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观察(精选11篇)
运动观察 篇1
本研究在冠心病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 联合运动疗法, 观察其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5~12月我院住院冠心病患者78例, 均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1]。所有患者均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结果。
1.2 方法
给予药物治疗, 如营养心肌、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等, 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病情、心功能和血压控制等情况, 可任意选择以下1~2项运动项目: (1) 散步:自由步行, 步行速度控制在60~70m/min, 每次20~30min, 每天1次; (2) 快走—步行:快走30s, 然后步行60s, 以快走、步行相结合的方式重复进行, 快走速度控制在80~90m/min, 步行速度60~70m/min, 每次运动20~30min, 每天1次; (3) 慢跑:速度100m/min, 每次运动10~20min, 每天1次; (4) 太极拳:每次15min, 每天1次。运动强度以不感到劳累为度, 循序渐进, 从小的运动量开始, 依据靶心率 (靶心率=170/min或180/min-年龄) 控制运动强度。每周运动频率控制在3~4次为宜, 每次运动持续40~60min, 包括10~15min的热身运动、20~30min有氧运动、10min冷静期及5~10min放松期。
1.3 观察指标
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 行体格检查和常规生化检查,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采用SF-36简明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即躯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活力/精力、综合健康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运动治疗后, 患者的活力/精力、综合健康情况评分高于运动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运动治疗前比较, *P<0.05
3讨论
目前冠心病已经成为一种对人类健康及生命产生严重威胁的慢性疾病。2007年WHO发布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价和处理指南》中认为:无论男性或女性, 中年人或老年人, 是否进行体力运动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因素及病死率均互为关联, 不充足的体力运动与大约1/3的冠心病病死率有关[2]。
在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 由医师给予运动处方, 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运动治疗量的大小及运动持续的时间, 用来实现个体化的运动治疗方案。给予患者运动疗法后, 患者的氧气运输能力得到提高, 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和改善心肌缺血, 对于减轻和克服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大有裨益, 从而避免因非心源性循环功能减退导致其活动能力下降等。
综上所述, 运动疗法可以增强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 改善心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虽然运动疗法为冠心病患者防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仍然不能替代饮食控制、药物及手术等治疗措施。同时冠心病的运动疗法有其适应证、禁忌证, 因此最好根据医师的运动处方来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 1981, 20 (4) :254-255.
[2]刘江生.心脏病病人运动的意义和运动处方[J].中国物理与康复医学杂志, 2008, 30 (1) :64-66.
运动观察 篇2
薛晓莉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当幼儿活动时,教师就是幼儿的最佳观众和听众,倾听幼儿的交流,观察幼儿的表现;当幼儿对活动规则模糊不清时,教师要耐心示范引导,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为幼儿搭建起成功的桥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能进一步地催化幼儿对经验的掌握,也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协助参与到活动中去,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本学期我们青年组的老师们围绕“户外区域运动观察与指导”进行了学习和探讨,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断实践中的反思,在户外区域运动中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如何进行观察与指导,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其中我觉得加强有目的的引导和指导很重要。在活动区域中进行指导时,教师要十分注意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要常用启发式的语言,给幼儿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一次我组织幼儿一起玩运粮食的活动,我以农民伯伯的口吻说:“今年粮食大丰收了,可是我年纪大了,运不了这么多的粮食,你们来帮帮我的忙好吗?”幼儿齐声回答:“好!”我说:“可是你们不知道怎么把粮食回到仓库区,这样我先带你们走一走这条运粮食的路,看看谁能记住今天的路线。”告诉完孩子们运粮食的路线后,孩子们开始运粮食了。可是这条路上有许多挑战点,尤其是碰到上桥的时候。孩子们不断的探索,尝试各种姿势和方法,有的两个人把车抬上桥,有的自己把车抬上桥,有的则往后退一退快速上桥„„看到孩子们不同的方法,随后我集合小朋友:“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许多不同方法穿过小桥,本领真大!可是你们的速度都有点点慢,而且如果小车里的粮食很多的话,是不是就抬不动小车了呢?有什么方法能即快速又方便的让小车通过小桥呢?”赵敏诗说:“我能通过小桥,到小桥前面,我往后退两步,然后推着小车使劲往前跑就能通过小桥了”。
于是我请赵敏诗示范给大家看,孩子们看后纷纷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然后我请了另外的一个孩子来用赵敏诗的方法尝试一下,可是他却没有成功。接着,我马上又问,“你们觉得他们两个人哪里不一样,为什么一个能过小桥,同样的方法另一个却过不了小桥?谁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很多孩子说了各自的道理,我请这两个孩子再次尝试一下,结果有孩子发现了赵敏诗的手是往下压的,身体是往前弯下去的,另一个孩子是指着身体过去的,所以过不去。发现了问题,孩子们纷纷在上桥的时候弯一弯身体、压一压手腕,小车子真的就听话的快速穿过了小桥。
在此次的活动中,我观察到了孩子们在运粮食中的问题,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又有目的的请了两个孩子进行示范,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比较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不仅能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以了提高。
