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街区(共9篇)
工业街区 篇1
0 引言
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属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
洛阳作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的工业建设项目基地,其涧西区的工业遗产街区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选择涧西作为工业区,不仅避开了东周王城、汉魏都城和隋唐都城三处大遗址,也使得老城区空间压力得以减缓,而且对以后的建设、生产及运输都有诸多便利[2]。自涧河起,自东向西依次布置了洛阳铜加工厂、轴承厂、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柴油机厂及最北端的热电厂,采用了“南宅北厂”的格局,自北向南按照工业区、绿化隔离带、居住区、商业区、科研教育区的排列方式建造工业新城,引来大量工业移民,形成了全新的洛阳涧西工业区[3]。这一创新又兼备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模式,被国内城市规划界誉为“洛阳模式”。
鉴于洛阳工业遗产街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同时目前仍然在生产、使用这一特殊性,2007年11月,涧西苏式建筑群被列为洛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洛阳涧西工业遗产街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30条入选街道中唯一的工业遗产街。
1 洛阳市涧西区工业遗产街区的景观满意度评价调查
1.1 研究范围
由于涧西工业街区覆盖范围广,研究全部区域难度较大,所以本文以洛轴厂前广场(建设路天津路交汇处)、洛铜厂前广场(建设路长春路交汇处)和以洛轴街心绿化带为中心轴线的景观视廊区域(建设路沿天津路以南)以及10号街坊内(中州西路青岛路交汇处东南侧)的居住区绿地环境作为重点研究范围。
1.2 调查目的与对象
通过对涧西区工业遗产街区的各景观要素的满意度调查,可以分析出历史街区中影响景观满意度的要素,进而对保护工作提出优化建议。为了兼顾调研成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调研对象主要为居住在街区的本地居民和街区周边的游客。
1.3 评价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基于环境满意度的”景观评价,属于公众偏好法里的一种方法[4]。采用公众主观评价法,以理论分析和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为体系,以定量化和定性化为基础,从整体环境的构成要素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3个层面共7个组成要素全面进行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评价者对于7个组成要素的满意度情况;同时,为了进一步得出影响使用者对于7个组成要素满意度回答的因子,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走访罗列的18个二级评价要素(见表1),使得评价体系全面而深入(该评价体系参考浙江大学硕士陆慧敏对历史街区建成环境的评价体系)。
1.4 调查问卷的设置、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总共分为四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于涧西区工业遗产街区建筑环境的满意度评价;调查评价者对于景观环境的满意度;调查评价者对于街区社会文化环境的满意度。本文采用了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设置满意度调查的选项,将其设置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类别,并在二级要素评价过程中依照重要程度对其进行赋值为1,2,3,4。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地点主要为3个,分别为洛轴厂区大门周边的商铺和街道,洛铜厂区大门周边商铺和街道和以10号街坊为中心的辐射区域。问卷发放分为两次,一次在工作日期间进行,一次在周末进行,发放对象采取随机选择的方式。问卷采用现场填写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有效问卷182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整体层面要素满意度分析
对涧西工业遗产街区的景观环境各评价层面分别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评价者对于建筑环境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回答“满意”和“一般”的占总人数的58.32%和32.56%,而对环境景观的满意度略低,回答“一般”和“不满意”的占36.23%和23.36%,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满意度较高,回答“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23.57%和46.67%。从分析结果上看,涧西区工业遗产街区的环境景观需要改善。
2.2 分维度满意度情况分析
1)一级评价要素的满意度分析。从历史建筑层面的总体满意度分布情况看满意度相对较高(见图1)。
影响评价者对于历史建筑满意度的评价有以下因素:建筑形态、可达性、参与度。从问卷第二部分的题目:“对建筑形态、可达性、参与度的重要程度按1~3的数字排序。”分别对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各因子评价的总分进行计算并统计。各要素所得分值越高代表越重要(见图2)。
可见,影响当地居民对历史建筑满意程度的判断,参考的二级因素重要性顺序依次是可达性、参与性和建筑形态。可知本地居民更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价值。影响游客对历史建筑的满意度重要性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参与性、建筑形态、可达性,可见游客更看重历史建筑的参与价值。
同理,对现代建筑、道路布局、景观设计、视觉污染程度、街区文化和商业氛围这6个层面的总体满意度情况和满意度影响因子的重要度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由结果分析可知公众满意度如下:a.现代建筑满意程度较为一般。当地居民和游客对二级因素重要性顺序意见一致,依次是协调度、整齐度。b.道路布局满意程度较好。当地居民和游客对二级因素重要性排序意见一致,依次是道路景观、道路尺度、道路交通。c.景观设计满意程度较为一般。当地居民对二级因素重要性排序依次是绿地广场、基础设施、景观小品。游客的排序是绿地广场、基础设施和景观小品。d.视觉污染程度的满意程度较差。当地居民和游客对二级因素重要性排序意见一致,依次是视线阻碍、环境污染。e.街区文化满意程度较好。当地居民和游客对二级因素重要性顺序意见一致,依次是活动空间、活动类型。f.商业氛围满意程度较差。当地居民对二级因素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商业特色、商业业态、商业规模。游客的排序依次是商业特色、商业规模和商业业态。
2)二级评价要素的满意度分析。在一级评价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二级要素的满意度进行进一步分析。
以历史建筑层面的二级评价因子的满意度为例(见表2)。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调查者对于涧西工业遗产街区的历史建筑在建筑形态、可达性方面满意度较高;对于历史建筑的参与性满意度较低。这与前期对涧西工业遗产街区的调研情况基本一致。
同理,对现代建筑、道路布局、景观设计、视觉污染程度、街区文化和商业氛围6个层面的总体满意度情况和满意度影响因子的重要度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评价者对于街区整体景观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满意度较低的是视觉污染程度,对景观设计、商业氛围和现代建筑的满意度一般。对历史建筑、道路布局和街区文化的满意度较高。
3 涧西区工业遗产街区景观环境优化策略
首先,避免视觉污染。对于纪念性雕塑前的视线阻碍现象,可以通过清理空间来保证观赏视线的完整。
其次,合理规划景观。通过景观的方式将断裂、破碎的工业绿地联系起来,加强景观功能性,丰富其文化内涵,起到“景观织补”的作用。
再次,塑造特色商业形式。引入更具特色的商业形式,把商业与工业遗产文化相结合,增强人们的历史记忆。同时对商业店铺的外观面貌统一规划设计,使其对街坊外立面景观的破坏降到最小。
最后,保证现代建筑的和谐度。对于现代建筑的修建对原有历史建筑视线上的压迫感,可以结合城市建设部门,合理规划楼层建设范围,并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控制楼层高度,以保证工业遗产街区内,工业建筑群的完整性。
摘要:基于景观评价理论,选择“公众偏好法”的评价方法,并以公众满意度为评价视角,分析了洛阳市涧西区工业遗产街区的整体环境及景观现状,构建了适宜于洛阳工业遗产街区的景观评价体系,提出了工业遗产街区内景观保护和更新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工业遗产街区,历史建筑,景观评价,公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燕,李百浩.方兴未艾的工业遗产研究[J].规划师,2008,24(4):79-82.
[2]金磊.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
[3]孙跃杰,徐苏斌,青木信夫.洛阳涧西工业区工业遗产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建构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4(1):86-87.
[4]陆慧敏.杭州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建成环境评价[D].杭州:浙江大学,2012.
