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2024-10-26

地理课堂教学艺术(共12篇)

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

现在的学生都承担着较大的学习压力, 但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历练, 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尝试做到的, 就是让学生能苦中作乐, 品尝到学习中那点甜的滋味。

一、在探究过程中引领学生追寻发现的意义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普遍感觉到了地理知识点的多、散、难、乱等特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过分注重地理概念的讲解、名称的记忆, 甚至出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原理, 只要学生会做题就是达到了教学目标的情况。布鲁纳说过:“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 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 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是让学生去思考“我该做什么?”“我可以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例如:在学习“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时, 如果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类空间性很强的抽象知识, 学生就可能只知其然, 但不知其所以然, 而且遗忘率较高,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 就要替学生指明一条可以消除空间障碍的路。利用所处教室的三维空间找到模拟的赤道、北纬30°、北纬60°、北纬90°四条特殊纬线, 请两位学生分别站在赤道和北极的位置, 用肢体语言模拟出气流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从而真正理解“三圈环流”是地球近地面与高空之间的大气有规律的运动, 让学生能在参与的同时, 体会到“发现”的快乐。

二、用新鲜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

教师通过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优美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愉快, 更能使枯燥的知识具有灵动性。说到“环境问题”, 这是当今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 而谈起解决措施, 同学们只会想到“可持续发展”, 这已经渐渐地成为一种思维定式,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认为学习就是生搬硬套, 不需要自己的体会、感知和觉悟。假如换些新鲜的语言, 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如说到抑制“三高”,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哪“三高”———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 更具形象性。在讲授“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 我把蒙牛的广告语“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带进了课堂, 为什么特仑苏的奶源质量如此之好?学生立刻活跃了, 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三、用导思式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评价和看法。对此, 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案例, 让学生在一系列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案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 在讲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等人文地理的内容时, 我更偏向于选取家乡南通的发展案例, 将南通城区扩展图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们观察南通郊区城市化的实现过程;播放南通新闻, 让学生们感受南通市整体形象的提升。这些案例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 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四、在爱的力量下让学生爱学乐学

“爱是教育的工作, 又是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的爱, 它是一种专业之爱, 这种爱体现在平时的细小点滴之处, 能够使学生爱学并且乐学。它不是简单的一堂课就能实现的, 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利用丰富多彩的图像展示, 让学生能欣赏到美的事物;利用背景材料、选择社会热点, 跨出教材的局限, 不让学生变成井底之蛙;利用网络等新的媒介, 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不搞题海战术, 分层布置作业, 肯定学生主人翁地位。这时, 地理课堂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态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学生们只有在这样的地理课堂中才能感觉到轻松愉悦, 觉得既能学到知识, 亦是一种享受, 从而主动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 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风气。

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2

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包括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教学体系、板书、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教学语言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实践,摸索这门艺术的门复杂劳动,便可登堂入室,成功地驾驭教学,左右课堂形势,达到言之确凿,证之有据,扒之有理,谈之成章,使教学语言完美,炉火纯青。笔者以为就性质和特点来看,教学语言可大体分为如下十类。

快语。直截了当,干净利落,明快简洁。这种高频度、高密度的语言振波,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绪,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比如:午后对流雨的特征快速描述:“转眼之间,浓云密布,遮蔽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片刻须臾,雨过天晴。”

慢语。快中有慢,慢中有快,错落有致,控制节奏。一字一顿,抑扬顿挫,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在放松的情况下,得到较强的刺激,留下较深的记忆。如“森林”这个“大自然的总调度试室”其“绿色效应”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护卫农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造福人类”。

趣语。可使干巴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因此,应设法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谈笑之间,轻松愉快地掌握应有的知识。正如著名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例如,世界著名商品粮出口国,可概括为“美加法奥拉,饿了就去拉”。由于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可能收到出人意料的功效。

