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学生守则(通用8篇)
中美中学生守则 篇1
中 美 中 学 生 守 则
感觉美国的中学生守则操作性更强一些。中国的中学生守则相对抽象点。
美国中学生守则
• Regulations for American Pupils and Middle SchoolStudents • 美国中小学生守则
1.Always refer to a teacher by title and last name.每次都礼貌地称呼老师,如“ x(姓)老师/主任/校长”。2.Get to class on time or a little earlier.• 准时或稍提前进入课堂。
3.Raise your hand when you want to ask a question.先举手, 后提问。
4.You may speak to the teacher from your desk while youare seated.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坐着与老师交流,不一定要起立。
5.When you are absent, you must make up the work youhave missed.Ask either the teacher or a classmate for the work.缺课期间,一定要请老师或同学把拉下的学习内容、笔记补上。6.If you expect to be away from school because of anemergency, tell your teacher in advance and ask for the work you will miss.遇紧急情况需要离开学校时,应提前告知老师并问清楚在离校期间应学的内容和应完成作业。
7.All assignments you hand in must be your own work.所交的作业都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8.Never cheat on a test.考试时,决不作弊。
9.If you are having difficulty with a class, schedule anappointment to see the teacher for help.The teacher will be glad to help you.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应当主动约见任课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随时随地都乐意向你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10.Students must bring a note for a parent explaining anyabsence or tardiness.凡不到校上课或迟到的学生都必须带回通知条,本人必须向父母说明原因。
11.The only acceptable excuse for absence is personalillness, a death in the family, or a religious holiday.It is illegal to stayhome from school for any other.属下列缺勤情形的,学校将不予追究当事学生的责任:本人生病、家人去世或宗教节日。除上述以外的任何其他原因,学生呆在家中而不到校上课的皆属违法行为,学校将追究其和家人的法律责任。12.When a teacher asks a question and does not name aparticular student to answer it, anyone who knows the answer should raise onehand.当老师提问时,没有明确指定某同学回答时,凡会的同学都应当举手回答。
中国中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中美中学生守则 篇2
1 教材编写的原则
1.1 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
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的变革与完善,教材编写也凸显一些新的理念,如教材更有时代感,更关注人类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是综合性的,统称为《语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由选文、语文知识、课后练习三部分构成,共同点都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我国的《语文》课本将语言知识、文学鉴赏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类教材,这与我国注重感性思维的特点、强调文道结合的传统密切相关。并且我国教材的编排一般以文章体裁为纲划分单元,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教材以主题为纲编排文章,但实为少数”。第三次教改后,我国的文选型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增加了语言表达与交流,强化语言实践活动。
1.2 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美国教育是一般是实行分权制,把教育的权限下放地方,全国没有统一的母语课程标准,教材的选用也是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教材。美国的母语教材是一般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教材,《美国语文》属于文学类。《美国语文》是按历史时期进行编排的,主要是以各个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作为教材选文的对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知识拓展的能力。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写种类很多较多,但编写的原则一般是崇尚价值多元化,理性主义等,在编排上他们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编写原则上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 教材的选用
2.1 我国的教材是国家统一编写
我国的语文教材一般是由国家教材编写委员会统一编写,并由人教、苏教版统一出版,发行。但随着教育的改革也出现了一纲多本,可全国也就几套教材,一套教材很难照顾各个地区。但使用时一般是由当地的教育局指定哪套教材就必须用哪一套,学校和教师根本就没有自主权。教材应该有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水平不同地区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材要有自己的定位,定位后就会有自己的特点。特点是它的生命。
2.2 美国的教材各地州可自行编写
美国的语文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材,其教材是由各州根据各州的实际情况编写,由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他们实行教育分权,“在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制度,每个州可以依据本州的法令就教科书的有关问题,独立做出规定。在一学年即将结束时,学校校长和各科教师就会收到许多书目和教材,有些教材的出版社推出的新教材往往可以带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但是具体选用哪种教材,要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选用。”校长和学科教师自主选用教材,甚至是同一学校的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师也会出现不同版本的教材,根本没有统一的要求,只是教学目标到达就行。学校和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和编写教材,教学可以灵活多样。
3 教材的编排
3.1 我国教材编排比较死板陈旧
我国教材的编排比较死板,绝大多数教材的中心是由阅读、写作、听说三条线索组合而成。在编排结构上,我国的语文教材是一般是由导读、正文、注释、课后练习组成。而作者介绍,背景知识,语文老师都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介绍,学生听着无趣,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除了教材我们的辅助资料仅仅就是课外读本和一本教辅资料、朗读带(教师用书)。
3.2 美国教材的编排与时俱进
美国母语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样,设计新颖,编写理念先进和现代化。美国的母语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导方法较独到,并且操作性较强。美国母语教材编排时一般是按照作者介绍、文字的背后、正文、走进作品、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布局构成,这样既适于学生预习,同时这样的编排便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如,作者介绍、文字背后学生一看就了解,老师就不必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介绍,也可以给课堂留出更多时间。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感兴趣。
4 教材内容的选择
4.1 我国的教材内容求稳定、正面积极
