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教材(精选9篇)
管理类教材 篇1
教材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升个人能力水平的基础工具, 也是教师赖以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 教科书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平, 也正因如此, 教材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教材的概念也不再只是单纯的载有既定知识的书本, 而是渐渐转变为包含多种信息以及各类教学软件、多媒体资料在内的综合性应用工具, 教材与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关系。在这其中, 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教材关系的研究, 黄牧怡[1]指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三个有内在联系的系统, 其中之一就是有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等所构成的教学系统;朱玉琴[2]认为教材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刘景超[3]认为高校创新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具体落实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重要环节上, 并指出教材评价是教材发展的生命线;姚玉环[4]则指出以教材为中心的“照本宣科”会阻碍学生批判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养成。综上可以看出教材与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教材的质量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导向作用, 因此,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材评价体系对于当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了主要针对中小学教育的“一纲多本”的教学政策, 后来又逐渐发展为“多纲多本”, 并逐步建立起教科书评审制度。现阶段我国的教材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基本上仍将教材评价作为一项行政工作, 缺乏长远的研究[5], 且评价方式简单、观念落后, 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另外, 国内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学层面上, 而针对大学教材评价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
在国外, 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了教科书分析评价相关工作, 20世纪初便开始了对教科书评价理论层面的研究,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教材评价的概念、内容、范围、作用的界定, 以及对教材评价过程、原则和方法的研究等等。R Collopy[6]利用案例研究以及实证的方法证明了课程教材是一种有效的专业开发工具, 而且教师的动态性、发散性学习与教材阅读和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关系;Michael W.Beets, Brian R.Flay, Samuel Vuchinich[7]等人利用10所小学的年终报告作为数据来源, 基于扩散性创新模型在研究校风建设和教师信念单独相关性的过程中, 证明了教材的使用与学校风气间接相关;Regan A.R.Gurung, Ryan C.Martin[8]构建了教材评估和使用的量表模型, 并研究了教材视觉质量、文字、课程设计等与学生教材阅读及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而在国内, 也有一些学者则已经针对不同的研究切入点, 来讨论构建教材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 高凌飚[9]从知识维度、文化维度、心理维度、编制水平维度、可行性维度和特色与导向型维度详细地构建了教材评价的标准;孔凡哲、张恰[10]认为当前关于教材的量化研究缺乏系统方法, 大多停留于经验层面, 提出应利用建模的方法对教材评价进行量化研究, 但如何构建有效实用的模型是此类研究的难点所在。
统计工具结合实证方法的研究手段在软科学领域正逐渐盛行, 而本文也正是借助这种手段, 以管理专业入手来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教材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构念形成→测量项生成→模型检验→测量项精简→小规模研究”[11]的研究思路, 利用SPSS 18.0和Amos 20.0软件, 来进行管理类教材评价量表的开发, 并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教材质量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1 教材质量评价量表开发
1.1 教材评价维度分析及问卷设计
本文结合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 通过北京某大学经管学院的5名教授以及40位硕士、博士生组成的研究小组进行头脑风暴, 总结出不同维度下关于管理类教材评价的39条测量项目。
本项研究采用了樊景立等人所提出的测项概括和提纯方法[12], 合并近似测项并删除表意模糊项, 最终定立了教材评价的四个维度, 即内容维度、结构维度、编印维度和语言文字维度, 其中还有一个结果变量维度即使用效果, 每个维度对应4~6个相关测项, 最终生成测量项目共26个, 并依此进行问卷设计。为了调查学生创新水平, 我们还在问卷设计中设计了用来反映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维度的问题。如表1所示, A1~A26项是关于教材质量评价所设计的测项, B1~B3项为被测者基本信息, B4~B7项为被测者自我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法, 不同分值对应不同的同意程度, 分别是:1-“非常同意”、2-“同意”、3-“一般同意”、4-“中立”、5-“稍不同意”、6-“不同意”、7-“非常不同意”。
1.2 样本信息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北京13所高校进行问卷发放共计300份, 回收问卷278份, 其中无效问卷6份, 有效问卷272份, 有效回收率为90.67%, 样本基本信息情况如表2所示。这其中, 女生男生比例悬殊较大, 利用SPSS 18.0将性别作为分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发现教材使用效果与年龄不相关, 此外结合经管类专业男女比例实际情况, 可知这一比例不会影响样本的有效性。
1.3 量表信效度检验
1.3.1 问卷信度检验
在SPSS 18.0中, 我们利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 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 得出量表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即克隆巴哈系数为0.972, 说明其内部一致性较好, 其中5个潜变量的可靠性系数最小值为0.791, 大于0.7, 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另外问卷中的所有指标标准化因子负荷在0.617-0.899之间, 均大于0.6, 说明所获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 问卷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1.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SPSS 18.0中利用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各个构念测项的相关关系进行检测, 发现KMO等于0.914, 大于0.6;而Bartlett球形检验P值小于0.001, 否定原假设, 说明各测项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倾斜旋转 (Promax) 主成分提取法进行因子聚类, 经由旋转矩阵主成分提取后形成了内容、结构、编印、语言四个主成分, 删除不显著的测项后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1.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后, 我们通过AMOS软件来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绘制测量模型如图2所示。在模型适配度各项指标中, RMSEA值大于0.08, NFI、RFI、IFI、TLI、CFI明显小于0.850, 说明该模型的适配度较低, 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修正方法采用CITC和Alpha if Item Deleted指标净项提纯, 其中A18、A20、A2、A6、A11对应CITC值均小于0.6, 且删除该项之后对应潜变量α值可以显著提升, 因此删除这五项。修正后保留测项如表4所示, 修正后测量模型如图3所示, 提纯净化后再次检验该模型的CITI及克朗巴哈系数α值, 发现均达到了标准 (CITC>0.6, 删除该项后α值无显著提高且α>0.7) , 量表有较好信度无需再次进行提纯净项。
1.3.4 量表效度检验
