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观察

2024-10-14

写生观察(精选11篇)

写生观察 篇1

从静物写生的角度分析整体观察, 把整体观察分为长方形概括观察、两点连线观察、横竖对比观察三步理解, 为解决静物写生中画基本轮廓和形体结构的问题提供有效方法。

第一步:长方形概括观察

这一步是解决从整体观察中概括大形轮廓和确定构图形式的问题。当准备好了画板、画纸、铅笔等工具, 进入作画状态时, 第一时间就是从整体上观察对象, 思考取景定界范围, 凭视觉印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理想的构思画面, 想把它画到画纸上, 并把画纸上下边缘理解成是和构思画面上下边缘一样与水平面平行的。观察时, 外观对象整体的形与貌和边缘轮廓, 内观整体表面的点及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根据摆设的物体多少而言, 若只是一件物体, 那么画面整体就是它本身的上下左右和空间背景;若是多个物体构成的画面, 则画面整体包含了前后左右各个物体和空间距离及背景的组合关系, 需要把多个物体连同它们的空间距离一起理解成统一的大整体, 这是对整体概念必须的认识和理解。在观察中我们会很快发现, 整体画面上存在不同位置的点、线、面, 都在视觉网上游动, 等待我们去捕捉, 把它准确地画在画纸上。首先从大体去考虑, 用视觉捕捉整体上下左右最边缘的四个点, 经上下最边缘的点向左右延伸, 形成与水平面平行的两条直线;经左右最边缘的两点向上下延伸, 形成垂直于水平面的两条平行线。无形中把并不具备整齐边缘的实物看成是一个长方形包围的画面, 分析找出这个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距, 得出一个比例关系。用这个长方形划定物体的上下左右范围, 就是静物写生中的长方形概括观察方法。根据构图的知识和原则, 用铅笔轻轻地按比例把观察到的长方形画在纸上。对多个物体组和的画面, 必须把每个物体都用长方形的概括方法画出, 要注意局部物体与局部物体同大整体的比较, 概括局部的小长方形在整体长方形内应占多少位置, 面积大小如何, 都按比例画出。为画好物体的内外轮廓和形体结构迈出第一步, 这一步的重点是把长方形的长宽比例看准画准。

第二步:两点连线观察

从长方形概括观察中, 已初步认识了整体的概念, 并用长方形概括出了整体的大形轮廓, 接着就是在整体大形内解决寻找点的位置问题, 为画准轮廓和结构开辟道路。观察画面上不同位置的点, 把点与点按结构规律连成线观察, 是理解物体内外轮廓的有效途径。如何找准点的准确位置是画准物体内外轮廓和结构的关键问题。在整体大形内, 眼睛务必要不停地观察各个点的存在和比较各个点的方位, 还要把被遮住的点也一样看待。任意选取方位较明确的一点, 作为观察的第一起点, 迅速寻找另一点为第二点, 同时把第一点与第二点连线观察, 判断这条连线的水平线夹角的度数。然后又寻找第三点, 把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观察, 判断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的水平夹角:再由第三点折回第一点连线观察, 判断第三点与第一点连线的水平夹角。此时, 这三点连成的三条线段在视觉空间中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三个点一起观察, 同时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水平夹角度数, 联系整体反复推敲, 感觉这三点在整体画面中的和谐位置, 初步决定着三个点的位置, 并把它们轻轻地画在画纸上。继续寻找每一个点, 都可以用两点连线形成三角形来观察, 然后一一画出。观察两点连线的水平线夹角度数和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形状相结合, 分析判定每一个点的准确位置, 是两点连线观察的实质。两点连线观察的连线, 有时是实线, 是物体的轮廓线和结构线, 可以一边观察一边轻轻地画出;有的是跨过空间的虚线, 只是判定点的位置准确与否做参考, 不用画出。找准了点的准确位置和两点连线的水平夹角, 画出两点连线的实线, 物体的内外轮廓和形体结构, 就轻易地出现了。

第三步:横竖对比观察

横竖对比观察, 是解决进一步寻找点的准确位置和检查已画出的各个点是否处在正确位置的问题。方法是在视觉中设两条虚直线, 一是水平线, 二是垂直线, 都是活动的。可以用手中的铅笔比较运用。用水平线停留在物体某个点上面观察时, 各个点离开水平线的距离为多少, 相互比较, 画出点的正确位置;同时用垂直线停留在物体某个点上沿直线竖向观察, 看左边有些什么点、右边有些什么点, 各个点离开垂直线两边的距离是多少, 相互比较, 按比例画出各个点的正确位置。横竖对比法用于检查画面中各个点是否画得准确, 是快速有效的诀窍。对初步画出的各个点和轮廓线上的点, 只要把横竖线移上去比较, 若观察是在水平线上面的点, 已经画到水平线下面去了, 说明其中有一个点画错了;若观察是在水平线下面的点已画到和水平线上面的点一样平了, 也不是正确的;若观察是在垂直线左边的点画到垂直线右边去了, 右边的点画到左边去了, 或者不是与垂直线上的点一样的, 也画在垂直线上了, 肯定有一些点没有画确。通过横竖观察比较, 发现位置画错的点, 再从整体观察考虑, 重新纠正, 使画面上点与点和谐相处, 线与面自然相配。

写生观察 篇2

户外写生:户外写生记

周二的第二课堂是写生课,美术老师程老师带着我们第一次走出校门去写生。

抱着画画工具,我眯着眼看了看一块被阳光透析的云朵,心里幻想着:“在一片草原中抑或是河畔边,轻风卷起素描写本的纸角,抚过纸上炭灰笔的画迹,阳光旋舞在笔尖,流进画纸中……我们就在如此诗意美好的环境中画画。那多享受呀!我在心里美滋滋地期待着。

程老师带着我们来到学校旁的那块草地。我站在这片杂草横生的草地外,心里升起了一股“不详”的预感。我们踏在小草生长的松软的土地,老师带着我们在这片群“草”乱舞的草地中穿梭着,脚边的花花草草争先恐后地刮着脚踝,刚洗过的鞋子被粘温的泥土点缀成一番“非洲风情”。“应该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那个美好的写生环境。”我一边甩着被花草缠住的脚一边安慰自己。

