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理课堂

2024-07-26

有效地理课堂(共12篇)

有效地理课堂 篇1

近年来,随着我省“五严”禁令的实行,高中地理科目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困境。每个地理教师都在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对课堂时间减少后,如何使学生学好地理这门课,保证学业水平测试的顺利过关或高考取得好的成绩。作为一名有近10年教龄的地理教师,我在每一堂课都在尝试,下面结合经验谈谈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思考。

在构建教学模式时,我认为应该涵盖讲解、讨论、练习、巩固四个部分,但高中地理内容复杂,有偏理科的内容,也有偏文科的知识,如果都用一种教学模式,则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合理分布各部分的时间。如,自然地理课中,对于需要理解、难度较大的部分,应该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讲练结合、当堂巩固。下面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的部分内容为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通过提问加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出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4)选做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及时巩固。

这样设计,学生既有了自主学习时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老师的讲解下弄清楚了抽象难懂的知识,再加上及时的练习巩固、课后的跟踪复习,达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人文地理部分,则不需要讲太多内容。由于课文的可读性,课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到分析问题的一般规律。所以,在这样的地理课上,要应该注重结合实例、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科学记忆。下面我就以《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功能区”部分为例:

(一)导入新课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人们要在城市内部进行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而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使城市内部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二)新课教学

图片展示:北京城市功能区

思考:北京城市功能区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小结:城市用地的类型不同,并且相对集中,就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

课件展示:泰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图及金鹰购物中心、中百一店、坡子街、易买得、温泰小商品市场、苏北商业广场等图片。

思考:泰州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分析:金鹰购物中心、中百一店、坡子街、易买得等位于市中心,温泰小商品市场、苏北商业广场等位于高速公路沿线。

1. 商业区

(1)商业区的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2)商业区的形成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思考:泰州市的住宅区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2. 住宅区

(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也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

(2)发展趋势: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课件展示:泰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图及市内主要工业图片,如:梅兰化工厂、电解化工厂、药城等。

思考:泰州市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3. 工业区

(1)区位特点

A.不断向移动。

思考:为什么?

提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B.趋向于沿主要分布。

思考:为什么?

提示:工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运输需求。

归纳小结: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这部分内容,以联系实例、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整理,再通过习题的巩固,即使教师讲得不多,也可以达到教学要求。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有效地理课堂 篇2

良田十一中 陈新胜

【关键词】教学,心得,有效,课堂,地理,初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一、加强教研教改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教学科研是教研组的生命线,只有加强教研教改,才能提高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按照教研组计划,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一般定在每周三的下午三、四两节,我们地理组主要是通过专题讨论、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下一阶段课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各抒己见。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切合了教学的实际和需要,给予组内老师莫大的帮助。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个人都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通过两周一节的公开课现场示范,供全组交流研讨。每次公开课地理教师都全员参与,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教老师写好听课记录,内容包括教学实录、随机点评、教学发现和教学建议四大方面。实践表明,这种全员“参与式”活动,在地理组内掀起了一场场学习讨论的热潮,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增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并在反思、学习中书写了大量的案例。真正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同时积累和挖掘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开展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二)要注意因材施教,及时的给予鼓励,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三)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三、图文结合,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时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方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地图蕴涵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多得多,因此,会用和善用地图是学好地理所必须的。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只有图文结合,才能使地理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能力。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设计好当堂反馈练习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不可缺少环节

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反馈练习。练习,是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运用。通过面对具体多变的实际问题情景,学生会充分运用所学及感知,在运用过程中知道哪些自己学会了,哪些还没有学会,找到自身的薄弱之处,以便及时真正弄明白自己的一知半解和疑点。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老师特别要研究一下学生所做题目本身的练习价值和意义。应注意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完成作业所应达到的标准时间、本教学内容所应达成的效果、怎样评价学生练习结果等重要因素,要确保练习有突破、练习出成效。就学生学习水平来考虑,既要考虑能适应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让他们通过练习在基本方面有所提高,又要考虑学习水平较优学生能通过练习得到实际性的认识提高。就完成时间来说,要使他们既能愉快接受完成,又要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像地理这门学科,一些纯属巩固性的,基础性的内容,能在课堂上当堂处理的应让他们有时间在课堂上处理。就教学内容方面的考虑,要保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保底要求,这是基本标准,是每一位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达到的最低限度。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特点,精心为他们选择或制作些拓展度较高的问题,让他们是既达到双基标准,又开发了潜能。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练习纸在课堂上让学生做,然后让学生说出答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拾漏补缺,使学生当堂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探索 篇3

