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插图

2024-10-16

观察插图(精选10篇)

观察插图 篇1

图画是世上美的事物的象征, 是美的事物的概括, 是美好事物的集中体现。当我们欣赏着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时, 无不心神激荡, 浮想缠绵, 悦目爽心。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的图画是画家施展精湛绘画技巧的结果, 它体现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赞美、歌颂新事物, 揭露、鞭挞旧事物。图画上画的不外乎人、景、物, 这些是具体实在的事物, 是可以看得见能感觉得到的。而且画面的内容也像文章一样, 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层次清楚, 而且还揭示出事物之间密切的联系。只要教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观察、思索、想象, 就能搞懂图画的内容。图画就像是无声的语言, 用线条、色彩说话。现在小学语文每篇课文都配有一至两幅甚至多幅精美的彩色图画, 这些图画是画家根据课文内容而创作的, 配在课文中就成了插图。因此,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假如能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 就等同于进入了学习课文内容的情境, 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再图文对照, 势必更加鲜明直观、迅捷深刻地把握图画中人景物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进而达到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

一、观察图画, 映照课文内容

新鲜感和好奇心人皆有之, 尤其是小学生更是强烈。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不仅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特定情境, 为学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观察时, 可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看, 并用问题启发: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他 (它) 们怎么样?看后有何感受?接着让学生在图画内容的映照下初读课文,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特别是主要内容便有了真切的感知。例如:《装满昆虫的衣袋》 (五年级上册江苏版) 一课配有两幅插图, 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先观察图画的:课文有几幅插图? (两幅) 第一幅拍的是什么? (一只小昆虫) 怎么样? (全身翠绿, 背上镶嵌着红色, 真好看) 第二幅画的是什么? (一个小男孩在百花丛中抓到了一只小昆虫, 还有一只蝴蝶) 看后有何感受? (花丛真漂亮, 小男孩抓到小昆虫后, 脸带笑容, 真高兴) 将这两幅图连起来你看懂了什么?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喜欢抓漂亮的小昆虫) 对, 你知道这个小男孩是谁吗?他抓小昆虫干什么?他怎么抓小昆虫?抓了多少?那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就能在图画内容的映照下快速地感知课文内容。

二、图文融合, 深化内容

课文的插图与课文的内容既有紧密的联系, 又有区别。其区别是:插图是以线条和色彩表现一定的内容, 让人从视觉上获得美感、感知内容, 是课文中心重点内容的直观展现, 但不是课文内容的全部。课文内容则是用文字表现某个主题思想, 是图画内容的抽象化。二者的关系是:图画是课文内容的集中展现, 内容是插图的完整再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揭示了古诗与画的密切关系, 也就指出了课文内容与插图的紧密关系。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在指导学生精读内化课文内容时, 就必须做到图文融合, 使二者优势互补, 相辅相成, 以达到全面深刻内化课文内容之目的, 同时这也符合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例如:《黄山奇松》 (五年级上册江苏版) 一课, 配有三幅精美的插图。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图文融合精读理解的:在学生观察三幅插图及初读课文后, 用问题点拨, 第三幅画的是什么? (迎客松) 长得怎么样? (高大苍翠, 一丛如同手臂一样的枝干像在欢迎宾客的到来) 书中怎么写?学生读书中描写迎客松的三句话。读后探索:第一句写了什么? (长势) 从哪里看出? (郁郁苍苍一词) 第二句写什么? (写迎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及名字由来) 对, 这一句太精彩了, 比喻和拟人兼用, 写出了迎客松遒劲的枝干就像人的手臂一样, 太形象真切了, 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也是黄山松神奇的体现。现在同学们再看图好好感受一下吧。是看图感受的快还是靠想象感受的快? (看图快) 对, 这就是课文插图的神奇妙用。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 (黄山松的特殊身份和高贵地位) 这三句话哪些是图上能看到哪些是图上看不到的? (一、二句能看到, 第三句看不到) 对极了, 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三大名松中的“陪客松”和“送客松”好吗? (好)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认识“陪客松”和“送客松”以及课文的其他部分。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图画的功效, 不仅凸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而且深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看图复述, 激活思维

图画里的人景物总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有顺序的观察和合情合理的想象就能揭示出图画的内容。看图复述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把图画内容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 教学前指导学生看图复述, 能检测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后让学生看图复述, 能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课外让学生看图复述, 不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而且能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例如:《清平乐村居》 (五年级上册江苏版) 一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彩色图画。教学前, 笔者这样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图中画的是哪里? (小村庄里) 有几个人? (五个人) 景色怎么样? (美极了) 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图画内容复述一下吗? (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里, 住着一户五口的人家。他们住在茅草屋里。一天, 天气晴朗, 一对老年夫妇在自家院子里亲密地交谈着, 一个儿子在屋后种庄稼, 一个在院子了编笼子, 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 复述的不错, 把图画里的人景物大概都说出来了, 并且有一定的想象力, 但还不够深入, 等学完词后再作精彩的复述好吗。教学后, 笔者这样指导:现在, 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词的内容, 请你再认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 想象其心理活动, 再观察图中景物的特点结合词的内容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把插图内容完整生动地复述一遍好吗? (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溪边小草青青, 树木葱茏, 翠竹青青, 溪里莲花盛开, 莲蓬朵朵。有一个五口之家住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村子里。他们住在低小的茅草屋里。一天, 天气晴朗, 阳光明媚, 空气飘香, 他们一家便开始了幸福愉快的活动了。你听,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在用吴地方言亲密地交谈着:老翁说:“老婆子, 今天的天气真好, 我的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太高兴了”。老大娘说:“是啊, 我也一样, 我们的儿子都在尽心干活, 他们这么懂事, 我们一家太幸福了, 你也该安心坐下来享享晚年清福了。”那温柔甜美的话语听起来真让人陶醉。他家的大儿子在溪东的园地里锄豆草, 他想:我要多种一些豆, 好使我们家更加富裕幸福。他家的二儿子在院子里认真编织着鸡笼。他想:我要多编些好鸡笼拿到集市上去卖, 再买些好吃的孝敬父母。最让人感到高兴的是那个可爱淘气的小儿, 他自个儿跑到溪东, 卧在那儿剥着莲蓬吃。他们一家在这四季飘香的村子里生活的多么美好啊。) 这段饱含真情的看图复述, 有条理、有想象, 由景及人, 讲出了图中景物的特点, 人物所干的活儿及心理活动, 还讲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灵活理解, 激活了思维, 而且在情感上受到了美的陶冶教育。

