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前景

2024-07-15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前景(通用8篇)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前景 篇1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前景

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直到年代初才开始将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但在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国家“”高技术计划的大力支持下,使这一领域发展迅速,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产品从无到有,基本上

做至了国外有的我国也有,目前己有种基因工程药物和若干种疫苗批准上市,另有十几种基因工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验证,还在研究中的药物数十种。国产基因工程药物的不断开发生产和上市,打破了国外生物制品长期垄断中国临床用药的局面。目前,国产干扰素α的销售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重组人γ干扰素并已具备向国外转让技术和承包工程的能力,新一代干扰素正在研制之中。

我国目前登记在册的生物技术企业共有家,但其业务真正涉及到基因工程的企业只有家,其中已向上级部门申报基因药物、并登记立项的企业只有家左右,而已经取得生产生物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制药企业仅为家。

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生物药品主要是基因乙肝疫苗、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⒉增白细胞、重组链激酶、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等种基因工程药物。组织溶纤原激活剂、白介素⒊重组人胰岛素、尿激酶等十几种多肽药品还进行临床、Ⅱ期试验,单克隆抗体研制已由实验进入临床,型血友病基因治疗已初步获得临床疗效,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组凝乳酶等多种基因工程新药正在进行开发研究。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均增长率不低于,到××年总产值可达亿元人民币,利润可达亿元人民币。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年的时间,平均花费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一百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足家。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入世”以来对我国生物制药行业造成的冲击

⒈进口生物药品的冲击

从进口关税的角度看,以前制剂药品进口的关税为目前关税已经逐步下调,估计年内将减到的水平。关税的下调使得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将失去靠关税政策保护下的竞争力。

⒉外资企业直接进入带来的冲击

世界上很多生物制药企业都已直接或间接进入我国市场,它们不仅将自己获得批准的药品迅速来中国注册,同时将生产线建在中国境内生产,有的还将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移到中国境内来完成,这对国内相关企业造成很大的威胁。

⒊国外新药开发的冲击

生物制药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新兴行业,年美国对生物工程的风险投资已超过亿美元,而且每年追加的投资都在亿美元以上。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新产品的研究上极其缺乏竞争力,新药开发进程缓慢。在国外,一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就需耗资亿美元甚至更多,而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制药的总投入还不到亿元人民币。一但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药品专利权,就会使国内的前期开发投资落空。

⒋外国公司市场开发的优势

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市场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欧美一些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在市场开发上投入巨额资金,做大量的产品宣传,并可以在长时间不盈利的情况下继续生存,这是中国公司所无法相比的。

⒌知识产权的纷争

由于我国国力有限,对新药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除科兴生物技术公司干扰素外,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基因工程药物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年以来,随着国外高科技产品在国内申请专利,欧美国家来我国申请专利越来越多,如、、、等。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向

⒈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发酵生产。

⒉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

在目前各类药物中,抗生素用量最大,应研究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优良菌种,研究并尽快使用大规模生产技术——表霉素酰化酶固定技术工艺生产半合成表霉素。还应加快应用现代生产技术生产高效低毒的广谱抗生素。

⒊大力开发疫苗与酶诊断试剂。

这方面我国已有一定基础,开发重点是乙肝基因疫苗与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

⒋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

这方面的开发重点是干扰素、生活激素与等。

⒌开发靶向药物,以开发肿瘤药物为重点。

轻骑海药开发研制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注射液就属于该类药物。它已于年月正式投放市场。

⒍发展氨基酸工业和开发甾体激素。

应用微生物转化法与酶固定化技术发展氨基酸工业和开发甾体激素,并对现在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改造。

⒎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

目前的单克隆抗体,多为鼠源抗体,注入人体后会产生抗体抗抗体或激发免疫反应。目前国外己研究噬菌体抗体技术,嵌合抗体技术,基因工程抗体技术以解决人源化抗体问题。

⒏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

由于人血难免被各种病原体所污染,如爱滋病病毒及乙肝病毒等,通过输血而使患者感染爱滋病或乙型肝炎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利用基因工程开发血液替代品引人注目。上海海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日前开发研制成功的基因工程血清白蛋白,给患者带来福音。

⒐人体基因组的研究。

人体约有万个基因,由亿个核苷酸组成,美国从年起准备用年时间,耗资亿美元完成人体基因组测序计划。到目前人类巴克隆的基因还不到个,只占人体基因组的。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前景 篇2

为了解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应用和技术研究进展, 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膳食纤维技术分会副会长张敬人先生。通过张会长深入浅出的讲解, 可以对目前我国膳食纤维行业现状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记者:作为一种已知的营养素, 我国对营养标签中膳食纤维的声称有何规定?

张敬人:在明确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先简单介绍下我国对营养标签的相关法规的制定情况。我国自2004年起开始出台关于食品营养标签的法规, 并于2008年出台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 此后又出台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这些法规都旨在规范、指导消费者平衡膳食, 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换句话说, 就是让消费者明白自己所吃的食品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另一方面, 这些法规规范了生产企业的经营行为, 可以避免虚假宣传等。同时, 还能促进我国食品的进出口贸易, 便于我国产品同世界接轨和被国际社会认同。

仔细查看营养标签就能发现,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主要规范了以下三项: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要求食品外包装上必须标注营养成分表, 即该食品具体的营养成分名称和含量等信息。其中, 营养声称是指对食物营养特性的描述和说明, 即描述食物中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水平, 并且还要求比较该产品与相关产品或熟知同类产品的能量比较;标注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意味着让消费者了解到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功效, 是否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 或者是否有其他的生理功能。同时, 这些营养功能必须是公认的、科学的, 不能虚假、夸大宣传。

而具体到膳食纤维, 在规范中提到, 如果该食品包含膳食纤维就必须在营养成分表中标示出膳食纤维的具体含量, 在标注时可根据其成分选择检测方法和标示方式。如果以国标GB 5009.88或GB/T 9822测定数据, 可标示为:不溶性膳食纤维…克 (g) ;以AOAC 985.29、AOAC 991.43方法测定数据, 可标示为:膳食纤维…克 (g) , 也可标示为: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如果以AOAC中其他方法测定的膳食纤维单体成分的数据, 可标示出膳食纤维和单体成分为“膳食纤维 (以xxx计) …克 (g) ”, 例如“膳食纤维 (以菊粉计) 20克 (g) ”。

记者:对比国外的食品标识法规, 我国相关标准体系是否存在不足?对此您有何建议?

张敬人:尽管我国食品标识法规及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法规及标准内容不够全面, 尺度不够严格;法规及标准之间未能有效衔接, 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部分法规及标准条款实用性不强, 实施难度较大。针对这些情况, 我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 进一步制定满足国际、国内实际需求的食品标识法规及标准, 同时对原有法规及标准进行清理, 修改交叉重复、相互矛盾的内容, 并且要进一步细化某些条款以便更好执行。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制 (修) 订工作, 加快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有效规避食品出口的技术壁垒。

其次, 注重宣传和指导, 强化法规及标准的执行。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关注食品标识的氛围, 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朝着食品标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另外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减少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间的摩擦, 推动食品标识法规及标准的顺利实施。

再者, 加大食品标识监督检查力度。相关部门应依法开展食品标识监督检查, 查处不合格标识行为, 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最后, 加强政府、企业间的合作, 以解决因检测带来的困扰。个别企业缺少设备和资金, 并且国内缺乏通行的检测方法, 这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企业有效地贯彻食品标签规范, 使得这些规范无法真正执行。对此, 企业和政府间要相互信任、共同合作, 推进法规的执行。

记者:您认为国家出台相关的规定, 对规范我国膳食纤维行业有何作用?

