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插图教学管理

2024-10-19

教材插图教学管理(精选12篇)

教材插图教学管理 篇1

教材中的插图可以把真实的事物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 刺激学生的感官, 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更好地感知历史知识, 形成历史概念;还可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 现在教材中插图越来越丰富, 并且插图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把它用于教学自然贴切, 为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 节省了查阅图片的时间和精力, 增强了教学效果。

一、插图为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据统计, 仅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插图就有456幅, 其中上册为222幅, 下册为234幅;具有分布广、图文联系密切、图中蕴藏丰富知识等特征。教师只要积极加以利用, 挖掘教材中插图与相应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借图发挥,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图像虽然形象直观, 但要真正看看懂它, 还需要一定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初中学生大多13~15岁, 在这个时期, 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发展较快;在神经系统方面, “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机能显著发展”, 已经能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 学习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理论。在心理发展上, 其视觉、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在看图时, 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属性, 而且能够关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原因,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他们很乐意探索事物或现象的因果关系和规律, 为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

二、插图丰富了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在紧张的课时下完成教学任务, 向学生介绍大量且系统的信息, 教师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教学;讲授法虽然省时, 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少, 反馈不多, 不易产生师生互动, 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生动的插图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适当进行提问和对话, 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活学生的潜能, 具有较好的启发性, 达到教育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协调, 以求得最大、最佳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如我在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先引导学生看萨拉热窝图, 然后从易到难向学生提出问题:持枪男子和被打死男子分别是哪国人?图中青年男子为什么要射击他?此事引发了怎样的后果?在具针对性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由听讲变为主动去探究, 积极性高, 反馈多, 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不足之处, 并对反馈知识进行评析、补充, 做到教师精讲, 学生主动学,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

插图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起作用, 而且在教学评价中也可大显身手。如果我们把教材中的插图用来考查学生, 不仅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情况, 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我在教完“中国封建社会”后, 就把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图像剪下来, 并在每张图片后附加“称呼?”“名字?”“朝代?”“定都?”“推行何种政策或进行哪些重大改革?”然后说明游戏规则, 让同学们作准备。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小组代表上台排列图像顺序, 主要考查学生对朝代更替的基础知识;第二阶段, 玩“抽签”游戏, 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各朝代具体情况的了解。例如, 抽到秦始皇图像, 该生就得回答:秦始皇的姓名, 定都地点与时间以及为加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谈谈你对他的评价。在课堂上, 讲者认真, 听者专心, 因为他们都是评委, 得及时纠正对方讲错的地方;大家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真是一举多得。

三、插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插图教学既经济实惠,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但教师如果选择和应用不当, 会大大减小教学效果。因此在插图教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 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 因而选择插图时应看其与所教学内容联系是否密切,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盲目乱用;②教师要挖掘图中内涵, 激发主体积极性, 尽量让多些同学参与, 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做好师生、生生的多边关系;③分析插图时要有详略之分, 抓住要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要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 善于想象、合理推断;④注意古今地名对照。许多地名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因此教师在使用历史地图时, 一定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并将古今地名进行对照。例如, 今天的南京, 三国吴于此建都称建业, 东晋、南朝四代、南宋称建康, 元称集庆, 明定都时称应天, 迁都后改称南京, 太平天国时称天京, 1927年起复称南京。

每幅插图都是编书者精心挑选的, 一幅插图反映一个故事, 一组插图表现一段历史, 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插图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让教材中生动的插图“跃”出纸面, 架起学生求知的桥梁, 也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教材插图教学管理 篇2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编排有不少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在教材发展史上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插图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很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插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恰到好处地运用插图,还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插图教学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语文;教材;插图教学

翻开历年来的初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册册图文并茂。这数百幅的插图题材丰富(例如人物、花鸟、风景、建筑等),形式多样(例如素描、水彩、油画、国画等),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资料。这不仅发挥了图片信息和激发学生兴趣的独特功能,对于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化阅读效果以及启发其探究学习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插图视而无睹,甚至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对教材编写者别具匠心的疏忽,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遗憾。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我们着实应该把这些精美的图片看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其价值。本文试就如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插图教学概述

(一)插图教学的相关概念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为了配合课文的主要人物、情节或场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而拍摄或绘制的精美图片,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本身。

插图教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更多地穿插于日常课文教授的过程中,是课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插图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可能取得的各种图片资料(包括教材上现成的插图、教学挂图、各渠道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甚至学生绘制的插图,等等),以达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甚至于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插图教学充分利用插图直观、可感的形象,若教师加以适当取舍、利用,甚至会收到超出课文本身的效果。

(二)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编排的简要回顾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轨迹,教材中插图的发展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现梳理如下:

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的调整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普遍处在紧张的阶级斗争环境中,这一阶段的语文教科书无论在课文内容的编排上还是插图的选编上,都强调政治性。较代表性的有1950年刚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等编写的一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政治宣传的时文,加上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教材中只有少数的黑白图片,且都是为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而选编的;1963年在教育部新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基础上,推出的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刘国正、张传宗等编)中,插图开始丰富,虽然出现了一些为配合名家名篇而绘制的插图,但总体上图片的政治作用仍较突出。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插图教学,教师更多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当时的政治活动服务。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发展时期。“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语文教育也一样。以1982年修订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教材重点突出,各种文体兼备。从1986年起,全国中学语文教科书呈现多样化趋势,出现了大量知识性、艺术性较强的图片,但在选编上内容较为陈旧,印制也较为粗糙。此时的插图教学,教师开始淡化图片的政治功能,注重图片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

