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中学数学

2024-10-04

课题研究报告中学数学(精选8篇)

课题研究报告中学数学 篇1

《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报告人:上海市曹杨二中饶建民 2010.11.6

(一)课题的名称:

《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 名称解释:

1、所谓中学数学的“探究与实践”,主要指的是现行上海市教材高中数学(试用本)的21个子课题和“探究与实践”、初中数学的23个“探究活动”子课题以及全国人教社版等外省、市中学教材中有关“探究与实践”的内容。

2、所谓“实证研究”:即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等。

3、《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旨在围绕中学教材中“探究与实践”课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分析“问题”的实质、变化,进行自主探究、深入实践、不断学习,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探究与实践”的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究”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并“实践”结合问题给出必要的解释或证明。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探究与实践”是中学数学课程中引入并搭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同数学建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一同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模块或专题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即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2、《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正是深化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探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成为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深化上海二期课改的教育实践。

3、作为上一届普陀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我与工作室教师一道经过两年来的辛勤努力,将《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程方案的研发》已汇编成集初见成效。《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即为上届课题的继续。本课题已列为09年普陀区级一般课题,在中期报告和工作室成果展示汇报中受到评审专家的好评,认为这一课题继续深入研究有必要、有创意、有作为,是贯彻《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精神的好抓手,希望“探究与实践”这一课题研究继续深入并取得新进展,力求在区、市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

1、培养能力、势在必行。在2003年11月,我到北京参加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的《全国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体会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读书是学习,探究与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只有与丰富的探究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只有亲身的研究与体验,才能使书本知识变得丰富与深刻。而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现行上海市教材中学数学的有关“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基本都是“束之高阁”。为此,我有改变目前这一现状的想法,努力开发“探究与实践”这一课题。

2、探究实践、大有作为。其实早在1998年9月开设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型课《火柴盒的包装》(自创自编),在江西省全省高中教师培训会上作示范观摩,被评为全省新课程实验课课改一等奖,并作为《高中新教材电视教材》由教育部电教社出版发行。2007年4月向市、区示范课《数列极限在面积计算中的应用》,课后许多教师认为:“探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的确很有必要。

3、深入研究、促进发展。将《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对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在2005--2006年全区首届“普陀杯”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大奖赛中,获高中数学组一等奖,本人决心进一步为普陀区中青 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再作贡献。这也是开展《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的初衷。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而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中所有子课题基本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教”会学生“学”,力求使学生在“探究与实践”的活动中获得收效。

2、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时,往往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而《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正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语)。

3、“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合理组织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就是为了“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材料”(教育家G·波利亚语)。

《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培养学生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为努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探究与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上届工作室《探究与实践》总共27个子课题的课程内容已进行系统地研究,虽已汇编成册,但还比较粗糙,有待修改、完善和提高,力求使《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整个质量有待提升。

2、将高中教材中的《探究与实践》21个子课题和初中教材的24个的《探究活动》子课题,分成初、高中两大部分进行分层研究。总共有45个子课题,研究工作量还是比较大,有待于工作室全体教师的齐心努力。

3、收集全国人教社版暨外省、市现行教材中型拓展或研究课“探究与实践” 的相关内容进行借鉴、探讨和研究;努力将《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的成果撰写论文、制作课件、课堂实录(刻成光盘)、出版书籍、活动展示,力求在区、市加以辐射与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检索和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文章与相关资料,努力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要求和方法,并通过文献资料来帮助《探究与实践》课题的深入研究,力求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方略。

2、行动研究法: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将高、初中现行教材中的45个子课题逐一认真研讨,开展课内外教学实践,以上届工作室研发成果为基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3、学习讨论法:认真进行《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设计方案、课堂试讲、课后评价、讨论修改、专家评审,并在教学实践中再学习、再讨论、再提升;形成“探究与实践”课题统一的系列的研究方案汇编。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第一阶段:(资料收集、自我设计)。准备阶段:(2010.5—2010.10)

