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共8篇)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 篇1
在心理学上, 人格也称个性, 是人的基本品质、心理格局和精神面貌, 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志向、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体貌特征以及与人交往和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等, 是一个人的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人格的一般含义出发, 职业人格可以如此解读: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以及心理面貌。它是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体, 以一系列具体的社会性职业活动为载体, 以个体的言、行、情、态为表征来加以表现, 不仅体现于人的社会职业活动中, 也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职业人格蕴含着一定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人的自由发展需求, 是个体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最核心的基本素质, 是个体健康人格发展在职业领域中的自然要求和具体表现。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是指高职学生基于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 为适应未来职业生涯需要而不断生成和发展的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应具备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或个性特质。它是高职学生成为合格“职业人”的主体性品质, 是学生世界观、价值取向、理想情操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 能够保障并促使高职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渐趋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整体精神面貌。
成年人的职业人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 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动力性等基本特征。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本质上属于一般职业人格, 当然也具有职业人格的基本特征。但是, 作为尚未正式走入职业领域的处于成熟发展中的在校学生, 高职学生身上职业化了的人格无论在整体性、稳定性, 还是动力性方面都处于萌芽和成长过程中。同一般成熟的职业人格相比, 抑或与同龄的本科院校学生以及接受同类型教育的中职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 主要表现为职业指向性、不稳定性和发展性、务实性和创新性。
职业指向性
职业指向性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的基本特征。受职业所制约, 具有职业性表征是职业人格区别于一般人格的主要特点。职业人格与特定职业的职业规范相联系, 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不同的职业人格。学生从走入学校在各个专业学习开始, 就明确了现在的学习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就业。然而, 与在社会一定职业领域中从业的成熟的职业人相比, 高职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在校学生, 他们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 即便拥有了一定的貌似职业人格特质的表现, 也是在学习之余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有限职业经验和感受, 是肤浅的、零星的、短暂的、情境性的, 尚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成熟稳定的职业人格, 因为心理学认为人格特质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
尽管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还谈不上持续而稳定, 但不可否认其职业人格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中,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沟壑。当本科院校的莘莘学子在大学“象牙塔”里研究着苏格拉底, 梦想着做爱因斯坦, 在“考研”和“就业”路上踌躇徘徊时, 高职学生却只有一个人生选题:到哪里就业更理想?因为高考独木桥上的失利已经把他们从理想的高空摔到了现实的平地, 严峻的现实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既然选择了职业教育, 那么就要脚踏实地学知识、练技能。正因为“高职”与“普通高校”在学生人格培养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实际应用型”与“非实际应用型”、“定向”与“非定向”的发展倾向之差别, 所以, 如果说本科生更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一般人格的养成, 那么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就显得非常突出且明确。
从本质上说, 职业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来发挥并实现培养人这一最基本功能的。所以, 高职学生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都有了基本的职业定向, 在选择学习专业之时已经初步选择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本着“缺什么, 学什么”、“只求知道怎么做, 不求知道为什么”看似十分功利却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宗旨, 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为毕业后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过程中, 学校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组织和实习实训都与社会职业需要和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学生逐渐摆脱盲目的职业选择, 即便尚未确定具体的职业岗位, 但已经在一定的专业领域或者岗位群里确立了职业方向, 职业意识逐步清晰而加强, 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等都在不断地树立、形成、提高和发展, 人格的职业指向性十分显著。
不稳定性和发展性
不稳定性是正在成熟发展中的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突出特征。虽然作为“准职业人”, 高职学生的人格特点中带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但是, 作为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尚未正式走入职业社会的“准职业人”,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尚处于萌芽、生成和发展阶段, 由最初的不稳定而逐渐趋向稳定。在高职院校,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学生人格中的职业指向性都有差别, 其职业人格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与成熟的社会职业人相比, 高职学生所获取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常常具有偶然性、情境性、随意性。他们的“职业活动”主要是学习之外的社会实践和近似模拟性质的实习实训、勤工俭学, 而非系统的真正的社会职业活动。所以, 在这种“类职业活动”的情境中, 他们可能因为偶尔的一次成功就获得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 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而丧失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可能今天一时兴起就想从事某个职业, 也可能明天冷静下来又转移了目标。正因为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未完成性和不稳定性, 使得其职业人格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即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另一特征———发展性。
