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教学改革

2024-05-25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共9篇)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 篇1

摘要:中兽医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结合课程特点, 针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中兽医基础理论抽象, 内容枯燥、繁杂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 着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丰富教学手段, 加强实践教学, 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使抽象和繁杂的理论直观化、系统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兽医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兽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兽医学, 是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 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本特点, 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转化的规律, 以及用中草药、针灸来防治疾病的一门自然科学[1]。中兽医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是一门独立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挑战, 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兽医学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中兽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 是我国劳动人们长期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 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块瑰宝;也是世界兽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理论古朴、独特、抽象, 不易掌握。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 内容分为基础理论、辩证论治基础、中草药及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5篇。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很难将书本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 而且实验条件相对较差, 实践教学观念滞后, 实践环节和教学衔接不合理。

2 教学改革框架解析

2.1 合理选用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 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以及社会生产实际的需要, 合理选取教材[2,3], 使其既能保证基本知识的传承, 又能突出当代社会实际的需要, 同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根据中兽医课时少和临床生产实际, 在教学中采取删繁就简的方法, 优化教学内容, 更好地突出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及时掌握最新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创新是知识发展不竭的源泉, 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 与教师课堂教学所传达的知识息息相关。所以, 教师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中兽医学的特点, 广泛查阅资料, 还要通过不同的渠道, 随时了解中兽医药及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 以丰富的资料为依托, 拓宽更新知识体系, 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才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2.3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兽医的部分讲授内容尤其是基础理论部分抽象、晦涩、难懂, 在讲课时可以穿插一些古代相关的典故及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不同的知识点,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抽象理论变得形象具体, 这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而且记忆深刻。例如, 在阴阳五行章节的教学中, 涉及到大量的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学生理解中医理论观点很有帮助。所以, 在讲阴阳理论时, 首先让学生思考洛阳、衡阳、江阴等城市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实例, 如水火、寒热、昼夜、雌雄等矛盾的双方引出阴阳的含义, 利用太极图中阴阳鱼的曲线来帮助理解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讲五行理论时, 则用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宿命论讲五行相生相克的运用,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再延伸到五行在自然界中五方、五化、五色、五气等的归类;讲中药时, 可以讲些历史传说, 如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带领族人认识中药的过程和中药名字及功效的由来等趣事, 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此外, 针对当前畜禽养殖业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专门介绍中兽医学和中兽医药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优势所在, 如中药不良反应较小、残留少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通过身边具体的生命现象和生产中的具体实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领略到中兽医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兽医学课程的兴趣。

2.4 丰富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 传统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改进, 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积极合理地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理所当然的。采用多媒体将中兽医学中用文字和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图像或视频, 使抽象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使学生学习起来能轻松愉快。例如, 脏腑功能模拟图、中药标本图、不同动物现代经络穴位的直观位置、不同针灸方法使用的不同针具等。当然教学方法的变化和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分不开的, 在学习阴阳五行时, 让学生看自己手掌的关节、左右眼睛视力的不同以及古代皇家建筑的特点等, 通过讨论和比较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兽医学知识。

2.5 理论与实践结合, 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中兽医学许多理论内容比较抽象, 而且它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所以需要将现代兽医生产实例及日常生活现象合理地引入到理论讲述中, 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兽医学理论, 有效地把课堂所学理论应用到兽医实际生产中,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 在讲授温病学理论时, 结合当前流行的猪高热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重点讲授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及对应中药方剂, 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认识和理解中兽医学的理论精华。

根据人才市场对“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多类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 合理调整中兽医实验课程, 以实用性、科学性和拓展性为特点,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练就扎实的中兽医专业技术基本功。例如, 中草药的辨认、中药不同标本的制作、中药的提取、中药不同剂型的制作过程、动物穴位的认知和进针等,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单独动手, 现场考量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 带领学生到现代中药生产企业参观, 增设临床辨证论治的实例实验, 让学生对现代中兽医的理论、中兽药药理研究、中兽药产品研发、中兽医现代临床均有广泛和深入的认识,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在中兽医学内容多、学时少、范围广、要求高、实验条件差、教学压力大的情况下, 应该坚持创新理念,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 从中兽医学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两方面着手, 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丰富实验教学和技能培养, 合理利用课堂讲解, 调动学生学习中兽学理论的积极性, 使我国优秀的传统兽医学后继有人, 发扬光大, 使中兽医学这门古老而又实用的科学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刘钟杰, 许剑琴.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何永明, 蒲文, 王君.中兽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兽医医药杂, 2003 (3) :21-22.

