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治疗论文

2024-09-22

中兽医治疗论文(精选10篇)

中兽医治疗论文 篇1

母畜产后及哺乳期中, 泌乳量减少或停止泌乳, 称为缺乳。

1 病因

多因产前劳役过度, 营养不良, 体质虚弱, 气血不足, 影响乳汁的生成。喂养太盛, 运动不足, 致使气机不畅, 经脉涩滞, 影响乳汁化生。

2 症状

⑴虚弱缺乳, 乳房不胀大, 触摸虚软, 乳汁较少或无乳, 身体消瘦, 皮毛干枯, 舌色青白, 脉象沉细。

⑵气血郁滞缺乳, 触摸乳房尖而不疼, 乳汁不泌, 用手挤之, 有少量乳汁流出。

3 治疗

⑴虚弱缺乳, 以补气血、通乳汁为治则。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当归24克、路路通15克、穿山甲15克、王不留行30克、通草9克、瓜蒌15克、甘草15克, 共为末, 开水冲药, 黄酒为引灌服。

⑵气血瘀滞缺乳, 以顺气活血通乳为治则。当归24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川芎15克、柴胡15克、青皮24克、天花粉15克、漏芦15克、桔梗24克、通草9克、白芷15克、穿山甲15克、王不留行30克、甘草15克, 共研细末, 开水冲, 候温一次灌服。

4 护理及预防

增加营养, 适当运动, 喂给多汁饲料, 孕期要加强饲养管理, 喂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饲料。

中兽医治疗论文 篇2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老师说,把这些题目搞定,七八十分没问题)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症防治等部分。

二、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三、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1、阴阳属性的划分:阴阳既然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代表了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一般认为,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动静、有形无形等为准则。概括起来,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无形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及强壮的均属于阳,凡是向下的、静止的、有形的、寒冷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抑制的及虚弱的均属于阴。

2、阴阳的相互关系: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四、五行属性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1、五行属性的划分:??????

2、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相乘、五行相悔、五行制化、母病及子、子病伴母。

五、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地方,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2、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器官,具有传化浊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3、五脏的功能:

心:心主脉;心藏神;心开窍于舌;心主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肝:肝藏血;肝主疏泄;肝主筋;开窍于目;肝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脾: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脾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肺: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通调水道;肺主一身之表;外和毛皮;肺开窍于

鼻;肺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肾:肾藏精;肾主命门之火;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肾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4、六腑的功能: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脾胃的运化。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称为“胃气”

小肠: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即小肠接受由胃传来的水谷,继续进行消化吸收以分别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即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水谷残渣或浊物,经过吸收其中的多余水液,最后

燥化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三焦总的功能是总司机体的气化,疏通水道,是水谷出

入的通道。

5、五脏之间的关系:(重点在心与肺、脾、肝、肾的关系)

心与肺: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二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而气只有灌注于血液中,靠血的运载才能到达全身。)

心与脾: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统血。

心与肝: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肝藏血和心藏神、肝主疏泄两个方面。

心与肾:心位于上焦,其性属火、属阳;肾位于下焦,其性属水、属阴;二者之间存在着相

互滋养、相互制约的关系。

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的代谢两个方面。

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

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保持正常呼吸两个方面。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和运化关系。

肝与肾:主要表现在肾精和肝血相互滋生方面。

脾与肾:主要是先天和后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肾主藏精,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六、气和血及津液以及气与血的相互关系。

1、气、血、津液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气是不断运动的、及其细微的物质;

气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6)营养作用

3、血是循环于脉中的红色液体;

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血藏神

4、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而稀——津,浊而稠——液)

5、气与血的相互关系:(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4)血以载气

七、病因和六淫的致病特征和病理过程。

1、病因,即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兽医称之为“病源”或“邪气”。

根据病因的来源、性质及致病特点,中兽医学中将其分为外感、内伤和其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2、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反常气候。它们原本是四季气候变化的六种表现,称为六气。

六淫致病,具有下列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兼挟性(4)转化性

3、六淫致病特征:(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风是春季的主风,但一年四季皆有。因风邪多从皮毛侵犯机体而致病,其他邪气也常依附于外风入侵机体,外风成为邪气致病的先导,是六淫中的首要致病因素,故有“风为百病之始”

(2)寒邪:寒为冬季主风,但四季皆有。寒邪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由外感受,多由气温降低,保暖不够,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以及采食冰冷的饲草饲料,或或饮凉水太过所致。内寒是机体衰退,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病症。

(3)暑邪:暑为夏季的主气,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令。

(4)湿邪:湿为长夏的主气,但一年四季都有。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等外在湿邪侵入机体所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骤而成。

(5)燥邪:燥是秋季的主气,但一年四季皆有。燥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多由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周围环境缺乏水分所致。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以致机体阴津亏虚所致。

(6)火邪:火、热、温三者,均为阳盛所生,其性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是程度上有所差异,即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二是热与温,多由外感受,而火即可由外感受,又可内生。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②风性善行数变③风性主动 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①寒性阴冷,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易致疼痛③寒性收引 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①暑性炎热,易致发热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伤阳气②湿行重浊,其性趋下③

湿性粘滞,缠绵难退。

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①燥性干燥,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 ②易生风动血③易伤津液 ④易只疮痈。