张敬人: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规定对膳食纤维市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主要体现在:

首先, 保证了食品安全性, 相关规定为执法部门打击假冒伪劣、污染及有毒有害膳食纤维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其次, 杜绝了一些“浑水摸鱼”的生产厂家, 包括并非真正以增强食品功能性为出发点的厂家, 还包括那些并未添加膳食纤维却打着膳食纤维“旗帜”欺骗消费者的不良厂家;促进了正规、合法的膳食纤维企业的迅速发展, 排除干扰、增强企业竞争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范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市场秩序, 打击了不法厂商, 为那些使用“真材实料”的企业开辟了发展道路;还能够刺激食品企业进一步彰显自己的特色, 并更好地发挥创新带来的附加值。

最后, 提高了消费者对合理饮食、健康膳食的消费理念的关注, 为进一步普及膳食纤维常识打下基础, 也促进了未来膳食纤维行业的发展。

记者:如何保证膳食纤维产品在应用中的安全性?我国对此有无相应政策?

张敬人:膳食纤维产品在国内暂时没有具体的相应政策, 基本都参照国际标准, 或权威行业专业协会指导标准。

其实如何保证膳食纤维产品在应用中的安全性应该是每个应用膳食纤维的企业首要关注的事情。对此我认为:

首先, 要依赖企业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 使自己具有良好的企业伦理和道德, 建立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膳食纤维属于食品营养强化剂, 相对主料来说添加的量少, 容易被忽视, 但这会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安全与否。企业应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采购、验收、配制, 原料应从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的专业生产厂家购进, 自觉把住验收及在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关, 实现安全、高效、经济地使用。安全性是今后研发膳食纤维产品的首要注重因素, 相关企业应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建立一套有效的卫生管理和质量监控体制, 确保膳食纤维产品的使用安全。

其次, 相关标准制定部门应结合行业现状及时制定并更新现有的标准体系, 认真研究、修订、完善有关膳食纤维产品的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还应扶持膳食纤维行业协会建立现代化信息开放平台, 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 并提供免费查询服务, 以利于膳食纤维产品的应用参考和生产操作, 从而保证膳食纤维产品的应用安全。

另外, 政府相关部门应鼓励并支持膳食纤维行业组织科普宣传活动, 并利用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膳食纤维行业在国内起步较晚, 中小型企业占比较大, 加工设备和条件参差不齐, 员工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低。为保证膳食纤维产品的应用安全, 食品监管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大力支持行业性组织宣传, 并促使企业不断加强对员工食品安全生产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训, 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速行业转型, 提高膳食纤维的整体生产水平。

最后,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 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记者:我们知道, 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您认为如何才能保证企业产品功能宣称的真实性?

张敬人:宣传中会出现的真实性问题无外乎四点:一是夸大产品功效;二是隐瞒禁忌和副作用;三是标榜“纯天然植物成分”;四是使用误导性用语。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竞争激烈, 新产品层出不穷, 广告宣传通常直接引导着消费者的选择。因此商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不惜重金进行广告宣传, 甚至不惜在宣传中使用夸大、虚假的宣传手段。另外, 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质量管理认证标准。消费者认知度不够, 媒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审查把关不严, 就容易出现企业在产品功能宣传上打“擦边球”。对于膳食纤维产品应用企业, 也会面临上述问题。膳食纤维品种繁多, 大多数类别的产品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去约束。

为了保证膳食纤维产品在宣传中的真实性, 首先政府应及时颁布相应的市场准入和质量管理认证标准, 进一步明确功能性界限, 另外政府还应加大对营养标签的监督力度。其次企业应该自觉自律, 在制定营养标签标准上要明确化, 让企业明确诚信是其市场竞争的最有力武器。再者媒体应加强社会责任感。由于广告的真实性将严重影响到消费者对媒体的信心和社会公信力认知, 建议由媒体承担产品质量投诉责任。只有要求媒体承担起审核信息真伪和产品质量问题的责任, 才能迫使其广告审查员严把质量关。另外也应加强宣传教育, 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 大力宣传膳食纤维的适用范围, 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记者:您对于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张敬人:膳食纤维作为众多食品、保健品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着手膳食纤维的研究和开发, 80年代就陆续将膳食纤维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原料用于食品工业, 并制成各种各样的糕点、乳制品、果酱等高纤食品, 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目前高纤维类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超过400亿美元, 并以每年超过10%的强劲速度增长。

我国对膳食纤维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是由于人口众多, 未来20~30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各类慢性病将呈井喷式发展。据调查我国约有4000多万女性和1000多万老年人长期受到便秘的困扰, 约有2.6亿超重或肥胖人士、1.6亿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者、4000多万糖尿病人或空腹血糖受损者, 这些特殊人群均是膳食纤维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和迫切需求者。

正是看到这一发展前景, 欧美和日本的膳食纤维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和食品企业也先后推出多种添加膳食纤维的产品:例如娃哈哈新推出的“润活”乳酸菌饮品、农夫山泉推出的“尖叫”饮料、伊利推出的“营养舒化奶”等, 另外其他一些著名食品生产企业如雀巢、达能也在其产品中添加膳食纤维, 并推出“高纤维”概念。与此同时, 膳食纤维的生产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并占领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尽管如此, 我国膳食纤维及其产品的研究应用发展尚不够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方面, 一些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如膳食纤维的改性、检测分析、生理功能和机理等, 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就我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方面的法规而言, 目前膳食纤维还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 这也使得相关应用研究受到较大的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膳食纤维的安全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阔, 相关应用研究也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另外, 对膳食纤维口感的研究, 也会在消费者不断追求美味和营养间的平衡时呼之欲出。

对于膳食纤维来源的研究, 目前的来源主要是小麦、大豆、甘蔗、菊芋、瓜胶等, 而除此之外我国还有相当多的粮食作物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应用, 有针对性地加强膳食纤维来源的研究, 将对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前景 篇3

关键词:荔枝产业;贸易效果;发展战略

1 中国荔枝产业概况

中国的荔枝栽种历史已经有2200多年,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也是栽种面积最多的国家。我国荔枝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不到5万公顷,平均年产量只有6万吨左右,荔枝鲜果供应一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行,荔枝产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荔枝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到世界荔枝总面积及总产量的80%和75%,列在全球第一。我国荔枝主要分布于处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和浙江9省(区),而粤、桂、闽、琼4省(区)荔枝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我国荔枝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8%以上,其中广东27.55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9.4%;广西20.99万公顷,占37.7%;福建3.49万公顷,占6.3%;海南2.57万公顷,占4.6%。

2 中国荔枝产业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逐渐深化,中国荔枝产业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而激烈的竞争环境。目前,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在当前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中国荔枝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这将导致中国荔枝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在面对东盟低价、优质荔枝的激烈竞争下,在不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条件下,中国的荔枝产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当前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产业组织及生产企业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1 大力发展深加工,实施以深加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的竞争战略 尽管中国荔枝加工业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于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上涨的劳动力价格,中国在资本要素方面相对于东盟国家具有足够的比较优势,因此,加大对荔枝加工业的投资,大力发展荔枝深加工产品,走以深加工产品带动产业升级发展的道路应该是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强大的市场需求、广阔的发展前景敦促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荔枝加工产业,进而全面促进荔枝产业发展,尽快提升中国荔枝产业竞争力。

2.2 加大科研投入,实现以先进科技引领荔枝产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荔枝产业无论在品种选育、采后处理、保鲜贮藏等生产环节还是在深加工技术方面都与东盟国家有较大差距。中国必须加大对荔枝产业的育种、栽培、采后处理、保鲜储藏及深加工生产技术研发的投入,在强化自主研发的同时,应加强政府、学会及民间组织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在努力提升鲜果品质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荔枝深加工产品。

