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临床辩证法

2024-07-15

中兽医临床辩证法(共4篇)

中兽医临床辩证法 篇1

辩证论治, 既是中兽医治病的过程, 也是治病的根本法则, 要正确使用辩证论治, 除具有一定的中兽医理论水平, 如脏象学说、病因、治则、方药等方面的知识外, 还应掌握临床具体应用方法。在中兽医临床上, 由于理论水平的不同, 而对如何进行辩证论治的认识也不统一, 面对同一病畜, 同一疾病, 常甲说是肝病, 乙说是脾病, 丙说是气虚, 丁说是血亏, 众说不一, 各行其是。常言道, “用药容易诊病难”, 就在于辩证和论治。在中兽医整体观念和脏象学说的理论指导下, 本人结合临床实践, 就辩证的方法分述如下:

一、疾病定位

在临床上对家畜根据四诊所获病情资料, 如病史、症状、口色、脉象等, 经过综合分析, 以判定疾病属于何脏、何腑、何经络所属。给疾病定位作为临床辩证的第一步, 以脏象学说为主要依据。对疾病定位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症状定位。

根据患畜局部症状表现及经络循行路线, 找出与其相对的腑脏。如外阴肿硬、包皮浮肿、腰疼、耳聋、垂缕不收、尿痛涩或失禁等, 均属肾所主, 可定位于肾 (膀胱) 。胸黄, 偏次黄, 可定位于心。其他脏腑可根据经络循行所属部而定。

2. 功能定位。

根据脏腑功能特点定位:如脾的功能特点是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如患畜出现吃少、泄泻、腹下水肿、宿水停脐等症状时, 即可定位在脾。胃功能主受纳, 主降, 临床出现消化不良, 肚胀, 呕吐, 嗳气等, 即可定位于胃。又如, 肺功能主气, 司呼吸, 主宣发与肃降, 因此, 临床出现咳嗽, 气喘, 呼吸无力或少气时, 即可定位在肺。

3. 外应定位。

根据腑脏外应定位:如肝,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其色主青, 其脉主弦。因此, 如病畜出现蹄 (爪) 枯瘪, 直视, 眼翳, 昏迷, 狂躁, 筋爪曲伸不利, 色青, 脉弦等症状时, 均可定位于肝;肺合皮毛, 开窍于鼻, 心主血脉, 开窍于舌, 肾主骨, 开窍于耳, 脾主肌肉, 开窍于唇等, 这些部位的病理变化均可与其相对应的内脏相联系而予以定位。如毛躁瘙痒, 唇鼻喷涕, 可定位在肺;舌赤疮肿, 可定位在心;骨软耳聋, 可定位在肾;肉瘦肷吊, 唇淡口糜, 可定位在脾等。

4. 季节与诱因定位。

以发病季节和常见诱因的特点定位。如肝旺于春, 故风易入肝;心旺于夏, 故热易伤心;脾旺于长夏, 故湿易伤脾;肺旺于秋, 故燥易耗伤肺津;肾旺于冬, 故寒易入肾。此外, 还可根据饲养使役的环境因素作为定位的依据。如:在炎热的环境下使役时, 易诱发心经病 (中暑) ;家畜长时处在尘埃多的环境里则易诱发肺经病;久居潮湿则易发脾经病等。

二、疾病定性

综合病畜各方面的情况, 确定基本属性。《元亨疗马集》脉色论中说:“凡查兽病, 先以色脉为主, 再令相其行步, 听其喘息, 观其肥瘦, 察其虚实, 究其喂之多寡, 谷料之有无, 然后定其阴阳之病”, 如果在临床辩证中, 对畜患疾病的性质不能确定, 即使明确了病位, 也无法做出符合病性的相应治则。因此, 在疾病定位的基础上, 第二步就要确定病性。中兽医的“八纲辩证”“病因辩证”“卫生营血辩证”“三焦”及“六经辩证”, 都包含有确定病性的内容。然而, 这些方法又都以脏象学说作为基础。定性的内容, 可收纳为阴、阳、气、血、表里、寒、火、虚、实、燥、湿、风、毒等十四个方面。而具体定性的方法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症候定性。