在区域运动中,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在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这些问题的成因来加以引导和指导,这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真正得以锻炼。在身体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能训练到孩子的思维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老师的参与,让孩子在活动的不断思考,并得以真正的发展。
运动观察 篇3
【关键词】 运动平板;全程观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70-01
运动平板试验是指通过分级运动,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当负荷达到一定量时,诱发静息状态下未表现出来的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并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出来。主要用于评估冠心病病人的心脏负荷能力,评价冠心病病人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判定及预后判定、医疗及心功能评价等[1]。指导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评价预后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运动平板试验是一项无创检查,但也潜在一定的风险性。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9年8月 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93例运动平板试验患者,男59例, 女34例,年龄最长者76岁,最年青者25岁。
1.2 方法:采用美国X-SCRBEⅡ运动平板,选择Bruce方案亚极量进行,以(220-年龄)×80%为目标心率,按每3分钟间隔增加2%的坡度和一级功量,让受试者在带有自动调节坡度及转速的平板仪上行走,在运动试验过程中连续心电及血压监测,直至到达预期设定的运动量。
2结果
93例受试者都顺利的完成了检查
3护理体会
3.1试验前的准备
3.1.1 急救药品的配备及抢救设备的完好使用率,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硝酸甘油、氧气、除颤仪等。
3.1.2 详尽采集病史如试验的目的为诊断之用,应考虑停用某些药物,(尤其是B一受体阻滞剂),以免影响检查结果,试验前测平卧位及立位血压,描记平卧位及立位12导联静息心电图,便于运动中以及运动后的心电图相比较。
3.1.3告诉受试者在运动试验前12小时内不做特殊运动,试验前2小时内禁食、禁烟酒、可饮水,并穿舒适合体的运动服,
3.1.4皮肤准备:皮肤表层准备的彻底可明显减少皮肤阻抗,降低信噪化。使用75%酒精清洁皮肤后再用细纱纸轻轻打磨表皮,使皮肤阻抗降至最低过程。
3.1.5向患者解释平板试验的目的及实验过程,并将双手放在平板仪两旁的扶手上,以免发生意外,对极少数运动协调能力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示范或预先让受试者适应平板仪,或征求将要运动者的同意,观看此项运动试验的过程,使他们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并以轻松的心情确保运动试验能顺利完成。
3.2 试验中的观察及护理
3.2.1 严密观察血压、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在每3分钟间隔即将增加一级工量之前,提前告诉患者:坡度将会增高,速度将会加快,请做好准备 。
3.2.2严格掌握终止试验指征,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立即终止试验:① 受试者要求终止者 ② 出现进行性心绞痛;③运动中负荷增加收缩压较基础血压下降>10mmHG、 ④ 心律失常同时伴有ST段下斜型下移≥2mm, 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跳骤停。⑤ 运动失调等,应立即停止运动,给予吸氧及平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紧急处理。
3.3试验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运动后嘱患者卧床休息,及时擦干汗液,冬季应保暖,以免着凉,适量饮水,以补充水分,继续观察心率、心律、血压,擦拭电极片痕迹,询问检查者有无不适, 20 分钟后如无不适,告知检查结果,待心电图及血压恢复到与检查前想当时方可离去。
4讨论
当前,运动平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及康复的依据。由于运动过程中逐渐的人为增加了心脏的负荷,要求操作者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敏捷地观察能力及娴熟的抢救技术,才能保证运动平板试验安全顺利的完成。
参考文献
饮食和运动对ICT干预的观察 篇4
1 对象
本组63例, 均从2005年初本市DM普查诊断的IGT患者中选取。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随意组。干预组38例, 女16例, 年龄55.8±9.3岁。随意组25例, 男16例, 年龄55.0±10.7岁。
2 方法
干预组:参加本市的糖尿病防治协会, 组织进行DM知识教育, 根据身高和劳动强度计算DM饮食, 调查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含量, 在原有活动量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天增加2~3个运动单位。每2~6个月在DM专科门诊咨询一次。随意组:维持以往生活习惯不变或任其随意改变。观察患者体质指数 (BMI)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空腹血糖 (KBS) 和服75克葡萄糖后2h血糖 (2hBS) 、空腹胰岛素 (FINS) 和服糖后2h胰岛素 (2hINs) 、糖化血红蛋白 (HbA1) 、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 D L-C) 。
3 结果
3.1 干预组和随意组前后2次各项检测结果见表1。
查与初查比较:*P<0.05, **P<0.01, ***P<<0.001, △两组之间比较P<0.001。
X2=9.692, P<0.01。
表1可见干预组BMI、FBS、2hBS、FINS、2hINS、TG均有显著降低, 有统计学意义, SBP、DBP、TC均稍有降低和HDL-C稍升高, 但没有显著差异。随意组FBS、2hBS、2hINS、TG均有显著性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BMI、TC稍有升高, 但无显著差异。干预组HbA1显著低于随意组, 有统计学意义。
3.2 干预组和随意组转变成DM和糖耐量正常 (NCT) 的例数 (见表2) 。
表2可见, 干预组DM发病率显著低于随意组, 而且有60.53%的患者转为正常, 而随意组DM5年发病率高达36.00%, 平均年发病率7.20%, 较干预组显著升高。
4 讨论
饮食和运动是DM的基本治疗措施,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能使DM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IGT是2型DM的前期阶段, 由于ICT患者B细胞仍有足够的代偿能力, 所以在此阶段进行合理的干预治疗, 可使绝大多数ICT患者的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 非药物干预治疗可使发生DM的危险下降20%~50%.IGT患者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 则每年以10%~15%的自然转归而发展到DM。本文采用饮食和运动对IC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 结果FBS和2hBS显著降低, 不仅使IGT患者的DM发病率显著降低, 而且有60.53%的IGT患者转为正常, 阻止和逆转了DM的发生和发展。而未进行干预治疗的随意组FBS和2hBS显著升高, DM5年发病率达36%, 年发病率7.20%, 说明ICT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就有可能在近几年内迅速发展成D M。