从我国教材内容的选定上不难看出,能成为课文的大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一般都是正面的,绝无反面,大多都是政治、思想、艺术方面的权威之作。其次作者一定是正面积极的,比如周氏兄弟,哥哥鲁迅永远是被光环包围,而作为弟弟的周作人却作为对立面存在,鲁迅的名字不断被人们提及、赞颂,那“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牺牲品质使鲁迅已不仅仅是鲁迅,他被抽象升华成一种标志,一种象征。在中学教材中几乎每一册都有,而且也是选的最多的。而周作人却因为后期的“汉奸”行为,被无数人斥责与漫骂。作为一位已逝的文人,我们对其的道德评价往往大于其作品质量。周作人就是如此。从他的小品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周作人;从他大量翻译的外国作品中我们又看到了热情钻研各国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其影响丝毫不亚于他的哥哥鲁迅。但我们的教材一篇都没选用他的作品。同时我们求稳定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教材选文比较单一。
4.2 美国的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美国教材使用的周期为6年,因而他们的教材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如,读本中《美国大学生的一个关键时刻》的一课,叙述的是美国“911”恐怖事件以后,美国的大学生对此事的反应以及采取的行动和态度。还有《快餐垃圾》、《美国的老年的悲剧》等编进教材。“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内容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而且还教会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练习题的设计
课后练习题是各国母语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题设计的理念和设计质量,对语文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联。中美母语教科书练习的编写的原则各有差异。
(1)美国课后练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美国的母语教材练习分三个部分:思维与文学、机遇与挑战、语法和作者介绍。练习设计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练习设计的指导性较强,而且指导的形式是丰富多样,这种设计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收获知识与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大部分练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注重知识的拓展,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2)我国教材课后练习注重内容的挖掘。我们的练习题较繁多,偏难,问题设计面面俱到,注重内容的挖掘,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到作者的情感等。有的教材课后练习有十几道,有三分之二是关于选文内容的问题。而相应的导学系统、助学系统、作业系统之间的对接又较欠缺,很多问题的设计很少为师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缺乏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背诵并默写某一段、某个词用的好吗?为什么等。很多问题的设计仅限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至于“怎么做”就比较欠缺,缺乏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而且问题的设计往往更倾向成人化,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设计的较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材的练习设计少有体现。教材还停留在“教本”,跟“学本”的距离还一段差距。
总之,美国母语教材在编写原则和选文的内容等诸多方面的经验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但也不是说美国的母语教材就是完美无缺的,可以完全效仿。作为母语教材的编写,各国有各国的国情、民族性、文化性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借鉴和吸收美国乃至其他国家一些优秀的、成熟的经验,以期我国能编写出更优秀更适合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叶立群.本国语文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3.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58.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篇3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惟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中国小学和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不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借助语文所包涵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过程.要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性,在发挥把握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王慧琴 作者单位:河北省崇礼县第三中学,076350 刊 名:金山 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 年,卷(期): 1(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中美中学生守则 篇5
从中美历史课程标准见中美历史教学之异同
蔡蕾蕾 2012011173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中美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相同。虽然美国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历史学科在美国国家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美国,历史学科是纳入社会科中进行学习的,美国非常重视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一方面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非常久,从小学到髙中,甚至还包括幼儿园,持续12年以上的历史教育;另一方面,根据美国1991年的纲领性教育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正式出台,历史学科与科学、英语、数学和地理并列为五门核心课程,还开设了大量历史学的选修课。在中国,历史学科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初中(7年级)才正式开设有历史课程,高中作为文科班重点的一个科目,在理科班中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就以我们浙江省为例,理科班只要求通过历史的会考即可,理科班在高二年级就结束了历史的授课,一般为6年的学习时间。从历史在中国和美国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来看,美国更加重视历史,是一门核心课程。因此我们也可以知晓两个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肯定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课标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中美历史教学的差异,今天我要探讨的问题即不同课程标准下中美历史教学的异同。
一、中美课程标准的对比——根据中美历史课程标准分析
在网上搜索到了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K-12 年级)(选段),我所找到的美国历史课标版本是1996 年由国家学校历史课程中心出版发行的,此版本的美国的历史课标主要按照两部分来制定,以4年级作为一个界点,制订了不同要求的标准——
第1 部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k 一4 年级)
第2 部分:美国与世界——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2 年级)
之所以将4年级作为分界,因为研究表明,到4年级,儿童已经能够使用更精确的历史时期,如“帝国时代”或“美国革命时期”。到这个时候,数学方面的理解能力应该足以让学生有意义地使用年份、年代、世纪,计算历史时间,创制更精细的“年表框架”系统,以进行更富有挑战性的分析活动。1所以老师在 1 摘自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教学过程中,对于3年级与4年级的学生所使用的历史时间语言也是不同的。阅读完美国的历史课标,我发现美国历史课标强调学生需要具备以下五个能力:
1.时序思维能力
2.历史理解能力
3.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 4.历史研究能力