工业街区 篇2
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潜在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特色街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将文化与经济融合统一、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独特经济文化现象。市从沁园、济水、天坛、北海、玉泉五个办事处各选一条街建设特色街,寻找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要通过特色街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效果,通过特色产业的聚集、优化,通过注入和释放各种文化元素,让城区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市区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促进商业繁荣,增添乡村魅力,打造乡村特色名片。要在特色街的建设中注意以下几点: 路灯、垃圾箱、休闲椅、花盆等市政设施配套上,一是注重空间布局合理化。建筑美化亮化、街道铺装配套、店面提升改造、街口形象塑造上。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力争打造一条规范而丰富,兼备而不杂乱的街景容貌。并将这一主题体现到街区建设的标识、雕塑、小品等诸多细节中,二是突出功能定位主题化。确定街道的内涵所在优势所在提炼主题。增加街道人文元素,充分发挥街区最大凝聚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门店、商铺、市场的功能设计要合理配置、相为补充,三是谋求资源配置最优化。科学处置好交通、市场等之间的关系。将各种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发挥进去,实现利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四是实现整体运作市场
中国化。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使建设的每一条特色街都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
工业街区 篇3
我们常说工业入园,但是不少园区却是造成土地浪费、城市生活无趣的根本原因,这类园区,上班时,园路上无人; 下班时,人员单向流动,一道围墙几百米,一条马路几十米宽,典型的有路无街,有生产无生活。
始于深圳早期以 “三来一补”① 企业为主的工业区却是另一番景象: 路网密度大,建筑布局有序,容积率高, 我们以工业街区作为统称来区别于传统的老工业区。简· 雅各布斯说过,城市的活力在于街道。工业街区是工业园区与街区的完美结合体,它摆脱目前大而无当工业园区开发对土地的浪费,在城市发展初期能满足企业的用地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亦能高效有序发展。
2工业街区基本特点
2. 1工业街区的定义
在深圳,工业街区这个词很多人都讲,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正式定义,曾真( 2007) 以深圳华强北为例,探讨其发展特点及启示时,首次在文中正式使用这个词。结合深圳早期建设的园区特点,本文将其定义为空间肌理上以结构清晰、密度较高的路网为基础,有规律的安放标准工业楼宇; 功能上以电子工业等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环境基本无干扰或干扰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形成的相对集中的工业片区。从本质上讲,工业街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工业区。
2. 2工业街区的选址
工业区的选址因产业特点的不同有所差异,工业用地可分为三大类②,根据工业特点及用地类型,工业街区很适合规划在交通便利且紧邻城市中心区的工业用地上( 见图1)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街区地块可纳入城市核心区。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起点可认为有三个: 罗湖商业中心、蛇口工业区和沙头角镇。罗湖因其商业中心地位的确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其外围相继建成一些相对集中的加工工业区如: 如上步工业区( 华强北片区) 、八卦岭工业区等( 陈伟新,1996)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原本处于城市中心区边缘位置的工业区地理位置变得优越,被纳入福田区环CBD高端产业带发展体系中。
2. 3工业街区的开放程度
大中型机械制造园区,因对周围居民和环境有影响且为了便于管理,通常用围墙围合,白天是工作场所,夜晚是黑灯瞎火区,区域内有生产无生活。工业街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区域开放程度高,没有明显的围墙,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承担着城市部分功能。而这种高度开放的模式有利于人群聚集从而促进社会交往。
2. 4工业街区的路网
俗话说路网好不好三岁看到老,路网是一个区域的骨架,有了骨架,周围的血肉才能生长。工业街区路网的最大特点是结构清晰,密度高,这与国外魅力小城( 如费城) 中心区的路网结构极其相似,由此可见,工业街区相对传统工业园区单一肌理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
根据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大中城市的道路网密度,每平方千米配置主干路0. 8 ~ 1. 2千米、次干路1. 2 ~ 1. 4千米、支路3 ~ 4千米,工业街区路网密度远高于该标准( 见图2) 。工业街区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发展,一旦有商业聚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相当大。简·雅各布斯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 “街道、人行道及城市主要公共区域,是城市最重要的器官。试想,当你想到一个城市时,你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 是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意思,那这个城市也会显得很有意思”。工业街区的发展可看作城市发展的缩影,适宜的街道尺度,是区域发展很重要的因素。
2. 5工业街区的楼宇建设
( 1) 楼高及层数。工业街区建筑多为标准厂房,层高一般在3. 5 ~4. 5米,根据当时的地价及城市发展动力, 少则五六层( 深圳的华强北、八卦岭工业区楼宇一般六七层) ,多则二三十层( 香港火炭工业街区中楼宇为二三十层) 。
( 2) 楼间距。按照工业区建设规范,工业区建筑间距应满足基本的消防距离即最小不低于10米。在工业街区实际建设过程中,考虑到通道需同时满足通行和上下卸货的需要,建筑间红线距通常为30 ~ 33米。在满足基本的楼间距规范下,单位土地面积上可以安放更多的工业楼宇,而由于最初进驻企业以轻工业为主,对作业空间要求相对较低,单位建筑面积能容纳更多企业,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和建筑的利用率。
始建于1982年的深圳八卦岭工业区,以 “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1994年以前区内有近500家企业,就业人数最高达9万人( 谭维宁,1999) 。
3工业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优势
3. 1改造模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关于旧工业区改造模式研究的文献很多,借鉴国外工业区的改造模式,国内常见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艺术区模式、工业遗址公园模式、室内博物馆模式以及商业区模式( 陈运广) ,工业街区因其厂房结构及路网特点,常见的改造模式有艺术区模式、商业区模式和综合服务区模式, 各园区在选择改造模式可根据发展需求灵活选择。
3. 1. 1艺术区模式
艺术区开发模式是将原有的产业类型替换成与艺术相关的,形成艺术聚集区,通过将艺术元素与建筑再结合, 可让整个区域面貌焕然一新,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
深圳设计之都———田面创意产业园是将工业区改造为艺术区的典型案例( 见图3) 。在保持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将工业区位于振华西路边上的10栋工业大厦重新设计改造而成,该设计之都是深圳三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
3. 1. 2商业区模式
此模式源于德国。以旧的工业区布局为依托,依据原有肌理进行区域的设置,厂房则依据原有的结构及设计布局进行内部的商铺或市场功能的调整。深圳大浪商业中心是工业区改造成商业区的典型案例。
3. 1. 3综合服务区模式
该模式是将以生产为主的纯工业区,通过重新规划设计,逐步发展成集生产、商业娱乐、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区。深圳八卦岭工业区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八卦岭工业区是1986年深圳确定的最早的15个标准工业区之一,规划总占地面积116. 05公顷,经过30年的发展,已由原来的工业区发展成具有五大特色市场( 家居建材、餐饮、图书批发、汽配维修、服装) 的功能片区,福田区分区规划对片区的定位为 “近期保留部分工业用地,远期逐渐改造为综合性片区”。
3. 2空间利用多样性
3. 2. 1厂房内部空间再利用的多样性
标准厂房因其内部结构跨度大,在改变为餐饮或办公用途时,只需进行内部空间再分割即可,有些餐厅甚至将原有的梁柱及管道裸露,增加了空间的亲和力。在改造为大型超市时,为了满足卖场需求,可将两栋建筑打通作为整体使用。
3. 2. 2厂房外部空间利用的多样性
如前面多言,标准厂房的楼间距30米左右,其空间的再利用有很多方式: 沿建筑的长边方向在原有两栋建筑间加建一排低层的商铺; 通过户外局部抬高形成露天休闲区( 见图4) ; 空间切割将人车分流形成适宜的步行区间( 见图5) ; 在以餐饮为主的地段,可作为临时的就餐空间。
3. 3改造时序及规模灵活
深圳的旧区改造重视对原有厂房的再利用而非推倒重建,厂房的再利用工程量小,耗时短,对周边的干扰相对较小,因此可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分片区的改造,这样既能保证更新项目的顺利开展,也能保证整个片区的持续发展。深圳大浪商业中心的更新改造就是分片区分时段进行,一期六栋建筑已整改完毕并投入使用,二期项目正在实施中( 见图6) 。
4结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型工业园区在为经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产生很多弊端,工业街区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在城市发展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来说,在工业发展的起步期,以工业街区作为园区规划模式是很重要的,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可让更多的人就近就业,从而避免妻离子散的家庭问题以及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社会问题。改革开放第二个三十年已到来,沿海城市开始了新一轮的园区建设高潮, 希望深圳早期的工业街区建设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摘要: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三十年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试验地,建设了大量工业区,这类工业区与传统老工业区在结构布局上有很大不同,通过梳理这些园区的特点,阐述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优势,希望能给未来的园区规划提供借鉴意义。
YOVO时尚街区说辞 篇4
准备工作:轮值人员准备就绪,接待客户时携带销夹、激光笔、客户卡等销售道具,立刻微笑上前迎接客户。控官:“客户到”
臵业顾问:欢迎参观YOVO先生/女士您好,请问您以前来过吗? 客户:来过/没有 客户再次到访:
顾问:您之前是哪位臵业顾问接待的? 客户:不记得
顾问:那您当时留的电话是多少,我帮您查一下,好吗? 客户:好的,我的电话是******* 顾问:请客户就坐(倒水),请控台帮查客户 客户初次到访:
顾问:先生,请问您贵姓 客户:我姓王
顾问:王先生,让我为您简单介绍一下YOVO吧 客户:好的
顾问:您这边请,(走在客户的右侧,为客户引路),王先生,您现在看到是我们YOVO时尚街区的区位图。现在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我们YOVO时尚街区是徐州中央国际广场的一期工程,位于淮海路与彭城路宽段交汇处,与彭城广场一路之隔。YOVO案名的含义稍候我再为您详细解释。/ 8
YOVO时尚街区项目位于徐州商圈正核心位臵。是徐州市“三重一大”重点工程。政府将对徐州中心商圈进行改造扩建,确立淮海经济区“第一商圈”地位。周边商业资源非常丰富,金鹰国际、中央百货、金地商都、力宝城、家乐福、沃尔玛等休闲购物中心聚集。
顾问:王先生,由于目前我们沙盘处于制做中,您先请坐,让我为您介绍一下,项目具体情况吧。客户:好的
顾问:我们中央国际广场项目地处徐州中心商圈的核心地段,由中国雨润集团、南京中商集团、徐州中央百大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47亿元。
中央国际广场项目特地聘请了全球最顶尖的设计师,为我们中央国际广场亲自设计。建筑设计公司选用美国凯里森建筑事务所;景观设计选用香港贝尔高林国际有限公司;交通设计选用香港弘达交通咨询有限公司,香港弘达交通咨询有限公司、建筑灯光亮化则是为鸟巢做过外景设计的日本公司设计。
