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

2024-09-19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共9篇)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 篇1

从静物写生的角度分析整体观察, 把整体观察分为长方形概括观察、两点连线观察、横竖对比观察三步理解, 为解决静物写生中画基本轮廓和形体结构的问题提供有效方法。

第一步:长方形概括观察

这一步是解决从整体观察中概括大形轮廓和确定构图形式的问题。当准备好了画板、画纸、铅笔等工具, 进入作画状态时, 第一时间就是从整体上观察对象, 思考取景定界范围, 凭视觉印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理想的构思画面, 想把它画到画纸上, 并把画纸上下边缘理解成是和构思画面上下边缘一样与水平面平行的。观察时, 外观对象整体的形与貌和边缘轮廓, 内观整体表面的点及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根据摆设的物体多少而言, 若只是一件物体, 那么画面整体就是它本身的上下左右和空间背景;若是多个物体构成的画面, 则画面整体包含了前后左右各个物体和空间距离及背景的组合关系, 需要把多个物体连同它们的空间距离一起理解成统一的大整体, 这是对整体概念必须的认识和理解。在观察中我们会很快发现, 整体画面上存在不同位置的点、线、面, 都在视觉网上游动, 等待我们去捕捉, 把它准确地画在画纸上。首先从大体去考虑, 用视觉捕捉整体上下左右最边缘的四个点, 经上下最边缘的点向左右延伸, 形成与水平面平行的两条直线;经左右最边缘的两点向上下延伸, 形成垂直于水平面的两条平行线。无形中把并不具备整齐边缘的实物看成是一个长方形包围的画面, 分析找出这个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距, 得出一个比例关系。用这个长方形划定物体的上下左右范围, 就是静物写生中的长方形概括观察方法。根据构图的知识和原则, 用铅笔轻轻地按比例把观察到的长方形画在纸上。对多个物体组和的画面, 必须把每个物体都用长方形的概括方法画出, 要注意局部物体与局部物体同大整体的比较, 概括局部的小长方形在整体长方形内应占多少位置, 面积大小如何, 都按比例画出。为画好物体的内外轮廓和形体结构迈出第一步, 这一步的重点是把长方形的长宽比例看准画准。

第二步:两点连线观察

从长方形概括观察中, 已初步认识了整体的概念, 并用长方形概括出了整体的大形轮廓, 接着就是在整体大形内解决寻找点的位置问题, 为画准轮廓和结构开辟道路。观察画面上不同位置的点, 把点与点按结构规律连成线观察, 是理解物体内外轮廓的有效途径。如何找准点的准确位置是画准物体内外轮廓和结构的关键问题。在整体大形内, 眼睛务必要不停地观察各个点的存在和比较各个点的方位, 还要把被遮住的点也一样看待。任意选取方位较明确的一点, 作为观察的第一起点, 迅速寻找另一点为第二点, 同时把第一点与第二点连线观察, 判断这条连线的水平线夹角的度数。然后又寻找第三点, 把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观察, 判断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的水平夹角:再由第三点折回第一点连线观察, 判断第三点与第一点连线的水平夹角。此时, 这三点连成的三条线段在视觉空间中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三个点一起观察, 同时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水平夹角度数, 联系整体反复推敲, 感觉这三点在整体画面中的和谐位置, 初步决定着三个点的位置, 并把它们轻轻地画在画纸上。继续寻找每一个点, 都可以用两点连线形成三角形来观察, 然后一一画出。观察两点连线的水平线夹角度数和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形状相结合, 分析判定每一个点的准确位置, 是两点连线观察的实质。两点连线观察的连线, 有时是实线, 是物体的轮廓线和结构线, 可以一边观察一边轻轻地画出;有的是跨过空间的虚线, 只是判定点的位置准确与否做参考, 不用画出。找准了点的准确位置和两点连线的水平夹角, 画出两点连线的实线, 物体的内外轮廓和形体结构, 就轻易地出现了。

第三步:横竖对比观察

横竖对比观察, 是解决进一步寻找点的准确位置和检查已画出的各个点是否处在正确位置的问题。方法是在视觉中设两条虚直线, 一是水平线, 二是垂直线, 都是活动的。可以用手中的铅笔比较运用。用水平线停留在物体某个点上面观察时, 各个点离开水平线的距离为多少, 相互比较, 画出点的正确位置;同时用垂直线停留在物体某个点上沿直线竖向观察, 看左边有些什么点、右边有些什么点, 各个点离开垂直线两边的距离是多少, 相互比较, 按比例画出各个点的正确位置。横竖对比法用于检查画面中各个点是否画得准确, 是快速有效的诀窍。对初步画出的各个点和轮廓线上的点, 只要把横竖线移上去比较, 若观察是在水平线上面的点, 已经画到水平线下面去了, 说明其中有一个点画错了;若观察是在水平线下面的点已画到和水平线上面的点一样平了, 也不是正确的;若观察是在垂直线左边的点画到垂直线右边去了, 右边的点画到左边去了, 或者不是与垂直线上的点一样的, 也画在垂直线上了, 肯定有一些点没有画确。通过横竖观察比较, 发现位置画错的点, 再从整体观察考虑, 重新纠正, 使画面上点与点和谐相处, 线与面自然相配。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