5.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而且,不同的年级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就以第一点时序思维能力来说,在4年纪之前,学生并不会使用年份、年代、世纪,计算历史时间,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区分的是历史发生的大致先后时段即可,如教师讲授历史故事中用到“很久很久以前”“很久以前”“昨天”“今天”“明天”这些概念,4年级之后则需要用日期、星期、月份、年份、年代、世纪来测量和计算日历时间。美国的课标里制定的非常详细,因此教师也可以有很好的参考。
在公民意识方面的培养,美国在课标中是重点强调提出的,就举目录中的一个部分,对于4年级之前的孩子就开始培养这种意识,如下目录中主题三就是在强调美国的民主制,这能使学生体会到民主制的精神(公平、真理、平等、个人的权利、为公众利益负责)。
K—4 年级学生的历史课程标准综述与内容
主题1:现在和历史上各种家庭和各类社区中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主题2:学生所在州或地区的历史
主题3:美国的历史:民主制原则和价值观,以及那些来自多种文化的、对美国的文化 传统、经济遗产和政治遗产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主题4:世界其他地方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历史
再看中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我在网上找到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课标的前言中就提到了“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将历史的性质定义为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的一门课程;高中课标中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初高中对历史的学习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如下:
初中: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2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高中: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我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科学发展观,了解祖国的发展历史与道路,推进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中美在课标的制定上有异同,共同点在于都重视历史知识的教育、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视历史思维的行程,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爱国主义和世界意识的培养,我觉得差异比较大的就是对公民意识的培养,美国非常重视这一点,处处强调、渗透,并且在课标里明显突出,而中国的历史课标可能没有直接指出这一点,提到之处也一笔带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还有就是美国的“大历史教育”与中国历史学科“模块—主题”2的教育存在的差异,美国的历史学科综合性非常强,更注重培养出“社会人”。
二、中美历史教学的异同——根据中美历史课程标准对比
A、中美教学之异处
(一)历史教学的起点不同
我们可以从课标看出美国的学生在幼儿园之后就开始接受历史的学习了,历史的思维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培养,而中国则在7年级才开设历史课堂,中美的历史教学的第一点不同就在于历史教学的起点是不同的。在小学段的历史教学在中国为空,因此我不得不强调一下美国对历史的重视程度。
(二)在人文素养和公民素质的培养上,美国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公民教育,2 中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刘冬梅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中国相对弱一些,这在美国的课标上也可以体现。如下:
主题3:美国历史:民主制原则和价值观,以及那些来自多种文化的、对美国的文化传 统,经济遗产和政治遗产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标准4:民主制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怎样被历史人物、事件和象征物所体现。标准4A:学生理解美国政府是如何建立的,以及《独立宣言》和《宪法》所阐述的国 家基本民主制原则。
k 一4 年级 学生能够解释美国政府是由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进行斗争的英国移民建立的。(解释起因和结果)
3—4 年级 识别并解释美国人在体现国家独立的文献(《独立宣言》)和创建新政府的文 献(《美国宪法》)中阐述的基本原则。(证明并解释观念的影响)k 一4 年级
解释美国民主制的基本原则在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公众利益负责;机会平等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言论和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府受到的限制:政权由公民掌握,公民选举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对选举他们的公民负责。(证明并解释观念的影响)
3—4 年级 分析近200年来美国社会中的个人和团体为了实现美国民主制原则所允诺的自由和平等而进行的斗争。(分析嬗变和延续)
标准4B:学生知道使美国民主价值观和原则得到典型体现的普通美国人
k 一4 年级 学生能够了解信奉民主制基本价值观(如公平、真理、平等、个人的权利、为公众利益负责)的普通美国人,并解释他们的重要作用.(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k 一4 年级 历史地分析现在和很久以前本社区某些个人的卓越成就,他们在维护公众利益上表现出了特殊的勇气、或极强的责任意识。(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标准4C:学生理解体现美国民主制价值观和原则的典型历史人物
k 一4 年级 学生能够知道信奉民主制基本价值观(如公平、真理、平等、个人的权利、为公众利益负责)的历史人物,并解释他们的重要作用。(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 用)
标准4D:学生理解庆祝并证明美国民主制基本价值观和原则的诸多事件。k 一4 年级 学生能够描述庆祝美国核心民主制价值观和原则的假日(如马丁〃路德〃金的生日、总统日、美国对阵亡战士的纪念日、七月四日、劳动节、退伍军人节和感恩 节)的历史起源。(证明并解释观念的影响)一4 年级 描述诸多事件的历史,如签署《五月花号公约》和《独立宣言》、著述《宪法》、《权利法案》、《解放宣言》。(证明并解释观念和信仰的影响)标准4E:学生能够理解代表美国人价值观和原则的国家标志
k 一4 年级 描述美国各种标志的历史,如鹰、独立钟、作为”国家之父”的乔治〃华盛顿、国旗。(证明井解释观念的影响)k 一4 年级
解释为什么重要建筑物、雕像、纪念碑(如白宫、林肯纪念堂、自由女神像、埃利斯岛、天使岛、拉什莫尔山和老兵纪念馆)与州史、国史有紧密联系。(获取历史资料)3 一4 年级 分析很久以前写成的效忠宣誓和爱国歌曲、诗歌、谚语,表明对它们重要意义的理解能力。(重新建构历史文本的字面涵义)一4 年级 分析表明民主制社会表达自由和抗议自由的歌曲、标志和标语。(思考多种观点)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学中处处渗透着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美国历史学科中的公民意识培养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目的明确,历史教学的各方面都有所落实,尤其注重对学生权利意识、国家意识、民主意识的培养(如上面的课标部分),而在社会意识和义务意识方面稍有欠缺。中国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则将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融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之中,对于公民意识的直接强调还不足,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尚未形成体系。我国的历史教学更偏重于对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公民道德的培养,但是对于公民意识中最为基本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却少有涉及。在未来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当借鉴美国对公民意识培养的经验,在课标、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形成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健全体系,加强对学生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的教育,为我国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三)在历史教学中,美国的的历史学科更具有综合性(将历史与地理、公民、文学与艺术联系起来),中国的历史课程分科界限比较清晰,主要以历史知识为主。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探险》的目录中有*地理技能:利用经纬度 *地理技能:利用不同比例的地图