客户:你们怎么规划的
顾问:王先生,您请看这是我们中央国际广场的整体规划。(销售夹配合)中央国际广场整体项目占地面积4.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52万平方米。一期规划:一期位于项目北端,占地面积1万方,总建筑面3.4万方,地下分四层建设,负一、二层为YOVO时尚街区,单层面积7000余平米(负一层:8066.4平方、负二层:7614.9平方),以时尚为元素的各类生活所需商品供您选择。
二期规划:二期位于项目南侧,规划两栋塔楼,总高度259米,是徐州的地标建筑。商业面积近22万平方米,规划地面73层,地下4层。其中东塔楼建筑/ 8
面积10.2万平方米;西塔楼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三期规划:三期工程作为交通枢纽,直接联接地铁的重要换乘枢纽,规划中的地铁1号、2号线交汇于此。地铁规划建设年限调整为2012年至2018年,其中,1、号线分别在2016年即可建成。
我们中央国际广场整体项目会5年内全面骏工,建成后的中央国际广场,将成为“淮海经济区内具有国际标准的城市综合体”。是集时尚休闲、高档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酒店式服务公寓于一体。
顾问:现在我再为您详细介绍一下,YOVO时尚街区吧。YOVO项目一期位于地块北端,YOVO案名意思是Young+Vogue年轻、时尚是体现项目的整体定位,高要求的招商标准、高档次的商家品质,引领徐州年轻人群的时尚前沿。我们YOVO时尚街区有八大优势。
1、交通便利:YOVO时尚街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3.4平方米。YOVO时尚街区交通非常便利,30多条公交路线交汇于此。而城市轻轨1、2号线做为在项目西侧设立重要换乘通道,8月24日都市晨报中曹新平市长公布,地铁规划建设年限调整为2011年至2018年,其中,1、号线在2016年即可建成,放射型交通直达徐州各区域,同时可以引入大量的消费群体汇入YOVO时尚街区。
2、景观丰富: YOVO时尚街区地面规划了1.65万平米的城市景观广场,休闲文化广场入口与彭城广场南北呼应,在广场上规划了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喷泉水景。景观设计用心极致,呈围合状分布的树池,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立体绿化空间,根据四季变换,种值不同的树木和花草,五角枫、银杏、国槐、樱花、乐树、悬铃木等珍贵树种。/ 8
3、精英团队设计:YOVO时尚街区聘请精英团队精心打造的特色下沉式音乐喷泉广场近700平米,中心下沉创意广场400余平,设计师以状如神龙的云龙山脉地形图为设计元素,通过夸张现代的表现手法,将期运用于广场铺地和景墙之上,广场水系环绕,如游龙戏水。豪华公共空间为您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目的为了大量客流导入和公共娱乐的活动功能。地下分四层建设,负一、二层7000余平的大型时尚商业街区,地下双层停车场,共有停车位370个,采用全智能电子管理系统。
4、高品质配套:YOVO时尚街区,高标准定位电梯选用19部上海三菱电梯,其中15部手扶电梯,4部垂直电梯。为了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选用美国开利空调,开利1902年,发明了第一套科学空调系统。开利公司1915年在纽约成立。开利的产品生产遍布全球六大洲。2010年,开利销售额达到114亿美元,位居行业领先。
5、业态多样:YOVO时尚街区以时尚为主导,内设潮流服饰、流行鞋帽、时尚饰品、休闲美甲、特色餐饮、个性互动等经营品类。其中负一层分为梦幻品牌区、缤纷潮流区、个性精品区;负二层加设时尚百货区、魅力美甲区以及浪漫餐饮区。
6、个性街区:YOVO时尚街区特有的分街分区设计,各有别样异国风格,以时尚服饰、美食餐饮、美甲美容、个性品牌百货为主要经营业态,整个街区划分为五大区域,这些区域将从装修风格上进行视觉区分各具特色。
7、投资潜力:YOVO时尚街区以东京〃涩谷流行区为定位蓝本,以快速、潮流消费为主导,为年轻、主流、向上、具有敏感潮流触角的力量人群打造的时尚殿堂。小店铺、大街区,统一规划,全开放商业体格局,通过鲜明的街区动线/ 8
引导形成内部功能互补、客源互动的链式消费。4-30㎡主流小面积单铺,铺铺沿路,街街生金,有效控制总价,降低投资门槛。
8、专业管理:YOVO时尚街区采取单铺销售、统一物业管理的运营方式,聘请专业物管公司,量身定制标准化、个性化的高规格管理服务,从卖场环境、消费氛围等进行统一的建议和管理,从而带动整体商业的活跃度,为广大业主提供更高质量的商业投资回报前景。不管您是投资、自营、出租,操作都十分之灵活。总价低、回报率高,正是YOVO时尚街区的产权商铺的独有优势。客户:你们地下商场是否与周边地下商业相连
顾问:YOVO时尚街区一期正在在西北角办理与时尚大道相通的入口事宜,未来我们中央国际项目与时尚大道、地铁入口、苏宁广场、力宝城、三期地块(现中央百大广场处)互通相连。
客户:你们电方面怎么保证的
顾问:我们YOVO时尚街区整体双回路电源切换,电压为380V和220V,每平方约100瓦的用电量,户内用户采用电表为一户一表的集中管理,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您的安全、方便的用电。
客户:那有网线吗
顾问:我们YOVO时尚街区整体采用光缆入户(电话、网线、电视通讯系统将由业主自行开通),为您提供便利服务。
客户:你们这里得卖多少钱
顾问:王先生,刚才我为您详细介绍了我们项目,您感受到了YOVO时尚街区与周边同类项目相比的差距,高档次的项目定位、规划设计以人为本时尚前卫,建成后会成为徐州中心商业区的一大亮点,配合后期道路互通后,未来的升/ 8
值潜力也就不言而喻了。目前我们的价格正在拟定中,虽然项目优势非常明显,但我们一定会结合市场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销售价格的。
客户:那有新消息你通知我吧
顾问:好的,王先生我们这里最新情况一定会第一时间通知您的,您能简单帮我填写一下您的信息吗?(双手递送,让客户填写卡客户信息卡)
客户:好的。
顾问:王先生,这份是我们中央国际广场的项目介绍,您带回去给家人看看,也欢迎你下次与您家人一起来。
客户:好的,下次我带我老婆来看看
顾问:王先生,欢迎您再次光临,再见(送客户出门)/ 8
知识点熟记
地铁规划:
1号线(杏山子工业园—安然片区)全长31.9公里,主城区东西向的骨干线路(2011年—2016年)建设区间从杏山子工业园到高速铁路站,形成主城区东西向主轴线。连接老城3个商业中心(彭城广场、人民广场、淮海广场)和2个铁路枢纽(徐州火车站、高铁客运东站)及1个片区中心(坝山片区中心)和沿线重要地区(医疗,教育等)。
2号线(霸王山南侧—李井片区)(2016年—2018年)全长27.3公里,与城市东南发展主轴相对应的骨干线路,线路起点位于老城区鼓楼北部的霸王山南侧,将连接2个市级中心(老城中心和徐州新区中心)、3个公路客运枢纽(客运北站、客运南站、新区客运站)以及市场群、医疗、体育、展览公共服务设施。沿徐州城市南北向主干路中山北路向南,穿过老城区的核心———彭城广场后,沿解放路、迎宾大道通过徐州新区的核心,到达城东片区的组团中心部分,终点位于城东的李井片区。2号线全长27.3公里,地下段10.1公里,高架段17.2公里。
3号线(桃山路附近—二堡附近)全长18公里,其中地下线6.3公里,高架线11.7公里。是主城区南北向的辅助线路。3号线是主城区南北向的辅助线路,线路起点位于金山桥片区的桃山路附近,沿下淀路经徐州火车站后,顺复兴南路到达淮塔东路,然后沿解放南路,北京路到达铜山新区南部地区,终点位于铜山新区的二堡附近。
4号线(桃山路附近—铜山宾馆附近)4号线全长24.3公里,其中地下线3.7 / 8
5公里,高架线20.8公里。4号线为城东南北向的辅助线路,起点位于金山桥片区的桃山路附近,与3号线起点同站台换乘,经坝城北路向南,穿过坝山片区和徐州新区的核心区后向西,沿城市主干路到达铜山新区的西部地区,终点位于铜山宾馆附近。
3、4号线(2021年—2050年)HOPSCA: 城市综合体在国外又称为HOPSCA(豪布斯卡),它是由六种物业形态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成:
H,HOTEL,酒店,二期东塔楼43-57层拥用国际五星级酒店 O,OFFICE,写字楼,二期东塔楼11-42层甲级写字楼 P,PARK,公园,地面1.4万方的城市景观广场,型成中心公园 S,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二期东塔楼1-5层为高档购物中心 C,convention,CLUB,会所,多功能会所设在二期塔楼内
A,APARTMENT,公寓,二期西塔楼11-65层为豪华公寓
工业街区 篇5
金刚碑历史街区位于重庆北碚区近郊缙云山麓的嘉陵江畔,因江边有巨石入江心而得名金刚碚(谐音“碑”)。街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因煤业码头而兴起的,“抗战”时期因地势利于防空,国民政府的部分党政机关、科研单位、文化机构、大专院校迁至此办公。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如梁漱溟、熊十力、周谷城、谢无量、吴宓、陈子展、孙伏园、孙越崎、翁文灏等曾寓居于此,或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或兴办实业、开展科研,盛极一时。街区内一条小溪蜿蜒穿过,形成两水交汇、两面环山的自然山水格局。街巷与建筑沿小溪与嘉陵江呈“T”形台梯状分布,依山就势而建,具有典型的山地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形态。目前,街巷格局和部分建筑保存较完整,但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和环境破损严重,部分新建筑对历史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如何抢救性保护其传统风貌,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老街的历史文化资源,助推城市文化建设是当前金刚碑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将生态学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着重研究不同“文化物种”与其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不同的社会“文化物种”或种群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功能作用、存在状态以及生态演进等方面的规律和特征(1)。文化生态学创始人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Haynes Steward,1902~1972)认为,文化演进的因素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不同的文化形式是对不同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因此,城市中汇集、积淀的各类文化,包括文化观念、行为方式、物质空间环境等,都是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2)。
历史街区的传统空间文化生态系统是对周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是融合了地方传统文化和外来精英文化的时空统一有机体,系统中的各个文化生态群落发挥着各自的“自然选择”作用,不断地促进文化的演变更新,并逐步发展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文化。
1. 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层级
在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空间文化层级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文化有机体。各个空间文化层级内,由于彼此共同的文化基础,其空间具有相似性,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区域空间特色。
(1)文化丛
文化丛是文化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更加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他们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之中并作为一个文化单位发挥作用(3)”(图1)。文化丛往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组合。从文化生态学理论来看,文化丛也可以被理解为城市内部具有类似空间结构或者风格特征的那类城市空间区域。例如,可以根据历史遗存的类型将城市历史文化划分为历史街区文化丛、工业遗产文化丛、红色历史文化丛等,而金刚碑就属于重庆历史街区文化丛。
(2)文化簇
文化簇是文化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比文化丛小的文化单位。在文化丛中独具特色的整体空间形态、文化场所、空间单元、建筑类型等可以定义为文化簇。如金刚碑历史街区中与环境契合的整体空间形态、传统民居院落、码头、会馆建筑、古黄桷树等均可以被认为是文化簇。
(3)文化链
对于文化链的解释较多。有的学者认为文化链是不同的文化因子之间、同种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关联的现象(4)。在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中,可以将文化群落(文化丛或文化簇)之间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管道称为文化链。文化链常常与作为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廊道相结合,这就使河流、街道等成为文化链的载体,是城市空间文化群落相互之间的联系轴和发展轴。
2. 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要素
借用景观生态学概念,在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可以将空间文化要素分为基质、斑块、廊道以及不同空间交接的边缘区域(边界)四个部分。
