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学

2024-10-23

教育统计学(共12篇)

教育统计学 篇1

1 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 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 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 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1.1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 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 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 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 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 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 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 从学科体系看,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 而是相交的, 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 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 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 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 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 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 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 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 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 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 同时属于经济学, 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 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 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 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 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 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 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 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1.2 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 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 (DSS) 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又译“数据掏金”) 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 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 难以消化;信息真假, 难以辨识;信息安全, 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 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 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 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 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DMKD) 技术应运而生, 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 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 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 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 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 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 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 但可以说, Data mining与DSS一样, 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 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 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 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 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 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 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 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 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 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 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 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2 统计教育的改革

2.1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 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 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 (1) 经济理论课程, 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 (2) 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 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 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 (3) 适用电脑技术, 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4) 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 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 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 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 更新教学方法, 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特别注

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 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 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2.2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

学, 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 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2.3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

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 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 找到应用的结合点, 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2.3 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 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 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不管哪一个层次, 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 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 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 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 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 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 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 可以在试验室进行, 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 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 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 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 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 (中文、外文) 、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 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 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 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 有了电脑、网络, 必需要更新, 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 2001.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计, 2001.10.

[3]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中国统计, 2002.1.

教育统计学 篇2

为了克服经典测量理论的不足,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一种新型测量理论 项目反应理论(IRT),该理论以概率统计为基础,测量结果科学、可靠。目前已受到测量学家的广泛推崇,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功。

与经典测量理论相比,IRT在简洁性方面可能显得不足。这使得IRT在测验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不过,为了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牺牲一些简洁性还是值得的。更何况目前已有现成的参数计算软件可供使用,因此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困难。

教育测量的基础是教育统计,在本课程中,我们主要讨论教育统计,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经典测量理论。教育测量的基础是教育统计。

在本课程中,我们主要讨论教育统计,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经典测量理论。教育统计的研究过程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

1)原始资料的搜集 原始资料的搜集是统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统计工作的成败与原始资料的搜集密切相关,为保证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原始资料的搜集需遵循下列三原则:

①代表性:原始资料的搜集必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搜集,所收集的资料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能充分反映出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和全貌;

②准确性:原始资料必须准确可靠,尽可能减少误差;例如在教育测量中,如果考试的试题太少、内容太窄,则考生在测验中的得分与他取得的学业能力将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在测验中保证足够的试题量是必要的。

③有效性:原始资料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准确,切忌弄虚作假。例如,在教育测量中,考生通过作弊获得的虚假高分,便是不真实的、无效的,因为它不能真实反映出考生的学业能力。同时,如果测验试题包含有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内容,或者测验试题有错等等,也会影响到测验的有效性。

2)原始资料的整理 直接从实践中收集的数据是杂乱无章的,从中看不出任何规律,为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规律,需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常用的整理方法有图表法和特征量数法。①图表法:将原始数据从小到大分成若干组,计算出每组数据的频数、累计频数、频率、累计频率等等,然后根据所得数据列表或绘出图形,这种方法即为图表法。图表法适于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

②特征量数法特征量数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常用的特征量数主要有:集中量数、差异量数以及相关量数等等。

集中量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等。

差异量数主要有:平均差、全距、方差、标准差等。方差和标准差是两个主要的差异量数。在教育统计中,用得最多的集中量数是算术平均数,用得最多的差异量数是方差、标准差。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的改革 篇3

关键词:统计学;教育改革;大数据

一、引言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该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激增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但大数据一词不仅指规模大、种类多的数据集,还包括对这种数据集进行采集、处理与分析以提取有价值信息和直接创造价值的技术构架和技术过程。大数据的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巨大。截止到2012年,数据量已经从TB(1024GB=1TB)级别跃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级别。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异构性突出,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较低,数据中存在大量重复性和无价值性信息或噪声。如何通过强大的计算技术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迅速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目前,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大数据概念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但各种解释中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大数据概念体现在数据量的巨大、种类的众多及产生速度的飞快,同时产生的数据集极有可能包含着各种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其次,大数据概念还体现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手段和流程方面,由于数据量的庞大和类型复杂,利用常规的统计软件已经无法对当今的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存储、分析及处理。因此,所谓的大数据并不是单纯指数据流量的巨大,还指其结构的复杂和种类的多样,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上需要采用高端计算平台或高级统计软件,以及海量数据中存在着可挖掘的潜在的大量价值信息与知识。

近年来,随着高速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的核心技术有MapReduce、GFS、BigTable、Hadoop,以及数据可视化等。在数据搜集上,可方便地通过在线互联网数据库获取二手数据或一手实时数据。在数据分析上,传统统计学方法采取的是基于统计模型的样本数据分析,而大数据分析技术则是通过高端计算平台,对大数据中的信息进行挖掘。

统计学作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科学,必然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近年来,有不少文献讨论了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统计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例如[1]-[5]),本文在分析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前提下,进一步讨论我国统计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借鉴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变革问题。

