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2024-06-28

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精选12篇)

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篇1

目前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有几百所之多, 06-09年教育部就批准了114个艺术设计专业。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激烈的行业竞争, 众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均作出了诸多探索。我校开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有十年之久, 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 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展就业方向出发, 在高年级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

景观设计课程虽为职业核心课程, 但是在教与学两方面均面临较多困境:无前序课程铺垫, 学生对景观设计知之甚少, 基础薄弱, 户外空间概念感受较弱;更无后续课程推进, 缺少教学的延续性;景观设计内容丰富, 涵盖广, 教学内容量大, 相对课时短, 实践少, 接受体会吸收的时间短;空间形式与室内设计有较大差距, 构思及表达形式较以往不同等等。

作者在多年设计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从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与就业接轨的角度出发, 针对本课程开展了大胆改革, 采用模块进阶式教学模式, 配合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综合能力,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景观设计课程模块进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构想

模块式教学是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现的, 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分解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 将相关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 一个模块下可以有一个单元, 也可有多个单元共同构成。各单元侧重不同的教学重点, 解决不同问题, 把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专业素养融合在项目练习、情境体验的训练中完成。本模式同时兼顾灵活性和先进性, 可以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

模块式教学目前在国内教学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 它具有层次分明、主题性强的效果。故在本课程中选用模块式进行教学, 并根据学习记忆规律, 设计的模块之间具有进阶式特点, 每个模块除了针对不同设计项目外, 均在复习上个模块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提升, 且加入新的设计思维和能力训练, 开创了“1+2+N”的模块进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不断在复习、提升、学习新知识能力的过程中进行反复, 达到在短时间内设计思维和能力的较大提高。

二、“1+2+N”的模块进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1即为启程点, 以模块一庭院景观设计为切入点, 训练学生树立对景观的基本理解, 掌握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设计流程, 重点培养对空间功能布局的设计能力;2即为2个提升点:模块二校园广场设计和模块三街头绿地设计。通过此教学使同学对景观的理解和空间把握大大提高, 同时重点掌握场所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对区域空间的整体规划。N为灵活模块, 即为模块四居住区景观设计, 对前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提高, 重点进一步加强整体的规划设计能力。根据教学课时变化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本模块可以选择加入或删去, 同时N代表多样性, 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将模块内容和形式进行变化, 可以是居住区设计, 或是商业街区, 或是公园设计等。通过这种恒定加多变的模块进阶式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既有稳定的中心点又有灵活的变化和补充, 给教师授课也提出了统一的重点和灵活的选择, 授课效果不会因为授课教师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性。

模块安排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论客观规律, 从熟悉的小范围庭院空间开始, 到校园广场设计, 到街头绿地设计, 最后以综合性居住区设计模块为结束, 每个模块针对一个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经过理论讲解--现场调研--实例分析--方案设计等过程, 既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模块进阶式教学对设计思维、能力的具体培养实施

下面将重点以模块一和模块二的教学实施为例进行介绍:

1. 模块一庭院设计

以庭院设计为设计切入点, 因其面积小、空间要求具体且生活化, 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 易于设计, 也易于出成果,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本模块中分为三个项目单元, 一是临摹优秀庭院景观设计方案并进行分析。通过训练学生可树立对景观的基本理解, 掌握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制图方法, 了解庭院基本功能要求、空间尺度等;二是进行校园中庭的景观测量和绘制。本单元是对上一单元的检测和提升, 通过真实空间的测量, 增加了景观的直接感受, 对户外空间尺度的把握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绘制景观图纸, 可检测对制图的掌握;三是设计庭院景观, 可假拟设计对象或假设为学生家人而设计,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能从自身的生活感受出发, 把生活理想融入到设计中去, 充满了创意和对生活的热爱。本单元是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基础之上, 对设计流程、构思方法、审美原则的掌握, 重点训练学生的空间功能布局的设计能力。

在本模块对设计思维的培养重点在于“个体感受---直接体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个人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从个人的情感出发体会场所的功能要求和精神感受。培养观察生活、了解设计对象精神物质需求等设计思维, 加强前期调研和分析能力。

2. 模块二广场设计

以广场设计为转承, 以校园广场为设计改造对象, 学生易于理解把握, 同时针对校园生活, 学生易有成就感, 兴趣浓厚。本模块设计二个单元, 一是场地调研, 要求学生课后收集资料, 完成调研报告。培养学生对公共场所中人的生活行为的观察, 训练观察、分析、总结、表达能力;二是进行校园广场景观设计。本单元是在上个单元及上个模块的学习成果基础上完成的, 训练学生不仅仅注重场所功能布局, 更要从精神文化提炼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设计。对空间的把握要求提高, 强调对精神文化的提炼, 加强对风格形式、审美原则的掌握, 使学生体会到景观设计的魅力, 同时感受设计难度的增加, 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在本模块对设计思维的培养重点在于“群体感受---直接体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群体大众的观察能力, 对人群多种行为方式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分析归纳能力, 从群体感受出发体会场所的功能要求和精神文化, 重视设计场所所处的整体环境, 加强前期调研和对精神文化提炼的能力。

3. 模块三街头绿地景观设计

以街头绿地设计为提升, 提高学生对整体区域空间的理解, 加强对大空间的控制力, 训练对多功能空间的布置结合能力, 以及对生态景观的认知。在此主要强调从地块周围业态、人流方向等整体区域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 树立整体、横向的设计思维。分实地调研、项目设计两个单元, 采用小组合作形式, 在共同完成初步主题构思后, 分地段每个学生独自完成设计, 共同构成整体方案, 训练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4. 模块四居住区景观设计

浅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霍美宁 (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陕西咸阳721046)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在以往的英语课程教学中, 翻译课程因为其难度大, 传统的教学方法等因素被忽视。如今,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翻译能力的提高。本文就笔者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出发, 根据经验, 分析翻译教学的具体改进方法, 以期待翻译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文化差异;互动

一、重要性

翻译是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教育部所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看,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这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能力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 在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同时, 也改变着传统教学传授知识的含义, 使传授新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发生着改变。因此, 在大纲明确英语教学在注意听说读写译的同时, 更要注重说、写、译能力的培养。翻译能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最终体现, 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翻译教学中的问题总结

1.不够重视。在当前形势下, 用人单位以应聘就职的大学生是否拥有英语四级证为根据。但是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以客观题为主, 翻译部分分值很少, 难度较小, 所以大多数大学英语老师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没有足够的重视。通常是教授和练习一些基本的单句, 口头翻译。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学习比较缺乏, 因此学生对于语境和中外文化差异等方面没有深入的学习和适合的训练, 然而缺乏的部分却往往是英语学习和翻译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语境和文化背景是学好英语以及做好翻译的前提。

2.英汉思维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最严重的就是用汉语思维来理解学习英语, 在汉英翻译是问题很多。大学公共英语的课时不多, 教学量大, 因此学生忽视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 而只是注重具体英语习题的操练。在翻译时, 不熟悉中英句子结构的差异, 死板遵从原文句子的词性, 语序和结构, 译文的流畅性差。在翻译时, 不考虑句子的语境, 不精通上下文, 生搬汉英词典, 不研究词的英语用法, 直接从字典里找一个填上, 使得译文不符合英语习惯, 闹出笑话。

3.翻译理论缺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忽视对翻译理论知识的传授, 因此学生的翻译理论知识缺乏使得他们在翻译时不能把握忠实度和和可接受的程度, 不会合适的处理直译与意译, 导致错误的直译或意译过度。

4.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要想译文流畅精炼, 翻译用词精确, 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关键。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投入不多, 大多数对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不熟练, 英语语法知识不扎实, 词汇只知词义不会用法, 这导致具有英语综合能力才能完成的翻译练习难上加难。