接下来从整体结构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三个方面来对量表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其中, 各检验指标中, 修正后测量模型的RMSEA值小于0.08, NFI、RFI、IFI、TLI、CFI指标均大于0.850, 表明该模型的适配度较高, 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 量表具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效度;而模型中内容、结构、编印、语言所对应的AVE值分别为0.64、0.57、0.54、0.53, 均大于0.5, 而CR值分别为0.84、0.80、0.82、0.77, 均大于0.75, 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最后, 模型中最小潜变量的AVE值0.53大于构念间最大的相关系数的平方0.506 9 (0.7122) , 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1.3.5 结构模型的构建
与测量模型的建立与修正类似, 利用Modification Indices指标修正以及信效度检验, 我们最终可以得到修正后的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 修正后模型RMSEA值为0.080, 拟合度指标NFI、RFI、IFI、TLI、CFI均大于0.850, 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最终可得关于教材质量评价量表如表5所示。
2 教材质量评价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赋值
根据最终教科书评价模型, 接下来将研究教材质量 (内容、结构、印刷、语言) 、教材使用效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将数据进行了赋值处理, 处理后各变量及其赋值如表6所示。
2.2 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在SPSS 18.0中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教材质量和内容、结构、印刷、语言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这些变量间在0.01水平 (双侧) 上均显著相关, 其中教材内容、教材语言与教材质量评价相关系数最大, 分别为0.805和0.806, 而结构和印刷与教材质量评价相关性较小, 分别为0.754和0.716。
在SPSS 18.0中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教材使用效果、教材质量 (内容、结构、印刷、语言) 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学生创新能力与另两者在0.01水平 (双侧) 上均显著相关, 其中做双变量相关性分析也可发现教材使用效果与教材质量显著性相关, 相关系数为0.736。这说明学生创新能力与教材使用效果、教材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 而教材质量与教材使用效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也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绘制散点图可以发现, 教材质量与教材使用效果具有直观的线性关系, 而教材质量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 如图5所示。
以内容、结构、印刷、语言作为自变量, 教材使用效果作为因变量, 做回归分析可知。模型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调整后R2为0.540,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材质量作为解释变量对于预测教材使用效果这一变量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对各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发现各项方差膨胀因子 (VIF) 均大于1, 条件指数均小于30, 且特征根均不为0, 说明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非常小, 模型共线性较弱。综上可知教材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教材使用效果这一变量。
以内容、结构、印刷、语言作为自变量, 个人创新能力作为因变量, 做多元回归分析可知。该模型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但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仅为0.137, 说明模型拟合度一般, 但根据伍德里奇《现代观点》一书回归章节中关于R2的观点, R2只具有参考价值, 无须一味迷信, 由于本文仅考虑到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教材的影响关系, 针对因变量来说本文所研究的自变量数量较少, 只是影响因变量的一部分内容, 所以R2较小, 但是并不影响研究的进行。接下来对回归方程中各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发现各项方差膨胀因子 (VIF) 均大于1, 条件指数均小于30, 且对应特征根均不为0, 说明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非常小, 模型共线性较弱。综上可知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教材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3 结论与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教材不再只是单纯的载有相关知识的课本资料, 我们在评价一本教材时, 需要涵盖到更多的信息。本文以大学管理专业教材入手, 采用量表开发手段, 并利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等手段来验证量表的信效度, 最终从教材内容、教材结构、编印设计和语言文字四个方面来开发评价教材的量表并给出了相应的适用性、可行性证明, 在这其中, 教材内容、语言与教材评价的相关性最大, 而印刷与教材评价相关性最小, 说明在教材质量评价中应更重视对教材内容和语言的评定。这种实证研究方法对于构建教材评价体系来说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此外,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 教材使用效果与教材质量本身有着显著相关关系, 而学生自身特质也会对使用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在这其中虽然性别对于教材质量评价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是对于教材语言文字的影响却是显著的。这对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我们的量表中也可以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多元化、实时更新性的需求。
再者, 本文通过多元回归、假设检验等方法验证了学生创新能力与教材使用、教材质量有着显著相关关系, 且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教材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即使是大学, 学生虽然已具备相当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教材的作用仍不能忽视。我们仍应关注教材质量问题, 因为它不仅影响着教师授课效果, 还影响着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然,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本文只从教材方面入手, 一些检验指标结果呈现并不显著, 这说明我们对于一些变量的发掘还不够深入, 而问卷中针对学生创新能力所设计的测项也有着一定局限性, 这是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黄牧怡.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系统[J].江苏高教, 2009 (3) :79—81.
[2]朱玉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材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9.
[3]刘景超.高校创新教育教材评价习题的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12 (5) :34—37.
[4]姚玉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8) :28—44.
[5]张鹤, 国晓华.从教材理论发展的三个方面看教材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1) :45—46.
[6]R COLLOPY.Curriculum materials a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ol:How a mathematics textbook affected two teachers'learning[C]//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ouisiana,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003, 103 (3) :287—311.