发展性是高职学生作为职业人格主体而具有的天赋特征。人的发展性决定了人格以及职业人格的发展性。严格说来, 职业人格的全部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先天和后天的“结晶”, 是个体在具备了遗传和成熟因素所提供的生理前提下, 在后天的现实职业环境中以理想的职业人格为目标, 通过不断的职业实践逐渐养成和发展的。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理想的职业人格要求, 从业者已有的现实职业人格并非恰好都与之符合, 当理想的要求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产生矛盾的时候, 主观能动性使得人能自觉利用并创造条件, 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超越, 朝理想的职业人格迈进, 最终实现内在人格与外在职业要求的和谐统一。
务实性和创新性
务实性是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重要特征。虽然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类型, 但其特色和定位确立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的属性在决定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职业指向性的同时, 也决定了其务实性特征。与普通教育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人格特质中的职业现实性和务实性特征更为突出和自觉。因为“普通教育主要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一个科目或一组科目, 特别是 (但不一定) 准备让他们在同一级或更高一级接受进一步的 (更多的) 教育而设计的教育。”普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和“做高深学问”的宗旨引领下, 重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 即便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其目的也在于通过课堂以外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养成一定技能, 其最终目标是从事研究型和开发型职业。然而,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是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而非科学家和学者。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劳动组织方式变革、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 使教育过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特有的理论课和实践课 (实训课) 教学模式以及“双师型 (教师和技师) ”教师队伍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知识, 发展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相结合, 甚至实践部分无论在课时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过理论学习部分。高职学生学到的主要是回答“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而非回答“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概念和原理只要“适度”、“够用”足矣。所以, 在这种时时处处透着实用性、应用性、实践性的教育氛围中,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务实的烙印。
务实并不意味着对创新的排斥。创新性是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重要特征, 是学生作为职业人格主体的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尽管高职学生的人格具有鲜明的职业萌芽并涂上了现实色彩, 但其形成并非学生单方面受制于社会职业活动而被动机械地实现对职业的适应和顺从的结果。相反, 职业人格是人———高职学生这一职业活动的主体能动作用于客观职业环境的产物。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 学生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聪明才智主动适应和改造社会职业环境, 不至于成为职业规范的奴隶而被动地去适应职业要求, 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这个过程就是创新, 学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自信心、求知欲、责任感和探索精神等都是职业人格创新性的表现。
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比, 尤其是与主要培养学术型 (科学型、理论型) 和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强调学术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高职学生人格的创新性具有一定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应用”和“高级”两个方面。作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 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技术实施、技术实现和技术管理工作, 其创新性不在于创造新的、前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技术, 而是更多地侧重于能利用自己的特长熟练具体地从事某一种职业的工作, 能运用已有的、成熟的、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直接生产现实的社会物质财富或提供各类服务, 把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理论、设计、规划和决策变成具体的物质形态, 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智慧。所以, 能够顺利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能妥善处理现场突发事件以及进行技术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就是创新。同时,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具有高等性的特点。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 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更深厚的专业基础和更强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 岗位此消彼长和劳动力流动成为职业领域的常态, 严峻的就业现实雪上加霜, 促使高职学生直面现实, 寻求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体现出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高度的责任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独立、自主、自强、开放、合作等意识。而这一切既是职业人格创新性的构成要素, 又是职业人格创新性的显性外化。
更为宝贵的是, 与一般的成熟的社会职业人相比,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充满朝气和希望, 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创新性。他们尚未真正涉足社会, 身上具有的积极的人格力量更为单纯、强大和外显。无疑,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具有更显著的积极性和正面力量。这正是学校教育大有可为的基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院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乐观解读并积极引导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发展, 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摘要:职业人格是个体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最核心的基本素质, 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性, 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和目前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养成
参考文献
[1]刘鸣.高职教育应注重职业化人格教育[J].教育探索, 2000 (11) :78.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87.