2.3 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产业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决定產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明确了中国荔枝产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加速荔枝产业转型和升级。具体来讲,应重点研究和建立以下政策体系:(1) 财政补贴支持体系。在种植生产环节上要实施优良品种补贴、先进生产机械与采摘设备补贴、标准化果园建设及加工生产原料基地建设补贴;在加工环节上要实施技术改造补贴、先进核心设备购置补贴;在国际市场开发环节上要对走出去开拓市场、利用国外资源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2) 科技研发财政支持体系。中央及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荔枝生产基地、科研院所及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促进荔枝品种改良、技术革新,有效引导加工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和推动企业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3) 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借鉴粮食生产保险体系建设的经验,积极探索荔枝产业“政府 + 龙头企业 +农户 + 农业保险机构”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稳定生产和市场,稳固加工原料基地,促进果农增收。(4) 健全营销支持体系。有效开展从基地、种植、采摘、初加工、深加工、批发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园区基础建设配套等一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运销联合体、经纪人、经销大户和运销服务公司等中介组织,对从事荔枝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会、开展名牌产品宣传等推荐活动提供补贴,对冷库、保鲜库、批发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给予投资补助。(5) 建立行业协会支持体系。鼓励荔枝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行业内部矛盾,发挥协会在产加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应支持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及其他限制性措施,有效保护荔枝产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泽南 庐喻辰 叶 冉. 我国荔枝产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中国热带农业,2010,6

[2] 韦文科 容风玉 阳 诚 宁发洲 林雪冰.浅谈广西甘蔗、木薯、水果业如何面对入世后的挑战. 广西农学报,2002,51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发展 篇4

生物制药是生物学、医学、药学的综合体。

生物制药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造成其产业门槛较高,想要促进我国制药产业的进步,必然需要全面认识到其发展现状及其问题,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制药技术。

一、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药科大学的谭淑华教授所说可知,以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品种为整体,美国是全球药物品种的63%,欧洲是全球药品的25%,日本占7%。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在制药产业中的市场股份持续增加,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也越来越重视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

生物制药技术是高科技新兴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在干扰素、疫苗、生长因子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并且运用到生物制药产业生产中,而对于肿瘤、心血管疫病等药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

我国要清楚的认识到生物制药技术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随着我国政府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生物制药技术不断发展,在未来的5~内,我国获得SFDA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达到20多种,并且其中部分新药走入国际市场,形成以克隆抗体为核心的生物制药产业生产链,增加我国在全球生物技术药品研发的影响力,缩短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近几十年来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发、展并不成熟,其生产链存在一定的漏洞,阻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是我国生制药技术发展仍不成熟,生物技术药品创新能力较弱;二是市场投入并不乐观,我国研发的新型生物技术药品的市场投入并不顺利,在全球生物技术药品中的成分更是微乎其微;三是我国制药生技术研发与国际脱节;四是生物药品生产结构不合理等。

三、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生物制药技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会为我国农业、医疗保健等行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革,为生物制药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逐渐增加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1.优化生产方式

我国的医疗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提供丰富的药物资源,我国中医疗效在国际上都具有很大影响力,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走进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我国生制药产业面临全球生物制药技术日新月异的特点,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生物制药产业经营方式。

例如中草药生产模式,利用天然无污染的纯植物药物资源,研究其发酵、酶化等过程将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将现代生物技术运用到相关产业,扩大具有中国特色生物制药产业的市场规模。

2.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其新药的研发必然成为其研发的重点。

我国政府与高校应该加重对生物制药技术人才的培育,并为其建立先进的生物制药研发中心和工作岗位,并将其研发中心与制药企业相结合,建立其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利于新药的研发与市场推广,然后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建立技术、生产同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润,增加各自的竞争实力,创建双赢的局面。

例如将技术含量较高的生制药技术研发转接给具有技术实力的小型制药企业,降低新药开发成本的同时,也在缩短研发周期,从而加快技术转化生产力的周期,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产业化。

再加上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和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必然会加快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步伐。

3.扩大生物制药产业的市场规模

生物制药产业是生物技术、医疗技术等多种技术向融合的现代产业,其发展不仅仅依赖生物技术的研发,与相关领域技术的研发也影响其发展前进的步伐,例如信息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新型技术。

计算机模拟技术与生物分子技术的结合,有利于生物技术新药品的研发,并且利用模拟系统,可以更好的研发新药的效用,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成本,因此新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有助于缩短生物制药产业新药的研发周期,提高新药的功效和安全性能。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助于生物制药产业的飞速发展。

4.研发模式的创新和重点突破

传统的生物技术药品的研发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不再适用于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现今的研发模式已经从传统的范范合成,普遍筛选的简单研发模式转化为具有针对性、重点性的先导化合物的筛选、优化、评估等先进研发模式。

将药物

近几年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逐渐与国际生物制药市场接轨,我国在未来十年生物制药技术研发的计划中以人源治疗单克隆抗体、反义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可溶性蛋白质工程药物、核酸药物、细胞治疗等领域作为重点研发对象。

例如借助蛋白质工程技术研发新药;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的研发;结合基因工程技术的先进性,研发新药物;发现新药物的研发方向和资源;据调查市场上抗体药物中人源抗体药物占据20%,但是临床药物实验却占据50%,因此人源抗体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制药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各个相关领域技术的进步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必然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重视生产方式和研发模式的优化创新,顺应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扩大生物制药产业的市场空间和新药研发的重点突破等方面的改进,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生存空间,挖掘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潜力,缩短与先进国家生物制药技术的差距,争取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楚玲,郭万宝.关于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科学与财富.(8)

[2]杨延云,朱超.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广州化工.(9)

[3]陶然,余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药房.2012(37)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前景 篇5

景预测

来源:尾矿处理/尾矿利用/尾矿陶粒/尾矿处理技术/尾矿处理设备-郑州德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我国土壤治理的重点分为三类:1.工业污染场地恢复;2.矿区治理及其所相关的水污染治理;3.农田污染治理。其中国家在前两方面技术相对成熟,其中尤其是城市工业污染场地恢复,投资回报率高,市场更加活跃。而农田污染由于范围广、回报小,治理难,收效慢等因素,治理项目仅有寥寥几例,但目前已有盈利案例。我们预计随着土壤修复市场深入发展,治理将逐步覆盖城市工业污染地、矿区和农田三个领域。

一、中国历史积累的土壤修复问题非常严重

不同土壤利用类型点位超标率

2014 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1.2%、2.3%、1.5%和 1.1%。

各类典型地块点位超标率

耕地的点位超标率远高于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其中轻微污染、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比例都是四类土壤利用类型中最高的,耕地的土壤环境问题最为严重。且各类典型地块的点位超标率分布接近,其中问题较为突出的是重污染企业用地和工业废弃地。污染物类型以无机物为主,有机物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重金属污染中点位超标率最高前三位的是镉、镍和砷,而有机物污染中滴滴涕点位超标率最高,达到了 1.9%。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污染问题重于北方。

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

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

根据 2004年我国《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以珠三角为例,数据显示该地区近40%的农田土壤重金属超标,其中 10%严重超标,重金属超标元素主要为:镉、汞、砷、铜、镍。其中,土壤中汞含量超标,超标幅度达到 70%-150%。镍在珠三角地区的超标现象也比较明显,该地区某城市镍超标达到 59.3%。

此外,针对中国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的调查显示,样本中 PAHs 的最高浓度达到16417mg/kg,超过我国土壤标准 171倍,超过美国土壤标准 1.7mg/kg 9600 倍;重金属 Pb、Cu 最高平均浓度分别达到 10605 mg/kg、1098 mg/kg,分别超过我国自然土壤背景值 35mg/kg 和 35mg/kg,300 倍和 31 倍,超过国家三级土壤标准 500mg/kg 和400mg/kg,21 倍和 2.7 倍。这种高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会不断向下迁移,最终影响地下水。