二、统计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2013年,教育部对我国统计学专业设置进行一次新的调整,将原来的既可授予理学学位,也可授予经济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划分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6]。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11月公布的数据,当时全国有194所高校开设了统计学专业,156所高校开设了应用统计学专业,164所高校开设了经济统计学专业[6]。目前,全国开设这三个统计学专业的高校个数和在校学生人数与2013年相比都有不少的增加。

面对大数据时代,我们目前的统计学教育无论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例如,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比较重视课程层面上的评价,比较轻视专业层面上的整体评价,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反馈机制。

关于教学内容,目前三个统计学专业在统计理论和应用统计两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统计理论主要包括:抽样理论、实验设计、估汁理论、假设险验、决策理论、贝叶斯统计、半参数和非参数统计、序贯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小样本理论和大样本理论等。在数据分析中,现今的统计方法基本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要处理对象,而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工具涉及较少。因此,现今统计学课程及内容已不能满足从事非结构型和半结构型的大数据研究和商业应用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

对于教育方式,鉴于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和现代统计学基础,具有较高的软件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挖掘数据的技能。日本学者城田真琴认为:“数据科学家要有计算机科学专业背景,数学、统计方面的素养和使用数据挖掘软件的技能,善于利用数据可视化的手法展现晦涩难懂的信息,而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眼界和视野,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创造价值的能力”。现今的统计学教育方式还不能很好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科学人才培养需要,必须进行必要及时的调整和变革。

对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不仅要求培养具有数据处理和分析所需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更重视培养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价值信息、把握市场机遇、创造利润的潜在能力。面对大数据时代的诸多挑战,现代统计技术、数据挖掘方法、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工具和理念的日新月异,培养统计人才的教育模式也需要相应变化,统计学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主动做出全面的调整和变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知识进步和激烈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积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教师有更高的要求,统计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技术也随之要求更高,统计学教师固有的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培养现代统计人才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更新原有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数据库和信息科学等有关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熟悉处理非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数据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统计学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和专业统计软件,还要学会如何分析、处理来自互联网或各种实际问题中的海量数据,如何利用统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操作,如何借助软件技术和统计准则判断数据质量,如何进行模型选择和评价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如何准确清晰地呈现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等等。

2014年11月,美国统计学会发布了统计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纲要 [7],该教学纲要对统计学专业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1)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强大的统计计算和编程能力,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和数据库;(2)分析来自现实问题的真实数据,真实数据是统计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掌握多样化的统计模型方法;(4)具有通过语言、图表和动画等方式解释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美国是统计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该指导性教学纲要代表着美国统计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统计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该指导性教学纲要为参考依据,对照我国目前的统计学本科专业教育,无论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

三、统计学教育的改革

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教育不仅是各种统计方法、数据挖掘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延续或发展,更主要的是这些方法的集成应用和在实际数据分析中的真实体验。过去,企业数据库价格昂贵,在统计学教育的教学案例或实验课教学中,很少采用真实和海量的数据库资源,基本都是采用过时或虚拟的数据。今天,像百度大数据引擎这样的数据库的逐步对外开放,将有助于开展“线上大数据统计实验”教学。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有必要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数据处理软件,搭建线上大数据分析实验教学平台,全面开展大数据统计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际上,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本科阶段的统计学教育就可以融人联机分析和数据的可视化教学。其次,要时刻关注大数据分析理论的进展,及时将新理论新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数据时代,经典统计理论和方法并没有过时,但需要进行改进和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网上采集的巨型数据集往往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和无价值数据信息,使得大数据价值密度降低。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前往往需要通过去噪、分层、截断、聚类等方法的预处理,将其变成便于进行分析处理的小数据,继而借助于经典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因而在大数据时代仍然需要采用传统统计学的小样本理论和方法。所以,即便是在大数据时代,经典统计方法仍然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石,其核心地位不可动摇。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仍然要强化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在长期发展和实践应用中经过验证的、成熟有效的经典和现代统计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仍然没有过时,但需要结合大数据分析的需要对经典统计方法进行必要的发展和改进。

大数据科学需要统计学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结合。亚马逊大数据科学家John Rauser 认为:“数据科学家是统计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的结合体”。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应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增设与大数据前沿领域发展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和大数据相关的软件应用,同时要加大实验课和社会实践课的比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数据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培养其运用大数据的相关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课程,除基本统计理论外,还应开设一些较为现代和深入的课程,如现代贝叶斯方法、神经网络、数据挖掘、应用随机过程论等。另外,还应开设与大数据分析相关的关联规则、决策树、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等课程。