[3]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4]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4 (1) :24-28.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 篇2
高职专科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我校级22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高职专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基本正常,但不容乐观.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但同时,“社会性”较强者与“社会性”较弱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后者得分较低.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男生的人格特征在因素O、Q4,得分较高,在因素C、Q1、Q3得分较低;女生的`人格特征在因素E、Q3得分较低.“社会性”较强者与“社会性”较弱者在因素C、H、N、O、Q4上有显著差异.结论是必须重视在校高职专科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发现影响学生成长的相关心理品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
作 者:蒋次瑛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7刊 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年,卷(期):3(4)分类号:B848关键词:高职专科学生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状况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 篇3
关键词:校内;实践教学;技能
一、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德国的职业教育早就提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把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关键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的结合;方法能力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结构,使学生学会工作、学会学习。 它包括工作计划的制定方法、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知识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主要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建立的一种情意结构, 是学生在学会共事、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公共关系等,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在当前进行的德国学习领域改革方案中,将多年来使用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概念转换为专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的概念,尽管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变化,除了已知的将原有的方法能力涵盖在新的概念之中外,其它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二、校内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构建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要素以及教学活动构成要素系统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 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方法能力,还有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形成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应拥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备的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对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研究,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我们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从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施工员是核心岗位,我们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分解为六大基本的专业核心能力, 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能力、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能力、钢结构工程施工能力、屋面防水工程与施工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能力 。具体的专业核心能力表如表一所示,其中用★标注的是专业核心能力。
表一 核心能力以及其对应的校内实训室
(二)构建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为基准,以基层施工管理典型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学习方向,构建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岗、证、课”三位一体系统化新课程体系。
(三)构建核心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1)单项基本技能实训,主要包括试验、课程设计、测量实训、CAD实训、结构识图实训、设备识图实训、钢筋工程实训、工种实训等,目的使学生对课堂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2)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的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实习主要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3)综合实训是对学生综合技术能力进行的训练,包括典型项目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是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4)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 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同样也必须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
总之校内实践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途径,脱离了实践的环境,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能做实事的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刍议 篇4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综述
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界定, 社会、用人单位和学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即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方面。其中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敬业精神指个体对所服务用人单位的忠诚度;合作态度则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 是决定个体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个体职业素养外在表现为具体的职业行为。通过个体具体职业行为的观察可以判断出其职业素养的综合情况。
2002年, Blair Aolsin在美国《职业周刊》上首次提出“职商 (Career Quotient, 简称CQ) ”的概念。职商, 全称为“职业情商”, 指的是个体在工作时智商和情商的综合体验, 其关键要素包括:基本智力要素;动机要素;人格要素;社交技能要素;领导力要素;道德、价值观要素;业务技能要素。其内涵为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其中, 工作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和练习获得,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日趋成熟;工作态度、价值观等则是个体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步完善, 伴随个体发展的一生。职商从个体发展角度,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自我和职业、现状和发展的关系和契合程度。从职商角度来看, 个体职业素养的形成有自我努力和自我完善的因素。因此, 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看做是个体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规范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内化为自己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职业素质除外在环境的培养和熏陶外, 也是个体主动建构形成的过程。
有两个理论较为形象和深刻地说明了职业素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是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将个体的全部职业素质看做一座冰山, 个体呈现出来的职业行为 (包括知识、技能等) 只占整个冰山的1/8, 这一部分因为是浮在水面之上可以通过观察得出, 称为显性职业素养;其余7/8隐藏在个体深处, 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 它们在海平面之下, 平时很难被发现, 称为隐性职业素养。但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影响着个体的显性素质。对于个体来说, 显性的职业素养较容易通过培训和训练来获取;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观念、态度等却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忽视。但恰恰是这7/8的隐性素养却是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个体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个体除要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更加要注重个体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