四、扩展延伸, 培养看图能力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 能力至关重要。有了强硬的能力, 便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学生在学习中一旦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 便能高效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同理, 学生一旦形成自身独树一帜的看图能力时, 不管观察什么样的图画便能看得懂, 且乐于看。然而, 要学生形成自身敏锐的看图能力, 单靠课堂上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必须为学生扩展一个无限的空间, 让学生的看图能力在这个无限广阔的空间里展翅高飞。为了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刺激视觉的敏感性。

视觉的敏感性就是要学生一看就能懂得图中画的是什么, 表达一个怎么样的主题思想。在课堂上采用挂图或幻灯影像, 不仅能刺激学生视觉的敏感性, 而且能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把握的更加准确。阅读课文中的插图揭示的往往是文中的重点内容。但, 只指导学生观察书里的插图往往激不起兴奋神经, 刺激不了视觉的敏感性, 也直接影响对课文重点内容把握的鲜活性。采用挂图或幻灯就能将静景变大或变成动景, 以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例如:四年级下册 (江苏版) 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的《生命桥》一文, 配有一幅精美的彩色插图。插图反映的是几只羚羊跳崖的情景。但单从图上看不出“老羚羊是在看到小羚羊跳出后有坠崖的可能随即跳出, 故意跳低一点, 用背让小羚羊猛蹬一下, 使小羚羊安全跳过对崖, 而自己落崖摔死的感人场面”, 看到的好像是两只羚羊同时跳过, 老羚羊跳不过去自己落崖摔死的。教学时, 通过重复演示幻灯影像, 将那感人的一刻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 学生自然备受感动, 也就理解了“生命桥”的真正含义了。 (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作支撑点, 帮助年轻羚羊跃崖而坠崖, 它的壮举就像支撑桥身的桥墩, 架起了年轻羚羊的“生命桥”) 同时其观察图画的敏感性也得到了提升。

2、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人、美的景和美的物都是喜爱的。图画的美是经过画家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提炼与艺术加工而成的。生活中的美是具体的, 图画的美是抽象的, 图画美与生活中的美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喜爱图画美的情愫。像鼓励学生多买美的画, 多拍美的风景画和美的人物画。在这买与拍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滋长了喜爱图画美的情愫, 而在这不断随意的接触之中, 其观察图画、感悟图画的能力也就逐步养成。

3、培养观察图画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 巧妙的方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只要掌握了观察图画的正确方法, 其看图能力就自然倍增。如指导学生明白: (1) 观察顺序。按照“远近高低、前后左右、上下里外”之序观察; (2) 抓重点。任何一幅图, 都表达着一个永恒的主题思想。因此, 图中的人景物也都有主次轻重之分。观察时, 只要把握重点, 并找出相互间的微妙关系, 图画内容也就不难掌握了。 (3) 展开想象。不论哪幅画, 都是虚实相间的。其中, 实的就是图中能看得到的人景物, 虚的就是图中看不到的, 要人们通过想象才能知晓的内容。因此, 观察图画要有合情合理的想象力, 要用联系的眼光去观察、琢磨。 (4) 找准结合点。图画也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与反映, 每一幅图画与社会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此, 看图时就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画中的人景物与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事物之间的结合点, 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识去感悟。

4、喜好绘画。

绘画是扩展看图空间, 培养看图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学生自己能画的来就一定能看得懂。通过老师的指点, 当学生有了一份爱好作画之心, 并且掌握了一定的作画技巧而画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时, 学生的看图能力自然促成。

5、看图习作。

看图习作是学生看图能力最高形式的展现。在教师的指导下, 当学生面对任何一幅精美图画, 通过自己认真的观察探索而能写出一篇优美生动的佳作时, 其看图能力居然达到了新高度。

总之, 图画具有神奇的诱惑力, 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 使人的内心产生一系列诸如“推理判断、抽象概括、推测想象”等认知波涛, 使人如临其境, 给人的思维注入新的血液。学生通过教师的培养训练, 在产生新认知的过程中, 其观察理解能力、想象表达能力都将得到全面的检验与提升。笔者认为, 在阅读教学之中, 只要教师乐于引导, 肯于诱发, 善于激励, 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规律, 插图就能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加速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景瑞.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1

[2]、董翱.小学生基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分学段培养与评价,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9

把握插图特点 彰显插图魅力 篇2

【关 键 词】 插图;语文;教学;导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们是编者根据教材背景、教材具体内容、教材的特色精心设计选编的。这些插图的内容与形式、造型与色彩符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语言理解及审美欣赏水平,能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分享的美好境界;能烘托艺术形象,渲染课文情境,强化情感体验;能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高年级的学生应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握教材插图的特点并合理利用,彰显插图魅力。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以插图导入,点燃激情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堂好课的导入环节,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使他们情绪高涨,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能诱发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小学生对教材插图的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利用插图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渲染课文意境,能使学生从课间放松的状态中迅速回过神来,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步入文本建构的精妙世界。

《颐和园》一课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这三幅插图从不同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颐和园独特的美。教学本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上课伊始,在有目的的互动谈话后,我在屏幕上出现课题及融山水、建筑、花木于一体的长廊、金碧高耸的佛香阁、水天空阔的昆明湖、宛若飞虹、横跨绿水之中的十七孔桥。因为学生课前对颐和园已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插图一出现,像是向学生的心湖吹去了一阵清新的风,为他们漾起了“想读”“想说”及“ 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的情感涟漪,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反复运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有些课文内容,特别是课文的重难点,仅凭教师单调的语言讲解,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学生收效甚微。插图弥补了这个缺憾,它是对文字的补充和诠释,根据学习进程,反复地运用插图层层推开,往往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重要情节、人物特点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相应的细致刻画,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成功突破重难点。