从临床症候定性。以上14个方面的定性内容, 各有其表现特点, 需要全面掌握, 灵活应用。如风的特点是“善行数变, 游走窜动”, 如发病畜有颤动、抽搐, 游走关节疼痛, 阵发性皮疹等症状时, 可定性为风。寒的特点是“寒性凝滞, 澄澈清冷, 诸寒收引”, 若病畜出现耳鼻口冷, 身缩畏寒, 肠鸣腹痛, 下痢清谷, 小便清长, 四肢厥冷等症状者, 可定性为寒。又如:虚的特点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机能不足, 即“精气夺则虚”。因此, 临床表现以某种物质亏损为主者, 可统称为阴虚 (包括血虚) , 而临床表现以自身调节防御机能衰减为主者, 即可定性为阳虚 (包括气虚) 。而实证的主要特点: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威胁力很强, 或畜体内部有各种病理性产物蓄积潴留。所以临床见到有高热神昏, 腹满便结, 腹水, 尿结等症状时均可定为实证。毒的特点:一般指火病暴发, 其症状多为高热、昏厥、皮肤斑疹 (痘) , 紫块血点, 舌降青紫等。因此, 临床见到这些症状者, 即可定为毒。

2. 病程定性。

从发病病程长短定性, 如阴症的特点是病程较长, 病畜以老龄瘦弱居多。血分的特点除外伤出血及致瘀外, 一般病程基本与阴症相似。因此, 血分病慢性经过者, 即可定性属阴, 也可定性血分。相反, 阳症和气分病证的发病较急, 病程也相对较短, 以壮畜和幼畜较多。因此, 急性发热病, 病程不长者, 应考虑定为阳症或气分证。又如:表症的发病和病程特点指外感初起, 病势属于早期轻浅阶段, 故可定性为表证。而里症则指表症的进一步深入, 病势属于中、后期, 因此, 结合表现症状可定性为里症。此外, 有些病畜, 病程长久, 或因失治、误治, 以致病期延日, 临床出现消耗性病容者, 应定为虚症等。

3. 季节与诱因定性。

从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和某些诱因定性,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因素, 长随不同季节而有所偏胜。因此, 不同季节的发病, 一般多具有与当时的气候因素相关的特点, 这些特点可作为疾病定性的参考依据。比如:夏季主火、主热, 多热病;冬季主寒, 多寒症;长夏主湿, 患病多兼湿;秋季多燥, 多兼燥症;春季多风, 故患病多与风相杂等。此外, 如居处潮湿, 在高湿环境下使役, 出汗较多, 饮水不足或久喂冰冻霜草等, 均可结合症候表现, 分别定性为湿、火或燥、寒。

三、定位与定性合参

单独的定位与定性, 尚不能准确的指导诊断和治疗。例如, 定位在肝, 但不明病性;定性为热, 又不明病位, 这样既不能定病症, 也无法确定法则, 即使施治, 亦属盲目片面。如果二者合参, 就可克服片面性, 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以脾胃为例, 如临床出现食欲减退, 四肢乏力, 多卧少立, 消化不良, 肠鸣粪稀, 口舌淡白, 脉象迟细等, 根据脏腑功能特点即可定位于脾胃。同时又见患畜整体状态虚弱, 所以定性为虚, 二者合参即可定为“脾胃虚弱症”。又如脾失健运, 临床出现不食, 少饮, 粪稀喜卧, 同时又有明显的肚胀, 口粘, 流涎等水湿内停的症状, 定位于定性合参, 即可定位“寒湿困脾”。