为了培养与时代适应的统计学人才,统计学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改变认识数据、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思维,主动学习和补充互联网、现代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和提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大数据时代,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本专业学生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实训场所动手操作和锻炼,尝试以企事业单位的财政、金融、保险、统计、咨询和信息公司等部门为主构建专业性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到大数据相关的机构部门、产业园区和企业中去调查研究和实践。此外,统计专业应积极同其他专业进行合作,联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数据分析人才。鉴于大数据对数据分析人员在计算机技术、行业认知、业务知识、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的要求提高,统计学科应主动与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专业素质和业务修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参考和借鉴美国统计学会公布的统计学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纲要。根据该教学纲要,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涵盖五个模块[7]:(1)统计方法与统计理论。建立统计模型并对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评价,熟悉统计推断,能够从数据分析中得出恰当的结论。(2)数据操作和统计计算。熟练使用一款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发现和清洗数据中的错误记录,具有编程能力和算法思维,可以进行各种数据操作,还应掌握统计计算技术,能够进行模拟研究。(3)数学基础。熟练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4)实践训练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善于通过图示和动画等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分析结论,并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领导能力。(5)特定领域的知识。掌握特定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用统计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特定领域的实际问题。

大数据时代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改革必须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统计数据分析中软件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在众多统计软件中推荐使用R和SAS软件,因为R是免费开源软件,其统计建模、统计计算和可视化功能强大,更新迅速,是最新统计方法发布的主要平台,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而SAS软件被很多公司用于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领域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是数据分析不可或缺的专业统计软件。当然,教学中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专业统计软件,例如经济统计专业学生也可使用SPSS软件,但最好会使用SAS或R软件。在加强软件使用和编程能力的基础上,应加强学生统计计算和统计模拟能力的培养。在大数据时代,强调统计计算的重要性是大势所趋。统计模拟技术是伴随着高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广泛应用的现代技术,可用来解决传统学科领域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贝叶斯统计方法过去曾经面临的计算瓶颈正在逐渐消失,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技术的统计模拟方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强大威力正在日益显现[8]。

参考文献:

[1] 刘春杰,大数据时代对当代统计学教育的挑战,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8期。

[2] 孟生旺,袁卫,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教育,统计研究,2015年,第32卷4期。

[3] 葛虹,韩伟,大数据时代统计教育变革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4期。

[4] 张海波,黄世祥,统计学专业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24期。

[5] 李卫东,大数据对统计学科发展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13.期。

[6] 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学专业教学单位.http://statstsc.org/category/信息公开/教学单位,2013-11-15.

[7]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2014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Statistical Science [EB/OL].http://www.amstat.org/education/curriculumguidelines.cfm,2014-11-15.

浅谈职业教育中统计学教学 篇4

这就给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创新思维、创新教学。就是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 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有区别地进行教学,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讲授、、检测和评价,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分类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 它面向全体学生, 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职业学校的统计教学中采用分类教学。

一、对学生分类, 达到心中有数

实施分类教学就先要对学生分类。对学生分类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学情, 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在对学生分类时, 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层次进行隐性分类, 隐性分类也就是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并不需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是按啥来分的。这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 掌握班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 从而把学生分为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对三类学生确定不同类型的目标, 进行不同类型的教学和辅导, 组织不同类型的检测试题考核所获成果。

要制订可行的类型性教学目标, 就是要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统计教材;二是熟悉教学目标;三是熟悉学生。如尖子生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扩展延伸, 中等生要达到课标要求, 学困生要基本达到课标要求。例如, 在讲授“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这节内容时, 学困生应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最基本公式, 并能根据已知条件进行简单计算;中等生在掌握基本计算的基础上还能总结出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尖子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能进行速度指标之间的推算。

二、对课堂授课内容分类, 达到人人兼顾

课堂授课内容分类型, 即教师备课要兼顾基础与提高要求来设计授课内容, 以基础课为主, 适当渗透提高课内容。对于尖子生, 在掌握全部知识点的基础上, 提问一些难点、重点问题, 来展示他们的个性理解。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更高的期待, 使他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也积极和老师一起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中等生则要掌握全部的知识点。这部分学生占据班级人数的大多数, 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尖子生稍差一些, 因此对他们所难以理解和吃透的问题, 课堂上要下大功夫, 做深入细致的讲解, 使其充分领会, 融会贯通。讲解时要关注他们的领会和理解程度。对于学困生应指定一些知识点, 强调必须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给予学困生特别的“偏爱”, 站在他们自身的角度上多考虑问题, 课堂上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度, 及时提醒他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提问中, 学困生优先回答, 并采用提醒、赞扬等手段, 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因势利导, 在思想上让学生找到自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蕴藏的能量经过教师的点拨发挥出来。凡事只要我们锲而不舍, 坚持不懈, 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三、对课后练习分类, 达到兴趣培养

课后练习分类型, 即对于尖子生, 在完成知识训练后, 还要多留一些思考性强的题, 加深他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 做到当堂的问题当堂解决, 有更多机会练习基础题, 以提高作业正确率, 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能达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程度。对于学困生, 按基础课的内容留必做题, 让其独立完成, 作业最好采用面批面改的方法。

四、对考试内容分类, 达到提高自信

考试内容分类型, 即每次考试,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加以区分, 如一般基础内容占70%, 提高内容占30%。这样保证了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 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树立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

结语

分类教学不是降低教学要求, 而是通过探究找到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学习能力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分类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具有保尖、促中、帮困的作用, 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向军.《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上海三联书店, 2006.10.