“好!到了,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画具开始画画吧!”程老师独自选了一块荒草隆起的地方坐了下来。前面是一片灿黄的花丛,簇拥着那几棵婀娜的细树。这里是草地最中间也是野草最生机勃勃的地方,然而这里也是我们第一次写生的地方,什么清风吹过、阳光旋舞,一切都变成了泡沫,被这些尖锐的野草给刺破了。

我无可奈何地拿出速写本和炭笔画起前面的花丛来。我们顶着毒辣的太阳,撑着厚重的画本,也不敢用满是碳灰的手去擦脸上的汗水,画几笔就得抓抓被不知名的小虫叮咬的地方。心里烦躁得不得了,我根本没心思去画。而程老师则静静地坐在杂草飞舞中,悠悠地画着他的油画,淡淡地说:“我知道现在环境很恶劣,同学心里很烦躁。但大家要静下心来,融入到你们要画的景物里。”我皱了皱眉头,试着静下心来。呼一口气,梳理一下心情……

我抛开了毒辣的太阳、叮咬人的虫子、锋利的杂草,眼前的花丛静静地流人心底。带着青草味儿的微风吹来,被云朵遮住的`太阳变得平和,暖香暖香的阳光散散地跌落在纸上。笔尖在那块橙色的光芒中,留下深铅色的画迹,空气中流动着淡淡的炭香。

在阳光的笼罩下,只剩下2B笔、炭笔在白色的舞台旋舞发出“刷刷沙沙”声。而眼前的那一片灿烂的花丛,褪下了那身耀眼的黄色却生动地在我素描本上一点一点地成型……

不远处的学校飘来下课的铃声,我停下笔,看着眼前丰富生动的黑白世界里,心里是满盈盈的成就感哇!

老师把大家的画都看了一遍后,说:“嗯,今天大家都画得很好。而大家要明白,无论画画时环境有多恶劣也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完成。越是艰难完成的作品才会越有价值。这就是今天我要教给大家的。”程老师俯下身开始收拾工具,“好!大家回学校吧!”

儿童线描写生中的观察与表现 篇3

关键词:儿童;线描写生;观察;表现

线描写生是儿童认识世界、表现生活的重要手段。进行线描写生活动能让儿童更深刻地认识事物、表现事物,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造型能力及审美能力。孩子通过线描写生进行基础训练,能积累创作素材,锤炼他们的意志。

对于线条,孩子们非常熟悉,他们最喜欢、最常用的表现方式就是线条。那么,孩子在线描写生中如何进行观察,怎样表现才能驾驭线条这种美术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观察]

让孩子们学会“看”,看什么、怎么看,是进行线描写生的首要条件。教师要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知觉体验,唤起对描绘的事物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对事物进行研究,以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以香菇为例。香菇孩子们非常熟悉,他们都能判断出形状特点:圆形的菇盖,长圆柱形的柄,这是它的主要特征。

出示下面香菇:

请孩子们看香菇的外形特征:你看到的还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由于我们观看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不同的外形特点,有的菇盖呈半圆形,柄从盖的下面伸出;有的菇盖呈圆形,柄从菇盖中间长出,并能看见盖子里面的密密的细线条……

再看各种各样的蘑菇图片,孩子们就会明白只要掌握了香菇的特征,写生其他的蘑菇就变得非常轻松,要让孩子们明白事物外在的多样性其实有内在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能“千变万化”。

二、仔细分析细节特征

为什么有些儿童表现出来的物体显得很空洞、很单调,主要是没有对物体的细节进一步深入的体验感受。细节是构成事物特征的重要部分,通过精细刻画可以使儿童对事物认识更深刻,可以使儿童在平凡的物体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细节观察和精细刻画还可以克服儿童粗心大意和对事物不求甚解的坏毛病。在对事物局部的精细刻画中也要照顾到全局,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得好,作品才显得完整、充分,徐悲鸿说“致广大而尽精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细节在哪里呢?

1.细节在连接处

物体的细节在转折或是交叉的地方,在连接处,在分界线的地方……比如写生灯的细节在灯柱的连接处;大叶子植物的细节在叶子和杆子连接处及细微的前后关系处,藕的细节是藕节的连接处……作品要耐看,这些细节的观察非常重要。

2.细节是纹理,是小构件,是装饰物

物体上面的纹理,比如虎皮兰上面的斑纹,细致刻画更能生动表现植物虎皮兰的特征,更具层次感。玩具枪上面的小结构、小部件让整个物体变得细节丰富,很耐看。布娃娃身上的装饰物、建筑上面的悬挂物……这个细节特点让物体变得灵动、生机勃勃。

3.细节在疏密关系之中

线描写生是用线去表现对象,通过线的勾勒、点画、排列等方式来表现事物的一种造型方法。线的韵律就在疏密、长短、曲直、粗细的排列变化中体现。丰富的黑白灰关系要靠疏密得当的线体现。

比如画扫帚,引导孩子理解:“该靠近和分开的线一定要靠近或分开,该密密画的地方一定要画密,该稀疏的地方要稀疏,注意扫帚上面线的走向、线的穿插和重叠。”这是黑白灰效果产生的一个重要手段。至于用什么样的线,靠要靠近多少,密要密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

三、找到个人的兴趣点

写生就是画自己对物体的感受。写生时赋予线条生命力,通过它的粗细、轻重、曲直、长短、浓淡等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质感和情感,会带来不同的独特韵味和个性化风格的呈现。因为人的能力、喜好、心情等因素的掺杂,孩子的表现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写生时要引导孩子观察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重点刻画。

比如,这三幅《红掌》作品,每个孩子对红掌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侧重于花的表现,有的侧重于叶子的表现,在叶子叶脉的感受上也是不相同的。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的“共性”与“个性”,寻找到能体现物体质感、肌理的细节,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提高对观察物体的感知能力。

[表现]

线描写生如何进行表现,在表现中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哪些问题,最后呈现出什么样的作业效果,在表现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哪些能力发展,是进行线描写生要解决的问题。

一、从“点”入手,分解组合

由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对事物观察喜欢注重局部开始。我们在引导儿童进行写生的时候可以从局部的“点”入手,采用推着画的办法,最后形成物体的整体结构。我喜欢让孩子们从离自己最近、没有遮挡的局部开始着手,最后可以画完整个物体,也可以只表现一个部分。

写生还要学会分解和组合,观察时就是个分解的过程,要会化整为零,比如我们要会把自行车拆成把手、三脚架、车轮等等。而把手你又要能拆成把手皮套、车铃、刹车把手等等,如果你分解得越细说明你观察得越仔细。把物体分解完了,我们要把这些零部件都转移到我们的画纸上,这就是个组合的过程,要化零为整。组合的时候突出重点,作品的多样性就是在这个“组合”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二、注重构图形式美感

画面的美感之一取决于画面的构图美。那么,在写生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做到画面构成的形式美呢?