四、分析标本

通过定位、定性的分析, 确定了病位和病性后, 再根据病情发展变化的情况, 找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腑有病, 均可能影响它脏腑。任何一中病理变化, 也同样可以互相转化。所以, 在已知病位和病性的情况下, 还要找出何脏、何腑、何种病理变化起主导作用, 以便确定标本对症治疗。 (1) 单纯的本经自病:如因暴食暴饮引起腹痛、吐泻、病在脾胃, 并非由它脏转化而来, 又如形寒饮冷而出现的咳嗽, 鼻塞, 原发在肺。开始表现为寒症, 如吐泻不止, 下泄清谷, 四肢耳鼻口厥冷或开始即见发热, 烦渴等热症, 都是开始单纯出现, 并非由其它病因转化而来。 (2) 继发于其他脏器和原因的:如先有吐泻腹满, 食减, 后又继发咳嗽或少气嗜卧, 下痢脱肛, 此乃属于先有脾病后继发肺病。又如:由于肾虚, 命火不足不能生土而出现食减, 消化不良, 肌肉消瘦的脾经病, 以及热极生风, 因热生厥, 阳虚生寒、生湿等, 都是由它症转化而来。对于类似病症, 当需分别标本, 灵活辩治。通过以上辩证方法, 就能基本确定病位、病性和起主导作用的病理变化, 为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 熟悉和掌握全面辩证方法十分重要, 要想掌握应用这些方法又必须以系统的中兽医的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 又是从事中兽医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职业课题。

动物“热性病”的中兽医辩证施治 篇2

1 表证

患病动物食欲不振, 饲料消耗量渐减, 脉浮、口色淡白、苔垢薄。

1.1 表寒证

脉搏浮迟, (一呼一息不足4次) , 苔薄白, 低头耷耳, 羽毛蓬松, 精神萎顿。用辛温解表法进行治疗, 药如麻黄、桂枝、细辛、防风等。

1.2 表热证

脉搏浮数 (一呼一息5次以上) , 苔薄黄, 口色潮红, 食量差。用辛凉解表法, 药如银花、连翘、竹叶、薄荷、豆豉、荆芥等。

1.3 半表半里证

患病动物脉浮数, 重按触之不见, 浮取有之, 一呼一息5次以上, 汗出, 寒热往来。用和解法, 药如柴胡、法夏、党参、陈皮、黄柏、桅子等。

动物的某些传染病早期, 如流感、猪链球菌病、犬瘟热, 发现有上述症状的, 可以用其药治疗。

2 里证

患病动物脉沉 (轻按不及, 重按有之) 口色深红, 苔垢厚腻。

2.1 里热, 气分热盛

脉沉数, 宏大苔黄腻, 皮肤灼热, 口渴引饮, 大汗, 呼吸喘促。治宜清热泻火, 用石膏、知母、黄芩、黄柏等。

2.2 里热, 热在血分

皮肤潮红至发绀, 点状出血, 精神沉郁, 喜卧, 尿黄, 便结或溏。治宜清热凉血, 药用生地、当归、犀角、党参、赤药、茯苓、黄连、甘草等, 常见传染病的显明期, 可以用上述辩证施治方法治疗。

3 病例

3.1 畜主祝某饲养了100余只幼犬, 患病食欲不振,

阵咳, 眼结膜潮红, 呼吸困难, 精神萎顿, 便结或溏, 临床诊断为犬瘟热, 中兽医辩证属于里热证, 热在气、血, 治疗以清热凉血为主, 兼施清热泻火, 药用生地、党参、黄连、当归、茯苓、赤芍、泽泻、栀子、麦冬、黄芩、丹皮、甘草、每味药30~60g, 水煎服拌饲料, 4剂而愈。

3.2 畜主童某, 饲养一役用水牛, 食欲不振, 跛行, 流鼻涕3d就诊。

脾虚泄泻在兽医临床上的辩证施治 篇3

1 病因病机

宋李东垣《脾胃论》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认为发病原因是“内伤脾胃, 百病生”, 元《痊骥通玄论》指出:“胃气不和, 则生百病”。本病的发生多因饲养管理不良, 饥饱不匀, 劳役过度, 配种太过, 或外感风寒或寒湿内侵等所致, 且多发生于体质素弱的家畜。