通过对ICT患者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 FINS和2hINS均显著下降, 提示胰岛素低抗减轻, 缓解了高胰岛素血症。体重、TC显著降低, 血压、TC稍有降低, 如果长期坚持将收到更显著的成效, 达到消除引起DM、高血压、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的目的。2hINS在随意组显著升高, 提示胰岛抵抗加重, TC显著升高说明糖代谢导致了脂肪代谢紊乱。
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对ICT患者进行了干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糖尿病 (DM) 。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随意组, 干预组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 观察2组体质指数、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结果FBs、zhBS、zhINS、TG、HbAl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饮食,运动,糖尿病,糖耐量,减低 (ICT)
参考文献
[1]潘孝仁, 胡英华, 胡英华.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530例糖耐量低减人群6年前瞻性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 1995, 34 (02) :108~112.
[2]阳光辉.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减低15例病人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5, 3 (11) :78.
运动观察 篇5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9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时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给予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恢复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运动;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65-01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近来临床研究发现[1],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较好。在这里以我院收治的9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2.5±3.2)岁;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2.8±3.4)岁;观察组58例患者,男24例,女24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2.7±3.6)岁;对比两组基数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认知障碍患者,给予患者注射尼莫地平,连续治疗7天;对于吞咽困难患者,采用医疗器给予患者治疗。
1.2.2 观察组
本组所有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
1.2.2.1 针灸治疗
(1)偏瘫患者,选择百会穴、风池穴等穴位,连续针灸20min,一周施针5次,治疗2个月;(2)吞咽困难患者,选择水沟和哑门等穴位,针灸时间20min,一天施针1次,连续治疗10天,同时进行针对性的物理训练;(3)语言障碍患者,选择头部的语言运动区域,针灸时间40min,一周5次,治疗2个月;(4)认知障碍患者,选择前区、额区等区域,针在患者体内留6小时,一周针灸5次,连续治疗8周。
1.2.2.2 康复锻炼
①心理康复训练:给予所有患者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治愈信心,及时针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疏通;②肢体康复训练:给予患者坐位、体位方面的加强训练,并指导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挤压肌肉运动和牵拉运动;并由专业指导师指导患者进行各个方向的移位,指导患者正确坐姿,护理师协助患者进行步态平衡锻炼,并逐步进行负重平衡运动锻炼。③语言康复训练:尽量与患者多沟通,指导患者定期进行康复训练,一天一次,一次30分钟,连续治疗1个月。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各项体征明显改善或者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语言表达清晰;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特征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各项体征无改善,甚至于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X2,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中风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脑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中风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极易发生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和偏瘫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目前尚无有效、安全的治愈措施。近来,中风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虽然随着临床工作的不断推进,中风及后遗症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但是传统的常规治疗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效果不佳,无法满意临床需要。随意中医学在各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广大临床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中医认为中风是由痰、瘀、风、火等诸多复杂因素所造成的,病机复杂,患者一旦发生中风,极易正气亏虚、脉络受阻,从而导致瘀血阻滞、气虚血滞,而中医治疗正是根据中风病机,以疏通气血和经络为原则,达到治疗目的[3]。
临床认为脑梗死患者一般在发病超早期,脑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就可介入针刺治疗、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4]。而且,近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5],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针灸通过穴位施针,能够疏通气血、调理心神、疏经通络,而康复治疗则可以改善患者心理,并给予患者肢体康复训练,促进了患者各项功能的快速恢复,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用、认知功能,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充分说明了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性。总而言之,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能够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指导、肢体训练指导和语言指导,调理心神、疏通气血和经络,效果显著,恢复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丽珍. 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01): 155-159.