主要任务:①组织课题组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确定课题研究方向;②搜集有关课题理论资料,进行有针对性地筛选;③以上届工作室研发的成果为样本,对高中的21个《探究与实践》和初中的23个《探究活动》子课题逐个进行认真研讨、形成共识、任务分工;并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最后形成初期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实践探索、整理论证)。实施阶段:(2010.11—2011.11)主要任务:①对高、初中阶段的《探究与实践》课程的其中部分已有“雏形”案例进行详细研讨、施教、反馈,以形成初步”模型”;②进行教学实践,并定期改进教学方法;③在此基础上,分层将45个子课题组织试教、听课、座谈,由此形成基本教案的基本框架,然后讨论各初步方案,对有创意的加以推广。最后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成果评价、总结评审)总结阶段:(2011.12—2012.5)

主要任务:①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对《探究与实践》45个子课程,进一步逐节再讨论、再试讲和再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地再认识、再深化和再提高,形成统一的系列课程开发方案;②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③成果展示、专家评审。将《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成果出版书籍、课堂实录,力争辐射区、市;并形成终期结题报告。

(八)工作室课题组成员:

1、工作室共有8位学员。其中:高级教师2人;硕士2人;教研组长2人;年级组长1人;(基本上都是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者),高中教师5人;初中教师3人;

2、工作室全体教师都有共同的愿望:热心进行高、初中课程的“探究与实践”课题开发与研究;学员们力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为晋升高一级职称或努力成为校、区教学骨干作一定的准备。

3、领衔人本人于1992年聘为鹰潭市高中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于1997年聘为南昌市高中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于1997年—2000年是江西省和南昌市《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课题组成员。从1997年9月到2000年6月承担全国首轮新大纲、新教材试验研究工作。所教班级为省市试验样本班,并参与《高中新大纲新教材适应性》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于2008年3月聘为普陀区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和普陀区教育学院的中学数学教研室的兼职教研员;于2010年5月第二次聘为普陀区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

(九)课题研究的目前现状:

1、在《中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两年工作室的努力工作,《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程方案的研发》已汇编成集。因此,《中学数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的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基础,这一届工作室力求充分开发教材资源,探索研究的实施策略,形成课程初步教案,并到教学实践中去反复提炼,始终关注拓展与研究课程的建设,并尝试解决有关的问题。进一步拓展“探究与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并取得新成果。

开展《探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对“二期课改”新教材中,各章节的《探究与实践》的课题内容进行深入地系统地研究。

2、在上届工作室研发的成果(《探究与实践》汇编)为基础,对其中的上海现行教材高中的21个《探究与实践》进行第一轮的修改。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1、第二章:课题一:最大容积问题;

2、第三章:课题二:邮件与邮费问题;

3、第三章:课题三:上海出租车计算问题。

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

4、第四章:课题一:声音传播问题;

5、第五章:课题二:测建筑物的高度;

6、第六章:课题三:制作弯管;

7、第六章:课题四:制作管道。

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

8、第七章:课题一:数列极限在面积计算中的应用;

9、第八章:课题二:宇航员的训练;

10、第九章:课题三:平面图形的矩阵变换;

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11、第十二章:课题一:追捕走私船;

12、第十二章:课题二:探索点的轨迹;

13、第十二章:课题三: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

14、第十五章:课题一:凸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的关系;

15、第十六章:课题二:旅行商问题。

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

16、第十七章:课题三:福利彩票中的概率计算;

17、第十八章:课题四:抽样调查实习。

高中三年级 拓展(理科):

18、专题2:课题一:轨迹探究;

19、专题3:课题二:飞行机器人位置的确定。

高中三年级 拓展(文科、技艺):20、专题1:课题一:线性规划在生活中的应用;

21、专题2:课题二:组装一组自行车的工序流程。重点是模块框架的再确定。将原来的课程教案的形式改变成课题开发的构造。其框架大致为:

(1)课题内容的选择: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2)课题方案的设计:问题提出;自主探究;创新实践;(3)课题思考与评价:拓展反思;课题评价;实施建议。