1.1 饲养不当, 饥饱不匀

由于长期饲喂不定时, 时饱时饥, 致使脾胃功能衰弱, 不能腐熟运化水谷精微之精气, 遂发脾胃虚弱之证。

1.2 劳役过度

由于使役无节, 劳伤心血, 血不养肝, 木郁乘袭脾土, 致胃津受损, 不能腐熟与运化水谷, 致成阳明胃实证, 久之则致脾胃虚弱, 不能运化水湿和运化水谷精微灌注四肢百骸以养筋骨, 遂发水湿停滞不化, 灌注肠道, 遂发本病。

1.3 寒湿内侵

多因久渴失饮而空肠饮冷水或浊水太过, 或食少饮多, 或拌料太湿, 或采食冰冻草料, 或露天饲养, 久卧湿地, 风寒湿邪内侵, 或阴雨久淋, 致寒伤肾阳, 致命门火衰, 火不生土而致脾阳不振, 脾运不健, 水湿停滞肠内而发泄泻。

1.4 感受风寒

由于气候突变或役后被贼风侵袭, 或夜露风霜, 致风伤肝, 肝阴不足, 肝阳偏亢, 木郁乘土, 寒伤肾阳, 命门火衰, 火不生土, 脾胃为后天之本, 别五味, 入五脏, 以营脏腑和四肢百骸, 胃主受纳腐熟, 潮百脉, 脾主运化, 今脾土受肝木乘袭又得不到命火温煦, 由脾传胃而致胃不纳食, 脾不运化, 致使水湿停聚遂成本病。

1.5 内因

多见于气血不足, 命门火衰, 或脾胃素虚所致。

2 症状及辩证

2.1 脾虚泄泻

是脾胃虚寒之证, 以大便溏泄或水样泄, 粪渣粗大, 屁粪齐下等为主证。患畜精神倦怠, 喜卧懒动, 大使溏泄或水泄, 屁粪齐下, 粪渣粗大或有恶臭, 粪中带有气泡, 饲料好时泄轻, 饲料孬时泄重, 饥时少泄, 饱时多泄, 或一动即泄, 粪多尿少, 食欲反刍减少。久之, 则毛焦肷吊, 眼眶深陷, 神衰力乏, 后肢浮肿口色淡白, 脉象沉细。

2.2 辩证

属脾虚里寒证:病位在脾经、胃经和小肠经。

2.3 治疗原则

温补脾胃:补脾消食、分利阴阳。

2.4 方药

党参、黄芪、白术、大枣、当归、陈皮、厚朴、干姜、茯苓、泽泻、柴胡、白芍、山楂、麦芽、建曲、甘草。

2.5 针炙

电针交巢, 脾俞, 关元俞。

3 体会

泄泻在中兽医临床上有很多种症候群, 脾虚泄泻只是中兽医临床上泄演的一种症候群, 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应与劳伤泄泻、肾虚泄泻、肠虚泄泻等几种以虚为主泄泻症候群予以鉴别诊断, 根据患病家畜的发病的病因病机, 临床症状等多种因素, 应用中兽医基础理论, 实施辩证施治, 采取灵活的理、法、方、药、针予以治疗, 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俗语云:“用药不投方, 那怕用船装”, 这就说明了在兽医临床上辩证施治的重要性。

脾虚泄泻, 在兽医临床上, 虽然不象口蹄疫、禽流感等烈性瘟疫那样对社会、对人类、对养殖业造成的危害大, 但也会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缺失, 特别是一些贵重种用家畜,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缺失。