[2]解玉珍. 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15): 75-76.
[3]王萍. 中医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11): 2057-2058.
[4]吴建顺,曹得胜,王新春. 观察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J]. 青海医药杂志. 2015(07): 62-63.
运动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 (CHF) 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54~79 (68.02±5.69) 岁;病程1~11 (7.03±1.55) 年;NYHAⅡ、Ⅲ、Ⅳ级患者分别为27、22及11例。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的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 均符合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 (2) 心功能属于HYHAⅡ~Ⅳ级的患者; (3) 年龄18~75岁; (4) 签署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 (1) 由于肝脏及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而引起的心衰患者; (2) 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妇女以及过敏体质者; (3) 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以及重度瓣膜病等患者; (4) 出现精神异常者; (5) 慢性舒张性心衰以及LVEF正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行常规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被动踏板运动康复治疗, 即采用我院自制的电动踏板让患者在其上进行被动式的运动, 以改善其心功能。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能够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或者性功能改善Ⅱ级以上的患者; (2) 有效:能够达到部分缓解的标准, 心功能改善Ⅰ级, 症状或者体征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但是仍然有若干HF症状持续存在; (3) 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级或者症状以及体征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 严重者会出现死亡[3]。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χ2=5.22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肺部感染、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6.67%及13.33%, 观察组分别为3.33%、6.67%及0%,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 χ2=10.299) 。
3 讨论
运动康复对CHF患者的作用机制, 主要是改善了患者的外周功能。运动可提高骨骼肌的氧化代谢能力, 改善骨骼肌组织学和生物学形状, 提高骨骼肌的功能和耐受性, 改善外周血液循环的内皮功能, 减少外周阻力, 增加骨骼肌血流[2]。此外, 运动康复不仅仅是单纯的运动训练及指导, 还可帮助患者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增强患者自我监测、自我护理能力。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大于观察组 (P<0.01) 。
综上所述, 被动运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应加以推广并广泛应用。
摘要: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 (CHF) 患者按照抽签的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被动运动踏板运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0.00%) , 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康复治疗过程中均出现肺部感染、压疮及深静脉等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3%, 显著高于观察组 (10.00%) , 两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被动运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应加以推广并广泛应用。
关键词:被动运动,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参考文献
[1]阚华星, 张福春, 毛节明.运动疗法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2) :1084-1085.
[2]施勇.康复运动疗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 8 (3) :5-7.
运动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就诊我院老年医学科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112例, 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两组, 对照组56例, 男31例, 女25例, 年龄47`71岁, 平均年龄 (55.4±8.7) 例, 其中心功能Ⅱ级17例、Ⅲ级24例、Ⅳ级15例;观察组56例, 男29例, 女27例, 年龄46~68岁, 平均年龄 (56.2±9.1) 例, 其中心功能Ⅱ级15例、Ⅲ级25例、Ⅳ级16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2]
(1) 患者均由于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等引发, 经病史、症状、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入院, 心功能评级参照美国心脏学会NYHA标准评定。 (2) 排除已安装心脏起搏器者、曾心肺复苏或电除颤救治者、曾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者。 (3) 排除严重脏腑功能不全或慢性疾病患者。 (4)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
1.3.2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给予不同等级康复运动治疗, 具体为: (1) 心功能Ⅱ级者:生活自理, 每日运动2~3次, 每次可步行600米左右, 在家人陪护下上30级楼梯, 在室外散步等, 以不感觉身体疲劳为度。 (2) 心功能Ⅲ级者:生活可基本自理, 下床活动, 每日运动1~2次, 每次在室外花园或活动场地步行300米左右, 在家人陪护下上15级台阶, 若发生身体不适如头晕、呼吸困难、心慌等随即停止, 且隔日起减小活动强度。 (3) 心功能Ⅳ级者:病情稳定后在床上可有家人或护理人员给予被动腿部、膝盖、手臂等被动运动, 每次5~10分钟, 每天1~2次, 以患者没有疲劳感为度;辅助患者下床做有靠背的椅子, 时间和次数每日递增, 时间3~5分钟即可;患者站立能力加强后, 可进行洗脸、刷牙、吃饭等自理能力联系, 并练习床边大小便等。出院时, 给予在家继续康复运动的健康宣教和指导。
1.4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患者入院时和治疗两个疗程 (2个月) 后, 心功能级别 (NYHA标准) 、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 (超声心动图) 、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表MHL对患者体力、社会沟通、情绪变化、心衰症状等给予综合评价, 共21项, 每项0~5分) ;随访12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再入院和病死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级别、LVEF、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等情况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心功能级别、LVEF、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等各项数据比较均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 但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随访1年, 两组患者再次入院和病死率比较