[2]姜丽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与趋势》.《职业技术教育》, 2001年5期.

[3]黄晓玲.《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有效供需的分析》.《职业技术教育》, 2002年7期.

教育统计学 篇5

一、开展“每月学法”活动。2008年我局将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列入每月学习计划之中,组织干部职工以科室为单位开展“每月学法”活动,并做好学法记录,全年干部职工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每半天为4学时),切实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落实。

二、抓好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工作。抓好领导干部学法工作,把法制学习列入本单位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之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不少于4次,并做好学法记录。

三、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业务培训。我局上半年将举办一期统计执法检查业务培训班,请有关专家对统计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有关知识进行专门辅导,并组织我局人员外出学习取经,以提高我区依法开展统计执法检查、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的能力与水平。

四、认真开展领导干部统计普法工作。根据省统计“五五”普法规划的安排,今年统计普法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我局将努力争取在区人大、区党校的培训中举办统计法制讲座,并采取发送统计普法学习资料、播放统计普法教育片等方式方法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五、抓好统计人员和全社会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统计业务培训、统计稽查、统计年报会、统计从业资格考前培训、统计继续教育等,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

教育统计学 篇6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68-02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主干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文件精神,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学校必须积极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融入创新创业思路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很多高校在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却也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因此,探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转变教育教学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以会计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为例进行探讨。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把创新意识的建立、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的塑造等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学生具有首创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关系紧密相连,都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的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独的教育领域,而是要融入到具体的专业教育领域中去,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二者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二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各类专业人才。专业教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知识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加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专业学习起着强化与促进作用。只有将二者融合起来,才能实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性人才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同的,有些财经类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有些地方性财经类高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将二者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为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在学生入学初就已制定完毕,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时就考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在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也应注意,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案形同虚设,更不能与专业课程相脱节,制定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会计学课程主要围绕着专业课展开,基本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相关专业课程如税法、金融、企业管理、货币银行学等,这些课程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级过渡衔接设置的。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后,会开设针对各个课程的实训课程,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真正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培养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学习外,可以设置一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比如创新创业竞赛就是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但很多学生想参赛却不知如何着手。对此,我们可以设置针对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老师讲解、学习交流参与到创业竞赛中,通过创业计划书中融资分析、成本计算、财务分析、投资决策、可行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内容,掌握会计学专业知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进行讲座,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四)考核指标的融合。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对文化课程的考核,没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考核。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校设有“创新学分”,学生参加了创新创业竞赛或创新创业讲座,即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还有的学校设有创新奖,用以奖励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的学生。这些创新创业考核的方式都是在传统文化课程考核基础上的改革,值得我们借鉴。只有在考核方式上与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挂钩,才能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五)教育力量的融合。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自主创业等,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闭门教书”,需要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融合创新思维和创业思维的教育。创新创业思维与专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现如今的高校会计教师理论研究能力往往很强,但缺乏企业实践经历,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更多的实践技能。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对教师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中任职;聘请企业精英骨干到学校授课,担任创业讲师等。只有建立一支拥有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队伍,从教育的源头把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理念的结合,才能将创新创业的精髓渗透到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构建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以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为依托,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设置创新创业认知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课程、创新创业实战课程。

1.创新创业认知课程。在认知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学生通过了解和体会创业者创业历程的艰辛,树立不怕失败、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在这一阶段,除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创新创业大讲堂,比如“成功创业者的领导力”,在专业课程教育基础上融入对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敢于探索新世界。这类课程还可邀请具有创业经历、取得创业成功的一些企业家来进行讲授,分享自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创业者的远大志向,触动学生的内心。此外,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创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深入创业企业参观,切实感知创新创业的魅力所在。

2.创新创业模拟课程。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会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并能熟练操作。模拟训练课程首先会让学生进行会计课程实训,模拟公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经济业务处理,并且能够进行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该阶段以创业项目为载体展开创业活动的模拟演练,如专业课程实训、学生分小组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在创新创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创业小组充分发挥所学技能,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设计创新创意点,并模拟演练,比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会计技能大赛,等等。

3.创新创业实战课程。实战可以帮助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创业认知阶段和模拟演练,学生对创业已经有所理解,这一环节,一方面要入驻实际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方面通过选拔较成熟的创业计划团队,进行进一步实际运作,使创业计划得以实施。

(二)建立基于公私合作的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基地。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是通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来发展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创新型融资模式。公私合作模式的主要形式是特许经营,即政府为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在公共项目融资中引入民间资本,与私营部门特许权协议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我国目前大都采用的是公私合作的BOT(建设—运营—移交)或BT(建设—移交)模式。