第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初中语文教材的插图也逐

步丰富多样,全面生动地展示着改革开放的风气与潮流。

二、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插图的作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课文插图,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可以这样说,插图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课文又是插图的延伸;插图是静止的直观,课文是微妙的描述,二者和谐互补,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利用插图,既能触景生情,迸发感情;又能因势利导,引人入胜。如果课文是一个游览的景点,那么插图就是优秀的导游,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读起课文来自然兴味盎然。

(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我们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启美,还可以储美。它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意志,产生美德。课文插图既是课文内容的艺术反映,又是对生活某一侧面直观的再现。既有自然界的天空美、动物美、植物美、流水美,又有现代生活的园林美、建筑美、城乡美,还有人类的装饰美、道德美、心灵美。因此,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综合地、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所谓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要获得知识,必须经历自己精神(心理活动)上重新生产的过程(动脑分析处理信息),也就是重新“加工”,这种“加工”是由外部向心理内部的转化过程,教育心理学称之为“内化”。内化是学生自己主体的内化,但又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有效地引导他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插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生活积累和认知水平,符合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常规到创造的思维规律。因此利用插图,教师大胆放开手脚,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证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

三、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插图教学的作用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插图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将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2002年版)中的插图试做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言文字是客观实物的再现,而反映客观实物的语言文字,很多是能够通过画面来展现的。而通过阅读后再现的“插图”,不应该只是课文内容的依葫芦画瓢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课文内容的深化,是编者、作者、教者、读者思路的融合,是语言与图像的互为印证。这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类插图,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人物画像,补充课文,神形兼备

此类插图以单个人物为画面的主体,人物面貌、表情、目光、须发、衣着等神形兼备,展示了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悲或喜,或悠然或执著。如图片“列夫·托尔斯泰”对托尔斯泰的脸部肖像特写,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特别是他那“热带森林般的须发”及“深邃的眼神”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鲁迅”冷峻的目光传神地印证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诗句;“冰心”则让人从她那并不出众的外貌中感受到她那深藏着“爱和童真”的纯净的心灵;物理学家“丁肇中”的图片,从他那皱眉、托颔、凝视的目光中透

露出专心致志探索科学世界的信念。这些极富生活真实的画面再现了人物复杂且不平凡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爱和恨、悲和喜尽情展现,可谓神形兼备。2.故事场景,再现情节,形象生动

这一点在教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借助具体直观的画面难绘之景如眼前,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场景化,为教师施教和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最好不过的钥匙。如《皇帝的新装》把皇帝在众目睽睽之下,裸着上身游街的滑稽相和众人或愕然或窃窃私语的情状跃然纸上;清人据《红楼梦》故事绘的“大观园”图展示了贾府的奢华淫逸;插图“社戏”则展现了几十年前极具魅力的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这类插图往往是课文情节的精彩之处,解读这些插图往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之印象深刻。3.自然人文景观图,诠释课文

历代佳作描绘祖国山川的奇丽壮美,虽说诗中有画,意境深远,但终因对文字的领悟因人而异,毕竟不能尽享文字之妙。然而结合插图,雄壮奇景如在眼前,效果就大不一样。霞光中飘絮的古树,汹涌奔腾的黄河壶口,使人感受到生命力“不计成本的壮举”;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留下的那个“平凡”的脚印,让人感受到宇宙的魅力;洞庭湖的浩淼,古蜀道的艰难,岳阳楼的壮阔,醉翁亭的悠闲,长江三峡的壮美,太白堂、古隆中、三苏祠、杜甫草堂的古朴,这些人文景观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这些山水风光图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艺术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二)生动再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情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通过插图教学,综合、整体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而有利于调动他们产生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1.创设审美情境

插图教学可以创设审美情境,充分发挥插图作为审美媒介这一传导作用。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园林的图景,那些精致的亭台、蜿蜒的回廊、低垂的杨柳、情趣盎然的池塘,无不让学生惊叹万分,加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更让学生充满了美好的遐想,流连园中而不愿离开。这种情境气氛,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画动情,以情动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课文去做审美体验与鉴赏。2.激起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文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而审美的思维始终要伴随形象,离不开形象思维和联想。按照这一思维规律,边读边联想,学生才能潜心专注,自觉地在享受愉悦中得到陶冶,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鉴赏时,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叶老在这里就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读书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画来,就感受不到愉快了”。由此可见,吟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三)合理运用插图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插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生活积累和认知水平,符合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常规到创造的思维规律。因此,合理进行插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培养观察能力 俗话说:“勤观察,笔生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但往往学生由于生活层面的局限,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感受有限。一幅好的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片段的再现。教师引导学生去观赏那万般气息的“春之花”和咆哮而来的“壶口之水”;去参观雄伟的“故宫博物院”和秀气的“苏州园林”;去体会“社戏”热闹非凡的场景和“今日罗布泊”让人心痛的痕迹„„在这些活动中,教给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观察能力。2.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感知的结论服从于感知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因此,对一个感知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感知效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正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引导学生做多角度的探讨,使之避免因不科学的思维习惯而产生在感知结论上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语文教材上有不少是编者为丰富课文内容而选编或绘制的一些插图,这些插图在很大程度上经过编者的艺术加工,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未必与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完全一致,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诗歌教学中。如教材为《天净沙·秋思》绘制了一幅具备了诗中几乎所有景物的插图,从字面上,这幅插图很符合诗句的描述,但是,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不仅只是诗句简单的再现,更是诗人心灵的影射。老师应指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这些凄凉的景象实际上是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悲凉心境的反映,而非写诗的实际环境。