(1)基质
基质是指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城市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5)。在历史街区中,基质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肌理及内在结构的面积较大的空间。对于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区历史街区来说,街区整体空间肌理是特征最突出的基质;而对山地历史环境来说,其所依存的自然空间和环境结构是特征突出的基质。金刚碑历史街区两面环山、两水交汇的自然山水地理格局就是街区的基质,是街区发展演化的环境基础。
(2)斑块
斑块是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质)在性质和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是在表面上与周边基质不同的非线性的空间区域(5)。从城市整体空间来看,历史街区就是一个类型的斑块;从历史街区来看,街区内具有特殊功能和形态的空间元素就是斑块,它是不同类型的文化簇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在金刚碑历史街区,可以划分出传统民居斑块、特色场所斑块等。
(3)廊道
廊道是城市景观中的唯一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基质或斑块的一种特殊的带形要素类型(5)。在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根据其空间类型、人类的作用以及自身特点可分为蓝道(河流廊道)、绿道、灰道(街道或公路)。廊道既是不同景观基质的分界线,又将不同景观基质相互衔接和协调。在金刚碑历史街区中,景观廊道包括街区中部的溪流以及弯曲的街巷廊道。廊道是文化链的主要载体,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聚集和交汇的线形空间场所。
(4)边界
边界是相邻生态系统交界的区域,它是“景观的皮肤”,具有过渡性和阻滞作用。边界最引人注目的生态过程是边缘效应(Edge Effect),即边界区域周边生物群落比较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出现不同生态环境的生物物种共生的现象,种群密度也有显著的变化。在城市历史街区的边界区域中,由于空间中基质和斑块之间的能量、文化、信息相互交流频繁,使其成为街区空间发展的活跃区域,其空间类型丰富,空间物种众多,影响街区环境的持续发展及其文化物种的多样性维持。
二、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生态特征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可以将历史街区的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要素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其主要的文化簇(空间形态、特色行为场所、建筑形态等)、文化链(信息符号系统)所构成的历史文化斑块、廊道与基质(街区整体自然空间或街区空间)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历史街区空间文化生态特征,为保护历史街区的各个文化要素、延续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网络奠定基础。
1. 空间形态特征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是最重要的文化簇。街区的功能结构、空间格局、街巷布局等物质因素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因不同的结构模式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气质(6),而且其相互之间以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通过彼此的协同达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影响并保持连续性,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簇。金刚碑历史街区是在开放的时空文化环境氛围中,依托煤业资源逐步兴起发展的,其街区整体发展顺应地势,依山而建,平行于等高线,利用较宽敞的山间台地进行空间营建(依山式),逐步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Y”形形态,街巷之间的高差以梯道、斜坡相连,充分体现了以自然基质为基础的原生空间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2)。
此外,街区空间形态中的街巷空间形态和街巷空间层次是极重要的文化簇,它能反映出街区内历史建筑生长的健康状况。街区内街巷空间层次越丰富,说明街区内文化生态因子越多,即在一定层面上反映该街区空间内各文化生态因子生长健康度较高;反之亦然。在金刚碑历史街区中,街巷空间形态是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地势地貌相适宜的,顺应了周边自然环境基质,其街巷空间宽窄相适、高低交错,具有山地街巷空间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同时街巷的走向也适应地形和建筑物布局的变化,形成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图3)。
2. 特色行为场所
历史街区的特色行为场所是展示街区内在气质和外在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街区空间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文化簇。它们作为城市传统文化丛根植的土壤和人们对城市归属感的寄托,具有巨大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码头、传统商业街、空间节点、传统艺术场所等都是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典型的特色行为场所,代表着复杂的城市历史和集体记忆,是多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逐步融合形成的文化因子。保护特色行为场所既能维持各种文化活动,还可以扩大居民同环境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加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现延续城市文化基因的目的。
金刚碑历史街区与嘉陵江交汇处的码头滩地、民国时期的文人名人居所和著名机构都是特色突出的行为场所。如张之江任校长的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旧址、于右任为董事长的草堂国学专科学校旧址、梁漱溟为校长的勉仁中学和勉仁书院旧址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抗战”文化氛围,是历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突出体现,极大地丰富了金刚碑的历史文化内涵。
3. 建筑特征
建筑特征包括细部特征,突出反映了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包括地方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技术、工艺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是历史街区空间文化生态系统中显性的文化簇。建筑特征具体表现为建筑形制、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建筑材料、建筑色彩以及单元构件、建筑装饰等。金刚碑历史街区内传统建筑蕴含着重庆地域特有的文化生态特征,是地方建筑文化与各种建筑文化思想在发展演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产物。顺应地形的台院式建筑、灵活的空间组合、朴素的地方材料以及宽出檐、小青瓦、灰白墙等都体现了重庆的地方文化特色。
建筑的细部往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地域文化,是历史街区重要的文化要素。建筑细部中的檐口、门、窗等的样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色彩和装饰元素等,都能体现整个建筑的文化特征及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全息的特征,不同文化的一小部分也能反映出整个文化的一些特点,建筑文化就具有这种特性(图4)。
4. 信息符号系统
信息符号系统是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系统中各文化生态群落(簇)之间的文化生态链,将各个文化生态群落有机地衔接起来,使系统发挥最大的效应。
每一个历史街区都有内在发达的符号系统,对居民和外来者都具备符号意义,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符号识别相关的文化信息。历史文化街区中一些不断重复的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和信息符号(如建筑类型、建筑构件、特殊装饰、色彩、构筑物等)经过识别就可以了解其空间文化的类型特点。金刚碑历史街区中连续的传统建筑的木雕门窗、小青瓦屋顶以及石板梯道、黄桷树等符号信息使其街区特征一目了然。此外,越是稳定的传统建筑体系,其信息符号越是稳定而明确。而历史街区中的新建筑,如果延续了传统建筑的形象符号就可以延续其风貌特色,反之亦然。
三、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延续
通过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特征、特色行为场所、建筑特征以及信息符号系统等文化生态资源的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文化生态资源类型、文化要素构成及其空间表现特征,把握各种文化生态资源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进规律,进而可以提出以保护文化基因为目标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
1. 文化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
在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保护更新中,首先应以系统论的观点将街区空间环境和历史文化要素视作一个完整的网络,并结合“文化生态位(7)”的保护和延续,提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保护更新策略。这就需要将历史街区中具有稳定和恒定性的“文化生态位”(即“结构性生态位(8)”)凝练、提取出来,作为构建文化生态网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结构性生态位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占据街区空间结构位置的文化要素,包括整体空间形态、空间肌理、空间边界、中心性特色行为场所、轴线性廊道等,其自身具有系统的稳定性,不会频繁地出现深层次的变化或变异,是历史街区内具有“传统性”和“习惯性”的部分(9)。
金刚碑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中,将结构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空间结构提炼出来,并从总体层面加以整合。即在街区整体空间结构上重点保护一些具有突出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的结构性历史建筑—缙云书院、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旧址、梁漱溟旧居、会馆等,并保留街区中间的溪流、主要街道和巷道等生态文化廊道,以维护街区的结构性文化生态位,建立起以文化廊道为坐标轴、重要历史建筑和特色行为场所为坐标点的街区历史空间标识系统,成为历史街区文化生态演绎过程中恒定的基因,使其得以在新的结构系统中延续和合理地生存,以达到对系统内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图5)。同时,利用重构主义手法,将“结构性生态位”建立在新的空间联系上,使街区各个历史时期都能留下各自的文化生态痕迹,在新与旧的交织中创造街区活力。主要方法是对街区内一般历史建筑(包括街巷两侧的临街建筑)进行适当的保护性改造,以达到有机更新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目的。
2. 文化生态廊道的重构
“城市物质文化生态群落是细胞,服务体系则是网络,只有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化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平衡(10)”。历史街区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足迹,文化生态因子具有混杂、多元的特点。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廊道(包括街巷、河渠等)的保护更新,关键是要保护、恢复和强化以廊道为载体的文化要素,并串联地标式的历史文化建筑和特色行为场所,以形成网络式“生态链”,实现街区文化生态系统的代谢和平衡。
在金刚碑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中,保护好重要的结构性历史建筑的同时,还要通过保留现有的街道、巷道、溪流以及开辟小广场、游览步道,强化具有特殊文化心理意义的非物质文化场所或视觉心理联系的“文化足迹”,将各种文化斑块(陪都遗址、名人故居、传统民居、码头、黄桷树、活动场所等)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化的文化生态廊道系统,增强街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在街区历史文化生态基质的基础上植入一些新的文化斑块,加强街区内的各项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图6)。
