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重要”思想(共12篇)
“三个重要”思想 篇1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教长时间的酝酿和实践的历程。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执政功能和为谁执政的一系列问题, 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 强化党的执政功能, 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 凝聚人心,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 更好的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基本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不是某些人的主观意念, 而是在充分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 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创造,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完善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主要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
2000年元旦前一晚上, 正如江泽民所说自己夜不能寐, 他回忆1989年6月16日, 一场严峻的政治风波过后不久, 邓小平亲自对江泽民和其他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 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领导集体。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这个党该抓了, 不抓不行了。这无疑是邓小平最重要的政治交代。现在邓小平的交待已有十多年了, 我们也领导十多年了, 也有许多成就。但邓小平交待的抓党建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1月14日, 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 江泽民提出“四个始终”:中国共产党要想保持生命力, 第一、始终保持中国工人先锋队的性质, 第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三、始终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 第四、始终坚强有力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
2000年2月19日下午, 江泽民一行乘坐一辆面包车来到广东高州考察, 并访问了农户。2月20日, 元宵节。上午, 江泽民听取高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党建、“三讲”准备情况的汇报。下午, 参加高州市委、市府召集的“三讲”教育报告会。面对600多名与会干部, 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晚上同高州领导与部分群众欢度元宵节, 江泽民提出大家一块吃饭, 席间朗诵了高州籍北宋词人欧阳修写过的“元夕”:去年圆月时, 花饰灯笼昼, 月上柳梢后, 人约黄昏后;今年圆月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20日到23日, 江泽民先后出席了3个座谈会, 与基层代表, 老党员老干部老红军, 现任领导干部座谈, 每次座谈会江泽民总是思考我们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其中一个老党员提出现在我们都富了, 富了以后我们怎样更富, 怎样富的公平正义。第三天, 江泽民来到高州的太冼庙, 当时下着小雨, 他问行人为什么去庙里, 许多人回答来庙里寻求精神寄托。他觉得人的思想混乱, 社会越来越堕落, 即使生产力再发展, 人民也不会满意, 之后又同华南师大教授及文化界代表进行了“文化思想座谈会”。
2000年2月25日下午, 江泽民在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街道党组织负责人出席的广州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全面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 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为实现全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如何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要紧密地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紧密地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的实际, 紧密地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要求, 紧密地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事件, 来深入思考这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环节概括“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之后, 新华社分三次发表了三个小社论, 各报社也纷纷发表, 宣传一阵以后, 力度并不大, 没有把认识提到更高。
2000年5月8日到15日, 江泽民到江苏、浙江和上海进行实地考察。5月14日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江苏、浙江、上海的党建工作座谈会。他在会上讲话,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概括:在跨向新世纪的征途上, 我们党要解决好诸多复杂矛盾和多重困难, 经受住新的考验和磨炼, 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去, 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党才能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着全国人民不断前进。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本”是根本, 丢掉根本, 立场不稳;“基”是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源”是源泉, 源泉堵塞, 丢掉本色。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 与新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都应当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第三个环节系统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1年7月1日, 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 江泽民通篇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生产力是第一层意思, 不能说共产党多优越, 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要致力去做的, 区别在于后面即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求劳动成果公平正义的归劳动者所有。但化为飞鸟, 暗示楚人与鸟图腾的关系, 甚至至今湖北人仍以“九头鸟”自诩。而淮阳泥泥狗就有九头鸟的造型和各种鸟兽造型, 这都体现了楚文化凤鸟崇拜的深刻影响。
(三) “墨染其外”的色彩艺术
在色彩上, 楚人尚墨, 因此, 楚漆器无论是生活用品、乐器还是兵器, 从不追求色彩丰富的对比效果, 而是追求一种红、黑两色的协调统一, 用“墨染其外, 朱画其内”的审美去渲染楚文化中的珠光宝气。在众多楚漆器的出土文物中, 大件如曾侯乙墓中的棺椁, 小件如漆耳杯, 都印证了黑红两色协调统一的艺术。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漆奩上的《迎宾图》, 绘有众多的人、物, 堪称楚漆器画中的奇葩, 这幅漆画, 长87.4厘米、高5.2厘米, 绘有26个人、4辆马车、10匹马、2头猪、1条狗、7只雁和5棵柳树。如此丰富的内容, 楚人却以黑漆为底色, 敷陈五彩, 运用线勾平涂等手法, 使众多的人、物组成一幅色彩富丽、和谐别致、生动活泼的富有立体感和动感的组合性画面。淮阳泥泥狗受楚漆器美学影响, 均以黑色打底, 让红、黄、青、白勾勒的斑斓花纹于灵动中不失沉稳, 让古老遥远的神秘感在深玄的底色中激发出来。
三、泥泥狗与民间生活
(一) 祈福禳灾的民间吉祥文化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民众面对自然灾害和生命困惑, 他们无以反抗而又心存希冀, 渴望通过独特的方式避免灾难祸患, 慰藉心灵, 于是祈福禳灾的吉祥文化成为民间艺术创作的重大主题。抽象变形的民间艺术品, 蕴藏着民众改变命运, 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在泥泥狗的众多造型中, 吉祥类的如:小泥鳖、神龟、八卦龟、猴抱桃。母子猴也有人说是辈辈猴, 即辈辈封侯之意。在淮阳二月二庙会上, 按照本地风俗, “泥泥狗”是来赶庙会的人必买的吉祥物, 孩子把玩着用最实在的材料泥巴烧制的泥泥狗, 和着“老斋公, 恁慢走, 赶会捎个花灵狗, 恁老活到九十九。”的民谣, 古老的吉祥文化就这样在民间生动的蔓延开来。
(二) 泥泥狗造型中的生活情趣
泥泥狗源自民间, 作为“活化石”, 它不仅反映原始先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生存执着, 同时还反映了众多民间生活情趣。比如, “草帽老虎”是淮阳“泥泥狗”中传统主题造型, 主要是反映女性婚姻嫁娶遮羞的一种方式, 将民间婚嫁中的欢乐喜庆与女性的羞怯作为素材汇入泥泥狗创作中, 带有浓厚的吉祥色彩。另外, 就是泥泥狗中猪、牛、羊、马、鸡等几种常见的动物的造型也汇聚着民间审美情趣和浓厚的农家欢乐。
总之, 泥泥狗稚拙古老的造型既融会着文化因素又有源自民间生活的力量, 作为文化的“活化石”, 泥泥狗将随着民间这个巨大的资源愈加显示它的独特魅力, 不断昭显它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第74页。
[3]彭兴孝。王纪友。淮阳泥泥狗【G】淮阳文史资料, 第3辑:66.
[4]王悦勤, 守望人祖的背影——淮阳陵狗[J]中国文化遗产, 2006 (4) :98.,
[5]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上接第221页)
现实的状况是劳动成果分配不均, 这样劳动者会不满意, 所以劳动者的发展要求就是成果公平归劳动者所有。只有先进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才能保证按劳分配, 公平正义, 财富公有化。“发展要求”意义重大, 是资本主义执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区别, 真正代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分为先进, 中庸和庸俗腐朽的三种, 而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先进文化, 就是符合时代要求, 人民意愿, 代表时代发展趋势, 有生命力的文化。为了把中国共产党代表文化同西方资本党代表的文化区别, 我们必须把先进文化的内核找出来, 具有方向性, 真理性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把握住先进文化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我们共产党就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既包括群众又包括领导干部, 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不是一般、近期、眼前利益, 而是长远、战略、根本利益。党的各项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 都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 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及其它利益。