[3]王自力.中兽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兽医学杂志, 2009 (2) :50-52.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 篇2

《中医诊断学》这本书是由王天芳等主编的一本古文中医基础理论的书。具体讲述了一些浅显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学习放法。感觉在阅读完大半之后对中兽医学的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理解。

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基础功:学好古文、医史及文献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构架功:精读古典医籍(一下部分摘抄自本书前言)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中兽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中兽医学的发展以及服务对象畜牧业的现代化,中兽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改革和创新,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更适应现代动物饲养方式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和烈性传染病的控制;使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能让当代大学生喜听、乐学、好用,以期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熟练、突出中兽医学特色的中兽医人才,推动中兽医学的发扬光大。

一、推进中兽医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中兽医学与中医学有着相同的理论渊源,受到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直接影响,特别是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等,而且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主要思维方法是中兽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动物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其基本特点一是注重宏观观察,二是注重整体研究,三是擅长哲学思维,主要是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强调功能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兽医思维方式,,首先重视中兽医理、法、方、药几个组成部分有机联系的理论阐释,并结合生活和临床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 判断等辨证思维习惯。其次,要在中兽医学理论的框架下,以现代兽医学知识点丰富中兽医学内容和理解中兽医学的科学性,不能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兽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第三,正确、客观的分析中兽医的成就和局限性。只有讲解清楚其形成过程和局限性,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

二、前后衔接,充实内容,完善体系

中兽医学的理法方药自成体系, 理法是方药应用的原则,方药是理法在疾病诊治中的体现和手段,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整个教学内容的前后铺衬、相互印证,让学生总体上把握该门课程。为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一定注意概念和理论前后贯通一致, 在讲解当中,对一些概念的表述前后一致;重要的是做到理法和方药的衔接,即在讲一个疾病的病因、病机、 临床症状、诊断方法、辩证治疗原则、适用中药与方剂等每一部分时, 都必须与其前面相关的内容承接,与后面的内容贯通,构成一个链状结构,环环相扣,既要知道怎样认识疾病,又要知道该病怎样用药治疗。这样,一方面学生在掌握所学内容时就更加系统化,另一方面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时思路更加清晰。

中兽医学长期以来的治疗对象以马、牛等家畜为主,其主要辨证论治经验以个体辨证为主,而现代畜牧业是以集约化规模化饲养为主,其工作重点是增强群体的抗病能力和提高生产性能以及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 人们在用中草药防治群发病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试验,积累了多方面的新体会、新方法、新验方,如预防保健方剂、促免疫方剂、控制传染病方剂等,这些经验是现代中兽医学的宝贵财富,经过理论化、系统化归纳和验证后,加入教材中,既赋予中兽医学时代特征,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还增加实用性,可以一举多得。

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中兽医学课程主要针对兽医专业学生开设,开设时间多数是在现代兽医学基础课程学完以后,和兽医内科学、 外科学等课程同时,学生受到现代兽医学的影响比较多,在分析问题时,先入为主,习惯于用现代兽医学的理论和思想去分析中兽医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加上中兽医学理论“概念抽象,内容繁杂,深奥难懂”的特点,致使学生难于深入理解,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老师要以生活和兽医临床的实际例子为引子,并联系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讲解,做到深入浅出。如用山坡对太阳的向背、发热与体温低下等解释阴阳的属性,以生活中五种物质的转化和制约关系来解释五行生克,以久泻不止和补中益气汤治疗有效说明中气下陷和黄芪、升麻等药物的升举清阳作用,这样鲜明、生动,印象深刻。在讲课学时分配方面,初期学生感觉生疏,讲课速度要慢,待学生有一定基础,讲课速度可以加快,并安排一定数量的分析讨论课。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制作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视频等,能使课程讲授更加直观、生动,引人入胜。