1. 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这是学习目标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因为目标具有强烈的导教功能,有了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效。

其次要把握准学习目标。教参、课标都列出了学习目标,但是教师把握准目标并不是一件易事。要想把握准目标,就不只是把教材看懂,而是要看穿、看透。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透彻,才能为学生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定好位。例如“地图”一节目标要求之一是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这一目标较笼统,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必须把握准辨别方向指能在指向标地图和无特殊标志的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能说出图中河流的流向、路的走向、山脉的走向,在叙述流向、走向时,教会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经纬网地图识方向只简单地告诉学生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是不够的,应引导他们在不同类型的经纬网图上分别识方向。教师把握准了这一目标,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正确引导学生达标,创建一节有效的地理课堂。

再次教师应明白教学目标不仅是具体的知识, 还要概括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例如通过一个或几个区域的学习,概括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时,应从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湖、植被)、人文地理(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商贸、旅游、人口、城市等)等几个方面来把握区域特征。

2. 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这是学习过程和方法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地理教师必须努力做到:

(1)课堂上主要不是让学生听,而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例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教师根本不需要讲,只要求学生反复玩拼图游戏,在游戏中不停地说出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即可。通过这项游戏活动,学生对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位置、行政中心能熟练掌握,中国政区图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被记住。

(2)把学生往前推,教师往后退。在地理课堂上,许多教师会情不自禁、滔滔不绝地满堂讲,这是课堂教学一大忌。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这样才符合地理教学新理念的要求,学生才能有机会得到锻炼,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教学中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地理课堂上,教师可关注这样几种学法指导:在地理课上留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加以回顾,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处理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做到举一反三;对某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回顾,善于理清思路,把应该会的知识串成串,形成完整的印象。

(4)给学生独立的时间、空间。例如在学习“世界重要组织”时,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移到机房,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讨论。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学生是否到了那里?这就是课堂检测,有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及时的检测。当堂测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法宝,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如何使当堂检测更有效呢?

(1)我认为当堂检测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做检测题,地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典型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并及时完成。在选择或设计习题时,应该把握好难易的尺度,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同时习题涉及的知识要相对全面,并要突出知识重点和思维难点训练。

(2)除了以习题的方式检测外,还可采取其他灵活多变的方式。如自测法:自测就是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就一节课中的内容进行检验,自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明确得失,及时查漏补缺,巩固和完善已学知识;同桌互查法:同桌之间互相检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4

一、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才能“乐其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 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贴心人, 尊重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吝啬自己的激励言辞。使学生敢于主动与老师沟通, 让教师成为学生信得过的人, 这样的融洽关系,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容易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贴近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如在印尼海啸发生当天, 一位小女孩跟妈妈在海滩上散步, 突然小女孩对妈妈说:“妈妈, 可能要发生海啸了。”小女孩进一步解释道:“我们老师说过, 在海啸发生之前海水会冒泡, 并且会有一个退潮现象。”母亲听了孩子的话, 并仔细观察海水, 发现有异样, 马上通知海上救援队, 救援队马上撤离将理解得透、学得快、记得牢。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另外结合家乡的环境被破坏的状况, 如垃圾堆成山, 青山成光头等等,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拓展了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设置情景

有效的情景教学策略, 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智得到发展。如: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 有这样的情景教学:一次, 老师为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 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 爱弥儿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 又饿又累想回家但又找不到路。这时老师便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 找到了回家的路。有了这样的经历, 学生一定会牢记这一事情, 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总之, 创设恰当的情景能有效地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四、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远程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 可将丰富多彩的材料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极大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刺激学生思维, 从而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此外, 传统教学手段如粉笔、黑板、挂图、模型在教学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课堂教学要新老结合, 合理运用, 才能相得益彰。

当然, 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还有赖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 因此,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手段。

八年级有效课堂地理答案上 篇5

17页 1题。比较我国的民族组成与日本有何异同?