*地理技能 对比不同种类的地图 等等部分,而且还融合文学、艺术等等,比如课标里写到:
如果教师选用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模式,那他会发现:整个课程标准始终都包含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与文学选段相关的时代研究或历史背景研究。参观博物馆和“活着的历史”遗址,观察某个历史小说片段或传记片段上提到的服饰、房屋、家具、工具和其它人工制品;观察故事中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的遗址;把故事及其插图中的人物和描述与真实可信的历史日记、文件、照片和其它记录进行比较;把各个事件按年代顺序归入时间表中,按照地理方位识别地图;把故事改编成戏剧,再次上演故事片段;写出他们自己的陈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所选“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模式中所能达到的成功例子。
简而言之,课程标准界定了教育的成效。它主观上并没有认定任何一种课程设计模教师 必须自由且恰当地运用这些标准,以满足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教育需求。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在美国的历史课堂上,老师会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教授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一种综合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掌握多种学科与技能。中国的历史课堂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学会历史的思维、学会探究。
(四)从教学方法上,美国的历史教学形式与方法比较丰富,中国的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美国科技发达,教具丰富,因此有许多教学方法,如演讲法、计划专题法、讨论法、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法,但讲授法仍是其主要的方法,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是结合使用的。除了课堂教学外,尤其是中小学的历史课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参观各种历史展览,观看历史影片,游玩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娱乐场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课外活动形式——“历史日”。主要由历史教师与历史协会主持,确立活动的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作——论文、歌舞剧、木偶戏、诗歌、故事、幻灯片等,并在统一规定的“历史日”进行比赛,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3中国历史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但是近年来许多走在前沿的历史教师都在探索新的教学形式,比如表演历史剧等等,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我认为造成中美两者教学方法的差异,主要因为:
1、中美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同。
2、中美学生成长环境不同,个性不同。中国的课堂严肃、比较刻板。
3、中国的历史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因而更注重历史知识的教学。
B、中美教学之同
在中美的历史教学中,都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即知识与技能要求比较相近;都要求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理解历史,会利用第一手或者第二手资料理解和分析历史;都要求学生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即历史的研究能力;都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人文精神以及世界意识的培养。
刘传德,美国的历史教学[J],史学史研究,1997(1):7
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
三、结语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篇6
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 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 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
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孙中山》等。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
“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
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这些影片得到了国家大笔的投资,在规模上气势恢弘,注重领袖形象的智慧饱满,注重英雄的完美高大,注重敌人的狡猾愚蠢,内容结果是每次战役、战斗都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凯旋而归的大团圆结局。国家大投资、大拍摄的电影,无疑有一些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孙中山》《血战台儿庄》《直奉大战》《非常大总统》《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大决战》《长征》《大转折》等无数电影,表现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领袖的英雄丰碑的塑造,是中国革命恢弘的史诗性电影再现。
再次,中国战争电影注重民族气息与民族风格。无论是国内革命解放战争还是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少数民族兄弟为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誉,他们和汉族人民一样,奋不顾身,投入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拍摄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战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描述了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反映了边疆斗争的艰苦性,影片融入了新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红河谷》描写了藏族同胞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行动,真实再现了英国侵略者的残忍,表现了藏汉两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中国战争电影部分地表现了战场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探讨。1937年,费穆导演的《北战场精忠录》是第一部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影片在故事情节中还插入了一些战场上的激战和残酷无比的镜头,让观众倍感战争的恐怖与无情。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以大量的血腥、暴力、强奸、活埋、枪杀等特写镜头,再现了日本人的残酷兽性,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民族爱国激情。同时,电影让观众反思,为什么日本侵略者是如此失去了人性,如此变态与丧失人伦?《红高粱》是张艺谋的成名之作,通过“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与农民自发的抗击日本的战争,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生命力的双重思考。北方农民的古朴、野性与自发抗日的热情,反映出中华民族坚忍倔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美国战争电影主题
与中国电影主题的意识形态性比较,美国电影视野更加开阔,场面更加震撼,电影观念更加全方位反思战争本身。通过战争电影,让观众在除了对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抗敌、领袖与英雄这些二元元素之间的思考外,可以让人更加敏锐地思考战争。如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原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因此,美国战争电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类终极关怀的战争思考型电影。