《观潮》一课记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全文描绘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材中配有两幅紧扣课文内容的插图:一幅展现的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眼前,钱塘江大堤上人山人海,江面上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的场景;另一幅展现的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这两幅插图为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提供了凭借。教学时,我按照“潜心阅读——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的教学程序,先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江潮的变化及观潮者心情,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接着抓住关键词句——“隆隆”“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江潮的声威和气势。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让他们由“阅读理解想象画面”过渡到“形象感知真实画面”,“如临其境”地感受江潮静态、动态的神奇壮观,理解“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关键词句。最后,我让学生以插图为辅,进行“观潮”的现场直播,对课文中“大潮的景象”进行解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读出词句背后所蕴涵的画面,又通过观察画面,描述画面,使神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在眼前“咆哮”起来。静态的文字在插图的映衬下鲜活起来了。

三、潜心“品读”插图,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语言文字固不可少,但插图也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在观察、欣赏插图的过程,便是文本再创造的过程。一幅幅精美的插图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会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含义,去填补画面的空白。课文插图不是课文语言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插图,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条理、清楚地表达见解。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获得新的体验,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猫》这一课时,为了体会猫的性格特点,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两幅插图,并说出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谈谈从图中读懂了什么?(生1:从图中猫的神情,我知道猫正在耐心地等待一只老鼠出洞。生2:我读懂了这是一只非常尽职又特别贪玩的猫,我喜欢这只猫。生3:我读懂了“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好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的含义。生4:我仿佛看到一只淘气的猫为了耍一根鸡毛,摔跟头、跌倒、撞到墙壁、撞上桌腿……)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心观察插图,再次引导: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看,现在我们用耳朵听听,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受到了启发,于是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小猫发出咕噜咕噜、喵喵的声音,草丛中的蟋蟀在唱歌,风呼呼的大叫……大家畅所欲言,一个个有趣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最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猫,想象猫还会做些什么?猫还有什么性格,并试着用作者的口吻说一说。因为猫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小动物,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津津有味地说开了,有的手舞足蹈,俨然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猫;有的眉飞色舞,如同猫科专家……学生想要表达的激情达到了沸点。这样,借助插图层层推进的引导,学生不仅用眼睛观察猫的动作、神情、外形,用心灵感受猫的淘气、可爱、尽职、胆小,而且用语言描绘关于猫的新形象、新画面。“画”变成了“话”,“话”又变成了“画”,学生不知不觉被带进了文本。此时,他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灵光闪现,丰富的语言如涓涓细流不断地涌出。他们兴致勃勃地叙说猫的表现,猫的各种特点,猫的故事……课文内容,在他们的观察、想象与语言表达中变得更加丰盈、生动了。

把握插图特点,合理利用插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充分研读插图,才能更好地领会编图者的意图,灵活整合图文,彰显插图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炜.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的使用[J]. 祖国(建设版),2014(6).

[2] 朱美玲. 插图,让语文课堂充满正能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有效运用[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6).

观察插图 篇3

关键词:插图,初中,物理

高效率教学是目前教育界中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课题。在初中物理学科当中, 我们广大的教师也是一直都把高效率的教学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为重点的途径。在追求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当中, 有着许多承载高效率教学的“介质”, 例如精辟的文字、蕴涵丰富信息的图片、深入浅出的例题、各种实验活动以及实验器材等等。在这些“介质”当中, 作为课文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图片一直以来却很少能够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认识和实际运用上的缺失。毫无疑问,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插图, 那么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将会在更多“介质”的帮助之下而更加的高效率。

一、插图在教学之前的效用

插图在教学之前的效用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之前自己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 可以怎样通过插图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类型的效用主要是靠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教师的些许引导。因此, 插图作为一种相对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化及形成能力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有关于电磁转换部分中安培定则的时候, 学生根据插图中的形象画面, 动手进行模仿, 将文字中的抽象与插图图案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进行沟通与结合, 让抽象依附与形象之中, 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对相关的定则进行理解和掌握。

又例如在观察书本上的四种剪刀图案的时候,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四种剪刀的不同形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自行推断在使用这四种不同剪刀进行相关作业时候的难易程度, 得出使用剪刀的难易程度与剪刀刃和剪刀柄的长度有关。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又可以进一步的总结出剪刀使用的难易程度还与剪刀刃与剪刀柄之间的长度比、被剪物体本身的坚硬程度、被剪物体在剪刀刃中的什么位置等等因素有关。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以上的信息之后, 再通过自学书本上的相关的杠杆原理之后, 学生就能很容易的将理论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这样的一种由观察插图到联想因素再到结合书本上的文字解释依次递进的自学效果十分出众。

以上的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在相关的物理内容教学之前, 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的或者是在教师指导之下通过课本上的图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理解、掌握乃至于应用, 这样的一种图文结合的自我学习, 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推导的能力, 意义深远。

二、插图在教学之中的效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仔细观看插图, 进入到插图中的世界, 当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 就能很快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投入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浮力”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为何可以浮在死海上”的插图同时开始讲述:传说2000多年前, 罗马帝国的远征军来到死海附近, 将当地的土著击溃之后欲将俘虏投入死海处死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俘虏们全部都浮在海面上, 一时间罗马远征军傻眼了, 认为这些人全部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于是就将俘虏全部释放……

教师通过插图与故事的结合, 很快的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 使学生迫切的想知道真正的原因, 于是这节课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2.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能够对于物理建立起比较持久的兴趣的话, 那么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乃至今后的物理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无疑, 插图就具有类似的功效, 例如:在初二物理引言部分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插图“玻璃钟罩内点燃的两支蜡烛”, 图片问题是:请问哪支蜡烛会先熄灭?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是高的先熄灭, 有的说矮的先熄灭, 还有的说是一起熄灭。谁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 教师说既然这样那么不如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实验, 探索一下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热情高涨, 迫不及待的想亲手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短不一的蜡烛、玻璃钟罩、秒表、直尺以及火柴等实验器材, 将每四——五位学生按照座位顺序组成一个实验小组, 分工合作, 将实验器材的长度以及实验结果进行纪录。每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验器材做了实验, 但是实验结果却有所不同。