答: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日本是单一民族,只有大和民族

2题。对比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答:a---傣族----泼水节 b---藏族----雪顿节 c---回族----开斋节 d----蒙古族---那达慕节 e---高山族---丰收节 f---汉族----元宵节

20页 1题。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1)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在内蒙古自治区、藏族在西藏自治区。

(2) 云南省 是民族最多的省区,分布较广泛的民族如傣族、白族、瑶族、佤族、彝族等(自己按照图例找到分布的位置)

(3) 我国汉族分布的特点:遍布全国各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25页 1题。写出我国主要的山脉的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脉、小兴安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贺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我国大型水电站基本上集中在两级阶梯交界处;

(2)因为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悬殊,致使河流在此的落差达,水流急,蕴藏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

33页活动:补充如:北方四季分明,衣服冬季有厚厚的羽绒服,也有薄T恤,南方四季不分明,服装种类相对少等

37页1题 答:甘肃夏河县的房屋采用平顶,因为当地降水少,平顶房屋方便晾晒;浙江绍兴的房屋是斜顶,因为当地降水丰富,斜顶房屋便于排水。

39页1题 答:漠河—温带季风气候,海口—热带季风气候,吐鲁番—温带大陆性气候,五道梁---高原山地气候。

2题 答:海口—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吐鲁番—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少雨;五道梁---高年低温,降水较少。

3题 答:漠河气候寒冷,可以利用这样的优势发展滑雪大赛、冰雕、雪雕艺术展等冬季旅游项目;海口四季如夏,适合开发越冬旅游、海上乐园等项目。

40页 1题 答: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所以,呈现山清水秀的景观特点。

2题 答(1)22.7℃ 3.9℃

(2)4.4℃ 1.7℃

(3)27.1℃ 5.6℃

(4)受季风的影响,我国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比较,冬季气温更低,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

构建有效教学的地理课堂 篇6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转向社会和自然。笔者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丰富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1.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探究,变“抽象”为“具体”

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时,尤其是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很多学生空间想象力有限,无法理解。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2.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变“理性”为“感性”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围绕某个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学生由于生活实践知识不丰富,对有些地理现象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达到正确理解。如在讲授昼夜长短变化时,教师提出: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所以很快找到了答案: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时长时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晚上17:00左右天就黑了;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样,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地理图表进行探究,变“感性”为“理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对地理图像进行描述、阅读、说明、分析(包括读图分析、综合分析)、绘制、运用、收集图像以及使用电子地图等。这些技能和内容的掌握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及终身发展都大有裨益。地理图像是重要而实用的地理教学媒体,它包括教学地图(地图、地理略图、填充图)、地理图画(地理模式图、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漫画图)、地理图表(统计图表、表格)、地理卫(航)片、电子地图等。“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地理图像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对激发学习兴趣、改进学法、发展地理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有特殊功效,其运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

地图在很多领域里得以应用,例如,①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的长度。最后,将整节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概括、浓缩,使几页书的知识只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使知识得以高度概括和浓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②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用中国的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③应用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广大的森林和草原、无数的工厂和矿山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4.应用典型案例进行探究,变“个性”为“共性”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教学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尝试结合时事和新闻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改革开放30年间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教学过程的生成,注重师生互动的合作与创新。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合作交流等能力。

例如,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教材首先提供了两大钢铁工业基地具体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供应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引出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学习。这一案例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5.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变“理论”为“实践”

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7

一、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是在特定范围和特定条件下而言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周密计划,选用并组织好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方可望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1]。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深奥的自然地理规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等,适合采用讲授法,细致分析、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如南水北调的利害分析、人口迁移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计划生育的利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等,适合采用讨论法或辩论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也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治理”时,可先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图景,随后组织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讲授。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师生关系多体现为权威型师生关系[2],在教学过程中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不容学生质疑,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改革迫使教师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被看做是两个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3]。于是师生平等就有了教育实践的必要,有了现实存在的必要。“从教育的意义说,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学双方都可以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4]。师生关系从权威型向平等型[2]转换,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源泉,中学地理教学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治理”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社会原因有哪些?(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有哪些?(5)你如何认识“人口压力”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6)你如何认识“人口流动”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7)你如何认识“政策因素”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8)你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9)你如何认识“经济结构调整”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上述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为学生积极思考提供了平台,创造了外部条件。这些问题刺激了学生的神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也因为学生的积极思考而得到提升。

四、选择地方性课程资源

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解释离不开地理事例,而学生对地理事例的熟知程度明显地影响到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例如,讲“旅游资源”时,以学生熟悉的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茂兰、织金洞、贵阳红枫湖、马岭河峡谷、梵净山和西江苗寨、镇远古城、青岩古镇、遵义会议遗址、都匀市的石板街、百子桥、文峰塔为例讲授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易于掌握。讲“铁路交通”时,可以贵阳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展开介绍贵州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向东有湘黔线,向西有贵昆线,向北有渝黔线,向南有黔桂线,还有在建的贵广快速铁路。以学生有所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课程资源参与到教学当中,会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心理上对所学知识产生好感,能较容易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很多,我从上述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万作芳.师生关系的四种类型:基于教育历史和实践的概括[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 (8) .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 2002, (10) :24-30.