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这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定教材工艺美术专业《色彩》一书中的第四章静物写生的第四节课。本课分为五个小节,观察思考――构图起稿――着色――深入刻画――调整完成,以及两个附带知识点。教材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原则,每章节均采用基础知识,技能训练程序和表现方法要点“三段式”结构,本节课就是这一结构的中间环节“技能训练程序”。并将结构造型,色彩表现方法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坚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为指导,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色彩》教材也要求:“以培养对色彩敏锐的感受能力,了解色彩绘画的基础原理,基础知识及基础技法,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学会运用色彩规律和使用色彩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结合工艺美术专业的特点,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对各种物象色彩表现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本专业。

知识目标:掌握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并加以运用。

技能目标:通过静物写生作画的方法、步骤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在写生过程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品格。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运用的重要性,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深入刻画阶段的主要任务――培养色彩的观察力与表现力。

根据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复杂性,把难点确定为:调整完成阶段的主要任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提问法、任务驱动法和创设情景法等教学方法。

依据静物写生知识运用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围绕上述的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引导――示范”的三步骤方法,充分利用教具,以实例为主线,不断采用赏、析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色彩知识,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使整节课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中完成,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展示法:主要是指优秀作品的展示

2、实践法:要应用在课堂上静物写生作画步骤的`训练上。

三、说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静物写生方法与步骤的准确性和运用是学生较难把握的,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的赏析活动中,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1、“提问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这也是学法中最重要的部分。

2、“尝试操作法”增强互动性,掌握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的实际运用。

3、“学中练、练中学”使学生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然后提出难点、疑点,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色彩课的特点,本节课由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授新课、课间巡回辅导、小结五个环节组成。

1、回顾复习:在教授新课之前,将第二章中的知识要点,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色彩理论。(设计意图: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为新课的开启奠定基础,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导入新课:展示法国著名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塞尚的静物作品以及历年优秀的学生习作。(设计意图:通过佳作的赏析,启发学生追寻大师的足迹,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3、授新课:传授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以“陶罐、水果及衬布等”为组合的简单静物为例,讲解静物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1) 观察思考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对象。给学生展示已经摆放好的静物组,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对象。让学生讨论自己对于这组静物的直观感受即第一印象。讨论过后,教师进行总结,使用创设静物情景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在绘画教学中使学生产生美的情感,当学生在面对一组静物时,首先引导他们产生情感,将静物画同其他艺术形式作比较联系,特别是同影视艺术的类比:主体的花瓶陶罐如同影视中的主要角色,杯盘蔬果则是次要角色,衬布则是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在他们之间的位置空间关系上有聚有散,有前有后,在光色交织中正演绎着或美丽动人,或忧伤惆怅,或豪迈激越的故事……通过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假想情景中,体会静物的生命力。开始由被动的描摹转向融入自我对静物深切情感的自动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思考,使学生们做到“成竹在胸”。培养学生分析物体的比例关系、形体结构、主次关系、总体色调。并且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使学生对于绘画作品情感的融入有新的体会与感知。)

2) 构图起稿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起稿。依据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作画原则,

运用几何形体归纳法,将复杂的静物形体结构进行概括。教授学生起稿的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辅助线的使用,整体观察,整体作画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对物体的结构,透视,比例关系观察的能力,掌握造型表现能力。)

3) 着色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色彩基调。训练学生大胆的铺色,眼观全局,

迅速,果断地表现大的色彩关系。培养学生整体观察静物,这也是整个写生过程的关键。遵循写生的技法原则:先湿后干,先深后浅,先报后厚的次序。从物体的暗部开始刻画,在过渡到中间色,找准冷暖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着色阶段,使学生掌握色彩关系的对比协调,按次序作画以及把握整体感觉。)

4) 深入刻画 这一阶段是整个写生过程的重点所在。主要任务是形色结合,在抓住重点的局部深入刻画。培养学生深入具体,看到细微形体关系及细微色变化的能力。以塑造物体的真实感效果为中心,引导学生遵循先主后次,先近后远,从实到虚,逐步深入的顺序。重点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空间关系,质地感觉,冷暖关系,主次关系。这一阶段要有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平均对待,要善于保留在大关系阶段可取之处,不要做大的全局性的改动。 (设计意图:在写生过程中注重表现色彩的本色,注重颜色的把握,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的能力和整体表现能力。)

5) 调整完成 这一阶段是整个作画过程的难点所在。主要任务是回到客观形象上来,恢复到第一印象的新鲜感,认真分析,提出问题,调整修改。将作业放到静物一旁,退到一定距离,整体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如黑白灰关系,虚实关系,冷暖关系,前后关系是否到位。在作业中逐一寻求答案,根据问题,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多思考,找准主要问题,找到解决方法。调整,要从整体出发,抓住整体,将调整的过程变为充实整体的过程,使画面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设计意图:在调整过程中,培养学生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能力。)

4、作业练习

写生一组静物,掌握和应用本课的方法与步骤,要求学生以色彩表现分析为主,在8开水粉纸上完成作业。教师巡回辅导:由于学生理解及掌握静物的方法步骤的知识层次不同和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在辅导中,可以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完成作业后,进行专项临摹的拓展练习。根据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的情况及时辅导。(设计意图:在练习中,使学生能够将写生的步骤,方法技巧等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达到训练的目的。)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素描教学;观察方法;观察能力;培养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简言之,就是“看”的艺术。但观察不等同简单的“看”,观察是有目的的,积极地、研究性的去看。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训练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为何要在素描静物写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这是因为,相对风景和肖像而言,素描静物写生既不像风景写生那样受气候、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不像肖像写生那样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抓住人物表情特别是眼神那种稍纵即逝的微妙变化那么高的难度。素描静物写生可以在室内进行,光源相对稳定,摆放的物品静止不动,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主题,搭配不同质感的物件,深入、细致、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和反复描绘、修改。因此,素描静物写生是小学高年级阶段训练观察方法的最佳课题。