事实上,无论哪种插图都为我们展示了不少正文中略而未述,但却有价值的隐性信息,如果教师处理得当,运用插图丰富的自然人文知识突破教材难点的作用自不待言,更主要的是它养成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品质。3.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欣赏,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因为文学艺术形象是用语言来塑造的,不是造型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想象、思索、回味才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内在美,才能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很难做到不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内容。看“苏武牧羊图”,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孤身一人的苏武在那荒凉的北海会是怎样一番滋味,也会自然地想到甘愿忍受寂寞和困苦的苏武是多么高尚。自然,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进行画面的扩充,虽说画面不辽阔,但学生脑中的天空也许是辽远的、深邃的,这就是联想想象的效果。

曾在本市听过这样一堂《故乡》的拓展课: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生活的体验,给文中一幅简洁的黑白插图上色。学生创作的结果令人惊叹(下文括号中的文字为学生创作的想法):有的学生给闰土穿上了深蓝或褐色的长袍,还多了些补丁(他的生活极为贫困),灰黄的脸,紫色的嘴唇(寒冷的冬天只有单薄的衣裳,被冻紫的),手上那根烟杆已经没有了光泽,手指常握住的地方也已凹了下去;在我们的印象中,整幅画的色彩是暗淡的,可有的学生给水生画上了鲜红的衣服和鹅黄的小毡帽(闰土那么爱他的儿子,自己再贫困,过年之际,也要给儿子穿上喜庆的衣服);还有的学生在背景上思索了一番,旧式的家具上依稀还能看见红漆(大户人家喜欢喜庆的红色,只是时间久了,漆掉了色),桌脚边还有不少的蜘蛛网„„这些想法,都是我们从没想过的。学生虽然生活阅历有限,但这张静止的画面并没有限制住他们的思维,在对课文内容深刻把握的前提下展开联想和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动了起来。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素养,它不仅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更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插图教学,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生因回答的需要而进行了精心的语言组织,则又使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综上所述,插图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诗画是一家。”当年苏东坡评王维诗便说:“惟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如此,文也是一样。只要教师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分寸把握住,这些插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利用教材插图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中职院校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13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听说读写的过程,深入地了解文章的精髓是整个语文传统教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是采用文字编写的形式,只有少部分会用到图标的形式。而插图是整个导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选修类的教材都采取插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完成教材解读的过程,所以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一、现阶段教师利用教材插图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一)利用教材插图介绍作者

知人论世是在语文科目教学中所极力推崇的,只有做到对作品创作者身世背景以及创作环境的了解,才可以更好的、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所要抒发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文章插画进行充分的利用,介绍与之相对应的文章内容,拓宽学生的理解层面、知识层面,让学生可以更愉悦的进行课文学习。例如,苏教版杜牧的《阿房宫赋》插入了阿房宫的图画,使学生在阅读之前就了解到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在头脑中构建出一定的框架,有益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教师通过图画与课文相结合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讲解,增加了教学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理解。

(二)运用插图讲述教学内容

文字的广泛运用在语文的学习中一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在语文的教学中也依附于文字的使用。但是就高中生而言,对文字的运用与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高中生的发散思维较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若能在学习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教材的配图进行赏析,便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其主要思想内容。例如苏教版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文中详细刻画了我国大书法家王羲之对于生与死这两个对立面的问题,从整体行文来讲全篇天马行空,文采精妙,洋洋洒洒几百言,通篇哲理意味十分浓厚,蕴含了古代文言艺术。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并不透彻,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理解难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言文的枯燥性所造成的。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适当地插入图片,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插图与文章相互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

二、优化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教材的插图

(一)提高教材插图对教材内容的升华

在一些传统的教材插图中,并没有针对课本上的实际内容进行配套插图,导致插图与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严重不符,或者其间的关联性过小,这样的做法对于高中学生提升语文的成绩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并且这种情况还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甚至还会出现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况发生,所以在教学配图的相关选择上,一定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例如,《声声慢》这篇李清照的千古名篇,词人李清照一生坎坷,在诗词的讲解过程中,以图片入手,让学生通过照片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概括,最后引题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介绍,进而更深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理解词句所蕴含的感情,使讲解层次可以更为深入,达到插图与教学内容的互相促进和配合。

(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适当填入漫画的数量

新时期高中语文教材发生很大改变,其中增加了许多文言文,但是大多数文言文都是配一张风景图,没有办法直观表达出文章的主要思想,这时只凭借教师单纯的讲解,授课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需要对这种情况进行改进,多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卡通图片。例如,鲁迅作品选集中就加入了《二我图》及《万事闭眼睛漫画》(如图一、图二),以此来缓解学生们高度紧张的心理压力,减轻学生们的负面学习情绪,使学生们在观看漫画的同时可以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加深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插图教学更具有趣味性。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更加完善地将图文描述合为一体,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辅助性作用。插图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提高了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由阅读的能力,帮助教师以一种视觉冲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便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

挖掘教材资源 用好教学插图 篇4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从汉语拼音开始每一幅插图就是一个小故事, 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记住字母的字形和读音, 没有真正理解编者的意图, 只把插图当作记忆拼音字母的辅助教具, 忽略了插图的其他功能。

