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论文

2024-06-03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论文(精选9篇)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论文 篇1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论文 篇2

有效教学的定义,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活动, 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结合新的课程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因此,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 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 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教与学的统一, 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 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 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 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 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在地理课堂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 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则很快被吸引, 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 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导语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 因此, 教师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设计出新颖的导语,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讲授八年级“辽阔的疆域”时, 配上《歌唱祖国》的音乐, 用于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并引用歌词导入新课, 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使其学习情绪昂扬, 教师趁此机会可鼓励学生从小立志, 勤奋学习;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 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 并作适当铺开, 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 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如借助图像把抽象、不易观察到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图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从图中寻求答案、从图中获取知识,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 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在课堂上,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 教师应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更要适时适度。

2. 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启动思维, 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 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 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 可以设置矛盾情境, 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 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 提出假设地球不是自西向东, 而是逆转, 地球上自然现象至少可产生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 可启迪学生以下方面: (1) 昼夜时间比现在短; (2) 地球上将会看到太阳等星辰的西升东落现象; (3) 风向将发生较大变化; (4) 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将会有较大变化; (5) 植被自然景观均发生较大变化。

3.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

象 (课本插图、地图册等) 外, 还可结合教材创造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 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 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 单纯用语言说明, 学生难以理解, 若设计成示意图, 边讲边绘,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教师要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的第一目的, 不在教师“教出来”, 而在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听懂、学会和熟练掌握。会学,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所谓课堂气氛, 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 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过去, 常常是整个课堂被教师主宰, 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场所, 教师作为一个单纯知识转运者形象, 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不问情由地搬运、转卸到学生身上, 尽管满头大汗, 口干舌燥, 还是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你讲我听”“你写我抄”, 迫使学生失去实践的机会,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特长。有道是, 射箭要看靶子, 讲演要看听众, 写文章要看读者, 教学当然要看学生。新课程强调,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 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 无论怎么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的着眼点, 应该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有助于学生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了解教学目标的要求, 体验实现教学目标及与教师协同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 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情, 是一种积极的内心需要, 是完善自己的途径。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3

一、确立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地理是一门富有人文性的学科,课堂上可传授的东西很多。如果课堂上不能把握重点,而是平均使用精力,则会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认为花费了时间,却似乎什么也没记住,认为地理比其他学科都难学。因此,教学前教师要充分备课,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课堂上要教给学生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学活动要贴近实际,传授方法技巧

地理是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做到与实际紧密结合,既要考虑教学活动的现实性,又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传授方法技巧。例如,在教学“人类认识的宇宙”时,利用“点面结合法”,即学生把握了“天体系统”这些重点内容后,就可以点带面,系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又如“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材,讲清楚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系和总星系之间的层次关系,就可以进一步推断地月系是由行星和卫星组成,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及其所属的卫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和尘埃等组成。这样学生就可很快掌握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各种天体的概念和特点。再如,在教学“人类认识的宇宙”这节课时,其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虽然它们都具有“质量大”这个共同点,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通过表格的形式作比较让学生掌握。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精选课外材料

地理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与各知识点相关的课外材料也很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课外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运用课外材料时,要精选能反映最新的科技动态的课外材料。

四、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识图技能

培养地图技能对于学习地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分析过历年来高考试卷和中考试卷,发现在地理部分,地图的分量非常重,培养地图技能对地理成绩的提高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技能。首先,帮助同学们进行图与图的转换:剖面图转换成平面图,局部图转变为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等等。其次,帮助同学们进行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与此同时,训练学生找出“五条经线、五条纬线”这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还有,帮助学生在地图上分析自然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等等。

五、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在教学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乡土地理的有关知识,在充分了解当地气候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家乡所在地作物熟制和作物搭配是否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分析家乡所在地太阳能利用的现状和前景;分析所在城镇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当地风向的关系及是否对居民造成污染;分析家乡所在地的交通运输建设是否做到趋利避害等。同时,我也要求学生思考今后调整的思路和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论文 篇4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材新的内涵,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引领性,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智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初中地理课堂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对许多教师来说,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较为困难,如何能合理利用高中地理教材资源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的补充,不仅能丰富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还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得到有效衔接,

本文意在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一条利用人教版高中教材案例资源,促进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寻找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契合点

初高中地理教学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系统,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抓住初高地理知识的契合点,才能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学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高中地理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教学目标,选择适时、适事、适机地运用,方能有效。

2、典型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典型案例运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师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应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典型地反映地理事实或事件与地理规律或原理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的案例资源。