但是,作为小学生,因为观察能力的欠缺,在素描静物写生中会出现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呢?这是众多美术教师一直在研究,积极尝试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极其有效的。

一、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的能力

整体观察是一种科学而且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所谓“整体观察”,是指不要只盯住某一局部,某一物件去看,而是要纵观全局的看。既要看到整组静物中精彩的主体,也要看到与之呼应的客体;既要看到大的物件,又不要忽略小东西;既要看到离自己近的物品,又要将视线往纵深推进看到远处的东西,包括衬布的布纹及走向,色彩的深浅,与物品的前后遮挡关系。没有经过整体观察训练的学生,就不具备整体观察的能力。他们在写生时喜欢从局部入手,会将某一局部刻画得很完整了,而其他物件还停留在轮廓阶段甚至连大体轮廓都没有。画面就显得支离破碎,看不出整幅画大体黑白灰关系,更谈不上画面的感染力。起稿阶段主要是通过整体观察,确立画面的布局,勾画出各物体的轮廓。这一步骤一般的学生通过训练都能理解。但接下来在深入塑造时,问题就出来了,多数同学会从某一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开始塑造,忽略其他与之相关的物体,比如只画花瓶而忘了画其他水果和盘子。

所以,针对初学素描者而言,正确的观察方法应该是,从起稿阶段到画出大体明暗关系,再到深入塑造直到最后调整完成,都应该整体推进,兼顾全局。这就好比盖房子,要四面墙一起上,而不是一面墙盖好了,再盖另一面墙。

二、培养学生联系观察的能力

世上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和周边环境发生联系,形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素描静物写生也一样,当一组静物摆放好以后,这组静物中所有的东西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物体与物体之间就构成了联系。任何割裂、孤立地对待某一件物体都是不正确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养成联系观察的习惯。

什么是联系地观察呢?就是指在观察时,既要看到物体本身,也要看到物体与周边环境、各物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观察的目光要具有“放射性”。既要留意左右,也要兼顾前后。这样,在平面的二度空间上才有塑造出三度空间的可能。小学生因为没有养成联系观察的习惯,在写生时会不自觉地将物体与周边环境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就会因为缺少联系而显得生硬,不生动。除此之外,我们除了要看到整组静物之间各物体的相互联系,还要留意物体与空间背景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说,我们将看得见的物体比作“正形”的话,那么,背景与看不见的空间就是“负形”。正负形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在表现时要正、负形一起画,画面除了表现出立体感,更要具有空间感,似乎充满了空气一样。当然,这就牵涉到如何去表现的问题了。

三、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当一组静物摆放好以后,各物品之间就形成了黑白灰关系。如何去处理这些黑白灰关系呢?这就需要观察比较,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当同一组静物中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物品造型、色彩很接近甚至完全一样时,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比较,区别对待,不能画得雷同。初学者在观察时往往比较得不够,将相近的物品画得一样,缺少变化。会将处于暗部、阴影中的黑白关系也刻画得很强烈,到处都是强烈黑白对比,整个画面支离破碎不说,后面的和处于暗部的物体会因为刻画强烈而和前景的物体“抢风头”退不下去,从而大大影响画面的整体性、空间感和感染力。在绘画中,即使后面的黑白对比很强烈,只要和前景的关系一比较,他就会弱下去。这时的观察要遵循“前实后虚,近实远虚,上实下虚”的原则。所以,作画者特别是初学者将眼睛眯成一条缝来观察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画面前后虚实更有区别,从而使画面更加整体。

四、培养学生理解观察的能力

除了整体观察和联系观察,对物体结构的理解也是不容忽视的。马克思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在美术作品中,物体都具有其自身的造型特征和个性,概念地去表现显然是不正确的,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地去观察。正如哲学家莱布尼兹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概念化是美术学习的大忌,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观察阶段就必须敏锐地发现物体各自的特征,理解物体各部分结构。比如一堆苹果,即使是同一棵树上摘下来的,它们的造型和色彩也是千变万化而各具个性的。一堆陶罐,它们各自的造型和色彩、质地也是极具个性特点的。对物体结构的观察和理解,不仅是为了画准对象也是提高审美能力和掌握艺术表现语言的需要。

五、让学生养成作小构图的习惯

那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怎样解决在简单的静物写生中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呢?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作小构图的训练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小构图就是将画面的尺寸缩小到32K画纸,就好像一张5R相片一样大小。在这么小的画面里进行构图,便于小学生驾驭整个画面,眼睛的视角有利于统观全局,小画幅因为勾画的物件相对小,没有多大空间让小朋友去死扣细节,所以画出来的东西相对更整体一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慢慢地加大画面的尺寸,就能很快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了。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提高了观察能力。

