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行业现状分析

2024-09-14

中国鞋行业现状分析(通用8篇)

中国鞋行业现状分析 篇1

安全防护鞋行业发展现状

由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历时一年,通过对全国50家安全防护鞋生产企业和401家防护用品经销商及用户的抽样调查,并在华东三省市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了各方对安全防护鞋市场发展趋势的意见,最后形成了《中国安全防护鞋市场发展趋势调查报告》。

一、安全防护鞋行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中国每年生产安全防护鞋2亿双,约占国际市场需求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国内年需求量为9600万双,其中保护足趾安全鞋为4500万双,防刺穿鞋为187万双,防静电鞋为127万双,电绝缘鞋为255万双,耐酸碱皮鞋为255万双,耐油防护鞋为187万双,其他防护鞋为2115万双。

随着改革开放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安全防护鞋生产企业的发展,已形成了上海、浙江温州和瑞安、江苏扬州和扬中、山东高密、广东东莞等地区的产业集聚区,并涌现出一批年产量百万双以上的企业,其中赛纳集团有限公司已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制鞋工艺和装备,年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双,是中国规模最大、出口量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安全防护鞋生产龙头企业,2010年生产安全防护鞋687万双,完成工业总产值5.68亿元,其中国际市场销售515万双,国内市场销售170万双,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但我国的安全防护鞋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产品落后、品种单调、科技含量不高、质量参差不齐、科研投入不够、更新换代较慢、无证产品仍在流入市场等。

二、安全防护鞋生产销售情况

在对50家安全防护鞋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2008年至2010年分别生产各类安全防护鞋3131万双、3225万双、3715万双。2009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2008年仅增长3%,2010年比2009年增长15.2%。在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1家安全防护鞋国内用户和经销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安全防护鞋国内市场2008年至2010年分别销售930万双、1105万双、1377万双,2009年比2008年增长18.8%,2010年比2009年增长24.6%。

三、国内市场的主要销售渠道

据调查,国内销售的安全防护鞋95.6%通过经销商销售,其中总代理占40%,直接销售最终用户占60%。也有部分生产企业既通过经销商代理,也参与最终用户企业招投标销售。在安全防护鞋的国际贸易中,选择通过国际专业展会签约销售的占22%,通过外贸企业进行代理销售的占36%,为国外企业进行贴牌生产销售(OEM)的占38%。

四、市场对不同档次产品的认知度

在对安全防护鞋的市场认可因素的调查中,选择产品质量为84%,选择产品价格的为64%,选择产品品牌的为54%,通过广告形式认可产品的为10%。

通过对近三年的价格统计分析,价格在50元以下的安全防护鞋占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价格在51元~80元的安全防护鞋占销售总量的33%,价格在81元~120元的安全防护鞋占销售总量的37%,价格在120元以上的安全防护鞋占总销售量的10%。由此可见,市场对51元~120元的安全防护鞋认可程度最高,占总销售量的70%。

五、六种安全防护鞋的销售占比

目前皮质安全防护鞋按其防护功能,可分为保护足趾安全鞋、防刺穿鞋、防静电鞋、导电鞋、电绝缘鞋、耐油防护鞋等。根据2008年至2010年三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销售量最多的是保护足趾安全鞋,占总销售量的39%;电绝缘鞋占23%;防静电鞋占15%;防刺穿鞋占14%;耐油防护鞋占7%;导电鞋仅占2%。这六种安全防护鞋2010年市场销售增长最快的是保护足趾安全鞋、防刺穿鞋和电绝缘鞋,这3种鞋同比增幅都在40%左右。

中国鞋行业现状分析 篇2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物质的保障。物流产业作为十二五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 它的发展已经被国家和社会重视到了一定的程度。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物流, 并且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办法让物流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全国各大院校也开始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为物流行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网上购物的发展, 不断加快的城市生活节奏, 也使快递行业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开始变得重要起来。

二、西部快递行业现状分析

(一) 人才信息资源跟不上

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及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快递公司由许多运输公司摇身一变而成, 管理相对混乱, 运输质量无法保证。缺少与客户之间的接口或业务数据互联互通的建设, 无法发展基于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 无法通过信息网络优化快递过程, 减少库存, 以及中间环节, 使得快递业的成本下降。货物的跟踪手段相对落后, 包装更是无法满足快递业的要求。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 许多快递企业是被动的, 就算主动建设, 面对巨额的投入和缓慢的市场回报也使得许多快递企业望而却步了。

(二) 服务质量差

由于缺乏行业标准, 虽然快递行业已经存在多年, 但在中国却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由于没有统一有效的行业准则, 许多快递行业根据自身的运营成本和对利润的要求制定出价格不一的收费。部分快递公司鱼龙混杂, 服务质量有好有坏。近年来, 我国快件的延误、损毁、损失赔偿标准较低, 一直是消费者不满意和投诉率最高、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

据中国消协统计, 2008年在前10位商品与服务中, 邮政业居投诉率增长第一位, 较2007年增长了72.5%。快递公司服务人员素质较差, 新闻中常常会出现快递公司内部员工将客户物品占为己有的情况;淘宝中, 客户评价也往往会出现快递公司服务差, 邮递不及时等字眼。

(三) 快递公司品牌建设困难

由于行业准入门槛极低, 许多快递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私自拆包, 不尊重顾客, 导致顾客与快递公司的纠纷不断, 严重影响了快递公司的自身形象与发展。快递员工作不稳定, 流动性大, 教育培训跟不上, 业务素质不高, 而消费者多与派收员打交道, 有的根本不知道公司在哪里, 手中也只有快递单。义乌市的调查表明, 消费者认为“派收员态度恶劣”的占比达到15.0%。更为严重的问题是, 非专业的快递企业领导缺少物流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认识, 对于公司的发展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