[7]MICHAEL W BEETS, BRIAN R FLAY, SAMUEL VUCHINICH.School Climate and Teachers'Beliefs and Attitudes Associated wi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sitive Action Program:A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Model[J].Prevention Science, 2008, 9 (4) :264—275.
[8]REGAN A RGURUNG, RYAN C MARTIN.Predicting Textbook Reading:The Textbook Assessment and Usage Scale[J].Teaching of Psychology, 2011, 38 (1) :22—28.
[9]高凌飚.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6) :8—12.
[10]孔凡哲, 张恰.论基础教育教科书ISO9000出版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J].大学出版, 2007 (4) :35—39.
[11]梁建, 樊景立.理论构念的测量[M]//陈晓萍, 徐淑英, 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323.
[12]FARH J, EARLEY P, LIN S.Impetus for action:A cultural analysis of justice and extra-role behavior in Chinese Society[J].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3) :421—444.
管理类教材 篇2
论文摘要: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软件技术专业Web技术开发类教材存在诸多问题,根据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是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Web技术开发类教材编写应以最终就业为目标选取教材内容,以常用实用技能为核心细化教材内容,以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模式组织课程内容,以多实践、多动手的方式处理章节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职;Web技术;课程开发;教材编写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作为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当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Web开发技术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适合高职教育发展需求的很少,特别是适合高职技能型、实践型、创新型教学的,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型的教材更少。因此,探索建设适应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优秀计算机教材体系,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职软件专业web技术开发类教材存在的问题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软件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在两个方向开设了asp.netWeb技术开发课程,一个是软件开发方向,另一个是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与“北大青鸟”合作开设班级,采用课程置换形式,很多专业技术类课程采用“北大青鸟”的accp系列教材。笔者在两个方向的班级都有多年的教学经历。软件开发班采用的教材有以下几次变动: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程不功等人主编的《asp.net2.0动态网站开发教程(第一版)》,使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刘乃丽主编的《asp.net2.0+sqlserver项目开发(第一版)》,使用《asp.net2.0动态网站开发教程(第二版)》,使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李强,魏峥等人主编的《asp.net动态网页设计教程与上机实训》教材。频繁更换教材的原因是以上教材都存在各种问题,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现对一些典型问题分析如下。
教材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技能的实际应用软件技术专业的Web开发技术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会直接应用到课程涉及的基本技能。高职教育主要通过对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适合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以期在有效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然而,目前的高职教材中理论内容过多,知识追求全面,具体的操作训练内容过少,特别是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能从中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教材更少,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asp.net2.0动态网站开发教程》与《asp.net动态网页设计教程与上机实训》都有此缺点。
追求以实例说明知识,实例缺乏项目化特色还有一些教材注重以实例说明知识,注重实际操作,学生在课程完成后动手能力、编码能力较强,但是该类教材缺乏项目的支持,实例没有很好地融入项目。课程学完后,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功能还可以,但在完成实际项目时却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将所学的技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去。《asp.net2.0动态网站开发教程》与《asp.net动态网页设计教程与上机实训》都具有此类缺点,实例虽多,但未能把这些实例综合成一个或多个系统项目。
追求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忽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对技能知识理解的要求要高于其他高职技术课程,比如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对技能知识要求会做就行,可以不用理解其原理,而软件专业的学生要学会编程,仅仅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够创新,因此,对知识点的理解显得非常重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多动手、多实践,目的是融会贯通技能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而有些教材给出了2~3个完整的项目,对项目有简单的分析和设计,然后剩下的就是代码,晦涩难懂。这种教材只注重项目的完成,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不能很好地建构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虽然项目完成了,但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学生理解的基础技能知识甚少,这是不符合软件专业课程以理解为基础的科学规律的。《asp.net2.0+sqlserver2005项目开发》教材就具有此种缺点,项目数量达到9个,但却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必要讲解。
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计算机知识浩如烟海,仅仅一个asp.net技术,微软网站中的帮助文档就有几千页,所以选择好合适的内容是教材建设的关键。有些教材只注重知识内容的罗列,力争面面俱到,事实上很多内容在实际中很少用到,使用这种教材的教学结果就是浪费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
内容不准确内容不够准确甚至有错误也是很多教材的通病,通常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编者本身对技能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二是编者不负责任,编教材只是为了某种目的或为了完成任务。教材技能知识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危害极大,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技能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之前,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是否具有准确表述技术技能知识点的能力,而且在编写教材时要本着对学生、对自己、对大众负责的态度。上述提及的教材或多或少地都存在此类问题。