曲语。旁敲侧击,委婉达意,不悟不透,富有新意,使学生产生联想,受到启发,通过类比分析,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掌握应有的知识,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比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于等量的太阳辐射升降温不同,进而造成气压场的变化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物理知识的欠缺,可以设置曲语:陆地是一个每顿只吃五个饺子的小肚皮的小孩儿,而海洋则是每顿吃二十个饺子的大肚皮的大人,同给饺子一百个,那么,陆地象小孩儿可吃二十顿,而海洋则吃五顿,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导语。针对某种问题,设计一种情境,步步诱导,引入境界,环环相扣,直逼主题,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比如“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可以这样设计: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哪一点得到的热量多?哪一点时是夏季?对于后一个问题学生会感到十分奇怪,此时就要抓住时机,深入一步,准确地告诉学生,千万这种奇怪现象的是“黄赤交角”,然后再交待什么是黄赤交角,学生便会注意力高度集中紧跟老师的思路,寻求答案。

诠语。大多数用于地理现象、地理概念的解释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语言应该准确通俗,明白清楚,既不能拖泥带水,也切记冗长累牍。如:进理事象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统称。

引语。为了重点证明某一问题,或引入新课,或上下内容的衔接承转常用引语。恰当地使用,可以起到统帅全篇、引人注目、提纲挈领、烘托主题的重要作用。比如:“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一从理论的说明,可以这样引入:人,一张嘴,两只手,一嘴用吃饭,两手能干活。形象具体,贴切生动。再如:粮食问题可引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说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补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语言的线性接引规律,在学生出现思维阻塞、中断或卡壳时及时配合,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使信息的转入呈连续状态。

问语。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问,可以促进思维;问,可以活跃气氛;问,可以发现问题。问不仅重要,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才能问出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复语。对于一些难点、重点内容可以反复强调、重复显示。当然,最好不要简单的重复,应精心设计,从多角度、多方位,正反两方面重复,才能帮助理解、增强记忆、加深印象。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09-02

摘 要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常用的几种调控方法:兴趣调控,语言调控,情绪调控,教法调控,反馈调控与读者交流。

关键词 兴趣调控; 语言; 情绪; 教法; 反馈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兴趣调控

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语言调控

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種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

3 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的气氛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3.1 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信心百倍。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3.2 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如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现在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中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真正用情去讲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

4 教法调控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4.1 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应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学生走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4.2 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

5 反馈调控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有讲有练,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扬长救失,亡羊补牢。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要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创设种种情境,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及时反馈,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就能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篇4

一、兴趣调控

兴趣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产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表面,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激情的感染,也因此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两眼无神,则学生也将会情绪低落,甚至睡意朦胧,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教师的最佳情绪状态,是学生产生最佳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真正用情去讲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地理学习中去。在这样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教学生动活泼,思路流畅;学生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整个地理课堂教学便处在教师积极主动的情绪调控之中。

三、反馈调控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式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

在地理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联系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扬长救失。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简捷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丰富的表情语言,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地理艺术化教学论文 篇5

素质教育是大概念,内涵深刻。课堂教学是小概念,意义单纯。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而课堂艺术化教学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全国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就像浩瀚的大海,课堂艺术化教学就是优美的浪花,艺术化的课堂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无尽的乐趣。

初中地理,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这给我们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也限制一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课堂艺术化教学,为学生最佳学习方法呢?本人总结有以下几点: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矫正学生学习观念;艺术化教学;情感教育。

一、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端正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第二是要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凡与地理教学有关的知识,就要收集、整理、学习、积累、总结,使自己在地理知识领域站在一个高度。第三,就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怎样教也是一门艺术,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

只有注重本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总结教学经验,让过去的教学由“一言堂”、“满堂灌”转变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满意。

二、矫正学生学习观念

现在,学生中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在初中,已经让很多学生在知识方面出现了缺陷,她却不知在远古时代,人们却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当时学识渊博之人的代称。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从心里就没有在意,所以在上课时,不用心听讲,不做笔记,只认为这是一门背科,到了期末只要死记硬背就行,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一点都没有,也限制了个人智力的发展。要使自己的知识、智力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它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大脑对已有知识系统的加工、整理过程,即在整理、分析、综合、抽象、比较、概括。只有不断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学生学知识才能学得更快、更深、更活。