4 预防及护理

4.1 预防

《内经》曰:“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元亨疗马集.八证论》批出:“如刍水有节, 又得天之正令, 而真气守于内, 精神固于外, 其病患安得而有之。马逢正气, 疴疾不生。疾困病患, 在人所制;驰驱饮喂, 贵在国节。是故冬暖、夏凉、春牧、秋厩, 节刍水, 知劳役, 使寒暑无侵, 则马骡无疴疾矣”。为预防本病的发生,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 定时定量, 更换饲料应循序渐进, 给予充足的饮水, 不给予冰冻饲料、饮水, 做好防寒保暖, 适度使役, 适度配种。

4.2 护理

病初不宜给予过多的、营养价值过高的饮料, 应给予易于消化的、营养适中的饲料, 最好是给予温热的饮料、饮水, 做好畜舍的防寒保暖和通风透气, 有条件的应铺上垫草, 披上毛毡, 并给以适量的运动。

5 病案

中兽医临床辩证法 篇4

关键词:六经辩证,经方,兽医,临床应用

多年来本人运用 《伤寒杂病论 》的六经辩证及经方, 在兽医临床上治愈患畜无数。 现通过兽医案例浅述医圣六经辩证及经方在现代兽医临床上的实践应用。

1 人用六经辩证与经方运用于兽医临床的理论依据

(1) 脏腑无异。 畜禽的五脏六腑与人的五脏六腑皆是心、肝、脾、肺、肾等, 并无差异, 其所主功能亦相同。, 我国古代并没有中兽医的专科、专著和专人, 后来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才逐渐出现了中兽医专人、专著和专科, 所以中兽医理论来源于人的中医理论。

(2) 六淫和病机相同。 发病之因无论人畜皆不外乎风寒暑湿燥火。 从病机来看, 人畜之病机皆不外乎脏腑之虚实阴阳、 病位之内外表里和病性之寒热温凉, 所以合理借用决无不妥。

2 临床验案举例

(1) 牛太阳伤寒轻证。 2009 年6 月板桥镇某养殖户为图利, 在集市上购得一病牛请笔者诊治。 购买时原畜主告知此牛已患感冒7 日一直未愈, 并告其治疗情况。 此牛身高体健, 皮肤干燥, 鼻流清涕, 被毛上翻, 头喜低, 四肢微向内倦, 舌不干、苔不黄不燥, 体温39.8℃, 不欲食, 曾用安乃近、抗生素和双黄连治疗无效。

笔者接诊后观察分析认为, 体健肤燥乃表实之症。 鼻流清涕、被毛上翻, 肺主皮毛、寒主收引故毛上翻, 肺开窍于鼻故鼻流清涕。 头喜低, 四肢微向内倦, 舌不干、苔不黄不燥, 此皆是伤寒佐症。 曾用安乃近、抗生素和双黄连等寒凉药未效, 更证明病性不属热而反属寒。 综合判断疑诊为太阳伤寒表实证之轻症, 处方麻黄汤加减。 荆芥、防风各100g, 杏仁 (研) 、麻黄各80g, 神曲、麦芽各60g, 炙甘草30g, 1 剂水煎服。 一服症状大减, 二服症去而安。

(2) 猪太阳风温证。病猪高热不恶寒, 呼吸急促, 皮肤发红, 大便干, 小便黄, 用抗菌药治疗3 日而无效。 疑诊为风温症, 治则宜清热透表, 处方为麻杏石甘汤加连翘、银花、赤芍、丹皮。 水煎服, 每天1 剂, 连服2 剂。 1 剂后临床症状大减, 2 剂后临床症状消失。

(3) 猪阳明病。 病猪体壮不食, 有异食现象, 大便较干且量少, 小便正常。 按诊下腹部, 猪反应敏感。 疑诊为胃家实之阳明病, 治疗将大量稀释的硫酸钠溶液倒入干净饲槽让猪自由饮用, 10m L复方安胆后海穴注射, 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 增加硫酸钠溶液的饮入量促其泻下。 治疗时要求禁食, 只给予充足的饮水, 直至大便泻出量和正常采食时相当, 并按压下腹部猪不敏感时方可停用硫酸钠溶液, 同时少量饲喂饲料。结果1 天后泻下、3 天后采食少量饲料, 1 周后痊愈。