“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是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5)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文件的精神是要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等相关素质,这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的高职院校中70%以上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的`在校生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迅速发展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面临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学生就业后对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并不很熟悉,现场操作能力不强,与岗位技能要求有距离,而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调整相对较慢,低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日渐饱和,致使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加剧。表面上看,IT专业的培养人数与整个行业的需求量基本相当,但来自企业的声音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很多,但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很少。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应届毕业生缺少实际经验,企业岗前培训需要时间较长。其实,企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希望毕业生能够认同企业文化,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Web开发技术课程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将直接应用的一门技能课程,因此,此类课程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我院软件工程方向的专业技能课主要讲授accp课程体系,目前使用的是Accp5.0教材,教学效果较好。由于市场上Web类教材存在诸多缺点,我院组织教师编写了《asp.net讲义》,该讲义参考accp课程体系,贯彻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精神,通过直接到合作企业调查、查询网络招聘信息、召开一年一度的往届毕业生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了解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与技术,开发出一套适合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的讲义,该讲义在软件开发方向班级中使用,教学效果良好。综合分析市场上Web技术教材的优缺点,结合Accp5.0教材的优点及我校自主开发的《asp.net讲义》编写思路,要开发出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Web开发技术类课程特点的教材,应该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以最终就业为目标选取教材内容保证学生就业是教材编写的根本出发点。职业教育教学的本质不是科研教育而是就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保障就业,利于学生就业的知识技能就讲,不利于就业的就不讲。因此,在教材编写之前,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调查当前各种动态网站使用的技术,还要到软件开发企业调研用人状况和技术需求,或查询网上招聘软件开发人员广告中所要求的技能,从而在宏观上决定教材编写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完课程后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以常用实用技能为核心细化教材内容在课程微观内容的选择上,所选的技术应是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技术。Web开发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解决软件开发项目中所涉及的技术工具、技术框架、开发流程及编码调试经验等方面,内容的选取要符合10/20/70原则,即要将技术分成3类,10%是企业经常使用的技术,如页面数据的传递、session、response、ADO.net技术等,这些技术几乎在任何Web开发项目中都要用上;20%是企业较常使用的技术,如用户控件、httphanler、httpModule技术等,这些技术在项目中使用的频率较多;70%是企业很少使用的技术,或是在特殊项目中可能用上的技术,如图像处理技术,只有做图像处理类项目时才会使用。教材的内容安排应重点讲解10%的核心技术,而对70%较少用到的非核心技术可只做介绍,或干脆不讲,而对20%较常使用的技术可弱化讲解。总之,以用为本,学以致用,不用不学,学了就用,综合应用,要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习最实用的技能。
以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模式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整体安排必须以项目为中心展开,并应适当地把项目分割成多个任务,每一次课以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组织技术内容。项目的选择要考虑企业性、实用性、教学性、趣味性。所谓企业性,即项目应该是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所谓实用性,即项目应该是普通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项目;所谓教学性,即项目应适合教学,不宜太大,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易于理解知识原理;所谓趣味性,即项目应能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材学完以后应保证学生在学到更多的常用技能的同时,积累项目经验和更多的行业知识。例如购物网站,这类项目就具有企业性、实用性、教学性、趣味性的特点。
以多实践、多动手的方式处理章节内容课程的章节要完成项目的一个或多个子任务,章节内容的组织要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各个类、控件、方法、参数、事件能倒背如流,也不一定会编写代码,能编写代码,自己觉得编得相当漂亮,但如果别人看不懂,那也只能属于“垃圾代码”。要成为一名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就要多实践、多动手,乐于编码,大量编码,从抄写代码到自写代码。实践——总结——再实践是完成项目任务的必要过程。典型的教材章节组织顺序是:展示任务的项目情境——学生模仿教师完成任务——教师总结技能内容——学生独立完成类似任务——总结——再进行技能任务训练。如此才能使技能实践符合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变化的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融“教、学、做”于一体,从而实现迅速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管理类教材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材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若使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问题的能力,则必须进一步强化其经济法律知识,这也是实现全方位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都设置了经济法这一课程,并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学习该课程是培养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然而,现实中师生在教学该课程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各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用于学习该课程的大多数教材是来自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只是将其中的内容提取出来,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有特色的、使用的经济法课程体系很少被人研究,有针对性的教材缺乏,以致教学严重偏离工商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工管类经济法”)培养目标。本文以工商管理类经济法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为出发点,探讨该门课程教材编写的创新之路[1]。
1 目前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的主要不足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窥经济法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2]:
1.1 教材体系不合理
工管类经济法课程缺乏专业课程理论研究,缺乏编写经济法教材的课程架构。目前,学术界对工商管理类经济法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对教学对象探索比较浅。现有教材体系在思维逻辑、课程衔接等方面还很欠缺,无法体现这一课程的特色,尤其是过多关于经济的有关法律概述,使得其与法学专业课程的区分度很小。这样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市场和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的指导性作用发挥很差。工商管理类经济法专业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法学分支学科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是两种不同概念,各自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同。2)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体系架构与法学类经济法课程不同。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学对象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经济领域各种专业的学生,教学对象知识背景各不相同,而法学专业经济法面向的都是拥有相同知识背景的法学专业学生,因此工管类经济法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宏观架构,使得对应的教学教材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1.2 教材内容庞杂
