创建自主品牌是服装行业走向全球增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

优先主题:

(1)国内外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2)自主服装品牌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研究

对于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方面我们与世界服装强国还有较大差距,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3)开展服装品牌的体系整合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服装品牌的类型细分、国内外同类品牌的体系建设比较,研究时尚文化在整合服装品牌诸要素中的作用,提出以服装品牌体系竞争力建设为核心的可行性建议。

(4)服装创意文化市场拓展研究

服装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类别。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储备,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北京、上海等地均在兴建创意产业园区,加强服装创意文化的市场拓展研究,在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同时,促进行业的整体提升。

2、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已成为服装行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优先主题:

(5)在线检测及成衣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3、自动化、信息化

快速反应能力是高新技术武装现代生产力和现代跨国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快速反应能力的核心因素是信息化。

优先主题:

(6)柔性生产系统(FMS)

服装企业在缝制机械未实现自动缝制前,吊挂传输柔性生产系统是服装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唯一绿色通道。立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我国的FMS生产系统。突破吊挂传输的电脑控制技术,进行吊挂传输主轨道、工位轨道的改进创新,实现自主工位轨道自循环设计。

(7)气相免烫设备

免烫整理是服装加工必然选择的一项技术和工艺,市场前景看好。其主要研究任务:① VP处理剂研制;② VP工艺设备技术;③ 连续式HP工艺与设备。

(8)服装CAD的电子数据标准格式及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

以美国服装行业电子数据交换标准AAMA为基本框架,制定中国服装CAD的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格式以及建立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引导服装企业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服装CAD系统。

(9)服装信息技术的集成开发及应用

通过对我国自主的服装信息产品的集成开发,孵化出适合我国各层次服装企业现状的信息化软件系统,突破具有数据交换和实时动态的接口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形成配套的企业管理系列软件产品,在全行业推广具有快速反应功能的集成制造系统。同时,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4、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

受现代数字化人体测量技术的限制,我国没有建立专业的服装用人体数据库,导致以人体数据为基础的服装号型研究等基础科学研究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健全的原型系列、板型系列、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技术标准体系。

优先主题:

(10)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

国内已引进多家公司的三维人体测量设备,借助数字化手段,形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的专项应用等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的国产化和应用软件的自主研发,并推动其在服装企业、行业的相关应用。

(11)建立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

部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已经应用三维人体数据扫描仪开展了人体测量、数据分

析及相关研究,但数据采集不够广泛,没有形成权威性。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的建立应遵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数据库应由若干区域性子库组成,需要国家相关单位、行业组织进行协调统筹,以实现数据的有效对接。

5、标准

标准是科学管理产业的有效手段,是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12)服装号型标准的修订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服装号型标准和规格标准,经过两次修订,在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体体型不断变化,现有的男、女装号型和儿童号型都处于需要再次修订的局面。此外,还要关注我国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号型的变化情况。

6、产业链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产业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世界性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优先主题:

(13)面料

加强研究发展服装产品需求的面料,特别是高档面料。加强新面料、新纤维在服装产品中的应用及技术研究。要强调面料的流行色研究,面料流行风格的研究,面料舒适性与功能性及生态环保型研究,面料适应现代加工的整理技术研究等。加快相关标准建设,来推进绿色环保服装、功能性服装研究开发。

(14)服装产业互动机制

建立服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互动机制,协调服装品牌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优势企业的沟通、互动,着力打造一条名牌服装产业链,共同参与服装产品的终端推广活动,引导社会消费,推进自主原创品牌建设。

(15)服装物流及服装供应链整合通过对服装物流的优化和服装供应链的整合,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7、产业研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深入,服装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复杂多变。产业研究工作需要动态跟进、长抓不懈。

优先主题:

(16)WTO背景下的服装国际新贸易研究。

(17)加强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研究。

(18)主要竞争国竞争力研究。

(19)全球服装贸易展发展趋势及中国服装产业的全球发展目标研究。

(20)国内市场运行及变化趋势及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战略(方针)研究。

8、服装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

根据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

或大企业,集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建设一批服装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机制和制度,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起带动服装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擎作用。