1.写生前欣赏优秀的写生作品,让孩子从名家作品中了解到形式美的要素。画面饱满,物体大小布局合理,有主次疏密关系等。

2.在教师摆放静物的时候,注重画面的疏密、层次感。比如,在静物下垫张纸,方便位置大小的引导渗透,给孩子一个画面感。

3.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比较、评价,让孩子在互相学习中逐步形成对构图形式美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构图的美感,画面饱满、主体突出,有疏密变化和层次感。

三、线条美感、黑白灰关系的表现

线条的美感主要体现在疏密、曲直、粗细、长短的排列变化中,儿童刚开始线描写生,总是出现用线不肯定、不到位或反复涂改等习惯性表现方式。因此,要让儿童明白怎样的线条才算美、怎样画才算流畅。

1.不要用铅笔,直接用不能修改的勾线笔、签字笔等工具。用铅笔会让孩子不停反复修改,纠正自己的造型,在纸上画了又改,改了又画,形成不肯定、胆怯的心理。孩子用铅笔画了再用勾线笔定稿,结果就会出现线条断断续续、生涩不流畅的效果。

2.注意用线的疏密关系。比如,在画运动鞋时,鞋上的网格线很密,其他部分比较稀疏些。要让儿童了解:该靠近和分开的线一定要靠近或分开,甚至可以适当的夸张。还有能看出厚度关系的地方一定要画出来,鞋底的图案和花纹也可以适当表现,不然会显得很空。有了这些疏密线条,画面的黑白灰关系自然就形成了。

3.线条点画、排列、勾勒是否生动、变化多样,要能表现出事物的特点。

四、个性化的表现

儿童有的活泼、有的奔放、有的娴静,表现在作品中,有的画风细腻,处理得当,有的奔放大胆,画大感觉为主。在写生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感受,在表现中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比如,在画绒毛娃娃时,三个不同的儿童对毛绒娃娃的绒毛的感受不同,用不一样的表现方法。第一个侧重于整个身体都用绒毛表现,第二个侧重于表现兔子的长胡子,身体的毛发表现较少,第三个用了疏密的线表现绒毛的明暗感觉。

教学时我们要顾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不能要求分析到一个规定的程度。教师不能毁灭掉孩子对事物敏锐的观察,细腻的体验,而要鼓励和引导,发挥他们个性上的优点,并成功地体现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一种特质的个性美。

通过线描写生练习,让孩子们学习观察生活细节,拓展思维方式,学会思考,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亲近生活的心,在动手写生中激发他们的智商和情商。

参考文献:

[1]李立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

写生观察 篇4

一、当前艺术类学生油画创作能力短缺的主要表现

当前, 由于受高考招生导向、课程设置及艺术思潮多元化的影响, 学生油画创作能力存在短缺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或画面效果千人一面;或对油画研究缩小到极窄的范围内, 且似是而非;或把技法样式当作个性;或完全模仿某一名家的风格;或写生能力强创作能力弱;或离校后艺术创作后续力不足等等。

二、油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生能力向创造能力转化的途径与方法

使写生能力向创作能力的自然转化, 是每个从事绘画艺术的学生的奋斗目标, 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的一个体现。在油画写生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引导, 树立学生形成独特创作风格的理念和信心

艺术家是需要在长期的文化研究和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创作风格。本科阶段教学首先侧重于艺术共性规律的研究, 才有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持续发展。除了对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研究及提升文化素养之外, 在油画学习中侧重于研究色彩的表现力及研究优秀绘画作品。色彩是油画表现力的基本要素, 是油画迈不开的槛。色彩的表现力是油画艺术的特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 掌握色彩表现的语言规律是油画教学的核心。给学生讲清、讲透油画发展的过程中对色彩的认知过程及各个发展阶段色彩理论的成因和意义, 结合作品分析, 让学生有清醒的认识, 因为思维的清晰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在色彩训练上, 在课外要求学生作色彩构成训练, 因为色彩构成训练关心的是掌握色彩构成美的规律, 它对油画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研究优秀绘画作品上,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优秀油画作品进行临习。作线描稿和黑白稿的练习, 学习绘画大师的构图及画面构成。深层次的了解绘画作品的几何结构与抽象结构, 寻求作品的均衡美。了解作品的点、线、面结构与抽象结构, 寻求作品的节奏美。了解作品的明暗结构与抽象结构, 寻求画面的层次美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应具备的艺术共性规律知识, 更是学生进行创作的理论基石。

(二)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创作能力训练

对作业的要求上则注意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的结合, 短期作业就是幅面很小的小作品,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拿出一定比例的时间面对所要描绘的物象进行小幅的带有创作倾向的练习, 要求做到有意识, 有想法地练习渗入创作理念, 鼓励学生绘画风格多样性, 色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意识。在色彩塑造和造型塑造上鼓励学生通过具象变抽象, 真实色彩变情感色彩与多种表现方法的转换训练, 使学生在借鉴与嫁接、解构与重构、夸张与变形、立体与平面的综合训练中寻求创作的契机。大量小作品的训练, 有助于学生尽兴表现, 从而激发他们主动钻研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创造欲、表现欲。这些都是他们今后向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观摩图像资料和让学生参阅理论书籍, 来理清头脑, 并下达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小型专项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集中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有好的创作意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使创作意图更加明晰, 创作技能逐步提高。从学生的亲身体会来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进而使全班学生的写生能力自然而然地向创作能力转化。