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内容包括所有与经济有关的法律,使其内容复杂,无法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且学科重难点不明确。具体表现有:1)篇幅过多,公民常识性的经济类法律知识没有必要占过多篇幅。2)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相比之下,实践指导的功用下降。工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专门从事这方面理论研究工作的很少,所以,纯理论的教学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帮助不大,尤其是对于从事实践方面工作的学生。
1.3 教材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理论堆砌、缺乏案例分析、内容呆板、无趣味性和可读性。《经济法》本身就是一部针对人类社会日常经济活动而制定的法律,与人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生动活泼、形形色色的经济案例作解读,《经济法》就失去了活力。此外,教材中只有单一的法律知识,缺少生动活泼的案例,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影响后续知识的消化吸收。
1.4 教材缺失实训项目
大多数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仅仅罗列了法律法规理论以及很少的案例,缺少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工商管理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经济主体法律制度中,学生应掌握企业设立、合并、分立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但现有的教材大多是对企业设立、合并、分立法律条款的简单罗列,内容枯燥机械、生涩难懂,加之现行教育制度下以笔试为主的测试方法,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简单记忆,未掌握相应的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3]。
2 造成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匮乏的因素
2.1 教材编纂存在难度
工管类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来自于法学专业的课程,其培养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这使得课程本身就具有特殊性。所以培养全方位人才,使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简单融合,而是需要结合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2.2 教材编者在专业上具有局限性
编写工管类经济法教材的都是法学领域的专家,在编写过程中,都习惯使用法言法语,由于专家学者并不了解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本身的特点,所以教材编写过程中无法体现此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由于编写教材存在功利主义目的,造成教材质量有所下降。
3 完善经济法教材创新的建议
3.1 体系创新
教材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编写,同时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做到逻辑清晰、层次清楚、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满足受众需求,教材具体的编写体例可以做如下安排:每一讲的开头设有内容提要、知识目标、实务目标和学时建议以及导引案例;每一讲的正文始终坚持理论够用为原则,注重经济法实务的掌握和运用,并通过穿插大量的案例讨论、案例分析和知识链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讲的最后均安排有学习回顾、知识巩固、综合案例分析和实务与技能训练等。注重与实践结合,目的在于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2 内容创新
教材编写力求将最新的经济法律、法规、法律解释融入教材中,避免经济法学界对许多问题的不同争论。经济法课程涉及的内容丰富,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不可能将其全部纳入其中,应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体系,重点分明、层次清晰地选取相关法律内容,同时选编一些培养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如,经济法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经济秩序维护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应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从中选取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工管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
3.3 形式创新
教材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材的编写上突出“互动性”和“应用性”。每一章中设有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章节中设置讨论等栏目。突出重点、难点,打破经济法教材法条罗列的形式。一部好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乐于学习、乐于阅读。立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精心设置学习栏目,加强对学习者的视觉刺激,在教材的形式安排上通过章前提示、原理导引、背景资料、案例研究、思考与分析、参考文献等内容,为经济法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持,开拓学生的思路,增进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增加实训内容
实训项目纳入经济法教材,能更好的配合教学进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训使工商管理类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经济法基础知识并对理论教学中所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使工商管理类学生掌握经济法的主要基本技能。教材中通过设置实训目的、实训要求、实训方法、实训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课时安排,从不同的实训项目中让学生提升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法教材中按照不同的章节设置相应的实训内容:实训一,经济法概述;实训二,公司法律制度;实训三,合伙企业法;实训四,合同法律制度;实训五,附期限与附条件合同的认定;实训六,表见代理的效力;实训七,债权人代位权;实训八,专利法与商标法;实训九,产品质量法;实训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训十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实训十二,经济纠纷的解决。重点突出基本理论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动手实践能力[4]。
4 实现教材创新的途径
在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过程中,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经的要求就越迫切、目标就越明确、任务也就越繁重。这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不仅懂经济,而且也懂法律、懂管理的人才,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编写过程中,一方面避开较为复杂的经济法理论的陈述;另一方面又兼顾到教材体系的完整性,从而形成了学生易学、教师易教的特色。因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学生、文本(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体桥梁,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工作对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教材承载着对学生智力发展、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潜能开发、能力的培养。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编写出版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培养教育一代新人,以适应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作用[5]。
实现上述创新,要充分利用资源,集中力量投入经费,加强对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发展方向的研究。在编写教材时聚集法学各个领域杰出专家学者,并听取吸收中、青年教师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意见;编写出版有特色、有水平、有风格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教材。只有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尤其要重视教材及其教材编写团队建设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才会使得经济法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硕果,最终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肖海军,“经济法学”教材结构体系的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3):48-51.
[3]李瑜.略论对《经济法实训》教材的开发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0-43.
[4]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管理类教材 篇4
口译教材篇章选择中的语域和语类意识
通过对口译教材中常见的礼仪祝辞类篇章进行话语分析,来展现在编写教材时融入的语域和语类意识.