也谈初中地理有效课堂 篇8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角度而言,初中地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责任;从学科角度而言,初中地理还承担着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地理学习构建基础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初中地理属于中考会考科目,在教育大气候的影响下,却出现了学校不关注,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局面。

现在的初中学生要学习的课程科目类多且深,面对初中地理课作为小学科且内容繁杂,不受重视的现实,地理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很显然,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的评价

1. 教学有效性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建立新的理念,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让教学活动的指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生命价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地理新课程,涉及面很广,方法很多,课堂教学显然是最主要的实施途径,是新课改的“主阵地”。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才是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2. 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学生自身条件各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同一节课里取得一样的进步或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有效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效地理课堂指的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节课里都能有效吸收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一定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人格提升和情感体悟。

3. 以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既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应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地理教师应不断从学习、接纳、内化到践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科研水平,从而促进自身发展。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精通中学地理教学法的同时,掌握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实际。不断提高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驾驭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并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断自我提高,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通过教科研研究和深造学习,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关键是学生关注力的提高。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让学生喜欢地理,自觉学好地理,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所在。从课堂流程来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课堂导入、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反馈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启发地理认知。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和生活经验等,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尤其是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加工、再现,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组织前几年的初一学生展开《日本》章节学习的时候,我截取了当时热门的《岩松看日本》的视频内容作为导入,将一些能代表日本的特征性事物展现给学生,学生在看到具有典型日本风情的建筑、服饰、食物等物品后,立刻被深深吸引,从而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学习兴趣陡增;而今年讲授本章节的内容,我换而使用2011年日本地震的相关报道作为导入,进而设问:“日本发生地震的原因和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有关吗?”学生立刻由熟悉的事例转而思考问题,创设的这一悬念,造成了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要求地理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理论及技能的同时,熟悉和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趋势、新发现、新发展,及时吸收地理信息,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并能联系当时当地出现的各种有关事例,挖掘出丰富的地理教学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时事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过程:巧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信息传输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接受教师所教授的信息,一般认为视觉最为有效。但实践证明单一的形式不如综合传输的效果好,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是能提高效率的。多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它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为学生营造其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用Flash软件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取得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初中地理中部分知识点比较难以通过单一的表述很好地理解。例如:在介绍世界气候类型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用闪烁的方法逐个显示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地理位置与分布状况,在显示的同时,通过链接展示该气候类型的直观景观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成因,形成因果联系。使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课堂反馈:渗透典型习题,巩固重难点,梳理错误

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就学生各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得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发现知识点的缺失及时进行补充,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还可针对开放型试题进行讨论或针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挖掘。因此有针对性地编选习题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讲解习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有效性起到了检测和补充的作用。

2. 讲课内容要精细化,落实“三讲,三不讲”。

每节课要讲些什么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基础如何,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架构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要求,这些都是课前要认真分析与把握的。在仔细把握的基础上,精化细化讲课内容,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即为:“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却需要补充的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需要着重分析的重点、难点讲”。“三不讲”即为:“学生自己能懂的不讲”,“学科中一些有争议的东西或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暂时不讲”“偏离教学目标的不讲”。

这几点听起来好像很好处理,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好把握。一是容易因学生的提问而跑偏,不该讲或只需简单讲的内容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二是难易度把握不好,有的学生会了而教师认为是重点还在反复讲,教师辛苦,学生费力,没有平衡协调;三是考试不考或涉及的很少,却花了很多时间讲解,等等。这些都是有效课堂创建中的大忌。所以要注意充分备课,课堂上把握好方向,掌控好进度,做到内容精,讲课实,言简意赅。

3. 注重读图析图,培养地理技能。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地图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具,而且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对地图的阅读、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可以使学生空间智能得到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地图思维,在学习时尽量挖掘地图中的显性和隐性地理信息,认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掌握地理知识。

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通过地理图表进行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初步具备自学地理的能力。