八、病理的几种表现形式。

1、邪正消长

2、升降失常

3、阴阳失调

九、切诊的方法、内容及不同家畜切诊的部位。

1、中兽医学诊察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2、(1)切诊的概念:是依靠手指的感觉,进行切、按、触、叩,从而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2)切诊的方法: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压畜体浅表的动脉。

3、牛、骆驼切尾动脉,猪、羊切股内动脉,犬猫切股内动脉或前肢内侧的正中动脉。

十、八纲的具体内容,如何辨别寒、热证。

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2、寒热是辩证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症与热症是概括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的两种证候。寒热症辩证要点:辩寒热一般应综合动物口渴与二便情况,四肢、耳鼻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加以辨别。口渴贪饮为热,不饮水或吸喜饮温水为寒;尿液短赤、粪便燥结或便脓血为热,尿液清长、粪便稀薄为寒;四肢、鼻耳不温或冰冷为寒,四肢、鼻耳温热为热;舌质红、苔黄燥为热,舌质青白、苔白滑为寒;脉数滑为热,脉沉迟为寒等。

十一、脏腑辩证的具体内容,辩证根据。(内容太多,书上86页)

1、心与小肠辩证:心火亢盛、心火上炎、痰火扰心

2、肾与膀胱辩证:

。。。。。。

十二、八法的具体内容。(八法,重点)

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1、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的药物,以驱除病邪、解除表症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表症。包括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

使用汗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质虚弱、下痢、失血、自汗、盗汗、热病后期等有津亏情况时,原则上禁用汗法。若确有表症存在,必须用汗法时,也应妥善配以益气、养阴等药物。

(2)发汗应以汗出邪为度,不可发汗太过,以防耗散津液,损伤正气。

2、吐法:又叫攻下法或泻下法

(课本112页,内容太多,不一一打字了)

十三、炮制的概念、目的、几种主要炮制方法。

1、炮制的概念: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2、目的:(1)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使之适合疫情需要

(3)提高药效(4)便于制剂和贮藏(5)除去杂质

3、主要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十四、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概念。

1、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四个方面。

2、四气:又称四性,即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

五味:中药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称为五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是上

升,降是下降,浮是上行发散,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即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

腑经络的概称。

十五、四气五味的内容及气与味的关系。

1、四气:一般来说,寒性和凉性的药物属于阴,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攻下等作用。温性和热性的药物属阳,具有温里、祛寒、统络、助阳、补气、补血等作用。

2、五味:辛味、酸味、咸味属阳,甘味、苦味属阴。

辛能行散,甘能缓补,酸能收涩,苦能燥泻,咸能软下。

3、气与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物的气味相同,则具有类似的作用;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

十六、七情,相须配伍、相制配伍。

1、根据传统的中药配伍理论,可将药味归纳为七种,称为药性“七情”。

七情的具体内容: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2、相须配伍:就是将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配合应用,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的疗

效。

3、相制配伍:

十七、各类中草药具体药味及异同点、常用药物名称。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要。

解表要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固有发汗、解肌的作用,适用于邪在表肌的病症。根据解表药物的性能,可将其分为: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常用药物名称: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辛凉解表药:薄荷、柴胡、葛根、菊花

2、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属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燥湿、解暑等功能,根据清热药的主要性能,可将其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暑药。

常用药物名称:清热泻火药:石膏、栀子、知母、清热凉血药:水牛角、地黄、白头翁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射干

清热解暑药:荷叶、3、泻下药: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根据泻下药作用强度和应用范围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攻下药:大黄、芒硝、巴豆

润下药:郁李仁、蜂蜜、食用油

峻下逐水药:牵牛子、4、消导药:凡能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具有消积导滞作用的药,称为消导药。。

5、止咳化痰平喘药:。。。

十八、方剂组成原则(主辅佐使)及变化规律。

方剂又称处方,方剂是由单味药或若干味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把药物组合调剂而成的药剂。

组成原则:一个完整的方剂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君药:即主药,是指方剂中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牛尿闭的中兽医疗法 篇3

正常情况下,牛水液代谢主要靠肾和膀胱完成的。水液依靠胃的收纳、脾的传输、肺的肃降而下行至肾。肾主水,牛体内的水液代谢必须依靠肾的气化作用,清者重新归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散布全身;浊者下行于膀胱,暂时储存,满溢时排出体外,以此维持牛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肾的气化作用正常,则开阖有度,尿能正常排出,否则会发生尿闭。此外,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等,均可影响三焦之气化,引发尿闭。

一、外邪侵袭

1. 湿热上犯膀胱

牛厩舍不洁,外阴常被污秽污染弄脏;术中或管理中消毒不严,导致湿热之邪上犯膀胱,影响膀胱正常气化,发为尿闭。临床上多以拱背蹲腰,举尾呜叫,排尿困难或点滴状排尿,甚或尿闭塞不通,疼痛不安为主症。治宜清利湿热。

方1: 滑石散。本方出自《元亨疗马集》,由滑石、猪苓、泽泻、知母、黄柏(酒炒)、茵陈、灯芯草、童便组成。方中滑石渗湿利窍、泄热、走膀胱经,通条水道,为主药;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以增强滑石利水作用;茵陈、灯芯草清热利湿;知母、黄柏泻命门火而保真阴;童便为引,引热下行。诸药相合,清热利湿,通调水道。