(三) 实行民主教学,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他们自主创作的意识

美术教学因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更适合在实验、探索、讨论、活动和实际操作中进行。在油画教学中,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讨论研究、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鼓励质疑与善于启迪、热情帮助和耐心辅导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才能发挥的关键。美术课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创造和技能训练, 丰富想象力, 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 体验制造的成功的快乐。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思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情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个中滋味, 如在油画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自己摆静物、摆模特, 互相探讨优劣, 与老师共同研究静物摆放位置、模特动势, 背景的处理, 在绘画过程中间, 开展互评, 发表自身想法。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以保持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创新意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明显的得高。学生才会有强烈的上课愿望, 在课堂上表现积极, 参与性强, 练习时自信心强;敢于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入课堂, 充实课堂;敢于求异、敢于创新;自主创作的欲望强烈;课余会选择适合自己绘画特点的方式进行自主创作。

(四) 确立可操作性强的激励学生提升创作能力的评价标准和导向

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向创新型人才发展, 具有重要的作用。除应制定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外, 评价观念更新至为关键。在评价学生的创造力中不能把创造力仅看作是一种智力特征, 它和人的精神状态、人格特征、综合素质相关。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其探索行为由于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有创新意识的作品得到赞扬, 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 创新精神就会发扬。评价美术学习的“效果”, 不仅只关注作业“肖似”为优。还包括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程度的“画面效果”、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如此,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激情得到极大发展。

总之, 教师只有从长远出发, 引导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逐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研究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并开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学训练, 才能使他们在本科学习阶段具备一定的自主创作能力, 为离校后能够自主的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和创作优秀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长期以来, 由于受高考招生导向、课程设置及艺术思潮多元化的影响, 学生油画创作能力存在短缺的现象。如何在写生课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灌输创作理念,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钻研意识、创新意识, 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艺术类学生创作能力短缺的表现入手, 论述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油画写生课教学,写生能力,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周瑜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0.

[3] 赵九杰.油画的色彩语言[M].中国美术出版社.1989.

写生观察 篇5

版权所有-中职教学资源网

半身人像写生中手的刻画是一大难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手的结构关系,以及大的体积变化,特别是在一定的透视当中的体积变化。同时我们要理解由于手一直裸露在外,在明度上要比身体其他部位要深一些,血色更艳丽些。还要注意手的关节处有明显的皮皱,相互形成一定的比例节奏,不宜一一刻画,平均对待,不能过于琐碎,脱离整体感。

5、整体收拾

到了这一步骤,画面有了深入的描绘,同时对模特的观察有了更深理解。当我们推远观察审视画面时,可能会发现整体上不足,所以整体调整是完全必要的。首先要看总的色块关系能否生动的体现对象本身,暗部色彩与亮部色彩是否连贯统一;各大色块之间的区别是否统一在相应的节奏当中,是否具有一定的次序感;主体与背景的空间关系是否明显。再有看人物本身是否有结构上毛病,特别是衣纹下的结构是否遵循固有的比例位置;最后看整个画面的艺术语言,特别是笔触的运用,能否恰如其分的体现结构,整体的笔触流动是否有节奏上的控制。

http://zj5u@163.com

在阳光下画写生 读王垂风景写生 篇6

以照片画油画,早已是行内的常态。先是我辈到了美国,仍画过去的旧题材,不免用照片充作素材;兼以传统类型的人物或风景写生在欧美国家过时太久,国内出去的画手又须过了谋生这一关,哪有写生的余裕和条件,如此稍一懈怠,十数年过去,写生成了隔膜的手艺。回国一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迄今的各路油画家也是凭借照片弄绘画,仍在写生的傻瓜,凤毛麟角,我这才忽然警醒:写生,观照物象的不二法门,传统油画的看家本领,已被大部分画手遗弃了。

而充斥市面的油画,不论什么主题、风格、手法,无论怎样花招用尽、百般说法,在我看,无非一股子照片气,失尽了油画的真味。

王垂旅居蒙特利尔快要二十年了。晚年,他竟告别了照片—记得二十年前他曾以照相写实的手法画了巨大的爱因斯坦像—以顶朴素直接的办法,一年四季钻进加拿大树林子里画写生。是什么缘故使他决心重拾故技?我没与老同学仔细交谈,不敢替他说,但写生画面的生机、色彩、光亮,不会骗人的,我看了他几十幅风景画,不消说,他完全在对景写生的状态与快感中。

三十一年前,王垂与我同在美院油画班毕业,毕业创作中,唯王垂的画面闪烁着阳光,阳光下,一群村妇正在田头奶孩子,浑身闪烁着并反射着春夏的日照和透明的阴影,紫翠、粉绿、玫瑰红,交织成一片苏联油画略显粗糙的浓郁色泽—那是由俄罗斯间接传来中国的印象派余绪,那是以色彩表现外光,以外光塑造人物的油画美学。王垂与我这代人,就是在六七十年代苏联影响最为活跃的时期爱上油画,学习油画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油画圈急于远离“文革”教条,并迎对域外的现代艺术,京沪一带的聪明画手开始不安分了,来自内地的画家则对苏联影响依然一往情深:王垂的毕业创作在那样一个时刻,可能并获得骚乱变动中的美术界予以注意,那时,绘画的群体意识普遍抛弃了“文革”式教条创作,而“文革”创作中苏联影响的良性的一面—饱满的色调、富丽的外光效果,尤其是:基于写生的色彩美学—也被一并抛弃了。

以王垂的耿介,以他日后游走北美的阅历,他怎样省思自己的道路,怎样决定不顾时尚,回向他年轻时代所钟爱的美学记忆,恕我疏失,迄今不得而知,但我欣赏他早年对绘事的忠实和迷恋。这忠实,这迷恋,是因阳光与季节,常在常新,亦如油画的调色板,总能追随自然阴晴萬变的色相而妍丽多彩。这批风景画的局面与景别固然有待开拓,群树与芳草的姿态或许还欠刻画,但我在每幅画中看到写生的愉悦,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绘画的愉悦。我为老同学这批风景写生高兴、叫好!春天来了,我也要像王垂那样带着画箱,出去画写生!