4. 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从哲学的角度看,在教与学这一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启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参与积极,在感知中讨论,在讨论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动口,提高地理素质,取得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并非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教师需要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一种平衡。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孔祥发.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马俊.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洪琴.中国科技博览.2009, (24) .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 篇9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教师创设情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隐含学科内涵;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互, 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 启动思维过程, 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对象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 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 由于学生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对美国的田纳西河较为陌生, 我在实际教学中就曾用长江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替换田纳西河的案例。学生通过分析长江各河段的地理特征, 得出河流各河段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 如长江上游多峡谷急流、水能丰富, 适合梯级开发;再让学生对照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情况, 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至于塔里木河、伏尔加河、尼罗河等, 以练习巩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 这样的情景创设是有效的。

二、倡导有效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没有现成的答案, 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 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 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 (1) 展示课件, 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 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 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2) 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 如大气污染 (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固体废弃物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噪声污染 (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现象等等; (3) 得出结论与解释; (4) 反思评价; (5) 报告与交流。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就像电影的导演, 是课堂的主导者, 而学生就像演员, 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 对学生什么时候动脑、动手、动口等都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调控, 并避免流于形式。例如, 在课堂提问时, 我们要避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 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提问时也要注意技巧, 可以多一些个别提问, 少一些集体提问, 让学生精神集中, 避免滥竽充数。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 也不能一句“开始讨论”就让课堂变成了集市, 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明确讨论的目的, 选出陈述结论的小组长, 在小组长回答后还要让组员加以补充, 尽可能让多数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以讲授“热力环流”为例, 教师通过模拟实验, 让学生明确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后, 可以让学生探讨海陆之间、山谷与山上、市区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情况, 并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绘制环流的示意图。让学生到黑板上绘图, 比单纯的口头表述更有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 对学生存在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和点拨。而当学生在黑板进行练习的时候, 也要注意让其他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同步落实, 不能让学生活动变成一个学生的事情。当学生完成后, 教师大可不用急着评价学生是否正确, 可以再叫一名学生评价前面学生的绘图是否正确, 并让他做简单分析。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 使全体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 我曾上一节地理的时事热点专题课, 我准备了2008年北京奥运、首都钢铁厂的搬迁、渤海南堡油田、“人造太阳”等十多个热点材料。如果单纯地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 一节课下来, 学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时事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 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因此, 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 让学生明确解决热点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习题后, 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 结合我们所学知识, 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 气氛活跃。可见, 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 更具备分析同类时事热点材料题的能力, 课堂更具实效。

有效教学带学生走进地理课堂 篇10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不生动活泼。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初中生, 他们是感性的,他们喜爱的老师可以不严谨,但不可以不生动活泼。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朋友般地相处, 就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就能创设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这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 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一节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地球”“地震破坏”对比强烈的图片,视频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 把学生带入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 激起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当然,教无定法,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应结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比如,在课堂中采用游戏竞争、实践模拟演示法,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在激烈的角逐中把课堂推向高潮,促进合作、促进竞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注重读图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对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除常规的文字语言表述以外,在每个章节都安排了大量的地图或其他的图片,即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在地理课堂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堂堂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自然就会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 分析各种地理信息间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4. 注重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 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导致学习只重视结果,而轻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由事实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这些问题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也就是说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地图的运用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例如,学习世界地理“七大洲、四大洋”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 在这过程当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掌握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以最简单的笔触表现复杂的地理事实,也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教材已很熟悉,但我们仍需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教学更有效。

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

地理课堂怎样促进有效生成 篇11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凌锋教师回答:

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的基础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生成不仅不否定预设,而且更强调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预设前,教师要做到“四清四减”——理清课标、减少过高预设;弄清知识体系、减少盲目预设;摸清学生知识储备、减少惯性预设;查清学生能力现状,减少无效预设。预设时,教师要做到将知识序(教材体现的知识演变顺序)、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和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有机结合。具体来说,教师应认真考虑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②哪些知识是重难点并需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③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并成为课堂的生成点?④哪些内容学生可能存在误解?如何处理等。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精心预设有一定难度与梯度的问题:①比较同一深度,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异;②随着深度变化地震波波速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反映什么问题?③两类地震波波速在哪些深度发生突然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如何划分地球内部圈层?④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推测各圈层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二、“置疑激疑”——有效生成的条件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以及师生平等关系的主导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问题情境,置疑激疑,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思维状态,促进有效的生成。一般而言,创设问题情境需把握三大原则:一是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二是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发相互争论;三是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难点或盲点处,选择恰当时机。如在“热力环流”教学中,在教材实验活动后设计关键知识的三个问题情境:①分析地表受热、冷却与空气垂直运动的关系。②分析空气垂直运动与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关系。③分析高压中心、低压中心与空气水平运动的关系。通过这三个层层深入的核心问题,既抓住理解热力环流的关键,又避免把一个复杂问题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有效生成。