责任编辑:张倩

三、西部快递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 联合配送

此处所说的联合配送并不是多式联运, 而是行业内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合, 在配送终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虽然此想法过于理想化, 却有它的可行之处。民营企业财力薄弱, 同时又要面对内外巨头的压力, 如果仅靠自身力量是难以得到实质性发展的。对于财力相对薄弱的快递企业, 可以选择联合配送的方式。快递企业之间通过协商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建立共同的配送中心, 统一收件、配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优化配送资源, 减少各企业因为顾全网络的完善而增加的配送成本。而对于利益的分配、具体的施行措施和法律层面的界定则需要合作的各企业详细探讨。

(二) 独立的第三方配送

成立独立的第三方城际配送组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制定详尽运营细则时各合作方的矛盾。企业可以股份份额实际享有既得利益。这样也可以减少因货物丢失、损坏或因代收款问题而引起的复杂法律纠纷。快递企业与物流水平较高的行业外企业联合。运用各方的优势力量减少在运输和配送上的成本。由于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 如法律对从事快递行业业务的入行条件和其他行业的入行门槛。这些问题是一时难以解决的, 因此快递企业只能更多地在行业内谋求互赢互利的合作。

(三) 多元化经营

作为快递企业, 通常是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 但这样很容易受到市场和供应商的限制。如果快递企业更加深入经济活动过程, 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市场效益, 还能提高对市场风险的抵抗力。现如今B2C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 亚马逊、淘宝、天猫、京东和苏宁等电商业务的繁荣也给快递行业带来了大批的业务。作为快递企业, 完全可以成立自己的B2C, 凭借着自己的物流优势, 可以有条不紊地开拓自己的业务市场, 这样不仅能保证自己快递业务的业务量, 也能有其他的经济依托, 大大提升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四、结论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3

一、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路

新能源是未来世界的主体能源,一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当前世界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国正在积极开发水电、核电,鼓励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海洋能。据中国新能源网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2035~2040年,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

二、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

1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由2001年27.6%、2002年24.62%下降到2003年23.36%、2004年22.26%、2005年21.60%、2006年21.1%,天然气所占比例由2001年2.96%、2002年2.71%下降到2003年2.50%、2004年2.53%,继而上升至2005年2.8%和2006年3.0%,所占比例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一般水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竟达70%,远远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28%),而且,今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相对油气资源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且,相对工业国家我国过去对使用高污染的煤炭几乎没有环保的政策限制和外部成本合算。

2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行业的介定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氧气等。

(2)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政策及激励机制欠缺

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条件下,除了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规则下缺乏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励。目前,国家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②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发展缓慢。

③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除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较多依靠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3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展望

(1)水电

今后水电建设的重点是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和怒江等重点流域,同时,在水能资源丰富地区,结合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需要,加快开发小水电资源。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2亿千瓦,小水电5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200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

(2)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3)风电

①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三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3个100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建成1~2个1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试点项目。

②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建成新疆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内蒙古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和吉林白城等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并建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

(4)太阳能

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扩大城市可荐生能源的利用量,并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必要的市场规模。为促进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技术的战略储备,建设若干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

(5)其它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进地热能和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热需要。在具有高温地热资源的地区发展地热发电,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技术。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浅层地热能进行建筑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供应。到201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建成潮汐电站10万千瓦。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分析 篇4

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

1.传统的消费习惯制约了葡萄酒消费在中国的普及

在中国,葡萄酒还不是主流的饮用酒水。在大多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白酒和啤酒消费还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葡萄酒本身来说,葡萄酒是代表着富贵,有品位,高消费的富贵家族的独享物。一般的人认为她的这个特点,是一个高的门槛,再加上中国自己的文化消费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的限制,制约着葡萄酒的发展。而洋葡萄酒来了,给中国葡萄酒带来威胁和商计。很多的专卖点都兴兴出台,更令人兴谓的是以代理商、专卖店、葡萄酒厂家的俱乐部同时也兴起,引导消费者消费理念,如:葡萄酒文化知识、怎样购买等等。而现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消费者都洋葡萄酒的青睐是超过了国产的葡萄酒,成为了一种崇洋媚外的趋势。在汽车行业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半年前,吉利汽车总裁李书福曾经以韩国美女金喜善拒坐奔驰车为例炮轰中国娱乐界不买国产车的现象,但这种炮轰于事无补,国产车依然还是低档的代名词。而在最近出笼的一则政府绿色采购清单中,国产车也因为没有申请环境标志而被拒之门外。这将给酒店和超市两种销售渠道带来重大的影响。

2.生产厂家的规范性

一些国内葡萄酒企业瓶标不规范,缺少生产注册号码、葡萄汁含量和葡萄酒成分表;一些知名品牌附近的小生产企业生产低质伪劣葡萄酒;一些葡萄酒生产企业生产技术老化,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专业管理方法,从而导致期葡萄酒产品不合格;一些葡萄酒生产企业在生产时降低了葡萄汁的含量。

3.葡萄酒的高价格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相比较,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没有能力长期消费葡萄酒,而且对葡萄酒文化缺乏了解,所以很难成为长期稳定的葡萄酒忠实消费群体。

4.目前中国缺乏高质量酿酒葡萄的生产基地以及对葡萄基地的投资,这样酒阻碍了中国葡萄酒业的快速发展。

5.世界葡萄酒市场总体情况为供大于求,所以外国葡萄酒深感企业很重视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入世和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进口葡萄酒会更有竞争力,这样就能影响中国国内葡萄酒品牌。