六、教师的示范引领

除此之外,教师的示范引领也至关重要。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小学生毕竟年龄偏小,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在进行素描学习时很多相对抽象的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讲演示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进行示范时要严格按照整体观察、联系观察等科学观察方法进行。例如,在摆好的一组静物面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组静物共摆放了几件物品,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个最高,哪个最低,哪些聚在一起,哪些又比较分散,物品与衬布之间形成了一个怎样的联系,物品与物品之间有哪些前后遮挡关系,等等。其次,每一个绘画步骤都要严格遵循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的方法,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必要时,每画一个步骤都要停下来细细讲解,让学生认真体会。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从小掌握整体地、联系地、比较地、理解地观察方法,结合小构图练习和教师的示范引领,就可以克服孤立地、局部地、表面地观察问题的错误。诚然,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只要我们在上述观察方法的指引下,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厚祥,师范院校公共美术教程,南高大学出版社,1993,9

[2]《教学对话》编委会,教学对话——素描静物,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素描学习——静物精品,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4]龙友、何玉凯、朱涛、聂丽芬,素描静物精解,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 篇4

一、认识色彩

要想画好色彩, 就得先认识色彩。大家知道, 没有阳光什么也看不见, 一切形体、明暗、颜色都无从谈起。只要有了光, 五彩缤纷的世界就会呈现在你眼前, 让你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所以光源是产生色彩的根本原因。

十七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太阳光谱, 赤、橙、黄、绿、青、蓝、紫, 科学实践证明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物体的色彩是由于光的反射和吸收而形成的。严格地说, 物体本身没有固有色, 只是由于不同的物质会反射和吸收不同的色光, 当物体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时, 看到的就是红色物体。依此类推, 我们就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固有色了, 所以色彩是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影响色彩的主要因素, 写生时必须认识和理解物体色彩的相互影响, 弄清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相互关系, 才能画出色彩丰富、和谐的作品。比如蓝衬布上的白陶罐呈现橙味, 这是视觉环境色的影响, 高光部位的紫灰色这是光源色的影响, 中间灰面则是固有色的影响, 反光部位的蓝灰色是周围环境色的影响。

色彩比素描视觉冲击力强, 是因为它不仅有自身的情感存在, 而且还有最基本的冷暖属性。习惯上人们把红黄颜色称为暖色, 它给人以温暖、阳光、热烈的感觉, 把蓝、绿、紫颜色称之为冷色, 它给人一种寒冷、凉爽的感觉。在视觉的作用上, 暖色向前冲, 冷色向后退, 纯色往前跑, 灰色向后缩, 所以, 我们就归纳出色彩空间的规律:是近暖远冷、近纯远灰、这是画好色彩空间的法宝。其次, 物体受光面偏冷、背光面偏暖 (指室内) , 这是色彩的冷暖向背规律, 是色彩表达物体体积的法宝。每一块颜色都有它自身的明度、色相、纯度, 这是色彩的三要素, 其中明度关系就是素描的黑、白、灰关系, 它和冷暖构成了色彩最基本的关系, 即有了色彩的冷暖关系和素描的黑白灰关系, 才是完整的色彩静物写生。

二、观察色彩

观察色彩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整体观察、整体比较, 具体如下:

(1) 感性观察。当一组静物摆好后, 要从整体出发感觉一下, 看这组静物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即第一感觉。紧紧抓住这个印象不忘记, 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这就完成了初步的感性观察, 这个意识要贯穿整个作画过程。

(2) 理性观察。理性观察就是在色彩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观察。比如, 我们知道在室内写生一般都是冷光源, 那么物体的射光面一定偏冷、背光面一定偏暖了, 前面的色彩一定鲜亮后面的则变灰了, 红衬布上的黑罐偏绿灰, 黄衬布上的黑罐偏紫灰, 蓝衬布上的黑罐带橙味。这些都不用考虑, 肯定是这样的, 不用反复琢磨。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3) 比较观察。 (1) 比色调。每组静物的色调都不会一样, 需要细心观察比较。从冷暖上来说它是冷调还是暖调, 从明度上来说它是亮色调、灰色调还是重色调, 从色性上来说它是高调还是低调等等, 定了调以后才好安排画面的其他因素。 (2) 比明度。明度就是色彩的明暗差别, 在素描里叫黑、白、灰关系。首先, 我们要找到画面明度最低 (最重) 的一点, 明度最高 (最亮) 的一点, 然后把明度由高到低的按顺序排列出来, 这样就使画面建立了一个明度秩序, 画面就不会画灰了。 (3) 比纯度。观察对比这组静物最纯的一点在哪里, 然后其他物体的纯度都不能超过它, 使画面有了个纯灰的空间秩序, 空间感强。 (4) 比色相。色相就是颜色的相貌, 一幅画中必须有明确的色相, 也就是比固有色, 没有明确的色相, 这张画就会画灰画脏。 (5) 比冷暖。观察这组静物远近的冷暖关系, 平立面的冷暖关系, 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冷暖关系, 同类色之间的冷暖关系, 受光面和背光面之间的冷暖关系等, 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画出丰富的色彩变化。