3、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阅历和经验水平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教学为主,重理论研究,对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初中地理要求高得多、深得多,因此在选择高中地理案例时,对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避免太过深奥超过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加重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冲淡了教学主题。

4、实践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每一章教学内容后都有一个“问题研究”的案例,恰当地选择或迁移这些案例,有利于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根据以上原则,本人筛选出能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契合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归纳如下:

案例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适用于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型必修1台风、寒潮及其危害我国灾害性天气这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为资料补充,可增加可读性,扩大知识面,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全球变暖的危害案例

咸海的忧虑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迅速减少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板块挤压运动产生的现象

日本的富山日本

必修2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珠江三角洲的知识补充

玛雅文化的消失巴西

型必修2美国的人口迁移美国这部分大多为人文现象的成因分析,利用具体案例素材,充实和加深对地理现象、原理、规律的理解。

必修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澳大利亚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原因

必修3森林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巴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日本、台湾、香港

型必修1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乡土环境调查这部分出现在高中地理教材每章后,可运用在初中研究性学习中,其要求具体,指导方向明确,为初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指明了研究方向。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南极地区

必修3南水北调怎么调?中国的水资源

必修2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乡土社会调查

必修2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可更改为:广州“禁摩”现象调查)

必修3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二、针对初中学生存在问题及困难,找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内容

1、利用高中案例呈现的知识背景,突破学习困惑

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然提供了教学案例,但缺少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的现象,学生不了解其来龙去脉,导致学习时感到困惑,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寻找贴近学生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如在学习台湾经济这一部分时,教材中提到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由于教材中并未提到这种经济转变的来龙去脉,学生无法理解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但如果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中的“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案例,来了解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60年代后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2、利用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中案例,解释抽象原理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形象思维活跃,通过具体生动的地理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有案例,却只呈现了抽象原理,未有恰当联系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等的案例作支撑的现象,导致在教学中阐述不明,学生学习困难。

如在学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仅以一幅“北京高新技术园区图”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初中学生对“产业”相关知识接触少,与实际经验脱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如能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案例“美国‘硅谷’”整合入教学内容中,能较好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硅谷’”是家喻户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该案例详细地介绍了其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此作为该课的教学资源并与北京中关村作比较,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非常有助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

3、利用高中“问题研究”案例,指导乡土地理实践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但整个初中地理课程都未曾对乡土地理实践的过程与方法作具体细化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常不知所措,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每章后的“问题研究”,却详细地指明了研究目标、步骤、方法,只要在实际运用中,调整探究深度、广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其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如通过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为案例,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家乡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探究时,可以利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作为案例,迁移学会“广州市禁摩”调查研究的步骤、思路、方法;同样“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广州初中学生研究劳动力资源转移的好课题,高中教材中所提供的研究步骤、分析方法、思路和相关知识资料为初中学生指明了研究方向等。

三、做好开展初、高中教学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对于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为我所用,一定要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做细致的分析、研究,使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恰当地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融合。

下面以《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为案例,阐述如何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台湾经济发展的变化、有利因素以及特点”时,由于教材中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发生的时间、地点又距离学生遥远,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产生许多疑惑。通过认真研读高中教材,发现将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3”的案例“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中的三幅图(如下图)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组构新的教学思路,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根据分析问题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使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整合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教材有的章节知识难点较多,教材又未作详细的分析说明,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库,只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分析问题的思路,将高中案例恰当地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框题时,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①读图分析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②分析贸易结构的变化的原因――③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有哪些有利因素?――④归纳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要弄懂②③④点,仅使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通过研究高中教材,发现以上三幅图可以为初中教学所用,于是根据教学思路调整、补充了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图1,解释第②点,填补教材没有的知识背景;通过分析图2,从身边的实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第③点,降低了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通过解读图3,让学生体会第④点的含义,解决教材存在的知识跳跃问题。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以知识基础作铺垫,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其结构和表现形式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新教材直接对知识进行陈述的篇幅过少,许多地理事象产生的过程,教材没有阐述,其结论陡度大,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以理解,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搭建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平台。

如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转为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对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因无知识基础作铺垫,初中学生难以理解,但将图1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就能较好解决这一知识跨度。

设问:①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产业转移有何规律?

②60――70年代,为何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台湾等地转移?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③从80年代开始,为何台湾等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向大陆转移?

④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或部分已经向)哪里转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了解世界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转移规律和方向,对台湾60年代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3、从生活经验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因,他们对脱离自己生活实际、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事物和现象,理解起来较困难,而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图多,叙述内容少的特点,也加重了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现象的难度。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如能有效整合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时,教材仅以一幅人文景观图说明台湾具有“劳工、港口、外资、建出口加工区”等优势,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距离自已遥远台湾具备这样优势的真正含义。如将图2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问:①图中三家工厂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②图中三家工厂主要的资金来源来自哪里?