6.投入的成本高

现在,葡萄酒产品要进入超市销售,超市会向葡萄酒供应商收取很多名目的费用(统称进店费用),做为提供销售场所的报酬。若有几家供应商争夺一个超市的酒水供应权的话,进店费用将被抬高,进一步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经销商要想获取利润,只有加高葡萄酒价格和供应低质量标高价的葡萄酒两种方式。同时葡萄酒商城也在兴起,在网上就可以直接从庄园里买到好的葡萄酒。

7.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专卖店则不一样,专卖店里的葡萄酒都是店家自己直接从国内外酒庄采购,省去了中间商的环节,更没有什么进店费用。另,从经营压力上说,专卖店只有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专业的葡萄酒知识服务(就象药店里的药剂师一样)才能使专卖店吸大批量的消费者,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所以专卖店的出现,将打破供应商和超市之间的利益捆绑,从而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打破供应商和酒店之间的利益捆绑

相对于超市,酒店里的酒类供应权竞争更激烈,消费垄断也更霸道。酒店是酒类消费的直接场所,所以一些酒水供应商不惜花上上百万元的资金进行买店,只供应自己控牢的几家酒公司生产的酒,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空间。消费者在被买断的酒店消费,要想喝其他的酒,酒店的回答则是:“对不起,没有!另者:本酒店规定不允许自带酒水,否则收取开瓶费用”等,最后消费者只能接受酒店提供的高价、自己不想喝的酒。前些年,国内一些大的葡萄酒公司就是靠这样垄断销售方式来逐步成就品牌的。近段时间国家消费者协会向社会公布,酒店不允许消费者自带酒水和收取开瓶费用等行为是违法行为,这样的好消息可以鼓励更多的消费者去专卖店买自己如意酒,带到酒店饮用。这样专卖店的产品花样丰富、价格便宜、服务专业的特点将被表现出来了。所以专卖店的存在给酒店和供应商之间的捆绑利益带来严重影响。

洋葡萄酒酒进占中国市场将更容易

过去洋葡萄酒进入国内市场总是不适应国内“游戏规则”,现在不一样了。国外的葡萄酒质量一般较国内的好,价格也随着关税的降低在逐渐降低,再加上销售渠道的扩展和消费者逐渐增加葡萄酒知识,国外的产品将被消费者接受,所以现在洋葡萄酒进入国内市场要比过去容易。

1.国际葡萄酒市场的低迷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成为葡萄酒竞争的主战场,中国无疑将成为这以市场的热门,这为国外葡萄酒提供了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2.中国政府鼓励人民消费更多的葡萄酒和果酒,降低浪费粮食的白酒的消费。

3.媒体对于饮用葡萄酒有益健康的报道也对葡萄酒的消费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进口葡萄酒可以瞄准中国高档酒市场做一些文章。

5.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为葡萄酒消费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刺激因素。

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开始消费进口葡萄酒。

7.有了更多的消费人群,进口葡萄酒市场会更加成熟。

8.中国的入世会给各个包括新、旧世界在内的葡萄酒生产国提供更多的挑战和机会,所以竞争也将会更激烈。

9.要想生产高质量的葡萄酒,以下三个因素起主要作用:酿酒葡萄来源、技术和人才优势和资本投入。在葡萄酒的生产上,中国及缺乏技术和人才,又缺乏资本,这正是葡萄牙企业的优势所在。

同时现在洋葡萄酒在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国外葡萄酒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需要到中国来参加展览会并且调查销售网点,倾听当地分销商的意见和建议,向竞争对手学习,制定基于市场细分的适宜战略。

2.参加中国的各种专业展览会,在那里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葡萄酒分销商、最终消费者、进口贸易公司和有潜力的代理商。

3.在中国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做好对分销商和消费者引导培育全力支持的准备。

4.国外葡萄酒企业有必要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在战略促销上使得其葡萄酒在中国的销售更上一层楼,并在中国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5.与当地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合作,培育自己的优良酿酒葡萄,为在中国长期生产葡萄酒做好准备。

6.总而言之,良好的品牌形象,再加上全身心的投入、耐心和对分销商和消费者的培育,这样才有可能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

0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分析 篇5

市场规模方面,据统计,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20.56%。

20美国平均车龄超过,而中国平均车龄仅有4.9年,但保有期5年以上的车辆占比较增加8%,平均车龄快速提升。

年线上汽车养护在4S店体系以外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16%,整体而言,在整个汽车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线上汽车养护景气度不断上升。

中国鞋行业现状分析 篇6

东莞制衣厂

中国服装业有四大特征:规模大、产量大、水平低、结构差。水平低指的就是我们的服装设计水平低,这也是我国服装业只能替别人加工高档名牌服装、自己的产品难以成名的原因东莞工作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中国服装企业结构链停留在传统设计管理的模式,由于设计手段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品开发周期长,就不容易发掘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设计、成衣到进入销售)工业发达国家平均2周,美国最快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时间,差距非常明显。

服装业在加入WTO以后,如果只依靠依赖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的价格优势,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人民币汇率上升也对出口造成深远的伤害。

中国服装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和羽绒服,这片领域诞生了杉杉、雅戈尔、波司登、雪中飞等众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但是总体来说,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没有规模。东莞厂服

(一)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

有人说: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不用担心没有衣穿。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还都够在市面上卖个两年的。服装企业做大了,往往是伴随着仓库急剧增大的代价。企业的销售翻了好几倍,帐上的现金却没见增长多少。难怪很多老板说,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都跑仓库里去了。由于服装季节性明显,且服装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库存问题成为最令服装企业头痛的问题之一。