四、立足生产实际、突出优势

兽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动物健康,中兽医学的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产一线的实际病证和问题。1.就畜牧业生产而言,规模化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影响面大、危害严重的各类传染病的控制和机体代谢紊乱以及群体抵抗力低下,结合这些问题,讲清楚中兽医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和“扶正祛邪”的理念,在饲养管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原则和中草药,如扶正解毒散可以起到扶助正气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中草药的正确使用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之上,要讲明如何进行群体辨证和控制群发病。如对于高热不退、口渴喜饮水、口色发红、皮肤斑疹隐约可见(皮下组织出血点),辨证为气血两燔,方用清瘟败毒饮,效果良好。2.针对新疾病。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我国动物疾病呈现出老病出现新变化和新病不断出现的状况,对每一种新病症,现代兽医学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在等待新疫苗研制的过程中眼看着疾病蔓延,而中兽医通过辨证论治,常能根据临床表现分析出证候,并找到有一定效果的方药和解决方案。如高热病系高致病蓝耳病病毒所致,出现早期无西药可治,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而在不同的阶段, 根据不同的证候,运用清热泻火解毒或滋阴潜阳等治则,有相当的效果。 3.中草药擅长动物机体各种机能的调节,多数补益药物具有促进代谢、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健胃药具有促进消化酶分泌和增加肠蠕动等作用,壮阳药具有催情作用,可以解决现代兽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残留少、耐药性低等特点。

五、中西兽医结合

中西兽医结合是中兽医学继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对于中西兽医如何结合,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具有扎实现代兽医学基础知识的学生把握好结合的点和面,着实需要认真研究。讲授中兽医理论时,可以用现代兽医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解释,但不能牵强附会。 中西兽医诊断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兽医用西药时,首先需要确定其四气、五味和归经、功效,再根据其稳定性和特点与其它中药合用。要强调中西兽医结合的优势,但绝不能凭空想象,随便结合,只有通过缜密思考和科学实验, 才能使二者的结合发挥活力。

六、注重实践教学

中兽医学实践教学的最重要部分是临床诊断和辨证论治,但在课堂时间内接触多方面病例也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求学生多去兽医院实习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条件,把实践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带到课堂播放,让学生观摩、 讨论,另外找有经验的中兽医师做经验总结报告也有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兽医的有效性,并丰富多方面的经验,充实提高自己。

兽医寄生虫学综合实习大纲 篇4

一、目的与任务

兽医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于家畜、家禽、伴侣动物(猫、犬)的各种寄生虫及其所引起疾病的科学。这门学科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寄生虫方面,即研究寄生在动物机体的各种寄生虫的解剖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二是针对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动物疾病,即研究寄生虫的致病作用,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免疫反应、诊断方法,以及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施行的防制措施等。

本实习周的目的是:学生修完《兽医寄生虫学》课程后,在掌握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本周的实习,使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内容与要求

1.鸡球虫病的人工感染试验,要求通过鸡球虫的人工感染发病,观察鸡球虫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剖检观察病变,并作抗球虫指数计算,加深对球虫病理论知识的理解,确实掌握球虫病乃至其它寄生虫病的诊疗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术。

2.寄生虫浸制标本的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要求学会并用肉眼和放大镜诊断和鉴别个体较大并具有明显特征的各种常见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

3.寄生虫玻片标本的显微镜观察,要求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常见寄生虫尤其是原虫的玻片标本,诊断和鉴别相应的虫体。

4.猪常见寄生虫卵观察与集约化猪场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要求认识猪的各种常见寄生虫卵的形态特点,应用粪检技术调查集约化猪场寄生虫感染情况,作为诊断和防治猪寄生虫病的依据。

5.牛常见寄生虫卵观察与奶牛场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要求认识牛的各种常见寄生虫卵的形态特点,应用粪检技术调查奶牛场寄生虫感染情况,作为诊断和防治奶牛寄生虫病的依据。

三、方法与步骤

在《兽医寄生虫学》课程结束后即开始本实习,时间0.5~1周,集中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自操作完成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最后参加寄生虫标本形态鉴别的闭卷考试。