会计的专业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际中存在的经济业务进行熟练处理,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会利用模拟企业账套来进行教学,但成效不明显。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可以尝试以公私合作模式建立会计实训室。PPP项目以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主要体现在合作双方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享受合作带来的协同效应。例如,公共部门资金不足,运营效率低,但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私营部门风险承担能力有限,但资金来源广,有管理经验和技术,主动性和创新力强。在该模式下,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到学校设立工作室,学校提供场地支持和专业支持,该工作室作为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入驻到工作室中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室依旧对外营业,企业可以通过该工作室获得利益,学校可以通过该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双赢目标。

综上所述,本文梳理当前会计专业教育现状,构建会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框架,并给出了培养会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新的思路,力求达到“五个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考核指标的融合、教育力量的融合;“二个提升”:会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技能的提升,基于创新创业理念下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一个设想”:建立公私合作下会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个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展霞,张晓岚,李琳.会计高等教育与多层次创业目标的嵌入与融合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

[2]多淑杰.“CEE”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高职会计专业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6)

[3]杨超.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安阳工学院院报,2015(9)

[4]王福英,艳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0(1)

[5]高秀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基于突出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4)

[6]王增忠,范立础,张学清.公私合作制项目特许期的确定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作者简介】严丹良,女,壮族,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战略管理。

教育统计学 篇7

(1) 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 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 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基础应包括: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注重融合贯通, 指导学生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合理地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突出定量分析, 即培养学生对各种统计数据的数量分析能力。良好的定量分析能力, 是统计专业学生区别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显著性的标志;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 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出色的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能够捉供信息和进行交流, 是发挥统计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4) 对于统计学来说, 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 是统计学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计算变得简便快捷, 成为统计计算的重要工具。如今, 随着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 使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信息传递的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统计学的发展不能离开计算机。所以毫无疑问, 应当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程序设计等等。我们也应当扩展课程设置。

(5) 在学生已具有一定英语基础之上, 开设统计专业英语,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经济和统计词汇及基本表述方法。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创造一个环境, 使学生不因通用英语课程的结束而荒弃英语的学习。另一个方面, 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 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 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 为毕业论文写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6) 了解与经济统计、金融统计、生物统计或社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学科的结合因数据处理和采集的方法具有多样化, 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 专业化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 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 更加重要。就拿统计学与金融工程来说, 就属于交叉性学科, 其中投资分析与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就涉及到了统计数据描述和推测统计学。无论哪个方面, 金融工程与统计学都是密切相关的, 金融分析离不开统计, 目前注册金融分析师在中国需求量很大, 但是只有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对数量技术要求很高,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计的知识;固定收益证券分析, 权益证券分析几乎都需要用到各种统计方法。据报道, 中国本土金融分析师极度缺乏, 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金融市场对注册金融分析师的需求量又很大。因此, 培养具有统计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关于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从很大一部分意义上讲将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 在确定好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后, 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与所确定研究方向一致, 其次要能够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以, 不同的研究方向下的课程设置是需要有区别的。但无论什么研究方向, 其专业课程都应包括以下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自然科学类素质课程。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综合社会等各方面对统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 开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

3 关于统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了怎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 并且决定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涉及2个问题: (1)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更新教学方法, 促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 在统计学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的使用与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多媒体以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效, 把枯燥、繁杂的内容转化为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从被动的教授理论知识转化为联系实际的应用, 改革传统老旧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进行考核, 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写出统计报告的全部过程,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课堂现场教学、指导学生模拟实验、参加学校或其他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 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方法加强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教育统计学 篇8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 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 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 统计教育的改革

2.1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 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

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

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 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 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摘要:要培养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要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浅谈一下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计,2001,10.

教育统计学 篇9

一、开展高职学生《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任何单位、部门, 甚至包括个人经营的一种使用方式。对于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收集整理数据, 如何准确有效地分析数据, 如何利用分析结果指导实际工作等应用性问题已作为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我国商科类高职的《统计学》已是工管大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及实现专业培养的需求, 单一僵化的教学方法略显单调已无法适应。传统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及缺点要进行改革是如何被看待,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的统计教学新模式, 到目前为止是高职院校所需要挑战的新任务。

二、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及发展瓶颈解析

(一)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1. 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目标不符

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是“三个一”, 即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方式, 该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教师将利用“三个一”把书本《统计学》的内容从上到下一字不漏说完;学生在上课、考前、考试都依靠笔记。单一僵化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迫使学生很被动地接受单一的结论性知识, 难以接触当今主流的动态的应用案例, 这使得学生在统计学方面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运用能力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显然, 这样的教学手段既不适合21世纪发展对统计教育的要求, 又不适合高职院校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考核手段落后, 教学效果评价动力不足