企业的库存表面是产能过剩造成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需求呈现多样化,对消费者尤其是对不同等级市场需求特点的研究是服装行业比较欠缺的,这样就造成企业无法将自己的产品精确的或者有针对性的投放到这些需求者的市场上去。一方面是大量的库存,一方面是服装消费严重落后。在中国,即使在一个城市中,市区和郊县的消费满足程度就存在相当的不同,城市消费过度,而在三类以下的城市却相对处于消费热点匮乏的状态,超级女生作为一种消费热点,最大的消费地不是在沿海,反而在四川。服装企业缺少抓住市场热点的能力,因此无法做到快速建立品牌规模的能力。市场经验的局限和研究的亏欠导致相当多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行不成市场转化能力。渠道已然成为服装企业的制约短板。

从企业经营的导向上来看,中国的服装企业普遍没有一种行业地位占位的意识和行为,企业经营主要还是从纯制造的角度来设计的,资源配置也是这样的,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另外,企业可能对广告、传播、裁剪款式、生产管理比较在行,但是对市场上的销售环节就显的力不从心了,尤其是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业务发展战略,没有战略就没有目标,生产多少肯定是不知道的,在产能的压力下,肯定要形成库存。

(二)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国内的服装企业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因此,纺织服装行业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快技术进步(但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关键是快和灵活的反应与应用),实现产业升级(主要是从纯制造型企业往市场导向型企业发展)。重视流行信息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服装产业时尚化的重要措施,日本和韩国靠美国的二手信息也都在汽车行业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时尚品牌上升初期,无一例外不是从外观设计等次要的外在的非技术核心的部分开始的。

(三)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生产管理、设计、营销、广告等)非常贫乏。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很多企业的战略现状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从服装企业内部来看,人才将一直是困扰经营的问题之一,时尚性质决定服装企业的人才使用机制是高度流动性的,综观世界知名服饰公司,其设计与生产总是处于地理上的分离状态,生产走的是人力成本集约型路线,而设计走的是智慧经营的路线,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东莞制衣厂

设计源于生活,至少要相应的生活场景支持。

因此,需要对设计和生产进行办公分离,而那些达不到原创资源支持的企业,就不要去想原创的事情,干脆就做一个彻底的跟随与模仿者,走快批模式,结合对渠道的整合,把类似沃尔玛的大卖场经营理念移植到传统的渠道经营过程中,以满足中国中层以下的阶层的时尚生活为主,这样就可以在人力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适应,中国中产以下的阶层在2010年的消费升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因此,不要去挤独木桥。

现在已经走在原创道路上的企业,就要审视自己了:到底有没有能力去满足中国快速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服饰消费能力,中国到2010年非实用的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将达到2.5亿,在全球化状态下生存起来的中产阶级有自己的品牌消费理念,因此,不但需要纯粹的设计人员,还要相应的市场与消费趋势研究部门,还有市场营运部门,这是一个强大的品牌机器,要做就做最好,结合自身的经营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人力价值差距很大的设计和生产进行地域分离。时尚是成本很高的经营战略,要创造条件去满足时尚人力所需要的工作、生活、交际、提升等的环境。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人力总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掣肘因素,企业需要的是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然后去进行相应的人类配置,否则,企业即使花高费用找到顶尖设计英雄,也不会留住,经营战略不解决,就是对自己的资源现实认识不清楚,因此,根本无法承载品牌之重。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在服装行业挖掘商机,需要我们的认真分析思考找到准确的出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国服装产业现状

作为衣食住行之首,毫无疑问,服装行业是个永远的朝阳产业,因为人类对服饰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如今,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服装服饰类产品已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服装不仅仅是要求能蔽体保温。谁都会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漂亮、健康、个性化的衣裳,而且由于服装类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又比较快,所以服装市场的蛋糕将会越来越大。到生产力足够发达的时代,人均拥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服装产品将不再是梦想。东莞制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

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中国服装行业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品牌和羽绒服,休闲装,这片领域诞生了玉情儿、杉杉、雅戈尔男装、波司登、雪中飞等众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而时尚女装、童装、睡衣等市场则相对发展还不成熟,强势领导品牌还很缺乏。中国服装业发展的困惑

A、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

有人说: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不用担心没有衣穿。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还都够在市面上卖个两年的。

服装企业做大了,往往是伴随着仓库急剧增大的代价。企业的销售翻了好几倍,帐上的现金却没见增长多少。难怪很多老板说,自己辛苦一年赚来的,都跑仓库里去了。

由于服装季节性明显,且服装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库存问题成为最令服装企业头痛的问题之一。不处理吧,积压只会导致更加库存品的更加贬值甚至一文不值。进行低价抛售处理吧,一来那些过季的产品不见得有人要,二来低价抛出去对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又是个很大的打击,很容易让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体系产生怀疑。

另外,库存数与企业缺货数量又往往是成反比的,因为服装产品从采购面料到生产都有一定的周期,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旺季时候有足够的数量可供销售,往往不得不储备大量的货品,这就为库存埋下了隐患。而有些较保守的企业为了减少库存,往往限制货品的生产数量,但一旦该货品畅销起来,却又因为产品供不应求导致缺货而错失销售良机。

B、行业专业人才匮乏。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非常贫乏。无论是从生产管理还是设计、营销、广告等。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很多企业根本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

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C、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东莞制衣

国内的服装企业一来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更习惯于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D、产业链的不健全

谁都清楚,面料是服装产品的关键,但目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国内面料供应商较国外的面料商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面料研发能力不足,高品质的面料大多还依靠进口,这也直接制约着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