首先,对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深层思考。西方的战争片即使场面很大,战场炮声震耳欲聋,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滚滚如河,但在影片的镜头里一定能找到温馨的场面,如战友之间的友情,战场上与战场外的爱情,战争中生与死的人性的关怀,甚至在战场上的美好生活的再现与欢乐。如电影《珍珠港》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描写。对人性的呼唤,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从一个大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演变成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其中就是其人性中善的一面渐渐被唤醒的过程。在影片最后,辛德勒即将离开工厂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行的工人们,辛德勒一度失声痛哭,觉得自己可以节俭一点再救一条人命,在忏悔声中辛德勒的人性得到了升华,影片主题也因此得到了拔高。另外,如《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充满了对人性的呼唤。
其次,对战争残酷的思考与对战争的厌恶。西方战争与中国电影的一个区别是,西方战争可以大胆地表现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恐惧甚至逃跑,非常客观地再现了战场的本来面貌。通过战士们在生与死时的情感剧烈震荡,来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更加愤慨。1994年由导演爱德华·兹维克和詹姆斯·霍纳继《光荣战役》之后又一次合作的《燃情岁月》,成为战争影片中最为纠结心情的反战、厌战的优秀影片。骑兵上校威廉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但是,战争就是绞肉机器,年轻的生命又死在了战场。1930年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是厌战电影的杰出作品。反映了一群德国少年士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他们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不久却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到处是阴森恐怖,鬼哭狼嚎,厮杀挣扎,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另外,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指导的电影《现代启示录》,也是一部充满着反战色彩,发人深省的电影。
三、中美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比较 战争片作为故事片的一种,“讲一个好故事”便是其首要的生存策略,只有故事好,讲得也好才能吸引观众.成功即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并且,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乃至影片的结构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相对于影片语言等其他方面而言.以上一些叙事元素显得更加关键,更具决定意义,是衡量战争片优劣的重要因素。
中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革命+爱情”模式
战争与爱情有着天然的依恋关系,通常并行不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战争+爱情”是其战争片的垒科玉律,几乎无一例外。其实,中国的战争片,除了“文革”时期的样板 戏,也基本上遵循这个规律,毕竟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生活需要,人须臾离不开爱的关怀。有所区别的是.中式战争片更强凋其革命立场、革命信仰、革命精神,既不单纯表现战争场面,也不刻意去描写爱情.只是把爱情当作衬托革命的元素,为塑造高大的革命战士形象服务,为表现革命的艰难、信仰的坚定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服务。
二,体英雄的成长模式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头二十年里,战争电影空前繁荣.是银幕上最常见的类型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战争片总数几乎占据了电影生产的大芈壁江山。战争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成就非凡,产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在这些经典影片中,有一类集中塑造革命英雄光辉形象的“成长”片,因为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可信,事迹感人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数出这些英雄的名字。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董存瑞》、《关连长》、《赵一曼》、《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三,群体英雄的传奇模式
不同于前一模式,该模式重在讲述一个小战斗集体的传奇故事,如果说前一模式以人物取胜,那么此模式则以事件取胜,尤其是以传奇性的故事取胜。这类影片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把革命战争的复杂性和正义之战必胜的法则糅合到一起;都讲述一个跌宕曲折、悬念惊险、刺激火爆的情节故事,主人公往往不是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以群体性的集体英雄的整体形象出现,他们艺高胆大,神出鬼没,沉着冷静,克服万难,最终痛快淋漓地打败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比如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它是继<智取华山》后又一部以惊险样式出台的战争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的宏阔画卷,从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来反映人民解放军机智果敢的战斗精神和军民之间、战友之间血肉相连的情谊。影片描绘了渡江战役前夕,侦察连李连长带领渡江先遣队众勇士,在夜幕掩护下渡过长江.摸清敌人沿江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工事构筑等重要情报,为我军大部队成功渡过长江天险做好准备的惊险故事,并且全力展现了深入敌人心脏的侦察兵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危险境地里,置生死于度外。
四,史诗性重大战争事件的对立斗争模式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规模宏大的决定性的战争场面,它不仅涉及到敌我双方残酷厮杀的场面,更重要的在于战争的成败直接关乎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此类模式的影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史诗性。此类影片如《大决战)、‘大转折>、《进军》等,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重大战役为题材的战争影片,由于这些影片所反映的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题材本身就使其具有了“史诗性”。第二,规模宏大。因为此类影片事关国家命运,民旗存亡,所以小股部队的零星作战不会成为它表现的中心,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集团军之间的战斗景象才是它描述的对象。《大决战》中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真实再现了敌我两方在兵力投入、战局控制、行进方向、武器力量对比方面的宏阔场面;第三,破旧立新的斗争结果。敌我斗争仅仅有规模巨大的史诗性质还不够,战争的结果必须要显示敌败我胜、破旧立新的现实影响,战争的胜败必须对旧的国家形象的颠覆和新的国家形象的重建有积极和重大的作用。
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1、寻找模式 一直以来,“寻找”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题,如文艺复新对一个时代的追寻,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派小说家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探求,文学中的寻根实验等。而这种寻找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电影之中。其在着力表现对战争的历史反思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赋予人类存在意义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冷山》、《漫长的婚约》、《美丽人生》、《硫磺岛家书》、《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和《东京审判》等都是这类战争电影的典型。
2、英雄模式