解析“写生状态” 篇7

在每次带学生下乡写生出发之前,我要反复强调:必须要进入一种良好的“写生状态”。这是指画家在对物象写生的过程中具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画面组织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锻炼过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写生状态,而良好的写生状态却大体相同,即多角度、多方位去体察、洞悉大自然,多层面深入透彻地解读、参悟大自然,多形式、多手法凝练地表现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把写生比做狩猎,或许也不失为过。其过程在于发现与捕获,虽然少了因过度紧张与刺激所导致的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与血腥搏斗的场面,却多了一分内心无言的激动与画面上的充实。良好的写生状态便是把握捕获这难得的激动与满足。自从一踏上写生行程,就应该进入写生状态,即心手眼并用,以稚气孩童般的心境,新奇的眼光,每时每刻、无拘无束地去发现自然生活,扫描并发现隐含其中的意、趣、法之所在。正如石鲁先生所言,“画者观生活如赏画,才能使观画者如赏生活”。同一写生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审美人群,不同心情的关照下,必定有着“一回拈出一回新”之感。所谓常看常新,常画常新,就是这个道理。

的大舞台,便拥有了不同的身分与姿态,或静或动、或枯荣、或仰俯,倍加可爱;路旁不起眼的石头,单调无味,没人理睬,然而雨雪之后,它历经数万年的沧桑在那纹路与肌理中突显,在覆盖了婆娑树影、点点光斑之下,其柔情似水的一面又得以展现……这一切都被赋予了无尽的生命力,体现出自然物象间变幻多姿的存在形式,也给画家的写生提供了全方位体验大自然、多角度表现大自然以及充分抒发胸臆的广阔空间。

理想的写生状态应善于协调并驾御天、地、人三者的关系。自然造化中万物皆有生命,并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讲述形形色色的故事,这需要画家去倾听、欣赏乃至于评判。一棵司空见惯的小树,有了阴晴雨雪、朝暮变幻、四时更迭这一丰富

时刻处于“留意状态”,是建立在画家长期对生活进行观照、认知的基础上,在使自然规律向艺术规律转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觉或不自觉的观察本能与审美本能。从某种意义上讲,留意是引发思考行为的前奏,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发端,是对一个画家加强对客体敏感性的重要渠道之一。“留意状态”无不贯穿于写生、创作甚至于临摹过程之中。

造化万物在画家眼里形成了迥异多样的联想。如黄宾虹有“坐望苦不足”一句,其中“坐望”即为洞察造化的下意识体现;贾又福先生在论及写生时着重强调“观想”一词,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启发、调动、培养画家的联想能力,使其利用思路的扩展和流动的想象,来加强画家对大自然的全方位、多层面认知的艺术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幅好的写生作品乃至创作,是通过“浮想联翩”而得到,而联想的引发是与画家的学养、认识、直觉、多思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写生期间不断调整与修正自己的情绪轨迹,是保持良好写生状态的关键。情绪是人内心活动的外在流露。顺理得法时,体会把握那得来不易的情感火花,进一步乘胜追击、巩固成果;苦涩徘徊时,要调整情绪,旁敲侧击,找出根由,迂回解结,将心态摆正于平和,此为写生要义。

山水写生随感 篇8

东西方绘画之不同有很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透视方法的不同,同时这也是观察和认识自然的方法之不同。传统山水画的空间透视法具体表现为“三远法”、“以大观小法”,广泛使用了散点透视,把不同的时间空间的景物安排到同一画面,能在有限的尺幅中表现出无限的意趣来。这些方法依照古人“可居可游,可行可望”的观念,将不同角度、多个视点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诗意的哲学的观照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画者和观者的审美要求。在画面上则具体要求主次得当、错落有致、大小相宜、云水往复、路桥隐现、气脉相通,以便尽得林泉之趣。面对丰富的自然景物,初到写生地点,最好不要马上动笔,而应四处走走看看,先找找感觉,然后再决定画什么内容。关键是所选的场景和内容应该是自己喜欢的,触动自己内心的。感觉平淡的东西往往会让人画不下去,或越画越没有底气,找不到感觉。

“取舍”二字的背后是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判断和果敢的行动,它需要画者平心静气地去观察、判断、思考、联想、决定。“取舍”的要求不仅是“要与不要”这样简单的选择区分,更重要的是将夸张或减弱把握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画面效果。对于打动自己的东西,必须竭尽全力去刻画;对于对突出主题于事无补的东西,或干扰主体表达的东西,要敢于大刀阔斧地去舍掉。一幅好的山水写生作品经取舍布局之后,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主体、陪衬和背景都秩序井然,主要的重点之处能深入、具体、扎实,甚至可以夸张,比原来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还要突出,同时还需减弱陪衬色的其余部分。因此,对于在写生场景中占重要位置而又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一定要敢于大胆减弱,甚至弱化到零。

在对景写生实践中,要具备用传统山水画的画理、画法来对照和印证自然的过程。传统的画理、画法皆源于生活,经历朝历代名家巨匠归纳、提炼、概括而成。因此,我们在案头临摹中,对画理、画法的学习掌握,要通过观察和写生来印证,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和理解传统的画理、画法、笔墨、程式、符号。它们是自然物象结构的概括总结,理解其共性之后,我们在生活中要进一步地感受和发现对象的个性特征。

色彩写生教学初探 篇9

当前,色彩教学中老师讲解色彩的变化规律时,往往直接根据写生对象分析色彩变化规律,尽管老师讲授的有理有据,但大部分学生在自己作画时,仍只用单纯的固有色来表现。这是因为,有些学生的色彩感觉不是很敏锐,他们习惯于用固有色观念去观察眼前的色彩,而且写生对象往往处在室内自然光状态下,它们的色彩变化是很微妙的,学生们很难感受到它们色彩变化的真实倾向,也就理解不了老师所讲授的那些色彩变化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把抽象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具体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感性认识是起点,是理性认识的来源,也是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由于感性认识往往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因而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理性认识才可以说是真实可靠的。所以,直接根据写生对象来讲解色彩变化规律的方法,从表面上看是符合认识规律的,可实际上写生对象真实的色彩变化倾向却没有被多数学生感受到,也就不可能真实地表现在画面上。