三、表现色彩

(1) 技法的运用。 (1) 先深后浅、先暗后亮。先画物体暗部的投影和重色, 再画物体的灰面, 然后画亮部浅色, 这实际上是一个作画程序, 优点是有利于画面主次、虚实、空间层次的表达, 不容易把画面画灰, 非常适合训练高考学生。 (2) 先湿后干、先薄后厚。先用湿画法画背景, 抓大关系, 笔触与色块相互交融, 能产生清新、透气、自然的画面效果。一般第一次用色要薄, 在此基础上用干画法充实画面, 用笔肯定、果断、坚实有力, 常用于表达主体物和前面的环境, 给人以形象突出、体积感强、空间感强, 虚实效果好的感觉。 (3) 先远后近。先画远处的东西, 比如天空、远山、后面的空间或衬布, 再画近处, 这样近处的物体就会很自然地压住远处的空间和物体, 层次清晰, 主题突出。

(2) 笔触的运用。 (1) 先大笔触后小笔触。先用大笔触来铺大的色彩关系, 即背景衬布等, 能很快地捕捉画面的色调关系, 笔触奔放有力, 画面效果轻松、自然;然后再用小笔触塑造物体, 优点是细腻深入, 能表达丰富的细节。小笔触常用于表现主体物和前面的衬布, 大小笔触相结合能增强画面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2) 曲直、长短、不同方向的笔触综合。曲线笔触灵活生动、自然客观, 常用于对物体外轮廓和衬布的褶纹处理;直线笔触结实、流畅, 适合用于对结构体块的表现, 具有较强的肯定性和表现力;长笔触流畅、夸张、概括, 常用于起稿和物体外形的调整;短笔触变化灵活, 适合塑造细节, 且能丰富色彩关系。

形体结构的塑造和画面效果与笔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意流畅、无固定方向的笔触能使画面生动、自然、轻松、亲切, 直线笔触结实、稳重、肯定、概括、整体、统一, 点的笔触清新、透气、鲜亮。但更多的是多种笔触的综合运用,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创造笔法, 使画面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增加视觉冲击力。

四、训练色彩要讲究方法与步骤

(1) 整体训练。初学者不注意整体观察和整体作画, 为了让学生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教师必须严卡作画步骤和方法,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开始时写生色彩不要求细画, 而是要铺大颜色, 抓大色调, 进行色块训练, 反复比较几个大色块的关系, 必须准确。起初可以用16K纸画小色稿, 等小色稿基本准确后, 说明观察方法有了一定秩序了, 开始画大色稿。画大色稿不仅要求颜色准确, 而且还讲究用笔, 每一个步骤都要考虑清楚, 使画面能够有清晰的空间感和节奏感。

(2) 局部塑造。会铺大色调以后, 就要转入局部训练, 即深入塑造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和质感。这时, 就要单研究一个东西, 比如单画一个陶罐, 把它画得圆圆的厚厚的, 敲起来当当响。这就要把素描的三面五调关系用进来才能画结实, 一个东西要“体积”起来必须有三个面来组成它 (亮、灰、暗) , 一个东西要圆起来必须有五种色调 (高光、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 , 表现在色彩里面缺一也不行。首先, 区分出两大部:受光部和背光部, 亮、灰面是受光部, 明暗交界线以后的暗部和投影是背光部。色彩有冷暖相背规律, 如果受光面偏冷, 背光面则暖。在室内往往是反射天空的冷光, 所有我们一般以冷光做范例。陶罐上最鼓的地方是高光, 高光最冷。其次, 离光源越近的灰面越冷, 离光源越远越暖。罐口除有前后的冷暖关系外, 透视关系也必须准确, 两边最宽, 前宽后窄 (近宽远窄) , 高光在罐口的棱角上。千万不能偷懒画一片亮白颜色, 那样把好多结构和关系都弄没有了。另外高光也有主次之分, 相对的冷暖之分, 色随形走, 形依附于色。物体受光部的颜色一般是固有色加光源色, 明暗交界线是物体的固有色加它的补色, 反光是固有色加周围的环境色, 投影是光源色的补色加环境色, 这是简单的一些调色规律, 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灵活掌握。

(3) 色调的对比与和谐。其实, 色彩关系很复杂, 它往往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综合反映。而且大环境又比较重要, 它决定着色彩的色调关系, 即大和谐大统一, 所以色彩以色调为主。比如, 暖调中的冷色就不易过冷, 否则会很生硬不协调;冷色调中的暖色也不易过暖, 它们要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才行。色调的和谐就好比舞台上的灯光一样, 当一束红光打下来后, 所有的物体都笼罩在红光之中, 一束蓝光打下来, 所有的物体都笼罩在蓝色之中, 但仍然能变出其他颜色的色相, 这就是色调的和谐。但要注意太统一了缺乏变化, 画面不够丰富, 需要制造点对比和变化, 不过对比物体的面积不应很大, 否则影响色调。要把握好度数, 这样就能使画面和谐、统一而又丰富。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大和谐小对比, 先统一后变化。