3. 文化丛特征的凝练强化
空间肌理是历史街区文化丛特征的最突出构成要素,具体表现为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包括空间图底关系、空间结构等。历史街区在城市历史发展的冲刷下,很多历史街巷空间肌理尚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关键在于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根据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的观点,文化在城市空间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绝大部分特色均编译在类型中,空间肌理的形式只是其表层结构,类型则是其深层结构。
延续历史街区文化丛,应注重对历史街区空间肌理特征的凝练,对街区空间肌理所涉及的街区布局、巷道、建筑组合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强化,以达到内在本质的延续。同时,街区空间肌理的连续性变化是由其自然环境基质的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在进行街区空间整合时,对新建的部分应当充分尊重原有空间的文化生态群落特征,延续空间肌理与环境基质的相互关系。在金刚碑历史街区空间肌理的保护更新中,继承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的街巷空间结构,避免由简单的机械划分而造成街巷空间序列的平铺直叙(图7)。同时,为了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顺应山势变化,因地制宜,采用复合、分离、串并联、穿插、层叠等方法,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形成高低起伏、层次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图8)。
4. 文化生态氛围的动态创造和保护
文化生态氛围就像生态学中的环境基质一样,它给予历史街区各文化生态细胞人文营养,维护和促进历史街区的发展演进。历史街区中的特色行为场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空间文化意义,是营造城市独特文化生态氛围的重要因子。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氛围会造就出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场所,它是与传统的街区空间形态及民俗文化紧密相连的。
动态创造和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氛围,可以结合标志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新建筑的营建,以及街区街巷、节点空间的保护和更新,延续和营造具有文化特色的行为场所,让传统文化空间产生张弛交替的节奏变化,增添街区的趣味和生机,为居民提供休憩、交流、聚会的场所。同时应注重突出历史建筑的主体地位,保留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维护好街区传统的整体环境意向。在金刚碑历史街区文化生态氛围的营造中,于主要街道两侧,引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商业老字号并形成一定规模,恢复原有的商业氛围;结合街区内特有的陪都时期的文人、名人旧居等历史建筑挖掘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反映街区文化的博览设施和文化设施,将形成金刚碑街区的一大特色;通过保护原有的街巷系统,新增街巷节点空间,设置活动广场以及戏楼、茶馆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组织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保留人们对金刚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和延续古味、渝味、文化味的文化生态氛围(图9)。
四、结语
如何有效保护历史街区,并使其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当前历史街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解析历史街区这一文化“生命体”的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其生长演变的规律,通过文化基因(文化类型和文化要素)的保护和延续,探寻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途径,对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摘要: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解析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分析其文化生态特征,并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从文化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文化生态廊道的重构、文化丛特征的凝练强化以及文化生态氛围的动态创造和保护等方面探寻其文化生态发展的适应性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空间,保护,更新
参考文献
(1)参见:冯天瑜.文化生态学论纲.知识工程,1990(4)
[2]参见:J.Grinnell.The Niche-relationships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Auk,1917
[3]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4]参见:Richard T,T Forman,Michel Godron.景观生态学.张启德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
[5]参见: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与城市的断想.华中建筑,2001(3)
[6]参见: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8]“结构性生态位”是指在城市空间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系统结构位置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系统内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且能够影响系统总体平衡的基础生态位。
[9]参见:何依,李锦生.后现代视角下的旧城空间更新.城市规划学刊,2008(2)
[10]参见: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工业街区 篇6
然而, 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在近十年间遭到大面积拆除。当地政府声称推行“镶牙式保护”, 即只保留个别古建筑, 而大量拆除所谓“没有保留价值”的房屋, 用于商业开发, 兴建仿古建筑。今年年初,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走访南京安品街后发现, 所谓保留个别古建筑也只是空言, 他对这一“镶牙式保护”作出严厉批评。单霁翔表示,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同于文物建筑的保护, 不能只留下一些孤零零的文物保护单位, 认为它们才是“牙”, 其他的都可以拆掉,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还要保护老民居、原住民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 不能只保护个体的文物建筑。不仅如此, “我在现场看到, 镶上去的多是‘假牙’, ‘真牙’在哪儿呢?”
书生们的“保卫战”
在刚刚过去的十年里, 老城南历史街区一直遭受着被改造的命运。经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等一批文物专家证实, 自2001年以来, 至少有36处区、市、省级文物因旧城改造等被毁。
实际上, 老城南在南京曾是重点保护对象。早在1995年, 《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 的批复》 (后简称《批复》) 中就强调了对老城南的保护。《批复》中提到, 要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和落实12片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地段的各项保护规定, 这12片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地段中, 有5片为城南传统民居。
但对老城南的拆除一直就没有停下, 2006年出现拆除高潮。
对此看不下去的侯仁之、吴良镛、傅熹年、宿白、郑孝燮、徐苹芳、罗哲文、谢辰生等16位国内著名学者上书高层, 吁请停止对南京老城南的拆除, 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拆除工作一度告停。
按照上级指示, 2008年3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会议在南京举行, 会上, 两院院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干峙要求南京“一定要有整体保护的观念”,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认为“城南地区要重点保护”,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强调“要保持历史遗存的原真性”。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汪永平, 曾参与制定《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先后到城南调查五十多次。“门东已经拆得差不多了, 门西等还剩下1平方公里相对完整的历史街区。现在除去水面和道路, 也就五十多公顷了。这是最后的还能够整体保护的地方了”。
可到了2009年, 对老城南的大规模拆除又由当地政府拉开大幕, 老城南的南捕厅、安品街、门西、门东等历史街区被列入“危旧房改造计划”, 当年春节后大规模拆迁进入高潮。
当时, 88岁高龄、正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谢辰生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不守信用, 简直是胡闹!”
29位专家学者又挺身而出——由他们联合署名的题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的信函, 被分别寄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江苏省委以及南京市委。他们呼吁, “如果不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金陵古城将在几个月内被彻底拆光。”
“镶牙”还是“拔牙?”
2006年底, 在大拆大建遭各方反对之际, 南京市有关部门召集本地专家学者, 让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向大家介绍了“镶牙”式肌理再造的老城南保护模式。
南京市规划局编纂的《南京门东南门老街复兴规划研究》对该模式解释如下:突出街巷格局、空间尺度和城市肌理的保护, 在保护、修缮部分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的同时, 对其余搭建棚屋及不协调的建筑进行“镶牙”式更新。
在城南, 经过“镶牙”式改造的例子已有三个——“南门老街”、南捕厅和内秦淮河后五里改造。“镶牙”式还被写进了《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该规划提出对南捕厅分三层次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环境协调区。其中, 历史街区在甘熙宅第周围, 确保原汁原味;历史风貌区, 保护一、二类历史建筑, 其他建筑采用以传统风貌的新建筑用插建方式更新。
然而, 这个美好想法, 后来并未实现。
在南捕厅二期和三期改造中, 老建筑几乎被拆除殆尽, 全部原住民被迁走, 前者用于建设大型仿古商业街, 引入绿柳居等几家“老字号”和“爱尔兰酒吧”, 形成游玩、购物、餐饮一条龙的产业链, 后者则用于开发独栋公寓、酒店公寓、花园酒店和总部会所。而在内秦淮历史文化保护区, 有关部门承诺原址保护的生姜巷43号“北货果业公所”, 最后在规划的“保留”名单中删除, 最终被拆成一堆瓦砾。
“老宅全无、住民全无, 剩几个全新的商铺, 还有吃喝玩乐一条龙。”谢辰生叹道, “牙都被拔光了, 谈何镶牙?”其他一些专家也表示, 镶的“牙”跟以前风貌根本不相符, 都是些假牙。
对这种“镶牙式填入、织补肌理”的做法, 有专家指出, “这都是理想中的状态, 但最终这个地块拆平之后怎么开发?政府很难拿出这笔钱, 而开发商又不希望拿到手的地块有零星的文保建筑留在上面, 或对容积率、对开发项目限制太多, 所以到最后, 根本无法落实。”实际上, 据知情人士透露, 南捕厅这块地后来就被政府卖给了一个开发商, 对方提出:净地出让。
面对种种质疑, 赵辰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镶牙”式的尝试“就如同写一篇文章, 从立论本身就是商榷的, 即使立论成立, 整个如何写下去的每一步都是值得商榷的”。
有人反驳:哪有随便拿历史街区做试验的道理, 文物拆掉了, 拿什么弥补?