以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一课汉语拼音教学“ɑ o e”为例 (课本6~7 页) , 教学内容很简单:认识三个韵母, 能够读出三个韵母的四种声调。老师们往往机械地教学生反复写, 反复读。忽略了课文中那副精美的插图。这是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 有绿树青山、碧绿的小溪, 美丽的大公鸡、可爱的小鸭子, 漂亮的大白鹅, 唱歌的小女孩。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幅美丽的插图可谓是神来之笔,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欲望。刚开始孩子们肯定有些拘谨或是无从说起, 教师要多多鼓励哪怕是孩子们能说一句、三句、五句都应该值得称赞。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了下去, 一学期结束后, 孩子们不但能看图说话, 还能够用上“先……接着……最后……”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提示词语来表达。而且可以编出了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童话小故事。

语文教学中有很强的情感教育, 利用插图展开想象, 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 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例如, 第三册《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教学时, 我借助连续的插图, 先演示课文插图, 提出问题: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图时, 学生思维活跃, 纷纷发言, 对图中的内容兴趣盎然。这时,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 想象他们的语言, 猜猜他们的心理。学生在刚才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在我又一问题的引导下, 展开丰富的联想, 各抒己见, 我惊奇于他们奇妙的想象力, 让我也陶醉其间。

教材插图教学管理 篇5

青神县瑞峰小学

胡小萍

有人曾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幅图。”翻开我们小学英语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让人兴趣倍增。它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基本上只有一本教材一部录音机。在我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尽量使用肢体语言、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采用各种游戏等来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用得更多的就是利用教材的插图进行教学了。我觉得利用插图进行有效的教学有以下的好处:

一、利用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预测内容

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大胆的对内容进行预测,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的锻炼。其实在很多插图中,都直接的呈现了结果。比如在四年级上册Module 5 Unit1 Can you run fast?这篇课文的插图中,当老师问“Who can run fast?”时,学生通过插图就很轻松的回答“Sam”.同时老师很自然的提出第二个问题“Who is the winner?”学生也能轻松对答,“Sam.”这课的插图就很直观的呈现出了结果。而有插图则需要展开想象,大胆的进行预测。比如五年级英语上册Module4Unit1 It’s mine这课的插图,图片上呈现的是Sam和Amy正在争执一件红色的T恤。老师根据插图提问引入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is Sam speaking? What is Amy speaking?让学生猜测他们正在说些什么?并引导学生说

出Sam 的话“It’s mine.” Amy也有可能在说“It’s mine.”这便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并让学生猜测Whose T—shirt?这到底是谁的T 恤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兴趣。

二、利用插图巧妙提问,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加强学生口语的练习

要让插图真正起到作用,教师必须进行读图指导,可以围绕图片提问,引导学生针对性的观察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时,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1 What are they doing?在活动1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问“What can you see?”学生回答“monkey” “two monkeys” “boys and girls” “football” 还有学生想起了“tree”这个单词,这些回答都非常好。凡是他们看到的,都可以引导他们用英语说出来。记得当时还有学生指着雨伞和收音机问我“What’s this?”望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睛,我非常欣喜于他们的求知欲。在这一环节中不仅对已学单词进行了复习巩固,还拓展了两个新的单词。接着再提问“What color is it?”

“Where are the monkeys?” “Where are the children?”这些都是已学过的句型,但学生已忘得差不多了。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仅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最后再通过“What are the monkeys doing?”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引入正在进行式的练习。通过这样由单词到句子,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孩子们既复习了单词,又巩固了已学句型,这样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就水到渠成了。

三、利用插图,可以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

英语教材中虽然有许多的插图,但这些插图都是一些静态的图片,如果我们能将这些静态的图片转化成动态的,转化成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的,让学生直接参与进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那么,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参与。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2“How much is it?”这一课,在活动6“Do and say”中,一个小女孩在卖玩具,一个小男孩正在向她询问价格。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指着插图给孩子们讲小女孩在说什么,而小男孩在询问价格时又该怎么样问,我想这样的讲解一定会非常的无趣。于是我根据插图,把它设计成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卖场,让一些孩子充当售货员把自己的玩具,看过的书,文具等拿来卖,而另一些孩子则是顾客。售货员在面对顾客时一定要热情的说“Can I help you?”,而小顾客们则根据自己的喜好说“I like ……How much is it?”小售货员们在给顾客商品时,很自然会说“Here you are.”顾客也会非常有礼貌的说“Thank you!”整堂课充满了欢乐的笑声,此起彼伏的英语对话声,孩子们在这样愉悦的真实的情境中,掌握并复习巩固了本课的重点“How much is it?”,并且会更加熟练的运用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了,更让我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是,自从这堂课后,孩子们变得更有礼貌了。由些可见,我们对插图的运用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变幻呈现方式,这样一定会比传统的单调的讲授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插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的应用方法,比如利用插图对学生的吸引,能更好的导入主题,利用插图可以辅助内容的复述等等。

我们老师要积极的开发插图资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运用提问、复述等方式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语言。能学以致用,语言的目的就是要用于交流。

教材插图教学管理 篇6

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解读,我将教材中的插图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提纲挈领”——单元主题图

单元主题图一般出现在单元的首页,信息量较大,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呈现情境和信息。一般是和例1安排在一个课时。

1.1 注重渗透,不宜深究。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整合上不要过于深挖;二是在时间的调控上不宜占用过多地时间。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提出问题,为引入后续的例题教学服好务。