以居住区景观设计为总结, 辐射其他类型景观设计。居住区设计中涵盖了大量其他类型景观, 如临街商区、中心广场、水景设计、游乐设施等等, 故可让学生在本项目设计中体会到各种景观设计的类型及特点。由此达到以点带面, 以一当十的作用。分景观采风、项目设计两个单元, 重点训练规划综合能力, 注重交通规划设计和场所精神的把握, 树立宏观规划的设计理念。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 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较大提高。课程内

三、提高翻译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1.以实践为基础, 同时不忽视理论教学

翻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 实践性不能忽视, 但翻译理论也是指导翻译实践准则。

无论是翻译实践教学还是翻译职能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 在翻译感性认识基础上也要不断总结翻译的技巧和理论规范, 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 形成理性认识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实践练习应该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前面, 做到实践先行, 将时间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2.加强英语基础知识, 拓宽知识面

要想做好翻译练习, 英语基础知识是关键。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一定要加强阅读和模仿写作的训练。拓宽阅读面, 博览群书, 把自己培养成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百科全书, 以便能应对翻译内容的丰富和包罗万象。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教师应适当安排定量, 定内容的课后阅读, 并要求些读书笔记加强记忆和理解, 以更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熟悉英语句型。在知识面拓宽, 基础知识增强的同时, 还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训练。模仿写作可根据学生所阅读的文章文体, 进行同类文体的模仿写作。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使得学生的文章在用词方面准确, 正式, 句子结构严谨。写作训练可以为学生的翻译奠定牢固的语言基础

3.文化差异不能忽视

英汉翻译中一定要注意英汉差异。英汉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 因此它们的写作思路, 语言特征, 句型等也截然不同。例如, 英语是直线思维而汉语是螺旋式思维, 这体现在翻译中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一定要了解本语言的文化特点, 才能很恰当地翻译。其次,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等的不同, 因此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问题是翻译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介绍一些关于文化习俗、习惯用法等, 以便学生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翻译中遇到的文化差异的问题。

4.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互动模式

教师在翻译中角色的转换成为解决现存学生翻译问题的关键。在翻译教学中, 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翻译教学的方向, 以学生为本, 帮助并训练学生建立翻译所需要的知识体系, 训练学生的双语思维能力。在翻译实践中, 将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可以让学生用评判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译中学习翻译方法与技巧, 以真正实施教学互动。

四、结语

改进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教学绝非一日之事, 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兄弟院校的支持与配合。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是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要求,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汉英文化, 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为社会的发展助其一臂之力。

容更精简, 教学方法更易接受, 实践项目紧跟市场发展,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当然改革仍需改进, 探索仍将继续。

参考文献

[1]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9 (6) .

城市景观模块化设计 篇2

——以合肥市花园街立面改造为例

摘 要:提炼出影响城市沿街景观的各类元素,以导则的形式提出改造方案,为具体的沿街改造项目提供指导框架,整体协调整个城市街道空间。关键词:景观整治 设计导则 功能需要

1.1 城市沿街景观整治的目的在城市道路改造过程中对沿街建筑同步进行清理改造,达到道路畅通,市容整洁,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

1.2 城市沿街景观整治的主要内容

保持建筑物的整体形态的完整;建筑色彩和城市整体色彩协调;建筑物上的附加物体的掩蔽或整理;建筑物上广告设置符合城市空间的要求和建筑物自身使用性质;店招、店牌尺度宜人协调一致;沿街店铺风格协调;街头绿化丰富。

1.3 城市沿街景观整治的总体原则

“强规详规”:强化规划的管理,详细对沿路纵深方向和重点地段进行规划。所谓强化规划管理,就是使现有的规划要求能得到认真的执行。

“引商隐商”:现状道路状况较差的重要特征是,道路二侧留空少,商家将道路作为最好的面向,争先恐后沿路开门面,同时将沿路绿化破坏.尽可能将门面暴露出来。实际上沿街门面大都呈区段有固定客户的小门面,服务范围很小,并不需要挂大招牌,同时,地区商业门面缺少向垂直纵深发展的商业环境,因此长远看在各路段有商业要求的地段,引导商业向纵深发展,减少对道路的景观和交通压力,近期对沿街门面尽可能用绿化做成绿色屏障,改善沿路景观。“营空净空”:营造空间、净化空间。营造空间就是对各条路的重点地段的空间进行分析、塑造。净化空间指净化道路空间的网线,同时对沿路各种广告的设置方式加以引导、规划,使广告能为城市增加活力,增加色彩,合理的设置还能在近期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护绿扩绿”:对于重点道路的沿街绿化和绿化带加强保护,同时在规划条件中增加区间绿地。

2.1 项目背景

花园街是合肥市最有历史的道路之一,是正对省政府大门的一条重要道路。随着道路改造的完成,原有道路两侧沿线景观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新老建筑外立面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性质建筑沿线的无序和各类广告设施的随意设置等。对沿线两侧进行景观整治规划显得极为重要。进而通过沿街景观整治提升自身品质,为营造市府广场整体形象做贡献。

此次花园街沿线景观整治规划范围是从淮河路至长江路路段,全长400M。总体整治原则:重点对年代较老的建筑进行外立面重新设计,对新建建筑进行外立面整治,统一商业广告行为,增加街头公共绿化空间,整体打造崭新的花园街形象。

2.2 设计方案

2.2.1 一般整治建筑

这里对一般整治建筑的定义是:沿线的部分近期新建建筑,外立面装饰较清洁、整齐;建筑附属物(雨棚、遮阳棚及防盗设施等)布置也较统一、隐蔽;建筑店招广告位置较适当,且尺度大小样式适合。

对于此类建筑的整治措施,我们建议清洗建筑表面;统一一层广告招牌,对屋顶大型广告采用白色百叶做底,表面镶嵌镂空字体的形式,字体最好采用LED发光材料制作;隐藏空调室外机,设置遮阳设施;统一内装防盗设施。

2.2.2 重点整治建筑

这里对一般整治建筑的定义是:建筑建成年代较远;建筑外立面装饰混乱陈旧,有的破损严重;建筑附属物布置混乱、无序;建筑店招广告位置随意,没有统一尺度大小样式。

对于此类建筑的整治原则是: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出效果;立面改造图纸为通则性图纸,对于传统或特色店面,要进行专门设计。对于他们改造后的效果有十点要求:

1、建筑物立面清洁、整齐;

2、改造建筑物的色彩以明亮的浅灰色系为主。原有建筑饰面为涂料、干粘石或水刷石,目前脏、旧现象严重的,重新粉刷涂料;原有建筑饰面为粗糙面砖,破损严重或色彩陈旧的,铲除面砖重新粉刷;

3、沿街住宅阳台作封闭处理,材料、选型、规格统一协调;

4、主、次干道沿街多层平顶住宅建筑,力争结合节能减排政策,实行平屋顶改坡屋顶工程(平改坡);

5、在主、次干道建筑物上外置空调机位要求完全掩蔽,城市支路外置空调机位做到整齐排列;

6、沿街店铺原则上采用大玻璃门窗,不设卷闸门,如确需设防盗设置的,在玻璃门窗内部设置;

7、同一建筑店招位置适当,尺度统一,统一底板,不同形象;

8、利用沿街建筑物表面或屋顶设置广告要符合合肥市广告设置规划要求,位置恰当、尺度合理;原则上非商业建筑不得架设广告,办公建筑只能出现建筑物名称的文字及符号标识;商业建筑墙身广告设计合理,屋顶广告只能出现透空式品牌标识广告;

9、沿街小区、单位如区域管理需设围墙者,必须采用透空式围墙,并做好围墙内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

10、近期即将整体开发改造的三层以下低矮破旧建筑可采用临时公益广告墙、临时艺术围墙做外维护实体,保持环境整洁。

3、结束语

城市景观亮化设计研究 篇3

我国以飞速发展的姿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设计规划系统化的特点。随着城市夜生活不断丰富,市民对夜景观有了新的需求。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关注城市景观的亮化设计。从而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人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城市夜景观对于景观规划的需求,介绍了设计过程中需要达到的要求和需要避免的问题。针对以人为本和生态环保的设计原则,讨论将其运用于景观规划设计系统的思路,重申了“人性化”的科学理念。最后,尝试讨论设计拥有人性化、生态化及功能化合一的有效设计思路,进一步体现研究成果并讨论未来的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光环境 环境特点 生态 以人为本