而作为该规划的主持人, 赵辰否认自己是镶牙说的提出者。他说:“我就是打死了, 十八般武艺都用尽了, 也就是一个建议者, 不是决策者。规划只是规划。城市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 我们的工作是做协调, 既要保护, 又要发展, 这个事情非常难做。”
“整体保护”走弯路
“镶牙”模式要不得, 那么该怎么保护老城南历史街区?专家们有一个共识:名城的整体保护就是要落实到各个历史街区的保护, 对南京而言, “整体”就是“街区”, “街区”就是“整体”。
这个共识也体现在2008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该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应当整体保护”。整体保护意味着包括传统民居、民国建筑、历史街区、地下文物、城市肌理在内的一切历史遗存都应当保留下来。
去年3月18日,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草案) 》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南京市作协副主席薛冰、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杨永泉和吴小铁、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姚远5位专家联名向南京市法制办递交了建议书, 表示《条例》 (草案) 出炉令人鼓舞, 但其中老城的“保护区”划得太小令人担忧, 他们希望对老城实施整体保护。“不久前应邀参加该市法制办的保护条例专家咨询会时拿到的文本上明明写有‘历史文化名城应当整体保护’的字样, 刚过了一个星期, 怎么反倒又不提整体保护了?”薛冰质疑道:根据制订中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1.186平方公里, 历史风貌区2.489平方公里, 共3.675平方公里, 占老城面积7%, 如果单算历史文化街区, 只占老城面积的2%, 如果除去其中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面积, 恐怕老城面积的1%都没有。如果一座城市99%的面积都不配作历史文化街区, 这个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吗?
去年8月, 南京市规划局、市法制办、市文物局等部门参与起草的新《条例》获得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新《条例》在总则第三条确定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保护原则。
而《条例》转变为具体的规划还需要一段时间。去年底, 根据新《条例》“整体保护”的规定, 老城南规划提出“小规模”、“逐院式”、“全谱式”地以院落为单位, 渐进地进行恢复保护。
今年初, 对前几年被拆掉的街区进行的恢复工程终于开始。门东、门西等片区本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唯一存留下来的同时保留有古街区和古城墙的地段, 却在2006年被拆除殆尽。如今, 南京市正在依据1937年地籍图、1951年地界图等鼎盛时期院落边界记录资料, 对这些被毁街区按照原来肌理进行重建, 有些地方甚至要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再现出来。已经消失的膺福街、大井巷、小井巷等七八条老街巷的名字, 也将随着道路的重现, 得以恢复。
工业街区 篇7
对历史街区的研究在国际上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1], 它的主要思想是以整体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环境风貌来展示特定空间区域的历史价值, 反映城市的发展脉络。我国许多历史街区由于改造不当, 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随之消失。通过旅游开发来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实践。然而, 由于一些地方在开发中过多关注其外在形态、发展趋势与商业利益的结合[2], 将历史街区作为纯商业项目开发, 成为了旅游商品的大卖场, 而对展现其历史文脉的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却远远不够[3], 从而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
文化资源是历史街区历史文脉的核心。对历史街区中的文化元素良好地挖掘与开发, 不仅能够满足游客深层次需求, 而且能更好地展现历史街区的风貌, 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从而给城市注入新活力[4], 达到改善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目的[5]。以“双东” (东关街、东圈门的简称) 为代表的扬州古城区在“中德”合作项目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旅游开发, 已初成规模, 但在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双东”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来提升“双东”历史街区的旅游产品层次和旅游发展思路。
2“双东”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特征分析
2.1 各类文化资源多样、丰富而集中
“双东”历史街区是历代扬州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拥有多种丰富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以经学世家刘文淇的“青溪旧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 以个园为代表的园林及盐商住宅文化, 以扬州漆器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以广陵琴派、木偶戏等为代表的传统曲艺等。这些资源不仅多样、丰富, 而且多集中在以东关街为核心, 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800米的区域之内, 资源分布密集。
2.2 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价值高
“双东”历史街区的物质文化资源多为清初以来形成的, 而像扬州漆器、玉雕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历史则长达数千年。扬州在历史上曾几度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而“双东”历史街区的文化是扬州城市历史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和缩影, 它不仅体现了在封建社会经济条件下, 城市群落发展的轨迹, 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而且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资源是现代旅游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元素。
2.3 资源残存特征明显
扬州的城市历史尽管悠久, 但多劫难, 经过多次战火的破坏, 承载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多被破坏, 许多已成为历史文化碎片, 保存完整的非常少。除逸圃等个别遗迹保存基本完好之外, 大多资源都或多或少地遭到过严重破坏, 几近于碎片;尤其像原始的东门遗址、三祝庵等已经不复存在。这种资源丰富, 但多为残存的特征, 不仅给保护与修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而且对旅游开发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3“双东”历史街区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与评价
3.1 基础设施的改造初成规模
在空间结构上, 有大量的生活街巷与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紧密相连, 经过最近几年的改造,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街巷体系和民居风貌, 空间分布较为合理。尤其是从东圈门16号到长乐客栈以及逸圃修复的完成, 对古城区的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起到了有效的保护, 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原住居民的生活环境,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开发休闲文化旅游以及对旅游开发层次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3.2 文化资源的挖掘仍处于浅层次阶段
在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中, 园林、旧居、艺术、节庆, 甚至商铺等都透露着浓厚的休闲生活文化气息。“双东”历史街区虽然已经进入初步经营阶段, 但由于名人文化、休闲文化等众多文化资源还未进行充分挖掘, 与当前旅游产品还未很好地结合起来, 资源的文化特征展现明显不足, 导致市场定位不明确。此外, 休闲文化、市井气息与当前旅游消费契合不足, 比如长乐客栈, 虽然已经开始经营, 但对服务设施的改造与运作方式, 对市场需求的把握等方面基本上停留在对外模仿上, 而对最具独特性的“李长乐将军文化”的展现上缺失明显。
3.3 文化资源的整合严重不足
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文化资源残存的特征, 使得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进行单一开发有很大难度, 难以形成有吸引力的品牌。像名人故居等宅园资源, 目前仍然处于各自独立开发状态, 缺乏整合, 而且多以纪念馆或住宅观赏的形式来展现, 这种低效开发, 不仅导致产品层次低, 且空间利用效率也不高。此外, 对于有浓厚市井气息的商贸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且在外在形象上与其它历史街区雷同现象明显, 个性不足, 有千城一面的发展趋势。再者, 双东街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主要是以东关街主干道为主, 与其相连的许多古巷基本处于未整合状态, 使“双东”在旅游的空间发展上显得有点孤立。
3.4 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缺乏科学规划
非物质文化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特色, 是扬州历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资源。然而, 由于历史与空间的原因, 像手工艺、曲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已经消失或远离“双东”历史街区。目前在开发中, 不仅对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与整理不足, 而且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 导致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没有良好的展示空间, 难以顺利进入历史街区。
4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思路
历史上双东街区因东关古渡的重要交通地位而繁荣, 其中盐商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盐商园林、盐商住宅以及因盐商而兴的休闲商贸业是东关街的主题。弱化东关街旅游发展中过于商品化趋势, 强化其休闲化、生活化的旅游内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对双东历史街区进行文化资源整合, 打造特色化的文化旅游品牌应从以下四方面推进。
4.1 从资源价值入手, 整合文化碎片为文化旅游名片