3、将初中的23个《探究活动》子课题逐个进行认真研讨、形成共识、任务分工;并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最后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工作室成员分为3个课题小组)。上海市现行初中教材《探究活动》中23个子课题是:

六年级(第一学期):

1、第一章:利用素因数找因数;

2、第二章:用计算器验证分数的有关运算率;

3、第二章:将一个分数拆为几个不同的单位分数之和;

4、第三章:用百分比看水的世界;

5、第四章:最少需要切几刀。

六年级(第二学期):

6、第四章:行程问题探究;

7、第七章:线段围成的图形;

8、第八章:边数、顶点数及面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七年级(第一学期):

9、第九章:一组平方数规律的探究;

10、第九章:探究能被3、9整除的数的规律;

11、第十章:对一类特殊分式的探索;

12、第十一章:平面图形的设计。

七年级(第二学期):

13、第十三章:平行线被折线所截问题;

14、第十四章:七巧板问题;

15、第十四章:分割等腰三角形;

16、第十五章:珍宝藏在哪里?;

17、第十五章:一种新的棋谱记法。

八年级(第一学期):

18、第十六章:一组二次根式问题的探索;

19、第十七章:解一个特殊的方程;20、第十八章:生活中的函数。

八年级(第二学期):

21、第二十三章:杨辉三角与路径问题。九年级(第一学期):

22、第二十四章:分割三角形。

九年级(第二学期):

23、第二十七章:生活中的一个覆盖问题。

课题研究报告中学数学 篇2

在高中数学课堂实践中,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直关心和探讨的中心问题.在日常教学与交流中发现,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部分学生在平时月考时成绩优异, 一到高考却不能得到理想成绩, 这使我们认识到, 数学课堂效率存在各种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我们设计的教学计划和选择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否有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弄清楚, 才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方法,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我们以质的研究理论为指导, 从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教学理论, 教学思想、手段与效果设计教学与学生问卷, 面向全校学生, 按分成抽样的方法进行调研并与数学同仁一起探讨.

2 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①浙江省于2006年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 在旧教法与新教材新思想的冲击下, 作为高中教师的我们如何与时俱进, 中学教师积极探索适合新型教学理念的教法, 找到新课程下减负增效的途径,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②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通过45分钟的课堂教学能使高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得到发展这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 从而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需要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 合理利用资源使课堂效能最大化;

③学生认知的心理要求, 学生对数学思想认识程度受到原有知识基础和课堂实践过程的影响, 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效率.

3 研究的目标

①从数学基础、数学兴趣、数学知识结构方面了解三个年级在校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

②了解数学文化教学的现状, 数学文化是促进学生知识发展的钥匙;

③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4 研究的步骤

①与高校老师, 在校数学教师一起探讨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具体操作过程,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相结合, 对现今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研究, 组织专家和教师对调查卷进行设计;

②对教学效果调查组织座谈;

③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 从而拓宽思路, 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法, 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活动;

④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⑤对每一个学生环节进行阶段性分析, 注重个案分析和积累.

5 调查研究

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2) 学生座谈问题与研究及结果.

问题1 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形式?

①在习题课上先通过学生思考, 再由教师讲解;

②老师能够注重经典例子的讲解;

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讲解时暴露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

问题2 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课堂语言?

学生认为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通常是记账式的, 学生一味的听老师讲解, 在课堂上学生缺乏跟教师的互动, 经常是由老师直接给出问题的解答过程.

问题3 同学们在课堂上是否喜欢自行探究与实践?

平行班老师开展的自行探究与实践较少, 即使有, 同学们也很少积极参与.实验班能参与课堂探究但热情总是不够.

评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只有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 才会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认真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讨论, 去研究, 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互相争论, 这样才能给我们的课堂提供无限的活力.