同时注意到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密不可分特性。在美国国家优先控制场地名录(National Priorities List,NPL)中,截止2014年共有1157个污染场地实施了修复处理,占名录总数的 69%,其中同时进行土壤和地下水控制、处理的污染场地有 473个,占清单总数的 28%。可见,土壤和地下水均受到污染的场地占有较大比重,这两项污染治理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对地下水污染的研究也刚起步,地下水污染的修复开展较土壤修复工作更少。

根据对我国 12 个城市多处工厂的数据监测:重金属污染方面,Zn 污染上海和沈阳较严重,PAHs污染北京极为严重,Cd浓度沈阳较高,Pb 污染沈阳极为严重,厦门的 Cu和Ni、Cr 污染较严重,青海的 Cr污染问题严峻;有机型污染方面,北京 BTEX污染严重。

二、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广阔

根据2014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污染物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据此估算全国受污染的耕地有2 333万hm2,其中中度污染333万hm2,加上受工业污染土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已经极大。

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 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00亿元。2002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对全国市场稻米进行安全性抽检。结果显示,其中铅超标率为28.4%,镉超标率则为10.3%。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在2007、2008年分别对全国多个省市的大米采样分析,发现10%左右的大米镉超标,大米铅超标率还有所增加。

2006年至2009年,环境修复的项目增长缓慢,每年的项目少于20个;2010至2013年环境修复的项目有明显增加,每年的项目在20至60个之间;从2014年起,项目数量开始明显增加。

目前,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在利好的政策的刺激下,已经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每年的项目数量还是比较少。预计在未来的数年内土壤修复行业还会保持增长,特别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批准后,有可能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

1、市场分析

中国土壤污染面积大,土壤修复单价高,并且没有为土壤修复配套专门基金也缺乏其它的融资渠道,资金成为制约土壤修复项目开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土壤修复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只有部分地理位置好,周边房价高的地块,土壤修复的费用可以在土壤修复完成后,通过建造住宅、商业地产等途径来收回。

在中国土壤污染面积大数量多,而修复资金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土壤修复的优先次序成为要问题。根据“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下述几类土壤修复领域,较容易筹集到足够的修复资金,从而在整个土壤修复市场中率先进行:(1)重污染工矿企业和尾矿库周边:土壤修复的责任人明确,经济承受能力强;(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危害极大,政府必须优先予以解决;(3)危险废弃物堆存场地:单位污染物的修复成本低,土壤修复效率高;(4)城市周边工矿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受污染地块经修复后,可以提高开发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对人的危害。

针对市场最活跃的工业污染场地对我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以 2012 年为例,中国城市工业企业数约为 30.61 万个,工业用地面积为 6035km2,其中分布于市辖区的企业数占 48.52%。并且注意到,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其工业用地面积占城市用地比例越大,如广东省城市工业用地面积超过 1000 km2,市辖区工业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一,达到 36173 个。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市辖区工业企业数均超过 1 万个。新疆、青海、海南和西藏等地的工业企业最少,低于 600个。这些工业用地在城市外扩之时,都是外迁后需要土壤修复的潜在市场。

工业场地污染中以下五类最为严重:1.石油化工及炼焦;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3.医药制造;4.金属冶炼;5.机械制造。对以上五类企业进行调查可知,以 2011年为例,规模化以上企业分别对应为 1974, 22600, 5926, 13507, 23980 个,共占到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32560 个)17.15%。

由此可见,“京津沪+苏浙鲁粤”七地重污染企业数之和可以占到全国的 55%,将这些地区重污染企业数的年数目单独取出进行分析可见下图,从 2009年到 2011年间,关停并转迁的重污染企业数一共 10001 家。

我们假设:1.自从 2011年之后,城市市区里没有新建重污染企业。2.已有的重污染企业中仅有 20%建在目前的市区内。以“京津沪+苏浙鲁粤”七地市区内重污染企业作为我们工业场地土壤修复的有效目标市场,计算得到截止至 2011 年数据,符合要求的企业共7478 个。按照市面了解到每个项目平均规模一千万元计算,我国工业场地污染土壤修复市场规模为 748亿元。

计算得到全国土壤修复先导市场规模,可见大部分先导市场集中在市区的工业污染场地和耕地处。

2、从业公司分析

我国从事环境修复的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可以归为四类:(1)与环保相关的科研院所及高校,通过强大的科研能力积累技术,并通过成立环境修复事业部或工程公司转投实业,参与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承包治理修复工程,在争取项目和技术研发中都具有较大优势。(2)国内专业的环境修复工程公司,它们大多由成熟的环保工程公司为开拓土壤修复市场而专门设立,也有一部分是由地方环保部门、投资公司、其它相关企业转型而来,通常都拥有一定的稀缺资源,注重行业战略布局,公司管理、项目运作方面经验丰富。(3)在全球市场上已经有深厚技术经验积累的外资企业,它们以咨询管理、分析检测等方式参与国内的土壤修复产业;也有与国内的工程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直接接入土壤修复过程的。(4)大型的工业集团的下属企业,专门从事环境修复业务的部门或子公司。这类公司主要修复被总公司污染的场地,专精于修复

一、两种类的土壤污染,将土壤修复的利润消化于集团内部。

国内的土壤修复企业,无论属于上述哪类,都处于起步状态,都还处于发展时期。在全国的土壤修的修复市场中,并没有出现实力超强的公司,也没有企业在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此市场后续的进入者,还是拥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3、技术分析

根据土壤中污染物质的类型,可以将其分为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化学、植物、微生物等方法。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淋洗、热脱附、蒸气浸提和异地填埋等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固定一稳定化技术、氧化还原、化学改良、表面活性剂清洗和有机质改良等;植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富集、固定及降解。由于土壤污染面积大,污染物质种类多,污染组合类型复杂等原因,单项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达到预定修复目标,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根据污染修复的场所,可以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异位修复需要增加土壤挖掘、运输等工序,费用较高,危险废物在运输过程中还存在监管的盲区,该技术也难以解决地下水污染的问题,缺陷较多。尽管现阶段,国内的土壤修复还以异位修复为主,但是以后原位土壤修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技术和专有的机械也会逐次开发出来。

三、土壤修复市场尚无绝对龙头,将经历从大乱到大治过程

2010 年之前,全国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企业不超过20家,其中真正具备专业能力的只有5家左右。截止2013年底,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掌握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 300家。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 500 多家相关企业。

我国约 43.75%土壤修复项目规模较小,集中在 5000 万以下。2亿以上相对大规模项目比例仅占 18.75%。

与美国和欧洲分别已修复30283处和80700处污染场地项目相比,我国已修复的场地数不超过 200 个,尚处萌芽阶段。但目前,土壤污染问题严重、民众日益关注环境安全问题、传统产业面临产业转型、关停搬迁等,这些都将给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世纪 70 年代,发达国家普遍处于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土壤污染问题随之而来,引发各国政府重视,制定土壤污染治理法律法规。“拉夫河污染事件”使得美国政府开始认识到土壤污染的巨大危害。同时期,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废水废渣无序排放,土壤污染公害事件发生数起。当时痛痛病、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四日市病四大公害,有三起与重金属污染相关。1975 年的东京都铬渣污染事件引起了日本政府对棕地污染的重视。英国则由于大量位于英国南部和东南部的早期大型工业城市中心的土地被工业污染,成为棕色土地,影响难以控制,开始重视土壤污染问题。此外,加拿大、荷兰等发达国家都由于工业化造成棕地污染问题,制定并发布了土壤污染相关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治理机制比较

欧洲 2008年土壤修复市场在各国 GDP的 0.0%-0.3%之间波动。对比我国 2013 年 40 亿的土壤修复市场规模,仅占我国 GDP 的 0.007%。可见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还有很大上升空间。预期“土十条”的出台,势必会推动土壤修复市场需求增加。