四、成绩考核

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探析 篇5

1 确定培养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

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寄生虫学专家, 而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科研和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 能够胜任动物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综合防制措施制订工作及动物寄生虫检疫工作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讲, 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在掌握兽医寄生虫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 能顺利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因此, 在兽医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 不能完全停留在理论水平上, 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优化教学内容, 调整授课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 要求教师把教材的各章节都要向学生讲到, 包括每个寄生虫病的病原学、生活史、临床症状、诊断和防制等, 这种求多求全、面面俱到的讲述方式不仅学时不允许, 而且教学效果较差。兽医寄生虫学课程包含了生物学和兽医学知识, 内容繁多而复杂, 在内容选择上, 必须立足教材、着眼执业兽医考试大纲, 全面调整教学内容。经教研组研究讨论决定采用重点授课的方式, 选择临床常见的、危害大且有代表性的24种寄生虫病为讲授重点, 内容包括:①总论。包括寄生虫与宿主类型、分类与命名原则、致病机理、寄生虫病的诊断技术和控制方法。②消化系统寄生虫病。包括蛔虫病、球虫病、鞭虫病、吸虫病、隐孢子虫病、钩虫病、绦虫病和血矛线虫病。③呼吸系统寄生虫病。包括肺线虫病、羊鼻蝇蛆病。④循环系统寄生虫病。包括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伊氏锥虫病、日本分体吸虫病、鸡住白细胞虫病。⑤泌尿与生殖系统寄生虫病, 包括猪肾虫病、牛胎儿毛滴虫病。⑥皮肤寄生虫病, 包括疥癣、蜱螨病。⑦神经系统寄生虫病, 包括多头蚴病。⑧其他寄生虫病, 包括弓形虫病、猪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师上课时能将内容讲得更精、更透, 对学生学习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 与以往教学相比, 虽然学时减少了, 但教学质量并未下降。

在授课方式上, 采取病原学按类别讲述, 各种寄生虫病按寄生于宿主不同的系统讲述, 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采用分类学方法授课时对学习寄生虫分类原理、生物学和宿主寄生虫关系更加有效, 为理解寄生虫流行病学和控制寄生虫疾病方法奠定了基础, 而根据寄生宿主的不同系统来讲授时, 则更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对寄生虫病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3 加强实验课教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对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兽医寄生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兽医寄生虫学本科教学大纲规定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为18学时 (总学时45学时) , 占总学时的40%。共有6次实验课, 验证性实验5个, 且实验内容陈旧, 主要进行一些寄生虫结构特点及虫卵形态特点的观察, 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仅有1个, 这种实验安排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 应将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引入实验课教学中, 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同时, 继续申请开展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实习工作, 如开展鸡球虫病的人工接种、粪便学检测、药物防治及治疗效果评价等, 作为该课程实验课的有效补充, 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老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束缚教师教学思想的改进和创新, 教学质量相对较差。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学”的教学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要提高学生学习兽医寄生虫学的兴趣。由于相对于传染病来说, 大多数寄生虫病的发病具有渐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学生重视不够。此外课程涉及动物学和兽医学内容, 比较抽象, 很多学生没见过甚至很少听说过寄生虫。因此, 有必要在第1堂课中, 以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引子, 如有些地方居民吃涮羊肉、涮猪肉, 因此易感染羊旋毛虫和猪囊虫;广东部分居民喜欢吃生鱼片或“生鱼粥”, 比较易染华枝睾吸虫;浙江、广州和北京等地的居民喜食用由福寿螺制成的“凉拌辣味螺肉”和“凉拌螺肉”以及“爆炒美国蜗牛肉”, 这比较易患广州管圆线虫病,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寄生虫病视听课件, 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其次,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采取“问答式”和“互动式”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 97%的学生认为“问答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99%的学生认为“互动式”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 推行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兽医寄生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教师可以给出临床一些寄生虫病的案例,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诊断结果, 提出防制措施。这种案例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 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 多媒体成了现代教学的主要方式。借助多媒体, 运用图像、文字和动画等的现代教学手段, 可以将枯燥、抽象的寄生虫病原形态特点、致病作用等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力求美观大方, 内容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要方便学生记笔记。