3) 数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6 数学教学的现状和研究成果

一堂好课肯定是学生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获得广泛且深刻的认识, 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所获得的越多、越深刻、越长久越好, 这需要全体学生的收获都优质, 整体和个体诱导的效果明显.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我们从课堂形式、课堂语言的实施、课堂研讨等方面入手, 处理好教与学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课堂中以听为主, 起配角作用的观念现在依然盛行.学生被动的等待老师的指导、安排、布置,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经常是“题型教学”, 教师往往用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 认为只有例题用多了才会理解有关的概念, 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死水—潭.没有概括过程必然导致概念理解的不足, 没有理解的应用是盲目的应用.使学生认识问题僵化——面对新问题难以认识它的本质, 学生的作业错了, 教师帮助讲解, 学生再做, 学生又错, 这种错误反复不断, 在我们的课堂上屡见不鲜.

面对现在的教学现状, 我们要积极改进不足, 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6.1 课堂形式的有效性

高中课堂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

①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形式——计算机作为课堂教学的工具, 将多媒体与黑板教学有机结合, 使学生既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又能在黑板上看到数学知识的演算过程;

②课堂教学试验形式——数学试验是运用手工的方法, 如利用实验模型, 实物教具等进行操作和演示性模拟实验, 或使用纸笔通过具体或特殊数学例子进行思维性实验, 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 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 创设实验情境, 不断将实践上升为理论;

③课堂问题设置有效性——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突出主题, 紧扣教学目标的需要.

6.2 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语言, 是数学教师在教材中使用规定教材, 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 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语言.

①教学语言要有吸引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 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有吸引力的语言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数学知识经过听觉的刺激, 学生能有效接受知识;

②强化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地位, 数学因图形和符号变得简约、形象, 教学应注重此应用.

6.3 与学生讨论, 研讨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知识得到发生、发展.教师在学生已有水平的前提下, 搭建平台, 通过与学生交流活动.在主动中活动和发展知识, 在探究中提高创新能力, 步入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轨道.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暴露其思维的过程, 教师要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尽情地展示自己, 营造良好的课堂民主气氛, 把握好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 让学生改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索.通过与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交流, 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在交流中, 能够充分暴露学生在数学问题理解上的缺陷.帮助学生思索那些理解透彻的知识, 关键是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 主动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语言表述的障碍.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就是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应探明这一点并因此进行教育.”

给学生最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期望, 我们要从课堂形式设计、语言与互动入手, 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严士健, 张奠宙, 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试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光明.教育教学效率论[M].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6.

[3]任樟辉, 马忠林.数学思维理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职校数学开展课题研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职校数学 课题研究 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亲身体验为宗旨。这种学习方法有以下一些特征:自主性、广泛性、问题性、研究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协作性、综合性、 开放性等。

一、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贯彻“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原则,即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要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也将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在心态方面,教师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选题,给学生以点拨引导、提供信息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关注,做好记录,并进行评价。

二、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课题研究强调合作学习

1.学生与学生合作

课题研究小组以4~6人一组,在课题研究中大家分工合作,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共同切磋、相互争论、相互补充,能者为师,在争辩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获得真理。每位学生在小组中均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力特点,取长补短。

2.学生与教师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要发动学生始终全员参加。

3.教师与教师合作

无论是学生的调查报告、小论文还是教师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教学计划、教案,还是教学总结、教学评价、课题阶段性总结,都需要课题组内教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的。

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即“教学相长”,它为全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

四、课题研究是综合过程

课题研究有益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三年来,笔者学校学生共撰写了500多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小论文、数学作文,其中收录在学生论文集中的就有94篇。学生们还制作了100多件立体几何模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小论文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教科书中的课题研究题目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线性规则的实际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等,又有教科书以外的课题,如《铅球问题》,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独立地研究出推掷铅球的最佳角度是38°~42°,乃至推广到火炮上应用,实现“数字化炮兵之梦”,在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方面有重要意义。从《太阳伞的撑法》到《荡秋千的奥妙》,从《图论和染色问题》到《奇妙的纸带》,从《你了解足球吗?》到《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学生小论文题材广泛,异彩纷呈。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和交流合作的态度上。先由学生自评、互评,然后任课教师给予点评。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价主要是正面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