随大增加;完善的夜景观规划不但能影响人们的夜生活,并且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夜景观光环境设计是一个实际且在社会有着极大效益的问题。

一、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体现

(一)城市夜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灯光的出现,夜景观随之产生。日本朝仓教授的“光构成”理论把光的定义引入造型领域,光的作用从照明向装饰方面转变。从此,城市夜景观进入了城市景观规划的领域。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夜生活需求的增加,造就了如今人们对城市夜景观设计的新的要求。新的要求中最突出的就是要很好地塑造城市的夜间形象,这如同日间景观在城市景观中位置是一样,必须呈现出城市特色,表现城市的活力及文化等。

(二)光环境在城市夜景观中的作用城市夜景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光的利用,光环境和夜景观之间的关系式相互作用、相互体现。光环境设计影响要素包括形态、光色彩、光亮度、亮度分布、显色性、光方向、光动态以及眩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光环境的效果,并影响在夜景观设计中的效果。

二、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的基础性讨论

(一)设计的理想目标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的理想目标是在夜景观艺术与光照技术性中间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城市形象改良的需求,同时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性化、生态化和可持续节能的需求。

(二)景观规划中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的重要性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景观发展的潮流中,景观环境中城市夜景观光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对环境要求的一部分,并且越来越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夜景观拓展了城市的景观表达,实现了24小时全方位地展示城市魅力的效果,完善的城市夜景可以促进投资,通过影响人们的夜生活促进经济繁荣的城市。从而城市夜景观具有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素质的作用,它与昼景观建设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我国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的现状随着社会文化发展,我国近在景观和夜景观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不光光仅限于白天对景观的理解,逐渐对夜景观对光环境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许多大城市,夜晚如同白昼一样辉煌,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进入了夜景观的设计中,从以前的白炽灯、弧光灯、荧光灯慢慢进化到现在LED灯种,照射方式也从简单的灯变为现在的多种多样的如树木灯、水幕灯等等。在环境方面利用树木、建筑、山体、水系等自然外建筑物做出更多的效果。

彩色光的不当应用彩色光的形式很多而且颜色绚丽,能够很明确的表现景观的感情色彩。彩色光的表现手法、技术和周围影响较多,所以当使用不当时就会扭曲城市夜景观的形象,现在很多建筑景观中使用的颜色光,效果是混乱的且颜色不符合周围构造物,特别是在一些小城市的景观光环境中,亮红亮绿的彩色光直接影响周围环境,使得建筑风格、功能和周围环境极其不协调。在我国城市景观光环境的实践表明,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浓烈且丰富的色彩比较受欢迎;而国外的色彩使用上,他们喜欢柔和、单纯、简练的城市夜景观光环境,他们重视整体环境的和谐,达到建筑、景观、光环境的一体化。这是我们将来设计时将要考虑的。

三、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中寻求的规范性

1.以人为本

设计是以“以人为本”,以这为中心而推出的设计,从实用、舒适、美观为主要设计。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标准,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创造一个舒适,优雅的休闲活动空间,使人们享受城市空间的使用和体验乐趣的感受,使人能够充分满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建设城市夜景观中是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好的城市,拥有好的城市景观和夜景观,意味着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质和品位有着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提升着整个城市的形象。

2.功能性、舒适性和艺术性有三个因素影响光环境的质量,功能、舒适和艺术。显然满足国家照明标准中的亮度水平和眩光的合理控制是功能性的最基本要求,而亮度分布于显色性则与舒适性息息相关,最终的艺术性如何则与光形态、光方向、光色彩和光的动态性密不可分。

3.特色性特色性是指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特殊性。这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和特殊性质。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的文化,都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所及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自然景观特色、季节特色、建筑特色、科技特色、节日特色和人文特色。正因为这些特色的不同元素,才能赋予景观不同的呈现形态,从而最大的让人们体会到城市本身的韵味。

四、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人性化的细节表现

(一)特征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要以人为本,考虑在人的角度面对夜景观光环境,主要建筑、园区、住宅和商业街区和道路对人们生活影响比较大,在光环境中,亮度、灯光温度、颜色以及形式是人们对周围景观感受的传递者,根据不同周围环境具体分析研究城市夜景观设计光环境设计。

(二)细部分类1区域区域光环境

(1)商业区光环境:商业区作为夜间商业活动频繁、人流众多的地区,此区域存在许多门头牌匾、橱窗和立面广告,因此商业街不同于一般道路,这样不需要添加过多元素在里就能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商业区光环境宜采用暖色光为主色调,适当点缀彩色光,以塑造热闹繁华的商业气氛。

nlc202309030655

(2)居住区光环境居住区光环境应以暖色为主色调,亮度水平不宜过高。居住区的光环境要着重照明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区内道路不宜用非截光灯,灯具安装高度不低于3米。

(3)工业园区光环境工业园区光环境以黄、白色调为主,亮度水平不宜过高,要结合功能性工业景象类载体展开景观照明建设。主要光环境范围是厂区大门、街道绿化带及广场等场所,重要景观照明如冷却塔、高炉等,以形成城市特色区的特色景观。

2.道路系统光环境道路系统光环境应考虑车道、沿街建筑、街道设施、人行道以及街道交叉路口等的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不同道路状况不同,光环境中要注意尺度统一、动静统一、合适相宜、避免干扰和疏导交通。

五、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的设计趋势

如今城市的夜景观光环境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发展,不足之处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夜景观光环境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的关系。在设计中表达设计来源的同时,认识城市背景及文化氛围和城市形象,设计要符合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在宏观上符合整个城市空间的灯光秩序。

(二)城市夜景观光环境的可此续发展要遵循“长期发展”和“绿色化生态化”的理念,这是未来夜景观光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对将来景观建设的要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要求对其需求其设计标准与措施都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完善和落实。城市夜景观光环境中能源节约、照明质量改善、减少光污染和眩光、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成为今后夜景观光环境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六、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进入我们的生活,它们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景观的新的审美需求也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惊喜,与此同时,我国对夜景观光环景的理解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方面的重视程度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技术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夜景观光环境对周围环境、景观、建筑以及城市理想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既要做到与其相符合相辉映,又要做到生态化、现代化、美观化。总体来说,光环境的最完美化是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城市对人民都有着重要及深远的影响。

城市轨道车辆电气柜模块化设计 篇4

电气柜是地铁车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各地铁项目系统所提供的设备种类、尺寸及所承受的空间约束等因素不同, 导致各电气柜的结构、尺寸以及与车体的接口等都不一样。

传统电气柜的柜体框架、设备布置和设备布线的安装方式, 基本都是在现场进行, 不但工序繁琐, 而且由于是现场安装, 电气柜与列车各个系统之间存在多种不同的电气和机械接口, 导致这些接口在最终调试时出现的故障点较多。传统的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规模的需要, 解决的途径是电气柜采用模块化设计[1]。

模块化设计的优点: (1) 省去现场操作中繁琐的工序; (2) 简化电气柜与车辆各个系统之间的电气和机械接口; (3) 降低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率; (4) 提高生产效率[2]。

本文以宁天城际项目 (南京地铁S8 号线) 司机室右侧电气柜 (CREC) 设计为例, 对城市轨道车辆电气柜模块化设计进行分析。

2 电气柜设计

电气柜模块化设计可以分为以下4 部分:

(1) 电气柜柜体总成。完成电气柜柜体结构的设计, 满足柜内设备安装维护和柜内各等级线束走线的要求;

(2) 电气柜设备安装。完成电气柜内设备的安装, 同时需保证设备的可维护性;