第四个环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002年11月8日, 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的开头就说到: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实施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奋斗。他讲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经过党的十六大的充分讨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并写入了党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003年3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写入宪法, 成为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到确立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但它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的历史进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它有着较长的酝酿过程和全党的实践过程。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 强化党的执政功能, 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 凝聚人心,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 更好的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全面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全国全民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参考文献
[1]韩振峰.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 (4)
[2]陈明显刘建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A].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3]黄宏郭凤海.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A].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1
[4]高正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A].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5]叶伟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人民网.2002-07
“三个重要”思想 篇2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十六个部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核心内容,其他内容是这个核心内容的展开和延伸。
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一种观点。
把握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关键、核心和本质三者紧密相联、相互促进,构成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这首先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形势和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回答发展变化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的伟大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一方面,“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三个代表”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以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为立足点,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正确地把握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正确地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个代表”以国际环境的变化为着眼点,要求我们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走向,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去武装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始终处于先进地位和时代前列;“三个代表”以我国国内环境的变化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人民群众中间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在这里,“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它使全党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我们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在执政几十年以后失去政权的教训说明,一个执政党不管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曾经多么强大,如果不能始终站在世界进步潮流的前列,就会失去先进性,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被人民抛弃。特别是在新的世纪,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坚持与时俱进是什么关系呢?坚持与时俱进,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在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制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所以,党的先进性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去保持,而坚持与时俱进又正是为了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就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来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有所不同的,它是随着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在不执政和执政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就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说,对于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所以,必须把对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建立在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难。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在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所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
坚持执政为民同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什么关系?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这种新形势的出现,要求我们党在贯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在这里,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既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的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又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人民群众之间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那么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任务就得不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在这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必须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容许以权谋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裕起来,而不能只考虑党员干部自己如何富裕,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我们更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执笔:徐崇温)
来源:《光明日报》
2002年9月03日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高层论述
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要持之以恒: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努力掌握观察事物、判断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他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把握实质,领会精髓,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个重要”思想 篇3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适应时代和实践需要而产生的。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一个体现时代本质要求和特征的伟大理论,都是那个时代深刻变革的反映。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确立了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其影响扩展到全世界,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一深刻变革时代的产物。到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列宁主义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并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蓬勃兴起。毛泽东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产物。20世纪下半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并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今时代的产物。我们党为什么要在21世纪来临之际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说:“思考这个问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这四个“紧密结合”,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足点,也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深刻把握我们的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从国际环境看,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下,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种覆盖全球的新变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国家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政党的先进性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这种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和冲击是非常严峻的,迫切要求我们党改变传统的执政观念和执政方式,积极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国内情况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已步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日益显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给党的建设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协调好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在加快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党的现状看,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外部受到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中国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对一个执政党来说,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执政地位的巩固,是必须始终关注的两大问题。