方2: 八正散加减。八正散为祛湿剂,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湿热淋证。方用瞿麦、萹蓄、车前子、木通通络利尿;栀子清利三焦湿热;滑石、甘草清利下焦;大黄通便泻火。舌苔厚腻者,加苍术、黄柏;口舌生疮者,合导赤散加减,清心火,利湿热。

方3:湿热尿闭轻微者,可用花椒、赤小豆、绿豆共煎汁服用。花椒性温、味辛,能温中散寒、健胃除湿、解毒理气;赤小豆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绿豆清热解毒。

2. 肺热壅盛

湿热毒邪犯肺,肺为水之上源,热壅于肺,肺气闭塞,失于宣发、肃降,不能下输肃降于膀胱,水道通条不利;或泄热炽盛,下移膀胱,使上下焦为热气闭塞,而发尿闭。症见小便点滴不通,或尿量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痛,口黏,或口渴不欲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泻肺热,通利水道。

方用清肺饮加减:黄芩、鱼腥草、桑白皮清泻肺热;麦冬、天花粉、芦根、地骨皮养阴生津、润肺去燥;茯苓、车前子、泽泻、猪苓渗湿利水,通利尿液。心火旺,舌尖红者,加黄连、竹叶清心泻火;肺阴不足者加沙参、黄精、石斛养阴生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泄热;尿赤灼热、脘腹胀满者,合八正散加减。

二、脾胃气虚

1. 饮食不节伤胃,劳役过度伤脾,体弱者伤肾

牛劳役过度,饲喂失宜,长期使用过量精料,致脾胃虚,水谷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酿湿生热,阻滞于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尿闭。有时,长期饲喂不足,饥饱不均,脾胃气虚,导致中气下陷,无以气化,则发尿闭。体弱多病,久病不起,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膀胱气化无权,亦可发尿闭。

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治宜升清降浊,气化利水,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助党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黄芪升提下陷之中气。茯苓、猪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泽泻干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诸药相合,既能健脾祛湿,升清降浊,又能化气利水。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治宜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方用附子、肉桂温补下焦阳,提振肾阳;生地、山药、山茱萸滋阴补肾;车前子、牛膝渗湿利水。诸药相合,共奏温补肾阳、化气利水、通畅排尿之效。

2. 精神刺激伤脾胃

久处惊恐之境,应激紧张,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影响三焦水液运化,水道瘀阻,难以通条,遂发尿闭。

肝气郁滞,则应疏利气机、通利尿液,可用沉香散加减。橘皮、沉香、木香疏肝理气;王不留行、当归调理气血;石韦、冬葵子、滑石通利水道。

三、瘀浊内停

该病主要因砂石内生、尿路结石引起阻塞,多见于公牛。尿路尚未被结石完全阻塞时,尿呈细流状或线状排出,有时排血尿或排出小结石;若尿路完全阻塞,患牛腹痛明显,拱背蹲腰,后肢张开,不断翘尾,阴茎抽动,欲尿而尿不出,出现尿闭。

治宜行瘀散结,通利水道。可用桃仁、归尾、炮山甲、芒硝、大黄通瘀化结,加牛膝、红花增强活血化瘀之力。病久气血者,加黄芪、当归补养气血;尿道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萹蓄、瞿麦,通淋利尿排石。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朱芦兽医站 邮编:276600)

中兽医治疗大家畜风湿症 篇4

1 病因及症状

在大家畜中骡、马最易发生, 一般病后突然发生, 主要发生冬季及春秋寒冷时期, 此时气候寒冷多变, 如防寒设备差, 管理饲养不妥易引起本病的发生。

病畜初期体温正常, 四肢疼痛, 跛行、食欲反常。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 精神沉郁, 食欲停止, 卧地不起, 呼吸困难, 心跳不正常。

病畜长时间卧地, 姿势不正, 在人工拉动时, 使皮肤肌肉及四肢关节处严重损伤, 轻者发炎, 重者局部化脓、溃烂、坏死甚至继发败血症而死亡。

2 治疗

病畜瘫痪是由气候突变风寒侵袭肌表而引起, 在瘫痪的初期首先治疗原发病, 如出现严重继发症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防风20g、独活15g、羌活15g、乳香18g、没药18g、桑寄生15g、杜仲18g、牛膝15g、川乌20g、草乌20g、当归15g、熟地15g川芎15g、肉桂15g、附子10g、续断15g、茯苓15g、秦艽14g、厚朴15g、陈皮15g、地龙10g、胆南星15g、细辛5g、甘草10g, 研末1日1次投服, 一般2至7日痊愈。

3 体会

浅谈传统中兽医学的临床应用论文 篇5

中兽医学是传统的中医药学在现代兽医学中的应用,它沿用了传统中医的八种治疗方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发展而来,在兽医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 中兽医学临床治疗实例

1.1 典型病例介绍

3月6日接诊一病例,据畜主刘某介绍,其饲养的骡子已经连续几天不吃草料。经过临床检查发现,病畜精神状态较差,鼻端摸上去略微发凉,背部温度冷热不均,粪便干燥;体温为39.7 ℃,呼吸频率为21次/min,心跳频率为63次/min。初步可以判定是由外感温热引起的太阳伤寒证。该病西医是以注射针剂的方式治疗,虽然也能达到治疗目的,但对动物的身体恢复状况不利,因此以中兽医的方式治疗效果更佳。