《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6

1 在深入调查新疆地区家畜寄生虫流行病学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

1.1 新疆地区家畜寄生虫流行病学的特点

1.1.1 饲养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寄生虫流行情况较为复杂。

随着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 畜禽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逐渐加大, 传统养殖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主流的养殖模式。然而由于新疆具有许多优良的天然牧场, 并且长期以来, 广大农牧民已经习惯游牧生活, 因此, 散养方式在一定地区尚占有较大比重, 这种“散养与集约并存”的现状导致新疆地区动物寄生虫病较为复杂的流行病学特点。规模化的饲养方式, 减少了动物与生物传播媒介接触的机会, 使生物源性寄生虫感染率大幅下降, 同时却增加了另一类寄生虫病暴发的可能。如规模化牛场很少见到姜片吸虫的大批感染, 而疥螨病却很容易流行;在规模化鸡场中, 球虫病很易暴发。散养的羊群, 肝片吸虫病却较为常见。

1.1.2 生活方式的沿袭使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

在新疆地区, 人们普遍喜欢吃羊肉串和馕坑肉, 这2种肉制品在加工时为不影响其鲜嫩程度, 往往烤至7~8成熟, 因此很容易感染肝片吸虫、肺吸虫、旋毛虫等疾病。

目前人们食用牛肉、羊肉、猪肉和狗肉时, 喜欢烧、烤、涮的方式;食用水产品诸如鱼、蟹、虾、蝲蛄、螺蛳时, 喜欢生食、醋腌、酒浸。这样的食用方式都使得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发生率增加。

1.1.3 伴侣动物和观赏动物的增多使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增高。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精神追求的不断增多, 许多伴侣动物和观赏动物 (如猫、狗、鸟、鼠、蛇、蜥蜴等) 逐渐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 也成为某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如包虫病、弓形虫病、蛔虫幼虫移行症等) 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当前畜禽寄生虫病与过去相比,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依据畜禽寄生虫病发病的新特点对兽医寄生虫教学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1.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新疆地区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结合养殖状况和民族生活特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大改革:删去了全部猪寄生虫和大部分马属动物寄生虫的内容, 增加了牛、羊、鹿、家禽寄生虫的比重, 并将牛羊寄生虫病作为重点;新增宠物寄生虫病内容。

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兽医寄生虫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与提高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相违背, 不符合21世纪人才素质目标的要求。因此, 授课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 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1 改“填鸭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

“填鸭式”式教学往往是满堂灌,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干舌燥, 而学生则只是被动地接受, 没有兴奋点, 学习效果很差。为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紧扣教材, 步步深入设定一系列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致被动接受为积极踊跃的参与讨论, 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讲授肝片吸虫病内容时, 从一个覆满肝片吸虫的羊肝脏图片讲起, 而后分别设定问题“这个肝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病变?”“其他脏器有无肝片吸虫?”“人会不会感染, 如果感染可经由哪些途径/方式?”“感染后动物/人会有哪些表现?”“怎样防止肝片吸虫病的发生?”等等,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答, 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最终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掌握肝片吸虫的发育史、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感染症状、诊断和防治。将某些耗时不多, 设备要求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课堂内外的探究式学习, 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讨论和交流, 在对话和合作中学习,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初步具备综合和运用家畜寄生虫学知识的能力。

2.2 结合病例, 现场教学

新疆是寄生虫的高发区, 临床病例很多, 为病例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塔里木大学实验室现有各种寄生虫实物标本150多件, 理论讲授时可将其图片穿插于课件中;实验课上则先将相关的标本一一展示, 而后对照标本详细讲解。这种结合病例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效果也大为增强。

塔里木大学动物学学院的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牧区, 90%以上学生家中都有不同规模的养殖, 授课时经常能遇到他们身边常见却又不明白的病例。这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同学描述其发病情况, 并逐渐深入地将学生疑惑解开, 这种方法既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使其学有所用。

2.3 传统教学方式配合多媒体手段教学

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看到静止的标本和图像, 特别是对于已经浸泡多年的病例标本, 学生在观察时不能产生较深的视觉感觉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脑多头蚴 (脑包虫) 造成的转圈运动、羊鼻蝇导致的流鼻涕等症状, 多媒体可以用动态的图像向学生展示, 使学生加深印象。

多媒体的特点是信息量大, 不便于记笔记, 而民族学生普遍写字速度较慢, 因此在给民族生授课时应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突出重点地讲授, 做到既使学生做好笔记, 便于以后复习, 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否则, 一味的追求信息量, 而不能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后留下笔记, 造成课后要花更多时间看教材, 影响学习效果。

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病例教学和多媒体手段, 极大地激发了民族生对《兽医寄生虫学》的学习兴趣, 授课质量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祁画丽, 赵传壁, 夏艳勋, 等.《兽医寄生虫学》教学内容的改革[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05 (3) :221-222.