优先主题:

(21)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

中国服装产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全行业正在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组织、协调各个领域的力量,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开展流行趋势、服装设计、服饰文化、服装营销推广、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品牌策略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提高科学技术、自主原创品牌对行业持续增长的贡献率。

(22)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

组织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科技评估队伍和专家网络,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研究科技评估理论、方法、程序及指标体系,针对服装企业开展科技型企业认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等工作。

(23)搭建服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

搭建服装国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支持企业制定和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技术标准,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鼓励和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24)创办服装科技学术刊物

服装行业尚无一本专业性、高档次学术刊物,无法满足业内广大技术人员的需要,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创办权威、专业的中国服装科技学术刊物,搭建服装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9、公共服务

服装行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是中国产业发展中“集群化”最突出的行业之一。中小企业占服装行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进步就是整个行业的进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解决服装产业集聚地及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优先主题:

(25)搭建服装产业集群及中小型服装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研究面向产业集聚地及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内容,确定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具体设置与配置,最终建成网络及网下服务中心。

(26)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

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加强基础管理建设,针对行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检验部门尽可能的统一规范工作标准,包括对各国各类标准在执行或理解上的统一。开展针对检测业务的专题研究,提倡检验机构之间学术研讨与交流,对标准的制修订积累素材。强调对培训资质的确认,防止检测技术培训的泛滥化,避免给企业以误导,为服装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7)服装科技高层论坛

依托专家委员会,举办服装科技高层论坛,最终把论坛办成研究、交流、普及、服务等多功能组织。

二、前沿研究

前沿技术是指在服装行业科技发展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代表世

界服装科技的发展方向,对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是未来服装科技更新换代的重要基础。

1、服装虚拟现实设计(VRD)

服装虚拟现实设计主要研究内容是:①虚拟现实环境的技术;②数字化操作手套、数字化服装、数字化头盔显示器等设备;③研制虚拟现实设计软件。

2、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实现研究

在现代制造企业中对服装企业来说,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是企业立足市场激烈竞争前沿永不言败的唯一制造模式。此项研究的完成需要找好企业主体,以规模型企业为点进行列项研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①主体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技术;②按产品加工工艺进行信息技术模块化设计与组合;③完成虚拟制造与定制系统设计。

3、电子商务

依赖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由于其具有使贸易流程简化、能超越时空限制、成本低和利润大等特点,成为二十一世纪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服装行业、企业和对个人消费者来说,B to B,B to C电子商务研制和实现条件基本成熟,国家正在加大法律支持力度,因此要加强其研制和实现,促进其应用和推广。

三、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服装科技发展的源泉,是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1、服装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以人体数据采集技术和国家服用人体数据库为基础,加强号型系列、原型系列、板型系列、标准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2、服装舒适性基础研究

依托服装院校基础研究中心的现有资源,结合企业的需求,针对我国服装业的主要市场销售区域的人体体型进行收集和分类研究,并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确定急需研究的服装品种,如内衣、功能性服装等,研究体型分类与这些服装之间的关系,解决服装产品设计中的舒适性问题。

3、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化,我国服装标准体系要随之实现由生产型向贸易型转变。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了解发达国家服装系列产品已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和条例,研究应对措施。

四、人才培养

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为宝贵的资源已成为不争的共识,我国在近20年的高等服装专业教育中,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管理及贸易人才。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服装企业为了摆脱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竞争力较弱和品牌附加值极低的现状,开始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形成一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服装人才队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针对服装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直接动手、参与市场和企业。在专业设置上,要针对性地适应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积极探索服装与新材料技术、服装与艺术设计、创意服饰文化产业、服装与信息技术、服装与生命科学、服装与现代经管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和优化学科与专业。在培养目标层次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逐步