《统计学》一直沿袭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手段不仅在“教”与“学”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还在某一程度上确保了基础那部分的精髓。但是这种方式不重视了在实践方面的能力, 在全方面测试学生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欠缺。学生如果碰到考试, 基本死记上课“灌输式”统计学的内容, 而根本上没有领会《统计学》的精华, 没有对知识进行活灵活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 对知识缺乏活学活用、正确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高职《统计学》教学难度加大

1.《统计学》的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目前, 国家教育部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十分重视, 因此各高校对素质的综合能力提出高要求、高目标, 在设置课时时对竞赛类、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安排了相对较多, 将《统计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效果大折扣;学校在对《统计学》师资的投入, 资金不足, 重视不够, 没有专业的老师。近几年高职在扩招, 使得随着学生人数的猛增, 随之教学资源出现不足, 要么对《统计学》采用合班课, 要么找些不是很相关的教师来上《统计学》这门课程, 这不但对学生造成了严重后果;而且对《统计学》的实践教学质量也有直接影响, 象资金严重缺陷的高职仅靠这门教材, 统计的一些相关应用软件都不齐全, 学生要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就要死记硬背。由此可见《统计学》在高职中所受的影响力有多深。

2. 教学条件简陋, 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现在的高职当中有较多是民办的, 但其中也有较多是在原来的中专学校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实际上这些学校在各方面的经费上存在着匮缺、很多设备也存在不足等问题———当然也包括《统计学》课程, 如实训大楼, 多媒体教学楼、软件设备等缺乏, 在某一程度上对教与学起到一定的影响。

3. 教材内容陈旧, 适合高职“贴身”教材匮乏

直到现在, 符合高职使用的标准教材仍然很少。传统的教学不少用统计工作过程做为首要, 其中内容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等, 实际上就是做了些简单的介绍, 而不重视了知识在某些领域的分析解决问题。目前, 在大多数的《统计学》中, 要不案例较少, 要不案例已不适应实际应用, 这样导致了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脱轨, 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由此看来, 目前编排书写要符合实际需求的案例为主的《统计学》这门课程是势在必行。

三、构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的统计学课教育模式

分析上面对《统计学》“教”与“学”现象不好的结果, 笔者提出以下若干个思考, 用来填补教学中的不足, 构建一种既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又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学》教学新模式。

(一) 优化教学方式, 多元化教学手段, 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1.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 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学。在启发式教学中, 尤其重视教育不同性和差别性, 不但要学生学会搜索、收集数据, 使数据变的整齐而有条理的本领, 而且让学生理解数据真正的意思, 学会按照局部与整体、由动到静、质变与量变、一般与个别, 归纳与快解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问题。

2. 双向互动式教学, 挖掘出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部分真实的案例来操练学生,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 既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可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让学生更快、更生动地采纳知识, 把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空间表现出来, 这样才能挖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应用

在《统计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时, 当拥有较多数据需要分析、演示并要学生参与其中时, 单一僵化“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不但浪费时间, 而且达不到目标, 同时在统计的应用软件中得不到体现。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改正这些毛病, 它既省时, 又使学生可以摆脱了统计学中抽象的推导公式和枯燥的手工计算, 这样不仅生动、形象还有效果。但多采用现代化教学也带来几点不利:1) 学生只管记笔记而来不及听教师的传授解惑;2) 师生间传递性差;3) 有关方面不利学生理解透彻;4) 长时间观看幻灯片会引发学生的审视劳累。因此, 应该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的相结合。 (下转第195页) (上接第193页)

4. 充分利用Excel开展统计学教学, 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高职《统计学》是一门较繁琐的核心课, 因与数学课程相结合, 在某领域运用较广, 复杂程度又高。由此可见, 学会统计软件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统计能力和解决统计能力。在数据的统计分析方面具有较大功能的专业性软件有SPSS、SAS等, 相对而言, 在日常工作中常用的软件是Office2003, 虽然统计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远不如专业性软件, 但它表现简单、可容易操作、可实现表上作业、兼容性稳定等优势, 更符合高职学生掌握与运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还让学生不会对统计学产生了厌倦感。

(二) 优化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因《统计学》该门课程的特殊性, 权衡教学的质量的好坏———主要看学生有没有把已学过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情况中去, 因此在设置考试环节时,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代替传统的闭卷考试;特殊的考核方式还应采用特殊的形式进行多种方式考核 (如分组讨论、论文答辩、问卷调查等方式) 。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优化,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方面, 特别是思维的创新。

(三) 精化教学理论, 调整教学大纲

1. 调整教学大纲

《统计学》强调“统计”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把理论运用起来、融会贯通的本领, 领会在社会工作、生活中要用的统计知识。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实际案例与数据, 少一些传统的又不实用的计算公式。因此, 教学大纲的改革的是突破口。

2. 精化教学理论

首先学生应学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理论, 其中包含了统计的方法、含义和基本思想等;其次学生要有解决能力和运用能力, 继而做到活学活用。因此, 《统计学》的“精化教学理论”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按照高职教学的理念, 统计课程必须执行“精华理论, 强化技能, 重在应用”的方针。

(四) 结合科技创新项目,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符合现代化与将来社会经济发展、担任技能性工作、“重技术、会创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 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 增强学生创造新的思维方式, 高职应遵循“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口号, 以达到《统计学》教学目的。

摘要:《统计学》是高职经贸类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核心课程。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如今难于适合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及社会需求, 构建与高职教学理念形势一致,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的统计教学新模式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对统计学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提出了相对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统计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汪小兵.统计学原理重点, 难点解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张朝晖.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莆田学院为例[J].科技和产业, 2010.