1.2 去繁就简,准确提炼信息。

教师在教学处理时要对主题图做适当处理,摒弃其华丽的外衣,挖掘出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理解。

1.3 贯穿始终,用好用足。

二、“珠联璧合”——例(习)题情境图

例(习)题情境图指向性更单一、更明确。它们是实际问题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常常用对话框的形式结合一定的情境出示,在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地观察,正确地理解情境的含义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行观察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1 充分尊重,有效利用。

一是对教材需要充分尊重,深入钻研,深刻理解,合理使用。二是要准确把握情境图所蕴涵的数学背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情境图的价值正体现在既贴近生活又蕴涵认知冲突上。如一年级(上册)教材通过乘公交车的情境,运用学生已有的乘车经验,感悟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2 化静为动,促进建构。

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增加学生的实际体验。如一年级(上册)教材认识“几和第几”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几和第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开展一个以5人为一组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站的位置,然后交流自己所站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学习,还可以在活动中直观地感知几和第几。

2.3 灵活改编,把握内涵。

教师要在充分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更大的价值,使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在教材文本与学生现实的巧妙结合中,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2.4 图文结合,缺一不可。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情境图,“图”“话”结合,以问题解决为前提,合理地整合信息。切不可嫌麻烦而省去看图找信息的环节。数学教材的插图,有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第一教时,教材安排一道例题教学认识几个几。例题的情境图是一幅富有乡村气息的田园风光图。在图中,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兔是2只2只地在一起,共有3个2只,鸡是4只4只地在一起,一共有4个4只。从而清晰地感知求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2+2+2,求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4+4+4,这些加法都是相同加数连加,即几个几相加。虽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连加计算,但对相同加数连加感受并不深刻,因此这样的插图凸显了相同加数连加的实际现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可见,有效地利用插图,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抛砖引玉”——教学思路图

教学思路图一般出现在需要操作探究的例题中,作用是给老师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思路图中的过程。

3.1一般不需要让学生找信息。

3.2 关注探究过程。

如五年级(上册): 可以怎样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对长方形折、剪、拼这三个步骤的完成,就是通过这样三幅简单的图示意出来的。这里虽然没有文字叙述,但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先按顺序看图,观察操作要领,形成完整的操作步骤。拼平行四边形的正确方法,就通过看图轻松地完成了。

四、“烘托气氛”——背景插图

引导学生观看、欣赏即可。

初中生物教材插图教学的现状调查 篇7

( 一) 研究意义

( 1) 强调插图在生物教材中的地位。东北地区生物学科在初中阶段属于非中考科目, 不得不承认出现学科地位受忽视的现象, 从而降低教师的教学热情, 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 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学习成绩决定升学状况的教育情形下, 初中学生产生了要全力以赴学习 “主科”而忽视生物等 “小科”的心理状态; 部分教师也由于学校、家长、学生的不重视而对于教学有敷衍了事的态度。所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灌输文字性知识, 而对教材中的美丽插图 “视而不见”, 完全没有发挥插图应有的神奇教学效果。对此局面, 初中生物教师要做的不是自暴自弃, 而应该找准根源, 采取有效措拖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不难发现,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生动的插图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2) 帮助初中教师深入分析、认识教材中的插图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不同版本的生物教材都包含了形态各异的插图, 而且各自独具特点, 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这些插图可能没有深入的了解、归类。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归类, 明确生物插图的类型及特点, 可以帮助初中教师深刻地认识插图在教材中的作用, 从而在教学中能够自如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运用, 便于进行插图教学,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3) 通过实验研究为有效进行插图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采用插图教学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反而可能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五彩缤纷的插图的 “美丽” “有趣”上了, 而玩物丧志, 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合理的策略运用插图, 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如何识图、观察图片。本研究通过对众多文献的认真阅读以及本人实际教学中的亲身体会, 以及进行的插图教学实验研究, 提出合理的插图教学优化策略, 帮助初中教师解除对生物教材中插图运用的困惑。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插图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国外早在17 世纪,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作的 《世界图解》是比较早的有插图的教科书, 书中指出了教材中插图的重要作用[1]。尤其是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 随着电脑信息、印刷技术以及摄影技术等的飞速发展, 插图越来越受到教材编辑者的喜爱, 插图在教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翻阅大量资料素材分析比较, 不难发现美国生物教材的显著特点是编排了大量高质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外形设计巧妙, 色彩精美、场面逼真、生动, 内容涉及领域广泛, 与教材内容贴切, 为教材增添了不少光彩。美国生物教材的页面布局中, 插图占有面积较中国教材大, 最大的占有一页半的篇幅。此外, 美国教材插图清晰度较国内高, 色彩鲜明, 吸引眼球、易于学生观察思考。这些都体现了美国教材编辑者对于插图的偏好和重视, 也间接体现了美国教育工作者对插图教学的高度重视。

国外插图教学的文献研究大体可以总结为三种: 一是插图性教科书与纯文字性教科书的使用效果比较; 二是使教科书文图有机结合, 提高使用效果的策略; 三是插图在不同进行情景下的使用效果比较[2]。说明国外对教材插图的研究, 主要是通过实验研究, 进一步证实教材插图的功能。通过调查研究比较, 寻找发挥教材插图功能的最佳方式,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材利用质量。国外学者对生物教材插图以及插图教学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教材插图的教育价值提供有利的信息基础。