作 者:张楠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44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15.9关键词:口译教材 礼仪祝辞 语域 语类
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的教材开发 篇5
一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的现状
目前, 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 各个高职院校现使用的教材都存在不少的问题。
第一, 教材编写人员多为普通英语教师, 缺少化工行业专家的参与。对化工行业中各岗位的从业人员要求及工作流程等缺乏了解, 导致所编教材对知识能力要求不全面甚至有所偏误。
第二, 教材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 缺乏职业特色。以常州科教城轻工学院为例, 目前轻工系化工专业第三学期所使用的情景英语教材以日常交际对话为主, 不能满足化工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实习生反映他们在工作时阅读设备说明、安装指导时存在困难。
第三, 教材编写理念陈旧, 结构布局不合理。仍一味偏重化工行业词汇的学习与训练, 缺少真实的职业场景模拟, 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情景不一致,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 教材形式单一, 以纸质教材为主, 配套的视频、电子课件等音像资源严重缺乏, 全面立体的教材体系尚未形成, 有待开发。
二对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开发的几点建议
第一, 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应由学校英语教师和化工行业专家联合构成。由行业专家提供行业内容、工作流程和任务、职业场景等, 再由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语料进行教材的编写。二者通力合作,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为学生提供完成各项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课题组通过对本地化工企业、毕业生、专业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进行了大量调研, 明确了化工类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并制订相应的行业英语应用能力标准表, 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选取与编排。
第二, 彻底打破传统高职英语教育观念, 摆脱只注重语言知识灌输的模式, 用现代化“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来开发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课题组提出要依据化工生产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流程, 创设与现实工作岗位相近的语言教学环境, 强化情境训练, 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
第三, 在教材编写模式方面, 要放弃一般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文章、单词表、词汇练习、翻译练习、阅读理解这种编写模式, 设计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任务或活动。为了适应社会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 必须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材中与化工专业内容相关的听说训练必不可少。此外, 根据走访优秀毕业生和企业调研结果发现, 本院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工作, 用英语与主管进行技术交流、正确翻译产品说明书及仪器使用说明书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直接影响其职场前景。因此, 需加强“实用阅读”的训练与培养, 即加强对化工行业实用应用文献的阅读和模拟套写训练, 学以致用, 具体体现“培养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的方向和目标。
第四, 针对化工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 开发形式多样化的化工类行业英语教材, 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和多媒体网络资源, 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和专业结合在一起, 为专业服务。开设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化工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打破传统理念, 结合化工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化工类工作岗位群的需求, 学校与行业通力合作,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开发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的行业英语多样化教材, 是实现行业英语教学目标, 满足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前提。
[责任编辑:肖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职院校的行业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高职行业英语教材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鉴于高职化工类行业英语课程开发不足、教材匮乏的现状, 对其教材的开发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作者在研究了高职行业英语 (化工类专业) 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教材开发, 在教材内容编排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水利类高职教材改革思路与实践 篇6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材除了高职院校编写的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外, 也存在借用本科教材、使用中专及专科教材、部分使用自编教材等情况, 现行教材部分版本偏老, 存在内容陈旧、缺乏实践性教材等问题。因而, 实践性教材的缺乏已成为当前高职优秀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 故对其教材进行改革极为迫切。
二、水利类高职教材改革的思路及实践
(一) 教材应具行业特色。在水利类教材的编写中, 应坚持“依托水利, 面向水利, 服务水利” 这一原则, 将行业规范及要求充分融入教材中[2]。比如, “建筑结构”该门课程教材在编写时分别根据现行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来进行编写, 从而确保所编写教材能够紧随行业发展步伐。在水利类教材的编写中, 还需根据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相应更新要求, 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加以补充与更新, 比如:高分子合成材料;高压喷射、快速挖掘、锚喷支护及振动碾压等新工艺。此外, 还需将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小水电建设等特色内容融入教材。加强同企业的合作, 可通过邀请行业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到教材编写中, 以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内容, 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 教材应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水利类高职教材应以技术应用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在编写过程中, 应结合该专业实际将成熟技术的介绍作为教材中心, 并对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当前科技发展趋势进行适当介绍, 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科技进步的要求。比如, 在“水工建筑物”这门课程中, 应将橡胶坝、碾压混凝土坝、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土工合成材料在土石坝等相关工程中的应用等内容新增至教材, 以保证教材的时代性、行业性与先进性。此外, 教材中基础理论知识应尽量以必需与够用为度, 针对部分理解较为困难与繁琐的公式推导过程可适当减少或删除, 理论与实践并重, 对知识在工程实践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应予以强调。针对部分学生向更高专业层次发展所需知识则可进行扼要概述或将之归为自学部分, 从而为学生专业知识的补充与深入学习提供便利, 有助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 加强对校本教材及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力度。为确保教材内容具有适应性、针对性与实施性, 在传统文字教材即理论、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工艺流程、实习指导及安全须知的基础上, 还需增加大量图片、示例及录像教材等涉及音频、文字及视频的立体化资源[3]。这就要求在对水利类高职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 强化对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力度, 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充分利用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完善, 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实现特色化教学与自主式学习, 尽可能地满足水利类高职教学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实用化需求。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其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提供有利条件。比如, 将《渠道防渗新技术》、《新农村建设供水工程技术》与《堤防安全管理与防汛抢险技术》等教材中成熟的先进方法、经验、技能、施工安全及企业管理文化等内容进行挖掘并充分融入水利类高职教材中, 增加教材的特色型、实用性与实践性。
总结
教材是学校教育和课程的关键环节, 也是学生最为看重的文本。当前我国水利类高职教材实践性教学内容极为缺乏, 而实践性教学在水利类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而编写并出版极具高等水利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将有助于优秀水利类人才的培养, 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水利专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我国水利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但当前高职水利类教材尚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故本文就我国水利类高职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思路和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为我国水利类高职教材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材,水利,改革思路及时间
参考文献
[1]钟汉华, 桂剑平, 罗岚.高职院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2 (1) :96.
[2]王炜, 王晚连.高职《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改革的思路及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4) :135.