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2、建立再教育培训体系

中国婚庆行业薪酬现状分析 篇5

越来越市场化的婚姻现状使婚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同样也对婚庆行业产生了影响。这不仅仅是指单纯的市场扩大带来的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消费者消费需求的转变所引发的行业转型。消费能力日趋提升的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要求也在增加,而对消费本身依旧谨慎。拿婚摄摄影来说,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5%的被调研人群愿意为婚纱摄影消费8000元以上,仅有17%的被调研人群愿意为婚纱摄影消费5000-8000元,而去年的相关调研结果显示,这两部分人群占比已经分别达到了19%和42%。在消费结构上,愿意请婚庆公司举办婚礼的人群也从不足49%增长到72%,更多的人希望婚庆公司承担更多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婚礼的筹办和主持,这将促使婚庆企业尽快的完成行业的纵向整合,并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一、人才匮乏制约行业发展

尽管婚庆市场在近几年中一直处于扩张的状态,但要真正吃下这块蛋糕,婚庆公司仍有不少工作需要完成,其中,人力资源的储备和管理必不可少。根据众达朴信最新发布的《婚庆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报告》显示,我国大多数城市和地区婚庆行业都存在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的人才缺口,婚庆企业的满编率则大多在60%-70%之间,缺编情况严重。众达朴信认为,造成婚庆行业人才匮乏的原因,人才供给不足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仍待提高。

从人才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婚庆行业的人才匮乏问题,众达朴信研究员张迷离认为,目前婚庆行业的行业特质模糊是造成行业整体人才供给不足的最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婚庆行业所需的人才并没有与其它行业有明显的界限,无论是摄影、化妆还是主持,婚庆行业在某一类人才的竞争中总是要面对除了婚庆行业内部的企业竞争外的其他行业的争夺。而在当前运作模式下,婚庆公司所能提供人才发挥自身能力的舞台相比于其他行业来说还有不足,这就造成了婚庆行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劣势使婚庆行业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不足,诸如摄影、化妆等,将进一步弱化求职者对婚庆行业的倾向。

从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婚庆公司的人才匮乏问题,张迷离则认为,目前婚庆公司普遍缺乏人才粘性。除了行业发展不充分造成的在职者长期从事婚庆工作的意愿下降,企业本身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没有体现为具体的行为、制度或流程上,也是员工归属感不强的重要原因。

调查研究表明,现有的婚庆公司同质化问题严重,企业往往表现出对人才的过度依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表现为个人能力,所以员工的离职会对婚庆行业企业造成的比其他行业企业更大的影响。相对应的,员工则拥有较强的自主性,企业薪酬绩效体系和晋升体系的缺失则将这种自主性转变为离职倾向。事实上,临时工作在婚庆行业中的普及面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员工的离职成本。

二、高素质人才推动行业薪酬增长

正如前文所述,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心理的转变使婚庆公司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任务变得愈加艰难。这种艰难迫使企业开始对自身核心能力的不断挖掘,当代婚庆企业的内部业务分工将更加细致,产业链也将衍生出更丰富的内容。婚庆公司对人才的素质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像婚礼主持人这个岗位,单纯的口才好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婚礼主持人不仅对品貌、言谈、举止有着较高的要求,更要求主持人博闻强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外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了。

某婚庆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对这种变化感到欣喜,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恰恰说明了行业的进步,并且这并不会对人力资源的工作造成太多的阻碍。相反的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对企业在职员工来说是一种极大地激励,而且素质越高的员工对离职决定的谨慎程度也越高。人力资源将得以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企业制度、流程和体系的建设中。

众多的婚庆企业表示,当前人力资源的主要工作将是薪酬体系的重建,包括岗位说明书、任职资格、晋升通道、薪酬标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内容将系统化和规范化,解决新老员工矛盾和新员工的保留是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众达朴信近日发布的《20婚庆行业薪酬调研报告》显示,去年婚庆行业整体薪酬水平上调幅度达到了10.7%,增长幅度近来首次超过10%,不难看出,这对于婚庆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转变。

三、淡旺季影响收入,“靠天吃饭”需要改变

中国大米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篇6

我国大米市场进口量持续增长。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市场大米价格大幅高于国际市场,是国内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

进口大米受青睐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4年10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7.981万吨,同比增加3.893万吨,增幅27.63%。1~10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200.7万吨,同比增加15.13万吨,增幅8.15%;2014年10月我国大米出口量为5.749万吨,同比增加1.4万吨,增幅33.24%。1~10月我国大米出口量为23.656万吨,同比减少16.873万吨,减幅41.63%。