三、艺术化教学

1.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改变过去一些老的传统教学方法,并着力改变学生总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不板起面孔教学,多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可以活跃气氛,提高热情,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把课间松散的情绪吸引到地理课堂上来。运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教学等多种手段,让课堂充满艺术化。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2.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有学习独立性,有较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善于表现的学生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对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老师应注重培养其信心和勇气。课堂上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对回答问题主动和取得成绩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

3.让教室由“讲堂”转变到“学堂”。

艺术化教学就是教师要将学生领引到多彩的地理殿堂,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课堂虽小,却能遨游世界,领略世界的大好河山,周游各国的`旅游景点。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图表和记忆材料特别多,除让学生自己绘图表以养成以图释文,以图释理的习惯外,教师的创造性简图炼表锤句示范非常关键。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产生联想,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要把自主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可以把一些知识进行整合,把一些知识编成一些顺口溜或编成三字经,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灵魂,老师在板书上对地图要运用自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知识。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得了知识,就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是一条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教师应创设出适当的情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让学生走出去,感受大自然,体验生活。

四、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感情的力量也是强大,它有时会左右一个人的喜恶;情感它也是神奇的,有时会点燃一个颓废者心灵深处的希望;情感也是一座桥梁,它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紧密的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这名学生在这门学科上就会有较大提高。如果这名学生不喜欢这位教师,也许这名学生在这一科上的成绩会一落千丈。只有学生在充满对教师的尊敬、信任、佩服、爱戴、课堂气氛和谐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情况下,老师轻松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地理教学的提问艺术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提问艺术;启发性;趣味性

一、提问要由浅入深

善于提问的人,好比砍伐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然后再砍伐那最坚硬的部分。例如,教师在讲授“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时,可以据图提问,启迪思维。先请学生阅读插图,随后发问:说出各层大气层的名称,从最低层开始依次是哪几层?对流层各处一样高吗?哪里最高?最高处约有多高?哪里最低?最低处约有多高?哪一层空气最多?哪一层空气最少?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天气变化的“舞台”指的是哪一层?红外观察气象卫星在哪一层?它约多高?雨云气象卫星又在哪一层?1931年载人气球约升高多少?流星是在大气层的哪一层开始燃烧的?

由于提问是由浅入深,以《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为“焦点”,从不同方向将思维“聚焦”到“焦点”上,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独创见解的产生。

二、提问要难易适度

教师在提问时要防止过于笼统,以免学生听后目瞪口呆,无所适从。

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大气的运动”一节时,提出“什么是风压定律?”由于它超越了学生知识的实际水平,把学生的思想禁锢住了,教师虽然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是听得朦朦胧胧。我们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能“跳一跳”,把“桃子”摘下来。试看下例:先问“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接着,要学生思考课文中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天空却是呈灰白色呢?”这样,由于受到上题的启发,根据学得的地理知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答的。

三、提问要合理明确

任何问题都必须在已知判断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如果问句中的已知判断是假的,那么,问句也就不合理了。例如,有位教师问学生:什么是静止锋和准静止锋?由于静止锋和准静止锋是同一天气现象的不同说法。显然,该设问是不够合理的。又如,在讲授“地质构造”时,为了说明“断层”素描图而引进正断层和逆断层的概念,已经偏深了,但如果过份地把知识延伸,连逆掩断层都作为提问的内容,那就出格了。当然,问句的本身并无问题,但由于它脱离了学生已有知识的水平,所以也是不合理的。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讲授“水循环”时,问学生:“你是否想过,下雨过后雨水到哪里去了?”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进入思考,最后在学生欲说不能时,再启发他们,使学生豁然开朗,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什么是水循环?”这两种方法从表面看来,似乎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仔细分析,可以发觉,前者是提出回题,引起注意,激起思考,燃起求知欲望,即是启发式的提问,后者,并不能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属于注入式的提问。启发性提问的方法是多种的,如上《中国地理》“地形地势概况”时,可提出:“如果我国的地势东高西氐,将会产生什么后果?”采取逆向思维法启迪学生的智能。还可对观今尚有争议的问题,如“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着什么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提问要有趣味性