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主要取决于党的先进性和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执政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不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享乐,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有的甚至个人私欲恶性膨胀,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脱离群众的歪风滋长,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已经严重危及党群关系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和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个重要”思想 篇4
关键词:先进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
当代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处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旋律背景下提出的, 其所倡导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必将把社会主义的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的发展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好的环境条件, 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 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集中概括,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联系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归结起来就是,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现实条件下, 有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者却出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理念或落后或超前的现象, 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 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代发展不能契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没有辩证思维, 而是用一种静止的、封闭的、片面的思维去认识问题, 处理问题。在对待如何学习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一方面, 我们要改变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的一些过时的, 落后的思想, 保留以往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 我们要不断的深化与更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念, 多借鉴相关学科的一些新的思想、做法以及国外的一些经验, 使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和能够更合乎人性, 从而不断的提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效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当代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处在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 我们在必需根据这种变化, 了解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把握新特点, 增强时代感, 使党和国家教育要求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内容与时代相结合, 以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在以往观念下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相当一部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过程中, 学习、教学内容却没有与党与国家的深刻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 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党和国家的深刻要求, 学习内容缺乏时代感、生动性、形象性, 使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排斥心理, 这无疑削弱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效果也没有达到党和国家对广大共产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的要求。另一方面, 则是教育内容只注重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反馈。
针对于上述我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注重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几个方面来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第一,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体现为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先进性体现在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 表达着正确的理想信念。第二,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体现时代性。胡锦涛总书记在2002年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建议就很有时代性与时效性。第三,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应该根据具体中国共产党要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以人民群众的区别对待和制定, 要为人民群众服务, 真正的反映、代表和维护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须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 建立文化与人的新型关系, 实现文化发展的新突破。
如何协调好这些问题,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是关键。在当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 一方面, 先进文化要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诠释不断的更新, 这种诠释要真正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法的规律性;另一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方法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的丰富, 以增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法的研究上要有一种开阔视野, 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其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方法要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再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方法应注意科学性。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扣住中国共产党员思想活动和精神需求的客观实际, 求真务实, 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 注意学习方法的原则性与特殊性、灵活性结合起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络化, 可以做到大容量、大口径的信息输出, 极大地提高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求是, 2003, (18)
[2]吴栋材.让群众感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J].求是, 2002, (0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5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1)国际背景。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的国际环境是机遇大于挑战。在加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辉煌,也有严重挫折。我们一定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以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因势利导,更好地巩固、加强和发展我们的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2)国内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现在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所有这些,都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来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走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列,使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起来,经得起任何风险的考验。
三、“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挹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四、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我们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时候坚持井做到了这样“三个代表”,我们党就兴旺发达,就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经得起任何风浪的冲击。什么时候如果偏离或投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民就会不满意,党就会遇到困难和曲折。