带陶罐的静物素描写生步骤 篇5

静物的形体结构实际上仍是有不同的几何形体组合而成,但它比几何石膏体更不规则、更复杂。绘画时,要把握好对形体的组合关系和结构关系。

绘画步骤

步骤一:用概括的线条来构图和打形,注意高低错落的构图形式。

步骤二:调整各个物体间的结构比例关系,明确明暗交界线和投影的过渡变化。

步骤三:逐步对主体高光周围和整个画面的明暗关系作整体空间的协调处理。加强各物体之间的明暗对比关系,注意在确立陶罐整体立体效果之后再逐步刻画上面的细节。

水粉静物写生教学探索 篇6

(1)首先了解水粉的性能特点,及基本的色彩调配知识,水粉画就是用水调和不透明的粉质颜料来作画的一种形式。色彩鲜艳明快,具有覆盖力,便于修改,适合初学者学习,第一节课学生要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色彩调配的原理,我让学生先练习同一色加白加黑的明度变化,及不同色相调配(复色)色彩的变化,学生调色时喜欢把色彩不停的搅拌,这样调的色彩容易发灰,我要求学生练习在纸上调色,即在笔上蘸上两种色,然后涂在纸上,让色彩在纸上融合,保留色彩的鲜艳性。学生通过练习,大部分都能掌握这样的调色方法,这样的画法在刻画细节,用色块表现物体的体积时有较好的表现力。一些灰色调学生要调很多色彩,我就告诉他们用好色彩优化调配法:①补色互调法:一般称为高级灰的常用调法是红、绿、黄、紫、互调。注意不能等量,不可过分调匀,否则容易变灰变脏;②同类色相调法:既可改变明度,又可丰富色彩,而且不容易脏。色彩的调配知识只有多练习,学生才会像背英语单词一样,积累丰富的色彩调配方法,为后面的写生练习做好准备。

(2)素描是色彩画的基础,学生画色彩时往往不能理解物体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色彩,比如画一个白色物体,学生就简单的涂一些白色加一个灰色的边,为了让学生明白白色的物体如何表现,我先让学生看几何形体的素描,学生就理解了物体的体积感要通过明部,灰部。亮部,高光,反光等不同色彩去表现,才能塑造出体积感。理解了素描是用明暗灰变现物体的体积,而色彩是用深浅不同的冷暖颜色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个环节开始学习用色彩画苹果时,我先让学生看苹果的素描作品,通过比较知道物体的明暗灰都在什么部位。第一次苹果色彩练习时,不要加入环境色,先让学生把物体的暗部都加赭石或黑,亮部加白,练习用色彩素描画出物体的立体感,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画出有立体感的画面,给学生信心。

(3)在色彩素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环境色。第三个环节学生练习完色彩素描再练习加入环境色,先让学生观察苹果,和陶罐,学生会发现陶罐上有苹果的色彩,苹果上有衬布的颜色。再讲解环境色时,学生就好理解了。我再示范苹果加入环境色时如何表现。例如,苹果是红色的衬布是浅蓝的,那么苹果的暗部要有紫色,画衬布阴影也要在蓝色里加一些红,让色彩的互相影响表现的强烈一些,画亮面部分笔要洗干净,让亮面色彩纯净一些,增强物体的明暗对比,最后用白加蓝画出高光,学生通过两次作业的比较,知道一个色彩单纯的物体,在不同条件的环境里,可以使单纯的物体,产生复杂的色彩变化,通过加入环境色的画面对比色彩素描的画面,直观地看到画面的变化。理解加入环境色的画面更加生动,色彩更加鲜明亮丽。

(4)水粉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讲明问题发生的原因,学生理解了,难题就会迎刃而上。刚开始学习水粉画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火”原因是调色时色彩太纯净,缺乏灰色调。“灰”原因是色彩调配的种类过多,缺乏亮部和暗部的对比,加水过多等造成。解决的方法是用补色原理,可以使画面色彩鲜亮明快,例如;橙色的水果背景可以偏紫色,红色的物体背景可以偏绿,黄色的物体,背景可以偏蓝色。最后调整阶段,在画面色调中加入补色能够克服画面发“灰”。“脏”原因是色彩没有干的情况下又用湿色过多涂抹,克服的办法,多练习色彩调配,用笔要干净利落。“花”原因是对整组静物色彩关系明暗关系缺乏把握,克服的办法是不要太多的关注细节,要整体的观察,克服琐碎的毛病。

(5)增强画面虚实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让画面更加精彩。色彩的空间特点是近暖远冷,进纯远灰,近处对比强烈远处模糊。因此色彩写生在画背景的时候可以用虚画法,用大笔趁湿衔接明暗让背景模糊。突出前面写实的静物。画面中前面的物体亮后面的背景就要暗一些,前面的物体暗,后面的背景则可以浅一些。物体是暖色调,背景就偏冷,这样画面有主有次,就像看文章一样,有更多的观赏性。

速写和静物写生的教学体会 篇7

一、速写

1. 学习速写的方法

(1)多临摹。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初学绘画者最快捷简便的学习方法。通过临摹,一方面可作为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另一方面可学习其表现方法,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2)熟生巧。速写的工具较为简单,利用速写本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只有多画多练才能提高专业水平。

(3)勤用脑。学习绘画是一种艰辛的劳动,画速写不是照抄对象,所以在速写写生中应注意多动脑筋,结合优秀示范作品认真对照思索。

(4)由慢到快。速写训练要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由慢到快,这是在速写训练中,在时间限制上要遵循的原则。慢,是指以较慢的速度将对象较准确地记录下来,形体的准确是重要的。但速写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速度只能在速写实践中逐步锻炼培养。

2. 速写的主要表现形式

速写的表现方法很多,现仅就辅导班最普及的两种方法作介绍。

(1)以线为主的速写。在表现物象的过程中,从结构出发,将物象的形体转折、变化运动和质感用概括简炼的线条表现出来。它应具备造型严谨,形态自然生动,线条运用得当,整体效果好等特点。它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变化表达主次关系、空间关系。