理出“双东”历史街区文化中的核心资源。将目前具有多种资源特征的个园、汪氏小苑等园林文化、盐文化、名人旧居作为核心旅游资源, 通过盐文化为主线将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 融合休闲产品于园林资源性产品之中;对市井休闲文化中的美食、商贸文化、手工艺, 以及非物质文化资源中的主要遗存等资源进行归类, 鼓励相关企业进行相关产品研发, 以展示加销售的组合方式推向市场。
以名人文化和盐文化两个资源点为主, 横向延伸, 并融入休闲、美食、沐浴、传统风俗等资源, 打造一个整体的文化品牌, 最终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文化旅游名片。此外, 在对资源的挖掘中, 要善于发挥各个领域的专业力量, 比如在建筑、历史、旅游、书画等方面与专家来共同挖掘和整合, 才能将这些碎片转变为有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
4.2 凸显特资源个性特色, 打造扬州文化旅游精品
扬州的园林“多是宅”, 这些宅院多与盐商文化有关, 这些资源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这些名人或盐商的生活享受、情趣追求, 在宣传中应作为显著的个性特征。比如, “双东”街区中的个园、壶园等园林最大的特征莫过于其“附庸风雅与生活气息”。当然, 园林独特的景观设计也是其重要特征, 但在宣传形象上与拙政园等知名园林比就不具有竞争优势。
在产品设计上, 以高起点来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避免低质产品充斥市场后再提高其层次。从最主要的特色工艺、曲艺、茶文化等休闲产品入手, 先提升其层次与品质, 然后再向其它文化产品推进, 最终形成数个文化旅游精品组成的一个文化产业链条。同时, 还应处理好文化旅游产品之间的竞合关系, 在开发中注重产品之间的互补, 协调它们之间的互斥以避免相互间的恶性竞争。
4.3 展示文化资源内质, 培育生活化的旅游特征
“双东”历史街区中壶园、逸圃、华氏园、汪氏小苑等名人故居与古宅, 它们的修复仅仅是留住了历史的空间。要让游客触摸到它的过去, 除了导游的解说或游客自身的知识水平, 还需要运用像情景体验、模拟展示等多种手段将其资源的文化内质展现出来, 或把历史上这些资源的经典文学作品用动态表现出来, 将其意境转化为感觉得到的现实, 使游客能够回到历史中与“主人”对话。
依托政策手段促进扬剧、糖人、面塑、扬州剪纸等传统文化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经营方面, 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发展成为近于无序的、自然的市井文化状态, 近似地体现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 使体现其传统休闲文化的“市井文化生活”成为“双东”历史街区最大的卖点。让游客在旅游中尤如在享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使游客达到全身心的放松, 从而提高旅游体验层次。
淡化旅游气味, 强化生活气息与活力。居民参与是历史街区旅游资源得以长久发展的原动力。将居民与游客的需要与弘扬美食、沐浴、足疗技艺等休闲文化资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以“双东”为中心向周围扩展, 开发出“生活化”的文化旅游休闲产品消费圈, 使“双东”街区成为居民的生活集聚地, 成为游客在扬州旅游中的“生活必需品”。在满足游客需要的同时, 使之感觉像是一种生活而不是旅游, 从而形成成熟稳定的需求市场。
4.4 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扬州古城历史发展时期虽然较长, 但地理位置一直较为稳定, 在历史上的多次损毁与重建后, 许多历史资源与信息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的重叠性, 部分历史资源随着古城的改造与修复, 在成就一定历史风貌的同时, 另一部分历史信息可能会永久消失。因而, 当前最紧迫的是尽快收集与挖掘“双东”历史街区中所有相关资源的历史文化信息, 尽可能地保留住传承下来的历史资源, 为以后研究扬州历史与文化, 以及进行相关资源开发提供依据。建立“双东”历史文化博物馆, 展示扬州文化与历史, 便于游客和居民全面了解以“双东”为代表的扬州历史, 成为指引城市的一个介绍性窗口, 提升旅游信息服务水平。
将这些资源数字化, 将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这些历史文化并参与到历史资源的保护与挖掘中来,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有条件地恢复某些文化遗产。借助历史资源的数字化, 将旅游资源相关信息, 通过网络平台向游客提供信息服务, 使“双东”历史街区与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沟通平台, 为游客提供相关旅游资源信息, 营造无障碍旅游信息渠道, 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从而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
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不仅是为了经济目的, 更是为了保护好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 为城市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通过把古城潜在的历史文化转化为现实的城市竞争力, 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来提高扬州的经济实力, 从而为把扬州打造成为个性化的休闲文化城市奠定基础。
摘要:通过对扬州“双东”街区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分析, 在对“双东”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基础上, 依据其资源特征, 提出了通过整合文化碎片、挖掘特色资源、培育生活化旅游、加强资源数字化建设等手段来打造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品牌思路。
关键词:双东,历史街区,整合,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朱佳秋, 丁玎.对当代中国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思考[J].山西建筑, 2009 (9) .
[2]张薇.历史街区保护模式转换的特色缺失问题[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8 (1) .
[3]郑昭彦.从清河坊改造看历史街区的文脉缺失[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 (4) .
[4]相征.浅谈城市历史街区有效保护利用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24) .
[5]闫杰.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浅谈历史街区改造[J].江苏建筑, 2009 (2) .
街区制 篇8
从拆除观念之“墙”开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后, “推广街区制, 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城市减灾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金磊表示:“‘街区制’是一种城市管理的更新, 是解决宽马路、大街区‘城市病’的策略之一。”逐步拆除“围墙”, 打破小区间的“围城”, 重在拆除人们心中的观念之“墙”。
“街区制”并非高深的概念, 也不能说是舶来品。居民住宅临街而建, 古已有之, 中外皆然。但是, 我国30多年的高速城市化使街区发生了变化, 城市中已难寻开放空间, 小区封闭式的“围墙”管理几乎成为唯一选择。
封闭与开放, 并非完全取决于实体的墙, 而是重在城市管理是否有社会化综合治理良策。金磊认为, “街区制”不仅要符合现代居住模式, 还要体现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征与习俗, 具备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合理的用地配置、安全舒适的开放空间、连续开放的绿色环境, 更要满足住区邻里空间回归城市的诉求。在多数发达国家, 城市住区的开放性使之早已告别“睡城”, 成为充满活力的开放社会。
有人质疑, 无围墙“街区制”安全吗?金磊提出, 无论是不再建新小区围墙, 还是逐步拆除旧有小区及大院围墙, 都不可“一刀切”, 都要以调查研究为先。
对城市管理者及城市公众而言, “街区制”是城市空间精细化治理的良策。面对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 面对城市“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新需求, 面对破墙通路等规划整治的策略, 金磊提出建议:借“街区制”建设之机, 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系统研究城市交通各类拥堵的真正“症结”, 万不可将解决拥堵方案仅仅寄托在“拆围墙”上;要更科学描摹城市家园的未来, 人性化的规划不仅要安放我们的生活, 更要创造关涉“心灵”的栖息地;要逐步拆除“围墙”, 打破小区间的“围城”, 使“街区制”建设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顾及民众合法权益。
北京Beijing
北京在西城区试点“拆墙”5米宽小巷拓成18米
“打开”街区、加密城市路网的试点, 已经在北京启动。近日从北京市规划委获悉, 在西城区三里河区域中, 一条处在建筑物、大单位夹缝中的5米宽便道, 将拓宽成为城市支路。北京市规划委近日已经启动公示。这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后, 北京发布的首个试点项目。
凌乱的架空线、灰突突的电线杆、各种高矮不一的招牌, 使三里河南二巷看上去和20世纪90年代遍布城市的任何一条小巷差不多。西城区三里河一直都是部委聚集、道路路网密度偏低的地区。西城区政府也一直在为该区域的交通问题发愁。这次将小巷提升成市政路, 是为了改善三里河南横街与月坛南街之间的通行条件, 与三里河南横街、月坛南街形成较为完整的道路循环系统, 缓解周边居民交通出行难题。
北京市规划委计划将这条现状为长220米、宽5米的小巷拓宽为18米的规划道路, 将其原综合商业金融服务业用地及基础教育用地的性质调整为道路用地。
根据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这次的规划调整正在进行公示, 听取公众意见, 公示期限不少于30日。如果公示通过, 该项目有望在近期启动实施, 为这个较为拥堵的街区疏通“血管”。
长沙changsha
长沙政府自拆围墙建公园致力打造“千园之城”
从2015年4月起, 长沙市全面开启“拆围透绿”工作, 要求区县政府自拆围墙还绿于民, 并完善相关便民设施, 将机关大院变成市民休闲的社区公园。围墙被拆除后, 长沙县委政府机关大院与一街之隔的“星沙文化广场”, 成为该县最大群众休闲广场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 长沙市还通过拆除公共场所及闲置用地的围墙, 以及采取铁腕手段拆除大量违章建筑等举措, 大幅增加城乡绿量, 逐步形成绿网体系。“造绿为民、造绿惠民, 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城市绿化公共福利。”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说, 要通过修路、增绿、添景等方式, 最大限度地把公共空间还给市民群众, 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指数。
自2015年以来, 长沙市打响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拆违控违攻坚战。要求以斩钉截铁地态度、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务求实效的精神, 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实现中心城区100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一年内基本拆除、两年基本清零”的目标。2016年, 长沙市把“拆违复绿”作为重点, 力争让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