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降,西方文学就有英雄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战争电影亦继承了该传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将背景设在遥远的古代战场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国王朝》和《凯撒大帝》等;又如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单》、《拉贝日记》和《卢旺达饭店》等。
3、事件中心模式
称此类战争电影为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意在强调此类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其故事叙述本身的意义在整体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在一战片、二战片和越战片中多有此类。又可将事件分为“大事件”和“小事件”两类。前者具有史诗型宏大叙事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与时间历程,后者则多从个人视角或小事件切入,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成了烘托细部的背景。而具体作品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差异,前者有如《帝国的陷落》、《战略大作》等通过时序中事件的串联逐步展开的,有如《最长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书》等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中发生事件的交织共进,以多主线形式共同推进叙事的;后者有如《拆弹部队》、《风语者》和《兵临城下》等采取“扩述”的手法,使叙述时间大于事件时间,从而实现小事件表达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燃情岁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个人视角而非历史视角实现叙事的。
四、中美战争电影中对于生存的不同理解
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欲望。不管是交战的士兵,还是战区中的平民。但是真正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时候,东西方在价值观中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解。
东方的生存哲学
古代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们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了,我宁可“舍生取义",因为东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丧失道义。所以生存与死亡对于东方人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正是如此,我们在影片《红河谷》中看到丹珠拉响了手雷,格桑用打火机点燃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火,安洁胸前始终挂着一枚手榴弹,而我们在更多影片中看到无数中国军人为自己准备下那枚光荣弹。同样,古时的日本军人在身上配一把长刀也必会同时配一把短刀,这并不是说他们就要时刻准备着去死,而是如果真正到了最后一刻,希望保留自己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正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甚于生”的。
西方的生存价值
中美中学生守则 篇7
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外界没有外语运用的环境下,教师成为学生的外语习得过程中最主要的语言来源,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也会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立足各自国情,在面对不同特色的学生群,结合本身所有的不同文化特性,采用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时,中美中学外语教师的角色也凸显出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中学阶段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针对英语的普及,英语作为中学必修课之一,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由于高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英语成绩是高校人才筛选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依然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此外,受中国国情影响,一个班级学生人数通常都在四五十人,知识传授方式通常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结合一定的语言运用的课堂互动活动。
在美国,中学阶段的外语是一门必选课程,学生必须修满导老师的工作责职,如指导老师要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帮助分析教材,落实教学常规、每周至少听一节新教师的课,并及时评课等,要指导新教师搞好教育科研,检查评阅其总结、论文等,积极鼓励新教师大胆创新;新教师要主动请导师指导备课,所有教学案要写详案。
2. 开展微型课的研究,对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
开展微型课的研究,可以改变原来教研活动漫无目的的状态。开课前备课组先集体讨论该课型应该如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然后由执教老师备课,再具体讨论教案中是否贯彻了讨论的意图;上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课后上课老师先自己观看录像,反思上课过程中哪些方面处理较科学合理,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写出反思供教研组评课讨论;评课活动中先由执教老师交流课后反思,备课组交流研究课的目的、教学设计意图等,然后全学科组教师围绕要研究的内容、教学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哪些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改进,然后形成共识,最后由另一位教师在修改后再上一节,再比较两节课的区别,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3. 开设校园网评课平台,交流教学方法。
评课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要求的进一步理解。因此我校要求教师在听课后把评课形成文字上传校园网,以此促进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使被听课的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提高。
4. 聘请专家来校培训指导。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校为大部分学科聘请了专家每星期来校一次进行学科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教材的设计意图、如何备课、听课评课、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等。由于专家一定的外语课程学分,但相对自由的是,他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外语课程的设置,选择一门或多门外语进行学习,通常学校设置的外语课程各有不同,通常有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汉语等。美国坚持“No Child Left Behind”(“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国家教育方针,中学外语教学目的更趋向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自主决定对各门外语进行不同层面的接触。此外,美国外语课堂的人数通常为10—20,教学模式通常是大量的课堂活动和情景语言运用配搭着教师讲解一起进行。
二、角色比较
从课堂氛围、组织教学、学习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中美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所担当的不同角色,可大致归为以下三组。
1.圣者VS友者(sages VS buddies)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职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以春蚕吐丝般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在学校,学生通常不会直呼教师的名字,而会用教师的姓加上“老师”来称呼他们。从汉语的角度看“老师”二字,“师”指教师,而“老”不是指年龄大小,而是一种尊称。这一传统的一直延续,充分体现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再者,在中国一堂课开始时,学生要向教师行鞠躬礼,表示对教师的敬重和感谢,随之教师鞠躬回礼,这一传统礼节也标志课堂的开始。在课上,教来校时间得到了保证,并且针对性强,专家与教师交流充分,效果比较明显,一年多来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5. 与名校结对,挂职培训。