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即对学习课题产生认识上的兴趣。人所共知,地理教材既不同于科普读物,也不像文艺作品那样感人,它文字简洁,科学性强,往往引不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务必针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激起想象,引导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讲“洋流”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两千年前,希腊人狄奥弗拉斯塔,请船长把密封的玻璃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同学们想一想,它将漂向何方?为什么?为什么从英国出发邮船通过大西洋到英国要比从美国返回多花时间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思考着,并根据学过的知识,很快得出了结论。从而达到了开启智能的目的。

六、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

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后再点评得出结论的模式,加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也有利于活跃气氛,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学生认真读书和看地图,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或者与周围同学共同研究,发现疑难问题,并用比较简明的语言把不能解决的难题表述出来,向老师提问。题的类型有问答题、读图题等。当教师回答时,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听起来兴趣很浓。例如,我在讲“天气与气候”一节内容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这样两个题:①控制我国的冷暖气团与控制我国的气压中心有什么联系?②气团与气旋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提问锻炼了他们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善中.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问课”艺术[J].地理教育,2011(6)

[2]李明.中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06:11-13

[3]丁旭红.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5)

地理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篇7

1. 小结式结尾

这是较常用的结课方式。在教学即将结束时, 由教师或学生把本节课所授内容简明扼要地、有条有理地进行总结归纳, 可以把重点、难点再强调一下, 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学生理清思绪, 掌握重点, 增强记忆。例如:在讲授“中国主要山脉”, 在课堂教学结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展示一幅中国地形图, 边提问边进行归纳总结:

(1) 中国主要有哪些走向的山脉?在图上分别指出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2)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把我国地表分割成了哪些地形区?在图上依次指出名称和位置。

经过总结, 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原来教学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记忆加工, 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为今后学习主要的地形区奠定了基础。

2. 前后呼应式结尾

即课堂教学的结尾与新课的引入前后呼应。如课堂教学用设疑的方式导入, 结尾就可以本节课所授知识进行明确解答。如中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 课本开始的“想一想”提出了两个问题, 教师可利用这两个问题引入新课, 并不解答, 留下悬念, 等到本节课讲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后, 让学生回答, 以此结课。这样既解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练习式结尾

根据课堂传授知识的内容, 如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四大区域的分布等, 讲完后留给学生一定的填图练习题, 并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的空白图上做填图练习, 最后当堂公布正确答案, 纠正错误。这种方式结尾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 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新知识掌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再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 实现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4. 检测式结尾

如果课堂教学需要传授的新知识内容不多, 而且容易理解, 或是上复习课、自学课时, 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留给学生一定的复习时间, 然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测讲评, 这样便能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堂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学习效率往往较高。

5. 竞赛式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是适用于课堂时间相对充裕或上复习课时采用。但应注意, 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准备好竞赛题目、答案和具体的竞赛方法, 学生要做好知识准备。竞赛的内容应选择以多数学生能答出为主, 竞赛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竞赛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但这种方式多数是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 占用时间长, 并且有些学生由于时间不足可能被忽略, 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这种结课方式,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灵活使用。

6. 解疑式结尾

地理教学要精讲多练, 每节课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看课本、图表, 做练习, 复习巩固, 找出疑难问题。此时, 教师应善于捕捉信息, 深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或模糊认识, 剖析关键, 重点讲解。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7. 设疑式结尾

设疑式结尾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教学结束时, 教师留下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巩固、掌握教学内容, 对课堂教学感到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如学习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后,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见到或了解的自然带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景象的?有哪些代表性的动植物?”让学生课下相互讨论;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教材一节的内容需要两堂课完成, 那么在第一堂课结束时可设悬疑, 即讲到一定的节骨眼上教师有意识地提出悬而不解的问题, 让学生听得入神, 正期待着下面的内容, 教师以“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自觉地看书预习, 又能为下堂课打下伏笔, 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和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8. 育人式结尾