另一个形象说明职业素养各部分关系的理论是职业素养大树理论。该理论通过大树树根和枝叶果实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一个职业人若要获得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的成就, 必须注重内在根系营养的吸收, 也就是职业素养的养成。换言之, 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 使个体更容易获得成功。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商概念的提出给我们思考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角度。如果说传统意义上“职业素养”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提出的要求和规范的话, “职商”概念则是考虑到在社会和用人单位外在规范外,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是个体通过自身主动吸收, 将外在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主动需求, 从而借助环境的帮助, 主动构建出较高的职业素养。这也是本文选用“职业素养养成”而不用“职业素养培养”的出发点。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再思考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 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要能较快适应社会, 顺利完成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过渡和角色转变, 已经内化的职商会帮助他们度过入职初期并合理规划, 将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完善个体人格, 借此平台实现个人的更全面发展, 高素质的职业素养将发挥无比重要的作用。因此, 从单个服务于用人单位的个体来说, 职业素养同时意味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 如基本智力、社交技能要素、动机要素、态度等, 这也恰恰是前面所说的“职商”的核心要素。具有良好职商的个体可以在服务好自己用人单位的同时保证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
在校期间, 学生个体和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努力。
(一) 入学初期是职业态度培养的关键期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个体逐步积淀的过程, 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总结的结果。职业素养的养成应该伴随个体一生尤其是职业生涯的全部过程。就高职学生来讲, 笔者认为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关键期在刚入校时。
中国式的应试教育客观上造成了学生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脱节。入大学前, 学生对职业的概念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中, 对某一行业也缺乏深入详细的了解, 也不了解该行业所需要的必备职业素养是什么。进入大学后, 学生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同样缺乏全面了解。本应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学习因为学生仍然习惯于高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变得被动和消极。从学生填报志愿的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来, 大部分同学所学专业都是被动选择的结果。刚入校的学生, 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直观了解, 对职业发展相关问题几乎空白, 这种情形下根本无从谈起“职业素养”, 当然也更不要说所谓的“职商”。
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多方位接触专业, 也逐渐了解职业特点, 对职业发展开始主动关注。这时候学生对被动选择的专业因为了解不全面开始表现出排斥和不满意。这一点可以从平时和学生的交流中明显看出来。甚至有学生因为对专业有偏见, 根本不愿意花费精力主动去了解。比如纺织专业的学生从开始接触该专业就狭隘的将自己定位在“纺织工人”这个岗位上, 缺乏职业发展路径的发展视角。由此失去继续关注的兴趣和持续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动机。这样模糊的认知和判断, 导致有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就有不愿意从事所学专业的想法;有学生虽然经过在校三年的专业学习, 却仍然一头雾水, 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回答不了用人单位简单的专业问题。因此, 只有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对专业有基本的认同才能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愿意付出努力。所以在学生接触专业之时就重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形成专业认同, 这是培养学生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的起点。
建议在入学初期的教育中除专业介绍、各实训场所的参观等活动外, 邀请杰出校友回校讲述个人成长的经历。通过他们的分享使学生在专业接触之初能从前辈身上对行业发展、职业生涯发展有一个直观的形象和榜样。校友的发展经历可以让刚入校的学生逐渐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为自己的努力寻找一个可以参考的坐标。这样可以帮助其形成对专业的正确态度, 对专业之路的发展充满信心。在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 这是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基础。
(二) 职业行为的获得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职业行为体现了学生养成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对专业积极的态度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内在的需要。这将是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同时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前, 在高职学生学习中缺乏学习动力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学生能有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恰当的职业态度可以为其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增添动力。
职业行为的获得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得到, 并在实践中得到强化达到熟练程度。因此,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有不断动手的机会, 专业发展的核心技能将在不断操作和训练中得到强化。为此, 学校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是必然要求, 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以纺织专业学生为例, 该专业在近几年一直以社会需求、市场要求和企业现状为基础, 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建设和课程的构建中来。到目前为止, 已经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再构建和重组。通过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 罗列出该专业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描述, 从而得出各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要素。根据学生在校已有的知识储备、心理接受特点, 将核心的职业要素具体化, 通过各门课程教学实施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专业技能, 给予学生不断锻炼和强化的机会。
除课程设置的改革外, 教学模式的创新也考虑到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首先, 传统教室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 将学生学习的场所转到仿真性的实践车间去、真实的企业生产现场。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里光听理论的接受者, 而是在这样场所中主动发现、主动探究、主动操作。“做中学”的理念在这里真正得到实施和体现。另外, 纺织专业经过实践和探索, 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思路和模式, 即“四共享、五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实现“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的五个方面紧密融合。比如“纺织运转操作”这门课程, 学校与合作企业一起, 利用三到六周的时间把学生安排到企业中, 让学生完全在企业中学习和生活, 体验企业的一日工作内容, 了解纺织企业的生产管理, 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 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互贯通。学生可以在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将抽象的机器设备工作原理直接通过自己的工作进行直观的了解, 再返回理论层面的学习中将会获得更好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完全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也使学生能真正获得纺织行业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 仿真的实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学生的半工半读兼职等学习方式, 都是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途径。通过准员工身份的体验, 学生知道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定的重要性, 也了解了纺织生产的基本过程, 并且在训练中巩固了专业技能, 强化了对专业的认知。
(三) 学校文化的熏陶是职业行为和职商养成的主要渠道
职业行为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学校内的文化氛围、各种社团组织等都为培养起职业行为、提升职商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和途径。
首先, 要鼓励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利用闲暇时间多参加社团、积极参加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学习尝试从活动参与者逐渐进入组织、策划者的角色, 慢慢了解和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并学习合作分享的技巧, 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其次, 校园的文化氛围可使学生接受到各种熏陶。如南通纺院提出的“三全育人”的理念, 即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全方位育人, 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除“教师”职业外其他职业的工作特质。学校内除教师以外的所有人员在各自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
另外, 除职业素质教育外, 通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渗透职业素养的态度和精神。此处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基本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传递给学生。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 篇5
一、何谓职业人格
在心理学上, 人格 (Personality) , 又译为性格, 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包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各个方面。由此而引申来的职业人格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职业人格由个人的生活环境, 所受的教育, 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决定。良好的职业人格一经形成, 往往能使职业观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 反映在行动上表现出有自制力、创造力、坚定、果断、自信、守信等优良品质。健全的职业人格是人们在求职和就业后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心理基础。