1.2 临床治疗

据《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人们出现口苦咽干、呕吐厌食、体寒发冷等病症是属于一种温热病,用药时需要采用平和温性的.药剂,如饮用小柴胡汤就可以达到疏肝祛寒,调脾养血的功效。所以,针对该病畜的病情,用40 g柴胡加半夏20 g、二花40 g、炙草25 g、党参45 g、生姜15 g共同冲服饮用,连续服用3剂后,病畜痊愈。随后,接诊了同种病例的牛有11例,马有5例,驴子有23例,治愈率达到了96.8%。事实证明,将人类伤寒疾病的治疗用药应用于动物的同等病因中,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1.3 临床药理研究

从中兽医学的药理学观念来看,此次临床病例中除了利用柴胡的治疗作用,还加入了炙草、党参、半夏等中药材。炙草有清热利尿、抗菌消炎的效果,但是柴胡中的皂素服用时可能会导致病患动物呕吐,此时在处方当中还必须添加半夏,半夏的用量应该少于炙草,这样可以减少皂素的催吐作用。最后配合党参可以提高其抗病能力,有利于患畜的恢复。

2 传统中兽医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也在逐渐增多,除了一些经常饲养的牛、驴、骡、马、猪等动物外,还出现了具有观赏性质的特殊宠物。在传统中兽医的临床治疗中,中兽医工作者对这些动物了解甚少,更不知道用何种药物来进行临床治疗,如果生搬硬套原先的治疗经验,难免会在治疗上出现问题。因此,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兽医工作者,应该在了解新物种病症特征的基础上,及时学习掌握一些更新换代的新药品,将传统中兽医治疗与西医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

作为传统的中兽医工作者,面对现实,适应兽医学新形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今的动物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牲畜,中兽医工作者面对这种挑战应该勇于面对、大胆创新,从动物的繁育配种到用药药理,进行全程的探索研究[1-4]。

参考文献:

[1] 俞 燕, 陈连颐. 以教育改革促兽医临床学科发展-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在长春召开[J]. 中国家禽, (17):66-67.

[2] 李双亮, 崔保安, 张红英. 中药在兽医临床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36(1):94-96.

[3] 许信刚, 邢福珊, 张耀相.《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 畜牧兽医杂志,2010, 29(5):55-56.

牛泄泻的中兽医治疗措施 篇6

1 寒湿型泄泻及其治疗

寒湿型泄泻疾病, 主要表现为泻粪稀薄、肠鸣腹痛、粪便臭味小或者后肢踢腹等。 寒冷条件下, 泄泻严重;暖和条件下, 泄泻则相对较轻。 该种病牛, 其耳、鼻镜以及四肢等, 会非常的凉, 而且口色呈淡白色、脉沉迟。 由于寒阻小肠, 因此气机受凉阻滞不通而痛, 疼痛非常剧烈。 对该病, 建议进行温中散寒, 健脾利水, 通过行气活血来使其胃肠通畅。 采用的中医方药是:内服加味二苓平胃散, 配方是苍术、肉桂、陈皮、炮姜、茯苓、肉豆蔻、厚朴、炒白术以及猪苓等适量, 完全粉碎后用开水冲调, 温凉以后灌服即可。

2 湿热型泄泻及其治疗

该病泻粪如浆, 或者带有一定的血丝, 略带有腥臭难闻的味道。 患病的牛会有腹痛不安的感觉, 而且频繁的回头顾腹;部分病牛伴有发热、喜饮、反刍废绝、口温高、尿赤短或者口色黄腻等症状。 同时, 一些牛鼻镜干无汗、耳尖体热、脉洪数以及精神沉郁和喜阴等现象。 如果牛患病较重, 则会卧地不起, 眼窝下陷、肛门失禁、脉细数以及精神沉郁和头颈搭在腹璧之上, 并且伴随着耳鼻以及四肢末端冰凉等症状。 其发病原因是长期饲喂精料、食多伤脾以及运化传导失衡, 加之水湿内聚以及久而化热, 以致于湿邪热毒长期积聚在肠内, 对血络产生严重的损伤。 该病发生时, 牛粪中伴有大量脓血, 而且恶臭难闻, 病牛因腹中疼痛而反复努责。 脾主运化恶湿,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 受纳运化失司, 因此反刍废绝。 在湿邪内困情况下, 口内会出现黏臭、不干等现象。 对于该种疾病, 采取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燥湿, 芳香化湿。 方药是:苦参、白头翁、秦皮、白芍、大黄、郁金、地榆炭、侧柏炭以及甘草和藿香等各适量, 粉碎以后, 用开水冲调, 候温给病牛灌服, 并多次少量给病牛饮水。

3 脾虚型泄泻及其治疗

脾虚型牛泄泻疾病的主要症状是粪便比较稀薄, 而且粪内的草谷存在不化现象, 牛粪落地不成形, 臭味不重。 患病牛食欲减退、卧地懒动, 而且精神比较萎顿, 牛身被毛比较干燥, 没有光泽, 而且身形渐瘦、口色淡白、脉细弱。 患病严重者骨形外露, 尤其是肛门位置比较松弛, 难以有效的收回, 牛的眼窝下陷, 而且食后即泻。 该病发病比较慢, 而且病程相对较长。 发生该病的原因比较多, 比如, 因久病失治而导致牛脾虚、中气不足, 最终造成水谷运化无力、久泻不止。 该种类型的牛脾胃虚弱, 而且清阳不升, 经会低头耷耳、叫声低且短小;脾虚气血没有生化之源, 气血出现双亏现象, 以致于筋骨失养、身形消瘦。 该病的治疗, 主要采取健脾益气, 行气和中, 而且淡渗利水。 方药为:党参、山药、炙芪、茯苓、焦白术、苡米、麦芽、三楂、神曲、枳壳、陈皮以及升麻适量, 粉碎以后用开水冲凋, 待温和以后对其进行灌服, 1 剂/d, 连续服药3 剂即可痊愈。