第一,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数学要“做中学,研中学”,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数学素质。第三,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研究、教学实践,转变了教育理念,推进了素质教育。同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最佳结合与落实。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大批教科研

成果。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4

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

长子四中

陈淑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极具挑战性的,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种多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目前这种知识爆炸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创新人才所占的比例与社会发展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合作、创新等热点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校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现行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新的时期《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拟定各年级在“加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方面所要达到的各种要求。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实验,不断总结经验,发挥效益,形成系列,充分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

3、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三个特点,加强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模式的探讨。

4、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5、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数学教学过程优化为“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测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这些特定情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以此为指导思想,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理念,注重对课题的研究实验,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题实验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加强数学基础教学强化基本功练习,为实验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2)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研究过程。

(3)合作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探讨式交流”也好,“互补式交流”也好,“反驳式交流”也好,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合作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循序性原则。尊重实际情况,正确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在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不急不躁、耐心引导。

(5)开放型原则。从选择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展学生思维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情发挥的可能性。

(6)实践性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实践出真知”的内涵,在探讨和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学生学习的情感。

(7)全位性原则。拓宽数学学习的范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课外活动为展示舞台,以社会实践为全新领域,综合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全方位体现课题研究带来的优越性。

(8)全程性原则。实验伊始便树立加强全程管理的观念。无论是过程、评估、总结,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管理出效益”的科学论断。做到自始至终,以研究、实验为任务,以规范全程管理为要求,保证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定义

1、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兼顾我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有关“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具体要求。

2、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挖掘教材中有探究价值的因素。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并推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喜悦。

4、积极开展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主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味。

5、全面引进自主探索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合作交流性学习、成果展示性学习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切实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数学课外活动的探索。

6、进行学生评价的改革。摒弃以往纯粹以试卷反馈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做法,充实一些科学的评价方式,即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的养成;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意识的形成;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以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理论和专著,更新思想,提升研究的理念。

2、尝试法。向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思想去研究,作简单的尝试。

3、调查法。在尝试的基础上,我注意调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的困难,在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4、典型法。树立全班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面的典型,能以点带面,促进全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特色。

5、检查法。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分析实验的效果。

6、观察法。以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观摩。研讨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及方案的进展情况。

7、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撰写专题论文和《主课题报告》,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的做法。

六、课题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首先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

主要内容: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相关理论和实践)。

主要方式:专题报告、自学讨论等。

通过本阶段工作,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明白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定义和实施方法。

3、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按要求、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不断总结、调整。

4、课题研究的中期小结阶段

以子课题的交流为主,完成中期报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5、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阶段

进一步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力争我校数学教学形成特色。

6、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完成子课题论文;完成主课题报告。

七、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一)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初步形成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的学习操作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三个“形成”:

1、形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先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2、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色。

3、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促进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摸索、实践、反复总结,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1、引导自学发现式学习。

2、倡导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

3、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

(二)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在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尤其给教师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定位。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四个特征: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既促进教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在课题研究 的这几年中,老师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确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自主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也更坚定了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四)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 的研究与实践,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从事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后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教师们都能勤于笔耕,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等评比中屡获佳绩,学生竞赛也有所突破: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

2、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5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方法研究》

开题报告

本报告共分三个部分:课题的提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课题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课题提出

1.课题的界定

教学方法,是指在完成某种教学任务时,师生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更为实在、具体的“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狭义上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方法。广义的教学方法也称教学方式,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初中数学先进教学方法,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和活用教学方法。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强调学生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和学习数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差,见识少,知识面窄,反应能力较低,缺少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的情况,所具有的知识一般源于书本知识,很难把书本知识结合在一起;另外,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比例较大(我校达60%左右),多数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

一、落后,缺乏教学反思,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提高缓慢,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厌学倾向严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方法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先进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把课堂变成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中,开展先进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目前国内外数学教学形式来看,教学程序基本一致(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但是,从数学教学实际来看,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性的培养,因而分层次个体教学方法使用得比较多。我国一般采用集中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教师统筹安排,教师易于把握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教学方法的研究,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的方法的多样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绝对最佳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或者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一种“激趣--分层--互动--反思”的数学教学方式,体现“情境化”、“学生主体化”、“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反思提高”等先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2、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教学学业成绩。