(3) 电气柜布线。完成电气柜柜内的电气接口以及与柜外其他系统的电气连接;

(4) 电气柜总成。完成整个电气柜的集成。

2. 1 电气柜柜体设计

电气柜的柜体设计要根据前期的相关输入确定柜体大小, 并保证与其他系统结构互不干涉。在核对前期输入之后, 即可开始电气柜柜体结构的设计。

(1) 柜体主框架设计:主要是外形尺寸, 通过项目总体图、总体技术规范和输入文件来确定柜体的最大轮廓。

(2) 设备布局:根据电气原理图整理出电气柜内的设备清单及类型, 然后划分设备安装区域, 对设备进行初步布局。

(3) 内部结构设计:将零部件装配成不同的装配体, 装配过程可以通过焊接完成, 如焊接框架 (见图1 - a) ;可以使用紧固件完成装配, 如柜体总成 (见图1 - b) ;也可以采用焊接与紧固件共同完成装配, 如断路器安装结构 (见图1 - c) 。

(4) 布线施工设计:电气柜柜体需要规划柜中线束的主要路径, 主线束不可以设计为闭合结构, 以实现模块化线束布置。

(5) 材料选择:本项目的电气柜柜体的零部件主要采用钣金折弯件, 钣金件折弯之后其强度将大大增加。柜体材质为铝合金5754 - H22, 板厚为3mm, 部分与车体接口安装的支架采用不锈钢材料。

2. 2 电气柜设备安装

电气柜设备安装在电气柜模块化设计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气柜柜体的结构完全取决于设备安装方案, 设备的安装又决定着电气柜布线路径的规划, 总而言之, 电气柜柜体结构与线束布线都是为设备的机械接口和电气接口服务的。

电气柜设备是分区域安装的, 能够有效避免设备排布混乱。区域划分及具体划分内容分别如图2和表1 所示。

2. 3 电气柜布线

电气柜布线在柜体设计时就已经开始, 因为在柜体设计时需要考虑设备线束的走向, 这是模块化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点[3]。电气柜的布线是通过CATIA软件来完成的, 在虚拟3D环境下进行电气属性设置及线束排布、展平。电气设计从机械设计环境开始, 然后与线束铺设二者统一达到完整的集成。设计思路是:首先建立三维零件电气设备物理模型, 再通过电气设计模块赋予设备电气特性和相关的物理配线, 之后进行相关的电缆分布。

电气柜布线主线束设置在过道侧端子排安装区域。通过主线束向断路器区域、继电器区域和设备区域进行分线。布线在满足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布线的美观性。走线的方式有2 种, 一种使用线槽, 另一种使用扎线杆。线槽布线可以将线隐藏在线槽内部, 外面看不到, 美观性很好, 缺点是占用空间较大。扎线杆布线对空间要求相对不是很高, 但美观性不是很好。南京地铁S8 号线在布线方面主要采用线槽布线, 部分位置采用扎线杆或者吸盘进行走线, 如图3 所示。

2. 4 电气柜总成

电气柜的总成就是通过电气柜柜体总成、电气柜设备安装和电气柜布线三部分组装而成, 如图4所示。

3 总结

电气柜的设计流程需要采用模块化设计, 但是目前的模块化设计还是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例如:各项目中不同系统供应商产品之间的差异性, 各项目空间的局限性, 设计人员的个性化设计风格等。南京地铁S8 号线中, 通过以前项目所积累的经验, 模块化设计已经初具成效。模块化设计, 是未来城市轨道车辆设计的侧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卫.浅谈铁路客车集成化设计技术[J].铁道车辆, 2008, 46 (11) :17-19.

[2]刘毅力.地铁车辆的模块化[J].铁道车辆, 2003, 41 (7) :19-20.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篇5

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质量

在人们对自然风景观念普及的同时,景观设计也早已深入人们的视野,”景观” 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认识的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 群) 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1.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意识的首要问题是确立自然生态观,自然生态观基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认识,既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观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应该适应自然,而且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创造适于人居住的环境。

1.1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 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1.2 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的形成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将建筑融于自然,使其与自然有机结合,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环境要素不被破坏,因为自然景观和大自然的环境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应该说更符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建筑实践中,以中国的风水理论为代表,风水理论对选址模式的论述,其实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观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而人们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师认为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应表现建筑与自然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2.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策略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态型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人、城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生态型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五大特征。

2.1 设计原则

2.1.1 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

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 生态美学原则

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 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 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 生态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规划设计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景观设计学要解决的是“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在有关环境规划设计的领域内,景观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性、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具体表现:(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绿量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开敞度大,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理解,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 总之,城市景观的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治理城市环境,提高其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减少污染; 二是提高绿地面积,增强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城市公园系统的绿量是城市绿量的主体,城市公园系统生

态状况,生态功能发挥状况是衡量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它的开发建设要与模拟地带性生态,贯穿景观生态学的规划原理。

参考文献:

[1] 高黑,倪琪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 [J]. 华中建筑 . (04)

[2] 陈波,包志毅 .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J]. 中国园林 . (07)

[3] 王向荣 .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 ? 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

[J]. 中国园林 .(02)

城市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篇6

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在现阶段发展的主要重点与要点。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界定

首先,景观的概念,景观这一词语对于不同学科的意义与理解是不同的。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其次,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学科,其与规划与生态、地理等多个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之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城市园林景观要素包括了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作为自然景观其中的主要元素就是自然风景,例如江河湖海、山地丘陵、名石古树等等自然景色都称之为自然景观;而人文景观则主要包括了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城市广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等方面。作为空间形态,这些景观以自然与人文要素为基本的构成因素,为各种景观要素提供系统的组织与构建方式,在中国古代风水理念与现代设计方式之中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秩序与特点的景观体系。

再次,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及服务对象。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个性化发展的展现,城市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注重对于历史的传承,与城市的各项发展一同前进。城市景观主要包含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也是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要对象。城市景观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了城市广场、城市中的商业街,以及办公环境等地方,例如,各个城市的万达广场;沈阳的中街步行街;北京的高级办公区域CBD等地方,这些地方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展现的是整个城市最为高水平的设计内容与观念。

城市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点

城市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有很多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

第一,绿地,城市绿地的建设,出于人们对于绿色植物与生活环境的崇尚。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对于绿地的设计有三种,规则、混合、自然。其中规则设计主要出现在欧洲的城市景观设计之中,中国景观设计则讲求依据植物的形态与自然属性进行搭配。花、树、草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三种必备的要素。

第二,建筑,一般来说这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要以建筑物为主体,而建筑的设计则要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例如南方、北方的建筑都要独具特色。同事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地况,在总体结构滞洪要依据地形进行建设。建筑物宁小勿大。在空间结构上要重视与明暗、虚实等因素的结合。

第三,水体,有条件的城市,在景观设计之中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进行设计与建设,增加整体建筑群的活力,调节景物,柔和整体布局,对于水体的设计与改进在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是十分重视的。设计师可以根据水的运动特征设置为瀑布型水景、流动型溪流水平、喷泉水景、湖塘水景等。

第四,铺地,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对于道路的设计主要集中在铺装上,一般表现为街道、广场、坡道、踏步等方面,是城市居民行走与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与他人、景观的连接通道,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于整体的空间布局具有促进作用。

第五,景观小品设置,景观小品的设置是多种设计学科的综合,包含了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以及雕塑创作设计等方面,景观小品的摆设主要突出其艺术功能,与使用功能两个方面。以主要有以下几种:灯具、座椅、廊、雕塑、服务设施等。

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及其要素

首先,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当中融合进中式的传统风格,这种设计理念与设计方式从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开始,已经逐渐为世界与国人所接受,成为了景观设计之中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种风格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体现出现代的设计理念,减少了传统的造园手法对于现代设计观念的束缚,又为现代设计增添了中国元素。这种设计方式与方法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沉稳却有失活泼的缺陷。