品德素质教育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必要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结尾结合所学内容, 再进行专门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例如“水资源”一节, 教师在结课时可以结合保护水资源的途径和课文中的两幅漫画, 深入讲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 树立节水意识, 从而以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9. 娱乐式结尾

寓教于乐是教师追求的教学模式之一, 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结尾可以讲一个相关的幽默、小笑话、小故事或放一段音乐、视频等,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情绪放松, 精神愉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清晰, 加深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 也有利于下节课的学习活动。例如, 讲授完“中国的民族”一节, 结尾时可以播放一段歌曲《大中国》;教授完“全球气候问题”之后, 结课时可以播放一段《未来水世界》或《后天》的电影片段等。使用这种结课方式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产生喧宾夺主的问题。

总之, 课堂教学结尾的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精心设计每节课的结课方式, 注意把握策略、突出重点、效果鲜明等原则, 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教育原理.河北人民出版社.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篇8

一、教法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 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 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用教学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加以调控, 首先, 教师要纠正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 追求教法的新颖性, 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 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 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 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 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 让学生积极活动, 主动参与,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 学生走路,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 独立地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其次, 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堂堂用、年年用, 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 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 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 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 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学习情绪低落。反之, 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 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就会学习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因此, 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以趣激疑, 以趣激思, 那么,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三、语言调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 知识的传播, 思维的引导, 认识的提高, 能力的培养, 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 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 符合逻辑, 遵循语法, 通俗流畅,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 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 内容具体, 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 音量适度, 语速适中, 有节奏感, 音乐性浓, 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机智调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9

无论在传统的教学阶段, 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的今天, 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 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多样, 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 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能以其出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 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若不然, 课堂教学将是枯燥无味, 学生视听课为受罪。我们这里所讲的语言艺术, 包括言词语言和肢体语言两个部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怎样才能做到课堂言词的生动形象和肢体语言的明快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了以下两点:

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深挖教材内容, 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藏北高原地貌的特点是“远看是山, 近看是川”, 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的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的发展迅速时, 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水质变坏, 七十年代鱼虾绝代, 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 ”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用表情去朗读, 或者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 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突出主题。能增强记忆, 达到并超过预定效果。

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 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以语文适当运用于地理教学, 如陈毅在《增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 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 共饮长江水。我吸川上流, 君喝川下水, 川流永不息, 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 歌颂啦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 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 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分别描写啦长江三峡和江西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景象, 进而表现啦祖国山河的壮丽娇美姿态, 是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到祖国山河无限好, 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地理课堂教育中, 因材制宜的引入其他学科的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精彩内容, 不仅能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而且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其知识牵引的能力。

此外, 在地理教学语言中, 还可以使用成语、别称、趣闻、谜语、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说节选等文体, 只要运用适当适度且切换自如, 加上丰富的感情, 无限的激情, 即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 妙趣无穷。

二、在艺术语言材料确定后, 教师要在肢体语言上下功夫

肢体语言往往被老师所忽视, 据国外一名心理学家测定:感情的全部表态=7%言词+38%声调+55%表情 (包括必要的手势) 。肢体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 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 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 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 唤起学生的注意, 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 精神振奋, 增强学生记忆。

浅议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0

教师自觉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 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 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状态, 这是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 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一、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导入是一门艺术, 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新课要注意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 进而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如有位教师在讲“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意义”一节时, 上课伊始, 他说:“现在正值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之际, 假定我们地区在合资办个制糖厂, 需要200名技术干部。当务之急, 是需要培训人才。请你们各抒己见, 派人到什么地方去学习制糖技术。”学生发言热烈, 有主张去广州、深圳的, 有主张去东北、吉林的。一个值得讨论的趣味问题, 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把他深入新课要解决的内容。材料越新颖, 越是大家关心的事, 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参与的兴趣越大, 效果越好。