2、国内研究现状: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国初中生物教材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最为突出的变化是教材中的插图颜色逐渐由黑白色改为彩色, 插图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 教材的插图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 教学中灵活运用插图, 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事半功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达到新课程、新教材所要达到的目标[3]。

目前国内对教材插图的研究还不是很活跃, 大部分是对高中生物教材插图教学的研究, 针对初中生物教材的插图教学研究少之甚少, 而且大量的研究仅仅集中在插图的功能上, 缺少深入的应用策略研究。研究论著主要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 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联系甚少, 从而研究缺少理论依据, 缺乏说服力。

综上所述在生物插图研究理论方面, 国外学者大多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缺乏课堂中插图教学的应用研究; 而国内学者大部分的研究是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 缺乏理论研究基础。总之, 目前国内外对初中生物教材插图教学的调查与策略优化实验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插图是生物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显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的插图重视程度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插图进行观察学习, 而是过于注重教材中概念、结论等文字知识的讲解与强调。为了提高初中生物插图教学的效果, 也为了了解初中生物教材插图的质量、分类以及探索插图教学的最佳方式, 笔者以2011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基点, 对初中生物教材插图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 可以为以后教材的修订提供一些建议依据。

关键词:插图教学,初中生物,教材

参考文献

[1]王立.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课标教材 (必修) 的研究[D].2007, (4) .

[2]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 1999, (3) :20-23.

巧用教材插图优化课堂教学 篇8

一、有效地提高英语听力方面的教课水平

听力的训练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英语非母语的国家, 我国的英语听力能力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阶段, 与我们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息息相关, 这使得提高初中英语听力的教学水平迫在眉睫。鉴于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初中老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通过图画联系实际的想象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 例如在教授新目标Go For It教材七 (下) Unit3Why do you like koalas?这一章节时, 老师可以事先将课本内容中所涉及到的考拉, 大象和熊猫在卡片上画出生动活泼的形象, 并在该卡片上标注出相应的英文koala、elephant和panda, 以及课本里重点提到的一些关键词。正式授课时, 在播放听力时, 给学生们出示相应的卡片, 让学生们边听边看, 同时大声读出卡片上的英文, 之后老师再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详解, 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词汇的意思, 在听到该词汇时脑海中能够产生该图像, 这样不仅让学生保留了在听的过程中大脑中显示出的图像信息, 便于他们对相应英文的记忆, 也让学生们深刻体会了相应英文的意思, 便于理解。

二、更好的完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的教授相对于听力是一个更加难攻克的环节, 因为它包含了语音语调的正确表达, 语句的完整描述和实际的交流。利用教材插图的口语能力教学, 能够更轻松地把学生带入到切合实际的交流场景中, 更容易让学生进行英文交流。比如在鲁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5 When was he born的授课中, 老师可以在学生参考课本中的人物插图时同时提问, Do you know them?Who is he/she?When was he/she born?类似看图说话, 学生可以在找出图画中的信息的同时用英文描述出该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的英语交流沟通练习中,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画出自己父母的图片, 然后向对方展示的同时运用英文进行介绍, 例如主题是Introduce your parents to your classmates, 可以对他们的外貌, 工作, 生活等情况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

三、有利于英语阅读能力的改善

对于初中之前没有英语训练的学生来说, 初中英语还是相对较难接受的。即使相对较简单的初中英语阅读, 因为要记忆很多陌生的英语单词, 这就体现出英语学习的难度了。教材插图是一剂良药, 不仅便于理解生词, 还有助于单词的记忆。

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1 Section C这篇课文, 虽然文章篇幅简短, 但其中包含了7个生词和12个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 这使得教学进程稍有受阻。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全文, 我们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做参考一下几步实施:1.让学生只看课本中的插图, 初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2.在看图的同时, 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构思大概的故事情节, 并进行简单的英文陈述;3.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将每张图的关键词分配给学生, 这样可以将生词和不规则动词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学习过程中;4.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想象阅读全文;5.深入的带领学生对全片通读, 熟练掌握对词组的运用。通过以上5步训练, 可以让学生重新利用插图和关键词自己组织语言用英语复述全文, 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从而达到理解以及记忆的目的。由此可见, 教材插图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 也使得老师的教学过程更加顺畅。

四、有助于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英语写作的难度是介于听说和阅读之间的, 但是即使听说和阅读能力不错的学生写作不一定也很好。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教材插图让学生将看图说话的能力用文笔表达出来, 使学生在熟练掌握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 将内心的想法和英语表达串联起来, 将图片信息生动的表达于纸上,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例如在新目标Go for It教材七 (上) Unit1 My name's Gina这一课的教授中, 老师可以实现将课本中相关的内容生动的描绘在纸上或者黑板上, 比如画一个小男孩旁边写上Gina, 一个小女孩旁边写上Lucy, 同时写上一道填空题, 比如“Who’s he?He is____.Who’s she?She is_____.”这种方式不仅在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方面起到加速的作用, 还对语法的练习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上起到了提示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又例如在新目标Go for It教材七 (下) 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这一课中, 老师可以事先在纸上或者黑板上画出一幅带有各种建筑物标示的地图, 同时配以以下语句, 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前自行进行正确的排序:1.And take the third turning on the left.2.How can I get to the post office?3.Walk along this road.4.Then turn right at the second crossing.5.It’s about two hundred meters along on the left.然后再对应课本检查自己的排列顺序正确与否, 这样老师在锻炼学生看图写作的同时也能相应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均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教材插图的优势, 他不仅是课本内容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学生眼前, 更使得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英文学习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各位老师的实际教学中, 应该合理利用教材插图, 这不仅使得教课过程更顺利地开展, 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卢明风.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插图[J].吉林教育, 2014 (23) .