(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执政之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面向新的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我们才能始终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无愧于历史赋予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水平,巩固我们的执政基础。
(3)“三个代表”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我们党建党之初,只有几十个党员。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61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曾经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国内外敌人,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在本世纪末进入了小康社会?为什么虽然也犯过错误,有过曲折,但始终“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经得起各种风浪、磨难的考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有这一切,就是于我们党能够始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
五、“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1)理论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六、怎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三个重要”思想 篇6
一、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它对党的建设、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这体现了以上哲学道理。
二、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充分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三、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诸多矛盾中,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五、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前沿,立足于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伟大的理论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的具体体现。
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个代表”的立论基石是唯物史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十分丰富的物质资料。“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首要前提的原理。在社会形态统一体中,固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原理。
七、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是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八、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体现了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三个重要”思想 篇7
一、贴近时代发展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贴近时代要求, 就是要努力使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时期军队建设对合格军人的新要求, 把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十一条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树立新理念、拓展新领域、创造新形式新方法, 尤其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思想教育领域的运用, 不断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时代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 特别是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运用, 各种信息对广大官兵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不可低估。当今时代, 我们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全球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总量的扩张, 使世界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我国原本是一个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 但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 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仅从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上看, 1997年底我国有互联网用户62万, 现在中国有约5亿网民, 互联网用户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互联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使得“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已不再是梦想。
对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来说, 信息扩张及信息网络化, 是把“双刃剑”。既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载体, 又给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 信息扩张及信息网络化, 给我军政治工作带来了载体更新的迫切要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全军军事训练网、全军政工网以及各军兵种、大军区局域网等网络的开通, 使得“班长遇难题, 总部指迷津”、“连队订食谱, 网上找资料”等成为现实, 不少军师级单位实现了“政治工作网络化”。另一方面, 信息扩张及信息网络化, 又给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时代, 人类面对的是三个世界:一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虚幻的宗教世界;三是信息化的网络世界。由于信息强国控制信息, 左右国际舆论, 使得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信息霸权”的挑战, 以至于有人提出“信息安全是最大的安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信息强国的优势在网上肆意散布信息, 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人权状况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 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 在网络上对我进行“和平演变”。网络的开放性, 使得信息极易被他人破坏、删改或盗用, 尤其是军内的密级信息, 已成为敌对势力千方百计搜集的目标, 反窃密、保证信息安全也就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网站、网吧已成为青年官兵接受教育和娱乐的新场所, 面对纷繁复杂、无奇不有、良莠并存的网络信息, 如果取舍不当, 势必成为反动、淫秽、暴力等信息的“牺牲品”。哲学家说, 存在决定意识。信息学家说, 网络改变思想。信息时代的公民都要成为电子世界的网民, 部队不能成为“信息孤岛”。面对信息扩张及信息网络化给我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我们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对思想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不断赋予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崭新的时代内涵, 使其更加富有时代性和感召力。从我军目前思想工作现状看, 信息化水平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差距:就军队整体来说, 我军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再就我军开展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来说, 相比军事工作而言信息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改进我军政治工作被动局面, 最紧要的就是要加强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时效性, 提高政治装备的技术水准, 运用信息手段开发新的网络信息资源, 彻底改变政治工作以单一文字信息为主的传播模式, 尽快实现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形式新颖独特生动感人;在此基础上组织官兵进行网上学习交流、即时思想互动、业余文化娱乐。组织军地专家开展网上授课、思想难点困惑答责解惑。普及国法军法知识, 维护合法权益, 有效扼住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发生。总之, 贴近时代发展是我军政治思想具有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之一。
二、贴近职责使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贴近职责使命, 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历史使命和职责要求开展政治思想工作, 在铸魂强基上下功夫, 努力探索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 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始终不渝地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松懈, 始终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不改变, 要围绕实现强军目标, 在大力提高我军实战化水平的同时, 探索未来高技术条件战时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加强和改进军事训练中的政治工作, 大力培育战斗精神, 大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理想的“四有”军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军职责使命的需要来展开, 把它贯穿到能打仗打胜仗的全过程, 贯穿到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具体实践中, 强化我军政治工作首位意识和服务保障功能, 为此:
首先, 我军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根本职责来开展。军队根本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 随时准备应对来犯之敌, 平时就是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 抓好军事斗争准备, 不断提高战斗力。战争是人和武器的结合, 人运用武器的能力决定着战争胜负。人在战争中的意志品质智慧和军事技能影响到战争进程, 甚至影响战争结局。我们在平时应该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强化官兵的意志品质和血性精神, 爱军习武, 提高现代军事技能, 按实战化要求抓训练, 加强检验性、对抗性训练, 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当前, 我军面临着如何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这一严峻课题。政治工作与此相适应同样面临着如何为打赢这场战争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我们只有通过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实战化训练, 强化官兵理想信念、培育牺牲奉献的战斗精神和优良作风, 打下坚实思想政治素质和作风基础, 我们才有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 才能不幸负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期待。总而言之, 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职责使命来展开, 这是军队政治工作地位作用和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
其次, 我军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军队的历史使命来展开。军队因使命而存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党赋予我们不同的历史使命, 作为党实现其政治任务的工具, 不管使命如何变化, 服务服从于党的工作大局不会变, 我军政治工作围绕军队中心工作服务保障地位不会变, 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地位不会变。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 对官兵思想素质和军事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要求广大官兵必须牢固确立强烈的使命意识, 并且要把使命意识转化为能打仗打胜仗的实际行动中, 积极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 园满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做到使命任务拓展到哪里, 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服务功能就发挥到哪里, 为我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贴近官兵思想和工作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贴近官兵实际, 使思想教育工作接地气接人气, 是克服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生活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的有效途径, 贴近官兵实际, 切实解决官兵各种思想困惑是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任务, 贴兵官兵实际, 就是要求我们思想工作者自觉遵循官兵认知和成长发展规律, 把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合法权益保障以及合理实际需求作为开展思想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工作出发点, 把官兵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作为推进工作的切入点落脚点, 切实增强我们工作的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是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大上假大空形式硬板单一的倾向, 紧密联系官兵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 遵循官兵认知规律和成长进步规律, 把官兵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贴近官兵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这既是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之一, 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军政治工作回归本位张显育人魅力的必然要求。要善于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以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 及时回答他们所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要着眼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授, 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要十分重视发挥信息网络等现代传媒的作用, 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适应新形势下官兵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保持心理健康、加强思想教育与完善政策制度结合起来, 既教育人、鞭策人, 又尊重人、成就人, 不断增强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摘要:习主席在新古田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抓好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着力增强我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三个贴近”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贴近时代发展,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感染力;贴近职责使命, 就是要始终围绕我军中心任务和履行职责使命需要展开工作;贴近思想实际, 就是要把官兵普遍关心关注的各种问题作为开展各项建设和改革创新工作的切入点,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个重要”思想 篇8
(一) 历史教训: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的经验
(1) 建立健全工业化管理制度,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 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立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 促进资本快速流通。与此同时, 西方工业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为工业化物质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 注重国民教育和技术革新。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同时, 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三次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革新, 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3) 建立市场机制,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问题, 推动了西方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1)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他认为人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还可以促进社会变革, 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2) 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而重要的劳动者这一因素带动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
(3) 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助互进的,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 发展需求:国情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1)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将发展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机结合, 实现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2) 科学发展观有益于总结和概括社会发展经验。古典经济学一味追求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指标的提高, 但资源消耗极大, 忽略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经济结构失衡, 社会发展滞后, 社会腐败、政治动荡和失业增加等问题的出现。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1) 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都是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
(2) 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才能不断推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3) 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主体, 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 “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1)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 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也成为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2)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 因此, 理论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代表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 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本质, 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 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也需要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器,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事业、活动以及先进性都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才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 党能严格遵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提高执政水平, 巩固执政基础;在三个代表的思想里, 党明确了如何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 如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如何在群众中获取为国为民的力量,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产物, 对发展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 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 对我们把握大局和做好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 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2]欧阳志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次飞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4 (4) .