一般认为健康的职业人格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第一, 正确的职业观。即对职业的认识、态度、看法和观点。第二, 良好的职业性格, 即职业对从业者在性格上的要求。如高度的责任心、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认真细致、勤奋好学、坚毅自信、严于律己等特点。第三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 没有特色。第四, 较强的社会能力。它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 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高职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 其中一条即人格的完善和健康。现有的诸多研究也都证实了各个层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密切[2,3,4,5]。正因为如此, 健全人格的培养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培养健全的人格,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五个方面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协调心理和谐发展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合理调节情绪的能力;五是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积极创新的能力。从培养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 心理健康教育将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主要目标, 其教育内容与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有异曲同工之处。
2.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 由基本品质和心理特征所构成的职业人格对其职业生涯有较大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 必然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联。职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表明, 只有“人”与“职业”相匹配, 即劳动者个性特征与职业特点相匹配时, 才能发挥自身特长, 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绩效水平。为此, 职业人格的培养, 首先务必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各高职院校也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积极意义。
首先,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合理地认识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这是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择业的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及正确的自我定位。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直面挫折与失败, 从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进一步实现。
三、以塑造职业人格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建构以塑造职业人格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 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构建积极人格理论。
近年来,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不断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观念上,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也日渐形成对原有病理模式的反思, 逐步转向对个人心理成长的探索。例如, 湖南省连续几年鼓励各高校在下属院系建立学生特色成长辅导室, 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健康成才。尽管如此, 从实际情况看, 高校的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 仍然在于识别、处理、应对及预防学生消极的心理问题, 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缺少实际的工作支持。
斯奈德等人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提出积极的学校教育应该是以关怀、信任和尊重多样性为基础的教育, 教师为每一学生量身制定目标, 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然后一起为期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并激发其动机[6]。我们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把教育过多地集中在修补学生的人格发展中的某些不足。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 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成功所必需的某些人格特质, 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帮助学生找到和发展其在学业、事业和其他领域的人格优势。
从人格优势上说, 中国的孔子将其定义为任 (博爱或仁慈) 、礼 (遵守礼仪和习俗) 、信 (诚实) 、义 (责任或公正) 和智 (智慧) 。美国彼得森和塞利格曼提出了“价值实践” (VIA) 优势分类。鼓励在心理诊断和治疗中采用基于优势的取向。洛佩斯并且通过研究描述了人的五个突出的优势人格:感恩、洞察力 (智慧) 、好奇心 (对事务感兴趣, 喜欢寻找新事物, 愿意尝试新事物) 、希望 (乐观感、未来心智、未来取向) 、生命力 (兴致、热情、活力、干劲) 。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所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只是为了消除症状, 修补缺陷, 更在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通过美德的发掘, 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 发掘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与潜能。
2. 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 明确未来职业目标。
高职大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较, 他们对毕业后的选择更具有职业指向性。从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看, 目前高职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茫然,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而引发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都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有关。职业发展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而那些本来就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 则会在强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下, 更容易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 甚至是精神疾病。
经上分析, 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学生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为导向,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 明确未来职业目标,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帮助学生, 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 引导学生明确“我是谁”的问题。通过系统的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包括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兴趣、个性特质和能力倾向的认识。发现自我优势, 明确自我需要成长的劣势, 从而确定大学期间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目标。
其次, 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我干啥”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结合, 帮助学生明晰专业发展方向, 了解市场需求, 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 了解职业所需的各种特质与能力。
为此, 以塑造职业人格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职业生涯规划这个主题为起点, 以学生的自我探索出发, 帮助学生找到现有人格和理想职业人格之间的差距, 制订有效的成长计划, 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 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压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并在相应的职业中顺利实现自我价值。
3. 将心理资本开发贯穿始终, 全面培养职业能力。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具体来说概括: (1) 自我效能 (effi cacy) :有信心呈现和投入必要的努力已完成挑战性的工作 (2) 希望 (hope) :为了成功照着预定的目标坚韧不拔的前进 (3) 乐观 (optimism) :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持久、普遍深入的原因; (4) 坚韧力 (resilience) :当面临困难和危机时, 持续保持韧劲从中迅速恢复, 甚至摆脱困难走向成功。有研究证实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有显著相关, 可以通过改变心理资本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7]。心理资本对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有重要意义。心理资本的提升,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形成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随时保持希望, 在遇到挫折时拥有较强的韧性和恢复能力。而我们所说的职业人格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由此不难看出, 心理资本的开发, 对于职业人格的培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职业人格培养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将学生的心理资本贯穿始终, 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首先, 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 让他们体验成功,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 增加信息。其次, 可以通过一些拓展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归因方式的训练以增强其乐观精神。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培养他们的韧性。最后, 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勘破烦恼, 创新生活, 改进工作。挖掘学生潜能, 让其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体会学习和成长的喜悦, 永远保持希望与创新思维, 有能力破解各种就业难题,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02.