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4/15(7月到次年6月)中国的大米进口量预计为370万吨,比上年的380万吨减少约3%,因为国内产量可能提高。报告预计2014/15中国大米产量为1.44亿吨,同比增长1%,因为种植面积提高。参赞预计2014/15中国稻米播种面积为3060万公顷,同比增长1%。此外,报告还预计2014/15中国的大米出口量为35万吨,同比增长36%。“今年以来,大米进口量快速上涨。进口大米具有价格低的优势,与国产大米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采购进口大米。”一位不愿具名的大米经销商告诉记者。

进口大米价格低于国产大米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大米价格大幅高于国际市场。进口的本质不是我国自身粮食供需出现了问题,而是国内外的差价导致了进口的商业条件。粮食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只要在这个配额内进口的粮食都有低关税,所以只要国外粮价低于国内价格,粮食贸易商就会大量进口。

据了解,当前国际粮价远低于国内粮食价格。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近年来一直对水稻等实行最低价收购,稻谷价格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产大米价格。2014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每50公斤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每市斤分别为1.35元、1.38元、1.55元,国内加工后的大米售价一般在2元/斤左右。另一方面,因为我国以进口越南米为主,而东南亚种植成本低,因此稻谷价格偏低,米价偏低,进口越南米离岸售价在1.6元/斤。

目前泰国5%破碎率大米的报价为每吨440美元,与之前相比下跌了5美元;印度5%破碎率大米报价为每吨430美元,与之前相比下跌了10美元;越南5%破碎率大米报价为每吨445美元,与之前相比降低了5美元;巴基斯坦5%破碎率大米价格为每吨410美元,与之前相比下跌了15美元。

与进口大米相比,国产大米的价格却高了很多。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显示,国内大米价格折成美元每吨800多美元,而国际市场上越南大米最低仅400多美元。以6月份粮价为例,国内晚籼米价格比品质接近的越南大米每吨高1507元,价格相差悬殊,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大米非常活跃,国产大米竞争力很弱。

中国3G发展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3G,发展,中国

1什么是3G

3G (3rd-generatio) 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 (1G) 只能进行语音通话, 第二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 (2G) 增加了接收数据的更能, 而3G能同时传送声音和数据信息, 其传输速率通常可达几百kbps以上。

2我国3G发展现状分析

09年1月初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牌照, 这意味着中国正式步入3G时代。时至今日, 3G移动通信标准在中国市场已经实施3年半时间。3G业务在国内的开展情况究竟怎样?下面本文将从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近年来3G业务的具体运营情况来展开分析。

2.1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所拥有的TD-SCDMA 3G标准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标准。但是由于该标准起步较晚, 致使原本在手机通信和增值业务占有最大份额的中国移动初期在3G市场的开展受到了影响。为了吸引新入网用户和转网用户, 中国移动采用不换号, 不换卡, 不登记的三不政策发展3G, 在2010年初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加速推动TD-SCDMA发展, 追赶其它两大3G标准, 自09年以来中国移动持续加大对TD网络建设和优化力度及市场营销力度, 不断推动终端产业发展总投资已达到1930亿元。

至2010年底, 中国移动已建成基站21.8万个;同时网络质量也得到改善, 关键指标已接近GSM网络。至2011年6月底, TD用户已增至3500万户。截止今年5月底, TD用户总数已超过6000万, 占到国内3G市场的四成。基站总数达到22.7万个, TD网络已覆盖全国县级以上所有城市;终端产品超过900款, 终端产业链厂商已经达到259家。目前TD-SCDMA完全能与由欧洲主导的WCDMA和美国主导的CDMA2000两大3G标准同台竞技, 实现了中国通信标准从标准化到市场化的成功跨越。

2.2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由于具备CDMA2000的先天网络优势, 网络覆盖范围广是其最大卖点。中国电信所推出的天翼3G手机、无线宽带、天翼视讯等3G业务, 无论是从品牌营销还是网络建设方面来看, 在开展之初都相对顺利。中国电信对3G网络的投资超过1000亿元, 截至2011年11月, 中国电信CDMA2000基站有26万个, 3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及90%的乡镇。截至2012年1月底, 中国电信CDMA用户总数超过1.29亿, 3G用户达到3870万户。