四、土壤修复政策频出,国家重金支持试点项目

我国历年出台法律法规及标准

自14年起,政府频频出台土壤防治相关的技术导则、行动计划等,对土壤防治问题日益重视。2014 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环保部审议,计划内容包括开展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设 6 个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示范区,预计单个示范区用于土壤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在 10 亿-15 亿元之间。2015年,中央下达重金属专项资金 36亿元,支持 30个地方重点区域重金属治理和 37 个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9 月 28 日,福建出台《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填补了地方土壤立法空白。尽管目前法律法规、治理机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但立法速度在这两年明显加快,这无疑释放出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支持土壤修复行业的积极信号。

2014 年,国家在浙江台州、湖北大冶、湖南石门、广东韶关、广西环江和贵州铜仁等地实施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情况如下:

国家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2015 年 7 月,中央财政部下达专项资金约 28亿元,用于重点支持 30 个地市加快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中央资金将连续三年对重点区域进行支持。获得支持的地市中,湖南占三分之一强,包括常德市、娄底市、张家界市、长沙市等 11个地市。.我们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推广土壤修复试点项目,五年计划投资 20000亿元,平均每年 4000亿,希望到 2020年环境情况能得到改善。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前景 篇6

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部分):

第一章 电脑显示器概述 第一节电脑显示器定义

第二节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电脑显示器市场发展概况 第四节电脑显示器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电脑显示器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二章2009-2013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09-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节电脑显示器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三、出口关税政策

第三节2009-2013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中国电脑显示器生产现状分析 第一节电脑显示器行业总体规模 第一节电脑显示器产能概况

一、2009-2012年产能分析

二、2013-2018年产能预测

第三节电脑显示器市场容量概况

一、2009-2012年市场容量分析

二、产能配置与产能利用率调查

三、2013-2018年市场容量预测

第四节电脑显示器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电脑显示器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电脑显示器国内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国内产品2009-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国内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国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2013-2018年国内产品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2011-2013年我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我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现状

一、电脑显示器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电脑显示器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电脑显示器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四、我国电脑显示器市场走向分析 第二节中国电脑显示器产品技术分析

一、2011-2013年电脑显示器产品技术变化特点

二、2011-2013年电脑显示器产品市场的新技术

三、2011-2013年电脑显示器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第三节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电脑显示器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电脑显示器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三、电脑显示器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对中国电脑显示器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电脑显示器市场特点

二、电脑显示器市场分析

三、电脑显示器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五、对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的思考

第六章2011-2013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2011-2013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七章 电脑显示器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电脑显示器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电脑显示器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电脑显示器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三节电脑显示器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电脑显示器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电脑显示器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电脑显示器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电脑显示器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电脑显示器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1-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1-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1-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1-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电脑显示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电脑显示器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电脑显示器模式

三、2013年电脑显示器投资机会

四、2013年电脑显示器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电脑显示器市场的发展前景

二、2013年电脑显示器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第九章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电脑显示器发展分析

二、未来电脑显示器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电脑显示器上游原材料供应状况分析 第一节主要原材料

第二节主要原材料2008-2012年价格及供应情况

第三节2013-2018年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

第十一章 电脑显示器行业上下游行业分析 第一节上游行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电脑显示器行业的影响

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电脑显示器行业的意义 第二节下游行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市场现状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电脑显示器行业的影响

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电脑显示器行业的意义

第十二章2013-2018年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当前电脑显示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电脑显示器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电脑显示器发展方向分析

二、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规模

三、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政策和体制风险

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

第十三章 电脑显示器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A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二节B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三节C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四节D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五节E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六节F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十四章 电脑显示器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中国电脑显示器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电脑显示器“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东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东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东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三节电脑显示器“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华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华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四节电脑显示器“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中南地区销售规模

二、中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中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五节电脑显示器“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华东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东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华东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六节电脑显示器“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西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西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第十五章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电脑显示器投资策略

二、电脑显示器投资筹划策略

三、2013年电脑显示器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电脑显示器的规划

二、电脑显示器的建设

三、电脑显示器业成功之道

第十六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中国电脑显示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电脑显示器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电脑显示器产品投资趋势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节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产品投资方向建议

四、中金企信项目投资建议

1、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2、项目投资注意事项

3、生产开发注意事项

4、销售注意事项

第十七章 电脑显示器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意义 第一节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第二节企业强做大做的需要 第三节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第一节科学性 第二节实践性 第三节前瞻性 第四节创新性 第五节全面性 第六节动态性

三、“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依据 第一节国家产业政策 第二节行业发展规律 第三节企业资源与能力 第四节可预期的战略定位

图表......网 址: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前景 篇7

关键词:制药装备,发展前景,技术,市场,趋势,新版GMP

新版GMP基本保留了1998版GMP的大部分章节和主要内容, 涵盖了WHO的GMP主要原则和欧盟GMP基本要求中内容, 也明确地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新版GMP实施使中国药品生产管理接近国际水平。这次新版GMP的实施, 将推动中国制药生产行业快速进步, 制药生产行业的进步必将推动其上游行业———制药装备行业发生质的变革。尤其是新版GMP中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 落到实处便是必须用制药装备付诸于生产实际。也可以说, 没有先进的制药装备产品, 新版GMP的实施便是一句空话。然而, 中国制药装备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发展, 特别是1998版GMP大规模认证, 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药装备生产大国, 而今新版GMP的实施无疑将推动此行业更大进步。纵观中国制药装备发展之路, 可乐观地推测未来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制药装备生产强国。本文将分析中国制药装备行业的发展前景, 并从技术与市场两方面探讨其发展趋势。

1 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发展前景

1.1 中国制药装备行业概述

我国现今的700多个 (专产或兼产) 制药装备企业已经可以制造高效节能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机电仪一体化产品、符合GMP要求产品以及出口创汇产品等等, 拥有原料药设备及机械类、制剂机械类、药用粉碎机械类、饮片机械类、制药用水设备类、药品包装机械类、药物检测设备类及其他制药机械类等共8大类、3 000多个品种规格, 可满足全国中西制药厂、保健品厂、食品厂、生物制品厂及相关单位的需求, 部分产品还能出口创汇[1]。

1.2 下游产业与新版GMP

制药生产行业作为制药装备行业的下游产业, 近几年在政策的积极驱动和社会需求的促进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09~2011年国家用于医改的支出分别为3 900亿、4 500亿、5 150亿元, 在制药生产行业蓬勃发展和药品市场需求增长的带动下, 制药装备行业也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前景广阔。

新版GMP在人员、硬件、软件和现场管理方面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特别是硬件方面投入改造资金较大, 新版GMP从2011年开始在制药行业强制推行认证, 所有制药企业必须在3~5年内通过认证后才能获得药品生产资格。为达到新版GMP认证要求, 制药企业需要加大投资, 新购、更新或替换原有制药装备。有人认为:新版GMP的实施对于企业在硬件、软件、人员素质和现场管理方面标准的提升都会要求企业进行投入, 据保守测算, 本轮GMP的技改投入约在300亿~500亿元, 平均每个企业花费约为1 500万元以上[3]。而笔者推算, 本轮GMP的技改投入可能在1 000亿元以上, 按一般项目结构测算, 设备投入约为500亿元。

1.3 市场容量

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06年 (220家会员单位) 统计数据, 全年制药装备工业总产值为76.9亿元;2010年 (243家会员单位) 统计数据, 全年制药装备工业总产值为128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网站) 然而, 目前中国约有700多家专产或兼产的制药装备企业, 其中专产约有500多家, 若以500多家专产制药装备企业估算, 2006~2010年年平均工业总产值约为150亿元。考虑到新版GMP新一轮认证高潮, 加之1998版GMP改造已有10多年, 许多装备均已到了更新期, 可以测算, 2012~2015年中国制药装备年均市场容量可达220亿~250亿元。