③这些企业生产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一些境外企业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除上述因素外,是否有政策因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对较为熟悉的祖国沿海工业现状的分析,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劳动力、港口、外资、优惠政策”是影响发展出口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四、注意的问题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很大,课程实施者应不断发现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使之有效运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高中地理案例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有误,常常只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理解课程资源的真正含义,正确认识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2、钻研案例资源,提升知识水平

要把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效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初中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水平。教师应认真钻研高中地理教材,对其案例做精心细致的整理、分析,并结合初中课标、教材,研究所选材料应以何恰当的形式、层次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3、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知识的接受状况,通过教师对所选高中案例资源产生的新的感悟、新的理解,对整合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进行及时修正、调整,以便下次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促进地理教学。

★ 论投影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 论文论死刑的范文

★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浅析实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 教育论文论酒店接待礼仪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论文

★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 谈话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论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论文 篇5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

“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

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民族和国家分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它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

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

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

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

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

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

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 》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

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

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

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讲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讲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

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

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讲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

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

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

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 “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 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

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的效率【2】

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高中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绝大部分地理知识的获取都来自于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讲究课堂效率。

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已经有不少的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摸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在教学中也借鉴和利用他们的一些经验、方法,自己付出了,但效果不是很明回过头来进行思考、总结,应该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

显。

要上一节高效率的地理课,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难点要分清,详略要得当,根据不同底内容选用适当的方法和多种方法来讲授;其次,还要注意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跃课堂的气氛。

再次要从语言上进行总结,讲究语速、语调,语言的精练和直观,让学生听的懂,听的明白。

1.合理组建地理教学框架2.恰当使用现代地理教学媒体3.发挥地图册、图片、实物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4.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地理教学语言,努力实施情感激励,创设良

好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努力实施情感激励,有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制。

为达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们的思维工具,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

就教师而言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地理教学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地理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地理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论文 篇6

[摘 要]在初中地理新课改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充分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创新思维意识,推动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研究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地理教学;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即为在?n堂教学中将学生主体潜能充分挖掘出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展开合作联动、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课堂教学,能科学高效地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它能实现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习、交往与表达的频度和效率,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改善自身的缺陷,实现同步发展;能帮助学生树立探究意识,培养其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该种小组合作学习依然存在过于注重形式而未达到理想成效的弊端。很多课堂教学还停留在表面的“合作”上,缺乏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具体实施期间问题较多,难以将学生合作学习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所以,笔者在下文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以保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涵义

小组合作学习也叫合作学习。美国最早在1970年就开始应用这种学习模式,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从1990年开始对其展开实验研究,目前在广大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都已普及该学习模式。去基本做法即为以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状况、性格差异等为依据进行分组,以四到六人为一组。各组成员必须明确分工,树立相应的目标,经过个人努力、交流学习和合作研究,实现集体的整体功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效和目标。合作学习对真诚合作与积极参与较为注重,所以,全体学生成员都必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合理构建学习合作小组

第一,结合反复模拟测验的成绩,对个体学生性格特点与内心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对“优劣组合、个性释放”的原则,由六人组成一个单元小组,并构建数个学习合作小组。将小组的各种风格特点展现出来,提高趣味性,还能为各小组编制有趣、独特的组合名字,比如“元芳小组”“宋慈小组”“陆小凤小组”等等;第二,为充分提高小组成员的活动热情与主动参与性,教师在分配任务过程中,要主要将责任落实到人,让各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各司其职,将自己的智慧充分展现出来,让各个成员的探究行为和小组整体活动发展方向相一致,做好各自的工作,构建凝聚力,促进小组之间开展联动探究行为;第三,编号小组各成员的号码,对其位置进行确定,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动态,进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分层教学,加强学生间的相互监督和促进作用;第四,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和奖惩策略,推行“生评”模式,提高学生参与效果评价的积极性,跟踪记录好学习整个过程的情况,在保留传统优秀理念的基础上尝试引进先进的策略和手段,不仅重视竞争意识,还要强调奖惩策略,逐渐形成有序的小组合作新机制。