[2]冯文俊.解析初中英语教材插图的有效使用[J].英语广场, 2013 (5) .

教材插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9

一、运用插图,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 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 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 结合绪言中的内容, 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 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 教师指出, 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 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 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更加浓厚.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 想答而不能的情境, 引起学生思维,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二、运用插图, 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 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 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 线条简单, 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 形象逼真, 能清楚地说明一 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 它们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三、运用插图, 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 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 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

例如, 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象, 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 (上册50页图3-6, 3-7) , 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 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上册52页图3-12, 3-13) , 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运用插图, 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 刊印了拉瓦锡、张青莲两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 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拳拳之心.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拉瓦锡不怕失败, 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 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 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 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插图的功能与分类

(一) 插图的功能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 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小学生尤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很容易被直观形象的插图所吸引。在课堂教学中, 借助插图能帮助学生轻松地识字、释字、学文, 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从而把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插图,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 插图的分类

根据小学教材中插图出现的位置、内容及作用, 插图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 根据插图出现的位置, 插图可分为扉页插图、课文插图、练习插图和补白性的知识短文插图。

(2) 根据插图的抽象水平, 课文插图可分为实物图、描绘图和漫画图。

(3) 根据插图的功能, 可将其分为装饰性插图、解释性插图和训练型插图。其中解释性插图包括说明性插图和描摹性插图两类。

(4) 根据插图的内容进行分类, 插图可分为人物插图、故事情节插图、动植物插图、自然现象插图、名胜古迹、珍贵文物插图。

二、插图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我们老师充分发掘, 就能让插图“活起来”、“开口说话”。那么如何有效运用插图呢?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使用插图导入

在讲授文字内容之前, 利用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 指导学生看图, 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 顺利导入文字知识讲解。这样由图到文, 水到渠成, 充分使用了插图, 使插图“活”了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杜甫的《绝句》一诗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看图问:图上有些什么?学生看图后, 纷纷回答, 有黄鹂、大鸟、柳树、水、船, 远处还有山、雪等, 再让学生仔细观察, 黄鹂几只, 大鸟有多少等等。学生说出, 两只黄鹂在柳树上鸣叫……大体诗意后, 让学生读诗在讲解文字就容易多了。再如讲授北师大版一年级《咏鹅》、四年级下册《挑山工》、《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等都可用此方法导入。

(二) 使用插图过渡

有些课文不适宜一上来就看图, 但在讲解一部分后, 图文就结合得很紧密了, 此时指导学生看图, 即顺利地过渡, 使课堂衔接紧密, 又可让学生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时, 就可用此法。在讲完第一部分时, 此时指导学生看图, 问学生:“河面上都有什么?”学生会说有波纹, 紧接着问:“像什么?”有的学生就会说像琴, “为什么像琴?”学生接着读第三段的课文内容, 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这样图文结合就可很好地理解课文, 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此法还可讲授一年级下册《小山村》等课文, 课堂效果都不错。

(三) 使用插图解释词语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如果用词典解释反而越发让学生糊涂, 此时使用课文中的色彩鲜艳, 具体形象插图解释就轻松容易理解。如上面说到的《绝句》中的“白鹭”一词;一年级下册《插秧》一文中“水田”一词;三年级上册《葡萄沟》中“晾房”一词等等, 学生生活经验少, 此时让他们看图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 使用插图理解课文重难点

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 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 化难为易。有些课文中的重难点比较难理解, 光靠教师的一张嘴解释, 大部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透彻, 此时如有能说明问题的插图, 拿来使用能省教师不少力气, 何乐而不为呢?如讲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 学生对“伟大的灵魂”一词感到难以理解, 教师照着教参书上的解释, 学生依然一头雾水。此时, 就可让学生参看课本插图, 插图上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船头上, 一手向前伸着, 嘴里大声说着指挥下面混乱的人群有秩序地逃生。通过看图上人物行为的对比, 加上学生对危难时刻的想象, 再理解“伟大的灵魂”一词时, 就不会感到为难了。此外, 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三年级下册《捞铁牛》等文章用此法, 都能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五) 使用插图总结

就是在讲完课文之后, 再使用课本中的插图对课文的中心加以总结, 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如讲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种一片太阳花》时, 由于本课的插图是整页的课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太阳花, 很形象地说明了“繁荣昌盛”这个主题。所以建议教师在讲完本课后, 做总结时使用本插图, 既能很好地总结本课中心, 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难以忘怀。在讲授本册《海上的日出》时, 也可采用此法, 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教材插图教学管理 篇11

【关键词】 教材插图 高中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78-01

前言

高中生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高中语文的课程本身又较为枯燥,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教材插图是语文课本中穿过密密麻麻文字抢入学生眼帘的一大亮点,因此,利用好教材插图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插图来优化教学方案,缓解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学习压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本文分别以教材插图在散文鉴赏、语言故事以及写作等各类教学中的应用。

一、插图在现代文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现代文的鉴赏注重的是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在散文奖赏的教学中,可利用插图将文本再现。插图是文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课文的精髓都被压缩在插图里,但插图对于情节的表达又有一定的局限,有些是对文中精彩片段的描绘,有些课文中心思想的总结,有些是故事中人物的描画等,正因为它的局限,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思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最后,再带着对故事情节的想象去阅读课文,便会达到恍然大悟的效果。