4 肾虚型泄泻及其治疗

肾虚型泄泻是命门之火可蒸运脾土, 以此来助阳运化。在此过程中, 如果命门火衰无法使脾胃腐熟水谷或者难以消化吸收, 那么就会出现脾失健运、肾关不固或者固久泻不止等问题。 如果出现久泻迁延, 则必然会导致脾气损伤, 长期气虚, 脾阳就会虚, 以致于水谷难以运化, 最终导致完谷泻下。肾主二便, 如果肾虚, 则下焦失固、肛门失禁, 长期泄泻, 就会形成滑泻。 如果久泻, 则必然会伤津损液, 导致眼窝下陷以及皮肤弹性下降。 如果脾肾两虚, 则气血不足, 就会看到口色淡白、脉迟细。 该病多因脾虚肾阳, 后天水谷精气缺乏所致, 无法温煦脾土, 最终导致脾肾两虚, 伤精损液。

该病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疗:温肾暖脾、敛阴补气和固肠止泻。 方药为:煨肉豆蔻、乌梅、五味子、诃子以及肉桂分别45g, 然后加入50g党参和50g黄芪, 另山药、 焦白术以及茯苓各40g, 陈皮、附子各20g。 疾病治疗时, 用药一定要适量, 而且粉碎后用开水冲调, 候温灌服, 1 剂/d, 连续3~5d即可病愈。

5 劳伤型泄泻及其治疗

该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病牛休息时, 出现泻轻现象, 当其使役时, 则泻加重, 而且病牛会变得日益消瘦, 稍微活动就会气喘, 而且颈下伴有水肿现象发生。 该病发生的原因是劳役过度、元气受损, 加之脾虚水谷运化无力, 最终导致泄泻。如果泄泻过度, 则致阳随津耗, 进而引起正气虚弱、机能减退, 母牛生病会连累小牛, 多见于肺气不足。 治疗原则是补中益气, 健脾止泻。 此型的方药是:山药、党参、白禾、黄蔑、获荃、乌梅、五味子、诃子以及甘草和陈皮。 用药一定要适量, 完全粉碎后用开水进行冲调, 温水灌服。

中兽医治疗母猪功能性便秘 篇7

1 母猪功能性便秘的原因

1.1 母猪运动量的减少

我国目前母猪的饲养方式基本是圈养,圈养使母猪的活动范围有限,长期的圈养方式使母猪运动量明显减少,造成母猪肠胃吸收功能较差,从而使母猪的肠道内容物的大量减少,进而导致母猪发生功能性便秘的疾病。

1.2 母猪生理功能的变化

母猪在怀孕期间,由于胎儿对母猪直肠壁的压力的增加,使肠道蠕动的频率减少,导致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过久,水分被过分的吸收而干结,从而使母猪引发功能性便秘。

1.3 母猪饮水量不足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动物离开水都是不行的。中医说津液亏损就是体内水分不足引起的,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母猪饮水量不足。

1.4 母猪粗纤维不足

目前母猪的日粮主要是饲料,难免会造成母猪粗纤维含量的不足。粗纤维可有效提高母猪肠道的蠕动频率,促进母猪肠道的吸收功能的提高,从而改善母猪的功能性便秘。

2 中兽医对母猪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措施

西医的治疗是使病情快速得到明显的缓解甚至是痊愈,但只是短期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讲究的是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症状,防止复发。对母猪功能性的便秘,中医采取对症下药,既使母猪便秘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还使母猪的便秘得到预防,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母猪功能性便秘。

2.1 增加母猪的运动量

圈养导致的母猪运动量的减少,从而引发母猪功能性便秘。增加母猪的运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养殖人员坚持每天定时对母猪进行放养,保证母猪的活动量,从而改善母猪的肠道吸收功能,促进肠道的正常蠕动,使母猪的身体状况得到锻炼,也使母猪功能性便秘得到改善。所以母猪运动量的增加对于母猪功能性便秘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2 增加母猪的饮水量

津液亏损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夏秋气候干燥的环境下,更容易引起母猪功能性的便秘。每天母猪要有充足的水分,以减少便秘的发生次数,对妊娠期的母猪更是要特别注重饮水量是否充足。正常母猪每天饮水分量至少9L,特别是将要生产的母猪,每天的饮水量要达到16L左右。中兽医研究表明充足的水分可除去母猪体内的热邪,使母猪体内津液损伤得到有效修复和缓解,从而有效治疗母猪功能性便秘。

2.3 增加母猪粗纤维的摄取量

中医研究证明,母猪每天摄取充足的粗纤维是有一定必要的。粗纤维可有效提高肠道蠕动的次数,确保母猪肠道每天正常的机体活动。在母猪的饮食中增加大豆、红薯、玉米等粗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可使母猪每天补充足量的粗纤维,从而有效改善母猪功能性便秘。