[3]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5 (5) :1-4.
[4]能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及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 2005.
“三个重要”思想 篇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强调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既要求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又要求我们工作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新思路。“民情日记”是以日记为载体, 以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和意见为核心, 以一切为了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基础的对农民群众动之以情的一种农村社会工作的新举措, 是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相联系的桥梁。本文作者阅读了相当大数量的“民情日记”, 对我来讲一个最直接也最深切的感受是:“民情日记”是我国农村实践“三个
一、“民情日记”应运而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情日记”, 一方面是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运动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产物, 是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在新形势下的实践和体现。另一方面, 也是当地党组织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 以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为突破口, 切实加强乡镇思想政治建设而开展几次大的教育活动的产物。
“民情日记”应新时期而生, 应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而生, 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实践而生,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民情日记”活动扎实开展具有鲜明的特征
政治原则上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政治原则看, “民情日记”的阶级性就是工人阶级的党性。“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它是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果, 是工人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 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根本要求。
思想内容上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民情日记”活动的开展顺应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通过“记民情———想民心———议民意———办民事——帮民富”的活动拉近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沟通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思想, 帮助解决了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 “民情日记”折射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干部的思想、形象和作风的转变和改善, 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工作方法上的务实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民情日记”要求干部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了解情况, 查找症结, 寻找对策, 全面掌握农村的社情民意。既要串干部家, 更要串群众门;既要串示范户、专业户、富裕户, 也要走困难户、贫困户。在串户中, 记民情。记只是形式和手段, 办才是内容和目的。记的事情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才能使我们每个党员和干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民情日记”的这种务实性要求转变乡镇机关的工作作风, 转换乡镇政府的工作职能, 从中也体现出了一种创新精神。
三、“民情日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益探索
“民情日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走来,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具体实践了“三个代表”的思想, 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心社会, “旨主民在义情为生日农产记民力”致的以富实经, 践是济。探建索设发为展中﹃帮助农民致富, 促进农村经济民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发展是党在农村工作, 的中心更是“民, 情日也是情记记””活动根本目的所在以广大农民群众为直。接服务对“民情日﹃日象则, , 听忧民之音贯彻以经济, 思益民之策建设为中心, 兴富的原三记民之举, 办利民之事。乡镇干部下个﹄富门基层, 路探, 维护了社会稳定索了致富办法, 开, 发展了拓了致代是民收入社会主义, 的生产力改善农民生, 活有利, 推动农村于增加农表新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实践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民情日文/﹄时“民情日记先进生产力的发”立足本展要求。徐乡本土, 在新重期“六百”的同时教育农民, 是探索发强要我“民情日记展社会主义农村”体现了马克思新文化的实践。主思国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想农在具体实践和哲学依据, 中的具体运用思想路线则是。马克思认识论的村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义认识论决定了、理论联系党的思想路、实线有实事求是践中检验, 真理和发与时俱进, 展真理开拓进。其中取在实, 益践核心解放思。想“民、情日记实事求是”的创新性是思想路, 坚持线的探
的统一了思想与, 实际的符合即坚持了解放, 思想主观同、与时客观索俱进;务实性, 坚持从实际出发, 探
求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即坚持了实事求是。
“民情日记”以党性原则为指导, 加强党风建设, 是探索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政党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组织, 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 归根到底是看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 是为人民谋利益还是只为少数人谋私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开展“民情日记”活动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群众路线, 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重要举措。“民情日记”不仅记出了乡镇干部的良好形象, 而且还记出了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情”, 更记出了党的优良作风, 总之是记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最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摘要:“民情日记”应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而生, 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实践而生, 是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具有创意的好活动