2.精确设置教学问题

要花心思巧妙地设置问题,尽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积极探索地理知识,推动学生积极展开交流和合作。提出的问题要高于教情学情的整体情况,还必须适当增加难度,不宜提学生轻而易举无需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设置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会竞相抢答,虽然学生纷纷起哄,但实际上没有良好的效果。长时间发展,教师对学情和教材的钻研在初次尝试后就停止,学生交流联动和合作研学的思维形成惯式并存在惰性,如此一来对于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产生不利,同时还会使学生投入到只求一时轻松愉快而学习的错误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形成常态化发展,而并非固态化,必须结合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确定考情。教学方式要反复斟酌精心选择。首先要对该种方式的载体进行充分考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选择的问题最好是和生活贴近、趣味性强,具有热点性、规律性、探究性的问题。比如,在《黄河的治理》这节内容学习中,学生对黄河有一定了解之后,设计如下内容:专家会诊到忧黄河,请阅读课本的内容,对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忧患进行探讨?这些忧患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忧患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能否结合各种症状提出合理科学的应对举措?设置的问题可从“忧”、“读”、“答”等层面展开。必须借助合作学习的教学载体的机会,准确地设计问题。

3.合作小组的有效评价

小组合作教学效果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成绩来检验。各组小组选派一名成员作为代表,把本组讨论的结果阐述出来,教师不仅要对小组整体性评级给予重视,还要留意个人表现。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在地理教学中,能为各位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度,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笔者首先重视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构建互相学习和尊重彼此的良好关系,吸引学生参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期待每一节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笔者必须指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和全面领悟,使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让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授“地形地势”有关课程时,笔者巧妙设计了以下三点内容:首先,积极促进各个成员间的合作和协调,保证每一个小组的代表能展开集中、系统的发言;其次,按照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大力创新,使各位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最后,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和良师,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毋庸置疑,这一教学概念的改变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巨大影响,更浓缩了初中地理教师努力的结晶。经实践检验,在初中教改的背景下,正逐渐萌发了直观生动、形神兼具、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灵活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学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必须积极发现和大胆探索,进而保证灵活地进行运用,全面锻炼学生,促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并提高其自信。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每天在讲授新课前都要用一个与本节有关的趣味地理小故事作为开头,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讲“天气与气候”时, 可以给学生讲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用美国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 都打出了空军王牌, 但结果却截然相反的故事, 同样可以引出地势与地形及气候的学习。这就让学生在未上课之前就对课本内容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真正做到“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 也会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既是一个“天文学家”、“地质学家”、“气象学家”、“水利学家”, 又是一个“政治学家”、“经济学家”, 物理、数学和文学知识信手拈来, 一个集智慧、幽默于一身的教师何谈教不好学生呢?

教师还要表现出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重温趣味。如:在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时, 可以用歌诀总结为:

判断地形地势图, 解读高线是关键。同一线上高度等, 同幅图上等高差。

陡坡线密重悬崖, 缓坡线疏易攀爬。中间小大判凹峰, 山谷山脊内外弯。

闭合曲线易判断, 两峰之间是马鞍。着色分层设色图, 剖面地形可转换。

在学习《印度》时可以作如下总结:

文明古国有印度, 工业发展很迅速;人口增长难止住, 资源环境经济误;

北部边境喜山驻, 恒河平原中间铺;德干高原处南部, 影响麦稻和麻布;

西南季风送雨露, 早来晚走水灾苦;因地制宜种作物, 绿色革命改技术;

孟买大港产棉布, 加尔各答黄麻粗;班加罗尔在南部, 信息高速通印度。

在讲授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时又可以用首字记忆:乌乌里大黑土地;在学习北美洲的五大淡水湖时用“苏密休伊安”来记忆, 这让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 提高教学效率。

其实, 教师在课堂上的外在形象、对学生和课本的理解, 对课堂的把握等方面都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个有效的课堂, 一个好的教师无处不给人一种人格的魅力。

以上这些是每一个地理教师追求的目标, 努力的方向, 做到这些还怕学生不喜欢听你的课吗?

二、加强对学生预习和笔记的检查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把每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自选出一名小组长, 每节课上课前由小组长对组内同学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分为:上一节课内容的笔记, 本节课所上内容的课后练习, 如有导学案或地理填充图册等要提前完成, 小组长把检查情况送到地理课代表处进行汇总, 这样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自己上课的效果。

三、切实做到读懂图、选对图、绘好图, 是有效教学的深入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它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要让学生明白“无图不成题”的道理。要看懂地图上的各种符号, 学会从图上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最后变成为自己的地图。能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选择好地图, 为己所用。