二、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艺术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 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 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教学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加以调控, 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 追求教法的新颖性, 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堂堂用、年年用, 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 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以趣激疑, 以趣激思, 那么,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三、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 要生动形象, 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 要严密准确, 深入浅出, 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 要抓住要领, 编成口诀, 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 可提高音量, 减慢语速, 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可暂时变换声调, 几句幽默, 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 要富于感情, 声情并茂, 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 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 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 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 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 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 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 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教师或绘声绘色, 或幽默诙谐, 或启发诱导, 或慷慨陈词, 或点头赞许, 或热情鼓励……总之, 适时适度使用语言修辞手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勇于提问, 大胆发言, 跃跃欲试, 积极参与。同时, 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版画, 醒目易记, 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

四、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多角度地提问, 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有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教材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利用反问、对比和设问等形式, 结合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设疑引导, 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于一体, 启发学生思考, 既可避免教师过多单调讲述, 也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切自然的教态, 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能无形地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之外, 给后进生以优先发言的机会和中肯的鼓励, 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 逐步消除自卑感, 树立信心, 又可缩短师生之间距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组织艺术

在教学中, 教师所扮演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而且也是组织者的角色。

1. 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提高效率, 增强感染力, 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 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 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师要重视教学艺术节奏的作用。

2. 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1

虽不能说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效果就一定好,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定语言能力强。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做到:

一、明白易懂,准确简炼

课堂语言不像书面语言,可以多次看、反复想,它诉诸听觉稍纵即逝。因此,课堂语言首先要做到明白易懂、准确简炼。

1.语音上说得清

语音正确是课堂教学语言的第一要义。讲课时,教师的口齿要清,读音要正确,要用普通话教学,不要用方言土语、生造词语。如,鄱阳湖的鄱(pó ),鸭绿江的绿(lù )、会(kuài)稽山、番(pān)禺等等,都是易读错音的。音量要根据微观教学环境确定大小,使听力差的学生也能清晰感知。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弛、此起彼伏。不成功的课堂教学语言,总是缺少变化,一课一腔,千课一腔,不看文体,不顾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氛围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愉悦。

2.语义上听得懂

人际交往中,说话的第一要著,就是准确简炼,让人一听就懂。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还要明快、干脆、利落,而不能拖泥带水—昂啊嗯哎,更不能信马由缰—这个那个,没完没了。地理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贴切。不能把“天气”说成“气候”,也不能把“气温、气候”混为一谈。再如:把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概括为:光照强,温差大,雨水少。

3.语气上有感情

语气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教师对教材的真实充分感受,发自内心的共鸣。使语言的轻重变化,与语句的断续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思想内容的转换节奏,教师感情的变化起伏相一致,做到抑如平湖秋水,扬若天女散花,顿似金戈铁马,挫象雷霆万钧。就一堂课来讲,起始阶段的语言宜新颖、有趣、简明并舒缓徐进;分析阶段的语言宜准确、深邃、犀利且波澜起伏;讲到重点时,加强语气语调,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语调,言词委婉清晰;结束阶段语言宜概括、重述且微昂微收。

二、通俗生动、具体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十大教授法”中早就指出:“说话要通俗。”书面语言虽然严整,但不如口语生动活泼。教师要运用通俗生动的口语,概括性强的语言,恰当运用民间谚语,做到准确、具体、通俗、生动。如把亚欧的分界线概括为一顺口溜:“两乌里有块大黑土地”。口语化不等于俗语化,如将热带雨林说成“热雨”,热带沙漠说成“热沙”等都不是正确的口语,也违背了地理教学的科学性。

三、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口语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讲课,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才能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写文章用的书面语言,但口头语言也不宜平板,要像丛山一样有起有伏、有断有续,尽管山峰中断,却有山脉相连。语意连贯就是把断断续续的课堂语言,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红线,把片言只语串联起来,即“一意以贯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若干问题,课堂语言的每一段话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每段话之间有逻辑关系,推理符合逻辑规律。如:“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夹角,因此,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移动。”

四、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幽默的原文是humour,原意是动植物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地理教学如能在课堂语言这个“齿轮”上注入“幽默”这一润滑剂,必将使教学这机器转动得更迅速、更欢畅。教师幽默语言的巧妙运用,是使地理课堂语言具有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因为“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莎士比亚语)