(2)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速写。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速写表现形式,在写生中,尤其在课堂较长时间的针对美术高考的训练中,能较好地发挥速写的特点,这也是目前速写训练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部分明暗交界线及暗部、衣纹处调子的补充添加,来表现物体,其特点是层次丰富,表现力强。

3. 慢写人物画的基本方法步骤

(1)整体观察,熟悉对象。整体观察对象,掌握对象的形体、比例、运动特征,从这些基本点着眼来分析研究感受对象、表现对象。初步酝酿成熟后,头脑中应出现画好之后的大体效果,而这个反应是很快的,我们不妨叫它“成竹在胸”。

(2)构图布局。根据选择的角度,把写生对象安排在画幅的适当位置。将对象大的比例、动态画出。

(3)落幅定形。轻轻落笔,从整体出发,用长直线或长弧线很快确定大的基本形体,抓住大的形体比例关系和透视关系。基本形体抓住之后,进一步检查画面是否需进一步调整,可将画面推远,从整体检查形体比例、动态、透视是否准确无误。

(4)局部肯定。在基本形确定的基础上,从局部开始塑造形体,一般从头部画起,用准确肯定的笔触开始描绘对象的五官形象,从上到下,将对象的手和身体轮廓、衣纹等作进一步刻画。这里应注意手、脚的透视方向,头发部分不要画得太早。

(5)调整完成。整体—局部—整体,在作画时应始终把握这一原则。局部肯定之后,继续回到整体,该加强的加强,该削弱的削弱,重点之处一定要刻画得细致入微。头发应画出其蓬松之感,手要注意在关节处刻画。对一些小的饰物处刻画,不宜太重、太多,应根据需要将部分衣服饰物省略掉,以免造成画面琐碎之感,对衣服的缝制线不宜画得太重。

二、静物写生

从静物写生角度分析整体观察,把整体观察分为长方形概括观察、两点连线观察、横竖对比观察三步理解,为解决静物写生中画基本轮廓和形体结构的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

1. 长方形概括观察

这一步是解决从整体观察中概括大形轮廓和确定构图形式的问题。当准备好了画板、画纸、铅笔等工具,进入作画状态时,第一时间就是从整体上观察对象,思考取景定界范围,凭视觉印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理想的构思画面,想把它画到画纸上,并把画纸上下边缘理解成是和构思画面上下边缘一样与水平面平行的。观察时,外观对象整体的形与貌和边缘轮廓,内观整体表面的点及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根据摆设的物体多少而言,若只是一件物体,那么画面整体就是它本身的上下左右和空间背景;若是多个物体构成的画面,则画面整体包含了前后左右各个物体和空间距离及背景的组合关系,需要把多个物体连同它们的空间距离一起理解成统一的大整体,这是对整体概念必须的认识和理解。在观察中,我们很快发现,整体画面上存在不同位置的点、线、面,都在视觉网上游动,等待我们去捕捉,把它准确地画在画纸上。首先从大整体去考虑,用视觉捕捉整体上下左右最边缘的四个点,经上下最边缘的点向左右延伸,形成与水平面平行的两条直线;经左右最边缘的两点向上下延伸,形成垂直于水平面的两条平行线。无形中把并不具备整齐边缘的实物看成是一个长方形包围的画面,分析找出这个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距,得出一个比例关系。用这个长方形划定物体的上下左右范围,就是静物写生中的长方形概括观察方法。根据构图的知识和原则,用铅笔轻轻地按比例把观察到的长方形画在纸上。

2. 两点连线观察

从长方形概括观察中,已初步认识了整体的概念,并用长方形概括出了整体的大形轮廓,接着就是在整体大形内解决寻找点的位置问题,为画准轮廓和结构开辟道路。观察画面上不同位置的点,感觉它们所在的基本方位,理解整体中点与点连成线的相互关系,把点与点按结构规律连成线观察,是理解物体内外轮廓的有效途径。如何找准点的准确位置,是画准物体内外轮廓和结构的关键问题。在整体大形内,眼睛务必要不停地观察各个点的存在和比较各个点的方位,对于被遮住的点也要一样看待。任意选取方位较明确的一点,作为观察的第一起点,迅速寻找另一点为第二点,同时把第一点与第二点连线观察,判定这条连线的水平夹角的度数;寻找第三个点,把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观察,判定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的水平夹角;再由第三点折回第一点连线观察,判定第三点与第一点连线的水平夹角。此时,这三点连成的三条线段在视觉空间中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三个点一起观察,同时判定三角形三条边的水平夹角度数,联系整体反复推敲,感觉这三个点在整体画面中的和谐位置,初步决定这三个点的位置,并把它们轻轻地画在画纸上。继续寻找每一个点,都可以用两点连线形成三角形来观察,然后一一画出。观察两点连线的水平夹角度数和连线构成的三角形形状相结合,分析判定每一个点的准确位置,是两点连线观察的实质。

3. 横竖对比观察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 篇8

近年来, 教师为了追求美术高考升学率, 急于求成, 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 甚至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将个人的“方法”“教”给学生, 或者干脆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对着临本临摹, 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 缺乏对学生空间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阻碍了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 美术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 使眼、脑、手协调并用, 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空间意识水平, 夯实绘画基础。静物写生教学是素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树立学生空间意识的重要环节。