[2]路义鑫, 宋铭忻, 韩彩霞, 等.浅谈家畜寄生虫病学与寄生虫病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6) :83-85.

[3]陈汉忠, 黄维义, 张为宇, 等.《兽医寄生虫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增刊) :151-153.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 篇7

兽医药物分析学是动物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全面药品质量控制的观念,使学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具有探索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培养,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应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探索,方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 国内外动物药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国外动物药学专业发展的较早,商业化也比较成熟,例如在美国辉瑞公司和德国拜耳公司等企业都有自己的兽药部,用于研发和生产兽药。他们根据不同动物的自身特点成功地研发了一大批动物专用药物,很多传统药物在更改剂型后,为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的回报。

国外兽医药物分析学发展也比较成熟,因为每种新兽药的申报或新的剂型上市,都必须对药物原料、中间体、工艺过程、储藏、临床应用等过程进行质量的控制。近年来,由于仪器分析的进步,也给兽药分析学科带来了快速的发展。

国内动物药学专业设立较晚,药物研发起步也较晚,虽然近年发展较快,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较大的兽药生产企业已经申报了新兽药,但是目前仍然停留在仿制阶段。我国动物药学专业服务兽药产业的能力比较弱,主要原因是部分院校动物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沿用了兽医人才培养的方案,没有突出“药”特点,很难取得建立动物药学的预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兽医药物分析学教学改革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探索出适合动物药学改革的体系,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动物药学人才。

2 兽医药物分析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东北农业大学于1997年成立动物药学专业,是全国农业院校中较早的动物药学专业之一。兽医药物分析学一直都是动物药学的主干学科,教师们一方面借鉴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学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不断探索兽医药物分析学的发展方向。2000年,动物药学成为动物医学的选修课程。2005年,编写了东北农业大学内部教材《兽医药物分析学》。同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兽医药物分析学实验的重要性,编写了东北农业大学内部教材《兽医药物分析学实验》[1]。近几年,一直在酝酿着兽医药物分析学特色教材和教学新体系的建立。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动物医学的特点,不断探索特色教材和课程新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兽医药物分析学课程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也充分激发了教师们对动物药学专业兽医药物分析学学科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的信心和决心。现将主要改革措施介绍如下。

2. 1 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在《兽医药物分析学》教学中,出于对教学效果的考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药物分析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学习非常重要,不仅枯燥,而且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一一讲解每种药物,因此在每章中只能讲解同一种类药物中的代表性药品。这一部分教学的要求原则是掌握“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 。第二部分是串讲部分。这一部分对教师的综合知识能力要求较高,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归类讲解。根据“结构—性质—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这条脉络,将原料药的真伪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检验以及兽药制剂分析的知识等放在一起讲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原料药和制剂分析的不同。从各类具体药物的分析中,一次次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而加强了“三基”教学。教师在讲解中不仅注重归纳总结,突出重点外,还重视课本以外新方法的介绍,而且经常留有思考的问题,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把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动物药学领域发展的前沿相联系,教会学生怎样源于课本而跳出课本的学习方法。第三部分是综合运用知识部分。开展扎实、灵活、效果显著的小班讨论课,将药物分析方法在兽药研发中作用的经典案例穿插其中,提高综合能力。兽医药物分析学的教学要把兽药研发与不同动物常见病相结合,把兽药研发与兽医用药是否方便相结合,把兽药研发与兽药生产利润评估相结合。