“三个重要”思想 篇10
1 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何上好新课程?首要是理解内容的整合、把握整合内容的关联性。
内容整合的合理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门课整合为一门必修课实施教学, 是合理的。理由很简单, 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有机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这个统一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星城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三大理论成果,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一个继承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 将此三门课程整合, 在内容的联系上更显得合理。
2 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把握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联。它的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拼连, 而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关联性, 将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这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条主线,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把概论课分成中国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授课时, 要注意单元、章节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每一个理论都是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有各自的体系外, 相互之间也有交叉, 对此, 我们要找出侧重点, 并通过交叉点实现各理论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围绕“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点, 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这一点与邓小平理论衔接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侧重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 并通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衔接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尤其是怎么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把握各自理论的特色, 同时又能根据内在的关联将三者有机的串连起来, 既确保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传授知识的把握
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是任课教师的授课。
2.1 教师应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中的精髓, 灵活授课。
教师要学习好教材, 深刻领悟、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 能针对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跟学生进行剖析;吃透教材后, 才能备好课, 以生动的事例充实教材框架, 使整合后的课程更饱满。
2.2 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实质就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能否适当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共同的交流、探索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进而让知识进脑。
2.2.1 启发式教学形式
此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问题的抛出、探讨、回收为“一条龙”模式与学生教学互动学习。在此, 教师要具有总体“控制、协调”课堂的能力, 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敏感话题, 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 而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正确的分析、引导。互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 是新课程较佳的教学方式。
2.2.2 多媒体教学形式
此课程要求以多媒体形式授课,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接受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除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排斥感。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不仅准备好课件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更要多充实内容, 播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辅助录像, 如第九章内容里, 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放映《民主法制》, 了解我国民主法制道路的历程, 这样多给学生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辅助教材的一些内容, 很好的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以改进教学效果。
2.3 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化
理论联系实际, 以现实发生的时事政治、案例等参透其中, 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果上课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映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来讲解, 效果会不同。如讲授社会主义国体时, 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讲述感兴趣的话题 (如台湾局势) 或结合校园话题给学生举例讲解。
联系实际, 要求教师要 (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途径) 时刻关心时势大事, 了解新的方针政策, 适当的融入教学内容中, 将教学内容讲活、讲透, 此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新鲜感, 更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改变学生对新课程所谓“空、大”的印象。
新课程的整合, 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任课教师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 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任课教师应当有信心、也有能力上好“概论”这门“熟悉的陌生课”, 相信任课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能很好的完成这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2]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21-24.