在探讨中国制药装备发展前景时, 不得不探讨两类产品:一类是固体制剂设备, 一类是无菌生产所用设备。

在中国制药装备产品中, 虽有8大类3 000多个品种可分, 其中固体制剂设备为制药装备的基础产品, 其既适用于固体制剂 (固体制剂约占整个制剂药品市场份额的70%左右) , 又适用于无菌注射剂, 同时适用于原料药等生产, 如归入固体制剂设备的混合机, 其主要用于粉体的制备, 而制药生产大多与粉体有关, 量大面广。像此类归入固体制剂设备的产品还有干燥、粉碎、混合、输送、清洗等类设备, 据相关统计, 固体制剂设备约占制药装备总需求量的30%, 预计到2015年整个市场容量将达到70亿~75亿元/年。

另一类用于无菌药品生产所用设备, 涉及粉针、冻干粉针、大/小容量注射剂、原料药生产设备, 由于新版GMP附录1 (无菌药品) 有其特殊性, 原生产设备已无法适应新版GMP附录1要求, 这3年的更新较大, 预计到2015年整个市场容量将达到90亿~100亿元/年。

2 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发展趋势

2.1 技术趋势

从历史上看, 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发展比较缓慢, 1998版GMP认证为制药装备行业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 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制药装备的产量、技术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一些优秀的产品甚至已经跨出了国门, 但是必须看到, 不少制药装备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基本仍处于仿制、改进及组合阶段, 没有达到创新或超过世界同类产品的水平。我国虽已是制药装备大国, 但并不是制药装备生产强国。人才缺乏、产品创新能力不强、行业整体生产工艺水平不高、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制药装备企业低价竞争等因素阻碍了我国向制药装备强国前进的步伐。值得欣慰的是, 近两年, 部分制药装备企业新品迭出, 有的产品已超过世界同类产品的水平。未来随着企业良性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技术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 我国制药装备行业产品及技术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2.1.1 集成化与模块化的提高

制药装备的集成化就是把分离或转序的工艺集成在一个设备中完成, 其特点是能克服交叉污染、减少操作人员和空间、降低安装技术要求及安装空间的要求。它包括多工序工艺装备的集成、前后联动设备的集成、进出料装置与主机的集成以及主机与检查设备的集成等[4]。可以说, 制药装备的集成化是此次新版GMP的一个标志, 其意义在于药品生产减少人员操作和确保无交叉污染。像一步制粒机将原来多台设备、敞口生产的多道工序合并在一个密闭内循环的设备中完成, 极大地减少了由于工艺环节较多、单机人流、物流介入频繁带来的药品质量风险。国外著名制药设备企业IMA集团在灌装领域产品几乎都是整体的生产线, 在包装方面也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生产的需要设计完整的工艺生产线, 并提供包括技术服务、备件在内的“交钥匙”方案。未来一段时间内, 我国制药装备的集成度也将不断提高。

模块化是指装备自身能独立实现某种特定功能, 由若干个某种特定功能设备、管路、输送带或控制系统等模块组成的小型成套装置, 通过多个模块组合, 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和满足用户对空间和时间的需求, 并可以组装成大型成套制药装置或生产线[4]。其标志着制药装备走向标准化、成套化和高效化。模块化设计和制造早已由欧美一些国家提出并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及市场日渐需要交货周期短、成本低、性价比高的产品, 模块化制药装备产品也因此逐步得到了应用与发展, 目前在医药行业应用的模块化制药装备产品有:隔离器模块、包装线模块、加料输送模块、检测模块、CIP在线清洗工作站、配液过滤模块等。也可以说, 制药装备模块化是制药装备集成化的基础, 制药装备集成化则是制药装备模块化的综合表现。

2.1.2 少人力与自动化的提高

药品生产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有效AQAI控制, AQAI是所谓的自动质量保证检查设备的英文简称, 其可以防止任何包装错误 (如无说明书、单盒用错、份量不足和产品混淆) 等, 它包含条形码系统、视频系统、标签遗漏检查仪、瓶子翻转吹洗装置、自动称重检查装置等[4]。随着新版GMP的实施, 人们对药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艺改善需要装备的更新, 新装备将推动工艺的完善。特别是可追溯性和可说明性, 诠释可靠和准确两个概念。

少人力即人工操作比例降低, 尽可能把人工操作工序或过程改为机械自动化工序或过程, 降低人工操作在制药生产中的出现频率, 降低传输周转、间隔, 减少人与药物的接触及缩短药物暴露时间, 减少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 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这是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安瓿水针检测中, 目检员工作强度较大, 而人为检测因为各种因素干扰, 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很难确保目检的可靠性。随着我国制药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部门对药品生产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 我国制药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会逐渐提高, 自动化装备将逐步替代手动、半自动的装备。如全自动灯检设备逐步取代人工灯检设备, 可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 并可有效提高制药行业的生产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2.1.3 可清洗/灭菌化的提高

设备可清洗/灭菌化是制药装备用于制药生产特殊性的表现, 特别是无菌制剂所用的制药装备能真正可清洗/灭菌化, CIP和SIP是其最高的境界。可以说, 一个产品可清洗/灭菌化的功能恰是其先进性和符合GMP要求的标志, 也是其对工艺要求的完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制药装备的可清洗/灭菌化会给传统制药生产带来一场彻底的革命, 可大大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减少手工拆洗所花的劳动量和清洗消毒 (灭菌) 操作空间, 消除人工清洗所产生的误操作, 相应使清洗消毒以可靠的设备运行模式而付诸药品生产实际[4]。如:国内已有料斗清洗站, 其可方便地把料斗推入工作腔内, 自动完成清洗、干燥与消毒, 但类似设备太少。制药装备的许多机型都很成熟, 但在CIP功能上仍难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 一些装备的清洗过程仍需靠人工。

2.1.4 数据处理电子化的提高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EDPS) 一般解释为:系统包括数据的更新、数据的统计、状态报告及文档的管理。新版GMP第163条也引入了这一概念。基于制药生产需要一套完整的数据记录, 而国内大多生产数据记录还停留在手工记录或单台设备的打印层面上。管理者若需查询某一实时数据, 往往需要动用许多资源才能获取, 费时费力, 且不易连续观察及截取, 更不用说查询历史数据。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设备供应商采用的控制系统不尽相同, 使数据集中控制与记录非常之困难, 然而,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能解决这一问题, 其为数据的采集与记录提供了操作平台。其特点:数据的实时性与连续性;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数据的可追溯性与快捷性;生产过程的可视化;节省了大量人力, 减少了纸张消耗;生产过程的数据统计整理与汇总分析。此外, 系统软件采用组态形式, 可对各种不同车间的工艺流程进行组合, 形成符合使用者需要的图表类型和数据表格。数据处理电子化的提高单靠EDPS是不行的, 其主要是有待工作母机对控制部分的完善, 只有不断完善各控制源头的信号输出, 才能把这套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做的完美。

2.1.5 新品替代化的提高

这几年, 制药装备新产品逐步取代传统产品:料斗混合机、三维混合机、湿法制粒机、沸腾式制粒机等逐步取代传统产品如槽形混合机、双锥混合机、V型混合机、摇摆式颗粒机等, 特别是无菌药品生产的混合设备将以料斗混合机为首;高效包衣机逐步替代荸荠式糖衣机等;联动生产线逐步增加并取代单机, 如滴眼剂生产线、水针生产线等;在无菌药品生产中, 带隔离技术装备将取代原先装备, 如带RABS的灌 (分) 设备将取代原来的半加塞灌封机或分装机;组合工艺设备增加, 如过滤洗涤干燥机等;胶塞清洗机、铝塑泡罩包装机与装盒机组合等产品逐渐增多。