3、促进我校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并期望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科研热情,提高数学乃至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教学先进方法的研究,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改进和完善。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精神应贯穿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应处处体现启发式的精神。

2.激励性原则

本实验自始至终都应贯彻激励性原 则。一要注意调动实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二要实验教师在组织 教学中,注重贯彻激励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教师

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做为本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3.创新性原则

实验教师应是研究型的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并总结出教学的闪光点,拓宽思路,在激发兴趣、分层次教学、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探索出新方法、新路子。

4、发展性原则

研究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三)研究内容:

1、激趣创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问题情境,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就能使教学效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分层施教:针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效果的近乎同一年

龄段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既能使学优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可以使学困生在一定条件下得以转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的教育目标。

3、互动探究:一方面是教师的活动要引起学生相应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活动又引起教师相应的活动。

师生互动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既引发学生思考,又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生生互动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思想的过程,这种方式因学生心理宽松,所以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反思教学 : 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四)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七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对比法、文献资料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一)研究过程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限预期三年,即2010年9月――2013年9月。研究步骤及措施: 1、准备启动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申请立项、实验前期测试,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成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小组,市区教研人员组成的指导组,在理论和实践上予以保障。

2、实施研究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2月)(1)激趣创境(2011年3月――2011年6月)

通过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情境,加强个案研究,以课堂教学导言设计为突破口,提出问题,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

(2)互动探究(2011年9月——2011年12月)

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合作、共建等交往活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分层施教(2012年3月——2012年6月)

通过分层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

(4)反思教学(2012年9月——2012年11月)

通过教学反思,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综合研究(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形成“激情创境――分层施教――互动探究――反思教学”的数学

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区中学进行推广。

3、课题总结鉴定(2013年3月――2013年9月)

加强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后测分析,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邀请专家组对课题的研究工作予以验收。

(二)成果展示

1、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2、研究论文集

3、教学设计及课例

4、教学案例

5、音像及相关实验资料

(三)课题组织管理及保障条件 课题指导组成员:朱家猛 王翠红

课题研究组成员 :李丹、孙凯、邱雷、张颖、詹萍、孙捷 在学校数学教研组中,选择工作积极认真、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的教学骨干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实验者,由校长牵头,担任课题负责人,从领导到教师,统一认识,同时,加强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制定了相关科研工作的教师考核奖励制度,以确保此项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细则及子课题实验方案,细致地介绍了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情况、课题研究的基本进程与任务分解,以使实验参与人员明确职责。总之,我们要紧密结合实

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6

课题研究的负责人:1037

课题研究的组成人员:

课题研究人所在单位:

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进行小学低段数学课堂评价策略的研究首先要立足于低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采用全面有效地评价来激励他们,才能使课堂学习高效,学生才能好学乐学。其次,针对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现状,我们也存在许多问题,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如:评价方式单一,教师的霸权主义严重,学生之间缺乏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不能体现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评价不够全面,注重对知识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评价的激励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抓住课堂预设之外,随机出现 教学资源 做出有效的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学等等。

因此,作为一名低段的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积极投身于小学低段数学课堂评价策略的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善于总结自己在数学课堂上有效的评价策略,以便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对 小学低段数学课堂评价策略的界定

课题的研究以《(20XX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 评价理念 为指导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的课程评价,这不是仅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技艺,在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通过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建立合理、有效的数学课堂评价策略,一方面能促进数学课堂中教学目标地高效达成,另一方面能解决一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或困难。

因此,基于课程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的要求、低段学生的特点和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总结经验形成论文、教学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低段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从而提高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质量,建立起适合低段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

理论原则

科学性原则。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

实效性原则。

从本校低段数学课堂出发,追求落实课程标准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可行性原则。

选择的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把握。

课题研究报告中学数学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型课,研究

0引言

微型课题研究是教育教学中不断审视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推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课程不断改革的历程中, 学生个体不断的发生变化, 教师也因此面对着不同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教师不仅要加强重视还要探索其解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应该进行研究, 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关于小学数学微型课题的研究, 作者主要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 首先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作简要的阐述, 然后分析微型课题研究的来源, 最后给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1. 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

微型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研究周期短. 和其他的研究不同, 微型课题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 完全依赖教师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进行, 问题一旦解决, 教师的课题研究也就可以结束.