浅议城市街区 篇9
关键词:街区,特色街区,住区街区,人性化,个性化
1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越来越多的街区和建筑都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面貌, 无数现代时尚的建筑复制品或毫无特色雷同的街区蔚然成风。随着汽车进入千家万户, 机动车道不断的扩宽, 宜人的城市街道和城市空间越来越少。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 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 城市也就有生气, 街道沉闷, 城市也就沉闷。”可见, 城市的街道之美足以体现这个城市的性格和魅力。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指出城市的五要素:“道路, 边界, 区域, 中心节点和地标。”街区往往包含城市要素中几项甚至全部。
由此可以看出, 城市由街区组成, 而街区集中反映了城市的面貌和意象。
2 街区的概念和分类
2.1 街区的概念
“街区” (BLOCK) 源自于20世纪中期以街道和广场的形式来建设城市的欧美传统。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 (商业) 、L-Liefallow (休闲) 、0-0pen (开放) 、C-Crowd (人群) 、K-Kind (亲和) 。BLOCK理念最早发源于美国, 如今在欧美等国家, 街区式生活已是人居的主流模式。我们说的街区概念, 是以街道为主体, 能够满足相对完整的生活功能的空间区域, 是多元化空间的载体。
2.2 街区的分类
街区大致可分为特色街区和住区街区。所谓特色街区是指体现城市文化特点, 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一种或多种功能特质的公共街区。它是城市文化、商业与旅游的结合, 是满足市民与游客消费需求的重要场所, 也是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根据其不同功能, 特色街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商业购物旅游街。 (2) 生活休闲娱乐街。 (3) 保护性街区。一般是保护古老的风俗人情, 历史文化的街区。如上海的城隍庙街区, 新天地街区, 上海外滩的“万国博览会”街区。住区街区是以街道为主体, 能够满足居民相对完整的生活功能的空间区域。
3 街区的构成要素
街区的构成元素有街道, 围合街道的建筑, 街边广场, 街边小花园, 铺地、小品、照明、植物配置等。
没有建筑, 街道不能成为街道。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这样写道:“建筑外墙即是广场或者街道 (即城市外部空间) 的内墙。”可见, 街道是一种文化, 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在现代城市里面, 绝大多数人都在室内活动, 建筑内部才是最有活力的场所, 所以要街道富有活力, 就必须将建筑内部的秩序渗透出来, 街道的活力是两侧的建筑造成的。
3.1 建筑和街道的空间关系
(1) 开放式。在一些优美的海岸小区, 在沿街布置独立住宅时, 住宅与街道之间有整体的过渡空间, 种植有葱郁的草坪和美丽的花卉, 放眼望去, 一派田园风光, 将街道环境的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这种关系对街区环境美化的贡献很大, 形成生动宜人的居住环境。
按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建筑和道路间应留数米宽的距离, 安排绿化广场小品等向街区空间开放, 成为街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封闭式。大部分的住区, 为了私密性和安全, 在街道和建筑间建完全封闭的院子或围墙形成街道, 这种街道往往单调乏味。但围墙退道路数米的用地, 可处理成栅栏绿篱, 能给单调的围墙增色不少。在中国的传统住区街道, 街道被封闭的围墙限定, 街道没有丰富的建筑立面, 但偶有几支红杏出墙, 鸡犬之声相闻, 琴瑟和谐的意境。人们虽没有美化街道的观念, 但浓浓的生活气息, 仍然使得街道投射出建筑内部的秩序。
(3) 直接式。外墙直接形成街道, 外墙上门窗的形式, 形成街道的表情, 内部秩序完全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希腊意大利的很多街道是除石构建筑之外, 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街道会受建筑形状所左右, 或宽或窄, 或自由弯曲或适当交叉。我国传统的街区一般采取这种形式。外墙上有丰富多彩的门窗装饰, 建筑与街道内外互动渗透, 室内的生活气息洋溢到街道上, 极富感染力。
3.2 街区街道的比例、街边广场及街边公园
(1) 街道宽度。街道宽度与两边建筑高度有关。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详细的论述了步行街道宽度D/建筑高度H的关系:“步行街道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高度, 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物高度的2倍, 用公式表示为1<D/H<2, 当D/H<1时, 从步行街来说, 成了建筑与建筑相互干涉过强的空间;D/H=2时, 则有点过于分离, 作为步行街的封闭性不容易起作用。D/H在1与2之间时, 空间平衡是最紧凑尺寸。”如上所述, 芦原义信提出步行街D/H最佳比例是1.5~2.0, 我国传统商业街道D/H在0.7~1.5之间, 街道宽度6~8米, 亲切感较强。如今由于人口和交通工具的增多, 街道的容量也相应增加, 经验得出最佳适合街道比例应是1~2之间。
(2) 街道的长度。由于人在行走距离过远时, 容易产生厌倦疲惫的心理, 所以对步行街道的长度也应有一定限制, 目前, 国内外经验普遍认为舒适的人行街道长度在500~800内。若过长, 可分段处理。
(3) 街边广场。好的街边广场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广场边界线清楚, 边界一般是建筑外墙, 铺装面直到边界, 能成为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关系。二是一面或两面和街区相连。三是具有良好封闭的阴角空间。阴角空间是指建筑交接时凹进去的空间。阴角空间封闭性强, 让人感觉安全和亲切。三面或两面由建筑所围成, 一侧或两侧面向街道, 这样的广场有两个或一个阴角空间, 形成有归属感的室外空间, 在这样的广场里停留或休息, 既安定又惬意。当人从街道向广场看时, 广场有很好的空间封闭感和整体感, 与街道相对的建筑常作为视线的焦点。当人进入广场内时, 看到道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给广场增添了动感与活力。为了提高广场空间的完整性, 常在广场与道路相邻的一侧, 布置绿化、喷泉、坐椅、花坛等分隔空间, 这样, 广场由建筑和各种小品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空间。
街边广场另一种形式是下沉式广场, 是指低于路面, 由坡道和台阶相连的铺地空间。由于低于地面, 由挡土墙代替周围建筑, 四角严实, 强调了转角, 保证了广场空间的充实性, 因此形成“图形”关系, 创造出虽是室外却像室内的阴角空间, 这种空间让人安定, 不受打扰, 而且和街道联系紧密, 使街道充满生机勃勃的气象。
(4) 街边公园。传统意义上的公园, 以自然景观为主, 占地大, 领域独立, 周边以围墙, 大树, 栅栏同周围的环境隔断。这些城市公园由于面积过大, 不方便管理, 一般夜间不能使用。但对于街道旁一些面积较小的公园和绿地, 我们可采用密接的方法。首先, 小公园或绿地要靠近街道, 进出方便, 同街道一体化设计, 甚至可以穿越, 成为街道的一部分。其次, 视线上要通透, 不能设高大的树木遮挡, 一般设置草坪, 绿篱, 视觉上连通, 没有阻隔。第三, 没有时间限制, 可昼夜使用。由于方便进出, 视线通透, 给人安全感, 管理也方便, 故可以夜间积极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淮海路上的淮海公园, 淮海公园由于面积较大, 沿淮海路的一侧, 采用密接的方法处理成可以穿越, 昼夜使用, 视线通透的小公园;靠太仓路的一侧还是保留的传统公园的格局, 有大树, 围墙。两者通过通透的围墙相连。白天两者连为一体, (下转第23页) 晚间小公园照常使用。
4 城市街区的设计原则
(1) 人性化设计。1980年, 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我的城市构想”座谈会上, 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 (1) 能安心居住的街道; (2) 有美好生活的街道; (3) 被看作是自己故乡的街道。”这三项目标都是与人性化密切相关的。
每个人都生活在街区的环境中, 街区环境对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塑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人性化设计, 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这体现在街区宜人的尺度和完善的街道配置。采用适宜的街道宽度和长度, 配备完善体贴的街道设施, 塑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品质。进一步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人的心理最基本的就是安全感。组织好各种流线, 实现人车分流。人的心理较高层次的追求, 是满足价值的需求, 塑造宜人的交往空间, 体现生活价值的休闲场所, 能让人感觉亲切, 并留下记忆的空间。
(2) 整体性设计。保持街区的整体性, 形成有整体感的空间序列, 首先要使建筑的排列布置具有内在的秩序。其次, 街道两侧的建筑可利用其材料, 质感, 色彩, 元素来渲染街区空间的气氛, 高低错落增加空间的透视感和深度感, 而建筑的连续性是保证整个街道空间完整性最重要的性质特征。西方城市街道和中国传统商业街道往往以相似的色彩, 材料和开窗形式造成的氛围让人驻足, 街道中的每一个建筑都不会喧宾夺主, 表现得很谦和, 宁静, 形成统一协调的美感, 人们在其中行走, 兴致勃勃, 流连忘返。
(3) 多样性设计。克林·罗的《拼贴城市》中指出:“城市不能是单一的景观, 而应是不同时期, 不同功能的混合体。”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道:“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产物,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 这些人的兴趣, 能力, 需求, 财富甚至口味都千差万别, 他们之间相互关联, 同时又不断的相互适应, 结果产生了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城市功用, 并形成富有活力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他称这种复杂性为城市的多样性。城市的复杂多样性正体现在街区的复杂多样性上。在街区设计中, 应尽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 使其满足各色人等需求, 街区才具有生命力。
(4) 个性化设计。不同的气候, 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历史, 不同的城市的街道应体现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条件,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氛围的街道应有自己的个性。不同性质的街道应体现不同的设计风格, 比如对于住区的街区, 应满足住区居民的需求;而特色街区, 则是凸显其特色, 吸引人流。
(5) 可持续性设计。街区是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反映了城市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我们应充分认识每个街区的场所精神内涵, 深入体会, 并注重继承和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简·雅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3]芦原·义倍.《街道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