为进一步学习名校的管理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我校与本市管理好、教学水平高的名校进行了对口结对,为我校教师的培训又增加了平台。我校派出教师到名校参加挂职培训,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的时间,参加挂职培训的教师参与名校的学科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并与名校的一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上课交流;名校每学科派一位资深教师定期来我校参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听课指导,进一步加强了我校的师资培训。
四、未来发展趋势
师资培训是一项长期而又宏大的工程,它关系到学校、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级教研主管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要有时代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国家课程建设的需要,及时为学校培训急需的学科教师(如通用技术教师),否则很难讲新课程向高层次发展;师资培训要有增强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否则参加培训的教师就没有积极性,师资培训要增强互动,只有增加双方的互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大家进行交流探讨,才能真正起到培训的作用。
总之,未来的师资培训要与新课程相结合,高校要以人为本,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要为新技术培养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2004.8.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走向校本发展.2005.11.师执讲,传授知识,学生通常不会随心所欲当面质疑教师的讲解,如果有疑问通常要举手,经教师点名允许,才会提出,如果问题较多,学生通常都会下课后再去向教师请教,即使是传授外国语言文化的英语课堂也不例外。因为中国学生从小受父母传统教育,课堂上要充分尊重教师,且宝贵的课堂时间是属于所有学生的,在课堂上随心所欲,不仅是对教师不敬,而且是对其他同学的不敬。描绘中国课堂的经典画面是,在三尺讲台上,教师呕心沥血地讲授,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学。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行,提倡将课堂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但教师在学生心中圣者的形象将会一直保存。
而美国一直崇尚Egalitarianism(平等主义),相信人生来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应该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权利。学校里,对平等的追求也处处可见。教师并没有被赋予相同崇高的地位,与其他职业没有区别。学校里,教师的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各尽其责,各施其力。在称呼上,学生通常叫教师Mr./Ms.加上姓氏,但学生也可以直接叫教师的名,甚至绰号,称呼的相对随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对话时也相应随性自在。课堂上,学生习惯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解,抒发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和同学进行私下讨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时,教师通常都会在当时当堂不厌其烦地分别一一解释,学生和教师因知识理解差异在课上各持己见、直接辩论的情形也很寻常。在进行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课堂任务,通常会加上“Would you...”(能不能……)、“please”(请)等,语气相当客气。外语课堂上,美国教师授课方式也相对自由,他们有时会随意地坐在课桌上,或和学生一起坐在地上,美国教室里没有固定的讲台,教师常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学习动向,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活动等。美国课堂上的师生更像是平起平坐的朋友,进行讨论学习。
2. 主导者VS辅助者
由于课堂规模和教学任务的限制,中国中学外语教学课堂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在中国,中学班级人数通常在四五十人,教室里并没有太多空间可供教师自由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需要进行句型练习的时候,教师通常先讲授句型构造后,给学生列举例句,指导学生整体进行分析,之后再让学生与邻桌同学进行讨论并各自学习造句,随后教师从几十个学生抽取若干个来展示自己的句子并进行典型错误的纠正,其余学生则根据他人的错误和教师的分析进行自我更正,再通过课后教师布置的大量书面练习进行巩固学习。此外,中国中学外语教学任务偏向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为主,为了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能高效率地进行,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在课上采用直接大量灌输的方式,学生听学并做相应的笔记,课后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慢慢消化所记知识,再通过布置习题让学生去理解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或体会教师所授做题技巧。学生的学习形式在教师的主导下整齐划一,学生一步步按指示掌握进行学习和练习,而学生的个性相对而言则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美国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重视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尽量发挥个人的能力,课堂活动中教师主要担当着协助者的角色。在外语课堂上,学生人数一般在10—20,通常教师拥有自己的教室,允许教师做一些与外语语言文化相关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美国外语教学没有应试的压力,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可以更加注重课堂活动的多样化、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将重心放在学生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了解方面。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言创造性,教师常将课堂主动权交于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语言组织和展现,而教师则从旁协监管助课堂活动的进行。美国外语课堂上,外语教师常采用小组合作(team work)的方式组织课堂。例如:在进行新句型练习时,学生常被分成多组,各自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设计情景对话,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解释新句型作用或纠正错误使用,并无意识地试图运用已学过的内容完成任务,此间教师在各组中巡视,在不干涉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同时从旁协助新知识的运用和旧知识的复习。
3. 决策者VS指引者
中国中学的英语课程是主科之一,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了解语言和文化,更要尽力在考试中运用已学的知识获得最佳成绩,而对于英语课程本身属性不甚了解的学生和家长只能把决策权交于了解各学生能力和学习进展情况的英语教师身上,望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和悟性,帮助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提出相应有效的学习方法建议。在家长的严格教育和监督学习下,学生会尽力去尝试教师所提出的学习方法,争取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在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被纳入考虑的主要因素,个性发展也不得不暂时掩盖起来,以求全力以赴面对考试。因此,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语言学习经历让教师的决策和建议成为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向。