[2]王震宇, 王万章, 何桂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23) :3057-3060.
[3]邵晓顺, 王华, 马伟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8 (2) :49-51.
[4]李义安, 王学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5) :126.
[5]李梅, 钟向阳, 植毅耘.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80-84.
[6]C, R, 斯奈德, 沙恩, 洛佩斯著.王彦, 席居哲, 王艳梅译,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三产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刍议 篇6
一、现状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 三产类既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是一个人力资源需求量大、就业贡献率高的产业, 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 除了职业技能外, 对职业习惯、道德、心理等有独特的要求。例如, 对会计类学生诚信的要求;对金融类学生细致等习惯的要求;对酒店类学生服务意识的要求;对设计类学生创意的要求;对物流类学生吃苦精神的要求;对护理类学生细心、耐心的要求等等。
笔者认为, 当前三产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企业看重的诚信、心理、合作精神、创新品质、企业忠诚度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 恰恰为学校教育所欠缺。问题主要表现在, 职业角色意识不强、岗位规范意识不强、职业适应能力不强、职业心理不够成熟、交流合作意识不强、创新精神极为欠缺。总体来看, 学生未能多渠道的参与到具有职业内涵和特色的各类活动中去, 对职业、职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体验, 从而导致自身职业素养不高。
二、含义及内容
(一) 含义
学术界认为,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 是一种养成教育。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 这是一种职业内在的要求, 是一个人在职业从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高职毕业生从事某项工作必备的综合素养, 主要由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等要素构成。
(二) 内容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丰富, 有人提出“核心职业素养”的概念, 认为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主要内容表现在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三个方面。也有人认为,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可分为“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本文从“高素质”、“技能型”两方面出发, 基于三产类高职学生的特点, 将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相关的素养”和“职业相关的素养”。
1. 专业相关的素养
三产类高职学生的专业相关素养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它是学生所学专业的必备素养。择业创业素养,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技巧、职业兴趣、创业智慧、市场观念等;创作革新素养, 包括敢为人先的思想、敢于怀疑的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操作维护和革新改进的本领等;学习研究素养, 包括学习意识、持续学习观念等;审美情感素养, 包括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职业美感、职业意象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三产类高职学生专业相关的素养是三种能力的集中体现:
(1) 判断能力。它是指对工作系统、未来行为目标的决断和选择的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可以对工作内容的目标、实现手段的做出最佳选择。在未来的工作中, 各种问题及其变化进展都需要学生迅速做出反应, 及时予以处理。培养判断能力要从日常小事做起, 不要事事让别人为自己拿主意, 要养成多谋善断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 以后遇到重大问题时, 才不至于无所适从。
(2) 发明创造能力。它是指利用已知信息, 开发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创造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如强烈的好奇心, 细微的观察力, 深刻的洞察力, 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高职学生要自觉的培养这些能力, 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创造性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 实际操作能力。它是指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载体, 是三产类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大学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弱, 将直接影响到知识的发挥, 直接关系到对单位贡献的大小。
2. 职业相关的素养
三产类高职学生的职业相关素养主要包括五个内容, 它是步入职场的必备素养。思想政治素养, 包括明确的政治立场、观念、态度、法纪意识、观念、爱国情怀和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等;道德文化素养, 包括人文精神、责任心、敬业感等;团结合作素养, 包括合作意识、团结共进的理念等;沟通交流素养, 包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素质、语言文字与口头表达功底等;身体心理素养, 包括强健的体魄、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三产类高职学生职业相关的素养是四种能力的集中体现:
(1) 社会适应能力。它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尽可能的缩短自己的适应期,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能力。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 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眼花缭乱, 不能很快适应。因此高职学生必须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 消除不安、不满的情绪。
(2) 表达能力。它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 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 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 会有更强烈地体会。比如求职自荐信的撰写、个人材料的准备、回答招聘人员的问题、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 每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3) 人际交往能力。它是指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后, 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着这样和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 而且影响他工作的效能、心理的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败。
(4) 组织管理能力。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都需要程度不同的组织管理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 “书生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单是三产类高职毕业生, 任何人都必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这不仅是顺利就业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三、主要养成渠道
(一) 课堂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加深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的渠道。除了辅导员平时有意识地教授一些职业素养理念以外, 任科老师在课堂上也应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素养的渗透。可设计一些工作场景, 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职业素养知识的同时, 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 该怎么做, 加深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和认识。