怎样才能让学生敏锐地感受到色彩变化的真实倾向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光源的变化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准备好红、橙、黄、蓝、绿等几种不同光源和白色的石膏几何形体,实验如下:

1. 冷暖光源感受实验,分别打开各种颜色的冷暖灯光, 让学生观察冷光源和暖光源的区别。教师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光源给人的感受来讲解。通过光源的感受实验,可以使学生们理解,不同的光源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倾向于红、 橙、黄色的光源属于暖光,倾向于绿、蓝色的光源属于冷光。 在自然界中光源虽然有很多,但不外乎冷和暖两大类。

2. 冷暖变化及整体色调实验,分别打开不同冷暖光源, 照射到石膏几何形体上,先观察、分析几何形体本身和周围环境,在不同的光源下所呈现的不同色调。再观察、分析几何形体本身在不同的冷暖灯光下明、暗两大部分所呈现的不同现象。通过冷暖变化及整体色调实验,可以使学生明确“受光物体在冷光下亮部冷,暗部暖;在暖光下亮部暖,暗部冷” 这一冷暖规律。

3. 同一光源下物体不同部位色彩变化实验,在同一种光源下,依次观察、分析几何形体从明部到半明部到暗部的变化,感受几何形体的受光面、侧光面及其背光面的色彩变化。 通过同一光源下物体不同部位色彩变化实验,学生可以明白受光物体不同部位色彩变化的规律:“受光面的色彩是固有色加上光源色;侧光面的色彩基本上就是固有色;背光面的色彩是固有色加上环境色。”

这一实验是用来学习色彩变化规律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感知,正确地进行分析、比较、概括、 综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实验的过程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但他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认真观察基础上的。白色石膏几何形体对环境色和光源色的反射都是十分敏感的,而且冷暖两类光源都是十分鲜明、强烈的。所以, 在冷光源下,光源色与环境色对比,感觉上是相对冷的,相反,在暖光源下,光源色与环境色对比,感觉上是相对暖的。 因此,不论用什么样的光源来做实验,都能把受光物体的明暗关系、不同部位色彩的变化、整体色调的色彩变化倾向极准确、鲜明地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色彩变化,更深刻地理解色彩变化规律。

谈油画风景写生 篇10

关键词:油画,风景写生,客观,主观

写生即是对景描绘, 是很常见的一种绘画方式, 它是用油画作为绘画媒介对客观自然进行写生描绘的手法。当美术史进入现代主义时期后, 很多油画家都是运用这个方式作为其绘画创作的主要方式, 如印象派的马奈、莫奈。在国内, 也有很多的油画家直接把自己的油画风景写生作品当成自己的创作。

油画风景写生的意义是重大的, 它是我们运用油画这一绘画媒介去表达客观自然的重要方式。对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形体关系, 色彩关系, 形式美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绘画练习方式, 初学油画的人往往是以此为了解油画的一种方式, 通过直接的对景写生, 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熟悉了油画的绘画技法。在研究绘画技法的同时对大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也会有很深刻的认识。初学者对油画风景写生的练习会使其对油画创作基本方法, 技法特点, 艺术特点有很深刻的认识。而有的画家不仅是把油画风景写生当成了他的绘画练习方式, 而是把油画风景写生当成创作艺术作品的方式, 当成个人的艺术理念, 个人艺术情感, 个人艺术价值观在绘画中表达的一个渠道。这种往往是对油画的理解较为深入, 有比较成熟的技法特点, 有一定的能力运用油画对自己的主观情感做出自由表达的画家。此时的油画风景写生就不单是一种练习了, 更是一个创作方式。实际上, 它本身就是一种绘画创作的独立手段。

油画风景写生是油画创作和练习的重要方式, 其方法多种多样, 不同的画家在进行油画风景写生时有各自不同的方法。总得来说, 其步骤有一下几点:1.对油画风景写生所需工具材料的准备。这是基本,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画画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油画风景写生的过程中, 如果我们画的时候缺了一种想要用到的颜料, 那作画的兴趣便会被打消, 如果我们画到快要完成的时候才发现画布漏油、画框有所变形等问题的话那之前的努力都将会变成无用功, 所以, 对材料的准备虽是小事, 确是不容马虎的, 这个功夫必须要做足, 以避免之后的流程受到影响。2.对写生对象的选择。这是对客观自然景物的主观选择, 在我们身边, 大千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以描绘的自然客体, 这些自然客体形式各异, 有的单调统一, 有的富于变化, 有的单调乏味, 有的丰富斑斓, 这些多样的客体呈现在画家眼前的时候就需要画家自己做出选择,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绘画特点、艺术取向来进行选取, 自然客体的存在和画家的选择都没有好坏的标准, 只是看所选择的对象是否符合画家的表达诉求, 如果能, 那便是好的风景、好的描绘对象。3.油画技法在描绘过程中的合理运用。这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环节, 是画家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 有了合适的绘画对象, 画家对客体的主观表达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 先是构图和起形, 构图是绘画作品的基本构架, 是画面的开始, 当随意的自然景物呈现在我们眼前时, 构图在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基础上如何具备艺术上的形式美感是画家的一个课题。构图完成以后下一步便是对画面进行基本着色, 自然景物的色彩为画面色彩的运用提供了参照, 这些色彩是丰富的、多变的、自然的, 在着色时我们需要根据自然呈现出来的客观形态来进行把控, 同时也要讲究艺术上所说的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式美感、视觉心理感受, 当上色完成以后, 画面便有了一个基本面貌, 此时, 油画的特点和画家的个人艺术特点便会在画面当中慢慢展现出来, 油画中“润”的感觉、笔触效果、肌理感等都会有所体现, 这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画家随性而为, 按照自己表达的方式进行创作, 对画面的处理就根据画家的技法积累来进行了, 其艺术能力便在此环节当中得到体现, 这一步骤完成以后画面就基本完成了。最后一步, 是对画面进行最后的调整, 画面要精益求精, 效果完美, 就必须依靠最后的调整。之前的客观描绘, 是在一种随性、自然的感觉当中进行的, 完成的画面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最后的调整便是根据艺术上所说的整体效果对画面局部进行更改, 这是画龙点睛之笔, 是画面完成的最后工序, 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画面就会缺乏“灵气”, 会有些死板, 如果处理得好, 经此过程以后画面会“活”起来。