3 结束语

引起母猪功能性便秘的原因众多,运动量不足、身体生理反应、饮水不足、粗纤维不足等,进而导致母猪肠胃功能的降低,使得母猪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还会引发母猪身体其他功能的降低以及其他部位的病变,从而导致母猪更为严重的身体变化。如肠道内多种疾病的发生,胃功能的降低,内分泌功能的降低等疾病。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增加母猪每天的运动量、补充母猪每天的饮水量以及粗纤维的摄入量,使母猪功能性便秘得以治疗。中兽医是结合中医理念,从疾病的根源入手,对症下药,不仅对疾病表面进行治疗,还要从根本上对机体进行调节,防止疾病的复发。

摘要:母猪的功能性便秘是养猪业一种常见的疾病,该病是由母猪自身的局部病证或母猪肠道疾病引起的具有原发性和持续性的便秘。对此病临床多采用西医疗法,几乎没有采用中医疗法。本文分析了母猪功能性便秘的原因,最终提出了中医治疗母猪功能性便秘的方法。

中兽医治疗大牲畜腹黄的体会 篇8

腹黄是指大牲畜腹下皮肤完整性未被破坏而发生漫肿的病症, 又名肚底黄、锅底黄, 多发于马骡, 牛次之。依据病因、病程可分为湿热 (阳黄) 、损伤 (阳黄) 和脾虚 (阴黄) 三种类型。笔者自1987年以来共诊治马骡腹黄46例, 均治愈;诊治牛腹黄21例, 治愈20例, 死亡1例。现就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病因病程

1.1 阳黄

多因劳役过度、饮喂失时、气候炎热、外感风邪, 致湿热邪积于脏腑, 循经外传, 郁于体表肌腠而成黄肿或因跌打挫伤、外物致伤, 使气血运行不畅, 瘀血凝聚于肌腠所致, 证见肿势发展迅速, 身有微热, 黄肿界限不明, 初如碗口, 后渐增大, 布满肚底, 重者黄肿蔓延至前胸和会阴部, 不热不痛, 或稍有痛感, 指压成坑, 患畜精神不振, 水草减少, 行走困难, 不能卧起, 四肢开张, 口色微黄或鲜红, 脉洪数。治宜清热利湿、消黄散肿, 局部用宽针点刺放出黄水, 然后用生石膏粉2kg、糯米粉1kg, 加淘米水调成糊状外敷, 1剂/d, 连敷3剂。内服消黄散 (知母20g、黄药子15g、桅子20g、黄芩15g、大黄20g、连翘20g、白药子15g、贝母15g、黄连12g、郁金15g、朴硝60g, 共为末开水冲, 候温加蜂蜜120g, 鸡蛋清4个灌服, 1剂/d, 连服3剂。方中黄连、桅子、黄、白药子、蛋清清热解毒, 知母、黄芩清上焦热, 朴硝、大黄清肠胃之热, 贝母清热化痰散结, 郁金香活血散瘀消肿, 甘草缓和诸药之性, 蜂蜜润之, 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解毒、散痈消黄之效。

1.2 阴黄 (脾虚型)

多因饮食失常、劳役无时, 日久脾胃虚弱、脾失健运, 腹中水湿难于运转, 渗于肚底所致。证见肿势发展缓慢, 肿渐增大, 畜体消瘦, 精神倦怠, 水草减少, 耳、鼻、四肢稍凉、小便短少、口色淡红、舌津滑利、脉象正常或沉细。治宜健脾利水、散黄利湿, 局部用火针刺患部, 排出黄水, 再用大黄粉1000g加食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1剂/d, 连用3~4次, 内服阳和汤 (熟地90g、鹿角胶20g、白芥子15g、肉桂15g、炮姜10g、麻黄10g、甘草20g水煎服) , 1剂/d, 连服3剂。方中重用熟地大补阴血, 鹿角胶生精养血助阳, 炮姜、肉桂温阳活血、健脾利水, 麻黄、白芥子辛温散寒利湿, 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若黄肿已溃或红肿热痛禁用此方。

2 病例介绍

2.1 病例一

板桥镇募补村委会大麦地村刘某饲养的一头水牛, 4岁, ♂, 前来我站就诊, 主述:在请人带牛帮助犁田时, 因没有空圈, 将请来的牛和自家牛关在一圈, 两头牛相互争食、打架, 自家的牛被顶伤软肋, 未破皮, 早晨发现下腹部有一个碗口大的肿胀块, 不食。通过观察和临床检查, 患畜精神不振, 行走困难, 腹肿面积约20cm×40cm, 触诊肿胀部, 不热不痛, 口色微黄, 脉洪数, 诊断为阳黄, 采取方法是局部用宽针点刺, 流出淡黄水, 用生石膏粉2kg、糯米粉1kg, 用淘米水调成糊状敷患处, 内服消黄散一剂, 第2d患畜腹肿明显消退, 有少量饮食, 再重复治疗一次, 第3d随访已痊愈。

2.2 病例二

板桥镇玉马村委会玉马村耿某饲养的一匹马, 5岁, ♂, 2010年9月12日, 来我站就诊, 主诉, 一周前, 发现患马下腹部有一个锤头大的疱块, 由于收包谷时节, 用马驮, 没在意, 今早发现疱块已占满整个下腹部, 前来就诊。临床检查:患马体况偏瘦, 精神倦怠, 耳鼻、四肢发凉, 口色淡红, 脉下沉, 下腹部2/3发生黄肿, 触诊肿胀部软, 不热不痛, 局部用火针穿刺出黄水, 根据主诉和临床检查, 诊断为阴黄。治疗局部用火针多点穿刺排出黄水, 用大黄粉2kg, 加食醋调成糊状敷患处;内服阳和汤, 1剂/d, 第3d明显好转, 继续外敷加内服剂用药治疗, 食欲有所增加, 第6d随访已痊愈。

