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课本

2024-08-15

澳大利亚的课本(精选3篇)

澳大利亚的课本 篇1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内容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位教师对课本一道练习题的重组,让人赞叹不已,感触颇深。

这道练习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第139页第4题: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编排意图来理解,它是在学生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而设置的综合性练习题,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但这位教师却是在复习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再让学生做这道题。现撷取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愿和大家再次欣赏,且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反思。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解出这道题。(让一生上来板演)

生板演如下:

(1)长方形的面积:10×5.7=57(平方厘米)

(2)正方形的边长:(10+5.7)×2÷4=7.85(厘米)

正方形的面积:7.85×7.85=61.6225(平方厘米)

(3)圆的半径:(10+5.7)×2÷3.14÷2=5(厘米)

圆的面积:3.14×25=78.5(平方厘米)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进行评析)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位同学计算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后再回答。

生:我发现当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师:大家看这道题(出示小黑板上的题目),如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一个物体的体积最小?大家猜猜看。

生: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最小。

生:我认为正方体的体积最大,圆柱体的体积最小。

生:我认为圆柱体的体积最大,长方体的体积最小。

……

师:有这么多答案, 你们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请小组互相讨论。

生: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正确的。因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底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根据上面我们发现的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因此,圆柱体的底面积是最大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是最小的。又因为它们的高都相等,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t,可以得出圆柱体的体积最大,长方体的体积最小。

(下面响起热烈的掌声)

[反思]

在教学中,如果静止地解答这道题,为做题而做题,那就跟没有思维容量的机械性解题没什么区别。教师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智慧,开发教材习题资源的发展性价值。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停留于让学生算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面积各是多少,而是让学生利用这道题得出的规律有机渗透延伸到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中,使问题呈现出开放性。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思维活跃,不但开发了思维潜能,而且也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由此可见, 在平时的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 挖掘教材蕴含着的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对练习内容进行重组、拓展、延伸, 使练习成为学生“智慧的能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学生思路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澳大利亚的课本 篇2

比赛开始前,谭老师去抽签。手气很“好”,居然抽中第一个。顿时,我既开心,又有点担心,第一个表演没有压力,但是会比较紧张。下午一点,比赛开始了。主持人一上台,我的心就开始“砰砰”跳,等听到报我们的节目了,我的小心脏跳得更加厉害了,感觉都要跳出来了!表演开始了,我投入到剧情里去了,不知不觉地也就忘了“紧张”的事了。快轮到我配音了,我认真地读起来,忽然发现自已一点都不紧张了,已经把感情完全地投入到了剧本里。

不一会儿,我们的节目表演结束了,下面响起热烈的掌声。看来,我们的表演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相信我们肯定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作者:柯桥小学四(1)班 宋张硕

课本——最好的读本 篇3

“应该给孩子读哪些书?”一直以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很难作出回答的。从大的范畴来讲,当然要读经典、读优秀的名著。但是,在今天这个出版业极端发达的时代,所谓名著、经典何其多哉?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排除和选择,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那么伴随着这个过程当中的阅读自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复杂的变化。我认为以课本为蓝本,根据不同年级课本内容的变化来系统地指导孩子的阅读,不失为一个科学的举措。

其实,任何一个年级课本的编写,都凝聚了无数专家的心血和智慧。在课文编选上,既有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的、文质兼美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篇目,又有兼顾时代精神的文章。体裁上,从低年级多选的童话、寓言、谜语、儿童诗、儿童故事等,到中高年级的历史故事、写景或抒情的散文、一般记叙文、古诗和现代诗,特别是科技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增加,充分体现了形式多样、活泼、丰富的特点。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发展思维、创新意识都极具科学意义。纵观小学至高中的课本,不难发现其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排列的次第或次序。且整套课本中还把孩子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起来,科学地贯穿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能力训练。

所以,无论如何,将专家编纂、国家推行的课本定位为孩子的最好读本,是不会错的。

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很多孩子因为特殊教育背景下教师的特殊要求,对课本望而生畏、“想说爱你不容易”,即便再优秀的文章、再著名的作家,也因其选入“课本”而变得面目可憎。到头来,致使原本唾手可得的优秀精神食粮悄然流走。如此,孩子的语文成绩自然不好,学习兴趣自然不浓,读书方法自然不当。很多家长“有病乱投医”,一厢情愿地给孩子买来一大堆的读物甚至报名这样那样的辅导班。孰不知,这些都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的做法,很难奏效,甚或适得其反。

运用好“课本”这个读本,首先就要从心理上正确认识它的意义,克服厌弃心理,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吟诵、品读、赏析、背诵。虽未必做到古人所说的“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是,精读、熟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充分运用好“课本”这一读本的前提下,如果学生的能力、精力允许,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为蓝本进行拓展阅读。有些课文的作者是名家,如果喜欢这位作家的作品,就可以找其相关的文章或者书籍来读;有些文章所描写的对象也出现在其他作家的笔端,不妨搜集来进行比较阅读;有些课文是名作的节选,如果喜欢可以把整部作品通读一翻,更能深入领悟所选章节的精妙。

上一篇:激励的作用和方法论文下一篇:校园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