其次,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主要的设计方式是利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其中利用丰富的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与图案等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植物空间的建造也是充分突出中国韵味,体现现代景观空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符号,其中主要包含了:以我国古代神话中各种神兽以及动物组成的吉祥物,例如古代神话中青龙与白虎等,又包含了具有宝相的植物,例如牡丹花以及荷花等。

再次,在当今我国城市的景观设计与建造中,通常利用上述具有传统意义的符号,并加以运用抽象以及简化的方式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景观之中,并且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可镶刻在景墙之中,也可以雕像和雕塑的方式存在,又可结合灯具等方式。

城市景观设计 篇7

景观 (Landscape) 一词原意是自然和想象中的开放和广阔景色, 类似于“风景”或“景色”。17世纪后期画家们对于自然景物的认识和描绘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此时“景观”开始成为专门的绘画术语。1885年, J.温默将景观引入到地理学概念中, 19世纪初德国自然地理专家洪堡德和苏联景观专家库恰耶夫等人的学术思想中也沿用了类似的概念, 从此“景观”一词开始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广为传播, 专指开放而广阔的自然景色。从景观学科的词源看,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直译应为“景观建筑学”, 西方国家一直把景观设计纳入建筑学的范畴。但是从景观设计的起源, 设计内容和发展趋势来看, 景观设计更应该是和设计、绘画建筑属同一层次的学科。在城市化不断扩大和蔓延的今天, 自然景观已日趋缩小, 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被人工环境所围绕, 人类的景观意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现在给景观设计下一个封闭的定义是不恰当的, 所以我们应该动态的理解景观设计学科。

1 城市景观设计

1.1 城市建设与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性的城市化趋势, 地球的自然环境, 尤其是人所居住的环境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农业社会时代那种清新的自然景观已越来越难以寻觅了, 取而代之的是犹如工业机器般的城市建筑。既然城市化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不可逆, 人口不断增加, 如何改善城市的环境, 景观就成了当今城建的首要任务。除了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和建筑间的联系外, 城市内部的一些细节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像城市标识, 广告牌, 公共汽车站, 路边休息设施, 电话亭, 邮筒, 垃圾箱, 城市雕塑小品, 路灯等都应纳入整体设计中。

1.2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1) 城市中心设计。现代城市中心往往与商业中心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是一些重要建筑物的积聚地, 所以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从某种角度来讲, 是反映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 由于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经济价值原因, 它的环境空间尺度一般都不会太大, 再加上该区的人口密度, 是超越常规的, 这就给景观设计增添了许多问题。2) 林荫道设计。林荫道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具有吸尘, 隔音, 净化空气质量, 遮阳, 抗风等作用, 而且林荫道自身的形态空间也是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它两边对应的植物所形成的强烈的透视效果具有戏剧性特色。3)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我们指的城市开放空间主要是大型开放空间, 例如:公园, 广场等, 它是当地政府作为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公共开放空间最好是放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并用交通网络与各个区域尤其是居民区联系起来。4) 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它指社区内各建筑之间的公共空地,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城市居民接触最多的户外环境, 也是我们景观设计的重要区域。对于这样的区域, 我们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 还需要满足审美、经济等要求。

2 实例分析

中山美术公园——城市景观绿地。

2.1 设计理念

对于公园的设计一般人的观念通常只是做做步道, 种种树以及放个儿童游乐场, 摆个座椅。对于台北市中心二号公园的设计构思, 设计师以一种崭新的城市开放空间观念及突破传统的操作手法来加以规划设计并提出了一种“3D设计原则”。其理念如下:

1) 人本化设计 (Design for people) :设计时考虑的主题是空间的使用者, 尤其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者——社会大众, 而非设计者本身的喜好。故设计时应该注意人的特性和需求, 达到人性化的目标。2) 自然化设计 (Design with nature) :设计时注意自然法则, 也有生态的观念, 考虑基地的地质, 水文, 植被以及气候等因素。3) 场地设计 (Design of place) :一个工程基地所处的地域特性, 历史背景, 以及文化特征等是设计时所不能忽略的因素, 因此应考虑如何用基地所在地方文化的特征去创造一种富有场所感的空间, 给使用者一个有“意义”的记忆。

2.2 设计原则

1) 休憩与文艺兼具之空间:于美术公园提供艺术品创作与展示空间, 同时满足一般公园绿地应有的休憩功能, 以发挥城市开放空间的最大潜能。2) 绿地与活泼色彩的引入:公园内的硬体设施应尽量减少, 以绿化的草坪, 多彩的植栽花卉创造出活泼宜人的绿地景观。3) 多元活动空间的创造:除户外展示与休憩空间外, 也考虑户外教学, 演奏及园游会等多功能空间的设计, 还有户外剧场休息回廊, 以及小型的咖啡屋等多功能活动空间设施。4) 设计师与艺术家的集体创作:在设计过程中与艺术家座谈, 将之融入设计当中, 同时于公园设计中, 尽量定位于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展示构架。5) 美术公园是美术馆的延伸, 未来的美术馆要另辟南门, 使美术馆与公园连为一体。

2.3 设计内容

1) 广场区:美术馆与公园高差5 m, 用平台解决, 并设1/4圆形林场和户外剧场来容纳美术馆处较高强度的活动, 也将公园的厕所放在平台之下。2) 艺术展示区:阶梯式看台及人工湖面构成湖面雕塑展示区, 湖中的圆形水景创造水幕式流水, 本身即为空间艺术之一景。3) 表演剧场区:公园之北端与美术馆东北侧创造的下沉式表演剧场, 用软硬交错的设计手法创造出表演艺术展示空间, 并兼具户外教学、赏景休憩之功能。东北侧回廊即界定空间, 也提供市民遮阳避雨的息坐区。4) 花园展示区:流水引进人工湖创造一个水景花园, 兼作雕塑展示。奔放的流水声也可缓和飞机起降的噪声。5) 展廊:连接大圆丘与精致花园的直线通廊, 两旁地势较高, 并以阶梯平台及坐砌石墙创造一雕塑区, 可供人通行。6) 雕塑花园区:此处原为第三美术馆的预留地, 不植大树而仅以花草为主, 并可搭配艺术品做不定期展示。可促进人, 艺术品, 空间三者之互动。

2.4 评价

公园位于市区内, 是一块城市绿地, 其使用性强, 紧邻美术馆。其周围环境属性决定了不能采用传统园林形式。所以在构图上以个性线条为主, 保留绿地在80%以上, 整个园区感觉上充满绿色。水景作为公园之重要因素, 创作水景空间作为园区之主景点并结合下沉广场和山丘的平衡地景艺术。公园现在只是提供了一个大框架, 它创造的许多空间与机会供未来的艺术家参与与展示创作。此公园现已成为台北市的地标性场所, 对什么是“城市景观”做了一个良好的诠释。

3 结语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 除了资源, 能源, 交通, 空气, 噪声, 污水, 垃圾等问题以外, 人造物以及自然环境间所构成的城市景观, 会因人造物的形式位置, 以及所包含的活动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城市景观。

我们应当深刻调查, 思考, 理清本地生活文化与空间历史脉络, 以跨越旧有思维的新态度与价值观, 重新发现城市所具有的各种特点和优势, 借由全盘规划设计与民众参与的落实, 一步步的完成与环境共存的景观重建梦想。

参考文献

[1]易西多.景观创意与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2]张维妮, 马晓燕.景观建筑初步[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3]刘少宗.景观设计纵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4]罗宾卡而森.美国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0.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篇8

关键词:整体性和统一性,以人为本,交通安全,城市文化和特点,生态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道路建设得到稳固的发展, 这便对城镇道路景观的建设提出更多的要求。城镇道路景观是和道路结合成一个整体, 融合到城市环境中, 形成城市的骨骼和经络。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 遵守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满足功能、保障交通安全、适应环境、体现城市文化和特色、做好生态保护、协调关系、景观近期和远期效果的连接。在设计中要对这些原则加以权衡, 对于特定的环境要改变观念、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不能紧跟风气、一概而论、生搬硬套运用这些原则。