一方面,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 进而养成道德习惯;另一方面, 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学习各种技能的操作规范, 遵守职业纪律, 在专业活动中严格按章办事, 从而提高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二) 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相关的素养
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部都要进入生产工作的第一线, 开展服务工作。有过硬的本领和一技之长的学生往往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校除了学好基础理论知识, 还要学好专业课, 勤学苦练专业技能。
1. 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技能的训练, 定期举办技能节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各个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协会。学校以专业协会为依托, 每学期定期开展技能比赛, 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单位举办的各种比赛。
2. 专业技能训练与双证制相结合
“双证书”指的是毕业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 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资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学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要鼓励学生多拿证, 证书不是万能的, 没有证书是万万不能的, 证书在面对就业机会的时候是敲门砖, 面对激烈的竞争, 将多—个就业机会。
3. 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增强理论功底, 将专业知识上升到理论层面
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 收集有关的期刊资料。学生在获取有关资料后, 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 专业技能强化也会随之提高。
(三) 常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职业相关的素养
常规活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 通过活动优化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结构, 树立职业理想, 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1. 营造氛围
充分发挥各种舆论手段的作用, 使高职学生在生活中陶冶情操, 塑造人格, 加强修养, 规范言行, 从而推动学校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辅导员可结合班级具体情况 (专业特色、人员构成情况等) , 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帮助学生进入职业角色。
2. 开展党团、志愿者活动
常规活动的场所包括学生活动中心、宿舍、食堂等。通过常规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还能让高职学生养成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 将专业技能、知识在活动当中固化为能力。
摘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对于三产类高职学生而言, 职业素养是专业技术的基础, 职业生涯发展的保障。但目前三产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该以“专业相关素养”和“职业相关素养”为主要内容, 通过“课堂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常规活动”等渠道来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2]杨东铭.人的全面发展与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J].职教论坛, 2008 (4) .
[3]吴有栓, 郭虎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08 (8) .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 篇7
1. 研究方法
调查使用的量表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16PF) 大学版, 量表共包括187道题目, 采用网络测试。在网络进行心理测试可以由计算机记分、统计并管理, 减少了处理流程[3]。本研究网络测试工具为北京奥泰瑞格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心理测验平台, 该测试平台采用网页 (Web) 形式, 分页呈现测试题目;每页显示1道题目, 使用键盘或鼠标完成答题操作, 可以向上向下翻页作答;测验时间限制为45分钟。本研究按整群抽样, 被试为2012级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 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在机房施测, 参加测试的样本共2577人, 其中男生1619人 (占62.8%) , 女生274人 (占37.2%) ;平均年龄20.27±1.30岁;来自单亲家庭300人 (占11.6%) ;独生子女657人 (占25.5%)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分析与结论
2.1 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 高职学生在人格各因子上的平均标准分普遍处于中间水平, 说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人格发展正常。不同性别学生的人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单亲、独生子女等家庭因素对人格因素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
2.2 结论
本研究认为, 该校高职学生总体的人格发展状况良好, 但部分人格因子分布情况有待改善, 而且高职生将很快步入社会, 因此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刻不容缓。另外, 研究认为性别、单亲、独生子女因素对个体人格因子有重要影响。
3. 研究建议
3.1 高校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职责
学校应当有计划地开设包括人格教育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 完善自我人格。
3.2 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标准分均分都处于正常范围, 即总体人格健康, 无异常人格或人格障碍, 但也不能排除少数个别人存在人格障碍。大学生正值人格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 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 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做好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 建立心理档案, 筛查有心理异常现象的个体, 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觉察与早干预。
3.3 发挥朋辈心理助人队伍的作用
根据心理测试结果, 有效分析和掌握新生人格特质, 通过分别归类、挖掘、心理知识系列培训等方式在新生中建立一支朋辈心理咨询队伍很重要。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就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心理委员在学校咨询机构和班级之间的心理健康工作中起到桥梁作用。在每个班级中选举两名心理委员 (一名男生, 一名女生) , 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等知识讲座, 加之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培训, 以点带面, 通过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传递心理健康意识,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使得各个班级中同学出现的异常情况能够得到及时反馈, 这样可以更直接、更简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情绪情感不良状况, 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3.4 以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多渠道地开展各种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 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电影沙龙、心理测量、上演心理剧等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活动, 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氛围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校园广播台、板报橱窗、学校网站、心理阅读角等传播媒介和发放通俗易懂的心理辅导资料等手段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营造“关注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 有助于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 认识社会, 体味人生。