[3]赵晓芬.关于改进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4]刘秀艳, 王昕, 阮亮.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浅议统计技能教育 篇10

那么, 怎样才能把统计技能教育变成愉快的时间旅行呢?

一、提高授课的趣味性

众所周知,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殊途同归, 此二法, 都能增加一个人的知识和阅历。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不如先从认人、读人、识人的步子上引申开去, 也就是要让学习它的人, 先从各个方面了解它, 比如统计能干什么, 统计干了什么, 给人类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和麻烦, 凡此种种, 让后学者对统计应用有个大致的印象。接着, 突出统计方法的优势, 也就是通常说的重要性, 让后学者喜欢它, 如果不喜欢, 还理它干嘛?所以, 提高授课的趣味性, 让人喜欢它是十分重要的。

二、重视对研究对象的研讨

我们掌握信息的重要目的就是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 之后利用它满足自身的需要。“未雨绸缪”就是这个道理。可是, 很多人干什么, 就说什么重要, 有点“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的味道, 很少告诉对统计学好奇 (当然, 也有被迫的, 比如需要那3~4个学分来个文凭) 的学生, 统计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我也承认, 如果学深了, 它就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方法论。但就一般大众来说, 如果不掌握一两个具体的对象, 仅仅掌握所谓的统计技能, 也不过是屠龙之技。所以, 在想要搞明白的事物面前, 我们要满怀敬畏之心, 本着谨慎质疑的态度, 积极掌握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 然后用各种方法 (当然包括统计方法) 来解剖它、分解它, 进而掌握它的基本规律。

三、重视数据的质量

其实这方面, 上至国家, 下至百姓, 都知道它的重要性。我这里只是强调一下, 此处所说的数据质量, 一方面是数据的质, 其意有二, 首先是这些数据能不能把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都包括了, 有无缺漏, 有无多余。要知道, 信息是有成本的, 要把费用谋划放在心上。再者, 数据的收集方法是不是妥当, 能不能很好地控制信息的偏差, 这是比较重要的方面, 否则, 你的分析方法再好, 也是一场数字的游戏。我想, 这两年的“被增长”“被就业”等事件, 特别是近期的GDP数据打架, 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是数据的量。数据量要足够, 尽量不用小的样本去推断总体, 当然, 小样本推断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不过, 此类现象属于小概率事件。

四、注重方法选择的“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统计技能也是如此。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说“世界上有三种谎言, 一是谎言, 二是该死的谎言, 三是统计数据。”这并不是说统计真的会撒谎, 撒谎的是搞统计数字的人。而这个人有可能故意撒谎, 也可能是无意的过错。这主要问题的症结就是每种统计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要告知后学者。比如我们近期一直讨论的城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数据的发布, 认识它的真实性要考量平均数的适用范围, 没有这个判断, 这个数据的优劣是发现不了的。

五、让后学者充分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 无论讲得再好, 说得再妙, 没有实践的知识终究是书本上的知识, 我们不能做赵奢, 明知自己的孩子不行, 还不让孩子上战场上瞧瞧。只有见到真刀真枪的劈杀,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我们的老师们似乎缺少田园学派的遗风, 率先垂范, 研讨事物。毕竟, 有些后学者的问题, 我们回答不了。但这不能阻挡让后学者前进的脚步, 开拓者要设计好他们实践的方向, 有的放矢地实践, 总比瞎撞要好。

摘要:本文从统计技能教育面临的困难入手, 从授课的趣味性, 研究对象、统计方法适用、搞好统计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统计技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浅谈统计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关键词:情感 教育 统计教学

统计学是有关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学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应用为主的课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对统计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教育对象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年龄、阅历差异大;教育目标是向社会直接输送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探索。

一、讲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自觉运用教学,主动探究统计。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越浓,学习兴致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注重网络技术教育,架起情感沟通桥梁。当今社会,网络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青少年对网络技术很青睐,但“兴奋点”在网络游戏、聊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多是被“淘汰者”,是学习上的“失败者”,所以大多贪玩,痴迷“好玩的游戏”。没有师生网络互动,学生的学习是失败的。老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发挥技术优势,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应充分利用“聊天、短信、邮件、BBS、留言板”等进行互动,不是人与人而是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与心理感受的互动,利用网络优势进行信息传递。传统的口授教学已成为基础,多媒体教学崭露头角,文字、声音、图像生动立体地展现,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