现在城市飞速发展, 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都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一些中小城市要对道路景观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改建。 因此, 很多“亮点工程”迅速出现, 但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景观未给予全面的规划考虑, 设计中普遍出现一些问题和现象, 本文对此给出可供参考建设内容。

1 道路景观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1.1 设计上要保持整体性和统一性

道路景观作为城市环境的线条, 把城市中各个大区域的面连接, 并串接各个结点。因此, 道路景观不但要有本身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而且要融入整个城市环境中去, 与整个城市环境保持一致。

有较多的中小城市在道路景观建设方面缺少整体规划, 景观破碎不连续, 凌乱不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条道路景观与相接或相邻的道路景观在风格、设计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道路交接点的景观没有起到承接作用;桥梁景观与道路景观衔接断开;在新老城区建设上, 新城区的街道绿化虽然景观样式较多, 但多是对已有配置模式的粗糙模仿, 与老城区完全不配套, 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造成街道景观毫无特色。

道路景观要连接城市中各个面区域, 这种连接不只是在面区域穿过, 而是要道路景观与面区域的环境融合, 让景观呈现的是一种向该面区域进行渗透、延伸的趋势。例如, 在道路景观边缘带会有些特殊用地, 这些用地一般用围墙进行隔离, 为使该区域更融合可以把围墙换成通透式的铁栅栏, 在栅栏上种植藤类植物, 这样便能展现出道路景观向面区域渗透、延伸的趋势。

1.2 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道路景观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空间环境之一, 道路景观本身就是为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而设计, 所以其设计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

1) 在路旁景观或景观结点处设置供行人休憩的凳椅, 通过多设置人景的步行道来增加景观的亲和力, 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

2) 道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交通目的和方式不一, 有乘坐机动车的、有步行人群, 故人群是以不同的速度来欣赏道路景观。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视觉需要, 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产生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征来设计景观。

1.3 满足交通安全并适应当地环境

满足交通安全是景观美化的基本要求, 只有达到这点才能使行人、汽车等活动安全进行。满足设计环境是景观美化的基本前提, 只有满足这个前提, 树木和花草才存在提供美化作用的可能性。在现在都市当中道路绿化设计普遍追求表观效果, 这自然而然会让设计者在几个原则当中会有所偏重, 特别是美化环境这一作用在一些地方得到盲目的发挥。道路景观作为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被片面的夸大, 主要是美化环境这一功效未与其他交通功能很好的结合, 甚至两者有产生冲突的地方, 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还有就是美化环境未与设计环境紧紧相依。

在不适宜的地段大量建设壮丽景观, 过往汽车和行人在此容易停留欣赏, 这对该段道路的交通造成影响, 车流拥堵、交通不便、交通安全隐患增加。有些美化道路的树种结出的果实可能会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主要是果实掉落砸中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使司机惊吓和影响其视线。例如, 银杏树作为很多道路景观选择的树种, 其长出的银杏果对行车安全构成的威胁要加以衡量。一些道路大规模种植落叶型树种, 进入冬季便一直掉落树叶直到所有叶子都掉光, 这样的情况在冬季不但产生不了美化效果而且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大片不断掉落的树叶会影响司机的注意力和视线, 因此行道树应交叉搭配常青树, 从而减少交通隐患。在道路交叉口或汽车要转弯处, 应避免布置成高大密集, 影响司机转向视线的景观。

一些地区为了美化道路或街道, 没有很好的考虑本地的地理气候, 选用一些美观效果好的外地树木和花草品种。因这些品种的树木和花草不能很好的适应该地的生存环境, 以致建设完成后不久便大量枯萎死去, 这不仅没有起到长期美化的作用, 而且还造成后来的重复建设。树种选择应注意养护问题, 一些树种极易招致虫害或是疾病, 需要很好的维护, 这造成景观管理部门对这方面投入较大, 有的甚至很难控制。

1.4 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和特点

道路景观可以通过不同的树种花草种植、不同的空间搭配形式呈现表观效果, 供给行人、司机欣赏, 但很多景观都是千篇一律的色彩、格调。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虽然道路景观都很漂亮, 路景越来越宽、树木越来越高大、花草越来越艳丽, 但很少有能体现该城市文化、精神、特点的道路景观。城市需要能表达该城市文化、精神、特点的道路景观作为载体, 这样才能使行人耳目一新, 从而对城市具有认同感、归属感, 使这一景观能成为城市的标志。

在重庆市可以发现没有一条代表重庆城市形象、体现重庆市个性的城市道路。与重庆市未来要达到的国内国际地位的目标相差甚远。重庆市在人们印象中真正得到一致认同的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或称片形空间) 而非道路景观。作为一个直辖市, 无疑不是一个缺憾。

要做到表达城市精神文化特征首先应该从树种选择上做工作, 选择那些能象征城市精神的树种, 让城市精神得到物化。一般可以选择本市的市树、市花。赣州市红旗大道即是赣州市的形象大道也是赣州市的标志, 一提起赣州市就会想起红旗大道。它的道路景观树木选择的是市树香樟。香樟常绿乔木, 喜温暖湿润, 不耐严寒较耐水湿, 树形虽然不是特别优美, 但树径较大, 树叶茂密, 不染虫害疾病易生存养护, 呈现朴实、有内在精神的形象。这正好符合赣南市人民的性格特点。红旗大道景观里的花草品种丰富, 但并不是花团锦簇, 而是错落有致, 适量运用园林小品和地形处理使大面积的樟树下面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宁静、安详而不乏生机、活力的景象。这种景观设计正好映射了赣州市那种安逸、休闲、内敛不露锋芒的文化气息和品质。正是这种代表城市文化、精神等特点的设计让这座城市别具风格、更有魅力。

2 道路景观设计中生态保护的体现

2.1 道路景观设计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道路景观设计当中普遍对生态保护这方面不够重视。道路景观作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景观, 其与日常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把道路景观的生态保护好, 居民的生活环境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达到该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城市中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气候失调等都影响一个街道、大到一个城市的品质。人们设计道路景观中往往会忽视这些景观应起到的作用, 更别提及保持道路周边区域内的动植物多样性和原有生态平衡了。

重庆市是有名的火炉城, 夏天区域内道路景观对气候的调节更为重要, 选择树冠大、蒸发量大的树种能保持树下范围温度比路面温度低大约10°。重庆市还是有名的山城, 汽车经常要大坡度爬坡, 汽车在爬坡时会产生比平地行驶更多的尾气, 因而有必要在爬坡段道路景观中多种植能吸附污染气体的植物。在居民集中爬坡路段除种植缓解空气污染的植物外还应对景观的空间布设进行调整, 不能使树木紧紧相靠使景观成一堵隔离墙, 这样会使污染空气不易散开, 长时间聚集在道路周围, 从而使周边空气质量变差。对于噪音污染大的路段应考虑高大树木配合中低树木密集种植, 使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干扰最小。

2.2 保持动植物多样性和原有生态平衡

在保持动植物多样性和原有生态平衡方面要求设计过程中要秉承生态设计。重庆市修建道路需要大规模切割山体, 破坏原有的地表植物和山体水系结构。要求该地的景观设计更加注重生态设计, 尽量使景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作为生态设计。这意味着设计要尊重生物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 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它是建立一种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方式。目前, 我国开展一些属于道路生态学的研究, 例如, 道路影响理化环境和道路污染, 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的生态影响以及在城市景观变化中的作用。