其次, 微型课题的研究是实际情况为基础的, 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实践行动研究. 课题的来源于实践, 也用于实践. 教师研究课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到实际中去. 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踏踏实实. 这体现了微型课题研究的“平实”.

另外, 微型课题研究还具有快的特点, 因为, 微型课题的研究周期比较短, 因此教师一旦对某个问题研究好了以后, 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 而且, 教师每研究一个问题, 就能获得收获. 微型课题研究问题任何方面, 教师不需要进行系统的总结, 只要问题的一个方面得以解决, 教师就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最后, 微型课题的研究具有灵活性. 严格来讲, 微型课题研究不属于正式的教育活动, 教师对研究所要的选题可以不申报审批. 只要教师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对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微型课题研究的流程以及模式也是随意的,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进行研究, 而且无论是哪个老师都能够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

2. 小学数学微型课题研究来源

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对数学教学中问题的出现进行的. 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2.1 教师预设的和教学实际效果差距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参与体验知识活动, 这种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下完成的. 例如,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平均分”一课中, 教师通过水果分发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是取得的效果往往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因为, 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教师要提供什么水果, 自己是不是会分到自己喜欢的水果这些和数学问题无关的问题. 因此, 教师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目标冲突

教师和学生目标冲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综合使用数学知识, 安排学生设计适合的包装方式的任务. 但是, 事实上这个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学生不但完成不了, 反而会产生抵触心理.

2.3 情境选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遇到两难的情境情况有很多. 例如, 教师让学生研究椭圆形体积时,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椭圆形的体积公式进行了推理和交流. 但是, 教师一旦给学生设置题目, 让学生计算某个椭圆物体的体积时, 很多学生都不能准确的进行计算. 这种满足了学生发展目标, 但是妨碍学生知识目标完成的情况就使得教师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对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课堂气氛和教学目标完成之间是否存在冲突产生困惑.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以作为数学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小学数学微型课题研究的来源还有很多, 这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微型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只要教师认真发现, 微型课题就无处不在.

3. 数学微型课题研究建议

3.1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我们研究的一般课题需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模式, 微型课题的研究则相对随意. 微型课题研究可以选用报告式, 实录式, 也可以说教育研究总结式. 选择何种形式研究, 主要根据课题实际情况. 例如, 对学生数学期末成绩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总结式研究;对学生数学课堂上, 一些公式的运用情况, 可以采用报告式进行研究. 另外, 不同科目的课题进行研究, 根据科目的采用合适的课题研究形式. 数学微型课题研究多为报告式, 案例式. 语文中关于文字的解说多为随笔式.

3.2 创新思路

教师研究的课题具有独特的见解才有推广的价值. 对于很多教师已经研究过的课题, 可以不花费时间过多的进行研究. 微型课题是无处不在的, 任何一点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 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 不要一味的研究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 如果, 对已经研究过的问题进行研究, 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要有所创兴, 这样的课题才有研究意义和价值.

4. 结 论

课题研究报告中学数学 篇8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

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實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1.文献法。其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2.观察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三整理材料。四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填写详实。关键词字数一般控制在4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5.参考文献

一般论文习惯于把参考文献列在最后,有时把引用的文句在脚注中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著录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一般格式如下。

图书著作:主要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期刊杂志:作者.刊名,卷或年(期).起始页码。

报纸文献:作者.论文题目.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网络文献:网址.题名,下载年.月.日。

上一篇:家与国九年级作文600字下一篇:宁陕小学2011年德育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