甲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高的蜡烛先熄灭, 矮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乙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高蜡烛先熄灭, 矮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丙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矮蜡烛先熄灭, 高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丁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高的蜡烛先熄灭, 矮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综合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后, 学生们都很震惊, 没有想到在相同容积的玻璃钟罩之内, 不同长度的长蜡烛和短蜡烛都是有可能先熄灭的。学生们一筹莫展, 此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我观察到事先熄灭的蜡烛所冒的烟是朝玻璃钟罩顶部上升运动的, 然后再沿着玻璃壁下降, 是不是和玻璃钟罩内的气流运动有关系啊!根据这位学生的观察发现, 教师又将一小根点燃的卫生香加入到实验中, 通过观察卫生香所产生的烟雾运动情况, 我们发现烟雾首先上升, 然后在罩顶聚集没有下降, 很快高的蜡烛就熄灭了。此时教师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蜡烛燃烧产生的废气温度较高, 因此向上聚集, 如果高的蜡烛离罩顶上部比较近的话就会先熄灭, 这是甲乙两组实验结果所证明了的。如果两根蜡烛的高度都比较小的话, 高的蜡烛离玻璃罩顶端较远所受影响就小, 而同时由于燃烧后的二氧化碳沉到底部使矮的蜡烛先熄灭。这就是丙丁两组实验结果所证明了的。最后提炼出影响燃烧时间长短的最为关键因素和两根蜡烛之间的高度差以及玻璃钟罩本身的高度和容积等因素有关有关。

这样的一种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兴趣激发, 随之组织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进行实验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都具有很好的功效。

3. 引发联想、全面掌握

在我们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的时候, 一般都采用三轮复习法来进行。在第三轮中的“回归课本, 查漏补缺”的过程之中, 我们教师可以以课本上的插图为“点”, 让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进行联想, 进而进入到每个重点章节知识的“小面”, 再将每一个“小面”与其他有关联的“小面”进行联系, 形成更大范围的“面”, 这样的一个关联集合就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知识链, 最终供学生形成自我的物理学习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插图, 并非是华而不实的书本点缀, 走进它、研究它、运用它, 你会逐渐领悟到它的作用与魅力, 让我们抓住课本插图这一承载诸多知识信息的介质, 将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的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李雪林.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基础教育参考.2011. (03)

[2]段其林.浅谈物理插图的功能及应用.中学物理.2011. (06)

妙用插图学语文 篇4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文插图;培养能力

社会发展到今天,提示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不仅要完成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还要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真正做到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美好的想像之中。只要有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效果就不错。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能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起了学生再造形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这说明,插图对辅助语文教学大有益处。于是,我大胆尝试、因势利导,让学生动起来,为没有插图的课文配插图,辅助学生学好课文。

或许有人会说:从没听说过学生画画图就能学好语文?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实践检验,这一方法确有奇效。

《项链》一课结束后,作品交上来了。望着眼前学生的作品,我喜出望外。“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俨然一套连环画,异彩纷呈。学生把课文不多的文字演绎成一个个艺术画面:女主人公借到如意首饰时的激动不已;豪华的舞会,盛大的场面,大出风头的女主人公陶醉其中;失项链时女主人公的失魂落魄;花容月貌为十年的辛劳取代等等。而这正是作者莫泊桑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图景,学生居然用绘画的语言展现出来,赫然于眼前,栩栩如生。上流社会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各个阶层,一个图慕虚荣、向往奢华生活,却又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令人同情又悲叹,而这正是作品主旨所在,学生能借丹青之趣,融入自己的理解,通过画面表达作者之情,明白地勾勒出全文的主线。

又如,学生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配图时,有学生交来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插图。三个故事,几幅画面,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的描绘,一个大智大勇、对外不辱使命、对内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令人敬仰的贤士蔺相如的形象和一个老成持重、英勇威武、以国为重、勇于改过的一代名将廉颇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无疑使学生对人物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课文的写作方法有了深透的了解。

另外,学生还给其他诗词曲等课文插入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画。《雨巷》中独自徘徊幽深、寂静小巷中的“丁香姑娘”;《将进酒》中才高八斗的诗人的“痛饮狂歌”,《天净沙·秋思》中苦迎西风踽踽而行的“游子图”等,或晴和或阴冷,或明丽或悲哀,浸染于尺幅之中。欣赏这些画作,使人感到一种深沉、含蓄、隽永之美。既能使人联想到作者用文笔创构的意境,沉醉于诗情画意之中,还能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其丰富的意蕴。

这一方法居然能收到奇效,想来有人会半信半疑。其实,细想其中的道理,应该说这并不是偶然的:

一、给课文配插图能激发学生兴趣、再造想象

心理学家指出:单调的劳动,会使人产生厌倦的情绪,而创造性的劳动会使人的兴趣与热情经久不衰。作为教师,如果把语文教成无生命的“工具”,就容易使学生丧失创造思维的能力。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记忆知识。给课文配插图,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由对课文的认识感知,到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再劳动,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和作家笔下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进行形象的补充和再造,形成更为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融入意境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悟”的新境界。或挥毫泼墨、浓墨淡彩,或线条造型、细笔勾画,铺设意境,渲染环境,“语言”流动,妙趣横生,从而对课文有了更深透地理解。

二、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

有不少充满各种情趣的学生插图,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它蕴涵了作者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最能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这些作品之所以能给人传送一种情趣,使人赏心悦目,是因为给课文配插图,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发掘了课文的内在美。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感情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渐深入情境,显现于笔端。学生在美的创作中产生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对美的追求。通过“像”去表现“意”,通过“形”去表现“神”,形神兼备,迁想妙得。应该说,这已不再是简单的迁移,它是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创造美的积极性的结晶。同时色彩的丰富、层次的错落、造型的别致,又使学生从视觉角度直观地认识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利用学生插图进行复习和检验