中国汽车租赁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篇7

汽车租赁是指汽车消费者通过与汽车租赁公司之间签订各种形式的合同, 以在规定时间内获得使用权为目的, 经营者通过提供车辆功能、税费、保险维修等方式实现投资增值的一种实物租赁形式。2009年,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汽车租赁市场, 汽车租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空前重视。汽车租赁作为我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 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式, 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 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增强“三个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对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转变道路运输发展方式, 提高车辆、道路、停车场地等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带动旅游业、汽车工业、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汽车租赁市场的巨大潜力

1、租车的独有优势特点

车型可随时更新, 减少了消费者购买车辆所带来的精神磨损;将车辆维修、年度检验的烦恼都转移给了租赁公司, 减少了了消费者的负担;可将租车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其他流通增值过程, 充分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发生交通事故时, 租赁公司能全力协助等。这些优势特点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者。

2、有效消费需求的增加、配套服务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城乡、区域一体化迅速推进,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驾驶技能广泛普及, 企事业单位用车制度改革, 汽车租赁需求将十分旺盛, 发展潜力巨大, 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是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城镇化及流动性的增加, 为汽车租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驾驶员数量大幅增长, 为汽车租赁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截至2010年底,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2亿辆, 其中汽车8500万辆;全国机动车驾驶员达2亿人, 其中汽车驾驶员为1.38亿人。取得驾驶执照人数的增多, 将大幅增加汽车租赁消费群体的数量。

三是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居民储蓄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为汽车租赁业发展提供了向上拓展的空间。

四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汽车租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民航客运业的快速发展, 为旅游、商务等旅客流动创造了极大便利, 也为汽车租赁创造了机遇。同时,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截至2010年底, 我国信用卡发卡总量达2.3亿张, 这将为汽车租赁拓展业务、快速结算租赁费用提供有力支持。信用卡的普及为租车业带来了质的提升, 深圳的至尊、北京的神州、上海的一嗨、广州的瑞卡等大型全国连锁店相继建立, 它们在全国发展连锁店, 网点遍布30个左右主要城市, 推行了一样的“2证1卡”手续, 即凭身份证、驾驶证、信用卡可在任何网点租车, 解决了手续不便的大问题。

3、风投 (VC) 的关注

汽车租赁业作为“车轮上奔跑”的朝阳引起了风投家们的极大关注。2006年至2007年, 至尊租车共获得海纳亚洲、香港麦达基金投资5500万美元;2010年9月15日, 中国租车行业目前为止规模最大、投资数额最高的一次合作开启联想控股宣布以股权加债权的形式注资现金12亿元人民币并完全控股神州租车。同时, 上海一嗨租车获得以高盛为首的投资者70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 以及国内多家银行的数亿元人民币的授信和债券融资。这都给租赁公司们带来了质的飞跃。

三、中国汽车租赁行业现实环境

我国汽车租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至2010年底, 全国共有汽车租赁车辆十多万辆、产值140多亿元, 汽车租赁业呈现由中东部向西部地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的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汽车租赁业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但是, 我国汽车租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 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 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1、市场集中度低、不具备产品差别化

企业规模小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汽车租赁业起步晚, 绝大部分规模很小,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80%的企业运营汽车不足50辆, 70%企业的正式员工不足5名, 85%的企业汽车租赁站点数低于2个, 即使规模较大的汽车租赁公司也只能实现在本地或本区域的服务, 至今未能形成遍布全国的租赁网络。从目前市场发展态势来看, 基本上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足鼎立的稳定局势, 但从行业整合程度来看, 前10名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不过11%, 前5家只占8%。我国最大的汽车租赁企业首汽, 市场占有率也不到3%, 远远小于其他国家的整合程度。再者, 汽车租赁公司的服务不具备产品差别化, 使得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大, 交叉弹性变大, 进一步影响了市场集中度, 不易形成规模经济。

2、缺乏完善的诚信体系

在国外只凭驾驶证就可以租车, 而在我国还需要身份证, 若是机构租赁, 企业还得出示营业执照, 这种繁琐的手续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汽车租赁业属于朝阳产业, 初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因而具有很大的经营风险, 诚信体系的缺乏会给汽车租赁公司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极大阻碍了它们的发展。

3、网络化不足, 品牌化不高

全国汽车租赁的服务网络尚未形成, 异地租车、还车业务还未得到有效开展, 异地汽车修理也存在问题, 因为某些地区根本不存在一些高级车辆的4S店, 不能充分发挥汽车租赁的便利性。汽车租赁企业普遍不重视企业自身品牌建设, 服务理念落后, 业务相对单一, 同质化竞争严重, 成气候的租赁公司少之又少。这些都使汽车租赁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制约了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

4、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

国外汽车租赁市场起步早, 并且成熟。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租赁已形成网络化、规模化经营。美国1918年创立了首家汽车租赁公司, 当时只有23辆汽车。至2010年, 美国汽车租赁车辆已达160多万辆, 收入规模为200多亿美元, 从业人数达12万多人。日本汽车租赁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 伴随日本汽车产业的成长而发展。至2010年, 日本汽车租赁车辆已达300多万辆, 占新车销售比例的12.5%、汽车保有量的3.84%。国际汽车租赁公司在其经营业务和腹地不断迅猛扩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极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1) 经营的车辆以经济型和小型车为主。34%属于经济型车, 40%属于小型车, 只有9%为豪华和特种车辆。

(2) 国际汽车租赁公司与汽车生产厂商合作紧密, 通过汽车制造厂商提供的服务, 汽车租赁公司的庞大车队实现了车辆的快速更新。资料显示, 在美国汽车批销量结构中, 30%是销售给了租赁公司, 福特公司的批销量占到了该公司总销量的23%, 其中50%是卖给租赁公司。