绘好图特别是绘简图会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不仅仅教师要做到随手就来, 学生也要做到。绘图时不求精、求祥、求准, 但一定要简洁明了, 需要的地理信息要表达准确。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记忆, 使繁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 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绘简图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转绘课本或地图册上的地图, 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的认识, 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四、带领学生走向课外实地考察是有效教学的发展方向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是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 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要走出教室。比如, 学《地图的阅读》时, 可以带领学生对学校进行实地测量, 绘制校园平面图;讲《地势和地形》时, 就和学生一起到双桥镇周边查看并大致绘出地势和地形草图;笔者还曾经带领学生绘出双桥集镇河流分布图, 并对当地商业街的分布作了详细的调查。这使学生对课本学过的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一些见解, 其中必定有很多不足之处, 望同行们予以批评指正, 笔者将会感激不尽。笔者也将会不断改进, 与时俱进, 争取找到更好的方法。

摘要: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 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 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应正视地理学科,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 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加强对学生预习笔记的检查, 切实做到读懂图、选对图、绘好图, 带领学生走向课外实地考察, 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8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教师的教,重视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和信息,而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将之转化为了自己的技能,则关注不够。新课改实施以后,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成为了制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对于“教什么”的理解,决定了“怎么教”的内容。这是新课程对教师在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方面的要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教学大纲为准,重视教学意识,即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却很淡漠,这是应予以足够重视的。

需要我们教师注意的是,灵活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完全无视教材的编排,无序地进行所谓的“开发”。教师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教材,促进新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不感兴趣,不愿听课,不想学习,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而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一个适合的教学氛围非常重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以前不良习惯的纠正。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资源,采用一些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案例,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提出质疑,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再和学生分析其中的对与错。通过一定的点拨和提示,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产生成就感,从而有更多的兴趣去探讨问题,寻求答案。

三、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过去的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使教师能够更为集中地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但是,根据矛盾的原理,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不适于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即使是讲授式教学方式,也有为什么讲授、讲授什么、用什么方法讲授等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着启发式和“灌输式”之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所有的学生是一视同仁的,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特长也会因此而消失。所以,要想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比如,学生想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教师认真讲述。但是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感悟。而且,要想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则需要开展一些自主探究和研究性学习。

四、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多媒体以其形象、生动、具体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教学之中,同样,多媒体运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授课内容之后,把这些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把多媒体运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形、声、影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会很直观地理解,这样也便于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例如,在教授“位置与方向”这个问题时,我是以北京与上海两个地方为例进行讲解的。当时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两个点,左上方代表北京,右下方代表上海,这时,学生对北京与上海的方位就会仅仅停留在这两个点上,思维不会有太大拓展。等下一节课时,我复习的依旧是“位置与方向”,依旧以北京、上海两地为例展开复习的。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我选取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国地图上用红圈标注出北京、上海两地,两地直接用直线连接,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听得兴趣盎然,不但知道了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北京与上海的距离,还看清了中国的轮廓,对各个省的面积大小也能一目了然了,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地理知识。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有效课堂实施总结 篇9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创建有效课堂”是目前我校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这方面我们地理教师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多次举行教研组活动,确定研究计划,安排研究事宜,搜集相关资料,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与实践,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困惑。现将前期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和本校实际出发,通过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导学案为抓手,学习优秀中学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地理有效课堂”实施的具体步骤:根据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推广“学、讲、练、评”四环节教学模式。

1.学:即导学,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诸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有:

创设情境:教师要用恰当的载体来建构知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探究: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指导:对教学过程中必要的问题,必要的学习,教师提供必要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学习、高效学习。合作探究: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生生或师生之间交流见解或提出疑惑,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2.讲: 这一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由浅到深,由少到多,最终使学生头脑中形成规范、严谨的新知识、新规律、新思想、新方法,也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交流学习成果:通过不同学生、不同角度将探究问题的答案发散出去,相互交流。第二,教师评价总结: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评价。第三,教师点拔提升:教师将学生发散的思维加以汇聚,重点知识强化提高,难点知识化解突破。

3.练:练即练习,当堂训练,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应用练习和拓展提高练习技能。

4.评: 评即评价,主要指对学习结果检测和评估,检测是“练”的提高,考查学生理解或熟练应用能力,该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师生反思:教师课堂小结或学生谈自己的收获,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检测所学知识:教师设计的检测题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具有典型性;将落实“进行到底”,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没有达标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补救和辅导;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三.今后要做的工作:为更好地打造我校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我们地理组教师今后要努力做到: 1.加强集体备课,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

2.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及其它的先进教育理念,提高我校地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素养,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利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3.要坚持科学评价的原则,在方法上既要注重教师评价,还要注重学生及家长的评价,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应该涉及教学设计、课堂授课、课后辅导,教师的课堂授课、学生的学业成绩等诸多内容。

上一篇:2022年——2023第一学期团支部总结下一篇:基金年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