2. 2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药学专业自从2004年再次招生后,经过11年的实验教学探索,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已完成了由最初的“全部为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改革,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其全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为建立“验证性实验 - 综合性实验 -设计实验”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 2. 1促进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们采用“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综合运用,科研渗透,学用结合,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探究、鼓励教师探索符合动物药学专业兽医药物分析实验特点的“科研渗透教学”模式———将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实验设计和科学技术训练融入教学过程[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制作实验教学课件,优选经典的实验将其拍成教学录像[3],为学生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条件。在兽医药物分析中有很多药物是通过生成物的颜色进行鉴别,例如: 阿司匹林水解后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呈紫堇色; 二氟尼柳加乙醇溶液后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呈深紫色; 对氨基水杨酸钠加稀盐酸呈酸性后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呈紫红色; 双水杨酯的稀溶液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呈紫色等。但是在理论课上只告诉学生颜色,这些颜色近似而又抽象,而实验课的学时不可能完成大量的显色实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记忆与辨识,可以通过制作实验课件的方式,在讲授实验课的时候进行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2. 2增设创新设计性实验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现有条件以及可以与其他实验室协调解决的条件,以本学科研究方向为主,同时交叉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熟练运用基本实验技能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意识[4]。例如,在实验课上设计了多种未知抗生素的鉴别,每种只有编号,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鉴别,考察学生设计的实验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鉴别原理是否正确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2. 2. 3在设计性实验中引入“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由教师确定与实验有关的开放性和真实性的问题,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相互讨论,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5]。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 结语

针对目前动物药学专业药物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动物药学专业特点,动物药学专业教学团队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加强实验教学等环节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初步探讨,经过11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针对动物药学专业药物分析的教学现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动物药学专业发展的新形势、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和教学模式,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够促进动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动物药学人才。

关键词:动物药学专业,药物分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艳华.兽医药物分析实验教程[M].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陈俭清,程广东,李艳华,等.谈兽医药物分析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08上):170-171.

[3]吕守林.以虚拟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57-159.

[4]谢彩霞,吴明侠.“设计性”实验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8(12):248.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 篇8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补充实验技术最新进展

要进行好兽医产科学课程的教学实验, 首先要认识课程的基本要求, 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难点和实验重点, 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运用学习的知识去阐述剖析, 对某种病例有清楚彻底的认识, 从而在处理及治疗中有“方”可依。再者, 还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区别不同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讲授现在采用何种实验技术、方法能够做到快速而且准确的诊断, 这些需要在工作备课中不断检索本门课程新的内容来完善, 使实验新技术、新思路在课堂上得到巩固提高。另外, 为了使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 采用图片和视频等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课。还可以列举几个近似的疾病, 让学生主动思考, 加以辨别, 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充分理解消化, 在实验中加以锻炼就能体现出教学效果。

二、完善实验示教环节, 自编实验教学指导

兽医产科学课程教材不断更新, 种类也很多, 但实验指导书大部分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慢, 实验一般为单独设置, 内容有的不连贯, 更缺少知识的综合应用模版实验。各地区农林院校, 特别是省属农业院校, 根据自身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要求不同, 即侧重点不同, 在广泛收集相关教材、教学实验指导书和专业期刊等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补充实验中最新的技术应用、科研动态和在生产实践中多发的产科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 在保留重点实验的前提下, 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手册 (报告) , 这样针对性强,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实验指导的编写过程中, 注重综合性实验示教的设计, 结合教学大纲, 将以前的实验合并或删减, 实验动物对象的重点偏于猪、牛和小动物, 压缩特种动物的临床实验, 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导向和本地区农牧业服务提供支撑。

三、改进实验示教模式,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大部分是老师在讲坛上先示教一遍, 然后让学生按照示范进行相关的实验步骤, 优点在于规范, 但得到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操作过程也较固定死板。实验示教模式采用分段式实验教学, 就是实验分阶段地进行, 首先对实验目的进行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制定实验方案, 得到最佳的技术流程路线, 然后分组进行实验。学生接触的是全新的实验内容, 在实验方案的指导下逐步开展工作, 这样出现错误后容易分析这些常犯错误的原因, 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 才能不停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在实验分组中设计内容相同的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内容不同的比较实验路线, 综合判定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四、实验教学手段多元化, 注重后期培养效果