二、热爱理解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信任关系直接影响学习结果。统计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互动的前提。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经中考筛选而落选的,甚至个别学生是在中小学被边缘化的学生,学业基础较差,教师应用慈母般的爱心体贴关怀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

1.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处于叛逆期的中职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使学生感到品德、才华、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2.理解学生

教师要心胸豁达,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与情感,要有换位意识,能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3.宽容和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行动上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与抚慰,收到的效果远胜于惩罚。

三、授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

统计长期就被学生视为枯燥,繁琐的统计术语,个别学生避之不及,表现为上课睡觉或无精打采。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往往以混毕业为目标,教师应注意授课语言,不但应有启发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更应生动形象,富于感情:首先,声调亲切柔和,控制语速。其次,语言趣味化,不罗列烦躁的术语,在语言游戏中引出术语,用新颖有趣的比喻解释术语。

四、多表扬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营造愉快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对于中职学生对能否成功提高统计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用评价的艺术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多用赞扬的话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面带微笑,认真倾听,拉近师生关系,不能满不在乎、漫不经心。回答正确,即使很小的进步和成功,教师也要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和表扬;回答错误,教师要委婉鼓励,对积极思考、敢于发言的勇气要加以表扬。用丰富的表情,信任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学习。

浅谈统计继续教育 篇12

一、统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 继续教育是统计从业人员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充满竞争的新形势下, 统计从业人员原来掌握的统计知识, 已远远落后于统计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参加统计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创新能力,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继续教育是统计从业人员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以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

二、统计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1) 对统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人员不能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统计, 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认为继续教育的投入是一种消费性投资, 会增大本单位的成本或者个人的经济压力, 不愿对继续教育进行必要的时间投入或是资金投入, 这在不同程度都影响着统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2) 统计继续教育模式落后、流于形式。目前统计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一般还停留在人工面授阶段, 教学多数局限于“读本+黑板”、“宣读+板书”的单一形式, 基本是“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式”, 很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另外, 现有的统计继续教育培训往往就是搞三两天的集中学习, 学员能否接受, 学习效果、实用性怎么样, 并没有一个严格规范的考核或考试制度。不但学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而且不能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或者总结, 无法为下一期培训提供好的借鉴。难怪在继续教育中总是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交了钱, 发了书, 就算过了关”。

(3) 统计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强, 内容设计不够科学。在目前的统计从业人员队伍中, 正规学历、职业水平层次不一,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也参差不齐。

统计继续教育内容一般局限于统计专业知识、统计法规制度的培训, 没有考虑统计从业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不论是什么学历, 也不管什么职称, 继续教育的内容几乎是千篇一律, 课堂上明白的、听不懂的同样都感到索然无味, 这种状况, 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 还影响统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继续教育的内容一般偏重于统计专业知识, 涉及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如金融、证券、管理、信息技术等最新知识的不多, 统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涉及甚少, 造成内容设计上不科学、不够全面, 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对复合型统计人才的要求。

三、搞好统计继续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提高统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 实行统计继续教育。”要利用各种媒体, 加大对统计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意识, 使广大统计从业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统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

对于统计人员继续教育, 不仅要有制度的约束, 还要有相应的鼓励政策, 使统计人员认识到如果没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 将很难做好本职工作, 无法适应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2. 积极改进教学方式, 创新开展工作

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 教员面对的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解能力的在职人员, 应该用不同于学校的教学方式。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统的“黑板+粉笔”、“上面讲下面听”教育形式。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 可采用如多媒体教学、实例演示、案例分析等等形式, 还可采用研讨会、交流会、专题讲座等办法, 下课后师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总之, 要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又结合实际的培训教育形式。

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对培训的评价。培训班结束, 不论教员还是学员都不能一走了之, 教员应主动征求学员的意见, 解答课内遗留问题。学员也应积极配合, 做好信息反馈, 对培训的情况 (包括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员水平) 作出真实、准确的评价;管理组织部门则应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 总结本次培训的经验、教训, 以便在下期培训中做出改进。

3. 继续教育要分层进行, 各有侧重

统计继续教育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对象, 分别确定培训的内容, 要各有侧重。

对高级统计专业技术人员, 侧重培训本专业、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使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提高分析和创造能力, 成为本学科、本专业的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中级统计专业技术人员则要结合本职工作, 重点培训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使其更新知识, 扩大知识面, 培养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应主要进行统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技能训练, 使其提高业务水平, 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统计的信息及监测预警职能愈来愈强大, 统计从业人员应适应统计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继续教育培训, 努力成为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的统计专业人才, 从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知识总量激增, 应用周期缩短, 需要统计从业人员要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和更高的智能结构。而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加以解决。

关键词:统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余小途.关于统计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J].浙江统计, 2007 (2) .

上一篇:影响力再造下一篇:组合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