2.3 因地制宜进行道路景观设计

从实现手法上看设计师应因地制宜, 对道路景观周围的环境要有很好的了解, 周围原始生态树种和花草分布情况、周围动物物种栖息情况, 河流湖泊分布情况等。设计中可以考虑本地树种, 甚至设计出本地植物自然生长区, 这样既可以使树木花草形成有机的自然循环系统也可以使周围动物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间, 从而保持动物的多样性和该区的生态平衡。道路如果是沿湖路或沿江路, 则应考虑对水资源的保护以免受到污染, 还有保护择湖而栖的动物。滨湖、河路应尽量仅建设成非机动车道。路面可以设计成透水型路面, 这样来自路面的大量化学物质就不容易随路面流水流入湖内, 而是渗透到路基内进行自然降解。湖周围有较多的鸟或其他动物, 则应在设计时设计出一些缓和带, 在缓和带布设适合它们生存的树木和草丛, 这样可以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一般道路用地都把下面土壤进行了封闭, 这样土壤就和上面外界隔离开, 上下环境不能进行很好的联系, 土壤不能进行呼吸。为了解决这一点, 人行道的铺砌地砖可以采用具有透气功能的环保改性产品, 这样土壤即可以得到呼吸, 雨水也可以冲刷污染物透过地砖进入到土壤内进行净化。

3 结束语

道路景观设计是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设计师要结合设计环境从多方面考虑道路景观设计。以上论述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以人为本”、美化结合交通安全和生态环境是设计中的基本内容, 而城市中每区域涉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 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体现城市文化特点和生态设计两方面加以权衡。这样才能建设融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道路景观环境, 最终实现道路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巧玲, 张玉竹.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刘烈恒.公路桥梁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趋势[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1, 13 (2) :85-87.

[3]刘异婧, 沈一.中小城市道路绿化与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 :1557-1559, 1824.

[4]姚阳, 董莉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29 (4) :35-38.

[5]周波, 谢怀建.宜居重庆市视阈下的重庆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 2012, 11 (100) :5-9.

[6]沈云守.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7]王云, 崔鹏, 李海峰.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 28 (2) :90-95.

[8]殷利华, 万敏, 牛静.道路生态学融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初探[J].华中建筑, 2010 (11) :133-135.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篇9

1 项目概况

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5 km2,分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经过14 a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本次规划改造的张衡路两侧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和科研教育区,绿化面积约55 282 m2。

2 项目规划设计思路和原则

2.1 改造设计思路

道路绿化以园林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以满足道路行车安全和提供良好生态效益为目标。本着经济、合理、管理方便的原则,对基地现状绿化较好的张江润和国际总部花园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给以保留,重点将张衡路两侧改建成优美的道路景观。

2.2 改造设计依据

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在视觉效应上应该是一条动态景观的廊道。此廊道具有长度长、视点又以一定速度运动为特点,因此在道路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满足交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一方面要强调道路与沿线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车辆等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要求,又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

道路景观设计应该营造出一系列闪现在人视野中犹如电影胶片般的动态、连续的画面。因为车辆一般都要经历起步、提速、持速运行、减速、再提速、再持速运行……这样一系列不断反复的运动,所以动态画面景观也经历着同样的运动和变化。根据相关研究成果,证明为了达到最佳动态景观敏感度(Smax),在不同车速(v)与司乘人员前方视野中能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大距离(Dmax)、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尺度(Hmin)、路侧能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距离(Dmin)之间有如表1所示的一定的对应关系。

以限速60 km/h为例(当处于特定路段比如起步区、隧道内、急弯区时,需慢速行驶),司机前方的景观或景观单元的最远距离不应>370 m;不应<5.09 m;景物高度应>1.10 m。当景观或景观单元的三维尺度超出这些阈值时,司机的景观敏感度Smax为零,即对这个速度下行驶的司机来说是“视而不见”的[2]。

通过上述分析,根据张衡路的道路等级,车速大概在60 km/h,为给路人提供优美的道路景观效果,景观变化段的长短、高度就有了设计依据。

2.3 改造设计原则

1)坚持生态原则,即贯彻以乔木为主体,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最大限度塑造优美的道路景观。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即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规律和需求,同时植物群落块面的大小根据车速有机合理地布置,以满足功能和景观上的要求。

3)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地区气候、土壤环境条件,选择生态和景观兼顾的乡土树种为主,运用科学、艺术的植物配置手法,形成景观优美、生态稳定的复层人工植物群落景观。

4)坚持道路绿化与交通组织相协调的原则,即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行车视线要求。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在弯道外侧的树木应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引导行车视线。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范围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

5)道路绿地建设应将近期和远期效果相结合。道路树木从栽植到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一般需要十余年的时间,道路绿地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栽植树木不能经常更换、移植。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周全安排,使其既能尽快发挥功能作用,又能在树木生长壮年保持较好的形态效果,使近期与远期效果真正结合起来[3]。

3 规划改建设计方案

3.1 具体改造方案

道路绿化的布局、配置、节奏、色彩变化等都要与道路的空间尺度相协调。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格。对张衡路两侧绿化设计采用“收”、“放”的布局手法,草、灌、乔相结合的配置方式,来塑造园林植物的线条美,形成韵律感,塑造条状映像,营造简洁、明快、通透、自然、生态的道路景观,为行人、车辆提供优美、畅通的道路环境,规划改造效果图见图1。

3.2 道路绿化植物选择

1)乔木选用适合本地生长、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易管理的香樟、杜英、垂柳、马褂木、合欢等。

2)灌木选择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4]、不需要太多修剪的垂丝海棠、西府海棠等。

3)草选择适合上海的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的当地生长的马尼拉草。

参考文献

[1]杨维菊,张轩,徐岩岩.道路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及设计原则[J].市政与路桥,2007(2):239.

[2]冯立光,张金伟,江玉林,等.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中外公路,2006,26(6):235239.

[3]林木.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原则[J].湖南林业,2006(6):8.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 篇10

我们可以在做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 利用寓意不同的植物进行园林植物配置, 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观赏内容, 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内涵所在。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 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傲岸、幽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 如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就是借着风掠过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让人深临其境。

而近些年来,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为了制造奇观, 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 古树树龄本已苍苍, 还要被搬住进城市, 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 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 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 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 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 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 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 不仅有损美观, 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 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 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 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 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 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2 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情况下, 我们可以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进行选择。如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 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 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 广场内视线通透, 营造出庄严, 肃穆的气氛。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 供人们瞻仰、纪念, 所以要将生态功能作为辅助元素, 应采用软质绿化与硬质铺装结合设计方式, 烘托纪念氛围, 依据广场固有的主题与纪念意义进行植物的选择, 并适应性确定风格及配置形式。商业广场更多的来体现城市商业繁华, 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 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 人流量大, 我们应令其成为道路交叉点, 合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 确保植物景观设计不对交通实用功能造成影响, 进行见缝插景、见缝插绿的科学设计, 进而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 绿地面积大, 广场风格多异, 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 要让大家身处其中时感到精神放松, 心情愉悦。

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适应自然

采用乡土树种。我国富源辽阔,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而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 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条件, 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已经达成稳定平衡, 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2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 城市中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 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围绕广场主题, 如选择不当则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 种植松柏等。在进行草坪的设计时就可以选用耐践踏的品种, 并采取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 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 从而把草坪的使用与维护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养护了草坪, 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

3.3 遵循艺术性原则

人是城市广场的主体, 离开了人广场便成为失去价值的物质构建。它包括空间领域感、舒适感、层次感、易达性等多方面的塑造。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 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拥有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 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 通过艺术的手法, 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还有就是水空间的多样性和可亲近性是公共活动广场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是静水还是动水, 都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涤荡,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广场、庭园中的人工飞瀑、喷泉能带给人以活跃与激情, 满足视觉的享受, 他们嬉戏水中、充分地享受水所带来的乐趣。城市广场的创造是为人提供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空间, 要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3.4 经济性原则

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 在植物选择方面, 我们优先选择实惠但可以达到相同效果的植物, 要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植物。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 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 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建设空间的发展也面临提升, 城市广场设计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 自然便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广场景观不仅仅带给这个城市的是美化环境, 或是丰富整个城市人民的生活, 更是体现一座城市的景观特色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场所, 因此, 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是极其重要的。