3 小结与体会

3.1 黄症首见《司牧安骥集》, 归属“疮黄疔毒”类, 根据黄肿发生部位有锁口黄、鼻黄、颊黄、耳黄、腮黄、背黄、肚底黄、肘黄、腕黄之分, 临诊应根据黄肿发生部位、病因、病程分辩施治之, 尤腹黄应分清是阳黄还是阴黄, 方能对症施治。

3.2 黄症根据病因、病程、病候属现代医学的蜂窝织炎类, 急性蜂窝织炎 (如腮黄、胸黄、腹黄之阳黄症) , 主要由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腐败菌等致病菌所致, 若不及时正确辩证施治, 易引发全身感染发生败血症而危及患畜生命。

3.3 无论阳黄或阴黄, 施治期间应停止患畜使役,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厩舍干净卫生, 多饲喂青绿多汁饲草, 防止继发性感染, 若出现全身症状, 应使用抗生素类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

中兽医治疗论文 篇9

1病因分析

奶牛饲养失调、湿浊行滞、湿热下注蕴结于胞宫而致胞宫热毒壅盛, 或产犊过程中胎衣瘀滞胞宫、瘀血未尽, 或助产消毒不严、交配过度等损伤胞宫及阴道等多种因素, 中兽医把轻者叫带下, 常见子宫内膜炎和卵巢炎, 重者叫恶露不尽, 常见于奶牛产犊时胎衣没有完全排出, 或死胎 (包括木乃伊) 没有排出, 停留在子宫内腐烂。

2临床症状

2.1胎衣不下胎衣不下也称胎衣滞留。临床上往往定义为母牛分娩后, 经过8~12h仍不排出胎衣, 即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分为部分胎衣不下及全部不下。部分胎衣不下, 即一部分从子叶上脱下并断离, 其余部分停滞在子宫腔和阴道内, 一般不易觉察, 有时发现弓背、举尾和努责现象。全部胎衣不下, 即全部胎衣停滞在子宫和阴道内, 仅少量胎膜垂挂于阴门外, 其上有脐带血管断端和大小不同的子叶。

2.2恶露不尽轻者阴道流出白色黏液, 其他无明显变化;重者则食欲减退, 体温略有升高 (40~41℃) , 精神倦怠, 弓背低头, 阴道流出白色或赤褐色黏液, 带臭味或难闻异味, 奶牛泌乳量减少, 乳汁质量下降。

2.3屡配不孕阴门排泄物稀薄、恶臭、棕色、灰红色, 呈液状。部分奶牛无临床症状, 仅排出大量黄白色、粘稠子宫分泌物。有时见不到排泄物, 仅在发情时才明显。间断性排出异常子宫分泌物, 为混浊的粘液或透明液中带有脓块。直检子宫壁厚, 轻度积液或子宫壁变薄, 表现为不发情或屡配不孕。

3典型病例

3.1胎衣不下2009年2月28日, 李道奶牛场李某某的1头4胎龄黑白花奶牛发生难产, 产后34h胎衣仍未完全排出。第3天检查发现该牛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体温39.8℃, 不时努责做排尿状, 垂附于阴门外的胎衣, 有剧烈的难闻腐败臭味。经诊断为气血衰弱型胎衣不下。中兽医认为胎衣不下是气虚、气血凝滞的结果。治疗以补气益血为主, 佐以行滞化瘀, 利水消肿, 临床药物治疗处方:当归50g、川芎45g、炮姜45g、黄芪30g、党参30g、灸甘草25g、桃仁35g, 红花30g, 陈皮55g;水煎服, 1剂/d, 连服3剂。结果在第2剂服过后几个小时, 该奶牛排出胎衣, 体温降到38.8℃, 精神好转, 胎衣全部排出, 仍有少许恶露。再用栓剂宫颈康1支, 1次性注入子宫内, 一周后随访恶露消失, 一切都恢复正常。

3.2恶露不尽2012年4月18日, 畜主张某某, 饲养5头奶牛, 其中有1头3胎次的奶牛产仔后出现产后热, 体温升高至40.1℃,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阴道流出红褐色恶臭黏液, 中兽医诊断为恶露不尽。处方:生地50g、赤芍50g、益母草50g、栀子50g、大黄50g、枳壳40g、红花20g、归尾30g、地肤子30g、车前子30g、木通30g、泽泻30g、猪苓30g、甘草20g, 水煎服, 1剂/d, 连服3剂。该头奶牛只服1剂就排出一大些恶臭的黏液, 第2天下午体温下降、食欲恢复正常, 第3天恶露排净。一周后病牛恢复正常。

3.3屡配不孕2015年6月12日, 盛源奶牛场刘某某的一头奶牛求诊, 主诉该牛已产后6个多月, 近4个多月曾多次发情多次配种, 但均未配种成功, 奶牛发情周期正常, 但发情时外阴部有污秽的不透明的似豆腐渣样物流出, 中兽医诊断为带下。处方:当归50g、白芍50g、熟地50g、白术50g、香附30g、木香30g、玄胡索30g、甘草20g、荆芥40g、川芎40g。水煎服, 1剂/d, 连服3剂, 第3天阴户流出白色黏液无臭, 量明显减少, 第5天基本无黏液流出。待奶牛到发情周期, 发情正常, 阴户没有流出臭味黏液, 配种受孕。