兽医产科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实验的侧重点考核要求有所不同, 要求实验教学的方式有所区别。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多样化, 要根据实验内容选择适宜手段。对与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综合性实验, 通过先观看相关技术录像, 可以到生产现场观摩, 然后综合性地进行学习及动手操作, 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验。有的实验属于单独需要在室内完成的, 教师结合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 尽可能地将某个实验设计成综合性, 考察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掌握和对专业技术的理解。

当然还需要不断改进实验考核方法,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平时操作技能考核、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程序、课后动物医院实习报告等, 最终目的就是如何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布置一个跟现代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课题多角度展开讨论,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最后可以将学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面临的棘手问题, 反馈到教师, 从而促进教学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 篇9

1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贯穿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水生动物类) 的临床科目和综合运用科目之中, 知识面覆盖广, 考点众多, 其中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和水生动物疾病学占考试总分的比例超过了37%, 是考试的核心科目。同时, 水产动物疾病学属于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 它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要求在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和生产基本技能的同时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1]。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环节。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 实习则是要求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 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4]。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之一,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为以后在生产中处理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此前, 本校水产动物疾病学在实践教学环节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一些问题, 无法适应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 例如实践教学大纲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 部分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实验教学教材、教案和教学课件陈旧落后, 实验课课时偏少, 内容没有覆盖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要求的范围;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不利于学生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从2011年开始对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适应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要求, 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水生动物类兽医师。

2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实验条件改善

本校原来的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室设施比较陈旧, 设备比较落后。在学校的支持下, 重建一个120 m2的标准实验室, 配备一个30 m2的准备室, 购置齐全的、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 (生化培养箱、摇床、生物安全柜、梯度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超低温冰箱、正立生物显微镜、连续变焦体视镜、核酸自动提取系统、液氮罐和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 , 这些设备为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2.2 疾病标本的丰富

实验教学需要大量的疾病标本, 为了获得足够的标本, 采取以下途径搜集和制备疾病标本:1) 从正规的标本厂家购买制作好的标本;2) 从教师的科研实验中获得标本;3) 每年由学院资助, 派专门的教师带领学生去市场和生产一线收集标本;4) 每年大三的学生要进行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课程实习, 期间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收集标本。目前, 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标本, 为实验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

2.3 实验教学大纲的调整

将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设置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 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0个, 其中技训性实验3个, 验证性实验5个, 综合实验2个, 总学时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 外加2.5周的课程实习, 调整后的实验教学大纲见表1。

2.4 新颖实用、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

在学以致用的原则上, 为了把实验课讲得生动活泼, 从电视新闻、网络、专业期刊、会议资料等搜集教学素材, 把文献、书籍、图谱中典型的图片扫描、编辑, 作为教学案例的插图;把生产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现场摄录成图片和视频资料, 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实验课教学课件, 将临床病例、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其特征以及防治过程等方面通过多媒体进行再现, 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

2.5 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采用

实验教学以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 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实验开始前, 教师用10~15 min的时间讲解实验的关键内容与注意事项, 然后2~3人为一个小组, 根据实验要求, 小组成员协商,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准备器材设备。实验中小组人员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工实施, 各自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小组统一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提炼, 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 最后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

2.6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开辟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笔者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期间进行。实习期间选派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 对生产中发现的病例及时给予现场指导和讲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7 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笔者非常注重临床实践考核, 规定学生的临床实践考核必须在临床现场和实验基地完成, 考试内容以临床操作技能为主。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 并且以平时考核成绩为主, 占临床实践考核的70%, 期末考核占30%。

3 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本次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由于大力宣传了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的前景和优势, 让学生树立了目标, 巩固了专业思想, 增强了在本专业从业的信心。2) 实践教学改革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3) 由于改革后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 每位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4) 改革后学生们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并得到病体解剖、病原生物分离鉴定、临床诊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技能, 为成为合格的水生动物类兽医师打下了基础。

摘要:从2011年开始, 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 培养合格的水生动物类兽医师, 必须对兽医高等教育相关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文章从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措施和效果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国兽医协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水生动物类)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2]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4) :187-189.

[3]张伟妮, 林旋.《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4 (2) :100-102.

[4]黄辉, 吕光俊.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0) :91-93.

上一篇:李白诗歌下一篇:智能电容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