绘画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二者表现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优秀的绘画作品,还是优美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观察。只有仔细体会,留心咀嚼,才能品味出各种滋味,做到“胸中有丘壑”。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一幅幅形象鲜明、丰富多彩的插图,透射着小作者自己感情的光芒。画面上构筑的艺术境界,并非小作者心造幻影,而是积淀着自己赋予课文的丰富内容。它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心血,自然印象至深、经久难忘。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无疑增强了教学的良好效果。青少年的记忆优势在于形象记忆。在回忆课文时,如:有“配图”为辅助,回忆起来会有很大的帮助。复制优秀的学生插图,运用投影仪显现出来,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这些曾融注学生情感的作品像闪电一般触发学生的灵感,照亮学生所储存的全部记忆,即插图中的景色、形象、环境等,可重新唤起学生对课文背景、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方面内容的记忆。教师利用这些画面把课文知识点串联起来,犹如一根金线,串缀起千颗珠玉。这既是复习又是检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是大语文教学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其协调性,即“主”与“宾”的协调,学习语文是“主”,配用插图是“宾”。既不能“喧宾夺主”,冲淡语文教学意识,也不能“唯主独尊”,排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将二者协调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察插图 篇5

一、不同时期西方艺术插图对我国艺术插图风格的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 德国的一些艺术插图在鲁迅等人的介绍下传入中国。当时德国艺术插图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黑白艺术版画, 这是德国优秀黑白版画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例如门采尔的腐蚀铜版画、荷尔拜因的木版画以及丢勒的黑白插图版画等, 都是后者学习艺术插图的重要资源。在早期的德国艺术插图中, “青年风格”艺术插图重视插图的线条美, 它强调线条魅力, 用抽象化和富于感情化的线条造型来达到艺术插图创作的目的。“达达主义”艺术插图重视作品的抽象化、新奇感、怪异特征与符号化, 例如, 哈特菲尔德的摄影剪辑插图,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它完全克服了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语言, 充满了幽默性与思想性, 体现了其独特的活泼风格。此外, “表现主义”艺术插图在当时众多流派中是最为典型的, 德国也是“表现主义”插图艺术家最为集中的国家。它重在体现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内心情绪, 其手法上过于变形与夸张, 这主要是由于创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从而造成其精神紧张与心理压力。众多的风格流派对于我国艺术插图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20世纪50年代, 前苏联艺术插图对我国艺术插图创作有着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前苏联无论在社会体制上, 还是意识形态上, 都与我国比较接近。在这一时期, 前苏联的艺术插图主要侧重于以手绘方式和版画形式来创作黑白插图, 其艺术插图构图清晰、善于变化, 具有严谨的构图造型, 其创作技巧夯实, 手法细腻, 能够从构图中感受到重大历史事件与创作者情感的完美结合。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体现为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 突出表现出艺术家热血沸腾的心情。很多中国青年艺术家在学习前苏联艺术插图后, 都能够受到深刻影响, 在手法上同样临摹苏联木刻插图, 将重要历史事件与解放前后人民的生活状态相联系, 透过艺术插图来充分表达青年艺术家的自身情感。

二、培养复合型专业艺术人才

通过学习与了解西方艺术插图特色, 我国艺术插图创作者开拓了视野和思维想象空间, 他们认识到艺术插图除了包括文学、 宗教等书籍插图之外, 还包括摄影、海报、分镜头式插图设计以及游戏人物、时尚杂志等方面的内容。在西方艺术插图传入我国之前, 中国尚不存在真正的插图艺术家, 他们基本上从事装潢设计、版画、中国画以及油画等方面的创作, 大多插图艺术家并非专业插图绘画出身, 受到西方艺术插图的影响, 我国艺术插图创作者已经认识到培养复合型专业艺术插图创作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培养专职从事艺术插图创作的人才, 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艺术插图创作, 使得我国艺术插图领域更具中国特色。

目前, 在艺术插图市场上, 我国的艺术插图作品与西方国家艺术插图作品相比较而言, 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其作品缺乏细腻性, 在市场上占有率较低, 绝大部分作品还是来自于国外艺术插图作品。如果相关领域的创作人员再不深刻研究我国艺术插图特色, 增强艺术插图创作的民族特色, 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艺术插图的发展, 而要想充分展示我国艺术插图创作的优势, 就必须培养一批专业领域人才, 通过建立相应的培养体系, 加大艺术插图领域的人才培养投资, 在完善的培养体制下, 通过专业人才来研究我国艺术插图特色, 增强我国艺术插图的市场占有率。

三、我国艺术插图的发展模式

艺术插图主要服务于商业出版市场, 美国的艺术插图规模较为庞大, 有很多艺术插图产品作为独立的欣赏个体出现在终端市场, 例如插图贺卡、插图杂志等, 另外, 美国艺术插图还广泛地应用与海报、平面广告与封面等设计中, 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分为数码类、科幻类、体育类、艺术风格类以及儿童类等专业类型, 并且不同的类型配备专业的艺术插图创作者。发展艺术插图, 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期刊杂志的导向作用。目前, 我国的期刊读者还仅限于一小部分对插画比较感兴趣的圈子, 与插画的大众通俗性、流行文化使命相背离, 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艺术插图的发展模式, 将其由小众向大众转移, 由小市场向大市场发展, 有策略地推出新作品, 鼓励具有民族特色、人文风格的优秀作品, 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期刊品牌与形象。

目前, 我国艺术插图领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任务是加速推动插图产业化进程, 艺术插图产业应当发展彩色本、发行单行本、 周刊连载等方式的运作模式, 如果某一插图作品受到大众的追捧, 就应当对其进行授权, 使其进一步深入电子游戏软件、动画产品、综合媒体以及玩具模型等纵向发展方向, 与这些产业相结合, 进一步发挥该艺术插图的商业性。同时, 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应当深刻认识到一幅优秀的商业艺术插图具有较宽广的覆盖面, 它往往需要多名插图师共同完成, 对插图师的协作能力、沟通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虽然商业插图的使用寿命较为短暂, 但是在一定时期里, 商业艺术插图在艺术领域发挥的光彩是无法言喻的, 其社会关注率要远远高于一般的艺术绘画。

结语

总而言之, 一幅优秀的艺术插图作品需要插图艺术师具有较高的绘画热情, 只有对插图艺术持有热爱之心, 加之自身对艺术插图的专业性理解, 才能够用心来进入文字, 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来理解艺术插图对读者阅读的重要性, 同时与多名艺术插图创作者协力合作, 共同完成具有中国优势的艺术作品。

摘要:我国的艺术插图拥有悠久的历史, 但在近代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 受到前苏联和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 我国艺术插图逐渐意识到走出特色创作道路的重要性。在当代, 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市场运作方式等引起我国艺术插图创作的关注。我国艺术插图创作者已经意识到充分挖掘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插图对于我国艺术插图领域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针对西方艺术插图对我国艺术插图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艺术插图,西方,中国,影响

参考文献

[1]沈晓丽.浅论插图艺术的从属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9) .