见表2。观察组再次入院人数37.5% (21/56) 明显少于对照组48.2% (27/56) , 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病死率5.4%低于对照组12.5%, 但数据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有多重原因引起, 最后表现为血流动力异常的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传统的观念认为此类患者不能进行活动, 需要卧床静养, 而由此患者的各项活动能力更加地下, 严华等[3]的研究表明, 卧床时间延长与人体最大摄氧量的减少有密切的关系, 国外也有学者报道,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坚持有氧运动耐力和最大耗氧量均有所增加, 也且生存时间可明显延长。
近些年来,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效、安全的康复运动治疗, 可以减少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本研究数据显示, 行康复运动治疗的观察组再次入院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病死率也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 这与阙华星等[5]的研究数据相一致。
研究中选用的运动方式均是患者力所能及的, 步行、爬楼、生活自理方面等, 不仅能让患者对康复疗法接受和适应, 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和家属给予相关康复运动疗法知识的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在运动过程中, 家属或陪护人员的参与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也能给患者支持和鼓励,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明确, 共同的认识是运动可以改善外周血液循环, 降低骨骼肌血流中收缩作用物质的浓度, 使骨骼肌加强适应能力;降低相关血管紧张素的活性, 缓解呼吸困难, 强化肺部功能;有氧运动还能改善血压、降低体重指数,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中包括了心功能评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来判断患者心脏功能, 此外还有专门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表以及6分钟步行实验数据, 前者是医学界通用的评价本病患者的量表后者是操作简单的实验方法, 通过测得的数据反映患者的运动耐力和活动能力, 同时也反映心脏的功能强弱, 而数据的变化也可以给患者看到康复治疗的成果, 从而能够增加继续运动治疗的信心。本研究数据显示, 康复运动治疗的观察组在心功能评级、左心室射血分数、生活质量评分表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等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将康复运动运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远期效果好, 有效降低再次入院率。
参考文献
[1] 王磊, 王明生, 王河, 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院-社区-家庭多元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8) :1285~1286
[2] 施勇.康复运动疗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0;8 (3) :5~7
[3] 严华, 符春晖, 邹恩飞, 等.步行运动训练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19 (1) :2~4
[4] Tzimas PG, Milions HJ, Arnaoutoglou HM, et a1.Cardiac troponin I versus creatine kinase-MB in the detection of postoperative cardiac event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J].JCardiovasc Surg (Torino) , 2007;49 (1) :95~101
[5] 阙华星.运动疗法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22 (12) :1084~1086
[6] 易小林.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 (10) :73~74
[7] 李莉, 钟建英, 廖玉英,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16 (11) :1086~1087
[8] 陈燕, 梁涛.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3;48 (7) :666~667
[9] 孙凤媛, 冯冬青, 王雪梅, 等.运动康复及心理干预对扩张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1;8 (33) :126~128
运动观察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肩周炎患者11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中男27例, 女33例;年龄42~72岁;左肩29例, 右肩31例;病程20d~14个月。对照组男23例, 女27例;年龄43~70岁;左肩24例, 右肩26例;病程30d~13个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2组病例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 有过劳、外伤或受寒病史; (2) 年龄在50岁左右; (3) 发病多为隐袭性, 无全身症状, 无局部红肿; (4) 肩部疼痛, 以肩关节外展及上举时加重, 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 (5) 后期疼痛缓解, 但关节功能仍受限, 日久可伴三角肌萎缩; (6) 压痛点常见于肩峰下滑膜囊、肱二头肌长头腱、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7) X线检查, 早期多为阴性, 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偶有肩袖钙化点。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 运动推拿手法治疗。先用揉、拿法对肩部肌肉进行放松, 再牵拉肩关节, 后令患者主动前屈上举肩关节至最大幅度, 同时点、弹拨肩后部岗下肌、大圆肌、小圆肌最明显的压痛点, 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持续20s, 后嘱患者放松, 休息10s, 再重复2次;让患者上肢自然下垂, 医者一手手掌置于患者上臂内侧向外拉患肢, 令患者上肢内收以对抗, 同时医者另一手点、弹拨患肩三角肌、冈上肌、肱二头肌短腱处压痛点, 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持续20s, 休息10s, 再重复2次;嘱患者上肢自然下垂, 医者一手手掌置于患者上臂肘后部, 向前推患肢, 令患者上肢后伸以对抗, 同时医者另一手点、弹拨患肩前部最明显的压痛点, 力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持续20s, 休息10s, 再重复2次;最后按患肩部肌肉, 拉抖患肢结束。每天1次, 10d为1个疗程。 (2) 针灸治疗。手法治疗后均行针灸治疗, 取肩髃、肩井、肩内陵、阳陵泉、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腧穴部位常规消毒后, 选用1.5~2.0寸毫针, 针刺以上穴位, 直刺或斜刺, 深度1.0~1.5cm。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30min, 其间每10分钟行针2次, 每天1次, 10d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采用肩关节周围痛点穴位注射。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选3~5个最为明显的压痛点, 常规消毒, 每点注入复合止痛液 (1%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15mg, 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 3~5ml, 操作过程严格要求无菌操作。疼痛解除后即行功能锻炼。每周1次, 一般1~2周为1个疗程。
1.3.3 功能锻炼:
2组均在治疗的同时, 指导患者每天坚持做肩的外展、外旋、背伸、上举、环转运动等功能锻炼。
1.4 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肩部疼痛消失, 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 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6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讨论