完成了上述这些步骤, 一幅完整的油画写生作品就成型了, 这几步, 缺一不可, 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是很关键的, 任何一步处理得不好, 作品的最后完成效果都不会理想。这这个过程当中, 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点, 就自己写生中的感觉, 有几点体会。

一、要处理好客观景物与画家“心中之境”的关系

画面中呈现的景象, 往往不是简单的客观世界, 它是由客观景物转化为画家的眼中之景, 再由画家的眼中之景转化为心中之景, 其后由画家的心中之景转化为画面之景的, 其过程不是简单的一撮而就, 而是循序渐进的。古时的中国画家强调“形万里路”“尽奇峰打草稿”“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画中之竹”, 这些都是印证绘画中自然客体与画家主观情感结合以后所形成的画中之物的关系。油画风景写生当中这种关系依然存在, 如何处理自然景物与画中景物的关系是画家写生时面临的同一课题, 不同的画家对此同一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这是画家艺术个性的彰显, 方法的不同, 正是艺术多样化的体现。这个关系处理得好, 写生的作品便是画家的得意之作, 是画家心灵深处诉求的体现。

二、处理好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在初学绘画时, 总以为写生便是老老实实地对景描绘, 是一成不变地对自然客体的忠实表述, 象照相机一样。而创作是有别于写生的、完全依照画家主观情感来安排画面景象的作画方式。实际上, 写生不是简单的对景描绘, 其间已融入了画家太多的主观取向, 甚至可以说写生即是创作, 只不过是有一定客观依照的创作描绘, 没有必要完全把写生与创作画一条界线, 如果真要分的话, 写生中的表达过程就会显得了无生趣。油画风景写生当中, 也不能完全主观, 一味地追求创作效果, 如果不注重客观对象, 写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失去了对客观自然对艺术的支持, 反而不利于艺术情感的表达。人们的视觉都是有习惯性的, 总是会追求一种“真”的东西, 所以画中之景需要以客观为参照, 同时观者的视觉也会有一种惰性, 想看到一些新的、美的, 有一些陌生感和视觉冲击力的东西, 这些感受在画面中的呈现就需要画家的主观表达了。从画面视觉感受上来说, 油画风景写生作品正是需要这种“熟悉”与“陌生”的矛盾关系而产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熟悉”与“陌生”关系度的把握是画家在写生绘画作品当中需要修炼和把控的。

三、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面对的一个问题, 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流派、不同画家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解读。油画风景写生当中这也是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 更多的人往往把油画风景写生当成是一种绘画练习, 所以常是重技术而轻艺术, 这一观念显然是有所局限的。既然油画风景写生的画面能够成为作品, 那其间的艺术性就必不可少了, 他们之前在普通的画面当中应该是一种对应和对等的关系, 没有谁比谁重要, 重什么轻什么的说法, 技术的完美把握为艺术性的表达提供了支持, 而艺术性的呈现会让油画风景写生当中的技术表达显得有的放矢, 提升画面的整体品格。

水彩风景写生感悟 篇11

摘要:风景写生是理论应用于实践、接触大自然的最好方式,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任务。本文从构图、表现内容、色调和意境几个方面谈了水彩风景写生的一些感受,在水彩风景写生中提高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

关键词:水彩 ;构图 ; 色调 ;意境

中图分类号: 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59-002

记得最初学习水彩画,是司宝库老师带我入门,他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画法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考研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水彩画专业,从此与水彩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读研究生时常常跟随导师赵云龙去各地写生,山区、林区、渔村、民居......看多了大城市的喧闹、繁华、人来人往、行色匆匆,忽然到宁静、平淡的地方,与世隔绝一段时间,像世外桃源一样,每一处景色都很吸引我,水彩风景写生一直是我喜欢的创作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动与真实,感叹着自然的魅力,会产生出无限的创作激情与灵感,这是室内创作所不能比拟的,在风景中享受着水和颜色之间在纸面上的碰撞所带来的快乐。

水彩风景写生这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是国内外高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学习室外光色规律、掌握水彩画的技法、研究绘画意境、色调等的重要手段。由于水彩材料的便捷、简单,非常适合室外写生,所以水彩风景写生在深入生活,讴歌自然方面是首选的方式之一。经过长期户外风景写生训练,不仅可以在绘画表现水彩画技法,对风景的观察、概括以及表现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还可以提高人的审美修养,陶冶情操,激发我们热爱生活,使我们能够更加体会自然、热爱自然。我们熟知的画家萨金特、怀斯等水彩风景写生作品亦都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存在,在水彩史上闪烁着永久的光芒,深受大家的喜爱,为后人探讨、学习,赞叹大师娴熟、高超的技艺。

辽阔的祖国,北方风景雄伟壮观,南方风景恬静安逸,东部城市繁华发达,西部边境幽静苍凉,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景色的无限魅力!北宋山水画理论家、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中写到:“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是从一个画家的视角借用雾气的不同特点来描写四季山峦不同的奇妙景色。所以,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情!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美感!即使是同一处景色,每个人作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在写生时,我们一行的学生都认为很普通的景色,可是赵老师作画表现出来时却是惊奇的迷人、精致,这就是画家的修养和经验吧!