[2]阎鹤.中国现当代商业插图研究[J].苏州大学, 2006 (11) .

[3]董邯.解读书籍插图中视觉功能的精神体验[J].天津工业大学, 2006 (10) .

观察插图 篇6

一、为阅读铺路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其间需要必要的认识、心理上的支持, 而插图以其鲜明色彩、形象画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不失为有效的支持媒介。

1. 以图识万物

阅读教学担负着发展儿童认识能力的任务, 他们大多借助图画认识了世界万物, 可以说插图打开了儿童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植物王国的苍耳、爬山虎、银杏树;动物世界的小壁虎、灰雀、珍珠鸟;海洋生物的海参、龙虾、章鱼、鲸;风景名胜庐山、西湖、颐和园等, 学生都能从图中找到它们最鲜明的形象。

2. 以图知大意

《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插图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 巧妙利用, 进行疏通诗句自是事半功倍。

(1) 《山行》中的杜牧, 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 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 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

(2) 我们读读古诗, 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 假如有就做一下标记。

(3) 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 查查字典, 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4) 结合插图, 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上述的教学, 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 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 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 为深入理解古诗铺好了路子。

二、深化阅读

阅读课文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体会, 在不断对话中, 走进作者, 与作者情感相通,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插图的有效运用能帮助深读内化, 促进提高。

1. 以图促表达

课文中吸引学生的地方往往是课文插图, 兴趣促使学生去观察, 观察后趁机引导学生去表达。《恐龙》一课, 课文插图生动形象、色彩鲜艳, 显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认识恐龙, 介绍恐龙, 让插图“活起来”。学生兴致勃勃, 手指恐龙, 图文结合, 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恐龙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插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在自由地解读, 自由地表达, 用心和插图、文本对话, 用心和作者交流。

2. 以图促想象

想象是阅读的助推器, 阅读文字需要想象, 观察插图离不开想象。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是《庐山的云雾》中, 理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重点句。教学时笔者这样以图促想象:大家读前两句, 边读边想象画面, 然后请四个同学, 分别板画“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 学生把头脑中想象的画面画下来。后两句, 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 教师配以生动的语言:“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像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了山峰, 像巨大的天幕。庐山的云雾美吗?还有哪些姿态?”这样借用插图, 通过想像、观察, 获得生动的形象, 学生自然悟情入境, 完全沉浸庐山美妙的云雾中了。

3. 以图促朗读

在语文课本上, 插图往往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摄人心魄的一瞬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 配以生动语言的描述, 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情境, 或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或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 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后, 再指导朗读,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 深受感动, 此时观察插图, 引导学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 并且一起像王子那样握紧左拳, 想想此时的布鲁斯王子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此时再引导朗读, 学生的读书声里分明体现着必胜的信心。又如《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中孙中山的妈妈将孙中山推出门外, 为孙中山的姐姐缠足,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孙中山的神情和动作, 说说孙中山此时的心理感受, 从而更好地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志气。此时再指导朗读,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 以图促背诵

积累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还得注意方式、方法, 让他们轻松地记忆美文佳句, 培养背诵的习惯。教师借助精彩的课文插图, 来指导学生背诵,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苏教版第六册《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段, 感悟南沙绚丽迷人的景色后, 引导学生背诵。我出示课文插图, 以图促背, 我指哪处景物, 学生试背出描写这一景物的句子。如:我指“天”, 学生背出“天是一块蓝玉”, 指“海”, “海是一块翡翠”……因为是一句一句背的, 学生没有背诵上的障碍, 兴致很浓, 不会因为背不出整段而战战兢兢。几个轮回下来, 学生已经印象深刻了。教师点图中的景物, 学生们很轻松地背出课文中的句子, 把课文与意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只一会儿功夫, 就有大半的学生能背诵了。

观察插图 篇7

关键词:插图,听,说,读

引言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色彩鲜艳、生动形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切合话题, 再现了语言发生的场景, 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然而,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舍近求远,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课外的教学资源, 忽视了对教材中插图的关注和有效利用, 使得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本文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观摩, 从“听”“说”“读”三个方面的教学展开研究, 探讨插图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使用策略, 旨在引起广大英语教师对插图运用的关注, 让英语教学变得“轻松一点, 胜人一筹”。

一、巧用插图展开“听”的教学

“听”是学生获取和理解语言的输入过程, 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 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英语教学中, 老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置于学生的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 学生听力练习和训练的教学和实践相对较少, 鲜有的听力训练, 老师也将其视为听力测试, 教学停留在“听录音—做练习—对答案”的层面, 听力教学始终流于形式, 缺乏实效。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 (三年级起点) 五年级上册Unit4 Hobbies的Check out time板块中的Listen and judge教学中, 授课教师巧借插图展开听力训练和教学。

pre-listening:老师结合插图设计了游戏, 通过遮罩的处理, 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的信息猜一猜What does he/she like doing?围绕插图设计游戏, 不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带领学生有效分析图片信息, 引导学生对听力活动进行有效的预测, 促使学生对听力活动充满期待, 为后续的听力训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while-listening:在听的过程让学生边听边圈出插图中相关的信息,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对话内容。当录音中因连读、重音转移等使得语音发生变化, 引起学生听的困难, 教师则带领学生联系插图进行教学和猜测, 有效引导学生克服听力的困难和障碍。

after-reading:在完成听力训练后, 教师则再次利用插图设计了造句训练, 引导学生将听力内容变为自己的语言。

案例中, 老师充分利用插图展开听力训练,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展开对信息的认知和加工, 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讨论、辨别、比较和判断等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抓住关键的细节的基础上展开循序渐进的听力训练,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二、巧用插图展开“说”的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 更应当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语言的实践, 发展学生的灵活的语言交际能力。“说”是学生展开语言交流的重要途经, 也是学生必备的语言技能之一。然而小学生因词汇和语言能力的影响, “说”的训练往往处于“爱在心里口难开”的尴尬局面。巧妙运用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更能有效为学生“说”的训练提供素材和支架, 让学生“有的说, 大胆说”。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教学中, 授课老师结合Grammar Time的教学目标巧妙运用插图展开教学。