(3) 救援保险等基本保障体系完备。国外汽车租赁公司与专业救援机构组成了完善的救援保障体系, 开通救援专线为租赁车辆提供及时救援服务。在汽车租赁保险方面, 除了一般车辆的险种外, 国外汽车租赁公司还开展了针对租赁车辆的专门险种, 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保障了消费者权益。

(4) 具备良好的外部配套条件。以高速公路为纽带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 具有高效的全球信息网络及卫星导航高新技术。

(5) 建立了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和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平。

(6) 汽车租赁业得到了国外政府政策的支持, 在机场、地铁站, 政府部门都会专门规划出给汽车租赁公司停车的停车场, 作为租赁公司最大的一个配套设施得到了大力支持。

四、中国汽车租赁业的发展战略

中国入世及更深层次的开放后, 国内市场成为国际跨国公司及财团争夺发展租赁市场的重点。在巨大竞争下, 本土企业该如何打好这一仗, 牢牢抓住属于中国特色的中国机会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在充分借鉴国外汽车租赁业发展宝贵经验的同时, 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本土, 从实际出发, 深入分析中国汽车租赁业发展的各种限制因素以及突破口, 开辟出中国特色的汽车租赁行业发展之路, 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政府方面

加强政府规制, 这主要体现在法规建设、产业规划、财政支持方面。现阶段汽车租赁业由于管理法规和政策指导的缺失, 基本处于盲目发展状态, 建立健全汽车租赁法规体系至关重要, 各地要结合实际, 加快研究制定汽车租赁地方性法规、规章, 并纳入道路运输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并将其纳入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逐渐使其成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在财政上要增加投入, 如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地方建设租赁汽车专用停车场, 为租赁服务的发展提供便捷的渠道。

2、企业方面

(1) 从消费群体入手, 分析中国汽车租赁的客户结构。资料统计发现, 中国租车客户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跨国公司、金融机构, 他们的财务制度规定, 企业在财务资金安排方面不能用于购买车辆这类固定资产的投资, 他们只能作为费用开支, 这是世界500强的国际惯例, 金融机构也是这样, 现在政府新组建的一些部门也采取集团采购租车的方式而不是采取买车的方式, 这个层面上的用户越来越多, 占了60%左右;第二层面的业务是酒店配套用车, 包括会议的用车, 这部分业务波动比较大;第三层面是一般社会的业务, 私人用车、单位个别的接待用车, 约占15%。根据客户需求来决定我们的车辆结构、数量的供给, 将有利于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和周转率, 从而提高公司的报酬率。

(2) 完善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汽车租赁业存在着极大沉没成本这一退出壁垒, 因而要将该行业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持续亏损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与二手市场建立联系, 降低沉没成本带来的损失,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 加强政府规制, 消除政策法规方面的退出壁垒, 实现优胜劣汰,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实现规模效应。鼓励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汽车租赁网络。支持规模大、管理好、信誉高的汽车租赁企业在各地依法设立分支机构, 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汽车租赁服务网络, 为异地租车、异地还车创造基础。

(3) 引导加强合作, 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汽车租赁作为服务行业之一, 要充分利用行业间紧密的协作关系, 形成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汽车租赁企业要加强与汽车生产厂商的紧密合作, 并通过与火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 以及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相结合, 延伸服务链,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产品, 实现满足客户消费需求基础上的效益最大化, 从而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4) 加强管理, 防范经营风险。租车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因此, 如何防范经营风险是这个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以北京中等规模的租车公司企业为例, 每个员工平均要管几十辆车, 而且像这样规模的企业在不同地区会设有很多网点, 网点一多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由于跨区域管理上的混乱和没有任何监控手段加以控制, 过去骗租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上述问题、防范风险只有通过GPS监控、网点联网、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来管理企业。使用GPS, 扩大汽车租赁企业的业务范围。通过对企业不同网点之间的联网, 达到信息共享, 由总部统一收集各门店和网点业务进行系统管理, 一方面可以实时掌握各网点车辆的出租情况, 便于集中、高效管理;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客户的信用记录, 评估其信用状况。使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对每一位客户建立档案, 来考核客户的信誉度, 防范信誉风险。

(5) 创新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如上海大众汽车租赁公司就采取了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方式, 在接待外宾的时候, 他们要对驾驶员进行岗前培训, 使其能充当半个“秘书”的角色, 不仅会用外语与客户进行交流, 而且还充当导游, 并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至尊汽车租赁公司则采取了“体验式消费”的服务, 鼓励更多的人以较低的价格来体验怎样自驾旅游, 慢慢接受租车这一新的消费方式。

3、消费者方面

首先, 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性消费者, 敢于尝试体验租车这一新消费形式, 并对租赁公司的服务进行监督, 积极做出反馈, 以促进租赁公司不断改进其服务水平, 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行为时, 一定要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与租赁公司签订正规合同, 检查车辆是否购买了全面保险等, 确保自身安全地享受服务, 从而促进市场更有序地发展。

再者, 也是更为重要的是, 消费者应当本着诚信原则, 遵从合同所规定的条款, 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享受租车这一服务, 促进诚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最后, 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 认识到我国汽车租赁业有广阔的前景。这个产业是由政府、企业、消费者来共同营造和培育的,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 才能推进这个朝阳产业, 使它一路高歌。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 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声势不断壮大, 表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 现阶段仍处于粗放式的起步阶段, 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不足。本文通过对该行业的发展优势和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该行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汽车租赁,竞争优势,规模经济,政府规制

参考文献

[1]吕丹:租车业, 等待黎明[J].首席财务官, 2011 (2) .