课堂语言要有幽默感。一方面,幽默能增加讲授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容易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听者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其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内含哲理的幽默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使学生觉得地理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地理教师的语言应该生动风趣、富有变化、声情并茂、优美流畅,使课堂教学张弛有致、跌宕起伏,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例如,记忆巴西的特产(咖啡、甘蔗、香蕉、剑麻)时,加上形容词帮助记忆:苦苦的咖啡、甜甜的甘蔗、弯弯的香蕉、尖尖的剑麻。生动形象,记忆深刻。再如:讲“地球”时,让学生了解地球已有50亿岁,再过50亿岁就将消亡,以着急的语气问学生:“到那时,你们该怎么办?”引起学生的会意一笑,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接受了知识。再如:当一同学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时,“你刚才到那个风景名胜去游览了一番?都看到了哪些地理事物”?运用地理语言,巧妙寓意,幽默批评,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

教师讲得有趣,学生就听得有味,就能以趣激学,寓教于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既然是心灵的接触,就要有民主、相容的气氛,愉快、和谐的环境。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和风格,正是创造这种气氛、这种环境,促进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正确运用语音、语义、语调、语气,特别要注意发挥他们之间的“合力”作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像演员苦练基本功一样,锤炼课堂语言,提高语言修养,掌握语言艺术。

初中地理教学艺术管窥 篇12

一、明确学习目的

要想搞好教学工作,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一个重要前提。学生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以后, 学习起来才有动力, 就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非常有利于教学;在学习地理之前, 学生要先了解地理的价值, 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哪些和地理息息相关?学习知识要层层推进, 这节课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风俗习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还有哪一个地方和这里相似?讲授每一节新课都是如此,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地理课学好。

二、利用地理教学的特性, 重视德育工作

众所周知, 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那么爱国主义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们每一个人说起自己的祖国都会流露出无比骄傲的感觉, 这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神圣的情感。优秀的教师, 必须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要打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激发。课堂上, 教师应依据教材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 期间让到过名胜古迹旅游过的学生介绍一下他们的旅游经历, 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我国的壮丽山河, 吸引了无数的外国友人, 在我们的国家, 生活着世界上的珍稀动物, 这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教师通过多媒体, 播放我国的美丽风光, 指点江山, 展望未来, 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油然而生。

三、揣摩教学地理之道

教学是一门大学问。教学地理更是学问中的学问;对于学生来说, 学会地理知识是必需的, 一则掌握知识随时准备应用, 二则能够报答父母劬劳之恩, 三则实现个人价值之升华。会学则是有一定的方法, 有一定的技巧, 节时高效、寓学于乐, 从而有事半功倍之得;想学则是学会和会学的基础与源泉, 想学使学生动力充沛, 其乐融融, 轻松愉快。艺术的教学, 打造三学课堂, 让学生“想学”, 对学习有兴趣, 有了“想学”的基础, 就会主动学习, 就会迎难而上, 就会主动钻研, 学生“想学”才是最完美的教学成果, 学生“想学”了, “会学”水到渠成, “学会”不在话下。三学课堂上, 教师带领着学生信心满怀地“学会”知识、掌握“会学”的技巧, 臻于“想学”的完善, 和学生一起, 在课堂上唱响一首首和谐动人的“三学”之歌。教学地理, 要让学生“想学”, 弘扬个性, 打造非凡;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都有独特的一面, 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现学生的亮点。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对地理出奇得爱好, 地理知识无所不备, 说起地理头头是道,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进行了研究, 原来他的父亲嗜好旅游, 而且写了很多旅游笔记, 这位学生从小耳濡目染, 所以, 我对他“因材施教”,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还带动了一大批学生一起研究地理。慧人慧语中说:“先要求最不同, 再要求最出色。”无论什么年代, 无论是什么行业, 概莫能外。教学中, 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取长补短, 为了掌握知识、为了祛除疑惑而孜孜不倦地学习, 体验到成功的收获, 分享学习的快乐, 从而调动起每个人学习的主动性, 逐步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上一篇:快乐自信写作下一篇:信心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