2.1.6 多方合作化的提高

由于制药装备是一个特殊的专业, 涉及制药工艺、生物技术、数控技术、软件编程以及化工机械、制冷、自动控制、材料学、包装机械、制造工艺、焊接、自动化控制、声学、光学、计算机运用等专业, 可以说, 单靠一个制造企业是不能生产出高科技的产品的。制药装备企业只有通过与制药企业研发部门、医药设计院、研究所合作, 参与药厂的新药开发、工艺改进工作, 才能有效提高研发人员对制药工艺的理解、掌握和经验积累, 进而促进研发人员对自身设备技术工艺的改进和提升。

2.2 市场趋势

随着我国制药装备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产品、技术的不断进步, 笔者认为制药装备行业的市场发展将会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特点:

2.2.1 行业集中化逐步提高

现阶段, 制药生产企业对供应商提供设备及服务的层次要求也不断提高, 一方面因为药品质量成为影响企业生命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因为制药生产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制药生产企业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 对单机设备需求逐步降低, 对系统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 例如对于制粒环节, 制药企业原来单纯采购单机设备自行搭配组合制粒生产线, 而现在, 尤其是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制药企业往往会一次性从一家供应商采购整条制粒生产线设备。这要求制药装备企业不仅提供单机设备, 而是提供集生产线设计、实施、系列设备供应及安装调试于一体的系统服务, 这就对制药装备企业产品丰富度、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要求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部分制药装备生产企业会因达不到新的要求而逐步被市场淘汰。

其次, 随着制药装备的质量受关注的程度不断加深, 国家对制药装备行业的市场监管不断加强, 那些规模小而研发投入不足的制药装备企业将不断被迫退出, 这也会使制药装备行业的集中度不断上升。

2.2.2 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的提高

随着制药装备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和国家政策的鼓励, 制药装备企业对研发投入将不断加大。目前国内制药设备企业一直在加紧产品升级和标准制定, 同时受GMP的影响, 整体制药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将不断加强, 部分国产制药装备的质量性能与进口设备的质量性能差距将不断缩小, 而国产设备的价格优势明显, 将形成对进口制药装备的逐步替代。据悉, 现90%以上的产品能在国内自行配套, 国内的混合机、冻干机、胶囊充填机、压片机等产品已达到或部分超过世界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

2.2.3 国产设备出口将不断增长

目前, 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已经在不断满足国内制药企业对设备需求的同时实现了一定量的出口。未来随着设备国产化率的不断提升和设备质量的不断上升, 价格优势又比较明显, 出口比例也将不断上升。目前, 我国制药装备主要出口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 例如韩国自1998年开始就进口我国的制药设备, 主要有压片机、制丸机、混合干燥机和流化床等。另外, 我国制药设备也有少量出口至北美及欧洲地区。预计未来随着国产制药装备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对欧美的出口量也将会不断加大。

2.2.4 认证软件要求的提高

现今, 在制药装备市场采购设备, 用户在注重产品技术与质量的同时, 更注重设备的认证软件。用户采购以URS (用户需求) 出发, 考察制造商的FS (功能规格书) 、DS (设计规格书) 、DQ (设计确认) 、FAT (工厂验收测试) 、SAT (客户现场验收测试) 、IQ (安装确认) 、OQ (操作确认) 、PQ (性能确认) 。有的还需制造商提供RA (风险评估) 、QP (质量计划) 等技术文件。我国制药装备市场已对这些认证文件提出了一定要求, 可以说, 没有认证文件支撑的设备将会逐渐失去市场。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 我国制药装备企业的规模也将逐步增大, 资金、技术、人才等也将向较大规模企业集中, 国内企业将在保持一定价格优势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产品技术性能, 市场占有率逐渐提升, 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深度不断增大, 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抗衡的实力将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张日华.制药装备行业的态势[J].机电信息.中国制药装备, 2008 (5)

[2]梁毅.新版GMP的主要变化与对制药企业的影响[J].机电信息.中国制药装备, 2011 (4)

[3]徐德仁.新版GMP影响评析[N].投资领航日报, 2010-07-02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及前景 篇8

关键词厌氧处理废水;UASB;IC反应器;IC技术热点;IC应用现状;IC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40-02

以高效、低成本为特征的现代废水处理技术首先当推先进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

1971年荷兰瓦格宁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拉丁格(Lettinga)教授通过物理结构设计,利用重力场对不同密度物质作用的差异,发明了三相分离器。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型。1974年荷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体结构,即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颗粒污泥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还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原典型的UASB反应器工作原理概念和工作状态模型存在三方面问题:A、高度问题,污泥床高度对反应区的水流影响较大,如太厚会加大沟流和短流;B、增加截面积的放大方式,在大规模反应器中难以实现均匀布水;C、三相分离器的稳定操作较为困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针对上述缺陷,国际上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内循环反应器(IC)、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UBF)、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相继出现。从物理角度来看,第三代厌氧反应器是以颗粒污泥为生化反应的基础,主要考察固体物质在重力场作用下,在流体中形成更为合理的微物理环境,达到固液充分接触,更快传质的这一核心目的。利用固体的流态化技术是其核心技术之一,侧重是解决典型UASB上述的A、C问题。

90年代中后期荷兰Pagues公司的开发了一种内循环(internal circulation)IC反应器,采用了特殊物理结构设计,以ANAMMOX工艺为特征的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生化反应规律,以Kolliken为主的菌群的微生态环境,现有和可能形成的物理特征,在连续工艺过程中菌群的流体中特点,设计出合理的物理结构。因此更加具有优势。IC反应器应用于啤酒、发酵、造纸、食品、饮料及化工等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在我国得到开展,与此相应的研究工作也相继展开。

1IC反应器工作原理

IC反应器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它相似由2层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具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可达4~8,反应器的高度可达16~25m。

1.1进水

水泵将废水泵入反应器底部的布水系统,颗粒污泥和气液分离器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充分区混合。

1.2膨胀污泥床

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该反应区内污泥呈膨胀和流化状态,加强了泥水表面接触,污泥由此而保持着高的活性。随着沼气产量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气混合物由底部位分离器收集被沼气提升至顶部的气液分离器。

1.3气液分离器

被提升的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泥水分离并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1.4后处理部分

经第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被沼气提升外,其余的都通过三相分离器进入。该区污泥浓度较低,且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已被降解,因此沼气产生量较少。沼气通过沼气管导入气液分离区,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条件。

1.5出水

泥水气混合物由高部位分离器收集被最终分离,上清液经出水堰溢流排出,沉淀的颗粒污泥仍留在后处理部分的污泥床内,在上部产生的沼气沿第二条上升管也进入气液分离器,小部分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沼气可用于发电。

从IC反应器工作原理中可见,反应器通过2层三相分离器来实现SRT>HRT,获得高污泥浓度;通过大量沼气和内循环的剧烈扰动,使泥水充分接触,获得良好的传质效果。

2IC反应器的运行特性

J.H.F.Pereboom和T.L.F.M.Vereijken详细进行了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生产性装置各项运行参数的测定和比较,如表1所示。下面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2.1IC反应器的处理效能

前已述及,与UASB反应器相比,在获得相同处理效率的条件下,IC反应器具有更高的进水容积负荷率和污泥负荷率,IC反应器的平均升流速度可达处理同类废水UASB反应器的20倍左右。在处理低浓度废水时,HRT可缩短至2.0~2.5h,使反应器的容积更加小型化。由表1可知,在处理同类废水时,IC反应器的高度为UASB反应器的3~4倍,进水容积负荷率为UASB反应器的4倍左右,污泥负荷率为UASB反应器的3~9倍。由此可见,IC反应器是一种非常高效能的厌氧反应器。