在3G终端发展方面, 中国电信自2009年开始全面打造CDMA终端产业链。2011年中国电信CDMA2000终端产业链上游各类合作伙伴数达到410多家, 全球知名终端厂家已全部与中国电信合作;终端品牌达到137个, 各类在售终端超过1100款。目前中国电信已成为全球CDMA用户最多的电信运营商。

除了发展天翼品牌, 2012年3月初, 中国电信联手i Phone4S, 推出一系列优惠购机套餐, 可提供提供16G、32G、64G三种i Phone 4S。其中最低一档每月只需49元套餐费即可享200M流量, 语音通话100分钟, 短信30条, 彩信6条并赠送30小时Wi Fi时长。与i Phone 4S的合作定会帮助中国电信吸引更多高端用户, 占领3G市场。

2.3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持有的3G牌照是WCDMA, 该标准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 占据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中国联通在推广3G的战略上选择与苹果公司合作并于09年6月签署了三年的合作协议。中国联通凭借与i Phone的合作, 在3G领域获得大量高端用户, “明星机”战略也成为了中国联通推广3G的核心战略。2011年11月, 中国联通净增3G用户338.4万户, 位居行业第一;3G用户总数突破3600万户。中国联通在2G业务上远不入中国移动, 但在3G业务发展方面后来居上。就目前来看, 中国联通3G用户价值是中国移动的两倍。

3G业务的快速增长同样也带动中国联通宽带业务的快速发展, 中国联通通过“宽带+WCDMA+WLAN”的固移网络融合, 实现网络能力的持续、快速提升。

目前, 中国联通提供16G、32G、64G三种i Phone 4S, 并推出“三年期286元16GB/32GB零元购机”、“两年期386元16GB零元购机”等系列合约计划。明星机战略使中国联通在3G市场高端客户占领上处于领先位置。

3结语

3G技术在中国开展的三年多时间, 已经为中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3G技术的不断应用, 人们对新目标的不断追求, 3G标准将会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并平滑地过渡到4G标准中取。

参考文献

[1]符周顺.天翼3G渗透率超30%.东阳日报, 2012年07月06日.[1]符周顺.天翼3G渗透率超30%.东阳日报, 2012年07月06日.

[2]3G成为中国联通发展第一驱动力.中国联通官网, 2012年01月14日.[2]3G成为中国联通发展第一驱动力.中国联通官网, 2012年01月14日.

中国园林行业发展现状统计分析 篇8

摘要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发展到今天,已被视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了解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及现状对于我们学习武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会有极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并分析当今武术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武术起源发展分析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两广人称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门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中带来了有关体育、健身、和中国武术独有之气功、及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中带来了不少前人之经验和拳谱记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棍等。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链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

中国武术的起源一直是国人关注的话题,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的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并模仿野兽的动作,从最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等。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象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效果为主,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

从现在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落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干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別关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时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而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荀子)目睹齐人崇高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剑术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提出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期“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弁”(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弁”,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术。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搏》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进入近代,当刀枪剑戟让位于洋枪洋炮的时候,当义和团神兵的身体被洋枪扫射得像马蜂窝一般的时候,当西方的体操、田径、足球、篮球等项目涌入中国国门的时候,中国武术着实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酿就的武术文化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霍元甲及其以后陈公哲等人的努力造就了名冠华夏、威及南洋的精武体育会;1923年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的举行虽然是表演性的,但吸引了全国大量武术家参与;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国术游艺大会汇集了几乎全国的国武林精英,散手冠军五千大洋的奖金显示了组织者的重视程度;1928年和1933年由“中央国术馆”组织的“国术国考大会”是可以与全运会媲美的武术全运会。王五、孙禄堂、杨露蝉、陈微明、杜心伍等武术名家的影响深远,曾国藩、冯玉祥、张学良、张之江等重视推广武术的政治和军事名人为武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3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东南亚,在华人社会传播了武术;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德国柏林参加奥运会表演更是给当时在赛场一无所获的中国代表团挽回了面子,就连纳粹首领希特勒也赞扬中国武术的美妙和神奇。奥运会以后,这支由6男3女共9名运动员为核心组成的中国武术队在德国进行了巡回表演,并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然而,近代的中国武术虽然在比赛形式上采用了拳击的点数计算和按体重分级的做法,但很难与国际的拳击等项目接轨;在组织方式上摆脫了擂台的传统模式,实行了运动会和裁判评判等形式,但仍然出现众多的漏洞;在教学形式上摆脱了古代师徒式的口传心授,但仍然难以在广大民众中传播。