巧用插图复习:结合Story Time的内容, 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复习, 如What’s in the forest/room?What’s on the table?What’s in front of Goldilocks?通过插图的提示帮助学生迅速回忆Story Time板块的内容, 自然无痕地引出本节课的语言项目There is/are…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迅速融入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结合插图辨析:老师让学生读句子并结合插图圈出相对应的物品,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There is...和There are...的用法辨析, 感悟语言规则, 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语言讲解, 让语法的学习变得生动起来。

巧用插图展开语言实践:结合语言训练项目, 老师用多媒体呈现Checkout Time板块的插图, 让学生观察图片, 开展游戏Quickly respond, 根据老师圈出的物品快速说句子There is.../There are...比一比哪一小组说得多。结合插图设计游戏引导学生展开语言交流和实践, 让学生兴趣高涨, 课堂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

案例中, 老师充分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语言交流, 在交流和观察中感悟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则, 颠覆了传统英语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凸显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语言学习成为学生自我的需求, 使得Grammar Time板块的学习因插图而变得生动、有趣而高效。

三、巧用插图展开“读”的教学

“读”是学生应具备的语言技能之一, 同时也是学生开拓视野、学习语言知识的有效桥梁。阅读教学中, 教师若能有效结合插图展开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 使得阅读教学活动“趣味”和“实效”并重, 必然能有效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 (三年级起点) 六年级下册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教学中, 授课教师巧借插图展开阅读教学。

I can act: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What’s this?并引导学生将两种动物进行对比The mouse is small and weak.The lion is big and strong.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演一演, 让学生迅速融入情境, 自然无痕地进入故事学习的状态中。

I can imagine:让学生想象当小老鼠碰到了强壮的狮子, 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展开对故事的预测,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和期待,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I can order:让学生自读故事, 结合插图进行排序, 制作自己的Picture book, 借助插图的帮助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有效感知故事。

I can learn:分图展开细节阅读, 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 如让学生观察插图理解sharp teeth, make a hole等, 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将语言和意义建立直接的联系, 优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I can retell: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展开复述,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展开运用和实践。

I can make: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如果狮子没有放老鼠走, 故事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实践。

案例中, 老师充分利用插图展开“读”的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和想象, 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故事语言变得形象直观, 让学习变得生动有效。

结语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 英语教学应当有效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学用渠道, 充分利用教材、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资源, 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 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插图不是教材中可有可无的, 而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插图对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化的感悟和熏陶的作用不可小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材, 重视“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将插图有机地嵌入教学活动中, 用好“插图”这一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使得语境更为真实, 让学习更生动, 让语言因插图变得更生动, 让学生因插图更积极, 让课堂教学因插图更精彩!

参考文献

[1]胡俊杰.小学英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黄婷婷.小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5.

作者设计插图须知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模型的建立

健康雄性新西兰兔42只 (购于上海宝牧实验动物养殖场, 普通级, 合格证号:05-0018) , 体重二三公斤。置入动物实验舱 (上海杨园氧舱厂生产) 在10 min内加压至6ATA, 停留30 min, 然后用5 min匀速减至常压 (1ATA) 出舱。即复制成ADI动物实验模型。

1.2 分组与处理

根据随机表将42只兔分为乙醇组22只, 对照组20只。2组兔制成ADI模型前、后, 均予检测微循环血管形态功能学和PLT计数。乙醇组给予耳缘静脉注射25%的乙醇溶液3 ml/kg, 对照组同时注射生理盐水3 ml/kg, 30 min后复测2组兔的微循环血管形态功能学和PLT计数。

1.3 检测方法

微循环血管形态功能:戊巴比妥钠20 mg/kg, 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 腹部手术造瘘, 暴露小肠及系膜血管, LMB-1激光微循环显微镜 (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研制生产) 观测肠壁微循环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采用了LDF-3激光血流仪 (天津南开大学电子仪器厂产品) 对小肠及系膜血管血流量进行了测量。检测仪器时间常数为0.22, 频率12 kHz, 放大倍数×3。所测数据输入JI-200激光微循环动态分析软件LDM进行描记处理。血小板计数:经兔耳缘静脉采血, 血细胞计数仪 (美国 Beckman coulter公司产品) 检测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计量性资料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资料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ADI前、后微循环变化

与ADI前比较, ADI后肠壁微循环及系膜血管呈现痉挛性收缩, 大部毛细血管处于闭塞状态, 出现广泛不规则的缺血间隙和断面, 部分可见微小血栓形成。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在微血管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气泡随着血循环向心方向流动。ADI前, 细动脉流速约为2.1 mm/s, 细静脉1.6 mm/s。ADI后, 细动脉血流速减慢至1.1 mm/s, 细静脉血流速减慢至0.9 mm/s。

2.2 乙醇注射对ADI微循环的影响

注射乙醇后, 肠壁微循环及系膜血管直径较注射前增加1倍以上, 毛细血管开放充盈良好, 缺血区消失, 微小血栓消散, 减压气泡缩小或逐渐消失。微动脉血流速增加至5.5 mm/s, 微静脉增加至3.6 mm/s。显示乙醇有显著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流动力学的作用。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的微循环血管形态结构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

2.3 ADI前、后血小板计数值的变化

与ADI前比较, ADI后血小板计数值极显著下降。见表1。

2.4 乙醇注射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注射25%的乙醇溶液30 min后, PLT计数值较前显著升高;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较注射前无明显变化。见表2。

注:2组比较, *t=2.363, P<0.05。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ADI发病机制的认识, 进而对乙醇治疗ADI机制提供有益的启示。关于ADI的发病机制, 目前已得到共识的是血循环内、外减压气泡的形成梗塞或压迫血管, 导致周围组织缺血、缺氧病变[1]。本实验研究发现, 减压病时血管内不仅存在气泡, 同时还引起微血管痉挛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减少、血小板附着集聚, 血栓形成等。显示ADI发病机制具有多因素的特点。目前国内外, 根据气泡学说, 治疗ADI最常采用的仍然是再加压方法[2]。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再加压, 使体内减压气泡体积缩小或溶解, 减轻或消除气栓对血管的压迫作用。显然根据本实验结果, 再加压治疗能使减压性气泡缩小或溶解, 但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及血流动力学, 因而并非是完美的治疗方法。