[2]租车行业面临大洗牌[N].南方都市报, 2011-02-10.

[3]一嗨租车:助推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改变[EB/OL].中国西藏新闻网, 2011-06-03.

[4]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部.

2014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现状 篇8

除此之外,我国休闲食品市场也呈现出由低端到高端的发展态势,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对高端需求的拉动效果十分明显,使高端休闲食品市场发展旺盛,中国本土高端消费群体也已开始浮出水面,也由此促成一批高端休闲食品品牌的诞生。

消费高端化时代的到来,对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的休闲食品企业而言,不仅是一个巨大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我国休闲食品企业尽管发展速度快、数量多,但整个行业的历史积淀薄,整体实力依然较弱,需要在产品研发创新和营销思路拓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中国休闲食品市场潜力巨大,国内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将会迎来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突破,这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又是难得的發展机遇。

区域板块效应明显

目前,我国休闲食品市场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休闲食品企业众多,呈现小而散的局面;行业集中度较低;在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以及渠道建设等方面,本土企业均落后于外资品牌,无法跟上市场的发展步伐,多集中在低端休闲食品市场;中高端休闲食品市场一直被外资垄断,外资、合资企业占据了休闲食品市场的绝对优势。

从市场品牌竞争来看,休闲食品的品牌集中度比较弱,但是受产业链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国休闲食品的市场集中度比较强。值得欣喜的是,针对消费者的多样化诉求及休闲食品巨大的市场空白,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整合当地企业资源,大力培育休闲食品特色市场。

休闲食品的生产与农业资源紧密相连。不同的地域有着截然不同的农业资源,产业集中度较高,由此形成了众多具备独特资源优势的休闲食品品类,引领着中国休闲食品的发展潮流。目前,已经兴起了诸如福建军团、安徽炒货军团、湖南辣食品、河南速冻食品军团等一大批优秀的休闲食品企业。(如图1)

比如福建军团,他们通过在央视广告上的集体发力、明星代言、概念打造和发挥区位优势等运作方式,使雅客、奇客、亲亲、银鹭等一跃成为国内一线品牌,逐渐有了向外扩张的野心和快速打造品牌的需求。目前,福建军团已经成为我国休闲食品产业的生力军,尤以糖果和膨化食品突出,均已获得全国最大的市场份额。如糖果,仅泉州市的糖果产量约就占全国的20%,占福建全省的96%。金冠、雅客、蜡笔小新均为全国糖果企业销售收入前十强的企业。近两年来,福建军团还在膨化食品上,成功树立起“可比克”、“好吃点”“达利园”、“盼盼”法式小面包等都多个全国知名品牌。

未来几年,中国休闲食品的竞争将越来越趋向于不同区域版块间实力的较量。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发展休闲食品,已经成为各个市场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种较强的版块势力的拉动下,中国休闲食品的品牌化道路也将日益凸显。未来几年,一些有实力、有品牌的优势企业必将占据垄断地位,形成企业优势和地域优势,从而使红火的休闲食品市场走向规范化。

品类细化和口味化趋势明显

从产品开发趋势上看,原来以温饱型为主体的食品消费格局,正在向风味型、营养型、享受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转化。

目前,我国休闲食品大致可分为八大类,即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类、油炸谷物类、非油炸果仁类、糖食类、肉禽鱼类、干制蔬果类(如下图)。其中,糖果、蜜饯、膨化、谷物类是休闲食品行业起步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品类,已经形成了强势的领导品牌梯队。(如图2)

此外,手撕牛肉、豆干、瓜子、米饼、馍片、锅巴、卤肉等传统风味小吃经过企业不断创新,再加上营销思路上的改进,也有了一大批拥趸,成为新兴的休闲食品品类,但目前尚未出现全国性的强势品牌。可以说,谁最先抢占了消费者心智,谁就是第一。

在广阔的消费市场里,中国休闲食品创新空间还很大,很多品类还有待进一步细分。以往传统手工作坊型休闲食品,将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将是越来越多的品类和口味,现代工艺和生产技术将会全面释放中国休闲食品的市场能量。

笔者认为,未来几年发展潜力最大的3大品类分别为:肉禽鱼、干制蔬果、坚果类。因为这三大类食品一直是由农户简单加工制作,销售多以散货形式出现在销售终端,没有形成产品品牌意识,尚属于发展的最末端,品类发展空间很大,也容易打造强势领导品牌。

肉禽鱼类:肉禽鱼类休闲小食品,因为具有独特的美味口感和人类身体必需的营养元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加上其便于携带性和能够佐餐,肉禽鱼类小食品已经成为旅途中必备的休闲美食。

坚果类:因为兼具了独特的营养价值和适应人群广泛等特点,坚果类食品在这几年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比如说美国的核桃、夏威夷果、杭州山核桃及东北松子的热卖,都说明了这一点。特殊人群功能化的需求,如孕妇必须吃坚果,使坚果类产品成为孕期日常必需品,越来越受重视。

谷物类:谷物类休闲食品具备日常正餐功能。既方便携带又可用来充饥的谷物类休闲食品,将会受到更多旅游人士的喜爱。因此,它的市场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几大代表品类的发展特征

1. “主食类”休闲食品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调查数据显示,在各种休闲食品中,面包和蛋糕是京沪穗三城市家庭消费综合指数最高的休闲食品,一半以上的家庭会经常购买面包或蛋糕;其次是饼干类食品。

面包、蛋糕和饼干是休闲食品中的“主食”,其“充饥”性能是其他休闲食品所无法替代的。(如图3)