空间意识的培养是学生静物写生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 在静物写生训练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形成这种意识, 同时又能注意到学生绘画能力个性化发展?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索。笔者总结出了素描训练“四步教学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 探究——建立空间概念。探究的目的, 在于让学生发现物体空间结构, 找到物体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信心。对于静物写生材料的安排, 我总体上进行了把握, 从简单物体到复杂物体, 逐步增加难度;从探究的

手段上, 我采用了考察眼力——考察感知——考察动手能力的动眼、动手到动笔的过程, 学生先对物体大致形态在大脑中形成初步“印象”, 再实施作画,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后, 利用陶泥或橡皮泥塑造真实的物体形态, 最后再实施作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动笔, 而是先对物体进行了解, 了解物体的空间结构有三种办法:通过对物体触摸和前后左右的观察, 有了对物体的感知, 然后根据个人的感知作画;把物体遮盖起来, 让学生把手伸进里面触摸物体, 在头脑中形成物体的空间结构印象, 尝试画出来;根据事先准备的陶泥或橡皮泥把实物捏出来, 然后再回到纸上作画。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和摸索, 使学生对物体有了足够的理解后, 教师适时提出要求, 鼓励学生在画法上进行探究, 让学生用自认为最好的办法画出自己心中的物体。

第二步, 交流——找出共性问题。学生作品完成以后, 教师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交流、互评。交流的环节里,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一是让学生谈自己对物体的感受;二是谈自己怎么画这个物体以及在画物体过程中的收获;三是谈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画;四是提出自己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这样谈的过程, 是让其他学生学习别人的经验,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这个时候, 教师不急于解决问题, 而是让学生针对其他学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到解决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 逐渐让带有共性的问题浮出水面。

第三步, 引导——提出解决方案。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作用, 而不是主导作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逐个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和讲解, 阐明问题产生的原因, 同时根据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第四步, 修改完成——完善作品。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 对照自己的作品, 修改完成作业。教师对个别问题突出的学生, 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静物写生的观察方法 篇9

一、感受色彩的魅力,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 留下了色彩大师们珍贵的足迹。在欣赏大师们的名作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画面的构图、艺术特色、表现技法等方面认真地观察、反复欣赏, 吸收画面中的精华部分, 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对写生课的重要性, 通过作品赏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引导学生掌握色彩知识

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颜色的品种变化无尽, 绚丽多彩。色彩画是运用颜色来描绘世间万物的, 色彩的描绘过程也是对事物表现和认知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些色彩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光与色的关系。因此, 学生在色彩写生训练之前必须研究和了解用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色彩的基本知识。

三、重视学生对色彩观察力的培养

了解了色彩的一些理论知识之后, 接下来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求我们从整体着眼, 首先把握住整体色调, 然后在此基础上, 去观察各个局部色彩与总体色调的关系, 绝不可直接从某一个局部着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从整体开始, 逐渐深入到局部, 然后再回到局部、整体的效果中去检验与修正, 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色彩之间的对比, 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色彩关系。

四、课堂教学直观演示

色彩静物画有利于初学者把握物体的形体结构和色彩关系, 是学习、观察、认识色彩和掌握色彩规律的基础。教师必须掌握该课程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 利用课堂直观演示作画步骤,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作画, 对作画的方法步骤和表现技法一目了然,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示范时要反复强调, 从观察思考、构图起稿、着色、深入刻画、调整完成等都要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使学生掌握作画的步骤及方法。

五、制定教学程序与方法

根据色彩课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 在静物写生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观察思考

面对一组摆放好的静物, 让学生不要急于动手描绘。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对象, 分析对象的比例关系、形体结构、主次关系及画面的总色调等。让学生讨论自己对于这组静物的第一印象。学生讨论过后, 教师进行总结, 使用创设静物情景的教学方法。

2、构图起稿

教师对静物写生的步骤进行配图讲解, 依据整体——局部——整体的作画原则, 学生在勾画物体轮廓时可先用铅笔, 运用几何归纳的方法找出这组静物的大外形, 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画出物体的形体特征, 确定好大的素描关系。

3、着色

在进行物体上色时, 要学会掌握色彩协调的对比度, 按照一定的顺序作画, 先把握住整体整组静物画大的明暗关系和大色调, 培养学生整体观察静物, 这也是整个写生过程的关键。

4、深入刻画

在确定了画面的基本色调后, 接着进入重要的刻画阶段了。要求作画者具有强烈的实感意识, 引导学生遵循刻画的顺序先主后次, 先近后远, 从实到虚, 逐步深入, 将各个部分形体结构、质地感受、主次关系、色彩冷暖等都详细的表现出来。这一阶段应突出重点, 抓住本质, 以形体结构与明暗色调的关系为重点去充实, 注意物体的虚实及质感等的表现。

5、调整完成

细部进行深入刻画以后, 回到客观的静物上来, 恢复到第一印象, 认真分析物体, 找出问题, 调整修改。调整, 要从整体开始, 抓住整体, 将调整的过程变为充实整体的过程, 使画面色彩效果既明亮又协调, 做到主题明确, 色彩绚丽, 和谐统一。在调整过程中, 培养学生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能力。

总的来说,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 结合具体对象作具体分析。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 找到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办法, 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气管插管护理下一篇:读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