而美国的中学外语教学只是必选课程,虽然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外语,但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要求,根据学校开设的不同外语课程进行相对自由的选择,通常中学开设的外语课程有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汉语等,且每门语言都分设不同的语言等级。学生带着不同的兴趣、目的和基础进入外语课堂,有的为初识语言和文化,有的为掌握一门交际技能,有的为精益求精、为事业打基础,等等,他们会向教师咨询关于学习方向和技巧,但不一定一层不变地遵循,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去取舍。学生在接触了一门外语或选择了一定等级后,若发现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或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高层次的教学,可以换其他语言课程或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课程安排相对比较灵活。而教师的角色则是指引学生学习该门语言和接触该层次能达到的成果,以及建议学习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而采纳与否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
三、总结思考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圣者到友者,从主导者到辅助者,从决策者到指引者,使外语教学的成果各有不同,中国的中学生接受的是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他们在课堂上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有利于外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且学生英语语法和应试能力经过长期训练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对英语语言结构本身也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有利于深一步的语言学习,在教师的决策下,学生的外语学习能更有方向性;但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他们的外语学习相对被动,忽略了本身个性和本人学习外语最终目标的差异,而且学生平时没有太多机会进行交际练习,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方面略现欠缺。而美国中学生能在如友人般的教师伴随下,有机会学习不同外语,语言的交际运用能力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且他们能及早明确个人外语学习的目标,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然而自由的课堂气氛有时会浪费课堂时间,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也相对有限,他们的语法理论知识也可能普遍薄弱,不利于深层次的语言研究学习。
为满足现在世界格局变化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中国中学外语教学的目标已经往综合交际运用能力方面倾斜,只侧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也会阻碍外语学习更上一层楼。了解中美中学教师所担当的不同角色,相互借鉴学习,若我们的外语教学能在保留中国教育文化中尊师重道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同时引入美国外语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的特点,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更加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国的中学外语教学必能走进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Chan,K.&Chan,C.Chinese Culture,Social Work and E-ducation and Research.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05.
[2]Samovar Larry.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3]Keith John.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Pearson ESL,2001.
[4]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2001,107th United States Congress,January8th,2002.
[5]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中美中学生守则 篇8
是“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重要,还是“爱国爱人民”重要?一个名为“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的图表走红网络,被各大论坛纷纷转载,引发众网友热议。意料之外的是,不仅网友热议,连同家长在内的评论者也一边倒地站在了美国小学生守则一边。
“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仔细看完这则对比图表,可以发现美国小学生守则内容细致入微,可操作性强。口语化的表述以及简单易懂的要求,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版的小学生守则就显得过于抽象空洞、刻板教条:“遵守法律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有网友认为,凭小学生们对言语词汇的一知半解,根本难以认识到守则的高深内涵。甚至有网友还评论说,美国小学生守则像个聪明的老师引导孩子怎么做,中国小学生守则就像一个自作聪明的老师在手舞足蹈地对小学生卖弄自己的才华。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守则也要与时俱进,目前所使用的守则已实施将近10年,该更新了。
中国版小学生守则中,使用的是“探索”、“实践”、“自尊自爱”这类的词语,既宽泛空洞,对一个小学生来讲又难以理解,学生很难做到位。
其实,小学生守则,更多的是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角度来制定,尤其在表述上,更应该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到,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现状则是,中国小学生守则的架构之宏观与行文之刻板,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都理解不了。
教育工作者不认同
一些对美国教育文化有所了解的教育工作者也表示,其实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小学生行为守则,网上流传的美国小学生守则可能是某州某校单独的行为守则。这样不对等的对比,本身就有失偏颇。
面对网友一边倒的看法,不少校长和老师都表示,相比而言,中国小学生守则的确较为抽象,但家长和网友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除了小学生守则外,每个学校其实都有自己的学校细则。在学校细则里包含了具体的规定。”上海瑞金二路小学校长王平表示,准时到校、上课举手发言等诸如此类的内容,不少学校在日常行为规范中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国家站在宏观的角度制定守则,地方和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具体规定,这其实是并行不悖的。”
通过笔者比较发现,美国的《小学生守则》从内容上看,更像是中国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少小学老师读完对比后表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20条,对学生日常行为作了细致的要求,并有图文并茂的书籍详细讲解。而《守则》是一个总纲,代表了一个大方向。
中央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小学生守则的问题主要是可操作性不强。他甚至提出建议,称小学生守则不应该由有关部门的几个人来制定。小学生守则的主体是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这样会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角度来制定,尤其在表述上,更能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到,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不会脱离生活。
链接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练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文明健康的好学生。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班级,关心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美国小学生守则(节选)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中美中学生守则】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