肩周炎, 中医称之为漏肩风、肩凝症等, 属“痹证”的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病理表现主要是关节囊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治疗有一定难度。肩周炎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 病程长者出现肩部肌力减退、肌肉萎缩, 进一步加重症状。针灸和按摩手法配合运动治疗, 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肩周炎的疼痛、粘连和活动受限及肌力减退问题。针灸法采用压痛点、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 所谓“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可疏通经气, 加强气血运行, 调节机体内部的平衡失调, 起到减轻疼痛、松解粘连的功效。推拿手法侧重于松解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 使肌肉放松, 疏通筋脉,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组织营养, 阻断疼痛循环[2]。同时对患肩周围肌肉行抗阻等长肌力锻炼, 可使这些肌肉肌力得到增强。笔者在多年工作中发现, 当抗阻等长运动, 主动肌收缩时, 其拮抗肌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此时对拮抗肌行手法按摩可达深层拨动, 使粘连松动, 局部组织血运加大, 活性得以增强, 逐渐恢复肌腱弹性, 使关节滑利, 从而促进肩关节功能活动的恢复。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以主动运动代替扳法, 减轻了术中痛苦, 减少了由于骨质疏松、力量过大而致骨折等意外的发生。术后的功能锻炼可防止组织的再粘连, 加速渗出物的吸收, 促进肩关节的功能改善。
综上所述, 运动推拿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肩周炎, 方法简便易行, 疗效显著且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推拿手法结合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推拿手法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周围痛点穴位注射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6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运动推拿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肩周炎,针灸,推拿,运动疗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0-191.
运动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符合CHF的诊断标准[1]。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58~82岁,平均(65±11.8)岁;冠心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26例,Ⅲ级42例,Ⅳ级2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康复运动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级分步行康复运动治疗。
1.2.1 心功能Ⅳ级
病情稳定后即开始被动活动肩、肘、膝关节,每次5~10 min,每天1~2次,但不应有疲劳感;下床坐直背椅,开始时每次10~30 min,每日1~2次,逐步增加时间;下床洗脸、吃饭、梳头、床边大小便。同时解释心衰症状的病因,安慰患者及家属,教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烦躁。
1.2.2 心功能Ⅲ级
床边站立,下床洗脸,自行更衣,坐位大便;廊内每次步行100 m,每日2次,院内步行250 m,每日2次;上楼梯一段,每日2次。应注意有无头晕、胸闷、心悸、气急等危险情况。
1.2.3 心功能Ⅱ级
步行500 m,每日2次,上一层二段楼梯,每日2次,基本生活自理,可在家属陪同下步行上街,以不疲劳为度。出院时交代饮食及出院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8周后进行下列指标观察变化:(1)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2)6 min步行试验[3]的步行距离;(3)生活质量评定:应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Li HFe)评分[4];(4)并发症发生率:观察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8周后LVEF水平、6min步行距离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水平、6 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LVEF明显增加,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8周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3 讨论
CHF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是近年来心脏病康复学的进展之一,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证明,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规律的运动对慢性心衰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与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负相关。康复运动疗法是在常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有目的、有规律地进行康复运动。许多研究证明,康复运动能提高慢性心衰的活动耐量,使患者机能恢复,自然病程减少,生活质量提高。
王峰等[5]认为有氧运动不仅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心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和降低二项乘积(RPP)指标,同时能减轻心肌肥厚,改善左室舒张、收缩功能,从而使轻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还能增加心肌对脂肪酸和乳酸的利用和氧化,促进心肌贮存糖原,增加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学者发现长期有氧运动可降低血中的儿茶酚胺水平,使外周血管的张力降低,从而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6]。张晓云等[7]报道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使脑动脉、冠状动脉血供增加,从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周康复运动,康复运动组LVEF增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6 min步行距离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以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运动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原则首先仍应保证安全,应充分了解病情,明确患者的适应证或禁忌证,预后风险等级。在康复运动方案实施前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康复运动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和配合,使患者主动地调整饮食、心理、情绪等因素[8,9]。在康复运动前要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准备好抢救仪器和药物等。本研究在行康复运动过程中均未发生重大及突发的心血管事件。
总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科学的康复运动治疗,可减轻CHF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对心功能尚未严重受损者,尤其对轻中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严密监护下康复运动是安全有效的。
摘要: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行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康复运动组增加自行设定的康复运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6 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发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疗法,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1-1111.
[2]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5-新进展与临床案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3-575.