三、“互动对话”——有效生成的核心

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条件。判断教学是否在“对话”,关键取决于教学过程互动的实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多元对话交流,思维才能相互碰撞,教学才能有效生成。如在“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中,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为核心问题设计辩题——正方辩题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带来诸多积极影响,应大力鼓励提倡”,反方辩题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应给予限制”,并布置相应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的相关资料,内容题材不限,力求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分别从正方和反方各选四位辩手,承担辩论的主要职责,将非辩手根据所持观点分为正反两方的“观众队”参加辩论。“观众”可通过递纸条出主意的形式为本方辩手提供帮助,也可找出对方错误并提问。教师担任辩论赛主持人,掌握辩论时间和节奏,组织辩论双方的发言——自由辩论由一辩、二辩、三辩发言,自由辩论后由第四辩手做最后总结性陈述。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主体,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

四、“学习差异”——有效生成的关键

不同学生学习同一内容,常常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表达不同见解,产生不同的分歧,这就是学习差异。教师应把握学习差异,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思维方式,提高教学生成有效性。如在“锋与天气”教学时,教师可将认知目标分成五个水平进行设问,降低思维难度,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具体设问如下:①识记水平层次:什么是锋面?锋有哪些类型?②理解水平层次:列表比较冷锋与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天气状况的异同。③运用水平层次:画出冷锋与暖锋过境的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④分析水平层次:分析我国锋面雨带进退的规律。⑤综合水平层次:判断2008年“雪灾”是受冷锋还是暖锋影响?为什么?

五、“捕捉错误”——有效生成的手段

地理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12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和省教育厅提出“五严”的要求下,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掌握足够的知识去应付考试, 获得足够的生活地理常识, 是每一个地理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细心钻研的问题。在如今的大环境下, 既然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那么加强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无疑就是最直接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教学手段,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引导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学习,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的单向交流方式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的双向交流方式。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 放弃课本中的图表, 老师“兜圈”, 学生绕圈。

高一自然地理特别是一二两单元, 理解的内容多, 识记的内容少, 而且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必须配备书本中的图形, 所以教师提问时可以图为模板, 让学生看图、识图, 直截了当, 不必“绕圈子”, 这是教师在活动中比较容易产生的共同性问题。

2. 老师提问单调, 学生不感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讲到地转偏向力的时候, 可以这样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如果你要淘金, 北半球在河流的哪岸淘?南半球咋河流的哪岸淘?”又如在教学“区时”和“时区”两概念时, 可以提问学生:“人名”和“名人”一样吗?从而使学生感到上课让人很愉悦, 从而很感兴趣, 这样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3. 老师提问跨度大、空泛, 学生感到莫名其妙。

老师往往在上新课之前都会问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节课讲了哪些内容?”“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有什么影响?”学生对这些问题不知道从何答起, 所以提问没有任何教学效果。

4. 老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提问后, 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其立刻回答,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久而久之, 削弱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设计有效提问应采取的方法和对策

1.教师应钻研教材, 提高问题质量。课堂上要杜绝盲目提问, 绝大多数问题应该是备课时预设好的, 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 指根据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 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指问题量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总之, 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 避免过于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要像一根魔术棒一样吸引学生, 让学生处于亢奋的精神状态, 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这些都要求教师吃透教材, 完全把握教材的特征。

2.在重点、难点上提问。重点、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所在, 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掌握。此时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 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困惑,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透彻, 从而达到抓住重点、有效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除了用动画演示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外, 还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海陆间水循环由哪些环节组成?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哪个环节?由于老师适时、适当的提问点拨, 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3.在易错、易混问题上提问。教学中总有些问题似是而非, 学生容易混淆, 此时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辨是非, 防止产生错误认识, 养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在讲洋流时, 让学生观察全球洋流模式图, 北半球西风漂流的性质和南半球西风漂流的性质一样吗?夏至日时, 哪个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是北半球还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通过观察思考, 确定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从而辨别开来。

4.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问,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知识不是零散的、片面的, 而是有联系的。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 离开网络, 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 才能真正被理解、掌握, 从而实现其价值, 也就是说,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例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前, 我会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然后问:“近地面的这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呢?”问题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 促使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的知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为下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故障检修维护下一篇:地方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