参考文献
[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邵雅利.高职新生的16PF测查结果分析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105-106.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 篇8
书法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瑰宝, 从甲骨文开始, 一直到简化字的今天, 几千年文明的传承都离不开书法, 历代的书法名篇无不都是笔墨和文字的完美结合, 都是书者心灵的体现, 饱含了书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书法有很多优点,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提升个人的情感智慧, 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坚持下来能够激发人的更多功能, 体验到心境的自然平和、安宁、从容和超脱, 感受到生命的充实、愉悦和幸福, 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
正是因为书法教学中诸多优势与提升高职建筑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紧密的联系, 笔者根据多年的书法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大家探讨如下。
一、学习书法以修心为首要
东汉著名的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开篇即说“书者, 散也。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若迫于事, 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 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采, 如对至尊, 则无不善矣”。学习书法, 首先要心静。走进教室, 静静的坐下来, 文房四宝准备好, 调整自己的呼吸, 翻开字帖, 面对着古代圣贤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 要带着一种崇敬之情, 仰视之心, 细心的去品味其中文字的神采, 领悟其中用笔的奥妙。每次书法练习我都要求学生先读帖五分钟, 通过这种方式, 能让学生进入到一种静谧的状态, 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 也提升了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书法艺术是“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的艺术, 它在宣泄人的情绪, 平衡人的心理、生理状态方面有独到之处。在这个电脑盛行的年代, 信息的传递和更新十分的迅速, 多数学生都是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中, 很难能够静下心来看书学习, 坚持学习书法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做为建筑类的学生更需要补充这份营养, 这类学生经常是忙于工地的日常工作, 整日奔波, 身心俱疲, 长期下来就会很难再有创造力和新鲜感, 不能保持对工作的一种持久的热情, 工作效率逐步下降。如果在工作之余能够坚持读帖临摹, 就能使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 同时也可以从古典碑帖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 提升艺术内涵, 使学生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
二、充分弘扬经典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
书法界有一个好的传统, 就是强调书品和人品的统一, 学书要先学做人。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这里就包含了许多的哲理和修养道理。历代书法家都强调立德立品, 艺德双修, 不但要有精妙的笔墨技巧, 而且要有闪光的内在精神和灵魂, 使艺术作品透射出艺术家人格的光辉。我们看历史上人格伟大而艺术精妙的书法家, 就受到人们广泛的推崇和膜拜, 相反人格低下, 灵魂丑恶的书法家就要遭人唾弃, 他们的艺术地位也会一落千丈。例如宋代的奸臣蔡京, 他也是书法家, 但是人品太差, 书法史上很少见到他的名字。书法史中正义的代表人物又很多, 颜真卿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生爱国忠君, 无论是为平原太守时的惠政爱民, 还是挺身而出率义军平乱, 最后七十六岁的高龄孤身入敌营说降叛将, 在高官的引诱和死亡的威胁下, 大义凌然, 最后被缢死。他刚正不阿的品格, 誓死报国的气概, 都能在其雄浑博大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在欣赏他的作品《祭侄文稿》时, 重点介绍当时的背景, 此稿是记录其侄子季明正当英年横遭杀戮, 且归葬时已失身躯, 仅存头颅, 抚今追昔, 不由得悲痛万分。书此帖时血泪并进, 情不能自禁。其意不在文字之间, 而顿挫纵横, 一泻千里, 终为千古绝响。同学们在了解到这段历史时都产生了一种悲愤之情, 强化了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同时在学习基本笔画的过程中以“心正则笔正”为理论指导, 练字要先正心, 要做到心无杂念, 要有浩然正气。汉字的每个笔画都是有血有肉的, 是整个字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建造房屋的各个部件一样, 笔画质量能不能掌握好, 质量过不过关, 都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好坏。做人做事也要从小事做起, 踏踏实实, 这样才能最终成就大事业。
三、书法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历代书法名碑法帖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录。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此碑为魏征撰文, 欧阳询书丹, 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宏伟壮观, 歌颂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和节俭, 介绍了醴泉发现的经过, 魏征在文章中引经据典说明此泉的出现乃“天子立德”所得, 最后提出了“居高思坠, 持盈戒满”的谏诤之言。本文充分体现了魏征过人的文采和敢于直谏的性格, 此碑也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
[1]郑晓华:《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书法研究》,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 (3) 。
[2]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10。
[3]《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文化精神篇》,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2。
[4]《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2。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刍议】推荐阅读: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刍议08-14
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刍议论文08-24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05-1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09-12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10-07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报告11-27
职业指导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12-06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论文2000字08-22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6-04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