“三个重要”思想 篇11
一、我们要充分认清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极端重要性
基层党组织是党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党的细胞。党只有通过基层组织,才能把分散的、单个的党员组织起来,才能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形成团结统一的力量和整体的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建设搞不好,党的领导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进一步统一基层广大党员思想,适应全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客观要求。但也有一些同志在领会具体精神以及如何贯彻落实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但这些模糊认识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要求、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要求很不适应,必须进一步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的要求上来,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要求。这样,才能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跟上党的整体建设的时代步伐。
二、基层党员更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第一,基层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第二,要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增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特别是我们在面临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如果我们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那就谈不上保持先进性。所以对每一个同志来讲,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实际,尊重规律,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真正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第三,要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本领,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特别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当前,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应该要特别注重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想方设法带领困难群众解困致富。同时,生产生活困难的党员也要顾全大局,积极进取,学习新本领,实现再就业,努力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第四,要具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宽广胸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多变的状况,共产党员要以宽广的胸怀,正确处理同志间、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认识差异。有不同认识、不同做法,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都应该相互谅解和理解,努力防止和克服各种破坏团结的现象。
第五,加强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在当今多样、多元、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前,共产党员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面临着各种消极影响和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慎独意识和自律精神,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模范地遵纪守法,把党纪国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生活作风的侵蚀,经受住严峻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当前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与“三个代表”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这些年,各级在抓基层建设中,把党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普遍增强,但与“三个代表”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必须进一步强化组织功能,解决好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必须强化思想政治领导功能,着力解决部分党员先锋队意识和政治意识淡化的问题。党员的先锋队意识和政治意识是“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因此,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切实强化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领导功能,针对基层党员队伍的现状和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一定要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指示统一党员思想,切实把握正确思想导向,帮助广大党员在重大问题上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自觉讲政治顾大局。
必须强化集体领导功能,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建设中核心领导地位不够突出的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切实强化集体领导功能,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上下功夫。首先,要帮助基层党组织把集体领导上升到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根本领导制度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要帮助基层党组织牢固确立程序就是原则的观念,自觉按有关程序进行集体领导。再次,要帮助基层党组织把党委、支部决议的正确贯彻执行作为集体领导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来对待。只有集体领导功能增强了,核心领导地位突出了,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才有可靠的保证。
必须强化党管干部、党管党员的功能,着力解决原则性战斗性不强,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弱的问题。按党的原则、法规和上级的指示、要求,对党员和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进行严格的管理,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功能。
四、基层党组织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决定和影响着党委、支部集体领导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基层建设乃至国家建设的质量。因此,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能力素质上下功夫。
一是既要激发内在动力,又要强化外在压力,努力形成理论学习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既要强调学习过程,又要强调学习效果,努力依靠制度的落实提高学习质量。三是既要强调提高理论素质,又要强调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上见成效。做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五、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与职工接触最多,能否成为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关乎机关党组织的整体形象。因此,必须坚持从基层抓起,从每个党员做起,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但是,在新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有的党员干部贪图安逸,厌烦基层的艰苦生活和环境,淡漠了奉献意识,降低了工作标准。这些都是与我们党的宗旨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因此,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就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同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党的中心工作,更自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个重要”思想 篇12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840-1842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失败, 迫使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
1851年, 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1898年6月, 在民族资产阶级杰出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主张下, 光绪皇帝宣布施行维新, 中国学习西方、拯救民族危机的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发展到更高阶段, 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 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早在1895年就提出“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 他成立了同盟会, 把这个纲领又发展成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又经过多次武装起义, 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成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但是, 这三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都因领导阶级先天的局限性、软弱性, 脱离人民群众, 革命力量薄弱等原因而宣告失败。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董必武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经过几天的讨论,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 并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有了一个不一样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无产阶级革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体现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而且, 无产阶级富有组织性、纪律性, 没有任何的私人生产资料, 却承受着最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因而蕴藏着巨大的革命热情和反抗力量。中国的无产阶级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队伍不断壮大, 到20世纪20年代, 已达到200万人, 并在五四运动中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世界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外, 还具有自身的一些优点, 比如:与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队伍集中、反抗性更强等。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但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先后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 这两种错误都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1930年5月, 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 他在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充分说明,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才能充分展现其科学性;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充分体现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就是由这种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的党。
四、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近代, 中华民族灾难和痛苦的根源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 它妨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 是中国人民走向自由幸福的障碍。因此, 当时的中国人民始终面对着两大历史人物: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宣传和发动群众、并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斗争。而且“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 毛泽东同志进一步阐述道:“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 成为人民解放依靠的力量。
综上所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被历史革命实践活动证明了的, 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继续放射理性光芒的科学结论。
摘要:回顾我国近代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渊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被历史革命实践活动证明了的, 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继续放射理性光芒的科学结论。
关键词:近代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革命,历史渊源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现代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2]《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三个重要”思想】推荐阅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7-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题08-0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10-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11-06
2018版毛概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05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10-22
2022大理事业单位考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