(4) 牛少阳病。 病牛因防疫反应诱发感冒后一直食欲较差, 有时不食, 精神沉郁, 体温偏高, 病已迁延16 日, 体质较差。 诊断此病是伤寒后复发热和寒热往来, 默默不欲饮食乃少阳病。 治疗用小柴胡汤原方续服2 剂, 结果1 剂好转, 2 剂痊愈, 后饮食调理而康复。

(5) 牛太阴病。 病牛突然不食、不大便、不反刍, 腹部按诊无明显异样。 由于发病突然而不大便, 笔者初诊为胃家实之阳明病。 用芒硝、大黄等连治2 日未见效果, 后见其四肢未端发凉、身发抖, 进一步询问畜主得知, 病牛发病前有大量饮用冷水的历史, 加之深秋时节气候偏冷导致发病。 此症乃太阴脾土不温, 水谷难运, 复以硝黄更是雪上加霜。急投吴萸、干姜, 2 小时左右因脾阳得复, 硝黄得运, 大便泻下而复食之, 后饮食调理而安。

(6) 猪少阴病。 主述春防时该猪产生了严重的防疫反应, 出现后肢瘫痪、全身冰冷、精神极度沉郁、眼神呆滞、反映迟钝症状, 即出现典型的少阴症状。 急从百会穴注射地米, 再煎服甘草附子汤, 2 天后病情好转, 5 天后痊愈。

(7) 猪厥阴下利。 猪产后4 日出现大便下痢赤白, 经治3 日不止, 疑诊为产后体虚邪犯少阴的赤白下痢。 处方用白头翁加阿胶汤加拳参、地榆水煎服, 因无阿胶取生地代之, 结果服1 剂止, 2 剂临床痊愈。

3 讨论与体会

(1) 六经辩证就是根据 《 伤寒杂病论 》 所论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等六类系统性症状所作出的辩证施治和经方选用。

(2) 中医是中华瑰宝, 其实不仅经方用于兽医临床的效果不同凡响, 民间很多老兽医的中药单方疗效效亦卓著, 甚至西医无法叫出病名和无法诊治的病例有时用中医便可治愈, 如病例2。

(3) 经方的药量酌定, 我个人的经验是25kg以下的牲畜用成人量 (成人用量书上有规定) 、25~50kg用成人量的3 倍, 50kg以上者每高50kg加1 倍成人量。

(4) 注重症状不拘病名。 因为古代的病名与现代的病名差异较大, 以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的差异和不统一性很难用病名来作出诊断, 而症状确是病机的外在表现, 所以注重症状诊治更有益于临床诊治。

(5) 识六经、抓主证、别方证, 这是用好经方的最科学的方法。 识六经就是明确是哪一类病, 抓主证可以使辩证有目的性和专一性, 容易知道用哪类方, 别方症就是根据主症选择好哪一类方, 再根据每一个方的主治差异选择一个较适宜辩证施治的方剂治疗。

(6) 明体质、查病史、重病机。 就是辨明体质, 了解发病情况, 根据病机采取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的方法, 如病例4。

(7) 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就是根据其辩证结果采取六经辩证中的治法, 但不拘泥于相对应的方剂而灵活掌握的治法, 如病例3。

(8) 突出主方, 合理加减。 自古皆有经方不加减为贵之说, 但根据临床兼症合理加减也可大大提高疗效。 其合理性主要是做到相应的兼症加相应的药, 并且其药的味数与剂量要小于主方的味数和主药量, 本人经验一般只加1~2 味, 如病例1、7 等。

参考文献

[1]《中兽医学》农业出版社1979-8.

[2]《现代中兽医大全》于船, 陈子斌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3.

[3]《皇汉医学》日本.汤本求真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

[4]《汉方辩证治疗学》日本.矢数道明.

上一篇:医院档案管理的建设性下一篇: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