显微结构研究证明, 减压气泡壁膜表面的负电子层可激活吸附于气泡表面的 PLT, 引起PLT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致PLT相互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3]。PLT消耗越多, 形成的PLT栓子数量就越多, 体积就越大, 对微循环的影响也越大。因此, PLT聚集亦是重要的ADI的发病机制之一。国外有学者观察到, 快速减压后所有实验动物均表现有PLT减少, 以及凝血因子的消耗性降低[4]。在高压环境暴露2 h后快速减压的大鼠PLT减少24%~32%。本实验料显示实验兔在加压后PLT均值减少39.0%, 与加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国外学者实验结果相吻合。

Barthelimy[5]等通过实验证明, 由于肝素的抗凝和去脂作用对减压病、空气栓塞症有治疗作用。乙醇促使气泡破裂, 使吸附气泡表面的PLT等各种有形成分从气泡壁上脱落, 防止PLT的激活和释放反应, 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同时乙醇对PLT本身还有直接抑制其凝集功能, 有类似于肝素的抗凝作用, 因而对ADI产生治疗作用。

我们前期的研究证明, 用25%乙醇溶液3 ml/kg静脉注射能使绝大部分急性ADI模型兔血循环内的气泡于30~60 min完全消失[6]。本文资料显示血管内注射乙醇后, 减压病兔模型血循环中PLT数量逐渐上升, 30 min后与造模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正好与气泡消失时间相符。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由于无消除减压性气泡的作用, 30 min后周围血循环中PLT计数无明显变化。

本实验结果结合乙醇药理学[7], 可以提示乙醇针对减压病的发病机制有以下的治疗作用:①乙醇具有脂溶性和渗透力, 能溶解气泡壁上的脂性表面活性物质, 显著降低气泡表面张力, 促使气泡破裂。②使吸附聚集气泡表面的PLT脱落, 返回血循环中, 因此阻止了PLT释放反应, 导致血液凝集, 血栓形成。③乙醇显著扩张血管, 增强心肌收缩, 加速血液循环, 从而抵消减压病时血管痉挛、血液淤滞的病理改变。与此同时, 乙醇还兴奋呼吸中枢, 加快呼吸频率, 促进形成气栓的氮气经加速的循环和呼吸排出体外, 促进气栓的消融。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87.

[2] 孙大为, 谷春霞, 卢美松, 等.阴道超声波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穿刺及酒精注入疗法.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4, 29 (7) :438.

[3] 高颖, 罗丽兰, 何福仙.异位子宫内膜的凋亡与增殖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9) :536.

[4] 杨幼林, 郑淑蓉.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1995, 22 (4) :219.

历史插图点睛之用 篇9

一、利用插图,为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能力“点睛”

有一些历史插图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认识这类插图,分析其结构很重要,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

二、运用插图,为培养学生兴趣“点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某种憧憬和追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图画内涵的前提下,对历史图画要尽量用生动、精炼、直观的语言对其进行细腻描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吸引其注意力。如分析“赤壁之战”一幕时,可结合课文插图及地图册《赤壁之战》图片,进行一番情境描绘: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对峙。曹军有明显的弱点:北兵不服水土,发生疾病,北兵多不习水战,所有战船用绳索连结在一起,曹操本人又骄傲大意。周瑜利用曹军弱点,派大将黄盖诈降,黄盖率领十艘大船,上面装满干柴,浸透油脂,外面用布幔盖好,后边拴上灵便的小船,顺风直扑曹军水寨。刹那间,风大火猛,不但曹军水寨变成一片火海,就连岸上的陆寨也被风火烧着了,人哭马叫,此时此刻,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三、运用插图,为理解历史过程“点睛”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具体的过程,运用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直观地展现历史过程。前苏联的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如讲到赤壁之战时,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赤壁之战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分析战争的形势和曹军失败、孙刘联军获胜的原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地形、气候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

四、运用插图,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点睛”

现行新课标的中学历史课本图文并茂,彩图、插图比例明显增多,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这些插图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给沉闷的历史天空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1.美丽的风俗、风景画,让你心旷神怡

学习隋唐文化,引导学生欣赏赵州桥的雄姿,学生们在赞叹这座古老的建筑的同时,看到了劳作的石匠,听到了干活的口号声,了解了智慧的来源,明白劳动创造了历史,智慧是汗水的结晶。学习北宋的商业,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忙的街市,来往的车流,熙攘的人群……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学生们开始对比:今天与昨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直观的照片、摹本、场景、漫画让你心潮涌动

观看《南京大屠杀》的照片,看到学生双眼中的怒火;欣赏王羲之字画的摹本,看到学生眼中的惊羡;识读《时局图》,看到的是满眼的失望与愤怒;瞻仰孙中山,感悟到的是伟人的魅力与风范……谁说插图不会说话?它分明在时时提醒我们、告诫我们,只是我们有时不去留意。

五、运用插图,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点睛”

使静态的历史插图动态化,使历史事实“活”在图上,如抽拉式活动地图、跟踪图示法等都是动示法。如复习时,让学生动手,结合课本形势图,把三国到南北朝的朝代更替,按朝代的时间顺序“在板块”上灵活、方便地更换不同朝代的“板块”,使之联成一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在头脑里留下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朝代变更的历史知识,使原来教学地图上孤立死板的教学内容变成一幅“板块”结合的“活”历史,使它由静变动,由死变活,由单独孤立的一个个朝代成为灵活、方便的,承上启下的,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掌握了历史朝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从而避免了朝代、时间、人物、都城等历史知识的前后颠倒、张冠李戴等模糊混乱的状况,摆脱了寻章找句、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也使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正确掌握了三国两晋等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概念,也有利于方便、灵活地解决其他问题。

实践证明,运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作者设计插图须知 篇10

参考文献

[1] 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 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3] 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有害因素.

[4] GBZ 1-200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

[5] 杨乐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6:177-238.

上一篇:无创性产前诊断下一篇:燃气管道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