管理类教材 篇7
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数学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5年8月, 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 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 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 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2002年8月24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 (1) 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的人才,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 (2) 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 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一层次的高技能人才; (3) 工作内容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4) 工作地点和岗位是在基层的第一线。
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数学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中的作用在于: (1) 数学是专业学习和从事科技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2) 数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 (3) 数学是接受美感熏陶的一条途径; (4) 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 而且是一种素养、一种文化,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各类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教材编写的思路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提出了“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应用、淡化运算技巧”的教材编写思路。一是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充分体现高职基础课教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能力”为重点, 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既考虑本学科的特点, 同时又考虑应尽可能体现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二是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 概念、定理尽可能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叙述, 并减少理论推导, 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进“数学建模”的例子, 要求会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四是为适应不同的学生和不同专业的需要, 配置一些选学内容。
3. 教材编写的实践
(1) 注重从背景知识引入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很抽象的, 如何让学生轻松接受这些概念?我们知道, 在数学发展历史上,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 总是有其现实或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教材编写时, 当我们引入新概念时, 应特别突出它的数学发展史背景、现实背景或者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 这样能使教材内容显得活泼、自然、亲切,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和数学应用的实际价值。
(2) 突出数学应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数学应用与数学知识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数学教材编写中加强数学应用的介绍和数学实际的联系, 增加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以及数学创造力, 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3) 内容选择上坚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适当删减教学内容和降低严谨性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是以应用为目的的, 其严谨性的要求不应提得太高。在内容选择方面, 削支强干、突出核心内容及其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精选各章节中的核心知识点与基本内容;在公式与结论的推导方面,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证明则以直观解释替代;在应用方面应着重突出其实际应用。
(4) 与时俱进, 更新教学内容, 注意知识的拓广。引进数学软件mathematica应用的章节, 增加数学实验内容, 使学生感受到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求解数学问题省时省力的特点以及可以对复杂的抽象知识直观化的功能,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了解如路程最短、用料最少、油管铺设、最优生产方案、利润最大、人口预测等相关问题的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进一步认识, 促进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等活动。培养学生结合数学原理和方法, 利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近年来各界出版的教材不少, 但相互雷同的较多, 不同品种的较少, 特别是适用于高职院校使用的高质量教材更少。因此, 笔者希望出版社能组织优势力量, 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编写一些填补当前空缺和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高质量教材。
摘要: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因此一本高质量且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的教材尤为重要。本文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时结合自身主编《应用高等数学》教材的经历, 对高职数学教材的编写体会与实践进行了一些总结。
论述类文言文教材整合与教学 篇8
一、论述类文言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改教材相较于旧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大量增加了文言文选文的篇目, 在文言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文体差异的问题。下面从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与高考试题选测两个维度, 看看论述类文言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以苏教版为例, 分别对必修与选修教材中古代论述类散文的分布情况进行梳理, 了解论述类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同时, 汇总2009—2011三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 了解论述类文言文在高考选文中所占比例。
(一) 教材分布情况
必修一中收录了四篇文言文, 其中《劝学》、《师说》两篇是论述类文言文。必修二收录了两篇《六国论》、《阿房宫赋》均为论述类文言文。必修三收录八篇文言文, 必修四、必修五各收录四篇文言文, 但均不是论述类文言文。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选读》中共有三十二篇文言文, 各类文体十一种, 其中有四篇是论述类文言文。
(二) 高考试题情况
2009年17套高考卷中仅有2套选文选择的论述类文本, 分别是重庆卷的《贞观政要·贪鄙》, 四川卷的《慈溪县学记》。2010年18套高考卷中仅有2套选文选择的论述类文本, 分别是江苏卷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湖北卷的《原弊》。2011年16套高考卷中仅有3套选文选择的论述类文本, 分别是湖北卷的《谏成帝营陵寝疏》, 北京卷的《淮南子·汜论训》, 天津卷的《日知录》卷十九。
数据显示, 论述类文言文在教材和近年高考文言文中所占比例比较少, 大概是因为新课标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缘故, 论述类文言文大多结构严谨, 思维缜密, 思想宏大, 情思精微, 就显得不那么“浅易”了, 尤其是论述类文言大多有或深或浅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也给现代中学生阅读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尽管苏教版选修教材专门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书, 收录有大量的“八大家”史论政论碑记散论文章, 但不知道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会保留多少。
二、论述类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 文言文教学其实是母语教学
文言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这样的问题, 北师大王宁教授总结为两点:其一“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 揉碎了, 把它搞成古汉语去教学”;其二“就是拿了篇文章来, 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 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
从汉语发展历史来看“文言文” ( 古代汉语 ) , 文言文所使用的时间要远远超过现代汉语, 要意识到“文言文”是母语, 而不是外语。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发现, 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有内在的联系 (周正逵) ”。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积累实虚词、古今异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和论述体文言文的文学文化文体知识的积累。 (2) 学习古人为文的严谨态度, 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教学难点: (1) 通过阅读古人的史论政论,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在写作上学习论说文联系时政提观点的使命意识, 结合史料求实证严谨态度, 使文章结构安排合理, 思路清晰连贯, 感情真实健康, 思想古朴大气。
(三) 论述类文言文突出特点及教学实施
(1) 立论境界高远。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知识分子把尧、舜、禹等圣贤当作自己最理想的人格典范, 追求“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人生理想, 来修炼自己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为文写作上几乎都在论述这些宏大的思想的合理与必然。
(2) 论证逻辑严密。教学中明确古人看似自然流畅的行文背后谨严的结构是重点, 以提升阅读的水平, 提高写作的质量。
(3) 取材视野开阔。古人写作, 思接千载, 神通万里, 因此往往“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行文写作几乎没有不用的素材。因此论述类文言文涉及知识面很广, 要学习了解的知识点繁多, 给日常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因此学习论述体散文时, 需要有相关的背景资料的补充, 以增加积累, 理解文意。