[3]邢春华.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2):19-20.
[4]张凤侠,李明子.北京市远郊区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36-239.
[5]王峰,黄玉山.运动在冠心病康复中的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5):515-517.
[6]周勇,李旭平.运动疗法对冠心病PTCA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3):7-9.
[7]张晓云,周秀华,庹焱,等.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一周心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6):515-517.
[8]赖长征.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观察与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9):131,149.
运动观察 篇10
【关键词】 运动锻炼;脑梗死;后遗症;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38-02
有效的运动锻炼对于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文中,探讨动锻炼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行走功能的临床效果。
一、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了某医疗机构从2010年1月—2014年8月所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随肢体功能障碍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有45例,女性患者有15例,一共60例,年龄平均在于45—75之间,根据1995年脑血管病学会的诊断标准,其伴随一定程度上的偏瘫,同时排除其它精神疾病影响的可能性。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病患者,两组病患者在一般资料的记录上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观察组的病患者发病到入院治疗的时间是3-25小时以内,合并症的情况包括:糖尿病的有10例,高血压的有15例,肺部疾病的有5例;对照组的病患者发病到入院治疗的时间是2-26小时以内,合并症的情况包括:糖尿病的有3例,冠心病的有15例,肺部疾病的有12例。
2、研究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平地行走功能锻炼以及脚踏车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功能锻炼组(观察组)与传统康复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效果。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方法采取1995年脑血管病学会的标准,生活质量情况改善通过健康调查表来评价。
3、康复治疗的内容:
第一点,护理人员根据病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制定有效的康复锻炼计划。在病患者卧床期间,帮助病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定期变换体位,按摩肌肉,活动关节,促进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机能,防止肌肉萎缩。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循序渐进,切勿运动时间过长和运动强度过大。第二点,对伴随语言障碍的病患者可以通过文字、手势等方法交流,鼓励病患者进行听觉训练、口语训练、发音等等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注意病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增加病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意志与信心。
4、运动锻炼的具体方式:
每天在正式运动锻炼之前所有病患者先休息10分钟,然后再对病患者开始实施传统康复治疗,时间为1个小时,然后再安排病患者进行脚踏车功能锻炼或者平地行走功能锻炼,时间为25分钟,平地行走功能锻炼隔天轮流进行。在进行平地行走功能锻炼之前应当首先测定病患者的自然安全速度。要求进行运动锻炼的场地是在地面平整的室内,面积为150平方米。在运动锻炼完毕之后,应当对所有病患者的耐受力状况进行检测。上述运动锻炼的时间为12周。
5、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应用了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形式是S+-s,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定性检验是X2,当P<0.05,表示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
二、研究结果
1、两组组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生理机能评分为59,生理职能评分为60,躯体疼痛评分为59,一般健康情况评分为65,社会功能评分为60,情感职能评分为60,精神健康评分为63;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生理机能评分为52,生理职能评分为53,躯体疼痛评分为51,一般健康情况评分为55,社会功能评分为50,情感职能评分为50,精神健康评分为53。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生活质量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比较功能锻炼组(观察组)与传统康复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效果:
(1)锻炼前后10米走时间的变化:
观察组:运动锻炼之前,病患者走10米的时间为20分钟,第4周,病患者走10米的时间减少了15%左右;第8周,减少了28%左右;第12周,减少了38%左右。
对照组: 运动锻炼之前,病患者走10米的时间为28分钟,第4周,病患者走10米的时间减少了5%左右;第8周,减少了8%左右;第12周,减少了9%左右。
上述两组数据中,观察组病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时间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对照组病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时间相比,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5%。
(2)锻炼前后行走6分钟的距离变化:
观察组:运动锻炼之前,病患者行走6分钟的距离为8米,第4周,行走6分钟的距离增加了15%左右;第8周,增加了28%左右;第12周,增加了38%左右。