以鲁迅的《药》为例,当学生看到文章的插图时,便会想这个这个图片跟标题所写的“药”究竟有什么联系?作者所说的到底是什么药?在让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所描述的情节与插图相结合,试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命名为《药》,而不是《血馒头》、《人血馒头》?结合插图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便知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是那样一个愚昧而迷信的年代,人们居然相信用人血染过的馒头可以治疗疾病,所以残杀了一个无辜的生命。作者用《药》作为标题,不仅表达了“血馒头”被当成能治病的药,更表达了故事中的人物需要一些治疗他们愚蠢的“药”。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二、插图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

古文一向是语文中最枯燥、最难理解的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对古文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先向学生将文章串讲,最后让学生背诵课文。古文本就让学生厌烦,读起来拗口,字面意思又难以理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结合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加无心学习,甚至被教师“催眠”。但如果教师巧用插图,先让学生看插图,并根据插图内容对课文的情节进行猜测,最后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便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口技》一文的教学中,若是先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学生会较难以理解,且毫无阅读兴趣;若是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学生听懂了,了解了故事的情节,但最后就只会像听故事一样,水过鸭背,课后就忘了。教师不妨先让学生看课文的插图,一来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二来插图一般较为直观,能吸引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再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试着去读懂课文,借助字典或者辅导书等工具将文章理解。这样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三、插图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写作是一项繁重的任务,特别是在高三,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会让学生反反复复进行练习,甚至会有一些教师,直接丢给学生历届高考中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去模拟,最后学生写作越来越机械化,毫无创新点。写作讲究的是灵感,若是刻意去模仿,套用优秀的模式,强加华丽的词藻,但是思想却很空洞,写出来的文章就很难打动读者,达不到写作的真正目的。

举一个例子,某中学教师想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坚强、乐观、把握”等题材的文章,他将一篇自认为优秀的模范作文复印几份,让学生参照模式去写。这样的做法看似能让学生无限地向“优秀”靠近,实际上很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都很浮夸,而且千篇一律。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别人写的才是最优秀的。优秀作文的模式多种多样,又怎能局限于某一种。若是教师能用一副好的插图启发同学们的灵感,插图打动学生的内心,学生自然会真情流露、思如泉涌,又怎会担心写不出优秀的作文。

结语

高中语文的高考中很重要的一大模块,如何提高语文成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善于利用插图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制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高效率地学习。利用插图进行教学的方式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张文娟.浅谈教材插图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J].中学语文,2015,06:115-116.

[2]杨春妹.浅谈如何利用教材插图优化高中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5,02:48.

[3]袁明祥.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J].语文天地,2016,04:15-16.

[4]沈迪.合理运用教材插图,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效果[J].考试周刊,2015,A3:22.

教材插图教学管理 篇12

一对初中历史教材中插图价值的认识

1.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而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最好途径。受身心发展的限制,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习惯通过画面、实体事物等有形象化的表现来认识和了解事物。在满是文字的教材中, 插图是与众不同的, 它能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 会促使学生无意识地去阅读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插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很多历史事件仅是通过教材中的文字表述是很难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的, 通过文字的表述可以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声势十分浩大、场面很是壮观, 但是到底浩大到什么程度、壮观到什么地步, 这些都是很难把握的。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来进行合理的想象。很多教材中的插图实际就是对历史的艺术加工。这些插图就好比一个引子, 在学生看这些插图时, 教师可以从旁用语言进行引导, 让学生根据插图进行联想,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和相关文字对历史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和表达, 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其民族自信心

历史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之外, 还要让学生能对祖国的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历史教材中的文字知道祖国的发展历程, 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还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插图来比较直观地感受古代中国人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品德。

二运用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的策略

1. 地理插图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地理插图主要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在向学生展示某一时期人类的活动, 比较典型的有统治区域图、形势图、路线图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这些地理插图来分析在某个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以及人类的发展状况, 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文字融入进去, 从而让学生对教授的内容有更深的认识。

2. 人物插图

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图大多数都是介绍在历史中留下深刻一笔且在当时社会地位比较突出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毛泽东、斯大林、拿破仑等, 他们在历史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对历史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新教材中对将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画像一一展示出来, 让学生对这些曾经的英雄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教师在教授有关历史任人物的事件时, 可以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插图对历史人物的气质特征更加熟悉, 在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加深刻的评价和认识, 进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3. 漫画插图

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中漫画插图是比较常见的, 这种插图与其他插图不同, 其表达比较诙谐幽默, 但在笑过之后往往能带给人很大的启发和感悟, 如在九年级下册的《冷战中的对峙》一单元中, 有一节内容是讲述的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 在这里有一幅漫画插图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以苏美两国当时最高的领导人掰手腕的方式和双方座下的武器威胁, 来表现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之间的角逐和竞争, 让学生对冷战期间苏美关系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简练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讲解, 主要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行探索为主, 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和发展, 初中历史教材也重新进行了编制。笔者认为, 这些插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画面,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热情。本文主要谈谈对初中历史教材中插图的认识, 并针对不同的插图提一些教学建议, 希望能给初中历史教育者带来一些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插图,认识,策略

参考文献

[1]安普文.初中历史教材插图的认识和运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S2)

上一篇:微螺钉种植支抗下一篇:常态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