2.口香糖和干果类食品日渐成为消费主流

除了“主食类”食品,口香糖和干果类休闲食品是最受各类家庭喜爱的。

口香糖已经成为各类家庭尤其是高收入家庭消费新宠,43%的高收入(5000元以上)家庭会经常购买口香糖。这与几大口香糖品牌成功的市场开发有着莫大的关系。

相对口香糖来说,干果类食品则属于传统且大众化的休闲娱乐食品,但也会有不同层次之分。瓜子、花生类属于大众皆爱之食品,既便宜又老少适宜;而核桃、开心果、松子之类虽价格较高,但其丰富的营养也受到了很多家庭的喜爱。

3.果脯等市场反应一般,消费潜力有待挖掘

虽然目前肉脯和果脯的品种和品牌众多,但该市场一直处于鱼目混珠的状态,缺少一些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来领导并拓展市场,所以市场反应比较平淡。

果冻市场虽然也有喜之郎、亲亲等较有名气的厂家支撑着,但近两年市场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既很少有新厂家进入该市场,也鲜少见老厂商采取新举措来推进市场发展,人们对果冻的消费意识正在逐渐淡化。

膨化食品和巧克力/朱古力受到部分家庭的青睐,更是年轻消费者的钟爱。

高收入满巢家庭成消费主流

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国内休闲食品的消费人群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图4)

从年龄上看,休闲食品的消费人群能明显地区分出三类:18岁以内青少年及儿童、青年人、老年人。目前,消费主体已经由原来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拓展到以年轻成人为主,其中少年儿童,青年人中的女性消费者更是已上升为当前休闲食品的主流消费者。

从性别上看,15-34岁年轻女性仍是引导时尚食品消费的主流群体。

从职业类别上看,休闲食品消费者中,在读学生和办公室白领在总体中的占比超过半数。

从家庭生命周期来看,各种休闲食品的热衷消费家庭主力是有12岁以下小孩的家庭,消费占比为41%;而高收入满巢家庭(即有孩子,但孩子尚未独立的家庭)和空巢期家庭(即孩子已独立,老人自己构成的家庭)则占到了一半。

根据上述对休闲食品目标人群的细分,休闲食品生产厂家应该根据目标客户的不同性别、职业类别、年龄等不同变量进行市场细分,并设计生产出有针对性的产品系列和推广方案。笔者的建议如下:

1.儿童类休闲食品应突出“童趣”特点

儿童消费群体,虽然经济上完全依靠父母,但是在选择上可以从自身的主观意愿出发,多数情况下父母也会给予满足。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对新奇的、刺激性的东西感兴趣,尤其对奇形怪状或者卡通元素感兴趣,而且乐于、勇于尝试,而对健康没有任何概念。

针对这一目标人群的产品应该适当提升产品的视觉冲击力,如小熊饼干、好多鱼、鬼脸嘟嘟、奥利奥等,要么是形状可爱,要么是名字怪异,抑或是充满童趣的吃法。

在促销上,可以适当赠送卡通玩具,尤其是经典形象更受孩子们欢迎,如白雪公主、变形金刚等,这对目标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旦挑拨起孩子的欲望,父母基本很难拒绝。

2.青年类休闲食品应重视品牌概念的打造

调查表明,25-34岁之间的消费者对休闲食品的消费比例最高,这是一个被“品牌概念”熏陶长大的消费群体,而且也是目前社会中最忙碌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精挑细选,他们更讲究品牌,更在意包装精致,对价格不是太敏感,但一定要方便购买和携带。这是需求最多样化的一类人,针对他们的需求,可开发出更多的细分产品品类,如补充维生素的雅克V9,针对电脑一族的网络饭饭,闲趣等。此外,还有美容、护眼、瘦身、抗疲劳、低脂等多种细分产品。

这类人群已基本形成饮食“健康”观念,对产品会有一个基本的筛选,像糖果、巧克力、薯片、膨化食品等高热量的东西,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消费。这就要求休闲食品企业应该及时了解并抓住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特殊的消费需求点,更加注意品牌形象的塑造,强调营养搭配的合理性和产品自身品质的提升,成功吸引到更多具备消费能力的目标人群,休闲食品企业的产品销量将会取得快速突破。

3.老年类休闲食品应突出实用性

相对于前两者倾向刺激性、美观性之外,老年人就守旧许多,口味选择上更单一,形式选择上更实用,更喜欢酥软的东西,传统、中式食品更让他们青睐,如稻香村糕点,各种现场烘焙蛋糕、酥饼等,而且老年人也有他们特殊的营养需求,针对他们的产品也适合走功能细分道路。尽管他们选择得少,但消费总量依

然可观。

渠道模式的变迁

雖然休闲食品市场日益红火,但是流通渠道单一。统计资料显示,休闲食品在主要超市、重点商场食品经营比重中已占10%以上,名列第一,销售额已占5%以上,名列第三,仅次于冷冻食品和保健滋补品。

目前,休闲食品基本保持着三类销售渠道,即超市大卖场的集中销售、散装称重式销售、连锁加盟式销售。

第一,独立包装的休闲食品,主要以大卖场、超市和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为主销渠道。随着高端消费的成型,像711、屈臣氏这些高端连锁便利店成为高端休闲食品的主力消费场所,甚至仅此便利店为销售渠道,小众营销。

第二,散装食品,主要是以店面为销售通路,如糕点、烘焙类(如稻香村、好利来等)等,多以连锁专卖店或超市专柜的形式进行散装形式进行销售,主要凭借店面品牌来带动产品销售。

上一篇:第二届相声小品大赛主持人台词下一篇:来了走了的优秀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