2.2污泥物理性质

IC反应器颗粒的平均直径在0.66~0.87mm,略大于UASB反应器颗粒的平均直径0.51~0.83mm;IC反应器最大颗粒直径为3.14~3.57mm,UASB反应器颗粒的最大直径3.38~3.43mm;IC反应器颗粒密度为1.041~1.057g/cm3,与UASB反应器颗粒的密度1.039~1.065g/cm3较为接近。但是IC反应器颗粒相对剪切强度比UASB颗粒的强度差,如以UASB颗粒的相对强度为100%,则IC颗粒为32%~53%,这是由于IC反应器的污泥负荷率大大高于UASB反应器的污泥负荷率之故。IC颗粒污泥的灰分占0.13~0.15,低于UASB颗粒污泥的灰分0.2~0.26,这说明IC颗粒污泥中有机成分含量更高,污泥的活性更高。

2.3颗粒大小的分布

Pareboom和Vereijken比较了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污泥样品颗粒大小尺寸的分布,UASB和IC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和土豆加工废水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比较的结果表明,IC反应器颗粒尺寸较粗和分布较宽,这是由于IC反应器升流速度较大,使细小颗粒更易于被冲刷从而反应器内小颗粒比例减小,而留在反应器内的颗粒获得更充分的营养,在长期滞留情况下颗粒长得更大,因此IC反应器内颗粒大小的分布范围比UASB反应器更宽,且IC反应器的平均粒径Da和Sauter平均直径D32均大于UASB反应器。

2.4颗粒沉降速度

UASB和IC反应器内颗粒的沉降速度一般都高于液体升流速度。IC颗粒(粒径<0.5mm)的沉降速度仅略高于液体的升流速度(2.6mm/s)。在IC反应器的第二反应室,由于气体负荷率较低,创造了一个较为平稳的沉淀条件,有利于细小颗粒的滞留。

2.5污泥的活性

IC反应器污泥的活性远高于UASB反应器的污泥活性。这是由于IC反应器的污泥颗粒完全趋于流化状态,传质的限制因素小,UASB反应器污泥床局部地方的污泥浓度很高,甚至存在死区,传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IC反应器的平均污泥去除负荷率远高于UASB反应器的污泥去除负荷率。

2.6反应器不同高度污泥浓度的变化

Pereboom和Vereijken分别测定了处理啤酒废水和土豆废水的IC反应器不同高度处污泥浓度及颗粒大小分布变化的情况。得出了不同高度的颗粒尺寸的分布,颗粒尺寸大小、生物量浓度和灰分沿IC反应器高度的变化,IC反应器的第一段污泥床混合良好,污泥床以上和出水中固体的灰分大大高于第一段污泥床。由此可得出结论,IC反应器具有很高的紊流和上升流速,有助于无机物的有效去除。

3IC工艺技术优点

3.1容积负荷高

由于IC反应器存在着内循环,第一反应室有很高的升流速度,传质效果很好,污泥活性很高,因而其有机容积负荷率比普通UASB反应器高许多,一般高出3倍以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如土豆加工废水,当COD为10000-15000mg/L时,进水容积负荷率可达30-40kgCOD/(m3d)。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如啤酒废水,当COD为2000-3000mg/L时,进水容积负荷率可达20-50kgCOD/(m3d),HRT仅2-3h,COD去除率可达80%左右。

3.2节省投资和占地面积

由于IC反应器容积负荷率高出普通UASB反应器3倍左右,IC反应器的有效体积仅为UASB反应器的1/4-1/3,所以可显著降低反应器的基建投资。由于IC反应器不仅体积小,而且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为4-8),所以占地面积特别省,非常适用于占地面积紧张的厂矿企业。小型的IC反应器可以工厂预制,大型的可在现场制作,施工工期短,安装简便,且IC反应器的土方量很小,可节省施工费用。

3.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由于IC反应器实现了内循环,处理低浓度水(如啤酒废水)时,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2~3倍;处理高浓度水(如土豆加工废水)时,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10~20倍。因为循环流量与进水在第一反应室充分混合,使原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得到充分稀释,降低了有害程度,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耐冲击负荷的能力。

3.4抗低温能力强

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主要是对消化速率的影响。IC反应器由于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变得不再显著和严重。通常IC反应器厌氧消化可在常温条件(20-25℃)下进行,这样减少了消化保温的困难,节省了能量。

3.5具有缓冲pH的能力

内循环流量相当于第1厌氧区的出水回流,防止局部酸化发生,并可利用COD转化的碱度,对pH起缓冲作用,使反应器内pH保持最佳状态。

3.6内部自动循环,不必外加动力

普通厌氧反应器的回流是通过外部加压实现的,而IC反应器以自身产生的沼气作为提升的动力来实现混合液内循环,不必设泵强制循环,节省了动力消耗。

3.7出水稳定性好

IC反应器的第一、二反应室,相当于上下两个UASB反应器,它们串联运行,可以补偿厌氧过程中Ks高产生的不利影响。VanLier在1994年证明,反应器分级会降低出水VFA浓度,延长生物停留时间,使反应进行稳定。第一反应室有很高的有机容积负荷率,相当于起“粗”处理作用,第二反应室则具有较低的有机容积负荷率,相当于起“精”处理作用。整个IC反应器实际上是两级厌氧处理。一般情况下,两级厌氧处理比单级厌氧处理的稳定性好,出水也较稳定。

3.8启动周期短

IC反应器内污泥活性高,生物增殖快,为反应器快速启动提供有利条件。IC反应器启动周期一般为1-2个月,而普通UASB启动周期长达4-6个月。

4IC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IC处理技术从问世以来已成功应用于土豆加工、菊苣加工、啤酒、柠檬酸和造纸等废水处理中。1985年荷兰首次应用IC反应器处理土豆加工废水,容积负荷(以COD计)高达35-50kg/(m3d),停留时间4-6h;而处理同类废水的UASB反应器容积负荷仅有10-15kg/(m3d),停留时间长达十几到几十个小时。

在啤酒废水处理工艺中,IC技术应用得较多,目前我国已有多家啤酒厂引进了此工艺。从运行结果看,IC工艺容积负荷(以COD计)可达15-30kg/(m3d),停留时间2-4.2h,COD去除率ηCOD>75%;而UASB反应器容积负荷仅有4-7kg/(m3d),停留时间近10h。

对于处理高浓度和高盐度的有机废水,IC反应器也有成功的经验。位于荷兰Roosendaal的一家菊苣加工厂的废水,COD约7900mg/L,SO42-为250mg/L,Cl-为4200mg/L。采用22m高、1100m3容积的IC反应器,容积负荷(以COD计)达31kg/(m3d),ηCOD>80%,平均停留时间仅6.1h。

我国无锡罗氏中亚柠檬有限公司的IC厌氧处理系统自1998年12月运行以来一直都很稳定,进水COD一般在8000mg/L以上,pH5.0左右,容积负荷(以COD计)可达30kg/(m3d),出水COD基本在2000mg/L以下,且每千克COD产沼气0.42m3。1996年IC反应器首次应用于纸浆造纸行业,并迅速获得客户欢迎,至今全世界造纸行业已建造IC反应器23个。反应器产生的生物气纯度高,CH4为70%-80%,CO2为20%-30%,其它有机物为1%-5%,可作为燃料加以利用。

表1列出了IC反應器和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的对照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IC反应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UASB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反应器单位容积的处理容量。

5结语

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高效、节能省地的厌氧反应器越来越受到水处理工作者的青睐。IC反应器的一系列技术优点及其工程成功实践,是现代厌氧反应器的一个突破,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而且由于反应器容积小,生产、运输、安装和维修都十分方便,产业化前景也很乐观。

参考文献

[1]贺廷龄.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2]娄金生.水污染治理新工艺与设计.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3]马志毅.工业废水的厌氧生物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吴允,张勇,刘红阁.啤酒生产废水处理新技术-内循环反应器.环境保护,1997.

[5]何晓娟.IC-CIRCOX工艺及其在啤酒废水处理的应用.给水排水,1997.

上一篇:适合公司朗诵的诗歌下一篇:康乐部组织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