4体会

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牛流行热 篇10

1 流行病学

该病仅感染牛, 尤以3~5岁壮牛、乳牛、黄牛最易感, 水牛和犊牛发病较少, 不同性别、年龄和品种的牛都可感染, 重胎牛和高产乳牛症状较重。该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6~9月。呈地方流行性或大流行性, 约3~5年大流行1次。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3~7 d, 患牛突然发病, 初期体温升高到40~42℃, 个别高达43℃, 稽留热, 持续2~3 d, 皮温不整。体温升高时, 患牛精神高度沉郁, 食欲减少或废绝, 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水肿, 眼角流泪, 有水样眼眵;患牛四肢关节浮肿疼痛, 呆立不愿走动, 不愿或不能站立, 强迫行走时步态不稳或见前后肢跛行, 以后肢居多, 部分患牛后肢麻痹。恶寒, 战栗, 鼻镜干热。病初便秘、排少量球状干燥粪便;发病2 d左右可见排少量稀粪, 并发肠炎时, 可出现腹泻。呼吸迫促 (每分钟80次以上) 或困难, 多见腹式呼吸, 咳嗽, 听诊肺泡音、支气管音粗厉, 个别患牛有痛苦的呻吟声。多数患牛呈良性经过, 轻症患牛用药1~2次, 重症患畜需用药2~3次才能恢复健康。

3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多为窒息所致。病死牛的主要病变表现在呼吸系统, 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点状出血;肺脏显著肿大和点状出血, 呈明显的间质性肺气肿;肝、肾略肿大。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或出血;真胃、小肠、盲肠黏膜卡他性炎症和出血;有的膀胱积少量赤色尿液。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特点、流行病学、病死率低和明显季节性 (如结合病理变化则更准确) , 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5 治疗措施

采用中西兽医结合方法施治。

5.1 西药治疗

(1) 体温升高、呼吸症状轻微的以解热镇痛为主:复方氨基比林25~30 mL、硫酸链霉素200~300万u和利巴韦林1.5~2.5 g分别肌注, 每天1次, 连用2~3 d。 (2) 体温过高、呼吸迫促或困难者还须在解热镇痛的同时强心补液, 可用安钠咖2~4 g (首选) 或樟脑磺酸钠1~2 g, 葡萄糖生理盐水1 500~2 500 mL静注, 每天1次, 连用2~3 d。

5.2 中药治疗

选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百合、生地、熟地、玄参各50 g、贝母、桔梗、白芍、当归、麦冬各25 g、甘草15 g, 加水6 000 mL煎至3 000 mL, 再取药渣加水5 000 mL煎至2 500 mL, 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 (间隔4~6 h) 灌服, 每天1剂, 连用3剂。方剂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0 g (后入) 、芒硝80 g, 咳嗽重者加杏仁、全蒌各30 g, 肚胀者加青皮30 g、枳壳40 g, 腰背僵硬及后肢不灵活者加木瓜、牛膝、续断各30 g。此方药量适合为中等体重牛。

5.3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优质干草或青草, 给予充足饮水, 保持牛舍的清洁干燥和通风凉爽。及时隔离患畜, 对牛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清扫及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

6 病例介绍

龙海市港尾镇格林村苏某饲养的1头公黄牛, 3.5岁, 2006年7月3日畜主前来求诊。主诉:该牛昨天晚上未见异常, 今天早晨发现气喘、咳嗽、食欲废绝、跛行。检查:患牛精神沉郁、鼻镜无汗、被毛逆立、体温41.5℃、粪干而少、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水肿, 眼角流泪, 有水样眼眵。诊断:经分析, 初步诊断为牛流行热。治疗: (1) 复方氨基比林30 mL、硫酸链霉素300万u, 肌注;安钠咖3 g、葡萄糖生理盐水2 500 mL静注。 (2) 百合、生地、熟地、玄参各50 g, 贝母、桔梗、白芍、当归、麦冬各25 g, 甘草15 g、大黄100 g (后入) 、芒硝80 g, 加水6 000 mL煎至3 000 mL, 再取药渣加水5 000 mL煎至2 500 mL, 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 (间隔4 h) 灌服。当天晚上患牛即恢复健康。

7 讨论与小结

1)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兽医结合方法施治30多例牛流行热, 均在用药1~2 d后即告痊愈, 个别患牛当天就恢复健康, 效果良好。

2) 由于牛流行热病死率低, 较易治疗, 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因此要做到一旦发病, 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封锁疫区、积极治疗患牛等工作。

3) 该病发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因此, 可在每年6月份之前采取措施搞好牛舍的环境卫生, 保持通风干燥, 消灭蚊蝇及在流行区域用牛流行热疫苗进行预防注射, 以减少发病率。

4) 患牛呼吸困难时, 勿强行灌药, 以防发生异物性肺炎。

5) 对卧地不起的病情严重患牛, 必须加强护理, 将患牛移至沙坑或阴凉的泥地, 如无可能, 则要多垫柔软褥草, 勤翻患牛, 预防褥疮。

上一篇:企业风险全面预算管理下一篇:电子设备的太阳能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