浅谈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篇11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理念;现状;发展策略

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强调城市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意象空间等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地进行演替、融合和发展,形成一种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现存空间与未来空间良性发展态势的人居环境。

一、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就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本质上讲,园林景观设计是土地的设计。首先是区域设计,即在很大的区域尺度上设计、梳理园林景观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交通、城市;其次是城市设计,即设计界定城市形态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绿地、水系等;再次是风景旅游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第四,自然地,如湿地、森林的设计;第五,综合地产的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第六,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第七,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总之,园林设计的种类较多,风格各异。

高质量的城市园林绿化,既是现代城市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反映,也是现代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走园林化之路,园林化建设以生态与文化为主题,是各地城市实践与探索形成的共识。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剧增,人流、能流、物流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等对人类生存影响日趋严重,成为人们密切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园林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加快城市生态建设,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构筑城市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达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必由之路。搞好园林建设才能够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

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在人类出现以前,生态系统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之间通过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平衡。能量来自太阳,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將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分子。这个系统在循环代谢过程中,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充、调节,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如草→动物。

人类出现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人→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改变影响其物质和能量循环。植物→人,植物→食草动物→人,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人三种食物链形式。植物是关键,必须防止仿生植物。仿生植物无疑为慢性自杀。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只有大力植树造林,形成良好自然植被,坚持不懈的进行大规模的绿化建设,快速增加绿量,才能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要坚持用生态学的观点指导城市绿化建设,因地制宜,从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水源和物种等实际条件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多层次、多品种、多形式布局。重要的城市绿化项目,一般位置显要,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和品位,一定要精心策划,精心设计,周密论证,使之实现生态效应、社会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完美统一。

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够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还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大环境绿化工程,加快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是结合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显山露水透绿工程。城市市区中的山体和河渠、湖泊、近海等水体,都是城市绿化的特殊地段。搞好这些地段的绿化,既能够把新鲜空气引入城市,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又能改善城市环境景观,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显山”,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内所有侵占山体的违章建筑,恢复植被,搞好绿化,还山于民:“露水”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所有侵占水面、河道、海岸的违章建筑,结合水环境整治,绿化濒水地段,还水于民:“透绿”,就是拆除所有侵占城市道路搭建的门头房、商亭、棚厦,拆除实体围墙,搞好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使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浑然一体,还绿于民。

三、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城市强调复合多层次的城市线性结构,体现生态自然与城市现代化的融合,景观与功能的结合。因而创建园林城市是全民参加、社会总动员的系统工程。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拥有良好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城市绿化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本着为人民服务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对这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加强宣传,广泛发动,群策群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创建园林城市活动。要坚持建管并举,健全绿化法规,以法治绿,坚决查处侵占绿地、破坏城市绿地设施的行为,保护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

四、提升城市品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园林城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争取主动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他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城市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市场从多方面对城市建设进行调节。这就要求城市的规划要具备弹性,适应城市发展。为城市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提供连续的空间,以适应城市发展多种可能的需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勾建合理绿地布局,以及对城市中各类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规划,保持和优化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引导市民生活方式的健康趋向。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用地优势。协调城市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各项绿地的功能以求整体利益的最大优化。并在用地上保障城市发展形态,控制城市的无效蔓延;从功能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利用公共绿地建设,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绿地的建设对周围经济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篇12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构成, 但是通常多数景观设计只是局限于解决功能等理性问题, 但是忽略了城市景观对于整个城市形象的影响力。为了能够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提高整体生活环境, 因此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成为目前研究者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1 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状况分析

众所周知, 城市是市区群众生活聚集的区域, 而现代城市社会中趋于多元化发展的状况, 会从多个层面上去影响到当前城市公共景观形象艺术风格的形成。例如当前城市的建筑, 当前城市的色彩、雕塑、服务设施等等, 可以说城市公共景观形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不只是可以体现出现代城市独有的文化特征, 并且也能够去促进了新时期我国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如今城市公共景观的形象成为了城市形式的载体, 也能够成为现代城市价值的重要构成。一般人们去一个地方旅行, 是为了欣赏这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景观, 也从而去了解不同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色, 实现了拓展视野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依旧难于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 例如许多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的规划, 一味地想要提高自己城市的名誉与品位, 就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设自己的“面子工程”。

我们所要建设的城市景观艺术是给予群众一种感悟艺术的事业空间与没有限制交流的文化艺术场所, 是不能够将公共性与艺术性混合在一起的, 这两者需要有各自的侧重点。我们在给予其审美价值同时, 需要去努力展现出自身具有的公共艺术内涵, 使得两者能够在当前公共艺术领域中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2 当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说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不能忽略的是, 在实际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 笔者在下文中简要论述:

2.1 城市景观失去原有特色

随着现代城市不断发展, 也出现了一些传统景观与文化遗产频繁遭受破坏的现象。部分城市为了扩大路面, 砍伐了道路两旁的古树。一些传统民宅都被铲平, 取代的是毫无生机的高层楼房。诸多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族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 对于城市历史发展、文化风俗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传统景观、风景名胜也是一个城市地区的特点体现形式, 但是当前众多城市的公共景观因为盲目地建设而显得十分平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2.2 城市景观设计时忽略了软质景观的设计

诸多城市公共景观的绿化设计过程中, 会将设计的重点放到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中, 通常会忽略了绿地、林荫这些相对软质的景观设计, 让一些绿地草皮、花卉成为了整个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地位, 因此需要我们后期设计中注意。

2.3 城市景观设计相对奢侈

我们说城市公共景观提高档次的基础就是功能的合理性, 但目前所谓的档次被人们理解成为是磅礴的气势或者考究的用材。很多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广场化”、“园林宫廷化”、“绿地观赏化”等现象, 一些人们片面地认为, 必须要建设具有标志性的设计, 才能够提高整座城市的气势与档次。

3 新时期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3.1 城市景观设计要与自身历史文化紧密结合

我们说在实际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 务必要与城市自身文化历史紧密结合, 一方面要突出城市具有的现代化特征, 另一方面也要去充分展现出来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要将城市原有的古建筑群体等文化景观渗透进去, 在设计景观的时候, 要与城市古建筑群协调, 这样就不显得突兀, 也有种和谐美感。如果两者难以紧密结合, 那么就可以选择分区设计的形式, 可以将城市布局成为了古城区与新城区, 就保证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和谐, 也不会去打破原有的城市设计原则。

3.2 城市景观设计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我们说每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与营养级。而秋天落败的枯叶就是春天生命生长的养分, 如果一味地去清除了公园的落叶, 那么就等于切断了自然环境中闭合的循环系统。我们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过程中, 要使其废物变成营养, 例如借助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生态设计思路。

3.3 城市景观设计要加强生态绿地建设

我们说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 绿化是难以忽略的一个环节,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需要尽量地保留城市绿地原有的自然特征, 在城市河岸边的一些带状的公园都要尽量去保留, 构建起城市的绿色通过, 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另外, 我们在城市景观绿色设计过程中, 可以去推广屋顶的绿化设计, 去对城市环境进行调节与改善。例如浙江杭州钱塘新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就始终去坚持生态、感性、生活等设计理念, 去确保人与自然的共生。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居民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质量要求是不断提高的,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城市景观设计水平, 让城市呈现出新的发展风貌。而本文所探讨的相关问题希望对今后城市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进而促进现代城市的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化成为我国近几年社会客观发展趋势, 有越来越多的人群逐渐朝市区集中, 并且有很大部分人群始在城市中定居, 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与承载量, 这使得城市的公共景观设计与建设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对我国当前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状况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设计、建设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公共景观设计,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何鄂, 韦天瑜, 杨文会, 许正龙, 项金国, 大唐.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J].雕塑, 2006年04期.

[2]李平毅, 丁艳, 陈颖聪.四川自贡盐商宅邸王家大院建筑景观初考[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12.

[3]朱军.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04.

上一篇:民营企业营销策略发展下一篇:基层农民