(4) 说理形象生动。我国论述类文言文, 多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 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 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 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 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这些形象说理的集中范例都是阅读和写作训练重点。
三、论述类文言文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
关于文言文的阅读评价, “重点考查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 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 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查评价点有:文言语感、文言常识、阅读兴趣、文化背景、基于现实的探究评价。
力学类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问题 篇9
数字化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 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 供多人同时在线, 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其出版和发行方式主要以网上支付为主, 在教育出版领域, 数字出版的优势已不断显现。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家强认为, 高校数字化教材出版改进了教学方法, 高校师生普遍了解在线辅助系统和多媒体教材, 并对它们普遍认可。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认为, 数字化教材出版的特殊性导致其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得更为便利、自然。数字化教材不仅能拓展纸质教材的空间, 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更多方位的学习方式, 而且大量数字化信息的输入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走向个性化、自主化。同时, 平台开放、检索便捷、收费低廉、可反复使用的数字化教材不断满足了教材使用者的需求。
而对力学类教材出版进行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是高校力学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 特别是力学类教材数字出版的教学资源利用与网络化互动教学平台的建立, 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 既保障了力学类相应课程专业知识的需要, 还能培养学生创新、协作、实践能力, 符合信息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网络阅读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模式, 数字化教材较传统的纸质化出版更具优势。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材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满足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也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阅读方式, 方便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
2 力学类教材出版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2.1 力学类教材数字化出版形式单一, 多是作为学科教学的辅助手段
目前国内大部分出版社出版的力学类数字教材属于光盘版数字教材, 这种形式通常是光盘和纸质的教材一起捆绑销售, 内容也多为纸质教材的翻版, 并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外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实验室试验为主, 配以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手段, 这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并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由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力学类数字教材在整个力学教学体系中的发展之路。
2.2 力学类教材数字化出版物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出版物的版权问题, 这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力学类数字化教材上。传统的纸质教材有配套的法律政策进行保障, 而对于数字出版物, 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打击了包括力学类教材数字化出版的积极性。作为数字化出版物, 它们涉及到诸如作者、网络运行商、出版社等多方面的利益, 且极易被复制、盗版, 并且由于当前我国缺乏有效的版权监督, 相关的利益如果得不到保障, 数字化出版物就会失去发展的推动力。
2.3 在力学类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出版社想获取成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数字产品模式的到来, 出版社必须建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的组织结构, 创造新的权力层级体系, 以利于推动技术创新, 将资源投放到真正的软件开发上。同时数字时代为教材出版社提供了提高效率、大幅度提高利润率的机会, 但如果出版社依然维持现有以纸质书出版为主的工作流程和商业流程不变, 这些好处都是得不到的。从公众角度看, 教材太贵了, 它并没有向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 为了在数字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教材出版社需要重新检视他们的产品价值, 重新检视从他们的合作伙伴那里获得的服务。
3 力学类教材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对策
2010年, 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到“十二五”末将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 传统出版单位到2020年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那么力学类教材在适应时代发展, 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传统纸质力学类教材书需要与数字出版融合
力学类教材由传统向数字化出版转型, 并不是放弃纸质教材, 或者单纯地以数字教材取代纸质教材, 而是相互依存, 不断地互补融合。纸质教材便于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也利于读者思考, 并且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一般不会出现机器故障;而数字教材包含课程资源丰富的数据库、方便的网络学习平台等不仅能实现在线学习、查询, 还能进行各类信息传递与资源交流, 推动大众学习应用。一代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 所以出版要转型、要提升, 在先进技术基础上将传统纸质教材与数字出版不断融合, 根据不同的受众做不同的供应服务。
3.2 充分发挥出版优势, 完善力学类数字出版物版权保障机制
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大潮面前, 应该具有充足的自信。一方面主动转变身份, 从教材内容提供商向服务商转变, 将拥有版权的力学类教材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 建立教材资源数据库, 同时在作者、内容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和终端厂商之间, 让权利人获得合理的收益, 保证数字版权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完善相应的版权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宣传, 提高公民的版权意识, 以此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
3.3 尊重教育规律, 建立支撑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
力学类教科书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 必须依照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的要求, 充分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地编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上不断起到积极作用。当然, 力学类数字化教材并不只是单纯的一本教科书, 而应是一整套数字化教学资源数据系统, 通过建立便捷和丰富的教材资源数据库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 不仅有利于很好地使用教材,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更有利于不断推广和完善教材本身, 实现可持续地发展。
3.4 出版业要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
要实现力学类数字教材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一方面从学科和内容出发, 将内容结构化, 建成若干大型力学资源数据库,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 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另外通过在线传输, 可以减少纸张、印刷等费用, 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创造出远远高于纸质期刊的利润空间。在市场推广方面, 开展在线会员制业务, 特别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中吸收会员, 并根据这些会员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最新的专业信息和研究成果, 以此收取相应的费用。
数字时代, 出版业的未来并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作为数字出版状态下的新型力学类教材, 还需要继续坚持以读者为中心、把出版内容放在首位的理念意识, 需要一群适应数字教材出版的新编辑队伍, 需要教育、出版和信息技术等多领域多部门密切合作, 不断创新, 积极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共同描绘出版业的美好蓝图。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加速了高校力学学科教育现代化进程, 随着计算机教学、数字化课堂、数字实验室、网络式平台在高校中越来越普及, 对力学类教材也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出版优势、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纸质力学教材与数字化力学教材需要有机融合, 在新技术的引领下, 不断提供力学学科课堂数字资源, 提高数字化教材质量, 实现教材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材出版,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张云峰.也谈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问题[J].科技与出版, 2012 (11) ;49-50.[1]张云峰.也谈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问题[J].科技与出版, 2012 (11)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