一些武术教学中出现不同门派之争、大量武术竞赛中出现评判争执,武术宣传中神秘和非科学化的言语更是频繁出现。解放以后,中国武术的改革步伐更快,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决心更坚决。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加快,武术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中国武术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武术改革与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推进了武术的国际化。目前,已经举办了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曾经是三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亚洲武术锦标赛和欧洲武术锦标赛也不断举办。

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和1994年成为加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都使武术成为国际体育的一支生力军。经过最近的近几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已经很多,超过了国际奥委会批准奥运会项目的数目──四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观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

三、对当今中国武术的思考

(一)缺乏中国武术文化的认识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搏会武术项目比赛期间,“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尽管套路项目中,各个小项的比赛服饰、风格各不相同,但每位运动员的服装色彩选择基本上以象征吉祥的红色系居多。梅花、飞龙、祥云等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点缀其中。美中不足的是,尽管选手们技术过硬,对于武术背后的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不少运动员尽管也选择了音乐作为比赛的伴奏,但并没有领略到音乐背后传达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武术寻求国际化发展,除了要让更多人修习武术,也要注重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二)中国武术受国外冲击

虽然中国选手个个身手不凡,不过无论是套路项目还是散打项目,各国对手近年来进步神速,运动员和教练们均表示,自己身上“压力很大”。现在国外武术正是处于上升阶段,他们赶超我们的步伐非常快,眼下已经发展到了“居危思危”的地步了,有教练说,“假如说以前是‘狼来了’,那么现在的局势就是‘群狼来了’。我们现在就要做到‘与狼共舞’,共同创造世界散打的新辉煌。其实本来在散打项目上,中国跟其他国家是同时起步的。不过由于欧洲、西南亚等国家的选手先天身体条件比我们好,所以中国散打今天取得的成绩实在来之不易。”早在近二十年前,中国运动员在散打大级别项目上还难以与外国运动员相抗衡。随着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国际上不断升温,国内外运动员的水平都在与日俱增。

(三)当今中国武术缺乏技击性

有学者认为,当今中国武术最大的骗局就是具有所谓的“技击性”。虽然传统武术有些技法还是包含着较高的技击性和潜在技击性,但肯定,当今中国武术在整体上极度缺乏技击性。今天的传统拳术与学院武术一样以套路为主,并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而套路与篮球、游泳、登山一样只是提高运动素质的锻炼方式,却不针对格斗需要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可以说已丧失了技击的竞争能力,但传统武术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传统武术也是一拳一脚。作为格斗技术的武术本来就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除了在影视剧中,我们很少看到中国武术与外界的对决,那么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到底如何?从打法上看,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这些动作与技击无关。从功法上看,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很原始、低效的操习,与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祈祷、苦行和磨练耐心。实际上,从民国时期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套路对招一直在进行着理想主义的尝试。在他们的想象中,仍然还是那种你一招白鹤亮翅,我一招黑虎掏心。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练习散打之前,就有武术家参与过这样的试验,但从来没有成功过。

参考文献:

[1] 秦志华.武术馆校师生对中国武术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 赵天益.对中国武术套路发展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5):39-41.

[3] 吴甫超,等.初探孕育武术产生的因素[J].科技信息.2010(15):171.

[4] 裴旻峰,等.浅谈学校武术教学中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9(8):64-65.

[5] 徐启军.对文学武术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0.

上一篇: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户政处详解户籍新政下一篇:读书生命飞翔的羽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