在水彩画风景写生过程中,构图和取景是至关重要的,是写生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水彩风景写生中,首先应该根据一些绘画的基本规律以及形式美的法则,对景物进行点、线、面、黑、白、灰、色彩等各种元素进行组合,使画面在变化中有统一,均衡中有节奏和韵律,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写生中无论采取何种构图,都应强化自己的感受,突出主体。往往一些风景写生的初学者容易被错综复杂的自然物象所干扰,应力求做到简化。在构图时要学会取舍、要有主次,要有层次,要有繁简,要有对比。构图好不好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作画动笔前一定要对景色进行认真的观察、取舍、整理、思考,通过移花接木、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进行反复推敲,方能落笔无悔。如何构图?和作者想表达的审美是有直接关系的,它体现着作者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修养。在同一地点写生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选景、构图,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即使同一风景,同一个人随着对构图、颜色的认识,也会出现不同的构图。如画家莫奈《鲁昂大教堂》,作画共20多幅,其中最出名的是四幅,构图新颖多变,每幅画的色调也不相同,同一教堂所呈现的形象和气质也不一样。当然,风景画不可能把透视法则画得像测量一样精确,但对基本透视原理必须掌握,要运用好透视规律,处理好视平线和景物的关系,这对于表现远近的空间层次则是很必要的。

在水彩风景写生中,写生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空是关键的“音符”,是感觉的基本源泉,决定着作品的氛围。从一开始作画我们就应该考虑到天空。天空的面积、天空的纯度都是影响整幅画色调的重要因素。晴天的天空蔚蓝、纯粹,有时候会有云彩,对比鲜明,蓝是蓝,白是白。而阴天的天空则或混而色浊,或乌云密布,颜色统一。在画天空时,切忌拖泥带水,用笔要果断,色彩要准确。

远山较为朦胧,色彩单纯,形体也简单些。特别是在雨后,晴天时有色彩变化,阴天时则灰蒙一片。多层山最为好,空间深远,变化丰富,视野开阔。山的起伏是要讲究气势的传承。一般为远山淡一些,近山深一些,山顶的树木当点而为之,用笔要随意,轻松。远景的树在天空的对比下显得格外清晰,树干要注意动态,树枝要注意穿插,树叶要透出天空,这样会“透气”。要尽量做到气韵一体。近景的树则需要细致刻画,通常采用干湿结合画法,以点彩的形式去点缀树叶,用线勾勒出树干、树枝,根据树枝的生长规律以及树种的形态特征来用笔,要特别注重对树之外形的处理,边缘线的处理体现出空间关系。

建筑物是风景中较为重要的一项,通常面积较大,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地域原因,各地建筑物各有风格,由于颜色以及材料的区别,在画面上表现出各有情趣。在画建筑物时,结构和透视现象要求比较严格,必须准确。要分清屋顶和墙壁两部分结构,一定要画出墙壁和墙壁之间的明暗转折关系,这决定着房屋的体积。要抓整体效果,不要追求建筑物的局部,色彩要服从明暗规律。不必要的细节部分要果断的省去,如瓦纹、砖块等只需作象征性的表现,若照样描写,会让人觉得琐碎,要概括些,用写意的笔法处理,取其精髓,要注意疏密对比,打破单调的重复,窗户和门的表现也是精彩的一个点,不可大意。

风景写生中常常出现的还有小路,或弯弯曲曲、或平坦径直。或水泥石板,或黄泥巴,或冷或暖。下雨天路面偶尔还会有一滩积水,路上一道道的辙,斑斑驳驳的花纹,破碎的图案,经过多年的雨水打磨,行人踩踏,在色彩上已是相当的和谐,青草,在阳光下格外的显眼,在路边随风摇曳着。路亮,路边的草地颜色暗一些,还有一些石板缝隙钻出的小草看起来是那样的坚韧。也会有一部分草会遮住一部分路,形成了若隐若现、参差不齐的样子。积水的颜色受光的影响亮而蓝,周围的路则暗而成暖色,暗部的路面甚至成红紫色,冷暖衔接,好看极了。积水面积若宽一些,还会有远处物体的倒影,这些都是刻画的对象。

当然,阴影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表现一切物体所必须的因素,是物体位置的确定。阴影的位置,面积、色彩对比程度决定着写生的时间、天气,要捕捉光影之美,巧妙运用好光影效果,会让写生作品增色许多。

任何一幅好的水彩风景作品,都会强调色调,都是画家品味的体现。色调是色彩气氛的高度概括,能给人总的感受和印象。在大自然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同颜色的物体或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之中,或被笼罩在一片轻纱薄雾似的、淡蓝色的月色之中;或被秋天迷人的金黄色所笼罩;或被统一在冬季银装素裹的世界之中。每一幅画都具备一定的季节、时间、气候、地域的光色特点和合乎情理的自然景色。通常早晨光色微弱,色彩对比较弱,色调微弱,朦胧一片。中午太阳光线直射,景物多为顶光,呈现出一片白色,景物在强光的照射下,色感减弱。受光部色彩偏冷,背光部色彩偏暖,环境色清晰可辨。一切景物几乎都失去了它的固有色,这时的景色很美,很令人陶醉神往,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美景,所以我们要迅速作画,抓住强光下的景色。夜晚,一切景物都弱了,只有月亮、星星和点点灯火在黑暗的色调中保持较为鲜亮的色彩,成为画面的一个个亮点,给人以宁静、朦胧的气氛和神秘、梦幻的美感。你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景色,但你一定要总结出它的色彩规律。色调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画家最能体现个性风格的因素之一。时代的变化带来观念的变化,绘画的色彩如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所追求的目标形式多样,从东方到西方,从具象到抽象,人们对绘画色调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对色调的追求都趋向单纯、新颖、夸张和风格化。绘画的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成为绘画中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而被探索、创造和运用,从而显示出色调自身独立的艺术价值。

作为一个写生者,要用心观察景物中的一砂一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心体会万物的生长历程,要沉浸在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中,才能产生作画的激情,在激情和感动中,创作表达出景物最精华的部分——意境,也是写生作品成败的又一个关键,自身对美的鉴赏力,画者不同的气质修养决定了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和表达也会各有千秋,因而形成多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画作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意境美。在营造作品的意境时,画面的色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决定着画面的最终效果。或晴朗、或灰暗、或浓艳、或清淡......利用不同的色彩倾向,来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做到借景抒情,用画笔与自然对话。

上一篇:语用负迁移论文下一篇: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