对照组:运动锻炼之前,行走6分钟的距离为9米,第4周,行走6分钟的距离增加了5%左右;第8周,增加了8%左右;第12周,增加增加了38%左右。
上述两组数据中,观察组病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行走6分钟的距离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对照组病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时间相比,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統计学上的意义,P>5%。
三、研究结论
根据研究学报告,可知脑梗死的发病率极其高,甚至于每年新增病例已经超过100万例,每年脑梗死病患者因此致死的人数高达120万例。而该疾病的存活者当中,绝大部分的病患者也会饱受残疾的折磨。肢体功能障碍属于一种由脑血栓疾病引起的肌张力发生异常的情况。实施脚踏车和平地行走锻炼结合传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合并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不良生活状态,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杨芳.老年中风患者康复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09)
运动观察 篇11
观察时间:2015.11.11 15:30—16:00 观察地点:小山坡
观察对象:雪儿年龄:6岁1个月
观察目的:观察幼儿在活动中与材料及同伴的互动情况
观察记录:
孩子们正在进行解救小动物的游戏(游戏背景:山坡上被污染了,手脚不能着地,要自己想办法去解救山坡上的小动物)。雪儿从地上滚起一个轮胎,放到了山坡脚下,接着,她一人抬起一个五阶短竹梯(1号竹梯),将粗的一头架于轮胎,细的一头架于山坡上,爬在轮胎上等待左边的佑佑给她抬另一架竹梯(2号竹梯)。佑佑将竹梯抬起,细的一头递给雪儿,粗的一头拿在自己手里。雪儿手拿2号梯子,从1号竹梯上爬上山坡,此时她除了一只手拿着2号梯子外,双脚和另一只手都伏在1号竹梯上,爬到双脚分别位于1号竹梯的3、4个竹阶时,她站立了起来,双手拿住2号竹梯,同时左脚往前迈了一步将2号梯子往山坡上放,第一次放下,2号竹梯摆在了1号竹梯的左边。佑佑在山坡下拿起2号竹梯的一个角,将梯子往上传,雪儿拉着2号梯子的第2阶,将它慢慢地移上山坡,移到梯子的第3阶和1号梯子平行时,教师提醒在山坡下方拿着梯子一角的佑佑:“佑佑,你要被毒死了。”雪儿马上说:“快松开。”梯子就停在了原地。此时,在雪儿上方拿垫子的珊珊来到了雪儿面前,站在垫子上拉着梯子的一头,和雪儿一起将2号梯子放到了1号梯子的前面,雪儿继续向上爬到了梯子尽头,又踩在其他小朋友放的垫子和彩虹桥上救到了一个小动物。
观察分析:
1.幼儿熟悉的材料为其自主游戏提供了保障
在幼儿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的今天,顺应我们课题“自由、自主、原色”的理念,我们将幼儿推到了活动的前面,教师作为材料的提供者、支持者,活动的引导者退居二线。此时,材料和环境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在材料和环境的选择中就蕴含了教师期望幼儿发展的身体素质内容。本次活动,活动材料较为丰富,有竹梯、塑料石块、塑料地垫、彩虹桥、塑框、轮胎等,在散发着毒气的山坡上,幼儿自然会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方法进行爬坡救出小动物。雪儿选择了竹梯,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她对竹梯如何平稳的架高有着自己的经验(架于轮胎上),对爬竹梯也是驾轻就熟(双脚交替爬上竹梯),同时,她又有抬起竹梯的手臂力量(边爬边抬2号竹梯)。在活动中,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佑佑将竹梯抬给雪儿,珊珊在另一头接应),也有对同伴不遵守规则时的提醒(“快下去”),整个活动是自由的,也是自主的,选择材料自由,选择同伴自由,游戏的方式也是自主产生的。正是由于对竹梯这一材料的熟悉,才有了她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这一切顺理成章的游戏过程。
2.挑战性的情境设计为同伴合作提供了可能
活动并没有对游戏的规则提出任何硬性的规定,只是准备了两张骷髅头的照片贴在了山坡的两边,孩子看到马上就说:“今天的小山坡上有毒,我们不能踩上去,踩到上面就被毒死了。”有部分孩子选择了两张垫子,用轮流交替的方法上山坡救人,有部分孩子选择了用小石块一块块搭桥上山坡救人(此种方法也有合作),还有一部分孩子就像雪儿一样选择用短竹梯救人,一个人是基本不能将两架竹梯延续架到山坡的,此时就必然会发生同伴间的合作,只要孩子们想完成解救小动物的任务,就一定会有合作,山坡下的合作,山坡上的合作,都是他们为了更快地完成任务而自发形成的。因此,挑战性的情境同样隐含了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幼儿间的合作,从而达到学习品质的提升。
观察建议:
建议在高处多放一些动物,让幼儿想办法拿到位于高处的动物,更加促进其多方面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可以增添材料的种类,减少每种材料的数量,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合作。
对教师后续指导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的游戏当中应该退居观察者、引导者、材料提供者的位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让他们在游戏当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但是将幼儿推到活动之前,并不是代表着教师对活动就把控不了,在材料的提供及游戏情境的创设上教师要多下功夫,在隐形性的环境中将教育的目标内含在其中,在显性的材料中将活动的流程贯穿其中,让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玩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才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主旋律,才是帮助幼儿获得长久发展可能性的可靠途径。
摘要:从一则运动游戏的观察记录谈起,阐述了材料提供与情境创设对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对教师在运动游戏中的地位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游戏材料,游戏情境,运动游戏
参考文献
[1]莫娇,吴伟云.幼儿园游戏活动研究十年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4(9).
【运动观察】推荐阅读:
观察为话题的作文:观察小鱼07-18
观察牵牛花小学生观察作文06-26
绿豆芽观察日记:一次有趣的观察11-04
观察体验07-16
解剖观察07-20
写生观察10-14
观察插图10-16
切口观察05-14
药用观察05-23
环境观察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